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

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

发布时间:

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

[1]钱蕴;吉静;王峰;刘景军;.焦磷酸钠对改性膨润土分散性的影响[J]涂料工业.2010,(10)[2]常雨鑫;吉静;王峰;刘景军;.胶体间相互作用及凝胶化对水性仿石涂料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3]王峰;高金吉;蔡静波;.丙烯聚合过程非正常工况自愈调控系统知识库的构建方法[J]化工进展.2009,(10)[4]曹寅亮;王峰;刘景军;王建军;张良虎;覃事永;.镍硫析氢活性阴极的电化学制备及其电催化机理[J]物理化学学报.2009,(10)[5]杨祎;王峰;刘景军;.电沉积法制备Co-Pt合金薄膜的结构及其磁性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6]秦明明;吉静;王峰;.无机盐对膨润土/水分散体系的影响[J]新型建筑材料.2009,(11)[7]王峰;高金吉;刘文彬;.化工过程危险与可操作性及爆炸事故分析技术[J]化工学报.2008,(12)[8]王峰;高金吉;张贝克;张雪;.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机辅助HAZOP分析技术[J]化工进展.2008,(12)[9]张雪;王峰;康建新;高金吉;.PHA-Pro软件指导HAZOP分析的工程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01)[10]张雪;王峰;高金吉;.计算机辅助HAZOP技术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2) [1]王峰.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03[2]王峰.活性焦改性及其脱除烟道气中SO_2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3]王峰.微波催化酯化反应在脂肪酸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4]王峰.旋转填充床一次碳化制备轻质碳酸镁新工艺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 [1]王峰;闫冬升;赵永彬;刘景军;王建军;董明;张良虎.一种新型纳米碳纤维载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P]..北京化工大学;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2009-06-03[2]王峰;闫冬升;赵永彬;刘景军;王建军;董明;张良虎.一种纳米碳纤维/银纳米粒子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P]..北京化工大学;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2009-06-03[3]王峰;刘恒君;赵永彬;刘景军.一种合金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P]..北京化工大学.2009-07-01[4]王峰;赵永彬;刘景军;王建军;张良虎.一种L10型超高密度磁性记录金属薄膜的制备方法[P]..北京化工大学;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2009-12-02[5]王峰;李进;谭畅;曹寅亮;刘景军;吉静.一种用于食盐电解的负载型银碳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P]..北京化工大学.2010-06-23[6]王峰;谭畅;刘景军;吉静.一种气体扩散电极及其制备方法[P]..北京化工大学.2010-06-16[7]王峰;王盛;吉静;刘景军.一种2-乙基蒽醌改性气体扩散电极及其制备方法[P]..北京化工大学.2010-07-14[8]王峰;徐新花;吉静;刘景军.一种CuInS2纳米晶半导体薄膜的制备方法[P]..北京化工大学.2010-06-23[9]王峰;杨福庆;赵永彬;刘景军.一种碳纳米管负载钴铂合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P]..北京化工大学.2010-06-09[10]张良虎;王建军;王峰;李海要;郭立德;张π.复极式氧阴极离子膜电解单元槽[P]..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09-29 [1]赵永彬;王峰;.ZnS/超支化聚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2007-10-01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巳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篇1 浅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摘要】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在工业上取得的飞速发展,介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情况,探讨其创新研究,并详细阐述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近年来,某些特殊领域如航空工业、国防尖端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对聚合物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强度、高模量、轻质等,各种特定要求的高强度聚合物的开发研制越来越显迫切。 一、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发展概况 近50年来,高分子合成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造粒用挤出机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进,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主要采用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3t/h;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采用连续混炼机+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10t/h;80年代中期以来。采用双螺杆挤出机+齿轮泵造粒,产量可以达到40-45t/h,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产量可高达60t/h。 在l950年,全世界塑料的年产量为200万t。20世纪90年代。塑料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000年增加至亿t至2010年,全世界塑料产量将达3亿t,此外。合成工业的新近避震使得易于璃确控制树脂的分子结构,加速采用大规模进行低成本的生产。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高速、美观、环保、乘坐舒适及安全可靠等要求对汽车越来越重要.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性能的提高带动了零部件及相关材料工业的发展。为降低整车成本及其自身增加汽车的有效载荷,提高塑料类材料在汽车中的使用量便成为关键。 据悉,目前汽车上100kg的塑料件可取代原先需要100-300kg的传统汽车材料(如钢铁等)。因此,汽车中越来越多的金属件由塑料件代替。此外,汽车中约90%的零部件均需依靠模具成型,例如制造一款普通轿车就需要制造1200多套模具,在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模具产业超过50%的产品是汽车用模具。 目前,高分子材料加工的主要目标是高生产率、高性能、低成本和快捷交货。制品方面向小尺寸、薄壁、轻质方向发展;成型加工方面,从大规模向较短研发周期的多品种转变,并向低能耗、全回收、零排放等方向发展。 二、现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创新研究 (一)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 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是以现双螺杆挤出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外的Berstart公司已开发出作为连续反应和混炼的十螺杆挤出机,可以解决其它挤出机(包括双螺杆和四螺杆挤出机)作为反应器所存在的问题。国内反应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的经济发展强烈要求聚合物反应成型加工技术要有大的发展。指交换法聚碳酸酯(PC)连续化生产和尼龙生产中的比较关键的技术是缩聚反应器的反应挤出设备,我国每年还有数以千万吨计的改性聚合物及其合金材料的生产。关键技术也是反应挤出技术及设备。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反应加工设备从原理上看都是传统混合、混炼设备的改造产品,都存在传热、传质过程、混炼过程、化学反应过程难以控制、反应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不可控等问题.另外设备投资费用大、能耗高、噪音大、密封困难等也都是传统反应加工设备的缺陷。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与传统技术无论是在反应加工原理还是设备的结构上都完全不同,该技术是将电磁场引起的机械振动场引入聚合物反应挤出全过程,达到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生成物的凝聚态结构和反应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目的。 该技术首先从理论上突破了控制聚合物单体或预聚物混合混炼过程及停留时间分布不可控制的难点,解决了振动力场作用下聚合物反应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动量及能量传递及平衡问题,同时从技术上解决了设备结构集成化问题。新设备具有体积重量小、能耗低、噪音低、制品性能可控、适应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这些优点是传统技术与设备无法比拟或是根本没有的。该项新技术使我国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直接切人世界技术前沿,并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二)以动态反应加工设备为基础的新材料制备新技术 1.信息存储光盘盘基直接合成反应成型技术。此技术克服传统方式的中间环节多、周期长、能耗大、储运过程易受污染、成型前处理复杂等问题,将光盘级PC树脂生产、中间储运和光盘盘基成型三个过程整合为一体,结合动态连续反应成型技术,研究酯交换连续化生产技术,研制开发精密光盘注射成型装备,达到节能降耗、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2.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物理场强化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在强振动剪切力场作用下对无机粒子表面特性及其功能设计(粒子设计),在设计好的连续加工环境和不加或少加其它化学改性剂的情况下,利用聚合物使无机粒子进行原位表面改性、原位包覆、强制分散,实现连续化制备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 3.热塑性弹性体动态全硫化制备技术。此技术将振动力场引入混炼挤出全过程,控制硫化反直进程,实现混炼过程中橡胶相动态全硫化.解决共混加工过程共混物相态反转问题。研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技术与设备,提高我国TPV技术水平。 三、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各个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出色完成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预备项目和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计划(攻关)等项目同时,非常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完成产业化工程配套项目20多项,创办了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和北京华新科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使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与装备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塑料电磁动态塑化挤出设备已形成了7个规格系列,近两年在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近800台(套)。销售额超过亿元,还有部分新设备销往荷兰、泰国、孟加拉等国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PE电磁动态发泡片材生产线2000年和2001年仅在广东即为国家节约外汇近1600万美元,每条生产线一年可为制品厂节约21万k的电费。塑料电磁动态注塑机已开发完善5个规格系列,投入批量生产并推向市场;塑料电磁动态混炼挤出机的中试及产业化工作已完成,目前开发完善的4个规格正在生产试用。并逐步推向市场目前新设备的市场需求情况很好,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对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将技术与资本结合,引入新的管理、市场等机制,争取在两三年内实现新设备年销售额超亿。我国已加入WTO,各个行业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技术与装备的道路,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由跟踪向跨越的转变;把握技术前沿,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科学研究与产业界的结合,加快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快我国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Chris Rauwendaal,Polymer Extrusion,Carl Hanser Verlag,Munich/FkG,l999. [2]瞿金平,聚合物动态塑化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27435. [3]瞿金平,聚合物电磁动态塑化挤出方法及设备[J].中国专利,I990;美国专利5217302,1993. 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篇2 浅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各种各样新的要求。现代,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发展;前景 一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巳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高分子材料与国民经济、高技术和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说, 人类已进人了高分子时代。高分子材料工业不仅要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不断提供许多量大面广、日新月异的新产品和新材料又要为发展高技术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性材料。 鉴于此, 我国高分子材料应在进一步开发通用高分子材料品种、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以满足市场需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五个方向: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近年来,随着电气、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并健进其进? 步的发展, 高分子材料在不断向高功能化高性能化转变方面日趋活跃,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 高分子材料各领域的应用 1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以塑代钢” ,“ 塑代铁” 成为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热门和重点。这类研究拓宽了材料选用范围,使机械产品从传统的安全笨重、高消耗向安全轻便、耐用和经济转变。如聚氨酉旨弹性体,聚氨醋弹性体的耐磨性尤为突出, 在某些有机溶剂 如煤油、砂浆混合液中, 其磨耗低于其它材料。聚氨醋弹性体可制成浮选机叶轮、盖板, 广泛使用在工况条件为磨粒磨损的浮选机械上。又如聚甲醛材料聚甲醛具有突出的耐磨性, 对金属的同比磨耗量比尼龙小, 用聚四氟乙烯、机油、二硫化钥、化学润滑等改性, 其摩擦系数和磨耗量更小, 由于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 聚甲醛大量用于制造各种齿轮、轴承、凸轮、螺母、各种泵体以及导轨等机械设备的结构零部件。在汽车行业大量代替锌、铜、铝等有色金属, 还能取代铸铁和钢冲压件。 2 高分子材料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厚度会对电池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减薄膜的厚度可大幅度降低电池内阻, 获得大的功率输出。全氟磺酸质子交换 膜的大分子主链骨架结构有很好的机械强度和化学耐久性, 氟素化合物具有僧水特性, 水容易排出, 但是电池运转时保水率降低, 又要影响电解质膜的导电性, 所以要对反应气体进行增湿处理。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加湿技术, 保证了膜的优良导电性, 也带来电池尺寸变大增大左右、系统复杂化以及低温环境下水的管理等问题。现在一批新的高分子材料如增强型全氟磺酸型高分子质子交换膜耐高温芳杂环磺酸基高分子电解质膜纳米级碳纤维材料新的一导电高分子材料等等, 已经得到研究工作者的关注。 3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的应用:新一代种子化学处理一般可分为物理包裹利用干型和湿形高分子成膜剂, 包裹种子。种子表面包膜利用高分子成膜剂将农用药物和其他成分涂膜在种子表面。种子物理造粒将种子和其他高分子材料混和造粒, 以改善种子外观和形状, 便于机械播种。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研究开发进展:种子处理用高分子材料已经从石油型高分子材料逐步向天然型以及功能型高分子材料的方向发展。其中较为常见和重要的高分子材料类型包括多糖类天然高分子材料, 具有在低温情况下维持较好膜性能的高分子材料, 高吸水性材料, 温敏材料, 以及综合利用天然生物资源开发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等, 其中利用可持续生物资源并发的种衣剂尤为引人关注。 4 高分子材料在智能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智能隐身材料是伴随着智能材料的发展和装备隐身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材料,它是一种对外界信号具有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自动调节自身电磁特性功能、自我指令并对信号作出最佳响应功能的材料/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外加式隐身和内在式雷达波隐身思路设计,为隐身材料的发展和设计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是隐身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以其可在微观体系即分子水平上对材料进行设计、通过化学键、氢键等组装而成具有多种智能特性而成为智能隐身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三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1高性能化 进一步提高耐高温,耐磨性,耐老化,耐腐蚀性及高的机械强度等方面是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工业、家用电器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创造新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改变催化剂和催化体系,合成工艺及共聚,共混及交联等对高分子进行改性,通过新的加工方法改变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通过微观复合方法,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 2高功能化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最具活力的新领域,目前已研究出了各种各样新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如可以像金属一样导热导电的高聚物,能吸收自重几千倍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以作为人造器官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鉴于以上发展,高分子吸水性材料、光致抗蚀性材料、高分子分离膜、高分子催化剂等都是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向。 3复合化 复合材料可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和不足,发挥不同材料的优点,扩大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提高经济效益。高性能的结构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革命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海洋工程等方面,今后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性能、高模量的纤维增强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合成具有高强度,优良成型加工性能和优良耐热性的基体树脂,界面性能,粘结性能的提高及评价技术的改进等方面。 4智能化 高分子材料的智能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智能材料是使材料本身带有生物所具有的高级智能,例如预知预告性,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识别能力等特性,对环境的变化可以做出合乎要求的解答;根根据人体的状态,控制和调节药剂释放的微胶囊材料,根据生物体生长或愈合的情况或继续生长或发生分解的人造血管人工骨等医用材料。由功能材料到智能材料是材料科学的又一次飞跃,它是新材料,分子原子级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人 工智能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一个产物。 5绿色化 虽然高分子材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高分子材料带来的污染我们仍然不能小视。那些从生产到使用能节约能源与资源,废弃物排放少,对环境污染小,又能循环利用的高分子材料备受关注,即要求高分子材料生产的绿色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开发原子经济的聚合反应,选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利用可再生资源合成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再循环利用。 四 结束语 高分子材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我国虽然在高分在材料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起步较晚,但目前来看也取得了不错的进步,我们应提高其整体技术水平,致力于创新的高分在聚合反应和方法,开发出多种绿色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满足各项工业和新技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关泰.《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和应用》,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2]李善君 纪才圭等.《高分子光化学原理及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 [3]李克友, 张菊华, 向福如. 《高分子合成原理及工艺学》,科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报告 2.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 3.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 4.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报告 5. 关于材料学方面论文

1.微孔HA的制备及PLA/HA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25(1)2.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研究《塑料科技》,2007,25(3)3.宽峰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中国塑料》,2007(4)结构及流变性能研究。《弹性体》,2007,17(2)5.聚乙烯醇/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国塑料》,2007(6)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28(3)薄膜的光氧化及热力学降解,《合成树脂及塑料》,2006,23(5)8.共混聚合物界面张力的测定方法.《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22(5) on insulating thermal conductive BN/HDPE composites .thermochimica (2007).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塑料科技》2006,34(5)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2006年中国工程塑料年会论文集》 of Compatibilized Nylon6/ABS Polymer Blends, 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Part B:Physics,45:的制备及其对纳米CaCO3/PA66的增韧. 《塑料科技》2006,34(4)14.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的研究.《塑料科技》,2006,34(1)15.原位聚合法制备宽峰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年会论文集》纳米SiO2的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研究 《河北化工》2006(1)17.医用聚乙烯醇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27(3)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中国塑料》,2006,20(6) Morphologies of Poly(L-lactide) Thin Films,《2006年国际高分子物理年会》20.聚乙烯醇缩丁醛/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06,34(1)21.吡唑林荧光化合物的合成与红外光谱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3)22.一种水容器壳体湿法缠绕环氧树脂体系。《复合材料学报》,2005,22(3)熔融接枝SBS及其对PA6增容研究。《工程塑料应用》,2005,33(2)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形态结构研究。《塑料科技》,2005(5)增韧聚丙烯及其脆韧转变机理的研究。《弹性体》,2005,15(5)26.熔融法制备POE-g-GMA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弹性体》,2005,15(6)熔融接枝SBS的研究。《弹性体》,2005,15(6)的制备及其对PA66/纳米CaCO3的增韧研究 《05年中国工程塑料年会论文集》29.聚丙烯的官能化及其与尼龙6相容性。《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26(3)30.分子量对PP/PA6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年会论文集》 GMA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26(1)32.熔融法制备EPDM-g-GMA及其对PEN脆韧转变的研究。《工程塑料应用》,2004,32(12)33.水处理容器湿法缠绕用环氧树脂体系。《纤维复合材料》,2004,21(1)34.熔融法制备EPDM-g-MAH及其对PEN的脆韧转变研究。《塑料科技》,2004(6)35.水玻璃在练漂液中稳定双氧水的探讨。《纺织学报》2004,25(4)36.熔融法制备EPDM-g-MAH及其对PEN的脆韧转变研究。《塑料科技》,2004(6)37.马来酸酐接枝SBS及其对PA6的增容作用。《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25(2) transition in PP/EPDM blends,effect of notch radius.《POLYMER》.polymer44 (2003)3125—313139.结合科研进行教学 提高专业人才素质。《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5)40.聚丙烯的官能化及其与尼龙66相容性研究。《工程塑料应用》:2003,31(3)41.纳米SiOx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纤维复合材料》,2003,20(4)42.增容剂在PC/ABS合金中的应用。《200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年会论文集》43.聚丙烯的官能化及其与尼龙1010相容性的研究。《200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年会论文集》增韧PVC/ABS共混物共混工艺的探讨。《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3,24(1) properties of compatibilized Nylon/ABS polymer blends 《2002年国际高分子物理年会》46.聚丙烯与尼龙共混物相容特性。《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2,23(2)

2021年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1. 高分子学说创立以前高分子的发展

天然橡胶及其硫化工艺

英国人把原产于巴西的橡胶树引种到了东南亚,使橡胶树得以推广。

当时的橡胶主要用于制造防雨布、防雨鞋等,但是无法克服夏天发粘、冬天变脆的问题,难于真正推广应用。

1839年美国人Goodyear受当时钢铁工业发展的启示,开始尝试用各种化学品对橡胶进行改性,但是始终不太成功,包括用硫磺。

后来一次偶然性的事故给他带来了成功,他在研究保存橡胶的方法时,不小心把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洒在了热火炉上,他把它刮起来、冷却后发现这东西再没有了粘性、而且还具有弹性、不再溶解,他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终于发明了橡胶的硫化技术。

但是他本人并没有获得好处,为了获得专利权他打了好几年的官司,身背20多万美元的债务,穷困交加,死于1860年。

他死后,官司胜诉,1898年美国建立了第一家汽车轮胎公司,为了纪念Goodyear该公司就以其名字作为商标,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中文一般翻译为“固特异”轮胎。

也正是由于他的贡献,所有橡胶的交联技术统称为“硫化”不管用不用硫磺。

赛璐珞和赛璐玢

瑞士科学家舍拜恩是一个实验迷,他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以外,*还把实验室搬到了自己的厨房。

一次实验时,他不小心将盛有浓硝酸和浓硫酸混酸的烧瓶打破,酸液流到了地上,他顺手拿起夫人的围裙擦掉了酸液,并用水冲洗后,开始在火炉上烘烤,结果围裙在没有很干的情况下突然着了火,这令舍拜恩非常震惊。

他开始设计实验让纤维素和硝酸/硫酸反应,发现是硝酸与纤维素发生了反应,而硫酸只是催化剂,因此他发明了硝酸纤维素。

它极易燃烧,剧烈燃烧可以发生爆炸,而且基本没有烟,逐渐代替了黑火药成为炸药,当时的欧洲很多国家建立了被称为火棉炸药的生产企业,但是硝酸纤维素太容易燃烧了,造成了很多爆炸事故,损失惨重,诺贝尔发明了TNT炸药后,它作为炸药方面的应用被遗弃。

当时美国的贵族们流行打台球,台球最初由象牙制造,价格昂贵,同时来源受到极大限制,有一家公司出资1万美元悬赏寻找制造台球的原料。

Hyatt将樟脑等掺入硝酸纤维素发明了赛璐珞,樟脑作为增塑剂加入硝酸纤维素用于代替象牙制造台球,获得1万美元的奖金,电影胶片、玩具等很多制品都开始由赛璐珞制造。

但是极容易燃烧,慢慢被淘汰,后来醋酸纤维素赛璐玢代替赛璐珞,其燃烧性和脆性大大下降,可以制造薄膜和纤维。

酚醛树脂的发明

20世纪初,随着电器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绝缘材料,当时的绝缘材料是虫胶,一种产于东南亚的紫胶虫的树脂分泌物,但是其产量远远不能满足,仅美国年需虫胶量就需要150亿只紫胶虫,因此寻找虫胶的替代物成为科学家的研究热点。

1907年德国科学家贝克兰德为了寻找虫胶的替代物,在查阅科技文献时注意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染料化学”之父Bayer曾经报道,苯酚和甲醛反应容易生成一种粘稠的液体,可以固化,牢牢粘于瓶底,其原意是提醒人们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以免造成反应瓶报废,但是贝克兰德反其道而行之,开始设计实验来进行苯酚和甲醛的反应,最终发明了酚醛树脂,并通过木粉等增强后,既可以完全代替虫胶作绝缘材料,也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电木等材料,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这是真正的第一个人工合成高分子。

2. 高分子学说的建立

1920年39岁的Staudinger开始致力于当时称为“大分子”的化合物的研究,发表了其划时代的文献“论聚合”标志着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当时他在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工作,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和科学家对他的学说嗤之以鼻,当时盛行的学说是“胶体说”也就是说当时认为所谓的高分子实际上是一些难于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分离的一些结构非常相似的化合物的混合物。

在1925年的胶体会议上Staudinger与其他科学家展开了大论战,站在他对面的有好几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最后他不得不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说名言:我站在这里,我别无选择。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1930年法兰克福的胶体化学年会上,长链分子概念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被绝大多数的科学家所接受,标志着高分子科学被科学家所承认,但是直到30年代末期才被大众所接受。

由于Staudinger卓越的贡献,他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Goodyear最终解决了高分子的结构、构型等问题,才最终创立了高分子学说,而这也是高分子物理的研究内容之一。

3. 高分子科学诞生后的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缩聚反应和Carothers

合成纤维的发明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当时的美国对蚕丝的需求量很大,蚕丝的主要供应商是日本和中国,但是当时的中国受列强的侵略、百业萧条,因此日本成为最主要的蚕丝供应商,当时美日关系紧张,虽然当时的粘胶纤维很象蚕丝,但是仅光泽与蚕丝相像,其弹性、纤细等都不如蚕丝,因此美国致力于蚕丝代替物的开发研究。

32岁的才华横溢的Carothers,1928年被任命为杜邦公司研发的总负责人。

他们不注重眼前的利益,而是开始进行新的长时期的研究,人们将他们的实验室称为纯科学楼。

他们首先在二醇和二酸的缩聚反应中进行,由于原料的原因放弃,1934年合成出了尼龙66,但是工业化实验并不太成功,极度痛苦的Carothers承受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又由于其姐姐的去世的双重打击,Carothers于1937年春天自杀,未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次代价高昂的赌注,因为杜邦公司在先后接近十年的时间里投入了300多人的研究队伍、2700多万美元的经费,也有一些人断言,合成纤维如果不与天然纤维混合不可能有什么用途。

但是1937年底杜邦公司就成功开发出了工业化的尼龙66,1940年5月上市,被抢购一空。

每年可以为该公司带来近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其产品全部被美国军方收购用于制造降落伞。

若Carothers再坚持半年,他就会看到他的成果为世人带来巨大的利益,他也必将是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

Carothers一开始是用脂肪族二酸和脂肪族二醇研究脂肪族聚酯的,虽然合成了聚酯,但是没法做成纤维,后来改为研究聚酰胺就获得了成功,而英国人后来改脂肪族二酸为对苯二甲酸就成功开发出了涤纶纤维。

高分子溶液理论和分子量的测定

Flory是Carothers的助手和学生,他在老师自杀身亡后,离开了杜邦公司到大学去工作,继续其老师未竟的事业,他继承和发展了Carothers的理论,将物理、数学和量子化学的方法引入到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尤其是高分子溶液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于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Flory的贡献在于高分子溶液理论。

配位聚合和Ziegler-Natta

Ziegler和Natta是完全不同性格的两个人,Ziegler是德国人,最先开始配位聚合研究,并成功合成出了高密度聚乙烯,但是他喜欢纯基础研究,不想与工厂合作,害怕被迫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而Natta则不同,他与蒙特卡蒂尼公司合作,获得了充足的研究资金,他听了Ziegler的相关报告后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派人到其研究机构学习过很难进行操作的易燃易爆的烷基铝的操作工艺,并促成了Ziegler与其所在公司的合作。

他利用Ziegler发明的催化剂从事聚丙烯的研究,本意是合成橡胶,而Ziegler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当Ziegler研究出来以后打算转让给蒙特卡蒂尼公司,才被告知Natta早已经成功申请了专利,为此二人产生了矛盾,直到二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做到同一张桌子旁,他们才化干戈为玉帛,重新言归于好。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他们二人应该是典型代表,因为他们既从理论上发展了配位聚合理论,又通过工业化产生了巨额的经济效益,他们开发了的聚乙烯和聚丙烯。

这是基础研究与工业化生产完美结合的典范。

高密度聚乙烯和全同立构聚丙烯之所以成为广泛应用的高分子材料,而不同于自由基聚合得到的低密度聚乙烯和无规立构聚丙烯,是由于其构型的特点导致它们易于结晶。

液晶高分子和Pierre-Gilles de Gennes

Pierre-Gilles de Gennes是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的化学家,由于其在液晶高分子方面做出的贡献获得了199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并提出了“软物质”的概念,成为近年来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液晶显示技术和液晶纺丝技术已经广泛应用。

导电高分子的发展

大家知道,第一个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就是为了绝缘,而且人们一般认为高分子材料就是绝缘材料,但是Heeger、Macdiarmid和Shirakawa却致力于导电高分子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Shirakawa在日本筑波大学开始从事聚乙炔的合成研究,可是一直不太成功,后来他的一个研究生在做实验时加错了料,结果合成出了聚乙炔,而且其导电性很好。

后来他到了美国继续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并与Heeger和Macdiarmid进行精诚合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合成了聚乙炔、聚苯胺、聚苯等,于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4. 我国的高分子科学研究开始于1952年,经过70余年的积累.已形成—支规模较大的研究队伍。

分类学科领域比较齐全,在高分子科学的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

1987年以来,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年会上收到的论文近千篇,年会之外每年还召开数目不等的全国性各种专题会议和国际高分子论文报告会(在国内召开),每年平均也有干篇论文参加交流,反映出我国高分子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我国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确切人数很难统计,粗略估计约为5000人(不包括在读学生和产业界的高分子工程技术人员),其中从事基础研究的约占20%,从事不同程度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的约占80%。

在高分子科学学科内部,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的约占高分子学科研究人员总数的60%-65%,从事高分子物理研究的约占25%-30%,从事高分子工程研究的约占10%。

此外,近年来随着学科交叉的发展,还有相当数量的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科研人员和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无机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分别从本学科角度涉入了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工作。

中国高分子科学的进展不断见诸报端。

新华社曾报道: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聚醚砜、聚醚醚酮、双马型聚酰亚胺等类树脂专用材料及其加工技术”,在成都通过由国家有关部门组成的验收委员会的验收。

聚醚砜、聚醚醚酮、双马型聚酰亚胺等特种工程塑料,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由于这类材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现已成为各种空间飞行器和新型运输工具实现高速、轻量、增加航程的可靠保证,也是电子电气产品实现大容量、高集成和小型化不可缺少的新材料。

由四川联合大学、北京市化工研究院、东方绝缘材料厂等10个单位共同承担的这项重点课题,经过120多名科技人员五年合作攻关,不但全面完成了任务,取得27项鉴定成果。

其中吉林大学吴忠文教授等研制的“聚醚醚酮树脂”,性能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成本大大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大连理工大学等研制完成的“杂环取代联苯聚醚砜的合成”,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川联合大学、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东方绝缘材料厂江璐霞教授等研制的“双马型聚酰亚胺航空工装模具材料”,在国内处领先地位,达到80年代末国际水平。

目前有多种产品形成了规模生产能力。

另外,新华社还曾以“我国高分子化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为题报道一种用于家电产品的新型紫外光固化涂料——JD-1紫外光固化树脂,在湖南长沙市研制开发成功,并通过鉴定。

专家们认为,它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位于长沙市东岸的湖南亚大高分子化工厂有限公司,多年来始终追踪高科技发展潮流,不断研制开发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新技术,并使这些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这个公司的科技人员在资金少、条件差的情况下,经过数千次试验,终于研制开发出JD-1紫外光固化树脂。

只需在各种家电外部涂上一层紫外光固化树脂,经过一番处理,家电犹如穿上一件硬如玻璃钢、光洁似镜面的“外衣”。

专家介绍,家电外表的装饰是衡量其档次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国内外化工界多年研究的一大课题。

新型紫外光固化树脂的研制成功,将使我国家电装饰跨上一个新台阶;同时结束长期进口的历史,可节约大量外汇。

专家鉴定认为,这是一种污染少、节能效益好的高科技产品,具有耐冲击、耐老化、固化速度快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电冰箱、洗衣机、电气仪表、电讯设备和汽车、摩托车等。

一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聚合物技术——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合成技术在大庆油田化工总厂研制成功。

专家称,这项技术推广应用后,可使聚合物用量在减少百分之二十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每年可为油田化工企业增效5000多万元。

1995年,随着三次采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推广应用,油田化工总厂引进法国技术生产聚丙烯酰胺,分子量达1000-1500万,使我国生产聚合物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但根据聚合物驱油试验研究,分子量大于1700万的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驱油效果更好。

为了加快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产品的工业开发步伐,大庆油田化工总厂通过多渠道横向联合的办法,开展科技攻关。

仅用三个月时间,攻关小组的14名科技人员就在工业化试验中,成功地合成了分子量达到1700万的聚丙烯酰胺,并在试生产中取得了满意效果。

目前,这个

厂已开始投入批量生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产品。

另外,“PTC智能恒温电缆”、“多功能超强吸水保水剂”、“粉煤灰高效活化剂”等等,都是我国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取得的不俗成果。

还有就是我国的高分子单链单晶的研究取得国际领先的成绩:成功地制备出顺丁橡胶的单链单晶,独创性地开展了单分子链玻璃体的研究,首次观察到高分子液晶态的新的纹影结构。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巳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篇1 浅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摘要】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在工业上取得的飞速发展,介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情况,探讨其创新研究,并详细阐述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近年来,某些特殊领域如航空工业、国防尖端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对聚合物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强度、高模量、轻质等,各种特定要求的高强度聚合物的开发研制越来越显迫切。 一、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发展概况 近50年来,高分子合成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造粒用挤出机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进,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主要采用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3t/h;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采用连续混炼机+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10t/h;80年代中期以来。采用双螺杆挤出机+齿轮泵造粒,产量可以达到40-45t/h,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产量可高达60t/h。 在l950年,全世界塑料的年产量为200万t。20世纪90年代。塑料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000年增加至亿t至2010年,全世界塑料产量将达3亿t,此外。合成工业的新近避震使得易于璃确控制树脂的分子结构,加速采用大规模进行低成本的生产。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高速、美观、环保、乘坐舒适及安全可靠等要求对汽车越来越重要.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性能的提高带动了零部件及相关材料工业的发展。为降低整车成本及其自身增加汽车的有效载荷,提高塑料类材料在汽车中的使用量便成为关键。 据悉,目前汽车上100kg的塑料件可取代原先需要100-300kg的传统汽车材料(如钢铁等)。因此,汽车中越来越多的金属件由塑料件代替。此外,汽车中约90%的零部件均需依靠模具成型,例如制造一款普通轿车就需要制造1200多套模具,在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模具产业超过50%的产品是汽车用模具。 目前,高分子材料加工的主要目标是高生产率、高性能、低成本和快捷交货。制品方面向小尺寸、薄壁、轻质方向发展;成型加工方面,从大规模向较短研发周期的多品种转变,并向低能耗、全回收、零排放等方向发展。 二、现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创新研究 (一)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 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是以现双螺杆挤出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外的Berstart公司已开发出作为连续反应和混炼的十螺杆挤出机,可以解决其它挤出机(包括双螺杆和四螺杆挤出机)作为反应器所存在的问题。国内反应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的经济发展强烈要求聚合物反应成型加工技术要有大的发展。指交换法聚碳酸酯(PC)连续化生产和尼龙生产中的比较关键的技术是缩聚反应器的反应挤出设备,我国每年还有数以千万吨计的改性聚合物及其合金材料的生产。关键技术也是反应挤出技术及设备。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反应加工设备从原理上看都是传统混合、混炼设备的改造产品,都存在传热、传质过程、混炼过程、化学反应过程难以控制、反应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不可控等问题.另外设备投资费用大、能耗高、噪音大、密封困难等也都是传统反应加工设备的缺陷。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与传统技术无论是在反应加工原理还是设备的结构上都完全不同,该技术是将电磁场引起的机械振动场引入聚合物反应挤出全过程,达到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生成物的凝聚态结构和反应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目的。 该技术首先从理论上突破了控制聚合物单体或预聚物混合混炼过程及停留时间分布不可控制的难点,解决了振动力场作用下聚合物反应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动量及能量传递及平衡问题,同时从技术上解决了设备结构集成化问题。新设备具有体积重量小、能耗低、噪音低、制品性能可控、适应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这些优点是传统技术与设备无法比拟或是根本没有的。该项新技术使我国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直接切人世界技术前沿,并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二)以动态反应加工设备为基础的新材料制备新技术 1.信息存储光盘盘基直接合成反应成型技术。此技术克服传统方式的中间环节多、周期长、能耗大、储运过程易受污染、成型前处理复杂等问题,将光盘级PC树脂生产、中间储运和光盘盘基成型三个过程整合为一体,结合动态连续反应成型技术,研究酯交换连续化生产技术,研制开发精密光盘注射成型装备,达到节能降耗、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2.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物理场强化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在强振动剪切力场作用下对无机粒子表面特性及其功能设计(粒子设计),在设计好的连续加工环境和不加或少加其它化学改性剂的情况下,利用聚合物使无机粒子进行原位表面改性、原位包覆、强制分散,实现连续化制备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 3.热塑性弹性体动态全硫化制备技术。此技术将振动力场引入混炼挤出全过程,控制硫化反直进程,实现混炼过程中橡胶相动态全硫化.解决共混加工过程共混物相态反转问题。研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技术与设备,提高我国TPV技术水平。 三、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各个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出色完成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预备项目和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计划(攻关)等项目同时,非常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完成产业化工程配套项目20多项,创办了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和北京华新科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使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与装备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塑料电磁动态塑化挤出设备已形成了7个规格系列,近两年在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近800台(套)。销售额超过亿元,还有部分新设备销往荷兰、泰国、孟加拉等国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PE电磁动态发泡片材生产线2000年和2001年仅在广东即为国家节约外汇近1600万美元,每条生产线一年可为制品厂节约21万k的电费。塑料电磁动态注塑机已开发完善5个规格系列,投入批量生产并推向市场;塑料电磁动态混炼挤出机的中试及产业化工作已完成,目前开发完善的4个规格正在生产试用。并逐步推向市场目前新设备的市场需求情况很好,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对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将技术与资本结合,引入新的管理、市场等机制,争取在两三年内实现新设备年销售额超亿。我国已加入WTO,各个行业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技术与装备的道路,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由跟踪向跨越的转变;把握技术前沿,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科学研究与产业界的结合,加快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快我国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Chris Rauwendaal,Polymer Extrusion,Carl Hanser Verlag,Munich/FkG,l999. [2]瞿金平,聚合物动态塑化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27435. [3]瞿金平,聚合物电磁动态塑化挤出方法及设备[J].中国专利,I990;美国专利5217302,1993. 有关高分子材料毕业论文篇2 浅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各种各样新的要求。现代,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发展;前景 一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巳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高分子材料与国民经济、高技术和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说, 人类已进人了高分子时代。高分子材料工业不仅要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不断提供许多量大面广、日新月异的新产品和新材料又要为发展高技术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性材料。 鉴于此, 我国高分子材料应在进一步开发通用高分子材料品种、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以满足市场需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五个方向: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近年来,随着电气、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并健进其进? 步的发展, 高分子材料在不断向高功能化高性能化转变方面日趋活跃,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 高分子材料各领域的应用 1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以塑代钢” ,“ 塑代铁” 成为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热门和重点。这类研究拓宽了材料选用范围,使机械产品从传统的安全笨重、高消耗向安全轻便、耐用和经济转变。如聚氨酉旨弹性体,聚氨醋弹性体的耐磨性尤为突出, 在某些有机溶剂 如煤油、砂浆混合液中, 其磨耗低于其它材料。聚氨醋弹性体可制成浮选机叶轮、盖板, 广泛使用在工况条件为磨粒磨损的浮选机械上。又如聚甲醛材料聚甲醛具有突出的耐磨性, 对金属的同比磨耗量比尼龙小, 用聚四氟乙烯、机油、二硫化钥、化学润滑等改性, 其摩擦系数和磨耗量更小, 由于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 聚甲醛大量用于制造各种齿轮、轴承、凸轮、螺母、各种泵体以及导轨等机械设备的结构零部件。在汽车行业大量代替锌、铜、铝等有色金属, 还能取代铸铁和钢冲压件。 2 高分子材料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厚度会对电池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减薄膜的厚度可大幅度降低电池内阻, 获得大的功率输出。全氟磺酸质子交换 膜的大分子主链骨架结构有很好的机械强度和化学耐久性, 氟素化合物具有僧水特性, 水容易排出, 但是电池运转时保水率降低, 又要影响电解质膜的导电性, 所以要对反应气体进行增湿处理。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加湿技术, 保证了膜的优良导电性, 也带来电池尺寸变大增大左右、系统复杂化以及低温环境下水的管理等问题。现在一批新的高分子材料如增强型全氟磺酸型高分子质子交换膜耐高温芳杂环磺酸基高分子电解质膜纳米级碳纤维材料新的一导电高分子材料等等, 已经得到研究工作者的关注。 3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的应用:新一代种子化学处理一般可分为物理包裹利用干型和湿形高分子成膜剂, 包裹种子。种子表面包膜利用高分子成膜剂将农用药物和其他成分涂膜在种子表面。种子物理造粒将种子和其他高分子材料混和造粒, 以改善种子外观和形状, 便于机械播种。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农业种子处理中研究开发进展:种子处理用高分子材料已经从石油型高分子材料逐步向天然型以及功能型高分子材料的方向发展。其中较为常见和重要的高分子材料类型包括多糖类天然高分子材料, 具有在低温情况下维持较好膜性能的高分子材料, 高吸水性材料, 温敏材料, 以及综合利用天然生物资源开发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等, 其中利用可持续生物资源并发的种衣剂尤为引人关注。 4 高分子材料在智能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智能隐身材料是伴随着智能材料的发展和装备隐身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材料,它是一种对外界信号具有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自动调节自身电磁特性功能、自我指令并对信号作出最佳响应功能的材料/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外加式隐身和内在式雷达波隐身思路设计,为隐身材料的发展和设计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是隐身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以其可在微观体系即分子水平上对材料进行设计、通过化学键、氢键等组装而成具有多种智能特性而成为智能隐身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三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 1高性能化 进一步提高耐高温,耐磨性,耐老化,耐腐蚀性及高的机械强度等方面是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对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工业、家用电器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创造新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改变催化剂和催化体系,合成工艺及共聚,共混及交联等对高分子进行改性,通过新的加工方法改变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通过微观复合方法,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 2高功能化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最具活力的新领域,目前已研究出了各种各样新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如可以像金属一样导热导电的高聚物,能吸收自重几千倍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以作为人造器官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鉴于以上发展,高分子吸水性材料、光致抗蚀性材料、高分子分离膜、高分子催化剂等都是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向。 3复合化 复合材料可克服单一材料的缺点和不足,发挥不同材料的优点,扩大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提高经济效益。高性能的结构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革命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海洋工程等方面,今后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性能、高模量的纤维增强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合成具有高强度,优良成型加工性能和优良耐热性的基体树脂,界面性能,粘结性能的提高及评价技术的改进等方面。 4智能化 高分子材料的智能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智能材料是使材料本身带有生物所具有的高级智能,例如预知预告性,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识别能力等特性,对环境的变化可以做出合乎要求的解答;根根据人体的状态,控制和调节药剂释放的微胶囊材料,根据生物体生长或愈合的情况或继续生长或发生分解的人造血管人工骨等医用材料。由功能材料到智能材料是材料科学的又一次飞跃,它是新材料,分子原子级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人 工智能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一个产物。 5绿色化 虽然高分子材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高分子材料带来的污染我们仍然不能小视。那些从生产到使用能节约能源与资源,废弃物排放少,对环境污染小,又能循环利用的高分子材料备受关注,即要求高分子材料生产的绿色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开发原子经济的聚合反应,选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利用可再生资源合成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再循环利用。 四 结束语 高分子材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我国虽然在高分在材料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起步较晚,但目前来看也取得了不错的进步,我们应提高其整体技术水平,致力于创新的高分在聚合反应和方法,开发出多种绿色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满足各项工业和新技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关泰.《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和应用》,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 [2]李善君 纪才圭等.《高分子光化学原理及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 [3]李克友, 张菊华, 向福如. 《高分子合成原理及工艺学》,科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报告 2.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 3.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 4.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报告 5. 关于材料学方面论文

1.Siwei Liu, Wu Yupeng, Yi Zhang, Chi Zhenguo, Jiarui Xu, Yan Wei,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unctional ABA block polymer containing aniline trimer , Chemistry Letter, 2009, 38(8): 840-8412.Hanjia Chen, Xuhua Shi, Yafei Zhu, Yi Zhang, Jiarui Xu,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of Polypropylene by Entrapment of Polypropylene-grafted- poly (ethylene glycol),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9, 114(4):.Xu Bing, Yi Zhang, Chi Zhenguo, Peng Xiangfang, Lin Yongqiang, Xu Jiarui*, Reinforcing and Toughening on Poly(ether imide) by a Novel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Poly(ester-imide-ketone) with Low Content, Polymer Engineering & Science, (10): 2046-20534.Xiqi Zhang, Zhiyong Yang, Zhenguo Chi, Meina Chen, Bingjia Xu, Chengcheng Wang, Siwei Liu, Yi Zhang and Jiarui Xu, A multi-sensing fluorescent compound derived from cyanoacrylic acid,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0,20(2)192-1985.Zhiyong Yang, Zhenguo Chi, Tao Yu, Xiqi Zhang, Meina Chen, Bingjia Xu,Siwei Liu, Yi Zhang and Jiarui Xu, Triphenylethylene carbazole derivatives as a new class of AIE materials with strong blue light emission and high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09, 19, 5541 – 55466.Xiqi Zhang, Zhenguo Chi, Zhiyong Yang, Meina Chen, Bingjia Xu, Lin Zhou, Chengcheng Wang, Yi Zhang, Siwei Liu, Jiarui Xu, Synthesis of carbazole derivatives with high quantum yield and high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ptical Materials, 2009, 32, 94-987.Zhiyong Yang, Zhenguo Chi, Lin Zhou, Xiqi Zhang, Meina Chen, Bingjia Xu, Chengcheng Wang, Yi Zhang, Jiarui Xu, Blue-light-emitting carbazole derivates with high thermal stability, Optical Materials, 2009, 32 : 398–4018.Yigao Yin, Yi Zhang, Zhengguo Chi, Jiarui Xu*, Self-catalytic cross-linking reaction and reactive mechanism studies of ,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2008, 44, 2284-22949.Hanjia Chen, Xuhua Shi, Yafei Zhu, Yi Zhang, Jiarui Xu,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propylene. I. Surface enrichment of poly(ethylene glycol) on polypropylene/poly- (ethylene glycol) blends. Journal of Vinyl & Additive Technology, 2008, 14(1), 28-3310.HJ Chen, YF Zhu, Yi Zhang, JR Xu,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urface composition of polypropylene blends using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FTIR spectroscopy,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2008, 28(8): 1799-180211.. Chen, . Shi, . Zhu, Y Zhang, . Xu, Polypropylene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entrapment of polypropylene-graft-poly(butyl methacrylate),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8, 254: 2521–252712.Hanjia Chen, Xuhua Shi, Yafei Zhu, Yi Zhang, Jiarui Xu, Enrichment of poly(butyl methacrylate) and its graft copolymer of polybutadiene on the surface of polypropylene blend.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8, 107(5), 3049-305713.Hanjia Chen, Xuhua Shi, Yafei Zhu, Yi Zhang, Jiarui Xu,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cromolecular surface modifier PP-g-PEG fro Polypropylene, Front. Chem. Eng. China, 2008, 2(1): 102-10814.Zhenguo Chi, Xiqi Zhang, Yi Zhang, Jiarui Xu, Influence of the Monomer Feeding Sequence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rmotropic Liquid-Crystalline Poly(ester imide)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8, 110, 3001-300815.Shanshan Wei, Yi Zhang, Jiarui Xu, Preparation and property characterization of PAA/Fe3O4 nanocomposite, Front. Chem. Eng. China, 2007, 1(3): 233-23716.Hanjia Chen, Yafei Zhu, Yi Zhang, Jiarui Xu, Surface enrichment of polypropylene -graft-poly(methyl methacrylate) on polypropylene, J. Polym. Res., 2007,14: 489-49617.Jun Xu, Yafei Zhu, Yi Zhang, Yimin Zheng, Zhenguo Chi, Jiarui Xu, Effects of sequence structure on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rmal liquid crystalline Poly(ester imide ketone)s,. Polym. Sci., 2007, 103(5):3183-319318.Shanshan Wei, Yi Zhang and Jiarui Xu, The Dynamic Rheology Behaviors of Reactive Polyacrylic acid/nano-Fe3O4 Ethanol Suspension,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2007, 296(1-3):51-5619.Siwei Liu, Kaizheng Zhu, Yi Zhang, Jiarui Xu, Cyclic Polyaniline Nanostructures form Aqueous/Organic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Induced by Polyacrylic Acid, Polymer, 2006,47:7680~768320.Shanshan Wei, Yafei Zhu, Yi Zhang, Jiarui Xu,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yperbranched Aromatic Polyamides/Fe3O4 Magnetic Nanocomposite, 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 2006, 66: 1272-127721.Gufeng Chen, Yi Zhang, Jiarui Xu,Synthesis of SMA Esters and the Surface Properties when Blending with Polyethylene,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6, 253(3): 1107-111022.Xiaolong Lu, Yi Zhang and Jiarui Xu, Influence of fiber morphology in pull-out process of chain-shaped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Scripta Materialia, 2006, 54, 1617-162123.Hanjia Chen, Yafei Zhu, Yi Zhang, Jiarui Xu,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macromolecular surface modifier for polypropylene, J. Science, 2006, 102(4): 3413-341924.Zhenguo Chi, Dan Cheng, Xinwei Pan, Yi Zhang, Jiarui Xu and Haishan Bu, Thermal transition behaviors in a liquid crystalline polyesterimide, Polymer, 2005, 46(15): 5840-584725.Zhenguo Chi, Xiandong Yao, Yi Zhang, Jiarui Xu, Thermal decomposition kinetics of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polyesterimides,J. Science, 2005, 98(6): 2467-247226.Siwei Liu, Kaizheng Zhu, Yi Zhang, Jiarui Xu, A Novel Method to Conductive Polymer: PMMA with Fixed Length Oligoaniline as Side Chanis, Material Letters, 2005, 59(28): 3715-371927.Yi Zhang, Kailiang Cheng, Jiarui Xu, Thermal stability studies of polyamides and their block coppolymers, Thermochimica Acta, 2005, 425: 137-14128.Yi Zhang, Jiarui Xu et al, A novel method to the preparation of monocaproxy l-end-grouped polycaprolactam with adjustable low molecular weight,J. Science, 2004, 92(2):722-.Jiarui Xu, Yi Zhang and Quanling Zhang, A novel approach to melt-processable molecular composites, Polymer, 2001, 42, 2689-269330.张艺,郑雪菲,牛新星,张燕珠,肖善雄,林文璇,刘四委,黄爱萍,池振国,许家瑞,含硫醚结构均苯型聚酰亚胺的合成及表征,高分子学报,2010, 录用31.张艺,郑雪菲,牛新星,张燕珠,肖善雄,林文璇,刘四委,黄爱萍,池振国,许家瑞,一种新型聚酰亚胺的合成及结构性能表征,中山大学学报,2010,录用32.肖善雄,张艺,孙世彧,刘四委,池振国,许家瑞,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广东化工,录用,2010, 2: 5-833.张燕珠,刘四委,黄爱萍,张艺, 池振国,许家瑞*,热处理对聚酰胺嵌段共聚物/尼龙6共混体系结晶熔融行为和结晶结构的影响,高分子学报, 2010, 2:231-23634.刘四委,张艺,危岩,许家瑞,双聚己内酯封端苯胺三聚体的合成与研究,高分子学报,2010, 1: 22-2635.李红山,张艺,许家瑞,硬脂酸镧对硅烷交联LLDPE 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25(5):46-4836.杨志涌,池振国,于涛,陈美娜,张锡奇,王程程,许炳佳,周勰,刘四委,张艺,许家瑞,具有聚集诱导增强发光效应的咔唑基三苯乙烯衍生物新型单体及聚合物,高分子学报,2009,6:560-56537.张锡奇,杨志涌,陈美娜,许炳佳,张艺,池振国,许家瑞, 含N已基吩噻嗪和N已基咔唑基团的联苯乙烯类有机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2009,6,9-1438.李红山,张艺,许家瑞,氧化镧对LLDPE热氧化分解行为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2008,47(1):51-5539.李红山,张艺,许家瑞,稀土氧化物对LLDPE 热氧分解行为的影响, 塑料, 2008, 37(1), 70-7340.余穗华,赵克,张艺,新型Comfort-DA Ⅱ型义齿黏附剂的研制,广东牙病防治,2008,16(8):94341.尹以高,张艺,陈晓燕,许家瑞,自催化交联型有机硅密封胶的合成和性能研究,中国粘结剂,2007,16(5):1-342.尹以高,陈晓燕,张艺,许家瑞,有机硅密封胶粘接聚烯烃材料的研究,中国粘结剂,2007,16(2):10-1343.逯小龙,张艺,许家瑞,链状纤维增强热塑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2):41-4444.陈谷峰,祝亚非,周勰,张艺,许家瑞. SMA梳状酯化物的合成及其对HDPE表面改性的研究. 功能高分子学报,2007,19-20(1):1-845.李红山,张艺,许家瑞,硬脂酸镧对LLDPE热氧化分解行为的影响,稀土,2007,28(3):5-846.许军,张艺,祝亚非,许家瑞,聚酯酰亚胺共聚物的液晶特性和相转变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7, 46(1):48-5147.许军,张艺,李瑞,祝亚非,池振国,许家瑞,一类含萘环结构的聚酯酰亚胺液晶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2007,4:314-32048.许军,祝亚非,张艺,李瑞,池振国,许家瑞;聚酯酰亚胺三元共聚物的核磁共振波谱法表征,分析测试学报,2007,26(2):145-15049.陈汉佳,祝亚非,张艺,许家瑞,添加型聚丙烯大分子表面改性剂PP-g-PEG的制备及其应用,高分子学报,2007,2:203-20850.陈汉佳,祝亚非,张艺,许家瑞,聚丙烯大分子表面改性剂PP-g-PMMA的制备及其应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23(3):80-8451.陈汉佳,祝亚非,张艺,许家瑞,聚丙烯蜡/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在PP共混体系中的迁移扩散,塑料工业,2007,35(7):42-4652.陈谷峰,张艺,许家瑞,LLDPE/SMA共混物表面固相接枝PEG的研究,高分子学报,2006,6: 829-83253.李红山,张艺,许家瑞,氧化镧对硅烷交联LLDPE热性能的影响,中国塑料,2006, 20(6):73-7654.李红山,张艺,许家瑞,硬脂酸镧对LLDPE热老化行为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2006, 45(6):48-5255.魏珊珊,张艺,许家瑞,聚丙烯酸/Fe3O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6,45(5):47-5056.魏珊珊,祝亚非,张艺,许家瑞。聚(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Fe3O4磁流体的制备及表征,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原《功能高分子学报》),2006,32(6):634-63757.陈汉佳,祝亚非,张艺,许家瑞,聚丁二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4):54-5758.陈汉佳,祝亚非,张艺,许家瑞,聚丁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原《功能高分子学报》),2006,32(6):638-64259.陈汉佳,祝亚非,张艺,许家瑞,氢化聚丁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塑料工业,2006,34(2):11-1460.张艺,池振国,许军,郑毅敏,许家瑞,可纺性热致液晶聚酯酰亚胺的分子设计及 合成,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研究进展,,37-41(ISBN 7-5614 -3149-X/O. 104)61.许军,张艺,李瑞,池振国,郑毅敏,许家瑞,含萘环结构的热致性液晶聚酯酰亚胺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研究进展,2005,A09,42~45 (ISBN 7-5614-3149-X/O. 104)62.刘四委,朱凯征,张艺,祝亚非,许家瑞,含苯胺低聚物侧链的导电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2005,2:266-26863.张艺,程开良,郑毅敏,许家瑞,空间立体结构对芳香聚酰胺及其与脂肪聚酰胺嵌段共聚物结晶行为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Vol 43(5):20-2464.张艺,许家瑞,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MDSC)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化学通报,2004, 5: 341-34765.张艺,许家瑞,微观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I,材料工程,2003. 8: 43-4866.张艺,许家瑞,微观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II,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4:68~7767.曾春莲,张艺,许家瑞等,用MDSC法表征尼龙6和聚乳酸热转变行为,分析测试学报,2003,4:70~7268.张全灵,许家瑞,张艺,微观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分散相结构设计 II,中山大学学报,1999. 38 (5), 4069.张全灵,许家瑞,张艺,微观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分散相结构设计 I,中山大学学报,1998. 37 (5), 39 1.张艺,李霁,何芬,池振国,许家瑞,多重响应性改性纳米磁性颗粒的制备,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19.,广州(口头报告)2.杨志涌,于涛,陈美娜,张锡奇,许炳佳,王程程,刘四委,张艺,池振国,许家瑞, 周勰,具有聚集诱导增强发光效应的咔唑三苯乙烯衍生物的聚合物,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19.,广州(口头报告)3.张艺,李瑞,池振国,许家瑞,热致液晶聚酯酰亚胺/PET共混体系结构与性能研究,2007年先进材料成型技术与材料加工国际研讨会,, pp. 154-157,广州 (口头报告)4.张艺,李瑞,池振国,许家瑞,含萘环结构热致液晶聚酯酰亚胺/PET共混体系研究,2007年高分子学术年会会议,. 成都 (墙报展示)5.许家瑞,张艺,许军,池振国,主链型热致液晶聚酯酰亚胺的可控聚合及表征,2007年高分子学术年会会议,. 成都 (口头报告)6.张艺,程开良,郑毅敏,池振国,许家瑞,三元共聚液晶聚酯酰亚胺/PET共混体系性能研究,2005年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13.,北京(口头报告)7.魏珊珊,祝亚非,张艺,许家瑞, PAA/Fe3O4纳米复合材料中两组分相互作用研究,2005年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13.,北京8.陈谷峰,张艺,许家瑞,SMA酯化物的合成及其对聚乙烯表面改性的研究,2005年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13.,北京9.李红山,张艺,许家瑞,氧化镧和硬脂酸镧对LLDPE结晶与力学性能的影响,2005年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13.,北京10.刘四委,朱凯征,张艺,许家瑞,结构规整的含苯胺低聚物侧链的导电聚合物研究,2005年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13.,北京11.逯小龙,张艺,许家瑞,链状短纤维与热塑性聚合物界面性能研究,2005年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13.,北京12.陈汉佳,祝亚非,张艺,许家瑞,PP添加型大分子表面改性剂的制备及其应用,2005 广东高性能、功能材料研究与产业化及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22,汕头13.张艺,程开良,张全灵,许家瑞,低分子芳香聚酰胺/尼龙6共混体系结晶行为研究,复合材料--成本、环境与产业化(NCCM-13),2004,D:树脂基复合材料,572-576(ISBN 7-80183-467-4)14.许家瑞,张艺,程开良,张全灵,微观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的进展及若干思考,2004年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换届会议,上海15.许家瑞,张艺,程开良,张全灵,可熔融加工的微观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03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Oct 9-14,杭州, Zhang, Yi Zhang and Jiarui Xu, A novel approach to molecular composite 6th Pacific Polymer Conference (PPC-6) December 7-11, 1999 Guangzhou, China, Section-2 0917.许家瑞,张全灵,张艺,曾汉民,微观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增强相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模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97ˊ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f 247,合肥 Zhang, Jiarui Xu et al, Synthesis of Tri-block Copolymer for Melt-processable Molecular Composites,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Section-19, ID-1506,Ed. Yao Zhang, Wanfang Digital Publishers, Beijing, 2001 (CD edition, ISBN 7-900075-46-1/Z-Y)

中国高分子学报

国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通报 高分子学报 功能高分子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国外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ER CHEMISTRY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POLYMER MACROMOLECULES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POLYMER INTERNATIONAL POLYMER SCIENCE SERIES C 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POLYMER PHYSICS

官网资料显示,程镕时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他创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表征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任主任,曾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分子学报》编委,《色谱》编委。

高分子学报是中文期刊,且属于SCI检索杂志,属于SCI4区

中科院士成荣逝世是一个损失,因为他的成绩不菲,是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48、2006,《构建社会网络的政策选择》,《中国软科学》第4期。47、2005,《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江海学刊》第6期;46、2001,《“入世”与知识经济产权保护对策——从组织理论视角作出的分析》(第一作者),《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第5期;45、2000,《美国公共行政理论政策取向》,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第1期。44、2000,《新世纪的领导要有机遇与挑战的意识》,《南京市委组织部党校建纵横谈》年第1期。43、1999,《关于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的若干问题》,世界管理大会提交论文。42、1999,《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管理世界》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1期目录索引。41、1999,《美国公共行政理论超越理性取向》,《国外社会科学》第6期。40、1999,《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的古典传统》,《南大学报》第4期。39、1998,《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江苏省科学学年学术学会论文集。38、1998,《浅论信息化时代的组织结构演变》,江苏省科学学年学术学会论文集。37、1998,《奠定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的知识基础》《科学学研究》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1999年第1期目录索引。36、1998,《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管理》,《人民日报》12月9日。35、1998,《全球化的战略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管理学关注的重点——第四届世界管理大会综述》,华中工学院《国际学术动态》第11期。34、1998,《美国培训领域的发展趋势值得思考》,《高教研究与探索》第4期。33、1998,《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的人本主义取向》,《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32、1998,《建立作为公共管理的知识管理体系》,《社会科学管理》第2期。31、1998,《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的理性取向》,《江海学刊》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1999年第1期转载。30、1997,《沙因对组织文化的研究》,《江海学刊》第2期。《管理科学》1997年第3期转载。29、1997,《斯默西奇对组织文化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28、1996,《中国苏、锡、常地区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途径特征和趋势与东亚工业化模式的比较研究》,美国田纳西州召开的“第34届东南亚研究联合会”会议论文集。27、1996,《路易斯的组织文化理论》,《学坛》第15期。26、1996,《日本政府对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25、1995,《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的演变》,《国外社会科学》第10、1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政治学》1996年第1期转载。《学坛》1995年第17期专刊。24、1995,《试论行政组织结构的重塑》,《江海学刊》第6期。1998年第四届世界管理大会论文集收录。国内24家国家一级刊物来函征求转载。23、1995,《关于江苏省咨询业国际化战略思考》,江苏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年会论文集。22、1994,《发展我国科技咨询的对策研究》,江苏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年会论文集。21、1994,《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抓好“学术榜”工作》,《社会科学管理》第2期。20、1994,《试论行政组织的诊断》,《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19、1994,《行政病的表现及诊治》,《学术新论》第1期。18、1993,《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1期。17、1992,《发扬特色、立足前沿、注重交叉、注重应用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先导和后盾作用》,《1992年全国高教工作会议经验交流论文集》(参与)。16、1992,《美国行政学简介》,《国外社会科学》第11期。15、1992,《合理配置力量 完善运行机制 加速科技进步》(参与),《高教研究与探索》社科版特辑。14、1992,《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优化队伍,提高科技水平》(参与),《研究与发展管理》第4期。13、1992,《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支持与导向》(参与),“全国《科研院所深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同时被“全国第六次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选用。12、1992,《转变观念 完善机制 调整政策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参与),《高教研究与管理》社科版特辑,《全国第六次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1、1992,《深化改革,主动适应,增强活力,提高科技水平和转化效益》(参与),“国家教委科研工作研讨会论文集”。10、1991,《合理部署三个层次科研工作,努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参与),第五届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被评为优秀论文,获优秀论文奖。1992年2月15日为《中国教育报》选登。09、1992,《高校科技工作要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参与),《1992年江苏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论文集》。08、1992,《科学研究:跃上一个新台阶》(参与),《高教研究与探索》第2期。07、1991,《发挥高教优势 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参与),江苏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讨会交流论文。《高教研究与探索》1991年第4期刊用。06、1990,《加强管理,狠抓措施,努力办出一流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全省高校科研管理研讨会论文集》。05、1989,《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天文学科》《高教研究与探索》第4期。04、1989,《第四届国际环太平洋地体构造会议》,《江苏科技年鉴 1989》。科技文献出版社。03、1989,《亚太区第五届海岸带环境与生态系学术会议》,《江苏科技年鉴1989》。02、1989,《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促进科学研究走向世界前沿》,《江苏省高校科协学会工作研讨会论文集》。01、1986,《王颖教授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国家教委外事局《教育外事简报》6月12日。 08、2003,《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07、2003,《公共组织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06、1998,《政治社会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05、1997,《公共关系学》(参编),河海大学出版社。04、1997,《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03、1991,《南京大学行政工作规范与程序》,南京大学出版社。02、1991,《实用科技成果荟萃》(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01、1990,《江苏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模式与途径》(参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1.丁海平,廖振鹏,强地震动场相位谱的一种工程预测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6(2), 1996,76-862.丁海平,周正华,土层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世界地震工程,14(3),1998,26-313.薄景山,丁海平,场地分类研究状况简介,全国地震区划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8,103-1094.丁海平,廖振鹏,周正华,土-结构相互作用通用程序的改进,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2),1999,51-555.周正华,廖振鹏,丁海平,一种时域复阻尼本构方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2),1999,37-446. 周正华,丁海平,李山有等,地表激振条件下油层振动反应分析,世界地震工程,15(3), 1999,75-817.丁海平,金星,土层地震反应传递函数的模拟,世界地震工程,16(4),2000,35-418.丁海平,刘长和,复阻尼理论的一点注记,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1(1),2001,61-639.丁海平和廖振鹏,动力刚度计算方法-盐溶法的改进,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1(2),13-18,2001.10.丁海平和廖振鹏,线性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时域-频域联合解法,地震学报,23(4),413-419,.Ding Hai-ping(丁海平) and Liao Zhen-peng(廖振鹏), A hybrid analysis method for linear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in time domain and frequency domai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4(4) , 440-447, .侯兴民,廖振鹏和丁海平,基础动力刚度的精确数值解及集中参数模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1(4) ,10-17,.王绍博,丁海平,结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对应于不同阻尼的修正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1(4),2001,.Xing-min Hou, Hai-ping Ding, Shao-lin Chen.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Shake Table Foundation.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Tianjin, China, 2002. 科学出版社.15.丁海平,袁一凡,金星和刘启方,弹性介质中地震动空间变化规律初探,现代地震工程进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1—.丁海平,,金星,刘启方,袁一凡,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相干函数的影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1):.丁海平,,刘启方,金星,袁一凡,基岩地震动的一个相干函数模型——倾滑断层情形,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2):1-5.

高分子学报英文全称

序号 英 文 刊 名 中 文 刊 名 ISSN SCIsearch SCI CDE1 Acta Biochmica et Biophysica Sinca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 Acta Botanica Sinica 植物学报 0577-7496 89 3 Acta Ahimica Sinica 化学学报 89 4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地质学报(英文版) US1000-9515 89 5 Acta Mathematical Sinica-New Series 数学学报(新辑,英文版) 1000-9574 89 6 Acta Mechanica Sinica 力学学报(英文版) 7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a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0894-9166 6789 8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中国药理学报 6789 9 Acta Physica Sinica- 0verseas Edition 物理学报(海外版) 1004-423X 6789 10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物理化学学报 1000-6818 89 11 Acta Polymerica Sinica 高分子学报 1000-3304 89 12 AIgebra Colloquium 代数集刊(英文版) 1005-3867 89 13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SZ0253-4827 89 14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 0895-3988 789 15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ties-Chinese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9 16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1005-9040 6789 17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0890-5487 89 18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vices B 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SZ0252-9599 789 19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1001-8417 789 20 Chinese Journalo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21 Chinese Journalo of Chemistry 中国化学(英文版) 1001-604C 6789 22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高分子学报(英文版) 23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6789 24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US0256-307X 6789 6789 25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英文版) 1001- 6538 6 8926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0253- 6102 678927 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8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计算数学学报(英文版) 29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001-9014 89 30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无机材料学报 1000- 324X 89 31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nal 国际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1006-706X 89 32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33 Journal of Rare Earths 稀上学报(英文版) 1002-0721 6789 34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 Sci Ed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 341000-2413 6789 35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000-3282 6789 36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 US 37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1002-185X 89 38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Physics,Astronom 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天文学,英) 6789 39 中国科学- B辑(化学,英) 100609291 6789 789 40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 中国科学- c辑(生命科学,英) 1006n9305 789 789 41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中国科学- D辑(地球科学,英) 1006-9313 789 789 42 Science in China Seried E-Technological Sciences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英) 1006-9321 789 789 43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44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中国教育与社会? US1061-1932 789 45 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 法律与政府? US0009-4609 89 46 Chinese Literature 中国文学cn1005-3050 FOOO9-4617 89 47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 US0009-4625 789 48 Chinese Studies in Philosophy 中国哲学研究 US0023-8627 7 949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中国历史研究 US0009-4633 789 50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当代思潮(中文版) 1097-1467 89

百度文库中有列出,您可以点开链接看看。

提供:早检测

在知网有sci分类栏目。栏目下就显示名字和影响因子。望采纳@

主要有如下的收录,这里不支持表格,故略显凌乱。请见谅。此处为SC收录情况:(EI与ISTP,君可自行在GOOGLE中“被×收录的国内期刊”为关键词,搜索DOC或者EXCEL文件。谢谢SCI收录中国期刊一览出版地 收录库 刊名 刊期 ISSN 2003年影响 因子CHINASCI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中文版)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英文版)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文版)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PHYSICS《中国物理》(物理学报一海外版) (英文版)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IN THEORETICAL 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地质幕》(英文版) IN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INCHINA SERIES B-CHEMISTRY《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IN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IN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IN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IN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Bimonthly1672-1799HONG KONGSCI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JOURNAL OF JOURNAL OF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中文版) BOTANICA SINICA《植物学报》(中文版)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中文版)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英文版)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英文版)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METALLURGICA SINICA《金属学报》 OCEANOLOGICA SINICA海洋学报(英文版)Quarterly0253-505XCHINASCI-E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中文版)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文版) PHYSICO-CHIMICA SINICA《物理化学学报》(中文版)) PHYTOTAXONOM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PHYTOTAXONOMICA SINICA《植物分类学报》(中文版)Bimonthly0529-1526CHINASCI-EACTA POLYMERICA SINICA《高分子学报》(中文版)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JOURNAL OF ANDROLOGY《亚洲男性学》(英文版)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OCEAN ENGINEERING《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CHEMICAL 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中文版)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报》(英文版) JOURNAL OF CATALYSIS《催化学报》(中文版)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学报》(中文版)Bimonthly1003-7713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英文版)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地球物理学报》》(中文版)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无机化学学报》(中文版)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中文版)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结构化学》(中文版)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PHYSICS《中国物理(物理学报一海外版)(英)》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IN THEORETICAL 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地质幕》(英文版) DIVERSITY《真菌多样性》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CHINESE EDITION《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文版)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亚洲天然产品研究杂志》(英文版)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红外与毫米披学报》(英文版) OF INORGANIC MATERIALS《无机材料学报》(中文版)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材料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OF RARE EARTHS《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土壤圈》(英文版)Quarterly1002-0160CHINASCI-E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Bimonthly1009-0630CHINASCI-E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文版) IN CHEMISTRY《化学进展》(中文版)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文版) METALS《稀有金属》(英文版) IN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INCHINA SERIES B-CHEMISTRY《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IN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IN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IN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INCHINA 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中国科学F辑》(英文版)Bimonthly1009-2757CHINASCI-ESCIENCE IN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Bimonthly1672-1799CHINASCI-E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版) CARBON MATERIALS《新型炭材料》(中文版)Bimonthly1007-8827TAIWANSCI-EASIAN JOURNAL OF CONTROLQuarterly1561-8625TAIWANSCI-E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JOURNAL OF JOURNAL OF OF MECHANICSQuarterly1727-7191TAIWANSCI-E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OF FOOD AND DRUG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KONGSCI-E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 索引序列
  • 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
  • 2021年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
  • 中国高分子学报
  • 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高分子学报英文全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