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高中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现状论文

高中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高中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现状论文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会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祖国在我心中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伟大的中华民族这一东方快车载着来自秦关汉月、唐疆元界震天的战鼓声;载着来自长江边高峡出平湖的澎湃诗篇;载着十三亿人民的喜悦和中华民族的憧憬;载着改革开放的旗帜和与时俱进的召唤正以惊人的速度飞奔向前。爱恋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故人,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共同感情,这种感情赋予我们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无穷的创造力和酷爱自由、坚韧勇敢的个性,使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心怀祖国,把它的博大,它的深沉,它的精髓化作一股温暖的潜流浸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我的心中如浪潮激荡着它的声音?因为我对伟大的祖国爱得深沉。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饱经沧桑,历尽磨难,她曾是帝国主义倾销鸦片的场所,她曾是军阀混战的战场,她曾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赌场,她曾是野心家们争权夺势的赛场。我们的母亲曾被搞得遍体鳞伤,千疮百孔。山河在呜咽,松涛在哀泣,每一寸土地都被烙上深刻的血痕,每一张容颜都布满了惊恐的阴霾。乌云笼罩下的中国在艰难的行进。一声声呐喊,一股股豪情,一片片赤胆忠心,一首首慷慨悲歌。祖国呀,你凝结着多少代人的痛苦、辛酸、血泪、希望、信念、奋斗,为挽救我沉沦中的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求索奋斗折戟沉沙,多少英雄豪杰浴血疆场马革尸还。是十月革命和南湖红船带来了胜利的曙光;是镰刀斧头和井冈山红旗唤醒了民众;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铿锵誓言,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是“论持久战”的伟大战略,埋葬了外侮的嚣张气焰;是百万雄狮过大江,摧毁了蒋家王朝。天安门城楼的一声气壮山河,中国人民从此挺直脊梁站了起来。中华民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发出夺目的光芒。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当我们听到萨马兰奇老人轻轻说出“BEIJING”的时候,我们怎能不欢呼?当于根伟一脚怒射把中国队第一次踢进世界杯时,我们怎能不狂欢?数十年的期待,数十年的煎熬,当我们心灰意冷时,是祖国以博大的胸怀激活了我们的心。APEC会议的圆满结束,我们怎能不骄傲?曾经的民生凋敝,曾经的满野战乱,曾经的东亚病夫,俱往矣。如今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龙腾虎跃今胜昔了。谁也无法忘记,2003年,人们的脸上凋零了本应鲜妍的笑容,非典袭击中国,耳濡目染的是“众志成城,战胜非典”的呼声。亿万人民心连心,共缚SARS恶蛟龙,迎来了又一个河清海晏……盛世年华,喜浪千叠。回首五十五年,伟大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盛事正俱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我们的祖国是何等的繁荣昌盛。我的眼里总被抑制不住的泪水充盈,在心里默默祝福着:祖国万岁!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我的跨越的脚步是你的胸膛内跳动的脉搏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我的满腔的热情是你的身体里流动的血液我愿做天上的一片云在你的广阔的土地上空自由地翱翔欢快地飞越从极北的漠河的苍茫雪原到南国的群岛的无垠海波从乌苏里江上最先升起的红日到帕米尔高原满天闪烁的星座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我走遍你的每一个角落我在珠峰上停栖看雪山高耸入云的气魄那中间孕育着三江五河源源不断的水波我在黄河上飘动听河水奔腾入海的欢歌它两岸滋润着华夏民族亘古不变的魂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我爱你千载沉淀积成的文化我爱你万年魅力四射的山河我爱你的博大精深我爱你的伟岸壮阔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你是我心中———永远的寄托!

你期待的是怎样的呢

当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探析 摘要: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复合概念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形成的过程,学界高度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界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内涵建构、对策探索以及测评方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梳理和简要评述,以期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近两年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呈现出一批丰富的成果。从发表的时间和主题来看,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讨论,以朱明光、季成伟等学者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2016年下半年以及2017年上半年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对策以及测评的讨论,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数量大且研究视角较为宏观;第三个阶段是2017年下半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还是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研究,但是研究更加精细化,切入点更加具体。 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界定、要素构建、培养对策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展开。 (一)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学界主要采用上位概念推演下位概念的方法,经过“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最后推导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张忠坡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各个模块知识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学科能力。陈友芳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应对挑战、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陈华洲认为,所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政治知识,而逐渐形成的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复杂情境的基本素养,以及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知识处理危机、分析矛盾、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二)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建构 首先是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划分。罗华莲认为政治学科知识、政治学科能力、政治学科思维品质、政治学科态度及政治学科情感、价值观是其主要内容。这一划分以三维目标为依据,没有厘清三维目标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之间的关系。刘红梅认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这一划分强调了认同感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但是内容完整性有待商榷。季成伟将核心素养进行了四维一体的内涵建构,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素养的统一。朱明光、王锦飞等学者与季成伟的观点稍有不同,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此后,学界基本上认同了朱明光等人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最终,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由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要素构成。 其次是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关系解读。陈华洲、王锦飞、陈友芳、马明贵等学者的观点大体一致,认为政治认同是另外三要素的价值目标、共同标识、魂魄,是核心要素;理性精神是达成另外三要素的基本条件或是主观要求;而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想精神的必然结果。 (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研究 目前学界对培养对策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是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整体;二是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各要素。 1.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整体的培养对策研究 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整体就是从宏观视角探讨培养对策,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维度:一是从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开展探讨;二是从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展开探讨;三是从教学要素开展研究。 从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开展探讨。朱明光指出:“如果说以核心素养为纲是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标志性追求,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此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最显著的亮点。”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因此,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一是关于课程设计,从课程的构成要素来探讨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有杨有平提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开展、课程评价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二是课程实施及实施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讨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经验。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有陈永良提出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处理好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关系、内容标准和社会活动的关系。 从教学过程或环节入手展开对策探索。一是关于教学设计,以教学设计的优化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充分准备。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有牛学文张明远等人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中优化教学设计。二是关于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的精准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例如,曾练提出打造生活化课堂的目标,汪盛忠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张慧提出“情境—探究”、“问题—情境”、“活动—体验”以及“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关于社会实践,以活动参与体验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例如,田建军提出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模拟政协活动、旁听刑事审判活动以及社会调查活动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此外,许多学者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对策研究的一个方面。 从教学要素着力展开对策研究。一是针对教育者。李春会、李亮提出中学政治教师的核心素养,并从情意素养、理论素养以及行为素养三个维度进行了体系构建。陈建华、李晓东、许大成提出了核心素养视域下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二是针对教学内容。董红干分析了四本教材中蕴涵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周翠华阐释了动态生成资源的重要价值。戴慧提出重构思想政治学科国家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体系和隐形课程体系的思考和建议。三是针对教学方法。林巧渝提出在辩论赛的策划组织、辩题选择以及立论和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董旺森提出主题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模式。刘平提出通过创设思辨性的爱国话题、法治话题以及环保话题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四是针对教育对象。蔡佩萍根据学生思维存在的四种状态,适时提出教学切入点。周爱红强调充分关照学生的情感,通过真情投入、寓情于理、情法冲突、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2.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培养对策研究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不仅从宏观视角开展讨论,还将其视角聚焦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培养。 关于政治认同的培养。目前学界针对政治认同的培养对策研究较为丰富,主要从政治认同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维度展开:一是关于培养的目标。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有王恒富等人从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以及价值认同四个方面阐释了政治认同培养的目标。二是关于培养的内容。例如,李岚立足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资源,探索构建了对学生开展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梅立苹试图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政治认同培养落实。三是关于培养的方法。王晓娜阐释了通过教学情境创设来培养政治认同。张志红提出要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构建议题情境问题链,创设活动体验平台以及依托社会实践等方式促进政治认同的培养。此外,陈红充分关照教育对象政治认同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关于理性精神的培养。学界关于理性精神的培养更多是从方式方法角度切入,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案。例如:郭胭瑞提出通过提高问题设置的深度、知识讲授的逻辑以及作业布置的可探究性来促进理性精神的培养。王华宝等人倡导互动式课堂,主张以互动式情境、互动式活动以及互动式载体培养学生的理想精神。牟晖提出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提升思维深度,营造课堂氛围以培养批判思维,通过世界教材发展高阶思维,关注元认知以提升思维境界。此外,宋晓东以《经济生活》为例,阐释了如何利用其中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林瑶林从学生的自主学习机制切入,探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途径。陈静以2017年的高考试题为例,提出要基于理论精神的考察设计选择题。 关于法治意识的培养。陈哲远基于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教材内容的分析,找出了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内容。杨有平等人提出通过文本解读、教学活动体验以及丰富教学素材等举措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王恒富等人提出在“博学”中拓展学生法律认知,在“明辨”中提升学生法律情感,在“笃行”中巩固学生法律理念。 关于公共参与的培养。姚霄洁提出通过创设公共事务主题情境,扮演公共事务参与角色,探究公共事务参与难题,设置公共事务参与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王恒富等人提出通过走进公共生活,遵守公共规则,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陈式华提出通过“知识学习、课堂模拟、实践尝试”三部曲,来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四)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 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如何,是不可直接观测的,只能通过其外在的、可观测的行为表现加以推断,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也是目前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难点。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量与评价的研究一方面是从理论上构建测评框架;另一方面是从实践中解读高考试题,以探索应对之策。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建构。思想政治学科测量与评价主要集中在命题框架、学科学业质量、政治学科能力三个方面。在命题框架上,其代表性学者是陈友芳,他提出依托情境与学科内容,采用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四大基本任务的完成质量来评价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构建了运用力、理解力、应用力、论证力、选择力等具体的评分标准。在学科学业质量上,其代表性学者陈友芳依托情境的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来度量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在将思想政治学科任务分为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性质特征,构建了度量每个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政治学科能力上,李晓东等人将政治学科能力按照“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创新迁移”的总模型划分为九级能力结构。 关于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考试题的研究。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考试题研究上,代表性的观点就有罗程月基于对高考试题价值立意、考察内容、素材选用以及评价形式的分析,提出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董旺森等人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列举典型例题进行分析,为新一轮的备考复习提出建议。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在近两年也达到了一个高潮,不仅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研究的内容,也深化和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改革发展。虽然当前研究成果丰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建构不足。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以及要素建构的研究较为薄弱,使得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研究根基不够牢固。大部分学者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视为一个熟知概念而未开展理论阐述,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也较为一致的采纳朱明光构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但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维目标、学科模块及其与立德树人的深层关系,四个构成要素何以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本原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得到澄清。 对策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策的研究不仅着眼于整体探索培养方案,也重视从要素着力,呈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经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对策研究中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既然主题是关于政治认同的培养对策研究,那么所提出的对策就应该和理性精神培养有所不同,在增强研究的针对性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对策的有效性;其次,对于对策的研究过于单一,把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割裂开来进行研究,这种人为割裂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倾向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而不应是割裂的个体。最后,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有点盲目化,部分研究内容过于重复,新观点、新措施较少。 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当前学界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培养对策研究,研究过于狭隘,应进一步丰富。首先,对策研究的着力点有待丰富。比如当前对策研究有重方法轻内容的倾向,重视多种方法的探索,但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教学素材的开发等教学资源的挖掘还不够。再比如对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对策研究丰富,但是对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培养的分析较少。其次,其他方面的研究还需平衡,比如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较少且这部分内容也是一个研究难点。再比如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者研究较少,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者、引导者,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不足。再次,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学段要求,思想政治课是与初中《道德与法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关于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所需要培育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较少,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少研究者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照搬到初中学段,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上来讲是不科学的。最后,研究视角的狭隘,当前学界主要是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视角展开,而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亦可以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提供借鉴,如何借助其它学科来助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较少。 基于以上分析,今后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做到三个结合: 结合新课标,系统地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新矛盾、基础教育的新任务和新形势,教育部已制定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该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分别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与之前的观点稍有不同。因此,今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要以新颁布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指南,并结合新教材来开展多方面研究;其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上升到立德树人的高度,通过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教学考,注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研究可以从教师教、学生学和考三个方面进行。在教方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因此,可深入研究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实施,探讨活动型学科课程引导下的教学设计、教学开展路径及其困境;也可从教学实施者从发,研究教师在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的方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纲是新一轮课程修订的最大亮点,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学法上学生如何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考的方面,目前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和学业质量的研究非常少,而评价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量表并开展实施,实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考结合。 结合小初高,实现思想政治学科基础教育一体化。当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集中在高中学段,但思想政治课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而在基础教育中初中道德与法治需要达成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相衔接这一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需要研制小初学科核心素养,并思考制定小初高学科核心素养衔接体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培育一体化。

高中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该积极结合生活,把抽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知识具体化。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论文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而现阶段很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思考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新课改没有有效落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贯彻“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难以实现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2.有些学校课时分配不合理,思想政治课时经常被其他文化课占用,而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投入力度不大。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认为只需要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理念来应付考试,而没有深入了解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考核还停留在试卷形式,难以有效评价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方法落后。一方面,教师传授知识理念的方式还依旧是口头表达,或在黑板上写出来,达不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未能有效结合社会生活,理论知识占有较大的比重,学生虽然明白了某一道理,或建立了良好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但无法把这些理念融入并运用到生活中。

(三)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教师都没有学习过系统的相关专业的教学知识。有些学校还把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任务分配给班主任或语文老师,严重降低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有些教师的传统观念还难以转变,未能有效地把新课改提出的理念结合到实际教学中。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首先,摒弃过去应试教育下的落后思想。应试教育下,教师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而并非要求学生“考高分”。教师应该明确这一教学目标,不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成果。其次,建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应用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而非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二)优化课堂环境。1.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要思考学生是否理解、听懂了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地自顾自说,不顾学生感受。同时,杜绝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促进学生交流,倡导学生积极发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2.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而叛逆心理的产生会降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学习兴趣,并降低课堂教学质量,无法实现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不能以一个管理者的态度面对学生,应主动调节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端正自身的态度,和学生做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多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心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引导学生进步。

(三)改善教学方法。首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该积极结合生活,把抽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知识具体化。可采用情景式教学法,模拟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生的情景,并把学生引入到该情景中,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该教学方法还可有效创设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其次,高中是学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很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基于这点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对于课程内容的扩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探索式教学法可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根据该节课的课程教学内容来设定某一问题,并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积极探讨。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对该节课的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可积极运用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制定某一学习目标,并让各小组合作完成这一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下达之后,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如搜集资料、收集案例等,还可以进行讨论,来表达自身的看法。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又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思想政治教师应该系统学习有关该课程教学的知识理念,掌握教学重点和各类要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高中应该积极开展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3.高中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入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师人才,这样既可以减轻其他任课老师的教学负担,同时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师资水平,并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想要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转变高中领导及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不断优化课堂环境,改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及质量,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及政治素养。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群体生活中可欲的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高中政治论文范文两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领域的教学也出现了不同以前的教育改革思潮。高中思想政治生成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就我国目前高中思想政治生成教学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教育领域;高中思想政治;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93-01

一、前言

生成教学的概念是相对于预成教学这个概念而言的,生成教学强调的是教学的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吉欧・艾米里亚就在幼儿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成绩。我国生成教学最早的研究者是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叶教授在1997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中对生成教学提出了三个“互动”即: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生成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叶开启了我国生成教学的研究。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教育主题地位被误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本该是师生共同演绎一场教与学的话剧,结果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都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不可否认许多政治老师的学识渊博和口灿莲花,但是当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完全变成了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下面的学生却如听天书,不知所云时。我们的教学还有意义吗?学生和老师在课堂唯一的交流就是老师的提问,然而那些只是被被动灌输知识的学生如何能很好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呢?

这就是没有抓住思想政治教学的主体――学生,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是停留在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就是的阶段。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责任在于老师,老师不能够清楚看清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和解惑。当然,提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否定老师的地位。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缺乏

陶行知提倡教育要“知行合一”然而,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就十分的缺乏实践。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停留在老师教了,学生然后就是下大力气去背书,去背诵那些拗口政治术语,对于许多问题的含义和应用完全不理解。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不重视学生的实践问题,这主要是许多老师本身的教育素质不够。另一个方面就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应试教育,虽然我们一直倡导要推行素质教育,然而考试的唯分数论还是令需许多的教学停留在只是教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阶段,没有真正实践生成教学的理念。

(三)教师对生成教学的理解执行不够

生成教学在许多的地方已经进行了实验教学,从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反映的实际成效来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一个是,许多老师对于生成教学还是不接受的,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时间长的老教师身上,他们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教学是的没有问题的。确实,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或多或少的包含一些生成教学的内涵在里面,这也就不难怪许多老师会固执自己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方面就是,一些能够接受的生成教学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过度讨论,他们给学生太多的讨论时间和问题,出现“为了讨论而讨论”的现象,反而没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对于生成教学的宣传不到位,没能把生成教学的本质精神传达给一线老师。

三、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的策略思考

生成教学注重的是过程,反对机械化的教学,反对把学生当成盛水的缸,一直往里面灌水。强调的是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也就是老师、学生和课本以及实践的互动。具体说来,就是生成教学注重的是参与性,提倡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非线性,也就是教学过程不能一成不变;创造新,即老师要创新教学的模式,以及开放性,不能固守课本,要放眼课本之外的知识。具体说来,笔者认为,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的探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倡实践育人的理念

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应试教育现状使得我们教学中实践的成分极少,对此我们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具体到高中政治教学,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比如高中政治会讲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们的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去创造出这样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再比如高中政治中的货币流通概念,我们的教学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于概念的理解。

(二)摆正教师位置,坚持学生主体概念

韩愈说老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在今天也不过时,我们在政治教学中的就该把老师的地位摆放在这样的位置。老师是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而不是老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做一切的事情。这样做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就可以获取许多知识以及知识之外的能力。摆正教师的位置,还有另外的一个用处就是让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到补充的作用。比如说,讲到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等内容时,老师老师就可以拿具体的时事政治,具体的政治事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三)改革政治的高考模式

现在的高考模式中,政治的内容还是停留的靠背记课本知识来作答的阶段。这也是许多政治教学只是注重学生死记硬背,不强调理解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的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确实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是如果将这些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运用到教学中去还需要跳过重要的一关,这一关就是高考制度。笔者无意去改变我国的高考制度,但是强烈希望我国的高考制度中能够对政治做出革新,能够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结语

任何的理论和实践都隔着太多的障碍,笔者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分析还只是一家之见,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来探讨生成教学。从长远来看,生成教学必将会是我国未来教学一个方向,特别是在高中政治教学这个方面。笔者殷切的期盼我国的生成教学能够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成果,为我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玉忠.思想政治课凸显生活逻辑课堂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余文森.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N].中国教育报, 2014-4-14(5).

[3]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52-155.

[4]李森,王银飞.生活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中政治论文范文

我所期待的高中政治课论文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

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发现存在着如下两种情形: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评比课中存在着以追求吸引和满足学生感官刺激为目标的教学倾向,还美其名曰为“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这些值得提醒广大一线教师。

一、“吹气球式”课堂教学

在许多常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大多数时候只采用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学生得到的是暂时性的知识扩充和解题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试过后大部分还给了教师。

我们称之为“吹气球式”课堂教学,即学生如同“气球”,在学习期间,教师不断地对着“气球”吹气,吹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其冲出去,即参加各类考试;不论冲得远还是近——考上或考不上,冲完后,气球中的气也就泄完了,学生脑中仍空空如也。这是完全背离新课程理念的。

这些教师一般采用这样的讲解策略:首先检查学生过去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然后呈现新的内容,并使用大量的时间予以讲解;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新的学习内容;最后布置较多的作业来强化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在不同的课型下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日益丰富、充满灵性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树立“弃佳求适”观念。

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时,笔者以为坚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

1、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不同风格的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既让教师自身得到成长,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以杜绝“东施效颦”的不良现象。

2、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

3、教学策略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论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语言交流及价值观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上述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

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

时事政治作为一个新鲜的时政 热点 ,它对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政治有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一:《试谈欧债危机根源》 摘要:针对欧债危机形成的根源,学者、政府和媒体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典型的观点有二元论、货币论、国际收支论、内在机制论以及结构论,这些观点为我们深入了解欧债危机提供了详细而丰富的参考。在深入分析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现存形式的内在局限,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另一方面是事后的应对不足,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 关键词:欧债危机;二元论;国际收支;内在机制 自2009年至今,欧债危机一直困扰着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其持续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远超当初各国决策者与市场人士的分析和预期。谈及欧债危机形成的根源,学者、政府和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为我们深入了解欧债危机提供了详细而丰富的参考。在对这些观点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挖掘欧债危机的根源,对于化解欧债危机,促进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意义重大。 目前,对欧债危机起源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二元论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曾指出,从总体财政状况来说,欧元区并不比美国或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糟糕,但欧元区首当其冲在债务危机中遭遇重创,这背后反映的欧元区架构发人深思。在欧元区成立的时候,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安排制定,财政政策由各成员国自行决定。这种二元结构从一开始就遭到过各方质疑,但直到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真正显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财政纪律松懈。尽管欧盟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元区成员的财政协调提供了基本框架。但事实证明,公约执行力相当有限。由于多年来无视欧盟财政纪律,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常年超标,再加上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希腊等国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按照国际金融理论,当一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时,其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就会上升,这将迫使该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欧债危机中,由于欧元的庇护,希腊等国家不用为融资发愁,他们依然可以享受欧元区的低利率政策带来的融资便利。结果当问题累积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市场的剧烈调整令欧元区付出了代价。另一方面,事后的应对不足,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在应对危机时,欧元区由于没有统一的财政作为后盾以及所谓的“不救助”条款,使得希腊等国只能以自身财政作为偿债担保,难以消除市场担忧。此外,欧元区在希腊陷入危机后没有一套现成的应对机制可以弥补统一财政的缺失,造成了危机进一步扩大。 2货币论 在德国前科尔和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主导促成下的欧元区机制,实际上是一个更彻底的迷你版布雷顿森林体系。欧洲中央银行在17个欧陆国家发行统一的货币欧元,不受黄金的制约。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核心国家美国相比,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国享有各种特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要主动或被迫保持国际收支赤字来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而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过大就破坏了美元与黄金按既定比价兑换的基础,其他的国家有权将手中持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从而对美元的发行施压。在欧元机制中,尽管同样是作为核心国,德国通过欧洲中央银行向欧元区提供流动性不会受到制约。德国不仅不需要通过国际收支赤字的方式向欧元区提供流动性,反而可以通过欧洲中央银行无任何硬准备约束地向外发行纸币,给其他成员国提供购买力。此外,统一的货币使其他成员国通过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机制被取消了,德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持续增长,积累了巨额的贸易盈余。由于对外贸易竞争力较弱,欧元区其他国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只能通过外部融资吸引资本流入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这样就积累了大量的债务。统一的欧元,促进了德国贸易增长和经济繁荣,但是削弱了其他成员国生产、贸易和经济增长能力。随着经常项目赤字的进一步扩大,欧元区其他国家融资的需求也在膨胀,债务规模不断增长,陷入恶性循环。由于货币发行权的丧失,当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全面爆发的时候,欧元区其他国家只能求助于德国等核心国家。德国对于债务国家的救助,面临种种制约,造成了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 3国际收支论 标普主权评级委员会主席John Chombers认为欧债危机是国际收支问题。欧债危机发生之前西班牙、爱尔兰出现了预算的盈余,意大利的政府债务水平比较低,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元区17个成员国外部融资崩溃。自从欧元区成立以来以上国家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包括单位劳动成本和国际收支水平不断地恶化。由于结构性差异,危机爆发前的十年间,“核心国家”生产、“边缘国家”消费的格局不断深化。一旦从“核心国家”流向“边缘国家”的资金链条断裂,边缘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就被触发。应对目前欧洲危机,欧元区要不断地拉动生产、促进消费,还有一个办法是不断地改变和发展可贸易品产业,尤其是比较贫穷的欧洲国家。 4内在机制论 欧债危机的特征是危机国外部债务规模过高,积累过高的外债与一段时间的国际收支失衡密切联系。因此,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的内在局限表现为在一段时期为部分欧元成员国国际收支赤字通过外部融资弥补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由于欧元区外围国家竞争力较差,经常账户赤字不断增加,外部融资需求膨胀。虽然单一货币定义性排除货币区内名义汇率变动,但是特定成员国单位劳动成本大幅增长,必然该国内部实际汇率大幅升值和外部失衡。自2000年以来,欧洲外围国家包括欧猪五国对德国的实际汇率不断升值,引入欧元后欧猪五国经常账户无一例外都是逆差,这些国家逆差在2005年到危机爆发前呈现扩大态势。单一货币体制下资本市场“收益率扭曲效应”为欧猪五国经常项目赤字通过外部融资弥补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在一段时期为成员国低成本外部举债提供现实条件。一般情况下,一国经常项目长期失衡很难从国际资本市场持续得到低成本融资。欧元体制下希腊等国举债能力大幅度提升,通过持续欧元体制不对称改变成员国发债融资成本与能力:对德国这样竞争力较强国家影响较小,然而大大提升希腊等竞争力弱国举债能力。引入欧元至危机前,各国利差普遍降至个百分点以下极低水平,为这些国家过度债务融资大开方便之门,直接导致了欧元区整体新发债券规模快速膨胀。持续外部失衡伴随持续外债累积,通过内外部环境演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债危机全面爆发。 5结构论 结构问题是欧元区经济面临的重大难题。由于欧元区内要素自由流动,加入欧元区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不一致,一体化的进程带动了欧元区诸国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社保体系逐步向西欧发达国家靠拢给东欧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大量的劳动力向西欧流动去挣得更高的报酬,获得报酬后再回东欧购买资产。由于东欧及南欧诸国的资产相对西欧要低很多,大量的西欧富人开始在东欧和南欧买房,炒作资产。再欧洲央行偏低的借贷利率刺激了投资的增加,投资住宅剧增,形成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推动了欧洲诸国物价水平的走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除德国外,欧洲的楼市泡沫化程度甚至高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爆了东欧和南欧诸国的地产泡沫,使得诸国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由于经济结构的失衡,欧元区内部资产泡沫严重,政府公共债务急剧膨胀,欧债危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爆发。 欧债危机的爆发,固然与欧元区内诸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长期失衡密切相关,但是放线望去,全球各大经济体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却没有债务危机的深深困扰,所以,以笔者看来,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现存形式的内在局限,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财政纪律松懈,再加上单一货币取消了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在一段时期为部分欧元成员国不可持续外部失衡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另一方面使欧元区整体失去治理失衡旧机制后又未能获得新手段,事后的应对不足,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 一切政策的核心点,必须是如何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这是我们经济政策考虑的第一着眼点。考虑到这个着眼点,就会发现,如果目前加速人民币往储备货币方向走,会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人民币要作为储备货币,第一,人民币必须完全可自由兑换。第二,资本账户必须完全放开。第三,我国的资本市场必须非常发达。而从这几点讲,我国的条件均不成熟。我国金融结构不能过度偏重于资本市场,我国金融机构必须以地区性中小型间接金融机构为主,这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改善收入分配。作为发展中国家,既然生产活动80%还都是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农户和中小企业,所以,这就决定金融结构还是应该以地区性中小银行为主。如果人民币完全可以自由兑换,资本市场完全开放,短期性投资资本就会充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的流进流出,扰乱我国金融秩序。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不能把其作为当前主要目标。 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二:《试谈欧债危机原因》 摘要:欧债危机正在蔓延,欧债危机的原因可以归于三个方面:政府行为不当、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金融体系存在内在脆弱性。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了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关键词:欧债危机;金融脆弱;政府行为 一、政府行为不当 1.希腊政府隐瞒真实债务状况 欧债危机爆发的潜在原因是希腊政府为了尽快满足欧元区标准隐藏了真实的债务状况。2001年1月希腊加入欧元区,截至2001年12月希腊的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现金赤字[1]占GDP的比重高达[2],根据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希腊应将公共部门债务控制在GDP的60%以内、而赤字应低于GDP的3%,为了达到这项标准,希腊与高盛合作,由高盛公司为希腊开放了金融衍生品交易“货币互换”,高盛帮助希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长期美元债券,而高盛以高于市场汇率的汇率将美元兑换成欧元,因此多兑换到的欧元相当于高盛给希腊政府的贷款,这种隐形的贷款以衍生金融工具的方式提供,不反映在希腊的统计数据中,希腊借此隐瞒了真实的财务状况,使得账面的赤字仅为GDP的。正是这种货币互换交易为欧债危机埋下隐患。 2.货币政策非自主性与财政政策自主性的矛盾 欧盟作为货币联盟,拥有欧洲中央银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都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与实施,欧元区各国不具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而与此同时,欧元区各国的政府却拥有财政政策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国的需要自主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财政政策之间出现了不协调,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盟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经济增长放缓,欧洲中央银行需要兼顾所有欧元区国家的经济状况和通货膨胀问题,所以在货币政策方面反应迟缓,未及时出台宽松货币政策,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欧元区国家只能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出,使得财政赤字迅速膨胀,引发欧债危机。 3.欧盟金融监管不力 欧元区成立以来直至欧债危机爆发,欧洲中央银行的职责只要是在欧元区国家制定和执行统一货币政策,而金融监管的职责则分散于欧元区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欧元区缺乏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欧盟只是在立法上构筑金融监管框架,并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制定协调,对于银行行为和衍生金融交易缺乏监管,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往往为了本国利益,违背欧盟的相关监管法律,这是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4.政府赤字过高 表1是部分欧盟国家的现金盈余或者赤字数据,该数据接近财政赤字与盈余,从该表中可以看出,表中所列出的14个欧盟国家中,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只有4国家个现金赤字超过3%,而到了2009年现金赤字占GDP比重超过3%的国家有11个,2010年欧盟国家财政状况最为恶劣,德国的现金赤字也超过了3%,爱尔兰的现金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希腊达到,2011年欧盟国家的财政有所改善,但也只有5个将现金赤字比例控制在了3%以下。总体而言,2009年以后欧盟国家财政赤字过高,这主要是因为:欧盟国家长期以来都是高福利国家,高福利是以高额财政支出为基础了,2007年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沉重的高福利负担加上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欧盟国家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 二、欧债危机爆发的宏观经济因素 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衍生而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给欧洲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 1.欧洲国家的出口受到冲击 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洲有大量商品出口到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疲软,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进口需求剧减,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导致美元相对于欧元贬值,欧洲的出口贸易进一步恶化。 2.欧洲国家持有的金融资产缩水 第一,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次贷金融衍生品带来巨大损失。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有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如次级抵押贷款证券、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交易(CDS),许多欧洲国家的机构投资者也购买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就在次贷危机刚刚爆发的2007年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就曾暂停下属的3只基金的交易,因为这3只基金购买了美国放贷业务相关的金融产品,市值迅速缩水,仅仅10天便由亿欧元下跌至亿欧元。 第二,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因股票价格下跌而缩水。次贷危机爆发后,对欧洲股票市场带来冲击,据英国路透社报道,从2007年7月到2008年6月,泛欧绩优股指标FTSEurofirst 300累计下跌约30%,仅2008年1-6月就下跌了23%,而在2008年7月,CAC-40指数[3]曾触及三年低位点[4]。股票价格下跌使投资者手中持有的金融资产缩水。 第三,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贬值。欧洲的金融机构持有美国的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价值下跌,欧洲债权人和股权人不可避免的受到损失。 三、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由于信息不对称、羊群效应以及强大的关联性,金融体系具有内在脆弱性。 1.金融体系内存在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金融体系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对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和预期收益更加了解,而贷款人不完全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项目风险,只能依靠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和借款人过去的信用纪录决定是否提供贷款,这就导致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上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逆向选择,即在某个利率水平下,最愿意签订 借款合同 借款人是那些还款可能性最低的借款人;二是道德风险,即借款人在取得贷款后会从事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以获取最大收益。证券市场上也存在相同的情况,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人比购买者更了解证券的风险和盈利性,导致信息不对称,并由此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风险大的股票和债券被投资者购买、股票和债券发行者也可能会利用筹集到的资本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金融体系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导致金融体系存在内在的脆弱性。 2.金融机构之间关联性强 金融体系的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同业市场、代理业务、支付体系、证券市场,彼此持有股权、债权、有密切的业务联系,形成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资金链条。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条件下,全球的金融市场也相互关联。在这种情况之下,外部冲击很容易在一国金融体系内扩散,甚至迅速从一国向其他国家扩散,当某一个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或者破产倒闭时,这种危机和动荡会迅速在金融体系内传播,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使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欧债危机体现了这个特点,危机从一国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给整个欧洲甚至全球经济造成重创。 3.金融体系存在羊群效应 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羊群行为,投资者会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有些投资者甚至会放弃自己掌握的信息而追随他人的行动,这会导致金融体系中微小的信号或者冲击,带来严重的后果:当银行出现短期流动性不足时,羊群行为可能导致银行挤兑;股票市场繁荣时,羊群行为可能导致股市泡沫;而当股票市场出现小幅下跌时,羊群效应可能导致股票市场泡沫破裂或者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欧债危机中,羊群效应都起到了加剧危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现金盈余或赤字是指收益(包括赠款)减去费用,再减去非金融资产的净获得额。在《1986 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非金融资产包括在收入和支出总额中。此现金盈余或赤字最接近早期的总预算平衡(仍然缺失的是贷款减去债务偿还,目前该项为金融资产净获得项下的一个融资项目). [2]本数据来自与世界银行数据, [3]CAC-40指数是法国股价指数,由40只法国股票构成。由巴黎证券交易所 (PSE) 以其前40大上市公司的股价来编制。该指数从1988年6月5日开始发布,反映法国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 [4]数据来源:路透社,分析:欧洲股市只要泛欧股指未来数月将创下新低,2008年7月14日 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三:《试论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中对时事政治的进一步应用与讨论是促进学生对国家体制,国家经济发展了解的重要 渠道 ,不仅为学生准备高考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够通过高中政治课中相关时事政治的引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意义 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时事政治是对高中课本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促进高中学生对当前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也是学生将相关学习理论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成绩和培养良好政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是促进我国学生发展,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重要理论保障。其一,实施政治的应用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意识,是实现我国“人民的政府”[1]的基础途径。其二,我国 教育 改革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发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人才发展方向,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例如:十八大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将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管理,注重民生建设,加强教育, 文化 ,卫生等行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生能够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内容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二、在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成为高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中的阻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内容流于表面,例如:对我党提出“三严三实”精神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三严三实”内容表面[2],对这种政治精神在我党建设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没有开展深入讨论,导致时事政治的课堂教学成果不明显。其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仅作为教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例,没有将时事政治的相关理论真正贯穿到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中。此外,教师在教学引用的教学内容往往带有相应的主观色彩,对学生理解时事政治理论具有“误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深入学习。 三、高中政治教学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新” 措施 (一)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对时事政治教学的进一步应用,首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提升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兴趣,形成“时事在身边”的思想意识。例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成为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的落脚点[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保护环境,开展保护环境宣传周,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时事政治落实的影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关注时事政治,加深学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主导关注时事政治的发展。 (二)讲时事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高中教师开展时事政治教学是应当将时事政治的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政治学习中的相关内容相联系,同时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应用。一方面教师教学时注重将时事政治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例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4]与政治理论教学中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市场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指人才创新和技术创新,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提个基础,这种将时事政治与学生自身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三)实施有计划地时事政治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时事政治关注程度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对时事政治的深入讨论应当坚持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教师可以适当的在政治教学课堂上开展时事政治相关管理论讨论,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中政治课堂中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从不同政治角度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程度,促进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深入开展。结论时事政治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大政方针把握的重要途径。加强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我国当前国家发展的总体把握提供方向,促进我国人才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发展,为从促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姜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张帮改,黄明.以时事政治为依托创设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情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39-140. [3]庄慧冰.分层设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策略优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1:44-45. [4]姜艳艳.关于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29-130. [5]杨婕.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5,10:147.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形势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2. 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3. 当代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4. 时事政治论文1500字 5. 高中时事政治论文1500字

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论文

一、高职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的重要性

教学自信也就是教师对自己通过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的认可。所谓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是指对自己有能力通过教学,成功地完成特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信任。教学自信在思政课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课程教学环境、职业发展条件都较弱的高职院校里,它是所有思政课教师教学生涯中的宝贵财富,是走向成功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驱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目前普遍实行的大班教学情况下,一个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往往要努力去吸引上百名学生,而大课堂又难于管理和组织有效教学,教师很容易被大课堂学生的消极反馈所影响,进行消极教学,造成教学质量的下滑。此外,高职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不强,这就更需要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的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和感染,这其中教学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思政课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自信,能够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肯定,不容易受消极环境的影响,更倾向于去改变教学对象而不是接受被教学对象所改变。充分相信自身所具备的教学能力与影响力,就能够拥有较高的教学自信,产生职业认同感,并投人源源不断的精力到教学工作中去。于是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预期,实现对自身教学自信的印证,对教学工作能够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也能坚持不懈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现自己的教学预期,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反之,教学自信缺乏的思政课教师,很容易受外在不利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强,很容易在课堂上反馈给教师一种否认其教学的信息,从而导致教师要么否定自身,教学自信受挫,要么就否定学生,根本不愿意教。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而且,其对自己提出的教学预期也较低,仅仅满足于“上完课”,“上满工作量”的要求,对教学、对学生表现的都较为消极,缺乏兴趣、缺乏关注,自然也不太关注教学质量的问题。

(二)促进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度的提升

高职思政课教师身上目前存在较多的职业心理问题就是职业倦怠,职业认同度低。它不仅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也制约了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预防和克服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其职业认同度,主观上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自信,以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国人对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认可、追求到现在所出现的冷淡甚至嘲讽,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并没有很好的形成职业认同的外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思政课教师自身来说,职业认同度更多的要靠良好的教学自信来提升。思政课教师拥有较高的教学自信,在工作中才能够以自我认知为中心,坚定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有效避免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一职业的正确价值定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工作价值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去,努力获得各项工作成果,提高职业认同感,并进一步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实现职业认同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当前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不足的状况分析

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政治信念、理论素养、实践经验、人格魅力和师德师风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教学自信是构建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基本要素。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较为缺乏,不利于思政课教学的有利开展以及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

(一)教学自信不足的主要表现

随着我国思想领域的日益多元化、西方意识形态不断对我国加强渗透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难免受到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自觉和不自信。而新媒体的发展,又使得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信息的包围圈中,社会发展的各种表象不断涌现在大学生面前,造成大学生认识上的困惑。针对学生面临的这些困惑,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信缺乏就凸显了出来。有的教师片面的向学生强调这门课程是综合型课程,于是在实际授课中过多的讲授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引用其他的学科理论,而中立性的淡化了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性;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充分认识,不能清晰的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描述与当前社会发展之间的落差;有的教师在面对大的社会舆论环境时,缺乏引导课堂舆论的自信,不能用思想政治理论向学生解读当前社会问题以及政府的政策,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问题等等。

(二)教学自信不足的主要成因

首先,是思政课教师主观方面因素。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方面,首先自身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正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但是“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或者不全面,对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对社会实践知之甚少,对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漠不关心,那将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魅力,无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大学生头脑,其教学必然是无效的。”思政课教师作为党员教师,多数人都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发展充满信心,能够将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作为终身职业而勤勉努力。但是就目前我国高职办学历史而言,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来源比较复杂,既有应届的研究生,也有返聘的退休教师;既有原来在大学任教的思政教授,也有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思政教师;既有思政教育专业出身的专业对口教师,也有其他专业的跨专业教师。这一情况造成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自身在政治信仰、理论功底、认知和探究能力、实践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还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良好教学自信的建立。其次,是思政课的客观方面因素。高职院校因为自身办学定位等原因,重专业技能技术教学而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使得课程出现教学边缘化现象,例如部分院校课程被压缩课时、学分等;有的院校没有给予思政课教师以归属感,更多的只让思政课教师感受到行政权力管理约束作用,而缺乏对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指导,仅要求教师完成学校硬性规定的教科研任务,例如注重专业课教师的进修、培训和实践而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进修、培训和实践等;教材的内容滞后于现实,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能够进行的必要的指导。课堂上的道德理论教育与社会环境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裂痕,对于重视应用和实践教育的高职课程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信任度和认同度。课程地位较低,教师发展不被重视,教学内容和社会环境错位等因素都使得思政课教师地位逐渐处于高校的边缘,处境的尴尬往往造成心理的自卑和失落,进而影响工作的热情和进步,导致教学自信不足。

三、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的途径

教学自信是思政课教师不断进步、获得成功的基本品质。无论是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还是思政课教师自身都应该关注教学自信的提升,营造有利的`教学氛围,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促进思政课教师的良好发展。

1.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依赖于自身的知识自信

虽然高职的办学层次不比本科院校,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决定了其课堂的教学难度却要大于前者。有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避而不答、答非所问的现象,除了部分教师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意外,就是教师自身底气不足,这大大削弱了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权威。高职学生中学阶段因为成绩不佳被老师忽视的学习经历,使得他们对社会的看法也偏于消极,在一些是非问题上容易受不良言论的影响。因此,在面对重要的政治和理论是非问题时,思政课教师不可以回避问题,必须明确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解读和引导,充分展示自己在知识上的权威性,这就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素质,建立知识自信。“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思政课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2.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要加强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思政课教师虽然在求学阶段接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教育,但思政课的课程特性决定了仅有这些是很不够的。思政课的教育内容要紧扣时代,许多新的理论要靠实践不断地去证实、去发展。高职教育本就立足于应用,培养的学生未来更多的也是进行实际操作而不是理论研究,所以思政课教师要更多的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实事求是的纠正自身主观理解所造成的偏差,克服可能存在的脱离实际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机制,支持思政课教师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思政教育及自身办学的特色和规律,对实践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建立规范化的操作细则,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保证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物质保障,按中央有关文件要求以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进行提供。思政课教师在实践考察活动结束之后,要把实践活动的各类收获,如文字,图片、数据、视频、实物等,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认真加以分类和整理,建立思政教学资源库,并形成机制,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补充、完善新的素材,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使用,对理论教学进行有效支持。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坚信不疑,才能在教学中理直气壮,从而树立课堂权威,培养教学自信。

3.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要培育职业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谋生之道,更意味着在广阔知识海洋里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尊重自己的专业,并拥有较强的专业自信,这也是形成教学自信的前提。然而,受学科性质及办学定位的影响,高职思政课往往处于教学边缘化状态,使人产生可有可无的错觉,严重挫伤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信。目前一些院校存在这样的状况,某个专业招生人数不足导致师资力量过剩,就安排过剩的专业课教师去教思政课,这对于任何一个思政课教师而言,无疑都是极为难堪的事情。如果“思政课”教师是任何一个教师,甚至行政管理人员都能胜任的普通工作,不需长时间的专业学习、教学培养和职业训练,不是具有创造性和不可替代的劳动,则必然让思政课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危机感,更无法让“思政课”教师产生教学的动力,难以从教学中获得工作的成功情感。社会、学校、思政课教师自身都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多层面予以重视和支持,树立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首先,社会要形成尊重思政课教师的环境氛围。要让社会大众放弃看待这一职业的有色眼镜,必须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职业形象。尽可能地让思政课名义上的课程地位与实际地位相吻合,名副其实,增强职业威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积极性。其次,院校既要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一个公平合理的教学、科研竞争环境,也要在职业成长方面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关怀指导。建立教师专业标准,执行规范化的准入制度,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在经济上确保思政课教师不低人一等,在物质上保障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解决职称评聘问题,保障教师将专业定位从“谋生”而提升到“谋事”的高度,并为之付出努力。逐步通过职业外部环境的改善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进而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做好教学工作,实现职业发展。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离不开个人学识、社会实践和职业发展环境三个层面的要素构建。丰富的学识基础,是思政课教师实现教学自信的基本条件,社会实践为思想政治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证实,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提供支撑,良好的职业环境是防止思政课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产生职业认同而为之奋斗努力的外部要素。三个层面的协同关注和进步是实现教学自信的关键,由此也决定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培养需要整体性的变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不敢懈怠,认真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认真分析,思考,希望能帮助他们……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血有肉,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能力,他们年轻,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强。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和课堂上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接触和参与社会活动。假如他们发现自己接受的思想教育与某些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甚至撞车时,他们就会迷茫、徘徊、怀疑,甚至极力排斥正面教育。

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平平庸庸,唯唯诺诺虽不是坏学生,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品德要求(开拓、进取、创新素质)。

只有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判断、选择、尝试,才能形成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实践中切身感受,知行统一,情理交融,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自觉行动,而真正的权威也正是来自于人内在的精神力量。随着主体自身成熟,这种外在权威形式逐渐转换为青少年内心的某种觉悟和信念,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服从自己,即走向自律。但应该看到,学生在其道德意识建构过程中,情绪性动机、遵从权威和功利性动机占很大比重,效果与动机很难统一,这决定自律的不稳定性。

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自处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开放需要挫折教育,社会呼唤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当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教师要增强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在水中学会游泳。此外,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在学生中开展负面教育(反面教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当代西方德育课大多数都引进美国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采用道德难题讨论方法,把培养判断力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一是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要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对善恶作出评价;二是德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科尔伯格设立不同的道德两难问题(情境),如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供学生讨论,或者提供体验道德疑难问题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正视问题所固有的道德内容,引出学生谈出所作的判断基本理由,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道德观相互交谈,目的在于发展学生道德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应该指出的是,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但要有行为上的自由,而且要有理智上的自由,不但要有外在规定他律性的保障,而且要有内在需求自律性的支撑

在班级中,让学生明白是班级的主人,让学生承担各种对集体负责的角色,引导他们对班级负责,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机,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对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比较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较强的`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断和交往协作能力等。 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品德发展也存在自我构建的问题。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是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学生应该自育,而又想塑造学生品德,那只会是徒劳,因为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发挥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给教师的建议》1984年版,P348)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抓在实处,要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要坚持重心下移、虚功实做,提倡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当前,思政工作要特别做好的几件主要事情有:一是要坚持“五位一体”工作思路解决好贫困生的生活问题;二是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每一个人都是人才,一个学生心理不健康,思想就会出偏差,行为就会出偏差;三是要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好学生课外生活问题;四是要加强后勤保障服务;五是要加强与辖区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在这所寄宿制的学校里,怎样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利用“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艺活动,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召开主题班会、过组织生活、参观革命纪念馆、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这些具体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受到各种教育,不厌其烦地进行思想教育。在每次犯错误之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所犯错误,找出各自之间的共性,以促使其努力改正。这并不排斥适当的纪律处分,因为处分也是教育手段的一种。另有一部分学生,明知这样做不对,可就是这样做了,究其原因,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对这部分学生,我们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会有所好转;另一方面又要密切注意他们的思想动向,如有异常,随时提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政治合格离不开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耐心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离不开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长期培养。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思路,拓展视野。而坚持“以文化人”理念,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让大学生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正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视野,它有利于探索出具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开发创新潜能,塑造美好心灵的动力、导向和保证的作用。

1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目前诸多高校忽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被弱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形成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的功利式的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除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外,绝大多 数时间用于外语、计算机的学习,忙于考取各种证明自己就业优势的“证书”,似乎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完善、自我缺点的不断改正等精神追求在他们眼中完全是“无用”的事情。这种学校培养模式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不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了解,传统美德观念淡薄,思想上出现传统文化断层,甚至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存在偏差,追求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给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主要表现为:其一,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滑坡。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淡薄了,缺乏对集体与社会的整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其二,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以个体自我价值实现为核心,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功利思想严重,有的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其三,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不能正确把握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线,如校园中出现的考试作弊,损害盗窃公物的现象,甚至出现犯罪现象。另外,部分大学生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追求生活享受,早把学业抛至脑后,终因成绩不合格或违反校纪而处于退学的边缘。

2 “以文化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视角

何为“以文化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塑造合格社会公民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基础。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言之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来自《易·贲》的一句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里的“文”与“化”,分别指的是“人文”这一实体及其“化成天下”的功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是“以文化人”的宝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是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财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是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不懈动力,使他们摒弃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意识,在成就事业、奉献社会的征程中怀揣创新的冲动和开拓的激情,敢于超越自我、善于拼搏进取,为再振中华雄风再作贡献。“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美德是滋养大学生宽容人格的心灵养分,教育他们增强同学间的亲和力与融合力,避免过激和对抗行为,既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诚相待,言而有信”,观念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人生信条,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慎独内省,见贤思齐”,气度是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人生箴言,引导大学生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做一名见贤思齐、慎言笃行、知行合一的大学生。

3 传统文化视野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举措

物质情境上的传统文化渗透物质情境上的传统文化渗透能够创造一种文化情境、一种文化氛围,容易启迪、陶冶和塑造大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我们切不可忽视建设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和营造出高尚健康的具有教育力量的人文氛围。如在校园的一些地方树立传统文化中的名人塑像,选择那些蕴涵着传统文化教育精华的典籍和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格言、名句作为警句融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个场景,使校园中的建筑、橱窗、板报、横幅、标语、路牌,乃至草坪中的警世语,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让学生通过具有欣赏价值、激励作用和教育感染力的景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进取,滋润着大学生的心灵,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校本课程建设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把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课外可有可无的,采取必修、选修及系列讲座相结合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真正纳入到教学计划中。首先,处理专业学习和传统文化学习的辩证关系,以“精”为标准,设置传统文化必修课程一门,范围应包括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道德、教育等领域中的精华,这是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同时,也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把对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真正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基本的价值理念,外化为自觉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其次,根据学校师资状况,以“广”为标准,开设多门传统文化选修课,如《周易》、《论语》、《诗经》、《唐诗》、《宋词》、《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化史》、《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华民俗风情》、《唐宋诗词鉴赏》、《中国传统道德专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专题》、《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专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等课程,全面满足多数大学生的需求,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最后,学校应成立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以“深”为标准,为大学生深度诠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外活动上的传统文化彰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内化。首先,在校内,可以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开辟专栏,在学生中广泛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的每一处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发动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及学生组织,积极举办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专题报告会、研讨会、征文、演讲、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在校外,可依托本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传统文化精华,加深对传统文化理论的深刻认识。如我校组织学生参观长江边的渡江战役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马鞍山市采石矶太白楼及当涂县的太白墓园,感受一代诗人那与天地精神独来往的宇宙意识,他亲近山水的自然观,他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在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和行为趋向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让传统文化渗透大学生的心灵,为他们带来无穷的启示和滋养。其次,开展特色性的高校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际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国务院于2007年12月通过《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中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假日,旨在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因此,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特色性的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现代精神,建设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的载体。可现在一些高校忽视这样有利的教育契机,对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存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内容单调,形式泛化等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到来之际,大学校园却显得热热闹闹。

4.对此我们应及时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做好以下工作 :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抓住传统节日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地加强大学生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在轻松、祥和的节日氛围中自然流露出爱国情怀、亲情情节以及对国泰民安、合家团聚、事业有成的企望与尊崇,当这种情感和行动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势如顺水推舟了。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学生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起源和流变,挖掘节日中民俗的元素,唤起大学生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参与到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高校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优势,强化专项管理,在资金和政策上积极扶持,科学遴选和设计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组织学生过好节日,丰富和提升精神生活,促进高校学生常规管理。四是用现代的手段、创新的理念,使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适应大学生的生活,让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美好内涵如和谐自然、呼唤人情、关怀生命和向往美好,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激起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体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亲情,学会和谐生存的智慧和精神,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只有这样,高校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才能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想平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和学生就业为目的的教育,中职德育课是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升的一门重要课程。基于此目的,为了提升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引导他们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过程参与,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程必须转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从而构建起一套新的实践型和体验型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都相对僵化,教师注重课标和任务的完成,而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环境特点、道德发展特点的关注不足。中职学生通常在曾经的教育经历中受挫,但在其他某些方面的能力较强。有一部分学生从小是留守儿童,比较缺乏关爱。有的学生从小由祖父母或者亲戚代为照顾,比较缺乏纪律意识。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德育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2、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职德育课程应该将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作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引导哲学和经济理论的`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法律案例的分析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通过小组项目作业提升学生的人际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让学生现场展示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等等。

3、以职业为本的教学理念德育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认知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为学生毕业时候的正确评估自己,选择职业和尽快适应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建构

1、实施专题式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由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转向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法制观念和职业观念等[2]。二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三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择业和就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根据中职学校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应该讲德育课程的内容整合为新的专题式教学模式。

2、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德育课堂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认知过程。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全面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展示,即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有意义、有深度、可把握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搜集资料,制作PPT,然后依次到讲台上演讲,并发起和同学们之间的讨论。

3、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果德育课程能够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并且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实用和快乐,德育课程就会是一门非常受欢迎的课程。比如,可以开展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业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清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中职学校教师考核方式的改变

1、梯度考核奖金由于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事业编制的限制,使得教师的基本工资收入是国家规定和保障的,工资收入不可能成为课程改革的压力。但是,每个学校对教师的奖金收入都有自身的自由裁量权,因而可以实行梯度奖金制度,不是按资历,而是按照课改的成效和工作的业绩来分配奖金。如,公开课获奖、课程组长担任、精品课程建设、课业讲座开展、主题研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来考核教师的奖金级别等。为了提升奖金对教师的吸引力,中职学校还需要提升奖金在教师整体收入中的比例。

2、引进教师评教方法教师的课改成效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学校可以在校网平台上开始学生的匿名评教系统,将课改的各种方式列入评教的子项目,让学生来决定教师的总和得分,并将教师的总和得分作为教师奖金级别的重要权重指标。为了督促学生参与教师评教,可以规定学生在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前必须认真完成教师的网络评教,否则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总之,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亟待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达到培养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需要得到纵深改革,可以在很大层面上帮助中职学校改善社会对中职学生“三多”(坏习惯多、上网多、混日子多)和“三差”(学习兴趣差、学习能力差、纪律观念差)[3]的看法和偏见,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达到职业学校“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1(11):38-39、

[2]潘莉莉、中职德育课分年级设置专题实施探索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S1):78、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现状论文

论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学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文言文教学在整个高中 语文 教学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没有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以与其在教材中的地位相适配。学生对文言文教学极度反感乃至于厌学,甚至连老师们自己也被烦琐的文言文教学弄得焦头烂额,以至于文言文大有被视作“鸡肋”甚或“洪水猛兽”之势。那么文言文教学路在何方?重点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实施对策。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 语文 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会很多,有文言文自身的原因,也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有关。 (一)从文言文本身来看,文言文社会基础薄弱,缺乏文化气氛。文言文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有人重视它,并能在交际中使用它才能它得到长远的发展。 语文 教师和教育者应该在课堂上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气氛,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作为我们古代文化瑰宝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中学生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能够更好的借鉴古人创造的精神财富。 (二)从教师的方面看,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知识权威者”自居,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课堂形式呆板僵硬,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充当容器的作用。教师虽然苦口婆心的讲解,但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分析结果把一篇美文肢解的支离破碎,收到的效果也甚微。这种枯燥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学生不但没能体会文章的优美,反而越来越没有兴趣。 (三)从学生方面看,文言文接受主体学习文言文的意识淡薄。学生是文言文学习的主体,决定文言文学习的效果。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和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意识,他们学习文言文多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很少有学生是出于对文言文的喜爱而去学习的。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首先,加强教师主导意识。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文言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它是一座巨大的思想、文化、艺术宝库。但由于文言文自身文言分离、古奥难懂等特点,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语言障碍,难以充分理解文言文负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理解文言文有时代和感情的隔膜。而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组织和帮助,需要教师充当纽带和桥梁。文言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其次,顺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认识文言文的学习价值,充分把握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以确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有用信息”。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向性问题。尽管《普通高中 语文 课程标准(实验)》中已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但作为一个高中 语文 教师,不能仅仅作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执行者,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大 语文 观念,成为教材的主动“编导者”。确立科学、切实有效而又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自读 高中学生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代汉语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文课文。基于这一点,在上文言文时,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认真自读,读课本,读课文下注解,读课后问题。教师明确提出要求: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第二、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讨论 在自读过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以便培养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在教学《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的。“留军壁邺”,学生提出课文注释“壁”为“驻扎”不妥。经小组热烈讨论后得出:古时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表示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而当时魏王派救兵是无实意救赵,只持观望态度,故“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表示要做长时间的停留。这样经过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又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3、探究 过去教师由于“满堂灌”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久而久之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节省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究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句中理解“夺”、“与”是关键。教师可停下来,让学生自己探究。 “夺”和“与”。学生快速查字典得出“夺”有“抢夺”、“夺易(改动)”二义,“与”亦有“给予、“与同(赞同)”二义,而课文注释都取前者。疑惑产生教师再适当引导:和屈原“同列”的上大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的宪令草稿,在情理上似乎有些不可能。于是,学生经过深入探究得出。夺”作“改动”讲,“与”作“赞同”讲,就能反映出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三、结语 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问淘洗而流传至今,是诗文中的极品,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而鉴于因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较遥远而产生的字词句难以理解的特点,又不能完全放绘学生自己来读。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努力,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进而养成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莉.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0(12). [2]吴基西.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J].中学 语文 (下旬·大 语文 论坛),2010(8). [3]曾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实践[J]. 语文 学刊,2009(19).查阅更多相关论文范文: 电子商务毕业致谢信范文 、 调研报告毕业论文范文 、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仍然存在许多困境。突破文言文教学的困境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重视诵读;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获得文言文学习与语文素养的增强。

关键词: 课堂教学;文言文;困境与对策;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历史文化、有利于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还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也大幅度提高了文言文的比例,更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因此我们更要深入分析文言文教学所存在的困境以及相应对策。

一、文言文教学遭遇的现实困境

1、学生兴趣不足,知识运用能力不足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态度不够端正。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有难度,而且枯燥乏味,其字词、语法与现代文大不相同,所以提不起兴趣去学习。再加上高中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学生更不愿意花时间在文言文的学习上,纯粹是为了高考而被动地去学习。

学生课外积累少,感悟能力有限。语文教师一般非常注重文言文中字词和语法的反复操练,忽略了对学生文言文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自主性,无法形成比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对于文言文的音节节奏、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以及独特的谋篇布局方式等缺乏感性的认识。“再加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比较少,使得学生缺乏对文言文的情感和哲理意义的把握,无法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以‘建构文本的意义’来对待文学作品学习的目标。”[1]

2、教师讲课模式化,课堂缺乏生命力

教学目标不清,扭曲教学方向。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目标不清让文言文教学脱离语文素养目标,存在着重语法轻语感、重理性分析轻广泛阅读的现象。

教学实践存在弊病,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具体表现为,过于注重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忽略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不顾学生已有水平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千篇一律地按照一般教现代文的方法,一味地遵循“作者、时代背景介绍——逐次逐句串讲——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固定的模式。近年来,因为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依赖,又造成了文言文教学中的另一个误区。课前,教师把大多精力放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为了吸引学生把课件弄得五花八门,结果教室变成了放映厅,学生看不到教师生动的表情,听不到老师精彩的点拨,以至于课堂陷入了另一种“死气沉沉”。

3、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文言文本身具有言文分离、行文精炼、古奥难懂等特点,从形式到思想内容都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使学生面对文言文时产生畏难情绪。文言文字斟句酌的翻译令学生难以接受,其佶屈聱牙的表达也让学生感到困难重重,自然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文言文不像现代文那样,常用于生活中,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流畅上口,通晓其意。于是由于语文知识和背景知识缺失,又没有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环境和运用文言文的情景,于是学生学起文言文来举步维艰。

4、高考命题对文言文教学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高考语文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想要改善文言文教学,就不得不考虑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命制。文言文是历年高考语文中的重要部件,其内容多以人物传记为主,浅近易懂。开始以为这类文言文考题是考生所乐于接受的,然而近年来高考文言文却走向了模式化、程式化,其弊端日益显露。

二、走出困境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作为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首先要掌握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能,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会学生“怎么学”,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五的陶渊明的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时,不仅要教学生了解“辞”这种文体,感受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情怀,更要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过的诗歌《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总结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了解和看法,可以鼓励学生们做一个关于陶渊明诗歌散文等的专题研究,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二)教师引导学生重视诵读

1、正字正音,打好基础

诵读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文言文中有大量生僻字、通假字、异体字、多音多义字等,成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不会读的生字词就可以拿笔标出来,通过查寻古文字典或询问老师,把字词做好标注,反复诵读。这样就能文从字顺地读出来,也积累到了许多生字词,为以后的阅读打好的基础。

2、加强背诵,积累名篇

文言文的语法句式以及一些字词的意思与现在不同,文言文所传输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难以形成识记敏感,学生识记起来就有难度。许多同学为了应付考试,考前死记硬背,耗费大量时间,很容易忘记。对古诗文没有真正的理解,亦没有深入的情感的体验,一旦没有考试作为动力,学生便不会再去学习,此乃死记硬背的后果。众所周知,背诵是增强记忆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但不能死记硬背,要养成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的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积累名篇,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水平。

文言文中不乏精美名篇,不论是在篇章布局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是可圈可点的,通过对这些名篇的学习,能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范例,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我们应要求学生坚持诵读这些精美的古文,尽量把它们背下来,集腋成裘,变成平时写文章时的素材,学会谋篇布局,斟词酌句,给自己的写作添彩亮色。

3、培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篇目,均为历代名家精品,或是写景抒怀,或是写人叙事,或是抒情说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音韵美、自然美、人文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悟和玩味,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登幽州台歌》时,教师可以先声情并茂地范读,然后可以跟同学们说:“同学们,将文言文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也挺有意思的呢,想像以下,当你在爬到山顶时,我们不是说‘哇,这山好高啊!’而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样说,是不是显得我们更有文化呢?”像这样,能够在欢乐和笑声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提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就高了。长此以往,学生抱有热情地学习文言文,常常诵读玩味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生地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许多优秀文言作品例如先秦诸子的作品等,饱含人生的大智慧,读之能陶冶情操、使人受到思想的启发。比起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解,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更能细致入微地深入其中,真正得到情感的体验,获得心灵的震撼和审美的享受。

4、检查学习效果

诵读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也能帮助老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在诵读时的重音、语气、停顿等,能够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如若学生越能对语句的停顿和轻重音把握准确,就越能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如果学生只是干巴巴地念出来,不知道哪里停顿或没有把握文章情感,那么读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灵活设计作业,完善考试评价

1、灵活设计作业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文言文作业的设计往往为以下三种:背诵和默写、翻译以及课外阅读。在背诵和默写方面,老师应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文章,要求准确性,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按照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出评价,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与奖励;默写题目的设定要从理解性默写的角度出题。对于文言文翻译,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去翻译,要教会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对于课外阅读,应更加具灵活性,教师要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文言文课文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教学条件,灵活地设计和调整。例如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励学生大胆思考和猜想,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并采用相对性评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思维与情感等各方而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2、完善考试评价

高考语文对文言文的考察主要有两大类题型,其中一种题型是课内名句默写;另一种题型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均按照高考的考试大纲和标准设计。笔者认为高考文言文的考察方式可以多样化,考察内容应丰富多样,试题所选素材要涵盖课内外,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现实生活,注重试题的趣味性,注重传统文化的吸收、传承。[2]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潜在的语文素养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前中学文言文阅读质量的评价形式较为单一,评价标准过于功利,评价与目标存在一定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立足于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切实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来完善文言文阅读质量评价体系。”[3]

(四)大力开发新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1、优化课堂教学

适当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适当选用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既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学习《琵琶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弹琵琶的视频,在欣赏我国传统音乐的同时,将学生带入了课文,余音袅袅,贯穿课堂的始末。既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更能辅助课堂。但课堂还是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电教媒体只是一个工具,不能过度依赖。

2、拓展课外资源

大力开发课外网络学习资源,加强课外积累。网络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例如通过学习网、自学软件等,使学生能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下自学并积累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和语言文字知识,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互为补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喜爱,提高学生对传播中华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林秀艳.绿色教育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周剑清.中国语文高考史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杨献武.浅谈和谐关系下的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2015(11).

高中语文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怎么教育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和学。那么要怎么样更好地教学呢?相信大家在这方面都需要做不少的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0个,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题目一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

2.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5.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6.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分析

7.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8.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育才中学教学实践为例

9.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矛盾及解决策略

11.例谈高中语文选修课“诗歌与散文”系列的教学策略

12.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策略

13.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

14.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

15.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16.高中语文教师文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与分析

17.高中语文教学应开拓优质高效的科学发展之路

1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9.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征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20.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

21.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分析

22.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2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探究

25.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

26.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7.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28.美国高中的“选课指导”及语文选修课实施的对策

29.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

3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基于江苏实验区的调查研究

31.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

32.论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3.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34.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应重视四个策略

35.我国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课程文件比较研究

36.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37.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38.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39.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问题研究

40.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

41.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42.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4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六大困惑

44.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视角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45.基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46.新中国成立后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变化的历史研究(1949-2000年)

47.谈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

48.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49.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阅读”课教学实践为例

50.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5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

52.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5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评价方案构想

54.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55.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56.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57.探析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58.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59.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之我见

60.微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6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63.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

64.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65.关于高中语文口语训练教学的一种构想

66.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

67.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

68.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9.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70.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71.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

72.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73.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7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练习评价

75.高中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76.高中语文教育评价概述(上)

77.高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78.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策略

79.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探究

80.浅析当前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和设计改革策略

81.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82.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83.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84.从教材讲授看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与高考脱节现象

85.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措施探讨

86.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87.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估工具与使用策略

88.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89.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90.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

91.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探讨

92.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

93.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

94.阅读之钥:关注文本细读——也谈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

95.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96.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97.高中语文课堂构建中彰显语文魅力的思路探索

98.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

99.论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及思考

100.浅议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题目二

1、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探析

2、中学语文“任务诱导”教学模式研究

3、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4、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中学文学教育

5、语境与中学作文教学

6、高中古诗词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承

7、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

8、改革开放以来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观的变迁

9、多元取向下的迷惘与坚守

10、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比较研究

11、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12、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知识建构摭谈 语文课程的多媒体教学

13、基于体验的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研究

14、感悟式学习是生成和建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5、近二十年语文中考命题发展研究

16、一位农村语文特级教师发展需要及生活经历的叙事研究

17、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研究

18、在新课标指导下培养高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9、对话式阅读教学实践的反思及改进

20、中学作文主体情感趋动的探析

21、职业高中写作课程的反思

22、叙事学与中学小说教学内容的构建初探

23、中学语文教师教育信念的个案研究

24、论李镇西生活化语文教育经验

25、论绿色作文教学

26、新时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祝福》

27、高中作文训练序列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28、新课程评价标准下的作文评语研究

29、英语记叙文图式训练对中学生阅读水平的影响

30、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31、中职语文发展性学习评价的探究

32、优化语文课堂情境改革与实践:课程与教学整合新视点

33、儒家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探考

34、高中生语文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实验研究

35、人教社三套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部分比较研究

36、建构中学文言文教学文献学知识背景初探

37、中学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8、论“个性化阅读”教学

39、新课程与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40、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初探

41、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42、高中小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4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44、中学生课外阅读常规化探索及实践

45、一体两翼: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双向培养

46、关于高中语文“发展性课堂助学”实践活动的研究

47、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48、中学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方式研究

49、广元本土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50、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提高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51、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52、陇南本土文化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53、中职校商贸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5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实施研究

55、试论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

56、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

57、文化变革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58、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体性学习活动设计

59、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

60、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作文评改策略研究

61、高中语文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

62、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63、承德市乡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调查与反思

64、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65、对吕叔湘语言教育思想的再思考

66、苏教版国标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及其教学现状研究

67、高中开放式作文教学研究

68、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改革研究

69、“南通乡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70、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想研究

71、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72、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73、基于案例的语文教师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74、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系统选编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

7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76、中职校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77、高中高效语文作业实验研究

78、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79、唐彪《家塾教学法》阅读思想研究

80、“当代孔子”-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81、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初探

82、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

83、作文合作学习探究

84、写作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85、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86、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87、高中文言文学习策略教学研究

88、职校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探析

89、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

90、论审美理论在高中文学课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91、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92、《千字文》教材模式及教学意识流变研究

93、建国以来中学语文语法意识变革研究

94、《古文观止》语文教学思想研究

95、《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语文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

96、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研究

97、语文教师实践性学识养成研究

98、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99、中等师范学校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100、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泛语文化的原因及其对策

论文题目是论文的名片,可以一眼让人看出这篇论文主要讲述什么内容。所以论文题目切记不能假大空,而要浓缩其精华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思想。

中学化学思政课研究现状论文

废电池的回收、利用 指导教师: 刘晓妮 研究组成员: 赵妍妍(组长)、史秀文、刘晶、张秀云、孔祥雯 摘要:废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现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结合这些实际,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积极组织、参与废电池的回收宣传活动,并利用回收的废电池设计了一套适合我校的废电池回收方案,为学校增加了药品。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 课题的选择 在选择研究性课题时,我们对《废电池的回收与利用》这个课题非常感兴趣。大家都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用电池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电池可以说是生产多少,最终就废弃多少;集中生产,分散污染;短期使用,长期污染。如今废电池的危害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处理废电池的最佳方案。虽然现在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还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寻找处理废电池的最佳方案已成为各国许多科学家的科研方向。 我们学生也是使用电池的一个群体。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回收电池从我做起。因此我们高一共有五人选择此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性课题。 研究过程及结果 一、选题 刚开始我们几个在日常生活中都发现一些商场内设有废电池回收箱。电池用过后为什么要回收呢?我们对此非常好奇。因此当学校在去年11月末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后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作为研究性课题。 二、定题 最初,我们确定的课题是《为什么废电池要回收》。为此,我们广泛收集了相关问题。在第一次小组集中时,我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并听取了老师的意见后,认为,我们不应只把目光局限在回收上,还应把课题拓展到另一个更受人关注的问题——能源问题上,因此我们最终将课题确定为《废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三、开题 第二次集中,我们就这个题目分析了课题现状,明确了该课题的目的与意义、课题研究的学术目的、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另外进行了小组分工、设计了活动步骤。依据这些我们填写了开题报告。 四、我们课题研究的实施共分为了五个阶段: 第1阶段:今年1月17日至2月14日,通过上网和到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查找相关资料。我们在查找大量资料后了解到(一)、废电池是人类健康的潜在杀手 人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是靠化学作用,通俗的讲就是靠腐蚀作用而产生电能的。其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铬、汞、镉等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而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所以废电池的回收势在必行。 (二)、废电池废中有宝 废电池并不是仅给人类带来危害,它里面还蕴含着很多资源。例如纽扣电池含有锂、锰、银等稀有金属;铅蓄电池中含有铅;手机电池中含有镉,这些物质回收价值很高。现已有工厂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回收、提取工作。另外在普通干电池中还含有锌、铜、锰粉等资源。 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我们又对废电池的实际回收、处理过程产生了兴趣。于是 第2阶段:2月中旬,我们参观了废电池回收工厂---大连开发区东泰公司。并采访了他们的刘总工程师。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国际上对废电池的处理十分重视,国际上通行的废旧电池处理方式大致有三种:固化深埋、存放于废矿井、回收利用。 西欧许多国家将收集起来的废电池先用专门筛子筛选出纽扣电池,提取其中所含的汞加以利用。其余的各类废电池一般运往专门的有毒、有害垃圾填埋场。这种做法不仅花费太大,而且还造成其中有用物质的浪费。 德国马格德堡近郊区正在兴建一个“湿处理”装置,在这里除铅蓄电池外,各类电池均溶解于硫酸,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原料比较纯净,电池中包含的各种物质有95%都能提取出来。 我国废电池的危害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被列入十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中,有关政策今年就要出台。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处理废旧电池的方法。不过据悉我国将采取湿法处理废电池。 通过这次实地访问我们不仅进一步对废电池的危害和里面蕴含的资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增强了我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我们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3阶段:今年2月末,在校团委等老师及校学生会的帮助下,我们在校内外搞了一次有关废电池回收的宣传活动。宣传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并不只局限于这些。大家都希望能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也设计一套回收方案。于是我们进入了第4阶段。 第4阶段:3月初,利用回收回来的废电池,根据学校的实际,利用校实验室设计一套废电池再利用的回收实验。回收方案如下: [实验药品]一号干电池若干;3%的过氧化氢溶液;合成洗涤剂;硝酸银水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仪器]锤子、剪子、烧杯、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滤纸、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酒精灯、试管 [实验步骤] 1. 二氧化锰的回收 将废电池小心打碎,取出黑色内容物,用清水洗涤多次,晒干后,放在蒸发皿中加热,使二氧化锰中的碳粒等燃烧掉,边加热边搅拌,冷却后即可用于制氯气和制氧其中。加热时不宜温度过高,以防变质: 4MnO2 2Mn2O3+O2↑ 2. 提取氯化铵 将电池理的黑色物质放在水里搅拌溶解并过滤,将部分滤液放在蒸发皿中蒸发,得白色固体,在加热,利用“升华”收集较纯的氯化铵。 3. 制取锌粒 将锌筒上的锌片剪成碎片,放在坩埚中强热(锌熔点419℃),熔化后小心地将锌液倒入冷水里,得锌粒。 4.验证二氧化锰 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3%的过氧化氢溶液3ml和合成洗涤剂溶液3—4滴。在其中的一个试管里加入少量的制取的黑色固体,若反应相对于另一个试管反应速度迅速加快,则黑色固体为二氧化锰。 5.验证氯化铵 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滴加由白色固体配成的浓溶液3ml,在第一个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有刺激性气味气体逸出,说明浓溶液中含铵根离子。在第二个试管中滴加酸化过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该溶液中含有氯离子。从而证明白色固体为氯化铵。 第5阶段:到了今年4月初,我们小组开始结题,汇总资料,撰写论文。4月末我们小组通过选拔,被推荐参加全校性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展示, 在校研究性学习汇报结束后,我们想进一步扩大有关废电池回收的宣传范围,因此我们选择了学校附近刚开业的沃尔玛超市。在那里我们通过发宣传单和张贴宣传标语的形式向人们宣传废旧电池应回收的道理。 感 受 它让我们知道了应该如何学习。以前总是老师教一点儿就学一点儿,一遇到老师没讲过的就束手无策了。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即使以后再遇到老师没讲过的,我们也知道要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进行自学。 ——史秀文 研究性学习活动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提高了我们的社会交际能力。为了完成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不仅在网上查找了有关资料,而且还到工厂实地参观、访问。虽然在采访刘总工程师时我们都很紧张,很多东西都忘了问,但是我们都认为这次活动特别有意义。 —刘晶 通过这次研究性课程的学习,使我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了我的组织能力。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使我们树立起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赵妍妍 我们不再怕做化学实验了。在我们的印象里,化学药品似乎很可怕,但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才认识到,化学药品只要正确使用,是不会伤害到我们的。现在我希望第二轮研究性学习活动快点开始。 ——张秀云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体会到科学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要有坚定的信念,面对挫折,不能言败,不能放弃,要有急流勇进、勇于探究的精神。我真的体会到了科学成果来之不易。 ——孔祥雯 致谢: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校团委 大连市二十三中学政治组 大连市二十三中学化学组 大连开发区东泰公司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在研究性课题实施过程中,该课题小组成员能够充分应用查找资料、采访专家、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积极组织、参与社会宣传活动。表现出了勤于思考、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成果汇报方面,小组成员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等手段,报告条理清楚,内容严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体现了她们良好的素质。 由于第一次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成员都没有经验,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一定不足。如:某些问题考虑的不全面、细致,做事缺乏信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指导教师:刘晓妮 二00一年四月十日 参考资料: 雅琥网站 搜狐网站 电池网站 课 题 题目 废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导 师 刘晓妮 课题组成员 赵妍妍、刘晶、史秀云、张秀云、孔祥雯 组 长 赵妍妍 班 级 高一5、6、7班 课题现状分析 废电池的危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各国已开始着手进行废电池的回收工作,并不断寻找废电池再利用的最佳方案。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课题要研究的基本内容 1. 废电池有哪些危害2. 借鉴世界各国回收废电池的措施,设计一套适合在校内开展的回收废电池活动方案3. 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设计一套废电池再利用的可行性的实验方案 活动计划⑴任务分工:实地调查 :全体成员 访问专家:全体成员上网:史秀云、赵妍妍 查书面资料:刘晶、张秀云、孔祥雯总结论文:全体成员 发倡议书:史秀云、赵妍妍、刘晶 ⑵活动步骤: 阶段 时间 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1 1月17日至2月14日 查找有关资料 对课题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借鉴前人经验2 2月中旬 设计回收方案 策划一次全校范围的废电池回收宣传活动3 2月末 设计再利用方案 有自己独特的设计 理念,有实验样品4 4月初 成果展示 以论文作为书面材料,能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展示⑶计划访问的专家:大连市开发区东泰公司总工程师⑷活动所需条件、困难及解决途径: 预期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制作模型、实验报告等):论文、制作的实验样品 表达形式(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文字、多媒体课件、实物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整个研究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以实验为根本的特点。所设计的废电池的回收方案,不仅可以减少废电池中可利用物的浪费,而且为我校的实验室能提供一些实验药品。 指导教师意见 开题报告设计的比较合理。我希望大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合作精神,使这次

总算找到了~~~╮(╯▽╰)╭ 第一篇: 一、活动主题:关于***市***乡***村柑橘生产销售情况的社会调查二、活动目的: 1、通过课外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关于经济常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探索精神、注重调查研究。 2、通过课外活动的展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衔接,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3、通过课外活动的展开,以乡土作为实践基地,以乡土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强化学生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关注乡土、关注民生。 三、活动组织: 策划人:**** 组织者:***。****。***。****(自己编吧~) 参加者:高一年级政治兴趣小组成员 调查时间:200*年**月**日 四、活动过程: 1、针对四川广元柑橘事件引发的对宜昌柑橘生产与销售的讨论。 2、确定调查内容、地点,制定调查表格。 3、至***市***乡****村展开社会调查。 (1)至村委会调查***村柑橘种植的历史及整体状况 (2)分成两组至典型农户家实地调查 (3)整理调查结果,总结调查心得 4、参与调查同学在各班中公布调查报告与心得。 5、调查报告与心得在校内网站及粘贴栏中公布,引发全校师生的探讨。 五、活动效果: 1、在这次时间较短的小活动中,学生能围绕主题,通过网络、图书馆、实地考察黑虎山村、走访相关农户等各种方法和手段了解*****村柑橘种植的历史、整体状况及现在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目前柑橘生产与销售的困难的合理建议,并写出了小报告,报告真实详细,配有大量实地走访的照片,体现了组员的较强的观察能力以及信息收集能力。 2、通过这次研究活动,培养了组员间协作、负责的团队精神,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品质,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体现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同时,也从中看到了他们热爱家乡,关注民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这次研究活动,成功地实现了课内外知识的衔接。学生对经济常识中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及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知识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六、活动反思: 1、通过课堂活动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我们发现学生对此类的实践活动很感兴趣,而这种新学习方式又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不管是哪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在高中学生政治学科中应多开展此类活动。 2、通过课堂活动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借助实践活动这一平台,学生获得了多方位的训练和提高。参与学生分别完成了调查前的资料整理、调查表格问题设计、调查中的采访、问卷、摄影以及调查后报告的撰写、公布、展板的布置等活动,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社会调查,学会在社会中如何与别人打交道,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利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网络上收集,通过实地考察、访问等方式收集材料,通过实践活培养学生的搜索、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设计、反馈的整理与反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3、这次活动组织开展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与总结的问题: (1)在活动组织中仍要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要素之一,也是课外活动中要重视的问题。教师的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成就感的获得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感性知识更加丰富,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既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创造者,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具有第一发言权,在调查问题的设计、采访及后期总结中应更大胆地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实践活动要取得良好效果也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活动开展前,兴趣小组的成立、小组成员的内部组织与管理的体制的建立、内部成员分工与协作的方式等都需要教师给予组织、宣传与指导。不然,易造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缺少协调性与整体性,影响调查效果。 在活动开展中,要根据学生活动进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给予帮助与指导。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教师应积极地参与但不要过多干预。 实践活动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撰写有效的报告并组织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 这次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在分工上的指导以及活动后的评价方面还有待改进与提高。 (2)在活动组织中要重视参与性与实验性相统一。 探究性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全员参与,强调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但同时活动组织的初期,尤其在不成熟期,进行小范围的试验也是有必要的。我们这次活动作为高一学生兴趣小组的第一次活动,参与的学生有限,活动的效果也就有限,但它为以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更有利于以后普及式、全员式地更多参与。 (3)在活动组织中要重视过程性与效果性相统一。 实践性活动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尤其关注是否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真正锻炼到能力,在活动中是否有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所以实践活动中要对活动的过程本身给予高度重视。 同时,实践活动又是一项系统过程,除了重视活动过程本身,也要关注活动后的总结、反思、评价与延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同时引发更多人、更多群体对相关调查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这次活动组织中我们更重视了过程本身,但在活动后的总结中缺少系统性、指导性,影响了这次活动的效果。 第二篇,但是好像比较偏向语文的说~~ 课外阅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知识结构的 建立、道德情操的形成、意志品质的铸炼、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一样是能离得开阅读的。古今中外科学巨人 的事例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高一同学来自各个学校,同学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情况不明,为此,笔者对高一(5)班49位同学的 课外阅读现状作了一次调查,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阅读兴趣较浓厚。阅读兴趣直接反映着求知欲,调查中喜欢和较喜欢的有40人占81%,不喜欢的 没有。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是好学上进的。 表一: 喜欢 较喜欢 有点喜欢 不喜欢 24 16 9 0 二、阅读目的较正确:不同的阅读动机决定着不同的阅读行为(选择何种书目,采取何种读法等)和不同 的阅读效果(有益的正效应、有害的负效应等)。调查表明大多数同学目的明确、认识清楚,是为求知而读书 ,为发展而读书,分别占69%和77%,但也有目标不明,动机不纯的,人数虽少却是不容忽视的。 表二:(业务) 充实知识 提高能力 装装门面 无具体打算 34 36 2 8 表三:(精神) 提高修养 学会处世 调节精神 没有想过 38 32 29 0 三、阅读内容较广泛:就全班看阅读种类尚丰富,但就个人看,一般只读一至二种,文理交叉,兼收并蓄 的少,此外就报纸看,主要集中在本市地方报。 表四: 书籍类 文学 科技 社科 教参 其他 人数 31 27 12 19 18 表五: 报刊类 全国级 省级 市级 学科类 其他 人数 12 10 35 26 11 上述情况,基本正常。调查中也暴露出课外阅读方面问题不少,值得深思。 一、阅读方式失当: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指阅读书目的随意性,二是指阅读时间的随意性,有计划的仅 15人,只占30%,随意性的22人,占44%之多!课外书籍,浩似海洋,而人的生命有限,即使不干任 何事也读不完,青少年正当成长发育阶段,如果能有计划地读一批好书,肯定会使他们受益不尽;反之如果不 加选择地随意读书,就如一日三餐,主食、另食不分,加上有一顿,没一顿,长此以往必然闹病,不利于健康 。阅读方式的不当反映了阅读目的的模糊,这与缺乏阅读指导有关,必须引起重视。 表六: 阅读方式 有计划 有时有计划 随意性 没想过 人数 15 18 22 7 二、阅读习惯不良,这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阅读方法不对,从调查看,读书只看轮廓,跳着读的分别为17人(占34%)和10人(20%) 两项相加竟达27人,占55%!而细细读的仅35人,占71%。大家知道,任何一部优质的著作,都是作 者艰苦的脑力劳动的结果,必然是内容的完整性,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完美统一体。阅读的过程应 该而且也可以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到语言的各方面综合全面的学习过程,如果是只图情节的大致了解或某 些内容的猎奇,就不能全面吸收书中的精华,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养成粗枝大叶,挂一漏万的坏习惯,当然也 有人主张读书“不求甚解”,但那是针对已具有相当阅读水平的人而言,对青少年学生说首先提倡的应是认真 ,细心地读书。 二是读过算数,不加思索,不做笔记或卡片。从表七看,读后思考的仅9人,只占18%。 表七: 阅读方式 看个大概 跳着读 细细读 读后思考一番 人数 17 10 35 9 表八: 阅读笔记 每读必做 一般能做 凭兴趣做 不做 人数 2 7 23 16 知识的吸收也如食物的吸收一样,必须经过消化,而事理的领悟,则必须借助思考。这一点不少同学忽视 了,孔子也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正是学与思必须结合。这也是缺乏指导的结果。 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在大量的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养成。 三、阅读数量不足:一定的量变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一个高中生,一学期中读一到两本书(见表九)一 学期150天平均每天才吸收多少知识?这么少的阅读量怎么能体现阅读效果呢,怎么谈得上提高阅读水平呢 ? 表九: 阅读量 10本 5—6本 3—4 1—2本 0本 (每期) 1 10 14 22 2 四、阅读时间太少: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请见表: 表十: 阅读时间 45分钟 30分钟 15分钟 说不出具体时间 (每天) 6人 11人 3人 22人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表十一: 不看书 没有 作业没 借不 与电视 影响 师长 原因 时间 做完 到书 冲突 视力 反对 24人 17人 10人 3人 4人 1人 可见学习太紧张,学习负担重。作业、讲义加上考试频繁,有时一周考几门,学生疲于应付,哪有时间, 哪来兴致读书?而不读书,知识积累少,理解力差,造成学习困难,更没时间和精力读书,最后形成一个负效 应“怪圈”。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全面素质的下降,此种境况,实在令人担忧。 结论: 一、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议学校深入调查、采取措施,真正减轻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各科作业 量,限制测验、考试次数,必须把课外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能主动放心地读、自由愉快地读。 二、加强阅读指导:针对读书无序、方法不当,习惯不良等问题,教师、家长应热情支持学生读书,更应指导他们读书,语文科当仁不让,尤应努力,其余各科是否也有一个课外阅读指导的问题。笔者建议各课能否都开设有关的课外阅读课,对学生从内容到方法都给予具体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课外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深信,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自 由阅读的海洋,必将会锻炼成乘风破浪的水手,扬帆远航。 我觉得第一篇比较好,你适当的改改,看起来像你写的就好。 现在你们要求写这个啊?好可怜啊…我高中的时候哪来这么多鬼事情。

很多花瓣撒下来,刚刚上传这张是,很多小圆球在环绕旋转!

每篇论文一般不超过3000字,每篇小论文须在首页(单独)注明论文题目、作者学校、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征文另起一页,依次是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正文中不得出现学校、学生、指导教师姓名。

  • 索引序列
  • 高中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现状论文
  • 高中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 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现状论文
  • 中学化学思政课研究现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