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伯明翰大学被要求论文答辩

伯明翰大学被要求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伯明翰大学被要求论文答辩

1、解决办法一:向院校申诉,或者转学。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向院校提起申诉,争取有一次补交的机会,但如果院校驳回,也有其他办法解决。异国他乡,“环境”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的环境,真正融入当下的生活,才有可能开发出自身未知的可能性,发挥自身潜能去吸收新的东西。所以转学,绝对是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的办法之一。2、解决办法二:申请硕士院校。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从金钱还是时间还是精神上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甚至可以说是“折磨”, 同时如果还要继续回到之前的学院“故地重游”,我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愿接受的/涌。互铭/而排除“本科未毕业”的这个难题,去直接申请硕士的院校,无论是从时间金钱还是精神压力上来说似乎都是一个值得的选择。3、解决办法三:回国人员证明留学国外的生活并不是像在朋友圈里面看起来那么多姿多彩的,那个国家里发生的故事或许已经对生活蒙上了一层纱。如果不愿意再去面对,其实找渠道做回国人员证明也是一条行得通的路,至少证明自己有留学经历,也不会让自己这些年付出的所有心血白费。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李四光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 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4年7月,到达东京,入宏文书院习日语。 1905年8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1910年7月,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第二年秋夏之交,参加清廷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计算自己年龄还不太大,不如再读书10年,准备一份力量。1913年7月,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包尔顿(Boulton)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运用。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1919年考察欧陆地质后,接受了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于1920年5月,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他声誉日著,很快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之一。1927年冬,应蔡元培邀请,南下到上海,参加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止。抗日战争爆发前,仍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 1934—1936年,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应邀赴英讲学,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讲稿整理后在伦敦正式出版《中国地质学》,此书除英文版外,还有俄文译本和摘要汉译本。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英国李约瑟(Joseph Neebham)博士称作者为“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1936年回国途中过美国,在他的学生朱森协助下,对美国地质做了一次由东到西的实地考察。回国后住在庐山做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第二年“七七”事变,全国燃起了抗日烽火。李四光率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同仁,辗转内迁。 1938—1944年夏,基本上以桂林良丰为基地,依靠广西地方当局的支持,开展了广西地质的调查研究,填制了广西地质图。并多次长途跋涉考察南岭东段地质,考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间还创办了桂林科学实验馆,亲任馆长,为战时研制必要的科研实验器材和仪器。1944年11月,日军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再度搬迁重庆。由于旅途过度疲劳,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坝,幸医疗及时,愈后健康显著减弱。1945年4、5月间,应重庆大学、中央大学联合邀请,向两校地质系师生作《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学术报告。这是他20多年来研究地质力学的第一次总结。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但是,不久出现了内战阴霾,李四光为此忧心忡仲,焦虑不安。 1946年秋,离开重庆东下直抵上海养病,未去南京,此时他有祖国虽大,似乎难觅容身之地的感触。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偕夫人许淑彬乘船再度赴英,并经挪威接受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10月1日,李四光在英伦海峡之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特别兴奋。立即准备起程回国,为了摆脱国民党驻英大使馆的阻挠,独自化名先行,经巴黎至巴塞尔,等候夫人一道至意大利登轮,在海上漂泊数月,1950年4月6日经叶剑英派人接应,由香港到达广州,终于回到了祖国。5月6日到北京,及时地会见了中央领导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后,除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外,还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员。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直到1970年地质部改为计委地质局时才离职。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李四光被选为主席。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和国务院科教组组长。1971年4月29日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伟大的社会变革。他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了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毕生为繁荣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提高地质科学水平,发展地质工作,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他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创造性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奉献精神,都是祖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后人应当继续发扬光大之。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附李四光简历 1889年10月26日 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 1904—1907 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 1905年8月 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7年—1910年7月 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毕业归国后任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 1911年10月—1912年8月 先后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事,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湖北省同盟会支部书记。 1913年10月—1918年6月 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毕业时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20年 归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28年1月 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31年 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34年—1936年4月 在英讲学,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7年11月 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广西桂林。 1948年8月 赴英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 1950年5月 回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1951年4月 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9月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6年2月 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长。 1958年6月 被苏联科学院授予国外院士。8月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4月 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 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1年4月29日 逝世于北京。

论文是肯定想要的,不然就不能够毕业,而且要及格才行,不能获得degree也可以操作

不需要答辩,但是你写之前要对教授做一个presentation来解答一下你写论文的目的,怎样写等等

伯明翰大学硕士论文查重要求

查重就是去相关的网站去复制自己的文章来看一下是否较多重合的部分,标准也是根据不同的学校要求来定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祝你生活幸福。

本科毕业论文相比,硕士学位论文百分百需要进行论文查重。一般来说,虽然硕士论文查重的规定不同,但基本要求是不得超过10%,这也意味着必须更严格地控制硕士论文的论文重复率。尽管与以前的学术不端查重系统相比,学术不端系统已经升级,但其重复率计算规则仍然是重复超过13个连续字符。这也意味着学生可以巧妙地使用。这个规则避免了重复。

硕士论文查重的标准是什么:一段文字内容不能连续出现十三个字与论文查重系统的资源对比库相同,论文查重的时候,一旦出现连续十三个字与检测系统文献资源相同,就会被判定为抄袭

为了考核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掌握程度,学校会要求必须通过论文查重的检测,学校也会对其进行评估。但是,高校目前还没有检测重复率的统一方法和标准,今天就来说说硕士研究生论文的重复率是怎样要求的。

一般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标准都是由学校自己自定的,大部分学校制定的硕士论文重复率标准范围在20%内。对大部分学校来说,进行论文查重后的重复率结果不能高于20%,只有在这个标准范围内论文才算通过了查重,不然是无法通过论文查重,并且无法参与论文答辩的。

学校几乎都会与知网查重进行合作,所以可能学校会提供一定的知网查重名额,但分到每个学生的手中,可能最多只有1~3次的免费查重机会,具体次数根据自己的学校而定,免费查重次数都是十分有限的。学校会按照知网检测结果来判断大家的论文重复率是否合格。

知网查重会专门按照不同的论文类型提供不同的系统检测,其中最适合硕士论文查重的是知网VIP或者TMLC系统。现在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已经更新到,其中独有知网研发的“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这个数据库中收录了往届使用知网系统查重的研究生论文,所以它是硕士研究生使用知网查重论文最准确、最全面以及最安全的论文查重系统。

伯明翰大学研究生答辩论文

她是中国著名女性物理学家;她是近代的中国科学院士;她父亲是 历史 上著名的地质学之父,丈夫研究出了合成胰岛素。

她更是巾帼不让须眉, 为国家研究核武器研究作出了贡献。

她就是获得多个国家授权奖项的近代女英雄——李林。

中国的地质学之父 李四光 多次为中国的地质勘探作出伟大贡献,而在其生命中也有一位重要且同样令人敬佩的伟大科学家, 李四光的女儿——李林 。

李林, 1923年10月 出生在北京,原籍是湖北黄冈。 刚出生时李林的父母分别在北京大学任教和在北京师范大学的附中担任钢琴老师。 从小在父母的教育熏陶下,李林也表现出比其他同龄人更加优秀的天赋。

4岁 的李林, 在别的小朋友还在牙牙学语的时期,她已经学会读书写字了。 在身为钢琴老师的母亲指导下,小李林 5岁 开始学习钢琴,并随着年岁的增长,坚持练琴,钢琴技术日发熟练。

能写能弹的小李林并不是只会呆在家里性格内向的女孩子, 她喜欢和父亲共同 探索 大自然的神奇,时常和父亲进行外出爬山或者郊游等户外活动。

在父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效 社会 的思想熏陶下, 李林从小便充满斗志,学习父亲热爱科研投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精神。

李林不断学习科学想要成为像父亲一样伟大的人,这也是李林日后在科研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

1934年 , 因为父亲工作的需要,年仅11岁的李林便跟随父亲来到遥远的英国,进行了长达两年时间的学习旁听。

在结束工作学习后,父亲便带李林回国,但是没过多久国内便爆发了抗日战争,迫于压力,李林一家便从北京迁移到当时 社会 相对稳定的上海生活。

但是在上海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战争便延伸到来上海,为了好好生活的李林一家又只能选择搬家,最后来到了广西桂林。

也就是在桂林, 李林还未结束高中生活,就以优异的成绩提前被广西大学机械系录入。

1944年,21岁 的李林于广西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直接进入 成都的航空研究院工作 ,在研究院内担任机械组的助理员一职。

工作两年后,李林在父亲好友李约瑟夫妇的帮助下,获得了英国奖学金的机会。 此后,李林又回到英国,学习接触到了一个国内不曾学过的全新金属物理学科。

在面对全新领域,李林并没有感到害怕,反而是立志一定要征服这门学科,掌握这门学 科技 巧,然后带回国内,为祖国科研做出贡献。

到了 1946年7月 ,李林成功地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了 英国文协会奖学金 ,之后又选择前往了英国的伯明约翰大学留学进修。

进修期间,李林的导师是金属错位发现者考垂尔博士, 但由于金属物理和李林国内大学所学专业有区别,在新领域内李林还是遇到不少学术上的问题。

1948年, 李林通过发表论文 《高纯铝的蠕变》答辩成功获得伯明翰大学物理冶金的硕士学位, 并且 后续到了剑桥大学冶金系做实验员。

1949 年李林又打算继续考取剑桥大学的博士,但到了 1951年11月 博士论文 答辩的第二天,李林便因为自身原因没能完成答辩,回国于上海科学院冶金所进行相关课题深入研究, 最终与剑桥博士擦肩而过。

但回国后的李林并不是完全放弃了国外所学知识, 她积极利用自己在国外所学,将其利用在国内相关产业技术缺失的部分,从事国内研究所 ,多次为祖国发展提供技术帮助和科研指导。

完成硕士学位的李林回国后便开始积极投入祖国的科研发展,为祖国技术突破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专业指导。

1958年 ,李林为了祖国核事业的发展,舍小家为大家。放弃自己与家人温存的时间,只身一人进入 京郊401所 ,担任副主任一职开始全封闭式核研究工作。

从事核事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 历史 上最危险也是难度系数最高的职业, 极强的放射性和对工作精确性高要求等都在考验着李林。

但性格坚韧的李林从来没有说想要放弃,甚至在每次开工时她都是第一个冲向最危险的位置,争取为大家减少负担。

1964年 , 工作认真细致,且专业知识极强的李林被调到新的研究所从事新工作。

在新的 194所 里李林的主要工作重心就是分析热式考验中相关金属不同的腐蚀性,为后续发展研究特殊元件和新型材料提供数据分析。同时李林还需要管理监督多种元件生产和组装工作。

在常人看来这种数据分析和元件生产组装的工作是十分枯燥无味的,但是李林却默默无闻地付出了好几年。

后来李林又服从国家安排进入了超导研究所,开始从事超导相关工作。 在与超导物理学家赵忠贤的合作过程中, 李林研究发现了有关超导薄膜的制作工艺规律。

在从事超导所工作时的李林已经年过半百,但仍然从事着超精度的国家工作,为国家事业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0年 ,李林利用自己的科研成就第一次创造设计出国内能够实现临界超导转变温度最高的金属薄膜—— A15相铌三锗薄膜 。

在如此重大的工业成就下, 李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与她的父亲一样将这个职位收入囊中。

随后的几年里,李林又相继为国家制造出新型的超导薄膜,并在相关的研究成果后发表了数百篇的相关研究论文,供行业人员和专业学生所学习总结。

除了李林在国家给予的工作任职中的付出,李林在其他方面包括科学研究、文献论著和人才培养上都大有付出。

李林曾在1991年时 ,以其自身研究的钇系氧化物超导薄膜成就赢得 中科院 科技 进步奖中的一等奖奖项。

一年后 ,该成果再次为李林增添荣耀,为其颁布 国家级的 科技 进步一等奖 。

李林在文献伦著方面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并不比科学研究少,自 上个世纪50年代 李林从事不同科研行业以来,陆陆续续发布多篇学术学报和专业研究论文。

通过这些学术论著,李林想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更加清晰地分享给国内同一领域的科研人员为祖国日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李林在工作领域退休后还致力于人才培养,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她所带的学生。

其中有 博士学位的学生6名,硕士学位的2名和一名博士后学位的学生。

在李林指导下的学生,大都是 社会 品行良好勤奋好学的学生。因为在李林看来,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态度很重要。

她要求学生在对待科研试验上一定不能偷懒,要正确对待实验数据,更要细心严谨。

同时李林还注重有教无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积极调动学生对于科研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李林除了是个严格、指导有方的导师,同时还是个尊重学生想法和尊重其他讲师的导师。

她在为学生提供科研选题的时候注重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观点。在结合学生能力和条件的情况下都尽量遵循学生的想法。

在带领多人团队时,李林还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提高团队意识。 在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向其他专业相关的老师指教,多吸收不同的学习方法知识。

可以说,李林在自己科研中所奉献的精神与时间,用到培养下一代人才上也丝毫不肯松懈。

她深知学生才是祖国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因而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内都想尽可能地培养人才,希望在自己百年后能有人能接替她继续为祖国科研发展做贡献。

最终, 2002年5月31日 ,这位一生都投入祖国科研发展的女性伟人在她 79岁 时,于北京医院因病治疗无效而与世长辞。

虽然这位伟人不在了,但是伟人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知识和科研成果却一直不断的推动着国家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科学物理所沈保根主任评价李林说道: “李林先生是物理所乃至院士中非常受尊敬的科学家,她对物理所的学科发展、对年轻人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李林的一生中,除了母亲的照料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男人,感染影响着李林的一生。

首先是李林的父亲,李四光,中国的地质学之父, 也同样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经的担任者之一。

李四光这位父亲对李林 的影响可谓是非常大而且成功的,在李林幼儿时期,便被父亲热爱科学,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绪所感染, 因而奠定了李林立志投身科研报效祖国的态度。

李四光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曾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时代投身研究中国地质学, 为当时 社会 资源匮乏的中国找到了不少地质资源,促进祖国发展。

当时的中国石油资源匮乏,多被外国地质学家所看轻,而我们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不信我国如此幅员辽阔却没有能被看得起的石油资源。

于是李四光开始总结石油生产地的环境条件,最后整理出国内可能存在石油资源的地段。

1955年 ,当李四光先生有所发现后,立刻发信给当时的中央内部人员陈云同志,陈云同志得到消息后,将李四光先生有关石油勘探的工作上报给中央。

最后中央在李四光先生的指导下相继在国内多个地方探测出石油资源, 其中就包括现代著名的 大庆油田发源地。

随后多个石油资源被发掘,中国的石油地位在世界逐步上升。

到现在为止,在北京召开过 第15届石油世界大会 , 这表明中国石油工业的地位已经得到世界认可, 而中国也不再是当初那个被外国地质学家所看轻的石油资源匮乏国。

中国石油在世界地位的上升都得益于李四光先生对地质和石油的勘探工程。

后来李四光先生又利用自己专业的地质学知识,独自创立了 地质学理论 , 为后来的原子能工业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且在李四光先生的地质学知识带领下,后来又研发出了与 地震预报有关的地震研究学和预报科学 。

除了在陆地地质学上的研究成果外,李四光先生还投身研究了 冰川地质——第四纪冰川活动。

该次地质科研甚至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轰动,更是为国内地质勘探的进一步大成就。

82岁的李四光先生于1971年因病离世 ,后来对于李四光先生精神的体现可以从先生的独女李林身上体现。

据李林回忆,她和父亲一样都曾改过名,而且原因都是令人所不可思议。

李四光先生是因为考试错填不可更改而被迫改名,李林则也是因为报考高中在姓名上遇到问题被迫改名。不得不说父女两个在改名上都十分有缘分。

说起李林对父亲的印象就是父亲是个十分热爱工作的人,甚至会因为工作太晚而导致记忆有点迷糊。

就比如在李林 五岁的时候 ,因为李四光先生工作到太晚而问自己的女儿:“你是谁家的孩子,该回家吃饭了”李林觉得好笑只能乖乖回答道:“我是你的女儿,我来叫你吃饭了”。

因为父母工作原因小李林常常没有得到照顾而自己学会和附近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

在李林小时候的年代 社会 一直动荡不安,父亲李四光又一直为祖国安定所付出,奔波在国内外教育和工作各地。

从小跟着父亲的李林也深深被父亲的精神所感染,一生也在为祖国做贡献,将自己奉献给了祖国的发展事业。

后来李林在国外留学遇到挫折也是父亲李四光耐心指导和鼓励帮助李林一次又一次地从崩溃边缘救回来,而正是因为国外留学,让李林结识了同样优秀的 丈夫——邹承鲁 。

认识邹承鲁后没多久,正巧李四光夫妻也在英国为工作考察,于是李林夫妻便选择了在 1948年李林获得冶金硕士学位的同期为自己举办婚礼 ,可谓是事业爱情双丰收。

而李林的丈夫也是同样优秀的一位重要人物,也获得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称号。

邹承鲁于 1945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 ,祖籍为江苏无锡出生在山东青岛,是中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

邹承鲁自学习工作后便全身心投入中国的生物化学领域,还曾多次完成国内生物化学发展道路的里程碑。

在对细胞研究中,邹承鲁在经历多次研究实验失败后终于合成了人工胰岛素,这在当时无疑是对医药学界重要的突破。也因此, 邹承鲁于1992年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奖。

而丈夫邹承鲁对于妻子李林的优秀并没有感觉到不满,反而十分支持妻子对祖国建设上的付出。

同时在李林因工作需要而无暇顾及家庭的时候邹承鲁也会给予最大的理解和帮助。

正是因为李林一生中有父亲李四光强烈的爱国精神指导和后期丈夫邹承鲁的支持与理解,才能让李林能够毫无顾忌地献身祖国发展事业。

在此,我们要向这一家三院士的英雄们致敬,感谢他们为祖国发展建设的付出!

研究生一般都要答辩的,你要对你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非常熟悉。外校和本校老师一起问你关于你论文的问题。我知道的人都通过了。

不需要答辩,但是你写之前要对教授做一个presentation来解答一下你写论文的目的,怎样写等等

研究生的论文都需要答辩的,方式有很多种,可能是展示然后别人过来看你的研究成果问问你问题,也可能是演讲,看你们这个老师想做啥了。不难的,记得看几遍你的论文熟悉一下。

伯明翰大学论文查重率

论文没过解决办法:

1、先找到自己毕业论文没过的原因,比如是因为查重率过高、格式错误还是因为什么原因。

2、根据原因来进行申诉,一般来说,毕业论文还有一次重新提交的机会,把握好这一次机会也还是可以顺利毕业的。

论文改写注意事项:

1、高质量改写

如果只是单纯的替换同义词,那根本算不上改写,一个优秀的改写应该是将内容理解后,修改语态、修辞手法、叙述手法并添加进自己的理解,在论文降重和连贯性上,还是非常有效的。

2、保持独立性

有的时候,与同学合作进行论文的创作,也是会被怀疑是学术不端的,有不少同学就是在这个地方遇到了麻烦。但是如果有一个合适的署名,那么就不会有这种问题了。

3、数据转化

保证论文中的数据等内容是自己通过实验收集来的,直接编造或者抄袭数据也是不可行的。同时也可以将数据的格式进行一个转变。提高论文美观度的同时,还能够降重。

有。根据查询伯明翰大学官网得知,伯明翰大学有查重,英国伯明翰大学学院的前身是伯明翰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创建于1968年,已有60多年的历史。

你好如果要发表的话肯定是越低越好,大概不超过5%但是毕业论文大概15-20左右

在社会竞争下,许多人选择出国再次提高学历,因此出国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对研究生课程论文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外国硕士不仅要对论文材料有严格的要求,外国硕士还要规定查重率。国外硕士论文查重率多少?paperfree小编给大家讲解。 外国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严格得多。重复检查率一般在10%-20%之间。不同外国硕士院校对不同专业论文的要求不一致。一些严格的外国高校规定重复检查率低于10%。只有重复检查率达到规定内容后,才能进行论文答辩。如果查重率未达到规定范围,则需要重新修改并再次申请答辩。如果查重率超过30%,则答辩日期将推迟半年。可以看出,外国硕士论文的要求仍然非常严格。 此外,在上传国外硕士论文时,还应标准化并填写主题。作者应使用word格式上传格式。正确书写论文目录、参考文献、附录等,引用格式也应标注脚注。此外,国外高校对硕士论文的查重检测次数也不同。一般来说,他们需要在需要查重检测。一些学校还增加了盲审和重审。

伯明翰大学硕士论文答辩占多少分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那么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呢?下面就和我一起去看一下相关信息吧。

1、你为什么选择这百个题目?

回答解析:选题问题可能涉及到你的研究兴趣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如果你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之前已经认真瞭解过,可以大胆的告诉导师,如果还没有确定研究方向,可以和老度师说说你的选题来源以及之前搜集过的资料。

2、你的论文理论版基础是什么?

回答解析:理论基础考查的是专业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回答时要逻辑清晰,突出知识性和专业性,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阐述你的论文框架和论文内容,切不可用口语化语言。

3、你的论文价值是什么?

回答解析:论文价值问题一般考察你对于现实的关注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可以回答一些论文的现实意义,包括对目前研究问的领域有什么帮助、提出了什么问答题、有什么解决方法等等。

4、你的毕业论文进行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回答解析:一些专业在初试中可能不会重点考察研究方法问题,但是在研究实践中研究方法却是基础,所以基础研究方法还没掌握的同学可要好好补补课了,不然没有研究方法怎么做毕业论文的研究啊。

5、你的文献综述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解析: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你的研究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最简单的,阐明获取权资料的管道,如知网、学术网站、图书馆等。

1、每人总分100,答辩占30分,论文占50分,表现占20分。

2、提前到达答辩地点,抽签抽出答辩顺序。号码靠前者早上答辩,号码靠后者下午答辩;号码在中间者,建议留在答辩地点等候,以防错过点名,从而影响分数。

3、时间为每人约10分钟。点到名者从教室后面大方地走上讲台,鞠躬、问候答辩官并作自我介绍。

前5分钟为自述部份,包括论文概述/简介、框架/结构、亮点/重点、解决方案/对策及致谢,自述介绍须讲感谢语;后5分钟为答辩官提问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问题。

4、答辩结束,须礼貌鞠躬并致谢,方可离开。离开后是否需要修改论文或补充记录内容,则视情况而定。

1、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

2、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3、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4、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5、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6、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

7、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

这样我好准备好的

是毕业答辩的分数

原创的 这个我是有的,,,都是按照你的要求.

  • 索引序列
  • 伯明翰大学被要求论文答辩
  • 伯明翰大学硕士论文查重要求
  • 伯明翰大学研究生答辩论文
  • 伯明翰大学论文查重率
  • 伯明翰大学硕士论文答辩占多少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