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山东大学张玉龙学位论文

山东大学张玉龙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

山东大学张玉龙学位论文

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的学生千万别来这个学校,真的真的别来。

沈阳农业大学办学条件出色。建校以来,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校任教。自1990年以来,已有25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校现有教职工1775人,其中专任教师981人;专任教师中有院士1人,特聘院士2人,教授194人,副教授464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45人和硕士研究生导师453人。学校设有农学院、园艺学院、土地与环境学院、植物保护学院、水利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林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食品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工程学院、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科学技术学院)和研究生院;有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内的省级以上科学研究机构共计78个;基础、专业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中心19个。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体系,成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您好,根据宿州一中的官方网站,宿州一中有约3200名学生,其中985、211项目学生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因此宿州一中985、211项目学生约有640名。宿州一中的985、211项目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拥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在学习、科研、竞赛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宿州一中的985、211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还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宿州一中有多少985、211、双一流部分学生。许博非 北京大学 杨德鸿 北京大学 苗可欣 北京大学 任建宇 清华大学 杜茜玉 清华大学 宋子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艺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天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万得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李程 中国人民大学 侯可欣 中国人民大学 李珂 中国人民大学 孙心仪 中国人民大学 吕佳蕊 香港中文大学 郭金奥 国防科技大学 李冬生 国防科技大学 王鑫 国防科技大学 吴婧萱 上海交通大学 戚萌 浙江大学 陈孜 浙江大学 马宁 中央财经大学 卞艺蒙 中央财经大学 曹艺心 上海财经大学 杨逸文 上海财经大学 王申申 上海财经大学 娄喆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丁家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沈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李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李毅恒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夏传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周子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冯子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赵国运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赵宇昂 空军工程大学 程文秋 空军工程大学 尤贺 空军工程大学 张志伟 空军航空大学 胡士杰 空军航空大学 于金奥 大连理工大学 李安琪 大连理工大学 李天傲 大连理工大学 邵晶晶 大连理工大学 徐包原 中南大学 汪嘉树 中山大学 杨淑涵 中山大学 张书彬 中山大学 马子明 中山大学 夏宿樾 中山大学 尹佳佳 北京师范大学 邵晨阳 北京外国语大学 马天佑 北京理工大学 曹直 北京理工大学 梁天昊 北京理工大学 吕森炜 北京理工大学 张雨柔 南开大学 武子宜 南开大学 展开 南京大学 顾淳 厦门大学 刘子木 厦门大学 鲍宇舟 山东大学 刘雅文 山东大学 秦动人 山东大学 邵一凡 河海大学 袁昌宇 河海大学 王松 河海大学 杨心宇 东南大学 薛齐航 东南大学 程文泉 东南大学 胡雨晴 西北工业大学 赵德璨 西北工业大学 李靖宇 西北工业大学 夏拓 西北工业大学 马鹏徽 天津大学 孙睿 天津大学 乔宝宝 天津大学 刘浩宇 天津大学 刘思琪 天津大学 靳津 同济大学 杨宸 同济大学 刘骥尧 同济大学 庄子涵 武汉大学 王鑫 武汉大学 周嘉童 武汉大学 张欣然 武汉大学 张子凡 武汉大学 付予 武汉大学 孙萱 四川大学 杨子涵 四川大学 苏可为 四川大学 薛然 四川大学 黄宸 四川大学 邓凯龙 四川大学 张津武 四川大学 董博文 四川大学 马鹏然 四川大学 张旭康 重庆大学 韩屹 重庆大学 洪扬 兰州大学 吴雪莹 兰州大学 汪笑涵 湖南大学 张伟业 湖南大学 刘佳乐 湖南大学 王藤斐 湖南大学 张丙龙 东北大学 刘程 吉林大学 李昊阳 吉林大学 孙威 吉林大学 段佳宁 东北大学 赵忠峰 东北大学 李温馨 东北大学 周蕴 东北大学 王卓 东北大学 马梓轩 东北大学 陈政 东北大学 柳志高 东北大学 陈勇敢 东北大学 蔡浩宇 东北大学 陈雪婷 中国农业大学 杨畅 中国农业大学 韩晓雨 电子科技大学 潘子祺 电子科技大学 张曌宇 电子科技大学 孙宇涵 电子科技大学 常志翔 电子科技大学 吴昌运 电子科技大学 樊晟铉 华南理工大学 岳梓傲 华南理工大学 杨家宝 华南理工大学 葛紫阳 华南理工大学 李自强 华南理工大学 宁杨 华东师范大学 征鸣 华东师范大学 陈典 华东师范大学 郭山牧 华东师范大学 张晓宇 华东师范大学 潘旭 华东师范大学 李文杰 中国传媒大学 段雨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孙昊 中国地质大学 汪念念 中国地质大学 解攀攀 中国地质大学 雷鸿远 中国地质大学 李子晨 中国地质大学 范旭昕 中国海洋大学 张海锋 上海理工大学 吴月楚 上海理工大学 孙楠 上海理工大学 李佳乐 上海理工大学 李姿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杜雨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林旋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陈欣语 华东理工大学 郑硕 武汉理工大学 姚子寒 武汉理工大学 秦皖庆 武汉理工大学 谢定慧 武汉理工大学 应毅 哈尔滨工程大学 王富霖 哈尔滨工程大学 周亚楠 哈尔滨工程大学 邵驰 哈尔滨工程大学 边智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唐士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文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汪汉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赵家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彦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赵静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邱宇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庆伟 南京理工大学 严一杰 南京理工大学 王智涵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宋秋实 北京印刷学院 丁梦楠 南京理工大学 谢天乐 南京理工大学 张宇翔 北京邮电大学 张涛 北京邮电大学 王娇妹 北京中医药大学 邱成功 常州大学 侯湘 常州大学 高雨晴 成都大学 赵文天 成都理工大学 朱皖言 成都理工大学 马超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李梁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孟祥东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王文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夏子含 成都中医药大学 罗新宇 中国石油大学 吕紫妍 中国石油大学 王子鸣 中国石油大学 张云鹏 中国石油大学 周龙飞 首都师范大学 陈蓓 首都师范大学 李晓洁 华东政法大学 营云菲 华东政法大学 王珂 华东政法大学 武雨宁 华东政法大学 赵林晞 华东政法大学 黄冠凯 华东政法大学 张明智 北方工业大学 黄斯阳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许健康 北京工商大学 赵文龙 北京化工大学 郭炳辰 北京化工大学 白帝豪 武汉纺织大学 谢天成 北京化工大学 蔡永浩 陕西科技大学 王曦 陕西科技大学 丁琪 陕西科技大学 夏泽宇 北京化工大学 王雨莹 北京化工大学 张呈昱 北京化工大学 韩子祥 北京交通大学 杨岩松 北京交通大学 岳一凡 北京交通大学 刘逸 北京交通大学 芈琪 北京交通大学 李蓓瑶 北京科技大学 营一凡 北京科技大学 白默雷 北京科技大学 王锦程 北京科技大学 王世禄 北京科技大学 马蕊 北京科技大学 营梦辉 北京科技大学 孙硕硕 北京科技大学 赵皓然 北京科技大学 张硕 北京科技大学 王蒙蒙 北京科技大学 陈征 大连海事大学 马明俊 大连海事大学 周文博 大连海事大学 王宇 大连海事大学 钱瑜彤 大连海事大学 张雅晴 华侨大学 武硕 华侨大学 张继荣 华侨大学 郭子豪 华中师范大学 曹玉莹 华中师范大学 邱浩峰 集美大学 朱安昊 暨南大学 胡昌朋 暨南大学 徐方雨 江汉大学 耿紫 上海大学 徐诺 上海大学 冉正旭 上海大学 张梦婉 上海大学 张杰 上海大学 韩逸 上海大学 张文韬 上海大学 范怡宁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赵云骜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贠伟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李旭 上海海事大学 吴子俊 上海海事大学 孙雯 东北师范大学 谷雪莹 东北石油大学 王梓傲 东北石油大学 张玉文 东北石油大学 李宝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谢家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李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王雨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兆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赵宇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周跃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荀泽宇 中国计量大学 班睿妲 中国计量大学 林成良 长安大学 赵宇翔 长安大学 刘佳文 长安大学 李国锋 长安大学 刘换选 长安大学 刘鹏 中国矿业大学 李峻逸 中国矿业大学 周广东 中国矿业大学 刘天翔 中国矿业大学 张曦诺 中国矿业大学 刘珂歆 中国矿业大学 黄一鹏 中国矿业大学 路正翰 中国矿业大学 程铭 中国矿业大学 陈欣 中国矿业大学 吴奕飞 中国矿业大学 刘子俊 中国矿业大学 刘飓风 中国矿业大学 梁逸琳 中国矿业大学 尹航 中国民航大学 马梓凡 陕西师范大学 王舒 陕西师范大学 张计伟 中国石油大学 王丹 中国石油大学 王俊喆 中国石油大学 蒋雨晴 中国石油大学 潘欣茹 中国石油大学 贾威 中国石油大学 盛璐 中国药科大学 张欣蕊 中国药科大学 刘雨婷 中国医科大学 陈世豪 中国医科大学 梁建中 中国医科大学 程欣雨 中国医科大学 尤悦 中国政法大学 张梓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宋喆 东华大学 段席席 东华大学 吴思忖 东华大学 杜权晋 东华大学 石俊 东华大学 王旭辉 空军预警学院 蔡孜峻 陆军步兵学院 王正义 陆军装甲兵学院 周天成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王宇辰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陈骏奇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房兴正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刘田地 海军军医大学 张学铭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霍恒志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丁奇胜 中国美术学院 高帅 北京电影学院 白站成 湖南科技大学 韩一頔 湖南农业大学 曹爽 华中农业大学 刘雪 华中农业大学 夏静静 广西大学 王子权 广西大学 沈瑞 海南大学 陶斯宇 海南大学 张婉莹 海南大学 陈芹 海南大学 刘子瑾 海南大学 赵云森 海南大学 李立强 海南大学 王若彤 海南大学 宋柯楠 海南大学 吴子静 海南大学 段斐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郭昊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孙浩彬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郭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张博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陈嘉慧 河南大学 盛汝红 河南大学 李昊松 河南大学 徐诺 湖南师范大学 张馨月 湖南师范大学 杨帆 湖南师范大学 韩青 济南大学 靳子豪 济南大学 廖梦婷 济南大学 林梦楚 济南大学 杨塞雅 济南大学 王玉 华北电力大学 蒋芷若 华北电力大学 芦顺 华北电力大学 杨玉洁 华北电力大学 张常晟 华北电力大学 孙畅 华北电力大学 李莹 华北电力大学 李幸霖 华北电力大学 王冠 华东交通大学 韩博雅 华东交通大学 黄停停 华东交通大学 孙齐 华东交通大学 周雨凤 江南大学 杨金良 江南大学 张雨晴 江苏大学 孟金 大连外国语大学 李沐阳 大连外国语大学 王逸凡 大连外国语大学 邱路瑶 大连医科大学 胡小军 大连医科大学 潘魏博 东北林业大学 刘雪凝 东北林业大学 曹子萱 南京财经大学 邢晨 南京财经大学 韩柳 南京财经大学 束国华 南京财经大学 苏闽 南京林业大学 王兆阳 南京林业大学 沈宗全 南京林业大学 薛冰琳 南京林业大学 王佳乐 南京林业大学 王天声 南京农业大学 薛康威 南京农业大学 王敬强 南京农业大学 胡凌梅 南京农业大学 陈一腾 南京农业大学 高超群 南京师范大学 吴雪 广东财经大学 杨柳 广东药科大学 周祥宇 广东药科大学 王可玥 南京师范大学 李澍祎 南京师范大学 马天乐 南京师范大学 聂翰菲 南京师范大学 朱天琪 南京邮电大学 姜山 南京邮电大学 巩怡婷 中医药大学 张宝云 中医药大学 李家强 中医药大学 单韵凝 中医药大学 杨柳青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穆萨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陈暖阳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刘可馨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王孜璇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徐之豪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李瑞龙 内蒙古大学 周方雨 内蒙古大学 武星辰 内蒙古工业大学 牛梦奇 宁波大学 张鹤严 宁波诺丁汉大学 马艺芝 三峡大学 张婧仪 山西财经大学 杨宇翔 汕头大学 邱孟茹 上海外国语大学 付煜 大连大学 欧阳维晰 大连大学 徐子惠 大连大学 赵铭宇 深圳大学 陈文博 沈阳大学 段康 沈阳大学 张宏 沈阳大学 王瑞琪 南通大学 蔡子雯 吉林外国语大学 马广帅 吉林外国语大学 满雪婷 吉林外国语大学 李妮妮 石河子大学 张一 石河子大学 解振中 石河子大学 谭国栋 石河子大学 侯怡菲 石河子大学 孙启俊 太原理工大学 王秀晨 太原理工大学 王鹏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雅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丁宇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石亦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卢明旺 吉林农业大学 邱心悦 吉林农业大学 许博育 吉林农业大学 曹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黄伊璇 西交利物浦大学 柳旭东 西交利物浦大学 梅文佳 西交利物浦大学 顾润琪 西交利物浦大学 张艺璇 西交利物浦大学 张硕 西南财经大学 张宇 西南财经大学 付子健 西南财经大学 吴开元 西南财经大学 李思颖 西南大学 徐世豪 西南大学 史俊杰 西南交通大学 班念城 上海应用大学 纵谦谦 西南交通大学 陈宇航 西南政法大学 杨寰 延边大学 陈乾 延边大学 孙世龙 燕山大学 李倍良 燕山大学 张婉婉 燕山大学 代仔健 长沙理工大学 葛畅 长沙理工大学 蔡晓敏 郑州大学 那浩然 郑州轻工业大学 赵超 郑州轻工业大学 朱龙龙 郑州轻工业大学 杨帅 东华理工大学 陈建强 东华理工大学 薛凌峰 东华理工大学 汤天天 东华理工大学 周稳 广西科技大学 吴昆鹏 广西科技大学 齐邦杰 广西民族大学 张振 广西师范大学 王士龙 广西师范大学 闫怡文 广州大学 张宇 贵州财经大学 韩雨 大连交通大学 朱亚东 大连交通大学 江志敏 哈尔滨理工大学 昌宇航 哈尔滨理工大学 刘智宇 哈尔滨理工大学 武成龙 哈尔滨商业大学 金阳 哈尔滨医科大学 陈天乐 东北电力大学 陈勇强 东北电力大学 路诗航 东北电力大学 汪迅 河北大学 齐陆丰 河北大学 丁震宇 河北大学 张原野 河北大学 孙雨新 河北大学 童实 河北大学 李浩然 华南农业大学 邵征 华南农业大学 夏宇航 南京工业大学 刘晨晨 南京工业大学 刘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张睿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马浩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陈俊星 南京医科大学 张子成 南京医科大学 李智博 上海电力大学 张彤 上海电力大学 周博文 上海电力大学 任怀瑶 上海电力大学 马靖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刘文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赵经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冉秋池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曹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蒋翰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丁雪婷 上海师范大学 姚美丽 上海师范大学 尹大壮 上海师范大学 魏诗毓 上海师范大学 张天怡 上海师范大学 程成 上海师范大学 代寒雪 上海师范大学 赵文涛 上海师范大学 马珂 石家庄铁道大学 谭永豪 天津财经大学 张冰 天津财经大学 孔凡宇 天津工业大学 陈澳棣 天津工业大学 王逸飞 天津工业大学 黄正 天津工业大学 刘瀚 天津工业大学 孙若卿 天津工业大学 王博涵 天津工业大学 李上上 天津工业大学 张子龙 天津科技大学 武歆怡 天津科技大学 郭凯 天津科技大学 朱雅妮 成都体育学院 杜昊展 天津理工大学 陆平 天津理工大学 刘冬 天津理工大学 蔡允 天津理工大学 梁晓彤 天津商业大学 欧亚南 天津商业大学 夏鑫怡 天津师范大学 曹雪奥 西安工程大学 邓帅 西安工程大学 王玉 西安工程大学 张硕 西安邮电大学 杨时屹 扬州大学 吴迪 浙江财经大学 王伟杰 浙江财经大学 王欣宇 浙江财经大学 李佳佳 浙江工商大学 惠天 浙江工商大学 李亚 浙江工商大学 董佳诚 浙江工商大学 李欣 浙江理工大学 朱晓东 浙江理工大学 雷永林 浙江理工大学 吴坤朋 中北大学 陈坤 中北大学 李明宇 中北大学 吴嘉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葛峻豪 中南民族大学 王一丹 重庆工商大学 许茹冰 重庆工商大学 陈康 重庆工商大学 李孜恒 重庆交通大学 刘天宇 重庆理工大学 惠乐乐 重庆理工大学 孙苗苗 重庆医科大学 包文政 河北师范大学 石聪楠 河北师范大学 李风慧 河北医科大学 丁泊远 重庆邮电大学 代长康 重庆邮电大学 耿欣悦 重庆邮电大学 朱浩宇 重庆邮电大学 李葳蕤 重庆邮电大学 张崇崇 海南师范大学 张丰年 海南师范大学 丁文宝 河北地质大学 张腊腊 河北地质大学 邓紫杨 河北地质大学 刘少为 河北工程大学 陈嘉轩 河北工业大学 孙帅 河北科技大学 夏鑫 河北科技大学 陶周祥 兰州财经大学 颜世纪 兰州财经大学 陈硕 上海海洋大学 赵宇彤 上海海洋大学 任颖林 上海应用大学 吴悦 上海应用大学 胡清扬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牛骏杰 沈阳工业大学 张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刘壮 沈阳理工大学 张萌 沈阳理工大学 赵宇凡 沈阳理工大学 户城铭 南昌大学 董宇航 南昌大学 沈可人 南昌大学 程海若 吉林财经大学 李浩 沈阳农业大学 李庆瑞 沈阳农业大学 李紫琪 四川农业大学 刘世杰 四川农业大学 庞龙祥 四川师范大学 刘含颖 四川外国语大学 吕涵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丁展鹏 江苏科技大学 宋睿 江苏科技大学 杨子豪 江西理工大学 冯子浪 江西农业大学 高宏宇 江西师范大学 刘宇杰 江西师范大学 高伊涵 上海商学院 赵颖 上海商学院 韩玉 上海商学院 赵朵 河南工业大学 周远 河南工业大学 刘子豪 河南理工大学 苗杰 河南理工大学 周彬 河南理工大学 花雨阳 黑龙江大学 孔涛涛 黑龙江大学 薛克逸 黑龙江大学 翟雨茹 黑龙江大学 庞卓奇 黑龙江科技大学 韩霄 湖北工业大学 陈瑜康 湖北民族大学 韩宇璇 华北理工大学 孙珂 华北理工大学 闫春雷 华北理工大学 张雨萌 华北理工大学 季龙妹 华北理工大学 张龙 华北理工大学 周健康 华北理工大学 陈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代可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张明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钱康乐 北华大学 王胜凯 北华大学 许紫娴 北华大学 赵亦然 北华大学 崔祖贤 天津外国语大学 王灿 天津外国语大学 黄斯蔓 天津医科大学 谭孜硕 天津医科大学 王元慧 天津医科大学 李鑫宇 天津中医药大学 汪洋 天津中医药大学 叶皖勇 铁道警察学院 王兆鑫 青岛科技大学 张宇 青岛理工大学 陶梦婷 青岛农业大学 凌贝琪 湖南工商大学 孙辰 湖南工商大学 宋崇烨 湖南工业大学 尉创 兰州交通大学 胡晴晴 辽宁大学 季英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桑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张金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陈明宇 辽宁工业大学 李寒雪 辽宁工业大学 纵申奥 辽宁工业大学 丁启宣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胡梦珂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景超然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胡晴 山东财经大学 葛中未 武汉体育学院 张传统 武汉体育学院 张婷玉 西安财经大学 陈晔 西南科技大学 杨兰正 西南科技大学 辛浩洋 徐州医科大学 刘雪腾 延安大学 黄国胜 浙江工业大学 席愉淇 浙江海洋大学 魏子闳 浙江音乐学院 张婧仪 山西财经大学 杨梅 山西农业大学 张锐 山西农业大学 何天宇 西安工业大学 余金涛 西安工业大学 代岳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王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张贝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张顺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赵博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许鑫 西安科技大学 陈俊茜 西安理工大学 段元悦 西安外国语大学 王雨薇 西安音乐学院 王海铸 山东建筑大学 王佳伟 山东建筑大学 梁子昂 山东科技大学 马启奥 山东科技大学 彭政 山东科技大学 高晨洋 山东理工大学 王文帅 山东农业大学 杨君怡 山东农业大学 张予惠 山东师范大学 崔佳淦 山东中医药大学 李一凡 武汉工程大学 王博 合肥工业大学 祝子峰 合肥工业大学 韩宇豪 合肥工业大学 谢建 合肥工业大学 葛纯瑶 合肥工业大学 黄建军 合肥工业大学 李梦阳 合肥工业大学 孙硕 合肥工业大学 张启航 合肥工业大学 梁仁浩 合肥工业大学 韩旭 合肥工业大学 许兆阳 合肥工业大学 张鸽 合肥工业大学 陈玉成 合肥工业大学 薛庆一 合肥工业大学 李官蔚 合肥工业大学 焦培峰 合肥工业大学 徐梦琪 合肥工业大学 张雨露 合肥工业大学 孙睿 合肥工业大学 王松 合肥工业大学 王健军 合肥工业大学 邵彬 合肥工业大学 吴昕航 合肥工业大学 桑喆 合肥工业大学 李馨悦 合肥工业大学 营永恒 合肥工业大学 任雨晴 合肥工业大学 樊旭 合肥工业大学 接开拓 合肥工业大学 冯祎天 合肥工业大学 余浩然 合肥工业大学 孙竣杰 合肥工业大学 李旭蕤 安徽大学 王雨晴 安徽大学 刘卓 安徽大学 杨婷婷 安徽大学 祖梦雅 安徽大学 王浩南 安徽大学 柏苏 安徽大学 闵恒 安徽大学 李金宇 安徽大学 谭筱 安徽大学 王前程 安徽大学 卢豪杰 安徽大学 张浩 安徽大学 张健 安徽大学 杜纹萱 安徽大学 张星雨 安徽大学 朱香锜 安徽大学 韩志永 安徽大学 吴思源 安徽大学 胡婉婉 安徽大学 黄迅 安徽大学 王骥扬 安徽大学 张静秋 安徽大学 雷雨桐 安徽大学 朱东杨 安徽大学 王雅萱 安徽大学 李亮 安徽大学 张子恒 安徽大学 孙佳蒙 安徽大学 张子欣 安徽大学 马文正 安徽大学 袁爽馨 安徽大学 张航 安徽大学 陈枫 安徽大学 张诺 安徽大学 尤娜 安徽大学 刘雨菲 安徽大学 李子龙 安徽大学 路博 安徽大学 许弘炜 安徽大学 谢文慧 安徽大学 王雨晨 安徽大学 杨政 安徽大学 李一凡 安徽大学 冯悦 安徽大学 王凤琦 安徽大学 宋琪玥 安徽大学 高嘉慧 安徽大学 解鹏扬 安徽大学 翟逸凡 安徽大学 刘梦涵 安徽大学 王心晨 安徽大学 秦世龙 安徽大学 方采奕 安徽大学 赵士奇 安徽大学 尹天瑞 安徽大学 马宇浩 安徽大学 周楠 安徽大学 姜一飞 安徽大学 程子骏 安徽大学 孔祥铭 安徽大学 张涵 安徽大学 李勇 安徽大学 刘一凡 安徽大学 刘思源 安徽大学 徐咏琪 安徽大学 武子营 安徽大学 李子涵 安徽大学 曹澍 安徽师范大学 曹盈盈 安徽师范大学 代雅婷 安徽师范大学 单睿 安徽师范大学 董如 安徽师范大学 范莎 安徽师范大学 高驰 安徽师范大学 郜光辉 安徽师范大学 顾双双 安徽师范大学 郭心茹 安徽师范大学 何欣然 安徽师范大学 侯沐昕 安徽师范大学 胡锦贺 安徽师范大学 蒋俊妮 安徽师范大学 李国政 安徽师范大学 李佳欣 安徽师范大学 李润 安徽师范大学 李雪千一 安徽师范大学 李雪晴 安徽师范大学 廖程洁 安徽师范大学 刘成龙 安徽师范大学 刘胜 安徽师范大学 刘心茹 安徽师范大学 马驰 安徽师范大学 马立铭 安徽师范大学 马迎晨 安徽师范大学 马智捷 安徽师范大学 牛子璇 安徽师范大学 戚永庆 安徽师范大学 钱毅 安徽师范大学 屈一鸣 安徽师范大学 尚昕 安徽师范大学 邵荠莹 安徽师范大学 孙振洋 安徽师范大学 王慧平 安徽师范大学 王琦 安徽师范大学 王伟伟 安徽师范大学 王玮 安徽师范大学 王显强 安徽师范大学 王欣如 安徽师范大学 王宇杰 安徽师范大学 王子航 安徽师范大学 武钦元 安徽师范大学 武帅 安徽师范大学 武宗帝 安徽师范大学 谢宇轩 安徽师范大学 徐文静 安徽师范大学 杨宸 安徽师范大学 杨骁骐 安徽师范大学 张俊洁 安徽师范大学 张俊洁 安徽师范大学 张旺 安徽师范大学 张欣然 安徽师范大学 张奕舒 安徽师范大学 张宇 安徽师范大学 赵秋雅 安徽师范大学 赵晓宁 安徽师范大学 赵子璇 安徽师范大学 赵紫豪 安徽师范大学 周群 安徽师范大学 朱冬梅 安徽师范大学 吴乐乐 安徽医科大学 曹庆 安徽医科大学 单天骄 安徽医科大学 董婉玉 安徽医科大学 郭玉龙 安徽医科大学 韩文嘉 安徽医科大学 夏禄祺 安徽医科大学 胡思洁 安徽医科大学 胡欣阳 安徽医科大学 黄家琪 安徽医科大学 黄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 黄宇辰 安徽医科大学 靳安娜 安徽医科大学 孔维磊 安徽医科大学 李思源 安徽医科大学 孟天赐 安徽医科大学 王燕 安徽医科大学 李晓桐 安徽医科大学 李雁南 安徽医科大学 李梓硕 安徽医科大学 刘佳 安徽医科大学 刘佳辉 安徽医科大学 刘晴雨 安徽医科大学 刘天禹 安徽医科大学 刘欣雨 安徽医科大学 苗诺雯 安徽医科大学 牛驰驰 安徽医科大学 邱岳 安徽医科大学 权玉鑫 安徽医科大学 阮翔 安徽医科大学 史皓嘉 安徽医科大学 孙贝宁 安徽医科大学 谭雪 安徽医科大学 滕越 安徽医科大学 万意雪 安徽医科大学 王鹏举 安徽医科大学 王璇 安徽医科大学 王志鹏 安徽医科大学 薛思杰 安徽医科大学 张莉婕 安徽医科大学 张天天 安徽医科大学 张鑫鑫 安徽医科大学 张旭 安徽医科大学 张玉龙 安徽医科大学 张子萌 安徽医科大学 赵浩宇 安徽医科大学 朱子沫 安徽医科大学 侯恩敏 安徽医科大学 李宇杰 安徽医科大学 梁阿男 安徽医科大学 刘勇强 安徽医科大学 马子昂 安徽医科大学 吴晓 安徽医科大学 刘若萱 安徽财经大学 刘舒淇 安徽财经大学 张鑫 安徽财经大学 王春伟 安徽财经大学 张心怡 安徽财经大学 刘洋 安徽财经大学 王浩丞 安徽财经大学 尹毅 安徽财经大学 曹奇 安徽财经大学 朱聪 安徽财经大学 朱一娜 安徽财经大学 卓龙 安徽财经大学 陈宏志 安徽财经大学 张一驰 安徽财经大学 马楠 安徽财经大学 陈语欣 安徽财经大学 戚雯 安徽财经大学 杨宇栋 安徽财经大学 付甜甜 安徽财经大学 欧阳松 安徽财经大学 范露宇 安徽财经大学 李梦秋 安徽财经大学 尹之凡 安徽财经大学 陈迪 安徽财经大学 杨子怡 安徽财经大学 王珂 安徽财经大学 王旭 安徽财经大学 陆啸威 安徽财经大学 王子恒 安徽财经大学 张士强 安徽财经大学 张慧 安徽财经大学 汪访 安徽财经大学 颜琳琳 安徽财经大学 高嘉铭 安徽财经大学 王旭东 安徽财经大学 何雨莲 安徽财经大学 李洪吉 安徽建筑大学 马时弘 安徽建筑大学 牛子涵 安徽建筑大学 代正 安徽建筑大学 黄金行 安徽建筑大学 张乐怡 安徽建筑大学 张杨 安徽建筑大学 王文治 安徽建筑大学 周俊杰 安徽建筑大学 胡浩 安徽建筑大学 许浩 安徽建筑大学 洪文韬 安徽建筑大学 潘威丞 安徽建筑大学 高战胜 安徽建筑大学 张影 安徽建筑大学 孙佳蕙 安徽建筑大学 马若楠 安徽建筑大学 杜明珠 安徽建筑大学 孙驰 安徽建筑大学 营展翔 安徽建筑大学 赵天一 安徽建筑大学 薛森友 安徽建筑大学 朱向阳 安徽建筑大学 潘乐 安徽建筑大学 袁永康 安徽建筑大学 刘程程 安徽建筑大学 汪宁宁 安徽建筑大学 贾发展 安徽建筑大学 杨争竞 安徽建筑大学 张文龙 安徽建筑大学 武文硕 安徽建筑大学 李佳宁 安徽建筑大学 王子恺 安徽建筑大学 邱康宇 安徽建筑大学 马文敬 安徽建筑大学 阚鑫鑫 安徽建筑大学 王翔 安徽建筑大学 卢一平 安徽建筑大学 王加俊 安徽建筑大学 张剑桥 安徽建筑大学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库

数据库201个电子图书:中文80万册,外文77万册电子期刊:中文9556种,外文(全文)万种电子论文:中文315万篇,外文190万篇 山东大学图书馆是CALIS和CASHL文献传递网的首批成员馆,是CALIS山东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CASHL学科中心,并已经与国内外多个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关系,凡图书馆读者均可通过图书馆的CALIS、CASHL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来获取CALIS、CASHL中心及其国内外文献机构收藏的丰富文献。 山东大学图书馆还参加了山东省图书馆与驻济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协议。 文理分馆: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中心校区(250100),电话88364902,传真88564902政法分馆:济南市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250100),电话88375178医学分馆:济南市文化西路44号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250012),电话88382147,传真88382148工学分馆: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250061),电话88392327,传真88392074兴隆山分馆:济南市二环东路12550号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250002),电话86358029软件园分馆:济南市舜华路中段1500号山东大学软件园校区(250101),电话88390903 政法分馆开放时间:8:00-22:00 兴隆山分馆开放时间:8:00~21:30(冬季) 8:00~22:00(夏季) 文理分馆开放时间房间号 名称 开放时间 101 新书借书处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0:00(夏季下午)14:00~20:00 201(309) 外文图书借阅处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17:00(夏季下午)14:00~17:30 209 中外文工具书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17:00(夏季下午)14:00~17:30 211 二楼借书处(社科) 周一至五8:00~20:00周六至日8:00~17:00 311 三楼借书处 周一至五8:00~20:00周六至日8:00~17:00 401 刘国钧图书借阅室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17:00(夏季下午)14:00~17:30 409 刘国钧图书借阅室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17:00(夏季下午)14:00~17:30 文理分馆蒋震图书馆(特藏部)开放时间房间号 名称 开放时间 DB106DB112 期刊库 预约借阅 DB113 报纸库 预约借阅 D410 信息共享大厅 周一至周日:8:00~22:00 D418 新书阅览室 周一至周日:8:00~22:00 D506 特藏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17:00(夏季下午)14:00~17:30 D510 特藏一库 预约借阅 D516 特藏二库 D520 特藏三库 D501 特藏四库 D601 过刊阅览室 周一至周日:8:00~22:00 D606 报纸阅览室 周一至周日:8:00~22:00 D610 现刊阅览室 周一至周日:8:00~22:00 D618 文科研究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20:00(夏季下午)14:00~20:00周六:8:00~11:00 14:00~17:00 D703 赠书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17:00(夏季下午)14:00~17:30 D714 学位论文库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17:00(夏季下午)14:00~17:30 D724 山大人书库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17:00(夏季下午)14:00~17:30 医学分馆开放时间房间号 名称 开放时间 106 专业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2:00(夏季下午)14:00-22:00周六:8:00-11:00 14:00-17:00 112 近刊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 8:00-12:0013:30-17:00(夏季下午)14:00-17:30 大厅中门 过刊库 周一至周五 8:00~12:0013:30-17:00(夏季下午)14:00-17:30 206 现刊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2:00(夏季下午)14:00-22:00周六:8:00-11:00 14:00-17:00 209 科技借书处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0:00(夏季下午)14:00-20:00周六:8:00-11:00 14:00-17:00 216 新书借书处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0:00(夏季下午)14:00-20:00周六:8:00-11:00 14:00-17:00 309 社科借书处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0:00(夏季下午)14:00-20:00周六:8:00-11:00 14:00-17:00 304 研究生学位论文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17:00(夏季下午)14:00-17:30 314 电子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2:00(夏季下午)14:00-22:00周六:8:00-11:00 14:00-17:00 404 综合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2:00(夏季下午)14:00-22:00周六:8:00-11:00 14:00-17:00 工学分馆开放时间房间号 名称 开放时间 101 过刊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0:00(冬季)14:00~20:00(夏季) 104 社科借书处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0:00(冬季)14:00~20:00(夏季)周六8:00~11:00 14:00~17:00 201 第一图书阅览室(当天借还)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2:00(冬季)14:00~22:00(夏季)周六:8:00~11:00 14:00~17:00 206 科技借书处大厅、书库三层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0:00(冬季)14:00~20:00(夏季)周六8:00~11:00 14:00~17:00 科技借书处书库二层 周一至周五8:00~11:3013:30~16:30(冬季)14:00~17:00(夏季) 科技借书处书库四层 科技借书处书库五层 212 现刊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周日: 8:00~12:0013:30~22:00(冬季)14:00~22:00(夏季)周六:8:00~11:00 14:00~17:00 312 电子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周日: 8:00~12:0013:30~22:00(冬季)14:00~22:00(夏季)周六:8:00~11:00 14:00~17:00 401 第二图书阅览室(当天借还) 周一至周五、周日:8:00~12:0013:30~22:00(冬季)14:00~22:00(夏季)周六:8:00~11:00 14:00~17:00 软件园分馆开放时间房间号 名称 开放时间 205 软件园分馆借书处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20:00(冬季)14:00~20:00(夏季)周六:8:30~12:00 13:30~17:00(冬季) 14:00~17:30(夏季)周日:8:30~12:00 13:30~20:00(冬季) 14:00~20:00(夏季) 210 报刊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21:30(冬季) 14:00~21:30(夏季)周六:8:30~12:00 13:30~17:00(冬季) 14:00~17:30(夏季)周日:8:30~12:00 13:30~21:30(冬季) 14:00~21:30(夏季) 215 电子阅览室 周一至周五:8:00~12:0013:30~21:30(冬季) 14:00~21:30(夏季)周六:8:30~12:00 13:30~17:00(冬季) 14:00~17:30(夏季)周日:8:30~12:00 13:30~21:30(冬季) 14:00~21:30(夏季)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山东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山东大学图书馆(sdu-lib)人人网公共主页:山东大学图书馆 山东大学图书馆热情欢迎并诚恳征求该校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向图书馆捐赠图书、手稿及有关山东人文历史等山东地方文献和其它类型文献,各机构、团体和各界人士编辑出版的正式出版物等。特别欢迎该校师生(校友)的学术专著,这部分学术专著将专门入藏于“山大人书库”,泽被馆藏嘉益学子。山东大学图书馆将向捐赠人出具捐赠证书。 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图书将被纳入馆藏: 内容符合校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范围; 国际性或全国性的会议论文集和成套期刊。 适合大学及以上程度; 为正式出版物,根据情况酌情接受一些具有较高学术及收藏价值的非正式出版物。如一些地方文献、地方志、族谱等。 私人收藏的古籍、善本或有收藏价值的手稿等。 本馆尚未入藏,或虽有入藏可增加复本者,复本以2-3册为宜。 本校师生(校友)本人的著作,将有一册(套)入藏于“山大人书库”,其余复本将存放于相关分馆,供读者借阅。 下列图书不予入藏: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及著作权法之规定的图书。 破损严重且不成套图书。 内有划线、注记、眉批的图书(若为海内外孤本或名人批注,则不在此限) 内容陈旧,基本上不具学术参考价值之书。 其它不符合本馆馆藏发展政策的图书。 山东大学图书馆对捐赠图书管理之原则: 捐赠以无偿和不附带任何条件,图书馆根据本馆的藏书发展政策和有关入藏标准确定是否收藏为原则。对于入藏的捐赠图书,图书馆及时进行分类编目,对珍贵图书将设立赠书专架(柜),对大量及珍贵文献可设立专室珍藏,并以捐赠人的名字命名。 对于不符合收藏标准的捐赠图书资料,图书馆将以适当的方式转赠其他单位。 盗版及残旧图书直接淘汰。

山东大学没有音乐学院,有艺术学院,艺术学院中有音乐学,艺术学,舞蹈编导,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这些专业。

据2018年8月山大官网信息显示,山大下辖55个教学院系,开办本科专业117个(包括威海校区),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

截至2018年8月,山大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含青岛校区约3000亩),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八个校园的办学格局。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12月,山大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558万余册、电子图书858万册(含学位论文)、数据库243个,覆盖文、理、工、医等领域;馆藏古籍31万余册(件),其中善本、碑帖等珍贵藏品万余册(件)。

师资队伍:

据2018年8月山大官网信息显示,山大拥有在职教职工7493人(不含附属医院),共有教授1246人,博士生导师897人。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eterGrünberg受聘为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莫言教授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大学

目前馆藏纸本文献4434296册。

其中中文社科图书:1748668册,中文自然图书:1158146册,中文综合图书:60760册;外文图书:453773册;合订本期刊:中文社会科学:151548册,中文自然科学:143197册,中文综合:61758册;外文期刊合订本:209792;古籍:385546册;其他(学位论文等)61209册。

电子资源:数据库201个;电子图书:中文80万册,外文77万册;电子期刊:中文9556种,外文(全文)万种;电子论文:中文315万篇,外文190万篇。

山东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01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珍藏丰富、在各高校中属于特色鲜明,居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在九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收藏的古善珍本与碑贴字画,多达三万余件,明清版本的州府地方志收藏完整,颇具特色。

现有馆藏文件204余万册,文科图书占70%,线装古籍尤为丰富。现有馆舍15000平方米,分为新校图书馆大楼、老校分馆和邵逸夫科学馆文献信息中心三处馆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山东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赵玉刚论文答辩

一、主持或参与科研情况:1.“雾化快凝磁性磨粒制备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主要研究人员。2.“DK7140电火花成型机床及其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省科技厅项目(),项目负责人。3.“磁场辅助精密光整加工技术研究”机械学院一级学科支持计划项目(2011-2012),项目负责人。4.“多功能快走丝线切割机床控制及自动编程系统研究与设计”校内自选项目()项目负责人。5.永磁场球形磁性磨料精密磁力光整加工工艺与表面质量研究,机械学院一级学科支持计划项目(2012-2013)项目负责人。二、发表的学术论文(仅列举15项): Gui-xiang, ZHAO Yu-gang, ZHAO Dong-biao, YIN Feng-shi, ZHAO Zeng-dian Preparation of white alumina spherical composite magnetic abrasive by gas atomization and rapid solidification process Scripta Materialia 65 (2011) 416–419 (SCI检索号: IDS Number: 797DV) Gui-xiang, ZHAO Yu-gang, ZHAO Dong-biao, YIN Feng-shi, ZHAO Zeng-dian. New SiC spherical composite magnetic abrasive for magnetic abrasive finishing of precision complex surface.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2, 25(6): (SCI, 原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3.张桂香等. 磁性磨料制备技术研究新进展,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核刊,2012, 35(1): .张桂香等. 烧结法与雾化法制备磁性磨料的形貌及研磨性能, 机械工程材料, 核刊, 2012, 36(3): . 张桂香等. 大壁厚内圆槽磁力光整加工装置设计, 机械科学与技术, 核刊, 2012, 31(6): . 赵玉刚, 张桂香,赵增典. 气雾化快凝磁性磨料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CN 101899282 . 张桂香等. SUS304不锈钢平面磁力研磨加工试验研究,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5(5): . 张桂香等. 平面磁力研磨装置及磁极设计,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5(6): . 张桂香等. 永磁场磁力研磨316L不锈钢试验研究, 现代制造工程, (核刊,已录用) 2012, (12).10. 张桂香等.平面磁力光整加工磁极头设计及仿真, 制造技术与机床,(核刊,已录用). 张桂香等 基于16F882的智能电动车助力控制系统设计,电气时代, 核刊,2010年第12期12. 张桂香等.电火花加工间隙电压双路采集电路及其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制造技术与机床, 核刊,2009(5):.张桂香等.一种电火花加工模糊间隙控制方法研究,制造技术与机床, 核刊,2008(11):.张桂香等. 电火花磨削加工状态的识别与伺服控制, 制造技术与机床,核刊,:62-6415.张桂香等. 小直径PCD麻花钻头电火花磨削加工系统的研制 工具技术,核刊, .

山东科技大学学位论文

山 东 科 技 大 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选题报告表 工 程 领 域 工程硕士生姓名 校内导师姓名、职称 校外导师姓名、职称 工作单位 提交报告日期 山东科技大学学位办公室 论文题目论文类型(划“√”)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其它 在选题过程中阅读的文献资料(只写文献名称及篇数),及其它准备工作(如调研、计算实验等):题目来源及选题依据: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详细阐述拟选题目的目的、意义、要完成的工作和预期结果:拟采用的研究方案和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必需的实验、加工等初步计划,及论文工作进度的初步安排:校外导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校内导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备注 参考来源: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意义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由导师审查批准的学术文件。准备开题过程是导师对博士生进行课题指导的重要步骤,也是师生在所选课题范围内共同切磋,整理、确定论文思路及主线的重要科学活动。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向由本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汇报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等,即汇报博士学位论文“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由本学科专家进行集体审议,检查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正确、研究内容是否恰当、研究方案是否合理,同时也检查博士生对拟进行的研究题目理解是否深入、对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了解是否全面、为进行课题研究所做的主观与客观上的准备是否充分等。在此基础上,评审专家还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论文的科学思路、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和帮助,使论文工作的方向、内容和方案更为合理。

二、开题报告工作安排

1、博士生必须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面材料提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口头报告。

2、由各博士点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导、教授5~7人,组成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口头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审查。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但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方案;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四、对开题报告的要求

1、在掌握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上(特别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引用的文献和论述要准确注明出处。

2、明确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意义。

3、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二分之一,参考文献中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教材、技术标准、产品样本等一般不应列为参考文献。

4、开题报告应以正规答辩的方式进行。博士生进行口头报告的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书面报告的字数应不少于万字。

五、评审工作

1、开题报告的评议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口头报告及答辩结束后,评审小组应举行内部会议讨论是否准予通过,并对通过的报告提出补充、修正意见。

2、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要填写《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并上报各院(系),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对文献综述、博士生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议。:

3、对通过的开题报告,博士生应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进行修改,经导师审阅通过后,交院(系)研究生秘书保存。研究生院定期组织专家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抽查。

4、未通过者必须在三个月内再次进行开题报告。第二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将按《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进行处理。

5、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时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其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应与开题报告基本一致。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变动时,必须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六、开题报告保存

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应将开题报告及《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上报各院(系)教学秘书,并由院(系)负责保存至学生毕业后一年。

一、选题

(一)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对科学技术进步有重要价值的课题,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应有先进的科学实验或运算手段,能够保证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三)选题一般要求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范围之内。鼓励从事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沿性课题研究,并达到创造性成果的基本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求

(一)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期末之前完成。

(二)开题报告要有详尽的文献综述,文字不少于8000字,阅读和引用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至少5篇为外文文献。

(三)开题报告内容应就课题的来源、选题依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时间安排、科研条件等实施方案作出论证。

(四)开题报告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集中、公开进行。学科点所在学院组织5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至少4名为教授)的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开题时应吸收有关老师和研究生旁听。跨学科课题应聘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五)开题报告经考核小组审议通过后方能进入论文阶段。未通过者,应在3个月之内补做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按博士生中期考核有关规定处理。

(六)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改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由博士生提出书面申请,导师签署意见,经学院负责人同意后再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教育学院备案。

(七)开题报告进行后2周以内,博士生应将《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审核表》及《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送交研究生教育学院存档,博士生本人、导师及所在学院各保留1份。

三、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博士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从而对博士生学位论文进行一次阶段性检查,并检查培养过程中其他环节的完成情况。

中期检查的组织和实施:中期检查由学院组织实施。各学院应建立有导师参加的3~5人检查小组,负责本学科中期检查的考评工作。博士生要着重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论文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对与选题报告内容中不相符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导师对博士生中期检查情况给出评语,评语包括对已有工作评价,以及对计划完成情况、博士生表现和今后工作的评价。检查小组对博士生中期检查给予评定,并填写《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情况表》。在中期检查中,专家组认为确有创新、有可能成为优秀论文的学位论文,应予以重点关注。对于中期检查评定不合格者,应对该博士生提出修改要求,并在半年后再次进行论文复查。没有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的博士生,不能进行论文答辩

一、论文题目

硒对猪生产与保健的影响及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二、研究概述

硒是人和动物的'必餺微量元素,缺乏会严重影响健康。我国约72%国土面积的土壤缺硒,靠天然食品来补充硒无法满足人和动物对硒的需求。猪肉占居民肉类消费比例63%以上,富硒猪肉的研发对人体补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研究了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不同阶段猪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抗氧化等保健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血浆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研宄了硒在猪不同组织中的沉积效果,筛选出硒源和硒水平的最佳组合,建立了富硒猪肉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为开发优质富硒猪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创新点

(1)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晒源及硒水平对母猪、哺乳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等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等保健功能的影响,对血装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及硒在猪不同组织中的沉积效果等系列研究。

(2)研究筛选了对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富硒猪肉生产的最佳硒源和硒水平组合,为富硒猪肉的生产奠定基础。

(3)实现背最长肌和后腿肉硒沉积量分别达到*kg_i和*kg-i,比普通猪肉高出倍和倍,达到富硒猪肉标准,实现了富硒猪肉生产的目标。

(4)本研宄围绕富栖猪肉生产整个系统,以生产富硒猪肉为目的,以猪肉无公害为标准,首次系统地从日粮的添加硒源及硒水平到词养管理、健康养殖、屠宰加工和鲜肉!r: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体系,为富硒猪肉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四、展望

(1)进一步 展硒和VE,硒和其他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对猪生产性能、保健功能和硒在组织中沉积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猪的生产水平,提升猪肉的生产效率和硒在猪肉组织中的沉积量。

(2)开展富硒猪肉产品的深加工研究,探索深加工过程中肉中硒的稳定性,丰富富硒猪肉深加工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3)开展富硒猪肉生产和产品的标准研^究,制定富硒猪肉的生产和产品标准,填补国内相应标准的空白。

(4) 展富硒猪肉市场开发和营销创新模式的研究,提升猪肉的附加值,提升猪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5) 展富硒猪肉对人体保健功能和抗癌作用的研宄。通过建立小鼠H22肝癌移植性肿瘤模型考察富硒猪肉中硒蛋白的抗肝癌作用。

五、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硒的存在形式与分布

2、硒的代谢机制

3、硒的储藏和排泄

4、缺硒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5、硒中毒

6、硒在动物生产种的应用研究进展

7、富硒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现状

8、主要研究内容级意义

第二章 不同硒海和硒水平对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

1、引言

2、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

3、小结

第四章 富硒猪肉的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2、社会效益分析

第五章 创新点与展望

1、创新点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一、关于文献综述的撰写

在题目选定的情况下,文献综述就是整个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全面、深刻地阅读、理解了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进展,才能明确自己工作的起点;只有清晰地梳理出以往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路径,才有可能把握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和走向;只有敏锐地发掘出学术界共同面临而又巫待解决的问题,才能正确选择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切人点。因此,做好文献综述就等于凝炼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环节是对以往成果进行线条清晰的梳理和系统全面的评价。

在文献综述撰写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是只简单罗列他人观点,未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和提炼。这样就难以理清已有成果之间的前后继承或横向关联关系,也不易区分哪些问题是主要问题,哪些问题是次要问题,从而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归纳或梳理,但未做系统、深人的分析、评价。对已有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找到矛盾和症结所在,进而凝炼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文献综述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果文献综述的撰写是述而未作,那么,充其量只是陈述了他人的观点,不能达到通过分析、评说而捕捉到创新机遇的目的。三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但是对问题的提炼不够精确。对他人成果进行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在评说他人的基础上挖掘出待研究的问题,才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

在对以往研究不足的分析和阐述中,有时会出现对前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过分夸大的错误。有的博士生为了突出说明自身研究的重要性,对以往研究的缺欠或不足进行了人为的放大。实际上,这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放大,不仅不能够提升自身研究的价值,反而有可能造成小题大做甚至是重复研究的结果。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①文献搜集不够充分,有些重要文献没有全部掌握,尤其是对最新研究进展的了解不够深入。②对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将次要问题或非主流问题作为主要问题或主流问题加以认识。还有的博士生将自己一时的未明之理、未解之惑作为问题提出。其实,任何科学问题都一定是学术界共同面临而又鱼待解决的问题,而那些由于个人认识原因而遇到的问题不能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应选之题。③对学科前沿进展缺少应有的驾驭能力,难以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对于已有成果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梳理是进行叙述和评价的前提。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按以下三种方式或其组合进行。一是首先按照时序的先后,将以往研究分成几个发展阶段,再对每个阶段的进展和主要成就进行陈述和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以往不同研究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二是以流派或观点为主线,先追溯各种观点和流派的历史发展,再进一步分析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它们之间的批判与借鉴关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从横向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三是将历史的考察与横向的比较有机结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能反映历史的沿革,又能揭示横向的关联和互动。

二、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

一般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之后要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有的博士生认为,参考文献的编排只是全部研究的辅助环节,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其中有许多技术环节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参考文献的编排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为了显示资料搜集的系统和全面,将尽可能多的参考文献编人其中,以多取胜。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将一些貌似相关、实则无用的研究成果编人参考文献之中,或将一些内容相同,甚至是重复研究的成果也误当重要文献列人。二是为了证明对国外研究进展的全面把握,将自己从来没有看过的外文资料也编人参考文献,甚至将那些以自己不懂的语言出版的文献也列人其中。三是为了表征研究基础的雄厚,将自己(或导师)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相关性不大的成果也列人参考文献。有的博士生导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多地列人参考文献。实际上,这样做既不能抬高导师的学术声誉,也无助于学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以与作者的远近亲疏来决定文献的选取。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通过网络可以轻易地搜索到成千上万篇文献。然而,在这些文献中,与自己的研究相关且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少而又少。为此,笔者建议,参考文献的引用和编排要遵循“三不要”的工作原则。

1.没有认真阅读过的文献不要引用

有的学生查阅到一些从标题上看与自己的研究十分相近的专著或论文,就望文生义,不加认真阅读就直接将其列人参考文献。这样做容易把一些题目看似新颖,实际内容并无参考价值的专著或论文列人参考文献,从而冲淡了重要文献的作用。一般来说,完成一篇博士论文要参考100-200部(篇)专著或论文,即使在看过的文献中也有重要文献和非重要文献之分,列人参考文献的都是一些重要文献。如果将那些不重要或重复性研究的成果过多地列人参考文献,往往会给论文评阅人或其他读者造成论文研究起点不高的印象。

2.非一流期刊上的论文不要引用或慎重引用

目前学术期刊种类繁多、良芳不齐。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都有较高的学术起点,那些非一流期刊上的文章重复研究成果多,原创性研究成果少,一些文章的题目看似新颖,其实内容空洞,根本不具参考价值,这样的文献尽量不要引用。

3.虽然读过,但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没有借鉴意义的名人之作不要勉强引用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种习惯,在发表论文或出版著述时总要将一些名人之作列人参考文献,而不管是否真正参考了这些著述。这样做可能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研究的学术价值。实际上,博士学位论文的真正价值在于作者自身的创新性工作,根本没有必要借他人之力来抬高自己。

三、关于研究内容的安排

研究内容是整个开题报告的核心,它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研究内容在整个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研究内容是对文献综述的进一步展开,它实际上是文献综述所提问题的求解程序。其次,研究内容搭建起整个研究的基本框架,下一步研究就是按此框架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内容安排得合理,就会使整个研究少走弯路,顺利达到预期结果。第三,研究内容的确定又是设计技术路线和选择研究方法的依据。第四,研究内容确定之后,往往就预示着在哪些环节能取得突破,因此,它又是阐述预期创新点的逻辑前提。在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取舍和框架的搭建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搭建“平、空、虚、泛”的研究框架

有的博士生开题之初就立意高远,他们或者是要奠定某研究(或某学科)的理论基础,或要提供某问题的全面解决方案,也有的要构建某研究领域的方法体系。必须承认,能达到上述目标的博士学位论文还是较为少见的。由于目标定得过高,在研究内容安排上就力求“全面”、“系统”,这样就使研究本身涉及的领域过宽,超出自身的驾驭能力。这种框架往往使研究思路过于发散,不能通过思维聚焦而产生创新。

2.频频使用生涩、怪诞的词汇

有的博士生在开题报告的各级标题中使用各种时髦的词汇和令人费解的语句,使阅读者难以理解其真实内涵。这种错误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自己“创造”了一些“新概念”,但这些概念同论文的内容和整个逻辑体系又难以兼容;第二,将其他学科或日常语言中的一些新鲜词汇生搬硬套地移植过来。

3.过早地做出判断或给定结论

研究框架一般仅是大致划定一个研究范围,表示研究展开的逻辑,此时,还难以有结论性观点或成熟的推断。如果在开题报告阶段就轻易地得出结论,那么,后续的研究就可能受到先前判断的局限,或者围绕着如何使先设定的结论自圆其说来进行,这恰恰违背了科学推理的基本原则。“任何结论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这句名言对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同样适用。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研究框架的搭建要切合实际

博士学位论文不能没有理论研究,有些论文本身就是纯理论研究,然而,并非是所有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要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或建立一个方法体系。做出具有原创意义的理论成就固然意义重大,但多数博士学位论文的理论研究属于对传统理论的完善,或国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化应用研究。这里,我们并非是不鼓励或不提倡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原创性理论研究,而是倡导一种先尝试在某一点或一方面取得突破,然后再向理论体系构建的方向努力,因此,最初的框架不要搭得太大。

2.玩弄新鲜名词、滥造时髦概念的研究风格不值得提倡

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研究领域,时髦的名词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被提炼成科学概念,从而嵌人科学理论的逻辑体系中的名词却较为少见。一些新鲜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语义差异甚大,从一种使用环境到另一种使用环境,从一个学科向另一学科移植,都要对其内涵和外延做进一步的阐明和界定,而不能望文生义地生搬硬套。博士学位论文的真正价值在于观点的新颖、研究方法的独特或解决方案的操作可行。实际上,那些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大都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就的。

3.要注意研究内容安排与技术路线设计的相互照应

研究内容安排作为写作的基本框架,它体现了整个论文展开的逻辑关系,而技术路线则是论文研究的工作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路线是框图化的研究框架,或者是研究内容的直观化表述。因此,二者之间应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四、关于创新点的提炼与表述

创新点是博士学位论文的点晴之笔,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创新点提炼得精准、明确,既能凸显论文的理论或应用价值,又能使阅读者较快地把握论文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者首先阅读的是作者对创新点的阐述。因此,提炼创新点不仅对于论文的写作具有导向作用,对于论文顺利通过评审、答辩也至关重要。

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和写作过程中,对于创新点的提炼和阐述,较易出现以下错误。一是只讲“苦劳”,不讲“功劳”。在这种阐述范例中,常用的套路是“分析了……”、“论述了……”、“阐明了……”、“提出了……”。上述说法一般只能告诉他人,你做了哪些工作,出了哪些力。至于这些工作有没有实现创新性结果,在这种表述中一般较难看到。二是唯恐对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有所疏漏,就尽可能多地阐述论文的创新点,有的博士生在开题报告或答辩论文中列示出4-6个创新点。实际上。博士学位论文的工作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评述他人成果,或是分析现实问题,或是处理数据,真正具有独特创见的地方并不是很多。一篇论文有1-2个重要创新足矣。三是对创新程度的自我评价过高。这种情况是对创新成果做了“价值高估”。从某种意义上说,阐述创新点是对研究工作的主观评价。如果这种评价脱离客观实际太远,往往会给人一种学风不够严谨之感。

对于创新点的凝炼和陈述,笔者有如下建议。

(1)创新点是指你设了哪些他人未设之问、说了哪些他人未说之理、用了哪些他人未用之法、解了哪些他人未解之惑。而这些问题的提出、方法的创立(应用)和困惑的解除须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因此,提炼创新点,首要的一条是要明确你的创新是问题创新,还是方法创新,或者是理论和对策建议(操作方案)创新。

(2)对于创新点的阐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填补某领域(或方向)研究空白。也就是说,该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了某些他人未曾研究的问题,具有开拓新领域或新的研究方向的意义。二是某学科领域基本理论的完善、发展,乃至突破。这种理论贡献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三是某对象(问题)研究方法的创新。方法创新包括新方法的创立和原有方法的组合(集成)。方法创新的结果是解决了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四是某问题解决方案(具体对策)的设计。这种创新属于应用领域的研究课题,针对某些现实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提出操作可行的对策建议。

(3)对创新点的阐述切忌任意拔高。有些博士生为了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创新点进行了不符合实际的拔高和提升,这种做法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管理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与答辩工作规范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对此项工作须给予高度重视。为提高我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水平和博士学位授予质量,进一步改进和规范答辩程序,防止论文答辩中的形式主义,特对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做如下规定,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

一、关于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

凡我校博士学位申请者(包括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必须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者方可向校学位办提出正式答辩申请,并进行学位论文的匿名外审工作。

(一)学位论文预答辩的内容

1.导师介绍答辩人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学术作风、科研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2.答辩人报告学位论文的完成情况,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论文的创新点等;

3.预答辩委员会对论文进行评议;

4.作出论文是否通过预答辩的决议。

(二)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要求

1.学位论文预答辩时间安排在论文初稿完成后,一般在正式答辩3个月之前;

2.由导师或培养单位根据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和论文内容聘请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5人(校内、校外不限)组成预答辩委员会,并报所在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

3.学位论文预答辩应公开举行,由预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

4.学位论文预答辩按正式答辩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每位答辩人的预答辩过程不少于60分钟;

5.预答辩委员会应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审查,重点检查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论文工作量、有无违反学术规范现象等,并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6.预答辩委员会采取评议方式做出是否通过预答辩的意见。对有争议者,可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做出决定;

7.预答辩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填入《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并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后交校学位办公室备案。如未获通过,答辩人须于再次申请时重新进行预答辩。

二、关于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

(一)学位论文答辩的审批与公告

1.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审批从网上进行。答辩委员会秘书应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两周在研究生院网站的《山东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审批和公告系统》中登录答辩人姓名、导师姓名、所属学院、专业、研究方向、论文题目、答辩时间、答辩地点、答辩委员会名单等情况;

2.通过校学位办公室审核的答辩委员会等将在系统内予以确认并公布。确认后的答辩委员会成员如需更换,须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书面报告校学位办公室办理更换手续。

(二)学位论文答辩的'程序

1.答辩开始前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人或委员宣布答辩委员会主席及成员名单;

2.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并主持论文答辩;

3.导师介绍答辩人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答辩人的简历、执行培养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等情况及论文的主要学术价值;

4.答辩人报告学位论文的主要情况,重点报告论文的主要观点、创新之处和存在问题,以及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内容,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5.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或简要介绍导师和评阅人对论文的评审意见;

6.答辩委员会提问,答辩人回答问题。答辩委员会应着重与答辩人共同探讨问题,避免对论文进行泛泛的评论。论文答辩应允许旁听者提问。提问后,可给答辩人一定的准备时间。答辩委员会应重点考察答辩人回答所提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时间应不少于40分钟;

7.答辩委员会举行会议,作出答辩评价,进行投票表决,主要议程为:

(1)评议学位论文水平及答辩情况。答辩委员会应根据学位论文的评价项目和评价要素,对论文本身及答辩情况作出科学评价。评价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

(2)在对答辩情况充分交换意见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作出是否建议授予学位的决定。经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2/3(含2/3)以上同意者为通过。

(3)讨论并形成答辩决议书。答辩决议书需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分别签字。答辩决议必须有对论文不足之处的评语和修改要求,否则无效。

(4)审查《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始资料审核表》并由主席签署意见。

8.答辩委员会主席向答辩人当面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并宣布表决结果;

9.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结束。

(三)学位论文答辩的工作要求

1.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学术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证质量,严格把关,维护学位授予工作的严肃性,不降格以求;

2.答辩要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努力创造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

3.除保密论文外,答辩要以公开方式举行,广泛吸纳校内外有关人员列席旁听。

三、关于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的写作规范及要求

(一)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须包括以下内容:

1.对论文选题的评价

选题对学科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何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立论依据是否充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了解是否全面。

2.对课题设计的评价

研究目标是否明确,研究方法是否先进、恰当,技术路线是否清晰、缜密,课题的难易程度如何。

3.对研究成果的评价

研究内容是否完整,实验数据是否真实,结论是否正确,理论分析是否严谨;创新性何在,并对论文的创新点(一般不超过3点)进行等级评价。论文创新性分为四个评价等级:

(1)有很强的创新性;

(2)有较强的创新性;

(3)有一定的创新性;

(4)没有创新性。

4.对答辩人业务水平及论文写作水平的评价

答辩人对本学科领域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否坚实宽广,是否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论文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行文是否流畅,分析论证是否合乎逻辑,写作是否符合规范。

5.对论文不足之处的评价

须明确指出论文尚有何缺点和不足,有何需改进或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6.对论文答辩情况的概述

答辩人回答问题是否完整、准确,思路是否清晰;答辩中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

7.对是否建议授予学位的结论性意见,分别为:

(1)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2)建议重新答辩;

(3)建议不授予博士学位;

(4)达不到博士学位水平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二)结尾部分的体例应统一为:

答辩人对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做了……回答,答辩委员会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或不满意)。经全体答辩委员会委员评议和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或具体票数)通过(或不通过)该论文答辩,并建议校学位委员会授予其……学博士学位(或其他结论)。

(三)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内容必须充分、具体,力戒空话、套话,篇幅一般不少于500字。

(四)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需对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作严格审核,不符合写作规范要求的决议将不予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

四、鼓励硕士学位论文进行预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的程序和要求以及答辩委员会决议写作规范参照博士学位论文执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人报告论文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篇幅一般不少于300字。

五、以上各项规定和要求自本通知颁发之日起实施。

是的,山东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包括修读4学期课程、完成研究工作并实施论文答辩并获得通过,发表论文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科研标准。

尊敬的用户,根据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的规定,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术研究,并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因此,发表论文是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仅仅发表论文并不能保证博士研究生能够顺利毕业,还需要满足学校的其他要求,如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等。因此,仅仅达到发表要求并不能保证博士研究生能够毕业,还需要满足其他要求。希望以上回答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关于申请2022年6月批次授位研究生论文外审通知:拟申请毕业授位的各位研究生(包括统招研究生、留学生和在职研究生):一、博士论文外审工作根据学校相关通知要求,申请答辩的所有博士(包括统招、在职)论文需全部进行论文外审,预答辩结束后,按通知要求将外审论文通过《山东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提交,提交后通知导师及时进行系统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论文送审。提交论文及导师审核论文截止日期为4月6日上午11:00前请按时提交以免影响匿名外审。二、硕士论文外审工作硕士匿名外审名单请等待3月25号系统抽审结果。被系统抽中外审的学生及所有的在职研究生需在研究生管理系统提交论文并请导师审核审核通过,截止日期为4月6日上午11:00前。未被系统抽中外审的全日制硕士论文由学院组织匿名外审,提交方式和截止日期另行通知。注意:(1)请各研究生务必提前完成学位论文发给导师审阅,不要截止日期前一天再让导师修改论文,以便无法参加论文外审;(2)上传系统里的匿名外审论文,需隐掉文中出现的所有学生本人姓名及导师姓名,包括附的发表文章里。如因个人原因漏删而影响匿名外审,后果自负。三、学校组织匿名评阅的学生材料提交及时间安排1.学校送审的博士、硕士学位申请人员需通过“山东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论文须为pdf格式,研究生本人负责对学位论文进行隐名处理(隐去封面、致谢及发表论文清单等处作者及导师姓名),未进行隐名处理影响正常评阅的,由研究生本人承担责任。2、博士学位申请人员需在“山东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认真填写自评表中的相关内容,并在“学生表现信息”-“发表论文”中填写“与学位论文的何章、节相关”等内容,系统将根据两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用于匿名评阅。填写完成后导师可下载查看。3、请所有的博士研究生、被系统抽中外审的硕士研究生及导师于4月6日上午11:00前,通过“山东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匿名评阅用学位论文的提交及审核。逾期系统将关闭相关功能。未按要求及时间提交论文的学位申请人此次答辩申请无效。4、匿名评阅学位论文的提交流程(1)学生登陆“山东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上传匿名评阅用学位论文;(2)导师登录“山东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查看学位论文并进行审核;(3)研究生秘书通过系统确认无误后,审核通过,完成学位论文的提交。研究生秘书审核通过后,系统将锁定数据。四、学院送匿名外审材料的提交及时间安排未被抽到匿名外审的硕士研究生将由学院送审,请于4月6日上午11:00前将学位论文发至,论文须为pdf格式,命名为“学号+姓名+论文题目”,研究生本人负责对学位论文进行隐名处理(隐去封面、致谢及发表论文清单等处作者及导师姓名),未进行隐名处理影响正常评阅的,由研究生本人承担责任。请严格遵守时间安排,逾期影响后续进程,后果自负。学院负责匿名送审的学生请于4月6日9:00-11:00将导师及学生本人签字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外审同意书”(见附件)交至综合楼211-1苏老师处。五、其他事项说明:(一)学位论文封皮的领取时间另行通知。(二)学位论文题目若有改动,请在提交论文前登陆“研究生管理系统--答辩信息”处更改论文题目。六、内部、涉密学位论文的认定申请办理“内部”、“秘密”级以上的学位论文,按山东大学《关于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涉密学位论文认定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办理,申请人填写《审批表》交至综合楼211-1,苏老师(收)。提交《审批表》时间:3月14日-3月21日15:00前。逾期不接受涉密申请补办。药学院研究生教育办公室

  • 索引序列
  • 山东大学张玉龙学位论文
  •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库
  • 山东理工大学赵玉刚论文答辩
  • 山东科技大学学位论文
  •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管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