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土壤通报论文模板

土壤通报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

土壤通报论文模板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策略与技术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策略与技术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土壤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为此在新时期要高度重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治理,避免土壤结构被大量破坏造成土壤中的矿物质流失。通过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科学高效的应对措施,保证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确保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保护土壤生态,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

士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问题:对策

引言:

土壤作为社会发展重要基础,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妥善保护与科学处理。重金属作为土壤环境最重要的指标,由于受到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含量显着超标,对于整个土壤的破坏十分明显,严重影响了土壤安全,在新时期需要重点关注土壤重金属物质,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减少土壤重金属造成的破坏与损伤,确保土壤重金属得到有效控制。

1、土壤重金属危害

重金属是指通过自然环境难以有效降解的各种物质。包括铅汞等,这些重金属物质如果进入到人体会引发重金属中毒,对人体造成明显损伤,而在土壤和水源中会大量淤积,也会导致水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限,不利于生态环境土壤污染的农田,如果种植农作物也会造成大量的重金属进入农作物内部,植物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就会通过饮食进入人体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1]。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胁。为此要有效处理重金属污染,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2、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成因

目前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火山爆发和土壤自身形成的因素,而人为因素则涉及工业农业交通等多个领域,也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键因素。例如在干旱地区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解决缺水问题,往往会采取大面积灌溉的方式造成土壤养分流失,或者在灌溉中所使用的水资源受到污染,导致金属含量超标等,必然会使土壤出现金属污染问题,此外在工业领域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属冶炼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冶炼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重金属废水,如果没有对重金属进行妥善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会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2]。在城市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保有量显着增多,而车辆也会生成大量汽车尾气,这些汽车尾气会直接污染大气,经过雨水冲刷会导致重金属污染物渗入到土壤内部。

还有部分有机肥料来自城市建筑垃圾、河道淤泥等,这些原材料本身富含大量重金属元素。在进入到土壤后也会造成土壤重金属含量显着升高,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我国地形复杂,面积范围广大,土壤种类丰富,这也使得土壤污染问题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发达的西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土壤环境,而在中南地区由于工业密集,所以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在发达地区为了提高农作物,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这样就会造成农业用地日积月累受到严重的污染,致使蔬菜粮食存在农药残留,而且农业用地污染问题大部分都以有机或无机复合为主,造成土壤无法复原。当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以后,基本无法恢复,土壤之中也会富含大量的胶体致使重金属物质不断富集,长此以往重金属污染也会日益严重,在人类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中,耕地的酸碱值会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化学反应也会使重金属的离子价态和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且大多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无法通过人类的感官进行准确识别,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以后才能发现,这样也就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难治理难度不断增加。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治理策略

目前在土壤污染防治中,需要高度重视对土壤环境的妥善监测,通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指标进行快速准确监测,能够判断土壤内部重金属富集的具体情况,为此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设土壤监测监管机制,采取相应的设备,对土壤的组成成分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土壤检测数据的科学性,例如成立土壤监测部门,按照专业的监管机制,安排专业人员对土壤相关数据进行全方面检测,确保土壤环境得到妥善处理,在土壤数据监测完毕后,还要将有关数据上传至监管部门,明确各个地区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确保土壤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一旦发现异常超标情况,则需要采取科学的解决,确保土壤重金属物质处理的效率全面提升,满足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的实际需求。由于我国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晚,为此在新时期要积极加强土壤污染的有效预防,制定高效目标,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树立完善的风险监管意识,从而确保土壤污染治理的.整体水平全面提升[3]。

要主动采取分级风险管控措施探索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全新方案,提高控制管理的水平,同时要做好技术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对土壤污染的具体状况进行准确的排查,保证土壤污染问题得到清晰有效的控制与解决,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关信息化平台(表1),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设立全国规模的土壤污染监测管理网络,保证对土壤污染监测点覆盖到市县级,做到监管数据实时更新。确保土壤管理的效率全面提升。要逐步建立污染土地目录或者土地使用污染目录,严格控制土壤的实际使用途径。加强监管存量,对源头严格防控,有效提高农业污染的监督管理力度。要坚决从源头加强土壤保护,避免土地随意滥用。

表1基于GIS系统土壤环境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4、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主要技术

、生物治理

当前的土壤生物治理可以通过植物微生物等手段减少土壤重金属含量或降低其毒性。在植物治理中,需要积极培育能够吸附重金属物质的植物,有效去除土壤中的大量重金属物质。这种方案成本低廉,技艺简单,具有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实际意义。另外可以通过微生物对土壤进行改良,但这种技术对微生物要求比较高,而且治理周期比较长,还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可以通过重金属改良剂,根据不同的金属特点采取相应的化学反应,确保对重金属进行有效抑制,使这些潜藏在土壤中的重金属能够快速凝聚,减轻土壤对重金属吸收,避免造成恶劣影响。还可以直接使用金属拮抗剂,因为金属之间存在许多的相互作用,金属的特性也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通过化学防治可以通过有益金属对重金属相互作用产生拮抗性,减轻重金属的活跃度[5]。

、生态修复技术

在农业生态修复中通过农艺修复或生态修复等不同的方法,可以保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耕作制度得到有效控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土壤中的水分进行控制,有效改善土壤的pH,而且有部分重金属在氧化还原下会不断迁移发生变化,此外造成土壤氧化还原的主要因素在于水含量增多,所以在修复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水含量的有效调控,增强氧化还原整体效能,避免重金属的快速迁移,促进土壤修复的整体质量水平全面提高。生态修复能够对土壤的水分肥力进行快速还原,改善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所处的环境介质。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时,生态修复技术的效率比较缓慢,在短时间内并不能看到显着的效果。

、工程治理技术

工程治理技术能够通过工程机械理论,加强对污染土地治理。目前常用工程治理技术包括换土法、克土法以及深耕翻土法等,是指被污染的土壤中增加干净土壤,并且快速将被污染土壤与外界隔离,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浓度。换土法则是直接将被污染的土壤快速挖掘,并搬运别处进行妥善处置,换上干净土壤。深耕翻地法是利用机械,使上部重金属污染物迅速向下部翻转,保证表土表面重金属污染浓度降低。在运用工程治理技术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选择科学的治理方法,通常污染程度比较轻的土地可以采用深耕翻土法,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则需要采用换土法以及克土法,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换土法时对被挖出的污染土壤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联合修复技术

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成分多样化,不同地区的污染类型,污染程度也各不相同,凭借单一的技术很难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为此要积极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具体情况,采取联合修复的方式,通过对植物和微生物联合物理和化学联合等多样化的修复手段,能够促进土壤恢复效果,减轻土壤受污染的程度[6]。

、改良剂改性修复

改良剂改性修复,主要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加入固定配方的改良剂,使改良剂与重金属之间出现明显的吸附作用、抗结作用以及氧化还原作用,但这样的技术最终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活性显着下降。石灰石、碳酸钙、硅酸盐等各种改良剂相互作用还能够促进土壤的养分得到显着变化。

5、结束语

我国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而且防治工作起步晚、技术落后,给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造成严峻挑战。针对污染物有效防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治理,确保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改良效果全面提高,促进我国土壤资源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瑞芬,程滨,滑小赞,等忻州市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分布特征分析[J].北方园艺,2021(6):81-88.

[2]马叶,赵国梁,王晓凤,等添加螯合剂诱导栽培红叶荞菜(.)修复铅和镉污染土壤效果的研究[J].土壤通报,2021(2):416-424.

[3]薄录吉,李冰,张荣全,等.金乡县大蒜产区土壤重金属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土壤通报,2021(2):434-442.

[4]张启,吴明洲.某疑似污染农用地地块土壤调查布点及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8(20)117-119.

[5]王海东,方凤满,谢宏芳,等芜湖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J]2010(4):36-40.

[6]张仕军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9):93-94.

理论上可以,但是核心期刊有个问题就是会有你的投稿记录,我有过二次被据稿的经历,感觉上还是会有影响,虽然不是土壤通报,但性质上差不多,不过不是你所说的重复率过高这一问题,经过几次修改现在论文已经接收了。你的文章如果是综述重复率超过16%我的建议是不要再尝试了,直接转作他投,因为别人会有很深的影响:你的文章没有自己的思想。这问题很严重,如果你要是实验性文章就更不要投了,实验文章如果重复率超16%,那么创新何在啊?你自行斟酌,现在核心期刊综述类很难投,有可能还是搞搞实验工程之类,比较容易中。核心期刊现在挺难投的,主要是稿源比较多,有些时候实在投不出去可以考虑翻译成SCI,投一个影响因子左右的试试,其实还是可能的(前提是一定要有点创新)。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与防治路径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与防治路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当今环境问题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中危害最大、影响面积最广的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的防治修复的重要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重金属污染的现状、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危害的简要分析,结合全国各地治理土壤污染的基本措施,总结出了防治土壤污染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土壤污染;危害;防治对策;

1、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污染成因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源。人类从土壤中获得足以休养生息的物质财富,没有土地,人类难以生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土壤环境资源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造成土壤污染状况日趋严重。近些年,我国工农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土壤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高,污染物的含量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增多。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或其化合物侵入土壤造成的污染,目前人们已发现包括镉(Cd)、镍(Ni)、铬(Cr)、锰(Mn)、砷(As)、汞(Hg)、锌(Zn)等大约45种重金属元素。我国受砷、镉、铅、铬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大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5。据我国2016年农业部监测系统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为重金属污染土壤而使粮食产量降低1000万t以上。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污水灌溉区统计数据得出,我国有大约140万hm2的污水灌溉区,而有的土地面积遭受重金属污染。污水里的重金属污染物使土壤中的植物遭受二次污染。生物体吸收了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汞、铅、锌、镉、铜等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等渠道进入到人身体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埋下巨大隐患,甚至会损害人体的生理器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

土壤重金属污染原因广泛,主要有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工业和生活污染、交通污染等。化肥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物资,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危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科学选用农药品种和使用方法的指导,造成土壤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化肥可以大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为了追求高产,长期施用过量的化肥,造成土壤酸化板结,不但降低了土壤肥力,还严重破坏了土壤耕地层的质量;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严重的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的累积污染问题。工业和生活污染是指工业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将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灌溉农田,造成部分农田严重污染,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凡以重金属和含有重金属的材料为原料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液、废渣、废水排放,都会造成重金属地污染。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土壤能够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元素,当土壤中重金属超标时,将会影响植物对氮、磷的吸收,改变钾的形态,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引起植物生理特征的改变,高浓度的重金属会引起植物营养不足,降低酶的有效性。有的农作物可以富集重金属,造成农作物本身重金属超标,甚至有的逐渐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以有害的浓度通过食物链的方式在人类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体摄入过多的重金属会引起免疫力降低,呼吸系统紊乱等病变。铅能通过破坏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儿童的智力和行为障碍,也能对成人的神经、消化、心血管等系统产生危害。摄入过量的`镉,可使骨折发生几率增加和骨密度降低,能够对人体的肾、肝、肺、骨骼,以及血液和免疫系统产生伤害。Pb、Hg能够通过影响人的妊娠,引发胎儿的流产、畸形、死亡等。砷能够造成肝脾肿大、肝腹水、抑制儿童智力发育,还能引发黑脚病、糖尿病、肾病、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人体内积蓄过多的铜元素,会引起铜中毒,造成机体代谢紊乱,严重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三者中,土壤重金属污染很难得到有效治理。土壤中汇聚的多种重金属会对土壤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都产生严重伤害。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制定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

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应当建立和完善保障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顺利进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2016年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项法规都是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严格防治工矿企业、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重金属污染,进行土壤污染法规标准的制定与问责。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严控新增污染,分阶段分类别管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保护土壤质量,防治土壤污染是每一个公民和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紧抓源头,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源

严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必须从源头抓起,针对污染源头分类分级管理严控污染源。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与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工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污染排放进行严格控制。采取有效措施,以削减、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大力推广清洁无毒工艺,减少或消除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物的随意排放,对工业“废水、废液、废渣”必须进行回收和处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与浓度,避免重金属对土壤环境的二次污染。在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的控制方面,要增强广大农民群体保护耕地质量的意识,加大土壤污染防治的宣传和教育;执法部门和农药监测部门定期对市场上流通的农药产品进行监测,禁止或限制使用剧毒农药,积极推广如除虫菊酯、烟碱等植物体天然成分的毒性小、效果好、残留低的农药;推广开展天敌防治法,既要消除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4、做好污染土壤的防治修复工作

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要充分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4大特点———不可逆性、治理难且周期长、累积与地域性、隐蔽性,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修复治理措施,缓解土壤污染的程度,营造安全、美丽、幸福的生态环境。针对目前我国各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采取的措施,一般有工程治理措施、化学治理措施、生物治理措施和农业生态治理措施4种方法。

、工程治理措施

工程治理措施作为一种比较具有权威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和资金,而且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同时也需要处理置换出来的污染土壤。工程治理一般是通过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来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污染比较严重、面积较小的农业大棚的土壤污染适用客土法,把由别处移来的未被污染的洁净土壤加入到受污染的土壤里面,大多会选用质地好的人工土或沙壤土,降低土壤耕作层的重金属浓度,减少重金属对植物根系的毒害,加快土壤生态修复的速度。换土法是把受污染的土壤转移出来,更换没有被污染的洁净土壤。这种方法可以很快修复受损土壤,效果明显,但是换土法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对于具有放射性污染物或含有难分解易扩散污染物的污染严重的景区花园和科研场所等面积较小的土壤可以采用换土法。污染较轻、耕作层较厚的土壤污染可采用深耕翻土法,翻土法是通过深耕技术,拌匀、翻动、混合耕作层土壤来降低土壤耕作层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

、化学治理措施

化学治理就是向污染土壤投入抑制剂、改良剂,以降低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度。化学方法治理效果明显,周期短、投资适中,但是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性。

、生物治理措施

生物技术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正在被广泛推广的新型治理措施。是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某些特有习性抑制、削减和改良吸收、降解土壤中污染物,降低重金属毒性。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超富集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过量重金属,投资小和维护成本低,具有较高美化环境的价值、二次污染小的特点,是一种新兴的、很有潜力的绿色安全修复技术,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微生物修复是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培养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群的微生物代谢功能,达到将其降解成无毒物质或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的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实际就是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群具有繁殖快、个体小、易变异、适应性强的特点来达到对环境污染的分解作用,还可以降解和转化那些“陌生”的化合物。

、农业生态治理措施

农业生态治理方法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采用一些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管理制度,种植合适的植物品种,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减轻或阻断重金属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合理规划农业种植区域,把高富集重金属的经济作物或树、花、草种植在重金属污染严重区域,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土壤;将低富集重金属作物品种植在基本适宜区,这样能够减少重金属在作物中的累积,提高土壤的质量。农业生态治理方法循环周期长、效果不明显。

5、结束语

土壤中过高重金属含量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整个自然界地理环境都造成负面影响。采用单一的修复技术无法完全修复土壤,必须要以植物修复为主,优化特定微生物的筛选,建立相关基因库,培养超强工程菌,多种治理措施相辅相成,从而彻底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做好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引导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土壤生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婧,杜阿朋.桉树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土壤生物修复应用前景[J].桉树科技,2010(02):43-47.

[2]何容,杜佳佳,许波峰,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概况[J].山东林业科技,2008(01):85-87.

[3]王雪.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速度(上旬),2015(09):290.

[4]何明清.土壤与固化废物监测技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唐会娟.浅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技术[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06):128.

[6]王海慧,郇恒福,罗瑛,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09(11):210-214.

[7]杨苏才,南忠仁,曾静静.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途径探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03):549-552.

[8]何凤鹏,谷雨,冯光辉,吴海勇,刘琼峰,李明德.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6(05):31-34.

[9]郭培俊,杨菁.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修复与防治[J].科技资讯,2019(03):93-94.

[10]廖健.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4):28,30.

[11]黄成敏.环境地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2]岳永德.环境保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3]李学林.农田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18(24):161-162.

土壤学报论文模板

(* 责任作者)41.崔浩杰 冯雄汉 刘凡 谭文峰 邱国红 陈秀华 钙锰矿的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2009(待刊)(通讯作者)42.崔浩杰 刘祥文 冯雄汉 谭文峰 刘凡 常压下Mn(Ⅲ)在Na-布塞尔矿向钙锰矿转化中的作用 矿物学报 2009(待刊)(通讯作者)43.赵巍 王庆庆 刘凡 邱国红 谭文峰 冯雄汉 Zn和Mn处理水钠锰矿后对Pb吸附量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2009(待刊)(通讯作者)44.谭军凤 邱国红 冯雄汉 谭文峰 刘凡 Mn(III)在水钠锰矿氧化Cr(III)反应中的作用 环境科学 2009(EI刊源,待刊)45.赵巍 崔浩杰 冯雄汉 谭文峰 刘凡* 水钠锰矿的锰氧化度与Pb吸附量的关系 环境科学 2009 30(2): 230-237(EI刊源)(通讯作者)46.刘凡, 冯雄汉,陈秀华,邱国红,谭文峰,贺纪正 氧化锰矿物的生物成因及其性质的研究进展 地学前缘 (6):66-7347.徐建明,蒋新,刘凡等. 中国土壤化学的研究与展望 土壤学报 (5):817-82948.谭文峰, 王远鹏 刘 凡 冯雄汉. 支持电解质对水钠锰矿表面Cu吸附-解吸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8. 45(1):174-17749.黄丽,洪军 谭文峰 胡红青 刘凡 我国几种亚热带土壤铁锰胶膜的微形貌和元素分布特征 自然科学进展2006. 16(9):1122-1129 (通讯作者)50.谭文峰,朱志峰,刘凡,胡荣桂,单世杰.江汉平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973-98051.陆泗进,谭文峰,刘凡,冯雄汉.一种改进的盐滴定法测定氧化锰矿物的电荷零点 土壤学报 (5):756-76352.黄丽 洪军 谭文峰 刘凡 几种亚热带土壤铁锰胶膜和基质的表面化学特征。地球化学.(3):295-303 (通讯作者)53.冯雄汉、张嵚、谭军凤、文慧、,谭文峰、刘凡,MnO2-UV联用光化学降解苯酚废水的初步研究。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4): .崔浩杰,冯雄汉,刘凡 ,谭文峰, 贺纪正. 常压下影响钙锰矿形成几个因素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D辑). (9):870-88055.冯雄汉,谭文峰,刘凡等,碱性介质中水钠锰矿的生成途径. 中国科学(D辑). (4): 340-351. (通讯作者)56.冯雄汉,谭文峰,刘凡,王贻俊,许永胜. 热液合成钙锰矿几个影响因素的探讨.地球科学. (3):347-352(EI收录)(通讯作者)57.冯雄汉, 翟丽梅, 谭文峰, 刘凡, 贺纪正. 几种氧化锰矿物的合成及对重金属的吸附和氧化特性.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5, 24 (6): 531~53858.齐德生,刘凡。改性蒙脱石对黄曲霉毒素B_1吸附机理的研究。养殖与饲料2005/0159.齐德生,刘凡等, 蒙脱石对黄曲霉素B1的吸附作用. 矿物学报. (4):.谭文峰,刘凡,李学垣。武汉黄棕壤中铁锰结核的环带构造、元素富集特点环境变化意义. 第四纪研究. (2): 198-202. (通讯作者)61.祖艳群, 冯雄汉, 刘 凡, 秦 丽, 陆泗进, 谭文峰. 几种氧化矿物对As(III)的氧化特性及针铁矿的影响. 生态环境. 2004, 13(4):.崔浩杰, 冯雄汉,刘凡,谭文峰. 隧道构造氧化锰矿物的合成及应用.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III). 2004. 18(10): 277-279. (通讯作者)63.齐德生,刘凡,于炎湖等。改性蒙脱石对黄曲霉素B1吸附机理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3(5): .冯雄汉,刘凡,谭文峰等,回流条件下钡镁锰矿的合成与表征. 2003. 中国科学(D辑). 33(11): 1084-1093. (通讯作者)65.刘桂秋,谭文峰,冯雄汉,刘凡, 几种土壤铁锰结核对Cr(Ⅲ)的氧化特性:Ⅱ pH、离子强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3. 40(6): 852-857. (通讯作者)66.黄丽,洪军,刘凡,谭文峰等。有机酸盐影响下土壤中过渡矿物的演化特点. 矿物学报. (3):221-227. (通讯作者)67.齐德生、刘凡、于炎湖,膨润土对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吸附. 中国粮油学报. 2003,18(3):.齐德生、刘凡、于炎湖等,蒙脱石及改性蒙脱石对黄曲霉素B1的吸附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2003,34(6):.冯雄汉,谭文锋,刘凡,许永胜。碱性介质中水钠锰矿的合成与转化.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 .王贻俊、黄丽、洪军、刘凡. 黄棕壤与黄褐土粘粒胶膜的元素组成特征与粘粒矿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3,22(1):.黄丽,刘凡,谭文峰等. 土壤胶膜的研究进展. 土壤通报. 2003. 34(2):.续金海,马昌前,刘凡等。大别山南、北坡花岗岩风化作用的差异及其构造、气候环境意义. 中国科学(D辑). 2002. 32:.刘凡,谭文峰, 李学垣,贺纪正 几种土壤铁锰结核中锰氧化物的重金属离子吸附与锰矿物类型 .土壤学报. 2002. 39(5):699-70674.冯雄汉,刘凡,谭文锋,王贻俊,刘祥文 碱性介质中合成水钠锰矿的几个影响因素.地球化学. 2002,31(5):495-500. (通讯作者)75. 黄丽,刘凡,谭文峰等。 华中地区几种土壤铁锰胶膜及基质中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 地球化学. 2002,31(5):487-494. (通讯作者)76.黄丽,刘凡,谭文峰等. 几种亚热带淋溶土基质和胶膜中过渡矿物组成的差异及其意义.矿物学报2002. 22(4):315-320. (通讯作者)77.冯雄汉,刘凡,谭文锋,胡红青 原子力显微镜在矿物界面化学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 2002. 27:333-338. (通讯作者)78.刘凡,谭文峰, 王贻俊. 土壤中氧化锰矿物及其与土壤环境条件的关系. 土壤通报. 2002. 33(2):.刘桂秋,冯雄汉,谭文峰,刘凡. 几种土壤铁锰结核对Cr(Ⅲ)的氧化动力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1(5):450-454. (通讯作者)80.刘桂秋,刘凡,谭文峰等. 几种土壤锰结核对Cr(Ⅲ)的氧化与锰矿物类型. 土壤与环境. 2002. 11(3): WF, Liu F, Li XY. Redox reaction of Cr(Ⅲ) on Mn minerals in Fe-Mn nodules of several soils from China. 第十七届国际土壤学会论文集,泰国曼谷,2002. F, Tan WF, Li XY. 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 ions on Mn oxide surfaces in iron-manganese nodules in several soils from China. 第十七届国际土壤学会论文集,泰国曼谷,2002. .谭文峰,刘凡,李学垣. 几种土壤铁锰结核对Cr(Ⅲ)的氧化特性(Ⅰ)——氧化锰矿物类型与吸附态离子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2001. 21(5):.刘冬碧,贺纪正,刘凡,李学垣 中南地区几种土壤的表面电荷特性 Ⅳ. 氧化铁铝对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1. 38(1):.李永华,王五一, 谭文峰,刘凡. 土壤铁锰结核中生命有关元素的化学地理特征. 地理研究. (5): 609-61586.谭文峰,刘凡,李永华,贺纪正,李学垣 土壤铁锰结核中锰矿物类型鉴定的探讨. 矿物学报. 2000. 20(1):.谭文峰,刘凡,李永华,贺纪正,李学垣 我国几种土壤铁锰结核中的锰矿物类型. 土壤学报. 2000. 37(2): Wenfeng, Liu Fan , Li Yonghua, et al. Mineralogy of Manganese oxide minerals in Iron-Manganese nodules of several main soils in . 2000. 10(3):.刘冬碧,贺纪正,刘凡等. 中南地区几种土壤的表面电荷特性. 土壤学报. (3):361-36890.李永华,刘凡,谭文峰,李学垣,贺纪正 几种土壤及铁锰结核中粘土矿物组合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9,18(4):.周勇,王庆云,李学垣,刘凡。湖北省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的建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9,15(6): Liu, Wenfeng Tan, Jizheng He et al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clay mineral association before and after HGMS. (1):.刘凡,贺纪正,周代华等.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及其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 《迈向21世纪的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1997. 243-246 中国农业出版社。94.刘凡,介晓磊,贺纪正等。不同 pH条件下针铁矿表面磷的配位形式及转化特点. 土壤学报. 1997. 34(4):.刘凡,徐风琳,李学垣。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北坡土壤的粘土矿物与表面化学特征. 土壤学报. (1):.刘凡,贺纪正,何慧等. pH对针铁矿表面吸附磷化学状态的影响.《 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北京大会)论文集》. 1996,352-355. 中国科技出版社。97.刘凡,谭文锋,丁孺牛等。高梯度磁场分离后土壤矿物组成的变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7,16(3):.刘凡,李学垣,徐风琳等。湘鄂两省几种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与氧化铁类型. 中国农业科学. (3): Fan, Jie Xiaolei, Zhou Daihua et al. Influence of pH on chemical forms of phosphate adsorbed on goethite surfaces. Pedosphere. (2): Jizheng,Li Xueyuan,Liu Fan et al. intergrade mineral in soils of subtropical China: A review. Pedosphere. (2):.刘凡,贺纪正,李学垣,徐凤琳,何慧 磷溶液浓度与针铁矿表面吸附磷的化学状态. 科学通报. 1994. 39(21):. 贺纪正,李学垣,刘凡等。土壤中游离铝的形态. 科学通报. 1994. 39(5):. Liu Fan,Xu Fenglin, Li Xueyuan et al. Goethite morphologies of some soils in south of central China. Pedosphere. (3):. Liu Fan,Xu Fenglin,Li Xueyuan et al. The types of crystalline iron oxides and phosphate adsorption in soils with variable . (1):. Jie Xiaolei, Liu Fan, Zhou Daihua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coordinate forms of phosphate adsorbed by goethite surfaces on condition of varying pH. Pedosphere. 1994. 5(3): 229-235.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 畜牧、动物医学:中国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蚕业科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中国家禽 动物医学进展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中国畜牧杂志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S9 水产: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杂志 草业学报 中国草地(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类核心期刊表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北方园艺 食用菌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食用菌 中国南方果树 S7 林业类核心期刊表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蚕、蜂类核心期刊表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狩猎.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 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 核农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S4 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农药 农药学学报 昆虫天敌(改名为.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S5农学: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 S3. 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 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S 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该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干部。《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Bulletin of th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于1948年12月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1955~1956年定期出版,为半年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国各地邮局发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工作停顿,《土壤学报》也被迫停刊。197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复刊。该刊为16开本,每期14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历任主编:1948年主编是宋达泉研究员;1950~1954年主编是马溶之研究员;1955~1983年主编是熊毅研究员;1984~1996年主编是鲁如坤研究员;1996~2003年主编是季国亮研究员。现任主编是蔡祖聪研究员。该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4人。

土壤通报编辑部

云南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虽然我历史在高考完的那一刻全部还给历史老师了,并且再也没学过了,但也知道云南大学曾经堪比清华北大,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后方教育基地之一,并且对于一些著名的云大名人有所了解。

一、熊庆来

说到云南大学的知名校友,就不得不提到熊庆来了,只要在云大上学,无论多不了解校史,都会对熊庆来有所了解,首先熊庆来是中国著名数学家,曾在民国时期远赴国外留学吸收先进知识,并在1937年出任云南大学校长。可以这么说,云南大学在抗战期间能成为大后方重要的教育基地,西南的清华,熊庆来功不可没。虽然我作为一名云大学子,距离当时已经十分久远,但不妨让我对熊庆来先生产生敬仰之情,我如今能在这么好的云大读书,多亏了当年熊庆来先生以及其他一众云大人的功劳啊。

二、吕正红教授

虽然我不是材料学院的学生,但经常听闻材料的同学感叹他们系的经费之充足,我便询问了一番,才知道吕正红教授的功劳占了很大一部分。吕正红可以说是云南大学在有机半导体与器件相关的专业的领头人,在国际上都是知名人物,在吕正红教授的领导下,吕正红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了黑色电极的OLED屏,让不可见光转变为可见光,是一项价值重大的发明创造,而正是因为吕正红教授课题组研制出了多项发明创造,材料学院得以获得充足的经费进行实践活动。

云南大学的知名校友还有很多,在云南大学的呈贡校区百家大道上更是有知名校友雕塑,来了云大可以去了解,学习知名校友,会有很大的收获。

云南大学历史悠久,曾被《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为我国各行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从云大走出的知名校友都是我们云大人的骄傲!

一、龙登高

龙登高先生,湖南安化人,是云南大学84级的校友,在云南大学求学期间师从李埏先生。

很多同学估计会想,知名校友不是华罗庚先生、费孝通先生这些大佬吗?我们没有听过龙登高的名字啊。龙登高先生来头相当大,首先,作为教授的他供职于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经济史、企业史与国际华商等领域的研究。其次,龙登高享有很多社会兼职的头衔,如受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候选人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再次,高学历的龙登高先生曾为哈佛燕京学者、剑桥桑坦德学者、耶鲁访问教授。最后,龙登高先生曾经还是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CCTV“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

下图为龙登高先生

二、林文勋

说到知名校友,必须得跟大家介绍一下林文勋书记。林文勋是前云南大学校长,现任云南大学党委书记,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学术造诣高,他提出了富民社会和钱币之路的概念,在唐宋经济史中,地位举足轻重。截止2017年6月,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篇,足见,林文勋书记不仅是一位校领导,同时还是一位学术高产的学者。林文勋书记带领云大成功入选双一流,还与龙登高先生一起,登上CCTV10百家讲坛,为我们云大代言。现年五十出头的林文勋书记头发花白,可见他为云大的付出与操劳啊!

三、陈翔

提起这个名字, 你可能会想到歌手、演员陈翔,但是如果加上一个限定词“陈翔六点半”的陈翔,那在云南,陈翔可谓家喻户晓。

陈翔,内地男导演,毕业于云南大学影视专业,从2014年底开始,他所执导的昆明本土短剧《陈翔六点半》席卷网络,在新榜联合今日头条发布的头条视频影响力排行榜里,《陈翔六点半》甚至多次超越Papi酱占据榜首。下图就是辣个曾经红过Papi酱的男人

从以上几位云大知名校友来看,他们的经历无不在告诉我们,我们云大人不必自卑,哪怕我们不是所谓的“985”高校,只要努力和坚持,也能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取得成绩!

核心期刊有: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董泽,云南云龙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云南航空学校、云南大学创始人之一。“护国军神”唐继尧妹夫。

董泽是云南“ 学贯中西、洋为中用 ”第一人,云南近代化、工业化杰出贡献者。董泽更是中国航空教育事业第一人。

1907年,董泽作为清朝官派留学生东渡日本, 进入东京同文书院学习。辛亥革命后董泽又到美国留学,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伊利诺州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17年,董泽募得款项,并给唐继尧写信,建议开办云南航空学校。

“观此次欧战飞艇(即飞机)奏效甚大,此种军备滇中尚缺如此。吾滇留美航空生二名……时局之危急,非速兴办此项学堂,培养此项人才不可……”

“设立云南航空学校之计划……现募捐美金九千元作买飞艇三架费用,飞艇可为军事应用,亦可为学生实习应用。其余一万六千元作购买他项器具及开办学校费用……”

董泽(左二)和唐继尧(端坐者)

1922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内,云南航空学校正式成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刘沛泉担任首任校长。

后来,著有《飞机飞行原理》的留法学生柳希权成为第二任校长,学员陆续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东亚朝鲜等国。

(孙中山当时为云南航校题词)

唐继尧政府出资购买了“布列格”和“高德隆”式共12架教练机,这是只需200米跑道就可以升空的中国第一代教练机。

学校同时聘请了部分法籍空军军官,担任空军顾问、飞行教官,负责空中驾机的飞行训练课。

(按军事编制印制颁发的权基玉毕业证)

唐继尧认为董泽乃当世奇才,便做主将妹妹嫁与董泽。

云南航校成立当年,以唐继尧别号“东大陆主人”命名的私立东陆大学成立(后易名国立云南大学),董泽担任首任校长。

董泽(左七)与云南大学元老

到1935年,云南航空学校培养了200多名飞行技术人才,包括中国第一位驾机单飞的空中女杰吴琼英。

龙云政府期间,又从美国购买了“箭牌”教练机、“莱因”客机,其中两架客机被命名为“昆明”号和“金马”号。

“金马”号被广东借用损坏后,获赔一架法制“波特士”六座客机,命名为“碧鸡”号。

(“昆明”号莱因客机)

抗日战争中,云南航空学校并入云南大学,成立云大航空工程系。

校长熊庆来积极奔走,招揽了一批航空专业高级人才来滇助教,其中就有给美军轰炸机“动手术”的郭佩珊。

1944年,为适应航空技术人才之急需,国民政府令云南大学面向全国招收航空技术学员。

(当时停在昆明巫家坝机场的美军轰炸机)

翌年9月,王绍曾被聘为云大航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

他一面教授内燃机和特种航空推进器课程,一面完善教学计划、延聘教师、充实图书和教学设备,使云大航空工程系短期内得到长足发展。

1951年,全国大学调整重组。王绍曾接受了筹办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的任务。

当时云南大学航空工程系已经培养了四届毕业生,师资阵容强大,教学设备先进,即被整体迁入北京。

随后,以云大航空工程系为核心,又合并了一些其它校系航空专业,组成一所专业学院,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董泽倡导并筹资创立的云南航空学校,承载了中国近代航空教育的发端与起步,成就了云南在中国近代航空教育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历史地位与贡献。

土壤通报论文格式

理论上可以,但是核心期刊有个问题就是会有你的投稿记录,我有过二次被据稿的经历,感觉上还是会有影响,虽然不是土壤通报,但性质上差不多,不过不是你所说的重复率过高这一问题,经过几次修改现在论文已经接收了。你的文章如果是综述重复率超过16%我的建议是不要再尝试了,直接转作他投,因为别人会有很深的影响:你的文章没有自己的思想。这问题很严重,如果你要是实验性文章就更不要投了,实验文章如果重复率超16%,那么创新何在啊?你自行斟酌,现在核心期刊综述类很难投,有可能还是搞搞实验工程之类,比较容易中。核心期刊现在挺难投的,主要是稿源比较多,有些时候实在投不出去可以考虑翻译成SCI,投一个影响因子左右的试试,其实还是可能的(前提是一定要有点创新)。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策略与技术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策略与技术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土壤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为此在新时期要高度重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治理,避免土壤结构被大量破坏造成土壤中的矿物质流失。通过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科学高效的应对措施,保证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确保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保护土壤生态,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

士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问题:对策

引言:

土壤作为社会发展重要基础,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妥善保护与科学处理。重金属作为土壤环境最重要的指标,由于受到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含量显着超标,对于整个土壤的破坏十分明显,严重影响了土壤安全,在新时期需要重点关注土壤重金属物质,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减少土壤重金属造成的破坏与损伤,确保土壤重金属得到有效控制。

1、土壤重金属危害

重金属是指通过自然环境难以有效降解的各种物质。包括铅汞等,这些重金属物质如果进入到人体会引发重金属中毒,对人体造成明显损伤,而在土壤和水源中会大量淤积,也会导致水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限,不利于生态环境土壤污染的农田,如果种植农作物也会造成大量的重金属进入农作物内部,植物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就会通过饮食进入人体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1]。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胁。为此要有效处理重金属污染,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2、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成因

目前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火山爆发和土壤自身形成的因素,而人为因素则涉及工业农业交通等多个领域,也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键因素。例如在干旱地区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解决缺水问题,往往会采取大面积灌溉的方式造成土壤养分流失,或者在灌溉中所使用的水资源受到污染,导致金属含量超标等,必然会使土壤出现金属污染问题,此外在工业领域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属冶炼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冶炼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重金属废水,如果没有对重金属进行妥善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会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2]。在城市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保有量显着增多,而车辆也会生成大量汽车尾气,这些汽车尾气会直接污染大气,经过雨水冲刷会导致重金属污染物渗入到土壤内部。

还有部分有机肥料来自城市建筑垃圾、河道淤泥等,这些原材料本身富含大量重金属元素。在进入到土壤后也会造成土壤重金属含量显着升高,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我国地形复杂,面积范围广大,土壤种类丰富,这也使得土壤污染问题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发达的西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土壤环境,而在中南地区由于工业密集,所以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在发达地区为了提高农作物,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这样就会造成农业用地日积月累受到严重的污染,致使蔬菜粮食存在农药残留,而且农业用地污染问题大部分都以有机或无机复合为主,造成土壤无法复原。当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以后,基本无法恢复,土壤之中也会富含大量的胶体致使重金属物质不断富集,长此以往重金属污染也会日益严重,在人类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中,耕地的酸碱值会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化学反应也会使重金属的离子价态和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且大多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无法通过人类的感官进行准确识别,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以后才能发现,这样也就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难治理难度不断增加。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治理策略

目前在土壤污染防治中,需要高度重视对土壤环境的妥善监测,通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指标进行快速准确监测,能够判断土壤内部重金属富集的具体情况,为此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设土壤监测监管机制,采取相应的设备,对土壤的组成成分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土壤检测数据的科学性,例如成立土壤监测部门,按照专业的监管机制,安排专业人员对土壤相关数据进行全方面检测,确保土壤环境得到妥善处理,在土壤数据监测完毕后,还要将有关数据上传至监管部门,明确各个地区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确保土壤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一旦发现异常超标情况,则需要采取科学的解决,确保土壤重金属物质处理的效率全面提升,满足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的实际需求。由于我国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晚,为此在新时期要积极加强土壤污染的有效预防,制定高效目标,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树立完善的风险监管意识,从而确保土壤污染治理的.整体水平全面提升[3]。

要主动采取分级风险管控措施探索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全新方案,提高控制管理的水平,同时要做好技术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对土壤污染的具体状况进行准确的排查,保证土壤污染问题得到清晰有效的控制与解决,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关信息化平台(表1),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设立全国规模的土壤污染监测管理网络,保证对土壤污染监测点覆盖到市县级,做到监管数据实时更新。确保土壤管理的效率全面提升。要逐步建立污染土地目录或者土地使用污染目录,严格控制土壤的实际使用途径。加强监管存量,对源头严格防控,有效提高农业污染的监督管理力度。要坚决从源头加强土壤保护,避免土地随意滥用。

表1基于GIS系统土壤环境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4、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主要技术

、生物治理

当前的土壤生物治理可以通过植物微生物等手段减少土壤重金属含量或降低其毒性。在植物治理中,需要积极培育能够吸附重金属物质的植物,有效去除土壤中的大量重金属物质。这种方案成本低廉,技艺简单,具有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实际意义。另外可以通过微生物对土壤进行改良,但这种技术对微生物要求比较高,而且治理周期比较长,还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可以通过重金属改良剂,根据不同的金属特点采取相应的化学反应,确保对重金属进行有效抑制,使这些潜藏在土壤中的重金属能够快速凝聚,减轻土壤对重金属吸收,避免造成恶劣影响。还可以直接使用金属拮抗剂,因为金属之间存在许多的相互作用,金属的特性也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通过化学防治可以通过有益金属对重金属相互作用产生拮抗性,减轻重金属的活跃度[5]。

、生态修复技术

在农业生态修复中通过农艺修复或生态修复等不同的方法,可以保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耕作制度得到有效控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土壤中的水分进行控制,有效改善土壤的pH,而且有部分重金属在氧化还原下会不断迁移发生变化,此外造成土壤氧化还原的主要因素在于水含量增多,所以在修复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水含量的有效调控,增强氧化还原整体效能,避免重金属的快速迁移,促进土壤修复的整体质量水平全面提高。生态修复能够对土壤的水分肥力进行快速还原,改善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所处的环境介质。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时,生态修复技术的效率比较缓慢,在短时间内并不能看到显着的效果。

、工程治理技术

工程治理技术能够通过工程机械理论,加强对污染土地治理。目前常用工程治理技术包括换土法、克土法以及深耕翻土法等,是指被污染的土壤中增加干净土壤,并且快速将被污染土壤与外界隔离,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浓度。换土法则是直接将被污染的土壤快速挖掘,并搬运别处进行妥善处置,换上干净土壤。深耕翻地法是利用机械,使上部重金属污染物迅速向下部翻转,保证表土表面重金属污染浓度降低。在运用工程治理技术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选择科学的治理方法,通常污染程度比较轻的土地可以采用深耕翻土法,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则需要采用换土法以及克土法,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换土法时对被挖出的污染土壤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联合修复技术

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成分多样化,不同地区的污染类型,污染程度也各不相同,凭借单一的技术很难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为此要积极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具体情况,采取联合修复的方式,通过对植物和微生物联合物理和化学联合等多样化的修复手段,能够促进土壤恢复效果,减轻土壤受污染的程度[6]。

、改良剂改性修复

改良剂改性修复,主要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加入固定配方的改良剂,使改良剂与重金属之间出现明显的吸附作用、抗结作用以及氧化还原作用,但这样的技术最终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活性显着下降。石灰石、碳酸钙、硅酸盐等各种改良剂相互作用还能够促进土壤的养分得到显着变化。

5、结束语

我国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而且防治工作起步晚、技术落后,给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造成严峻挑战。针对污染物有效防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治理,确保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改良效果全面提高,促进我国土壤资源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瑞芬,程滨,滑小赞,等忻州市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分布特征分析[J].北方园艺,2021(6):81-88.

[2]马叶,赵国梁,王晓凤,等添加螯合剂诱导栽培红叶荞菜(.)修复铅和镉污染土壤效果的研究[J].土壤通报,2021(2):416-424.

[3]薄录吉,李冰,张荣全,等.金乡县大蒜产区土壤重金属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土壤通报,2021(2):434-442.

[4]张启,吴明洲.某疑似污染农用地地块土壤调查布点及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8(20)117-119.

[5]王海东,方凤满,谢宏芳,等芜湖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J]2010(4):36-40.

[6]张仕军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9):93-94.

学术堂整合了一份中国农业科学类发表期刊论文的写作格式及字体大小,供大家参考:一、封面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章节条目:五号宋体.行距:单倍行距.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0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内容字体:小四号、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七、正文(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三级标题序号如:.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三)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四)插图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公式()等.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十、参考文献(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二)参考文献的格式: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十一、附录(可略去)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土壤通报发表时间

2009年: Zhang , Shijie Li *, Qinglai Feng, Shitao Zhang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reconstructed from the sediment of Xingyun Lake, Yunnan Province,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09, .(责任作者,SCI)2.李世杰,Bernd Wünnemann, 夏威岚,于守兵,沈德福,姜永见,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水位变化事件及其原因初步研究。 地学前缘,2009,6期,162-167。3.李世杰,蔡德所,张宏亮,沈德福,赵湘桂,李春海,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环境变化沉积记录的初步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期,94-100。4.张宏亮,李世杰,于守兵,申慧彦,沈德福,青藏高原全新世环境变化的兹格塘错元素地球化学沉积记录。山地学报,2009,27卷2期,248-256。(责任作者)5.张宏亮,李世杰,冯庆来,张世涛, 云南星云湖沉积记录的近代环境变化:来自正构脂肪醇的证据。沉积学报,2009,27卷2期,352-359。(责任作者)6.舒卫先,李世杰,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DDT、HCH 的残留特征与风险评估。土壤通报,2009,40卷 5期,1171-1175。(责任作者)7.舒卫先,李世杰, 江苏天目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卷,1 期,27-32。(责任作者)8.缪卫东,李世杰,王润华,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岩芯沉积特征及地层初步划分。第四纪研究,2009,29卷 1 期,126-134。(责任作者)9.成小英,姜勤超,李世杰,蔡德所,张宏亮,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摇蚊种群特征与环境变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期,107-110。10.史威,朱诚,李世杰,马春梅,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古文化响应。地理学报,2009,64卷11期,1303-1318。2008年:1.李世杰,张宏亮,施雅风等,2008,青藏高原甜水海盆地MIS3阶段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第四纪研究, 28卷 1期。122-131。2.舒卫先,李世杰(责任作者),2008,北太湖沉积岩芯中有机氯农药HCH和DDT残留垂直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第四纪研究,28卷 4期。683-689。3.张宏亮,李世杰(责任作者),冯庆来,2008,云南星云湖沉积物正构烷烃记录的近代环境变化。第四纪研究, 28卷 4期。746-753。4.舒卫先,李世杰(责任作者),2008,太湖流域典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7卷 4期。1409-1414。5.刘吉峰,李世杰(责任作者),丁裕国,2008,基于气候模式统计降尺度技术的未来青海湖水位变化预估。水科学进展,19卷 2期。184-191。6.舒卫先,李世杰(责任作者),刘吉峰,2008,青海湖水量变化模拟及原因分析。干旱区地理,31卷 2期。229-236。7.申慧彦,李世杰(责任作者),2008,湖泊沉积物中DNA提取与PCR扩增。地球科学进展,23卷 4期。 433-438。8.申慧彦,李世杰(责任作者),于守兵,2008,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沉积物中碳酸盐与可溶盐环境记录的研究。 山地学报,26卷 2期。189-195。9.缪卫东,李世杰(责任作者),王润华,2008,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揭示地层和古地磁特征。中国地质, 35卷 3期。489-495。10.舒卫先,李世杰,姚书春,2008,太湖ZS孔沉积记录的近50年来营养盐沉积通量变化。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8卷 3期。 67-72。 ,Li ,Zhang , 2008,210Pb and 137Cs dating of sediments from Zigetang Lake,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 2008 (2). .李世杰,2008, 我国主要湖泊八成受到污染。中国经济报告,3期。 60-69。13.李世杰,2008,青海湖还有没有明天。新探索,第12期。44-51。2007年: Li,, and , 2007, Salinity,Climate Change and Salinization. PAGES Li, 2007, Late Quaternary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northwest China: evidences from geological record of glacial and lake sediments. 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Supp. Li, Wanchun Li, Weilan Xia, Bernd Wunnemann, 2007, Abrupt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 events during Holocene period derived from Zigetang Lake sediment, Tibatan Plateau. 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Supp. Wu, Liping Zhou, 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Sumin Wang, Shijie Li, 2007, Reservoir a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 case study in Co Ngoin and Zige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Supp. Yanhong, 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Li Shijie & Wang Sumin, 2007,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eteau inferred by lacustrine sediment geochemical record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 Xiaoying, LI Shijie, SHEN Qing, XUE Jing,2007,Response of Cultural Lake Eutrophication to Hemp-retting in Quidenham Mere of England in Post-Medieval.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7 17(1) 069–0747.吴艳宏,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李世杰,王苏民,2007,青藏高原中部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地球化学记录。中国科学 D 辑,37卷9期,1185-1191。8.申慧彦,李世杰,舒卫先,2007, 湖泊沉积物中色素的研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7卷3期,37-42。9.申慧彦,李世杰(通讯作者),于守兵,姚书春,2007, 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环境记录的研究。第四纪研究,27卷4期,613-619。 Wu, Gerhard H. Schleser, Andreas Lucke and Shijie Li, 2007, A stable istope record from freshwater lake shells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during the past two , 36(2007), Taylor &Francis. .刘吉峰,霍世青,李世杰,杜宇,2007, SWAT模型在青海湖布哈河流域径流变化成因分析中的应用.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5卷第2期,.李世杰,2007,中国湖泊的变迁。森林与人类,第 7 期,1-28。2006年: Herzschuha, Katja Winter, Bernd Wunnemann, Shijie Li,2006,A general cooling trend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throughout the Holocene recorded by the Lake Zigetang pollen spectr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54–155 (2006), 113– Yanhong(吴艳宏),LI Shijie(李世杰),and XIA Weilan(夏威岚), 2006, Weathering and climate change since 1 8 20 AD in Hoh Xil,Qinghai-Xizang Plateau,China,Evidence from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lake sediments of Gulug Co Lake. CHINESE J0URNAL 0F GE0CHEMISTRY, Vo1.25 No.1. Xiaoying, Li Shijie, 2006, An analysis on the evolvement processe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 1603-1613. (责任作者)4.成小英, 李世杰,2006,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科学通报 ,51卷 7期,848-855。(责任作者)5.李世杰, 窦鸿身, 舒金华, 范云崎, 刘吉峰, 2006, 我国湖泊水环境问题与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探讨。中国水利,2006(13),14-17。6.李世杰,2006, 应重视湖泊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 5 期,399-405。7.刘吉峰,李世杰,丁裕国,姚书春,2006,近几十年我国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区方法探讨。山地学报,24卷3期, 291—297页8.于守兵,李世杰,刘吉峰,2006,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研究及其进展。山地学报,24卷4期,480~488页。9.刘吉峰,李世杰,秦宁生,于守兵,2006,青海湖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干旱区地理,29卷3期,321-326页。10.胡东生,张华京,徐冰,张国伟,李世杰,彭渤,王伟铭,陈诗越,徐士进,田新洪,2006,青藏高原湖泊动态变化的地球卫星遥感监测及地球动力学分析。 中国工程科学,第8卷第5期,33-44页。11.成小英,李世杰,濮培民,2006,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 南京莫愁湖物理生态工程试验。 湖泊科学,18卷3期:218—224页。 XiaoYing, LI ShiJie,2006,Quantitative Rec0nstructi0n for Lake Environmental Changes Using the Diatom-pH Transfer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Vo1.23 No.3,357-363。13.姚书春,李世杰,刘吉峰,薛滨,夏威岚,2006,太湖THS孔现代沉积物137Cs和210Pb的分布及计年。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6卷第2期,79-83页。14.刘吉峰,李世杰,姚树春, 2006,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第16卷,第 1 期,233-237页。15.李世杰,2006,冰川与冰缘地貌。 见:高抒,张捷 主编,现代地貌学 (第七章)。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北京。 171-285页。16.李世杰,郑本兴,2006,羌塘高原与冈底斯山系第四纪冰川。见:施雅风主编,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第九章)。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石家庄。282-308页。

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土壤基层分类样区土系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研究,土壤通报,土壤系统分类及SOTER专辑,1999,30:29-32张学雷,龚子同,骆国保,张甘霖。俄罗斯土壤科学的研究现状,土壤,2000,32 (6):301-304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SOTER支持下ALES模型对海南省热带作物适宜性评价研究,地理科学, 2001,21(4):344-349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系数据库的建立、更新与应用,土壤,2001,33(1):42-46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GIS环境中SOTER数据库的建立及评价模型开发研究--以海南岛为例.——中国土壤学会第二届土壤遥感与信息学术讨论会,2001年5月,南昌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 SOTER数据库支持下相对土壤质量的定性-定量综合评价——以海南岛为例,山地学报, 2001,19(4):377-380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SOTER数据库支持下土壤质量的指标与量化表达研究-以海南岛为例,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4):549-552张学雷,杨玉健,肖光平。山东省1:100万SOTER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32(3):136-142张学雷,崔若立。鲁中平原高产农区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研究—以山东省桓台县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11(52):131-132Zhang Xue-lei, , Zhang Ganlin and V. V. P. Engelen. Exploring suitability for tropical crop cultivation in Hainan Island by SOTAL methodology, Th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 11(4):420-426张学雷,龚子同,骆国保,张甘霖。俄罗斯新土壤分类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土壤通报,第33卷第3期,161-164,2002张学雷,陈 杰,陈晶中,龚子同。辽、鲁两省山前丘陵区漂白土壤的特性,土壤,第34卷第1期,120-126,2002张学雷,龚子同,张甘霖。SOTER的概念方法与研究实践,土壤与环境(台湾), 第5卷第3期,185-196,2002张学雷。台湾主要土壤的分类、分布与特性,土壤,第34卷第6期,319-323,2002张学雷。台湾土壤管理组研究的有关进展,土壤通报,第33卷第6期,445-448, 2002Zhang Xue-lei, , Zhang Ganlin and V. V. P. Engele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tropical crop cultivation in Hainan Island by SOTAL methodology.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Land Mangement and Action. Haikou, China, May 29-June 5, , Zhang Xue-lei and Zhang Ganlin.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for tropical tree crop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Land Mangement and Action. Haikou, China, May 29-June 5, 2002Gong Zi-tong, Zhang Gan-lin and Zhang Xue-lei. Anthropogenic soils of China. In: Transactions of 17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ymposium, Bangkok, Thailand, Augest 23, 2002Zhang Gan-lin, Gong Zi-tong and Zhang Xue-lei. Application of small-scale and large-scale SOTER. In: Transactions of 17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ymposium, Bangkok, Thailand, Augest 23, 2002Zhang Xue-lei, CHEN Jie, ZHANG Gan-lin, TAN Man-zhi, . Pedodiversity Analysi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Th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3 13(2):181-186张学雷,陈 杰,檀满枝,龚子同。土壤多样性理论方法的新近发展与应用,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374-379张学雷,陈 杰,张甘霖。海南岛不同地形上土壤性质的多样性分析,地理学报,2003,58(6):839-844张学雷,龚子同。人为诱导下中国的土壤退化问题,生态环境, 2003,12(3):322-326张学雷,陈 杰。德国土壤科学的研究进展,土壤通报,2003, 第34卷,第6期,558-561Zitong Gong, Xuelei Zhang, Jie Chen and Ganlin Zhang.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Science in Ancient China. Geoderma SCI *,2003, 115/1-2 pp 3-13 , Zhang Xue-lei and Zhang Ganlin.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for tropical tree crop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Pedosphere SCI *.2003,13(2):147-156Tan Manzhi, Zhang Xuelei(通讯作者), Chen Jie, Yang Yujian. Pedodiversity: a case study based upon the 1:1000,000 SOTER of Shandong Province. Pedosphere SCI *.2003,13(3):219-226 Zhang Xue-lei, CHEN Jie, ZHANG Gan-lin, TAN Man-zhi, . Ibanez,. Pedodiversity analysis applied on SOTER database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Techniques in Soil Survey (ICITSS), March 21-26, 2004, Cha-Am,Thailand.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Techniques in Soil Survey, Ed. by Hari Eswaran et al. 143-151张学雷,陈 杰,张甘霖,檀满枝,. Ibanez。海南岛成土母质的地形多样性分析,土壤学报,2004,41(2):170-175张学雷,陈杰,龚子同。土壤多样性理论在欧美的实践及在我国土壤景观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生态学报,2004,24(5):1063-1072海南土系概要,张学雷(编者),北京:科学出版社,,69-72Zhang Xuelei, Chen Jie, Tan Manzhi.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rban Sprawl on Soil Resources of Yangtze Delta Using Satellite Images and Digital Soil Databases,Sino-German Workshop Effect of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system on soil and environment, May 15-20, 2004,Kiel,Germany Zhang Xue-lei and Gong Zi-tong. A Pedodiversity Pattern: Taxonomically Classified Soil Order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 14(S):52-56张学雷,陈杰,张甘霖。海南岛不同地形上某些土壤化学性质的多样性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368-1372张学雷 陈 杰 张甘霖 檀满枝. 海南岛SOTER数据库支持下土壤多样性的分析.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研讨会,沈阳,2004. 7张学雷,陈杰,檀满枝. 利用遥感图象和数字化土壤图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扩张及土壤质量的评价. 中国土壤学会第三届土壤遥感与信息学术讨论会,2004年10月,杭州Zhang Xuelei, Tan Manzhi, Chen Jie, Sun Yanci. 2005.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Resources in the Peri-urban Area of Suzhou City. Th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5 15(1):71-79孙燕瓷,张学雷(通讯作者),陈 杰。土壤多样性概念、方法与研究实践. 土壤通报,2005, 第36卷,第6期,954-958Zhang Xuelei, Sun Yanci, Tan Manzhi, Chen Jie. Dynamic change of pedodiversity pattern in Suzhou city under its grow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Status and Research Needs for Soil Genesis and Classification. September 21-24, 2005, Nanjing, China张学雷,孙燕瓷,陈 杰。高速城市化过程对苏州地区土壤多样性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论坛,苏州,2005年10月19-22日。孙燕瓷,张学雷(通讯作者),陈 杰。苏州市城市化扩张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060-2065孙燕瓷,张学雷(通讯作者),程训强,檀满枝,陈 杰. 城市化对南京地区土壤多样性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地理学报. 2006,61(3):311-318檀满枝,陈 杰,张学雷(通讯作者). 近20年来南通市建成区扩展遥感监测。土壤通报,2006, 第37卷,第2期,32~35Xuelei Zhang, Yanci Sun, Manzhi Tan and Jie Chen, Regional Pedodiversity Dynamic Change and Its Implication to the Evolvement of Soil Spatial Patterns under the Intensive Urbanization Process. 18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WCSS) “Frontiers of Soi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Information Age”. July 9-15, 2006,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SA. Oral speaker at Spatial, Societal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Pedodiversity – , M. Z., Xu, ., Chen, J., Zhang, X. L. and Chen, J. Z. 2006. Spatial predic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for soils in peri-urban Beijing, China based on fuzzy set theory. Pedosphere. SCI *. 16(5): 545-554.王 辉,张学雷(通讯作者),陈杰. 嵌套子集:引入土壤多样性研究的讨论. 土壤通报. 2006, 第37卷,第4期,776~781张学雷.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资源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安全”的学术讨论会,2006年9月,新疆乌鲁木齐 张学雷.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学会第五届土壤遥感与信息学术讨论会,2006年10月,陕西杨凌张学雷. 多样性特征在土壤系统分类与生物系统分类中的表现对比.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发生、分类和地理专业委员会“新时期我国基础和应用土壤地理学研究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四川雅安Xuelei Zhang, Jie Chen, Manzhi Tan, Sun Yanci.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rban Sprawl on Soil Resources of Nanjing City Using Satellite Images and Digital Soil Databases. CATENA, SCI *. 2007, 69,1/ Zhang, Xuelei Zhang*(通讯作者), Li Li, Zulu forest in Jinan city: distribu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CATENA, SCI *. 2007, 69,1/44-50.王 辉,张学雷(通讯作者),张 薇,陈杰,孙燕瓷. 南京市土壤集合组成及其嵌套性分析. 生态学报,2007,27(1):220-227 Xuelei Zhang, Hui Wang and Guangping Xiao. Comparison of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pedological and biological taxonomies.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AAG) Annual Meeting April 17-21, 2007,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Invited speaker at Session 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al Geography, In: 2007 Annual Meeting Abstracts, 715, by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Zhang, Long term changes on soil ecology in peri-urban soils of the Yangtze delta. Eco Summit 2007 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21st-Century's Ecology. May 22-27, 2007, Beijing, China Invited speaker at Symposium15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 How To Include Complex Issues In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张学雷. 基于嵌套子集方法对土壤多样性时空变化的分析. 中国土壤学会 “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学术讨论会,2007年8月,河南郑州Xuelei Zhang. Composition and Nested Analysis of Pedological Assemblages in Nanjing. Pedometrics 2007, Biannu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 Pedometrics, Division 1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 (IUSS) of August 27-29, Invited speaker .Tuebingen, Germany.王 辉,张学雷(通讯作者),陈杰,孙燕瓷. 基于嵌套子集方法对南京市城镇化用地时空变化分析. 土壤,2007, 39 (3): 421-427.土壤资源概论,张学雷(编者),北京:科学出版社,,273-311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张学雷(编者),北京:科学出版社,,440-456Xuelei Zhang. Impact from the Grow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on Pedodiversity in the Yangtse Delta Area. Oral speaker.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s in Urban, Industrial, Traffic, Mining and Military Areas (SUITMA, Workgroup of IUSS). 18-23 October, 2007, Nanjing, China.张学雷. 土壤多样性动态变化的嵌套性分析. 第五届全国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2007年11月,北京.张学雷,王 辉,张 薇,肖光平,陈杰. 土壤系统分类与生物系统分类体系中的多样性特征对比分析. 土壤学报, 2008, 45(1):1-8.张学雷. 基于SPOT江宁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中国土壤学会第六届土壤遥感与信息学术讨论会,2008年5月,武汉.张学雷. 土壤多样性---计量土壤学新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研讨会,2008年9月,北京.Duan Jinlong, Zhang Xuelei(通讯作者).Correlative comparison of pedodiversity and land use diversity between caseareas from the developed east and less developed central China. Journal of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6): 1101-1116. (SCI)段金龙, 张学雷(通讯作者). 中国中、东部典型样区土壤和水体多样性关联分析. 水科学进展, 2012, 23(5): 635-641. (EI)段金龙, 张学雷(通讯作者). 基于仙农熵的土壤多样性和土地利用多样性关联评价. 土壤学报, 2011, 48(5): 893-903.段金龙, 宋轩, 张学雷(通讯作者). 基于RS的郑州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 165-170.段金龙, 张学雷(通讯作者). 区域地表水体、归一化植被指数与热环境多样性格局的关联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10): Jinlong, Xuelei Zhang(通讯作者).Correlative evaluation of pedodiversity and land use diversity based on Shannonentropy. In: . Dharmakeerthi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f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Federation of Soil Science 10-13, 2011, Colombo, Sri Lanka: 145-146.段金龙, 张学雷(通讯作者), 吴强. 区域土壤多样性的格局、评价与意义—以河南省为例.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 中国土壤学会. 成都, . 电子科技出版社.成都.1681-1689.段金龙, 张学雷(通讯作者), 张凯. 基于遥感的郑州市农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41(3): 75-78.

您好,具体情况需要您联系当地的土壤环境保护部门,以了解有关情况。一般情况下,土壤环境保护部门会在终审完成后及时发布通报,如果您还没有收到通报,可以联系当地的土壤环境保护部门,以了解有关情况。

  • 索引序列
  • 土壤通报论文模板
  • 土壤学报论文模板
  • 土壤通报编辑部
  • 土壤通报论文格式
  • 土壤通报发表时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