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资源昆虫论文需要文献

资源昆虫论文需要文献

发布时间:

资源昆虫论文需要文献

蜻蜓是自然界最优秀的飞行者之一,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篇一 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资源概述 摘要: 为了解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多样性状况,作者2010~2013年在洛阳地区所辖9县2区,进行了多次针对蜻蜓的采集调查,获得了较全面的标本数据,共采获蜻蜓目昆虫标本700余号。本研究记述了分布于洛阳地区的蜻蜓,共计6总科、15科、37属、57种。通过对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的资源调查研究,列出了洛阳蜻蜓名录,并对洛阳分布的蜻蜓属(种)数量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蜻蜓目;分布;洛阳 中图分类号:(26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109-04 蜻蜓目昆虫是一类比较古老的昆虫类群,其幼虫(稚虫)水生,成虫陆生,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水质的变化,对水质的污染程度具有指示性[1]。其成虫是农、林业的天敌昆虫,还是一类药用昆虫。我国蜻蜓种类约有650余种[2,3],约占世界蜻蜓总数的10%。据王治国(2007)[4]《河南蜻蜓志》一书记述,河南蜻蜓目昆虫计6总科、15科、96种,而洛阳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比较复杂,蜻蜓目昆虫资源十分丰富,但过去一直没有系统进行调查研究,目前这方面的资料十分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几年来标本的采集、调查、研究后,对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归类和分析,对洛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调查、开展相关研究等提供参考依据。 1洛阳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546 mm,平均相对湿度66%,平均无霜期225天。洛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 km,南北宽约168 km;地处秦岭山脉东段,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占。此外,洛阳地区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主要流域面积为黄河水系,洛河、伊河为主干河流,二者在偃师境内交汇称为伊洛河,而汇入黄河,南部老灌河、白河、汝河自北西向南东汇入长江;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故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2洛阳地区的蜻蜓资源 经调查、研究、鉴定得知,目前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共计57种,分别隶属于2亚目6总科15科37属,名录如下: 差翅亚目Anisoptera 大蜓总科 Cordulegasteroidea 大蜓科 Cordulegasteridae 圆臀大蜓属 Anotogaster Selys,1854 (1)双斑圆臀大蜓 Anotogaster kuchenbeiseri Foerster 分布:栾川、嵩县。 大蜓属 Cordulegaster Leach,1815 (2)晋大蜓 Cordulegaster jinensis Zhu et Han 分布:栾川、嵩县、洛宁、新安。 裂唇蜓科 Chlorogomphidae 华裂唇蜓属 Sinorogomphus Carle,1995 (3)侗乡华裂唇蜓 Sinorogomphus tunti Needham 分布:栾川、孟津、吉利、嵩县。 蜓总科 Aeschnoidea 蜓科 Aeschnidae 伟蜓属 Anax Leach,1815 (4)黑纹伟蜓 Anax nigrafasciatus Oguma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新安。 (5)马大头[碧伟蜓]Anax parthenope julius Brauer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栾川。 头蜓属 Cephalaeschna Selys,1883 (6)淡绿头蜓 Cephalaeschna patrorum Needham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汝阳。 普蜓属 Planaeschna McLachlan,1895 (7)米普蜓 Planaeschna milnei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 春蜓科 Gomphidae 亚春蜓属 Asiagomphus Asahina,1985 (8)和平亚春蜓Asiagomphus pacificus Chao 分布:栾川。 异春蜓属 Anisogomphus Selys,1854 (9)马奇异春蜓Anisogomphus maacki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戴春蜓属 Davidius Selys,1878 (10)平截戴春蜓Davidius truncus Chao 分布:栾川。 环尾春蜓属 Lamelligomphus Fraser,1922 (11)环纹环尾春蜓Lamelligomphus ringens Needham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小叶春蜓属 Gomphidia Selys,1854 (12)联纹小叶春蜓Gomphidia confluens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 蜻总科 Libelluloidea 伪蜻科 Corduliidae 金光伪蜻属 Somatochlora Selys,1871 (13)绿金光伪蜻Somatochlora dido Needham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汝阳。 大蜻科 Macromiidae 弓蜻属Macromia Rambur,1842 (14)摩氏弓蜻Macromia moorei moorei Selys 分布:栾川、汝阳。 蜻科 Libellulidae 蜻属 Libellula Linnaeus,1758 (15)基斑蜻Libellula depressa Linnaeu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宽腹蜻属 Lyriothemis Brauer,1868 (16)闪绿宽腹蜻Lyriothemis pachgastra Selys 分布:栾川。 灰蜻属 Orthetrum Newman,1833 (17)白尾灰蜻Orthetrum albistylum speciosum Uhler 分布:全地区广布。 (18)褐肩灰蜻Orthetrum japonicum internum McLachlan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汝阳。 (19)线痣灰蜻Orthetrum lineostigma Selys 分布:洛宁、新安。 (20)狭腹灰蜻Orthetrum sabina Drury 分布:孟津、吉利。 (21)异色灰蜻Orthetrum triangulare melania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新安。 (22)青灰蜻Orthetrum triangulare triangulare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栾川、嵩县、伊川。 红蜻属 Crocothemis Braure,1868 (23)红蜻Crocothemis servilia Drury 分布:全地区广布。 多纹蜻属 Deielia Kirby,1889 (24)异色多纹蜻Deielia phaon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栾川。 赤蜻属 Sympetrum Newman,1833 (25)大赤蜻Sympetrum baccha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 (26)半黄赤蜻Sympetrum croceolum Selys 分布:栾川。 (27)夏赤蜻Sympetrum darwinianum Selys 分布:栾川、嵩县。 (28)眉斑赤蜻Sympetrum eroticum eroticum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 (29)旭光赤蜻Sympetrum hypomelas Selys 分布:栾川。 (30)黄腿赤蜻Sympetrum imitens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新安、宜阳。 (31)褐顶赤蜻Sympetrum infuscatum Selys 分布:栾川。 (32)小黄赤蜻Sympetrum kunckeli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33)小赤蜻Sympetrum parvulum Bartenef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34)秋赤蜻Sympetrum frequens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宜阳。 玉带蜻属 Pseudothemis Kirby,1889 (35)玉带蜻Pseudothemis zonata Burmeister 分布:全地区广布。 褐蜻属 Trithemis Brauer,1868 (36)晓褐蜻Trithemis aurora Burmeister 分布:栾川。 黄蜻属 Pantala Hagen,1861 (37)黄蜻Pantala flavesens Fabricius 分布:全地区广布。 均翅亚目(束翅亚目)Zygoptera 色�总科 Calopterygoidea 丽�科 Amphiptergidae 大丽�属 Philoganaa Kirby,1890 (38)粗壮大丽�Philoganaa robusta Navas 分布:栾川。 色�科 Calopterygidae 色�属 Calopteryx Leach,1815 (39)黑色�Calopteryx atratum Selys 分布:栾川、嵩县。 眉色�属 Matrona Selys,1853 (40)晕翅眉色�Matrona basilaris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宜阳、新安。 (41)褐翅眉色�Matrona basilaris nigipectus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绿色�属 Mnais Selys,1853 (42)绿色�Mnais andersoni tenuis Oguma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宜阳、新安、孟津。 闪色�属 Calipaea Selys,1859 (43)紫闪色�Calipaea consimilis McLachlan 分布:栾川。 溪�科 Euphaeidae 尾溪�属 Bayadera Selys,1853 (44)巨齿尾溪�Bayadera medanopteryx Ri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总科 Coenagrionoidea �科 Coenagrionidae 黄�属 Ceriagrion Selys,1876 (45)长尾黄�Ceriagrion falla Ri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瘦�属 Ischnura Charpentier,1840 (46)青纹瘦�Ischnura senegalenensis Rambur 分布:栾川。 (47)二色瘦�Ischnura lobata Needham 分布:栾川、嵩县。 扇�科 Platycnemididae 长腹扇�属 Coeliccia Kirby,1890 (48)四斑长腹扇�Coeliccia didyma Selys 分布:栾川、孟津、偃师。 (49)六斑长腹扇�Coeliccia sexmaculatus Wang 分布:栾川、嵩县。 华扇�属 Sinocnemis Wilson & Zhou,2000 (50)河南华扇�Sinocnemis henanese Wang 分布:栾川、嵩县。 扇�属 Platycnemis Charpentier,1840 (51)白扇�Platycnemis foliacea foliacea Selys 分布:全地区广布。 (52)粉扇�Platycnemis phyllopoda Djakonov 分布:洛宁、栾川。 山�科 Megapodagriidae 藏山�属 Mesopodagrion McLachlan,1896 (53)藏山�Mesopodagrion tibetanum McLachlan 分布:洛宁、栾川。 齿山�属 Rhipidolest Ris,1912 (54)二星齿山�Rhipidolest nectans Needham 分布:栾川。 丝�总科 Lestinoidea 丝�科 Lestidae 丝�属 Lestes Leach,1815 (55)蕾尾丝�Lestes nodalis Selys 分布:栾川。 综�科 Chlorolestidae 绿综�属 Megalestes Selys,1862 (56)褐腹绿综�Megalestes chengi Chao 分布:栾川。 (57)褐尾绿综�Megalestes distans Needham 分布:栾川、嵩县。 3 洛阳地区蜻蜓属种的数量分析 地位以及与全省所具有的各属、种之间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差翅亚目在洛阳地区所含属、种的数量分别是22属37种,均翅亚目为15属20种,与全省范围内蜻蜓目属、种的比较来看,洛阳地区差翅亚目的属种数量占全省比例分别为和,而均翅亚目所占比例分别为和,总体来看,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占全省属、种的比例分别是和。由表1可以看出,差翅亚目的大蜓科、裂唇蜓科、蜓科、蜻科,均翅亚目的丽�科、色�科、溪�科、扇�科、山�科、综�科,无论从属的数量上,还是从种的数量上来看,在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的分布上所占的地位十分明显和重要,说明洛阳地区十分适合蜻蜓目昆虫的生存。由于洛阳地区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区内河流众多,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通邑,十省通衢”之称,且区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植被类型更是多样化,区域性较强,故在蜻蜓的分布上也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和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洛阳地区的西部和南部,雨水比较充沛,使得这些地区的蜻蜓数量和种类所占比例也比较高,蜻蜓资源也十分丰富,同时也说明,洛阳地区的水质还是比较好的。 参考文献: [1]黄小清,蔡笃程.水生昆虫在水质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2):72-75. [2]王治国.中国蜻蜓名录:昆虫纲蜻蜓目[J].河南科学,2007,25(2):219-238. [3]王治国,王正用,李东升.河南蜻蜓目昆虫调查[J].河南科学,1990,8(3/4):78-94. [4]王治国.河南蜻蜓志:蜻蜓目[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 [5]张大治,张志高.陕西蜻蜓目昆虫资源概述[J].农业科学研究,2006(1):45-50. [6]杨晓燕,郑哲民.陕西省蜻蜓目的初步调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16(1):60-68. [7]赵修复.中国春蜓分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20-155. [8]李鹏,于昕,周长发.中文蜻蜓常用名称考[J].昆虫知识,2005,42(4):475-478. [9]江尧桦,徐延强,王波.山东蜻蜓目昆虫概述[J]. 山东林业科技,1996(6):28-29. [10]Yeh W C. Three dragonflies(Odonata) newly recorded in Taiwan[J]. Formosan Entomol.,2006,26(2):187-195.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113~114,117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篇二 浅谈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工艺型式与审美体验 摘 要:蜻蜓眼式玻璃珠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琉璃珠的鼎盛时期,见证了中西文化全方位的交流过程,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地域特色、信仰方式、文化背景、科技发展以及审美趣味,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 关键词:蜻蜓眼式玻璃珠;审美;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74-01 一、概述 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指以眼睛图案作为装饰的玻璃珠。在珠体上嵌入一种或数种不同于母体颜色,形成一层或多层类似眼睛的效果,或在珠体上造出凸出表面的眼睛形状,形成“鼓眼”,与蜻蜓的复眼十分相似。西方学界称之为“眼式珠”或“复合眼式珠”,安家瑶称它为“镶嵌玻璃珠”,这种珠子的制造方法多样,并非“镶嵌”一种方法,然而以其形式命名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却更为形象和全面。 二、造型分类 蜻蜓眼式玻璃珠均为手工制造,所以会带有随意性,同时也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很难找到两件相同的珠子。如果完全依据其外观,我们发现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国外学者曾经提出通过其上“眼珠”制造工艺的不同来对蜻蜓眼式玻璃珠进行分类的方法。我国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根据其“眼珠”造型的不同所反映的制造工艺,可分为九种造型。 A型:层状眼珠。早期的层状眼珠,是在珠体上多次滴不同颜色的玻璃料,由下至上渐次减小,再加以修整而成。更为常见的做法是,按照上述方法单独制作眼珠,趁母体尚未凝固时嵌入,加以打磨修整而成。 Aa型:“瞳孔”位于眼眶正中,又称为同心圆纹眼珠。在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中,年代最早。 Ab型:“瞳孔”位于一侧,即离心圆纹眼珠。整体形成“斜视”的效果,给珠体平添活泼的氛围。 B型:圆斑状眼珠。艾森称之为“简易点状眼珠”,是制作最简单的一种类型,将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滴在母体上,或将玻璃料滴加工成适当形状后嵌入未凝固的母体,略加修整即可制成。“眼”整体仅为一种颜色的玻璃料。 Ba型:平齐圆斑状眼珠。将加工好的玻璃料滴(即眼珠)嵌入母体,然后修整齐平。 Bb型:突出圆斑状。眼珠,保持滴上的玻璃料凸出于母体的状态,有时甚至通过修整突出强调。推测制造工艺应是:“先制成一带穿孔的圆形内胎,内胎先经烧制,然后在胎的外部再加涂白色的料,白色料之外再涂各种彩色料,以组成各种纹饰。 C型:嵌环眼珠。将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制成细条,嵌入母体,近环形,成为“眼眶”,环内的母体颜色形成眼珠的效果。嵌入的料环略呈弯月形,眼珠整体给人一种“斜视”的印象,嵌入的料环已脱落,时代为战国。 D型:角锥状眼珠。将母体制成带有多个角锥的不规则形态或在圆形母体上嵌入单独制作的角锥,这种装饰手法要和其他方式组合运用,角锥状眼珠最为突出。 E型:套圈眼珠。一个大圆圈中套若干小圆圈,艾森描述为“小眼分组置于特定颜色(通常是棕色)的区域”,小圆圈的数量似有定规,通常为六个或七个,其中一个位于中心,其余环绕置于周围,在港台收藏界常被称为“六星纹”和“七星纹”。 F型:镶嵌玻璃料卷眼珠。是在母体上滴大滴的玻璃料,在周围镶嵌不同颜色玻璃料条裹成的卷,形成眼眶的同时,又具有睫毛的效果,艾森简称为“镶嵌料卷”。 H型:几何线间隔眼珠。用连珠点纹形成圆、椭圆、三角等形状,将珠体表面的眼珠分隔开来,形成若干独立的小单元。 I型:组合型眼珠,即复合眼珠。采取多种装饰手法于一体。上述八型蜻蜓眼式玻璃珠中很多装饰手法都不是单一的,分型的依据是主要的装饰手法。 三、工艺特征与装饰纹饰 蜻蜓眼式玻璃珠集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造型、色彩及制作工艺均具有多样性。从质地上讲,有陶胎与玻璃胎两种,玻璃胎又分为透明与半透明。从造型上看,有方、圆、管状形,亦有相对内敛、平滑、整体的表现方式,亦有造型夸张、强调眼球凸出的效果。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纹饰丰富多彩,以眼形纹为装饰,最初是从埃及或西亚经印度传入中国的。融入中国文化后,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的宗教象征意义渐渐消失,在纹饰上也出现了更多中国式样的图案。比如:对称图案或点线连接,还有称为“珍珠地”或“连珠纹”的纹饰都是当时中国流行的样式。典型纹样是大眼里套贴小眼的复眼星纹珠,根据小眼数目被分成三星纹、五星纹、六星纹、七星纹等,甚至有十二星纹。此外,春秋时出现的被称作泼墨纹的珠子,尤其具有水墨大写意的雏形,其纹饰妙绝、配色讲究,有勾魂摄魄的惊人美感。 四、美学特性与审美感受 黑格尔认为,艺术形式不是随意创造出来的,相反,它们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状态的具体规定性之中。正如蜻蜓式玻璃珠注定只会产生于中西文化有所交流的大背景下,也只能产生在先人们熟练掌握玻璃制作技术的情况下。而人类对抽象的几何形图案有一种天然的爱好和一种天赋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种感觉,先人们才首先选择眼形纹构成琉璃珠的装饰图案。 审美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呈现的美;是先人们将社会实践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历史为背景所建构的一种特殊表现性关系。西方的艺术创造是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蜻蜓眼”作为琉璃艺术的代表,是人类审美表现关系专注于对象生动可感的表现性形式,是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它们与先人首先形成了意志实践关系和理智认知关系。 五、民族创新性与图腾崇拜 战国早期以后,楚地成为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最为流行的地区,仿制的蜻蜓眼式珠,与此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模仿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标本,材质之多样,形式之丰富,不见于西方古代世界,应当是本土制造的。它们的存在表明,蜻蜓眼式玻璃珠传入之后,得到了本土文化的强烈共鸣。 楚人有强烈的的艺术创造意识,从来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楚国利用已经掌握的玻璃工艺仿制了大量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仿制过程中,极富创造力的楚人由于自己审美习惯,把自己偏爱的传统纹样也添加一点进去,蜻蜓眼式玻璃珠上醒目的菱形纹就是楚人偏爱的一种纹样。从玻璃珠的发展来看,玻璃珠上的纹饰越来越富于变化,越来越丰富。单纯的蜻蜓眼纹装饰发展到多种纹饰组合的绚丽繁复的复合纹饰,使玻璃珠更加精美、典雅,充分体现出楚人审美情趣。 蜻蜓眼式玻璃珠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由于其外形极具观赏性,不仅有精美的装饰艺术特性,更多的是贵族们把能够佩戴它作为身份的象征。其眼形纹饰也有明显的宗教信仰含义。佛教徒对琉璃极其重视,把它视为七宝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的印度佛经亦有记载。“骨之精气凝为瞳孔。筋之精气凝为黑眼珠。气之精气凝为白眼仁。”眼睛乃“心之符也”。可见眼球凝聚了不可替代的原始神秘力量,人们相信眼球的魔力,并且认为眼球越多魔力越大。 六、结语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在公元前二千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进入中国的时间不晚于春秋晚期。蜻蜓眼式玻璃珠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琉璃珠的鼎盛时期,见证了中西文化全方位的交流过程,为科学研究中国古玻璃艺术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王敏.琉璃[J].上海工艺美术,1998,(03). [2]蒋玄怡.古代的琉璃[J].文物,1959,(06). [3]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潘谷西.段文杰.中国美术全集・琉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第三册. [5]李会.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初步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看了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科技论文的范文 2. 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 3. 关于光的科技论文 4. 关于手机的科技论文 5. 关于科技的议论文作文

参考文献:[1]彩万志等.普通昆虫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2]张巍巍. 昆虫家谱.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3]任东. 昆虫口器多样性及其演历史, 2004.

研究昆虫控制的文章Athenix and Monsanto Announce Collaboration on Research for Insect ControlRESEARCH TRIANGLE PARK, . and ST. LOUIS, June 20 /PRNewswire-FirstCall/ -- Athenix Corp. and Monsanto Company today announced they have entered into a three-year research collaboration for insect control on a key class of insects that affects a number of Monsanto's major crops of interest. Financial terms of the agreement were not disclosed. "We are pleased to work with the market leader in crop genetics to bring our technical capabilities to commercialization," said Mike Koziel,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for Athenix. "Working with Monsanto to discover novel genes for controlling insect pests increases options for farmers and allows Athenix to demonstrate the power of its integrated discovery platforms for new biotech traits," said Nick Duck, vice president of research at Athenix. Athenix will apply its expertise in microbial screening and genomics to facilitate gene discovery intended to help protect crops such as cotton, soybeans and corn against a common class of insects known as Hemipterans. Hemipteran insects include Lygus, a pest of cotton, and stinkbug, a pest of soybean. "This collaboration will work to offer an essential benefit to our farmer customers by providing insect protection in crops such as corn, cotton and soybeans against the piercing and sucking insects. Insect tolerant crops allow growers to spray less pesticide, making their operations more effici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stewarding the environment," said Robert T. Fraley, ., Monsanto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and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We're excited to collaborate with Athenix to help broaden grower's options for insect control." About Athenix: Athenix is a leading biotechnology company that develops novel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 for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biofuels and bioconversions. Athenix has established an outstan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rtfolio and market access ability around enhanced plants, microbes, genes, enzymes, and processes with emphasis on two major markets: 1) novel agricultural traits for growers such as insect resistance, nematode resistance, herbicide tolerance, and their use for the crop production industry; and 2) the discovery of genes and proteins for use in the sustainable chemical industry with a focus on biofuels like ethanol and other natural control of locusts New weapons for old enemiesDuring the 1988 desert locust plague, swarms crossed the Atlantic from Mauritania to the Caribbean, flying 5 000 kilometres in 10 were stumped because migrating swarms normally come down to rest every night. But locusts can’t swim, so how could it be? It turned out that the swarms were coming down at sea – on any ships they could find, but also in the water itself. The first ones in all drowned but their corpses made rafts for the other ones to rest on. Since the dawn of agriculture more than 10 000 years ago mankind has had to deal with a resourceful and fearless enemy, Schistocerca gregaria, the desert locust. Normally loners, every so often these natives of the deserts from West Africa to India turn into vast, voracious swarms that leave hunger and poverty behind them wherever they go. Throughout history, farmers and governments have made attempts to repel the bands and swarms of locusts by collecting insects, creating noise, making smoke and burying and burning the insects. But all of this had little effect. With swarms sometimes extending for hundreds of kilometres, and containing billions of individuals, they conquered by sheer force of numbers. Health concernsIt has long puzzled humans where these animals came from and where they survived. Only in the mid-20th century was it realized that the light brown solitary desert-dwelling insect was the same species as the red and yellow locusts of the plagues. Only when its biology was understood and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aerial spraying became available a few decades ago, could efforts be made to control the insect. But large-scale pesticide use also raised real concerns for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On the seventh-floor Emergency Centre for Locust Operations (ECLO) at FAO Headquarters in Rome, Keith Cressman, FAO's locust forecaster, checks cur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locust population data from the three computer screens on his desk. The last big locust upsurge ended early in 2005 and the current alert level is green or calm. The experts at FAO’s ECLO are readying to fight the next round in the age-old battle against locusts – wherever and whenever that may be. “The next time,” says Cressman, “we’ll fight with new tools”. New bio-control agents Recent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ontrol research, coupled with improved surveillance and intelligence, could make a big difference when the next round in the battle is fought. Such products could make it possible to sharply reduce the amount of chemical pesticides used. One promising avenue is research currently under way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sec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ICIPE) in Nairobi. An ICIPE team headed by a Zanzibar-born chemical ecologist, Ahmed Hassanali, has identified and synthesized a specific locust pheromone, or chemical signal, that can be used against young locusts with devastating , or PAN for short, normally governs swarming behaviour in adult males who also use it to warn other males to leave them in peace while they mate. But, Hassanali found it has startlingly different results on juvenile wingless locusts, known as hoppers. Hopper bandsJust as adult locusts form swarms, hoppers will, given the right conditions, stop behaving as individuals and line up in marauding bands up to 5 kilometres wide. They are only slightly less voracious than adults, who eat their own weight of food every day. In three separate field trials – the most recent in Sudan last year – Hassanali’s team showed that even minute doses of PAN could stop hopper bands dead in their tracks and make them break caused the insects to resume solitary behaviour. Confused and disoriented, some lost their appetite altogether, while others turned cannibal and ate one other. Any survivors were easy prey for predators. What makes PAN particularly attractive is that the dose needed is only a fraction – typically less than 10 millilitres per hectare – of the quantities of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esticides. This translates into substantially lower costs – 50 cents per hectare as opposed to US$12 for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15-20 for other bio-control is clearly a major consideration in the countries in the front line – many of them among the world’s poorest. Green Muscle A different, but also highly effective biological approach is Green Muscle ®, a bio-pesticide develop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ropical Agriculture’s biological control centre in Cotonou, Benin, and manufactured in South Africa. Green Muscle ® contains spores of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fungus 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cridum, which germinate on the skin of locusts and penetrate through their exoskeletons. The fungus then destroys the locust's tissues from the inside. This is definitely not good news for locusts, but the fungus has no effect on other life forms. A product similar to Green Muscle ® is already successfully used in Australia, but the latter's introduction in Africa and Asia is being slowed by several factors. These include a need for further large-scale trials, official approval of the product in several countries, and a relatively short shelf-life in its normal ready-to-spray liquid form. One drawback is that it takes days to kill the locusts. It is also relatively expensive and large-scale production would need to be organized. A solution would be to store the product in powder form and dilute it just before use. Hassanali’s team has also shown that, if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a small amount of PAN, only a quarter of the normal dose of Green Muscle ® is Growth RegulatorsAlso being readied for the modern locust fighter’s armoury is a class of products known as Insect Growth Regulators, or IGRs, which influence the ability of hoppers to moult and grow properly. They have no direct toxic effects on vertebrates. IGRs are effective for several weeks after application and can be used in so-called barrier treatments. In this method only narrow swathes of the product are applied,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marching hopper bands. Only 10 percent of the amount used in blanket treatment is needed. After marching over one or two barriers the hoppers absorb enough product to die while moulting. As with PAN and Green Muscle ®, however, IGRs need to be aimed at locusts at an early stage in their lives, before they take to the air. That, in turn, requires an advanced level of surveillance and intelligence-gathering to make sure that any locust concentrations are nipped in the bud. eLocust2Although back at ECLO Keith Cressman has satellites,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at his disposal, the weak link in the chain has been the time it takes to get good information from the mobile ground teams whose job it is to keep tabs on locust populations have to work in some of the world’s remotest, hottest and sometimes (for environmental and security reasons) most hostile places. A week or more might go by before a report from, say, the central Sahara, reached Cressman’s desk. By that time the locusts – “They don’t need visas,” he says – would quite likely have moved to another country or continent altogether. This will soon change however. Field teams are now being issued with special hand-held devices to record vital locust and environmental data and relay them back to their own headquarters and on to Rome in real time. Developed by the French Space Agency CNES, the eLocust2 device is able to bounce the information off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s and have the data arrive in the National Locust Control Centre in the affected country a few minutes later, from where they are passed on to Cressman for analysis. In case of unusually heavy hopper concentrations, immediate action can be taken to make sure that the locusts never grow old enough to swarm. Back to the fieldWriting in Science magazine, locust expert Martin Enserink gave the following graphic description of a locust population gone out of control:“On a beautiful November morning (in Morocco) it’s clear, even from afar, that something’s terribly wrong with the trees around this tiny village. They are covered with a pinkish-red gloss, as if their leaves were changing colour... "As you get closer, the hue becomes a wriggling mass; a giant cap of insects on every tree, devouring the tiny leaves. Get closer still and you’ll hear a soft drizzle: the steady stream of locust droppings falling to the ground.” Such nightmare visions, and locust plagues with them, may one day be a thing of the past.

呵呵。这个提问太哪个了。不好回答。

昆虫学报官网

Pest字数一把不低于4000字《昆虫学报》是中国昆虫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昆虫学学术刊物,195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本刊为全国核心期刊,曾被SCI收录,现被《生物学文摘》(BA)、《昆虫学文摘》(EA)、《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CAB文摘数据库和德国 “ISPI Pest Directory Database”等国内外重要文摘和数据库收录。1.办刊宗旨传播报道昆虫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动态,推动国内外昆虫学界学术交流,发展我国的昆虫学事业,为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征稿范围本刊面向国内外征稿,登载有关昆虫形态、生理、生化、病理、毒理、生态和系统学等昆虫学各分支学科的中英文原始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等。本刊鼓励英文投稿。系统学方面主要接受订正和综述性论文,一般不接受单纯报道新分类单元或新记录的论文。3.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简明通畅,引用资料请注明文献出处,注意保守国家机密,文责自负。中文稿件使用昆虫名称和名词应参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0年公布的《昆虫学名词》;其他名词和名称请参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相关名词规范;无规范可参考时,宜沿用最广、最久且意义无误的名词和名称。文稿题目要求准确、简短明了,系统学论文题目要求给出所研究分类单元隶属的纲、目和科名。摘要应包含研究目的、关键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等。关键词应能反映文稿的内容范畴,其选择可参考《昆虫学文摘》(EA)所列主题词,应能方便计算机检索,不能是一句短语。观察标本须指明存放地。涉及核酸序列时,应提供在国际核酸数据库登记注册的核酸序列号。4.格式要求 文字来稿用5号宋体字、A4纸隔行打印。正文前用中文和英文分别给出:题目、作者姓名、署名单位、所在城市和邮编,摘要,5~8个关键词。英文稿件用附页以中文给出上述信息。首页脚注给出资助项目的名称和编号及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E-mail地址)。按国家标准正确使用计量单位、汉语简化字和标点符号。缩略词首次出现时必须给出相应的中文和英文全称。文稿标题中不宜用缩略词,请使用全称。摘要中亦尽可能不用缩写词。外国人名一律用原名,不译成中文。外文字母和符号请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区别要明显。源自中文的人名和地名在译成英文时,采用汉语拼音。表题、图题及表图中注字均需有英文对照。生物科级以下名称首次出现时应注明拉丁学名。 表格、插图和照片表格要求采用“三线表”。文中插图请用绘图纸黑墨绘制或使用高质量的激光打印样图,要求线条清晰、均匀。图幅宽度:8 cm以内(半栏)或14~16 cm(通栏)。图线粗细:坐标线、指引线用细线,线宽约 mm,函数曲线用粗线,线宽约 mm。图字大小:图中所有字符的字体与字号应一致,均用6号宋体字。以比例尺示明图像实际大小。图样和照片应大小适当,以利制版。插图另纸打印,附在文后。正文中相应处画一方框标明图的位置,框下注明图序、图题和图注,图注文字应精练。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引用应符合国际和国家有关版权规定。正文中引用处应在圆括号内注明原著者姓名和年代,2名作者之间用“和”(中文文献)或“and”(外文文献)连接,3名或3名以上作者时只给出第一名作者,后加“等”(中文文献)或“et al.”(外文文献),西文著者只给出姓氏即可。文后参考文献列表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列出全部著者姓名,并按英文字母升序排列。只列正文中引用的且为公开发表的文献,未正式发表的资料不得列入。中文参考文献须有英文对照,排列时英文在前,中文在后并置于方括号内。刊物名称缩写请参考《昆虫学文摘》(EA)。格式举例如下:〖期刊论文〗Yu XP, Zheng XS, Xu HX, Lu ZX, Chen JM, Tao LY, 2002. A study on the dispersal of lycosid spider, Pirata subpiraticus between rice and Zizania fields. Acta Entomol. Sin., 45(5): 636-640. [俞晓平,郑许松,徐红星,吕仲贤,陈建明,陶林勇,2002. 拟水狼蛛在水稻与茭白田之间的转移. 昆虫学报,45(5):636-640]KS, Webb BA, 1999. Polydnavirus-mediated suppression of insect immunity. J. Insect Physiol., 45(5): 507-514.〖专著〗Lu HS, 1998. Molecular Biology of Insect Viruses. Agricultural Scientech Press, . 519-524. [吕鸿声,1998. 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519-524], 1991. Biology of Ticks. Vol. 1. Press, . 349-356.〖专著论文〗Ye GY, Hu C, Shu QY,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rice resistant to insect pests and its wise and sustainable use. In: Cheng JA, Zhou WJ ed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 406-414. [叶恭银, 胡萃, 舒庆尧, 1998. 转基因抗虫水稻的转育及其合理持续利用. 见:程家安,周伟军 主编. 世纪农业发展与研究.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06-414]Wilson MD, Post RJ, 1994. Integration of morphometric, cytogenetic and molecular techniques: a case study of Simulium damnosum. In: Hawksworth DL ed.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sms. CAB International, . 215-.投稿要求切勿一稿多投。请登录《昆虫学报》网站在线投稿,或通过E-mail将原稿发送至本刊编辑部;同时邮寄打印稿一份,并附第一属名单位的推荐信,推荐信中需注明“此文稿经审查,无一稿两投和泄密情况”,否则不予受理;有通讯作者时,须附通讯作者本人的签字,以示认可;另请提供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的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和E-mail地址。来稿请挂号投寄本刊编辑部,勿寄给个人。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凡拟刊登之文稿,作者须附函明示是否同意该文版权(含各种介质的版权)转让给《昆虫学报》编辑部。通常在稿件收到后1个月内决定并通知作者是否可用。来稿须符合本稿约要求后方可受理,审改意见由编辑部转给作者。作者须在收到退修通知后2 周内将原稿、修改稿、修改说明及稿件电子文件(Word格式)寄回或发送编辑部。逾期者,以新稿处理,重新登记收稿日期;修改内容较多的作同样处理。编辑部有权对来稿作必要的文字删改,作者若不同意,请在来稿时声明。6. 其他稿件一般参照收稿日期先后刊登,英文稿件和涉及重要发现和成果的高质量论文可优先发表。本刊对拟刊用的稿件按规定的标准收取审理费和发表费。来稿刊载后,酌致稿酬,并赠送样刊2~4本。本刊编辑部通讯地址:北京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学报》编辑部,邮编100101;电话:;传真:;E-mail: ;网址:。

网页是一级期刊的目录5 农学1 土壤学报 12 植物生理学报 23 园艺学报 2 土壤圈(英文) 13 棉花学报 24 蚕业科学3 水土保持学报 14 中国水稻科学 25 茶叶科学4 农业机械学报 15 植物病理学报 26 中国畜牧杂志5 农业工程学报 16 植物保护学报 27 中国兽医学报6 中国粮油学报 17 植物生态学报 28 畜牧兽医学报7 核农学报 18 菌物系统(真菌学报) 29 水产学报8 中国农业科学 19 应用生态学报 30 生物数学学报9 作物学报 20 自然资源学报 31 林业科学1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1 昆虫学报(中、英文版)11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2 昆虫分类学报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以内,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最好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用A4纸打印,正文用5号宋体。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字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是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文字与标点应与正文一致,注释置于文尾,参考文献之前。10.参考文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11.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其他: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等待审查。审查通过编辑部会通知您一般杂志社审核时间是1-3个月:如果要是到我中心给你论文代发请详细看。

刚投完见刊的人来回答吧,绝对真实。《昆虫学报》2019年最新审稿费及版面费:审稿费200/篇;版面费分黑白版和彩色版,黑白图版500/版,彩图700/版,不够一个版面的按一个版面收费。昆虫领域中文核心期刊的第一名,值得投稿~~~

研究昆虫的意义论文摘要

生物学家选择研究昆虫作为科学研究材料,从中揭开了很多自然之谜,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以果蝇(Drosophia melanogaster)为材料发展起来的遗传学。以昆虫为研究材料的优点:昆虫易于饲养,生活周期短,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个体;昆虫是开放循环的动物,器官和内分泌腺的移植比较容易,无脊椎动物的生理问题很多都是以昆虫为实验材料研究的;昆虫作为研究材料不像灵长类动物容易受到社会和道德约束。 昆虫学家除了从事基础研究、揭示昆虫生长发育之规律外,在很多情况下主要是从事有害昆虫的防治研究及有益昆虫的利用研究。昆虫学家的责任就在于掌握自然规律,控制昆虫、管理昆虫,使其“有害不害,有益更益”。 你再看看昆虫学的分类中的链接

有关变态的研究与生产实践有密切联系。1912年J.F.古德纳奇的发现就大大推动了内分泌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各方面。再则,昆虫激素的研究也有迅速进展,利用这方面知识来消灭有害昆虫的工作在不断深入。

首先了解昆虫的变态类型主要有:1)蝴蝶类、蛾类从幼虫到变成蛹,再就是蛹的羽化,2)白蚁、蚂蚁从卵的发育,然后孵化到小虫,像是孵化鸡蛋,3)蜂类,如蜜蜂、马蜂等蜂类,从卵发育到成虫,发育更完善,而寄生蜂,在寄主体内发育,蛹到羽化,4)蝉、蝗虫等在幼虫也就是若虫在地下生活,然后到地面羽化,5)甲壳虫类,就是鞘翅目类,很多是在树干类钻孔和在树干生活,然后到树干外羽化,6)幼虫在水中生活的,如蜻蜓的幼虫,和蚊子,没有经过蛹阶段,直接是变态为成虫,昆虫有很多种变态类型,不同的变态类型需要有什么条件,如幼虫的脱皮,需要脱皮激素,而幼虫的生长里有保幼激素,而变成蛹也需要激素,羽化更需要激素和条件物质,那么如果研究出了这些生物学特征后,一)对于控制昆虫的危害有很大的用处,主要在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的数量,在生物防治害虫有很大的作用,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对益虫的毒害和杀害的减少。二)可以知道害虫在什么时候变态,变态的弱点,可以在最佳时期采取有利的措施,使害虫不能变态,也就是生物制剂来控制大面积大范围的虫害,比如蝗虫、斜纹夜蛾,蚜虫、水稻螟虫等等。三)生物制剂的仿制,如保幼素的制剂的人的运用于化妆品,是皮肤娇嫩,皮肤的再生长等。四)生物防治害虫,干扰害虫的发育,减少害虫的危害。

研究昆虫习性,找出其中可供利用的特性,对于害虫防治策略的设计和益虫的保护与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概括起来昆虫的主要习性有如下几个方面: (1)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摄食、求偶、交配等均有它的昼夜节律。因此,有日出性昆虫 (白昼活动),如蝶类、蜻蜓、步甲等;夜出性昆虫 (夜间活动),如蛾类、地下害虫、钻蛀害虫、吸血蚊类等;弱光性昆虫(黎明和黄昏时活动),如粘虫等。 (2)昆虫的趋性。昆虫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定向反应,称为趋性。昆虫的趋性主要有趋光性和趋化性两种。昆虫对光产生向着光源方向活动的反应,称为趋光性。各种昆虫对不同光波有不同的反应。大多数夜出性昆虫 (如夜蛾、螟蛾)、地下害虫 (如蝼蛄)以及叶蝉、飞虱、金龟甲等对灯光 (特别是短波光线)表现出正趋性。日出性种类 (如蝶、蝇、蜂)对日光也有正趋性。昆虫对于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行为称为趋化性。与昆虫的觅食、求偶、避敌、产卵等密切相关。例如十字花科植物中所含的芥子油对菜粉蝶有引诱作用,大葱花中含的有机硫化物,对粘虫有引诱作用。又如雌蛾性激素,对雄蛾有引诱作用等。昆虫趋光性和趋化性对害虫测报和防治 (灯光诱杀、化学诱杀、性引诱、驱避剂使用等)具有重大意义。 (3)昆虫的群集性。很多昆虫都有大量个体群集一起的现象,群集现象可分成两类:暂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 暂时性群集一般只出现于昆虫生活史的某一虫态和一段时间内,形成群集的条件消失后群体就会分散,并不营集体生活。如甘蓝夜蛾,初龄幼虫在叶背面群集,2龄后就分散了。再如苜蓿象甲,在越冬场所群集,春天就分散外出等。 永久性群集则是昆虫终生群聚在一起,一旦群集,很久也不会分散,而且群体向一个方向迁移或做远距离的迁飞,如群居型飞蝗。害虫的大量群集必然造成猖獗危害,但如果掌握了它们的群集规律,则有利于对害虫进行集中消灭。 (4)昆虫的迁飞是昆虫典型的迁移现象,是指一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迁飞常发生在成虫羽化,翅骨化变硬之后,雌成虫的卵巢尚末发育,大多数还未交配产卵。迁飞并不是各种昆虫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特性。不少草地和农业害虫具有迁飞特性,如东亚飞蝗、草地螟、粘虫、甜菜夜蛾、小地老虎以及多种蚜虫等。迁飞是昆虫在时间、空间上一种适应性特性,有助于昆虫的繁衍。

药用昆虫论文参考文献

非常抱歉,根据我们的产品规则,无法为你提供该问题的回答,请尝试其他问题。

有益昆虫种类包括传粉昆虫,蜂类、蝶类、甲虫类等昆虫可为农作物传粉,增加产量;蚕、紫胶虫、白蜡虫等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猎蝽、草蛉和瓢虫等天敌昆虫捕食害虫,保证农业生产;家蝇、黄粉甲幼虫可为养殖业提供优质蛋白质饲料;斑蝥、蜜蜂等提供的斑蝥素和蜂毒可用于治疗疾病;蟋蟀、蝴蝶等文化昆虫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蜻蜓是自然界最优秀的飞行者之一,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篇一 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资源概述 摘要: 为了解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多样性状况,作者2010~2013年在洛阳地区所辖9县2区,进行了多次针对蜻蜓的采集调查,获得了较全面的标本数据,共采获蜻蜓目昆虫标本700余号。本研究记述了分布于洛阳地区的蜻蜓,共计6总科、15科、37属、57种。通过对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的资源调查研究,列出了洛阳蜻蜓名录,并对洛阳分布的蜻蜓属(种)数量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蜻蜓目;分布;洛阳 中图分类号:(26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109-04 蜻蜓目昆虫是一类比较古老的昆虫类群,其幼虫(稚虫)水生,成虫陆生,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水质的变化,对水质的污染程度具有指示性[1]。其成虫是农、林业的天敌昆虫,还是一类药用昆虫。我国蜻蜓种类约有650余种[2,3],约占世界蜻蜓总数的10%。据王治国(2007)[4]《河南蜻蜓志》一书记述,河南蜻蜓目昆虫计6总科、15科、96种,而洛阳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比较复杂,蜻蜓目昆虫资源十分丰富,但过去一直没有系统进行调查研究,目前这方面的资料十分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几年来标本的采集、调查、研究后,对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归类和分析,对洛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调查、开展相关研究等提供参考依据。 1洛阳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546 mm,平均相对湿度66%,平均无霜期225天。洛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 km,南北宽约168 km;地处秦岭山脉东段,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占。此外,洛阳地区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主要流域面积为黄河水系,洛河、伊河为主干河流,二者在偃师境内交汇称为伊洛河,而汇入黄河,南部老灌河、白河、汝河自北西向南东汇入长江;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故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2洛阳地区的蜻蜓资源 经调查、研究、鉴定得知,目前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共计57种,分别隶属于2亚目6总科15科37属,名录如下: 差翅亚目Anisoptera 大蜓总科 Cordulegasteroidea 大蜓科 Cordulegasteridae 圆臀大蜓属 Anotogaster Selys,1854 (1)双斑圆臀大蜓 Anotogaster kuchenbeiseri Foerster 分布:栾川、嵩县。 大蜓属 Cordulegaster Leach,1815 (2)晋大蜓 Cordulegaster jinensis Zhu et Han 分布:栾川、嵩县、洛宁、新安。 裂唇蜓科 Chlorogomphidae 华裂唇蜓属 Sinorogomphus Carle,1995 (3)侗乡华裂唇蜓 Sinorogomphus tunti Needham 分布:栾川、孟津、吉利、嵩县。 蜓总科 Aeschnoidea 蜓科 Aeschnidae 伟蜓属 Anax Leach,1815 (4)黑纹伟蜓 Anax nigrafasciatus Oguma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新安。 (5)马大头[碧伟蜓]Anax parthenope julius Brauer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栾川。 头蜓属 Cephalaeschna Selys,1883 (6)淡绿头蜓 Cephalaeschna patrorum Needham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汝阳。 普蜓属 Planaeschna McLachlan,1895 (7)米普蜓 Planaeschna milnei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 春蜓科 Gomphidae 亚春蜓属 Asiagomphus Asahina,1985 (8)和平亚春蜓Asiagomphus pacificus Chao 分布:栾川。 异春蜓属 Anisogomphus Selys,1854 (9)马奇异春蜓Anisogomphus maacki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戴春蜓属 Davidius Selys,1878 (10)平截戴春蜓Davidius truncus Chao 分布:栾川。 环尾春蜓属 Lamelligomphus Fraser,1922 (11)环纹环尾春蜓Lamelligomphus ringens Needham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小叶春蜓属 Gomphidia Selys,1854 (12)联纹小叶春蜓Gomphidia confluens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 蜻总科 Libelluloidea 伪蜻科 Corduliidae 金光伪蜻属 Somatochlora Selys,1871 (13)绿金光伪蜻Somatochlora dido Needham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汝阳。 大蜻科 Macromiidae 弓蜻属Macromia Rambur,1842 (14)摩氏弓蜻Macromia moorei moorei Selys 分布:栾川、汝阳。 蜻科 Libellulidae 蜻属 Libellula Linnaeus,1758 (15)基斑蜻Libellula depressa Linnaeu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宽腹蜻属 Lyriothemis Brauer,1868 (16)闪绿宽腹蜻Lyriothemis pachgastra Selys 分布:栾川。 灰蜻属 Orthetrum Newman,1833 (17)白尾灰蜻Orthetrum albistylum speciosum Uhler 分布:全地区广布。 (18)褐肩灰蜻Orthetrum japonicum internum McLachlan 分布:孟津、吉利、偃师、汝阳。 (19)线痣灰蜻Orthetrum lineostigma Selys 分布:洛宁、新安。 (20)狭腹灰蜻Orthetrum sabina Drury 分布:孟津、吉利。 (21)异色灰蜻Orthetrum triangulare melania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新安。 (22)青灰蜻Orthetrum triangulare triangulare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栾川、嵩县、伊川。 红蜻属 Crocothemis Braure,1868 (23)红蜻Crocothemis servilia Drury 分布:全地区广布。 多纹蜻属 Deielia Kirby,1889 (24)异色多纹蜻Deielia phaon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栾川。 赤蜻属 Sympetrum Newman,1833 (25)大赤蜻Sympetrum baccha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 (26)半黄赤蜻Sympetrum croceolum Selys 分布:栾川。 (27)夏赤蜻Sympetrum darwinianum Selys 分布:栾川、嵩县。 (28)眉斑赤蜻Sympetrum eroticum eroticum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 (29)旭光赤蜻Sympetrum hypomelas Selys 分布:栾川。 (30)黄腿赤蜻Sympetrum imitens Selys 分布:孟津、吉利、新安、宜阳。 (31)褐顶赤蜻Sympetrum infuscatum Selys 分布:栾川。 (32)小黄赤蜻Sympetrum kunckeli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33)小赤蜻Sympetrum parvulum Bartenef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34)秋赤蜻Sympetrum frequens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宜阳。 玉带蜻属 Pseudothemis Kirby,1889 (35)玉带蜻Pseudothemis zonata Burmeister 分布:全地区广布。 褐蜻属 Trithemis Brauer,1868 (36)晓褐蜻Trithemis aurora Burmeister 分布:栾川。 黄蜻属 Pantala Hagen,1861 (37)黄蜻Pantala flavesens Fabricius 分布:全地区广布。 均翅亚目(束翅亚目)Zygoptera 色�总科 Calopterygoidea 丽�科 Amphiptergidae 大丽�属 Philoganaa Kirby,1890 (38)粗壮大丽�Philoganaa robusta Navas 分布:栾川。 色�科 Calopterygidae 色�属 Calopteryx Leach,1815 (39)黑色�Calopteryx atratum Selys 分布:栾川、嵩县。 眉色�属 Matrona Selys,1853 (40)晕翅眉色�Matrona basilaris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宜阳、新安。 (41)褐翅眉色�Matrona basilaris nigipectus Sely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绿色�属 Mnais Selys,1853 (42)绿色�Mnais andersoni tenuis Oguma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宜阳、新安、孟津。 闪色�属 Calipaea Selys,1859 (43)紫闪色�Calipaea consimilis McLachlan 分布:栾川。 溪�科 Euphaeidae 尾溪�属 Bayadera Selys,1853 (44)巨齿尾溪�Bayadera medanopteryx Ri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总科 Coenagrionoidea �科 Coenagrionidae 黄�属 Ceriagrion Selys,1876 (45)长尾黄�Ceriagrion falla Ris 分布:洛宁、栾川、嵩县。 瘦�属 Ischnura Charpentier,1840 (46)青纹瘦�Ischnura senegalenensis Rambur 分布:栾川。 (47)二色瘦�Ischnura lobata Needham 分布:栾川、嵩县。 扇�科 Platycnemididae 长腹扇�属 Coeliccia Kirby,1890 (48)四斑长腹扇�Coeliccia didyma Selys 分布:栾川、孟津、偃师。 (49)六斑长腹扇�Coeliccia sexmaculatus Wang 分布:栾川、嵩县。 华扇�属 Sinocnemis Wilson & Zhou,2000 (50)河南华扇�Sinocnemis henanese Wang 分布:栾川、嵩县。 扇�属 Platycnemis Charpentier,1840 (51)白扇�Platycnemis foliacea foliacea Selys 分布:全地区广布。 (52)粉扇�Platycnemis phyllopoda Djakonov 分布:洛宁、栾川。 山�科 Megapodagriidae 藏山�属 Mesopodagrion McLachlan,1896 (53)藏山�Mesopodagrion tibetanum McLachlan 分布:洛宁、栾川。 齿山�属 Rhipidolest Ris,1912 (54)二星齿山�Rhipidolest nectans Needham 分布:栾川。 丝�总科 Lestinoidea 丝�科 Lestidae 丝�属 Lestes Leach,1815 (55)蕾尾丝�Lestes nodalis Selys 分布:栾川。 综�科 Chlorolestidae 绿综�属 Megalestes Selys,1862 (56)褐腹绿综�Megalestes chengi Chao 分布:栾川。 (57)褐尾绿综�Megalestes distans Needham 分布:栾川、嵩县。 3 洛阳地区蜻蜓属种的数量分析 地位以及与全省所具有的各属、种之间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差翅亚目在洛阳地区所含属、种的数量分别是22属37种,均翅亚目为15属20种,与全省范围内蜻蜓目属、种的比较来看,洛阳地区差翅亚目的属种数量占全省比例分别为和,而均翅亚目所占比例分别为和,总体来看,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占全省属、种的比例分别是和。由表1可以看出,差翅亚目的大蜓科、裂唇蜓科、蜓科、蜻科,均翅亚目的丽�科、色�科、溪�科、扇�科、山�科、综�科,无论从属的数量上,还是从种的数量上来看,在洛阳地区蜻蜓目昆虫的分布上所占的地位十分明显和重要,说明洛阳地区十分适合蜻蜓目昆虫的生存。由于洛阳地区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区内河流众多,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通邑,十省通衢”之称,且区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植被类型更是多样化,区域性较强,故在蜻蜓的分布上也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和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洛阳地区的西部和南部,雨水比较充沛,使得这些地区的蜻蜓数量和种类所占比例也比较高,蜻蜓资源也十分丰富,同时也说明,洛阳地区的水质还是比较好的。 参考文献: [1]黄小清,蔡笃程.水生昆虫在水质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2):72-75. [2]王治国.中国蜻蜓名录:昆虫纲蜻蜓目[J].河南科学,2007,25(2):219-238. [3]王治国,王正用,李东升.河南蜻蜓目昆虫调查[J].河南科学,1990,8(3/4):78-94. [4]王治国.河南蜻蜓志:蜻蜓目[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 [5]张大治,张志高.陕西蜻蜓目昆虫资源概述[J].农业科学研究,2006(1):45-50. [6]杨晓燕,郑哲民.陕西省蜻蜓目的初步调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16(1):60-68. [7]赵修复.中国春蜓分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20-155. [8]李鹏,于昕,周长发.中文蜻蜓常用名称考[J].昆虫知识,2005,42(4):475-478. [9]江尧桦,徐延强,王波.山东蜻蜓目昆虫概述[J]. 山东林业科技,1996(6):28-29. [10]Yeh W C. Three dragonflies(Odonata) newly recorded in Taiwan[J]. Formosan Entomol.,2006,26(2):187-195.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113~114,117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篇二 浅谈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工艺型式与审美体验 摘 要:蜻蜓眼式玻璃珠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琉璃珠的鼎盛时期,见证了中西文化全方位的交流过程,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地域特色、信仰方式、文化背景、科技发展以及审美趣味,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 关键词:蜻蜓眼式玻璃珠;审美;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74-01 一、概述 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指以眼睛图案作为装饰的玻璃珠。在珠体上嵌入一种或数种不同于母体颜色,形成一层或多层类似眼睛的效果,或在珠体上造出凸出表面的眼睛形状,形成“鼓眼”,与蜻蜓的复眼十分相似。西方学界称之为“眼式珠”或“复合眼式珠”,安家瑶称它为“镶嵌玻璃珠”,这种珠子的制造方法多样,并非“镶嵌”一种方法,然而以其形式命名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却更为形象和全面。 二、造型分类 蜻蜓眼式玻璃珠均为手工制造,所以会带有随意性,同时也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我们很难找到两件相同的珠子。如果完全依据其外观,我们发现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国外学者曾经提出通过其上“眼珠”制造工艺的不同来对蜻蜓眼式玻璃珠进行分类的方法。我国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根据其“眼珠”造型的不同所反映的制造工艺,可分为九种造型。 A型:层状眼珠。早期的层状眼珠,是在珠体上多次滴不同颜色的玻璃料,由下至上渐次减小,再加以修整而成。更为常见的做法是,按照上述方法单独制作眼珠,趁母体尚未凝固时嵌入,加以打磨修整而成。 Aa型:“瞳孔”位于眼眶正中,又称为同心圆纹眼珠。在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中,年代最早。 Ab型:“瞳孔”位于一侧,即离心圆纹眼珠。整体形成“斜视”的效果,给珠体平添活泼的氛围。 B型:圆斑状眼珠。艾森称之为“简易点状眼珠”,是制作最简单的一种类型,将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滴在母体上,或将玻璃料滴加工成适当形状后嵌入未凝固的母体,略加修整即可制成。“眼”整体仅为一种颜色的玻璃料。 Ba型:平齐圆斑状眼珠。将加工好的玻璃料滴(即眼珠)嵌入母体,然后修整齐平。 Bb型:突出圆斑状。眼珠,保持滴上的玻璃料凸出于母体的状态,有时甚至通过修整突出强调。推测制造工艺应是:“先制成一带穿孔的圆形内胎,内胎先经烧制,然后在胎的外部再加涂白色的料,白色料之外再涂各种彩色料,以组成各种纹饰。 C型:嵌环眼珠。将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制成细条,嵌入母体,近环形,成为“眼眶”,环内的母体颜色形成眼珠的效果。嵌入的料环略呈弯月形,眼珠整体给人一种“斜视”的印象,嵌入的料环已脱落,时代为战国。 D型:角锥状眼珠。将母体制成带有多个角锥的不规则形态或在圆形母体上嵌入单独制作的角锥,这种装饰手法要和其他方式组合运用,角锥状眼珠最为突出。 E型:套圈眼珠。一个大圆圈中套若干小圆圈,艾森描述为“小眼分组置于特定颜色(通常是棕色)的区域”,小圆圈的数量似有定规,通常为六个或七个,其中一个位于中心,其余环绕置于周围,在港台收藏界常被称为“六星纹”和“七星纹”。 F型:镶嵌玻璃料卷眼珠。是在母体上滴大滴的玻璃料,在周围镶嵌不同颜色玻璃料条裹成的卷,形成眼眶的同时,又具有睫毛的效果,艾森简称为“镶嵌料卷”。 H型:几何线间隔眼珠。用连珠点纹形成圆、椭圆、三角等形状,将珠体表面的眼珠分隔开来,形成若干独立的小单元。 I型:组合型眼珠,即复合眼珠。采取多种装饰手法于一体。上述八型蜻蜓眼式玻璃珠中很多装饰手法都不是单一的,分型的依据是主要的装饰手法。 三、工艺特征与装饰纹饰 蜻蜓眼式玻璃珠集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造型、色彩及制作工艺均具有多样性。从质地上讲,有陶胎与玻璃胎两种,玻璃胎又分为透明与半透明。从造型上看,有方、圆、管状形,亦有相对内敛、平滑、整体的表现方式,亦有造型夸张、强调眼球凸出的效果。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纹饰丰富多彩,以眼形纹为装饰,最初是从埃及或西亚经印度传入中国的。融入中国文化后,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的宗教象征意义渐渐消失,在纹饰上也出现了更多中国式样的图案。比如:对称图案或点线连接,还有称为“珍珠地”或“连珠纹”的纹饰都是当时中国流行的样式。典型纹样是大眼里套贴小眼的复眼星纹珠,根据小眼数目被分成三星纹、五星纹、六星纹、七星纹等,甚至有十二星纹。此外,春秋时出现的被称作泼墨纹的珠子,尤其具有水墨大写意的雏形,其纹饰妙绝、配色讲究,有勾魂摄魄的惊人美感。 四、美学特性与审美感受 黑格尔认为,艺术形式不是随意创造出来的,相反,它们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状态的具体规定性之中。正如蜻蜓式玻璃珠注定只会产生于中西文化有所交流的大背景下,也只能产生在先人们熟练掌握玻璃制作技术的情况下。而人类对抽象的几何形图案有一种天然的爱好和一种天赋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种感觉,先人们才首先选择眼形纹构成琉璃珠的装饰图案。 审美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呈现的美;是先人们将社会实践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历史为背景所建构的一种特殊表现性关系。西方的艺术创造是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蜻蜓眼”作为琉璃艺术的代表,是人类审美表现关系专注于对象生动可感的表现性形式,是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它们与先人首先形成了意志实践关系和理智认知关系。 五、民族创新性与图腾崇拜 战国早期以后,楚地成为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最为流行的地区,仿制的蜻蜓眼式珠,与此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模仿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标本,材质之多样,形式之丰富,不见于西方古代世界,应当是本土制造的。它们的存在表明,蜻蜓眼式玻璃珠传入之后,得到了本土文化的强烈共鸣。 楚人有强烈的的艺术创造意识,从来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楚国利用已经掌握的玻璃工艺仿制了大量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仿制过程中,极富创造力的楚人由于自己审美习惯,把自己偏爱的传统纹样也添加一点进去,蜻蜓眼式玻璃珠上醒目的菱形纹就是楚人偏爱的一种纹样。从玻璃珠的发展来看,玻璃珠上的纹饰越来越富于变化,越来越丰富。单纯的蜻蜓眼纹装饰发展到多种纹饰组合的绚丽繁复的复合纹饰,使玻璃珠更加精美、典雅,充分体现出楚人审美情趣。 蜻蜓眼式玻璃珠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由于其外形极具观赏性,不仅有精美的装饰艺术特性,更多的是贵族们把能够佩戴它作为身份的象征。其眼形纹饰也有明显的宗教信仰含义。佛教徒对琉璃极其重视,把它视为七宝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的印度佛经亦有记载。“骨之精气凝为瞳孔。筋之精气凝为黑眼珠。气之精气凝为白眼仁。”眼睛乃“心之符也”。可见眼球凝聚了不可替代的原始神秘力量,人们相信眼球的魔力,并且认为眼球越多魔力越大。 六、结语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在公元前二千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进入中国的时间不晚于春秋晚期。蜻蜓眼式玻璃珠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琉璃珠的鼎盛时期,见证了中西文化全方位的交流过程,为科学研究中国古玻璃艺术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王敏.琉璃[J].上海工艺美术,1998,(03). [2]蒋玄怡.古代的琉璃[J].文物,1959,(06). [3]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潘谷西.段文杰.中国美术全集・琉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第三册. [5]李会.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初步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看了关于蜻蜓的科技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科技论文的范文 2. 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 3. 关于光的科技论文 4. 关于手机的科技论文 5. 关于科技的议论文作文

昆虫的利用论文

昆虫与人类昆虫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大家一起繁殖一起发展。随着人类科技的日益进步,人类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他们想要深入的地方,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活生产对于地球的影响日益深远,人类以无可争议的态度成为了地球的主宰。有些人认为人类是最高无上的,为了我们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它们的生命。人类把昆虫逐出它们的家园,并在那里建起了城市,建起了工厂…. 可是这样是对的吗?无数次的教训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不得不重新为自己定位。到底人类是地球的其中一员还是高与一切的主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和昆虫等一切自然物和睦共处,我们人类才能谋得更大的发展。因为人类只是地球村中的一员,我们并不比那些昆虫高明很多。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的一瞬,在人类都还没诞生的千百万年里,昆虫就已经是地球的主宰。昆虫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中包括了有利的因素,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包括了有害的因素。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来阐述昆虫对人类的影响。首先我们来谈谈昆虫对我们人类的害处。一, 农业的大敌。据报导,全世界为害庄稼的害虫约六千多种。我国水稻害虫就有二百五十多种,果树害虫一千多种,玉米害虫五十多种,仓库害虫三百多种。像粘虫、蝗虫、稻螟虫、玉米螟、地老虎、棉蚜虫,小麦吸浆虫、蚜虫、叶蝉、飞虱、介壳虫等等,都是重要的害虫。害虫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是相当惊人的,据估计,对野外生长的作物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串为l0%,室内贮藏物平均损失率为5%。就我国稻作害虫一项来说,1950年损失四千余万担。因此与害虫作斗争,从害虫口里夺回粮食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要的措施。例如松毛虫是毁坏森林的元凶。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其幼虫周身长满了长毛,专门取食松叶,故名。松毛虫是针叶林l0余种松树的大敌。我国从南到北都有松毛虫的危害,主要的松毛虫有6种,分别以其取食的松树命名,如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等。已有浙江、山东、河北、广西等20余个省(区)市遭到其严重危害,大发生时,数日间即能将青山绿林变为秃枝残梗,远望如火烧,近看虫满树,虫粪盖满地。松树受害后,长势受损,甚至衰萎枯死。据1952年湖南零陵林管处调查,仅零陵、祁东等五县,被马尾松毛虫为害的面积即达253万余亩。l953年辽东长白山西部天然落叶松林,受害面积达43万余亩。松毛虫不但严重破坏森林资源,也使收割松脂的副业生产受到损失。改革开放前林区人民常靠松脂收入换取油盐粮米,那时林农常皱眉长叹说:"松毛虫把我们的油筒、盐壶、米瓮都给敲掉了"。近期每年发生面积仍有3000万一4000万亩,仅木材一项约损失500万立方米。二, 居家生活的大敌。每个家庭居室或多或少都有害虫。那些隐藏于居室各个角落的害虫由于个体小或者数量少,因而没有引起你的注意。不然,只要你在久藏不常翻动的书籍或纸张里检查一下,你就会见到有小虫在爬动。请你再检查一下不常穿的毛呢衣服里有没有蛀孔?如果有的话,那肯定有蛀虫藏在衣箱里。甚至在久藏未食的白糖里也有虫,这种虫是肉眼难以看到的。至于庭园花木上有虫,那更是大家所常见的。例如我们所熟悉的蚊子,就是传播病源的罪魁祸首。 (1)疟疾 疟疾这种病是由疟蚊传染的。 疟疾又称瘴气。据1935年卫生署的调查,在瘴气盛行的区域里,居民血液内有疟原虫的占50%,患恶性疟疾的占72%。1936年江苏皋县因患疟疾死亡二万人左右,1876年开凿巴拿马运河时曾因黄热病及疟原死了无数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后经昆虫学家解决了蚊子的问题才得以继续完成运河工程。1930年远东热带病医学会的报告指出:泰国每年死于虎口约50人,而死于疟疾者达五万人。(2)流行性乙型脑炎 这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是由蚊子传带的,这种病又叫日本乙型脑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脑炎。患者有发烧、头疼、呕吐,抽风、昏睡、昏迷等现象。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品,所以病死率相当高。所以消灭蚊子是保证人的身体健康,避免疾病传播的关键。其次我们来谈谈昆虫对人类的益处。昆虫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原料。例如(1)紫胶,它在工业上的用途很广,可制成胶片供工艺使用。它是一种高档的涂料,把胶片溶解在95%的酒精中,用以油刷高级家具和木制品以及装饰品。除此之外,紫胶还是塑料、导电绝缘体、橡胶填充剂、防湿剂等重要工业产品的原料,广泛应用于军工、电器、橡胶、油墨、皮革、塑料、钢铁、冶金、机械等工业以及木器、食品、医药等行业。例如(2)白蜡,它具有密闭、防潮、防锈、经久不腐、着光、生肌、止血止痛、补虚、续筋接骨等作用,是军工、轻工、化工、手工和医药生产上的重要原料。如金属品的防腐抛光,精密仪表机械的防潮、防锈及润滑。由于它融点高,制出的模型、教具在夏季高温情况下不软化、不变形。纺织工业上用于着光剂,造纸工业上的填充和上光剂,电容器的防腐,汽车蜡,地板蜡,化妆品的原料,名贵家具的抛光等,特别是军工、航天、科研等部门对白蜡的需求更是日益激增。 昆虫作为动物界中的一个纲,在中药材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传世的文献中,最早记载昆虫药用价值的医学书籍首推《神农本草经》,它是中国古代研究药学时所用的药典。《神农本草》中有药365种,记载作为药用的“虫”(广义的)29种,其中属于昆虫的为21种。这21种虫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有:石蜜、蜂子、蜜蜡、桑螵蛸;中品无毒或中毒,包括露蜂房、蚱蝉、白僵蚕;下品多毒,有:蛴螬、石蚕、雀瓮、樗鸡、斑蝥、蝼蛄、地胆、萤火、衣鱼、木虻、蜚虻、蜚蠊、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又补充动物药32种,其中属于昆虫的11种。 总计在动物药中,真正属于昆虫及其产品的,有l00余种,有些昆虫的药用价值还很高,对人类医病防病、滋补健身以及延年益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冬虫夏草。它是指蝙蝠蛾科昆虫的幼虫在秋冬季被虫草属的一种真菌感染死亡后,第2年夏天从幼虫头上长出一根虫草属的真菌角状子座,即为冬虫夏草。夏至前后挖取,去泥土后晒干或烘干。生用。具益肾补肺、止血化痰之功效。用于久咳虚喘、劳嗽痰血、阳屡遗精、腰膝酸痛等症。可单用浸酒服,也可以本品与鸡、鸭、猪肉等一起炖食,对病后体虚不复、自汗畏寒等有补虚功效。对肺癌等肿瘤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同时昆虫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包括的有机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还有大量人体所需的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无机物质:各种盐类、钾、钠、磷、铁;钙等。据分析,每100毫升人的血浆,含有游离氨基酸24.4-34.4毫克,而每100毫升昆虫的血液中,含有游离氨基酸高达293.毫克,高出人血几倍。蚕蛹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均高于大豆。昆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也很高,据分析,烤干的蝉含有72.02%的蛋白质;黄蜂含有81%的蛋白质;白蚁体内的蛋白质含量比牛肉高,100克白蚁能产生500卡(2090焦)热量,100克牛肉只能产生130卡(544焦)热量。由此可见,昆虫才是名副其实的高蛋白食品。除了丰富的营养外,不少昆虫还有独特的保健作用,例如蝗虫可暖胃助阳、健脾运食,蝉可清热、息风、镇惊等。开发昆虫食品大有前途,已经引起各国的重视。有些国家正在开展研究、筛选、培养一些营养价值高的昆虫食品,作为补充人类食物的一个来源。据统计,目前世界食用的昆虫包括8类、63属373种。有一则新闻是这样说苍蝇的。你能想象要叫苍蝇成为人类的免疫保健食品吗? 在营养学家的测定下,发现蝇蛆干粉中粗蛋白质含量高达61.2%,粗脂肪含量23%,还含有丰富的钙、镁、磷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良的人类食品。而蝇蛆的生产又有价格低廉的优势。因为苍蝇生育周期短,繁殖力强。一对苍蝇一个夏季能生育出2660亿个蛆。人们可从蛆体内提取纯蛋白和脂肪,制成高级食品供人食用。据报道,经中国科学院50年人工驯化培养的小个体苍蝇,正在武汉一座"苍蝇工厂"内被利用来提取具有免疫作用的营养品。我国这一高科技项目,已处于国际领先之列。如今在"苍蝇工厂"里,人们用奶粉、豆粉喂养着数以亿计的"工程蝇",大量的蝇蛆在用麦麸调制的营养基中,长得白白胖胖。科研人员可以从这些胖蛆身上,提取抗茵活性蛋白、复合氨基酸、蛆油、几丁质等具有广泛用途的物质。"抗茵活性蛋白"杀菌力特强,只要有万分之一的浓度,就足以杀灭各种病菌,这为研制高效抗菌素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线索。昆虫还与我们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很多科技发明的灵感都来源于昆虫。首先是蝇眼照相机的发明。昆虫的复眼是由千万个小眼组成的,由于小眼之间的相互抑制,使眼具有突出影像的边框、增大清晰度的功能。人们仿效苍蝇腹眼中小眼的蜂窝型结构制成了用于科研的“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拍摄1329张照片, 其分辩率达4千条线。其次日光灯的发明也是来源于萤火虫。萤火虫的发光器官,生长在腹部的第六节和第七节之间;从外表看只是层银灰色的透明薄膜,如果把这层薄膜揭开在放大镜下观察,便可见到数以千计的发光细胞,再下面是反光层,在发光细胞周围密布着小气管和密密麻麻的纤细神经分支。发光细胞中的主要物质是荧光素和荧光酶。当萤火虫开始活动时,呼吸加快,体内吸进大量氧气,氧气通过小气管进入发光细胞,荧光素在细胞内与起着催化剂作用的荧光酶互相作用时,荧光素就会活化,产生生物氧化反应,导致萤火虫的腹下发出碧莹莹的光亮来。又由于萤火虫不同的呼吸节律,便形成时明时暗的"闪光信号"。人们经过研究,把其发光的过程,列一简单的公式,最终研制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日光灯。昆虫还是侦破案件的好帮手,其中有一种昆虫的名字就叫做“法医昆虫”。 用法医昆虫"侦破"案例的典型实例不胜枚举。据报道,1984年11月25日这天,在一个僻静处,发现了加州一大学生被害。当时,难以判明确切的被害时间。然而,尸体上出现的昆虫使案情出现了转机。法医昆虫学家根据尸体上发现的丽蝇卵,确定被害人是在气温20℃以上的温暖天气被害的,因为丽蝇只有在气温高于20℃时才产卵。核查气象部门的报告,发现这名女学生失踪的第一天气温正好高于20℃。由此并汇集其他线索分析判断,该女生失踪当天即被害。随之案情真相大白,凶犯难逃法网。这起案例当时不仅引起了昆虫学界的关注,也震动了司法当局。从此,法医昆虫被美国司法部确立为判断人体死亡时间的有效工具之一。近期,发生在美国的另一起枪杀疑难案件,也由昆虫"告破"。有人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乡间平房中发现一具女尸,解剖证明被害人死于头部的小口径来福枪伤,同时发现尸体上有大量的蝇类幼虫,即蝇蛆。调查人员在取样中收集到142只蝇蛆和10只蝇蛹,经鉴定是红兴丽蝇和裸芒综蝇。研究人员根据这两种蝇的发育生物学和当地气象情况分析确定,被害人死亡时间是10月24日或25日。依据这个至关重要的判定进行排查,很快找到了嫌疑犯。最后凶犯招供,是10月24日下午用来福枪杀死被害人。小小昆虫被誉为"破案"小英雄,真是名不虚传。最后我们来谈谈昆虫与人类文化的关系。(1) 世界的地名与昆虫 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地名多如牛毛,而地名的产生、命名及变更也各有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涵义。很多地名都来源于当地独具的自然风貌、经济特征、传统的民族文化或宗教信仰,还有美妙的神话传说等等。当然,其中也不乏以珍奇的禽兽和花草来命名的,更有趣的是有些地名还确实与昆虫结下了不解之缘哩! 巴拿马是中美洲东南部的一个国家。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贯穿于该国境内中部的加通湖。据说很早以前,加通湖畔到处都是翩翩起舞的蝴蝶,又因其形态美丽,色泽鲜艳,远远看去,飞舞的蝶群恰似一片花的海洋 一一 蝶海!所以巴拿马有“蝴蝶国”之美称。此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地名也是与昆虫有关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2) 昆虫与民俗风情 在众多的昆虫种类中,有一些种类被喻为向往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其中蜜蜂和蚕是典型的代表。因为蜜蜂可酿蜜、产蜂蜡,蚕能吐丝织茧,是人们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唐代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耐人寻味,常吟常新。因此,人们常将蜜蜂视为甜蜜和勤劳的化身,将蚕喻为无私的奉献者,并将两虫视为婚礼中的吉祥虫。如我国拉古族人有捕蜂制成蜂蜡烛的习俗,在举行婚礼时,一对新人一定要点燃两支蜂蜡烛,以喻示他们婚后生活充满光明、甜蜜与幸福。蜂蜡灯在拉古族人的婚礼中之所以不可缺少,据说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对恋人因双方父母有矛盾而不同意他们的婚恋,无奈二人为情爱双双自杀而亡。后来二人坟上长出一棵七里香花树。不知为何两家长辈所养的蜜蜂都到这棵花树下来采蜜。双方家长吃了蜂蜜,又想念起亡故的儿女,悲悔莫及,不约而同来到这棵花树下握手言和了”。从此往后,晚辈们的婚恋不再受干涉了。人们把蜂蜡烛视为自由、光明和美好的象征。我国的另一少数民族京族人在举行婚礼之日,要有一系列的“歌宴”来欢庆,据说其中最精彩的是“结义歌”,其中男女对唱段“我俩犹如蚕虫,共吃一张桑叶,共一簇草吐丝”(男);“我俩犹如蜜蜂,一在窝内一在窝外(女)”……,将象征婚姻的和和美美与甜甜蜜蜜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增加了婚礼的情趣与热闹。(3) 为艺术添彩蝴蝶、甲虫、蜻蜓等昆虫由于色彩鲜艳,深受人民的喜爱。在历代艺术作品中,以蝶为题材的很多,如在明、清二代,蝶和瓜构成的图案代表吉祥。蝶和花卉配合使画面生动而自然,成对的蝴蝶代表爱情的象征。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不少的祖国历代名画,其中有一张宋代名画叫做《睦春蝶戏》图的。画面清晰生动,十多只彩蝶,色彩鲜艳,风姿秀丽。这幅画据说为南宋画家李安忠所作,画上的各种蝴蝶的大小比例、形态特征以及色彩斑纹等,大都酷似实物,栩栩如生。虽然时隔千年,仍然能辨明都是属于南宋产于国都临安(今杭州)附近的蝶种,个别种类还可明显无误地识别其雌雄。至于在织物、刺绣、邮票以及工艺品中能看到的蝴蝶图案就更多了。凤蝶是工艺美术品的最好材料,凤蝶标本可以展姿成各种形态与花草搭配后装入玻罩或相框中,做为茶几上的摆设及墙壁上的装饰,在欧美市场颇受欢迎。艺术家们利用美丽多姿的蝶翅拼贴成艺术价值很高的蝶翅画。有一幅仿照名画《百骏图》制做的蝶翅画 ,价值高达16700美元。 利用各种蝴蝶翅膀为原料,采取国画、油画及雕刻等表现艺术的长处,利用蝴蝶自燃天生的花纹而贴拼出山水、风景、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图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昆虫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对自己的定位,我们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我们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昆虫的营养价值:昆虫是人类向自然界摄取蛋白质的途径之一,据记载:从古时,在人民生活困难的时候,就主要使用昆虫。目前在世界贫穷的国家:如非洲,尼泊尔,埃塞俄比亚等均以昆虫和草根为生,昆虫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摄取脂肪,蛋白质的途径。从营养价值来看,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干虫体的含量高达百分之30~百分之70而且由20多种重要氨基酸组成,含有人体与动物无法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和儿童必须的2种氨基酸,干的蝉含有百分之72,蚂蚁含百分之42,黄蜂含百分之81蟋蟀含百分之65,并且昆虫还含有丰富的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水。其脂肪中百分之85为软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易被人体所吸收。 丰富的食用昆虫资源:由于昆虫数量多,繁殖多,可以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所以即使大量捕捉也很难造成生态破坏,并且很多国家的养虫业很发达。我国蚕业,蝗虫资源都很丰富,并且有些地方也有使用它们的习惯。我国曾多次向外国出口蝗虫,蚕蛹等~~~~国外也以开办:苍蝇工厂,蚯蚓工厂等,利用其产卵多,生命力强等特点向大众提供大量蛋白质。全世界约有3000种昆虫可以食用,我国约有800种。由于昆虫的食物转换率高,食用3kg植物蛋白可以换1kg昆虫蛋白,而牛需要8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羊则10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所以因为昆虫繁殖快,数量多,生命力强等特点,昆虫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使用昆虫的利用情况:在现实社会中,昆虫不仅还可以用作食物,还可以用做医药,许多药如:僵蚕,九香虫,蝉蜕,龙凤,冬虫夏草等既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还可以对人生体进行滋补。在古代,昆虫就在人们的食谱上曾有过重要的地位,至今,很多国家还保留着这些习惯。墨西哥的外号叫“昆虫之乡”,有370多种昆虫可以作为佳肴,列入品牌的有60多种,所以墨西哥每年因这个原因吸引了世界很多游客。 利用昆虫或其他产品为原料作为饮料:蜂蜜在很多人群众多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喝,在爱喝的同时还可以对胃和其他器官进行护理。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养蜂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蜜蜂也是授粉昆虫,所以对农业也有很好的促进。我国不仅是养蜂,食用蜂蜜最多的国家,也是饲养蜂蜜最多的国家,大约拥有600多万箱蜂群。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所以,发展昆虫业是很好的一项事业。

观赏昆虫学的研究感想摘 要:本文是作者对观赏昆虫和观赏昆虫学课程内容的介绍以及作者对于观赏昆虫学课程的感想。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观赏昆虫学的研究方法、昆虫的采集与捕捉及标本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观赏昆虫、观赏昆虫学、感想、昆虫资源、采集昆虫在我国,观赏昆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着特别的偏爱,吟诗作画常以昆虫为对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人们以虫寄情,以情赏虫,充分展现了中华氏族特有的浪漫与博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虫文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民间观赏昆虫的经验总结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写成本文,目的是使大家对观赏昆虫有个基本了解,并通过观赏昆虫的活动增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一、观赏昆虫学课程简介我们学校的观赏昆虫学课程由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开设,肖铁光教授主讲。这是一门选修的课程。为30个学时。使用教材为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观赏昆虫大全》一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安排中除在教室上课外,还有两个学时的参观校标本馆。课程结束后,学生须上交10只捕捉的昆虫作为标本。课程由有趣的昆虫外部结构、错综复杂的昆虫体内世界、昆虫的生物学、观赏昆虫的分类、昆虫疾病、昆虫人工饲料、虫—食品、药品、毒品、虫文化赏趣、方寸之中话昆虫、空中“骄龙”—蜻蜓、乡谣俱乐部—鸣虫、忠勇无敌大将军—蟋蟀、大自然的舞姬― 蝴蝶、独角仙、田园番独特景观。台湾开发的“虎山溪观萤”,日本每年6月上旬举办的“萤火虫祭”,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可在宾馆、舞厅等娱乐场所,集萤火虫于特制的玻璃瓶中,当娱乐达到高潮时,突然断电,释放萤火虫,萤光闪闪,似流线舞动,另是一番景象。中国人对昆虫鸣声的注意和欣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仅仅是欣赏各种野外昆虫优美动听的鸣声。从唐朝开始,人们则将鸣虫作为宠物蓄养在各种笼器内,以便随时随地聆听这一独特的音乐。在蓄养鸣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几种蟋蟀不仅善鸣,而且好斗,从此斗蟋便成了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如果将这些善鸣、好斗昆虫,集中饲养,适时对外开放,使人们在工作之余,细细倾听这一独特的虫国乐章或观看斗蟋的激烈场面,将是又一奇妙享受。昆虫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戚相关,从文字到语言,从神话到传说,从绘画到诗篇,从战争到政治,从恋爱到婚姻,从娱乐到破案,从邮票到服装,从塔碑到航天……几乎无处不有昆虫的身影,无处不渗透着与之相关的知识。如果能建一处昆虫馆,聚昆虫趣味、知识于一室,将会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观赏昆虫能给人以美感,可供赏玩、娱乐以增添生活情趣,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观赏昆虫还有益于增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昆虫多样性,特别是对珍稀、濒危资源昆虫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并使之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三)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群众对观赏昆虫资源尚缺乏一定知识,对昆虫的乱捕滥杀或以商业经销标本为目的大最捕采屡有发生,造成观赏昆虫资源的严重破坏。所以在观赏昆虫活动中,应有正确的娱乐观;合理适度开发利用观赏资源昆虫,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促开发,使观赏昆虫这类自然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八、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兴建于2001年,原址在老图书馆三楼,只有80余平方米,馆藏标本多为农业害虫。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后来在老图书馆一楼扩建了新馆,现已形成占地面积140多平方米,馆藏昆虫20余万只,包括昆虫世界、蝴蝶王国、多媒体放映厅三大场馆在内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标本馆自建成以来,先后接待了包括长沙市教育局等20多个团体在内的数以万计的校内外人士参观、访问和学习,在校学生的参观人次更是难以胜数。曾先后受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教育频道、经贸频道以及东方新报等多家大型媒体的关注、报道,并于2004年被授予“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昆虫馆场馆面积158㎡,馆藏标本20多万号。 静态昆虫展出标本1700多种,8000余号,其中数目较多的有鞘翅目39个科;鳞翅目38个科;膜翅目31个科;同翅目14个科;半翅目12个科;晴蜒目9个科;双翅目8个科;直翅目6个科;等翅目1个科;螳螂目1个科;革翅目1个科;脉翅目1个科;拈翅目1个科等。以教学、科研为主,对校内外各界人士免费开放。建馆以来,在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的同时,也为昆虫爱好者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了场所,激发了参观者热爱昆虫,研究昆虫的热情,在加强广大学生自然观、生态观宣传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期开展的昆虫知识讲座更是吸引了众多人员前来参观学习,人们在参与欣赏昆虫艺术展(蝶画、翅画、蝴蝶工艺品)当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现在,新的昆虫标本馆正在建设中,我们观赏昆虫学课程的同学们有幸作为第一批人员参观了新的标本馆。首先我们来到了位于老图书馆一楼的肖铁光老师的昆虫标本制作室,这里制作出来的标本正在源源不断的向新标本馆迁移。新的标本馆位于文渊阁的四楼,同在四楼的还有我们学校的动物标本馆、土壤和岩石标本馆。昆虫馆的新馆实际上是原来农业生物图书书库,不过现在经过装修后已经焕然一新,新馆的面积更大,展位更多,因为还在建设中,许多标本还没有摆上展台,但是单单就摆上展台的这些标本来说,就已经让我们连声惊叹了。希望还有机会去参观!九、结束语我的论文不长,简单的介绍了许多关于昆虫和观赏昆虫的知识,希望大家在读后能够增长一下对观赏昆虫的认识。学了这门课,收获很多,可不仅仅是弄清了一个区别而已,只是不知该怎么说。湖南观赏昆虫资源丰富,应在做好开发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加以利用,并在利用的同时尽可能加以保护,以保证湖南观赏昆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参考文献 [1] 王音 周序国.《观赏昆虫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 李鹏翔.观赏昆虫[J]. 科学大众(中学版),2001年12期[3] 龙中伟. 观赏昆虫采捕加工法[J]. 农村新技术,2000年06期[4] 郑立军 靳桂敏 杨新廷;. 观赏昆虫刍议[J]. 野生动物,2001年03期[5] 吴福泉. 观赏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J]. 广东蚕业,1999年03期[6] 朱巽. 湖南观赏昆虫资源的利用研究[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4期[7] 高卫红. 另类宠物欣赏——观赏昆虫[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06期

  • 索引序列
  • 资源昆虫论文需要文献
  • 昆虫学报官网
  • 研究昆虫的意义论文摘要
  • 药用昆虫论文参考文献
  • 昆虫的利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