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对大黄研究的论文

对大黄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对大黄研究的论文

这样吧~你去百度文档里搜,应该能行,再不行就搜网页的,在在不行就在贴吧里发帖问~如果你要发帖问,可以@我,极力帮你暖场~百度文档里很多,我可以举个例子~保健食品的重要性及未来自古以来,健康长寿就是人类的梦寐以求。人们的寿命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重视保健和养生,在中国的历史悠久。然而,过去由于生活条件的制约,生存为第一要件的时候,所谓的修身养性,也只是达官贵人,先贤圣人的专利。而现在的中国,由于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们衣食无忧的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造就了保健品市场的广阔天地。 中国的保健品行业起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伴随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保健业已经迅速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健康消费逐步攀升,对保健品的需求十分旺盛。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提提高,消费方式改变,使保健品产业发展有了契机。同时,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我国的疾病谱发生明显改变,生活方式疾病已逐渐成为主要疾病,上世纪70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对健康与疾病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当今社会有一庞大的人群,身体有种种不适,而上医院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疗,这种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通过自我的身心调节是完全可以恢复的。而保健食品在防治亚健康状态及生活方式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正是基于这种多层次的社会需要为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提供的可以长期发展空间。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保健品行业未来发展将呈现消费者群体多元化、宣传模式推陈出新化、保健品成为日常消费和保健品销售模式专营化四大趋势。特别是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颁布,基本医药目录逐步列入医保药品之中,许多厂家会因为政府的这一政策而改变方略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保健品因为其稳定的利润率获得各大制药企业的青睐。可以预见,在今后我国保健品行业竞争趋势将更加激烈。

保健品对人类的健康没有什么重要性!人类不吃饭不行,不吃保健品没有任何问题!人类只要均衡营养即可。如果非要说保健品的重要性,那就是对生产者、销售者而言。

一般食品对于人体都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营养功能,也就是人体通过摄取食物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以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二是愉悦功能,除了使人饱腹外,摄食过程中食物还使人得到色、香、味的享受。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根据自身需要,正确选择食物,以维持良好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但现代社会居民受到社会、环境、饮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人不可能处于完全健康的状态,若不及时调整,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甚至出现营养代谢性疾病,如缺钙和维生素D可引起佝偻病、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缺锌、缺硒、缺碘、缺铁等原因引起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还有与饮食营养密切相关的肥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预防医学理论认为,在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存在一种第三态,或称诱发疾病态。当第三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体就会产生疾病。保健食品作用于人体的第三态,通过调整人体生理功能,预防或减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使机体逐渐向健康状态转化,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保健食品的出现,给人们强身健体、延缓衰老带来了极大的希望,“花钱买健康,花钱买长寿”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新时尚。

问题一:有关营养学小论文,平衡膳食,养生之类的都行 (一)主题的写法[2] 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二)题目的写法 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 (三)摘要的写法 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四)引言的写法 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 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 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 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 “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 (五)结论的写法 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问题二:如何做到膳食平衡的5000字论文 太巧了,我有篇类似的要不要。通常状况下,一篇论文的定论不也许只是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回忆,由于假如这么的话,为了补偿文献在实证研讨上的缺乏,论文需求到达一个更高层次的自创性考虑。因而,文献总述通常只是是(又一次的)合适十分杰出的学生或经验丰富的研讨者来挑战的。 问题三:求一篇论文 论膳食平衡与健康 平衡膳食是指同时在四个方面使膳食营养供给与机体生理需要之间建立起平衡关系,即:氨基酸平衡,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酸碱平衡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之间平衡,要不缺、不偏、不过、不乱,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如果关系失调,也就是膳食不适应人体生理需要,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某些营养性疾病或慢性病。 (1)氨基酸平衡 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物中所含的8种必需氨基酸的数量及比例,只有数量与比例同人体的需要接近时,才能合成人体的组织蛋白质。反之则会影响食物中蛋白质的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人体所需8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比例越与之接近,生理价值越高。生理价值接近100时,唬100%被吸收,就称为全部氨基酸平衡。能达到氨基酸全部平衡的蛋白质,称之为完全蛋白质。利用这个标准可以对各种食物的蛋白质进行氨基酸评分。鸡蛋、人奶的氨基酸比例与人体极为接近,因此可称为氨基酸平衡的食品。而多数食品均属氨基酸构成不平衡,所以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就受到影响。如玉米中亮氨酸过高影响了异亮氨酸的利用,小米中精氨酸过高,影响了赖氨酸的利用。因此以植物性为主的膳食,应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纠正氨基酸构成比例的不平衡。如将谷类与豆类混食,制成黄豆玉米粉、黄豆小米粉等,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和营养价值。 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构成评分 食物 氨基酸构成评分 人奶 100 鸡蛋 100 牛奶 95 黄豆 74 大米 67 花生 65 小米 63 小麦 53 芝麻 50 (2)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均能给机体提供热量,故称为热量营养素。平衡膳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这三大营养素的摄入量,也取决于它们之间比例的平衡。一般认为,人体热能的60-7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10-15%来自于蛋白质,20-25%来自于脂肪。按照这种组成比例,并考虑到不同营养素产生能量之区别(1克蛋白质或糖可产热4千卡,1克脂肪可产热9千卡),食物中三大热能营养素摄入量的比例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6∶1∶。 当膳食中脂肪热量提供过高时,将引起肥胖、高血脂和心脏病。蛋白质热量提供过高时,则影响蛋白质正常功能发挥,造成蛋白质消耗,影响体内氮平衡。相反,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热量供给不足时,就会削弱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三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一旦出现不平衡,将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此外,要注意一日三餐热量的合理分配,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3)各种营养素摄入量间的平衡 各种营养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不同的生理状态、不同的活动,营养素的需要量也有所不同,因此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了各种营养素的每日供给量。我们膳食中所摄入的各种营养素在一定的周期内,保持在标准供给量上下误差不超过10%的范围。这种相互间的比例,即可称为营养素间的基本平衡。 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我们知道每人每天应吃(以生食计算)谷物300~500克,蔬菜水果为400~500克和100~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125克(鱼虾类50克、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食物100克,豆及豆制品50克,油脂类不超过25克。 (4)酸碱平衡 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液由于自身的缓冲作用,p H值保持在之间。人们食用适量的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将会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但食品若搭配不当,则会引起生理上的酸碱失调。 常见的酸性食品有:蛋黄、大米、鸡肉、鳗鱼、面粉、鲤鱼、猪肉、牛肉、干鱿鱼、啤酒、花......>> 问题四: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下“排毒”之风盛行,书店里至少有十本以上“排毒”经,报纸上美眉明星秀“排毒”,网络上更是风起云涌说“排毒”。其实“排毒”风初起时,是个别没有接受过医学教育,或没有接受过正规营养学教育而自称“营养学家”的人来讲营养,说“排毒”。有些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的眼球,为“排毒”推波助澜,给这些“另类”的人士戴上“国际著名专家”、“营养学博士”的头衔。不知就里的百姓以为来了真正的专家,为他们带来了福音。于是乎“排毒”就是养生,“排毒”就是保健。人人都有“毒”,“排毒”似乎成为健康的灵丹妙药。时下,有些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中西医学专家,也参加到宣传“排毒”的行列里,使我很为纳闷。四月我曾在上海电视台新闻娱乐频道的“陈蓉博客”节目中有幸参与关于“排毒”的辩论,近期看过的“排毒”书有10多本,网上浏览的“排毒”信息有数千条,颇有感慨,直接的感觉就是“排毒”风扰乱了人们的视听。在一片“排毒”声中,“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促进健康” 的呼吁被湮没了。 其实,从当年:某保健品厂商提出清除“体内垃圾”开始,到如今的 “毒”、“毒素”横行,以至于类似“今天您排毒了没有”的广告语越来越深入人心,直至危言耸听,危害大众。究竟所谓的“毒”指的是什么呢?中西医对人体内毒素的解释,一言以蔽之,就是人体内的代谢产物。时至今日它还应包括:外源毒素,即侵入人体内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被食人体内的瓜果蔬菜上残存农药与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内重金属超标。此外,还有精神毒素,因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引起体内代谢产物增多并蓄积,而可能引起危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体自身代谢产物,尤其是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和含氮化合物,如肌酐、尿素氮、尿酸等。 那么,何谓“排毒”呢?人体绝大部分毒素来自体内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生出各种各样人体不需要的废物。而排毒就是将这些废物排出体外,如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粪便排出;尿素、尿酸、肌酐通过肾脏以尿液形式排出;皮肤通过发汗,排出某些毒素及多余的水分;此外,呕吐、呼出气息、分泌唾液等都可排出毒素。人体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排毒” 能力,排便、排尿和出汗就是“排毒”。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人体自身机能运转正常,完全可以依赖自身的“排毒”机能,将毒素基本排出体外,无需借助外力来“排毒”。如果确实需要通过外力“排毒”,一定要找出“毒”在何处,然后根据自身具体状况,在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 “排毒”,且要量力而行。 人体可自行完成排毒,而且所谓的外力排毒也并不是人人适用的。如 “洗肠”排毒对于便秘、结肠炎、腹胀、胀气及急性粪石阻塞等,有一定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但是,如果长期清洗大肠,会使营养随着清洗而冲出,从而使营养得不到很好的吸收。况且,多次“洗肠排毒”,大肠排便功能可能会形成对人为水洗的依赖性,后果不容乐观;一旦破坏肠内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将会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此外,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肛周病及贫血、前期怀孕和刚刚接受手术的人是不适合洗肠的。再如服用药物通便“排毒”,不是治本之方,这类药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大黄的成分,大黄含有多量鞣质,小剂量不仅没有泻下作用,反而呈收敛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大黄的主要作用是消炎,也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但绝对不能长期服用,这类中约在某种程度上像毒品一样,会“成瘾”,产生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继发性便秘。另外,长期服用大黄会抑制自身的免疫力。有的人吃大黄还会产生副作用,表现为腹痛、轻度恶心等。如果长期依赖泻下方式来排毒,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影响人体对某些营养的吸收,造成贫血等不良后果。 在很多保健品......>> 问题五: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对人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营养不均衡,人的机体容易出问题,身体容易有毛病,这样疾病就应运而生了。 问题六:求一篇以平衡膳食为主题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要自己写的不要网上复制下来的 答完奖励再追加20 100分 人生无涯。显然,健康就是人的一切。有人说健康是1,财富、事业、爱情等都是这个1后面的0,没有了1,再多的0都成就不了人生。因此,科学饮食,健康生活成了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年龄阶段。从小处来说,科学饮食关系到我们大家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的幸福,我们不能成为职场的“草莓族”――那些只有光鲜的外表,质地却绵软无力,体质与心理都没有抗压力;从大处来讲,我们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科学饮食关系到今后国民素质总体水平的提高,乃致于体现到综合国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五谷为养”的蒸煮文化;有“医食同源”的食疗保健文化;还有面食文化、米食文化、豆腐文化、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大家都要注重科学饮食,食以善人,食以养人,而不是食以伤人。 可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春秋冬夏,用餐前后很多同学拿着碳酸饮料在喝。每到就餐时,都可看到许多人在泡方便面,香气四溢。 还有一些同学买外面的小贩用发泡塑料装着的外卖。在校门外的大路边,在满是尘土的路旁,津津有味地吃着路边烧烤。到小店用元或1元钱买来一、两包香气扑鼻的零食在吃。在早上寝室关门的最后五秒钟,冲出寝室,不吃早餐,在两节课后,纷拥到超市以零食充饥。这就是“食以伤人”的行为。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但是,许多人并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健康,没有完全做到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健康负责,而是沉溺于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之中,使自身健康遭受损害。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并向全世界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专家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健康=(情绪稳定+运动适量+饮食合理)/(懒惰+嗜烟+嗜酒),做好了这几个要求,健康自然就不会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 让“科学饮食,健康生活”深入人心,从思想转变为行为,只有形成共识与舆论,才能使“科学饮食,健康生活”这样一种温情而上进的氛围弥漫在校园中。控制金钱,可以得到财富;控制餐饮,可以得到健康;控制情绪,可以得到幸福,学会控制,可以得到更多! 作为一个单位的餐饮工作者,常常遇上诸如吃什么才更健康之类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吃什么,怎么吃?这里面有一个食物配比关系。即在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膳食营养供给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就形成平衡膳食。 一、 平衡膳食,科学用餐是基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市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稠度等所谓“四高”患者近年来呈大幅度攀升趋势,且日趋年轻化。我国的“四高”还普遍呈现出来的一个症状,就是体重增加造成肥胖症。目前,对于都市上班族来说,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三餐已经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1、早餐:给你一天好开始 早餐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大多数人都清楚,但现代都市人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早餐很容易被一些上班族忽视。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早饭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大多集中在上午,需要消耗大量脑力和体力,所以在生活方式上应把早餐放到较为重要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上班族要依靠早餐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来完成从早晨到中午之间三四个小时的工作。如果只是短时间内不吃早餐,还看不出来对身体所所造成的影响,如果长时间空腹开始上午的工作和学习,那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了。 那么早餐应该怎么吃呢?虽然人们的年龄和各自的体质状......>> 问题七:关于膳食与营养健康的论文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当我们询问什么是健康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但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等个方面都处于完满的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已”。短短的两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健康理念。当我们了解了新的健康理念的时候,我们还应该知道我们的寿命和疾病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那么人的生理寿命应该是多大岁数呢?生物学的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它生长期的5-6倍。人的生长期是用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25岁)来计算,因此人的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50岁,公认的人的正常寿命是120岁。那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迄今都活不到120岁呢?这是由自己“不能控制主宰”的衰老进程速度和自己“可以控制主宰”的“自律、养生、保健”可以延缓衰老进程速度这两点来决定的。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出:每个人的寿命长短,大部分取决于自己如何控制。而取决于遗传因素仅15%,社会因素仅10%。所以说,人如果懂得善自珍重和保养,就能享受健康和长寿。 那营养含义又是什么呢? “营”就是谋求的意思,“养”是养生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谋求养生,具体地说,营养就是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所需物质以维待生命活动的过程。对人来说,营养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些维持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叫做“营养素”。 雪雪我考营师的论文不要照搬目前所知,人体所需营养素有42种,可分成6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膳食纤维也是一类营养素。 营养素在人体内的功能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 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和维持体温 2. 构成和修补营养的论不要身体组织 3. 作为调节物质,如同机器中的润滑油一样,维持身体的各种正常生命活动。 当今世界营养与健康有关的人类疾病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就是营养素摄入不足或利用不良所致的营养缺乏,其中主要是微量营养素(包括微量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缺乏。目前全世界约有20亿人处于微量营养素缺乏状态,约占世界人口1/3雪雪我考养师的论文不要照搬。其次是与营养素摄入过剩和(或)不平衡有关的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国际权威专家认为,约1/3的癌症的发生与膳食有关。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与膳食营养的关系密切。 1、蛋白质 蛋白质是所有生物细胞的基本构成物质,它由20种基本氨基酸组成,其中有9种人体内不能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他们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人体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蛋白质是主要部分。它不但是人类机体的主要构成物质,而且还是构成人类体内各种重要生命活性的物质,所以体内的蛋白质的种类数以千计,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无数酶类,多种作用于人体代谢活动的激素类,抵御疾病侵袭的各种免疫物质类,以及各种微量营养素的载体,还包括构成人体神经传递介质,调节人体正常渗透压和多种体液的组成等。 缺乏蛋白质是可以致命的。如果丢失体内蛋白质20%以上,生命活动就会被迫停止,这种情况见于久病的恶液质病人。常见的蛋白质缺乏症状为代谢率下降,生命变的脆弱易生病,远期效果在器官上的损害是肯定的。蛋白质的缺乏往往又与能量的缺乏共同存在,常见的有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淡漠、易激惹、贫血以及干瘦或水肿,并因为易感染而继发疾病。 2、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 问题八:你知道合理膳食的意义吗?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饮食(又称“膳食”)是指我们通常所吃的食物和饮料。所有的食物都来自植物和动物。人们通过饮食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维护自身健康。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能提高一代人的健康水平,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延长寿命,提高民族素质。不合理的饮食,营养过度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饮食过度会因为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症、糖尿病、胆石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甚至诱发中瘤,如乳腺癌、结肠癌症等。不仅严重影响健康,而且会缩短寿命。饮食中长期养素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多种元素、维生素缺乏,影响儿童智力生长发育,人体抗病能力及劳动、工作、学习能力下降。怀孕期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甚至畸形。饮食的卫生状况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食物上带有的细菌、霉菌及毒素和有毒化学物质,随食物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慢性中毒,甚至可引起恶性肿瘤。总之,饮食得当与否,不仅对自身的健康和寿命影响很大,而且影响后代的健康

对黄河文化的国内外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黄河历史悠久、流域绵长,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典章制度、礼仪信仰、生产水平、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等。

1、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2、黄河之水奔流不息,黄河文化的血脉绵延不绝,弘扬黄河文化是时代的召唤,更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山西作为沿黄省份,就应当把这一资源优势用好、用足、用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3、保护传统文化,延续黄河文化血脉。山西境内黄河总流程965公里。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无数的三晋儿女,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源,如文物、戏曲、民歌、民舞、民俗、民间传统手工艺等。我们要保护好黄河在数千年历史中在山西逐步凝练、升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准确聚焦,使黄河文化血脉不断延续下去。 4、打造文旅品牌,展示黄河文化魅力。我们要深入挖掘我省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把自然与人文结合,把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为目标,打造三晋文旅品牌,擦亮黄河文化名片。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采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黄河文化和我省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山西特色、山西风格、山西气派的文化旅游品牌。要立足“黄河”做文章,围绕“中国根·黄河魂”主题,支持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彰显黄河文化的内涵和韵味,展示黄河文化的魅力。 5、挖掘价值,传承黄河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和审美取向。我们要讲好黄河的故事,要传承黄河文化的精神,就要深度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一代又一代的三晋儿女在对黄河的认识和治理过程中,获得了生存智慧,汲取了创造灵感,塑造了精神世界。我们要下功夫让黄河文化的精神得以传承,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核心理念、丰富内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实现时代要求与历史传承的有机结合和继承创新。要寻求有价值、本土化的、先进性的文化资源,与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构筑具有山西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

关于黄河问题的思考论文

摘要: 黄河的问题十分复杂,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研究黄河应该是一个社会性的课题。本文试图针对黄河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的一些问题,由社会层面向技术层面进行审视和思考,着眼于研究视角而不是解决问题。思考的基点是:黄河需要长治久安。长治久安首先是国家意志应得到充分的体现。长治久安是一个过程,只有长治才有可能久安;黄河的稳定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治理黄河要与时俱进。以往治黄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现实黄河问题的解决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更多地表现出人类战胜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 黄河问题治理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既未从事过治黄专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未从事工程技术实践工作。本文仅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黄河的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终始的。早在大禹治水的时代,以抵御黄河水害为标志,先民们就已经树立了强烈而持久的水患意识,治理黄河成为古代中国人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缩影。九曲黄河百折不回,是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数千年治理黄河的历史,又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斗、智慧和能力的真实写照。古代形成的治河思想和大量典籍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的水患、变迁和水资源的利用等问题,萦怀于历代统治者,影响甚或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治理黄河一向是国家意志的有力体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不懈的追求与期盼。

黄河这个“中国之忧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一方面现代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使洪水为害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和缓和;黄河正在用其有限的径流量,以极大的限度支撑着中国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资源用水防线。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黄河总的自然形态和基本演变规律的不可主导性,洪水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特别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稳定,水灾害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亦有新的变化。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保障供给矛盾的涌现,又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都潜在并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今日黄河之忧患,表现的是它可贵的贡献之后对人类的自然索取和迫切期望。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决不只是某一领域的问题,蕴含着更为广泛和深层次的课题。

黄河需要长治久安,因为黄河的稳定是区域稳定的前提。翻开中国地图,很容易发现黄河的位置。审视一下黄河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可能影响到的区域,大概正是中国的东南部与西北部的交汇地区,即中国经济文化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的过渡区,这种地理位置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黄河在这一区域的兴利,将转化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又将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产生一种“屏障”效应,这对实现国家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是极为不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中,到21世纪中期,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目标。江河治理开发程度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黄河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体现出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一、关于黄河防洪问题

防御黄河洪水无论过去或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黄河问题中第一位的问题。黄河洪水灾害主要是在下游。70余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几乎全部集中于黄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条上宽下窄、绵延八百公里的“悬河”,这种河流形态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有的。洪水在短时间内大流量、强冲力、长距离由平原地区“悬河”入海,十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千万人口面临可能的灭顶之灾,其防洪难度及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拟的。1938年花园口扒决形成的黄泛区,至今仍是中国贫困的地区之一。对黄河洪水灾害的评估,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加以认识,如对人文环境、社会进步、政权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的研究等。单纯以经济的、区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是很不够的。

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较多,最现实的问题首先是要对中常洪水进行再认识。所谓中常洪水,是一个从预见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现为流量特征上区别于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对黄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输沙入海、冲蚀河道和稳定河槽;二是下游补源,满足环境和生态用水需求。从历史上来看,黄河下游每一个大的河道演变周期,都是一个河道逐渐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过程,也是纵向比降趋缓而横向比降增大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非常洪水发生河道变迁、中常洪水三年二决泛滥的结果。现行河道维持100多年后,长时期安澜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况下出现的下游异常高水位和行洪过程,提醒人们应当对中常洪水进行重新认识。中常不常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仅仅以预见期和流量界定、区别和认识黄河可能发生的洪水是不客观的,相对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游荡性河道内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滩可能无序性演进,河道工程功能大大减弱,进而出现河势急剧变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对黄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进行一般意义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确的监控体系,对河道形态时空变化、洪水演进等实施即时监测和控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其次是通过对中常洪水的再认识,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黄河下游构成威胁的已经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对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小浪底水库防洪效益与运用方式等相关问题,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再认识。特别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我们对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义,显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评价。

三是分滞洪的问题。分滞洪区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在与洪水抗争中的能动性和策略性,并已为防洪实践所证明是成功的。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也是人与自然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黄河分滞洪区(包括滩区)日益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愈来愈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一能动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千年一遇洪水仍将运用分滞洪区。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牺牲某一区域长远的、整体和根本的利益,与长治久安的概念是越来越不相称的,发展地看不应是首选的策略。因而积极谋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黄河下游改道问题

河道稳定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实施治黄策略的先决条件。伴随着洪水泛滥下游发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谋求长治久安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比较乐观和一致的看法是现行河道还可以维持几十年时间,如果考虑到中游水库的拦淤调控运用,尤其是进行科学的调水调沙实践,现行河道稳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黄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战胜1958年和1982年实测大洪水的成功实践和目前较完备的工程体系,以及可依赖的国家相当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下游河道可以维持百年稳定的观点是成立的。考虑到黄河下游河道“悬河”善徙、上宽下窄以及比降和输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变迁自然因素,短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加之滩区人类活动等因素,现行河道维持百年稳定无疑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稳定与长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对黄河下游改道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应当是共识:即黄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游河道某一基点开始,长时间较为稳定的流路变迁,并对相关区域的地理社会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问题,它是针对黄河入海问题而提出的。黄河与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决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区因淤积抬高周期性地变化频繁。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和河道长度在增加,河道变化的起点也极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变迁的主要诱因之一,河口地区的河道演变是整个下游河道变化的反射,并对下游河道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时期或历史地看,黄河河口地区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与目前本地区的环境、资源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矛盾,决定了黄河河口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流路概念所能容纳了的。对河口的治理,不能只从河口流路这一专业层面去认识。若把河口流路问题上升为下游改道层次加以认识,由此得出黄河下游潜在着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对黄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分析,令我们至少应增强治黄的紧迫感,并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

三、关于黄河泥沙问题

黄河为害的根本症结是泥沙问题。异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积、冲蚀,不仅给防洪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加重了洪水灾害后果,长期的河道淤积又构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时也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问题。目前黄河泥沙的处理主要的还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携沙入海,这显然是以浪费大量可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已付诸实施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拦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缓泥沙的河道淤积。泥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控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工程,因其直接减少泥沙入黄而成为治黄体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现代治黄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农业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着更直接现实的、基础性的意义。遍布黄土高原的大小水库和坝系等,不仅直接拦蓄泥沙、改变微观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观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和农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强烈的重力侵蚀状态下,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苍白无力;粗沙多沙来源区因人口和环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赖于工程措施。可见无论是从国土整治生态建设出发,还是从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应是第一位的。这并不否认生物等措施的最终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的反作用会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农业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应进行专题研究。尽管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黄泥沙也有明显的减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经济和科技投入,特别是缓慢的时效性、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黄河问题的复杂与深沉。黄河不可能变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开始于地质时期,黄河演变的背后是自然的演变过程;黄河不需要变清,通过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调节实现有效的控制,对黄河而言也许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径。

黄河水少沙多的观点,开始是从输沙减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进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调水输沙和调水调沙的设想,目的是控制处理泥沙,消除或延缓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长远考虑,通过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调水调沙提高黄河干流输沙能力。目前从外流域调水,显然没有利用黄河自身调节解决输沙问题更为现实和经济。调水调沙应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内容。广义上讲,人为径流变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运动过程都属于调水调沙的范畴。即将实施的调水调沙应当是狭义的概念,即为调沙而调水,是对水沙运动规律直接能动的反映。这一是要以牺牲相当量的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为代价;二是对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赖性。综合分析,调水调沙要做到四个同时:一是调水调沙要同时兼顾到下游及河口生态和社会用水等,为调沙而调水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实践过程。二是调水调沙要与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调整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河床与水沙演变规律应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围内呈现,否则,调沙只能是简单的输沙尝试过程。三是调水调沙要与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主动疏浚导流同时进行。下游的疏浚特别是河口的疏浚,对调水调沙实践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四是远期南水北调参与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方式和有关技术问题,要同时提前进行研究。调水调沙不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的应是:宏观上目的性很强、微观上多目标的、综合有效的调水调沙措施,亦即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水调沙实践。

四、关于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问题

前边已经谈到,最早设想从外流域调水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即相当于现在的西线南水北调。目前的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国家调整南北方水资源不平衡,解决北方地区缺水状况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试想,如果黄河的年径流总量能够增加一倍(相当于长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现在的5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那么南水北调规划也许就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从这一点上来看,现在南水北调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河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也意味着南水到达黄河也就完成了北调,事实上西线南水北调正是这样一个概念。

承认黄河与南水北调以上的关系,就不能把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仅仅局限于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加以理解。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直接入黄,而东、中线工程也不是“穿黄”而是“会黄”。首先是南水北调与黄河的互相调节和补位。目前承担黄河下游调洪任务的天然的东平湖,以及与东平湖有联系的其他湖泊和运河水系等,本身就是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干流及其水利枢纽体系,更是在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将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节能力和调水效率,也应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其次是黄河下游大规模的调水、供水和灌排系统的潜力,应当承担北调水资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务。同时,外流域调水也形成了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有利态势。可见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无论是西线、中线和东线,都与黄河有着直接的甚至是依赖的关系,也可以讲黄河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从水资源层面上来看,黄河与南水北调应当是叠加和补位的关系;从黄河的治理层面上来看,南水北调开辟了解决黄河问题的新途径。

五、关于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洪水并存,亦即水量时空分布不平衡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地看,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无论是数量、频率还是灾害程度,都是等量齐观的,一些旱灾的影响和损失还远大于洪灾。只是由于洪水灾害的直接性和为害的直观性,人们往往不把洪灾与旱灾相提并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只是这一特点新的呈现形式。黄河断流意味着泥沙输送海洋的停止,无疑将加大河道的淤积;更为现实的是下游地下水补源中断、湿地减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而资源性供水还在其次。考虑到黄淮海地区对黄河水资源长期的依赖性,仅仅维持一种不断流的状态(实践证明是可以实现的),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与黄河的地位不相称的。之所以黄河断流在各方面产生了不亚于一次罕见洪水的影响,原因也正在于此。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与解决黄河断流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解决断流的工作目标应是维持生态用水最低径流量;只有在大于生态用水最小径流状态下才能谈水资源的利用问题。黄河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与措施。黄河的治理开发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对水资源匮乏带来的问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决水资源问题要与黄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时考虑。

从地质年代上看黄河曾经是一个内陆河流,流域本身应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系统。今天的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是黄河稳定的重要标志。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也造就了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今天黄河河口及下游湿地生态就是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表现。而宁蒙河套地区之所以能够与沙漠抗争维持至今日,与黄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让人不能不思考宁蒙地区持续了2000余年的引黄灌溉方式,是否有着更为重要的环境生态意义。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过程中,对黄河生态系统的考虑至少是不够的。而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须以可靠的水资源保护为前提。从目前黄河水资源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看,未来水质污染极有可能超过水资源浪费,成为与洪水并存的两大水资源损失之一。如果说防御洪水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那么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是体现人类战胜自身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可能更难于前者。

现在实施的黄河水资源调配,主要是借助于中上游水利枢纽工程对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调节,同时对干流引水进行节制。黄河上最大的水资源损失是丰水入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即保证下游与河口生态用水前提下,资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径流资源。目前只是从排沙和泄洪出发,并未把这部分水资源视为可利用的丰水资源。随着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科技的进步,应从经济、技术和实践上积极寻求黄河下游这部分水资源的利用途径,作为上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合和补充,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联想到黄河历史上经常性的夺海、淮入海,在调水调沙的同时,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下游的丰水,有必要进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实上目前黄河下游两岸已建和拟建的大量平原水库,正起着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丰水的作用。如果把黄淮海地区持续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补源等因素,与引黄济卫、引黄济津、南水北调等工程和措施相联系,可设想在黄河下游沟通黄淮海水系,并与中、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相结合,实现对黄河下游丰水的分流、分沙与利用。此设想如能实现,长期地看南水北调黄淮海用水截流可能会大大减少;黄、淮、海水系径流丰枯可能会得到一种有效地平衡;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分水分沙等措施并行,必要时亦可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长时期稳定有效的调节,进而形成稳定的河道。黄河的泥沙,因上拦(水土保持、水库拦蓄)和下排(调水调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丰水资源又较为充分地在黄、淮、海地区加以利用。使黄河形成内陆河向海洋部分输沙和生态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这既是愿望,也有希望。

黄河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长治久安有着新的内涵。防御洪水和解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危机,是黄河长治久安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治久安的标志。长治久安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做到长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御洪水、稳定和改良下游河道,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流域生态建设的过程,既是长治久安的过程,也是长治久安的途径。调水调沙实践和“数字黄河”等工程的建设,将体现现代治黄的最新水平。目前调水调沙还只是即将进入实验阶段,由实验到真正意义的实践阶段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总体上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实践成果、经验的积累,将标志着在黄河的长治久安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主要参考资料:

1、《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

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月12月第一版作者: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

3、《当代治黄论坛》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作者:黄河水利委员会《当代治黄论坛》编辑组

4、《黄河河防典》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主编:岳崇诚)

5、《黄河三百问》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主编:朱兰琴

后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的研究论文

透析黄帝内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虽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书,但其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和推广。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黄帝内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之论文范文。

摘要:探讨了《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是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愿意承受的,也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致力于减少的,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又是无法避免的。大学生处于青春期,面对着学业和爱情的选择,又处于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加之近年来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所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已经都是90后,有研究表明,由于大学生要面对由于生理和心理造成的种种困境,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各种负性情绪,又加上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1],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还会出现疏离感[2]。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其调整心态、合理认知、适应角色、健康生活。

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人提出应该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3],作者也认为可以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中发掘有益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以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它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中医所有学科的源头活水。《黄帝内经》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治未病”思想的中医典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当疾病“已成”,即使有再好的医疗手段,也不过是亡羊补牢,就像人已经很渴了才去掘井、战争已经开始才去制造武器,恐怕伤害是在所难免。

所以,不如提前预防。这与现代所提倡的“预防为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治未病”是中医提出的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医疗原则,其精神实质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就是在没有生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就是当得病之后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防小病酿成大病。

未病先防的理念属于中医养生的范畴。中医认为,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如果能导致人体发病,可能是因为人体抵抗力太弱,也可能是因为致病因素过强。那么要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方面要增强人的体质,以提高抗病力,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另一方面要积极避免或减少致病因素的危害,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

具体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则一方面应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减少甚至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黄帝内经》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一)“和于四时,调于阴阳”《黄帝内经》认为,人生活在自然当中,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时刻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以保持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使与季节相通应的五脏能够适应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使七情五志顺时、和谐,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春三月,……夜卧早起,……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就指出了不同季节中人应采取的起居方式及其对人情志产生的影响。

(二)怡养精神,调适情志《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本为一体,互相影响。

五脏是人的精神活动产生的基础,而精神活动反过来又影响五脏的生理活动。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也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认为精神的紊乱能使人体生病。所以人应该调养精神、调节情志,适应环境变化,以保证身体健康。《黄帝内经》的论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阐述了具体的教育内容,这些对我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黄帝内经》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首先,《黄帝内经》的成书在秦汉时期,但托名黄帝,该书体例多采用黄帝和岐伯、雷公、鬼臾区等人问答的形式,这样既增加了该书的权威性,又使形式生动活泼,易于为人接受;而且该书还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记录,如“著于竹帛”、“著之玉版”,在当时纸张尚未发明的情况下使用各种载体;或者“得其人则传”,选取合适的对象进行言传身教,这些都加强了医学知识的传播。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讲,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可以通过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或邀请社会上的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向大学生传授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同时采用各种方式,如传统的编辑心理健康知识小册子、明白纸,或由师生自己编演心理情景剧,还有现代的微信、翻转课堂等,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还可以在大学生中选择对心理学感兴趣、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加以专业培训,由他们在经过专业训练后对其他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在同学中有着更强的亲和力,而其体会也更贴近同学,易于被接受,自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很大的改善。其次,《黄帝内经》还指出教育的内容应该简明易懂。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言:“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指出了医学道理应该明确、难忘,容易掌握,这样才能够广泛传播,经久不绝。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接受信息较容易。

但是大学生不愿意接受枯燥的说教,尤其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生动有趣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形式让人目不暇接,更让大学生提高了“口味”,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过于书面化,应该由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将心理健康知识转化成大学生易于接受、容易掌握的语言传达给他们。第三,对于教育的实施原则,《黄帝内经》也做出了明确的阐述。

如《灵枢师传》篇中所讲:“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指出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人性,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比如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都希望能走出阴影、开心生活,这是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原动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应运而生,顺应人的心理开展工作。

指出不良情绪状态的危害是“告之以其败”,说明保持良好心态的好处是“语之以其善”,给予一定的辅助措施如放松技术等是“导之以其所便”,帮助消除其抑郁、焦虑情绪是“开之以其所苦”,如果能够达到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自不待言。而在此之外,更辅之以身体的锻炼、就业创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社会支持的促进,则更能帮助大学生尽快恢复心理健康,寻回生命阳光。综上所述,《黄帝内经》虽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书,但其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海燕,宋海霞,宋海辉,等.1990年代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6,42(4):101-104.

[2]肖柳婷,梁瑞琼,钟泳如.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5):710-714.

[3]章冬云.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J].求知导刊,2016,4:39.

拓展:《黄帝内经》的价值影响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1.中医渊薮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黄帝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成为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后世奉为“经典医籍”,为学中医者必读之书。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汉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渊薮,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集结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为后世中医学的不断完善与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内经》一书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首先,《内经》一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记载,是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形象描述,成为后世治疗水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的理论基础。现代治疗肾的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多从调治肺、脾、肾入手,其理论来源显然出自《内经》。再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过食粱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疮类疾病。从现代临床来看,糖尿病足的发生、痛风病的关节肿痛,其发病无一不与过食肥甘厚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如,《素问·五脏别论》中“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观点,即为后世“诊脉独取寸口”的滥觞;《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劝诫,成为中医临床遣药用方、养生防病一贯默守的至理名言。

除此而外,《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其他内容,涉及养生、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内经》的理论对于现代中医临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内经》成书距现在虽然已有2000多年,但人类个体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按照《内经》的理论,如果肺主气、司呼吸,心藏神、主血脉,脾升清、主运化,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气化的功能完全正常,一身气血周流畅通、运行无阻,人体就不会生病。《内经》所确立的独特养生防病视角,决定了它不仅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2.生命科学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巨大的国学经典。

3.哲理科学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譬如对人才管理的启示,《黄帝内经》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

德,作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范畴,其外延,最终已转化为形成天地万物及自然天象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人才以内在之“厚德”外化为才学之“载物”, 也是一种顺应自然和谐的内外统一。《黄帝内经》的问世,使中医的医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阐释。《内经》概括和总结了当时医家对医德的认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德思想,宣告了中医医德理论的诞生。

《内经》中的医德思想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分为医学养生道德、医学预防道德、医学治疗道德和医学护理道德四个方面。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选拔任用,也是应该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

4.文献价值

《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所引用的古文献大约有50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29种,以“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也很多。这些古文献对了解先秦时期中医发展的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花了将近三个月时候,把《黄帝内经》通读了一遍。说实在的,看的有些一知半解,但至少建立了围绕生命这主题建立了一个大概的知识结构,为以后在生活实践中有出入性的参照和理解。最后再次综合性归纳一下《黄帝内径》的价值,也是一个不错的收获。 《黄帝内经》分《 灵枢 》、《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 医学 典籍。 《黄帝内经》在 黄老 道家理论上建立了 中医学 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一、《素问》: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自序》。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间 全元起 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  二、《灵枢》 《灵枢》最早称《针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相当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 ,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 、《九灵》 、《黄帝针经》 等名。 三、《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四、理论体系概述: 1、《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①"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 ②"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 ③"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 ④"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 ⑤"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⑥"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 ⑦"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其中分类最繁的是 杨上善 ,分做18类;最简的是 沈又彭 ,分做4卷。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这四大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2、脏像学说: 折叠 2、脏2、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与外环境的联系等等之学说。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当然有关解剖学之内容还远不止此,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不断认识、反复论证而使此学说逐渐丰富起来的,最终达到了指导临床的高度。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 。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 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 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经脉有正经十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注:"奇经八脉"一名始于《难经·二十七难》) 经脉之间相交通联络的称络脉。其小者为孙络不计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灵枢·经脉》叙述的非常详细 腧穴为经气游行出入之所,有如运输,是以名之。《黄帝内经》言腧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实际《气穴论》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百八十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 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的学说称病机学说。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都是此学说的内容。 1).病因: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很多,《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二类 。风雨寒暑实为"六淫"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可以认为这就是后世三因说之滥觞。 2).发病: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都论证了这一点 。 3).病变: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黄帝内经》概括病变也是多方面的,有从阴阳来概括的 ,用表里中外归纳的 ,用寒热归纳的 ,从虚实而论者 ,实指邪气盛,虚指正气衰。概括说来,有正虚而邪实者,有邪实而正不虚者,有正虚而无实邪者,有正不虚而邪不实者。 3、诊法学说 望闻问切四诊源于《黄帝内经》。 1).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 观神色者,如《灵枢·五色》 、《灵枢·五阅五使》 和《灵枢·五色》 所载,这些在临床上都很有意义。 察形态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肤而推断病情,在临床上虚实是错综复杂的,只有知其常,才能达其变。 辨舌苔者,如《素问·热论》 、《素问·刺热论》 和《灵枢》 所载等等。 2).闻诊:包括闻声和嗅气味。 闻声音者,是听患者的声音而诊断病情。 其次是嗅气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肾病其臭腐。 3.)问诊:问讯患者的自觉症状,以诊断病情。 4.)切诊:包括切脉与切肤。《黄帝内经》言切脉最详,主要为: (1)三部九候法:即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脉法:即兼诊人迎和寸口两处之脉,互相比较。 (3)调息法:即调医者之呼吸,诊病人之脉候。 (4)谓胃气脉:脉象之中有无胃气,至关重要,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5)六纲脉:《黄帝内经》所载脉象很多,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弦、细、微、濡、软、弱、散、缓、牢、动、洪、伏、芤、革、促、结、代、大、小、急、坚、盛、躁、疾、搏、钩、毛、石、营、喘等等。但常以六脉为纲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肤:肤泛指全身肌肤,按肌肤而协助诊断的内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弹之"等等。但论之最详细的是切尺肤 。因为脉象与尺肤有必然的联系,故诊病时亦可互相配合。 4、治则学说 研究治疗法则的学说称治则学说。 1.)防微杜渐: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皆言预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传变 。 2).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者,是告诫医者用药勿犯四时寒热温凉之气。 因地制宜者,在治疗时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加以区别。而《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东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详,如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针;中央之域,治宜导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和《素问·征四失论》所载。 3).标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 。有关标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叙述最详。 4.)治病求本:这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5.)因势利导: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以权变。 6.)协调阴阳:此为治疗之大法要义。 7.)正治反治:正治亦称逆治,是与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疗方法。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类;反治也称从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类。 8.)适事为度:无论扶正还是祛邪都应适度,对于虚实兼杂之症,尤其应当审慎。切记"无盛盛,无虚虚",即使用补,也不能过。 9.)病为本,工为标:《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这是说病是客观存在的,是本;医生认识治疗疾病,是标。医生必须以病人为根据,这样才能标本相得,治愈疾病。 10.)辨证施治:《黄帝内经》虽未提出"辨证施治"一词,却有辨证施治之实。上述几点均含此意,而书中已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的内涵。 11).制方遣药:《黄帝内经》虽载方药无多,但其方药之理已具。 12)针刺灸祔:《黄帝内经》言经络、腧穴、针刺、灸祔者非常多,仅仅补泻手法就有呼吸补泻 、方员补泻 、深浅补泻 、徐疾补泻 和轻重补泻 等,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五、学说思想: 《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 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 、 尹文 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2、人与自然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 。人生天地之间,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 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显然是水液代谢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 。就是一日之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 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3、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决定了。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 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 4、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 《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 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至少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 5、、生命观 《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神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对整个生物界,则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天地阴阳二气交合的产物。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黄帝内经》把精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6、形神统一观 《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 在先秦诸子中对神以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 和《素问·上古天真论》 。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问·汤液醪醴》 和《素问·逆调论》 。《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有非常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五行方位时序五气生化脏腑窍体志色味音声谷 木东春风生肝胆目筋怒青酸角呼稻 火南夏暑长心小肠舌脉喜赤苦 徵 笑黍 土中长夏湿化脾胃口肉思黄甘宫歌稷 金西秋燥收肺大肠鼻皮毛忧白辛商哭麦 六、 生命科学: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巨大的国学经典。 七、哲理科学: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譬如对人才管理的启示,《黄帝内经》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 德,作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范畴,其外延,最终已转化为形成天地万物及自然天象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人才以内在之"厚德"外化为才学之"载物", 也是一种顺应自然和谐的内外统一。《黄帝内经》的问世,使中医的医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阐释。《内经》概括和总结了当时医家对医德的认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德思想,宣告了中医医德理论的诞生。 《内经》中的医德思想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分为医学养生道德、医学预防道德、医学治疗道德和医学护理道德四个方面。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选拔任用,也是应该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 1.《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是医学理论著作 《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大部分。《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养生防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灵枢》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但它显然以医学内容为主,其它学科的内容也是为其医学理论服务,所以应归属于医学理论著作,是当时医学成就的总结,也是中医的理论源泉,是医学从哲学及其它学科中开始分离的标志。 2.《内经》是医家的集体智慧,但不代表中医最高理论水平 《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后期,是集当时众多医学家、哲学家的集体智慧而成,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在历史上也是有重要价值的。它融合了那个时代其它学科的成就,如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等,无不代表了当时人们对健康、疾病认识的最高水平。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书中仍有很多正确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内经》代表了当时医学最高的理论水平,但并不能代表目前中医的最高水平。任何学科,学术水平整体都是不断前进的,中医自然也不例外。把《内经》当成圣经,把它的每一句话都当成真理或证据使用,并不符合科学精神。 3.《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假说,不代表理论准绳 《内经》虽然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书中总结与发现了许多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与结论,对中医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书中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和牵强的解释,很多理论仅是一种假说,需要后世来证实或证伪。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对人体进行深入、细微的本质研究,只能从宏观角度,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客观世界,也即用自然哲学的理论解释自然科学的问题,这样做的时候,虽然可以发现很多客观规律和正确的猜测,但必然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与歪曲的解释。今天不必也不能把《内经》当成宝典,而产生尊古贱今的思想,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经过对《黄帝内经》的概括性提炼,明白《黄帝内经》的本源价值,也能够成为以后学习的指导。(内容摘录于网络流通版)

《黄帝内经》 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泉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 《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 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 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 《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 《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内经》冠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之作。淮南子曾指出: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讬之于神农、黄帝。 《内经》既非黄帝之作早已为确论,但其成书究竟何时?又出于何人之手?对此, 历代以来意见纷纭,终未能取得共识。例如,司马光指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 则恐未可。他认为“此周汉之间,医者依讬以取重耳”。综观历代学者,在《内经》之 成书时代上,约有以下几种观点,如有成书于战国者,有成书于战国末至秦汉之际者, 有成书于西汉者,或谓更为晚出者等等,现仍为学者争论最为激烈之问题之一。在这个 争论之中,有一点则为大家所公认,即明代医学家吕复之所论:“乃观其旨意,殆非一 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还有扁鹊内、外经等。何以分 内经、外经,犹《易》之有内、外卦,《春秋》之有内、外传,《庄子》之有内、外篇, 《韩非子》之有内、外储说。故知医学之分黄帝内经、外经等,只有次第名而并非有何 深意。今《黄帝外经》早佚,唯《黄帝内经》尚存。 《黄帝内经》成书后,在其传抄流布过程中,既有内容的散落,也有掺入和补撰, 在历代注释整理中,也增加了该书内容。因此,出现了何为原文?何为讹传?何为杂入 等难以分辨的混乱局面,为研究者的辨析鉴别造成了困难,也时有争论。《黄帝内经》 流传甚广,现就今之《素问》、《灵枢》分述之。 《素问》:公元6世纪,全元起首次全面注释,当时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公元 762年,王冰次注,称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 经王氏补入“旧藏”7篇。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释,改名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宋之后历代刊刻研究之蓝本和依据,刊刻者有数10种 之多。 《灵枢》:在《汉书·艺文志》名为《九卷》,公元6世纪前后,其名有《针经》、 《九墟》、《九灵》、《灵枢》等不同书名之传本。南北朝、隋唐间,《针经》注本多 种曾有流传,并见于隋唐及日、朝之医事法令将其列为医学教材,但未能流传后世。如 前所述,宋史类刻刊《灵枢》(1135年)后,即成为《九卷》之唯一刻本流传于世,虽 有12卷本与24卷本之不同,但篇目内容次第等并无差异。 《素问》、《灵枢》历代之注释、节要、语译以及国外之注释、译本,共计有200 余种之多,其中少数影响大者,每种刊刻印行有达40多次者。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 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 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 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 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 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 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 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黄帝内经》的科学成就:前已提及,《内经》之成书,既非成于一时,也非成于 一人。由此可知,乃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的总结,是对十分 丰富的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并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达到了历史的高水 平,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或者正因为如此,《内经》至今仍有 其很强的生命力。 现仅就其科学成就之重要者分述如下: 公然宣布与巫术决裂。中国医学在商周时期仍处于鬼神观念占居统治地位,不但病 因要寻求鬼神作用的因素,治疗也多巫术之法。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认识逐渐发生了 动摇,围绕着疾病诊疗是否鬼神因素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民间医生扁鹊 及《内经》作者们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斗争中,鲜明地反对鬼神说。《史记·扁鹊仑公传》 明确记述了扁鹊行医的六不治,其中之一即“信巫不信医不治”。《内经》的作者在 《素问·五脏别论》中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 巧。”用意深刻地阐明了他们在这关系医学发展道路和方向上的立场和观点,他们的观 点为历代医学家所遵循,从而保证了中国医学基本上一直沿着唯物的疾病观不断发展。 人体解剖、生理研究的成就。认识人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人类自身。《内经》的作 者们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实地进行了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灵 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例如消化道 解剖,《灵枢》已详述了唇口几何,唇到齿距离几何,舌形重量,齿至咽距离,会厌形 质,口腔容量,食管长度,胃容量及体大小,贲门、幽门形质,小肠长度、如何曲屈、 容量,大肠之升、横、降、容量、重量,肛门形质等等,其所记述之大小、长度、容量、 形态与相互关系等,同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又如关于消化系统之功能,血液环流周 身之功能,泌尿生殖系统之功能,虽然认识多有失之于笼统,然而也有许多科学的论断。 譬如血与脉的关系,不但对血管区分为经脉(大血管)、络脉(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 孙脉(细小血管),并且明确指出血脉是运行人体经过饮食消化而产生营养精气等物质 的,特别强调这种运行在人体“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实际上他们对人体 的血液循环系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 高明的医疗技术。《内经》是一部理论专著,但个别部分也涉及医疗技术。例如该 书不但记述了水浴疗法、灌肠技术,而且比较正确地论述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的外科手术截趾术等。《内经》已设计使用了筒针(中空的针)进行穿刺放腹水的医疗 技术,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疗和减轻患者痛苦比较成功的尝试。筒针穿刺放腹水虽然未 能创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后世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至今虽然在器械条件和技术上已有了极大的进步,然而其原理却是完全一致的。可 贵的是《内经》还记述了筒针的制作技术要求,指出:“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 末”。在进针的技术要领方面也已达到与现代基本相似的步骤和方法。 提倡疾病预防强调早期治疗。中国医学自古就十分重视促进人体健康以预防疾病的 思想,追其原则始于《内经》。例如:反复强调的“虚邪贼风(指致病因素),避之有 时”。又如强调,一位高明的医学家,应当治未病之病,而不是治疗已病的病。如果等 到病已发而后才给予药物治疗,就犹如渴而穿井,战乱已成才去制造兵器的道理一样, 不是太晚了吗? 又说:一位高明的医学家,治疗疾病必须“救其萌芽”。并批评了医学家中对一些 久病轻易作出“不可治”的结论,指出: “疾虽久,犹可毕也(是可以治愈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本也。”其思想都是 很先进的。 《内经》虽有不少待研究、商议的内容,但其科学的内容、积极探求的思想等,是 其2000多年来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 《内经》不单在中国医学的发展上创造了2000多年医学家们不断研究、不断运用以 解决医疗理论和技术的有效记录,而且为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医学家所研究和运用, 以为指导,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内经》也早已为欧美汉学家、私人收藏家、国 家图书馆所广泛收藏和流传,而且有被部分节译或全译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者。在 当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内经》也更加为人类所重视。

《皇帝内经》应该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成书于战国时期,其全书内容是以黄帝同臣子岐伯,伯高, 少俞,雷公等问答讨论的形式进行论述, 之所以托名皇帝主要是受尊古之风的影响

关于大黄的论文药理研究

药理作用 大黄主要有泻下、抗菌、抗病毒、抗炎和活血化瘀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能提高远段和中段结肠的张力并使其运动增强,抑制大肠内水分的吸收,致水分滞留于肠腔而促进排泄。大黄中的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如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病毒、真菌、阿米巴原虫和阴道滴虫也有抑制作用。大黄还有很强的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改善脆性,促进瘀血吸收等效果。因此有收敛、消炎、活血祛瘀等作用。故临床主要用于轻型肠梗阻、肠麻痹疾病,对痢疾或妇女月经不调等也有一定疗效。 适应症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主治胃肠积滞所致的食积不化,大便燥结不通,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或湿热下痢口渴不止,伤食停水。或妇人月经错后,经期腹痛,色黑有块等。主要用于轻型肠梗阻、肠麻痹、咳血、急性扁桃体炎、尿路感染、急性菌痢等疾病,对某些痢疾,妇女月经不调也可酌情使用。有人用单味大黄加酒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4例,有效率为100%。

大黄是中医常用通便泻火的药物,现代医学对大黄进行了深入的药理研究。大黄含有蒽甙衍生物,其中以番泻甙的泻下作用最强,另还含有大黄鞣质及相关物质,如没食子酸、儿茶精和大黄四聚素等。 (1)对血压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药用大黄及掌叶大黄浸剂、酊剂及大黄素皆有降低血压作用,D-儿茶精可使兔耳血管收缩、血压轻度上升。(2)对心脏的作用:对离体蟾蜍的心脏,大黄素小剂量则兴奋,大剂量则抑制。(3)降血脂作用:大黄的活性物质白藜芦醇能抑制胆固醇吸收;大黄中的儿茶素等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致密性,限制有害脂质的进入,从而降低血液粘滞度,提高血浆渗透压,这种稀释血液的功能,可以减少脂质的沉积。由于大黄还能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泄,使胆固醇在肠内被还原成类固醇排出体外的数量增加。(4)致泻作用:大黄内的结合蒽醌类物质能促使肠蠕动而致泻。 赞

酒大黄,其泻下作用稍缓,善清上焦血分热毒。常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胸中烦热等证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现代研究,导泻利胆保肝,抗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止血;降脂;利尿,促尿素氮、肌酐排泄。

大黄有效成分的研究论文

1.先自我介绍,问各位评委好2.介绍题目,根据关键词介绍背景资料3.简明扼要讲技术路线图:本文设计以用水提取法和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鹿衔草、牛耳大黄、扁蓄、岩陀的有效成分,通过体外抑菌试验筛选抑菌效果最好的中草药进行体内抑菌试验。4.应用步骤详细补充5.结合图表分析结果6.讨论及做出结论

论文陈述可以很好地组织和发展论点,并为读者提供关于论点的“指南”。

论文陈述包含以下内容:

1、陈述你对这个主题的主要观点

陈述观点时一定要表达一个主要思想,并陈述你的立场或看法。关于主题,需思考:

2、给出几个支持主要观点的理由

理由要写清楚,一定要用符合逻辑的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这个理由。

3、给出一个与主要观点相反的观点

一个好的论文陈述要承认论点存在另一面。所以,同学可以在论文陈述中给出一个反论点。

论文陈述写作示例:

1、首先,从一个问题开始。例如:互联网对教育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吗?

2、其次,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立场。例如:互联网对教育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3、最后,发展你的答案。例如:互联网使用的负面影响被其对教育的诸多好处所抵消:互联网有助于学生和老师更容易地获取信息、接触不同的观点,以及这是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

19世纪初,大黄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于正品大黄,截止到2009年对资源丰富的秦岭大黄、天山大黄、光茎大黄、矮大黄、河套大黄、藏边大黄和窄叶大黄等非正品大黄也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了多种类型化合物,主要包括蒽醌类衍生物、蒽酮类衍生物、二苯乙烯类、鞣质类、酰基糖苷类、色酮类、苯丁酮苷类等各类型化合物200多个。 葸酮类化学成分大黄属植物是生物活性蒽醌类化合物的丰富来源之一,截止到2009年为止已从该属植物中发现了20余个蒽醌类化合物。葸酮类化学成分蒽酮类成分是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截止到2009年已发现20余个蒽酮类成分。苯乙烯类化学成分文献报道日本学者从日本大黄中分离得到多种二苯乙烯类化合物,截止到2009年为止,各国学者从大黄属植物中已发现了30余种二苯乙烯类化合物。鞣质类化学成分从1980年到2009年,随着大黄泻下以外新功效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大黄鞣质降低血清尿素氮(BUN)活性的发现,使得大黄鞣质的化学成分研究深入开来,日本学者Kashiwada Y等从中国大黄(Rheun tanguticum和)分离得到40余个化合物。酰基糖苷类化学成分日本学者从中国正品大黄、朝鲜大黄()和日本大黄中分类得到27个酰基糖苷类化学成分。苯丁酮类化学成分苯丁酮类化学成分中的莲花掌苷和异莲花掌苷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截止到2009年为止,日本学者从中国唐古特大黄和掌叶大黄中已分离得到6种苯丁酮类化学成分。 色酮类化学成分截止到2009年文献报道各国学者已大黄属植物从中分类得到9个色酮类化学成分:2,5-dimethyl-7-methyloxychromne,2,5-dimethyl-7-hydroxychromone,2-methyl-5-acetonyl-hydroxychromone,2-methyl-5-carboxymethyl-7-hydroxychromone,2-(2’-hydmxypropyl)-5-methlyl-7-hydroxychmmone,2-(2’-hydroxypropyl)-5-methyl-7-hydmxychromone 7-O-β-D-glucopyranoside,2-methlyl-5-carboxymethlyl-7-hydroxychromanone,aloesone-7-O-β-D-glucopyranoside,2-methyl-5-(2’-oxo-4’-hydroxypentyl)-7-hydroxychromone-7-0-β-D-glucopyranoside。挥发性化学成分中国学者通过GC-MS从唐古特大黄和掌叶大黄检测出70余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棕榈酸、亚油酸、十二酸、十四酸、十五酸等。其它化学成分从大黄属植物中还分离得到一些其它化学成分,包括奈苷类化学成分:torachrysone 8-O-β-D-glucopymnoside,torachrysone 8-O-β-D-(6’-O-oxalyl)-glucopyranoside,6-hydroxymusizin-8-Oβ-D-glucopyranoside;黄酮类化学成份:kaempferol,kaempferol 3-O-rhamnoside,kaernpfeml3-O-(2’,6’-di-O-rhanmnopyranosyl)β-D-glucopyrnanoside,quercetin3-O-rutinoside,apige-nin 8-β-D-glucoside;吡喃酮类化学成分:3-(3’,5’-dihydmxyl-tmns-cinnamoyl)-5-hydroxyl-△-α-pymnone;此外还有糖类、甾醇、有机酸、挥发性成分等化学成分。

  • 索引序列
  • 对大黄研究的论文
  • 对黄河文化的国内外研究论文
  • 后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的研究论文
  • 关于大黄的论文药理研究
  • 大黄有效成分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