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中国服饰艺术与文化论文

中国服饰艺术与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服饰艺术与文化论文

自己不研究就想交功课?想跟社会上那些拿着文聘找不到工作的人一样后果吗?现在的企业招工说是要什么什么专科生,实际上是不看文聘的,而是找个专业人士问你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看你熟知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所以那些有文聘没文化的人是找不到工作的。

名族的历史服饰特点和他的精神含义怎么传播,就像李小龙那样,嗯,就是这样

浅析服装设计中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运用 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创新;服装设计;植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 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三、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植人服装设计的形式还有很多种,这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体会。曾经我们的设计师在国际上茫然得像个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中国服装设计从起步发展到今天,在经历过模仿甚至抄袭后,开始了创新,民族的面孔重新回到世界的面前,将中国现代服饰艺术带向国际。他们立足民族特色,汲取传统艺术精髓,让中国服饰艺术重新焕发了新姿。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也将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为服饰文化教育的发展不断努力。 本文选自591论文代写网:专业 代写毕业论文 -致力于代写毕业论文,代写硕士论文,代写论文,代写mba论文,论文代写麻烦采纳,谢谢!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中华服饰从最初形制“衣裳”到清末,虽然随着历史的沿革朝代的变迁,少数民族文化的浸入,服饰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从春秋战国的曲裙深衣,魏晋时代的大袖袍衫,唐代的圆领窄袖袍,一直到宋代人的圆领大袖袍和清代的马褂长袍……总的形态体现了宽大的特点,与表现人的形体相去甚远。一些颇有见地的西方服饰大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服装明显流露出“温顺”的精神。换句话,就是缺乏个性。从中国文化看,要在中国产生出这样个性鲜明,特别能显示男性色彩的领带,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文化的角度看,领带只能从外国传入。 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服饰的文化史观总是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民族的特色,总是充分地浸透了文化的主体特征。只有当一个民族从心理上开始思索反对旧的传统时,包括服饰在内的外在文化层面也随之改换面目,从而鲜明地反映出新的文化观念。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许多有识之士走出国门,寻求国家发展之路,他们回国时,也带回了西方文化。从此伴随着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人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也得到了改变,在服饰方面也开始向传统挑战,出现了西装革履、礼、帽、领带,短装长裙等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经济的贫穷,加上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中国西装、中国领带一直步履艰难,形不成气候。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接受了中山装。这种服装具有近代西式男子服装的特点,它省去了个性鲜明的领带,体现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观念,服装的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五个扣子表示“五权分立”,袖子的三粒扣表示“三民主义”,中山装与西服领带相比,透露出中国人含蓄、端庄、文雅的一面,又显示出封闭、保守的另一面,这一着装一直影响到本世纪80年代。

中国服饰文化论文3000

浅析中国历代服饰与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 万年。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本文章将从中国历代服饰的介绍,探讨服饰文化体现的本色品味的经典风情和人类智慧的相通、相容性以及阶级观念在服装上的体现。原始社会服饰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秦汉服饰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隋唐服饰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 ,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 ,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明清服饰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彩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qiān]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传汉朝赵飞燕被立为皇后以后,十分喜爱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条云英紫裙,与汉成帝游太液池。鼓乐声中,飞燕翩翩起舞,裙裾飘飘。恰在这时大风突起,她像轻盈的燕子似的被风吹了起来。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没想到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却被弄出了不少褶皱。可是说来也怪,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没有褶皱的更好看了。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这便是当时的“留仙裙”。]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的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民族服饰的代表。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的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都绣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聚起,帝国主义的坚船历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装扮中开始酿成,日后旗袍演化成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式。 “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女子蓄意要模访男子......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二十年代的上海兴起了一种新式旗袍,最初类似无袖的长马甲,罩在短袄外,后来长马甲与小短袄合二为一,长至小腿部,大袖口,有的袖子装上西式的克夫,造型还是直线型,腰线较低比较平正,接着下摆线上升至膝部,当然这就淘汰了长裤,到了30年代是兴收腰,使旗袍更加贴体,牵细的腰身。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时期,其基本轮廓已臻于成熟,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标准服装。“民国初年的时装,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衣领减低的不算,领口还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型。” 从此可以看看出旗袍也在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下开始变化。进入50年代,中国人民积极地投入战后重建国家的运动中。广大妇女与男子们一样走上社会的各行各业,献身于新中国的建设。这时的旗袍多数做得很贴身,小袖口,不能适应快步及大幅步的运动,使妇女们在社会活动中感到极不方便,再加上新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更乐于接受一些新颖的东西。此时,上下裤的装束代替乐旗袍,但在一些重大喜庆日子和外事活动时还常能看到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旗袍的出现。到了60年代中期,旗袍被斥为“四旧”而被彻底否定,进入80年代,我们才又看到旗袍在街头闪过,这说明,十多年都没有人穿,也没有人提及的旗袍,事实上一直活在广大妇女的心里。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旗女之袍和旗袍是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清代旗女之袍与民国新旗袍的主要差别有四点。第一是旗女之袍不显露形体,特别是后期,宽大平直,重视图案;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第二,旗女之袍内着长裤,有时袍下露出绣花的裤脚;而民国旗袍内穿短裤或三角裤,着丝袜,开衩处露腿。民国旗袍的衩有时开得很高,1934年就有几近臀下的。第三是旗人之袍面料厚重,多提花,装饰繁琐,清代织物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色彩鲜艳复杂、对比度高、图案纤细繁褥。此外,旗人之袍大量使用花边,曾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多印花,装饰简约。第四个差别是旗人之袍等级分明,制度浩繁,而民国旗袍则已走上了平民化的道路,它作为等级身分的标识渐己淡化,而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准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旗袍是中西合壁的产物,虽脱胎于清代旗人之袍,却已具备了独立的、与旗人之袍迥然不同的风格韵味。不管旗袍怎么变,有一些关键是没有缺的,各种基本特征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一.立领:完全是中国式的.在英语中被称呼为‘chinese coller’(中国领)。二.手工盘扣:做盘扣的方法很多,有手逢衬线法机缝明线法,都按照图样把长绳或管状布带手工盘好固定。三.裁剪:最能体现旗袍精神的要素廓形,所以好的裁边师傅不会只是三围,要会量出更多的尺寸,然后加以裁剪。四.装饰图案:旗袍的图案非常讲究,清代装饰曾达到登峰道极,华丽无比,现代图案多提取个性元素放大使用,成者将原有的图案加以简化,繁多的镶、滚中挑出一道作为领、袖、襟、摆等处的纹样。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裁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服装,凝结了整个民族上千年的服装文化之精华,成为中华女性最具代表的传统服装。旗袍的这一独具的品格,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被美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肖佛尔所欣赏,他在《服装设计艺术》一书中说:“中用服装的风格是简练,活泼的它的式样是更多的突出自然形体美的效果,柔软的丝调服装并没有欧洲古典服装那样繁琐的折裥,当设计为曲线的轮廓,这是主要的造形手法,使女姓们在行动中能展示她们的苗条的形体,折枝花卉的刺锈用系在服装上是灵活的不呆板的,看来富生气,使人感到愉快。”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此能在中国民族服装中独领风骚,久盛而不衰,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亦忧举手足间是东方女性的婉约被淋漓展现,这之间除了了个人气质之外,自然不能抹煞那旗袍所挥之不去的魅力,自《花样年华》放影后,整个中国也掀起了一股旗袍风,各种样式花型的旗袍在大街小巷中出现,设计师们开起旗袍设计工作室,专卖店等等。旗袍流传至今,已从生活服上升为礼服,近年来,在宴会领奖,做秀宣传时,经常看到旗袍的影子如2000年的电景节上身着中国的红色旗袍的巩俐,也有很多其他明星,以旗袍体为礼服出现在各种场合,包括外国明星,又如:每场模特大赛或华商小姐等都会有旗袍专场走秀或领奖的那一刹那,着装旗袍的佳丽们更是散发光彩。不但如此,美丽的新娘们,也愿尽展东方神韵,留下美丽的一刻,2006年3月4日,“我是格格,2006格格旗袍新品发布秀”在北京展览举行,设计师们在清朝传统格格穿着的旗女旗袍中吸取精华,又立创新。本次活动也成为2006中国国际婚博会暨第三届北京结婚展的做一个重大部分。作为礼服,其款式和花样也是随之变得越来越繁多绚丽,在款式方面,除了保持旗袍的线条外,服装设计师们在设计剪裁时,保留旗袍的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没有任何不必要的带、袢、袋等附件的特点,在工艺上采用收肩、饰花、穿珠片等手法加强肌理效果,在构造上,采用琵琶襟、如意襟、低襟、高领、低领、无领等,同时又把绘画等姐妹艺术作为旗袍的装饰手段,那些画有花鸟、京剧脸谱等图案的旗袍,不仅设计新巧,而且风格典雅,富有韵味。另外,生产技术的创新,工艺流程的改进,新材料的使用,都为旗袍形成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2007年6月8日,上海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派旗袍制作工艺被列入83项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之中,[中国纺织报讯] 。旗袍制作工艺是上海艺术研究所和部分老字号服装企业联合申报的项目,专家介绍说,真正的旗袍要求纯手工量身定做,目前旗袍的制作工艺涉临失传,加强保护属当务之急,看来旗袍对现代服装设计影响是很大的。旗袍的历史已达五百多年,当年旗女脚登花盆低鞋身穿长袍时,未曾想到旗袍会一统华人女性天下,日本已故画家原龙之郎总结:“高领托住了下颚,头部姿势必然端正,即使是坐着时,旗袍的开衩处腿并拢的姿势也能收到美的效果。” 旗袍款式上的许多元素,被国内外很多服装设计师所采用,时装化的旗袍或带旗袍风味的时装,是近几年设计界的焦点之一。时装杂、时装表演和参赛的作品中常有旗袍的出现。同时也涌现出一些因此而闻名的设计师。姚红在1983年参加《时装》杂志社和日本《时苑》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时装文化奖”设计比赛中,以一款“海水江牙纹”旗袍时装奖一等奖。这系列时装很有清式旗袍的风味。宽松的有线造型,倒大袖百色丝织面料镶滚深蓝色天鹅绒边饰、图案提取了清朝官服中的“海水江牙纹”。姚红作品的得奖,反映了评委乃至中国服装界权威们对旗袍的期望。接下的许多品牌,时装发布会上也常见旗袍的影子。 活跃于60-70年代的皮尔·卡丹(Prerre Cardin),也是一位崇尚旗袍的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他曾说:“在我的晚装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此外,日本的三宅一生,意大利的瓦伦蒂诺(Valentino),也都尝试过旗袍的造型。旗袍领、旗袍开衩的方式更是在时装秀和设计大赛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旗袍能够恰到好处的显现女性的曲线美,这也就是时装设计中所谓的“高贵的单纯”,这种单纯的式样虽然不如西方裙服那么复杂多装饰,但却又能反映人自身的美,这种美来自于身材和气质,使人感到愉快。正因如此,旗袍独特的审美趣味才突破了国界,被全世界所接受和赞赏。综上所诉,新世纪到来之时,世界已经进入到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文化融合的氛围之中。服装界再也没有数个世纪以前某种风格“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辉煌。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多种风格的轮回和交替,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兴奋点始终在震撼着时装界。快速的变化波及着整个世界,旗袍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冲击,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使设计师对其情有独钟,对现代时尚的影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和再现,它是现代服装设计师全新的创造。旗袍是一个经典的宝库,从中吸取灵感见人见智。着眼点不同,设计意图不同,借鉴和发挥的手段也不同。“旗袍精神”只有一个,旗袍时装却千姿百态。

服饰搭配艺术论文

【摘要】在服装设计中,色彩起到了视觉醒目作用,人们首先看到的是颜色,其次是服装造型,最后才是服质材料和工艺问题,所以服装色彩作为服装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色彩与服装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简述服装色彩情感因素的历史作用、服装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及服装设计中色彩和其他因素的关系。 【关键词】色彩;服装;情感;配色五光十色、绚丽缤纷的大千世界,色彩使宇宙万物充满情感,显得生机勃勃。色彩作为一种最普及的审美形式,它无所不在。如果人类离开色彩而能生存的情况,是不可想象的。服装这面时代的镜子,从其特有的角度,映照出人类社会物质及精神文明进步、发展的面貌;而服装色彩,更是鲜明、强烈地给人的视觉以“先声夺人”的第一印象,从而成为服装中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人类的发展,不同时代对服装色彩赋予不同的理解,它的产生就有着社会象征性、审美性和实用功能性的特点。本文只是从色彩与服装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简述色彩自身的情感因素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中色彩之间的搭配组合以及色彩与服装设计的关系。一、服装色彩情感因素的历史作用色彩本无特定的感情内容,它是通过人的感官在人脑中引起思想活动。人们的联想、习惯、审美意识等诸多因素,给色彩披上了感情的轻纱。最初的服装具有实用功能,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演变为社会地位的象征物,成为一种道德符号。《白虎通义》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衣服成为德化的标志,用以区别身份“表贵贱”进而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冠服制度。而色彩在冠服制度中担负着至关重要作用。中国上下几千年,服装的色调受到“阴阳五行论”的影响,以黄色的神圣和至高无上,象征中央,红色象征南方、青色象征东方、白色象征西方、黑色象征北方。象征中央的黄色是一种温和的暖色,轻快、明亮、富丽是我国帝王服装的专用色。佛教也视黄色为神圣、信仰的象征。然而在西方基督教国家,黄色都是卑劣的色彩,将它运用到犯人的囚服上,具有背叛可耻的象征。蓝色和红色刚好相反,是色彩中最含蓄,最内向的颜色,给人以纯洁透明的感觉。其实蓝色自古以来受人喜爱,它既有大家风范,又有小家碧玉的情调,中国人也对蓝色情有独钟,由此建立了独具华夏民族意韵的蓝色系列。如春花瓷蜡染、蓝印花布等,所用蓝色表现得十分古朴,深沉的靛蓝与纯净的白色相配具有浓厚的中国情结。在欧洲,蓝色的运用也非常广泛。认为蓝色是高贵的标志,是欧洲王室的象征色,“皇家蓝”(royal blue)由此得名。牛仔服的诞生更为庞大的蓝色家族注入淳朴和自然的韵味,蓝色调通常也与工作服、学生服、海军服联系在一起。毫无疑问色彩有丰富的感情内涵,那么,我们如何能把它的语言,它的内容,准确地运用到服装设计领域中,进行艺术创造呢?色彩、造型、质料是服装设计的三要素,而色彩又居其首要地位。对于一个设计者来说,如何能使色彩在自己的服装上显得和谐高雅,而不是平庸、单调,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于色彩的搭配。 二、服装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 色彩本身不存在美丑,各种色都有固有的美。配色时以色与色之间的关系,来体现它的美感的,笔者通过全面分析总结了色彩搭配的三点基本原理:(1)要按一定的计划和秩序搭配色彩。(2)相互搭配的色彩主次分明,各色之间所占的位置和面积,一般按接近黄金分割线比例关系搭配,容易产生秩序美。(3)由搭配而产生的运动感是不可少的。它可由服装本身的图案:面料色彩的重复出现,面料的重叠或滚镶、正边等工艺而产生。另外,色彩的运动感也可由色的彩度和明度按规律地渐变或者配色,本身的形状而产生。无论如何搭配,最终必须使其效果在心理和视觉上有和谐感。为此,有时就亦可利用装饰和衬托,强调服装某一部分的吸引力而达到这一效果。我们根据以上的原理可以从明度配色、色相配色、纯度配色来看看,服装中色彩之间的搭配组合所产生的效果。(一)明度配色 不同明暗程度的色彩组合,配置在一起,更多的注重色彩的明度调性以及对比度。从服饰明度配色,无非有下面三种配色形式及效果。高明度调的配色,形成一种优雅的明亮调子,如白、高明度淡黄、粉绿、粉蓝等色彩,常被认为是富有女性感的色调,也是夏季常用的服装色调。中明度调的配色,中年人最适用的服饰色彩,形成一种含蓄庄重的风格。它也是青年人常用的配色原则如用较高纯度的红色、蓝色搭配,使穿着着具有一种活泼的性格。低明度调的配色,形成偏深色的沉静调子,具有一种庄重、严肃、文雅而忧郁之感。这种调性,若青年人使用则显得文静,内向而深沉,若老年人使用则显得庄重,含蓄而老沉,若知识分子使用则体现了超脱世俗,极有教养之感。低明度调是冬季服饰最常使用的颜色。 怎么样还可以吗?

提高服饰的穿搭技巧,和颜色搭配是分不开的。比如蓝色配白色、银色、黄色、橙色;咖啡色配米色、砖红、黑色;红色配白色、黑色、灰色、米色;粉红配紫红、黑色、蓝色等等。注意穿衣的风格,风格搭配正确了,那么就体现出了自己的气质。人与人之间性格不同,穿衣风格当然也会不同,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穿衣很重要。不知道如何搭配的可以购买套装。发型的搭配很重要,在整个穿搭的技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选对一款发型,不仅可以提高颜值,而且还可以间接提高衣品,提升整个人的整体气质。在搭配服饰的时候,戴帽子是一个很好的装饰。如果要显脸小的话,可以扎一条蓬松的辫子,或者披发。帽子颜色可以根据衣服颜色选择,黑白比较百搭。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范文)做一名成功的服装设计师是我长久以来的理想。在香港服装学院的专业进修让我对服装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坚定了我要做一设计师的信念。因为我坚信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会做得更好,从事一个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一种人生的享受及价值的体现。深圳的服装行业是一种品牌竞争的行业,有人说深圳最多的是女人,与之并存的是深圳的女装品牌,她也是最多的。服装品牌她显示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科学、艺术的发展水平,也是服装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现象。因而要做1名成功的设计师,最基本也要对服装品牌有比较成熟的了解和认识。我想这点对于整个中国的品牌市场,也是应该具备的。未来的中国市场也是要走自己的品牌路线,要让中国本土的服装品牌走向世界。众所周知,服装行业是最具竞争性和挑战性的行业之一,无论是大众服装名牌还是高品位的服装名牌,其产品的内在质量是基础和前提,要使产品不断地有新的面貌出来,顺应瞬息万变的服装市场,关键在于设计师对产品的整体把握: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服装文化基础之上,把握国际服装发展的脉搏,具有活跃的设计思维和超前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设计师在开发服装名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服装名牌的设计开发是以国际流行趋势为宏观背景的,同时也是以拓展国内市场为主要目的的,因此设计师在开发名牌时要在了解国际服装市场整体流行趋向的基础上,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国内服装市场的具体现状,找准国际流行趋势与国内服装市场之间的融会点,善于有选择,有取舍地借鉴和运用其相关的设计要素,使服装名牌的设计开发即与国际服装同步又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市场运作机制。虽然服装名牌有其国际性的一面,但更多地带有较强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不仅是由服装企业和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决定的,也是由消费者的审美倾向决定的。无论是大众服装名牌还是高品位服装名牌都是由产品与消费者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都需要有其明确的设计定位和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设计定位的确定是建立在深入细致地了解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之上的。有了明确的设计定位,才可设定与产品设计开发本适应的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找准产品针对市场的切入点,并且在实施经营策略的过程中根据消费群体对产品的新的需求而进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CIS是包括企业经营理念MI(Mind Identity)企业行为规范BI(BehaviorIdentity)企业视觉传达VI(VisualIdentity)在内的企业整体形象识别系统,一般称为CI。CI设计是现代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概念,对企业的振兴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I设计通过对企业内部、外部和全方位的统筹策化,使企业内外、上下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强化其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使社会和消费者对于企业的整体形象产生更加清新的认识,密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来赢得更广大的消费市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从而扩大企业的声誉和提升企业整体形象。CI的设计筹划,其理论根据是建立在对企业的全方位调研分析的基础之上的。CI设计是提升企业形象的科学而有效的手段,也是服装文化和服装市场发展之必须。我们应善于借鉴和吸收国外CI设计和提高企业整体形象的成功经验,立足于国际服装市场,面向世界而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CI设计体系。创建服装品牌规划方案设计定位消费对象1、年龄:25—35岁的都市成熟女性2、职业特征:商务精英、自由职业者、文艺工作者等文化型的都市白领女性。3、经济状况:高级管理人员、文艺界的成功人士、高收入的自由职业者。4、文化程度:她们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的艺术素养。5、生活状态:她们的生活一般生活节奏快,办事效率高,工作能力强,个性明显,判断力强,并有一定的购物经验。特别是对着装打扮有着独特的见解,讲究服饰造型,追求服饰风格,虽不盲目崇拜名牌,但看重面料、色彩、工艺及服装的实用价值,服饰是她们彰显个性,体现品味的道具。产品特征1、产品类型:是以套装、自由套装、与配件整体配套的形式出现。2、产品档次:中高档。3、产品批量:小批量、多品种的投放市场。4、价格设定:根据各都市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在400-2000元(0售价)不等。营销策略1、营销方式:直营店、地区代理、加盟。2、销售区域:中国内陆、中国沿海大中城市。3、销售地点:大型中高档的商场专卖店(店中店)、商业中心区的临街专卖店。4、店面格局:店面别具一格的装修,在红色与黑色的搭配下以欧式的家具为衬托,用一些充满灵性的造型做点缀营造出1种个性、时尚的购物环境给人一种视觉享受的购物心理。5、消费群体的心理状况:.。消费群体重视消费的感受,更重视自我。。她们生活中各种竞争的压力,使她们极力争取一种身心的自由和解压。。她们关注时尚与文化的交流,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金钱与时间。。她们重视外表、注重身份与着装场合。产品形象1、面料:以梭织面料为主,辅以针织面料。2、产品工艺:做工考究,精致。3、产品装饰:以花边、褶皱、绣花、蝴蝶结、分割等手法。4、版型:紧身但不束缚的H型、A型、S型,修身流畅的线条,极具女性味的优雅、时尚、柔美的款式,对应了都市女性工作与生活两相宜的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5、色彩:以红色为主色调搭配褐色、湖色、土黄色及中性色体现出成熟女性的沉稳、优雅、妩媚。6、服饰的概念:服饰品是服装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得体的服饰搭配能增强服装的整体感,同样款式搭配不同的服饰品出来的效果也是千变万化的可以随着不同场合应变不同的需求,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百变女郎。其种类有帽子、围巾、手袋、项链、腰带、首饰等。CI设计筹划品牌形象制定1、品牌名称:知性。2、品牌理念:以彰显自我、追求时尚个性、引导潮流为理念。3、品牌风格:典雅、成熟、时尚、优美。4、CI战略:以生活在各个行业的知性女子为线索,用时尚来释放自由的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实施战略要点1、深刻挖掘品牌名称的标识的文化内涵,不仅使社会和消费者易于识别,而且体现企业的整体风貌和内在精神。使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最为独特、正面和清晰。2、产品和服务是品牌的核心。产品质量既涉及到产品设计,研发阶段的工作又包含生产加工阶段同时又是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侧面反映。因此,建立品牌是企业从上至下、从内部到外部达成共识而通力合作的成果。处理消费者投诉和售后服务质量,在品牌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占据较大比重,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企业的一大要点。服装的促销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除了拥有一个能够体现企业产品内涵的、温馨的购物环境之外,其售货的展柜、货架等从造型到色彩也应统一于整体的购物环境设计,加之亲切而自然的服务方式和导购方法,使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得到企业文化的陶冶。服装的售后服务一般包括:对于已售出的服装作相应的局部修整;在限定的时间内妥善解决服装所出现的质量问题;在所销售的服装中备有易丢失的小配件等。正如有关人士所说:“售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现代企业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3、包装是品牌的外在形象和第一印象,产品的包装起着保护和利于搬运、促销的作用。精美的包装设计能够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程度,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这无疑是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的一种重要途径。4、广告宣传是成功品牌建立所不可欠缺的。服装的价值之一就是使人们能够宣扬和突出自我,而不同的人在这方面又有不同的表现,将广告重点放在塑造品牌形象上,演绎消费者价值欲求的独特卖点、强化个性,与消费者拉近距离使之产生吸引力信心令人耳目一新、心悦诚服。品牌实施发展规划在“知性”服装全面进入市场之前,必须要为“知性”品牌设计一条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路,以利于更全面、更合理地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也利于公司统一思想,掌握工作动态全面开展工作。“知性”品牌具体分为3个时期制定其经营策略。“知性”服饰的整体上市既是产品自投放市场后达到盈利及市场的基本占有,是一个品牌市场进入到另一个平台的过程,也称为创业阶段。其后是发展阶段也称为守业阶段。前两个阶段只是企业和品牌的急速发展时期,最后是扩张时期。这样3个时期组成一个企业和品牌的全部过程。第一创业时期:初步在深圳市场站稳以后,以深圳市场为样板和销售示范窗口向周边市场进行辐射,建立区域市场营销网络。其次在上海、北京、成都3地建立3家网点,以发展有实力、有潜力的区域代理为主要思路向外扩张。既以上海为中心向华东市场进行渗透;以北京为中心向华北市场进行发展;以成都为中心向西南市场拓展。这3点的组合可以在全国市场积聚力量,蚕食周边市场逐步进入全国的市场。第2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市场渗透和市场开拓为主。品牌从量变到质变,这一时期是重点。以下几个方面要着重处理:1、下设代理商、加盟商政策的规范化,形成统一。2、对代理商、加盟商的全面扶持做到共赢,以保障代理商、加盟商的赢利,逐渐提高代理商的实力和经营方法,扶持在其区域市场的主导效应。3、物流,信息的反馈形成一整套流程,让市场的动作灵活,及时了解动态,做到货物周转,配送有序地转移。4、售点建设和终端渠道的管理做到程序化,从店员培训到商品陈列形成规范,做到一致,为市场以统一形象出现提供保障。让每个地区在赢利的同时每个地区的形象,网络、价格、陈列都是规范标准化的。第3扩张时期:此时期既在全国初步形成3大战略市场区域:华东、华北、西南3大市场,这3大市场的占领为“知性”品牌在全国市场上创建了模式,其步伐与步骤可按现行标准实施,在某一市场只存在微调的过程,这时期的主要工作以市场扩张为主,同时,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服装名牌,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为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并善于用国际化运作机制来规范和系统决策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确保“知性”这个服装品牌的长盛不衰。

[1]余朋. 浅议色彩设计中的色彩心理与色彩搭配[A]. 王兴成,陈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C].: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舞动的气息 流动的色彩——家装色彩搭配[J]. 中国住宅设施,2011,(2). [3]朱海滔. 色彩搭配师:用色彩扮靓生活的魔法师[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3). [4]李书清. 用绿色舞动时尚色彩——谈园林景观植物的色彩搭配[J]. 中国林业,2009,(14). [5]周文. 色彩搭配设计师亮相中国 和谐配色提升商品竞争力——访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教育委员会总干事侯新宇[J]. 纺织服装周刊,2007,(6). [6]张祖鹰. 网站建设中的色彩与色彩搭配[J]. 电脑开发与应用,2007,(11). [7]朱海滔. 色彩搭配师:用色彩扮靓生活[J]. 人才开发,2008,(4). [8]月影. 打造色彩PC 彰显个性魅力 电脑配件色彩搭配新创意[J]. 电脑采购周刊,2003,(5). [9]李琼.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色彩搭配[J]. 绿色科技,2010,(8). [10]韩秋菊. 成语中的色彩搭配[J]. 潍坊学院学报,2010,(5). [11]姬凌云. 微探服装艺术设计之色彩搭配的魅力[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2]王一川. 浅析装潢设计中色彩搭配标准[J]. 才智,2010,(36). [13]林文发. 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12). [14]马莹莹,杜暖男. 色彩搭配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3). [15]王嵩. 浅析室内设计之灵魂——色彩搭配[J]. 大众文艺,2010,(24). [16]王宝森. 时尚热门新职业——色彩搭配师[J]. 生意通,2011,(2). [17]刘保和. 流行色与空间的色彩搭配[J]. 陕西建材,2002,(8). [18]吴志华. 艺术插花的色彩搭配[J]. 中等林业教育,1998,(2). [19]陈劲,徐飞,陈虹先. 应聘简历色彩搭配的眼动研究[J]. 心理科学,2009,(6). [20]赵洪涛,赵慧媛. 浅析教育网站的设计风格与色彩搭配[J]. 改革与开放,2010,(4). [21]陈莉芳. 服装色彩搭配与人物整体形象设计的研究[J]. 科技资讯,2010,(14). [22]黄媛莎. 色彩搭配与形象设计化妆[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6). [23]王瑜. 浅析民间色彩搭配口诀及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2). [24]非手. 色彩搭配师:为职教再添技能砝码[J]. 纺织服装周刊,2010,(17). [25]刘聪聪. 室内色彩搭配——难舍红色中式气韵[J]. 法制与社会,2010,(19). [26]刘佳奇. 谈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7]王士刚,李晓慧. 网站色彩搭配方法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10,(6). [28]王丽华. 浅谈服装色彩搭配[J]. 大众文艺,2010,(12). [29]史刻娟. 色彩搭配在粗纺面料中的应用[J]. 毛纺科技,2010,(9). [30]孙璐,李宁. 中国青年女性服装色彩搭配美的规律初探[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 [31]班祥东. 论网站设计中色彩搭配之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3). [32]王军利. 关中地区屋顶绿化中景天科植物色彩搭配的相融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19). [33]曾晓娟. 浅谈网站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 科技信息,2010,(27). [34]葛莉. 室内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协调性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 [35]唐闻. 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36]彭文波. 色彩搭配有帮手 人人都能成行家[J]. 电脑爱好者,2009,(5). [37]李英. 色彩搭配课程在京开讲[J]. 纺织服装周刊,2009,(3). [38]孙嘉,邱诗霖. 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色彩搭配[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3). [39]王楠. 色彩搭配中 品味“香水百合”般优雅的家[J]. 建材与装修情报,2009,(6). [40]何伟. 网站色彩搭配[J]. 科技信息,2009,(18). [41]李杏花,周晖. 浅谈色彩搭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南昌高专学报,2009,(4). [42]孙露. 解析服装陈列中的色彩搭配方式[J]. 消费导刊,2009,(19). [43]《红色范思哲 灰色阿玛尼:跟大师学色彩搭配》[J]. 中国服饰,2009,(8). [44]首期江苏省色彩搭配培训班即将开办[J]. 江苏纺织,2009,(9). [45]金禹彤. 美幻的迷梦与奇诡的异景——鲁迅《野草》中的两处色彩搭配意象[J]. 名作欣赏,2009,(29). [46]蒋卫平. 论室内装饰设计的色彩搭配[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2). [47]叶献忠. 浅谈烹饪教学中冷盘菜肴的色彩搭配[J]. 职业,2010,(3). [48]谢家品. 正确服饰色彩搭配创造销售新机会[J]. 纺织服装周刊,2009,(23). [49]正阳. 鹿王大力培养色彩搭配师[J]. 纺织服装周刊,2009,(31). [50]温卫中,张祖鹰. 网站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

中国服饰文化论文3000字

浅析中国历代服饰与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 万年。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本文章将从中国历代服饰的介绍,探讨服饰文化体现的本色品味的经典风情和人类智慧的相通、相容性以及阶级观念在服装上的体现。原始社会服饰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秦汉服饰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隋唐服饰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 ,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 ,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明清服饰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论文

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彩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qiān]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传汉朝赵飞燕被立为皇后以后,十分喜爱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条云英紫裙,与汉成帝游太液池。鼓乐声中,飞燕翩翩起舞,裙裾飘飘。恰在这时大风突起,她像轻盈的燕子似的被风吹了起来。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没想到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却被弄出了不少褶皱。可是说来也怪,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没有褶皱的更好看了。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这便是当时的“留仙裙”。]

旗袍当然不能代表中国,旗袍是满清服饰,而满清入主中原是侵略。就像日本侵华,所以我们不能把和服当成中国服饰,跟不把旗袍马褂当成华夏衣冠是一样的道理。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跟满服有同等地位。是从三皇五帝时期到明末清初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特点主要是:交领、右衽、束腰、系带。

中国古代服饰的总体特点是:以长、整、宽为主,重视神韵而略形体,有等级制度和礼仪性,体现儒家及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秦汉两朝服装凝重,唐代由于中原地区与外来民族文化经济的交流,服饰丰满华丽,(出现喜穿胡服),宋代服装理性,元代服装粗犷豪放,明代敦厚繁丽,清代服装细腻纤小。

一、传统服装的特点中国称自己为“衣冠王国”。《易经》上曾这样写:“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中国的传统服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其基本体系没有太大的变化,能基本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如下一些特点:1、服装的社会等级森严封建社会历来强调“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服装不仅为了遮体暖身,更是为了分辨人的身份。比如清朝冠顶上那颗小小的顶珠的有无和所用宝珠的颜色、大小,都能显示出不同的官阶和身份来。至于寻常百姓,也能从穿长衫和短打来区分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尽管穷困潦倒不堪,还不肯轻易脱下身上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以保持其读书人的身份和“尊严”。人分三等,衣分五色,中国人历来习惯衣貌取人,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只重衣衫不重人”。2、服装的象征意义浓重由于受 “故旧皆好”等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普遍趋于保守,服装样式的继承多于创新。人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在服装局部范围的装饰美化上,尤其在衣料、颜色、图案、纹样以及刺绣、镶色、滚边、嵌线、荡条、纽带等装饰性工艺的点缀上不惜功夫、不厌其“繁”。中国服装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色彩、图案、外形上的象征意义。例如根据古代“五行”、“五方”、“五色”的学说,黄色象征着四方拱卫的中央,表示至尊至贵,于是黄袍便成了皇权的特殊标志。至于民间服饰图案、纹样的象征意义更是花样迭出,名目繁多。常见的如“连(莲)年有余(鱼)”、“三羊(阳)开泰”、“六(鹿)合(鹤)同春”、“吉(戟)庆(磬)如意”、“子(莲子)孙(花生)满堂”等等。这些吉祥图案、纹样的出现和广为流传正是传统思想和宗教迷信在群众衣着生活中的复合折射,同时也反映了质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表达了祈求子孙万代幸福美满的强烈生活愿望。3、款式单一、裁剪平面化、面料单一、饰品繁多中国服装历来沿用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宽衣博带,广袖高髻,长裙曳地。比如蟒袍、龙袍朝袍等都是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的,款式比较单一。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和保守禁锢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体现在衣着上就是以遮盖为美,反对人体的暴露,整个人体被层层衣袍所包裹。比如清朝时出现的旗袍,立领高翘掩面,衣身肃穆修长、底襟封闭包裹。又由于东方人人体固有的平面化特征,中国传统服装裁剪平面,不强调人体的特征,对人体美却很难起到塑造作用。而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制约,我国传统服装的面料以天然的棉、麻、丝为主,和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西方服装又比较大的区别。同时我国传统服装的饰品比较繁琐,比如藏袍上附着着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珠宝饰物和腰刀、火镰、鼻烟壶等生活小用具,以及如“嘎乌”之类的宗教护身符,其繁复、绚丽与贵重令人眼花缭乱。

  • 索引序列
  • 中国服饰艺术与文化论文
  • 中国服饰文化论文3000
  • 服饰搭配艺术论文
  • 中国服饰文化论文3000字
  •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