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作物学报格式

作物学报格式

发布时间:

作物学报格式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光、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资料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超多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资料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一样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推荐,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状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能够不写。我要调查网,让调查更简单方便!

论文的“经典”结构论文的“经典”结构是:(1)目录。(2)摘要。(3)导言(占全文字数或篇幅的10%)。(4)背景文献评述(20%)。(5)研究计划和方法论(10%)。(6)研究的展开(15%)。(7)资料的呈现和分析(15%)。(8)对结果和发现进行评论和批评(20%)。(9)总结和结论(10%)。(10)参考文献。(11)文献目录。(12)附录。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调查报告内容的多样性,主体结构的写法也是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写作模式主要由内容决定。在写作过程中,一是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什么方法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就采用什么方法;二是要根据材料状况而定,根据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结构方式。选择结构方式的基本原则是:·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与内在联系。· 有利于主题的表现。· 考虑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量体裁衣”、“因文布局”,努力求异、创新。· 做到严谨、自然、完整、统一。

这种格式是正规的,依据是关于编辑的国家标准,上面一篇文献你只要查Can J Neutrol Sci就可以了,后面的41是卷号Vol。41,括号内是期数,第四期

1.论文内容及投稿方式《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油菜、花生、大豆、芝麻、向日葵及特种油料作物遗传育种、栽培生理、作物营养、品种资源、植物保护、生化测试、加工利用等有关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和综述评论等,欢迎投稿。投稿方式:登陆本刊网站在线投稿2.文稿基本要求要求文稿数据可靠、论点明确、文字精炼、符合逻辑。文中只附最必要的图表,图题、表题和栏目说明需用中英两种文字表述。表格采用三线表格式,栏目要简洁明了,避免繁杂冗长。量的名称和单位一律采用国家计量标准。外文及计量单位均应分清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3.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前应有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8个关键词,并有与中文摘要相对应的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在中文关键词下加“中图分类号:”,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分类,一般标识1个分类号,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识2或3个分类号。4.作者单位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与名均不缩写。不同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全称、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前加相应的数字。第一作者应按以下顺序写出简介排在首页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如,作者简介:乌兰娜(1968-),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旗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蒙古学研究。5.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指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需在项目名称后的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择主要的列入,按文中出现的先后排序。引用文献时,应在文献著者或引用之处右上角方括号内标注阿拉伯数字序号,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各类型文献的编排格式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的[文献类型标识]分别用M、C、D 表示。作者3名以内全写,3名以上写前3名,下同。如:[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煮,等.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5?18.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J为期刊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如:[2]梁明山,曾宇,王幼平.海甘蓝基因启动子的分离和鉴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8,20(1):1-5.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如:[3]庄剑云.中国大豆锈病:病原、寄生及分布[A].谈宇俊.大豆锈病研究进展[C].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3-26.d.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e.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7.稿件处理请勿一稿两投,投稿3个月后未接到答复,即可自行处理。稿件需经两位专家评审通过后,方可决定发表。投稿时作者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同行专家名单。对评审专家认为是学术水平高、创新性强的学术论文,将优先发表。编辑部将对稿件文字作适当删改,如不同意,请事先说明。所有来稿均免收审稿费,稿件一经决定刊登,将寄发稿件录用通知,并收取版面费;稿件发表后,除赠送当期本刊外,酌付稿酬(含光盘版、网络版及数据库稿酬)。8.网站及网上出版本刊建有独立网站,向读者免费提供过刊、当期全文(PDF格式)。同时还设有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作者在线查询等功能。

作物学报参考文献的格式

写法如下:一、[序号]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二、[序号]专著作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可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三、[序号]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四、[序号]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五、[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六、[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七、[序号]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八、[序号]报告作者。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九、[序号]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专著、论文集、报告、期刊文章、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学位论文、报纸文章、电子文献。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1、专著、论文集、报告。2、期刊文章。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4、学位论文。5、报纸文章。6、电子文献。

参考文献标注的正确格式如下:1、参考文献格式为:[序号]+著作作者+篇名或书名等+参考文献的类型+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2、引用别人的毕业论文的标注格式为(毕业论文类型为学位论文[D]):[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3、举例如:[11]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写法如下:

一、[序号]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二、[序号]专著作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可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三、[序号]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四、[序号]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五、[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六、[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七、[序号]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八、[序号]报告作者。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九、[序号]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作物学报格式与那个相近

学术堂整合了一份中国农业科学类发表期刊论文的写作格式及字体大小,供大家参考:一、封面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章节条目:五号宋体.行距:单倍行距.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0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内容字体:小四号、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七、正文(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三级标题序号如:.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三)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四)插图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公式()等.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十、参考文献(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二)参考文献的格式: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十一、附录(可略去)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是。农业方面国内比较出名ei刊有《应用生态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EI期刊是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

农业基础科学方面1.土壤学报 2.水土保持学报 3.土壤通报 4.土壤 5.中国水土保持 6.水土保持通报 7.应用生态学报 8.土壤肥料 9.水土保持研究 10.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1.土壤与环境(改名为:生态环境) 农业工程方面1.农业工程学报 2.农业机械学报 3.灌溉排水(改名为:灌溉排水学报) 4.水利学报 5.节水灌溉 6.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7.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8.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9.农机化研究 10.粮食与饲料工业 11.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农业现代化研究 13.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14.农业机械 农学,农作物方面1.作物学报 2.植物生理学通讯 3.遗传学报 4.植物生理学报(改名为: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5.中国水稻科学 6.中国棉花 7.杂交水稻 8.大豆科学 9.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0.棉花学报 11.种子 12.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3.玉米科学 14.麦类作物学报 15.作物杂志 16. 中国种业 17.核农学报 农业经济方面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

油料作物学报参考文献格式

不得高于30%。《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管、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油料作物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编辑部收稿查重率不得高于30%。

近两年投稿了8篇论文,总计投稿过上海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南方农业、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植物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种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13个农业类期刊,经历秒退、退修无数次、最后论文改得完全变样、小修后直接收录等事件,写论文过程中没有总结出太多经验,投稿过程中倒是有了一些小体会: 如果时间充裕,论文质量还不错,可以先从CSCD里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投起,一般会得到两个结果:一是秒退,二是一段时间后给你退稿意见。脸皮要厚,不能惧怕秒退,退了再改投其它期刊,有些期刊的编辑很认真负责,他们虽然会退稿但同时会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比如我将一篇刚开始很粗糙的论文投到《中国农业科学》,几分钟后就收到退稿邮件,动作之迅速,让我惊叹,真的是毫不留情啊!不过想到它代表国内农业期刊中的老大哥,收稿量巨大、稿件要求高、目光犀利,一眼就能看穿你的论文水平,秒拒也是严谨负责、工作高效的表现。后来我又投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此期刊的审稿老师很负责任,为我仔细修改了论文,摘要、图表等地方表达不妥之处均作了详细标注和修改,尤其是摘要等地的措辞修改后一下子上了一个档次,为我接下来投下一个期刊打下了基础。在投稿到《植物保护》等期刊时也收到很多宝贵意见,非常感谢众多期刊背后辛勤付出的审稿老师。所以,投学术水平高点的期刊,万一遇到热心审稿老师为你把关的话,你的论文水平会改进不少呢。 投稿时遇到了两次假的投稿平台,都是在百度上搜索期刊网址,筛选后投了稿子,然后一两个月都没有消息,后来再从这个网址进去的时候已经关闭页面了。其中一个是投稿《江苏农业学报》,投稿后很久没有消息,于是在网上查了编辑部的电话,然后才得知他们换了网址,我投错平台了。所以,投稿后如果没有收到收稿信息,那么要尽早打电话确认编辑部是否已经收到稿件,避免耽误宝贵的论文发表时间。因为论文写好后的近期修改,很多数据、观点都还记得,拖得时间越长,数据分析等细节都会遗忘,再改起来会很吃力。还有一个是投稿《种子》期刊,在贵州种子管理站看到投稿链接,投稿后得到一个文章编号,但是没有收到确认消息,投稿后一个月网址居然打不开了,后来在贵州同学处问到《种子》编辑部的电话和投稿方式,才顺利投稿。所以,如果投稿后没有收到编辑部发来的收稿邮件,那么得确认是否投错稿件了,避免像我一样傻等耽误时间。 投稿论文要想投CSCD以上的期刊,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尤其是亩产等单位要避免,在一开始分析处理数据的时候就将单位换算过来,避免论文投出去后再修改工作量太大,要修改正文和表中的各处数据,也要重新做图,相当于一切重来了。 一篇文章投稿到《西南农业学报》上的办事点负责人手中后,一直没有收到编辑部任何修改或者退稿消息,期间催问过多次负责人,都说已经接收让我静待编辑排版,等了一年多后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问编辑部,编辑部说没有收到文章,让我从网络投稿平台重新投稿,后来居然收到改投增刊的消息。追问编辑部设立办事点的意义,也无人回答。就这样,《西南农业学报》的投稿之旅完美结束了,以后绕行。可悲的是这篇已完稿一年半的论文仍在漫漫投稿旅程中,何时或者能否达到目的地还是未知数,因为修改现在对我来说也是很头疼的事情,许多数据分析方法早都不记得了。 投稿到影响因子较低的非核心期刊,不需较多修改,也无需很长时间就可以收到收稿通知,如果试验数据确实含金量不高,或者项目结题急需,那投稿到这些期刊可以快速搞定一篇论文。但是若想投稿到质量较高的期刊,根据我的经历投稿到中文核心《江苏农业科学》、CSCD《上海农业学报》是个不错的选择,后者不需要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前者除了文章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其余地方均不需要英文,光少了参考文献的英文标注就能降低至少一天的工作量。不过,今后期刊的投稿要求肯定会趋于一致,大多数期刊会像《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一样高要求、严标准,所以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论文行文格式等按照最高标准来,紧跟趋势走,习惯后自然会提高写作效率。

植物学报的格式

我也是刚做完毕业论文,也算是过来人了,对这个还算是比较了解:尤其是在近来全国高校教学评估的大背景下,毕业论文中所有的参考文献都是需要在正文中标注的,要不然你的指导老师肯定会让你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的受到启发的文章当然也可列为参考文献,因为你既然受到了启发,你就应该把启发的背景介绍一下,这必然就是参考文献的内容,所以同样应该标注的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其安全性评述方辉,吴孟珠,}’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一武汉430035)摘要:刘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转基因技术在作物牛产上的应川作了介绍,刘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作了较为客观地评述,并刘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作了简要展望.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安全性中图分类号:Q 949. 9文献标识码:AThe development of GMF and the evaluation of it's safetyFANG Hui,WU Men}}hu(M ilit a,二L,couomic Acudemv一1'LA一W uhuu 430035一Chin)Abstract: Introduced the status quo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 F) and the using of genie technologyon crop production, evaluated the safety of GM F impersonally, and forecas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GM words: GM F; status quo; safety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己在农业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并以转基因食品的形式出现.转基因食品是利用分了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们所击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国外称“基因修饰生物体”( Genetically M odified Organism,即G M O),转基因食品国外称“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 M odified Food,简称GMF)}},我国习惯称之为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1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1. 1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简况转基因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被广泛应用到农产品生产中.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最早进行转基因食品的研究,1983年转基因作物诞生(即转基因烟草和转基因马铃薯).3年后,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植物开始落Hi实验,1990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棉花大川种植成功.1994年有两种转基因作物从实验室转向大规模川间生产,一个是可延长成熟期的转基因番茄(美国),另一个是抗病毒转基因烟草(中国),其中美国的转基因番茄当年即获准进入市场销售.1996年美国有300个独立的转基因实验在进行,其中200个是有关棉花的,50个是关于大豆的,40个是关于其它谷物的,还有40个是关于水果和蔬菜的.到1997年,美国己有34种转基因植物推广生产}-i,如土豆、西葫芦、玉米、番木瓜、大豆、番茄等,并形成了可观的产业规模.近儿年,美国50%以上的专利是有关生物工程的,欧P是33%,日本是7 0lc .随着科技的进步,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范围还会不断扩大}3]. 加拿大、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术的国家.加拿大有50%左右的大豆和玉米播种积采用转基因处理的种子.在阿根廷,1/3以上的豆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世界上用转基因技术比较多的国家,还有墨西哥、澳大利、西班牙和南非等[4].我国很重视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研,并在不同作物中相继获得成功,如中国农业科学的转基因抗虫棉,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转基因杂交稻,北京大学的抗病虫害番茄、甜椒,湖北省油料物研究所的转基因抗病毒花生等,并且首创将鱼耐寒基因植入西红柿,得到了转基因抗寒西红柿.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番茄、甜椒、抗虫棉等个品种获准投入商品化生产. 1999年我国种植转因农作物约30万hm2(以蔬菜和棉花为主),种植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居世界第四位.此,我国还有15种农作物的近百个品种正处于实验段.根据科技部和农业部的规划,我国将加快转基食品的研究开发和商品化应用的步伐,努力缩小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4]..2 转基因技术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现状. 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性能 病虫害是造粮、棉、油、果蔬等农作物减产、绝收的主要原因之.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防治病虫害提了一条全新而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利用DNA重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基因工程技术将多种抗病、抗虫基因导入棉花、小麦、水稻、番茄、辣椒等植体,并获得了稳定的转基因新品系[5].其中最成功例子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转基因抗虫棉[4],这种虫棉不仅解决了困扰广大棉区的棉蚜虫危害问,还大大减少了农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人畜伤亡事故,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此外,我国已获批准商品化生产的抗病虫转基因品种,括北京大学培育的转基因抗黄瓜花叶病毒CMV)的番茄“8805R”和甜椒“双丰R”[4].不过目都属于单一基因的导入,抗病虫谱较窄,很难体现体抗病虫害的优势.如何将多种抗病虫害基因通DNA重组,使其串联在一起并导入植物体内获广谱的抗病虫特性,这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抗虫害方面研究的重点课题.. 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 果蔬产如番茄、香蕉、草莓、蜜桃、杏、荔枝等在产后的贮藏、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由于果实熟化过程迅速,难以控制,常导致软化、过熟、腐烂变质,造成巨大损失.而传统的储藏保鲜技术如冷藏、涂膜保鲜、气调保鲜等在储藏费用、期限、保鲜效果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随着对果蔬成熟及其产品软化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直接生产耐贮藏果蔬品种已成为可能,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商品化的转基因耐贮藏番茄的生产[5]. 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变农产品的化学组分及其比例,以改善其食用品质或加工特性.例如,通过导入硬脂酸-ACP脱氢酶反义基因,可使转基因油菜籽中的硬脂酸含量从20%增加到40%;而将硬脂酸COA脱氢饱和酶基因导入油料作物,从而使转基因作物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所下降,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则明显增加,其中油酸的增加量可达7倍[5].高油酸含量的转基因大豆、增加月桂酸脂含量的转基因大豆和油菜籽在美国、加拿大已经规模种植[6].农作物增产与其生长分化、肥料、抗逆、抗虫害等因素密切相关,故可通过转移或修饰相关的基因达到增产效果[6].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述转基因技术与任何一项新技术或新事物的出现一样,在实际应用中也受到质疑,其中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1998年,英国阿伯丁罗特研究所普庇泰教授研究报道[7],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是对转基因食品提出最早的、有所谓科学证据的质疑,并在英国及全世界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虽然英国皇家学会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涡”,从中不能得出转基因土豆有害生物健康的结论. 1999年5月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8],该论文说,研究人员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 4 d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则没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论文据推断,转基因玉米花粉含有毒素.丹麦科学家的研表明,把耐除草剂的转基因油菜籽和杂草一起培,结果产生了耐除草剂的杂草.这预示着通过转基技术产生的基因可以扩散到自然界中去[9].美国利桑那大学等机构发表的报告指出,发现一些昆,吃了抗害虫的转基因农作物也不死亡,因为它们对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毒素具备了抵抗力[9].对此,关专家认为,生态环境是建立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历经数十亿年演化而来的.而人工培育的转基作物能否在现有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还是一个未知,而且就长远来说对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影响也是知的.因此,人类对待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应当持谨态度.当前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忧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转基因食品对人健康的安全性问题;二是转基因生物对自然生态境的安全性问题[4].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性态度各异,并各自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以美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对转基因食品持一种相对积、宽松、公开、乐观的态度.在美国关于生物技术培出的作物规章体系中,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责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安全性的评估,FDA于997年重申并公布了转基因食品咨询程序指南,要开发商首先要向FDA提交基于实验数据的安全及营养性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转基因前食品农作物的名称,引入基因的来源、身份、功能等信,引入基因所表达的产物身份、功能等信息,基因饰的预期目的及在该食品中表现的特征、针对物已知或可疑的过敏性和毒性、得出判断该产品安的证据资料,该转基因食品与原来未经转基因化同类食品在成分、特性上的比较、尤其是重要的营成分、毒性等方面;然后要组织企业与FDA的专们讨论这些支持评估的实验数据和信息.相反,欧对此类食品的管理持审慎的态度,他们实行了分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相应法规,其中包括对基因生物的限制使用、劳动者的保护、环境控制及食品的范围、上市的通告、审批和详尽标签等规,该法规保障消费者有权利知道该食品是否为转因食品,并尽量列出食品的成分表.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其产品的环境放安全性及食品安全性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了保障环境安全及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1995年提出了“现代生物技术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的:“概念相原则”的报告,报告中引入了一个“实质等同性”的概念[10].所谓“实质等同性”即生物技术产生的食品具有实质的等同性. WHO(1995年)将实质等同性原则用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表型性状(形态、产量等农艺性状)、关键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或微量营养成分)及抗营养因子、有无毒性物质(该物种中固有的有显著性的物质及其含量,如马铃薯中的茄碱、番茄中的α-番茄素、小麦中的硒是否增加)及有无过敏性蛋白等,总的结论是若某一产品与市售食品有等同性,则应认为它与市售食品一样安全,不需作进一步的安全分析.近年来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试验很多,大多数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转基因食品并不是一部分人认为的那样完全不安全和令人恐慌.继关于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内脏系统受损的研究报道后,Ewen和Pusztai于1999年正式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11]:转GNA基因抗虫马铃薯对大鼠胃肠道不同部分的影响,实验分别用含有转基因马铃薯、非转基因的马铃薯亲本以及非转基因马铃薯加上GNA的3种膳食来饲喂实验大鼠,结果发现,胃粘膜、腔肠绒毛以及肠道的小囊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经过比较探讨,得出结论是:胃粘膜的加厚主要是由GNA基因表达的结果,而小肠和盲肠的变化主要是由遗传操作或转基因构成引起的,GNA基因表达的影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Bt转基因作物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的作物也因此具有了毒性.但已有实验证明,Bt毒蛋白对人畜是安全的,并且一种转Bt基因马铃薯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品种间具有实质等同性[12],对于一种转基因抗除草剂马铃薯来说,与相应的非转基因亲本品系非常接近[13].根据Fuchs等[14]的研究结果,Monsanto公司的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与市场上的相对应的非转基因大豆具有实质等同性.陈松等[15]用Bt棉表达的含Bt毒蛋白的棉籽粉喂养大鼠28 d、喂养鹌鹑8 d的动物实验表明,转基因食物对各组动物的体重、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受试动物生长发育及行为正常、无死亡;对大鼠的肝、肾、胃、盲肠、结肠、小肠及睾丸进行组织切片检查,均末见病理性改变,大鼠肝、肾、睾丸的重量比,以及血液中谷丙转氨酶活性690西 北 植 物 学 报23卷尿素氮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转基因与对照组相无明显变化,证明这种Bt棉是安全的.从本质上讲,转基因生物和常规育成的品种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生物某些性状进行修饰,或增新性状、或消除原有不利性状.人类有意识的杂交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且不要求对常规育成的种作系统的安全性评价,而为什么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安全性分析?这是因为常规有性杂交仅限于内或近缘种间,而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可来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状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生物环境,还缺乏足够认识和经验,按目前科学水平还不可能完全精确预测一个外源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的互作作用,但从理论上讲,基因工程中所转的外基因是已知的有明确功能的基因,它与远缘有性交中的高度随机过程相比,其转基因后果应当可更精确地预测,在应用上也应更加安全[9].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短期内不会有致的结果,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开展,但客观对与科学利用是多数专家的基本态度.如同世界上有的新生事物一样,生物科技也带来了一些前所有的问题和风险.对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既不仅见其害不见其利,也不能只见其利不顾其害.无如何,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世界各国都不停止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的步伐.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存在这样或样的争论,但转基因食品的优势还是表现的越来显著,并且这项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商业化开发已渐成为世界潮流.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球MO商品化种植面积250万hm2,1997年1 100万m2,到1998年上升到近3 000万hm2,其中美国050万hm2,阿根廷550万hm2,加拿大280万m2,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南非各10万hm2,世界各批准进行转基因作物大田试验达4 837项. 1999GMO种植面积猛增到4 000万hm2.专家估计到010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增至6 000万m2[16].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景,并注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开发研究.最近的一项查表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消费者大多已接受了转基因食品,仅有27%的消费者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随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深入、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大众认识水平的提高,这个百分数将会不断降低[16].2000年7月11日,巴西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印度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等全球七大科学院在美国华盛顿联合发表白皮书,公开支持转基因技术研究.这是全球权威科研机构首次对倍受争议的转基因技术做出公开表态,阐明了现代生物技术在消除第三世界国家的饥饿和贫穷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呼吁各国政府从科学角度重新考虑制定生物技术政策,鼓励发达国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对转基因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并能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和农民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当然,在肯定了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巨大贡献时,并没有回避转基因技术存在的潜在危害.鉴于目前有关GMO产品安全性与贸易等相关议题尚无定论,同时国际上对GMO产品贸易及管理规范意见仍分歧很大,他们建议应采取有计划的一致行动,全面地评估转基因技术对环境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 GMO产品安全性将会受到长期的关切,通过风险评估及资料累积,人类对其安全性将会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他们还提醒公众,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对医药业、农业都有重要作用,只要加强监管和遵循科学的道德精神,人类完全可以控制转基因技术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3].从世界范围看,转基因食品并不是随意推向市场的.美国、加拿大对转基因食品一直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他们采取的是备案制.在经过评价后,被视为安全的工程体和产品就不再受监控了.我国对生物工程的研究和开发,也是在保护人民健康和资源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我国《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管理实施办法》及《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农业部每年受理两批基因工程体的安全评价,目前已受理了193项,批准进入商品化生产的仅有6项[17].从我国的管理体制看,经过安全评价和检测的转基因产品应该是安全的.从长远看,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农作物的生产特性已势在必行,这是由于全球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要求.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约有八亿五千六百万人在遭受饥饿的折磨;专家们估计[17],今后40年内,全691期方 辉,等: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其安全性评述人口将比目前增加50%,粮食产量必须增加75%能解决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由于人口的膨,非农业用地大量增加,农业用地在不断减少,粮安全性问题更加突出.利用转基因技术能够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从而可以使这种状况到根本缓解.另外,长期、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所来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且难以治理,成为全球性难题.如果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病、抗虫的农作物新品种,这一难题就有了解决的希望.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状况下,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相信,随着对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估体系和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将不断健全和完善,转基因食品必将为世人所接受,并将成为21世纪人类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考文献:] Codex Alimentarius FAO/WHO Food Standard .] Cartagena protocolon biosafety to the convention biological ] CHEN G Y(陈光宇).Current debates on bio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J].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江西农业学报),2000,12(4):44-50(in Chinese).] Japan to Set GM Food Testing biotech,2000,4(9):180.] ZHAO CH F(赵长峰).Transgenic foods and health[J].Journal of Shando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4(in Chinese).] Li SHG(李书国),CHEN H(陈 辉).Evolution of transgenic foods and it s safety study[J].Food Industry(食品工业),2001,(2):23-26(in Chinese).] FANG F M(方福梅).The benefit and harm of transgenic foods[J].Health Counselor(健康顾问) 2000,(8):4-5(in Chinese).] 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OST).POST note Threshold for Non-GM Foods[R].UK,October,1999.] LOSEY J E,RANYOR L S,CARTER M pollen harms monarch larvae[J].Nature,1999,399:] LUO Y B(罗云波).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J].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食品工业科技),2000,21(5):5-7(in Chinese).1] evaluation of foods derived by modern biotechnology:concepts and ] EWEN S W B,PUSZTAI of diets contain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potatoesGalanthus nivalislectine on rat small intestine[J].The Lanect,1999,354:1 353-1 ] 朱守一.生物安全与防止污染[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CONNER A assessment of transgenic potatoe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food safety evaluation jones of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biosafety results of field tes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FUCHS R L,RE D B,ROGERS S G,et evaluation of glyphosare-tolerant soybeans[R].OCED,Food Safety ] CHEN S(陈 松),HUANG J Q(黄骏麒),ZHOU B L(周宝良),NI W CH(倪万潮),ZHANG ZH L(张震林),SHENG X L(沈新莲),GU L M(顾立美),LI SH(李 胜).A safety assessment of feeding rats and quails with cotton seed meal from Bt transgenic cottonplants[J].Acta Agriculturae Jiangsu(江苏农业学报),1996,12(2):17-22(in Chinese).7] WANG Q ZH(王其中).The future of transgenic foods in 21 century[J].Coastal Trade(沿海经贸),2000,(3):36-37(in Chinese).692西 北 植 物 学 报23卷

哎呀,你说的不详细啊你妹妹读的是高中,还是大学,哪个专业。说详细点才好弄。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撰写科技论文的要求科技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等。(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科技论文的撰写1 标题(Title)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文献检索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2 作者署名(Signature)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优先权,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道德规范:(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3作者单位(Department)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4 摘要( Abstract)4.1 摘要的用途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调查报告、实验方法、技术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二次文献。4.2摘要的构成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4.3 摘要的位置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4.4 摘要的长度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论文摘要时,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4.5 摘要的写作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我校……”、“我所……”、“我院……”。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4.6 摘要的译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短小精悍的英文摘要。”因此,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学报级刊物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现将国内外期刊上学术论文摘要中常用的句型作一介绍。(1)表示研究目的的行文方法This paper presents…This paper reports…This paper describes…This paper discusses…This paper investigates…This paper deals with…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be to(do)…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This paper is aimed at…This paper is limited to…The authors report…The authors(writers) made observation on…Investigation on … be carried out in……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2)表示研究方法The experiment be performed using…The approach be based on…The present study was started in 时间 to(do)……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be determined by…… be based on the use of…… was used to(do)…… be collected from…… be grown during…… be observed by(using)…… be studied by measuring…… be characterized by…Analysis of… by… revealed that…(3)表示研究结果与结论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Our results confirm that…The study proves that…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The study reveals that…The conclusion is that…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results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We conclude:①… ②… ③…The comparison concludes that…The results from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suggest that…These findings regarding… suggest that…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indings found(observed) by…5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要求,从文章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信息的单词或术语。每篇文章选取3~8个词,置于摘要的下方。关键词是从论文结论、摘要、标题中提炼抽取出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表达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或组合词。作者应选用能反映论文内容特征的。通用性强的、为同行所熟知的词。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都必须附有英文关键词。因此,为了扩大国际学术交流,所发表的论文要用英文结出题名、作者名、摘要及关键词,放在中文摘要的后面。6 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导言、概述、绪论、前言等,是论文开头部分的一段短文,也是论文主体部分的开端。它向读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引言的内容包括:说明本研究工作的缘起、背景,目的、意义等;介绍与本研究相关领域前人研究的历史、现状、成果评价及其相互关系;陈述本项研究的宗旨,包括研究目的、理论依据、方案设计、要解决的问题等。引言中对“首次报道”、“国内首创”、“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国际先进水平”等提法要慎重,因为,科学研究贵在创新,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本身就是首次,否则,则没有进行研究的必要。此外,也没有必要写诸如“限于时间和水平”、”不足之处敬请原谅”等语言。引言文字要简练,突出重点,不应与论文摘要雷同;不要注释同行熟知的、包括教材上能找到的基本理论、推导基本公式。在回顾前人工作时,不要面面俱到,应从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资料来阐述。该项研究的7些研究数据和资料(图、表、公式等)在引言中不宜列出。正文中采用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时,应在引言中定义说明。引言的篇幅一般没有限制,写作过程应按逻辑顺序,做到文理贯通,条理清晰。7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不同学科、不同文章类型的表述方式不同。一般应描述完成研究的时间、地点;选用的实验材料;说明实验方法和过程。如果是采用前人的方法,只需写出实验方法的名称,注明出处。如果是自己设计的独特新方法,则需详细说明。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科学性的基础,是提供论文科学性的依据。该项所描述的程度应以别人能再现文中的实验结果为标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涉及保密和专利的内容不要写进去。这是因为科技文章既有理论上(学术上)的馈赠性,又有技术上的经济性(专利性)。要正确处理交流与保密的关系,交流是指学术上的交流,保密是指技术诀窍的保密。对于技术上的要害问题要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研究工作者向国际重要的学术刊物投稿时,在一些度量单位及其缩写的表达方式上要注意,表达应符合国际惯例。例如,浓度单位的表示。我国现行规定必需以每升克分子数表示,简写为mol。但国际上惯用的浓度单位代表每升克分子数的简写是M。又如,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为A(埃),而在我国必须以10-10m表示。8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实验结果就是实验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和所观察到的现象,它是论文的核心,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应从这里体现。结果引发讨论,导出推理。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不仅限于文字,通常用表格、插图、公式等表示。讨论应从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出发,从理论上对其分析上较、阐述、推论和预测;推论中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要着重讨论新发现、新发阳和新的启示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应比较本研究所得的结果和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应与前人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寻找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出下一步需开展工作的设想和建议;这部分内容是论文的重点,是交流赖以产生的基础,也是评价该研究论文学术价值高低的最重要的部分。研究简报一般将这部分合在一起写。充实的研究论文将结果与讨论分开写。写这部分内容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选取数据,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数据一要准确,二要有代表性。决不可按照个人的想象决定数据的取舍,更不能伪造数据。对于异常的数据,不要轻易删掉,要反复验证,查明是因工作误差造成的,还是事情本来如此。·图和表要精心设计、制作,使人一目了然,看出规律。·描述现象要分清主次,抓住本质。分析问题,必须尊重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据,不能主观、武断,不能想当然。所得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同等条件下的多次考验。对于研究结果的理论阐述,作者可以利用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新学说、新见解进行讨论。·讨论部分内容常出现引文,一般不整段引用文献,应引用其观点或结论等,按照所投期刊要求标注参考文献的格式进行标注。9 致谢(Acknowledgements)9.1 致谢的范围(1)致谢的对象一般是曾经帮助过本项研究又不符合论文作者署名条件的团体或个人以示作者对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尊重和感激之情。(2)在本科研工作中给予指导或提出建议的人。(3)对本项研究工作给予经费、物质资助的组织和个人。(4)承担部分实验工作的人员。(5)对论文撰写提供过指导或帮助的人。(6)提供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及给予其他方便的组织与个人。(7)为本项研究承担某项测试任务。绘制插图或给予过技术、信息等帮助的人。9.2 致谢的表达(1)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并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2)应提出其姓名和工作内容及贡献;表示资助团体、组织及个人全称;注明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如,“技术指导”、“参加实验”、“本项研究由……基金资助”等。(3)表达方式为:本文得到XXX的帮助;本文承蒙XXX审阅,仅此致谢;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U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programs, TS3-CT93-0215;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致谢一般放在正文和参考文献之间,也有的放在文章首页的地脚处。10参考文献(References)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今的大部分科研成果是在前人研究成果或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反映出作者对前人劳动的肯定和尊重;便于同行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动态以及采用追溯法查找与此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文献情报研究。10.1 参考文献引用的原则:(1)引用问参考文献要精选,一般仅限于最必要的、最新的文献,并且作者对这些文献应亲自阅读过。(2)科技论文写作时,未经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不能引用。(3)采用规范化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4)作者如想引用尚未正式出版的文献资料(编辑部拟刊用并已交付印刷),应经所投稿的编辑部的允许,在文中列人参考文献。此外,还应在该文献的最后加上“印刷中”或“in press”字样。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关于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写作方式,不同的刊物要求不同。因此,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应首先决定该文在哪一种刊物上发表,然后再根据该刊的要求,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标注,避免返工,浪费时间。目前期刊中常用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为“顺序编码”制和“著者一出版年”制。(1)“顺序编码”制即接引用文献先后顺序编号的标注体系。在论文正文中引用文献的著者姓名或成果叙述文字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注阿拉伯数字,依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在参考文献表中著录时,按此序号顺序列出。示例:Ca2+作为细胞内信使,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对环境.反应和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内 Ca2+保持低浓度是其发挥信使功能的前提条件〔1-3〕。引用同一著者的多篇文献或引用多位著者的工作时,只须将各篇的顺序号相互间用逗号分开,全部序号均置于方括号内。如遇连续号,可用“一”符号连接,略去中间序号。示例:brown〔1,3,5-8〕认为……早期的研究工作者〔2,4,6—8」已经指出……(1)期刊的著录格式:顺序号作者.文章题目.刊名,出版年,卷(期)号:起止页码示例:1李健勇.科技期刊插图的计算机处理.编辑学报,1997,9(2):25~272 Graharm, P. H. Ranalli, P.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Field Crops ~146(2)著作的著录格式:顺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示例:3杨福家.现代技术与上海.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82顺序号作者.文章题目.见(英文用in):主编.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示例:4王窃惠.编排合一运行模式分析.见:马如俊.走向新世纪.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475 Turner, N. C.,Jones, M. M. Turgor maintenance by osmotic adjustment of sorghum and sunflower. Adaptation of plants to Water and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Wiley, New York, 1983,pp.87~103(2)“著者姓/出版年”制即Harvard体系。在论文的正文中引用前人的成果时,在被引用的著者姓(中国和日本等用汉字姓名的著者,则用全名,下同)之后紧接着用括号标注文献出版年代;如果只提及成果内容而不引用著者,则在文后用括号同时标注著者姓和出版年,二者用逗号分开。示例:“肖树华等(1980)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虫体活动的方法,……”“关于这种虫体活动的方式已有报道(肖树华,1980)。”引用非中国人著者和日本人用汉字姓名的著者,或引用中国人和日本人用英文或汉语拼音姓名的著者,一律只用姓,。示例:.“Aluminium ions (Al3+) have for a long time been known to be deleterious to plants (McLean and Gilbert 1927;Levan 1945;Clarkson 1965).”.“Foy (1974,1978)and Foy et al. (1978) stated that storing of Al in the cap cells, ……”.“Many studie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the toxic effects of metal ions on mitosis in root tip tip cells of Allium cepa, such as Al3+(Levan, 1945; Liu et al., 1993a,1994b), Cr (Ⅲ) and CR (Ⅳ) (Liu et al., 1992a,1993b),Cd2+(Leavan, 1945; Liu et al., 1992b; Fiskesjo, 1988),Pb2+(Levan, 1945;Lerda, 1992; Liu et al., 1994c),Cu2+(Levan, 1945; Fiskesjo, 1988),Mn2+ (Fiskesjo, 1988;Liu et al., 1994d),and Ni2+(Levan, 1945; Fiskesjo, 1988).”从上述示例可以看出:引用多著者的文献时,用分号“;”隔开;引用两个著者所写的文献时,把两个著者姓都写上,中间用“and”相连;引用超过两个著者以上的文献,只标注引用的第一著者,在一篇时,按出版年为序;引用同一著者在同一出版年的多篇文献时,在出版年份后分别用小写字体a、b、c、……等以示区别;有的刊物在文中引用文献著者和年代之间用逗号“,”隔开,有的刊物则不用逗号。10.3参考文献著录方法参考文献按中文、日文、西文、俄文的次序编排。中文按姓氏笔画为序,其余文种按字母顺序排列。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基本同上,不同之处为出版年向前移至作者姓名之后。目前,国内一些重要专业期刊编辑部为了让国际同行学者了解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争取尽早被美国《SCI》收录,纷纷按照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提出的要求修改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其变动是将中文参考文献、出版物和姓名全部译成英文,并将中文作者姓名及出版物名称以括号形式置于其英文之后。因此,研究人员在投稿时一定要注意该刊的“投稿须知”,按照其要求的格式写作。以《植物学报》( 2000,42:484)为例:[1]Xiao G(肖岗), Zhang G-Y(张耕耘),Liu F-H(刘凤华),Wang(王军),Chen S-Y(陈受宜),Li C李聪),Geng H-Z(耿华珠).Study on BADH gene of Atriplex hortensis L. Chin Sci Bull(科学通报),1995,40:741—745.(in Chinese)[2] Liu F-H(刘凤华),Guo Y(郭岩),Gu D-M(谷冬梅),Xiao G(肖岗),Chen Z-H(陈正华),Chen S-Y(陈受宜).Salt tolerance of transgenic plants with BADH cDNA. Acta Genet Sin (),1997,24: 54.58.( in Chinese)参考资料: 摘自蒋悟生编著《SCI生物科学期刊投稿指南

最简单的方法,自然是直接使用【知网】、【百度学术】或【谷歌学术】。首先,在word中设置列表编号为 [1],然后,在【知网】上找到需要的文献,在前方打上勾,此时会在右下角出现一个窗口,点击【导出/参考文献】,就会导出到相应界面,复制粘贴就行了。同理,其他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 索引序列
  • 作物学报格式
  • 作物学报参考文献的格式
  • 作物学报格式与那个相近
  • 油料作物学报参考文献格式
  • 植物学报的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