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力学学报青年编委

力学学报青年编委

发布时间:

力学学报青年编委

山东科技大学老师有孙法柏、赵增辉、姚树玉、韩宝坤、徐冬梅、王清标、李楠、刘家友、赵同彬、钟麦英、刘洪霞、张文睿、王丽丽、戚美、刘春晖、陈庆光、陈绍杰、孙农亮、刘音、刘伟韬等。

孙法柏,1970年生,山东新泰人。1993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先后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和吉林大学获得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法律硕士学位与法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自1993年8月在山东科技大学任助教、讲师以来,孙法柏始终遵照“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的理念,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核心地位。

赵增辉,男,1980年7月生,山东淄博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力学优秀教师,山东科技大学教学名师。现为山东科技大学基础力学教学团队负责人、力学系党支部书记,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核心成员,兼任《应用力学学报》青年编委、华东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常务理事、青岛市力学学会理事等。

姚树玉,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1年3月出生。1990年在山东矿业学院攻读学士学位,1994年在山东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在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进修1年;2003年在机械研究总院攻读陈蕴博院士的博士研究生;从事专业为材料加工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粉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的资源化。

山东科技大学简介:

山东科技大学建校于1951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学校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设有19个学院、9个教学系、1个研究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教授288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

杨桂通刚回国时,全家挤在一间不足15m2的房间里,在这小小的斗室,他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当时,塑性动力学在我国刚刚起步,他是最早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少数学者之一。他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和人民的期望,在事业上不懈地追求,时刻关注国际学术动向,图书馆、期刊室成了他每天必去之地。馆员们看到他聚精会神,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心中十分敬慕,常常递过一杯热水。他经常前往兄弟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活动,出差途中总是手不释卷,回到家中拂去桌面上的灰尘便又开始紧张的推演。有耕耘,就有收获,早在1965年,他首先证明了塑性动力学中一个新的广义变分原理,使塑性动力学问题的求解有了更广泛的理论依据。其后,又进一步证明了一组考虑初始条件在内的塑性动力学广义变分原理,给出了一组考虑应变率效应在内的小变形及大变形塑性动力学的极值原理及相应的计算方法。这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奠定了计算塑性动力学的基础。他的研究工作十分注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为生产工程建设服务。邢台地震以后,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开展结构抗震理论的研究,承担了国家抗震研究工作的任务,对多层框架的平扭耦联的地震力分析及结构抗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由于他在塑性动力学和生物力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现任《力学学报》编委、《固体力学学报》主编,《应用数学和力学》常务编委等。曾应邀在美、加、日、英等国多所大学讲学,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会议的组织领导工作。40年来,杨桂通教授为太原工业大学的建设和山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推动我国力学学科的进步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曾多次获得山西省优秀教师、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已年过花甲,两鬓斑白,却锐气不减,仍在呕心沥血,为祖国“四化”建设事业培育人才。

物理化学学报青年编委

陈晓,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学科组副组长、有序分子薄膜专业委员会委员,首批教育部骨干教师,山东省第五批中青年学术骨干。《物理化学学报》编委,《科学通报》特邀编辑。

教育经历:1978-1982:湖南大学化工学院,工学学士1985-1988:成都科技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1992-1995:四川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工作经历:1982-1985:四川自贡东新电碳公司1988-现在:成都科技大学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担任国际刊物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Chemistry编委 (Editorial Board)和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学报”杂志编委.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担任四川省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近年主要从事溶剂化理论,电子转移动力学和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工作,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项目.90余篇学术论文被SCI系统收录.承担本科生 "物理化学"及研究生"量子化学"等课程教学任务.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二等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及省级一等奖.

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表面活性剂与胶体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物理化学学报编委、科学通报特邀编辑、日用化学工业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溶液中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的构筑规律及其在生命科学相关领域中的应用”主持人。1987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6月至1995年5月在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从事表面活性剂溶液及界面性质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已发表和接受论文50余篇。1998 年获北京大学科研个人奖。2001 年获中国优秀博士后奖。2003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425310)。2005年再次获得中国优秀博士后奖。 同时作为主要人员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团队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溶液中的两亲分子一维有序组合体的构筑规律及其应用”(21073006,37万元,2011-201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两亲分子/疏水电解质的具有刺激响应的有序组合体”(20873001,38万,2009-2011)作为参加者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表界面纳米工程学”(50821061,300万,2006-2008,2009-2011)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溶液中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的构筑规律及其在生命科学相关领域中的应用”(20633010,190万元,2007-201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若干两亲分子及其混合体系中囊泡形成与转化的规律性研究有序组合体的研究”(20573006,28万元,2006-2008)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溶液中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的调控”(20425310,100万,2005-2008)作为参加者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表界面纳米工程学”(50521201,300万,2006-2008)主持教育部博士点项目(2005-2007)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定环境因素敏感的新型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研究”(2004-2006) 20373003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新型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的构筑、结构和功能的调控”(2003-2006) 2023301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溶液中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1998-2001年)子项目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水体系中囊泡等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研究”(1998-2000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ola型两亲分子及其混合体系的有序组合体及相关研究”(2001-2003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有序高级结构分子聚集体形成规律的研究”子课题研究工作(1999-2002)主持国家教育部博士点项目(1999-2001)主持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00-2001)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有序组合体一级结构――有序组合体的二级结构

材料研究学报青年编委

1981年-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学科获博士学位;1991年-199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1992年-199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1995年-199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99年-目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黑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市复合材料协会副理事长,《复合材料学报》副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

复合材料学报2.无机材料学报3.功能材料4.材料导报(分为:《材料导报.A刊,综述篇》和《材料导报.B刊,研究篇》)5.材料工程6.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7.材料研究学报都是最新版北大核心刊名: 材料研究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主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周期:  双月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5-3093CN:   21-1328/TG邮发代号:8-18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材料研究学报曾用刊名:材料科学进展创刊时间:1987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年计划收录)EI 工程索引(美)(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

《材料研究学报》在最新2012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可以查到。是中文核心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青年编委

吕永龙, 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三世界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1,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自1981年起,先后在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农业工程学士、系统工程硕士和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前主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科学顾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专家组(IRP)成员,国际科联科学计划和评估委员会(ICSU/CSPR)委员,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正式成员2,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3, 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等。Science姐妹刊物Science Advances副主编3,美国生态学会与中国生态学会合办国际刊物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创刊主编4,创建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Transdisciplinary Journal of SCOPE并担任副主编,《生态学报》责任副主编,并担任多个国内外核心刊物编委。3他长期从事区域生态风险与环境管理、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与调控对策、系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40多篇,其中Science、Nature等SCI收录140多篇,发表中英文专著16部。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次,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BHP Billiton导师科研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SCOPE杰出成就奖等。

学位论文:学士学位:《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群落现状分析》(1987年) ,指导教师:任宪威先生硕士学位1:《松山森林植物群落分类及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1990年) ,指导教师:任宪威先生硕士学位2:《社会现象としての里山とその展开方向》(2000年) ,指导教师:北尾邦伸先生博士学位:《エコツーリズムによる森林ガバナンスの形成》(2003年) ,指导教师:北尾邦伸先生研究简报:1989张玉钧论研究火因子对森林影响的方法.国外林业,2:张玉钧书评:评《内蒙古植物志》.干旱区资源与环境,3:张玉钧编译 苏联树木学的发展概况.世界林业研究, 4:张玉钧编译 日本国有林的土地利用与经营目的的变迁.世界林业研究,13(5):张玉钧编译 美国树木学的发展概况.世界林业研究, 16(2):张玉钧编译 日本的自然公园、世界遗产与生态旅游.世界林业研究,18(4):张玉钧论旅游产业与现代林业的融合空间.旅游学刊,26(6):10-11.一般论文:1991任宪威,张玉钧,等北京松山植物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6.1992张玉钧北京松山的野生蜜源植物.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67-69.1993 RenXianwei,Liang Hongping,Zhang YunjunWoody plants as Resources inChina, Their Conservation and Use.Journal of BFU(English Ed) , 1:80-89.1994 任宪威,梁红平,张玉钧北京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评价与发展构想.自然资源,1:59-63.1995 王建中,王瑞勤,张玉钧三种落叶松种子的比较形态与统计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6(4) :80-89.1996张玉钧,刘振玉松山油松林群落特征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8(2) :96-99.1997张玉钧,王建中,等密云水库上游北庄试验区植被性质的初步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3) :39-44.1997 阎海平,张玉钧北京小西山植物区系的初步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增刊2) :134-137.1997张玉钧,路端正北京白头翁属植物小志.北京农学院学报. 12(1) :45-47.1998 李国良,张玉钧,等北京密云水库上游北庄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中国林副特产,2:45-46.1998 杜凤国,张玉钧,焉域金东北槭属的种子表皮雕纹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植物研究,18 (3) :361-365.2001张玉钧,北尾邦伸日本的里山及其管理与保护.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3(1) :90-92.2001张玉钧,北尾邦伸里山の発见とその展开方向.林业経済,8:10-17.2003邱扬,李湛东,张玉钧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兴安落叶松种群世代结构的研究.林业科学,39(3) :15-22.2003张玉钧中国における国有林场系谱の自然保护区の展开―松山自然保护区を事例として―.林业経済研究,49(2) :19-26.2005张玉钧,段昌盛源于国有林场的自然保护区之景观管理途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4(2) :37-40.2005张玉钧,王冠冠,邹国辉论风土与旅游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4(4) :24-27.2006张玉钧,邹国辉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目标与生态旅游对策.生态经济,8:86-89.2006邱扬,李湛东,张玉钧等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原始林白桦种群世代结构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30(5) :753-762.2006 孔祥旭,张玉钧从日本经济学理念看其实态分析方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4(4) :70-74.2006 邱扬,李湛东,张玉钧,等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下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学报,26(9) :2863-2869.2006 任宪威,张玉钧,陈瑞生,等黎平县尚重区老山界树种资源考察报告.黔东南林业科技,23(3) :18-22.2006张玉钧,殷鸣放日本森林管理的最新发展—以日本神奈川县林业政策过程为例.环境科学与管理,31(9) :8-10.2007 牛江,张玉钧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当地社区参与.四川林勘设计,2:40-43.2007 殷鸣放,张玉钧,谭学仁,等日本私有林的一个典型—吉野林业的森林经营.世界林业研究,4:54-57.2007 李金苹,张玉钧,等 对目前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思考.北京农学院学报,3:52-56.2007 海杨,王金兰,刘明丽,张玉钧节事庆典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作用—以北京市八大处公园中国园林茶文化节为例.四川林勘设计,3:32-35.2007 于笑云,张玉钧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西部林业科学,35(4) :134-137.2007 李煜,张玉钧论生态校园的建设模式.环境科学与管理,10:143-147.2008 陈静,张玉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48-51.2008 朱丹丹,张玉钧旅游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综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7(2) :58-62.2008 刘明丽,张玉钧游憩机会谱(ROS) 在游憩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世界林业研究,3:28-33.2008 于笑云,张玉钧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综述.四川林勘设计,1:31-34.2008张玉钧,马履一,王希群, 等水杉在日本的引种保护及其社会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4:17-21.2008张玉钧,周春光园林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探讨.管理观察,12:84-86.2009张玉钧生态旅游在湿地保护中的作用.国家级湿地衡水湖调研与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张帆,张玉钧风景名胜区内观光电梯乘客态度调查研究—以武凌源风景名胜区为例. 管理观察, 21:50-52.2009 刘芳,张玉钧GIS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林业科技,(3) :62-64+70.2009 张力圆,梁增贤,张立,邢震,张玉钧旅游干扰因素对西藏林芝巨柏林的影响生态环境学报, 18(4) :1413-1421.2010 侯艳伟,吴成亮,张玉钧游客环境意识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紫竹院和香山公园为例.河北林果研究, 25(3) :315-320.2010 施德群,张玉钧旅行费用法在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 :69-74.2010 付健,张玉钧,陈峻崎,等游憩承载力在游憩区管理中的应用.世界林业研究,23(2) :44-48.2010 付健,张玉钧,等北京平原风景游憩林林相改造技术研究.河北林果研究,25(1) :68-71.2010 庄小锋,杨秀珍,张玉钧,马宝建,等北京山区蓝色草本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2(增刊1) :177-182.2010 马宝建,丁学欣,胡冬梅,寿海洋,张玉钧,吴记贵北京山地野生观赏植物的濒危因素及保护对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32(增刊1) :173-176.2010张玉钧,石玲,等论生态旅游规划的一般范式.生态旅游理论进展与实践探索—2009青海国际生态旅游高峰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周辉,张玉钧河流游憩规划的基本问题探讨.河北林果研究,26(1) :72-77.2011 庄小锋,杨秀珍,张玉钧,等北京山区观果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3(增刊1) :114-120.2011 刘福山,张辉,李扬,张玉钧,等北京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3(增刊1) :121-127.2011张玉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途径探讨.管理观察,101:100-101.2011 王良民,张玉钧论辽东栎(壳斗科) 的分类地位及命名.植物科学学报,29(6) :749-754.2011 马宝建,张玉钧,宋大北,贾亦琦,黄志远 现代勒勒车—内蒙古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思考和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贾亦琦,张玉钧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初探—基于摄影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的对比.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2-26.2012 黄志远,张玉钧旅游体验实证研究—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7-21.2012张玉钧,曹韧,张英云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主体研究—以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6-11.2012 马国青,张玉钧,唐小平 枝桠施工技术在河流湿地治理中的应用,林业资源管理.2012,3:123-125,140.2012 王瑾,张玉钧基于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培训研究—以河北白洋淀王家寨村为例.河北林果研究,27(2) :224-228.2012 马国青,黄桂林,张玉钧,唐小平 郑州惠济水系廊道景观优化模式,林业资源管理.2012,4:108-112.2012张玉钧,张英云 市民参与型的乡村景观保护--以日本海上森林国营里山公园建设为例,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7:张玉钧北林园林学院生态旅游领域发展概况与展望,风景园林.2012,4:张玉钧生态旅游的发展:存在问题与实现途径,风景园林.5: 邵隽,张玉钧,李雄,李昭 社区支持农业型市民农园休闲模式研究.旅游学刊,12: 徐姗,刘晓明,张玉钧基于生产性农业景观建设的北京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Yujun, Shi Ling,Wang Jin The Rural Ecotourism Development Targeted at Sustainable Livelihoods—The case study of Wanjiazhai 1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Korea,China,, Suncheon, Korea2012 Caijun,Zhang Yujun,Jia Tingting Exploring the Visitors’ Recognition and Expectation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Rural Area: Case Study of Dehang Miao Village, The 2012TOSOK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nference ,July 4-6, Ulsan, Korea2012 张玉钧 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二届(珠海)年会分会发言材料,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2013 张英云,张玉钧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湿地公园规划探讨--以山东拥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 9(1):14-172013 马英华,张玉钧 采煤塌陷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策略--以徐州市九里湖湿地为例,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 9(2):21-242013 马英华,张玉钧,石玲 辽河流域台安生态旅游区规划必要性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224-2282013 张玉钧,石玲,贾亦琦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及潜在风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7-102013 孙吉亚,张玉钧 论旅游景观的生态设计--兼谈拉斯喀瑞的生态旅游思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25(1):62-672013 徐姗,黄彪,刘晓明,张玉钧 从感知到认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风景园林. 2013,4:73-802013 张玉钧,张力圆,张玏 郊野公园概念的演变与发展,风景园林. 2013,5:80-852013 张玉钧,张英云 中国湿地公园发展现状与展望,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6-112013 郭彦丹,谢冶凤,张玉钧 村镇景观特征及其评价体系初探,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露,谢冶凤,张玉钧 村镇景观乡土性特征探究,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张婧雅,魏民,张玉钧 步道系统规划的前期调研分析,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828-830.

高宝玉,男,山东省鄄城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注册环保工程师。 通信地址:山东济南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50100。电话:(o),e-mail: 。受教育情况: -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上海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化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石油炼制系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工作经历: -至今,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土木、环境和海洋工程系环境系统中心,客座教授;- 山东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德国karlsruhe大学水环境工程研究所,访问学者(daad资助); 德国karlsruhe大学englar-bunte研究所水化学研究室,访问学者 (daad资助);- 山东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山东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 美国saint vincent 学院,客座教授;-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讲师、副教授;- 山东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 华东石油学院石油炼制系有机化学教研室,助教。主要研究领域: 水和废(污)水处理药剂与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研制开发和应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水污染控制技术与资源化研究固体废物利用技术研究主要社会兼职: 国际水质协会(iwa)化学工业专题组管理委员会委员国际水质协会(iwa)会员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水处理化学专题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混凝技术学组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兼职教授《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编辑委员常务委员和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编委《环境化学》编委《安全与环境学报》编委《环境工程学报》编委《精细化工》编委山东省环保产业研发基地理事会常务理事《山东化工》编委《山东环境》编委会副主任济南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政协第十二届济南市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特邀委员科研与成果: 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国家水专项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课题、山东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山东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等50余项, 鉴定成果21项,申请发明专利17项(授权7项)。在中外文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130余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60余篇。开发研制出十余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剂,研制开发出的产品大多已投入到工业生产和应用中去,研究成果获各种奖励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于1999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三届《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于2003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五届《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和《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特别提名奖》,于2002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杰出中青年科学家称号。主要研究成果获奖情况: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及高效絮凝技术”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高效多功能无机-有机复合水处理剂的研制及开发” 成果获2006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 “聚合铝硅无机高分子水处理剂” 成果获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 “硅酸根/硫酸根对部分水解铝盐混凝剂中铝的形态及性能影响研究” 成果获2008年度山东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5. “崂山生态及保护研究” 成果获得2008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 “新型混凝剂聚合硅铝铁的基础及应用性能研究” 成果获2006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 “水和废水处理用混凝剂/絮凝剂的特性及应用基础研究” 成果获2007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 奖;8. “山东省环境容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 成果获2007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 “高效多功能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成果获2002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0. “se-z3型分散阻垢剂” 研究成果获1999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1. “jx-ii型絮凝剂” 成果获1995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2. “山东省环境容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 成果被评为2002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刘俊新 电话: 职位: 研究员 传真: 邮编: 100085 Email: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简介: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组组长。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工程学科获博士学位。1994至1996年和1998至1999年先后两次在荷兰应用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研究所(TNO-MEP) 高访和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目前的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水质工程与水环境恢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工业给水排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工程学报》副主编等。现任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⑴ 经济高效的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研究,包括新型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新型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有毒有害污染物生物降解机理与技术、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工艺等;⑵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及恶臭物质的生物降解机理与新型反应器的研究;⑶ 污泥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通过对单体技术的创新与优化组合,形成经济、高效和清洁型的污水处理集成工艺或系统。 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省部、科学院和地方科技攻关与实际工程项目等40余项,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授权2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1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专项”、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

杨静玉,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于1998年3月由学校公派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两年后回国。 留学期间,在东京大学药学部药品作用学教室松木则夫教授和阿部和穗博士指导下学习。主要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抗衰老药物对谷氨酸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内源性物质对小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等研究,掌握了相关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手段,并首次发现了内源性催眠物质油酰胺在生理浓度下对小脑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在1999年自东京赴台北参加了第八届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大会并宣读了该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载。 毕业后留在药学院药理系担任讲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1年成功申请了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课题和该校的2002年中青年科技发展基金,并且参与了许多重大课题的研究,包括国家新药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其中一部分已经成功结题,其余进展顺利。 同时,在本课题组建立了神经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开展了小胶质细胞与衰老、炎症关系等基础性研究。 至目前已经指导本科生3人,协助吴春福教授指导硕士研究生3人、博士研究生1人。 目前承担本科生的《药学概论》、《药理学》、《专业英语》和硕士研究生的《分子药理学》等课程,并参与《药学概论》、新版《现代中药药理学》等学术书籍的编写。 在本课题组建立了神经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开展了小胶质细胞与衰老、炎症关系等基础性研究。 发表的文章: 1 吴春福主编《药学概论》 2002年8月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 Wang F, Li JC, Wu CF, Yang JY, Xu F, Peng F. Hypnotic activity of melatonin: involvement of semicarbazide hydrochloride, blocker of synthetic enzyme for GABA. Acta Pharmacol Sin. 2002, 23(9):860-864. (SCI收载) 3 Jing-Yu Yang, Chun-Fu Wu, Kazoho Abe, Norio Matsuki. Oleamide inhibits low potassium-induced apoptosis in cultured rat cerebellar granule neurons. Neurosci. Lett. 2002, 328(2):165-169. (SCI收载) 4 Wang F, Li JC, Wu CF, Yang JY, Xu F, Peng F. Hypnotic activity of melatonin: involvement of semicarbazide hydrochloride, blocker of synthetic enzyme for GABA. Acta Pharmacol. Sin. 2002, 23 (9): 860-864. (SCI收载) 5 李玉娟,刘雯,杨静玉,王瑞,毕开顺. 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2, 19 (2): 115-117. 6 王芳,李经才,吴春福, 杨静玉, 柴卉芳,彭飞. L-苹果酸对褪黑素催眠作用的影响沈阳药科大学学. 2002, 19 (4): 278-280 7 Chun Fu Wu, Jing Liu, Wen Liu, Silvana Consolo, Mei Huang, Jing Yu Yang: Failure of 5-HT3 receptors in regulation of ethanol-induced ascorbic acid release in rat striatum. Addict. Biol. 2001,6(1): 25-34 (SCI收载) 8 杨静玉, 吴春福. 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与细胞凋亡.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1; 18(5):381-384. 9 杨静玉, 吴春福. 内源性活性物质脂肪酰胺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0, 16(1): 1-4. 10 Yang, JY, Wu CF, Song HR. Studies on the sedative and hypnotic effects of oleamide in mice. Arzeneim-Forsch. 1999, 49(II): 663-667. (SCI收载) 11 杨静玉,吴春福. 顺-9, 10-十八碳烯酰胺的研究进展. 生理科学进展, 1999, 30 (1): 81-83. 12 杨静玉,于庆海, 吴建. 淫羊藿总黄酮对睾切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8, 15 (2), 98-101. 13 杨静玉,于庆海,李爽,徐静华,马俊凤. 淫羊藿总黄酮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8, 15 (2), 94-97. 14 杨静玉,于庆海,马淑英. 淫羊藿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在肾虚证模型方面的探讨.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996, 13(2), 154-156. 15 于庆海,吴春福, 高大远,徐涛,杨静玉,李绍顺,张永煜. 黄酮类化合物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的影响.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5,12(4):273-277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是由沈阳药科大学主办的药学类科技期刊。创建于1957年,1987年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刊物。

采用《科技期刊稿件采编系统》实行网上投稿、网上审稿、网上查询及网上编辑。作者投稿请访问《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编辑部网站(“沈阳药大学报”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点击“作者投稿”,完成注册后,在“在线办公”下,点击“作者投稿”后,按系统提示投稿。如投稿成功,即可看到已收到稿件的回执。投稿成功后,请将下面4项内容寄到编辑部: 单位介绍信1份。 带所有作者署名的纸质版稿件1份。 甲方(作者)签好姓名的'版权协议书'1式2份,编辑部盖完章后寄回给作者1份。 请作者严格按照'投稿须知'中的要求认真撰写论文,投稿注册时要求填写完整的个人信息(尤其是手机号码及电子邮箱)及所有作者姓名.网上投稿要求匿名(作者姓名、单位、简介、英文摘要)。

  • 索引序列
  • 力学学报青年编委
  • 物理化学学报青年编委
  • 材料研究学报青年编委
  • 生态环境学报青年编委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