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以涉嫌逃税等理由对vivo、小米等中国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并冻结这些公司的银行账户。7月21日,中国手机厂商荣耀宣布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退出印度市场。其实,遭印度税收“大棒”打击的跨国公司不光有中企,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美国IBM、法国烈酒生产商保乐力加等众多公司都曾遭印度“索债”。宣布离开印度的跨国公司也不只荣耀。印度政府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七八年,超过2000家跨国公司暂停其在印度的业务。印度一直希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然而跨国公司却纷纷“打包”撤离这个亚洲第三大经济体,让印度总理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尴尬不已。
“它们可能正在对印度失去兴趣”
形势很严峻
“它们(外国公司)可能正在对印度失去兴趣”,印度《商业标准报》8月12日援引该国政府数据得出这一结论。去年年底,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称,从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办事处。考虑到印度只有大约万家仍在经营的“活跃”外企,这个数字并不少。
印度负责企业事务的国务部长辛格日前表示,截至2022年7月27日,1777家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走了”,而全印总共只有5068家注册跨国公司。印度政府的年度报告也显示,形势很严峻。该报告称,每年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数量,从2014财年的216家下降到2021财年的63家,而“活跃”外企在所有注册外企中所占的比例,从2014财年的80%下降到2021财年的66%。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谷歌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以黑石为代表的资本公司、以波音、空客为代表的飞机制造商都在加大对印度的投资布局,但包括瑞士建材公司豪瑞、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的多家跨国公司都宣布将退出印度市场。其中不少企业已经在印度“深耕”多年,比如德国零售商麦德龙,打算以大约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在印度经营了约20年的业务。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经略”印度市场。今年5月,福特宣布放弃在印度生产用于出口的电动汽车。去年9月,该企业已经决定停止在印度生产传统汽车。
税,让外企望而却步
按理说,印度拥有亿人口,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本应成为跨国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但为什么这么多跨国企业决定放弃印度市场呢?印度《德干先驱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分析,称两个因素造成上述情况:一是跨国企业自身的原因,包括未能打开对价格敏感的印度市场、全球发展战略调整等;二是印度的营商环境不利于跨国企业,包括高关税壁垒等。美国国务院2021年发布的投资环境报告将印度描述为“具有挑战性的营商之地”。美国传统基金会今年公布的经济自由指数显示,印度在亚太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7位,总得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印度可能是世界上关税最高的国家,”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这样表达不满。莫迪在2014年上台后,对印度的税法进行改革,但2018年年底,他开始大规模提升关税,从平均13%提高到20%。特朗普两年前在访问印度时,对美国摩托车生产商哈雷-戴维森不得不在印度支付高额进口关税表示遗憾。哈雷-戴维森已经决定离开印度市场,而与印度就关税商讨了一年的特斯拉5月也表示,搁置在印度销售电动汽车的计划。特斯拉想先在印度“试水”销售在其他国家生产的电动汽车,而印度政府希望特斯拉先在印度生产电动汽车,然后才能给这家公司税收优惠。
税务纠纷也是让很多跨国企业对印度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小米等中企外,印度税务部门对诺基亚、IBM、沃尔玛、凯恩能源等多家外企都进行了税务调查并开出高额罚单。曾供职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印度分所的资深总监刘林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印度税务机关查税对各家公司来说很普遍,但若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有某些偏好,比如对跨国公司查的多一些,对小企业更严厉一些;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查的会少一些,经济形势不好时查的就多一些。
据美国《国会山报》等媒体报道,因为税务纠纷,法国保乐力加7月宣布暂停在印度进行新投资,而从2007年开始,英国沃达丰和印度政府则因为回溯征税问题打了十多年的官司。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裁定沃达丰胜诉,但当时执政的国大党对此不满,印度国会于是通过一项立法,绕开最高法院的裁定,允许税务部门继续向沃达丰“要钱”。当时作为反对党的印度人民党将国大党的这一做法称为“税务恐怖主义”,然而印人党上台后,继续援引这一法律向外资企业“索债”。莫迪政府2021年废除了这一法律,但印度和多家跨国公司此前产生的纠纷并未终止。
“管理胆固醇”阻碍商业发展
印度政府的管理也让跨国公司十分头痛。有印度商业界人士表示,联邦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类法律、法规和条例,而这些复杂的规定变成了“管理胆固醇”,影响印度商业发展。印度商业咨询公司南吉亚-安德森的合伙人阿加瓦拉对《德干先驱报》说,为改善营商环境,印度政府不断进行管理改革,然而这些改革不仅没有达到标准,而且不断变化的规定带来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麻烦。有观点认为,印度政府去年批准一项价值1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在该国建立芯片产业基地,然而全球芯片巨头却没有因此对印度“热情”起来。政府管理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印度做生意,法律手续异常繁琐。据《亚洲时报》报道,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在印度注册一家公司需要18天,比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时间要长一周左右。此外,在印度注册企业必须经过12个步骤。申请建筑许可证需要34个步骤和110天的时间,必须得到印度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批准。要满足生产的水电条件也不容易,比如在印度接通电力需要8天到3周左右。
土地是个难题
如何获得土地也成为跨国公司在印度发展的难题。据印度the print新闻网报道,该国的土地法未能平衡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与印度的发展需要,打击了外企的投资积极性。以印度首条高铁——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为例,这段铁路全长508公里,其中约100公里位于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2015年,日本获批建设这条铁路,项目2017年动工。日媒近期称,目前这条铁路只修了10公里左右,而土地不到位是造成工程延迟的主要原因。报道称,截至2021年9月,马哈拉施特拉邦仅征了30%的项目土地。
印度the print 新闻网对比了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与日本铃木汽车在古吉拉特邦工厂的生产情况。报道称,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达成协议和向客户交付第一辆汽车仅相隔537天。马鲁蒂铃木印度公司(母公司为日本铃木公司)的工厂从和地方政府达成协议到生产花了近5年时间。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地土地价格投机性上涨带来的征地难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印度政府对本国企业的保护政策等都成为限制外企投资的因素。此外,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印度商业法律中有大量涉及监禁犯罪者的条款,凸显了企业家在印度经商面临的风险。
给8亿人发大米意味着什么?
印度一直希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并在2014年高调推出“印度制造”计划。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德里近年来一直试图吸引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到印度。美国也一直希望印度崛起,以此遏制中国。然而,现实却让美国等西方国家失望了。
美国《国会山报》日前发文,呼吁拜登政府关注多家跨国公司退出印度的现象。西方认为,新德里只有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才能挖掘其经济和军事潜力,遏制中国发展,而这只有在更多外国投资流入印度以及印度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尽管印度经济预计将在2022年增长8%,在2023年增长,但这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初预测的和。此外,印度的增长归功于其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不是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增加。从2019年至2021年,全球流入印度的FDI比例从下降至,而中国在全球FDI中的份额从上升到。
2014年莫迪上任后表示,他将采取多项举措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并力争在2017年将印度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提升至前50。虽然截至2021年,印度尚未实现这一目标,但在去年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印度排名第63,是近年来上升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然而“印度制造”并未按计划大幅提升印度的制造业。
据美国《财富》杂志印度版报道,新德里计划将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5%。然而,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印度制造业占总增加值(GVA)的比例从2018财年的降至2021财年的。在2022财年,这一数字预计将上升到,依然低于25%。
此外,《德干先驱报》近期报道称,印度国会常设委员会在《新冠肺炎后的经济吸引投资:印度的挑战和机遇》报告中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外国企业,多数选择了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只有极少数企业来到印度。美国《财富》杂志印度版提醒说,上述数据并非是印度政府提供给国会的,而是印度国会根据媒体的报道总结的,这说明印度政府没有对相关企业的动向进行追踪。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8月9日发文,称印度的劳动力素质和基础设施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除此之外,印度社会的分裂以及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导致其无法取代中国在制造业的地位。莫迪此前在接受印度《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疫情暴发后,在封锁期间,印度政府在向8亿印度人分发大米等方面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功”。《亚洲时报》指出,莫迪提到的数字对希望进入印度的外国公司至关重要。在印度亿人口中,有8亿是贫困、低收入或中低收入人群,他们从政府领取粮食补贴。这些人不会是西方公司昂贵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外国公司不会因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就进入这个国家,人们需要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消费它们的产品才行。相较之下,中国既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中国大约有8亿的中高收入人群。据估计,印度的购买力只有中国的20%。
《国会山报》认为,西方对印度成为现代化、繁荣国家的希望,并没有按照一些人在21世纪头几年所预测的速度实现。印度目前还不足以成为中国的“劲敌”。不过,虽然存在各种挑战,但印度的市场规模和地理位置仍会使其成为一些外国公司青睐的“热土”。(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徐福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苑基荣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晓明)
据赫芬顿邮报援引法新社援引俄罗斯卫星网援引伊朗媒体7月21日报道,在土耳其政变发生几小时前,俄罗斯情报部门曾经向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发出过相关警告。消息称,俄罗斯军方截获土耳其军队可能发生政变的消息,随即俄方将该消息透露给土耳其国家情报署(MIT)。根据媒体报道,俄罗斯截获的消息包括士兵乘坐直升机在埃尔多安度假地点进行刺杀行动。自2015年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以来,俄罗斯土耳其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直到今年土总统埃尔多安对于击落战机事件致歉,两国关系才有所回暖。近日,埃尔多安的外交政策发生一些改变,包括修复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伊朗Fars通讯社认为,这一改变既成为土耳其政变的导火索——其他国家因土外交政策变动而推动并支持政变;不过这些改变显然也成为了埃尔多安的“救命良药”。
缓解两国外交关系。
1、 11月24日,土军方在叙土边境击落一架俄苏24战机,随后引发了两国一系列的外交冲突,由于土耳其态度和立场的强硬,俄罗斯不得不采取反击措施,在俄罗斯经济制裁和外交打压下,自恃有美国和北约的支持。
2、土耳其的态度非常的傲慢,根本不把俄罗斯看在眼里,但随着俄罗斯制裁的加深,安卡拉的盟友美国非但没有帮助土耳其,反而背后捅了土耳其一刀,公开向土的宿敌库尔德武装提供援助,从而引起了埃尔多安政府的极大不满。
3、由于俄罗斯制裁力度的加大,加上盟友美国的背后捅刀,埃尔多安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在与美国因库尔德问题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安卡拉做出了与俄罗斯缓和矛盾的决定。
4、在6月12日的俄罗斯独立日当天,埃尔多安罕见地向普京致函,在向俄罗斯送祝福的同时,表示有意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后来土耳其公开表示,就击落俄战机一事,将向俄罗斯赔礼和道歉,而就在俄土关系迅速升温之际,7月15日土耳其突然发生了军事政变,虽然政变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对土耳其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美国国际事务杂志。如朋友有投稿的需求,可以到“杂志云”上面申请。杂志云可以对接全国8000多家杂志社。投稿,订杂志,上杂志云!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阅兵式中出现的新的导弹是:长剑-10巡航导弹长剑-10巡航导弹是一款远程巡航导弹,射程远,性能优越,依靠先进的传感器来寻找、识别并定位目标,通过通信系统向指挥部发送定位信息,能够打击有价值的地面目标,与“东风”-21D各有专攻。“长剑”-10导弹主要针对陆基航空力量以及后勤、通信等固定地面目标实施打击,当与弹道导弹或飞机配合使用时,打击效果更惊人。有效射程在1500至2500公里之间。[1]该导弹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负责研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是我国主要的反舰导弹研制机构,号称“中国飞鱼”的著名鹰击系列反舰导弹C802就是该院的产品。2012年10月,《简氏防务周刊》报道称,中国海军已在其891号试验舰上安装了长剑-10巡航导弹,准备进行相关技术测试。2014年5月12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报道第二代长剑10导弹已经配备GPS/惯性制导导航系统,但可能也能够利用地形轮廓绘图完成中段制导,再利用数字场景匹配传感器,实现10米的精度。中国发展北斗导航位定卫星网络是其削减对美国GPS导航系统依赖程度的努力的一部分。北京已经采购了国外系统,还在支持发展本国对陆攻击巡航导弹。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前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世界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16辆东风-10地对地巡航导弹发射车作为常规导弹第三方队登场,每车均携“长剑”-10导弹3枚。
指的是《国家利益杂志》(The National Interest),美国专门报道国际事务的双月刊杂志,于1985年创刊。该网站为其官方网站,主要提供杂志主要内容、博客、焦点话题、地域概况、文化社会差异、技术创新、历史和宗教对国家行为的影响等,内容不受外交政策的限制。词汇解析national 英[ˈnæʃnəl] 美[ˈnæʃənəl, ˈnæʃnəl] adj. 国家的; 国民的; 国有的; 民族主义的; n. [常用复数] 全国性比赛; 某国国民; 全国性报刊; (机构等的) 全国总部; [例句]Ruling parties have lost ground in national and local elections.执政党在全国和地区选举中均败北。interest 英[ˈɪntrəst] 美[ˈɪntrɪst, -tərɪst, -ˌtrɛst] n. 利息; 兴趣,爱好; 利害关系,利益; 趣味,感兴趣的事; vt. 使产生兴趣; 使参与,使加入; 引起…的意愿; 使产生关系; [例句]There has been a lively interest in the elections in the last two weeks近两周来选举受到了热烈关注。
就是“以华制华”。这项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在中国内部培养亲美势力和“第五纵队”,挑拨国内的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这也是美国“对华接触战略”的重要内涵;但是随着“接触战略”的破产,美国人撕下“和善”的伪装,正在变得丧心病狂。据环球时报6月3日报道称,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评论员文章,作者是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鲁宾,他在文章中竟然鼓吹允许台湾当局研制核武器,以实现所谓的“核恐怖平衡”,达到“以武拒统”的目的。他在文章提到的一个事实是:五角大楼确实没有胆子,为了台湾岛与解放军全面开战,他认为美国在南海所谓“航行自由”行动,实际上证明了美国不会用武力阻止中国对南海岛礁行使主权,既然如此,一旦解放军开始武力收复台湾的举动,美军也一定会坐视不理。因此,这位研究员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鼓吹台湾当局研制核武器,他认为,面对解放军在常规武装力量的绝对优势,台湾当局唯一的机会就是核武器,只有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才能让解放军三思,也不需要美军的帮助,就是“拒止”解放军的军事行动。这位所谓专家可真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纯粹就是信口雌黄;姑且不说研制核武器的门槛,就连台湾当局都认为,只要自己有研制核武器的计划,解放军的导弹马上就会扑向台北;“获得核武器”是台湾防务部门早先评估认为解放军会武力攻台的七项充分条件之一,这位专家鼓吹台湾当局研制核武器,实际上就是怂恿台湾当局彻底关上和平大门,迫使大陆选择武力。美国一些智库和专家,动不动就给台湾当局吹邪风,让岛内的一撮人以为有机会,但时间久了,就算再愚钝的人都知道美国压根就不可靠。美国挑拨起香港一撮子暴徒闹事,台湾当局也竭力配合,然而当北京开始修订“涉港国安法”后,香港那群人却发现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连夜绣红旗”——这件事对岛内一些人的触动很大,他们这回才是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无法得逞”。对于台湾当局,大陆方面总是不紧不慢,其实并不是应对乏术,而是有解放军在,台湾是“煮熟的鸭子飞不了”,大陆有自己的工作节奏,完全不会理会对岸的动作。
中国的历史太长,阴谋诡计见识的太多。所以不自觉的就成了阴谋论的本能持有者。美国的计划无可为不好但中国是怕美国是在麻痹自己,在自己身边布置什么致命陷阱
美国用的都是2000年前中国玩剩下的,战国时期 秦国请齐国 东西并称王,和现在的所谓G2 如出一辙,看看齐国下场,还玩个P G2。。。不得不说,地球上中国人的政治智慧 那是NO1。。。你们发展2000年还在那个圈子里转。。。真落后
1960年以来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保守主义的社会运动指保守派思想家从象牙塔走入社会,通过指导和建立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利益集团/政治行动委员会、基金会、思想库等来扩大保守主义思想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影响。这场社会运动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经济/财政保守主义运动、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联邦主义运动、自由意志运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主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运动。"宗教右派" 虽然与"新右派"关系密切,但由于它的领袖主要是各教派的布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义;既包含天主教正统派,又有犹太教正统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学色彩 。此外,"新右派"与"宗教右派"所处的时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跃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而"宗教右派"则更加活跃于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的当前 。正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右派"是三十年代的"老左派"的对立面一样,七八十年代的"新右派"是六十年代的"新左派"的对立面。"老右派"与"老左派"的对立主要是由于经济问题而产生的;而"新右派"与"新左派"的分歧则是由一系列的社会文化问题而引起的。新右派本来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酝酿,但它在七八十年代才崛起,它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比"新左派"滞后。自1962年在校园中成立的"民主社会的学生"(Students for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组织开始,"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他们对社会的批评及这些运动的发展,促使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改变历史的法律,如民权法案、战争授权法案等;他们支持的总统候选人休伯特*汉弗莱、乔治*麦戈文分别在1968、1972年两次大选中获得民主党的提名,然而,他们的影响在70年代后日渐式微。而在保守主义思想家如小威廉*巴克利指导下、于1960年在校园中成立"为自由的美国青年"(Young Americansfor Freedom, 简称YAF)的右派学生组织,直到80年代才解体;这一组织的学生大多出身于是共和党人的家庭,他们对共和党沾上自由主义不以为然,认为共和党内的自由主义没有"保守"古典自由主义所尊奉的自由、传统和秩序;而华盛顿的集权制正是民主党式的自由主义发展过头的结果,政府职能的扩大使其在给予一部分人自由的同时夺走了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如在南方实行新的强制性的种族融合、肯定性行动等。这一组织为七八十年代新右派保守主义运动培养了不少干部,如新右派的核心领袖:曾任YAF首任执行主任的理查德*维格里成为保守主义政治运动的直邮筹款专家、YAF的老战士霍华德*菲利普建立了"保守主义核心会议"组织、保守主义活动家保罗*韦里奇发动了"基督教右翼"的保守主义运动。一般认为,"新右派"和"宗教右派"主要通过四类组织来进行活动:(一)政治行动委员会。政治行动委员会是指对竞选公职的候选人进行捐款的利益集团的政治组织,它的活动主要是筹款和捐款;目的是帮助帮助保守派人士进入领导阶层,从而使之同情保守派的主张,如1974年,韦里奇领导成立了旨在帮助保守人士当选国会议员的"争取自由国会生存委员会";1975年,菲利普斯领导建立的保守派核心会议主要在基层活动,在全国每个国会议员选区均设分会,约有30万会员;1974年,特里*多兰领导建立的全国保守派政治行动委员会等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保守派政治行动委员会。(二)单议题的利益集团。反对堕胎的全国生命权利委员会声称有1000万会员;主张取消最低工资法的全国工作权利委员会号称有150万捐助者;反对高赋税的全国纳税者同盟有45万名会员,号称全国最老最大的纳税者组织;反对枪枝管制的美国持枪者协会,也拥有186万名会员。(三)宗教组织。七八十年代兴起的宗教保守集团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先是罗伯特*格兰特1978年建立的基督教之声、爱德华*麦卡提尔、詹姆斯*罗宾逊牧师1979年建立的宗教圆桌会议、罗伯特*比林斯建立的全国基督教行动联盟、杰里*福韦尔1979年建立的"道德多数",其中道德多数派声势最大,有40万名成员、6万名牧师,在全国各州设有分部,年度预算超过600万美元;后是帕特*罗伯逊的"宗教右派";前者声称曾使12位自由派的民主党议员在1980年的选举中失败,后者声称它对共和党在1994年重新取得国会的领导权有功。事实上, "宗教右派"不断壮大,现在已拥有170万成员。自1992年起,它已成为共和党内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某些州(如在阿拉斯加州和明尼苏达州),"宗教右派"的分支机构福音基督教和生命权运动事实上已控制了州的共和党组织。这类政治性比较强的宗教集团在共和党最近三次的总统选举提名程序中非常活跃。与大多数利益集团一样,宗教集团也采用新技术来进行政治活动,如电话库、传真、卫星电视、电子布告、收音机讲话和直接邮递等。"宗教右派"每隔两年公布一次它对国会议员在有关议题上的打分,它最关注的是家庭道德,因此它反对任何堕胎、同性家庭等提案。(四)思想库和出版物。1973年,保罗*韦里奇创办了新右派的思想库--传统基金会,在进入80年代前,传统基金会很少超越共和党保守派的活动,因而不太引人注目,80年代后,随着里根的当政,传统基金会的活动范围渐渐扩大,现在以内政、外交、经济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经常举办研讨会,提出政策建议,特别是90年代以来,传统基金会对政策的影响尤为明显,1994年,共和党的新议员一改常例,不去哈佛大听取有关立法方面的报告,而是去传统基金会,这反映出新右派对共和党的影响。小布什上台以来,传统基金会的影响大大加强,布什内阁的许多提名都是由传统基金会人才库推荐的。新右派的出版物主要有维格里1975年创办的月刊《保守文摘》,现在已成为"新右派"的机关刊物。此外,"新右派"的许多组织都有自己的出版物,如传统基金会的《政策评论》季刊和《今日传统》月刊。与四五十年代的保守主义思想运动相比,"新右派"和"宗教右派"的社会运动是右的平民主义运动 ,它的影响深远而且巨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其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美国社会中自称是保守派的人数稳步增长,到1993年几乎与自称是温和派的人士持平(40%) 。宗教右派在南部、中西部影响很大,这些地方因而被称为"圣经带";(二)对共和党的影响越来越大,保守主义在80年代后日益成为共和党的主流:人们大多倾向于认为,70年代末的保守主义运动高涨是里根上台的重要原因 ,而1994年中期选举中共和党以压倒性胜利夺回国会的控制权也与得到"宗教右派"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三)80年代后,对美国公共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譬如"新右派"利用草根组织直接将政策主张付诸实践:菲利斯*施拉芙莱领导的拥有5万名会员的"鹰论坛" 通过在州议会作证、举行集会、聚众请愿、游说等方式"成功"地使国会在1972年通过的"平等权利修正案"于1983年失效 ;在反对堕胎的"新右派"和"宗教右派"的众多组织 的压力下,自1976年开始,共和党的政纲连续四次写入支持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以恢复保护未出生孩子的权利" ,1981-1982年,"新右派"还在31个州提出了118项议案,其中"人类生命权利修正案"规定:除挽救母亲生命外,禁止以任何理由堕胎;禁止使用宫内避孕器,因为生命始于受孕。90年代中期,宗教右派希望共和党控制的保守的第104届国会能通过禁止堕胎的法案,但并未完全实现 ,他们在1995年通过了《与美国家庭的契约》以表示对共和党议员的不满 。(四)对全体美国人政治观念或公众哲学的影响。根据芝加哥舆论研究中心的一般社会调查的研究,自1974年后,人们在一系列议题上的立场越来越趋于保守 。在1988年大选中,自由主义更是成为一个"脏词",成为大手大脚、没有节制的代名词。1996年即使是民主党的克林顿总统也声称"大政府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表明,保守主义思潮不仅成为共和党的主潮,而且已对民主党的政策观念已然产生影响。冷战结束以来,保守派加强了"抢占"思想库和大学的努力,企图使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继续发展,并在社会政治中产生更大影响。"全国富有同情心的慈善机构委员会"的调查发现,自1992至1994年,美国12个主要的保守基金会向研究所、大学、思想库、媒体和利益集团提供了亿美元的资助, 其中标榜"自由市场"的传统基金会得到的资助最多,为890万美元,其次是美国企业研究所,690万美元;卡图研究所,390万美元,赫德逊研究所330万美元,曼哈顿研究所210万美元。韦里奇的自由委员会得到500万美元,威廉*克里斯托尔的《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杂志得到190万美元,《新标准》得到170万美元,波多霍罗兹的《评论》得到100万美元,另外320万美元给了小威廉*巴克利和本*瓦腾伯格的电视节目。在著名大学中,保守思想的堡垒芝加哥大学获得的资金最多,达1000多万美元,其次是哈佛大学,960多万美元,乔治*梅森大学,800多万美元,耶鲁大学590多万美元 。这些思想库和大学对十年来美国的社会政策(如福利改革、肯定性行动、社会保障、教育改革)、经济政策(如平衡预算、减税等)、外交/防务政策(如北约东扩、新日美安全条约的重新修订、NMD的提出)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保守派清楚地知道:思想产生影响,因此在思想方面的投资更加咄咄逼人。
“中美国”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于2007年3月5日在《洛杉矶时报》上以“买下中美国”为题的撰文中首次提出的;而中美“两国集团论”即“G2”,则是由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在2008年夏季出版的《外交》杂志上发表的“平等的伙伴关系”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尽管常常被相提并论,但这两种观点各具特色。前者的特征是认为中美应合二为一相互满足。弗格森“创造性”地把China(中国)与America(美国)合成一个新词“Chimerica”(中美国),并宣称“中美国”这个概念是指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美国和中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同属于一个叫“中美国”的国家,它们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一个储蓄一个消费,一个出口一个进口,一个提供产品一个提供服务,一个储备外汇一个印制美元。 这两个概念出台之初并未引起很多关注,随后逐步成为世界媒体的焦点,主要源于它被越来越多的美国学者所转述,尤其是大名鼎鼎的战略家基辛格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主张美中两国应建立一种“命运共同体”,将两国关系提升到类似二战后大西洋两岸关系的高度;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巴马总统的政策顾问布热津斯基对此的积极附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标与企图: 1)自救不如求救 弗雷德和弗格森等人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这些主张的,反映出其对当前特殊的国际局势和中美实力对比变化的深刻思考。金融危机出现后,美国经济遭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最 严重的打击,各类刺激方案似乎未见明显收效,主要的西方盟国也都受创严重;与此同时,中国不仅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其保有的巨额外汇储备也让各国眼馋。他们渲染中美合作,实际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中国多年积累的国力储备,通过首先坦率承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给中国一个光鲜的名分,诱惑其挺身而出,努力展现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帮助美国和世界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 2)打压不如诱导 当前在中国的崛起势头难以阻挡而美国的实力相对衰落的局面下,将中国纳入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并为之做出贡献,是美国最可取的选择。弗雷德曾表示:“唯有强调两国集团的做法才能诱使中国加入现行的全球经济秩序”。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也不加掩饰地说:“就是要通过建立两国集团来改造中国。”既然中国的国力增长和中美的相互渗透使得以前的“接触与遏制”政策难以继续奏效,不如转而采取积极诱导而非对抗打压的手段来获益,成本低而收效大。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不断受到掌握着国际话语霸权的西方国家的敌视,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民众中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们十分憎恨外国对中国的丑化与贬低。美国学者突然发出友好的声音,给中美关系描绘出如此诱人美好的合作前景,自然易于打动不少国人的心,也给美国借助巧力改造中国提供了便利。 3)借助他国牵制中国 当前欧盟是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的经济规模也超过中国,美国不愿与这些老朋友共管世界,反倒邀请“非敌非友”的中国来分享权力,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或联盟不会轻易接受美国的诱惑成为其走卒,另一方面他们也清楚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谁跟超级大国共管世界都会被世人憎恶,他们对美国也许无可奈何,但会把气撒到其合作者身上。如果中国愿与美国为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眼里就成为帮凶,同时也必会招致俄罗斯、日本、欧盟等的醋意和敌意。 4)忽悠者的私心 这次有些大人物跟着渲染,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中有些不是单纯的政治家,而是脚踩政治商务两只船,通过对华发出友好言辞,他们就更容易拥有其他“老外”梦寐以求的游说机会,可以利用自己能说上话的优越条件向国内希望在华开展业务的公司收取佣金,这或许是其打着国家合作旗号的个人目的。 国际社会反应美国 G2和“中美国”的概念出笼后,美国国内首先出现了反对之声。著名的《外交》杂志刊出题为“G2的海市蜃楼”的文章,表示承认中国的重要性无法掩盖双方利益、价值观和能力的错位。虽然美国需要与中国合作以应对全球挑战,但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而不解决两国的实际分歧不会有什么结果,最终将形成互相责备而不是成功的伙伴关系。 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阿布拉莫维茨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撰文表示,G2的模式很可悲,其结果可能为美国的盟友日本带来致命一击,从而在日本国内引起危险的政治后果;而美日中三边机制要优于G2。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也表示:“我们强烈支持类似G20的会议,让所有国家都参与非常重要。”美国的盟友们对此也议论纷纷。欧盟官员表示更推崇将欧盟包括在内的G3而不是G2; 法国 法国前总理法比尤斯说:“现在一些圈子流行所谓的G2,指的是由美中组成的共管,将能解决所有问题。坦率地说,这完全是幻想。” 欧盟 丹麦政府亚洲事务高级顾问普莱斯纳在美国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太平洋论坛上发表文章,认为“G2对中国和全球治理都不利”;欧中论坛创办者高斯也撰写了题为“G2不符合复杂现实”的文章。 日本 日本《产经新闻》在题为“G2理论是否成立”的文章中说,G2招来了众多的反对之声,虽然美国和中国的关系的确重要,但如果把美中关系称为G2,就会深深伤害美国与日本、印度等其他亚洲盟国和友好国家的关系。 俄罗斯 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专家瓦西里·卡申更是坦言,中国拥有的大量美元储备让美国人暂时看到了贷款的希望,但随着危机的加深,中美两国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分歧就会明显暴露出来。美国与中国不可能建立同盟,美国只是想利用中国来遏制俄罗斯。 就美国一贯的作风来看,或者说就任何一个国家的作风来看,本国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难道你觉得美国提出G2是为了中国着想吗?这是在国际社会上孤立中国,并借助中国的外汇储备为美国的一些错误埋单罢了。三国时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这句话一语中的。不明确表态就是暧昧,暧昧就是有私心,你以为中国拖着不表态,世界各国会相信中国没有称霸野心?恰恰相反,这正好告诉世界各国,中国想称霸。搞政治不能让别人几句马屁拍晕。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地朋友,只有永远地利益。想想美国一方面鼓吹G2,另一方面在南海问题上不断挑唆,他们安的什么心不是昭然若揭吗?
因为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奥巴马·狄善九定居中国并娶了一个河南妻子,并且奥巴马的妹妹玛亚嫁给了加拿大华裔吴加儒。除了亲戚上的关系还有政治上的关系,奥巴马的核心竞选团队中有两位华人分别是薛海培和卢沛宁。
并且奥巴马"从小浸淫在亚洲文化之中,深受亚洲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因为他出生于拥有大量亚裔群体和亚洲文化特点的夏威夷,少年时期在印尼接触到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文化。
奥巴马不无得意地说:"印尼的要员,包括有分量的印尼华人访问美国时,他们想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我。在印尼国内,他们经常将我视为他们中的一员,或者至少是能理解他们的一员。你们都不知道,我会说一口还算流利的马来语!"难怪奥巴马因此自称是"亚裔中的一员"。
奥巴马的中国策:把中国视为挑战
奥巴马的亚裔顾问薛海培说,奥巴马非常重视美中关系。奥巴马竞选团队外交事务主要咨询者莫纳·苏特芬最近出版的新书《下一个美国世纪》,论及美中关系也强调两国诸多安全利益上的一致,美中应是伙伴关系。
薛海培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2006年1月,奥巴马出任参议员第二天,便与共和党参议员科尔曼组建了一个"参议院美中工作小组",打算通过全面美中接触和对话发展两国关系。尽管小组成立后不久,奥巴马便投入竞选总统的准备工作,但薛海培表示,这一举措说明他对中美关系的重视。
薛海培说:"这符合奥巴马竞选纲领的外交政策核心,即如果他当选总统,将把重心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其一是由于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态势,其二是由于他认为这里存在不少美国外交政策中面临和潜在的热点问题。"
奥巴马对亚洲的重视有迹可寻。奥巴马去年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其外交政策概述时写道,"随着中国崛起,日本和韩国也崭露头角。我将致力于在亚洲形成一个更有效的框架,不仅限于双边协定、不定期峰会和诸如朝鲜问题六方会谈这样的特别会谈,我们需要和东亚国家建立一个综合机构,促进稳定和繁荣,帮助解决跨国危机。"
至于中美关系中重要的台海因素,奥巴马在爱荷华州初选中拔得头筹以书面方式回答爱州华人社区的提问时,首次对台海问题表达立场:如果担任美国总统,他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确保"台海不会发生军事冲突;至于台海局面的化解之道,他认为必须得到两岸人民的同意。
奥巴马表示,会"继续促进和平解决台海紧张"。他说,自己若当选总统,会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藉由与中国内地与台湾"都保持良好关系","明确表示我们希望双方经由对话和平解决双方分歧,保证台湾海峡永远不会发生军事冲突。"
不过,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当然是奥巴马在处理中美关系时的最重要考量。在任参议员期间,中美贸易平衡成了他的关注焦点,于是与另一名参议员联合起草议案,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奥巴马还致信财政部长保尔森,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人民币和贸易不均衡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奥巴马的中国缘分:“我有一个华裔血统的侄女”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奥巴马弟弟:我在美国迷失了自我,却在中国获得重生
马克�6�1恩德萨是奥巴马的父亲和第三任妻子露丝�6�1恩德萨所生(奥巴马的父亲有过4次婚姻,共养育了8个孩子)。马克出生在肯尼亚,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长大后,马克随母姓,在美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马克来到中国后用1年多时间掌握了中文,热衷慈善工作,给福利院儿童教钢琴,并做了6年义工。他喜欢《红楼梦》,还曾用毛笔写成语送给哥哥奥巴马;他是个素食主义者,盛赞中国可以把“豆腐”和“土豆片”烤得那么好吃;他喜欢户外运动,还娶了一位河南籍的中国姑娘。目前,马克正在深圳福田做生意,把中国货出口至美国,并有几份顾问工作。另有传言称他的网上公司Worldnexus做企业传讯和网页设计,为内地公司开拓美国等英语市场。奥巴马曾经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我和中国很有缘,我还有一个有华裔血统的外甥女呢!”原来奥巴马有个同母异父的妹妹玛亚,她的丈夫吴加儒是出生在加拿大的华裔,拥有美国国籍,两人在夏威夷大学东西中心结缘。奥巴马还称:“妹夫一家子跟我走得挺近的,从他们一家子那里,我知道了春节对华人的意义,知道华人待人接物的特别方式,以及古老的中国文化。”在这次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战中,奥巴马有位核心“军师”是华人。奥巴马的首席顾问卢沛宁现年41岁,生于新泽西州,是第二代美籍华人。卢沛宁的父母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的留学生,这一点与奥巴马的身世背景较为相似——老奥巴马也曾是一位留美学生。 去年农历春节时,奥巴马给美国的华人发了一封中文版的新春贺信。这封信写得十分感人:“春节对我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一直有幸身为亚裔社区的一部分。我不仅在夏威夷的亚太文化氛围中长大,还曾在亚洲度过几年美好的时光,这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亚洲文化和亚洲人民,并由此产生热爱……”
美国G2和“中美国”的概念出笼后,美国国内首先出现了反对之声。著名的《外交》杂志刊出题为“G2的海市蜃楼”的文章,表示承认中国的重要性无法掩盖双方利益、价值观和能力的错位。虽然美国需要与中国合作以应对全球挑战,但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而不解决两国的实际分歧不会有什么结果,最终将形成互相责备而不是成功的伙伴关系。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阿布拉莫维茨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撰文表示,G2的模式很可悲,其结果可能为美国的盟友日本带来致命一击,从而在日本国内引起危险的政治后果;而美日中三边机制要优于G2。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也表示:“我们强烈支持类似G20的会议,让所有国家都参与非常重要。”美国的盟友们对此也议论纷纷。欧盟官员表示更推崇将欧盟包括在内的G3而不是G2;法国法国前总理法比尤斯说:“现在一些圈子流行所谓的G2,指的是由美中组成的共管,将能解决所有问题。坦率地说,这完全是幻想。”欧盟丹麦政府亚洲事务高级顾问普莱斯纳在美国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太平洋论坛上发表文章,认为“G2对中国和全球治理都不利”;欧中论坛创办者高斯也撰写了题为“G2不符合复杂现实”的文章。日本日本《产经新闻》在题为“G2理论是否成立”的文章中说,G2招来了众多的反对之声,虽然美国和中国的关系的确重要,但如果把美中关系称为G2,就会深深伤害美国与日本、印度等其他亚洲盟国和友好国家的关系。俄罗斯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专家瓦西里·卡申更是坦言,中国拥有的大量美元储备让美国人暂时看到了贷款的希望,但随着危机的加深,中美两国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分歧就会明显暴露出来。美国与中国不可能建立同盟,美国只是想利用中国来遏制俄罗斯。
�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总被说是有中国血统,以前媒体举出的理由是他有个加拿大籍华人的妹夫,外加他的一个肯尼亚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深圳找了一个中国MM当女友。但这些都是在奥巴马出生以后,家族成员与华人联姻,实在不能据此说奥巴马有中国血统。但奥巴马确实有中国血统,源头还挺长呢。不仅如此,他还是小布什等好几任美国总统的亲戚。够乱吧?且听在下一一道来。奥巴马的父亲老巴拉克 奥巴马(Barack Obama,Sr)是罗族人(Luo),这个民族是肯尼亚的第三大民族,有三百多万人口,主要居住在肯尼亚东部的沿海地区,有少数人扩展到乌干达东部、苏丹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西方史料从15世纪起开始记载罗族,他们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因宝船失事滞留在东非海滨的罗姓海员与当地黑人女子婚配产生的后裔,故而以中国祖先的姓氏为民族称号,尔后融入了当地文化,进而发展成奥巴马等许多姓氏,并以重视教育而在肯尼亚当地闻名,肯尼亚的许多政要都出自该民族。郑和本人是回族穆斯林,所以他的部下沿途不断传播伊斯兰教,罗姓海员也不例外。罗姓不大可能是回族,更像是南方汉族或苗族,皈依穆斯林既有主将郑和的原因,也有东非靠近阿拉伯半岛,自古受到伊斯兰文化熏陶的原因。因此,老巴拉克 奥巴马的祖上都是穆斯林,这一家族宗教背景在奥巴马参选美国总统的过程中给他制造了不小的麻烦。老巴拉克 奥巴马年轻时赴美留学,从而结识了奥巴马的爱尔兰裔母亲安妮 丹汉姆(Ann Dunham)。如果没有美苏对抗,奥巴马根本不可能出生,因为苏联的崛起在全球掀起了俄语热,他的父母就是在夏威夷大学参加俄语学习班时相识的。一年之后,这对情侣不顾家人的反对而举行了婚礼,因为安妮 丹汉姆当时已经怀孕了。婚后6个月,他们的儿子诞生,这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巴拉克 奥巴马。奥巴马的父亲老奥巴马在肯尼亚当地位置显赫,后来成为财政部的重要官员。他的母亲安妮 丹汉姆家族更加值得一说:她是杜鲁门总统、老布什总统和切尼副总统的表妹。也就是说,奥巴马是杜鲁门和老布什的外甥,也是小布什的表弟。虽然这些亲缘关系都比较疏远,而且肯定在奥巴马涉足政坛之前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帮助,但毕竟都能在八杆子以内打着。据美国族谱学者斯莫棱亚克研究,爱尔兰1845年至1849年遭遇“土豆饥荒”,最多可能有150万人移居美国。奥巴马的白人母亲所属“卡尼”家族来自爱尔兰奥法利郡马尼格,职业是鞋匠,1849年4月前往美国,家人随之在1850年前往美国。
就是“以华制华”。这项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在中国内部培养亲美势力和“第五纵队”,挑拨国内的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这也是美国“对华接触战略”的重要内涵;但是随着“接触战略”的破产,美国人撕下“和善”的伪装,正在变得丧心病狂。据环球时报6月3日报道称,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评论员文章,作者是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鲁宾,他在文章中竟然鼓吹允许台湾当局研制核武器,以实现所谓的“核恐怖平衡”,达到“以武拒统”的目的。他在文章提到的一个事实是:五角大楼确实没有胆子,为了台湾岛与解放军全面开战,他认为美国在南海所谓“航行自由”行动,实际上证明了美国不会用武力阻止中国对南海岛礁行使主权,既然如此,一旦解放军开始武力收复台湾的举动,美军也一定会坐视不理。因此,这位研究员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鼓吹台湾当局研制核武器,他认为,面对解放军在常规武装力量的绝对优势,台湾当局唯一的机会就是核武器,只有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才能让解放军三思,也不需要美军的帮助,就是“拒止”解放军的军事行动。这位所谓专家可真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纯粹就是信口雌黄;姑且不说研制核武器的门槛,就连台湾当局都认为,只要自己有研制核武器的计划,解放军的导弹马上就会扑向台北;“获得核武器”是台湾防务部门早先评估认为解放军会武力攻台的七项充分条件之一,这位专家鼓吹台湾当局研制核武器,实际上就是怂恿台湾当局彻底关上和平大门,迫使大陆选择武力。美国一些智库和专家,动不动就给台湾当局吹邪风,让岛内的一撮人以为有机会,但时间久了,就算再愚钝的人都知道美国压根就不可靠。美国挑拨起香港一撮子暴徒闹事,台湾当局也竭力配合,然而当北京开始修订“涉港国安法”后,香港那群人却发现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连夜绣红旗”——这件事对岛内一些人的触动很大,他们这回才是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无法得逞”。对于台湾当局,大陆方面总是不紧不慢,其实并不是应对乏术,而是有解放军在,台湾是“煮熟的鸭子飞不了”,大陆有自己的工作节奏,完全不会理会对岸的动作。
美国国际事务杂志。如朋友有投稿的需求,可以到“杂志云”上面申请。杂志云可以对接全国8000多家杂志社。投稿,订杂志,上杂志云!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
指的是《国家利益杂志》(The National Interest),美国专门报道国际事务的双月刊杂志,于1985年创刊。该网站为其官方网站,主要提供杂志主要内容、博客、焦点话题、地域概况、文化社会差异、技术创新、历史和宗教对国家行为的影响等,内容不受外交政策的限制。词汇解析national 英[ˈnæʃnəl] 美[ˈnæʃənəl, ˈnæʃnəl] adj. 国家的; 国民的; 国有的; 民族主义的; n. [常用复数] 全国性比赛; 某国国民; 全国性报刊; (机构等的) 全国总部; [例句]Ruling parties have lost ground in national and local elections.执政党在全国和地区选举中均败北。interest 英[ˈɪntrəst] 美[ˈɪntrɪst, -tərɪst, -ˌtrɛst] n. 利息; 兴趣,爱好; 利害关系,利益; 趣味,感兴趣的事; vt. 使产生兴趣; 使参与,使加入; 引起…的意愿; 使产生关系; [例句]There has been a lively interest in the elections in the last two weeks近两周来选举受到了热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