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好发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好发吗

发布时间: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好发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是1986创刊,由内江师范学院主办。出版地是四川省内江市。

主办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 编辑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主编:, 曾良. 主任:, 林广泽. 地址:, 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705号. 邮政编码:, 641112 ...

省级刊物刊物在划分级别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规定就是关于学报的:普通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都统一划归为省级刊物。因为学报的学术性,要比刊物的学术性高,所以其级别也是一个特例刊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主办: 内江师范学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四川省内江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1-1785 CN: 51-1621/Z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曾用刊名:内江师专学报;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创刊时间:1986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创办于1986年,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内江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A4开本,理科7个印张(112页),文科8个印张(128页),文理科各6期,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671-1785,国内统一刊号为:CN 51-1621/Z。 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根本方向,坚持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的统一,注重学术质量,注重社会效益,鼓励创新。努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反映教学科研成果,传递科研信息,推动学术研究,促进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风建设。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好投吗

应该可以吧!

涪陵师范大学

长江师范学院位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其前身是1931年兴建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77年建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涪陵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和涪陵 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准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在地方文化的浸润孕育下,长江师范学院承袭“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形成了“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校现有李渡、江东和建涪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万平方米(1,642亩),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49万元。建有校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系共管实验教学中心6个及各类专业实验室3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97个。有1000座的语言实验教学中心,11间现代化微格训练室。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有藏书万册、CNKI数据库1,万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检索数据库万条。校园网光缆公里,信息点12,153个。建有篮球馆、体操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体育设施完备。 学校现有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9个二级教学单位,设有3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学、理学为主,多学科相互融合、各具特点,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重庆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扶持学科8个。现有市级精品课程7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4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41门。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75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43人,副高职称的19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69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146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9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4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38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带头人15人、学术带头人50人、中青年学术骨干30人。另有兼职教授26人,外籍教师5人。 学校现有科研机构14个,其中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报》两种全国公开发行报刊和《三峡教育论坛》、《乌江论丛》、《巴渝教育探索》等重庆市内部连续出版刊物。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特色明显。2004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117项。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7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689篇/件,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784篇/件,被SCI、EI、ISTP收录3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篇。获省部级以上奖55项、区级政府奖29项。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827人,其中,本科生10,702人。1977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4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称,学校因此被誉为“培养‘三区’教育子弟兵的摇篮”。近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珠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100多项、市级奖300多项;先后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集体奖40多项,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个人300多人次。 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常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2004年开始招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斐济等国的留学生,是重庆市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三年来,学校先后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活水女子大学、美国查尔斯顿大学以及泰国38所皇家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交流和合作,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20人次。 学校是“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先后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校园网络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集体”、“重庆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长江师范学院简介 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2006年9月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31年兴建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77年建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涪陵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和涪陵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学校所在地涪陵,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素有“乌江门户”、“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涪陵是先秦时期的巴国国都,文化积淀深厚,多元而独特的巴枳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孕育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涪陵有辉煌的书院办学史,北宋时期在长江北岸创办的北岩书院时称“理学圣地”,书院遗风及其理学精神厚泽涪陵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在地方文化的浸润孕育下,长江师范学院承袭“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形成了“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2001年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现有李渡、江东和建涪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万平方米(1,642亩),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1,907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32,221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195万元。建有校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系共管实验教学中心6个及各类专业实验室3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97个。有1000座的语言实验教学中心,11间现代化微格训练室。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有藏书万册、CNKI数据库1,万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检索数据库万条。校园网光缆公里,信息点12,153个。建有篮球馆、体操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体育设施完备。学校现有16个系(院)、2个教学部,设有29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学、理学为主,多学科相互融合、各具特点,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重庆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扶持学科8个。现有市级精品课程6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4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34门。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68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45人,副高职称的19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23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146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9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2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38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带头人15人、学术带头人50人、中青年学术骨干30人。另有兼职教授40人,外籍教师4人。学校现有科研机构14个,其中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报》两种全国公开发行报刊和《三峡教育论坛》、《乌江论丛》、《巴渝教育探索》等重庆市内部连续出版刊物。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特色明显。2004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94项。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5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1,754篇/件,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532篇/件,被SCI、EI、ISTP收录28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4篇。获省部级以上奖39项、区级政府奖13项。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079人,其中,本科生9,943人。1977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4万名各级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称,学校因此被誉为“培养‘三区’教育子弟兵的摇篮”。近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珠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90项、市级奖345项;先后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集体奖42项,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个人260人次。 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常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2004年开始招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斐济等国的留学生,是重庆市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三年来,学校先后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活水女子大学、美国查尔斯顿大学以及泰国38所皇家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交流和合作,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18人次。学校是“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先后获“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校园网络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集体”、“重庆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发刊日期

哲学·政治、法律·经济、语言·文学、教育·心理、历史·文化、艺术研究、图书·情报·文献、中学教学研究、学生论坛以及理科基础研究、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和体育等。专题研究栏目:哲学社会科学版有明清小说研究、范长江研究、张大千研究专栏,自然科学版有数学建模专栏。本刊自1986年创刊以来,已经逐步形成较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好评,并引起国外同行的注意。1997年被列为《全国报刊索引》来源的核心期刊。2002年被列为CNKI期刊全文数据收录期刊,并上中国期刊网。2003年4月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查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组织委员会颁发的《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并在“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

内江师范学院代码是10640,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内江师范学院位于四川省内江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四川省本级地方性本科师范院校,入选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川南高校联盟理事单位。

学校历史

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56年由教育部核准创办的四川省初中师资训练班。

1958年,更名为内江师范专科学校。

1959年,与内江工专、简阳农专合并建立内江专科学校。

1962年6月,因国民经济调整,内江专科学校撤销停办,教职工被分流组建到实行内江专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内江专区初级教育行政干部学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内江专区行政干部学校。

1978年,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恢复,内江专区行政干部学校余下部分更名为“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内江师专。

1979年,内江师专与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即内江教育学院)从一家分为两家独立建校办学。

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内江教育学院

内江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内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和地区教师进修学校。

1984年,经原国家教育部批准内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内江教育学院。

内江艺体师范学校

内江艺体师范学校前身系创建于1905年的川南简易师范学堂,后几经变迁。

1952年,更名为内江师范学校。

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内江艺体师范学校。

1998年,内江艺体师范非实质性并入内江教育学院。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原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内江教育学院合并建立内江师范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有教职工1330人,其中专任教师1079人,正、副高级职称414人,硕、博士839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名、后备人选6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内江市首批“三百计划”创新人才1人,内江市拔尖人才4人,内江市学科带头人9人;聘请有中国(境)内外著名高校、地方中小学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206人担任兼职教师。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5月,学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开设61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6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四川省特色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广播电视新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川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水产养殖学、美术学、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等

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水产养殖学、小学教育

学校荣誉

截至2019年5月,学校获四川省级教改项目13项,获四川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2018-2019学年,学校共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300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项36项,省级奖项266项;在全国(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国际奖项13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学术科研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有四川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6个、四川省社科联高水平团队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内江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内江市创新人才团队1个。

截至2019年5月,学校近5年来,学校获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共14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6700余篇;出版专(编、译)著近200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19年5月,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万册,中外文报刊1320种,电子文献数据库46个。图书馆收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大型古今丛书兼及部分专科性和综合性工具书资源;购有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读秀学术搜索、百链云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PQDT、SCI等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自建有大千文化数据库、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数据库、中小学教育教革数据库、本校优秀毕业生论文库等特色数据库。

学术期刊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社会科学单月出刊,自然科学版双月出刊。

社会科学主要栏目:明清小说研究、张大千研究、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语言学、历史与文化、法律、教育、哲学、政治和艺术等。

自然科学主要栏目:峨眉武术文化研究、应用心理学研究、数学教学研究、数学、物理、建筑科学、化学、生物、环境、计算机技术、经济、地理、体育、教育教学和图书情报等。

1997年,期刊被列为《全国报刊索引》来源的核心期刊。2002年被列为CNKI期刊全文数据收录期刊。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并在“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搭建对外交流合作新平台。截至2019年5月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与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各类校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近40个。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全球视野培养,专设“学生出国(境)研修奖学金”,每年从大二学生中遴选1%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国(境)外高水平大学交换学习。

沱江黉门,弦歌铿锵。学校坚持以,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振兴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十大工程,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等“九个力”,不断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错位发展,为早日实现建成“师范大学”的“内师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是1986创刊,由内江师范学院主办。出版地是四川省内江市。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审稿快吗

发表过后,会告诉你在哪一期出版,出版了直接去院报办公室拿。

差距很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是核心(cssci),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只是普通刊物,两者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主办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 编辑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主编:, 曾良. 主任:, 林广泽. 地址:, 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705号. 邮政编码:, 641112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印太

小时候,“别人家孩子”总是懂礼貌,爱学习; 读书时,“你们上一届”总是纪律好,成绩高; 还有一种,叫“别人的学校”。 前几年,一篇《一个班37人考进清华北大》曾引起很大轰动:在奥数风生水起的年代,有个叫王金战的数学老师,他带领一个55人的班级。 其中37人考上了清华、北大,还有10人被牛津、剑桥、耶鲁等名校录取,他所辅导的奥赛学生也屡创佳绩。 当人们感慨这个老师的厉害之时,发现老师是人大附中的老师,孩子是人大附中的孩子。 几年前,是人大附中的神话,而最近,当你的孩子还在为“背诵全文”而发愁时,清华附小的学生们已经在用数据分析苏轼的诗词了! 清华附小的六年级同学利用假期完成苏轼课题报告23份。他们不仅搜集了苏轼的3458首诗词,共25万字,利用分词研究揭示苏轼作品的高产以及他的人生经历; 还推算出苏轼对于旅游景点的品牌价值;甚至还分析出了苏轼的朋友圈,及社交往来……不服不行。赞叹过后,有网友开始感叹,“这么小就读了清华附小,大了怕是要读清华呀”;“学校和学校的差距体现出来了”;“背后的家长团辛苦了”…… 不能否认的是,每一项成果的诞生, 除了学生的辛苦作业之外,还有其背后学校的强大师资力量,和父母的教育做坚实后盾。 △ 名校的大门,对于某些人,总是开得更大些。 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开展调查,发现在2007-2016年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其中, 近五成状元父母是教师(35%)和工程师(),近两成父母是公务员。 来自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在下降。 如同今年北京高考状元说的:“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走很多捷径。” 那些出生优渥家庭的孩子,从出生就享受更好的东西:优质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生活环境。 他们暑假,父母花几万、几百万去全世界各地参加夏令营、旅游,普通小孩,最多就是在家刷刷习题。 王金战老师在总结经验时提到一点: 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 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阶层是会遗传的" 。 机会从来不是均等的,对于出生在北京的孩子,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之前有人对清北自主招生和博雅领军在各省的入选人数进行统计,发现北京录取总人数是江苏的倍,是河南的倍。 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考录取,地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教育资源不公平也是近年来反复被讨论的话题。 所以,常有人感慨:我们努力也不能考上名校,勤奋也没什么用。 人总是奢望“付出最少得到最多”,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不公平的交易。 出身优越可以带来更好的教育资源,但富裕家庭千千万,北京考生那么多,却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高晓松。 △ 我们过于看重出身给人生带来的加速度,却忽略了出身好并不等于能进名校的事实。想进名校,还需要努力。 在《开讲了》中,李健谈及大学时代的故事: “我们宿舍有六个人,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我的上铺是一个对哲学很感兴趣的人,大一的时候就看黑格尔。另外一个室友是不停地学习语言,学英语、学日语、学法语、学德语。也有获得奥林匹克数学金牌、物理金牌的,他们总是不费什么力量就总能考到97、98分。但对我来讲不一样,我可以通过努力、通过勤奋考到六七十分、顶多八十分算不错了。但是我参加的一些歌唱比赛,基本都是第一名。” 有人总要说,你看,日语、法语、歌唱技能,这些穷人哪能学得起,有钱人的孩子,才有资格享受,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再努力也没什么用。是的,艺术特长生、竞赛获奖者、国防定向生、飞行学员班、高水平运动员,有时候是文化分不达标的学生走进名校的另一条路径。很多技能,也确实要家庭资金上的支撑。 可比起资金,更重要的是自己。音乐上有极大成就的李健,进入清华靠的确实是自己的特长,但他家境也相当普通。 他的父亲是京剧演员,小的时候,一直跟随父亲上班,跟着学唱戏。他的家境也是比较普通的,曾经想报吉他班,看二十块钱的、三十块钱的……为了省钱,他选择了四块钱的。有时候还要帮老师调音、扫地,来减轻自己的学费压力。 况且你想想,艺术特长生、竞赛获奖者、国防定向生、飞行学员班、高水平运动员……这其中的任何一条,哪一个能轻易达成? △ 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人文科学实验班申请条件为例: “受过系统的蒙学教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蓑翁对韵》、《龙文鞭影》”; “能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 “有初步的文字学基础,学习过《说文解字》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能简单讲解六书” 这些知识,不是有钱就能掌握,也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也需要承受无数的竞争和压力。 今年清华北大自主招生初审信息统计显示, 有45%以上的学生参加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比赛获奖。 烟台一中的曲浩志,是今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获得者,获得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协议。 在清华大学生命体验营的230人中,通过笔试面试选拔最终获此奖励的只有50人。 他们走的路,只是和我们不一样,但不代表不艰辛,更不代表没压力,他们只是和我们用不一样的方式在努力。 你看, 比你条件好的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不勤奋,才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差距。 △ 前段时间,《我月薪三万,却撑不起孩子的暑假》一文刷屏,不可否认,不管是月薪三千还是三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全心全意。 湖北黄石的胡莹莹,考进了南京大学。 她没有特长,没有参加超过三万块的夏令营,甚至没有爸爸。 为了让胡莹莹继续上学,她的妈妈到处打工,每天五点起床,晚上六点多才下班。为了让女儿更好地学习,在胡莹莹上高中时,她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有时候,胡莹莹已经睡下,胡妈妈却在忙碌。 妈妈支持,自己也争气,胡莹莹最后也敲开了名校的大门。 收入不同,爱子女的心却相同。 家境、天赋,我们无法改变,但相较这些,能否到达罗马,更重要的是自身努力。 河南焦作的朱志强,因病失去行走能力,从幼儿园起就需要妈妈每天背着去上学。 他的父母为了照顾他,只能在家周边打零工,挣钱不多,还要顾及他的弟弟。 长时间坐在板凳上,朱志强身体出现了新的不适,他只能趴着学习。即便如此,并未放弃努力,初中他就能考到县里的前几名,高考则直接进了武汉大学。 奋斗得到了嘉奖,起点不高的人,靠自己进了名校。 △努力,也讲求方式方法,因人而异。而 优秀者的努力往往有方向,不指望通过麻木努力来自我感动。 季羡林在自传中提到了上学时的经历: 在班上,那些成绩优异的人,往往国文和英文的基础比较好,他们花很多时间在这样的课程中。 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勤奋,形成优势。 而对于历史、地理这样的课程,则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只需要临时抱佛脚,也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 网综《学霸是怎样炼成的》中,杨慧琴称得上是一位女神级人物,她坚信做事就要做到最好,学习上也是一直拿第一。 在她的记忆中,她高中只有一次考了第二名。 在总结学习方法时,她给出了两招。 第一招:把试卷做穿。 高中的知识点并不多,认真琢磨一道经典题,弄清楚知识点,比做十道题更有用。 第二招,抓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段。 研究表明,人们的最佳记忆时间是晚上八点到十点,在这段时间学习可以更高效率掌握重要知识点。 △许多优秀的人懂得去混迹学霸圈,而这,也一直是考名校的捷径。 微博上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初三时,生活很苦。很早起床,一个月休息一天,半个月洗一次澡,衣服脏到不能再脏时才会脱下来洗。 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去县里最好的高中、进县里最好的班级,然后去一个好大学。 那个时候常常想,只要自己多花时间多学习,就能够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最终,努力有所回报。 当年高中提前招生,我们全校只有两个名额,其中一个就是我,志得意满,觉得自己天赋极高又努力,将来一定是天之骄子。 可真正进入高中,我才知道,我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提前批次一共招200多个人,其中有一个学校占了一大半,而各乡镇的初中,名额加起来也没有这一个学校多。 中国的学霸圈,往往以学校分。 所以无论条件怎样,中国家长都在努力买更好的学区房;在湖北的孩子,很多人挤破头进黄冈;在南通的孩子,有机会就想进启东(中学)。 进入好的初中,能让你大概率进入好的高中;进入好的高中,能有更大概率进入好的大学。 在学霸圈中混迹,周围的人都很努力,自己也会用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哪怕最后不牛,也可以优秀出众。 △ 当然,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耐心和信心。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曾说:“我是1983年进入清华的。我知道,无论那时还是现在,能够来到清华上学都是不容易的,你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些人,接受不了这份挑战。 河南省实验中学开学第一天,一名农民工在黑板上留下寄语: 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 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 一个人老去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海,自己不扬帆,没人帮你启航。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当这段话刷屏时,这位农名工说,这段话不仅留给孩子们,也是留给自己。 当初家境不好,出去打工,没能给孩子制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导致大儿子早早辍学前往郑州打工。如今想来,很是愧疚。 初中、高中,无数个努力的夜晚,你可能也抱怨过,为什么要这样的辛苦,你也许也怀疑过,这样的付出值不值得。 辛苦,是因为名校难进;名校难进,是因为人人想进。 通往名校的路上,持续性踌躇满志,间歇性混吃等死的人只能被淘汰,名校,需要的是你有坚定的决心。 △ 知乎上有人问, 我的邻居夫妇是农民工,收入不高,但他们家女儿执意进清华,甚至考了三年,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有个高赞回答:我父母是大学老师,在北京有别墅,我觉得她上了清华也逆袭不了我。但她未必逆袭不了你。通过对教育的投入, 她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变强了,跳出了她的家庭给她设置的上限。 努力、坚持、决心,让无数寒门子弟进入名校,接受优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 周游其中的学子们,重新找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 考上名校的人都有哪些特质呢? 他们拼搏、坚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其说,考上名校的捷径重要,不如说一个人拥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 与其说,我们具备了进入名校的特质,有了进入清北等名校的成绩,不如说我们具备了解决人生中大部分事情的能力。 参考资料: [1]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年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2]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清华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简章》 [3]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4]季羡林.季羡林自传[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 [5]王骥,王悦. 衡水中学教育模式值得深思[J]. 中国教育学刊.2015,(05):8-12. [6]外语学习中的记忆规律[J]. 范贤榜.  山东外语教学. 1992(Z1) [7]研究记忆规律是探究学法的重要途径[J]. 石庭恺.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S2).

(1)稿件需用计算机打印,并寄软盘。用字要规范,字迹和图要清晰;打印的稿件需加大字号和行距。作者可通过E-mail投稿,但不要和文字稿重复。(2)题名(含中英文)。应符合索引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的内容,并符合题录。(3)作者姓名(含中英文)。英译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字第一字母大写,双名间加连字符。(4)作者单位。包括部门、单位、省市名,邮编。英文邮编之后加列国名。(5)摘要(含中英文)应尽量写成报道性,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一般以300字内为宜。(6)关键词(含中英文)。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第一关键词应能体现出文章的学科分类,每篇文章给出3-8个关键词,写在摘要下方。

  • 索引序列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好发吗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好投吗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发刊日期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审稿快吗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印太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