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论文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论文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和8%上升为和。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与一个地区农村社会发展进步和农民思想意识、生活水平是否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国家减免农业税等优惠政策实施后,布尔津县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发生了明显变化,各个乡(镇)村(社区)依托自有优势,围绕土地、林地、畜牧养殖、旅游服务、劳务等,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乡村集体经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但在集体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布尔津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集体经济资源优势科学经营奖惩激励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近几年,布尔津县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农村级集体经济的总体实力得到了不断壮大。 一、发展的基本现状 据我们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年底,全县辖=乡=镇==个行政村,=个居委会,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万元。其中:村(社区)级集体经济收入为===.==万元,集体地面积=====亩收入===万元,集体林面积====亩收入===.=万元,草集草场====亩收入==.==万元,集体畜====头(只)收入==.=万元,其他经营性收入==.=万元。==个行政村和=个社区居委会中:=万元-=万元的==个,占村总数的==.=%;=-=万元的==个,占村总数的==.=%;=-==万元的==个,占村总数的==.=%;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以上的=个,占村总数的=.=%;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以上的=个,占村 总数的=.=%。 二、呈现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我县乡村两级党组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托地缘、资源、产业等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从全县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增收,仍然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我县农村集体共有集体地=====.==亩,平均每村===.=亩;集体林====亩,平均每村===.==亩;草集草场====亩.平均每村===.==亩,总数收入===.=万元,占总收入的==.=%。特别是杜来提乡耕地面积大,各村预留机动地相对较多,周边宜农荒地也较广,在全县集体经济收入=个到十万元以上的村中,该乡就占了=个,其中最多的杜来提乡草原新村集体地====亩,承包费=.==万元,集体林===亩,收入==.===万元。这些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集体所有,农户竟价承包经营办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依托集体资产优势,实行多种经营,仍然是乡、村级集体经济最普遍的经营方式。我县大部分乡、村的集体经济规模较小,经济总量不大,区位优势不明显。这些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搞活集体资产经营,促进资源转化增值,增加集体收入。主要是利用集体统管的荒地、荒滩、林场、草场、养殖场(集体畜)、房屋等资源,通过招标承包、招商引资,使用权出让,租赁经营等途径,搞综合经营性开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年全县各村集体畜====头(只),收入==.==万元。杜来提阿肯齐村集体林===亩,收入=.=万元。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水费收入=.=万元。禾木哈纳斯村房屋租赁一次性收入=.=万元。 (三)依托地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按照“围绕旅游办基地,办好基地促旅游,搞好旅游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靠城、靠路、靠景点的优势,修建饭店、市场、出租门店等设施,围绕第三产业求发展,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目前,由各乡镇村自主开发建设了“阳光沙滩”、阿合贡盖提民俗风情园、白桦林休闲园等==多个旅游景点和配套服务网点,使乡村集体年增收==多万元。例如,窝依莫克乡养殖示范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旅游沿线建起了“大药房”,一部分用作村办公室,一部分用于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元。 (四)依托资源优势,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村集体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新点子壮大集体经济。例如,托洪台村积极兴办农村股份合作社,按照“参股不控股,监督不经营”的原则,采取村集体出资、村民出力的方式,成立了“托洪台湖股份合作社”,增加集体收入,达到了村集体与村民共同获利的“双赢”效果。窝依莫克村在不影响正常办公的前提下,把村办公室的临街处全部建成了门面房,增强了集体经济。 (五)依托帮扶共建,确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下联动工作形成合力。建立了滚动帮扶重点村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制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并选派了==个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县直部门滚动帮扶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一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在圆满完成第一轮帮扶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年又启动了第二轮帮扶工作,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万,为=个重点帮扶村购买了===只生产母畜、新建了村级办公阵地及配套设施、安装了有线电视等。针对部分村资源匮乏、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采取强乡帮弱村、强村带弱村的方式扶持“后进”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杜来提乡采取牧业村给农业村借畜、农业村给牧业提供草料的方式,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格孜托别乡通过给村集体借畜、划拔集体畜的方式,确保了“空壳村”不出现反弹。 三、当前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总体来看,虽然布尔津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从整体来看,乡村集体经济整体的实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从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经济大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分析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因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乏力的问题.====年全县农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总数收入===.==万元,其中直接经营收入仅为==.=万元,发包上交收入===.==万元。 =.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就全县整体情况来看,杜来提乡、阔斯特克乡是村集体土地较多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整体比较高,年收入大多都在=万元以上, 全县年收入超过==万元的村只有=个,超过==万元的只有=个。而一些地处偏远,而又无资源优势的村,年经营性收入只有=万元,可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非常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干部素质不适应的问题。尽管目前乡村干部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村干部文化层次普遍较底,思想解放不够, 发展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经营管理的经验,不能顺应市场的要求,从市场发展需求出发寻找路子,因而,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基层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一是部分乡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发展的空间很小。加之县、乡两级对集体经济特别是薄弱乡村的集体经济扶持不够。不仅总体上数额小,而且扶温饱的多,扶根源的少,极易返贫。二是一些乡、部分村的发展思路不清,缺乏长远规划,增收路子窄,发展点子少,短期行为多,滚动发展慢。 (二)主要原因 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与近年来农村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显得相形见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识不浓。不少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足:一是“过时”论。认为现在大气候是鼓励发展个私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二是“畏难”论。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三是“无用”论。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无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此外,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薄弱。全县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只能靠机动地获取有限的收入,缺乏新的有效的增收渠道。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干部能力不强。村干部在素质上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别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而是想从中捞取好处,谋取个人利益;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各级领导及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积极培育和扩大集体财源,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要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将有经济头脑,有实干精神的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二)因地制宜,多轮驱动,扩大乡村集体生产资料规模。各乡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也可以发展第三产业,购置农业机械,入股搞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第一、抓住农区畜牧业和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农牧区的载畜潜力,不断扩大集体畜、禽养殖规模。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挖掘乡(镇)村的内在潜力,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根据自身的发展能力,不断扩大集体畜群的数量。另一方面,把扶贫项目购进的牲畜作为乡集体扶贫基础畜,无偿转借分配到各重点贫困村,由村集体负责承包经营。每轮帮扶任务完成后,基础畜如数返还乡集体,形成“牲畜轮借,帮扶轮茬”的滚动发展机制,在滚动发展中增加集体的生产资料。通过=-=年的发展,使每个村集体畜达到===头(只)以上,有条件的村达到===头(只)以上。 第二、结合退耕还林工作,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在保证效益、有利增收的前提下,稳步增加集体林面积。借助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助资金,县乡村三级联动,积极开展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除将不宜耕种的土地还林还草外,把荒山荒地及其它宜林地一起纳入了还林还草工程,通过国家和集体出资,农民出力的方式大幅度增加集体林面积,在农民受益的同时,增加集体收入。种植业扶贫项目主要以低产田改造、发展黄豆基地和饲、草料基地为主。布尔津县现有盐碱低产田=.==万亩,因盐碱化而弃耕的土地=.==万亩。可通过争取扶贫项目,实现低产田改造,扩展黄豆基地和饲草料基地建设。 第三、积极利用喀纳斯旅游资源优势,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谋求一席之地。引导乡镇立足本地优势,在全县旅游开发的大框架、大规划下,积极参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在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方面创收,增加集体收入。如禾木喀纳斯乡、冲乎尔乡、窝依莫克乡、布尔津镇都可以借助旅游的优势,发展集体经济。 (三)明确奖惩,加强激励,督促乡(镇)村、帮扶单位形成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合力。一是通过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这一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各方的工作积极性。由县委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乡(镇)、村、对口帮扶单位和下派干部的工作职责,按照百分制量化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责任主体。每年把各乡(镇)、帮扶单位、下派干部落实责任状情况与乡村综合评比、帮扶单位评优定等和干部考核结合起来。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和单位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党政“一把手”、下派干部,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并与工作较好的单位和个人一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二是实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度,改变那种干好干坏都拿相同报酬的旧模式,把村干部的报酬与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多劳多得的工作机制。村干部是村民自治的代言人,是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的代表村民管理村级事务的特殊群众,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只有通过引导和制定激励措施来实现。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县制定并实行了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度,把村干部工资划分为基础工资、奖金和发展集体经济效益工资三部分。基础工资、奖金部分由各乡党委、政府根据各村的集体收入状况和每年年终考核情况确定。在此基础上,按照集体经济依靠自我投入和滚动发展增收的部分核定一定比例作为发展集体经济效益工资发放给村干部。 (四)加强监管,科学经营,引导乡村集体经济步入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一是加大对乡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每年由县委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乡级集体资产进行一次专项审核,乡(镇)负责组织人员对各村进行一次审核,全面排查掌握各乡(镇)村集体资产的数额和各项财务开支情况,摸清各乡(镇)村集体经济收入底数。强化村账乡管制度,建立乡、村集体资产专门台帐,定期进行登记更新。二是完善乡村集体资产承包经营制度,向科学经营要效益。对现有集体耕地和集体畜,坚持扶优扶强的承包方向,结合养殖示范区、种养示范户建设工作,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发包,确保规模经营。发包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进行,根据集体资产安全运营的需要,明确规定经营能力、赔偿损失能力等承包条件,经过可行性论证后才能发包。对大规模承包经营集体资产的,预收部分承包费或以固定资产作抵押。所有承包行为必须签定书面承包合同,并经过公证部门的依法公证后,才能承包。三是逐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职、失察、失误导致集体资产流失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其追回流失的资产或按一定比例进行赔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五)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五个”结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整个农村工作中通盘谋划,实行“五个”结合:一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二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三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四是发展与管理相结合。五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加大对经济落后村的帮扶,使其尽快摆脱贫困局面。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摘 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我国能源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现代能源服务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2006年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30% ,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国的UK 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 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08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二)、增大陆海碳汇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当于减少了CO2 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 。2005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 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 (合96000万hm )计算,相当于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05.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00年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 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 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五、结束语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参考文献:[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 (7A):33—35.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 (4): 71—74.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论文背景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增加农村集体收入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共同×××的有效途径。为了摸清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县三级联创办公室对我县村级经济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数据整理,现将村级经济建设调研情况及相关对策思考报告如下:一、我县村级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1、村级经济发展不均衡,村级经营性收入集中在少数乡镇。经过调查,截止2004年底,我县村级组织经营性收入566xxxx,平均农民经营性收入28xxxx。其中延庆镇农村的经营性收入413xxxx,占全县农村经营性总收入的72,八达岭镇农村的经营性收入131xxxx,占全县农村经营性总收入23,两个镇的经营性收入就占全县95以上。 2、村级资产积累不均衡,村级组织贫富差距加大。我县村级经济发展不均衡,在高收入掩盖下的是整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以延庆镇为例,2004年东关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190xxxx元,占全镇农村经营性收入的46;全镇经营性收入在10xxxx以上的村共xxxx,占全镇农村的,而经营性收入累计373xxxx元,占全镇农村经营性总收入的。全镇没有经营性收入的村1xxxx,占全镇农村的。八达岭镇岔道村2004年经营性收入,占全镇经营性收入的,其中收入在10xxxx左右xxxx村,占全镇农村的26,而经营性累计100xxxx元,占总收入的。3、村级负债普遍存在,少数村资不抵债。全县农村累计负债亿元。经济发达的农村负债经营情况正常。延庆镇农村总负债992xxxx,其中负债在100xxxx以上的村xxxx,占全镇农村的11,而负债804xxxx元,占总负债的。而这五个负债村的经营性收入312xxxx元,占总经营性收入的。统计表明,我县村级负债经营情况良好。此外,全县共有1xxxx村资不抵债占全县农村的。二、近年来我县村级经济建设的几点启示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坚定不移地带领农民群众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基层政权和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截止2004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劳动所得705xxxx,同比增长。村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在1xxxx之间的村11xxxx,占全县总数的;1xxxx元到10xxxx元之间的村6xxxx,占;10xxxx元以上的村1xxxx,占。(一)发挥优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县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立足本村实际,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增加集体收入,为×××农民、服务农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立足土地等自然资源优势,用足用活土地使用权,使土地等资源增值,集体增收。如延庆镇的东关村、解放街等村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经营的新路子,采取了土地租赁、有偿转让等形式,既挖掘了土地资源的潜力,又增加了农民和集体的收入。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我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八达岭镇的村级组织利用这一优势,使集体得到了收入,农民得到了实惠。(二)坚持以财务公开为核心的村务公开制度,为村级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我县自2003年,在逐步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的同时,实行了村帐乡(镇)管,对村级事务形成了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审核财务收支,凡不合理支出坚决不准入账,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确保了村级财务支出透明、合理、真实。目前,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全部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坚持了村务公开制度,群众满意率达到9xxxx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已初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村级党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县500xxxx50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村党员全部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全县有农村党员示范户120xxxx,带动辐射农户500xxxx户;全县为无职务党员在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市场服务等设置岗位159xxxx,上岗党员580xxxx,占无职党员的82。在我县个体私营企业和合作组织负责人中有党员140xxxx,经济能人中有党员45xxxx,为带动农民致富起到了模范作用。

内容提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与一个地区农村社会发展进步和农民思想意识、生活水平是否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国家减免农业税等优惠政策实施后,布尔津县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发生了明显变化,各个乡(镇)村(社区)依托自有优势,围绕土地、林地、畜牧养殖、旅游服务、劳务等,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乡村集体经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但在集体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布尔津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集体经济资源优势科学经营奖惩激励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近几年,布尔津县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农村级集体经济的总体实力得到了不断壮大。 一、发展的基本现状 据我们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年底,全县辖=乡=镇==个行政村,=个居委会,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万元。其中:村(社区)级集体经济收入为===.==万元,集体地面积=====亩收入===万元,集体林面积====亩收入===.=万元,草集草场====亩收入==.==万元,集体畜====头(只)收入==.=万元,其他经营性收入==.=万元。==个行政村和=个社区居委会中:=万元-=万元的==个,占村总数的==.=%;=-=万元的==个,占村总数的==.=%;=-==万元的==个,占村总数的==.=%;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以上的=个,占村总数的=.=%;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以上的=个,占村 总数的=.=%。 二、呈现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我县乡村两级党组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托地缘、资源、产业等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从全县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增收,仍然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我县农村集体共有集体地=====.==亩,平均每村===.=亩;集体林====亩,平均每村===.==亩;草集草场====亩.平均每村===.==亩,总数收入===.=万元,占总收入的==.=%。特别是杜来提乡耕地面积大,各村预留机动地相对较多,周边宜农荒地也较广,在全县集体经济收入=个到十万元以上的村中,该乡就占了=个,其中最多的杜来提乡草原新村集体地====亩,承包费=.==万元,集体林===亩,收入==.===万元。这些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集体所有,农户竟价承包经营办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依托集体资产优势,实行多种经营,仍然是乡、村级集体经济最普遍的经营方式。我县大部分乡、村的集体经济规模较小,经济总量不大,区位优势不明显。这些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搞活集体资产经营,促进资源转化增值,增加集体收入。主要是利用集体统管的荒地、荒滩、林场、草场、养殖场(集体畜)、房屋等资源,通过招标承包、招商引资,使用权出让,租赁经营等途径,搞综合经营性开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年全县各村集体畜====头(只),收入==.==万元。杜来提阿肯齐村集体林===亩,收入=.=万元。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水费收入=.=万元。禾木哈纳斯村房屋租赁一次性收入=.=万元。 (三)依托地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按照“围绕旅游办基地,办好基地促旅游,搞好旅游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靠城、靠路、靠景点的优势,修建饭店、市场、出租门店等设施,围绕第三产业求发展,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目前,由各乡镇村自主开发建设了“阳光沙滩”、阿合贡盖提民俗风情园、白桦林休闲园等==多个旅游景点和配套服务网点,使乡村集体年增收==多万元。例如,窝依莫克乡养殖示范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旅游沿线建起了“大药房”,一部分用作村办公室,一部分用于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元。 (四)依托资源优势,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村集体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新点子壮大集体经济。例如,托洪台村积极兴办农村股份合作社,按照“参股不控股,监督不经营”的原则,采取村集体出资、村民出力的方式,成立了“托洪台湖股份合作社”,增加集体收入,达到了村集体与村民共同获利的“双赢”效果。窝依莫克村在不影响正常办公的前提下,把村办公室的临街处全部建成了门面房,增强了集体经济。 (五)依托帮扶共建,确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下联动工作形成合力。建立了滚动帮扶重点村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制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并选派了==个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县直部门滚动帮扶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一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在圆满完成第一轮帮扶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年又启动了第二轮帮扶工作,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万,为=个重点帮扶村购买了===只生产母畜、新建了村级办公阵地及配套设施、安装了有线电视等。针对部分村资源匮乏、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采取强乡帮弱村、强村带弱村的方式扶持“后进”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杜来提乡采取牧业村给农业村借畜、农业村给牧业提供草料的方式,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格孜托别乡通过给村集体借畜、划拔集体畜的方式,确保了“空壳村”不出现反弹。 三、当前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总体来看,虽然布尔津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从整体来看,乡村集体经济整体的实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从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经济大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分析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因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乏力的问题.====年全县农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总数收入===.==万元,其中直接经营收入仅为==.=万元,发包上交收入===.==万元。 =.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就全县整体情况来看,杜来提乡、阔斯特克乡是村集体土地较多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整体比较高,年收入大多都在=万元以上, 全县年收入超过==万元的村只有=个,超过==万元的只有=个。而一些地处偏远,而又无资源优势的村,年经营性收入只有=万元,可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非常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干部素质不适应的问题。尽管目前乡村干部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村干部文化层次普遍较底,思想解放不够, 发展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经营管理的经验,不能顺应市场的要求,从市场发展需求出发寻找路子,因而,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基层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一是部分乡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发展的空间很小。加之县、乡两级对集体经济特别是薄弱乡村的集体经济扶持不够。不仅总体上数额小,而且扶温饱的多,扶根源的少,极易返贫。二是一些乡、部分村的发展思路不清,缺乏长远规划,增收路子窄,发展点子少,短期行为多,滚动发展慢。 (二)主要原因 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与近年来农村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显得相形见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识不浓。不少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足:一是“过时”论。认为现在大气候是鼓励发展个私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二是“畏难”论。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三是“无用”论。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无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此外,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薄弱。全县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只能靠机动地获取有限的收入,缺乏新的有效的增收渠道。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干部能力不强。村干部在素质上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别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而是想从中捞取好处,谋取个人利益;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各级领导及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积极培育和扩大集体财源,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要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将有经济头脑,有实干精神的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二)因地制宜,多轮驱动,扩大乡村集体生产资料规模。各乡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也可以发展第三产业,购置农业机械,入股搞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第一、抓住农区畜牧业和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农牧区的载畜潜力,不断扩大集体畜、禽养殖规模。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挖掘乡(镇)村的内在潜力,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根据自身的发展能力,不断扩大集体畜群的数量。另一方面,把扶贫项目购进的牲畜作为乡集体扶贫基础畜,无偿转借分配到各重点贫困村,由村集体负责承包经营。每轮帮扶任务完成后,基础畜如数返还乡集体,形成“牲畜轮借,帮扶轮茬”的滚动发展机制,在滚动发展中增加集体的生产资料。通过=-=年的发展,使每个村集体畜达到===头(只)以上,有条件的村达到===头(只)以上。 第二、结合退耕还林工作,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在保证效益、有利增收的前提下,稳步增加集体林面积。借助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助资金,县乡村三级联动,积极开展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除将不宜耕种的土地还林还草外,把荒山荒地及其它宜林地一起纳入了还林还草工程,通过国家和集体出资,农民出力的方式大幅度增加集体林面积,在农民受益的同时,增加集体收入。种植业扶贫项目主要以低产田改造、发展黄豆基地和饲、草料基地为主。布尔津县现有盐碱低产田=.==万亩,因盐碱化而弃耕的土地=.==万亩。可通过争取扶贫项目,实现低产田改造,扩展黄豆基地和饲草料基地建设。 第三、积极利用喀纳斯旅游资源优势,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谋求一席之地。引导乡镇立足本地优势,在全县旅游开发的大框架、大规划下,积极参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在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方面创收,增加集体收入。如禾木喀纳斯乡、冲乎尔乡、窝依莫克乡、布尔津镇都可以借助旅游的优势,发展集体经济。 (三)明确奖惩,加强激励,督促乡(镇)村、帮扶单位形成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合力。一是通过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这一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各方的工作积极性。由县委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乡(镇)、村、对口帮扶单位和下派干部的工作职责,按照百分制量化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责任主体。每年把各乡(镇)、帮扶单位、下派干部落实责任状情况与乡村综合评比、帮扶单位评优定等和干部考核结合起来。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和单位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党政“一把手”、下派干部,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并与工作较好的单位和个人一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二是实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度,改变那种干好干坏都拿相同报酬的旧模式,把村干部的报酬与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多劳多得的工作机制。村干部是村民自治的代言人,是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的代表村民管理村级事务的特殊群众,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只有通过引导和制定激励措施来实现。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县制定并实行了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度,把村干部工资划分为基础工资、奖金和发展集体经济效益工资三部分。基础工资、奖金部分由各乡党委、政府根据各村的集体收入状况和每年年终考核情况确定。在此基础上,按照集体经济依靠自我投入和滚动发展增收的部分核定一定比例作为发展集体经济效益工资发放给村干部。 (四)加强监管,科学经营,引导乡村集体经济步入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一是加大对乡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每年由县委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乡级集体资产进行一次专项审核,乡(镇)负责组织人员对各村进行一次审核,全面排查掌握各乡(镇)村集体资产的数额和各项财务开支情况,摸清各乡(镇)村集体经济收入底数。强化村账乡管制度,建立乡、村集体资产专门台帐,定期进行登记更新。二是完善乡村集体资产承包经营制度,向科学经营要效益。对现有集体耕地和集体畜,坚持扶优扶强的承包方向,结合养殖示范区、种养示范户建设工作,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发包,确保规模经营。发包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进行,根据集体资产安全运营的需要,明确规定经营能力、赔偿损失能力等承包条件,经过可行性论证后才能发包。对大规模承包经营集体资产的,预收部分承包费或以固定资产作抵押。所有承包行为必须签定书面承包合同,并经过公证部门的依法公证后,才能承包。三是逐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职、失察、失误导致集体资产流失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其追回流失的资产或按一定比例进行赔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五)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五个”结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整个农村工作中通盘谋划,实行“五个”结合:一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二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三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四是发展与管理相结合。五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加大对经济落后村的帮扶,使其尽快摆脱贫困局面。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和8%上升为和。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村集体经济杂志

1 从农业生态经济观点看我国农村人口问题 《社会学通讯》1983年第3期2 粮食生产专业户和多种经营专业户要并行发展 《农业经济问题》1983年第4期3 农业生态经济与农村人口战略 《人口研究》1983年第6期4 农业规模经济初探 《经济研究》1984年第8期5 控制人口与生态平衡 《农村辩证法》1984年第1期6 社会主义农产品价值决定和价格形成 《农业经济论丛》1985年第6期7 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农业集约化同步发展 《农业经济问题》1985年第8期8 对我国粮食问题的重新思考 《农村经济丛刊》1986年第4期9 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捷径――兼论“温州模式”的分配方式 《经济研究》1986年第8期10 变革中的温州农业 《农村信息报》1986年8月2日11 对温州模式的重新思考 《浙江经济》1986年第8期12 对我国粮食问题的重新认识 《农业经济问题》1986年第10期13 浙江创汇农业问题及对策 《浙江经济》1986年第13期14 对农村合作制的重新认识 《浙江农业经济》1987年第1期15 发展创汇农业的几点对策 《福建论坛》1987年第2期16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浙江经济》1987年第2期17 八年农村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浙江经济》1987年第10期18 推进农村合作制的对策思路 《合作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19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浙江经济》1988年第4期20 浙江省沿海地区发展创汇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合作经济研究》1988年第4期21 我省外向型农业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浙江经济》1988年第4期22 推进农村合作制的对策思路 《浙江经济研究》1988年第5期23 建设高产高效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探索杂志》1988年第6期24 浅论现阶段我国食品供给与农业投入的双重短缺 《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8期25 浙江省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的调查与思考 《求是》1988年第12期26 温州农村改革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乡镇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27 农村民营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成长――对10年农村改革的系统思考 《合作经济研究》1989年第2期28 如何认识农村形势 《学习与思考》1989年第2期29 对乡镇企业――小城镇道路的历史评判 《农业经济问题》1989年第3期30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 《经济研究》1989年第3期31 振兴农业的一条新路子――我省民营农业企业崛起的调查与思考 《学习与思考》1989年第5期32 老区经济开发的主攻方向 《浙江经济研究》1989年第8期33 浙江省民营农业企业崛起的原因与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7期34 稳定、完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 《学习与思考》1990年第2期35 海洋渔业经营体制调查与思考 《浙江经济》1990年第5期36 我省科技兴农战略目标选择探讨 《浙江经济》1990年第6期37 依靠科技进步建设高产出农业――兼论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第7期38 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途径和对策 《农村经济文稿》1991年第5期39 浙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的对策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年第12期40 浙江农业工程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 《农业工程学报》1991年第6期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股份合作企业初探 《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9期42 农民跨国大行动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1期43 “户口大拍卖”狂潮之迷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2期44 “下海”交响曲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3期45 农业,你又怎么啦?(上篇)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5期46 农村经济学科的新任务新课题 《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47 农业实现产量、品种、质量、效益同上新台阶的探讨 《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6期48 私营经济隐形现象透视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8期49 农民胜利大迁移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11期50 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培育农村经济新机制 《理论学习》1993年第11期51 欲说粮价好困惑 《农村经济导刊》1994年第3期52 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兼论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转变 《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53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景预测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3期54 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的移位 《农村经济导刊》1994年第5期55 今日谁当领头雁――对当今乡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思考 《农村经济导刊》1994年第7期56 以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跃迁 《农村经济导刊》1994年增刊57 突破农村第三产业瓶颈制制约的对策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1期58 稳粮:热点重点难点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2期59 突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瓶颈”的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3期60 股份合作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浙江学刊》1995年第5期61 农村集体经济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思考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6期62 农业,你又怎么啦?(上篇)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5期63 农业,你又怎么啦?(下篇)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7期64 再创农村集体经济新辉煌的战略举措 《农民日报》1995年9月13日65 日本农业考察报告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12期66 民间借贷利弊谈 《学习与思考》1996年第3期67 建立发达农业的必由之路――兼论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战略 《农村经济导刊》1996年第4期68 探索跨世纪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农村经济导刊》1996年第5期69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与慈溪农业发展战略 《农村经济导刊》1996年第10期70 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研究 《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71 建立发达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村经济导刊》1997年第3期72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浙江经济报》1997年4月7日73 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名牌战略 《农村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74 造就跨世纪的人才 《中国农村》1997年第5期75 农产品也要创名牌 《浙江日报》1997年6月17日76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农村经济导刊》1997年第6期77 农产品名牌战略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1998年第3期78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若干问题 《浙江经济》1998年第8期79 从乡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跨越 《浙江经济》1998年第10期80 积极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 《浙江经济》1998年11月81 农业跨世纪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 《农业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8年第12期82 沿海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农村改革与发展》1999年4月83 以改革促发展的成功探索——浙江乡镇企业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求是》1999年第5期84 率先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农村工作通讯》1999年第10期85 城市化在要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推进 《浙江日报》1999年10月26日86 “新农村运动”应扩充内涵,择优启动 《中国农村》2000年第2期87 西部大开发接轨东部大市场——对新世纪中国东西部合作开发的战略思考 《求是》2000年第5期88 选准对策 未雨绸缪 《改革日报》2000年第5期89 以“三个代表”为指针,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 《上海农村经济》2000年第10期90 关于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 《浙江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91 用“三个代表”思想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城郊经济》2001年第5期9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合作制 《论苑集萃》杭州大学出版社93 弘扬浙江精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94 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践的理论思考 中国农业出版社《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95 浙江从乡土经济向市场经济历史跨越 河北科技出版社《中国农村改革20年》96 浙江农村城市化道路研究报告 河北人民出版社《失衡的中国》97 建立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现实途径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中国九十年代农村问题》98 从浙江看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出版社《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99 浙江农村向市场经济跨越 浙江人民出版社《历史的转折伟大的实践》100 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基础推进全省现代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纪念新中国五十周年文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种正式组织。它是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在集体经济与个人经济之间的发展阶段,由农民自愿结合、自主管理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具有独立法律地位、依法承担民事权利和义务、合法产生收益并合法纳税。常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括合作社、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其发展和运营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同时也应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种正式的组织形式,它是指由农民自愿组成的,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下,经过合法注册登记、管理和运营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在中国农村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协调和整合农民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农民提供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

据2018年10月27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集体经济》共出版文献35459篇。[2]据2018年10月2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集体经济》共载文31119篇。[3]收录情况《中国集体经济》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收录。[3][2][7]影响因子据2018年10月27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集体经济》总被下载3924848次、总被引51787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2]据2018年10月2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集体经济》被引量为36206、下载量为641201;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来源数据显示,学报影响因子为,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4242名、在经济学(101种)中排第65名。[3]荣誉表彰《中国集体经济》曾获得首届“中国金融新闻远见奖”、2007-2008年度中国品牌媒体100强之最具品牌价值期刊杂志十强、2007-2008年度中国媒体创新贡献奖等荣誉。[5]文化传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指导、宣传、维护、服务功能,为企业深入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发挥作用。[5]

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 集体化农村市场科学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大 报告 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将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 农村集体化经济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集体化经济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集体规划,公共管理,大家共同制规矩,设程序,定制度,有政府部门负责实施,村民负责监督。由村委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的合作化经济发展模式。把科学发展观和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经济。是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转变。是科学技术进驻农村。是农村实现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科学发展,并且集体化经济能集中力量统筹协调,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它能够组织资源开发和协调资源利用,兴办农村集体企业。它能够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灵活采用各种经营模式 ,实现劳动者自助能力,对刚兴起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建设,在内外部关系的设置和运行规则上,起到依托、中介和对照作用。国家在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全局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尤为重要。农村集体化经济可以集中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村和平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科技种田,集中管理。建立第三产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这样农民的收入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转化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多方面。且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品牌。开拓销路,提高价格。使得新型工业在农村得以发展。

在1955年全国25省区进行的“百县百村”问卷调查显示:有74%的从干部和农民认为有必要建立健全全乡村的集体化经济组织。这就说明集体化经济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本人来自马铃薯之乡,虽然家乡胜产马铃薯,可农民从中获得的经济收入很少。经我的分析有以下原因:(1)对马铃薯的 种植 仍采用传统的模式,使得产量不高;(2)种子品种更换不勤,是同一品种在同样的土壤中产生适应性,不适合生长。使得马铃薯质量和产量大幅下降;(3)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只从是对马铃薯的种植,价格不高。而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和加工商获得。这使得农民收入不高。如果农村实现集体化经济有以下好处:(1)种植模式可以由原来的传统模式向科学种植转化,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种植,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种植技能知识,实现科学种田;(2)建立马铃薯育种基地,每年培育优良品种,让农民种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马铃薯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3)同时建立对马铃薯进行加工、销售,以减少中间利润的流失。这样农民的收入将从单一的生产向加工、销售多方面。且能切实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是农村由农业向新型工业转化。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二.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当前农村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有56%的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市场的发展必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应重视农村市场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农村市场,农村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使得农村市场又好又快发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农村要积极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消费,吸引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加快农村的发展。国家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上,给农村市场带来了机遇。农村政府部门要抓住这一机遇,在加快经济转型,提高农民收入上下大功夫。是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三. 农村 教育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可见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一大批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为农村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是农民切实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工作。为孩子成长受教育做出积极贡献。农村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民的 文化 水平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加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取得新胜利。

农村集体化道路和农村市场的开发,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前途命运。我们应该思考和规划这个问题,为农村的发展出一份力。次仅为本人的一点想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摘要阐述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发展历史概况,在分析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采取的 措施 ,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措施

城市是以工业生产为基础形成的行政、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农村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土地和农民为主要元素的区域,两者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城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两大平台,只有两者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我国整体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1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历史概况

我国农村改革的目标是面向世界,实现土地的私有化和经营主体的法人化;面向未来,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促使农村向现代农庄的转变,减少农业人口;面向现代化,改变农业传统经营理念,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1-2]。

我国的农业走过了分田到户经营到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再到分田到户经营的过程。建国之初,我国的城市化率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城市规模较小,我国的大部分公民只能分散在农村,农村广阔的天地养活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因此,在我国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实行分田到户的形式是科学的、正确的。后来实行的人民公社化经营模式违反了自然规律,抹杀了人们个性的发展空间与能力,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结束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基于对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及时确立了农田承包责任制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国在短期内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广大农民被紧紧的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了流动创业的自由;农民和宅基地密切结合,难以摆脱[2]。

2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转

一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为农民向城市流转提供了空间,农民通过在城里买房,实现了进城定居;二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壮大,工商业的繁荣,为进城农民提供了就业的舞台,使他们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实现了就业,成为了城市的固定成员;三是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形成了农民工大潮;四是农民子女通过高考等形式实现了进城工作的梦想。

农村宅基地无序扩张,土地与房产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由于有些农村人口实质已成为城市固定人员,而农村房产的闲置造成宅基地与房产的浪费;二是从贫困地区来到较发达地区落户的农民也在村庄中建房,造成当地宅基地无序扩张,形成无形的浪费。这就使本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而缩小的农村宅基地面积反而出现了扩大的局面。三是城市里的一些老人想回到农村过清静的生活,却找不到合适的房源,因为按现行的有关政策,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不准买卖和出租,阻碍了农村剩余房产的利用。农村空房子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有关宅基地改革政策的滞后是主要原因。

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难以实现

由于农村土地分属各家各户,经营农户多、规模小,大型现代化农机难以施展,只能靠小型机械耕作,不仅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3农村改革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民进城的思潮将越来越强烈。对此,国家和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要因势利导,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要从农村的发展目标出发,在国家财力,城市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首先考虑取消我国公民的二元制结构问题,同时,在城市逐步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城市应实行定岗不定员的就业政策,实行城市人口合理流动,实现自主流动择业,让农民和城市居民通过公平竞争机制进入各行各业实现就业,拓宽农民就业 渠道 。另外,还要逐步取消他们与城镇居民在福利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让农民进城要进得来,稳得住,吸引农民不断进入城镇生活,实现农村城镇化[1-3]。 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各级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让土地资源进入市场运作,不断提高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放被土地束缚的农民,使农民一身轻松地进入城镇[4]。

改革宅基地制度

改变对宅基地的现行政策,对宅基地发放房产证,让其在市场中流转,这样就可把农村流转出去的人口的房屋卖给一些需要建房的人,以减少宅基地面积,避免造成土地和房产的巨大浪费,也使一些想回农村居住的城里人有房可住,减少城市的承载压力,发挥宅基地的最大效益。

政府率先做好农村城镇化规划

政府规划滞后,已经造成农村人口流动的盲目性,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农民从贫困山区先向平原地区流动,然后又从平原地区向较发达地区流动,最后才向城镇流动。在每次流动过程中,都要花钱建房置业,把原房产土地闲置,这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浪费。如果国家提早规划,并适当给予财政支持,让农民一次流动到位,可节省不必要的浪费。

加快城市改革步伐,配合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为了推动农村改革目标的实现,城乡要互相促进,实现共赢,具体措施如下:城市要率先实行工作岗位的聘用制,对于招聘对象,农民与城市居民要公平对待;同时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展就业渠道,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就业。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城里的职工要逐步实现从正式固定职业向自主流动择业的方向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实现个性价值,也增加了农民就业的灵活性。总之,加快城乡互动,提供农民进城的条件,一定能促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4参考文献

[1] 张晓山.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解读“十一五”建议中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J].中国改革,2005(12):29-31.

[2] 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3] 康就升.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深层突破[J].农业经济问题,1999(8):51-53.

[4] 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2.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3.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4.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5.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6.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7.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8. 农村区域发展论文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础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欢迎阅读!

前言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二、现代化农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策略

面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济管理者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去解决问题。

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严格的制度能对管理目的进行约束并进行更加好的规划,要随时代的进步进行革新,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让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产生新认识与新观念,这样能加速农业结构的转型,促使经济发展。农产品方面则是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以往的外观,使其销售市场更为广阔,产业链更丰富,更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农民群众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农业经济管理体度建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个发展体制要科学并有效的将利益、冲突、权益进行统筹兼顾,解决群众的问题,保证群众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科技与农业相结合,能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立足农民群众,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促使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点,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与发展,然而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拨款援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此同时,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向农村投资,多方式融资的同时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建设新农村,同时也处理了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的问题,帮助资金上有问题的群众脱离难关。

3、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现今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农业经济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实现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农民群众实现创收。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发布,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根据数据进行规划,更好的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4、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要严格把关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前期培训、后期检查,要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组建成一支具备高责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质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不断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励、引导大学生回农村建设,提供合理的薪酬、奖励和提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为其营造良好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用其所学的知识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的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而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还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缓解方案、解决方案,所以应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面融资,组建管理队伍,保证了策略的有效实行,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23-24、

[2]陈艺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57、

新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以及全面现代化的实现意义重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范文 一:小康社会下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摘要:对于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其实现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撑。党的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因此,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是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关键所在。本文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村经济;新农村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

就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说,尽管产业结构方面有了一定的调整,却依旧是将传统的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很多农村居民依旧是将外出务工、粮食作物以及家禽养殖等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相关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局面中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收入是来自外出务工部分,有百分之四十五的收入是来自农作物耕种,只有百分之十五的收入是来自小家禽养殖。整体来说,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是将外出务工以及传统农作物耕种作为主要的部分,传统作物自身增收比较难,同时效益也较低,农村中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很多农村的劳动力涌向城市,继而使得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人员支撑。产业结构不是十分合理,农村在增强作物 种植 的过程中没有重视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对家禽养殖行业的发展及投入依旧十分低。此外,农产品自身的输出以及相关销售市场上的价格也不是很乐观,由于村民难以走出农村,加上经济发展理念和科学素质较低,很难真正找到销售和推广农产品的有效途径与 渠道 ,继而也就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二、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做出转变和调整,继而使得农村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加强对农村畜牧产业建设力度,使得畜牧产业进一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另外还应当进一步发展观赏种植业,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追求得到满足之后,也开始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加以完善和优化,继而有效避免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层面上的单一性。对传统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加以转变,使得其能够更好地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基础设施是其中一项硬性条件也是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做到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决定农村的经济是否会实现较好发展,要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往往就只是一句话而已。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农村产业自身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能够确保我国农村各个产业都能够顺利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助于更好地引进优秀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 文化 ,真正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加强的同时,还应当依据自身的环境因素以及自身的地理位置等,突出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积极进行招商引资,继而使得农村的产业效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完善来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得到不断完善。

(三)进一步加强村民思想 教育 ,完善产业理念

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这样就需要基层的领导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进行宣传教育,继而使得村民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说在农村的宣传栏中鼓励以及支持村民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引导农村村民摒除等要靠等落后的思想和意识,进一步宣传农民生活中农业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在农村积极构建文化站来实现科技兴农,通过这一文化站为农民更好地引进生产和种植技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农业生产能够实现增产和增加效益,同时还应当积极开发多种振兴农业发展的产业项目,多为当前农村居民积极谋划致富的途径和渠道。这就需要基层的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多为农村产品拓展和寻找新的销售市场,积极招商引资以及创建新的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农村中的人口有更多收入来源和机会,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通过多方面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人才加入农村建设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对于农村经济建设而言,大学生人才更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获取的作用,通过创造以及完善农村环境和条件,继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大学生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对于农民而言,农村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和致富的空间与机会,可是当前我国农民自身的文化和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就需要农村积极引入优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其中大学生村官的招录机制就是其中一个相抵较好的方式和途径,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文化素质较高,贴近农村之后,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民自身的实际状况,能够更加有效的将科学知识和文化理念进行有效地结合,将其带入农村经济建设中来,使得农民自身的种植技术以及文化知识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引导农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帮助农村领导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地调整,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逐步完善,继而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的促进和推动,这样就需要国家和政府应当从财政等方面入手加大支持力度,使得对学生村官的待遇能够有所提高,使得其自身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能够更加明晰,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农村发展的支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当前社会需要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比例,国家针对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的发展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依旧有一些不完善之处,比如说农村产业结构不够完善,经营管理方面不够科学,农民自身的意识以及素质较低等等,这样就需要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想方设法增加农民自身的收入,对农民的生活条件进行逐步完善,继而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地推动,继而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金红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内涵界定与建设路径[J].湖湘论坛,.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新农村经济与金融支持体系创建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快速建设和迅猛发展,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已经产生了举足轻重积极推动作用,金融业作为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针对农村发展的特定金融体系与服务也亟待完善和发展。研究分析新农村经济与金融体系建设的问题,对于稳步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台鱼乡葛家庄村、小水村、宅仓村、先锋村等村落深入走访调查发现,在一些并不是很发达的山区农村,金融业还是相当欠缺,这已经严重影响到部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基于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构想进行了分析与 总结 ,在此基上探讨经济与金融发展对新农村的作用机制,并分析我国新农村对经济发展与金融业体系建设的强烈需求,然后进一步通过实践论证我国经济与金融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大的影响,通过深入调查总结出新农村发展对经济与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构想。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金融支持

一、引言

在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大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而重中之重又在偏远地区的山区农村。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多年来的发展来看,地域性经济、人文性经济尤为凸显,以地域经济来划分可粗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平原地区农村,二是山区分布的农村,从目前经济发展与金融建设体系的走向来看,平原地区农村的经济,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周边农村配套与服务相对比较完善,而我国大部分山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与分布相对滞后,有一部分偏资源型山区农村除外。在河北省保定市西部山区几个村落调查中发现:目前,原有的信用站大部分基本已经撤销或者撤回乡镇,就连农民一些果品收入的钱款也必须去乡镇存取,一些小个体经营者、养殖和种植户的资金往来非常困难,更提不上小额贷款的金融支持了。这已经严重制约了山区新农村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尽管关于经济与金融对新型农村建设的支持研究还处在进一步探索和发展阶段,并且没有形成固有的服务模式,但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证方面,经济与金融体系发展都是新型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源动力,为新型农村建设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与支持,促进经济与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为新型农村建设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新农村经济与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构想

经济与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新型农村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全方位、多领域改革与发展。在充分认识新型农村发展的趋势、路径和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应更好地把握前瞻性和统筹性,不断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完善小微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功能,更为高效有力地促进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一)现状。在河北省保定市西部山区走访调查中发现,造成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建设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一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农村因为地块分散,机械化程度较低,资源匮乏,甚至有的地方还是靠天吃饭,设立的金融机构(信用站)成了摆设,根本就完不成指标,所以金融机构为了压缩开支,干脆撤掉或者撤回乡镇;二是随着我国城镇的飞速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力涌向城市做起了农民工,即便是想设立信用站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据一部分村民介绍:由于缺少监管,原来的信用站工作人员出现过私自放贷,挪用等非法行为,造成诸多不良的后果,由于信任的缺失,个别农户宁可把钱埋到地下,也不肯放在信用站;三是新型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型金融机构缺少公信度,由于监管缺失,陷入非法集资,高利贷等怪圈,其中也不乏卷钱跑路的个别现象。综上所述,建设发展具有符合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又能保证金融机构利益和安全的途径亟待产生。

(二)构想。在河北省石家庄政府官方网站一则报道中了解到:“千场电影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的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已连续7年被列为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活动内容。石家庄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作为这项公益活动的承办单位,已先后与山庄老酒、古贝春酒业、河北经济频道、河北农民频道、北国商城、大中电器、长城汽车、百事可乐、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长安区工会、裕华区工会、桥东区工会、新华区文体局、团省委等几十家重点企业和政府行政部门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和企业宣传推介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已经在村村通的活动中受益,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根据走访地区几个农村发展的特点,不妨这样设想一下:把偏远山区农村的产业归为三大类:一类是从事个体经营商户、一类为从事养殖产业的专业户、另一类则是从事传统的种植产业者,这部分群体年龄偏高。而个体经商户和养殖专业户对金融体系完善的需求基本相同,其主要特点是长期需求。金融机构可尝试抽调部分业务人员培训这部分群体的网络金融能力,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安装存取柜员机等便捷金融设备,既方便快捷,成本也相对低廉。而种植专业户的特点是:正如老百姓所说的,一年一个秋,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金融机构要求的服务时间段比较集中,一是春天播种的季节,一部分农民需要购进种子和化肥,一部分农民需要购进新型农机具等耕作设备。二是收获的季节,就是到了秋天。在走访的几个山区农村中,农民种植的品种大部分是:桃子、苹果、杏、柿子、葡萄等农副产品,在调查现场看到,一辆三轮车水果,以太行山磨盘柿为例,大概是卖700元左右,每天一个农户平均可采摘两车,由于采收的季节性很强,在抢收期间,大部分果农都把钱存放在家里,等到秋收结束后一次性存到乡镇的银行或信用机构,这不仅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也白白地损耗了资源配置。可以有针对性、季节性地设立流动金融服务车,流动金融服务车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农民需求的季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农民播种的季节可以小额放贷,以便于农民对种子化肥和农机具的采购,在收获的季节集中存储,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随着农民土地流转政策与土地、宅基地确权的政策推行,其对于农民和金融机构来说都不失为一种最佳的发展途径和机遇。此举能够完全有效地吸引民间资本,在一发达国家的农村与城镇化进程中,各国政府都有效地运用了各种金融服务支持和手段,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体的多元化,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及投资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彻底实现了新型农村建设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资金融通渠道。

三、结语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农民大幅增收、经济快速发展、方便民众的长期有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城镇乡村和谐发展,大幅度缩小城乡差距,所以新农村发展对经济与金融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完善,探索新型农村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论文

2.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建筑设计要点论文

3. 论公共图书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论文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论文

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论文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 集体化农村市场科学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大 报告 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将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 农村集体化经济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集体化经济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集体规划,公共管理,大家共同制规矩,设程序,定制度,有政府部门负责实施,村民负责监督。由村委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的合作化经济发展模式。把科学发展观和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经济。是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转变。是科学技术进驻农村。是农村实现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科学发展,并且集体化经济能集中力量统筹协调,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它能够组织资源开发和协调资源利用,兴办农村集体企业。它能够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灵活采用各种经营模式 ,实现劳动者自助能力,对刚兴起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建设,在内外部关系的设置和运行规则上,起到依托、中介和对照作用。国家在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全局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尤为重要。农村集体化经济可以集中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村和平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科技种田,集中管理。建立第三产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这样农民的收入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转化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多方面。且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品牌。开拓销路,提高价格。使得新型工业在农村得以发展。

在1955年全国25省区进行的“百县百村”问卷调查显示:有74%的从干部和农民认为有必要建立健全全乡村的集体化经济组织。这就说明集体化经济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本人来自马铃薯之乡,虽然家乡胜产马铃薯,可农民从中获得的经济收入很少。经我的分析有以下原因:(1)对马铃薯的 种植 仍采用传统的模式,使得产量不高;(2)种子品种更换不勤,是同一品种在同样的土壤中产生适应性,不适合生长。使得马铃薯质量和产量大幅下降;(3)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只从是对马铃薯的种植,价格不高。而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和加工商获得。这使得农民收入不高。如果农村实现集体化经济有以下好处:(1)种植模式可以由原来的传统模式向科学种植转化,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种植,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种植技能知识,实现科学种田;(2)建立马铃薯育种基地,每年培育优良品种,让农民种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马铃薯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3)同时建立对马铃薯进行加工、销售,以减少中间利润的流失。这样农民的收入将从单一的生产向加工、销售多方面。且能切实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是农村由农业向新型工业转化。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二.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当前农村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有56%的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市场的发展必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应重视农村市场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农村市场,农村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使得农村市场又好又快发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农村要积极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消费,吸引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加快农村的发展。国家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上,给农村市场带来了机遇。农村政府部门要抓住这一机遇,在加快经济转型,提高农民收入上下大功夫。是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三. 农村 教育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可见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一大批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为农村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是农民切实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工作。为孩子成长受教育做出积极贡献。农村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民的 文化 水平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加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取得新胜利。

农村集体化道路和农村市场的开发,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前途命运。我们应该思考和规划这个问题,为农村的发展出一份力。次仅为本人的一点想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摘要阐述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发展历史概况,在分析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采取的 措施 ,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措施

城市是以工业生产为基础形成的行政、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农村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土地和农民为主要元素的区域,两者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城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两大平台,只有两者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我国整体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1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历史概况

我国农村改革的目标是面向世界,实现土地的私有化和经营主体的法人化;面向未来,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促使农村向现代农庄的转变,减少农业人口;面向现代化,改变农业传统经营理念,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1-2]。

我国的农业走过了分田到户经营到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再到分田到户经营的过程。建国之初,我国的城市化率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城市规模较小,我国的大部分公民只能分散在农村,农村广阔的天地养活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因此,在我国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实行分田到户的形式是科学的、正确的。后来实行的人民公社化经营模式违反了自然规律,抹杀了人们个性的发展空间与能力,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结束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基于对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及时确立了农田承包责任制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国在短期内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广大农民被紧紧的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了流动创业的自由;农民和宅基地密切结合,难以摆脱[2]。

2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转

一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为农民向城市流转提供了空间,农民通过在城里买房,实现了进城定居;二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壮大,工商业的繁荣,为进城农民提供了就业的舞台,使他们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实现了就业,成为了城市的固定成员;三是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形成了农民工大潮;四是农民子女通过高考等形式实现了进城工作的梦想。

农村宅基地无序扩张,土地与房产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由于有些农村人口实质已成为城市固定人员,而农村房产的闲置造成宅基地与房产的浪费;二是从贫困地区来到较发达地区落户的农民也在村庄中建房,造成当地宅基地无序扩张,形成无形的浪费。这就使本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而缩小的农村宅基地面积反而出现了扩大的局面。三是城市里的一些老人想回到农村过清静的生活,却找不到合适的房源,因为按现行的有关政策,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不准买卖和出租,阻碍了农村剩余房产的利用。农村空房子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有关宅基地改革政策的滞后是主要原因。

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难以实现

由于农村土地分属各家各户,经营农户多、规模小,大型现代化农机难以施展,只能靠小型机械耕作,不仅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3农村改革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民进城的思潮将越来越强烈。对此,国家和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要因势利导,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要从农村的发展目标出发,在国家财力,城市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首先考虑取消我国公民的二元制结构问题,同时,在城市逐步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城市应实行定岗不定员的就业政策,实行城市人口合理流动,实现自主流动择业,让农民和城市居民通过公平竞争机制进入各行各业实现就业,拓宽农民就业 渠道 。另外,还要逐步取消他们与城镇居民在福利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让农民进城要进得来,稳得住,吸引农民不断进入城镇生活,实现农村城镇化[1-3]。 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各级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让土地资源进入市场运作,不断提高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放被土地束缚的农民,使农民一身轻松地进入城镇[4]。

改革宅基地制度

改变对宅基地的现行政策,对宅基地发放房产证,让其在市场中流转,这样就可把农村流转出去的人口的房屋卖给一些需要建房的人,以减少宅基地面积,避免造成土地和房产的巨大浪费,也使一些想回农村居住的城里人有房可住,减少城市的承载压力,发挥宅基地的最大效益。

政府率先做好农村城镇化规划

政府规划滞后,已经造成农村人口流动的盲目性,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农民从贫困山区先向平原地区流动,然后又从平原地区向较发达地区流动,最后才向城镇流动。在每次流动过程中,都要花钱建房置业,把原房产土地闲置,这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浪费。如果国家提早规划,并适当给予财政支持,让农民一次流动到位,可节省不必要的浪费。

加快城市改革步伐,配合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为了推动农村改革目标的实现,城乡要互相促进,实现共赢,具体措施如下:城市要率先实行工作岗位的聘用制,对于招聘对象,农民与城市居民要公平对待;同时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展就业渠道,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就业。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城里的职工要逐步实现从正式固定职业向自主流动择业的方向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实现个性价值,也增加了农民就业的灵活性。总之,加快城乡互动,提供农民进城的条件,一定能促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4参考文献

[1] 张晓山.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解读“十一五”建议中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J].中国改革,2005(12):29-31.

[2] 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3] 康就升.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深层突破[J].农业经济问题,1999(8):51-53.

[4] 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2.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3.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4.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5.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6.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7.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8. 农村区域发展论文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商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旅游合作,促进京九经济发展”发表讲话,她强调发挥商丘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合作领域,为区域旅游合作创造良好环境。商丘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文化厚重,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商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燧人氏人工钻木取火的发明地,全国十运会华夏文明之火就在商丘采集,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也将在商丘举行传递活动。商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商丘还是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祖籍、庄子的故里、花木兰的故乡,有众多的文物旅游景点。2005年商丘被公布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2007年商丘古文化旅游区、永城市芒砀山文物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微子祠景点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白云禅寺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未来农业庄园创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几年来,商丘市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推动了商文化、古城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佛教文化、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和寻根问祖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快速的发展势头。最近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华商之都”城市品牌工作的意见》,决定进一步继承、弘扬和挖掘“三商”文化资源,打造商丘“华商之都”城市品牌。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商丘市已形成了文化旅游、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中部“商”文化中心区为主体,以东部汉文化观光滨湖休闲区和西部历史文化探秘区为两翼,贯通黄河故道生态休闲旅游带和连霍高速沿线历史名城与文化观光旅游带的旅游精品正逐步成熟。随着商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合作的环境更加优化,合作的前景更加广阔。她还建议,积极拓展区域旅游合作空间,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京九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协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充分发挥各成员市的资源和经济发展特色优势;通过联合协作,共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开发建设规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树立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变单体优势为群体优势,使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后提出八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1、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目标; 2、扩大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合作;3、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合作;4、加强旅游信息交流和应对旅游重大事件合作;5、消除地区性旅游壁垒,逐步推进跨市无障碍旅游;6、构建旅游诚信体系,维护旅游市场秩序;7、加强人才交流与培训合作;8、加强政策研究,争取多方支持;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政策研究,确定重大研究课题,明确具体研究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地区对旅游业的政策性支持,为旅游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推动区域内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会议上,17个成员市旅游局长还签署了《大京九经济协作带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在会议上签订旅游合作协议8个单位,其中,商丘市旅游协会、河南旅游集团商丘分公司还分别与赣州市旅游协会、九江市中国国际旅行社签订了《大京九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和《大京九区域旅行社组团合作协议》。积极拓展大京九经济协作带区域合作空间,对于商丘、乃至整个大京九经济协作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我们期待着与其他兄弟城市共同努力,为大京九经济协作带区域的整体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摘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生产力发达的国家在新形势下发展本国经济所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发展模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也把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贯穿到了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并就如何落实这一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西藏国民经济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当在发展思路上与全国相一致。就西藏畜牧业而言,它作为西藏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 索引序列
  •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论文
  •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论文背景
  • 农村集体经济杂志
  • 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 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