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认识,就是它在中国实现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全面发展,虽然马说它不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但这没有关系,没有意义,没有必要,因为中国走的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
《爱弥儿-论教育》看卢梭的人的自由全面 论文关键词:卢梭;自由观;自然主义教育观 论文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论教育》中自由观和教育观的剖析,探讨了18 世纪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人的天性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性至上和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小时候的他喜欢与农村儿童一起在大自然中游玩活动,并养成了他爱好自然的天性,孕育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743年,卢梭到了巴黎,亲眼观察了法国革命前几十年巴黎激烈动荡的社会场景,并与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等启蒙学者有过十几年的交往。在这段时期他撰写了《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政治经济学》,从剖析私有制、法律、科学艺术入手,集中批判封建专制制度。1762年,《爱弥儿——论教育》和《社会契约论》相继问世,标志着他的激进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卢梭的自由观。卢梭生活在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面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繁荣景象,他敏锐地洞察到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指出了文明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认为文明的发展、人的价值的提高和道德的进步不是相互同步,而是相互背离的。卢梭指出:“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禽兽总是服从;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别是因为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在卢梭看来,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就在于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失去了自由,或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由,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而且,真正的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从于我们的意志,……做了主人的人,就不能自由。”[1]也就是说,自由与平等是紧密相连的,这是卢梭自由观的显著特点。 卢梭认为,人类的自由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或天然的自由;一种是社会的或约定的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即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所享受的自由。人类在这种状态下是以孤立的个人而存在,其理性还处在一种潜伏状态,只有感性,所以自然的自由以情感和欲望为基础。所谓社会的自由是指在社会状态下可以取得的自由。卢梭认为,在社会状态即文明状态中,人滋生了野心、贪婪、虚伪、竞争等非道德性情感,变成了依赖于他人和社会的碎片,成了习俗、舆论和偏见的奴隶。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存在是“绝对的存在”;而在文明社会中,人则变成了“相对的存在”。因此,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不在于人的'天性,而在于社会文明。所以,卢梭反对科学技术,反对社会文化的进步,把人的完善化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他认为,要消除不平等现象,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实现社会的真正自由,就必须推翻以往的社会制度,寻找和建立一种使大家都平等和自由的理想的政治法律制度。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2]因此,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即所有参加者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签订一个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政治的和道德的共同体,即国家,由它来保卫大家的自由与平等,并以所有参加者的共同意志作为法律。这样,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除了受法律的管束外,不受任何力量的约束。而法律既然是公意当然也就是自己的意志,所以他可以像以往那样地自由,这就是卢梭设想的理想的社会制度。这种理想国家能把自然状态的好处和社会状态的好处结合起来,并使人性发生变化:人类以政治的自由和法律的平等取代自然的自由和平等,理性取代本能,使人类从仅仅服从于自己欲念的奴隶变成了道德自由的人,因而达到人类精神、道德自由和平等的更高阶段。 从以上可以看出,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天赋权利,是人的本质,而以往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性的丧失,因此,他以此为出发点,批判了以往的社会制度,设计了一个能体现人的本性、保护与促进人的自由的理想社会及其政治法律制度。卢梭的自由民主思想对法国历史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法国《人权宣言》确认“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然而,作为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卢梭在积极地抨击封建制度的同时,看不到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忽视了社会大生产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他并不主张消灭私有制,而是极力鼓吹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因此,恩格斯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自然主义教育观。在卢梭看来,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卢梭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论教育》中。在书中,卢梭以自然人性善理论为根据,通过对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的过程,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提倡服从自然法则,听从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教育就是要培养自然人,就是保存并扩充人的天性,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作为教育培养目标的“自然人”,就是人的天性充分发展的自由人,是身心和谐发展的全面的人。他认为教育力量“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其中“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了,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时,他还认为,劳动在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教育必须把人培养成身心两健的人,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进行体力劳动。在卢梭看来,参加体力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书本知识“是用来培养人的心灵而不是用来培养身体的”。如果不依赖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手所制成的东西,使自己的身心都得到发展,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只有在劳动中,人的身心才能得到锻炼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参加劳动的手段,也是参加劳动的目的。他说:“至于我的学生,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自然的学生,他从小就锻炼自己尽可能地依靠自己,……,正因为他不知道教育的意图,它所受的教育愈能发挥良好的效果。这样,他的身体和头脑同时得到了锻炼。他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所以他能不断地把身体和头脑的作用结合起来;他的身体愈健壮,他就变得愈加聪明和愈有见识。这个方法可以使他获得一般人认为不能同时具有的东西,获得大多数伟大的人物都具有的智力和体力,获得哲人的理解力和力士的精力。”[3] 卢梭从自然教育的观点出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天性,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自始至终是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 总之,卢梭是个理性主义者,他强调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天赋权利,是人的本质,相信理性进步的必然性,人类以政治的自由和法律的平等取代自然的自由和平等,是用理性取代本能,他相信人具有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理性能力,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所倡导的人的天性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性至上和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 [3][法]卢梭:《爱弥儿》[上卷],第139-140页,商务印书馆,1983。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摘一要]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理想。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异化劳动;生产力;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说: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此外,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提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劳动及其成果发展到较高程度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才能被消除其异化的性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考察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分工造成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 年))和《资本论》(1867 年)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过程的分析,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同时,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尺度——自由时间。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性,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很多,但其思路脉路是清晰可见的。综合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和把握: 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力,又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相对于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极其匮乏,人的需要只能在一个极其低下的层次上得到满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论/文/网LunWenNet/Com]3、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了简单清晰的认识。但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搞好现代化建设,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其解决手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就会日益改善,物质文明程度就能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必然造成生产劳动者的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和新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发展了,还会大大地缩短人的劳动时间,延长人的自由时间,从而增加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时间。第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使社会主义成为真正的民主。作为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建立和完善新的公有制及其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文化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熏陶必不可少。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是人的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态文明的优势来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在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中存在和发展的,对人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条件的思考,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孤立地进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有助于人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4、搞好搞活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而不断发展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终极目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几十年来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搞好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因为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又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是不断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越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也就越多,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社会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论*文*网]【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贾松青.马克思主义永具生命力[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应该是安工大的,我也是这个题目。。最佳答案我先超了
[1]杨德亮. 牧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不适及社会环境问题——青海祁连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来德珍,朵华本,李进通. 青海草地畜牧业自然灾害及防御[J]. 青海草业,2007,(2). [3]文香,吴阿迪. 试论青海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意义和措施[J]. 青海草业,2002,(1). [4]韩国明,看召本. 青海省共和县高原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研究[J]. 草业科学,2011,(6). [5]白媛,张兴明,徐品泓. 青海省畜牧业雪灾风险评价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6]房玉双. 青海省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1). [7]周华坤,王启基,赵亮,韩发,张玉. 青海省泽库县草地现状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 草业科学,2007,(3). [8]周华坤,赵新全,王启基,赵亮,周立,张玉. 青海省同德县草地现状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J]. 草原与草坪,2007,(4). [9]郭映义. 加快青海省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 青海草业,2005,(2). [10]周华坤,周立,刘伟,赵新全,来德珍. 青海省玛多县草地退化原因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草地,2003,(6). [11]袁青杉. 青海省草地畜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青海草业,2005,(1). [12]张海云. 青海省畜牧业的灰色预测[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2,(1). [13]徐世晓,赵新全,孙平. 青海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 四川草原,2001,(1). [14]李青云,车敦仁,王鸿运,辛有俊,乔安海,宋桂玲. 青海省同德县草地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J]. 草业科学,1998,(3). [15]彭立鸣. 加强基础建设 全面发展畜牧业经济[J]. 经贸世界,1998,(6). [16]文祯中,黄英姿. 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战略之研讨(Ⅰ)[J]. 农村生态环境,1989,(2). [17]张文英.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J].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7,(1). [18]梅端智. 依托龙头企业推动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J]. 青海师专学报,2008,(3). [19]吉生宏,罗晓林,魏雅萍,石德军,洒文君,格日多杰,陈玉文. 青海省黄南州泽库、河南两县畜牧生产调查报告[J]. 黄牛杂志,2005,(1). [20]陈月辉. 青海省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及主要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3). [21]李林,张国胜,时兴合,汪青春,徐维新,董立新. 干旱对青海省水资源和农牧业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J]. 青海科技,1999,(4). [22]侯学煜,孙世洲,杜庆. 从生态学观点论如何扬长避短发展青海省的大农业[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1,(1). [23]黎雪萍. 试论青海省发展“生态—技术”农牧经济的意义与对策[J]. 青海草业,2002,(4). [24]杨吉云. 浅谈环青海湖地区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J]. 青海草业,2007,(1). [25]林桂英. 青海民族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3). [26]李旭谦. 生态畜牧业是青海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 青海草业,2008,(4). [27]杜铁瑛. 青海草地生态环境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 青海草业,2002,(1). [28]李红梅,李林,邓振镛,黎明.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7). [29]王子录,田玉智. 发展耕地种草促进农区畜牧业生产——以青海东部农区民和县为例[J]. 草业科学,2010,(8). [30]丁生喜.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22). [31]李红梅,李林,邓振镛,黎明.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2). [32]祁英香. 青海湖地区草地载畜量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5). [33]祁英香. 青海湖地区草地载畜量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3). [34]李红梅,周秉荣. 环青海湖地区物候季节划分及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J]. 草业科学,2006,(9). [35]马成库. 青海畜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J]. 青海民族研究,2001,(3). [36]杨国柱,李长慧,张洪军. 青海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J]. 茶叶科学,1994,(1). [37]冯宇诚. 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2004. [38]李智花,麻多杰. 青海海东地区饲草料平衡分析及今后畜牧业发展建议[J]. 青海草业,2009,(3). [39]郭连云. 青海同德近50年气候与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J]. 草业科学,2008,(1). [40]杨永隆,潘桂兰. 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J]. 青海草业,2003,(4). [41]张文英,田玉华.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引文统计与分析[J].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4,(2). [42]张文英.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论文统计与分析[J].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6,(1). [43]时兴合,汪青春,赵燕宁,马占良. 青海东部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J]. 青海农林科技,2007,(4). [44]马进福. 青海边远贫困山区乡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初探[J]. 青海农林科技,2008,(2). [45]李英年,王启基. 气候变暖对青海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1999,(2). [46]张东杰. 青海省农牧业推广体系、服务效率及相关制约因素的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2005. [47]丁恒杰,绽永芳. 青藏高原牧区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草业与畜牧,2011,(5). [48]丁恒杰,绽永芳. 青藏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畜牧兽医杂志,2011,(3). [49]若毛吉,羊毛吉. 共和县畜牧业经济系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09,(9). [50]邓本太.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 攀登,2010,(1).
作为一名 教育 工作者,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篇1:《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 要:研究表明,日常体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和学习成绩,并能提高数学、阅读和写作考试成绩。日常体育活动是学生身体、心理必不可少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自尊等均产生较大影响。日常体育活动对学生观察力、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以及 学习态度 、遵守纪律、创造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并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享受将来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关键词: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它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是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之一,对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可以促使智育的发展 智力开发 是由未来信息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信息社会是知识密集的社会,是高智能的社会,人们从事生产劳动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体力的开发是智力开发的需要,也是未来的需要。 1.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健康的体魄,特别是健全的神经系统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分析综合能力,使机体的各种机能得到高度的协调性发展,使整个机体的功能得到改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2.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大脑长时间地有效工作。人脑在进行紧张活动时所需要的大量能源物质和氧气,只靠心脑来维持血液循环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肌肉系统的支持。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肺活量,更强有力的心血管系统、而且还有发达的肌肉群给心脏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援系统,故能保证大脑长时间工作所需要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3.体育锻炼能使人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和技巧,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通过各种思想活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机体的活动能力。 4.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发育和 文化 科学知识的增长。脑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在体力发展的同时,使脑力也得到发展,体育活动和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运动的感知能力、集中灵活的注意力、高效率的 记忆力 、丰富的想像力以及灵活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战术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 逻辑思维 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为基础,而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的核心,同时在体育锻炼中还可以直接学到许多体育、卫生和其他 自然科学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 二、体育可以促进德育的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身教重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的至理 名言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热爱,端正的教风,高尚的行为,文雅的谈吐、爱护学生,严于律己,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终生难忘的印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教育。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鲜明集体的身体教育活动,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要求学生在身体练习中自觉克服个人的欲望,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之符合运动规律和集体的需要。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在 体育运动 技能学习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形成经过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要达到动作定型就要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生理感觉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如怕苦、怕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很快结合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并以此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质,才会勇往直前,不断前进。 4.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体育教育是一项有严格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严密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性格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克服松懈散漫,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学生领悟到纪律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造就社会现代化的一代新人。竞争和创新是分不开的,没有创新不可能取得竞争的胜利,创新和竞争是体育重要特征之一。提倡这种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努力、赶超别人的“运动员精神”,这种竞争正是未来社会现代人所必备的一种性格。 6.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寓教于乐”,这是通过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在运动中,领略豪迈、奔放的节律、恰当的流畅之美,在静止中感受刚毅、稳健。有助于提高其对周围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审美的追求。运动使他们增强了体质,拥有健美体形,同时运动令人开心和自信,活动本身比较激烈、富有刺激,又有健身强体实效,因而对广大学生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7.培养学生社交能力。运动还有一个动因是社交动因,通过运动能提高他们 人际交往 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这种能力能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相应的工作岗位做出成绩。运动的情感动因,学校的课业任务不免让他们情绪紧张,整天的学习更使他们身心疲惫,而运动能使他们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并丰富了课外生活和调节心情,丰富了生活情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他们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祥,身体是装载知识的车子,存放道德的房子,德智必须有身体作基础,没有身体就没有德、智,身体强壮与否,是德智能否得到深远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体育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主要使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篇2:《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 教育 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 【关键词】更新;理念;发展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更是一次自我发展的机遇。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新课程的培训和实施,几年的教学 实践使我深深的 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关注生命教育教师的 工作就是爱的工作。博爱就是对每一个学生都付出真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爱的平等权利,这是 现代 社会的基本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应关注个体,关注内在的、活泼的、流动的鲜活的生命情感的培育。积极的生命情感能激发人振奋向上,成为人生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消极的生命情感使人对他人漠视,否定生命的积极意义,最后走向生命的沉沦。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耐挫折能力差、竞争意识不强、自卑心较重,为此,我们应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积极的生命情感来影响他们,让每一个生命体在这里得到关注。 2. 重视个性发展在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为了整齐划一,要求学生上课时把双手倒背,不许乱动,就像一个被捆绑的犯人,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思维的活跃和愉快的教育了。教书只是育人的一部分,学生是个体的人。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有自尊的、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当作平等朋友来对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3. 培养创新能力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不竭动力,有创新才会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新,一般指在批判或改变旧事物的过程中创造新事物,其特征是思维具有深刻性、生动性、求异性。能力则是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思维力、 想象力 等。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初中阶段应启发学生的动态思维、 发散思维 、 逆向思维 、创造性思维等,鼓励其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不惟书,敢于挑战权威,给自己留一片想象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初中生是一个脆弱的群体,热爱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宽容他们,接纳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弘扬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辉,他们才会在学习中释放出无穷的创造性的火花。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将是教师工作的新理念。新的时代,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篇3:《关爱差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满腔热情去教育他们。特别是后进生,更要“偏爱”他们,因为他们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更需要教师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健康成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不断 反思 ,体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二、给学生以宽容。三、运用集体与舆论的教育力量。四、关爱学生就必须欣赏学生。五、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关键词:情感教育;关爱差生;全面发展 正文: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因成绩差,或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而被视为差生。他们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差生更差,甚至严重危害社会。因此,关爱差生,成为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我从多年的工作中深切感受到关爱差生的必要性,下面我就如何关爱、转化差生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好多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是因为他们在自己暂时落后与失败的情况下,在家长、老师长时间的轻视、冷漠情感下,自己看不起自己,破罐破摔,在各方面都放纵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抓住学习以外的各种活动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我班有一名男生学习较差,长相平平,不善言语,但从家访中得知他从小就学习美声演唱,而且得过奖。 元旦 汇演将要到来,我鼓励他来一个美声独唱,果然一曲未了就把全班同学给震住了,后来他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市的文艺演出,从此以后全班同学对他刮目相看,这位同学比原来活泼了许多,学习上也比以前主动了。 二、给学生以宽容 宽容心是给后进生的一剂良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按照你所设置的轨道去走。因为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 爱好 ,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有一颗宽容的心。班主任的宽容心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宽容学生的不足。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总会犯错,总会有不足,就看你看待不足的心态。如我班学生熊某成天调皮捣蛋,我接班后不几天,他就打架了,当时以为教育一下就了事了,没想到几天后又打架了,火气冲天的我把他狠狠训了一顿,自以为这下没事了,可没几天 故事 又重演了,想想软的不行,硬的也不行,正当我为难之际,班里的学生告诉了我一个不知的事实:上初二时他天天要打架的,现在已经好多了。我的心里明白了,于是找来熊某,先表扬他比上学期有进步,打架的次数减少了,再明确告诉他打架是不文明的,老师愿意看到一个讲文明的好学生……现在的熊某对于打架已经开始陌生。所以说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但宽容应有一定的限度,过度了就成了纵容了。 三、运用集体与舆论的教育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集体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及时作出褒或贬,肯定或否定,倡导或抑制的评价,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集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成长需要集体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集体舆论的认可,他们就会更热爱集体,更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健康的舆论使学生更信任集体,更依赖集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责任感。在这个事件中,我通过播放 安全教育 片让班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对不良的言行进行集体抵制,也教育了违纪的学生。这样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关爱学生就必须欣赏学生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赏识尤为重要。教师欣赏表现好、成绩好的同学,这是人之常情。但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一个班级难免会有学习较差、纪律观念淡漠、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如何对待这些后进生便成了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要真正处理好这些问题就应该真正的去关爱他们,将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他们。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给予他们父母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欣赏他们,信任和鼓励他们,能够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非常珍惜,紧紧抓住,给以最多的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努力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尽量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对他们的行为上的反复,给以最充分的细心和耐心,从心灵深处去打动他们,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尽心尽责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没有不能感动的学生。感动是最好的动力,学生一旦非常感激老师,就会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 五、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的社会角色本身,决定了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很高,他们看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教师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差生,更要爱那些急需关怀教育的学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以深沉的关爱来医治他们心灵上的创伤,用爱的甘露来涤荡精神污染,把后进生一个个变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把家长认为不可能教育的“低能儿”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总之,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差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差生”,爱护“差生”,“差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这样,我们的“人人成才”就可以落到实处。我们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 方法 ,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是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新教育形势下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学习上得到全面发展,让教师的关爱播散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杨金卫, 陈晨. 关爱" 差生", 夯实校园和谐之基[J]. 星星, 2007 (4). [2] 马巧艳. 关爱差生, 时代对教育的呼唤[J]. 现代教育科学: 教学研究, 2011 (6): 98-98. [3] 罗静. 教育更应关爱差生[J]. 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 2010 (6): 99-100. [4] 邓云霞. 关爱 “差生”[J]. 青年文学家, 2009, 10: 098. [5] 唐文荣. 倾注情感 关爱差生[J]. 吉林教育, 2008 (26): 27-27. 猜你喜欢: 1. 如何指导学生演讲 如何培养学生演讲 2. 高一学生发展报告自我评价 3. 学生发展报告自我评价 4. 2017文明校园创建实施方案 5.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6. 2017年教育新政策
发展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展论文的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1《护理心理学》韩继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第一版P117第四段; 2《心理学(公共课)》程正明、高玉祥、郑日昌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6月第三版 P157; 3《普通心理学》修订2版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7月第五次 P245; 4《护理心理学》刘晓虹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xx年第一版 P187第一段.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音乐教育论文篇1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 摘要:在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面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得到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一、树立创新音乐教学意识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及时的了解并汲取新的知识,探索新 教学方法 的运用,重视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用音乐的动作和音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音乐教学素材 目前,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本以外优秀的音乐歌曲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学生很是熟悉,也有的作品学生很是陌生,教师可自行补充教学素材,可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例如:优秀儿童频道中的主题曲《大风车》或者 其它 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蔬菜歌》、《灰姑娘的梦》等作品,既好听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崇尚真善美的世界。会器乐的老师还可以把吉他、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带入教室,给学生演奏助兴,为音乐教学素材又注入学生喜欢的一抹色彩。又如,在教授《森林的歌声》一课时,学生为歌曲伴奏环节,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歌曲伴奏,借助森林动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板眼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这样,巧妙地加入自创伴奏,更利于学生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 唱歌 曲,一般是教师先范唱,然后,再逐句教唱学生,通过反复教唱,达到会准确演唱歌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单一又缺少创新性。笔者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需要欣赏和体验的艺术,在音乐艺术的聆听体验之中,让小学生得到启蒙,从而感兴趣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音乐教学教唱歌曲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以听觉为中心,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掌握基础的 乐理知识 。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这首曲子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和真挚的母子之情。教学中,先欣赏音乐,在体验音乐中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反复聆听后,学生已基本能哼唱旋律,师生展开交流探讨:(1)“这是一首怎样情绪的歌曲?”(可以从作者抒发的情感、音乐的节奏等角度去思考)(2)“从这首歌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完毕,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复听,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感受真挚的母爱和轻轻的扶慰,最后,舒缓地演唱这首歌曲。又如:在教授《重庆小景》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观看课件中关于重庆的一些照片,比如朝天门,解放碑等夜色,并结合重庆自然特色,如小桥、流水、等美丽的画面,充分领会音乐背景,欣赏完后,反复播放歌曲的同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以这样聆听、体验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走进音乐世界。 四、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贯彻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断激发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性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制作与教材配套的音效动画,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全面开辟学生的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总之,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创新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探微[J].教育,2016(9):00019。 [2]刘慧.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034。 [3]陈洪珍.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音乐教育论文篇2 浅析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寓于音乐艺术美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音乐教育,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可望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德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体验感受音乐,发展自身的音乐能力,而不光是单纯的培养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育“人”而非仅育“才”是普通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德育的“德”字的本义“道德”或“品行”。“德”也是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者互相辅助、密不可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艺术方式,寓德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蕴含伦理道德内涵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表现 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笔者从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这三点展开论述: (一)以乐辅德 音乐德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音乐运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都很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1.以乐引情,抒发情怀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人的崇高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流畅优美的旋律、鲜明清晰的节奏、真挚完美的情感、和谐完整的结构、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极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鼓舞着整个民族,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每当给学生范唱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心潮澎湃。音乐家郑秋枫用行云流水的音乐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歌词勾勒出中国大地春华秋实、山海壮阔的雄伟景色。学生透过老师洋溢着激情的脸和深情的歌声,深深被打动了,歌词“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抒发了豪迈的爱国情怀,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又如《再唱山歌给党听》、《浏阳河》、《龙的传人》、《国家》、《中国人》等,这些歌曲洋溢着对中国共产党、人民领袖、新中国、社会主义热爱之情。学生在聆听、歌唱时,感受激情的旋律、品味歌词的内涵,内心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滋养,进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2.以歌励志,乐学善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 文化 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音乐素养和情感态度,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五年级的《红星歌》是七十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课前,笔者让学生在家上网观看这部经典电影,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了解历史,积淀人文知识。课堂上,教师通过挖掘歌曲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节奏在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 通过原谱与把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改为八分音符节奏型的 歌谱 作对比,在演唱中感受到附点音符更能贴切地表达小主人公潘冬子加入红军的激动心情。接着又让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了重音、f、渐强等记号,对表现歌曲有何作用?有的说:表达了潘冬子立志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有的说:让歌曲更加雄壮有力,精神更饱满。在 学唱歌 词时,又让学生思考: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为何还要学这首歌?“闪闪的红星传万代”传承的是什么精神?引导学生边学边思考,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 3.以曲为媒,凝神聚气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唱是多声部演唱的歌唱艺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抒发情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笔者曾指导学生参加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合唱节比赛的训练,为使所有学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并逐一辅导,让学生努力做到个人的发声与整体的发声揉为一体。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学生慢慢懂得了声部间彼此合作的重要性,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努力达到各声部之间均衡和谐,创造至善至美的境界。经过角逐,最终荣获了广州市总决赛特等奖的殊荣。可见,凝神聚气的团队精神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二)以乐促智 智力是在认知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记忆力 、 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名人如孔子、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音乐对于他们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开启心智,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三年级《音乐中的小动物》的教学内容为欣赏一组以小动物音乐形象为题材的歌(乐)曲。在欣赏管弦乐曲《公鸡和母鸡》中,让学生充分熟悉主题音乐后自由创编表演动作。当听到母鸡报蛋声的主题音乐,有的学生蹲下身子、张开手臂随乐曲扇动着,有的摇摆着身体神气地转着,有的曲着手臂一张一合模拟母鸡的翅膀拍打着,形态各异。当听到公鸡报晓声的主题音乐,学生变换了动作,或伸长脖子引亢高歌、或在嘴巴前张开手掌做出小喇叭的模样叫着、或是左手放在头顶模拟鸡冠、右手伸展在体侧模拟公鸡漂亮的羽毛,创意十足。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尽情表演,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编中得以培养。 2.训练听觉,促进记忆 记忆,是过去 经验 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记忆就无法学习,离开记忆,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复存在,知识经验无法积累。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种能力是指人经历听音乐的过程,对音高、音强、节奏、音色等所形成的音乐在头脑中有所反映、再现,从而产生了音乐记忆力。音乐教学活动都以聆听为前提,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并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跑调(音不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原因就是记不住音高。教学中发现,听音模唱能帮助记忆音高解决音不准的问题。刚练习时每次听一小节单声部旋律,如:①135-||②1b35-||③246-||④2#46-||然后凭记忆用lu音哼唱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先唱不准的学生基本能唱准了。于是听唱两小节,之后听唱四小节,记忆力强的学生听唱音程、和弦。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和记忆力明显增强了。 (三)以乐怡性 1.高雅审美,唯美至善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它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审美因素能激起听众的审美感情。小学音乐教材的歌(乐)曲或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欣赏教学中,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奔放热情的旋律、明亮高亢的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曲调,可使学生联想到生气勃勃大自然景象,抒发美好欢乐的心情。名曲《二泉映月》哀伤的曲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的不幸和那份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 春节 序曲》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明快的旋律做着敲锣打鼓的动作表现人们在节目里热闹欢腾、载歌载舞的场面。欣赏这些音乐文化精萃的作品,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修养、审美情趣会越来越高雅。 2. 才艺展示 ,自信阳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因此,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自由发挥的舞台恰恰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的好办法。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心理素质与思维力、抗挫力、行为力等。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提供表演的机会。如:识谱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演唱旋律,节奏感强、拍子准确的学生指挥全班歌唱,声音美、表情好的学生带唱歌词,竖笛音色美、指法准确的学生为歌曲伴奏,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学生的表演热情。在分组练习时让他们与性格内向、表演能力弱的同学合作,帮助同学克服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强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实践证明:经过长期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 思维方式 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发挥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的美育功能,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杨九诠.学生发展素核心素养三十人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彭小虎,王国峰,朱丹.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戚万学.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学校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音乐教育论文篇3 试论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摘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诞生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它既是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入手,浅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打造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在基础、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如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促使了世界各地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各种异域文化的大融合。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领域,不论是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音乐的具体表现形态,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一方面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分支,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又起源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结构、成分日益复杂,信息交流沟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更新、变化加速,新兴文化形态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教育必须帮助性别、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生平等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以此既能获得在主流社会生存的能力,也能获得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这就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感受各类异域风格的音乐特色,从而拓宽音乐审美视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掌握音乐的本质和深层次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音乐审美观,以平等的心态和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厚此薄彼,疏忽怠慢亚文化音乐形态;其次需要在传统的音乐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再次需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态之间自由探索、创作,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领悟、理解;最后需要通过更多的音乐艺术交流和实践来夯实学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基础,如座谈、访谈、采风、汇演等。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在基础。 我国的民族音乐本身就具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56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本来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我国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一直都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是要求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主流与边缘的音乐形态,从内在保证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也奠定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良好基础。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影响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土壤和平台,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思想上主张、鼓励受众体验不同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在现实中又以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系统化、概括性的音乐教育,它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加以 总结 、提炼,然后传授给学生,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增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任何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充分融入了社会,获得受众的喜爱和支持,才会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使学生甚至民众以更宽广的艺术胸襟和更丰富的审美趣味,来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文化,使得人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建立一致的音乐价值观,获得同样的情感熏陶和共鸣,进而共享一种音乐文化,拉近了不同民族音乐受众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不同民族人民的认同感,也就强化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让各种类型和形态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学生甚至民众开辟了新的音乐视野,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可以说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仔细学习研究,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于新洁,乌尔茜娅.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7-140. [2]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65-266. [3]周干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119-121.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2.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4. 有关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5.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6. 音乐教育系毕业论文
发展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展论文的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1《护理心理学》韩继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第一版P117第四段; 2《心理学(公共课)》程正明、高玉祥、郑日昌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6月第三版 P157; 3《普通心理学》修订2版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7月第五次 P245; 4《护理心理学》刘晓虹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xx年第一版 P187第一段.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作为一名 教育 工作者,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篇1:《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 要:研究表明,日常体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和学习成绩,并能提高数学、阅读和写作考试成绩。日常体育活动是学生身体、心理必不可少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自尊等均产生较大影响。日常体育活动对学生观察力、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以及 学习态度 、遵守纪律、创造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并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享受将来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关键词: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它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是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之一,对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可以促使智育的发展 智力开发 是由未来信息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信息社会是知识密集的社会,是高智能的社会,人们从事生产劳动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体力的开发是智力开发的需要,也是未来的需要。 1.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健康的体魄,特别是健全的神经系统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分析综合能力,使机体的各种机能得到高度的协调性发展,使整个机体的功能得到改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2.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大脑长时间地有效工作。人脑在进行紧张活动时所需要的大量能源物质和氧气,只靠心脑来维持血液循环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肌肉系统的支持。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肺活量,更强有力的心血管系统、而且还有发达的肌肉群给心脏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援系统,故能保证大脑长时间工作所需要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3.体育锻炼能使人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和技巧,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通过各种思想活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机体的活动能力。 4.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发育和 文化 科学知识的增长。脑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在体力发展的同时,使脑力也得到发展,体育活动和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运动的感知能力、集中灵活的注意力、高效率的 记忆力 、丰富的想像力以及灵活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战术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 逻辑思维 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为基础,而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的核心,同时在体育锻炼中还可以直接学到许多体育、卫生和其他 自然科学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 二、体育可以促进德育的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身教重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的至理 名言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热爱,端正的教风,高尚的行为,文雅的谈吐、爱护学生,严于律己,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终生难忘的印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教育。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鲜明集体的身体教育活动,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要求学生在身体练习中自觉克服个人的欲望,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之符合运动规律和集体的需要。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在 体育运动 技能学习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形成经过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要达到动作定型就要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生理感觉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如怕苦、怕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很快结合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并以此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质,才会勇往直前,不断前进。 4.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体育教育是一项有严格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严密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性格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克服松懈散漫,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学生领悟到纪律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造就社会现代化的一代新人。竞争和创新是分不开的,没有创新不可能取得竞争的胜利,创新和竞争是体育重要特征之一。提倡这种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努力、赶超别人的“运动员精神”,这种竞争正是未来社会现代人所必备的一种性格。 6.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寓教于乐”,这是通过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在运动中,领略豪迈、奔放的节律、恰当的流畅之美,在静止中感受刚毅、稳健。有助于提高其对周围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审美的追求。运动使他们增强了体质,拥有健美体形,同时运动令人开心和自信,活动本身比较激烈、富有刺激,又有健身强体实效,因而对广大学生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7.培养学生社交能力。运动还有一个动因是社交动因,通过运动能提高他们 人际交往 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这种能力能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相应的工作岗位做出成绩。运动的情感动因,学校的课业任务不免让他们情绪紧张,整天的学习更使他们身心疲惫,而运动能使他们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并丰富了课外生活和调节心情,丰富了生活情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他们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祥,身体是装载知识的车子,存放道德的房子,德智必须有身体作基础,没有身体就没有德、智,身体强壮与否,是德智能否得到深远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体育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主要使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篇2:《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 教育 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 【关键词】更新;理念;发展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更是一次自我发展的机遇。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新课程的培训和实施,几年的教学 实践使我深深的 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关注生命教育教师的 工作就是爱的工作。博爱就是对每一个学生都付出真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爱的平等权利,这是 现代 社会的基本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应关注个体,关注内在的、活泼的、流动的鲜活的生命情感的培育。积极的生命情感能激发人振奋向上,成为人生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消极的生命情感使人对他人漠视,否定生命的积极意义,最后走向生命的沉沦。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耐挫折能力差、竞争意识不强、自卑心较重,为此,我们应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积极的生命情感来影响他们,让每一个生命体在这里得到关注。 2. 重视个性发展在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为了整齐划一,要求学生上课时把双手倒背,不许乱动,就像一个被捆绑的犯人,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思维的活跃和愉快的教育了。教书只是育人的一部分,学生是个体的人。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有自尊的、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当作平等朋友来对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3. 培养创新能力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不竭动力,有创新才会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新,一般指在批判或改变旧事物的过程中创造新事物,其特征是思维具有深刻性、生动性、求异性。能力则是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思维力、 想象力 等。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初中阶段应启发学生的动态思维、 发散思维 、 逆向思维 、创造性思维等,鼓励其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不惟书,敢于挑战权威,给自己留一片想象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初中生是一个脆弱的群体,热爱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宽容他们,接纳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弘扬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辉,他们才会在学习中释放出无穷的创造性的火花。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将是教师工作的新理念。新的时代,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篇3:《关爱差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满腔热情去教育他们。特别是后进生,更要“偏爱”他们,因为他们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更需要教师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健康成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不断 反思 ,体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二、给学生以宽容。三、运用集体与舆论的教育力量。四、关爱学生就必须欣赏学生。五、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关键词:情感教育;关爱差生;全面发展 正文: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因成绩差,或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而被视为差生。他们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差生更差,甚至严重危害社会。因此,关爱差生,成为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我从多年的工作中深切感受到关爱差生的必要性,下面我就如何关爱、转化差生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好多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是因为他们在自己暂时落后与失败的情况下,在家长、老师长时间的轻视、冷漠情感下,自己看不起自己,破罐破摔,在各方面都放纵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抓住学习以外的各种活动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我班有一名男生学习较差,长相平平,不善言语,但从家访中得知他从小就学习美声演唱,而且得过奖。 元旦 汇演将要到来,我鼓励他来一个美声独唱,果然一曲未了就把全班同学给震住了,后来他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市的文艺演出,从此以后全班同学对他刮目相看,这位同学比原来活泼了许多,学习上也比以前主动了。 二、给学生以宽容 宽容心是给后进生的一剂良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按照你所设置的轨道去走。因为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 爱好 ,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有一颗宽容的心。班主任的宽容心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宽容学生的不足。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总会犯错,总会有不足,就看你看待不足的心态。如我班学生熊某成天调皮捣蛋,我接班后不几天,他就打架了,当时以为教育一下就了事了,没想到几天后又打架了,火气冲天的我把他狠狠训了一顿,自以为这下没事了,可没几天 故事 又重演了,想想软的不行,硬的也不行,正当我为难之际,班里的学生告诉了我一个不知的事实:上初二时他天天要打架的,现在已经好多了。我的心里明白了,于是找来熊某,先表扬他比上学期有进步,打架的次数减少了,再明确告诉他打架是不文明的,老师愿意看到一个讲文明的好学生……现在的熊某对于打架已经开始陌生。所以说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但宽容应有一定的限度,过度了就成了纵容了。 三、运用集体与舆论的教育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集体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及时作出褒或贬,肯定或否定,倡导或抑制的评价,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集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成长需要集体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集体舆论的认可,他们就会更热爱集体,更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健康的舆论使学生更信任集体,更依赖集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责任感。在这个事件中,我通过播放 安全教育 片让班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对不良的言行进行集体抵制,也教育了违纪的学生。这样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关爱学生就必须欣赏学生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赏识尤为重要。教师欣赏表现好、成绩好的同学,这是人之常情。但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一个班级难免会有学习较差、纪律观念淡漠、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如何对待这些后进生便成了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要真正处理好这些问题就应该真正的去关爱他们,将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他们。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给予他们父母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欣赏他们,信任和鼓励他们,能够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非常珍惜,紧紧抓住,给以最多的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努力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尽量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对他们的行为上的反复,给以最充分的细心和耐心,从心灵深处去打动他们,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尽心尽责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没有不能感动的学生。感动是最好的动力,学生一旦非常感激老师,就会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 五、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的社会角色本身,决定了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很高,他们看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教师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差生,更要爱那些急需关怀教育的学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以深沉的关爱来医治他们心灵上的创伤,用爱的甘露来涤荡精神污染,把后进生一个个变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把家长认为不可能教育的“低能儿”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总之,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差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差生”,爱护“差生”,“差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这样,我们的“人人成才”就可以落到实处。我们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 方法 ,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是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新教育形势下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学习上得到全面发展,让教师的关爱播散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杨金卫, 陈晨. 关爱" 差生", 夯实校园和谐之基[J]. 星星, 2007 (4). [2] 马巧艳. 关爱差生, 时代对教育的呼唤[J]. 现代教育科学: 教学研究, 2011 (6): 98-98. [3] 罗静. 教育更应关爱差生[J]. 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 2010 (6): 99-100. [4] 邓云霞. 关爱 “差生”[J]. 青年文学家, 2009, 10: 098. [5] 唐文荣. 倾注情感 关爱差生[J]. 吉林教育, 2008 (26): 27-27. 猜你喜欢: 1. 如何指导学生演讲 如何培养学生演讲 2. 高一学生发展报告自我评价 3. 学生发展报告自我评价 4. 2017文明校园创建实施方案 5.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6. 2017年教育新政策
作为一名 教育 工作者,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篇1:《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 要:研究表明,日常体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和学习成绩,并能提高数学、阅读和写作考试成绩。日常体育活动是学生身体、心理必不可少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自尊等均产生较大影响。日常体育活动对学生观察力、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以及 学习态度 、遵守纪律、创造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并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享受将来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关键词: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它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体育是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之一,对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可以促使智育的发展 智力开发 是由未来信息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信息社会是知识密集的社会,是高智能的社会,人们从事生产劳动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体力的开发是智力开发的需要,也是未来的需要。 1.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健康的体魄,特别是健全的神经系统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分析综合能力,使机体的各种机能得到高度的协调性发展,使整个机体的功能得到改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2.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大脑长时间地有效工作。人脑在进行紧张活动时所需要的大量能源物质和氧气,只靠心脑来维持血液循环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肌肉系统的支持。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肺活量,更强有力的心血管系统、而且还有发达的肌肉群给心脏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援系统,故能保证大脑长时间工作所需要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3.体育锻炼能使人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和技巧,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通过各种思想活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机体的活动能力。 4.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发育和 文化 科学知识的增长。脑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在体力发展的同时,使脑力也得到发展,体育活动和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运动的感知能力、集中灵活的注意力、高效率的 记忆力 、丰富的想像力以及灵活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战术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 逻辑思维 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为基础,而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的核心,同时在体育锻炼中还可以直接学到许多体育、卫生和其他 自然科学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 二、体育可以促进德育的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身教重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的至理 名言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热爱,端正的教风,高尚的行为,文雅的谈吐、爱护学生,严于律己,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终生难忘的印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教育。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鲜明集体的身体教育活动,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要求学生在身体练习中自觉克服个人的欲望,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之符合运动规律和集体的需要。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在 体育运动 技能学习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形成经过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要达到动作定型就要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生理感觉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如怕苦、怕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很快结合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并以此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质,才会勇往直前,不断前进。 4.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体育教育是一项有严格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严密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性格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克服松懈散漫,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学生领悟到纪律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造就社会现代化的一代新人。竞争和创新是分不开的,没有创新不可能取得竞争的胜利,创新和竞争是体育重要特征之一。提倡这种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努力、赶超别人的“运动员精神”,这种竞争正是未来社会现代人所必备的一种性格。 6.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寓教于乐”,这是通过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在运动中,领略豪迈、奔放的节律、恰当的流畅之美,在静止中感受刚毅、稳健。有助于提高其对周围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审美的追求。运动使他们增强了体质,拥有健美体形,同时运动令人开心和自信,活动本身比较激烈、富有刺激,又有健身强体实效,因而对广大学生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7.培养学生社交能力。运动还有一个动因是社交动因,通过运动能提高他们 人际交往 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这种能力能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相应的工作岗位做出成绩。运动的情感动因,学校的课业任务不免让他们情绪紧张,整天的学习更使他们身心疲惫,而运动能使他们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并丰富了课外生活和调节心情,丰富了生活情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他们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祥,身体是装载知识的车子,存放道德的房子,德智必须有身体作基础,没有身体就没有德、智,身体强壮与否,是德智能否得到深远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体育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主要使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篇2:《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 教育 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 【关键词】更新;理念;发展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更是一次自我发展的机遇。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新课程的培训和实施,几年的教学 实践使我深深的 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关注生命教育教师的 工作就是爱的工作。博爱就是对每一个学生都付出真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爱的平等权利,这是 现代 社会的基本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应关注个体,关注内在的、活泼的、流动的鲜活的生命情感的培育。积极的生命情感能激发人振奋向上,成为人生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消极的生命情感使人对他人漠视,否定生命的积极意义,最后走向生命的沉沦。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耐挫折能力差、竞争意识不强、自卑心较重,为此,我们应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积极的生命情感来影响他们,让每一个生命体在这里得到关注。 2. 重视个性发展在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为了整齐划一,要求学生上课时把双手倒背,不许乱动,就像一个被捆绑的犯人,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思维的活跃和愉快的教育了。教书只是育人的一部分,学生是个体的人。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有自尊的、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当作平等朋友来对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3. 培养创新能力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不竭动力,有创新才会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新,一般指在批判或改变旧事物的过程中创造新事物,其特征是思维具有深刻性、生动性、求异性。能力则是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思维力、 想象力 等。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初中阶段应启发学生的动态思维、 发散思维 、 逆向思维 、创造性思维等,鼓励其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不惟书,敢于挑战权威,给自己留一片想象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初中生是一个脆弱的群体,热爱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宽容他们,接纳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弘扬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辉,他们才会在学习中释放出无穷的创造性的火花。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将是教师工作的新理念。新的时代,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篇3:《关爱差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满腔热情去教育他们。特别是后进生,更要“偏爱”他们,因为他们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更需要教师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健康成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不断 反思 ,体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二、给学生以宽容。三、运用集体与舆论的教育力量。四、关爱学生就必须欣赏学生。五、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关键词:情感教育;关爱差生;全面发展 正文: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因成绩差,或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而被视为差生。他们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差生更差,甚至严重危害社会。因此,关爱差生,成为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我从多年的工作中深切感受到关爱差生的必要性,下面我就如何关爱、转化差生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好多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是因为他们在自己暂时落后与失败的情况下,在家长、老师长时间的轻视、冷漠情感下,自己看不起自己,破罐破摔,在各方面都放纵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抓住学习以外的各种活动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我班有一名男生学习较差,长相平平,不善言语,但从家访中得知他从小就学习美声演唱,而且得过奖。 元旦 汇演将要到来,我鼓励他来一个美声独唱,果然一曲未了就把全班同学给震住了,后来他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市的文艺演出,从此以后全班同学对他刮目相看,这位同学比原来活泼了许多,学习上也比以前主动了。 二、给学生以宽容 宽容心是给后进生的一剂良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按照你所设置的轨道去走。因为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 爱好 ,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有一颗宽容的心。班主任的宽容心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宽容学生的不足。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总会犯错,总会有不足,就看你看待不足的心态。如我班学生熊某成天调皮捣蛋,我接班后不几天,他就打架了,当时以为教育一下就了事了,没想到几天后又打架了,火气冲天的我把他狠狠训了一顿,自以为这下没事了,可没几天 故事 又重演了,想想软的不行,硬的也不行,正当我为难之际,班里的学生告诉了我一个不知的事实:上初二时他天天要打架的,现在已经好多了。我的心里明白了,于是找来熊某,先表扬他比上学期有进步,打架的次数减少了,再明确告诉他打架是不文明的,老师愿意看到一个讲文明的好学生……现在的熊某对于打架已经开始陌生。所以说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但宽容应有一定的限度,过度了就成了纵容了。 三、运用集体与舆论的教育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集体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及时作出褒或贬,肯定或否定,倡导或抑制的评价,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集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成长需要集体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集体舆论的认可,他们就会更热爱集体,更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健康的舆论使学生更信任集体,更依赖集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责任感。在这个事件中,我通过播放 安全教育 片让班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对不良的言行进行集体抵制,也教育了违纪的学生。这样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关爱学生就必须欣赏学生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赏识尤为重要。教师欣赏表现好、成绩好的同学,这是人之常情。但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一个班级难免会有学习较差、纪律观念淡漠、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如何对待这些后进生便成了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要真正处理好这些问题就应该真正的去关爱他们,将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他们。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给予他们父母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欣赏他们,信任和鼓励他们,能够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非常珍惜,紧紧抓住,给以最多的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努力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尽量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对他们的行为上的反复,给以最充分的细心和耐心,从心灵深处去打动他们,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尽心尽责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没有不能感动的学生。感动是最好的动力,学生一旦非常感激老师,就会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 五、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的社会角色本身,决定了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很高,他们看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教师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差生,更要爱那些急需关怀教育的学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以深沉的关爱来医治他们心灵上的创伤,用爱的甘露来涤荡精神污染,把后进生一个个变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把家长认为不可能教育的“低能儿”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总之,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差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差生”,爱护“差生”,“差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这样,我们的“人人成才”就可以落到实处。我们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 方法 ,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是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新教育形势下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学习上得到全面发展,让教师的关爱播散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杨金卫, 陈晨. 关爱" 差生", 夯实校园和谐之基[J]. 星星, 2007 (4). [2] 马巧艳. 关爱差生, 时代对教育的呼唤[J]. 现代教育科学: 教学研究, 2011 (6): 98-98. [3] 罗静. 教育更应关爱差生[J]. 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 2010 (6): 99-100. [4] 邓云霞. 关爱 “差生”[J]. 青年文学家, 2009, 10: 098. [5] 唐文荣. 倾注情感 关爱差生[J]. 吉林教育, 2008 (26): 27-27. 猜你喜欢: 1. 如何指导学生演讲 如何培养学生演讲 2. 高一学生发展报告自我评价 3. 学生发展报告自我评价 4. 2017文明校园创建实施方案 5.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6. 2017年教育新政策
用行动诠释劳动精神参考文献有:1、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的内涵。2、对我国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的践行机制现状研究。3、关于我国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践行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
关于浅谈劳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论文
劳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这表明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对学生施以劳技教育。把劳技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视,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注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技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是益的活动。可是劳技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劳技教育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教劳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桔合,不仅是提高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唯一方法。”“教育必须同生产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措施。”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技教育不仅能提高人的劳动技能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多年的劳技教育实践使我逐步认识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
首先,劳技教育能以劳树德培养优良的品德。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良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正规的'劳技教育,系列的动手操作规范的技术要求,艰苦的工艺制作和种植养殖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责任性、坚韧性、纪律性等优良的性格。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树立质量效率意识。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道德标准。上述这些情感都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素质。
第二,劳技教育能以劳增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实践出真知劳技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实践可以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也能了解国情认识社会。还能丰富文化科学知识,获得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现代脑科也已经揭示、左右脑功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和差异,左脑思维逻辑性强,右脑思维形象性强。只有左右脑同时开发,才能使人的智力获得全面的发展。而劳技教育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左右手同时操作有效调节脑功能,有利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潜力,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
第三,劳技教育能以劳动创新,实践证明人类的许多技术发明是源生产劳动的实践。劳技教育丰富多彩的作品制作,会涉及作品的材料、造型、工艺设计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技术创新的欲望。学生这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活动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无疑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劳技教育能以劳健体,提高审美情趣。
劳技教育操作实践为主使用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需要用力。可以增加人体运动,强筋壮骨。增强体力,同时在作品制作过程中体验到,美的作品源于辛勤的劳动,只有心灵手巧才能创造美。因此在劳技教育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审美情趣。
三、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一项突出的任务
素质教育的思想表明:缺乏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不能认为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现实理论是学校办学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上都存在轻视劳技教育的情况。劳技教育的气氛不浓,劳技课不到位的情况确实存在,因此学生劳动技能素质比较薄弱不能令人满意,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在中小学生中有普遍性。现在学生一是缺乏劳动的习惯和理想,青少年学生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四体不勤、不在少数,理想当工人、农民的实在太少,二是学生中确实存在高分低能和动手能力比较差的情况,我国能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数理化竟赛,并得了奖、但无人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技能大赛。 这些情况表明轻视技术鄙视劳动的传统教育观念依然存在。所以劳技教育的任务非常突出地提了出来,如果我们年轻的学生劳技素质越来越薄弱的话那么我们民族智慧的传统就会丢掉。
现代社会需要全面素质的人才。新技术时代已经使基础教育中加强实践教育成为一种不可阴挡的国际潮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所述,懂得技术在现在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必须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世界很多国家在这方面都动了很多脑子,十分重视。如德国、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在学校里都有很好的劳技教育实践条件。学习劳动技能的气氛很浓,学生动手能力强。所以加强劳技教育是顺应世界潮流,增加人才竟争力的重要任务。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合格劳动者和数以千万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个任务告诉我们,现代化建设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也需要合格劳动者。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现在学校强化培养“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不可忽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