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降水论文参考文献

降水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降水论文参考文献

一、前言 近几年在洛阳地区,深井降水利用较多,但有些单位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的公式不当,或者考虑的因素不周,最终会造成降水的失败,最后不得不加井,这样既费钱又费时间,下面就以本人在深井降水方面的经验来和大家探讨。

毕鸣,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气候变化模拟以及未来50年气候变化预测,85-9132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蔡绪贻,佘云平.1993.洛阳市浅层地下水硬度升高机理初探.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4卷第4期

曹鸿兴,郑耀文,顾今.1988.灰色系统理论浅述.北京:气象出版社,120页

曹鸿兴.1994.气候动力模式与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曹银真.1991.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地理科学,第1期

陈望和,倪明云等.1987.河北第四纪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08页

程麟生.1994.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和模拟.北京:气象出版社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82.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国地质学会首届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选编.北京:地质出版社

丁开宁,郝爱兵,王孟科.1996.石家庄市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机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

丁一汇.第二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主要科学成果和问题.地球科学进展,第2期

段永候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鄂竞平.1997.为彻底改变海河流域水环境而奋斗.海河水利,第2期

冯金量,李庆辰.1998.论华北河口衰亡.地理科学,第18卷第4期

符淙斌,严中伟.1996.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生存环境.国家攀登计划“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项目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朱江,赵忠宪.1995.府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质量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高玉荣,许木启.1995.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体营养水平研究.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巩无禄.1995.河北省水文特性.水文,第4期

郭秉荣等.1996.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预测理论.北京:气象出版社

胡喜荣.1995.水库与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系.海河水利,第6期

黄洪峰.1997.土壤-植物-大气相互作用原理及模拟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黄玉瑶.1995.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的退化与修复.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金相烂,屠清英.1990.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39~302页

李浩.1993.全球变化与人类生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期

李鸿吉,张菊明.1981.电子计算机制图方法及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俊等.1994.城市化对天津市雨洪情势变化的影响.海河水利,第5期

陆铮,王金荣等.1995.地下水超采引起的水环境变化.海河水利,第2期

陆中央.1996.河北省水资源总量计算;张卫东.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马强等编译. C++环境下的Windows编程技术与实例.北京:海洋出版社

毛文永,文剑平.1991.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任荣.1991.沧州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的初探.地质灾害与防治,第21卷第1期

施雅风主编.1995.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石广玉等.1996.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物理模式研究,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史风波.1994.海滦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研究,第15卷第1期

宋玉宽等.1996.二氧化碳稳态倍增下的气候变化数值模拟,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建中,盛学斌,杨明华,冯建斌.1995.海河流域水资源地理环境.见:刘昌明主编.中国水问题.北京:气象出版社

孙讷正.1981.地下水流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汤奇成.1990.黄河水资源利用对河口环境影响初探,水资源开发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

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组.1987.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深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39~43页

王东胜等.1998.氮迁移转化对地下水硬度升高的影响.现代地质,第12卷第3期

王绍武等.1996.近百年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85-9132 项目论文编委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王秀兰,陆中央.1998.河北省水环境特征.河北水利科技,第19卷第3期

王裕玮.1997.海河流域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海河水利,第2期

魏忠义等.1985.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水文效应.地理研究,第2期

许木启,朱江,黄玉瑶,赵忠宪.1995.白洋淀水系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水质.见:白洋淀区域水污染控制研究(第一集),水陆交错带水环境特征与调控机理.章申,唐以剑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薛禹群,谢春红.1980.水文地质学的数值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姚檀栋.1987.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趋势问题.地理科学,第2期

姚玉致.1994.河北平原过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的影响.河北地质情报,第4期

叶岱夫.1998.降水与森林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大自然探索,第1期

颐庭敏.1991.华北平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

应用气象学报.997.第8卷增刊.全国气候模式学术研讨会专刊.北京:气象出版社

游性恬等.1992.数值天气预报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

于凤兰,钱金平,李恩庆.1994.海滦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余志豪等.1996.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北京:气象出版社

张金屯.1998.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地理科学,第5期

张卫东.1996.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云峰等.1994.城市环境保护——太原市环境污染与防治植物.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著.1977.数学地质引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59~195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洋淀工作站.1958.白洋淀生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初步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科研领导小组.1987.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06页

周雪猗.1995.计算水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玉.毛河流域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研究.水资源研究,第14卷第3期

85-913项目02课题论文编委会编.1996.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三集),国家科委85-913 项目,02课题成果.北京:气象出版社

A.И.谢列日尼科夫等.1994.铵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标志.见:地质科技动态,1994年7月,刘吉成摘译

Fei views on water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roundwater 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Chiba University,Japan,~106

James 著. Windows 程序员参考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Mike McKelvy & Ronald Martinsen著. Basic 5开发使用手册.杨继平等译.康博创作室审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Paul D Raskin et al.. and sustainability,global patterns and long-range problems,“National Resources Forum”,, ~15,Elsevier Sciences in Great Britain《数学手册》编写组.1979.数学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误差的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雨量器 降水量 观测误差 分析

【论文摘要 】 本文分析了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过程中引起降水量误差的原因,并依据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误差的控制做了明确的要求,对基层测站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1、导言

普通雨量器是使用时间最长,而且设置最广泛的降水量观测仪器,它采取了把自然降水量通过已知一定面积的承水口收集后导入储水瓶,然后再将收集到的降水量用专用量杯量取的方法测取,所以它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是基层测站常用的降水量观测仪器之一。但在观测过程中和其它水文观测项目一样,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一些观测误差,下面就其存在的误差进行探讨。

2、误差来源

湿润误差

普通雨量器的承雨器和储水平内壁对部分降雨的吸附造成的水量损失,称湿润误差。湿润误差是负向系统误差,使观测的降水量系统偏小。湿润误差与雨量器的材料、结构以及风速、空气湿度和气温有关。雨量器内壁越光滑,口径越小,承雨器湿润面积越小,湿润误差越小。风速大、湿度小、气温高,湿润误差就大。

湿润误差包括承雨器和储水瓶两部分,用下式计算:

△pω=(C1+C2)n (1)

式中:△pω—为等时段降雨量观测的湿润误差(mm);

C1、C2—分别为承雨器和储水瓶一次降水量观测中的湿润误差(mm);

n—为该时段内雨量器的湿润次数。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指出,每年降水量的湿润损失一般为—,一年累计湿润误差可使降水量偏小2%左右;降微量小雨次数多的干旱地区,年湿润损失可达10%。

蒸发误差

降水停止到观测时刻或降水间歇期间雨量器储水瓶中水分蒸发造成的损失,称蒸发误差。蒸发误差属负向系统误差。蒸发误差可用下式计算:

Δpe=edhd+enhn (2)

式中Δpe—为时段降水观测蒸发误差(mm);

ed、en—分别为雨量器白天和夜间蒸发损失率(mm/h);

hd、hn—分别为时段降水观测中白天和夜间的蒸发时间(h)。

降水观测蒸发损失与观测站所处的区域的气候条件有关,而且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所以蒸发误差的有关参数必须通过实验确定,不可盲目借用。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指出,蒸发损失量可占年降水量的1—4%。

溅水误差

较大的落在地面上,可溅起—高,并形成一层雨雾随风飘入雨量器内,使观测的降水量大于实际降水量,这项误差称为溅水误差。溅水误差属于正向系统误差。

实践证明带风圈的雨量器溅水误差可使年降水量偏大1%。

地面雨量器的溅水误差可使年降水量偏大—1%。

动力误差

风对雨量器承受降水的干扰造成水量损失,称动力误差。动力误差由飘溢现象产生。飘溢现象是指降雨或降雪时部分降雨或降雪不落入雨量器中的现象。飘溢现象主要是由于雨量器在大风气流中发生流严重变形而产生的,此时经过雨量器上方的气流和雨点的迹线几乎与地面平行,使雨滴飘走而不是落在雨量器内,雪中的比重更小,因而飘溢现象更严重。

动力损失等于雨量器捕捉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间的差值。由于观测降水时多种因素影响,很难确定出实际降水量或真值降水量,而地面雨量器受风的影响较小,也就是说,不管风速有多大,地面风速总为零。雨滴又总要活在地面上,所以在无雨是溅入和风吹雪的干扰时,地面雨滴是捕捉的降水量接近实际降水量。

仪器误差

这里的仪器误差,是仪器作为工厂的合格产品本身具有的误差,不包括仪器现场安装调试不合格、器口安装不水平等认为原因产生的误差。

承雨器环口直径加工误差

设实际降水量为p0,承雨器环口标准内径为D0,含有加工误差的直径为D,由此观测的降水量为p,由于

(3)

应用权对标准差传播体,得

S(p)=2S(D) (4)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规定,雨量器承雨器口内径采用200mm,允许误差为,相对误差为,以此作为限差,得器口加工误差标准差S(D)=,由此引起的降水量观测误差标准差为

S (p)=2S(D)= %

当降水量p=10mm时,承雨器器口误差引起的降水量误差标准差S(p)=。

量雨杯示值误差

量雨杯的内径为40mm,截面积为,承雨器截面积为,是量雨杯的25倍,亦即将雨器收集到的1mm深的降水倒入量雨杯内,水柱则有25mm高;这就等于将降水深度放大了25倍,从而提高降水测量精度。

测记误差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降水量观测要求记至,其相应标准差为。

其他误差

观测场距离建筑物或树木太近、仪器承雨口不水平等,都可以给降水量带来较大误差,但只要按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的要求操作,这些误差时可以减小或完全避免的。

3、消除误差的'方法

溅水

雨水溅失对于大多数雨量器来说约为,可视为器差,很容易消除。

蒸发

蒸发引起的误差则与许多因素有关,基层测站站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温度、风、湿度),还有仪器本身的结构、材料等。据多年工作经验得知,各种类型的雨量器由于蒸发引起的平均误差占年降水量的3-6%,单独的观测误差是。

为了减小蒸发的影响,一是要求承雨器的接雨面一定要光滑,使雨水到达接雨面很快通过漏斗;减少雨水的沾附;二是降雨一经停止时,立即进行测量,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和湿度较小的干燥季节,要及时量取由蒸发引起降水量的损失。

动力

风是造成影响准确地测量降水量的主要原因,风往往导致仪器测得的降水量偏小,降雨时,观测误差取决于降雨类型,确切地说取决于雨滴大小和风速。而在固态降水时,被风吹走的降雪量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所以理想的条件应该是:雨量器器口上空能形成平行的气流,避免有风的局地加速度,尽可能减少冲击器壁气流或湍流。在仪器安装时,避免装在过于空旷和四周有高大的树林或建筑物的地方。风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因此雨量器内收集的降水量随着仪器安置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所以雨量器的器口高度应尽可能低一些,低到能防止从地面可能溅入雨水为度。《降水量观测规范》统一规定为为普通雨量器的高度70cm。

4、结论

湿润误差、蒸发误差和动力误差属于负向系统误差,其中湿润误差和蒸发误差的确定还比较容易,但确定动力误差却比较复杂,为探讨动力损失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在区域内选择若干雨量站展开地面雨量器与标准高度雨量器对比观测实验。动力损失Δpa用捕捉率来表示,两者关系为

Δpa=pm(1- ) (5)

(6)

式中pm—为标准高度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Pg—为地面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R—为捕捉率,捕捉率越大,动力损失越小,当R=1时,Δpa=0。

基层测站对降水量观测值,一般不对上述系统误差进行修正;但应对这些误差有所认识,在观测中按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上述误差。尽可能将误差控制在1—2%以内。

在要求较高的水平衡分析和水资源评价中,如需考虑上述误差,可通过实验确定有关参数。

参 考 文 献: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

管井降水论文参考文献

蔡雪峰教授主要论著1.《建筑施工---桩基工程施工与质量事故处理多媒体课件》,主创人,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筑施工组织》, 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网络计划技术及施工设计》, 副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蔡雪峰教授近5年正式发表的科研教研论文1.钢管扣件节点抗滑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EI)..“北京地铁暗挖施工技术灰色聚类评估分析”《土木工程学报》(一级)第一作者 Cai,Jin-Ping Zhou. RESEARCH ON SLIP OF JOINT FOR FASTENER-STYLE STEEL PIPE FORMWORK SUPPORT.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y Yong Experts. (ISTP),.“灰色关联在桥梁施工设计评审中应用研究”《公路交通科技》(核心)第一作者5.“ 胶合板模板设计软件的研制及应用”《施工技术》(核心)第一作者6.“分级网络法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燕山大学学报》第一作者7.“建筑施工脚手架方案分析及相应软件设计”《施工技术》 (核心)第一作者8. “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软件研制及应用”《燕山大学学报》 第一作者9.“数字化教材研究与应用”《中国大学教学》(核心) 第一作者10. “塔吊基础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⑴第一作者11.“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大学教学》(核心) 第一作者12.“软弱土层中塔吊桩基础设计软件研制与应用”《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第一作者13.“胶合板模板设计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第一作者14.“复杂几何建筑体平面施工测量训练研究”《福建建筑》⑺第一作者15“Crack-tip Stress Fields in FGMs under Anti-plane Shear Impact Loading Using the Non-local Theory”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and Damage Mechanics (FDM2007)Madeira,Portual.(EI收录) 16.“土木工程施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第二作者, .贝壳形钢屋盖大悬挑结构的有限元验算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EI收录).⑾.18.“土木工程施工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一作者,.“北京地铁五号线项目中期评价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一级刊物) 第三作者20.“北京地铁五号线暗挖施工技术方案优选探讨”《土木工程学报》第三作者21.“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应对”《施工技术》(核心)第二作者22.“管井降水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第三作者23.“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质量控制” 《福建建筑》,第二作者24.“扣件式脚手架大模板支撑安全事故分析与控制”《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二作者25.“浅埋连拱隧道地震反应分析”《中南公路工程》(核心)⑶第二作者26.“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风险评价”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12⑹第二作者27.“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应用” 《福建建筑》⑻第二作者28.“工程项目成本分析研究”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⑴第二作者

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进行基础施工,降低地下水位,为基础结构施工提供一个干燥的作业环境是关键。本文主要介绍管井降水技术在某工程基础施工中的应用。 关键词:基坑;管井;降水 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某工程基坑开挖土质主要为粘性土,开挖边坡为1:3,根据施工现场以上实际情况,开挖边坡不进行支护。基坑的降排水为基坑开挖关键,开挖前,应降低地下水位,使其低于开挖面,严禁扰动天然地基,基坑底部预留30cm厚度保护层。基坑降水主要采用明沟排水及管井降水。 工程地质分为上中下三层:上部以人工堆积填土为主,中部为砖红色网纹状粘土,下部基岩以砂砾岩为主。 2材料及设备投入计划 井管:采用砼井管,井管内径φ300mm,管壁厚度50mm,其下部为的沉淀管,上部为无砂砼滤管。 水泵:明沟排水使用2台22kW泥浆泵,每口深井内配置1台150QJ20-26/4型深井泵,每台水泵配置一个控制开关。 3基坑降水施工思路 总体施工方法 开挖边坡为1:3,这一阶段土料含水量适中,基坑直接进行开挖。在第二阶段高程以下土方开挖时采用明沟排水及管井排水;第二阶段从高程以下土方开挖前在高程开始打深井,在截渗墙施工结束七天后开始管井降水,以降低土体潜水,提高地下水位以下土方开挖效率,同时为提高降水效果,采用排水沟的方式辅助降水;第三阶段是在基坑开挖结束后利用管井井点作为集水井,采用明沟和管井同时降低地下水,确保结构施工在旱地进行。 明沟排水布置 基坑为矩形,长,宽21m,随着基坑的开挖,当基坑深度接近时,沿基坑四周(基础轮廓线以外,基坑边缘坡脚内)设置排水沟,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设一直径为的集水井,沟底宽,沟底比基坑低,集水井底比排水沟低。随着基坑开挖,排水沟和集水井随之分级设置与加深,直到坑底达到设计标高为止。基坑开挖至预定深度后,再对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修整完善,沟壁不稳时须利用砖石干砌或用透水的砂袋进行支护。 管井降水布置 抽降管井沿基坑周围距基坑外缘布置,在基坑左右侧各布置一排管井,每侧布置3口井,管井布置数量根据降水的效果增加或减少。井中心距离建筑物边线,井间距为7m,井口直径为600mm,井管分节安装,随基坑开挖逐节拆除至开挖面以上30cm,结构施工期间井内常水位高程控制在以下,以保证土体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面。 深井施工方法 施工程序 井位放样→做井口、安护筒→钻机就位、钻孔→回填井底砂垫层→吊放井管→回填管壁与孔壁间的过滤层→安装抽水控制电路→试抽→降水井正常工作 成孔 采用XY-600型钻探设备钻探成孔。孔径按设计要求选用直径600mm三叶或四锥形钻头,一次成孔。配套水泵为BWT450/12泥浆泵,最大工作压力不低于,输浆量不低于5L/S,可钻性控制在,在粘土层可自造浆,进入砂性土层采用泥浆池合格泥浆。严格控制泥浆比重至,泥浆粘度18~20秒,含砂量小于,一般自钻孔流出的比重在,经高位池沉淀滤后入低位池,经检测合格方可泵送到钻孔循环。 深井系统设备 井管:采用砼井管,井管内径φ300mm,管壁厚度50mm,其下部为的沉淀管,上部为无砂砼滤管。 水泵:每口深井内配置1台150QJ20-26/4型深井泵,每台水泵配置一个控制开关。 吊放井管、滤料回填及粘土止水 为保持钻孔与井管同心,井外壁绑扎导向木块,钻架不移动,用原钻架吊装混凝土管,在复量孔底高程无误后,填写记录。底端先配置一节混凝土盲管,用硬木托盘用钢丝绳揽吊,徐徐下落孔内,直至预定深度。盲管上接滤管,对好企口,外壁包一层80目尼龙滤布,两管接头200mm,用无纺布包扎,其外再用3~4根毛竹片竖向固定,用10#镀锌铁丝箍紧,管外回填中粗砂。 洗孔、抽水 井管安装好后,应立即进行洗孔,不可拖延。洗井后,出水量达到要求,即开始正式抽水,并且通过观测孔测记地下水位。边成井边测量边分析边改进边加井,直到基坑水位降到要求水位。其结构形式见管井柱状结构图 封井 本工程在基础结构施工完成以后,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开始有序地停抽封井,确保质量,不留隐患。为了保证封堵安全,在拆封前先用砂砾回填,上部填粘土夯实。 4管井的运用管理 组织机构 在深井开始施工前专门成立降水小组,人员组成由分管领导1名,施工员2名,并配专职电工2名、发电机工2名,现场值班安排6人24小时值班。 供电系统保证 系统电采用防冲槽下游侧专用线路引接,并与备用电源并网,在系统电停电时启动备用电源,并保证在5分钟内正常运转,以专职电工及发电机工为保障。 井的运行保证措施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将责任分解到每个人,使现场每一项具体工作有具体的人负责实施。 建立现场工作管理体系,并保证体系正常运转,使现场时刻处于受控状态。 在现场设立专门的办公地点,及时检查每口井、每台泵的工作状况,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每天由专职电工检查发电机及线路是否完好,早晚各试启动一次,一旦系统电停电能保证发电机正常运行。同时备好水泵、电线、保险丝等备用材料。 5安全管理措施 根据安全施工用电规范规定,符合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的要求,保证“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实现; 根据工程施工需要,配备专人抽水,定期检查,加强运行维护和检修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力求防患于未然。 严禁私拉乱接线,安排专业电工接线。 为防止人员踩到井内,安拆井管要高出地面30cm。 深井施工和运行过程中要求管中不得落入杂物,反滤层的砂料应冲洗干净,不得夹有泥块。 开挖面以上井管分节安装,随基坑开挖逐节拆除至开挖面以上30cm,后期留作基坑集水井。 参考文献: [1]全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手册》(第1卷)、(第5卷).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转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转来的,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井点降水法有轻型井点、电渗井点、喷射井点、管井井点及深井井点等。掌握教材表 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井点类别降低水位深度(m)一级轻型井点3~6二级轻型井点根据井点级数而定喷射井点8~20电渗井点根据选用的井点确定管井井点3~5深井井点>15(1)轻型井点①轻型井点构造②轻型井点布置单排布置:适用于基坑、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5m的情况。井点管应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一侧,两端延伸长度不宜小于坑、槽的宽度。双排布置: 适用于基坑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的情况。环形布置:适用于大面积基坑。U形布置:采用U形布置,则井点管不封闭的一段应设在地下水的下游方向。(2)喷射井点喷射井点的适用范围:当基坑较深而地下水位又较高时,需要采用多级轻型井点,会增加基坑的挖土量,延长工期并增加设备数量,是不经济的,因此当降水深度超过8m时,宜采用喷射井点,降水深度可达8~20m。喷射井点的布置:单排布置:适用于基坑宽度小于等于10m时。双排布置:适用于基坑宽度大于 10m时。环形布置:适用于基坑面积较大时。井点间距一般采用2~3m,每套喷射井点宜控制在20~30根井管。(3)管井井点管井井点的适用范围:在土的渗透系数大、地下水量大的土层中,宜采用管井井点。管井井点的布置:管井的深度为8~15m,井内水位降低,可达6~10m,两井中间则为3~5m。(4)深井井点深井井点的适用范围:当降水深度超过15m时。降水深度:深井井点一般可降低水位30~40m,有的甚至可达百米以上。练习题:1.根据基坑平面大小、深度、土质、地下水位高低与流向以及降水深度要求,轻型井点的平面布置可采用( )。A.单排布置B.十字交叉布置C.双排布置D.环形布置E.L形布置答案:ACD2.某基槽长为28m,宽为5m,降水深度为4.5m,采用单排轻型井点进行降水,井点管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一侧,且布置的长度应为( )m。A.28B.33C.38D.56答案:C3.某建筑物需开挖宽20m、长l00m、深l0m的基坑,地下水位低于自然地面,为便于施工需实施降水措施,降水方法和布置形式应采用( )。A.单层轻型井点双排布置B.单层轻型井点环形布置C.喷射井点双排布置D.喷射井点环形布置E.深井井点单排布置答案:CD4.某基础埋置深度较深,因地下水位较高,根据开挖需要,降水深度达18m,可考虑选用的降水方式有( )。A.轻型井点B.喷射井点C.管井井点D.深井井点E.电渗井点答案:BD5.在降水施工中采用管井井点的条件是( )。A.土的渗透系数小,且地下水量大B.土的渗透系数大,且地下水量大C.土的渗透系数大,地下水量小D.土的渗透系数小,地下水量小答案:B6.某工程基坑底标高一12.00m,地下水位一2.00m,基坑底面积2000m2,需采用井点降水。较经济合理的方法是( )。A.轻型井点降水B.喷射井点降水C.管井井点降水D.深井井点降水答案:B

轻型一级6米,二级9米,三级12米,管井深度不限

基坑降排水论文参考文献

浅谈基坑排水【摘 要】本文阐述了基坑排水的作用和分类,并对明式排水进行了基坑涌水量计算,重点讨论了对明沟、盲沟及集水井点进行设计,提出了基坑的降排水能力满足要求的结论。【关键词】基坑作用 施工方案 明沟排水【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进行深基坑的开挖施工过程中,由于含水层被切断,在水位压力差的作用下,地下水必然会不断地渗流入基坑,开挖过程中如未能妥善处理好基坑降排水的问题,定将造成基坑浸水,使现场施工条件变差,地基承载力下降,在动水压力作用下很可能引起流砂、管涌和边坡失稳等现象,因此,为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水和排水措施。一、基坑排水作用及种类1、基坑排水的作用一是及时排走雨水;二是有组织地排走不断渗出的地下水,以防积水软化边坡坡角的土质,影响边坡稳定。基坑排水与底板防水施工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通过建立完善的基坑排水系统,利用明沟、盲沟、集水井,采用重力降水,可使垫层下土层中饱和水分渗透出来,形成明水,并尽快排走,减少水分通过毛细作用蒸发,改善垫层含水率,尽可能满足防水层干燥施工条件。因此必须做好基坑排水施工方案,并严格按方案实施。2、基坑排水的种类基坑排水分为明式排水和暗式排水二种,明式排水适用于土粒径比较大的中粗砂地层,采用明式排水时,水流将通过在基坑内的明沟流入集水井,再用水泵或其它设备排除。暗式排水一般适用于细粒径的粉细砂及壤土地层,暗式排水将水流渗入井孔或井点系统中,再靠专门的设备排除。一般来说,明式排水比暗式排水的费用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明式排水。二、基坑排水施工方案1、施工排水应掌握的基本情况在进行排水方案设计前,要搞清排水面积的大小、排水的深度、开挖断面的水文地质情况、含水层的土质及颗粒组成、含水层厚度、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水的流向及水量大小和不透水层的深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进行抽水试验,弄清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影响半径及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2、明式排水量估算小型水利工程基坑排水主要为地基侧渗,排水量往往无抽水试验资料,只能根据经验公式估算。基坑在透水层之上时,渗透流量可按单位面积估算。每1m2的基坑,在1m水头作用下的渗透流量q。采用数值:细砂,中砂,粗砂~2m3/h,有裂缝的岩石~,含淤泥的泥土。汇入集水井的总水量为:Q=qSH式中Q—单位时间内汇入集水井的总水量,m3/h;S—基坑底面积,m2;H—水头,m。计算排水量的目的是选定排水设备的台数及容量。由于地基情况复杂,计算结果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在实际施工中常用试抽法确定。3、设置排水明沟底板外边沿至基坑坡角应有1~的距离,以便于设置排水明沟和搭设施工外脚手架,明沟最浅处应低于结构板底或梁底至少30cm,使土层中积水渗出。明沟应有一定坡度(大于),以免积水,每隔一定距离(小于30m)应设置集水井。明沟靠底板一侧应砌成花砖,形成渗水通道。4、设置排水盲沟设置盲沟应依据坑底地下水发育情况、地基土质、底板结构形式及面积三个标准。一般盲沟布置类似于平屋面有组织排水,将底板内积水引至底板外侧明沟中。主盲沟间距不大于30m,次盲沟设置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对地下水丰富基底土质渗透能力差,个别地方出现涌水等情况,应加密盲沟,并针对涌水点设专用盲沟,梁板式底板的地梁及承台深于板底,可利用主梁底设主盲沟,在次梁底设次盲沟。要防止沟底积水,沟壁用红砖砌成花砖形式。土质较好时可不用砌砖,沟内填充20~40mm碎石,沟顶干铺一层沥青油毡再浇灌垫层混凝土,以防水泥浆堵塞孔隙。盲沟出口应用废钢筋焊成铁栅封闭。5、设置底板外集水井底板外集水井设置在明沟内,根据地下水量的情况,间距不应超过30m,底板下盲沟往往深于底板外侧明沟深度,因此集水井主要应设在主盲沟端部。为便于潜水泵正常工作,集水井深度应超过盲沟深度1m以上。井壁采用花砖砌筑,在土质较差时,井壁要采取加固措施,并应在井壁红砖与土体间填充级配碎石,以防土体流失和井壁坍塌。集水井内水泵安装应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实行自动控制,控制水位及潜水泵运作。6、设置底板内集水井电梯井等较深承台,其承台底部往往深于底板2~3m以上,地基土渗水量大且常出现涌水情况。一般房屋电梯均位于中部,采用盲沟排水工程量大,不仅影响防水层施工,处理不好甚至会破坏混凝土结构,形成渗水通道而渗漏。该问题可通过在基坑内设置集水井的办法来解决,具体方法如下:(1)将电梯井位置处承台局部加深30cm,并在此部位设集水井。在承台基坑内做盲沟,将坑底、坑壁的渗水、涌水引入井内。(2)观察集水井内水量,根据水量大小安装自吸式水泵及自动抽水系统,进行试运行。若水量较大,可加深集水井或增加水泵(底板防水层全部完成后,水量会加大很多)。(3)井盖处垫层混凝土厚200mm并配置Ф12@100网片筋,安装Ф100加厚镀锌钢管及法兰盘,钢管固定在井内焊接支架上。安装前将水泵吸水管、电源线和水位探头从Ф100钢管中穿过。安装水位探头时,应将水位上限控制在垫层下250mm处,水位下限应预备一定水深,以防水泵自吸头吸入空气而停止抽水。(4)自动抽水系统运行,且垫层干燥后,可施工防水层,将柔性防水上返至钢管止水圈处。由于此系统需连续运转,故应安排专人负责并准备备用水泵及备用电源。水泵、电机、水管及控制箱等均应固定在合适位置。(5)浇筑混凝土前应保护法兰螺栓,将混凝土浇筑至预留法兰盘下。由于电梯井处垫层降低了30cm,因此底板混凝土可先浇至井底标高下30cm处。(6)混凝土浇筑完成,试块强度达60%时可取出水泵吸水管及控制线,用橡胶垫、法兰盘快速封闭钢管,观察一天确认无渗漏后,用高一等级混凝土将预留30cm高部分浇筑密实。7、抽水设备选择井点系统由井点管、过滤器、集水总管、支管、阀门等组成,并由抽水设备启动,在井点系统中形成真空,并在井点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真空区,在真空力的作用下,井点附近的地下水通过砂井,经过滤器被强制吸入井点系统内抽走,使井点附近的地下水位降低,因此抽水设备是整个井点系统的关键。三、结语基坑排水是水利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坑排水选择的好,既可以减少投资,也可以保证工程顺利施工。采用较完善的排水措施,可提高防水基层的干燥程度,明显改善防水层施工环境,对保证地下室的防水功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1】张嘉强,深基坑开挖降排水设计,《上海铁道科技》,2008年第3期【2】闫柱兵;白卫东,浅谈基坑排水,《内蒙古水利》,2003年第1期【3】王东伟,浅谈基坑施工中降排水方案的优化设计,《山西建筑》,2008年8月【4】马艺川,多层地下室基坑排水与底板防水施工,《建筑技术》,2005年第12期【5】江涛;覃洪军,浅谈基坑排水,《水利天地》,2006年第6期

1)《工程地质勘查报告书》;2)《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4)《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质量成为追求。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日益重要。那么要写好一篇建筑学论文该从哪里找资料呢,下面来看看我为大家准备建筑学论文参考文献吧。

篇一:

[1]王辉.关于对如何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究[J].科学与财富,2013(7):484.

[2]赵其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及质量管理研究运用[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13(5):23-25.

篇二:

[1]冯峻.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5(03):292.

[2]胡新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效率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杨致远.我国建筑企业的安全风险及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篇三:

[1]陈一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建筑节能,2017(04).

[2]杨柳.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节能改造施工特点及施工技术[J].科技创业家,2013(10).

[3]王鸿宇.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探讨[J].山西建筑,2012(08).

[4]石俊龙,程大磊,林晓波,等.严寒地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外墙最佳保温层厚度研究[J].北方建筑,2017(01).

篇四:

[1]王辉.关于对如何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究[J].科学与财富,2013(7):484.

[2]赵其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及质量管理研究运用[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13(5):23-25.

【扩展阅读】

建筑学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日益增多。现代的建筑在高度上越来越高,而地基深度却越来越深,对地下水的处理要求也比以往传统建筑的要求高出许多。众所周知,一旦地下水位高于地基深度时,极易出现建筑工程基坑坍塌、沉降的现象,最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项目建设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地下水处理的重要性并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方式。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地下水处理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质量成为追求。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日益重要。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遇到深基坑的情况,而深基坑常常会带来地下水渗漏的情况。所以,基坑地下水的处理采取的方法和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基坑的施工安全和整个工程建设的工期和工程质量,必须给予重视。

1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的来源和危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建筑工程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主要有2个来源:第一、地下水渗透。工程设计人员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并为了让基础有足够的承载力,设计时一般采取开挖更深度的基坑来提高其承载力,而基坑的深度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渗漏速度通常成正比例关系,地下水的渗漏量事渗漏速度与安全性密切相关,如果降水不及时或措施不妥当,通常造成基坑涌水、涌泥、涌沙渗漏,甚至引起基坑崩塌。第二、积累水量。基坑施工过程中,上层地表的渗水或雨水会不断的积累到基坑,积少成多,如果排水不及时,积水会浸泡基坑,使土体变软,严重的会导致基坑塌陷。

2基坑施工中对地下水的处理方法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针对地下水的`问题,人工降水法应用最广泛。在基坑开挖之前,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的方法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以下分别介绍降水法中的轻型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降水方法。2.1降水法(1)真空(轻型)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基坑的四周或一边埋设井点管深入到含水层内,井点管的上端安装输送弯管和集水管,最后水管与真空泵和离心水泵连接,启动抽水设备后,地下水通过一系列环节最后从排水管排出,使地下水降至基坑底下。这种方法特点是:机具简单、使用灵活、拆装方便、降水效果好、可防止流沙现象发生、提高基坑边坡稳定、费用较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的土以及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和粉砂的土或明沟排水易引起流沙、坍方等情况使用。(2)喷射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井点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抽出地下水并排走。本法设备较简单、排水深度可达6—20米,基坑土方开挖量少,施工快,费用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的填土、粉土、黏性土、砂土中使用。(3)管井井点降水法。此法的降水设备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机械等组成,用吸水机通过吸水管将水吸出排走。此法使用设备较为简单,排水量大,降水较深,水泵设在地面,易于维护。此法适用于渗透水量大,地下水丰富的土层、砂层或用明沟排水法易导致土粒大量流失,引起边坡塌方及真空井点降水法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用。但管井属于重力排水范畴,吸程高度受到一定限制,要求渗透系数较大(—)。2.2截水法此法是针对基坑外的地下水而采取的措施。通常通过截水帷幕来切断基坑外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截水帷幕通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土墙等施工方法在基坑四周构建一层截水帷幕,截水帷幕的厚度和长度要根据基坑壁的土质、渗水量、基坑的深度和基坑等级等因素决定,有时需要辅助施工防护桩或防护墙,让截水帷幕具有足够的支撑力。截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宜小于×10—6cm/s。截水帷幕分为落底式竖向截水帷幕和悬挂式竖向截水帷幕。当采用前一种方法时,应插入不透水层。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内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2.3明沟排水法此法最简单,适用于浅基坑施工中地下水位较浅的情况,特点是解决较小的渗水和雨水累积基坑中的排水方法。使用此种方法排水时,注意排水沟要挖在基坑的外围,沿着基坑四周挖排水沟,并根据现场的情况设置排水沟的宽度和深度。使用这种方法在排水过程中,往往操作人员粗心大意,没有及时排水,或者没有注意将排出的水及时排走而发生回灌现象,导致基坑内的水越排越多的情况,造成基坑的浸泡,严重时引起基坑边坡土体塌方。所以,在排降水的工作中要认真、细致,要注意观察排水情况和基坑土体浸泡、沉降、滑移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的地下水处理注意事项

在反复实践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基坑排降水施工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选择科学合理的排降水技术方案。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排降水方法。具体来说,根据三种情况来制定排降水的施工方案。a.基坑地质情况及周边环境、支护结构的选型;b.在软土地区开挖深度浅时,可边开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当基坑深度超过3米,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当因降水而危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或回灌方法;c.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保证坑底土层稳定;避免突涌的发生。②要持续进行排降水。从基础开挖一直到基坑土回填完成都要进行排降水,而且在排降水过程中各个井点要做到持续运转,各个井点要平衡的进行降水,保证地下水位的平衡。同时,要落实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对排降水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井点降水深度不平衡,排出的水回流,基坑边坡土体滑坡、塌陷,开裂,支护体系开裂、位移等情况时应该及时解决,或者向施工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会同设计人员一起制定解决方案。③要注意监控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地下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发现新的地方发生地下水渗透时,不能擅自采取排降水的工作,而应该向技术负责人报告,通过专业人员勘察后制定合适的地下水处理方案,选择降水方法并制定降水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合理、有效的降水措施,这样才能保证降水速度符合地下水渗漏的需要,才能保证基坑的安全施工。同时,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应该注意到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和复核降水情况和降水措施的情况,及时地对基坑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基坑降水工作的安全、有效的进行,为项目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水一直处于不平衡、浑浊的状态,施工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施工应急预案,使用合适有效的滤网和砂滤料来处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庞大的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建筑问题。然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由于经常涉及深基坑的情况,基坑排降水自然日显重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地下水的排降水的施工技术,采取合适的排降水方法,以使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得到保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让建筑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莲花.基坑降水引起的沉降变形时空规律及降水控制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学院,2001.

[2]李琳.工程降水对深基坑施工及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刘涛.基于数据挖掘的基坑工程安全评价与变形预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张杰.杭州承压水地基深基坑降压关键技术及环境效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降水井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 防水水位与抗浮设防水位在《规程》“天然地基评价”7款中要求:对地下室防水和抗浮进行评价.由此可知地下室的防水和抗浮是两回事,即两种概念.前者是为防止地下水对地下室的使用功能产生危害(如渗漏、腐蚀等作用)而采取的防水措施;后者是为防止地下水的浮力对基础的作用而危害地下室和整个建筑物安全的抗浮起而采取的措施.从地下水位来说,地下室的防水水位和地下室的抗浮设防水位也不是一回事.这里不谈防水水位,仅对抗浮设防水位谈谈看法与体会.2 在多层地下水情况下各层地下水具有各自的水位和最高水位《规程》第条第1款规定:当有长期水位观测资料时,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可采用实测最高水位;无长期水位观测资料或资料缺乏时,按勘察期间实测最高稳定水位并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规程》第条又规定:当场地中有多层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时,应采取止水措施将被测含水层与其它含水层隔离后测定地下水位或承压水头高度.从上述两条规定可以体会到在多层地下水条件下,各层地下水具有各自的独立水位和最高水位.因为,如果各层水水位不独立存在就不可能测出各层水的水位.对多层地下水进行分层水位长期观测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测出各独立水层的最高水位.3 关于抗浮设防水位的最高水位从上述可见:第一、抗浮设防水位应是最高地下水位;第二、在多层地下水场地,各层水具有独立的水位(水头);第三、多层水的情况下各层地下水具有各自的水位和最高水位(水头).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本《规程》和其它一些有关规范、规程一样也都没有指出在多层地下水条件下如何选择作为抗浮设防水位的最高水位.《规程》中提出以“最高水位”作为“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对这个“最高水位”可以有两种理1)指场地内第一层地下水的最高水位:传统的方法是用第一层地下水的最高水位与基础底面的高程差来计算基础底面地下水的浮力.这一方法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如果基础底面所在层的地下水最高水位低于第一层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则计算浮力过大,据此而采用一些不必要的抗浮措施,将造成工程大、施工困难、延长工期.(2)当基础所在层的最高水位高于第一层地下水的最高水位时,那就必将使浮力计算偏低,而趋于不安全,可能造成工程事故.2)“最高水位”指场地内第一层潜水层以下任一层地下水的最高水头,这层水的水头超过第一层潜水的最高水位;,亦即不管基础底面位于那一层地下水中,浮力的计算都以那层水的最高水头为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由上述可见抗浮设防水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选择不当,必将造成不良后果.4 如何确定抗浮设防水位 关于这个问题有关文献已作了论述.本文参考文献1及2中,用图示的方法说明当基础底面位于那一层地下水(广义地说相对隔水层也是含水层)中时,哪层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就是抗浮设防水位(水头).在本文参考文献3中更是明确地提出“地下建筑物的抗浮设防水位应是基础所在地下水层的最高水位”.如果基础底面位于相对隔水层中时,其所受浮力的计算方法请参看本文参考文献1.因此,在提供抗浮设防水位时,要搞清场地内有几层地下水,基础底板位于哪一层水中,查明该层水的最高水位(水头),该水位(水头)就是抗浮设防水位(水头).在勘察资料中,一般应提出基础可能涉及的各层地下水的最高水位.确定地下水最高水位,在一般地下水没有受到人为干扰但没有长期观测资料的地区,只要精心作好调查,并观测好(包括进行长期观测)各层地下水的水位,比较正确的确定各层最高水位是不难作到的.在没有地下水位长期观测资料又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强烈影响的地区,由于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要正确确定(复原)最高水位无疑是困难的,此时,就应从安全出发来确定最高水位.5 关于“场地抗浮设防水位” 《规程》中有“场地抗浮设防水位”一词,由于在多层地下水场地有多种建筑物,各自有自己的基底深度,可能涉及不同的地下水层而有不同的抗浮设防水位,因此,并不存在统一的场地抗浮设防水位.

降水井的作用是降低地下水位作用或者疏干地下水的作用。

基坑降水井作用是防止基坑破面和基底的渗水,保持基坑底干燥便利施工。增加边坡和坡底的稳定性,防止边坡上或基坑底的土层颗粒流失。减少土体含水率,有效提高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提高土体固结程度,增加地基抗剪强强度。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当开挖底面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时,由于土的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不断地渗入坑内。如果没有采取降水措施,把流入坑内的水及时排走或把地下水位降低,不但会使施工条件恶化,而且更严重的是土被水泡软后,会造成边坡塌方和地基承载能力下降。

井点降水主要的施工工艺

井点降水的施工原理基本相同,施工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根据不同的降水要求及施工环境采用不同管井及抽水的设备进行,同时根据不同的设备进行局部处理。下面就施工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操作流程进行说明。

1 井点测量定位

井点的测量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图纸共同确定位置,并做好标记。一个井点的确定将关系到其他井点的布设及施工,也会影响到降水效果。因此,在井点测量阶段应控制好整个降水工程质量、效果。

2 钻孔

钻孔是井点降水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钻孔时边钻孔边注进清水,使井内泥浆排出,同时应用护筒对孔口进行保护,防止孔口塌方,同时在附近设置排泥沟。在提钻时应注意缓慢进行,防止钻孔发生堵塞。

3 吊放井管

吊放管井时应将管井连续沉入,管间的连接要牢靠,方向要垂直,管井放置好后,管井要高于孔口 m。

4 回填石料

在管井与土之间填充砾石滤料,石料必须采用粗砂,防止滤管堵塞,在填料过程中,要防止孔壁土塌方,石料的填充高度应超过地下水水位线,以保证土层水能够透过滤石进入管井。在每个管井安装完成后要检查渗水性能,以向管内注水,能很快下降为合格。在填充石料后应在管井口处用粘土压实。

5 洗井

洗井是用清水对管井底部进行清洗工作,防止泥沙堵塞排水设备,在清洗过程中应逐根进行,直至流出清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降水井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质量成为追求。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日益重要。那么要写好一篇建筑学论文该从哪里找资料呢,下面来看看我为大家准备建筑学论文参考文献吧。

篇一:

[1]王辉.关于对如何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究[J].科学与财富,2013(7):484.

[2]赵其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及质量管理研究运用[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13(5):23-25.

篇二:

[1]冯峻.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5(03):292.

[2]胡新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效率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杨致远.我国建筑企业的安全风险及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篇三:

[1]陈一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建筑节能,2017(04).

[2]杨柳.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节能改造施工特点及施工技术[J].科技创业家,2013(10).

[3]王鸿宇.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探讨[J].山西建筑,2012(08).

[4]石俊龙,程大磊,林晓波,等.严寒地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外墙最佳保温层厚度研究[J].北方建筑,2017(01).

篇四:

[1]王辉.关于对如何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究[J].科学与财富,2013(7):484.

[2]赵其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及质量管理研究运用[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13(5):23-25.

【扩展阅读】

建筑学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日益增多。现代的建筑在高度上越来越高,而地基深度却越来越深,对地下水的处理要求也比以往传统建筑的要求高出许多。众所周知,一旦地下水位高于地基深度时,极易出现建筑工程基坑坍塌、沉降的现象,最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项目建设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地下水处理的重要性并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方式。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地下水处理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质量成为追求。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日益重要。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遇到深基坑的情况,而深基坑常常会带来地下水渗漏的情况。所以,基坑地下水的处理采取的方法和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基坑的施工安全和整个工程建设的工期和工程质量,必须给予重视。

1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的来源和危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建筑工程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主要有2个来源:第一、地下水渗透。工程设计人员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并为了让基础有足够的承载力,设计时一般采取开挖更深度的基坑来提高其承载力,而基坑的深度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渗漏速度通常成正比例关系,地下水的渗漏量事渗漏速度与安全性密切相关,如果降水不及时或措施不妥当,通常造成基坑涌水、涌泥、涌沙渗漏,甚至引起基坑崩塌。第二、积累水量。基坑施工过程中,上层地表的渗水或雨水会不断的积累到基坑,积少成多,如果排水不及时,积水会浸泡基坑,使土体变软,严重的会导致基坑塌陷。

2基坑施工中对地下水的处理方法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针对地下水的`问题,人工降水法应用最广泛。在基坑开挖之前,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的方法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以下分别介绍降水法中的轻型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降水方法。2.1降水法(1)真空(轻型)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基坑的四周或一边埋设井点管深入到含水层内,井点管的上端安装输送弯管和集水管,最后水管与真空泵和离心水泵连接,启动抽水设备后,地下水通过一系列环节最后从排水管排出,使地下水降至基坑底下。这种方法特点是:机具简单、使用灵活、拆装方便、降水效果好、可防止流沙现象发生、提高基坑边坡稳定、费用较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的土以及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和粉砂的土或明沟排水易引起流沙、坍方等情况使用。(2)喷射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井点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抽出地下水并排走。本法设备较简单、排水深度可达6—20米,基坑土方开挖量少,施工快,费用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的填土、粉土、黏性土、砂土中使用。(3)管井井点降水法。此法的降水设备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机械等组成,用吸水机通过吸水管将水吸出排走。此法使用设备较为简单,排水量大,降水较深,水泵设在地面,易于维护。此法适用于渗透水量大,地下水丰富的土层、砂层或用明沟排水法易导致土粒大量流失,引起边坡塌方及真空井点降水法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用。但管井属于重力排水范畴,吸程高度受到一定限制,要求渗透系数较大(—)。2.2截水法此法是针对基坑外的地下水而采取的措施。通常通过截水帷幕来切断基坑外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截水帷幕通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土墙等施工方法在基坑四周构建一层截水帷幕,截水帷幕的厚度和长度要根据基坑壁的土质、渗水量、基坑的深度和基坑等级等因素决定,有时需要辅助施工防护桩或防护墙,让截水帷幕具有足够的支撑力。截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宜小于×10—6cm/s。截水帷幕分为落底式竖向截水帷幕和悬挂式竖向截水帷幕。当采用前一种方法时,应插入不透水层。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内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2.3明沟排水法此法最简单,适用于浅基坑施工中地下水位较浅的情况,特点是解决较小的渗水和雨水累积基坑中的排水方法。使用此种方法排水时,注意排水沟要挖在基坑的外围,沿着基坑四周挖排水沟,并根据现场的情况设置排水沟的宽度和深度。使用这种方法在排水过程中,往往操作人员粗心大意,没有及时排水,或者没有注意将排出的水及时排走而发生回灌现象,导致基坑内的水越排越多的情况,造成基坑的浸泡,严重时引起基坑边坡土体塌方。所以,在排降水的工作中要认真、细致,要注意观察排水情况和基坑土体浸泡、沉降、滑移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的地下水处理注意事项

在反复实践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基坑排降水施工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选择科学合理的排降水技术方案。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排降水方法。具体来说,根据三种情况来制定排降水的施工方案。a.基坑地质情况及周边环境、支护结构的选型;b.在软土地区开挖深度浅时,可边开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当基坑深度超过3米,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当因降水而危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或回灌方法;c.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保证坑底土层稳定;避免突涌的发生。②要持续进行排降水。从基础开挖一直到基坑土回填完成都要进行排降水,而且在排降水过程中各个井点要做到持续运转,各个井点要平衡的进行降水,保证地下水位的平衡。同时,要落实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对排降水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井点降水深度不平衡,排出的水回流,基坑边坡土体滑坡、塌陷,开裂,支护体系开裂、位移等情况时应该及时解决,或者向施工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会同设计人员一起制定解决方案。③要注意监控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地下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发现新的地方发生地下水渗透时,不能擅自采取排降水的工作,而应该向技术负责人报告,通过专业人员勘察后制定合适的地下水处理方案,选择降水方法并制定降水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合理、有效的降水措施,这样才能保证降水速度符合地下水渗漏的需要,才能保证基坑的安全施工。同时,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应该注意到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和复核降水情况和降水措施的情况,及时地对基坑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基坑降水工作的安全、有效的进行,为项目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水一直处于不平衡、浑浊的状态,施工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施工应急预案,使用合适有效的滤网和砂滤料来处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庞大的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建筑问题。然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由于经常涉及深基坑的情况,基坑排降水自然日显重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地下水的排降水的施工技术,采取合适的排降水方法,以使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得到保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让建筑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莲花.基坑降水引起的沉降变形时空规律及降水控制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学院,2001.

[2]李琳.工程降水对深基坑施工及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刘涛.基于数据挖掘的基坑工程安全评价与变形预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张杰.杭州承压水地基深基坑降压关键技术及环境效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降水井的作用是降低地下水位作用或者疏干地下水的作用。

基坑降水井作用是防止基坑破面和基底的渗水,保持基坑底干燥便利施工。增加边坡和坡底的稳定性,防止边坡上或基坑底的土层颗粒流失。减少土体含水率,有效提高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提高土体固结程度,增加地基抗剪强强度。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当开挖底面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时,由于土的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不断地渗入坑内。如果没有采取降水措施,把流入坑内的水及时排走或把地下水位降低,不但会使施工条件恶化,而且更严重的是土被水泡软后,会造成边坡塌方和地基承载能力下降。

扩展资料:

井点设备主要包括井点管(下端为滤管)、集水总管和抽水设备等。

井点管采用Φ60×5长无缝钢管。管下端配滤管,滤管采用与井点管同直径钢管,井点管和滤管之间连接钢制管箍,与集水总管连接用耐压胶管,滤管钻梅花孔,直径5mm,距15mm,外包尼龙网(100目)五层,钢丝网二层,外缠20#镀锌铁丝,间距10mm。

集水总管为内径100—127mm的无缝钢管,每节长4米,其间用橡皮套管连结,并用钢箍接紧,以防漏水,总管上装有与井点管联结的短接头,间距米—米。

每套抽水设备有真空泵一台,离心泵一台,水气分离器一台,每套井点降水设备带70根井点降水管。

质量控制:

1、无砂滤水管必须通畅,滤料粒径均匀,含泥量少,均应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好井径-井深和井距。

3、无砂水泥管接口必须用塑料布封严。

4、每打成一眼井要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孔径偏差≤10cm,垂直偏差≤5井深偏差≤20cm。

5、洗井后泥砂含量控制在10以内。

6、抽水期间应经常检查抽水管和水泵有无故障经发现应及时修理或更换,并应经常检查抽水情况,防止无水烧坏水泵,影响降水效果。

7、在全部打井和抽水过程中必须有专人负责,做好成井记录和抽水记录以保证成井质量和抽水正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降水井

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书名: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丛书--SBR及其变法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定价:60 条形码:9787502543594 ISBN:ISBN 7-5025-4359-7 作者:张统 印刷日期:2003-3-1 出版日期:2003-3-1 精装平装_开本_页数:平装16开,394页 中图法: 中图法一级分类: 中图法二级分类: 书号: 简介:本书为《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系列丛书之一,对近年来国内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工艺处理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基本上包括了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SBR工艺在不同废水中的应用研究;SBR脱氮除磷研究;CASS工艺研究及应用;各种SBR的变形工艺应用研究;污水处理与回用及其他技术与工艺。 本书大多数文章均为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经验,均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本书适用于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人员,污水处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人员参阅;也对给水排水、环境工程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录:第一章 SBR工艺原理及应用 一、间歇式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与应用 二、SBR的工艺发展和应用适用性问题的讨论 三、SBR工艺的分类和特点 四、SBR法与活性污泥膨胀 …… 二十三、UASBAF-SBR工艺处理屠宰废水 二十四、铁屑过滤-SBR工艺处理棉纺印染废水的研究 二十五、开发厌氧/好氧序批式一体化反应器的构想 二十六、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SBR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第二章 SBR工艺用于污水脱氮除磷 一、供氧方式对SBR法硝化反应控制参数的影响 二、间歇式生物膜法除磷工艺特性研究 三、间歇式生物膜法除磷机理研究 四、间歇式生物膜法的脱氮特征及机理研究 …… 十二、应用SBR工艺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的研究 十三、SBR法处理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功效 十四、活性污泥外循环SBR系统的生物除磷能力 十五、SBR工艺用于生活污水除磷脱氮的试验研究 第三章 CASS工艺原理及应用 一、建筑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及设计实例 二、CASSL+膜过滤工艺处理中小城市污水与水回用 …… 十四、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工艺及设计 十五、CASS工艺在处理低温生活污水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章 SBR其他变形原理及应用 一、MSBR系统的特点及其除磷脱氮的机理分析 二、MSBR工艺的运行机理 …… 九、SBR法DAT-IAT技术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十、UNITANK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工程实践 第五章 污水处理与回用其他技术进展 一、我国城市污水回收和再用的实例分析 二、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现状及今后发展的趁势 三、生态卫生(排水)系统国内外发展比较 四、关于天津市城市污水污泥处理与处置的技术研究与探索 …… 二十一、集成电路废水处理系统设计 二十二、新型气浮器及其处理造纸废水的工程设计 二十三、航天发射场推进剂废水对地下水影响程度分析与研究 二十四、集中供暖主管道腐蚀查定及防腐方法 阅读地址: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造纸废水处理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课题背景和意义

造纸工业是能耗高、物耗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之一。造纸工业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造纸工业废水都是重要的污染源,例如日本、美国分别将造纸工业废水列为六大公害和五大公害之一。

在我国,造纸工业废水污染已成为造纸生产及相关行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据环保统计公报数字表明,县及县以上制浆造纸和纸制品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1%,仅次于化学工业及钢铁工业的年排水量,居第三位,其中达标排放量仅占造纸总排放量的14%,排放废水中COD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5%。

目前我国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及COD排放量均居我国各类工业排放量的首位[1]。近年经多方不懈努力,造纸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纸及纸板产量逐年增加,但排放废水中的COD却逐年降低。由此看出,造纸工业初步实现了增产减污的目标。但目前造纸行业约占排放总量50%的废水尚未进行达标处理,废水污染防治任务还相当繁重。

制浆造纸废水是指化学法制浆产生的蒸煮废液(又称黑液、红液),洗浆漂白过程中产生的中段水及抄纸工序中产生的白水,它们都对环境有着严重的污染。

一般每生产1t硫酸盐浆就有1t有机物和400kg碱类、硫化物溶解于黑液中;生产1t亚硫酸盐浆约有900kg有机物和200kg氧化物(钙、镁等)和硫化物溶于红液中。废液排入江河中不仅严重污染水源,也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2]。

近年来,一些以制浆造纸为主要工艺的小型企业由于受白水困扰被迫停产或转产。随着造纸行业的发展,受原料林资源的约束,废纸作为再生纤维资源在造纸工业原料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我国产量名列前几位的造纸企业大部分是以废纸为原料。

废纸作为造纸原料之一,即可减轻环境污染,又可减少森林砍伐,节省原料纤维资源,缓解原料紧张局面,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尽管废纸造纸废水污染物产量比化学制浆造纸减少了85%以上,但废水的COD、SS浓度仍然较高[3]。

某造纸厂主要以商品木浆为原料,生产各色特种装饰钛白印刷面纸、平衡纸系列、印花原纸系列、瓜子袋纸系列、特种长纤维纸系列、水松纸产品等各种高档特种工业印刷纸以及文化用纸,总产量为万t/a,排放造纸废水约8000t/d。

目前,这些废水若未经处理就排入附近水体,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1~4],同时该厂生产耗水量大,如处理后进行回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废液排入江河中不仅严重污染水源,也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所以对造纸废水的处理在我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造纸白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本论文论述的主要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造纸工艺

目前国内废纸造纸主要流程为碎浆、磨浆、筛选、打浆、造纸、烘干、卷取等[4]。简要流程如下:

图1造纸工艺流程

、处理工艺

目前国内外针对白水所采用的处理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

、气浮法

气浮法是白水处理中较常用的方法。白水中所含的物质为短纤维、填料、胶状物以及溶解物,它经过调节后在气浮池内与减压后的溶气水混合,进行气浮操作过程。完成分离后,清水入清水池供纸机回用,短纤维进入浆池供造纸机回用。气浮法在我国造纸企业中有较广的应用。

、絮凝法

絮凝法在造纸白水处理中也有应用,即利用适当的絮凝剂处理废水,可以使其中的细小纤维和其他细小固体颗粒悬浮物沉淀下来。在造纸白水的处理过程中,造纸白水先经微孔过滤处理回收纤维,降低白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再加入混凝剂和助凝剂,使白水中的细小纤维、填料、胶体性物质及部分溶解性有机物聚沉,处理后的澄清水可完全回用于生产或排放。

化学絮凝处理造纸白水具有投资少、工期短、处理系统运行管理简单、操作灵活、处理效果好等特点。能有效去除再生造纸废水中的SS、色度以及有机物等,得到的泥浆经过适当处理后还能用作生产箱纸板的纸浆,处理的上清液可以作为工业水循环使用,因此,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当显著。

、过滤法

应用于白水处理的过滤法常见的有两种:真空过滤法和微滤法。

真空过滤法具有过滤速度快、处理量大、工艺过程稳定、占地面积小、基建费用少、运行费用低等特点,处理后的白水可直接用于造纸过程。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大型造纸企业大力推广真空过滤机用于白水处理,使得白水的处理与循环回用的程度大大提高。

微滤法采用的`过滤介质为不锈钢丝 网或化纤 网,其过滤孔径的大小可根据用户的废水种类、浓度等的不同而随意选择,最小孔径当量可小于20um。其优点更在于工艺简单、占地少、投资省;过滤能力大、效率高、运行费用低、操作极其简便。

、膜分离法

膜分离技术处理造纸白水,可以较彻底去除造纸白水中的金属离子和溶解性无机盐物质,是实现造纸零排放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膜分离法处理水量能力不大、费用较高,在用于造纸白水处理方面还处于实验室的研究阶段,距离实际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

三、课题主要内容

1、设计流量:Q=1500m3/dKz=

2、进出水水质,最后出水符合《辽宁省污水与废气排放标准》(DB21-60-89)二级标准

3、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毕业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对造纸生产工艺的最终出水进行处理设计。

4、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5、主要构筑物设计计算

6、依据具体地形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平面布置。

7、高程布置。

8、并对建成的运行管理提出要求和建议。

9、在对造纸废水(白水)进行设计过程中,要知道造纸废水中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设想只用一种处理方法,就能把污染物取值殆尽,往往要采用多种方法组合的处理工艺系统,才能达到处理效果。应尽量选取较好的处理方法。

10、在对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尽量运用清洁生产的理念,降低废水中复杂成分,使得在后续废水处理中降低难度和提高效率。

四、课题研究 方案

废纸回收利用过程中,从工艺上分为抄纸段产生的废水称为白水。由于白水日排水量大,含有大量的软纤维和填料,悬浮物含量高,它所引起的污染令世人瞩目。目前,国内外处理造纸自水的方法主要有气浮法、絮凝沉淀法、过滤法、膜分离法等,综合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我选择气浮法进行对造纸污水(白水)进行处理。

采用混凝气浮为主的工艺流程处理造纸废水,处理后出水SS、CODcr和BOD5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0%、74%和80%以上,出水达到设计要求,可以直接回用于生产工艺中,并可回收纸浆。实现了生产用水的闭路循环运行,达到了废水零排放。此工艺避免了生化处理占地面积大、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等缺点,并且处理费用低,运行稳定,维护简单,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气浮法在我国处理造纸污水(白水)普遍使用,气浮法不仅经济效应低,并且处理效果非常好,占地面小,运行操作简单[6]。

结合造纸废水目水质的特点,实验拟采用采用混凝气浮+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的处理工艺。

五、日程安排

1、资料收集、 方案对比~一周。

2、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英文翻译~一周。

3、主体构筑物设计计算~一周。

4、附属构筑物及高程设计计算~一周。

5、流程图、总平面图绘制~一周。

6、高程图绘制~一周。

7、构筑物图绘制~一周。

8、构筑物图绘制~一周。

9、构筑物图绘制~一周。

10、设计说明书编制~一周。

11、修改设计说明书~一周。

12、修改图纸~一周。

13、毕业设计答辩一周。

六、 参考文献

[1]田启平.斜 网-混凝沉淀-二段A/O组合工艺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2.

[2]胡雪莲,叶新强,庞艳.生化法处理废纸再生造纸废水.环境工程.(3):43~44.[3]丘旭平.非脱墨废纸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实例.造纸科学与技术.20xx,26(3):60~62.

[4]董海山.废纸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与治理实例. 中国造纸.20xx,25(5):34~36.[5]万金泉,王艳,张燕聪等.废纸造纸废水特点及其处理技术.造纸科学与技术.20xx,24(5):58~60.

[6]景锋,王耀新,宋文菊.聚合氯化铝和PAM处理造纸废水中白水的机理和效果.黑龙江环境通报.20xx,26(2):30~31.

  • 索引序列
  • 降水论文参考文献
  • 管井降水论文参考文献
  • 基坑降排水论文参考文献
  • 降水井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