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主题论文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主题论文

学前美术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是学生从事幼教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幼儿美术活动是通过美术课来完成的。美术课以直观、形象进行教学,这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美术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的思考》

摘 要:学前美术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是学生从事幼教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本文在指出学前美术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也对现有高职学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试图从传统美术教学观念中解脱束缚并且有针对性地探索适用于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力求为提高学前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幼儿美术活动是通过美术课来完成的。美术课以直观、形象进行教学,这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人的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力。人的智力是通过观察记忆、思考、判断、试验和操作等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来的。美术能培养学前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学习迁移能力。由此得知美术是幼儿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专业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能力。学前美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美术欣赏等。其中绘画是基本内容,儿童画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画种。既然这样,在教学中就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早日掌握这门技能。在儿童画教学中,先学简笔画,再学儿童画,后学最高的卡通(动画),这样的过程走过来,学生非常感兴趣,使教学效果也产生了质的飞跃。通过定期举办儿童画、动漫画、创意画、现场儿童画、卡通大赛,学生们大显伸手,大大调动了学前教育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绘画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学前儿童年龄段不同的发展特征,自编自绘儿童画教学挂图。利用现代技术自编幼儿美术教学教材,从多方位、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教与学的能力。

二、重视审美情趣的感染

审美就是对于美的欣赏。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就是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感受到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如果美术教师没有处理好有形和无形的辩证关系,而仅仅向学生呈现了一些美的图形,美的色彩,只对美的景物进行欣赏,而没有去挖掘它的内在,忘记了从美的根源去激发学生心灵的感受,那么很明显,这样的审美教育是失败的。那应该如何去做?欣赏美术作品是一个途径,因为美术作品能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在教学“特殊制作技法”这课时,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来画线条,比方说梳子,棉线,铁丝、树叶,吸管,纸条,竹片等等,让他们感受到不是只有用笔才能画出美丽的线条,生活中原来有很多东西都能画出美妙的线条。再如,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她们爱美的情操,还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知,领会生活中的一切,从心灵深处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加强多元技能的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课程”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从理论知识到技能要求都应力求做到既要全面又有创新。它要突出美术教育的时代特征,抛弃旧有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形式。其教学理念、培养目标都是建立在尊重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基础之上。因为作为幼儿的人生启蒙者,作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幼儿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这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今后学习与发展的根基。要保护幼儿探索和求知欲望,培养孩子对科学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科学、文学和艺术修养。因此,美术课程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也正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展开的。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美术学科多元化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教育认识:“面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在审美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狠抓基本技能的训练。当学生在素描、色彩训练中有了一定基础后,有计划有步骤针对幼儿美术发展需要,对学前教育的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技能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对绘画、手工、设计等多元化技能进行研究,借助信息网络开拓新的教育资源。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知识技能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用他的多元化技能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四、提高儿童作品的了解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对像是学前儿童。那么,在校期间对专业审美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深人理解和掌握就尤其必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多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作品是非常必要的。一些人认为,儿学前美术教育侧重儿童画训练未免太单调了,学生是成年人,还是加强素描、色彩训练好。然而从历届毕业生中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谁在儿童画中下功夫并研究儿童画作品,总结教授儿童作画的内容和方法,谁就受到童的欢迎,其教学能力就得到社会的认可。谁不研究儿童画、学习儿童画,谁就和儿童画教学脱节,成为儿童不欢迎的人。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开设了以研究儿童画为主题的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儿童画作品分析,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儿童作品欣赏评价水平。

五、完善理论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中,光注重理论教学是片面的,不可取的。有教师把整节课的时间都花在大篇幅的讲理论上,甚至还有美术课的理论考试。条条框框,概念意义,甚是复杂,学生厌恶,美术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质量上不去,教师也十分痛苦。所以要转变,就要时刻记住“幼儿”这一客体不容忽视。什么样的主题内容,什么样的色彩是幼儿喜爱的,什么样的形式是幼儿最易表达的――要了解这些就要让学生下到幼儿园去,主动一些。让学生在下园时,以”教师”身份进行美术教学,总结教学经验,再回到课堂,就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及时补充内容,调整学法。如“人物添画”这一主题作业,就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添加儿童喜欢的形状、颜色等。所以美术教学不能单靠理论,不能看哪种形式简单,哪种颜色搭配起来顺眼,就画哪种,而是要体现儿童的兴趣和生活氛围,这就要靠你平时的经验和对儿童了解程度的深浅,这就需要去实践。一个教学内容用两种结合起来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是科学的,前者是对学生专业程度的要求,后者是培养学生适应本专业就业需要而设置的教学内容。

总结:学前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为了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具有较强的美术技能,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适当进行有效改革,不断求新、求变,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多的幼教机构,为整个社会的学前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希望,迎来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柏兰.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特色[J].美术教育研究,2014(19)

[2]王德强.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美术教育浅析论文

在不断推进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园艺术教育资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也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句话传达了如下的观点:在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域课程模式依然有其合理性,但必须加强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才能实现全面和整体的教育。以下是我对渗透式领域课程的一点思考,并以艺术为例提出领域渗透的策略。

一、领域课程要相互渗透

完全分割开来的领域课程模式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例如艺术教育,追求的只是一种由技入道的知识技能传承方式。按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腾守尧先生的说法是: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更谈不上创造。而艺术本是感性和精神的结合体,如果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承上,就会把一种富有灵性的、丰富多彩的东西变成空洞的教条的东西,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从而失去了艺术在培养人类情感和创造性上的意义。传统的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并通过学校教育将学科的知识、技能传递给下一代,满足人类 经验 传承的需要,但是它容易造成 儿童 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

综合课程模式以主题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将原有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是体现了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但必然遗失了另一个教育价值,那就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尽管幼儿尚不能也不必要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儿童的学习确实存在不同的领域,而这些不同领域的学习规律、教育规律也是不同的。无论怎样组织教育内容,我们都无法回避特定领域教育的规律性。很多老师往往只满足于表面的活动综合,却不去深入研究各种不同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导致有些幼儿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技能都不具备。

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极端化的课程模式都只能是一种理想,而实际存在的课程必定是一种妥协和折中。《纲要》把幼儿园教育划分为五大领域,这样有利于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对课程内容的一种相对划分,五个领域其实是相互渗透、边际交融的。就象陈鹤琴先生指出的那样,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且相互联系。

在幼儿园里课程不是分割的,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园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 编织 在儿童的生活中。因此渗透式领域课程更适合幼儿园的教育,它保持了学科领域完整性的同时,更多关注了幼儿发展的完整性、整体性。

二、艺术领域之间、艺术与 其它 领域如何渗透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本耐特·雷默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它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界的要素,加以艺术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在组织艺术活动时,要以某一艺术学科为核心,紧紧地围绕这一核心所要达到的目标,有选择地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1、艺术与艺术学科相互渗透。

(1)文学与音乐。文学与音乐相互渗透,能使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在音乐的渲染烘托下,变得更加强烈,给幼儿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同时音乐作品的情感在文学语言的描绘下,变得更加具体、明确,使幼儿对情感的识别、体验更深刻。

(2)文学与美术。文学与美术相互渗透能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直接表现出来,让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对画面形象和寓意的理解更加透彻。如:文学活动《树妈妈和叶娃娃》中,首先以语言优美的 散文 引起幼儿兴趣,通过欣赏帮助幼儿感知作品角色的形象,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幼儿用绘画、粘贴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树妈妈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情绪表现。幼儿的情绪高涨,想象的翅膀张开了,创作的画面形象生动、各具特色。

(3)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相互渗透可以取长补短,使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协同作用,彼此相通,让幼儿在 音乐欣赏 中所激发的不可言状的内心体验变成可视性形象,成为可以交流和识别的情感。如:在音乐活动《波尔卡圆舞曲》中,先让幼儿充分倾听音乐,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引导幼儿用线条、色彩表现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体现自己听后的感受。两者互相补充、互相统一,形成强烈的感情冲击波。

(4)文学、音乐与美术。这三者有机渗透,让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帮助幼儿挖掘艺术之间共通的因素,提高整体效果。如我把《小蝌蚪找妈妈》分三次活动来进行。活动一:以文学欣赏为主,让幼儿倾听 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二:以音乐为主,引导幼儿给故事的不同情节选择配乐,创编表演动作,以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体验角色的情感。活动三:以美术为主,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作品的情境。

2、艺术与非艺术学科的渗透。

艺术与非艺术类学科的渗透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坚持艺术教育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目标,从而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二是在其他领域中,把艺术作为表现认识的手段和宣泄情感的方式,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实现认知方面的目标,又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浅谈幼儿艺术科学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从幼儿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可以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行教育的必要。最后提出了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 文化 、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 方法 ,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1]”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2]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3]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5]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 总结 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 唱歌 ,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四、结语

对于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研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实现模式进行了主要的研究,而其他方面诸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你自己在(创新教育研究)里面看下呗~应该有这样的论文可以让你看下的吧~

2、以美术的要素为纲,遵循幼儿美术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系统、有顺序地组织和设计美术教育活动美术的内容包括主题、情节、形象,美术的形式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①整体结合;② 目标有序;③适度新颖;④ 引导思考;⑤活动操作;⑥交往合作。在长期的美术教育活动实践中,美术教育往往未能有效地发挥其原有功能,究其原因在于对美术教育的实质缺乏清晰的认识,往往把美术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解相分离。比如,我们往往满足于儿童图画内容是否丰富、主题是否鲜明,忽视美术形式的教育,甚至教法不得当,以临摹为手段,因而造成儿童画过早地步人“模式画”的局面。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必须把线、形、色、构图等最基本的要素作为美术教育内容的核心,培养儿童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对色彩性质和设计构思表现美的法则的了解和体验。(1)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始终是整个学前期儿童需要不断练习掌握的,我们指导较小的幼儿是从学习线条开始,从涂鸦开始,通过那些杂乱无序的线条,逐渐意识到线条的上、下、长、短,从而出现直线和有弧度的曲线,例如小班美术活动《毛线团》、《汽球》、(11-,鸡吃米》、《草地上的小羊》都是通过线条的种类(直线、曲线)、线条的长度(长、短)以及线条的变化来表现的,幼儿在练习中是无意识的,但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线条美的因素贯彻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去。(2)对色彩性质的了解色彩造型艺术是美术艺术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儿童对色彩反应是强烈的、敏感的,他们具有某些天赋能力,即使如此,对色彩性质的了解,还需教师进行有意识地训练,开展辨别不同色彩的艺术活动。①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先从认识红、黄、蓝开始。如我们设计的《生日蛋糕的烛光》一课题可让幼儿认识红色和黄色,《蓝色的天空和大海》一课题可让幼儿认识蓝色。② 对于黑、白、灰等无彩色的辨别。黑、白对于幼儿来说比较容易辨别,灰色的掌握一般放在大班后期,如:下雨时天色灰朦朦的,有时用灰色做底,色彩的效果会很好。③ 年龄较大的幼儿就应学会辨别冷色和暖色、深色和浅色等。如课题“暖烘烘的太阳”、幼儿会用黄、橙等暖色调,而“寒冷的冬天”则会选用绿、蓝等冷色调。④问色的认识。如花朵、蔬菜、水果几乎都渗透了充盈的色彩,像蕃茄、青椒、西瓜都具有鲜明而透明的颜色,就可以让幼儿认识和描绘。比如:我们的课题“色彩游戏”就是用“陀螺的填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问色的。中班幼儿对颜色已有了基本的定位,我们的课题主要有“阳光下的肥皂泡”、“三棱镜的色彩”、“雨后的彩虹”、“黄昏的太阳”、“春天的花园里”、“拾落叶”、“大海和鱼”、“煎蛋”等等。在幼JLH}期应充分利用儿童本能自发的感情冲动,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颜色、工具、纸张,训练他们使用工具的必要技能,让幼儿在早期就获得丰富的色彩经验和表现潜力的机会。这样的课题设计与实施,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实施中,实验班的儿童表现出了对各领域共同审美要素的敏感性、情感的丰富性,艺术活动空前地活跃,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他们在其它领域的学习中也表现出色,并能将审美法则及情感融于生活,使班级氛围温馨有序。参考文献[1]杨黎明;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03期[2]张建国!410005; 幼儿园开放性绘画教育活动探索 [J];学前教育研究; 2000年05期[3]虞永平; 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 [J];学前教育研究; 2004年05期[4]易晓明; 激活儿童缪斯本性的艺术教育 [J];幼儿教育; 2005年Z2期[5]裘指挥; 来自瑞吉欧理念的思考——关系和谐中建构幼儿教育 [J];学前教育研究; 2003年Z1期[6]张金梅; 谈谈环境的教育价值——从瑞吉欧环境创设获得的启示 [J];学前教育研究; 2002年01期[7]秦元东,唐淑; 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论陈鹤琴关于幼稚园环境创设的思想 [J];学前教育研究; 2002年06期[8]侯莉敏; 浅论儿童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J];学前教育研究; 2006年01期

学前教育儿童艺术教育论文题目

OK ,我、可、以、帮、你、搞、定。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

9.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参与与指导问题研究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42.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43.幼儿园婴小班幼儿进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4.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教育

45.家长对幼儿园满意度调查

46.农村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形成自己的优势

47.男性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8.想像性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49.对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兴趣的思考

50.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51.男性幼儿教师专业意识访谈研究

52.幼儿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思考

53.如何对幼儿实施合理有效的惩罚

54.农村地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

地区幼儿园课程与当地文化资源联系

56.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调查及建议

57.大班幼儿主要吟唱歌曲来源.原因调查研究及问题对策

58.幼儿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研究

59.新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6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61.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62.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3岁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64.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65.幼儿园公开课的功能分析

66.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7.关于家园合作的策略考察与分析

68.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69.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0.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71.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73.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研究

74.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式与策略

75.男生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分析

76.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77.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78.中班、小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使用言语的对比分析

79.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0.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81.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2.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8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研究

84.幼儿园意外事故处理的法律研究

85.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8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87.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88.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89.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90.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91.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岁幼儿撒谎行为研究

岁乳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9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95.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96.幼儿园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研究

97.学前教育本(专)科院校的培养规格与模式的研究

98.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调查与分析

99.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成因及对策

100.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10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102.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10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04.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10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106.幼儿园社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108.幼儿教师职前道德教育的影响及成因

109.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研究

110.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1.幼儿自我控制的早期表现与影响因素

112.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3.农村幼儿意外伤害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14.幼儿“跳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2】

1.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对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在xx课中运用研究

3.教师幽默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4.试论幼儿教师教学幽默语言的作用

5.教学中幽默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研究

6.某某市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7.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某某市为例

8.某某市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9.某某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10.某某市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11.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的研究

12.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14.某某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5.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16.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7.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18.某某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9.某某区幼儿性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陕南文化与园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21.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师评价

22.论游戏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23.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村为例

24.农村留守幼儿认知发展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幼儿园为例

25.农村留守幼儿的言语能力发展问题研究

26.城乡幼儿“前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

27.农村3~6岁留守幼儿体质健康问题与对策

28.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农村幼儿园为例

29.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

30.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31.基于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32.浅谈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3.从学前儿童绘画作品中透析幼儿心理

34.浅谈幼儿园区角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35.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36.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3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研究

38.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39.探析幼儿入园适应问题

40.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41.幼儿阅读活动中注意稳定性的培养

42.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的“挑战”

43.教师语言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44.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的启示

45.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46.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

47.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48.关于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的研究

49.在家庭中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5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51.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探新

52.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5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54.当前陕南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5.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6.幼儿园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57.绘本阅读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

58.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入园适应性教育方案的研究

59.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同情心(或移情能力)发展的研究

60.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1.幼儿安全概念的理解及其幼儿园主动的安全教育

62.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方案研究

63.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64.某某市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与有效策略的研究

65.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

66.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67.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68.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69.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70.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71.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72.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73.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74.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75.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76.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77.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78.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79.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80.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81.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2.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83.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84.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85.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86.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87.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88.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89.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90.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91.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92.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3.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94.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95.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96.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97.幼儿园网页制作

98.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99.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100.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101.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10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103.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104.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105.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106.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107.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108.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109.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具体要求说一下吧,帮你搞定。

1、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2、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3、 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4、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5、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6、 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7、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8、 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9、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11、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12、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15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16、 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17、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2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23、 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24、 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37、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38、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39、 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40、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41、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建议:1、 选题:根据建议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商议,题目不要太大,以免空泛和难以驾御2、 结构: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3、 论文写作逻辑清晰,内容充实。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型论文也要有一定理论分析。以上课题可以代做!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学前 教育 作为基础教育,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耐心和精力来教育和引导幼儿的认知能力,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学前教育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篇一: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 方法 探讨 摘要:幼儿教育是帮助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教育。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界、社会以及家长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通过探讨和分析关于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及理念培养,提出一些相关可实施的幼儿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教育方法;理念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全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中大班幼儿的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耐心和精力来教育和引导幼儿的认知能力,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必须将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问题放在教育的重要地位,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学前教育问题并不断改进和优化。 一、优化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的方法 第一,人性化教育。在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中,一定要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即人性化教育。中大班时期,幼儿还处在人格塑造、潜能开发的初级阶段。“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待不同的幼儿,一定要观察他们各自的特点,以此为依据因材施教,采取幼儿易于接受的不同教育方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目的。人性化教育主要体现在:面对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幼儿,要多进行鼓励性引导;面对性格外向调皮的幼儿,要多进行管理监督。此外,还要重视中大班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第二,环境化教育。教学环境在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应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例如,在教室、午睡间以及洗手间,多采用图画等设计,在饭桌上写着“爱惜我”的米粒状 标语 等,这种图字并存的设计,对于识字能力较低的幼儿们来说更有吸引力,达到提示和教学的作用。第三,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教学中逐渐被重视起来。所谓民主化教育就是让幼儿参与到教育管理当中,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例如,在制定班级的日常奖惩 规章制度 时,引导幼儿一起参与到规范的制定当中,多进行师生沟通、生生交流,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主人翁姿态。教师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式,来规范幼儿的行为,达到鼓励幼儿遵守规范要求,努力做到自律的教育效果。 二、优化大中班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语文教育 第一,充分发挥母语的作用。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正是幼儿们学习语言运用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母语的应用必不可少。教师要加强幼儿对母语使用的引导,合理规划幼儿学习母语的时间和教育方法,让幼儿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母语学习。第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通常采用以听为主、以写为辅的教学原则。因此,在这个阶段要综合考虑,全面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语言是幼儿学习知识、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以促进幼儿对 语文知识 的掌握。 三、培养学前教育中中大班幼儿的审美能力 第一,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在中大班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要尽量让幼儿走出课堂,感受学校外部环境,让幼儿自身建立情感,学习自然事物。教师可以组织幼进行野外参观,让幼儿在游玩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幼儿内心得到放松,对自然进行感悟,培养其独特的情感,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第二,接触和欣赏艺术的美。艺术是人类文明世界的瑰宝。在中大班教育中,让幼儿接触健康的艺术形式教育,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天赋,丰富幼儿的 想象力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从而体会艺术的美感。尤其是美术教育,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绘画来增强其对线条美、对称美、节奏美的掌握和理解,用艺术学习的方法对幼儿进行知识与兴趣的培养。第三,品味游戏的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游戏能大幅度激发他们的社交能力与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在学习期间带领幼儿进行有组织的协作游戏和创造性游戏,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开拓幼儿的思维,提高审美水平。 四、增强中大班幼儿学前理念培养 第一,建立人际关系培养理念。促进中大班幼儿的成长学习,需要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幼儿教师要鼓励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给他们发展自己、开拓创新、健康成长的机会,营造互帮互助、互尊互爱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氛围。第二,构建互动空间培养理念。学校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幼儿教师要为中大班幼儿创造良好的互动空间,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使幼儿体验到互动时产生的新信息给他们所带来的全新的乐趣。 五、结语 通过对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 教学方法 、理念培养的研究分析,提出了目前幼儿教育应当使用和改进的教学方法和建议,并对幼儿教育在育中以及幼儿本身成长中的重要性做了具体的阐述。同时,中大班的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培养就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进中大班幼儿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理念,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党春肖 单位:正宁县山河镇东关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陈蓉晖,刘霞.学前 儿童 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53-156. [2]柴占学.学前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报告 [J].中国农村教育,2010(7):32-33. [3]张海钟,魏绎儒,刘璐.新世纪幼儿学前教育 热点 问题综述与我见[J].沈阳大学学报,2011(23):55-59.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篇二:幼儿学前教育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改革开放经济复苏的社会中,我国发展的脚步快速稳健的大步朝前,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所以,在对物质的需求标准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时代在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造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幼儿的教育教育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文本以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常见问题和对策解析为主题,针对我国幼儿教育目前的现状以及在幼儿教育教学事业上所需要作出的改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保证了幼儿与小学教育衔接,为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节奏,在社会中对人才的需要上看,教育要从根本入手,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幼儿的早期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的重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才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人才的教育要从幼儿时期着手,重视幼儿综合能力的教育,当前,国际教育教学部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方式都在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因此,在我国国内,幼儿学前教育也逐步走向正规化,作为我国首要教育重点将全面进行改革。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学者应当首先了解幼儿面对学前教育的心理和态度,并且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幼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也较成年人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能力,并且幼儿在性格上有较为明显的可塑性,所以,具备良好的幼儿学前教育,对我国幼儿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我国现阶段幼儿学前教育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已经与国际接轨,在西方的各大国家普遍开始关注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教育特别提到了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是一切发展方向的根本,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全部掌握在幼儿未来的发展前途中。在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的正式施行是在20世纪末,但是,在当时我国的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在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当前的教育相关学者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深入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标准在不断的提高,而相对应的,对于子女的在接受教育上的问题上逐渐开始重视,这也就涉及到了幼儿教育的根本和关键所在。这种重视的形成,对于我国开展幼儿学前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由于社会上的教育形式繁多,鱼龙混杂,从而导致了部分家长在 对子 女学前教育的意识上出现了偏差,一味的注重课堂教学将学习成绩看的很重要,重视孩子的理论学习能力同时,被家长忽略的不仅是孩子的兴趣和 爱好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幼儿早成长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早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充满好奇的心理,在幼儿进入这个可塑性极强的成长阶段,教师和家长要进行及时沟通,对孩子的行为品格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够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引导其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在我国,幼儿的学前教育缺少系统的管理体系和教学保障:政府精简政策的出台,部分区域的教育相关部门对幼儿学前的教育教学的重要意识还没有被深入的渗透。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中,幼儿学前教育不能被相关部门所重视,从而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更甚者,有些地区根本没有开展幼儿学前教育工作,由于教育工作上的忽视,造成幼儿学前教育地区化,或是空白化,在当代发展形势下,幼儿教育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提高,将对当地幼儿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在幼儿学前教育发展上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时代的需要,教育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在日益严格,由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进行改变。在新时代开启的同时,教育相关学者意识到,教育要从根本着手,在教育的整体理念中,教育不仅要对幼儿在知识和实践技能上进行相关的培养,并且,还要对幼儿的 创新思维 进行积极有效的开发,使幼儿在接受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大胆的想象,大胆的创造。这样以来,幼儿在面对未来学习生活所出出现的困难时,能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幼儿在教育中塑造完美的 言行举止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将开发智力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中:学前教育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的丰富幼儿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教学 经验 的诞生,有益于幼儿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在培养幼儿的语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正面教学,比如,“我爱祖国,我爱学习”等等,以贴近幼儿生活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幼儿在对语言的学习中感悟情感。 在幼儿的成长阶段培养良好的品行素质: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上,教师能够有效的将正确的道德品质灌输于学生的思想中,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的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幼儿的学前教学中不需要死板的课本和枯燥乏味的课堂,相反,生动有趣的 寓言 故事 却能够有效的打开幼儿的心扉,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寓言故事的情节作为教学的载体,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在《守株待兔》的故事中,教师为幼儿讲述以为农夫在田中干活,偶然间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了大树上,于是,农夫美美的大餐了一顿,从此,农夫日夜守在树旁希望能在等到兔子撞上大树,从此荒废了农耕。在教师绘声绘色的对故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深切的明白,在生活或学习中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由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个道理对幼儿的生活习惯进行规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幼儿学前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水平两大方面,所以,在幼儿早期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的把握好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及辅助指导的环节,在学前教学中,较比更高等教育的方式,更要将教学做到细致化,只有充分的将幼儿的实际情况与优质的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智慧与多变两种具有矛盾性质的教学方式进行融合,才能对幼儿教学模式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作用。在学前教育教学质量上,需要教师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以及创新的思想,综合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从而使幼儿在学前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接受知识的传授。总而言之,在幼儿学前教育教学的苦心研究中,所有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为之而不断的努力,为国家的未来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作者:黄江蓉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幼儿园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篇三:幼儿学前教育方法探讨 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表现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错落有致的语调、夸张生动的表情和富有激情的肢体语言等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学习的各种体验。幼儿要进行课间活动,笔者通常采用歌曲、音乐操的形式引导。例如,课间操笔者会选用《健康操》的歌曲,笔者自己先跟着视频学,学会以后,再慢慢教学生,动动胳膊动动腿,和学生边跳边唱。 二、教学设备的有效利用 教学并不局限于教师讲课、学生听讲这一种方式,幼儿的教学尤其由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把多媒体、钢琴、七巧板、立体拼图、跳绳、 跳棋 等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利用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笔者曾为学生组织过一次音乐跳绳。跳绳的规则不是笔者口述(因为太复杂,怕说起来学生难以理解,浪费时间),而是用多媒体播放其他幼儿玩游戏的视频,幼儿边看笔者边在旁边讲解。音乐跳绳需要找准音乐的重音,幼儿理解跳绳规则以后,笔者播放音乐。为了更方便地让幼儿找准重音,笔者还在一旁放了一架小鼓,每到重音,就敲一下鼓,帮助幼儿分辨重音。 三、互动游戏,小组配合 幼儿时期是孩子自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 人际交往 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期。教师要展开各种活动、游戏和互动,来培养幼儿的这些能力。笔者经常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的游戏,把幼儿分成小组互相比拼。小组成员配合默契,才能在比拼中获胜。这种游戏既让幼儿玩得开心,也能在玩乐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一举多得。 作者:安志霞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无定河幼儿园

在不断推进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园艺术教育资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也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句话传达了如下的观点:在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域课程模式依然有其合理性,但必须加强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才能实现全面和整体的教育。以下是我对渗透式领域课程的一点思考,并以艺术为例提出领域渗透的策略。

一、领域课程要相互渗透

完全分割开来的领域课程模式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例如艺术教育,追求的只是一种由技入道的知识技能传承方式。按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腾守尧先生的说法是: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更谈不上创造。而艺术本是感性和精神的结合体,如果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承上,就会把一种富有灵性的、丰富多彩的东西变成空洞的教条的东西,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从而失去了艺术在培养人类情感和创造性上的意义。传统的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并通过学校教育将学科的知识、技能传递给下一代,满足人类 经验 传承的需要,但是它容易造成 儿童 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

综合课程模式以主题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将原有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是体现了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但必然遗失了另一个教育价值,那就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尽管幼儿尚不能也不必要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儿童的学习确实存在不同的领域,而这些不同领域的学习规律、教育规律也是不同的。无论怎样组织教育内容,我们都无法回避特定领域教育的规律性。很多老师往往只满足于表面的活动综合,却不去深入研究各种不同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导致有些幼儿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技能都不具备。

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极端化的课程模式都只能是一种理想,而实际存在的课程必定是一种妥协和折中。《纲要》把幼儿园教育划分为五大领域,这样有利于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对课程内容的一种相对划分,五个领域其实是相互渗透、边际交融的。就象陈鹤琴先生指出的那样,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且相互联系。

在幼儿园里课程不是分割的,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园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 编织 在儿童的生活中。因此渗透式领域课程更适合幼儿园的教育,它保持了学科领域完整性的同时,更多关注了幼儿发展的完整性、整体性。

二、艺术领域之间、艺术与 其它 领域如何渗透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本耐特·雷默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它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界的要素,加以艺术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在组织艺术活动时,要以某一艺术学科为核心,紧紧地围绕这一核心所要达到的目标,有选择地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1、艺术与艺术学科相互渗透。

(1)文学与音乐。文学与音乐相互渗透,能使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在音乐的渲染烘托下,变得更加强烈,给幼儿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同时音乐作品的情感在文学语言的描绘下,变得更加具体、明确,使幼儿对情感的识别、体验更深刻。

(2)文学与美术。文学与美术相互渗透能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直接表现出来,让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对画面形象和寓意的理解更加透彻。如:文学活动《树妈妈和叶娃娃》中,首先以语言优美的 散文 引起幼儿兴趣,通过欣赏帮助幼儿感知作品角色的形象,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幼儿用绘画、粘贴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树妈妈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情绪表现。幼儿的情绪高涨,想象的翅膀张开了,创作的画面形象生动、各具特色。

(3)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相互渗透可以取长补短,使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协同作用,彼此相通,让幼儿在 音乐欣赏 中所激发的不可言状的内心体验变成可视性形象,成为可以交流和识别的情感。如:在音乐活动《波尔卡圆舞曲》中,先让幼儿充分倾听音乐,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引导幼儿用线条、色彩表现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体现自己听后的感受。两者互相补充、互相统一,形成强烈的感情冲击波。

(4)文学、音乐与美术。这三者有机渗透,让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帮助幼儿挖掘艺术之间共通的因素,提高整体效果。如我把《小蝌蚪找妈妈》分三次活动来进行。活动一:以文学欣赏为主,让幼儿倾听 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二:以音乐为主,引导幼儿给故事的不同情节选择配乐,创编表演动作,以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体验角色的情感。活动三:以美术为主,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作品的情境。

2、艺术与非艺术学科的渗透。

艺术与非艺术类学科的渗透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坚持艺术教育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目标,从而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二是在其他领域中,把艺术作为表现认识的手段和宣泄情感的方式,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实现认知方面的目标,又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浅谈幼儿艺术科学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从幼儿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可以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行教育的必要。最后提出了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 文化 、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 方法 ,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1]”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2]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3]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5]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 总结 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 唱歌 ,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四、结语

对于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研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实现模式进行了主要的研究,而其他方面诸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你自己在(创新教育研究)里面看下呗~应该有这样的论文可以让你看下的吧~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小论文范文

你自己在(创新教育研究)里面看下呗~应该有这样的论文可以让你看下的吧~

在不断推进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园艺术教育资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也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句话传达了如下的观点:在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域课程模式依然有其合理性,但必须加强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才能实现全面和整体的教育。以下是我对渗透式领域课程的一点思考,并以艺术为例提出领域渗透的策略。

一、领域课程要相互渗透

完全分割开来的领域课程模式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例如艺术教育,追求的只是一种由技入道的知识技能传承方式。按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腾守尧先生的说法是: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更谈不上创造。而艺术本是感性和精神的结合体,如果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承上,就会把一种富有灵性的、丰富多彩的东西变成空洞的教条的东西,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从而失去了艺术在培养人类情感和创造性上的意义。传统的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并通过学校教育将学科的知识、技能传递给下一代,满足人类 经验 传承的需要,但是它容易造成 儿童 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

综合课程模式以主题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将原有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是体现了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但必然遗失了另一个教育价值,那就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尽管幼儿尚不能也不必要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儿童的学习确实存在不同的领域,而这些不同领域的学习规律、教育规律也是不同的。无论怎样组织教育内容,我们都无法回避特定领域教育的规律性。很多老师往往只满足于表面的活动综合,却不去深入研究各种不同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导致有些幼儿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技能都不具备。

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极端化的课程模式都只能是一种理想,而实际存在的课程必定是一种妥协和折中。《纲要》把幼儿园教育划分为五大领域,这样有利于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对课程内容的一种相对划分,五个领域其实是相互渗透、边际交融的。就象陈鹤琴先生指出的那样,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且相互联系。

在幼儿园里课程不是分割的,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园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 编织 在儿童的生活中。因此渗透式领域课程更适合幼儿园的教育,它保持了学科领域完整性的同时,更多关注了幼儿发展的完整性、整体性。

二、艺术领域之间、艺术与 其它 领域如何渗透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本耐特·雷默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它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界的要素,加以艺术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在组织艺术活动时,要以某一艺术学科为核心,紧紧地围绕这一核心所要达到的目标,有选择地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1、艺术与艺术学科相互渗透。

(1)文学与音乐。文学与音乐相互渗透,能使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在音乐的渲染烘托下,变得更加强烈,给幼儿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同时音乐作品的情感在文学语言的描绘下,变得更加具体、明确,使幼儿对情感的识别、体验更深刻。

(2)文学与美术。文学与美术相互渗透能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直接表现出来,让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对画面形象和寓意的理解更加透彻。如:文学活动《树妈妈和叶娃娃》中,首先以语言优美的 散文 引起幼儿兴趣,通过欣赏帮助幼儿感知作品角色的形象,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幼儿用绘画、粘贴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树妈妈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情绪表现。幼儿的情绪高涨,想象的翅膀张开了,创作的画面形象生动、各具特色。

(3)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相互渗透可以取长补短,使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协同作用,彼此相通,让幼儿在 音乐欣赏 中所激发的不可言状的内心体验变成可视性形象,成为可以交流和识别的情感。如:在音乐活动《波尔卡圆舞曲》中,先让幼儿充分倾听音乐,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引导幼儿用线条、色彩表现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体现自己听后的感受。两者互相补充、互相统一,形成强烈的感情冲击波。

(4)文学、音乐与美术。这三者有机渗透,让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帮助幼儿挖掘艺术之间共通的因素,提高整体效果。如我把《小蝌蚪找妈妈》分三次活动来进行。活动一:以文学欣赏为主,让幼儿倾听 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二:以音乐为主,引导幼儿给故事的不同情节选择配乐,创编表演动作,以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体验角色的情感。活动三:以美术为主,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作品的情境。

2、艺术与非艺术学科的渗透。

艺术与非艺术类学科的渗透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坚持艺术教育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目标,从而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二是在其他领域中,把艺术作为表现认识的手段和宣泄情感的方式,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实现认知方面的目标,又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浅谈幼儿艺术科学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从幼儿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可以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行教育的必要。最后提出了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 文化 、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 方法 ,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1]”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2]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3]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5]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 总结 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 唱歌 ,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四、结语

对于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研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实现模式进行了主要的研究,而其他方面诸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开拓者,他们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今天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长。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在 “ 八五 ” 期间进行了儿童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从审美 艺术教育 入手,推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审美及审美艺术的教育价值 我们引进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审美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审美艺术活动的价值、审美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表现在: 1 .为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这是因为艺术审美连着情感是心灵的活动,而心灵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驰骋,可以把眼前和未来、有限和无限、理智和情感、物质和精神加以协调和沟通。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如果能在教育中坚持艺术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 “ 社会性 ” 、 “ 科学性 ” 和 “ 审美性 ” 相结合,使儿童的行为不但为了实用,而且可以拉开距离欣赏,使行为不但接受 “ 善 ” 和 “ 真 ” 的被动控制,而且获得 “ 美 ” 的自动调节,就能为完满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形象布局的审美特征和具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内容相结合,坚持直觉整体的信息加工和理性领悟相结合,使左右脑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的开发。 3 .有助于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4 .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使童年获得更多的欢乐。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 但是,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缺乏恰当的教育,早期的艺术潜能会随着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认识世界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儿童 2 ~ 12 岁之间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儿童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不失时机地得到发展。 二、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及其培育方法 本研究综合了在美术心理、音乐心理和文学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发现 1 岁以内的婴儿就能对外界事物的某些审美特征产生知觉选择,如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有节奏的儿歌都会引起婴儿的定向,这是审美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审美艺术教育的基础。 儿童审美心理与非审美心理一样都包括知、情、意三个系统,它是审美及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心理基础。有关审美和艺术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审美主体的知、情、意系统与审美艺术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审美意志(创造行为),它们贯穿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过程。 然而,审美心理活动和非审美心理活动在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反应了两种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在科学工作中,感知、想象、理解、发现、思考客体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本来的面貌及其发展规律,为解释、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依据,应该是求实、求真的。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遭到报应。 审美活动中对客观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变形的,甚至是虚幻的。以月亮这一实体为例,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是围绕地球转的不发光的星体,月亮光是太阳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晚月朗星稀是因为无云等。而审美时,则把月亮当作审美对象,当作寄托感情和想象的对象,所以就会有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 月是故乡明 ” 的思乡之情融入客体之中,就会有 “ 嫦娥奔月 ” 虚幻想象。这都是审美主体的感受、想象、移情所至。因此,审美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形象、色彩、音响、韵律、节奏、流动感、和谐、秩序等情感表现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产生激情和想象,情绪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体现。如果我们把审美的结果当作科学的认识,必然会陷入荒唐。 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和研究经验,归纳出以下培育方法,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依据。 1 .积累非审美的认识经验、实用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绪经验,丰富现实性表象,为感知的定向(在对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为理解和想象的进行、为情感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源泉。 2 .师生共同创设审美艺术化的环境。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用创作成品布置环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规提升为艺术的表达方式。 3 .系统地开展以艺术品为媒介、以审美欣赏为核心的实现多元价值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将自外向内的艺术再加工和自内向外的艺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重内容轻形式、重模仿轻创造、重制作轻欣赏的倾向,使审美心理的各个方面从对立走向统一互补。为此,我们在组织艺术欣赏时,有两点区别于现在的艺术教育:( 1 )把渗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艺术中的形式审美特征 —— 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对立统一等加以突出,使其与儿童的意识层面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儿童对形式审美特征的直觉敏感性和迁移应用的有意性。( 2 )把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社会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将作品的情感基调或人物的内部情感作为儿童识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的对象,并在观赏、表现、重建中,使儿童的主体情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4 .教师的人格特征和美学修养。在审美艺术教育中,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人格完满或追求人格完满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统和真、善、美的外部行为方面比较和谐或不断追求和谐完善的人,是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长具有丰富 “ 美感的人 ” 。其次,教师在音乐、美术、文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养。她不必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技能,但她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有广泛的艺术欣赏的兴趣、欣赏能力、选择能力和感情表现能力,有及时将美介绍给儿童的热情。再次,教师必须热爱儿童,了解儿童,乐观开朗,勤奋工作;能够乐此不疲地引导幼儿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近似于玩耍的艺术活动中引导儿童健康、和谐、活泼、愉快地发展。 5 .以艺术审美为中心,把美感的培养辐射到各种活动中去,使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得到互渗、互补、互相转移,在 “ 虚 ” 和 “ 实 ” 的循环反复中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和一般心理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总体构思 如何实现审美艺术教育的多元价值、促进审美心理的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人们一种整体的反应能力。我们试图利用幼儿浪漫幻想和泛化的特点作一些实验尝试,在有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架起桥梁,在沟通三种艺术形式,培养综合性艺术智慧方面作零的突破。 1 .理论假设。 ( 1 )必须从伦理的、智慧的、审美的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才能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个体。艺术教育的任务,就必须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从素质教育入手,从研究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入手(而不是从艺术的技术培养入手),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与当代物质文明相对应、同步发展。 ( 2 )综合性艺术智慧是存在的,美术、音乐、文学三种艺术形式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 ( 3 )儿童艺术心理的发展是在不间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完成的。用艺术综合教育的形式,加强艺术情感教学的力度,就有可能促进综合性智慧的发展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2 .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编制。 艺术综合教育课程与传统的注入式学科教学课程不同,它是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以人为中心的课程,同时还吸收了以学问为中心的课程中的某些精髓。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艺术综合教育是要利用最富人性的学科,充分发掘儿童的感性潜能达到个性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主张在自由气氛中,在师生的相互信赖和尊重的条件下,摒弃教师的强制性教学,以儿童为主体,把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摆在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组织结构来说,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课程的整体性。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见下表。四、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实施 1 .分析提取同构的要素。( 1 )不同艺术品之间内容情感表现的相似性,使主体产生情感的态度和体验的相似性。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只要作品的情感基调相同,主体在欣赏时都会产生相类似的情绪体验。音乐、美术和文学三种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情感符号表现人物的相同类别的情感或情绪。在绘画中,用线条或色彩以及不同造型表现。文学中主要是通过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述得到体现的。音乐的形象和情感都是不确定的,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常常会勾起与自己相类似的情感记忆的浮现,而产生可视性形象。( 2 )艺术构成要素唤起主体的情意象征的沟通性。主要包括: ① 色彩的情意象征性。如绿色象征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象征和平,给人安全、温馨、宁静、纯真的感受;黑色象征死亡、危险,使人产生恐惧、压抑等体验。但是,色彩与心灵之间的同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固定不变的,色彩的象征及其偏好,受民族、个性、个人习惯和具体心境的影响。 ② 线和形的情意表现与内心体验的沟通性。如竖直线表现挺拔、坚毅、呆板、凝固,用水平线表现平静、沉稳,用精直线表现沉重、有力,用细直线表现轻快、灵活,用曲线表现柔和、流动、委婉、轻盈、优雅、机敏、狡黠,用放射线表现开朗、伸展、高兴、生长的活动,用正方形表现稳定、刚直、呆板,用按黄金分割的长文形表现适当、舒服。 ③ 节奏。节奏的不同组合及其变化,既表现作品情绪的起伏,也能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变化,如缓慢的节奏可引起舒缓、平和、疲劳、沮丧的感觉,快速的节奏使人兴奋、活跃、紧张、焦急。 ④ 声音和旋律。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顿挫、连绵、纯杂之分。对不同声音的处理,能表现不同的情感。旋律与节奏是构成听觉艺术的重要元素,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不同情感模式直接对应。如听到进行曲使人振奋激昂,听到轻音乐舒畅柔和,欢快跳跃的音乐令人喜悦,低沉缓慢的音乐使人伤感、凄凉等。而这些情感都会与欣赏者的经验相联系,在脑中产生视觉表象,因此,旋律与节奏一样,构成对音乐形象的象征性。 ⑤ 力度与方向。任何一种元素在整合成艺术品时都表现了力的强弱运动变化及其走向,是上升的力还是下降(沉)的力,是递增的力还是递减的力,是对抗的力还是调和的力,是聚积的力还是扩散的力,是张扬的力还是萎缩的力。力的运动模式决定方向的变化,例如张扬的力,其方向必然是上行的、步步加强的或向外放射的。不同的力的模式及其走向都与特定的情感结构达到同构。( 3 )形式美法则在艺术品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我们选取了幼儿能感受和适应的若干法则加以引用: ① 对称与均衡; ② 重复与变化; ③ 整齐一律和多样统一。 2 .制订分层次的同构活动的目标。我们试图把本课程中的同构能力从最低水平到最高水平,分成三个等级。低一层次的能力是高一层次能力发展的基础,高一层次的能力发展又整合着低一层次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的目标,不是小、中、大班的对应性目标。儿童艺术能力反映在不同班级中差异很大,起点较低的班级可以完成低中级的目标,起点较高的班级可以完成中高级的目标。艺术能力的个别差异也很大,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儿童可能要分别完成不同的目标。但是能力发展与年龄阶段存在着密切关系,要小班儿童完成高层次目标为每个孩子营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得到最好的发展。 3 .确定同构活动的内容。( 1 )同形同构。坚持以直觉体验为基础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形式共同构成 “ 同形同构 ” ,包括色彩、线条、构图、音韵、旋律、节奏等要素,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构成的整体画面。这些结构虽然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形象之中,但其表现的鲜明程度是不同的。如文学的形式特征比较隐蔽,人们欣赏时容易被主题和情节所吸引,把形式 “ 挤压 ” 进无意识中。与此相反,在美术作品的视觉审美特征和音乐中的听觉审美特征却表现得十分鲜明。根据这一特点,形式同构应以显性形式带动隐性形式进行感知、体验、识别、创造,如 “ 对称 ” 这一结构特征,绘画中最直观,宜在绘画欣赏和绘画操作中进行内化,再去同化音乐、文学中的对称现象。( 2 )异质同构。 “ 同形同构 ” 是客体审美形式结构的相似性的感受与识别, “ 异形同构 ” 是指各种形式结构能够引起主体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之间的对应性、沟通性。情感是通过形式表达的,任何形式都蕴含着特定情感才成为艺术的,所以 “ 异质同构 ” 与 “ 同形同构 ” 是不可分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才尝试性地剖析它们的内部结构层次。在具体操作中,这两方面的同构往往交织在一起进行。 4 .建构同构活动的过程。( 1 )根据同构目标选择教材。选择教材是进行同构活动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不同的教材在实现同构目标方面各有侧重。形式同构一般都以美术、音乐为核心教材,而内容情感同构一般以文学、美术为核心教材。( 2 )梳理核心教材中的同构要素。以文为例,如《树妈妈和树叶娃娃》有两大同构要素:一是情感的对称性发展,以树叶妈妈为情感主线,构成了从欢乐幸福到伤心孤独再回到欢乐幸福的完整情感变化过程。二是这一情感的变化正好构成了整体结构上的三个段落,又可以进行 ABA 结构的匹配。在音乐、美术这些作品里,也有同构要素。( 3 )根据同构目标选择不同切入口。可以从音乐欣赏切入,感受、理解和表现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继而发现文学和美术中的类似特征;也可以从美术欣赏切入,感受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多样统一等整体画面结构,继而发现在文学和音乐中的类似特征;还可以从文学欣赏切入,感受作品中形象丰富的情感类型,再带着文学的情感经验和丰富的想象,欣赏美术和音乐,从而对美术、音乐中的社会情感产生联想、想象、感受、体验、移情和创造出新的形象。 确定同构目标和切入口之后,就要考虑怎样呈现作品的同构点,使其凹现出来。 同构活动的过程大致都有二个层次:( 1 )感受层次。感受和体验同构点特征全貌,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如讲述、音乐、绘画和动作参与等凸现作品的审美的特征,引起儿童的感受。( 2 )选择、匹配、理解层次。在 1 ~ 2 种作品中取得经验后,用已知的观念或形象去匹配求知的相似性形象,使已知与未知相互作用。 5 .同构活动的经验准备和时机。同构活动中,对三种艺术形式共同审美要素的感受和沟通,必须在已知和未知材料中进行,必须让儿童以某一领域的审美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其他领域的审美信息,因此为儿童准备分领域的审美经验是很重要的。 教师适宜地掌握同构时机也十分必要。在艺术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分领域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构课程是穿插在不同的连接点上进行的,不是什么活动都必须进行同构,也不是什么同构都必须把三个领域硬拉在一起。实际上,在同构活动之前,还有许多分领域的活动和低一层次的同构活动。教师必须从目标、材料和儿童的基础几个方面考虑确定时机,其宗旨在使各领域的审美要素在综合中有助于儿童的审美加工,而不是互相干扰。 五、小结 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实施中,实验班的儿童表现出了对各领域共同审美要素的敏感性、情感的丰富性、艺术活动的空前的活跃和主动创造精神,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实验班儿童的多幅艺术作品获全国性的奖励,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也表现出色,并能将审美法则及情感融于生活,使班级氛围温馨、有序。可以说,本研究基本验证了理论假设。 我们虽然探讨了一些问题,但是还有更多问题值得探讨。我们将继续努力,使该模式逐步完善而服务于中国的未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主题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及策略》

摘 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性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8]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

作者简介:李伟(1991― ),女,汉族,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吴吉惠(197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选的题目有很多,下面就学前教育的给些参考题目举例如下:

1、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研究

2、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

3、同伴违反规则背景下幼儿的行为反应及其动机研究

4、退缩型幼儿的个案研究

5、文化变迁下离异家庭儿童的个案研究

6、小班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策略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研究--某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为

8、一线教师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

9、影响幼儿规则形成的因素研究

10、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

11、幼儿教师对观察记录的运用现状研究

12、幼儿进餐拖延行为的个案研究

13、幼儿一日活动中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14、幼儿园家园互动的现状调查

15、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策略研究

16、幼儿园实习生教育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17、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中教师管理行为的现状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

9.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参与与指导问题研究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42.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43.幼儿园婴小班幼儿进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4.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教育

45.家长对幼儿园满意度调查

46.农村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形成自己的优势

47.男性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8.想像性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49.对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兴趣的思考

50.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51.男性幼儿教师专业意识访谈研究

52.幼儿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思考

53.如何对幼儿实施合理有效的惩罚

54.农村地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

地区幼儿园课程与当地文化资源联系

56.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调查及建议

57.大班幼儿主要吟唱歌曲来源.原因调查研究及问题对策

58.幼儿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研究

59.新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6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61.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62.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3岁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64.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65.幼儿园公开课的功能分析

66.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7.关于家园合作的策略考察与分析

68.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69.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0.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71.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73.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研究

74.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式与策略

75.男生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分析

76.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77.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78.中班、小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使用言语的对比分析

79.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0.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81.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2.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8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研究

84.幼儿园意外事故处理的法律研究

85.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8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87.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88.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89.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90.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91.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岁幼儿撒谎行为研究

岁乳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9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95.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96.幼儿园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研究

97.学前教育本(专)科院校的培养规格与模式的研究

98.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调查与分析

99.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成因及对策

100.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10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102.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10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04.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10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106.幼儿园社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108.幼儿教师职前道德教育的影响及成因

109.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研究

110.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1.幼儿自我控制的早期表现与影响因素

112.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3.农村幼儿意外伤害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14.幼儿“跳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2】

1.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对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在xx课中运用研究

3.教师幽默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4.试论幼儿教师教学幽默语言的作用

5.教学中幽默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研究

6.某某市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7.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某某市为例

8.某某市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9.某某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10.某某市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11.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的研究

12.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14.某某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5.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16.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7.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18.某某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9.某某区幼儿性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陕南文化与园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21.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师评价

22.论游戏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23.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村为例

24.农村留守幼儿认知发展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幼儿园为例

25.农村留守幼儿的言语能力发展问题研究

26.城乡幼儿“前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

27.农村3~6岁留守幼儿体质健康问题与对策

28.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农村幼儿园为例

29.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

30.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31.基于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32.浅谈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3.从学前儿童绘画作品中透析幼儿心理

34.浅谈幼儿园区角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35.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36.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3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研究

38.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39.探析幼儿入园适应问题

40.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41.幼儿阅读活动中注意稳定性的培养

42.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的“挑战”

43.教师语言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44.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的启示

45.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46.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

47.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48.关于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的研究

49.在家庭中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5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51.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探新

52.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5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54.当前陕南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5.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6.幼儿园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57.绘本阅读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

58.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入园适应性教育方案的研究

59.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同情心(或移情能力)发展的研究

60.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1.幼儿安全概念的理解及其幼儿园主动的安全教育

62.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方案研究

63.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64.某某市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与有效策略的研究

65.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

66.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67.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68.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69.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70.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71.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72.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73.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74.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75.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76.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77.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78.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79.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80.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81.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2.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83.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84.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85.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86.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87.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88.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89.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90.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91.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92.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3.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94.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95.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96.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97.幼儿园网页制作

98.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99.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100.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101.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10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103.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104.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105.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106.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107.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108.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109.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 索引序列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主题论文
  • 学前教育儿童艺术教育论文题目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小论文范文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主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