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2022杭州市特殊教育论文

2022杭州市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

2022杭州市特殊教育论文

相对普通学校体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发展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普遍照搬普通学校体育,甚至以普通体育教学代替特殊体育教学,使得特殊学校体育理论发展落后。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探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改革异常活跃。特别是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使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崭新的时期。按教育对象性质的不同,学校体育可分为普通学校体育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相对普通学校体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发展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普遍照搬普通学校体育,甚至以普通体育教学代替特殊体育教学,使得特殊学校体育理论发展落后,体育实践缺乏理论支持,违背了特殊教育的规律,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 体育 思想品德

体育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聋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食其力的人,体育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教给聋生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求体态美,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体育素质。

残疾儿童学生较普通儿童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很大差异,在教学之前一定要进行教学诊断,比如以聋哑学生为例,按听力损失程度可分为聋和重听;聋还分为全聋、极重聋、中重聋;重听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正常。而且由于生理缺陷还会引发心理缺陷如易冲动、易受暗示、缺乏同情心等;同时还引发认知上的问题。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特教体育教师必须懂得医学、心理学知识,为学生进行诊断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

一、提高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残疾学生身有残疾,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并不意味着他人可以干预甚至替代残疾学生选择兴趣爱好、生存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好导向工作,使每一个残疾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领域,更深地了解自我,把握发展方向,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让残疾学生懂得,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利用演示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投降落伞包”,残疾学生看到降落伞包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就都想亲自动手演示一下,教师应满足他们的愿望。聋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让残疾学生参与演示活动,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的兴趣高涨,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表现欲和自信心。

2.加强基本功练习,掌握运动技能。每节课的准备活动环节我都让残疾学生进行基本功练习,把身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开,避免运动中受损伤,掌握所学动作的技术要领,为残疾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在校期间的系统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健康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学习、工作的基础,对特殊儿童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的自身缺陷更加要求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所以体育教学是特殊儿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体育活动过程是个人和集体之间关系复杂而变化多样的行为,其互动强、思想活跃、情感流露真实,是发现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体育运动是在特定规则下进行的具有竞争性的活动,因此可以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奋勇拼搏、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合作等方面的优良作风和品质。

体育学科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有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有爱劳动、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教师应将这些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寓于生动的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残疾学生开展讨论,适当地引导,让残疾学生能够分辨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如游戏《乌龟与兔子赛跑》,在掌握相应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我组织残疾学生讨论:为什么最后乌龟胜利而兔子失败呢?通过讨论有些残疾学生认为是因为乌龟不怕苦不怕累。经我点拨引导后,残疾学生对乌龟和小兔子的最终评价是乌龟做事有恒心,不怕苦和累,所以取得了胜利;小兔子骄傲自满,所以遭遇到失败。

三、培养残疾学生的健康人格

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起、情绪、意志、自立等)。而聋生中存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聋生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引导其向良好的方面转化。

1.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锻炼方法。何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和替代”。体育在教育和训练中避免系统性缺陷和形成系统性补偿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手段。

2.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理论研究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将导致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体育活动练习需要在特定器械或环境中进行,需要学生克服生理和心理障碍,从而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坚忍不拔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心理品质。而且体育具有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残疾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培养残疾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体育教学中,残疾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成功观念。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却因人而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却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残疾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残疾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最本质、最终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最大限度的补偿自身缺陷,使身心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能够自力更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家庭和国家减少负担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论文

特殊 教育 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大表征,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对特殊人群所产生的影响极为重要,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的缺失摭谈》

【摘要】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特殊教育存在的严重缺失,就是对残疾孩子思想教育工作的忽视。本文从实际出发,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提出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德育现状及教育途径进行大胆尝试与研究。

【关键词】特殊教育;德育缺失;缺失原因;教育途径

一、问题提出背景

从现在的社会基本情势不难看出,受社会普遍意识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十分重视残疾 儿童 的智力发展与教育,关注对他们的生活照管与呵护,而忽视了对残疾儿童的人格品德教育,缺乏对残疾儿童人格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得智力教育与人格品德教育出现了脱节,甚至出现倒挂现象。残疾孩子,由于生理的先天缺陷,加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由于生理的缺陷带来的情感方面的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容易做错事,容易蛮干,容易受别人的挑唆和鼓动,容易导致不自主的有悖于社会要求的行为,甚至触犯刑律。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培养和加强残疾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当务之急。特殊教育不但要矫正、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功能障碍、知识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减少犯罪、做一个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实践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主要从残疾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方面来进行一些尝试性研究,以点带面,来谈谈特殊教育面临的确实现状、导致原因及解决途径。

(一)问卷调研情况

带着了解与困惑,本人在学校的孩子当中搞了一个感恩意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调查了51名学生和28名家长。调查的结果显示:1.只有极少的学生经常做家务,大部分学生对家庭生活琐事关心较少,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2.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父母关爱自己理所应当,没有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也不主动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大部分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不接受,甚至很叛逆。3.绝大部分同学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会心存感激。但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不明显。4.同学遇到困难时会帮助,但只是一时的,大都缺乏持久的支持。5.没有孩子知道 感恩节 是哪一天,更无从谈起如何去感恩了。6.大部分孩子对教师和政府的关怀还是感到幸福的,但没有持久的感恩意识。

(二)缺失原因剖析

一是 家庭教育 的缺失。残障孩子的父母承担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很大,为了抚养儿女成长成才付出了无私的爱,所以他们一味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如何教导孩子去做人,总认为孩子本身残疾,父母内心的自责与痛爱自然表现为娇生惯养。

二是感恩教育的缺失。由于学校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很少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师的百般呵护、不图回报的付出淡化了这些孩子的感恩意识。

三是社会负面的影响。社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狭隘的人道主义同情,会不知不觉的纵容残疾孩子的自私、自卑和懒惰、依赖意识。

四是自找借口的迷茫。残疾孩子往往以自身残疾为借口,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中攀比享乐,活动中消极懒散,自立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孩子产生自甘堕落和敌视他人的意识。

(三)教育途径探讨

如何培养残疾儿童感恩意识,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学校、社会、家庭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要找回它们,就得要从身边点滴感恩 文化 开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努力,才能重新建立起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

一是自我方面:促进残疾孩子自我教育,提高感恩意识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进行换位思考,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体谅别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

二是学校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感恩教育。主要做好以下工作——让孩子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接受感恩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媒体素材,让学生自发接受感恩教育;布置体验式作业,让学生直接体验父母、老师的辛苦,内化成他们的感恩意识;抓住教育契机,实施关爱与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提升精神素养;注重情感培养,补偿学生缺陷;注重规范行为,培养良好习惯;注重教师形象,做好学生榜样;注重学科渗透,教书育人结合;学校环境育人,文化因势引导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教育途径。

三是家庭方面: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父母做到以身作则。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帮助时,要有感激之心,要铭记于心,知恩图报;要经常教育孩子懂得怜悯,懂得体谅别人,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等,让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能接受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

四是社会方面: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 渠道 进行感恩教育。社会要加强媒体宣传的力度,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可以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播放一些带有“感恩教育”思想的影片,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多方面的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残疾儿童参加,对表现突出和优秀者,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张榜公布,大肆宣扬,形成社会弘扬感恩的氛围。同时积极宣传引导和监督惩戒,形成对残疾孩子的呵护与教育同行、引导与督管并举的社会氛围。

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特教工作者,扶助这些残缺生命飞翔就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让每一个残缺的生命都得到尊重,就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修订本)[M].华夏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

[3]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

[4]王逢贤,鲁洁.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浅谈论文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杭州市特殊教育论文

特殊 教育 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大表征,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对特殊人群所产生的影响极为重要,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的缺失摭谈》

【摘要】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特殊教育存在的严重缺失,就是对残疾孩子思想教育工作的忽视。本文从实际出发,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提出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德育现状及教育途径进行大胆尝试与研究。

【关键词】特殊教育;德育缺失;缺失原因;教育途径

一、问题提出背景

从现在的社会基本情势不难看出,受社会普遍意识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十分重视残疾 儿童 的智力发展与教育,关注对他们的生活照管与呵护,而忽视了对残疾儿童的人格品德教育,缺乏对残疾儿童人格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得智力教育与人格品德教育出现了脱节,甚至出现倒挂现象。残疾孩子,由于生理的先天缺陷,加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由于生理的缺陷带来的情感方面的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容易做错事,容易蛮干,容易受别人的挑唆和鼓动,容易导致不自主的有悖于社会要求的行为,甚至触犯刑律。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培养和加强残疾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当务之急。特殊教育不但要矫正、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功能障碍、知识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减少犯罪、做一个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实践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主要从残疾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方面来进行一些尝试性研究,以点带面,来谈谈特殊教育面临的确实现状、导致原因及解决途径。

(一)问卷调研情况

带着了解与困惑,本人在学校的孩子当中搞了一个感恩意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调查了51名学生和28名家长。调查的结果显示:1.只有极少的学生经常做家务,大部分学生对家庭生活琐事关心较少,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2.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父母关爱自己理所应当,没有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也不主动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大部分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不接受,甚至很叛逆。3.绝大部分同学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会心存感激。但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不明显。4.同学遇到困难时会帮助,但只是一时的,大都缺乏持久的支持。5.没有孩子知道 感恩节 是哪一天,更无从谈起如何去感恩了。6.大部分孩子对教师和政府的关怀还是感到幸福的,但没有持久的感恩意识。

(二)缺失原因剖析

一是 家庭教育 的缺失。残障孩子的父母承担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很大,为了抚养儿女成长成才付出了无私的爱,所以他们一味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如何教导孩子去做人,总认为孩子本身残疾,父母内心的自责与痛爱自然表现为娇生惯养。

二是感恩教育的缺失。由于学校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很少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师的百般呵护、不图回报的付出淡化了这些孩子的感恩意识。

三是社会负面的影响。社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狭隘的人道主义同情,会不知不觉的纵容残疾孩子的自私、自卑和懒惰、依赖意识。

四是自找借口的迷茫。残疾孩子往往以自身残疾为借口,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中攀比享乐,活动中消极懒散,自立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孩子产生自甘堕落和敌视他人的意识。

(三)教育途径探讨

如何培养残疾儿童感恩意识,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学校、社会、家庭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要找回它们,就得要从身边点滴感恩 文化 开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努力,才能重新建立起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

一是自我方面:促进残疾孩子自我教育,提高感恩意识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进行换位思考,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体谅别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

二是学校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感恩教育。主要做好以下工作——让孩子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接受感恩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媒体素材,让学生自发接受感恩教育;布置体验式作业,让学生直接体验父母、老师的辛苦,内化成他们的感恩意识;抓住教育契机,实施关爱与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提升精神素养;注重情感培养,补偿学生缺陷;注重规范行为,培养良好习惯;注重教师形象,做好学生榜样;注重学科渗透,教书育人结合;学校环境育人,文化因势引导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教育途径。

三是家庭方面: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父母做到以身作则。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帮助时,要有感激之心,要铭记于心,知恩图报;要经常教育孩子懂得怜悯,懂得体谅别人,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等,让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能接受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

四是社会方面: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 渠道 进行感恩教育。社会要加强媒体宣传的力度,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可以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播放一些带有“感恩教育”思想的影片,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多方面的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残疾儿童参加,对表现突出和优秀者,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张榜公布,大肆宣扬,形成社会弘扬感恩的氛围。同时积极宣传引导和监督惩戒,形成对残疾孩子的呵护与教育同行、引导与督管并举的社会氛围。

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特教工作者,扶助这些残缺生命飞翔就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让每一个残缺的生命都得到尊重,就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修订本)[M].华夏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

[3]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

[4]王逢贤,鲁洁.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浅谈论文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有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改进教学理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认识与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因为特殊群体学生本身就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有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进教学理念等,在语文的教学方式上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变,以期能够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认识 思考

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存在着一些身体上的问题,这对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造成了阻碍,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学习造成了影响。这些问题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为在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通过交流来处理问题。语文同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更是极其重要的交流工具,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和总结,探究出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语文教学方式。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很多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并且在教学中只追求教学形式,对教学目标的把控不够准确,在传授知识时毫无重点,对知识点的讲解极为表面,欠缺对知识的总体把控,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并不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对于特殊学生群体来讲,如果教师讲课是总也抓不到学重点,会导致学生听课时摸不着中心,势必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

(二)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

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过多地关注自身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地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没能将探究式教学同课堂知识把控结合起来,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阻碍作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由于自身问题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相对迟缓,而教师又只顾及自己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关注,这样就使学生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机械的记忆方式是无法完成创新突破的,这也不利于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到现实当中

教育源自于生活,教育和生活是无法分开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以,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让教学活动回到现实中,进而提高特殊群体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水平。

语言文字是用来传递思想的,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最注重神韵,如果不存在形象的感受,不存在文字的领会,学生何以真正感受一个作品,又何以书写出好的作品呢?在特殊教育群体里,大多学生存这样那样的缺陷,很多学生只能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中的一种方式体会外界事物,所以,生活是特殊群体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课堂教育的延续,而过去灌输式、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利于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将语文教学植入到学生的生活里,进一步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把教学目的以及要求作为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生活里学习,在学习里生活,进而获取富有动力的知识。

三、综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执行个性化、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具备的不同性格、爱好、素质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式考量,对学生采取的个性化的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喜欢默默学习,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优势的科目加强训练并给予更高的标准,而对于思维固定模式的学生要进行低强度的练习,设定适合学生语文思维提升的方式。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大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生活、认知生活

特殊教育语文教材里有的语文描写相对符合一些学生的实际,可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通常会忽略或者了解甚少。所以,教师要在平时加强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如此。学生才可以透过观察去感受生活,体会到生活里的现象及规律,累积素材,为学习打好基础。

(二)激励特殊教育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学生的自主创新是指学生以自我思想以及自我表述为核心,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出自身观点。教师要适时指引并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其他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以实现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升生活感悟

教材里有些语句的描述和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经历非常相像,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要有意识地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打造出场景,将课文里表述的客观景象以及现象立体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有置身其中的感觉,结合生活里的经验进行感受,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学生通过对美丽画面的感受,可以想象课文所传达出的情景,在朗读的过程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充满活力的世界。教师一定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课文的意思,这也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课堂教学中,组建学生进行同主题有关的游戏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验

乏味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如果可以通过组织与主题有关的游戏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兴趣。透过游戏,可以确保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简单,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玩乐里完成教学要求。

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而言,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转变了过去乏味的教学形式,加快了学生在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化方面的进步。教师要将学生自主学习作为重点,以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可能确保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全方位协调学习,进而让特殊教学的语文教学更加富有生趣,让特殊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给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有残疾儿童的基本人权,在我国政府非常关注并重视的前提下,教育机构应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手段,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问题的探讨》

摘 要:特殊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有残疾儿童的基本人权,在我国政府非常关注并重视的前提下,教育机构应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手段,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状分析;教育措施

一、特殊教育现状分析

特殊教育应包含对盲童、聋童、智力落后儿童、超常儿童、言语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等所有残疾儿童的教育。

我国政府非常关注并重视特殊教育问题,但其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有:(1)因重度残疾无法到校上学。(2)现有特殊教育资源不能够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3)部分学校不愿意接受残疾儿童随班就读。(4)家庭意识等方面的一些特殊原因,部分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连家长都不认识,无法接受任何教育。五是由于残疾状况的多样性和残疾人的个体差异,目前的教育机构还非常缺乏对各类别残疾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特殊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二、特殊教育措施

1.注重“因材施教”

教育机构应提供与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育,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手段,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如,学校为无臂或双臂残疾的学生提供低位桌子,以供他们用脚握笔书写;为低视力学生提供放大设备和台灯;……这样可以为残疾学生在普通教育机构机会均等地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2.整合资源,建设特教中心

探索各相关部门整合的特殊教育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开展医、教等多学科结合的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与服务的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建设,在设施设备配置、专业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设适应残疾儿童教育康复需求的保障体系。

(1)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残疾儿童能否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权状况的重要标志。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的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贡献能力,也决定了残疾儿童的生存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意义、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营造全社会关爱残疾儿童、关心残疾儿童教育的氛围。

(2)正视现实,正确对待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大多数人应关心、帮助残疾的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然而也有人会用“瞎子”“聋子”“瘸子”这些不恭的语言甚至用动手动脚的欺侮行为对待他们,这是极不道德的。

(3)克服困难,提供机会

只要有可能上学的,家长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最好上残疾儿童学校;没有残疾儿童学校的地方,可以随班就读。实在上不了学的,家长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该尽早给孩子选择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这是孩子未来生活的依靠。

(4)认真呵护,努力培养

家长还应该收集大量的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讲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自己学习。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精神。特别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要以具体分析、耐心指导帮助孩子选择坚强。切不可以过分的怜悯和护卫,降低孩子的斗志。

(5)树立自信,追求成功

对残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如果一点没有要求,顺其自然也是不利的。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获得小小的成功,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我也能行”。日积月累,他们会获得一种精神享受,不断追求成功。

3.建立制度,送教上门

教育局应研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实施方案》,对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实行随班就读,实行回归主流教育,在普通中小学的正常班级里,招收少量(一般1~3名)的弱智学生或其他残疾的儿童随班学习。对无法到校有教育需求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服务的有关政策,采取纳入特殊教育学校学籍,由特教学校派遣专职特教老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4.家校互动,协调合作

针对重度残疾儿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上下楼、上卫生间都需要有人协助,而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机构都没有无障碍设施;有些需要倚靠才能坐,而学校只有统一的条凳;有的握笔困难,书写缓慢,有的交流困难,口齿不清晰等现象,家长应每日接送或陪读,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使特殊教育落在实处。

5.加大政府投入

特殊教育机构的目的是在残疾学生未能适应普通教育机构之前给他们一个过渡,让他们学习如何融入,如何适应普通教育,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对于确实不能适应在普通教育机构学习的残疾学生,特殊教育机构也应当是个开放性机构,让在特殊教育机构学习的残疾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和了解普通教育机构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娱乐。教育部门应当增设孤独症、脑瘫儿童特教学校,针对他们的特点实施特殊教育。可以对未入学的重度残疾人试行家庭非正规教育。政府对入户志愿服务给予适当补贴。

6.发挥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作用

将视野扩展到残疾人终身学习,远程教育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远程教育这一资源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机会的做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社区教育形式也是适合残疾人的一种方式,它为残疾人提供了就近就地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可以开展扫盲与技能相结合的教育,可以开展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

总之,特殊儿童如果没有教育,生活本身依然会存在,但没有教育的生活可能会出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增强主体能力,不能超越缺陷,无法改变自身现实生活命运而最终失去生活,沦为“活着”的奴仆。特殊教育要注重引导和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激起并提升他们的内在欲求。正如金生教授所说的那样,它“从事的是思想的活动,是思想的事情,显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行动主体……它能够进行的活动仅仅是思想理论,以思想理论的方式来触摸生活,给生活和教育的出路提出种种思想或原则。”因此,关心是特殊教育影响特殊儿童生活的一个根本准绳,体验是特殊教育关心的根本办法,发现和培育特殊儿童优势潜能是最重要的内容。

作者简介:郭晓燕,女,就职学校: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铧尖堡学校。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特殊儿童特殊教育论文

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较普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除了要促进特殊儿童思维、语言、情感、交际、性格、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之外,还担负着弥补特殊儿童缺陷和障碍的重要任务。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启蒙阶段,作为个体认知、情感、社会化、性格等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较普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除了要促进特殊儿童思维、语言、情感、交际、性格、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之外,还担负着弥补特殊儿童缺陷和障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特殊儿童自身、特殊儿童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论述了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68-02

学前教育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对普通学前教育有了很大的重视,普通学前教育逐渐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学前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特殊学前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普及程度远远跟不上普通学前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还要抓特殊教育。于2010年11月24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对“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给予明确指示。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从而促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自身的重要性

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期是孩子的性格、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社会性和认知等的发展的最重要和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够在该时期得到合理、科学的引导、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越早进行教育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个体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特殊儿童的残损和障碍程度来看。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我们都知道,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残疾儿童,其治疗效果就越好,通过早期干预能够降低一些残疾儿童的残损程度,甚至使他们康复,发展成正常儿童一样的水平。同样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训练、教育等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从而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比如,英国有项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语言训练,幼儿园中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小学一年级时降低为二十分之一;母语不是英语的儿童有阅读困难的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到小学一年级降到百分之九。而我国的一些语言训练机构的教育经验也表明,越早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其语言发展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能够帮助减少残疾儿童残疾损害程度,使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和补偿。

2.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

3.从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方面来看。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三、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颖.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2]李鑫宇.有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意义及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1,(22).

[3]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1,(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论文

特殊 教育 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大表征,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对特殊人群所产生的影响极为重要,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的缺失摭谈》

【摘要】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特殊教育存在的严重缺失,就是对残疾孩子思想教育工作的忽视。本文从实际出发,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提出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对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德育现状及教育途径进行大胆尝试与研究。

【关键词】特殊教育;德育缺失;缺失原因;教育途径

一、问题提出背景

从现在的社会基本情势不难看出,受社会普遍意识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十分重视残疾 儿童 的智力发展与教育,关注对他们的生活照管与呵护,而忽视了对残疾儿童的人格品德教育,缺乏对残疾儿童人格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得智力教育与人格品德教育出现了脱节,甚至出现倒挂现象。残疾孩子,由于生理的先天缺陷,加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由于生理的缺陷带来的情感方面的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容易做错事,容易蛮干,容易受别人的挑唆和鼓动,容易导致不自主的有悖于社会要求的行为,甚至触犯刑律。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培养和加强残疾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当务之急。特殊教育不但要矫正、补偿残疾学生的身心缺陷、功能障碍、知识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减少犯罪、做一个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实践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主要从残疾孩子感恩意识缺失方面来进行一些尝试性研究,以点带面,来谈谈特殊教育面临的确实现状、导致原因及解决途径。

(一)问卷调研情况

带着了解与困惑,本人在学校的孩子当中搞了一个感恩意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调查了51名学生和28名家长。调查的结果显示:1.只有极少的学生经常做家务,大部分学生对家庭生活琐事关心较少,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2.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父母关爱自己理所应当,没有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也不主动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大部分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不接受,甚至很叛逆。3.绝大部分同学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会心存感激。但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不明显。4.同学遇到困难时会帮助,但只是一时的,大都缺乏持久的支持。5.没有孩子知道 感恩节 是哪一天,更无从谈起如何去感恩了。6.大部分孩子对教师和政府的关怀还是感到幸福的,但没有持久的感恩意识。

(二)缺失原因剖析

一是 家庭教育 的缺失。残障孩子的父母承担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很大,为了抚养儿女成长成才付出了无私的爱,所以他们一味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如何教导孩子去做人,总认为孩子本身残疾,父母内心的自责与痛爱自然表现为娇生惯养。

二是感恩教育的缺失。由于学校和家长往往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很少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师的百般呵护、不图回报的付出淡化了这些孩子的感恩意识。

三是社会负面的影响。社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狭隘的人道主义同情,会不知不觉的纵容残疾孩子的自私、自卑和懒惰、依赖意识。

四是自找借口的迷茫。残疾孩子往往以自身残疾为借口,以自我为中心,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中攀比享乐,活动中消极懒散,自立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孩子产生自甘堕落和敌视他人的意识。

(三)教育途径探讨

如何培养残疾儿童感恩意识,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学校、社会、家庭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要找回它们,就得要从身边点滴感恩 文化 开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努力,才能重新建立起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

一是自我方面:促进残疾孩子自我教育,提高感恩意识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进行换位思考,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体谅别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

二是学校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感恩教育。主要做好以下工作——让孩子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接受感恩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媒体素材,让学生自发接受感恩教育;布置体验式作业,让学生直接体验父母、老师的辛苦,内化成他们的感恩意识;抓住教育契机,实施关爱与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提升精神素养;注重情感培养,补偿学生缺陷;注重规范行为,培养良好习惯;注重教师形象,做好学生榜样;注重学科渗透,教书育人结合;学校环境育人,文化因势引导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教育途径。

三是家庭方面: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父母做到以身作则。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帮助时,要有感激之心,要铭记于心,知恩图报;要经常教育孩子懂得怜悯,懂得体谅别人,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等,让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能接受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

四是社会方面: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 渠道 进行感恩教育。社会要加强媒体宣传的力度,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可以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播放一些带有“感恩教育”思想的影片,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多方面的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残疾儿童参加,对表现突出和优秀者,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张榜公布,大肆宣扬,形成社会弘扬感恩的氛围。同时积极宣传引导和监督惩戒,形成对残疾孩子的呵护与教育同行、引导与督管并举的社会氛围。

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特教工作者,扶助这些残缺生命飞翔就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让每一个残缺的生命都得到尊重,就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修订本)[M].华夏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

[3]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

[4]王逢贤,鲁洁.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浅谈论文

2022宿州市教育论文结果

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结果已经公布,我市获奖情况为:一等奖12篇、二等奖31篇、三等奖86篇。获奖者可自行登录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查看。

2022宿州市教育论文结果公布时间暂不确定。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经宿州市教育体育局调查,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学校、县区报送论文延期,目前2022年宿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正在市级复评阶段,评选结果公示时间略有延迟。

11月31日。2022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1月31日时候出结果。江苏省,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省份 ,东临黄海,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江苏自古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共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特殊教育体育论文

相对普通学校体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发展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普遍照搬普通学校体育,甚至以普通体育教学代替特殊体育教学,使得特殊学校体育理论发展落后。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探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改革异常活跃。特别是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使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崭新的时期。按教育对象性质的不同,学校体育可分为普通学校体育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相对普通学校体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发展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普遍照搬普通学校体育,甚至以普通体育教学代替特殊体育教学,使得特殊学校体育理论发展落后,体育实践缺乏理论支持,违背了特殊教育的规律,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 体育 思想品德

体育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聋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食其力的人,体育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教给聋生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求体态美,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体育素质。

残疾儿童学生较普通儿童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很大差异,在教学之前一定要进行教学诊断,比如以聋哑学生为例,按听力损失程度可分为聋和重听;聋还分为全聋、极重聋、中重聋;重听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正常。而且由于生理缺陷还会引发心理缺陷如易冲动、易受暗示、缺乏同情心等;同时还引发认知上的问题。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特教体育教师必须懂得医学、心理学知识,为学生进行诊断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

一、提高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残疾学生身有残疾,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并不意味着他人可以干预甚至替代残疾学生选择兴趣爱好、生存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好导向工作,使每一个残疾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领域,更深地了解自我,把握发展方向,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让残疾学生懂得,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利用演示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投降落伞包”,残疾学生看到降落伞包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就都想亲自动手演示一下,教师应满足他们的愿望。聋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让残疾学生参与演示活动,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的兴趣高涨,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表现欲和自信心。

2.加强基本功练习,掌握运动技能。每节课的准备活动环节我都让残疾学生进行基本功练习,把身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开,避免运动中受损伤,掌握所学动作的技术要领,为残疾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在校期间的系统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健康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学习、工作的基础,对特殊儿童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的自身缺陷更加要求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所以体育教学是特殊儿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体育活动过程是个人和集体之间关系复杂而变化多样的行为,其互动强、思想活跃、情感流露真实,是发现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体育运动是在特定规则下进行的具有竞争性的活动,因此可以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奋勇拼搏、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合作等方面的优良作风和品质。

体育学科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有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有爱劳动、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教师应将这些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寓于生动的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残疾学生开展讨论,适当地引导,让残疾学生能够分辨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如游戏《乌龟与兔子赛跑》,在掌握相应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我组织残疾学生讨论:为什么最后乌龟胜利而兔子失败呢?通过讨论有些残疾学生认为是因为乌龟不怕苦不怕累。经我点拨引导后,残疾学生对乌龟和小兔子的最终评价是乌龟做事有恒心,不怕苦和累,所以取得了胜利;小兔子骄傲自满,所以遭遇到失败。

三、培养残疾学生的健康人格

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起、情绪、意志、自立等)。而聋生中存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聋生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引导其向良好的方面转化。

1.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锻炼方法。何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和替代”。体育在教育和训练中避免系统性缺陷和形成系统性补偿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手段。

2.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理论研究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将导致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体育活动练习需要在特定器械或环境中进行,需要学生克服生理和心理障碍,从而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坚忍不拔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心理品质。而且体育具有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残疾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培养残疾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体育教学中,残疾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成功观念。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却因人而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却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残疾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残疾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最本质、最终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最大限度的补偿自身缺陷,使身心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能够自力更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家庭和国家减少负担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论文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有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改进教学理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认识与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因为特殊群体学生本身就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有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进教学理念等,在语文的教学方式上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变,以期能够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认识 思考

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存在着一些身体上的问题,这对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造成了阻碍,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学习造成了影响。这些问题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为在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通过交流来处理问题。语文同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更是极其重要的交流工具,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和总结,探究出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语文教学方式。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很多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并且在教学中只追求教学形式,对教学目标的把控不够准确,在传授知识时毫无重点,对知识点的讲解极为表面,欠缺对知识的总体把控,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并不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对于特殊学生群体来讲,如果教师讲课是总也抓不到学重点,会导致学生听课时摸不着中心,势必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

(二)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

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过多地关注自身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地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没能将探究式教学同课堂知识把控结合起来,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阻碍作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由于自身问题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相对迟缓,而教师又只顾及自己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关注,这样就使学生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机械的记忆方式是无法完成创新突破的,这也不利于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到现实当中

教育源自于生活,教育和生活是无法分开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以,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让教学活动回到现实中,进而提高特殊群体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水平。

语言文字是用来传递思想的,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最注重神韵,如果不存在形象的感受,不存在文字的领会,学生何以真正感受一个作品,又何以书写出好的作品呢?在特殊教育群体里,大多学生存这样那样的缺陷,很多学生只能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中的一种方式体会外界事物,所以,生活是特殊群体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课堂教育的延续,而过去灌输式、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利于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将语文教学植入到学生的生活里,进一步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把教学目的以及要求作为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生活里学习,在学习里生活,进而获取富有动力的知识。

三、综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执行个性化、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具备的不同性格、爱好、素质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式考量,对学生采取的个性化的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喜欢默默学习,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优势的科目加强训练并给予更高的标准,而对于思维固定模式的学生要进行低强度的练习,设定适合学生语文思维提升的方式。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大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生活、认知生活

特殊教育语文教材里有的语文描写相对符合一些学生的实际,可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通常会忽略或者了解甚少。所以,教师要在平时加强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如此。学生才可以透过观察去感受生活,体会到生活里的现象及规律,累积素材,为学习打好基础。

(二)激励特殊教育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学生的自主创新是指学生以自我思想以及自我表述为核心,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出自身观点。教师要适时指引并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其他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以实现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升生活感悟

教材里有些语句的描述和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经历非常相像,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要有意识地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打造出场景,将课文里表述的客观景象以及现象立体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有置身其中的感觉,结合生活里的经验进行感受,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学生通过对美丽画面的感受,可以想象课文所传达出的情景,在朗读的过程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充满活力的世界。教师一定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课文的意思,这也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课堂教学中,组建学生进行同主题有关的游戏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验

乏味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如果可以通过组织与主题有关的游戏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兴趣。透过游戏,可以确保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简单,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玩乐里完成教学要求。

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而言,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转变了过去乏味的教学形式,加快了学生在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化方面的进步。教师要将学生自主学习作为重点,以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可能确保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全方位协调学习,进而让特殊教学的语文教学更加富有生趣,让特殊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给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有残疾儿童的基本人权,在我国政府非常关注并重视的前提下,教育机构应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手段,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问题的探讨》

摘 要:特殊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有残疾儿童的基本人权,在我国政府非常关注并重视的前提下,教育机构应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手段,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状分析;教育措施

一、特殊教育现状分析

特殊教育应包含对盲童、聋童、智力落后儿童、超常儿童、言语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等所有残疾儿童的教育。

我国政府非常关注并重视特殊教育问题,但其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有:(1)因重度残疾无法到校上学。(2)现有特殊教育资源不能够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3)部分学校不愿意接受残疾儿童随班就读。(4)家庭意识等方面的一些特殊原因,部分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连家长都不认识,无法接受任何教育。五是由于残疾状况的多样性和残疾人的个体差异,目前的教育机构还非常缺乏对各类别残疾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特殊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二、特殊教育措施

1.注重“因材施教”

教育机构应提供与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育,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手段,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如,学校为无臂或双臂残疾的学生提供低位桌子,以供他们用脚握笔书写;为低视力学生提供放大设备和台灯;……这样可以为残疾学生在普通教育机构机会均等地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2.整合资源,建设特教中心

探索各相关部门整合的特殊教育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开展医、教等多学科结合的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与服务的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建设,在设施设备配置、专业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设适应残疾儿童教育康复需求的保障体系。

(1)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残疾儿童能否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权状况的重要标志。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的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贡献能力,也决定了残疾儿童的生存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意义、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营造全社会关爱残疾儿童、关心残疾儿童教育的氛围。

(2)正视现实,正确对待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大多数人应关心、帮助残疾的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然而也有人会用“瞎子”“聋子”“瘸子”这些不恭的语言甚至用动手动脚的欺侮行为对待他们,这是极不道德的。

(3)克服困难,提供机会

只要有可能上学的,家长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最好上残疾儿童学校;没有残疾儿童学校的地方,可以随班就读。实在上不了学的,家长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该尽早给孩子选择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这是孩子未来生活的依靠。

(4)认真呵护,努力培养

家长还应该收集大量的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讲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自己学习。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精神。特别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要以具体分析、耐心指导帮助孩子选择坚强。切不可以过分的怜悯和护卫,降低孩子的斗志。

(5)树立自信,追求成功

对残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如果一点没有要求,顺其自然也是不利的。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获得小小的成功,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我也能行”。日积月累,他们会获得一种精神享受,不断追求成功。

3.建立制度,送教上门

教育局应研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实施方案》,对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实行随班就读,实行回归主流教育,在普通中小学的正常班级里,招收少量(一般1~3名)的弱智学生或其他残疾的儿童随班学习。对无法到校有教育需求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服务的有关政策,采取纳入特殊教育学校学籍,由特教学校派遣专职特教老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4.家校互动,协调合作

针对重度残疾儿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上下楼、上卫生间都需要有人协助,而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机构都没有无障碍设施;有些需要倚靠才能坐,而学校只有统一的条凳;有的握笔困难,书写缓慢,有的交流困难,口齿不清晰等现象,家长应每日接送或陪读,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使特殊教育落在实处。

5.加大政府投入

特殊教育机构的目的是在残疾学生未能适应普通教育机构之前给他们一个过渡,让他们学习如何融入,如何适应普通教育,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对于确实不能适应在普通教育机构学习的残疾学生,特殊教育机构也应当是个开放性机构,让在特殊教育机构学习的残疾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和了解普通教育机构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娱乐。教育部门应当增设孤独症、脑瘫儿童特教学校,针对他们的特点实施特殊教育。可以对未入学的重度残疾人试行家庭非正规教育。政府对入户志愿服务给予适当补贴。

6.发挥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作用

将视野扩展到残疾人终身学习,远程教育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远程教育这一资源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机会的做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社区教育形式也是适合残疾人的一种方式,它为残疾人提供了就近就地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可以开展扫盲与技能相结合的教育,可以开展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

总之,特殊儿童如果没有教育,生活本身依然会存在,但没有教育的生活可能会出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增强主体能力,不能超越缺陷,无法改变自身现实生活命运而最终失去生活,沦为“活着”的奴仆。特殊教育要注重引导和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激起并提升他们的内在欲求。正如金生教授所说的那样,它“从事的是思想的活动,是思想的事情,显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行动主体……它能够进行的活动仅仅是思想理论,以思想理论的方式来触摸生活,给生活和教育的出路提出种种思想或原则。”因此,关心是特殊教育影响特殊儿童生活的一个根本准绳,体验是特殊教育关心的根本办法,发现和培育特殊儿童优势潜能是最重要的内容。

作者简介:郭晓燕,女,就职学校: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铧尖堡学校。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 索引序列
  • 2022杭州市特殊教育论文
  • 杭州市特殊教育论文
  • 特殊儿童特殊教育论文
  • 2022宿州市教育论文结果
  • 特殊教育体育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