张廷安,男,196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有色金属冶金学科带头人。现任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教育部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有色金属过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轻金属冶金分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分会理事,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会评专家,《材料与冶金学报》副主编,《东北大学学报》编委。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编:左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立邓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铭玉叶平朱葆伟庄新田陈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凯张明国张雷肖峰迟福林林木西欧阳康周光辉金启军钟田丽娄成武洪晓楠赵雯徐用吉郭亚军魏江主编(Chief Editor):左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1.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2.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3.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4.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5.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6.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7.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单玉桥男,195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技术。作为课题执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超导中心下达的熔融织构YBaCuO高温超导体镀银防护层的研究,高温超导体故障电流限制器的研究基础课题及攻关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省科委下达的熔融织构YBCO超导体水蒸气腐蚀及其表面防护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3篇,SCI和EI收录10篇。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省教委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教授课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材料化学》。 连法增男,194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从事无磁瓷封定膨胀合金、永磁合金、新型铁基晶态、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高饱和磁感铁氮化合物、非晶软磁材料及其应用等领域研究。新型稀土铁基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等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获国家授权专利两项。中国仪器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理事,辽宁省应用磁学会副理事长,《功能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杂志编委。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工程材料学》、《磁性能与应用设计》、《磁性物理学》等课程。主编出版《工程材料学》和《材料物理性能》。 刘常升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激光应用技术。承担国家“973”和“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出版《激光表面改性与纳米材料制备》等专译著,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委会委员、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材料工程分会理事长、2004年薄膜与涂层国际会议组织与技术委员会委员。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当选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课程《材料学》、《材料表面工程》。 刘春明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材料断裂的物理学与化学。一直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的基础理论和新材料开发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纯金属材料制备、钢铁材料与铝合金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设计及控制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30余项国家研究课题和企业合作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次被SCI、EI或ISTP收录。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兼任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低合金钢专业委员会委员,金相与显微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属学报》、《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东北大学学报》、《材料与冶金学报》编委,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教授课程《钢铁材料学》、《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原理与控制技术》。 秦高梧197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会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日本纳米学会会员。1988~1998年就读于东北大学材料系材料学专业,1998年末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初以英国皇家科学院访问学者身份在牛津大学从事三维原子探针的应用研究,1999~2006年就职于(国立)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研究员。2006年3月被东北大学聘为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包括(1)低维材料(零维纳米粒子,一维纳米线和二维薄膜)的热力学、低维材料制备的新方法、低维材料的物理/化学特异性能及其相关器件设计;(2)新型大块材料的相图测定和热力学计算以及基于此的新型合金设计。近年来,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入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文章影响因子大于的6篇),SCI源刊他人引用、评价百余次。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新型超高密度磁记录媒体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2)Mg基合金相图、热力学计算与网络专家系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2010;(3)Mg-Al-Zn(Mn)系合金设计与组织控制,中-美-加三国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技部,2007-2012。教授《磁性材料》和《微观组织热力学》。茹红强男,1962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兼)。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陶瓷材料,特种耐火材料,粉末冶金新材料。主持和参加了二十多项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国家、省部级鉴定四项。目前主持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军工项目一项。首次成功合成高性能的Sialon/SiC复相材料,使这种优质材料低成本生产成为可能;开发研制的无压烧结碳化硅陶瓷材料和无压烧结碳化硼陶瓷材料,其材料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发表论文70多篇。兼任东北大学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教授课程《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学》、《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粉体制备技术》。 沙玉辉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主要从事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被收录35篇次。2000年被授予东北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1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先进磁性材料原理与应用》。 孙旭东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在英国Surrey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透明陶瓷材料,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光子晶体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多孔材料,粉末冶金技术。承担和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在Chem. Mater、Acta Mater.、J. Phys. Chem. C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30多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先后获得“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辽宁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或奖励。教授课程《工程概论》、《先进陶瓷材料》。王 磊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观组织控制与强韧化,材料保证,高温材料与智能材料。主持或参加了36项国家重点、攻关科研及国际合作研究科研工作。目前正在承担的有包括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国防科工委攻关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8项。其中有6项为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8篇次。出版和合著出版专著4部,其中1部获部级奖励。主编及参编教材各1部。教授课程《材料强韧学》、《材料系统工程导论》、《高温材料学》、《材料的强度与组织控制理论》、《材料断裂力学基础》、《材料保证学特论》、《材料学》。 王沿东男,196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材料,中子散射技术,功能与结构纳米材料。先后开展金属织构、金属间化合物、应力测量与分析、中子衍射与同步辐射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子课题一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篇次,收录率100%。获1996年第十一届国际材料织构会议青年科学家论文奖(唯一的理论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与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获奖人)各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晶体学会会员。教授课程《织构材料三维取向分析》。 赵 刚男,195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铝合金。主要从事高性能变形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理论、组织与性能控制的研究。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关于高强高韧铝合金研究的科技攻关项目,目前负责国家“973”计划专题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11篇。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轻合金加工技术》杂志特邀编委,中国冶金教育学会材料学科教学研究会理事。教授课程《材料工程导论》、《材料制备与加工》、《有色金属材料学》。 赵 骧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场(强磁场、电场)热处理,材料的织构与性能。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有:强磁场下凝固与热处理制备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场作用下金属板材再结晶织构的形成与演变机理和强磁场下铁碳合金固态相变线的演变机理和铁碳相图(固态)的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EI收录25篇,ISTP收录11篇;参编教材一本,合著专著1部。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教授课程《织构材料的性能预报和晶界设计》、《现代材料测试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宗亚平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计算机模拟与显微组织设计。研究颗粒复合体的应力应变分布,设计最佳显微组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制备;相场法材料显微组织演变的计算机模拟,显微组织最佳控制;构件温度场、热应力、热处理工艺模拟技术。出版教材2部,电子课件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其中SCI收录9篇,被引用52次,EI收录13篇。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所研究的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冶金部科技成果奖,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获国家教学成果、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金属学会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工模具钢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大学学报编委。目前讲授课程:《材料学基础》、《材料组织与性能的计算机模拟》。 左 良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副校长,材料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结构设计、表征与模拟,高性能金属织构材料。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等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10余篇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博士、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沈阳市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现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十五”863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东北大学学报》主编、《材料与冶金学报》主编、法国Metz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市科协副主席。教授课程《材料界面工程概论》、《织构材料性能预报与晶界设计》。 蒋 敏女,196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合金微观组织模拟与控制及新材料设计。长期从事合金相变与相平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采用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合金的稳态化与相平衡,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合金的相转变过程,针对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如铜基、钴基和镁基合金的成分设计与组织控制,进行了有深度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家“八五”重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与日本东北大学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编写《材料科学基础》(李见主编)中“合金相图及应用”部分,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相图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和《新型材料导论》。李德新男,196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磁性材料的探索及其物理性质的研究。特别在磁性半金属/半导体材料,磁热效应材料,自旋阻挫材料,强磁性形状记忆合金以及稀土化合物新型超电导材料的研制和物性解明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其中99篇发表在SCI所收录的国际杂志上,被引用480余次。目前主持及参与的研究课题有:(1)三元稀土化合物新型磁性材料的创制及其新物理效应的探索;(2)极端条件(高压力,强磁场)下磁性材料的织构/量子序演变及其对磁性能的影响;(3)f电子系金属间化合物自旋阻挫效应的研究;(4)室温区磁制冷材料的研发及其磁熵变机理的研究。李继光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受聘于物质材料研究机构(日本、国立),先后任研究员、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陶瓷材料,包括(1)胶体物理化学、单分散胶体粒子的软化学合成、自组装;(2)陶瓷纳米粉体的烧结现象及烧结机理、光学透明陶瓷材料的制备新工艺;(3)具有“光”功能性的纳米陶瓷材料(荧光、光催化)。在J. Am. Chem. Soc.、Chem. Mater.、. Chem. B、Aata Mate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9篇,论文SIC他人引用610余次。2000年起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5篇,平均影响因子。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任美国陶瓷学会会员,日本陶瓷学会会员。
李悦,男,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曾赴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从事林木数量和群体遗传学研究,多次赴海外参加国际会议和科技考察,。先后主持“油松育种系统遗传多样性研究”、“内陆耐盐碱植物材料选育与繁殖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国家攻关专题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参加“分子改良树木的性状表达与鉴定”、“林草抗旱良种选育及耗水能力评价”等国家“973”、“863”、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课题20余项。现担任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市遗传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树木引种委员会委员,宁夏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Frontiers of Forestry in China》的编委以及《自然科学研究进展》、《科学通报》、《生物多样性》、《林业科学》、《北京林业大学学报》、《Forestry Research in China》、《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等多个中、英文学术刊物的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的评审专家。参与编写学术著作、教材7本,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李悦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技术系副主任学术兼职:中国林学会松树分会副主任,常委;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委,中国林学会树木引种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Frontier of Forestry in China”编委;东北林业大学林木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兼职:国家林业局油松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全国油松、樟子松良种基地技术协作组副主任;甘肃省林木良种基地技术协作组专家;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市县特色新型智库专家;宁夏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林业百科全书·林木遗传育种卷》编委。研究领域针叶树种遗传改良和良种繁育技术;林木数量遗传学;树木抗逆性遗传改良;林木群体遗传学与遗传多样性;树木地理变异与遗传改良;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树种引种驯化;树木的杂种起源与适应性进化;经济林遗传改良;针叶树分子辅助遗传改良;树木地理种群变异与地理系统;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树种:油松、高山松、云南松、侧柏、云杉、油茶、日本落叶松、樟子松、刺槐、柽柳属、锦鸡儿属、白榆、花旗松及个别观赏植物等。教育经历: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林学院访问学者;上海外国语学院教育部出国人员培训部,英文交流与政治培训,获结业证书;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 本科生,获农学学士人才培养经历:讲授研究生课程: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科学研究方法学、林木良种工程、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法、植物生物技术、现代林业技术、林木遗传育种专题;本科生课程: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现代生物学专题、大学学习法、林木育种学、遗传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林学专业英语、林学概论、生物学专业英语等。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百名。科研工作经历: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4项,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油松等速生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2017YFD0600500,2818万元)和“油松高世代育种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林业行业公益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国家攻关专题和省部级重点课题等9项;参加国家“973”“863”科技攻关和省部级重点课题20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林学会“梁希奖”2项,梁希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以及三委一部表彰和林业部表彰,林业部优秀成果奖和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参编学术著作与教材7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国际交流与合作:曾率团或随团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印度尼西亚、匈牙利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访问交流。
王建中,男,1952年生,汉族,祖籍河北曲阳。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学、生物资源利用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资深专家。先后从事植物学(1974年-1992年)、林区多种经营(1992年-1998年)、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农林产品贮藏与加工(1999年至今)方面的教学和科研。1992年筹建了“林区多种经营”专业,1998年主持筹建了我国林业高校第一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讲授10余门课程,指导培养研究生6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曾任北京林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食品研究所所长、《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园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理事、首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专家组长、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组成员、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理事、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委员会副会长等。教授课程:1 《植物学》2 《树木学》3 《森林植物学》4 《植物显微技术》5 《植物分类学》6 《植物拉丁文》7 《绿色食品与功能食品概论》8 《食用资源学》9 《生物资源及其加工利用》10 《食品营养学》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北方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及繁育技术研究;2 林业部97重点研究课题“板栗粉加工及新食品开发技术研究”;3 国家林业局1998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板栗仁保鲜技术研究”;4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部门专项)“经济林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研究”子课题“板栗食品加工技术”;5 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板栗深加工技术示范”;6 环境保护部“全国重点物种资源调查”项目,子专题“中国重要野生果树物种资源调查”(I-IV期);7 环境保护部“全国重点物种资源调查”项目,子专题“中国植物园移地保护植物-北方树种部分调查”;8 环境保护部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项目:“苗岭地区(贵州从江及榕江县)野生植物资源调查”;9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杏加工利用产业链技术体系研发”;10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板栗产业链环境友好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专题:“板栗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研发”。主编、参编专著1 王建中、刘忠华主编.《中国野生果树物种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年4月[3] .2 王建中副主编/沈熙环主编.《灌木暨山杏选育、栽培及开发利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11月.3 王建中参编/李书心主编.《辽宁植物志》(上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11月.4 王建中参编/付沛云主编.《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5 王建中参编/孙立元、任宪威主编.《河北树木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12月.6 王建中副主编/黄金祥、李信、钱进源主编.《塞罕坝植物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8月.7 王建中参编/王九龄主编.《中国北方林业技术大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0月.8 王建中参编/任宪威主编.《汉拉英中国木本植物名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1月.9 王建中副主编/周云龙主编.《华南常见园林植物图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10 李裕久、王建中.《植物分类学教学参考资料》,北京林学院印刷厂,1984年11 王建中、欧阳杰、王丰俊《板栗综合加工原理与技术》,中国旅游出版社.获奖1 “植物学教学管理建设与改革”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组集体);2 参编的《辽宁植物志》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3 参编的《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获中国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4 参编的《中国北方林业技术大全》获北京市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5 “森林草原交错带植物多样性及资源利用”获河北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6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干燥花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获河北省山区开发二等奖;7 “全国重点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编目与评估”获2012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团队研发技术1 仁用杏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杏肉膳食纤维、杏仁油及其衍生品、杏仁蛋白及功能肽加工等;主要研发产品有:脱苦(山)杏仁、功能性(山)杏仁、杏仁露、固体饮料、杏仁油、杏仁配方油、杏仁肽饮品、杏仁肽粉等。2 核桃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核桃青皮利用、核桃壳利用、核桃油及其衍生品、核桃蛋白及功能肽加工等;主要研发产品有:青皮预混料、青皮-核壳天然产物、风味核桃仁、核桃露、核桃粉、核桃油、核桃配方油、核桃肽饮品、核桃肽粉等。3 板栗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板栗栗蓬、板栗花、板栗壳、板栗仁深加工等;主要研发产品有:栗蓬预混料、栗蓬鞣花酸、板栗花露水、袋装栗仁、板栗粉、板栗酱、板栗饮料、板栗低聚糖饮料、板栗淀粉系列改性产品(淀粉磷酸酯、抗性淀粉、氧化淀粉、羧甲基淀粉)等。4 健康配方油加工技术:以符合相应国标的植物油脂为基础,以脂肪酸分子组成为内涵,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脂肪和脂肪酸专家组相关推荐规范,根据不同人群营养需求,调配出脂肪酸组成合理的系列配方油产品。5 植物天然产物类黄酮制备、改性与开发应用技术:以落叶松废弃物、蛇葡萄属植物、虎杖根状茎、国槐花蕾等为原料,提取制备二氢槲皮素、二氢杨梅素、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槲皮素、芦丁等类黄酮天然产物,同时,根据化学结构特点进行改性,增强了上述类黄酮化合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开发了相应产品。6 食源性功能肽制备与应用开发技术:以食用蛋白为原料,经过酶解或发酵、分离、纯化等工艺而制成的新型蛋白水解产品。先后开展了山杏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核桃蛋白ACE抑制肽、螺旋藻蛋白ACE抑制肽、板栗功能肽栗仁、玉米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激活肽等的研究,得到相关功能肽结构序列,获得相关专利;同时,研究了苦味肽脱苦技术,尝试开发了胶原蛋白肽、山杏辅助降糖肽、核桃辅助降压肽等系列产品。7 林果业加工剩余物高值化开发技术:针对林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加工剩余物,譬如核桃、核桃楸、山核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青皮(约占果实鲜重的70%),板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栗枝、栗蓬(约占鲜重的50%)、栗壳,山杏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苦杏肉、核壳、种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高效利用方案。8 沉香、降香、血竭、虎杖等诱导结香增产技术:依据植物免疫理论和繁衍生存策略,开展了沉香、降香、血竭、虎杖等名贵资源诱导结香增产技术,上述技术的研发为植物次生代谢天然产物速增技术体系完善奠定了相关基础。9 秀真干燥花加工技术:以立体仿生姿为目标,开展了秀真干燥花加工技术研究,主要研究了以谷穗、麦穗、高粱、燕麦、青稞等为材料的“五谷秀真干燥花”,以及以荻、芒、蒲苇、巴茅、芦苇为代表资源的“飘逸秀真干燥花”加工技术,部分技术已用于生产。获得授权专利一种营养支持型要素膳及其制备工艺 ZL [6] 系列护视营养素餐粉及其制备工艺 ZL 食用花椒香脂加工制备方法 ZL 一种快速液压榨油机 ZL 具有高体内活性的降血压肽及其制备和纯化方法 ZL 原味栗粉制备工艺 ZL 复合栗酱及其制备工艺 ZL 一种核桃种皮去除机 ZL 食用油物理精炼装置 ZL 监测植物花芽分化或开花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活体成像方法 ZL 高活性降血压肽及其制备方法 ZL 山杏多肽饮料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ZL 对样品的颜色进行量化的方法山杏果肉膳食纤维制品及其制备方法板栗淀粉磷酸单酯及其制备方法高活性α-葡葡糖苷酶抑制肽及制备方法和用途山杏α-葡葡糖苷酶抑制肽及制备方法和用途制备板栗蛋白质的方法一种核桃种皮干法去除机利用冷榨山杏仁粕生产速溶型山杏仁粉的方法利用冷榨山杏仁粕生产山杏仁分离蛋白粉的方法团队技术支撑建设的农林产品深加工基地1 河北武安晶品果业有限公司深加工基地2 山西飞鹤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桃深加工基地3山西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木本油料加工基地4 露露集团北京国芝香食品有限公司山杏综合深加工基地5 世纪润和品牌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配方油加工基地6 山东古树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桃精深加工基地7 湖南润农生态茶油有限公司”油茶配方油加工基地8 山西兰蕊投资有限公司核桃深加工基地”(在建中)9 秦皇岛市满堂红食品有限公司板栗深加工基地(在建中)10 唐山东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板栗深加工基地(在建中)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编:左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立邓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铭玉叶平朱葆伟庄新田陈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凯张明国张雷肖峰迟福林林木西欧阳康周光辉金启军钟田丽娄成武洪晓楠赵雯徐用吉郭亚军魏江主编(Chief Editor):左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1.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2.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3.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4.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5.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6.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7.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1创刊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现为月刊,每期15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男,1955 年5月9日生,教授,1977年成都体育学院毕业。北京体育大学校长。 历任成都体育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兼外事办公室主任,教务处长、高级研究室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还担任成都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体育总局副主席、四川体育学科高评组组长、四川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评委等职。2002年调任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校教师和专业报告职务评委会主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主编;还兼任全国体总常委,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重点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体科学会理事,科技部科技人才评委,教育部“十五”国家级教材评委会委员等。被四川省选拔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您好,我只是个业余游泳的,但是曾经听一个体院游泳专业的哥们和几个省队的朋友说过,在游泳界有着六大泰斗。称之为“天体穆上体袁”“南陈徐北穆张”。天体穆是穆成宽老先生,上体袁是袁浚,一个曾任天津体育学院运动系主任,一个曾任上海体育学院教务长。而南陈徐是陈运鹏和徐宝兴,北穆张是穆祥雄和张长存。 穆成宽先生(1908—1987),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人,中国现代游泳运动先驱,著名游泳运动员,高级游泳教练员。1939年在天津举行万国游泳比赛中获得440码自由泳冠军,1941年打破400米自由泳全国纪录。新中国成立后,穆成宽先生开始任天津市游泳队教练,后任华北区游泳教练。1956年,穆成宽先生受国家体委委托,在时任天津市市长黄敬同志的支持下,创建了全国第一所游泳运动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经过他的严格训练,为国家训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游泳运动骨干,并先后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其中包括他的儿女侄辈,穆祥英、穆祥雄、穆祥豪、穆祥杰等国家栋梁,以及陈大伏、王享年、王者兴等分别担任了天津、上海、福建等省、市的游泳总教练、体委副主任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58年,穆成宽先生被任命为天津体育学院运动系主任。运动系水上专业的学生即为河北游泳队的运动员,穆成宽先生又成为河北游泳队教练。穆成宽先生为我国游泳运动事业的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献计献策,取得了显著成绩,1981年穆成宽先生被国家体委批准为高级游泳教练员。曾任河北省游泳协会副主席、中国游泳游运动协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河北省体育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体育组副组长等职。1987年12月穆成宽先生在保定逝世,享年80岁。 袁浚(1901—1989),湖南岳阳人,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提倡军事化体育的先驱。上世纪30年代协助张学良先生组织体育活动,中国第一届横渡长江竞赛任总裁判,武汉大学任教时,首开创中国女大学生游泳课先河,参与宋庆龄为营救在德国被捕的胡兰畦行动,轰动全国。曾就读湖滨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毕业后,考入德国柏林国立体育大学留学 (专修研游泳) 。考取德国游泳教员、救生员资格专家证书,是查尔斯·哈罗德·麦克乐Charles Harold McCloy(美国著名人体生理学家实用解剖及统计学专家),美国20世纪中期最著名的体育领袖人物之一的众多精英门生之一。1933年与同学程登科一起参与宋庆龄为营救在德国被捕的胡兰畦行动,1934年张学良先生中国第一届横渡长江竞赛总裁判。1934年,武汉大学首开创中国女大学生游泳课先河,结束了封建社会禁止女大学生游泳的历史。1936年,武汉大学体育由于成绩显著曾受到民国教育部表扬并通令全国大专院校,授予教会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体育教学方案执行人。1949—1965年间曾代表游泳界二次参加国庆观礼、国宴。1957年7月29日-8月10日随中国青年体育代表团参加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和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曾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会理事、浙江省分会主席、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游泳比赛终点裁判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游泳竞赛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家级(游泳)裁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至第四届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游泳运动协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科研代表交流会特邀代表、广东省游泳协会历届主席、广州市游泳协会历届主席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代表作品:1936年《中国现在及将来所需要的体育人才》、《游泳》与程登科合著、中国第一本体育运动力学合作翻译著作(1958):《游泳的力学分析》汉斯.李希特著,袁浚 孙雄曾译、《田径规则》。 陈运鹏,惠来人,1935年出生于汕头,国家级教练,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当游泳运动员时曾多次获100米,200米蝶泳全国冠军。1965年起担任游泳教练,1981—1995年任国家游泳队副总教练、总教练。先後培养出沈坚强、杨文意等数十名全国、亚洲及奥运会冠军,带领中国游泳队在第25届奥运会上夺得4枚金牌、5枚银牌的优异成绌,为中国游泳队在世界泳坛的崛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所撰写的论文,不少被国外作为高级教练员的培训教材。1989年被评为建国40年来杰出教练员,1990年被评为亚运会最佳教练员,还是1990、1993年度全国十佳教练员之一。 徐宝兴,1936生,男,上海市宝山县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我国最早从事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培育人之一。长期从事游泳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成年人游泳教学、青少年训练理论与实践。是国内从事游泳教学和年龄组训练方面的专家,为国家培育出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和教学科研人员。曾任上海体育学院游泳教研室主任、上海体育学院田田径与游泳系主任、中国游泳协会科研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杨浦区游泳协会主席。被评为全国游泳优秀工作者、杨浦区创建第五届全国游泳之乡先进个人。1988年被聘为国家体委重点学科评估专家。现为上海体育学院游泳培训中心顾问、奥运会项目大全编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体院《游泳》教材编写组成员、编审。共发表学术论文15篇,译文2篇,执笔起草全国性调研报告5篇,在各类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约22篇。出版的主要著作:参编《青少年体育运动》、《辞海》、全国通用教材《游泳》(1978年、1984年、1990年)、《体育词典》(1984年、1991年)。执行主编《奥林匹克游泳》。出版专著及合著共10本(其中内部出版2本)。 穆祥雄,男,天津人,前中国著名游泳运动员。1935年出生于北运河畔的游泳之乡天穆村,父亲是游泳大家穆成宽。穆祥雄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游泳。为了把蛙泳动作做得更准确,他抓来一些青蛙放在家里养,仔细观察青蛙在水里的每个动作,再细心揣摩,最终改进了当时一些不准确的动作,提高了蛙泳速度。1951年起就多次打破100米蛙泳全国纪录,1953年入选中国国家游泳队,1958年和1959年三次打破男子100米蛙泳世界纪录,成为第一个打破游泳世界纪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并多次在全国比赛和国际比赛中获得100米和200米蛙泳冠军,被誉为“蛙王”。1961年退役后,留队担任教练,1965年一度赴越南执教当地运动员。1971年-1973年在北京体育大学任教,1979年后任中国游泳协会副主席,1994年离休。 张长存,1935生,北京人,汉族,无党派人士,现居北京,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我国第一代游泳冠军培育者 ,国家体委《游泳教学训练大纲》主要制定者。曾任北京体育大学游泳教研室副主任、北京体育大学学术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委、台儿庄政协常委。先后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优秀会员”、“部委先进工作者”、“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体育学院科技十佳”等荣誉。通过游泳运动员的选材,选出庄泳、杨文意、黄晓敏、钱红等优秀苗子,后来成为优秀冠军。国家体委《游泳教学训练大纲》研制和实施使中国游泳走向世界。《游泳教学训练大纲》在浙江省多年的严格贯撤执行使中国游泳又上了一个台阶。
1.长寿花(Kalanchoe blossfeldiana CV. Tom Thumb) 花序芽培养及植株再生,李凤兰, 胡国富, 杜景红, 胡宝忠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2.柴胡属(Bupleurum L) 植物研究进展,杜景红, 左廷兵, 李凤兰, 胡宝忠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结合法提取棉花总DNA,孙鑫, 崔洪志, 胡宝忠, 郭三堆 - 生物技术通报, 2004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举行了教学改革与教学技能培训座谈会。胡宝忠副校长参加了会议并讲话,生命科学学院苍晶副院长主持座谈会。苍晶副院长首先简要介绍了学院的教学工作和改革情况。胡宝忠副校长针对“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如何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如何搞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加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和分析;然后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文件以及如何备战“教学技能大赛”等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同时对学院教师提出的双语课教学、多媒体教学、野外实习、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等问题,胡校长给予了悉心的解答和指导。胡校长在总结讲话中对“学院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在教学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并希望我院教师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在和谐、务实的氛围中进行,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通过本次座谈会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教师间的交流,对于理清教学工作思路和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科研课题:已经主持完成各级各类课题40多项,包括:国际合作项目2个、国家级课题4个、省部级课题16个、横向课题20多个。现正在主持课题9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机制研究(30760048)”(2)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3S”技术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机制研究(0630050)”(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江西省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潜力评价研究”(4)省部合作项目“鄱阳湖经济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5)农业部项目“江西省耕地地力评价研究”(6)其他有关农业信息技术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横向课题5个。2、科研奖励:(1)2002,获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个:“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临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浮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排名第二)。(2)区域土地质量评价,赵小敏、郭熙等,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3)“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2007年获农业部的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3、发表论文: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近期的有59篇:(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3,(5),第1作者(2)鄱阳湖地区沙地遥感调查及治理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3,(4),第1作者(3)鄱阳湖地区湖滩草洲遥感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1),第1作者(4)基于GIS的江西中低产田等级评价和改造研究,江西农业大学,2003,(3),第1作者(5)洞庭湖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生态学杂志,2003,(6),第2作者(6)作物生长模型WOFOST在华北平原的适应性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3,(5),第3作者(7)鄱阳湖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6),第二作者(8)精确农业信息系统设计及其在农地整理规划中的应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5).第2作者(9)土地整理中的土地权属调整——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李敏赵小敏,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0)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的途径,李敏赵小敏,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262-265(11)土地收益模型在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江立武赵小敏,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0-33(12)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04,2(3).-22-25,(13)江苏省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对策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04,3(4)(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思路探讨,国土资源,第二作者.2004(11).-24-27(15)GPS实时动态(RTK)技术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二作者.2005,27(1)(16)理想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第二作者.2005,21(2)(17)县域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以新建县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第二作者(18)Toxicityofcadmiumtosoilmicrobialbiomassanditsactivity:EffectofincubationtimeonCdecologicaldoseinapaddysoil,浙江大学学报:B卷英文版-2005年5期,第三作者(19)郝仕龙、李壁成、赵小敏,黄土丘陵小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年2期,第三作者(20)汤江龙、赵小敏等,我国城市用地水平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4期(21)汤江龙、赵小敏,土地利用规划中人口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2期(22)郝仕龙、赵世伟、赵小敏,半干旱区雨水集流工程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3期(23)段萍、徐咏文、赵小敏,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遥感分析,地理空间信息-2005年4期(24)江西省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邵华、赵小敏等,2006,(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5)数理统计法在城市土地级别验证中的实践研究,江立武、赵小敏等,2006,(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6)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策研究,邓建宇、赵小敏等,2006,(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7)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夏敏、赵小敏等,2006,(4),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8)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以南京市讲宁区为例,夏敏、赵小敏等,2006,(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9)江西省50年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李江华、赵小敏等,2006,(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0)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研究,邵建英、赵小敏等,2006,(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述评,于少康、赵小敏等,2006,(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及其对策思考,郭宏慧、赵小敏等,2006,(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陈文波、赵小敏等,2006,(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4)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余敦、赵小敏,2007,(32),安徽农业科学(35)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11),生态学报(3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度研究,建平、赵小敏等,2007,(5),中国土地科学(37)南昌市郊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朱美英、赵小敏等,2007,(18),安徽农业科学(38)浅谈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黄茜、赵小敏等,2007,(3),安徽农业科学(39)补充耕地约束体系研究,任青达、赵小敏等,2007,(3),国土资源科技管理(40)农用地定级中样地法和修正法的比较研究,罗璇、赵小敏等,2007,(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1)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分析,夏敏、赵小敏等,2007,(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2)对江西省赣州市政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邓建宇、赵小敏等,2007,(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43)鄱阳湖湿地整理与可持续管理探讨,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2),人民长江(44)鄱阳湖区土地整理潜力分析,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2),中国农业大学学报(45)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胡国瑞、赵小敏等,2008,(9),农业工程学报(EI)(46)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的构建,孙雁、赵小敏等,2008,(1),农业工程学报(EI)(47)GIS在环保型养猪业区域规划中的应用,赵小敏等,2006,(9),农业工程学报(EI)(48)江西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余敦、赵小敏,2006,(6),农业工程学报(EI)(49)铬Cr^6+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卢志红、赵小敏等,2008,第3期,中国土壤与肥料(50)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周雪华、赵小敏,2008,(2),资源与产业(51)江西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袁芳、赵小敏等,2008,(2),生态环境(52)铅对旱地红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罗运阔、赵小敏等,2008,(14),安徽农业科学(5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54)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探讨,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55)GIS支持下的江西省地震潜在危险度评价,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56)基于GIS的江西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邵华、赵小敏等,2008,(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57)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马春花,2009,37(5),安徽农业科学赵小敏(58)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适宜性评价,付清,200925(2),农业工程学报赵小敏(59)基于GIS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以奉新县为例,龙惠芳、郭熙、赵小敏,中国园艺文摘,2009年1期(60)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若干问题探讨——以吉安市为例,张俞、赵小敏等,《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8卷第2期4.专著和教材(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主编(1)(2)农地整理项目设计及后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1)(3)区域土地质量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主编(1)(4)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地质出版社,2006,主编(1)(5)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与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主编(2)(6)地质与地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5月,副主编(1)
出口型优质抗病虫蔬菜杂交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牡丹江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松花江水体硝基苯污染对农业危害的研究,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菜豆对草甘瞵抗性基因遗传及利用,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绿色食品蔬菜生态系统与开发技术研究,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胡萝卜贮藏与加工研究,大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农作物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 cs-acslg特异基因标记鉴定黄瓜雌性系技术,2007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离体保存方法,2006具平动式棚面的日光增温型畜禽舍,2005一种腌渍加工专用黄瓜品种的培育方法,2004阳光兴日光节能牛舍(ZL03 2 ),2004光皮、少刺型黄瓜品种的培育方法(CN1500379A),2002 1. 秦智伟,周秀艳,张艳菊,王新国.腌渍用小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5’.园艺学报,2008,35(10):15572. 张鹏,秦智伟,周秀艳.黄瓜果实弯曲性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321-3243. 李金鑫,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黄瓜抗霜霉病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分析.园艺学报,2008,35(3):371-3764. 周秀艳,程立宝,秦智伟,苏绍坤.保鲜剂和低温预冷对甜瓜的保鲜效应.中国瓜菜,2008,(6):13-165. 李开盛,秦智伟,周秀艳.黄瓜分枝性遗传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2):163-1676.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黄瓜瓜把长度QTL定位的研究.园艺学报,2008,35(4):543-5467. 张永强,秦智伟.种子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基础建设的关键.种子世界,2008,(6):19-218. 周秀艳,金晓霞,秦智伟,王新国.航天诱变育种及其在蔬菜中的应用.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291-2959. 辛明,秦智伟,周秀艳.黄瓜植株高度遗传分析及其分子标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5):34-3810. 张永强,秦智伟.我国蔬菜种子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对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5-811. 蔡宁,张艳菊,秦智伟,周秀艳,刘艳玲.黄瓜霜霉菌ITS区序列分析反应体系的构建及优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8):25-3012. 金晓霞,秦智伟,董延龙.黄瓜性别分化研究进展.中国蔬菜,2007(2):38-4213. 丁国华,池春玉,周秀艳,秦智伟.黄瓜抗病基因类似序列(RGA)的同源性分析和Southern鉴定.园艺学报,2007,34(2):355-36014.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黄瓜果瘤的遗传及SSR标记.植物学通报,2007,24(2):168-17215. 李蕊,郭长虹,丁海燕,秦智伟,郭东林.大豆微核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3):81-8216. 赵咫云,秦智伟,王桂玲.黄瓜果柄性状的SSR鉴定.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3):330-33417. 张艳菊,秦智伟,周秀艳,徐生军,苏亚非,蔡宁.黄瓜霜霉病菌保存方法.植物病理学报,2007,37(4):438-44118. 张鹏,秦智伟.黄瓜耐热性遗传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4):486-49019. 王志坤,秦智伟,李艳秋,周秀艳.黄瓜果实衰老过程中果皮超微结构的变化.园艺学报,2007,34(4):889-89420. 王丽莉,秦智伟.葫芦科植物单倍体离体诱导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85-8921. 宋德颖,秦智伟,王志坤,卢京国.两品种黄瓜果实发育过程中脂氧合酶的活性变化比较.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4):71622. 徐志远,秦智伟,周秀艳.氮肥利用研究现状及培育耐低氮胁迫蔬菜品种的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5):706-71023. 丁国华,秦智伟,周秀艳,范金霞.黄瓜霜霉病抗病基因的RAPD及SCAR标记.西北植物学报,2007,27(9):1747-175124. 张南,秦智伟.低温处理对菠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中国蔬菜,2007,(11):22-2425. 赵娇红,郭东林,马军,郑琳,秦智伟,郭长虹.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自然灾害学报,2007,16(5):126-12926.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黄瓜DNA提取及优化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分子植物育种,2007,5(6):196-20027. 张永强,郭翔宇,秦智伟.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11-1428. 曲丽,秦智伟.黄瓜白粉病病原菌及抗病性研究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6):835-84129. 郭庆勋,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果实特异启动子调控薄皮甜瓜ACC合成酶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4-3730. 丁国华,池春玉,王桂玲,秦智伟.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8-4131. 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出口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3’.园艺学报,2006,33(1):21732. 郭庆勋,秦智伟,丁国华,李景鹏.薄皮甜瓜果实ACC合成酶cDNA克隆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1):22-2733. 范金霞,秦智伟.DNA分子标记在瓜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2):249-25334. 郭庆勋,秦智伟,李景鹏.果实特异启动子调控薄皮甜瓜ACC合成酶cDNA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果树学报,2006,23(3):411~41435. 苏绍坤,刘宏宇,秦智伟.农杆菌介导iaaM基因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3):289-29336. 王宏建,吴越,谷维,孙晓丹,秦智伟.改进的CTAB法提取黄瓜DNA.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5):124-12537. 李艳秋,王志坤,秦智伟,周秀艳.活体黄瓜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4):671-67338. 杨迪菲,秦智伟,王桂玲.黄瓜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619-62339. 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出口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3.当代蔬菜,2006,(11):2240. 程立宝,秦智伟,李淑艳,丁国华,周秀艳.与黄瓜雌性性状连锁的cs-acs1g基因特异片段克隆与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2545-255041. 邓旭红,秦智伟.黄瓜酸渍工艺的研究.中国蔬菜,2006,(12):9-1342. 王桂玲,秦智伟.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育种中的应用.世界农业,2005,309(1):45-4743. 秦智伟,怀凤涛,周秀艳,刘宏宇,王静,刘珊珊.东北大豆蛋白质功能特性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131-13544. 丁国华,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池春玉,王志坤.黄瓜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园艺学报,2005,32(4):638-64245. 秦智伟,周秀艳,刘宏宇,怀凤涛,焦光纯.东北大豆物理性状的评价.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133-13646. 程立宝,秦智伟,刘宏宇,丁国华,周秀艳.黄瓜cs-acs1g基因克隆及不同时空表达的研究.园艺学报,2005,32(5):840-84347. 周秀艳,秦智伟,王新国.黄瓜品种资源商品性的评价.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6):707-71348. 秦智伟.哈尔滨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349. 周秀艳,秦智伟.东北三省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脂肪含量比较.中国种业,2004,(1):39-4050. 周秀艳,徐志远,秦智伟.黄瓜陈种子发芽率比较及提高的方法.中国种业,2004,(3):43-4451. 孟令波,秦智伟,刘宏宇.高温对黄瓜不同品种产量及形态指标的影响.北方园艺,2004,(3):52-5352. 郭庆勋,陈柏杰,秦智伟.反义RNA技术在培育延熟保鲜蔬菜新品种上应用.北方园艺,2004,(3):88-8953. 王志坤,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及其研究进展.生物技术,2004,14(4):80-8254. 周秀艳,秦智伟.黄瓜新引品种资源适应性的比较.种子,2004,23(7)55. 王江丽,王宏燕,秦智伟.大湾村“农-牧-企”综合外向型村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5):9-1256. 孟令波,秦智伟,李淑敏,周秀艳.高温胁迫对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中国蔬菜,2004,(5):4-657. 刘宏宇,秦智伟,周秀艳.园艺作物单性结实研究进展.北方园艺,2004,(5):4-558. 丁国华,秦智伟.黄瓜的分子标记和连锁图谱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14-1859. 于静,米凯霞,秦智伟,陈晓英.植物口服疫苗的动物和临床实验.微生物学通报,2003,30(5):132-13660. 车代弟,龚束芳,秦智伟.RAPD分子标记在球根花卉上的应用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2):133-13661. 卢淑雯,秦智伟.大白菜不同品种酸渍适应性评价.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2):137-14162. 丁国华,秦智伟,周秀艳.植物低温诱导蛋白和诱导基因研究新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3,19(6):33-3763. 孟令波,秦智伟,李淑敏.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园艺学报,2003,30(6):64964. 刘珊珊,秦智伟,刘宏宇.大豆加工品质育种的发展状况.大豆科学,2002,21(2):138-14365. 车代弟,秦智伟,王金刚.仙客来(CyclamenpersicumMill.)的种质资源RAPD分析.植物研究,2002,22(3):314-31766. 王宏燕,秦智伟,郭文学,李文华,王长虹.黑龙江省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开发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18(3):183-18767. 秦智伟.发挥区域优势建设“北菜南运”基地.中国蔬菜,2002,(4):1-368. 雷虹,高忠诚,秦智伟.盐渍幼瓜的脆度研究.中国调味品,2002,(11):19-2269. 刘宏宇,秦智伟.日本黄瓜销售的分级标准.长江蔬菜,2002,(2):1070. 孟令波,褚向明,秦智伟,刘宏宇.关于甜瓜起源与分类的探讨.北方园艺,2001,139(4):20-2171. 陶波,秦智伟,向文胜,吕桂菊.外源抗草甘膦DNA导入菜豆及其抗性表达.北方园艺,2001,140(5)37-3872. 卢淑雯,秦智伟.酸渍大白菜最佳发酵条件的筛选.中国蔬菜,2001,(1):11-1373. 马光恕,廉华,秦智伟.核技术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18(3):202-20574. 刘宏宇,秦智伟.日光温室西瓜早熟栽培技术.北方园艺,2000,131(2):5075. 刘珊珊,秦智伟.甜瓜种质资源分类方法发展状况.北方园艺,2000,133(4):15-1676. 王超,吴世昌,秦智伟,刘建栋.甘蓝苗期多抗性鉴定技术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31(2):152-15977. 陈雷,秦智伟.甜瓜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研究进展.北方园艺,1999,129(6):24-2778.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影响绿菜花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华北农学报,1999,14(1):68-7279. 秦智伟.生长激素在番茄生产上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6):2380.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绿菜花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华北农学报1998,13(3):102-10681.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绿菜花双核期小孢子比例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园艺学报,1998,25(2):201-20282.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绿菜花()再生植株.华北农学报,1997,12(2):13683. 秦智伟.大棚网纹甜瓜的栽培技术.中国蔬菜,1997(5):35-3784. 郑秋鹛,秦智伟.基金申请项目选题时应注意的问题.高等农业教育,1997,73(1):72-7485. 郑秋鹛,秦智伟.现代科技管理应注重科技统一体建设.农业科技管理,1997,(3):26-2886. 秦智伟,崔崇仕,李桂英.大白菜品种纯度快速检验技术研究.北方园艺,1994,97(4):1-487. 秦智伟,王丽娟,王超,许蕊仙.甘蓝(Brassicaoleraceavar.capitata)裂球性研究──Ⅰ.品种施肥及采收期对甘蓝裂球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5(4):344-34688. 陶波,秦智伟,曲桂芹,刘宏宇.菜豆抗草甘膦基因筛选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1993,9(5):31-3389. 李永镐,秦智伟,许凤英.菜豆荚和叶对炭疽病(Colletotrichumlindemuthianum)的抗性及其相关性的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1):17-1990. 秦智伟,李永镐,王超,李景富,许蕊仙.甘蓝黑腐病抗病性的同工酶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1):20-2491. 许蕊仙,王超,秦智伟,李永镐.甘蓝对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黑腐病的抗病性鉴定.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3):235-23792. 沈思宁,秦智伟,许蕊仙.甘蓝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和亲本配合力分析.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3):238-24493. 王超,许蕊仙,秦智伟.甘蓝抗TuMV遗传规律的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91,22(4):328-33294. 秦智伟,许蕊仙,张慧峋,李景富,李桂英.不同药剂浸种对甘蓝一代杂种种子活力及成苗影响.北方园艺,1991,(5):8-1295. 秦智伟,许蕊仙.甘蓝数量性状杂种优势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87,18(4):328-33596. 秦智伟.生物工程在蔬菜育种上的应用.北方园艺,1987,(1):28-3097. 秦智伟.生物工程在蔬菜育种上应用.北方园艺,1987,(2):40-4298. 桂明珠,秦智伟,许蕊仙.甘蓝雄性不育花器解剖构造的观察研究.中国蔬菜,1986,(2):1-399. 许蕊仙,秦智伟,贲显明.早甘蓝自交系配合力分析.中国蔬菜,1986,(1):1-3100. 秦智伟,曲英华.日本蔬菜生产、消费及科研概况.北方园艺,1986,(3):32-34101. 许蕊仙,蒋先华,秦智伟.模糊聚类分析在甘蓝品种资源数量分类上的应用.东北农学院学报,1985,(4):64-71 饮料工艺学,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9(主编、专著)园艺学进展,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主编)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参编)蔬菜育种学(各论)(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参编)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轻年专家(1995)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黑龙江省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