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以唐诗为主题的论文题目大全

以唐诗为主题的论文题目大全

发布时间:

以唐诗为主题的论文题目大全

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摘要:唐代送僧诗是唐诗送别、留别题材诗作中独具艺术特色和文化审美意义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抒写离别之时的留恋、感伤;具有佛教意蕴的诗歌语象的生成和广泛运用; 多元的时间构成模式在抒情达意中的运用, 使其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诗中传达出唐代 文人对追求功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僧人超迈隐逸而又充满禅趣的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送僧诗,抒情特色,文人心态 唐代帝王大都主张儒、道、释“三教谈论”[1],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政策给宗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 佛教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并对唐代的社会、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唐代文人中信仰佛教的诸如王维、白居易等不乏其例,他们习禅诵经,交游僧侣,写下了大量的与佛教、僧侣有关的诗文,其中包括许多送别、留别题材的诗作。这些送僧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保持着一定距离,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唐代士人的心态,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本文拟以贾岛送僧诗为例,参考其他诗人之作,探求送僧诗的独特内蕴所在。 一拥策背岷峨,终南雨雪和。漱泉秋鹤至,禅树夜猿过。 高顶白云尽,前山黄叶多。曾吟庐岳上,月动九江波。(贾岛《送厉宗上人》。《全唐诗》卷572) 《唐才子传·贾岛传》载岛“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士耳!’”考贾岛《长江集》中多载其与终南诸隐士、僧人的酬唱、赠答之作。如《怀紫阁隐者》云:“废寝方终夕,迢迢紫阁心。”(卷四)《寄白阁默公》云:“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卷三)将这些诗歌与《唐才子传》相互参证可以得知,贾岛与终南诸峰隐士确有非同一般的交情。此位厉宗上人应该也是终南山中贾岛的知交之一。《送厉宗上人》首句 “岷峨”一词并非实指蜀地的大山,而是僧人栖身深山的比喻。如《全唐诗》中所载唐求《赠行如上人》诗云:“不知名利苦,念佛老岷峨。”(卷724)齐己诗《荆州新秋寺居写怀诗五首上南平王》云:“虚负岷峨老僧约,年年雪水下汀洲。”(卷845载)齐己诗《寄蜀国广济大师》云:“终思相约岷峨去,不得携筇一路行。”(卷846载)详味诗意,则可知,“岷峨”实为僧人远离世俗之居所的代指。 这首诗首联出句用虚笔,写厉宗上人离开隐居之地,即对句所云“终南”,但是却不实写,一则是为避免重复;二则正体现出贾岛“苦吟”造句的诗风。对句“终南雨雪和”,看似实写上人离开之地的景色,实则化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意来叙离别之情。送别知交,自然是情深意重,依依难舍,而此两句却写得如此含蓄深婉,藏而不露。这是唐代送僧诗的特点之一。其他如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卷147)钱起《送少微师西行(一作送僧自吴游蜀)》:“天外猿啼处,谁闻清梵音。”(卷237)郎士元《赴无锡别灵一上人》(一作刘长卿诗,一作皇甫冉诗)云:“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寻。”(卷248)等,均写得含蓄蕴藉,韵味深长。送僧诗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风貌,原因可能是僧人乃方外人士,于世情、人事大都超脱出来,飘逸恬淡。他们“独归双树宿,静与百花亲。对物虽留兴,观空已悟身。能令折腰客,遥赏竹房春。”(李嘉佑《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全唐诗》卷206)不是一般士人所能比拟,因此,同僧人过从甚密的诗人们在与之惜别之时,因人而制宜,将留别之情暗含其中,委婉道来。而那些本来与所送的僧人没有多少交情的诗人,出于某种需要,或应制、或应时地写一些送僧诗以敷衍,更不会“为文而造情”。比如宋直问、李乂等人皆有《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诗(卷52、92),都写得中规中矩,平淡无可观之处。

《白鹿原》中男权宗法世界里女性生存困境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渡船”意象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女性分析论《啼笑姻缘》中沈凤喜的女性悲剧命运论阿城《棋王》中的“道禅”文化意蕴

“题好一半文”。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么,我们的作品将会使人一见,便赢得更多的青睐。标题需创新,要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新颖脱俗,使人有为之一震的感觉。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化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琼瑶的《庭院深深》也是化用了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用诗词入题,扮出了许多美目。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独上高楼》(化用王国维词)《风雨任平生》(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等。再如:“诚信”话题的作文,以《众里寻它千百度》为题,“思念”话题的作文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标题,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

对你有帮助么?

画龙点睛 巧妙化用诗句 巧妙化用诗句 《怎一个“情”字了得》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 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诗句 “ ”) 《忙兮忙兮奈若何》 (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 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 “ ”) 怎一个“愁”字了得 虞兮虞兮奈若何 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2004年高考佳作《闲话山水》的 题记:“山,沉稳,敦厚;水,灵动, 聪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佳作《独上高楼》的题记: “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生命的色彩》就这样写道:“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 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 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超旷。

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 作者运用李清照、苏轼两个宋代词人笔下的 名句开篇,形象而凝练地告诉我们两种迥然不同 的人生道路。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极具概括 性,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启迪人们对自己要 走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选择。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用旁观的眼神》(2003年福建省高 考佳作)就这样写到:走进缤纷的书简, 捡拾先行者前行的脚步;打开飘零的册页, 采撷历史真挚的泪滴。是谁感叹"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谁悲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的悲喜 交错,似乎都在诉说:请用旁观的眼神! 作者运用了苏轼《题西林壁》,杜甫《春望》。

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 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

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 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 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 楚动人,也很美。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喋恋花》及《红楼梦》 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 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 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 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

患得 患失后,深谙自己的心跳。是“荣辱不惊,看庭 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 洒,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坚强。

用旁观的 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为自己的情 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 一面镜子。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 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份自信;用旁观的眼神, 就成了哲人心中的一缕情思,成为后人仰望的一 种超凡的高度!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幸福是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 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 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 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 这样一组句子: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 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化 诗 成 句 化 诗 成 句 化 诗 成 段 化 诗 成 段 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这种表 达过于直白,会让人感觉有些幼稚。 第二个层次是诗句后面有一定阐 述(或解说)。

如: 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 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如: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如: 思念就是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就可化作 ①“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 无言垂泪千行”。

思念就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就可化作 ②“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 杨柳岸”。

化用下列诗句 化用下列诗句::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参考答案: 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②“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一、表达式——N个名句+议论。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 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 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的哀怨。

1、桃花飞尽野梅酸。——(宋代:吴涛《绝句》)

翻译: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2、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唐代: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翻译: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3、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唐代: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

翻译: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

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唐代: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翻译: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5、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宋代: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

翻译: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淮河中流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

6、山中多晚凉,清风厉秋节。——(清代:德隐《新秋晚眺》)

翻译:洞庭西山初秋的景致是很美的。烟波浩渺的太湖水涯,一座葱茏的岛屿上群峰列峙。

7、点点行行泪痕满。——(宋代: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翻译: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

8、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唐代:李白《阳春歌》)

翻译:阳春三月,暖暖的太阳照耀着长安城,碧空下,杨树的枝条已经抽出嫩芽,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远看轻烟曼舞。

9、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五代: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翻译:路入岭南腹地,水边的蓼花紫红,映着棕桐叶的暗绿。

10、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一》)

翻译: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请参考这篇/link?url=-

或者下面这篇:

生活是充满诗意的吗?所谓诗意,是不是一种一相情愿的自欺?或者说竟是对生活的残酷视而不见?生活是单调重复琐碎平庸的,这样的生活能跟诗意扯上关系吗?这是一个功利的实用的时代,一个一切都要用金钱来衡量的时代,谈论诗意,丝毫无助于GDP的增长,是不是太不合时宜了?每次当我有这样的怀疑,我一次次地翻开书本,沉浸在那些古诗词营造的美好意境中,然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的生活,我总能找到希望与安慰。正如博尔赫斯说,“一场下在庭院里的雨,从前也落在迦太基”,毕竟,我们和那些生活得诗情画意的古人在同一块大地上栖居,被同样的一个月亮和太阳照耀,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他们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包括弥漫于他们生活、洋溢于他们笔端的那种诗意呢?这些千年不朽的文字,它们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感人,我不相信这些美好的东西将会远离我们的生活,我不相信一个时代会堕落到不需要诗歌的地步,我不相信人心会麻木到对这些诗意和美无动于衷。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我们穿衣,古人也穿,酒旗落日下,夕阳染春衫,平平常常的衣服,在那些古典诗词里,暗香浮动,散发出异乎寻常的韵味,甚至是动人心魄的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袭单衣,唤起如许柔情,记忆中的青色依然鲜艳,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让人魂牵梦绕,“作个归期无计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春衫无言,但它忠实地记录了一切,那些下在逝去的时间和遥远的空间中的雨,那些岁月中的沧桑,那些穿透岁月的细针密线中的默默柔情。读着这样的诗词,你会发现,生活留给我们的遗憾总是那样的触目惊心,我们总是忽视了、错过了那些原本不应忽视、错过的东西,我们在回忆中悔不当初,黯然神伤:“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鬓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天冷了别忘了加衣服,于是纳兰容若这样体贴地问他的爱人:“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也许只是伞下递过来的一句轻声的问候,但却是那样的温存,那样的深情款款。另外我们也不应忘记《西洲曲》中着单衫的女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这是怎样明媚亮丽的一抹杏子红!千年之下,历史早已老态龙钟,然而这一抹杏子红,却穿透岁月的尘埃,依然青春逼人。

“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于是由衣服想到了酒。我们喝酒,古人也喝,他们是怎样喝的呢?“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皆是豪英”,青梅煮酒,对酒当歌,或曲水流觞,临溪赋诗,多么让人神往的场面!他们会边喝边惋惜时光的流逝:“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即便是醉后归去,也诗意盎然:“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更不用说还有“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的寂寞,以及“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凄凉。另一种境界便是在雪意甚浓的冬日黄昏,闻到清冽的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酒香,看到屋中明灭的温暖的火光,于是乃有一句轻声低语的问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平淡的一句话,却有无边的诗意,足以千古流韵。

唐宋之韵 意蕴幽长 诗意大唐 诗意人生 采撷唐诗宋词之花 唐诗如山,宋词如水 生活的快慢变奏曲 快慢缓急总相宜 把好生活快慢的航帆 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挺直生命的脊梁 心动不如行动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等待是一种借口 莫让机遇擦肩而过 坚守人生的关键 点缀缤纷世界 为他人开一朵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花香袭人 舍弃才能获得自由 剑胆琴心 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 起跑线上的美丽 岁月,请再送我那串串风铃 掬水留香 晶莹·雪寂·寞林 坐看流星划空时 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奔跑人生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路的尽头鲜花盛开 走错的也是路 跨不过去的捷径 人生没有捷径 路曲心直 走好那一段 曲径通幽 走下去,前面是片芳草地 问世间“名”为何物 艳花·瘪果 有一天,当一切不再重要 看好,再走 水中月,镜中花 人生不需要太多行李 踏着脚印少摔跤 用什么拯救自己 有梦才有明天 脚比路长 永远到底有多远 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有梦才有远方 风,可以穿越荆棘 推开成功那扇虚掩的门 生命如歌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为别人喝彩 高高在“下” 成功,需要一颗谦卑的心 快乐是一粒种子 莫让浮云遮望眼 我的眼睛欺我 雪花零落的盛夏 两把钥匙一扇门 共同捧起生命之杯 留一片芳心 疏影暗香 我听到花开的声音 生活五味豆 最美的拒绝 “拒绝”也是一种美 不如放歌 生如夏花 心灵奔跑 沙漠玫瑰悄悄开 永不漂移的目标 响起,彼岸的风铃 清点生活 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路是月的痕 倒掉疲惫 磕出鞋里的沙 血浓于水 理大于情 无穷的可能 无穷的美 给灵魂一个支点 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文化的呼吸 善败者不亡 言多岂就必失 吃一堑未必长一智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但求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仅靠功夫深,铁棒难成绣花针 菊·竹·民族 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 语言,沟通的基石 调准感情的焦距,拥有清晰的世界 伟大是卑微的蜕变,卑微是伟大的繁衍 奋发趁年少 要敢于超越 守卫精神的火种 遭遇挫折 超越痛苦 将思维与幸福链接 幸福快乐在转念之间 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 欲望——心的隔离区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借一颗慧心 守住心灵的契约 改变思维,找到快乐 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 带上自信上路 倾听心灵的钟声 点一盏心灯 让快乐多一条腿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诚信满乾坤 诚信,爱你没商量 谎言不开花 会当凌绝顶 当今世界殊 背起诚信的背囊走一生 渴望停电 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改换思维方式,让快乐走近 浮生若茶 诚信,让世界充满阳光 阳光很活泼 收起你的冷漠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与自己干杯 倾听自己的心跳 给自己一个微笑 越过你心中的墙 享受痛苦 遗憾也是一种美 携手夕阳下 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 为对手鼓掌 关心自己,同样重要 黑暗中你给我一盏灯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把清风明月握在手中 学会感恩 败了,多好 挫折也美丽 梦想,从这里起航 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父爱如山 给生活加点糖吧 让时间轴上的圆点闪光 成长的历程是一串冰糖葫芦 三更有梦书作枕 给情感上把锁 人生有你更精彩 坦诚,我无悔的选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药·茶·人生 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别把聪明打碎了 与时尚共舞 时尚,华丽的陷阱 时尚,带刺的玫瑰 与时尚一路同行 心灵的烟花 人生难得几回搏 给乌云镶上金边 友情伴你人生路 友谊,给我动力 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 抓住风的尾巴 墙,推倒了就是桥 寻找栖身之地 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坦诚这一种 往事并不如烟 感谢你的敌人 珍惜你的痛苦 往事并不如烟 眼前同一水 笔下情各异 寡淡足协杯,落寞之多少 收藏真情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点烯生命之火 面对青春的萌动 让梦想飞翔 信念撑起生命的大厦 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 选择春天出发 拥抱青春 在青春中熔炼生命 擦拭青春 不让青春流失 幽默是青春的伴侣 我要笑遍世界 冬阳,童年,牵牛花 一点不能再浪费光阴了 总有惊喜在等候 静静地,我凝望来路 把握好你的方舟 清白做人 只要你在不停地走 与自己相处 何必忙着为自己解释 生命不能绝望 友爱如水 承诺太遥远 日子,每天都是新的 打扮寂寞 咀嚼伤害 心存感激 生活处处有欢乐 处境并非最重要 独味生活 一捆干柴生死间 搭起心灵的圣坛 笑着面对生活 再添一把柴 幸福像一块砖 松花酿酒 春水煎茶 别让自己更孤独 活着就有牵挂 崇尚简单 珍视心中的爱 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收集阳光 放飞希望 又到江南赶上春 享受黄昏 给心灵留一点空隙 望月不语 秋天,也是一种开始 远山如烟 高尚无需证明 凡尘清唱 心弦独奏 捕捉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让慊的书中憩息 为自己树一帧风景 淡淡柳如烟 深爱无痕 爱是一棵月亮树 拔响生命的琴弦 人不能向生活称臣 人生如棋 棋如人生 抬起头来做人 无须崇拜 储蓄人生 人生不售回程票 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抱着生命过海洋 穿着棉袄洗澡 带着成熟寻找 淡忘起初 珍惜弱点 亮在需要处 抒命运转换成使命 灵魂的浴间有把锁 与众生共命 磨难,人生的一份财富 为生命喝彩 品味遗憾 事实,远没想象的那么糟 中断的琴声 行板悠悠,明净如歌 悲怆,引发生命之张力 操守永恒 不以利害移。

多少个夜里,她渴望走进梦的故乡,因为,她太累了。然而,多少个夜里,她又从梦中醒来,独自体验着夜的凄清。

她叫李清照,自从和丈夫分离后,她常常夜不能寐。这不,今晚,她又从梦中惊醒,是那样地失落,那样地憔悴!起床点起油灯,想驱走内心的黑暗。借着灯光,她仔细打量着房里的每一件器具。忽然,目光又停留在桌上那只很旧的杯子——那只她为丈夫饯行喝酒用的杯子上!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酒杯,两只鸳鸯安详地停留在水面。看着这两只相亲相爱的小鸟,她有些心酸,又有无尽的失落。看着孤单的自己,不觉心里空荡荡的。轻叹一声,拿出那天为丈夫饯行喝剩的半瓶菊花酒,自斟自饮起来,不觉潸然泪水……

喝吧,等吧!也许,天明,他就会回来。她期待着,苦守着。终于盼到一丝光线从窗户跃进小屋。天亮了,她似乎有些高兴,门吱嘎一声打开了。站了许久,她才习惯性地抬起昏沉的头来,大雁又飞回来了,可是,她分明感到云中锦书还未寄到。天空已不再美丽,白云已不再白皙,大雁已不再动人!终于,她发出了一声长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继续等待吧!白云戏弄自己不要紧,大雁欺自己也算不了什么。

兰舟停泊在岸边,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恬静。告别天空,她轻解绸带,霓裳顺着臂膀缓缓落下,是那么妩媚动人。她知道对丈夫的想念始终笼罩着自己。

唉,划船去散散心吧!也许可以排解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她踏上小船。秋风吹来,她打了个寒战。坐在船头,眺望岸边那不知名的花朵,孤零零地在风中摇曳、挣扎,终于花瓣被风无情地扯进水里。被卷进水中,从船下淌过,发出哗哗的响声……看着这一切,她鼻子一酸,不禁发出:“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叹息。

划船吗?不!她不忍心看着花被水卷的影子。去找丈夫吗?不!自己走了,丈夫又到哪里来找自己呢?放弃等待吗?不!她不想放弃,因为她知道,丈夫也在不知名的地方思念着自己呢!所以,她只好选择执著地等待。想着这一切,她不禁道出了内心的情愫:“一种相思,两地闲愁!”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她回到岸边,踏进院子,虽然菊花满院,可却无心采摘。举起艰难的步履,无精打采地向自己的小屋走去,继续着无尽地等待、折磨……

【教师评析】

文章成功地对古诗词进行改写,使文章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对李清照《一剪梅》一词的内容、词人写作时的心情、背景进行想象,感情真挚、合情合理。穿插《一剪梅》的语句,使文章转接自然、不留痕迹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句适用范围很广啊,什么“错过”“抓住机遇”啊这类的都可以用。 【默。

下面的没时间写适用话题了。】 道是无情却有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路漫漫兮其修远矣,我将上下而求索。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默。

写到这里想不出来了。话说小建议。

可以去看看《菜根谭》这本书,里面很多东西写作文很好用的,而且其实用诗词的话要注意那些已经属于经典中的经典不一定能吸引老师的目光。】。

万紫千红总是春

只要人们一感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的总是一整个大街上万紫千红起来的各种春装。

怎样才能打扮得像春天般妖媚又像春天一样的富有生机呢?

翻大衣橱是每个家庭主妇必不可少的扮靓程序,自己的、老公的、儿子或女儿的,如果双亲还健在,还要忙乎父母的。

与其言春天的气息是随着春风荡进每家每户的|}~WXW*窗口阳台上的,还不如说春天的美丽味道,总是抢先一步地从每一个人穿在身上的衣服中流淌出来。

谁都想引领这个春天的服装潮流。

顺着一浪又一浪的潮流而来的,既有轻柔而又富有动感的布料,又有短而不超,恰到好处的裙子,甚至还有久违的工装服、背带裤等非常青春的造型。

还有什么装扮能比得上春天里的时尚,更能够打造出一个女人的女人味呢?

尽管每到春天总会有一些大牌和不够大牌的时装设计师,鼓足浑身的气力试图牵着爱美、爱靓、爱俏的人的鼻子,可是今年春天的时装却似乎格外繁复缤纷得让人目不暇接。这不,春天的温度刚刚上来,各种各样的“流行时尚”也就迫不及待地从T型台上走向商店的橱窗:休闲装的大口袋,亲切温和的中低鞋跟,白领们在职业装上加入的各种色调。

在这些流行的时尚里,我们发现了时尚男女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一种时尚态度,他(她)不再用“夸张”和“炫耀”作为自己的美丽品牌。

直觉让我们感到了时尚的成熟,在这个春天里,当有更多的人把美丽“典雅”成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把漂亮“意义”成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当有更多的人意识到,那种一有人穿上高高翘起的尖头皮鞋,大家便一拥而上,让自己的脚变成中世纪堂吉诃德般地高高翘起的时髦,实在是一种可笑和浅薄的时候。

没有人愿意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大红大绿又大紫。

一如在这个春天里,没有人会认为一个很色彩的摇曳在大街上的人,她正在扰乱我们的视线一样。

美,是春天的权利,也是春天里人们用各式各样属于自己的打扮方式,让自己时尚起来的一次机会。

要不然,就不会有那句诗“万紫千红总是春”。对吗?

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汉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

汉(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和黑暗时期,但在思想文化艺术史上却非常重要,其影响之深远,直达现今。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说起汉魏诗学,我们不得不提起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暘等。

这些人被称为“建安七子”。

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唐代李白有诗赞扬“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

但三国时期却出现了“缘情”的主张,与“言志”并提。

“缘情”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抒情。

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就是这样的诗歌。

汉魏诗学除了建安诗体外,还有一继承了《诗 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诗歌体裁,即“汉魏乐府”。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汉乐府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例如格调自由,情感真切的《古歌》;坦露女子对爱情的忠贞誓言的《上邪》;形式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迢迢牵牛星》;以及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叙事类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受汉乐府的影响,汉魏诗学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又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

列如传承至今的《古诗十九首》即是出自汉代文人之手。

而建安文学的创作,则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

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

此外,诗歌从四字一句的“四言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诗体,也是在汉魏之际确立的。

一般认为,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四言诗是前代诗歌的“压卷之作”,也就是说四言诗中最后出现,却又是最好的作品,而曹丕《燕歌行》的灵活自由的七言诗,则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创了一个新时期。

魏晋时期,其诗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魏晋风度”。

它包含有“狂饮”、“放诞”等狂放的行为,有“清谈”、“隐逸”、“拟古”一类奇特的风气,也有儒、道、佛混杂的思想。

在题材上,汉魏六朝的诗歌除了“缘情”之外,又产生了“山水”、“田园”和“玄言”等不同诗派;在诗风上,则出现了自然清新,明白晓畅的主流;在形式上,则共同趋于五七言的整齐,进而形成了完整严密的格律。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

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

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

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

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陈子昂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骨与兴寄两大主张。

陈子昂的诗歌鲜明的表现了他的理论,无论是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都是如此。

形式上都是五言古诗,内容表现是多方面,十分丰富的。

陈子昂所追求的是风骨,与他大致同时的张若虚,却在创作中追求明丽纯美。

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达到了纯美的极至。

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总结《春江花月夜》说:“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盛唐之后,国力由盛而衰,而诗歌的格调也身受其影响。

如冷落寂寞的大历诗风。

此后,诗人们着力于创新,创作出大量极富新意的各体诗歌。

尤以韩孟诗派为盛,其代表人物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古今之穷”的韩愈等。

韩愈致力于诗歌创新,主张“不平则鸣”。

陈寅格先生称其诗“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

二者虽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步入晚唐,社会衰败,政治黑暗。

诗坛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

如杜牧,贾岛,隐士诗等。

而晚唐诗歌的集大成者乃属李商隐。

李诗艳而不靡、凄美浑融、情调幽美、意象朦胧,最为杰出的则是其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唐诗是唐人的是一种生存和竞争方式,也是唐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他们状物言情,或者表达曲折微妙的情绪,索性直接以诗为言,信手拈来。

研究唐诗兴盛之由的著作如林,但除了从经济政治立说的“反映论”外,我们似更应该注意文化的因由。

我们谈“唐诗”,不应该离开“唐风”。

四、诗的低谷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经历了盛唐之后宋元明清的诗歌的最贴切的写照。

随着诗歌在唐代达到鼎盛之后,诗歌在文坛中的地位逐渐衰落,本来桀傲不驯的诗歌洪流,在此之后一变而为一副循规蹈矩,安详驯顺的模样了。

经历了隋唐盛世,封建社会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逐渐发展到了顶峰。

以唐诗为主题的论文题目大全初中

题目与论点的这搞起来不难度,问题研究的

一 唐诗与唐以后的诗 研究唐诗,原本是范畴明确边界清晰的,如许文玉的《唐诗综论》、胡云翼的《唐诗研究》、苏雪林的《唐诗概论》、杨启高的《唐代诗学》、王士菁的《唐代诗歌》,直到陈伯海的《唐诗学引论》都是有关唐一代诗歌的研究,视野完整或者说对象完整,论述也完整。我曾经说过,做唐诗研究“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与宋诗的纠缠”。但做宋诗研究的人与唐诗的纠缠太多、太深的缘故,孤立地谈唐诗似乎也就缺乏一个比较的视角。因此最注重唐诗学科建设意义的《唐诗学引论》首篇“正本篇”中也不得不先要提到“宗唐宗宋”的历史争议,也要就唐宋诗比较的学术意见中引出自己的思考。钱钟书《谈艺录》开篇第一节就是“诗分唐宋”,明确提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话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钱先生这段话概念很清楚:唐诗不必出于唐人,即唐人写的未必就是唐诗;宋诗不必出于宋人,即宋人写的也未必就是宋诗。——唐诗宋诗应以审美质性来划分,即以“体态性分”来判别,所谓“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所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个诗学审美意见影响极大,流播极广,将唐诗的时代概念打破了,或者说打通了,然而它也只是诗学理论上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审美见解(德国的席勒与清代的吴雷发均有类似的意见),“美学”上固然有突破的意义,而在“历史”上的雷池却仍无法跨越。——唐诗仍有它天然的、不可移易的历史规定性。我们看钱先生的《宋诗选注》,就没有选收一首唐朝人的诗歌,尽管他谈过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都写出过真正的“宋诗”,开出宋调之先河。 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秉《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王士礻真《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到孙洙《唐诗三百首》,到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再到葛兆光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的《唐诗卷》,千余年唐诗精华不断被人甄选推扬,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沉潜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遗产的顶峰与典范。以至于鲁迅先生要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而中国的文化巨匠的成长几乎无不受到过唐诗的雨露沾溉,如郭沫若在《少年时代·我的童年》里就说到他的母亲,“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很多的诗。”——这又可见出中国民间唐诗之深入人心,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普及读物,不断有“新注”,又不断有“新编”的原因了。 当然我们应看到从唐代以来对唐诗的认识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唐人眼中的唐诗似乎更应该引起我们研究的兴趣,我们要更多看一看唐人对唐诗的地位的认识与理解、唐人审美趣味的承续与演化、唐人对唐诗人成就的评价及其依据的文化价值、哲学内涵的思考。这里我只想就唐人眼中的唐诗,包括唐人选诗评诗的实践扼要指出三点:一、唐人选唐诗各家标准差异很大,宗旨也大异其趣。有的对唐诗(盛唐为主)评价很高,如殷@③的《河岳英灵集》;有的批评甚峻,如元结的《箧中集》;有的树“察风俗之邪正”,“审王化之兴废”为选评准则,强调政治讽喻“系国家之盛衰”,如顾陶的《唐诗类选》;有的以韵美调新、风情宛然为艺术追求,宣扬“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的审美趣味,如韦谷的《才调集》。这里可以见出唐人对唐诗的认识差异很大,文学主张与审美趣味各呈其词,颇有一种百花齐放、众声喧哗的自由局面。二、编选范围五花八门,有的主要甄选一个时期如初唐,如盛唐,也有主要选大历诗人的。前期的几种选本往往将唐诗与六朝诗编在一起,以为一脉承传。也有的企图目观全唐,尝试集大成打通一代诗歌。目光一路朝放大走,一路朝精细走,呈现多元的认识判断,唐诗史的历程初具界碑。三、在诗人取舍上更是目断心审,标准林立。最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几种重要的选本都不选杜甫。如果说《箧中集》因局格太狭窄,主张太偏激,不选杜甫可以理解的话,殷�《河岳英灵集》的不选杜甫似实难理解。从他完备且明确的理论主张,如“神来、气来、情来”的创作意识,如“既多兴象,复备风骨”、“既闲新声,复晓古体”,称美建安气骨又不忘太康宫商的审美标准来判断,不选杜甫更是不可思议。他的选诗以盛唐为主,也确实反映了盛唐诗歌的气象风貌,他甚至有意识地要通过诗歌评选和理论概括立出自己的文学主张。然而他竟没有注意到杜甫,或者说竟放弃了杜甫!殷�选诗时密切注视诗坛动态发展,敏锐地探捕新星,荐拔佳篇,而且认真分析寻索同时代诗人的风格特点。再如果说殷�之不选杜甫还有其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杜甫彼时进入诗坛不久,诗名不很大,信息交通不发达等等,那么,晚唐人韦谷的《才调集》不收杜甫,则更令人无法解释。《才调集》十卷,规模宏大,选诗一千首,初、盛、中、晚齐全,而且还选了和尚和妇女的诗,却不选杜甫。而且此书明显是承接韦庄《又玄集》的模式框架,人又与韦庄同在西蜀先后做官,应该是信息资料上可以沟通接续的。《又玄集》三百首,选了杜甫,《才调集》一千首却不愿选杜甫,而且从审美主张上他能独具只眼地选白居易的《秦中吟》,竟不肯选杜甫。这跟后来的千家注杜局面真是不可同年而语,这一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学术兴趣。——总的来说,唐人眼中的唐诗与我们今天理解中的唐诗有很大差异,这个差异或正是我们今天的唐诗研究者不可忽略的。同时代人的认识与评介或许更有人文层面上的研究意义和历史文化及其接受领域上的判断价值。 唐以后的诗基本上笼罩在唐诗的影响下。五代十国五十年,与晚唐往往看作一体,与宋初又混沌接续,不易分割。宋初六七十年间,宋人学白居易,学李商隐,学韦应物,学张籍,学贾岛,又移步到学韩愈,学杜甫,沿王禹�、梅尧臣到欧阳修始出露自己的面目,到王安石、苏轼与黄庭坚三大家,才真正形成宋诗体制。所以严羽说:“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但到了南宋的中晚期,四灵、江湖派又掀起回归唐诗的大潮,学贾岛、姚合,学晚唐的风气,一直绵延到南宋的灭亡。元诗不甚发达,无论是元诗四大家,还是刘因、姚燧、杨维桢、萨都剌等都在一片宗唐学唐的潮流里沉浮,学李杜,学白居易,学韦应物、学李商隐,尤其是元末的一股学李贺旋风,仙灯鬼火,大放异彩。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元诗的学唐近唐,大多趋于“�缛绮丽”的一路。胡应麟所谓“元人诗如缕金错采,雕绘满眼”。——元人学的唐也在“中晚”,不过不同于宋季学的“中晚”,一条趋走的是李贺、李商隐绮丽之路,一条追尚的是贾岛、姚合“清苦”之风。或许正是出于反拨归正的心理,元之后的明代,从高�秉到前后七子重新打出严羽的“诗必盛唐”的旗号。南宋的严羽曾心怀忧患地指出:“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他提出了“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明确口号。——明前后七子“诗必盛唐”不仅总结了严羽的理论经验,也总结了元诗学唐的创作实际。由于他们的诚挚提倡与逼真实践,明诗在公安、竟陵之前的“盛唐”面目尽管傀儡装束、肤廓皮相,却是唐诗传承史中最辉煌的一段。 清初的诗人与学者,显然眼孔放得大了,晚明乱提口号,师心自重,闹哄哄的诗坛局面使他们多了个心眼,不肯轻易跟着别人走。但大的样板却只有两块:唐与宋,正如钱钟书所说,没有第三条道路。到了那个时候,无论是谁,“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于是,宗唐宗宋形成了胶着状态,宗宋的黄宗羲、吕留良、吴之振、叶燮拼命拉抬宋诗的地位,顾炎武、朱彝尊、王士礻真、毛西河等“大家”则力主唐音,又偏重盛唐。吴乔、贺裳、冯班等一批小批评家则又花言巧语鼓励引诱学晚唐。王夫之干脆说宋一代无诗,他评选古诗、唐诗、明诗,独不取宋诗(因为元一代在异族统治之下,他干脆也一笔抹去了元诗)。清初特定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史背景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旨趣和批评情绪,诗坛人物多少有些情绪化的表现,理性思维气氛淡薄。难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论及这个局面时要说:“尊唐抑宋,未为不合。而所谓宋诗,皆未见宋人得失,漫肆讥弹,即所谓唐诗,亦未造唐代藩篱,而妄相标榜”。到了乾嘉时,唐宋诗之争才趋于调和——恰恰本于人心思想的趋于平和——诗坛上可以各自宣明旨义,不必漫肆讥弹。沈德潜主唐音,讲求温柔敦厚;翁方纲喜宋调,尤好辨析肌理;袁枚出入唐宋,唯性灵为归的;赵翼则更是放大眼孔唱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互相不见倾轧与攻击。但沈德潜有两句话还是相当委婉精到地道出了他主唐音美学上的原因:“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外,发露则意尽言中。”——这段话与钱钟书先生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有些貌似,但钱说更多有一点双峰并峙的意味,而这种双峰并峙的具体阐释无疑要以缪钺《论宋诗》中“唐宋诗之异点”之“论其大较”一段名句为代表。总括而言,唐人的诗更多一点主动性的感情发抒,自主且真率;更多一层心灵的自然流荡,澄净而明朗;更显出一种自由的独特风格,唐人评判外部世界的意见主观单纯,往往带有唯美的意绪。宋诗及宋以后的诗不免多一层模仿的味道。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王志》)说:“三唐风尚,人工篇什,各思自见,故不复模古。”而宋人则不免被认为是最要模古的,后来的宋诗派更是有意标榜宋人处处是学着唐人的,好用唐诗的标准来评判宋诗,好以唐诗的模式来比附宋诗。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卷一的“按语”里,以唐诗发展的过程阶段来套宋诗发展的脉络线索,仿严羽、高�秉的初盛中晚四唐说来规画初盛中晚的四宋说,不仅四期一一对应,而且四期的代表人物也一一对应。——不管这种刻意模古是否道出历史真相,也不管宋诗的面目是否被人误解,宋诗以及宋以后的诗实际上已被主流的诗学批评家们人为地与唐诗的形体血脉粘连在一起,而唐诗与唐以后诗的魂魄气骨、精神风貌的区隔却是更清晰可辨了。 二 唐诗学术与唐学术 张潮《秋星阁诗话》小引云:“李唐之世,无所谓诗话也。而言诗者,必推李唐。……夫唐人无诗话,所谓善《易》者不言《易》也。”——诗话以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为始作俑。唐一代无诗话,但不能说唐一代没有诗歌的理论建设,没有有关诗歌的“学术”。但是唐人不是善《易》而不言《易》,只是用力在《易》也即是诗的致“善”之道。致“善”之道大抵有二:一、为做诗做好各种充分的准备工作——各种文学类书的编纂;二、为做诗定出细密的格式、法则——各种诗格、诗式的编撰。 类书,是介乎文学与学术之间的(或者说是混合了两者的)一种做文做诗的参考书。体制上以语词、文句、典故、事实、妙语镌策汇编为主,所谓“英词丽句,以类相从”,所谓“事类联属,便于采撷”。这种类书有唐一代名目繁多尤以初唐产品为夥:《文思博要》、《累璧》、《瑶山玉彩》、《三教珠英》、《芳林要览》、《事类》、《文府》、《碧玉芳林》、《玉藻琼林》、《笔海》等等。如今存世名声最大则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贴》(大部分都亡佚了)。闻一多在《类书与诗》(《唐诗杂论》)说它是“太像文学的学术和太像学术的文学”,“不过是《兔园册子》的后身,充其量也不过是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兔园册子》”。这一类文学参考书或者做诗实用手册,从中央编的大部头巨型类书到民间比如敦煌发现的《珠玉钞》、《随身宝》之类的微型“兔园策”,在一个相当广泛层面上凝聚了一支自觉的诗人创作队伍,因而在实践上大大推动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兴旺。难怪闻一多嘲笑说:唐初是个“大规模征集词藻的时期”。“词藻”——英词丽句的巨量镶嵌——也便成了一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与形式特征。病态的文藻与浮华不仅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畸型的繁荣,而且为有唐一代的诗歌创作的世俗化普及大开了方便之门,尤其为那些天分不高、才气不足且被一个时代的做诗潮浪卷了进去,拼命努力要做出成就的大量中下等诗歌作者鼓足了做诗的信心。——唐诗研究者有的已经发现了这种“兔园册子”深刻地影响到较高层次文人的创作(后来的李商隐还精心自制“兔园策”,如《金钥》、《杂纂》、《蜀尔雅》等,为自己做诗时随心调用故典镌策而预为之备),而且不自觉中规范与牢笼了一批诗人的词语选择与表达形式,为诗歌创作唱酬、联句、应对、测试的机械化、公式化、标准化铺设了便道,不管这种类书“指导”诗歌的理论意义如何,它已是唐诗学术的一种,对唐诗的创作发生了独特的影响。 第二点便是诗格、诗式的大量撰作。明胡应麟《诗薮·杂编》中存录了一批名单:“唐人诗话,入宋可见者:李嗣真《诗品》一卷、王昌龄《诗格》一卷、皎然《诗式》一卷、《诗评》一卷、王起《诗格》一卷、姚合《诗例》一卷、贾岛《诗格》一卷、王睿《诗格》一卷、元竞《诗格》一卷、倪宥《龟鉴》一卷、徐蜕《诗格》一卷、《骚雅式》一卷、《点化秘术》一卷、《诗林句范》五卷、杜氏《诗格》一卷、徐氏《律诗洪范》一卷、徐衍《风骚要式》一卷、《吟体类例》一卷、《历代吟谱》二十卷、《金针诗格》三卷。今唯《金针》、皎然、《吟谱》传,余绝不睹,自宋已亡矣。”——“诗格”、“诗式”、“诗法”均是讨论诗歌体式、法度与规则的“金针”,实际上也是传授写诗的基本格式与形式的要诀,王夫之斥为“画地为牢”。——先是为社会大众服务,像函授的诗学教程,“三家村”知识分子最得益。后来诗赋取士,又理所当然成为一种“高考参考资料”,刻意为公式化、标准化操作服务。等皎然因《诗式》而获荣名,一批有志通外学、修文辞的和尚也嗜好此道,借以光耀佛门。此类“诗格”、“诗式”著作有的比如皎然《诗式》不仅着眼在形式法则、声病偶对的探讨,而且涉及到创作论、艺术论、审美特征的讨论,如“取象”、“取境”,已经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与开拓,对晚唐五代乃至两宋的诗格理论发生过巨大影响。——当然对有唐一代诗歌创作产生推动作用的则主要还是初盛唐的著作,这些著作从上官仪的《笔札华梁》开始,较有积极影响的如崔融《新定诗格》,王昌龄《诗格》、元竞《诗髓脑》、皎然《诗式》多因日本释空海的集大成《文镜秘府论》六卷的整理而得以保存。所谓“唐人卮言,尽在其中”。张伯伟有《全唐五代诗格校考》一书,校辑考释甚为精详,对“诗格”形式的历史演化、利弊功用的分析评判也甚客观。——客观来说,诗格、诗式与类书“兔园策”一样,尤其是初盛唐的,都是为唐诗的创作繁荣、唐诗发展高潮作了准备工作、后勤工作、服务工作。——严格地说,它们谈不上理论建设,更无所谓学术建树。一为征集词藻,一为规范形式,当然征集词藻的还附有作品大全的展示,规范形式的也偶备审美经验的传授。从某种形式的意义上来说,这两者或可以构成唐诗的理论建树与学术规模。尽管它们是如此的简陋、粗糙,与唐诗实际上取得的巨大成绩远不相配,也几乎没有人肯承认两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联。——唐诗的繁荣与它的学术建设、理论指导是一个悖论。 唐诗的学术建设与理论指导更多的融化在时代实践中政治的引导和文化的诱导。我们知道,有唐一代,由于初盛的几个皇帝的大力提倡和躬自表率,以及一些诸如开科诗赋取士、礼敬厚遇文人的行政措施,唐诗到开元年间已是十分繁荣。唐玄宗即位不久,在答一位臣子的手诏中还专门强调“夫诗者,动天地,感鬼神,厚于人,美于教矣。朕志之所尚,思与之齐,庶乎采诗之官,补朕之阙”(《旧唐书·崔日用传》)。——玄宗本人便是一个酷爱文艺、酷爱美的皇帝。“开元天宝的时代在文化史上最有光荣。开国以来一百年不断的太平已造成了一个富裕的、繁荣的、奢侈的、闲暇的中国,到明皇时代,这个闲暇繁华的社会里遂自然产生出优美的艺术与文学”(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册)。我们看看《旧唐书·音乐志》里记载的玄宗如何热心提倡和指导音乐艺术——音乐直接关系到有唐一代乐府诗的发达,而乐府诗的发达与衍变正是唐一代诗歌兴旺繁荣的关键。(注:胡适在《白话文学史》第十二章《八世纪的乐府新词》中说:“盛唐是诗的黄金时代,但后世讲文学史的人都不明白盛唐的诗所以特别发展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盛唐的诗的关键在乐府歌辞。第一步是诗人仿作乐府。第二步是诗人沿用乐府古题而自作新辞,但不拘原意,也不拘原声调。第三步是诗人用古乐府民歌的精神来创作新乐府。在这三步之中,乐府民歌的风趣与文体不知不觉地侵润了,影响了,改变了诗体的各方面,遂使这个时代的诗在文学史上放一大异彩。”)《音乐志》还记载,玄宗亲自创作乐曲:“玄宗新曲四十余,又新制乐谱”。——这同唐太宗亲自写诗与宫廷大臣唱和酬答一样都有一种躬为表率的作用。——唐诗的繁荣原因诸多,但帝王的提倡尤其是带头实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的文艺才性与实践作品虽不是第一流的,但为第一流的诗人与诗的诞生铺开了红地毯,也正是在唐玄宗时李白、杜甫大步走上了文化舞台。 唐诗在初盛唐乃至整一代的繁荣发达又引出一个与唐代整个思想文化学术的关系。尽管李姓皇帝提倡道教,武姓皇后抬高佛教,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却大多秉持儒教正宗观念,并且不反对严重鲜卑化了的艺术形式(音乐歌舞)。故在主流形态的文化生活层面上真有一派三教并兴、百花齐放的局面。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传统(尤其是乐府文学的传统)垂直影响或者说严重熏染了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随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完成,意识到了的审美追求大大激活了他们的文学审美才性,文学的兴趣、绘章雕句的习惯几乎贯穿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而且考科名由进士入仕途还得备习诗赋,《文选》几乎是最热门的一部必读书,莘莘学子固然案头必备,士大夫官员也必须时时温习,用心揣摩。在官场的应酬中,有文学的修养素习才能潇洒地周旋俯仰,才能引得圈子里的尊仰与朝廷的敬重。比如张说为宰相时曾把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亲手题在政事堂,让朝中文士作为人才及其作品的楷模。——《文选》本身即是文学的一部集大成的参考书,一个文学经典的样板。“选学”是炙手可热的学问,理所当然也成了一种正宗学术。朝廷在刚刚流行的李善注本之外,又迫不及待命工部侍郎吕延祚等五位大臣合注《文选》,以求完备新颖。文学的学术化又拉动了学术的文学化,朝廷上上下下、江湖幽深之处都弥漫着追逐文学的浓烈气氛。一个直接的结果是人人都写诗,王公大臣、士大夫知识分子自不必说,林泉隐逸、岩樵渔父、和尚道士、闺阁名媛、娼妓宫嫔也都写诗,响应一种上下合流的时代精神,陶醉在这个诗化的时代之中,唐一代文化格局几乎就沉浮在诗歌的大潮之中。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唐代的史学高度发达,尤其是初唐。但初唐的史学又恰恰是文学味最浓重的。初唐官修的几种重要断代史都染有非常浓重的文学气味,绮藻丽句、文学的笔触随处可见。闻一多说:“只把姚思廉除开,当时修史的人们谁不是借作史书的机会来叫卖他们的文艺——尤其是《晋书》的著者!”这话虽偏激一点,但触到了一个史的诗化的问题,即史学叙述中调动文学手段的问题。其实,这一种我称之为“史的诗化”的现象上可追溯到《史记》、《汉书》,而尤以范晔的《后汉书》最为典型。司马迁著《史记》,抑止不住内心的文学描写的冲动,诗的才性与激情不自觉中流荡而出,一部《史记》直可当文学书来读,故鲁迅先生有“无韵之《离骚》”之赞颂。两《汉书》也是文采飞扬的,班固、范晔都是文章高手,都是文学当行,作史时忍不住时时调动文学手段,使严峻的史的叙述染浸上浓重的诗的情调。至初唐的几位史家更是踵事增华,不惜要“借作史书的机会来叫卖他们的文艺”了。这种风气与趋势到盛唐的刘知几出来大声疾呼直言其弊,才被刹住,而且是永远的刹住了。刘知几的《史通》在史的理论上把中国诗化史学的传统截断了,从此以后历史与文学严格分了家,正史均秉笔直书,精炼简核,不敢再有文学的夹羼染绘,连润色都很少见到了。甚至欧阳修这样的大文学家修史时也严格按照了刘知几的规矩,不敢涉入文学一步。 刘知几在那个时代几乎是唯一的一位守住学术阵地、拒不肯让文学浸漫过来的纯粹学者。他在《史通·自叙》中说:“予幼喜诗赋,而壮都不为,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幼喜诗赋”是时代习染,及壮,则明确对诗赋说“不”!“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学术的家学渊源,“著述”的崇高使命,扬雄以来不为雕虫小技的文化眼光使刘知几自身与盛唐文学风气划清了界限。刘知几的例子是很有认识意义的,他的著述立场与学术态度在盛唐以后是不可能再有的。开元以后,天下士人“耻不以文章达”,诗赋取士的制度确立并固定化之后,攻诗赋、擢科举是一代人心所向,是一代人才精英的正途出路。刘知几虽把文学驱除出了史学领地,但在一个诗与文学光焰万丈的时代里,史家守住自己的贞节的同时也只得忍受自己的寂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一代的学术(包括史学)在精神上已被诗赋冲垮了,人才流失,光芒黯澹,虽然成果累累,但在整个时代文化大格局中只有默坐隅角的地位。 唐一代学术大抵有两端:史学与佛学。史学最称发达,成果十分丰厚,除了姚思廉、李百药、令狐德、李延寿等正史作者之外,还有撰“国史”的吴兢、韦述、柳芳、令狐�亘、于体烈等名家。《贞观政要》(吴兢)、《东观奏记》(裴庭裕)、《顺宗实录》(韩愈)都是重要的“国史”专书。特别值得称道的当然是刘知几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杜佑《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后世所谓“九通”、“十通”之首。开元间修撰的《唐六典》、《大唐开元礼》也是十分重要的典礼类专书。唐一代通俗史事类杂著笔记也相当纷繁,著名的如《通历》(马总)、《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大雅)、《明皇杂录》(郑处诲)、《安禄山事迹》(姚汝能)等。另外,唐僧玄奘口述辩机编纂的《大唐西域记》也应列入山川地域史志的范畴,此书已开了释僧撰属的先河。 唐代的佛学相当繁盛,著名的佛学家,有学术性著述可考并声名显赫的就有玄奘、窥基、神秀、慧能、神会、法藏、湛然、宗密、怀让、马祖、怀海等等。唐代的佛学固称辉煌,但内典佛藏、方外奥义毕竟不是严格意义的中国学术,也不是纯正形而上范畴的哲学思考。唐代哲学一般不称发达,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主要诠释官方的经典见解,陆德明《经典释文》也只是儒典的一般音韵、训诂的著作。儒学在佛学(也包括道学)的重重压迫之下,几无成绩可言。那是胡适所谓“印度思想哲学泛滥的时代”,儒学的复兴要等到两宋才开始酝酿并最终完成。唐初的傅奕力主反佛,影响所及有中唐韩愈的排佛,但韩愈的主要哲学文章《原道》、《原性》以及李翱的《复性书》也并无严格意义的学术推进。而对哲学问题深感兴趣(也困扰半生)的刘禹锡、柳宗元们却用心在宏观的天人关系的探索与寻绎,《天论》、《天说》、《天对》固有一些深辟的见解,闪耀出睿智的思想火花,但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有限。而“文中子”王通的《中说》旨在调和三教,不但入不了儒家的“经”,自立一“子”也似乎是非常勉强的。——有唐一代在汹涌奔腾的诗歌潮流的映照之下,学术的音响总觉空杳渺远,学术的景色显得暗澹无光。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赋相对沉寂,连新近出版的《中国文学通史·唐代文学史》都几乎没提到)。这个时代盛产诗人与诗歌,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拼命写诗,引吭高歌,率性任情,阔步前行,——整整一个时代,诗是生命的原旨,诗是文化的正色,诗是学术的主调。几乎整整一代人高张着感性的风帆,喷薄着生命的热力,内心激涌着诗的冲动,笔下铺展开锦绣玉缀,只认创作,不思其他。诗人们关于时代的对话,同行间技艺与情思的交流,生命的理解,审美的实践,功名进取成功的矜夸、失败的怨屈,诗几乎是唯一的媒介。读读《高氏三宴诗集》、《断金集》、《元白继和集》、《三州唱和集》、《刘白唱和集》、《汝洛集》、《彭阳唱和集》、《吴蜀集》、《三舍人集》、《汉上题襟集》的题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五言绝句,它必须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须依照用韵要选一个韵部的字作韵脚①,这首诗的“流”、“楼”两字就属“十一尤”韵。再次,它用的字必须合乎规定的平仄格式,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间错,和谐动听。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用·标出来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不能变通。平——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平声字;仄——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字。按现代汉语说,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字属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字属仄。绝句诗上下句之间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这首绝句全首对仗,后两句“欲穷”对“更上”,“千里”对“一层”,“目”对“楼”。我们举《登鹳雀楼》这首诗来说明近体诗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绝句还有三种平仄格式,共四种格式。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都各有四种平仄格式。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只举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详细介绍了。如果不想创作这类诗,只是鉴赏前人作品,那么关于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无妨的。七言绝句,我们举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来看: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表达了送别友人远行时留恋怅惘的感情。全诗四句,28个字,押的是“七阳”韵,平仄按规则。因绝句允许不对仗,这首诗就没有对仗。五言律诗,我们看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这是除夕之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际的诗。全诗八句,40个字,押“十一真”韵,平仄合规则。律诗的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这首的颔联“一年”对“万里”,“将尽”对“未归”,“夜”对“人”;颈联“寥落”对“支离”,“悲”对“笑”,“前事”对“此身”。七言律诗,我们看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这是柳宗元被贬到蛮荒的柳州,送别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时写的诗,情绪极度感伤悲愤。全诗八句,56个字,用的是“一先”韵,平仄合规则,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七言律诗第一句多用韵,也可不用韵,这首用韵。律诗中还有一种“排律”(延长),即把律诗延长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所有出句与对句全要对仗。排律通常为五言。唐代诗歌的样式,在初唐时期已经齐备,到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

“题好一半文”。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么,我们的作品将会使人一见,便赢得更多的青睐。标题需创新,要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新颖脱俗,使人有为之一震的感觉。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化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琼瑶的《庭院深深》也是化用了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用诗词入题,扮出了许多美目。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独上高楼》(化用王国维词)《风雨任平生》(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等。再如:“诚信”话题的作文,以《众里寻它千百度》为题,“思念”话题的作文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标题,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

对你有帮助么?

画龙点睛 巧妙化用诗句 巧妙化用诗句 《怎一个“情”字了得》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 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诗句 “ ”) 《忙兮忙兮奈若何》 (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 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 “ ”) 怎一个“愁”字了得 虞兮虞兮奈若何 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2004年高考佳作《闲话山水》的 题记:“山,沉稳,敦厚;水,灵动, 聪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佳作《独上高楼》的题记: “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生命的色彩》就这样写道:“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 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 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超旷。

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 作者运用李清照、苏轼两个宋代词人笔下的 名句开篇,形象而凝练地告诉我们两种迥然不同 的人生道路。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极具概括 性,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启迪人们对自己要 走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选择。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用旁观的眼神》(2003年福建省高 考佳作)就这样写到:走进缤纷的书简, 捡拾先行者前行的脚步;打开飘零的册页, 采撷历史真挚的泪滴。是谁感叹"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谁悲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的悲喜 交错,似乎都在诉说:请用旁观的眼神! 作者运用了苏轼《题西林壁》,杜甫《春望》。

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 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

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 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 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 楚动人,也很美。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喋恋花》及《红楼梦》 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 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 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 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

患得 患失后,深谙自己的心跳。是“荣辱不惊,看庭 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 洒,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坚强。

用旁观的 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为自己的情 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 一面镜子。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 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份自信;用旁观的眼神, 就成了哲人心中的一缕情思,成为后人仰望的一 种超凡的高度!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幸福是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 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 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 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 这样一组句子: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 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化 诗 成 句 化 诗 成 句 化 诗 成 段 化 诗 成 段 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这种表 达过于直白,会让人感觉有些幼稚。 第二个层次是诗句后面有一定阐 述(或解说)。

如: 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 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如: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如: 思念就是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就可化作 ①“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 无言垂泪千行”。

思念就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就可化作 ②“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 杨柳岸”。

化用下列诗句 化用下列诗句::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参考答案: 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②“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一、表达式——N个名句+议论。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 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 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的哀怨。

1、桃花飞尽野梅酸。——(宋代:吴涛《绝句》)

翻译: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2、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唐代: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翻译: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3、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唐代: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

翻译: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

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唐代: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翻译: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5、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宋代: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

翻译: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淮河中流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

6、山中多晚凉,清风厉秋节。——(清代:德隐《新秋晚眺》)

翻译:洞庭西山初秋的景致是很美的。烟波浩渺的太湖水涯,一座葱茏的岛屿上群峰列峙。

7、点点行行泪痕满。——(宋代: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翻译: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

8、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唐代:李白《阳春歌》)

翻译:阳春三月,暖暖的太阳照耀着长安城,碧空下,杨树的枝条已经抽出嫩芽,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远看轻烟曼舞。

9、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五代: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翻译:路入岭南腹地,水边的蓼花紫红,映着棕桐叶的暗绿。

10、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一》)

翻译: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请参考这篇/link?url=-

或者下面这篇:

生活是充满诗意的吗?所谓诗意,是不是一种一相情愿的自欺?或者说竟是对生活的残酷视而不见?生活是单调重复琐碎平庸的,这样的生活能跟诗意扯上关系吗?这是一个功利的实用的时代,一个一切都要用金钱来衡量的时代,谈论诗意,丝毫无助于GDP的增长,是不是太不合时宜了?每次当我有这样的怀疑,我一次次地翻开书本,沉浸在那些古诗词营造的美好意境中,然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的生活,我总能找到希望与安慰。正如博尔赫斯说,“一场下在庭院里的雨,从前也落在迦太基”,毕竟,我们和那些生活得诗情画意的古人在同一块大地上栖居,被同样的一个月亮和太阳照耀,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他们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包括弥漫于他们生活、洋溢于他们笔端的那种诗意呢?这些千年不朽的文字,它们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感人,我不相信这些美好的东西将会远离我们的生活,我不相信一个时代会堕落到不需要诗歌的地步,我不相信人心会麻木到对这些诗意和美无动于衷。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我们穿衣,古人也穿,酒旗落日下,夕阳染春衫,平平常常的衣服,在那些古典诗词里,暗香浮动,散发出异乎寻常的韵味,甚至是动人心魄的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袭单衣,唤起如许柔情,记忆中的青色依然鲜艳,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让人魂牵梦绕,“作个归期无计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春衫无言,但它忠实地记录了一切,那些下在逝去的时间和遥远的空间中的雨,那些岁月中的沧桑,那些穿透岁月的细针密线中的默默柔情。读着这样的诗词,你会发现,生活留给我们的遗憾总是那样的触目惊心,我们总是忽视了、错过了那些原本不应忽视、错过的东西,我们在回忆中悔不当初,黯然神伤:“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鬓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天冷了别忘了加衣服,于是纳兰容若这样体贴地问他的爱人:“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也许只是伞下递过来的一句轻声的问候,但却是那样的温存,那样的深情款款。另外我们也不应忘记《西洲曲》中着单衫的女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这是怎样明媚亮丽的一抹杏子红!千年之下,历史早已老态龙钟,然而这一抹杏子红,却穿透岁月的尘埃,依然青春逼人。

“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于是由衣服想到了酒。我们喝酒,古人也喝,他们是怎样喝的呢?“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皆是豪英”,青梅煮酒,对酒当歌,或曲水流觞,临溪赋诗,多么让人神往的场面!他们会边喝边惋惜时光的流逝:“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即便是醉后归去,也诗意盎然:“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更不用说还有“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的寂寞,以及“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凄凉。另一种境界便是在雪意甚浓的冬日黄昏,闻到清冽的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酒香,看到屋中明灭的温暖的火光,于是乃有一句轻声低语的问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平淡的一句话,却有无边的诗意,足以千古流韵。

唐宋之韵 意蕴幽长 诗意大唐 诗意人生 采撷唐诗宋词之花 唐诗如山,宋词如水 生活的快慢变奏曲 快慢缓急总相宜 把好生活快慢的航帆 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挺直生命的脊梁 心动不如行动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等待是一种借口 莫让机遇擦肩而过 坚守人生的关键 点缀缤纷世界 为他人开一朵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花香袭人 舍弃才能获得自由 剑胆琴心 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 起跑线上的美丽 岁月,请再送我那串串风铃 掬水留香 晶莹·雪寂·寞林 坐看流星划空时 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奔跑人生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路的尽头鲜花盛开 走错的也是路 跨不过去的捷径 人生没有捷径 路曲心直 走好那一段 曲径通幽 走下去,前面是片芳草地 问世间“名”为何物 艳花·瘪果 有一天,当一切不再重要 看好,再走 水中月,镜中花 人生不需要太多行李 踏着脚印少摔跤 用什么拯救自己 有梦才有明天 脚比路长 永远到底有多远 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有梦才有远方 风,可以穿越荆棘 推开成功那扇虚掩的门 生命如歌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为别人喝彩 高高在“下” 成功,需要一颗谦卑的心 快乐是一粒种子 莫让浮云遮望眼 我的眼睛欺我 雪花零落的盛夏 两把钥匙一扇门 共同捧起生命之杯 留一片芳心 疏影暗香 我听到花开的声音 生活五味豆 最美的拒绝 “拒绝”也是一种美 不如放歌 生如夏花 心灵奔跑 沙漠玫瑰悄悄开 永不漂移的目标 响起,彼岸的风铃 清点生活 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路是月的痕 倒掉疲惫 磕出鞋里的沙 血浓于水 理大于情 无穷的可能 无穷的美 给灵魂一个支点 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文化的呼吸 善败者不亡 言多岂就必失 吃一堑未必长一智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但求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仅靠功夫深,铁棒难成绣花针 菊·竹·民族 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 语言,沟通的基石 调准感情的焦距,拥有清晰的世界 伟大是卑微的蜕变,卑微是伟大的繁衍 奋发趁年少 要敢于超越 守卫精神的火种 遭遇挫折 超越痛苦 将思维与幸福链接 幸福快乐在转念之间 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 欲望——心的隔离区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借一颗慧心 守住心灵的契约 改变思维,找到快乐 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 带上自信上路 倾听心灵的钟声 点一盏心灯 让快乐多一条腿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诚信满乾坤 诚信,爱你没商量 谎言不开花 会当凌绝顶 当今世界殊 背起诚信的背囊走一生 渴望停电 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改换思维方式,让快乐走近 浮生若茶 诚信,让世界充满阳光 阳光很活泼 收起你的冷漠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与自己干杯 倾听自己的心跳 给自己一个微笑 越过你心中的墙 享受痛苦 遗憾也是一种美 携手夕阳下 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 为对手鼓掌 关心自己,同样重要 黑暗中你给我一盏灯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把清风明月握在手中 学会感恩 败了,多好 挫折也美丽 梦想,从这里起航 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父爱如山 给生活加点糖吧 让时间轴上的圆点闪光 成长的历程是一串冰糖葫芦 三更有梦书作枕 给情感上把锁 人生有你更精彩 坦诚,我无悔的选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药·茶·人生 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别把聪明打碎了 与时尚共舞 时尚,华丽的陷阱 时尚,带刺的玫瑰 与时尚一路同行 心灵的烟花 人生难得几回搏 给乌云镶上金边 友情伴你人生路 友谊,给我动力 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 抓住风的尾巴 墙,推倒了就是桥 寻找栖身之地 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坦诚这一种 往事并不如烟 感谢你的敌人 珍惜你的痛苦 往事并不如烟 眼前同一水 笔下情各异 寡淡足协杯,落寞之多少 收藏真情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点烯生命之火 面对青春的萌动 让梦想飞翔 信念撑起生命的大厦 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 选择春天出发 拥抱青春 在青春中熔炼生命 擦拭青春 不让青春流失 幽默是青春的伴侣 我要笑遍世界 冬阳,童年,牵牛花 一点不能再浪费光阴了 总有惊喜在等候 静静地,我凝望来路 把握好你的方舟 清白做人 只要你在不停地走 与自己相处 何必忙着为自己解释 生命不能绝望 友爱如水 承诺太遥远 日子,每天都是新的 打扮寂寞 咀嚼伤害 心存感激 生活处处有欢乐 处境并非最重要 独味生活 一捆干柴生死间 搭起心灵的圣坛 笑着面对生活 再添一把柴 幸福像一块砖 松花酿酒 春水煎茶 别让自己更孤独 活着就有牵挂 崇尚简单 珍视心中的爱 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收集阳光 放飞希望 又到江南赶上春 享受黄昏 给心灵留一点空隙 望月不语 秋天,也是一种开始 远山如烟 高尚无需证明 凡尘清唱 心弦独奏 捕捉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让慊的书中憩息 为自己树一帧风景 淡淡柳如烟 深爱无痕 爱是一棵月亮树 拔响生命的琴弦 人不能向生活称臣 人生如棋 棋如人生 抬起头来做人 无须崇拜 储蓄人生 人生不售回程票 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抱着生命过海洋 穿着棉袄洗澡 带着成熟寻找 淡忘起初 珍惜弱点 亮在需要处 抒命运转换成使命 灵魂的浴间有把锁 与众生共命 磨难,人生的一份财富 为生命喝彩 品味遗憾 事实,远没想象的那么糟 中断的琴声 行板悠悠,明净如歌 悲怆,引发生命之张力 操守永恒 不以利害移。

多少个夜里,她渴望走进梦的故乡,因为,她太累了。然而,多少个夜里,她又从梦中醒来,独自体验着夜的凄清。

她叫李清照,自从和丈夫分离后,她常常夜不能寐。这不,今晚,她又从梦中惊醒,是那样地失落,那样地憔悴!起床点起油灯,想驱走内心的黑暗。借着灯光,她仔细打量着房里的每一件器具。忽然,目光又停留在桌上那只很旧的杯子——那只她为丈夫饯行喝酒用的杯子上!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酒杯,两只鸳鸯安详地停留在水面。看着这两只相亲相爱的小鸟,她有些心酸,又有无尽的失落。看着孤单的自己,不觉心里空荡荡的。轻叹一声,拿出那天为丈夫饯行喝剩的半瓶菊花酒,自斟自饮起来,不觉潸然泪水……

喝吧,等吧!也许,天明,他就会回来。她期待着,苦守着。终于盼到一丝光线从窗户跃进小屋。天亮了,她似乎有些高兴,门吱嘎一声打开了。站了许久,她才习惯性地抬起昏沉的头来,大雁又飞回来了,可是,她分明感到云中锦书还未寄到。天空已不再美丽,白云已不再白皙,大雁已不再动人!终于,她发出了一声长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继续等待吧!白云戏弄自己不要紧,大雁欺自己也算不了什么。

兰舟停泊在岸边,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恬静。告别天空,她轻解绸带,霓裳顺着臂膀缓缓落下,是那么妩媚动人。她知道对丈夫的想念始终笼罩着自己。

唉,划船去散散心吧!也许可以排解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她踏上小船。秋风吹来,她打了个寒战。坐在船头,眺望岸边那不知名的花朵,孤零零地在风中摇曳、挣扎,终于花瓣被风无情地扯进水里。被卷进水中,从船下淌过,发出哗哗的响声……看着这一切,她鼻子一酸,不禁发出:“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叹息。

划船吗?不!她不忍心看着花被水卷的影子。去找丈夫吗?不!自己走了,丈夫又到哪里来找自己呢?放弃等待吗?不!她不想放弃,因为她知道,丈夫也在不知名的地方思念着自己呢!所以,她只好选择执著地等待。想着这一切,她不禁道出了内心的情愫:“一种相思,两地闲愁!”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她回到岸边,踏进院子,虽然菊花满院,可却无心采摘。举起艰难的步履,无精打采地向自己的小屋走去,继续着无尽地等待、折磨……

【教师评析】

文章成功地对古诗词进行改写,使文章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对李清照《一剪梅》一词的内容、词人写作时的心情、背景进行想象,感情真挚、合情合理。穿插《一剪梅》的语句,使文章转接自然、不留痕迹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句适用范围很广啊,什么“错过”“抓住机遇”啊这类的都可以用。 【默。

下面的没时间写适用话题了。】 道是无情却有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路漫漫兮其修远矣,我将上下而求索。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默。

写到这里想不出来了。话说小建议。

可以去看看《菜根谭》这本书,里面很多东西写作文很好用的,而且其实用诗词的话要注意那些已经属于经典中的经典不一定能吸引老师的目光。】。

万紫千红总是春

只要人们一感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的总是一整个大街上万紫千红起来的各种春装。

怎样才能打扮得像春天般妖媚又像春天一样的富有生机呢?

翻大衣橱是每个家庭主妇必不可少的扮靓程序,自己的、老公的、儿子或女儿的,如果双亲还健在,还要忙乎父母的。

与其言春天的气息是随着春风荡进每家每户的|}~WXW*窗口阳台上的,还不如说春天的美丽味道,总是抢先一步地从每一个人穿在身上的衣服中流淌出来。

谁都想引领这个春天的服装潮流。

顺着一浪又一浪的潮流而来的,既有轻柔而又富有动感的布料,又有短而不超,恰到好处的裙子,甚至还有久违的工装服、背带裤等非常青春的造型。

还有什么装扮能比得上春天里的时尚,更能够打造出一个女人的女人味呢?

尽管每到春天总会有一些大牌和不够大牌的时装设计师,鼓足浑身的气力试图牵着爱美、爱靓、爱俏的人的鼻子,可是今年春天的时装却似乎格外繁复缤纷得让人目不暇接。这不,春天的温度刚刚上来,各种各样的“流行时尚”也就迫不及待地从T型台上走向商店的橱窗:休闲装的大口袋,亲切温和的中低鞋跟,白领们在职业装上加入的各种色调。

在这些流行的时尚里,我们发现了时尚男女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一种时尚态度,他(她)不再用“夸张”和“炫耀”作为自己的美丽品牌。

直觉让我们感到了时尚的成熟,在这个春天里,当有更多的人把美丽“典雅”成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把漂亮“意义”成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当有更多的人意识到,那种一有人穿上高高翘起的尖头皮鞋,大家便一拥而上,让自己的脚变成中世纪堂吉诃德般地高高翘起的时髦,实在是一种可笑和浅薄的时候。

没有人愿意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大红大绿又大紫。

一如在这个春天里,没有人会认为一个很色彩的摇曳在大街上的人,她正在扰乱我们的视线一样。

美,是春天的权利,也是春天里人们用各式各样属于自己的打扮方式,让自己时尚起来的一次机会。

要不然,就不会有那句诗“万紫千红总是春”。对吗?

以诗词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怎一个“情”字了得》,《忙兮忙兮奈若何》,《闲话山水》,《生命的色彩》,《用旁观的眼神》,《今年花胜去年红》,《幸福是什么》,《素衣莫起风尘叹》,《溪山清静且停停》,《雏凤清于老凤声》

“题好一半文”。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够为作文嵌上一双美丽而又明亮的大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么,我们的作品将会使人一见,便赢得更多的青睐。标题需创新,要突出一个“新”字,做到新颖别致,独出心裁。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新颖脱俗,使人有为之一震的感觉。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化用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琼瑶的《庭院深深》也是化用了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用诗词入题,扮出了许多美目。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独上高楼》(化用王国维词)《风雨任平生》(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等。再如:“诚信”话题的作文,以《众里寻它千百度》为题,“思念”话题的作文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为标题,都是引用诗词名句,既具有浓厚的抒 *** 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

对你有帮助么?

这要看你文章的主题了……不同的主题自然要用不同的诗句。

举个例子,

如果你的主题是感知自然,标题就可以用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如果是关于诗意生活的作文,题目可以是「愿有诗意千寻瀑」 ,化用了金岳霖先生的句子: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如果表达少年意气风发可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另外还有一些别的,比如《微木亦可填沧海》比如《困窘不坠青云志》……

推荐多背背《滕王阁序》,字字珠玑。我个人觉得辛弃疾,苏东坡的词也很适合做题目,旷达深远,耐人寻味。老庄论语多看看也没错的。

剪不断,理还乱 我曾放开心扉,在绿树旁奔跑;我曾蕴意怀愁,在竹林下哭泣.今天我又看到了李煜的愁丝,我细细地翻开诗词,我细细地阅读史书.李煜是“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在那雕栏玉砌之中,他与小周后饮酒赋诗,颇有桃艳之色,然而今日他却被锁在深楼之中,只叹“梧桐寂寞深院锁清秋”,终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死了,清秋依旧,我只惋惜,为什么他不尝试着舍弃富贵,去做乡间竹林中的骚人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柏树茂盛繁密,我飞上树梢,在清明的空气中,闻到了英雄的气息.他是卧龙,身居山林之间,也很清高.但是后来他离开了,去了战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很快乐,因为他帮助了朋友,帮助了那个三顾茅庐以真情把他请出了山的人.他在战争之中,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终于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美名.位置的正确与他的坚守位置,让他在阳光中感受到快乐. 今日葬花侬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 迎面是风,那风像是利剑深深地插入心中,很凄凉.黛玉满眼泪珠,独自坐在小亭中,她在望,望什么?望山,望云,望母亲.这是个陌生的地方,到处是陌生的人,她在迷惘中已过了好几年.是的,她选择去葬花,日日销愁于泥土中,一边流着泪,一边念着《葬花词》.她最终只是魂归西天,潇湘馆依旧在.位置的偏斜,在这里,却有大块大块的冰往下掉,那稚嫩的双肩岂能顶得住?泪珠如泉涌,是愁是悲的化身.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临黑云压城之势,穿梭在兵戈铁甲之中,终于战胜了割据的“英雄”.他知人善任,他心怀大海,他机智多谋.今日的“贞观之治”显示了他的功绩.然而殿堂之中,有魏征的谏言,谏言像剑,直射心胸;谏言像风,刺骨寒痛.然而他只是微微一笑,胸怀大志,包容了,也吸收了.他求贤若渴,总是能让他人的智慧尽情地发挥.魏征故去,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找准了位置,并在位置上充分发挥潜能,其乐无穷. 快乐?悲伤? 晚风轻拂让人醉.我放下书,望着眼前这个世界,有山,有水,有花,有鸟,有泉……它太诱人了,在这个位置上,只能感到由衷的欣喜.有人说得好,“快乐是一天,悲伤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地过一天呢?”我不再迷惘,我要在自己的位置上演绎人生最美的故事,让苦难中总有快乐相随.。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由于我们背的古诗达不到数量,老师又让我们读《中华经典》上的古诗.老师对我说:“也不用挑了,按我们的顺序读.”说完忙自己的手头工作了.我翻看书,从第一页第一首诗开始读了.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这一首是我们以前学过,这就上五年级了怎么还让背

比较难背?有什么重要的地方?不想了,老师让读咱就读.第二首古诗是《杂诗》,这一首我们没学过,此时我对第一首古诗的疑惑消除了.第三首古诗是《春晓》,第四首古诗《悯农》,老师这是我们一年级就学过的,你为什么还让我读吗,你说古诗名,同学们全部给你默写出来.我在心里嘀咕,偷眼看下边的学生,好像都是一脸迷糊,还有的再指指点点,不知道他们是在指我,还是在指我的字.我又偷眼看老师,她正在专心致志的写她的作业.唉!左右为难.读?不炒?-------------“哎,你怎么读成第一学段的了?”老师迷惑地说.“啊,魏xx,你让我们白读了.”“我的心血呀.”同学们一片狼嚎,唉声叹气,叽里呱啦.“你不是让我按顺序读的吗?我就读了.”我无辜的说.“我的意思是从我们第三学段那里并且是从我们昨天读的地方之后按顺序读.”老师面带笑容的说.对呀,这些天我们一直在读,不可能从第一页第一首诗开始读的,我怎么没想到呢?再看下边的同学,一片沸腾,如果不是老师在这里,他们可能要吃我.好惭愧,只感觉脸在发烧.唉,我怎没就不用用脑子呀,读诗的过程中,我也有疑惑,在这个过程中,问问老师,也不会出现这个结果.看着我的同学们,那么激愤,看着老师悠然自得,似笑非笑,我也想笑但不敢笑出来.“你们真没良心,魏凯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说,你们那么聪明,为什么不早提出来?我也有责任没有说明白.好了重新读吧.”一句话,让所有的怨恨都烟消云散.我回想着同学们怪样,怀着愉快的心情又读了起来.…………后来我听老师说,其他班也有类似的笑话发生.笑话归笑话,但教训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凡事,多思、多想、多问.

画龙点睛 巧妙化用诗句 巧妙化用诗句 《怎一个“情”字了得》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 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诗句 “ ”) 《忙兮忙兮奈若何》 (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 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 “ ”) 怎一个“愁”字了得 虞兮虞兮奈若何 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以诗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2004年高考佳作《闲话山水》的 题记:“山,沉稳,敦厚;水,灵动, 聪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佳作《独上高楼》的题记: “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生命的色彩》就这样写道:“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李清 照生命的颜色,灰暗、沉闷;“大江东去, 浪淘尽”,这是苏轼生命的颜色,雄浑、 超旷.那我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呢? 作者运用李清照、苏轼两个宋代词人笔下的 名句开篇,形象而凝练地告诉我们两种迥然不同 的人生道路.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极具概括 性,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启迪人们对自己要 走的人生道路作出正确的选择.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用旁观的眼神》(2003年福建省高 考佳作)就这样写到:走进缤纷的书简, 捡拾先行者前行的脚步;打开飘零的册页, 采撷历史真挚的泪滴.是谁感叹"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谁悲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的悲喜 交错,似乎都在诉说:请用旁观的眼神! 作者运用了苏轼《题西林壁》,杜甫《春望》. 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用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秾烈.“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 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 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 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 楚动人,也很美.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喋恋花》及《红楼梦》 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 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 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 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患得 患失后,深谙自己的心跳.是“荣辱不惊,看庭 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 洒,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坚强.用旁观的 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为自己的情 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 一面镜子.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 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份自信;用旁观的眼神, 就成了哲人心中的一缕情思,成为后人仰望的一 种超凡的高度!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幸福是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 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 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 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 这样一组句子: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 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化 诗 成 句 化 诗 成 句 化 诗 成 段 化 诗 成 段 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这种表 达过于直白,会让人感觉有些幼稚. 第二个层次是诗句后面有一定阐 述(或解说). 如: 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 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如: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如: 思念就是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就可化作 ①“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 无言垂泪千行”. 思念就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就可化作 ②“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 杨柳岸”. 化用下列诗句 化用下列诗句::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参考答案: 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②“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一、表达式——N个名句+议论.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 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 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的哀怨,顿然领悟:用旁观的眼神,是与 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进 发与升华! {唐·张渭《早梅》、宋·贺铸《青玉案》、宋·苏轼《水龙 吟》} ——2003年高考作文《用旁观的眼神》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每一 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让人们好 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 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 {唐·孟郊《游子吟》、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唐·李 商隐《夜雨寄北》} ——2002年高考作文《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二、表达式 二、表达式—— ——NN个名人 个名人+N +N个名句名事 个名句名事++议论 议论..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事物认知的事例 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 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 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 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 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 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 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 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 ——2003年高考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三、表达式 三、表达式—— ——11个名人 个名人+N +N个名句名事 个名句名事((或化用 或化用)+ )+议论. 议论.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

直上九天揽月华诗山巍巍,词海淙淙。目光穿过泛黄的青史,灵魂飞过潜在的光阴,我看见一座座不朽的丰碑——那是文人名士对现实的抗争,对浪漫的守护。纵然在现实中雾落成泥碾做尘,也要守护

唐诗主题的论文

“唐诗宋词”塑造民族精神 中国文学中博大深厚、富于文化底蕴,其中既有高度成就又易于大众接受的,是代表中国韵文最高成就的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我们在此无意夸大“唐诗宋词”的内涵外延,但它对培养民族的文化素质,确实是十分重要和直接的。唐诗宋词的情感意蕴,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使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首先,要了解唐诗宋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平仄、押韵、对仗、词牌等。这些内容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同时要知道所读唐诗或宋词的字面意思。 其次,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该诗或词的写作背景。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内函,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你不了解杜甫的经历思想,不知道他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热爱的情感,不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挂着他心魂的话,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理解成一般性喜爱春雨的作品。在本诗中,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是出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因此诗人一开篇就以喜爱的口吻赞之为“好雨”,说其“知时节”而下。他的心、他的情、他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不但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并融化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 又如李白的诗歌,在充分表现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积极进取精神的同时,洋溢着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热爱的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等。每当我们读起这些诗句,无不热血沸腾,深受感染。如果能再了解一些李白的生平思想,那就更好了。再如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只有了解了北南宋时期国家破败、家园沦丧、爱国志士满怀爱国情怀壮志,却报国无门的特定历史状况,以及岳飞的生平思想后,才能真正理解一位爱国将领内心深处那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民族情怀,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并转化为自己的民族情操和民族文化素养。 再次,感悟诗词情感意蕴,吟诵使之融为素质。在完成了上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后,还要“感其然,悟其所以然”,深入到对作品“情”的感受和“蕴”的感悟中,由学习知识进化到培养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其“情”、感悟其“蕴”呢?方法只有一个:读→ 朗读 → 朗诵 → 吟诵。一定要出声地读,而且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这样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宋词”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素质。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雅”了点,“和”了点,“儒”了些。 随着“唐诗宋词”的感受、感染、感悟及民族情感蕴蓄的加深,特别是更高层次的民族情感素质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所培养出来的文化素质将释放为我们前面所提及的能量,获得意想不到的人文效应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具有民族情感、爱国情感,更会在获得成功快乐的同时,享受着身为华夏子孙为国献力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和幸福,那是生命的最高意义和价值!

读了唐诗三百首后,我感到书里的诗个个都非常的好。比如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去泉,去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诗意是:天平山白去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谧,天上的白去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潺流,从容自得。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何必要奔向山下,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还有一首诗也很好,是这样写的:秋词二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是:自古以来,人们一到秋天只觉得万木萧条,不免感到悲伤。我说秋天比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在秋日晴空中那排腾云直上的白鹤多么矫健凌厉,把我们的诗情也带到蓝天上。这首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令人精神振奋。背过了90首古诗,我感到很高兴,我感受到古代诗人的那种伟大的精神,他们用简洁精湛的诗歌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有悲痛的报国情,有忧伤的相思情,还有婉转的亲情。像《陇西行》一样:“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将士们已经牺牲了,可家乡的亲人仍做梦盼他们回来,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和家人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憎恨。每一首唐诗都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只有背更多,就能吸收很多的营养,他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梯度未曾 效法为你

议论唐诗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陆游用“钗头凤”这一调名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与唐氏仳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一样地倏然而逝,未能共首偕老。因为这首词是咏调名本义的本事词,所以须首先交待一下词中本事。 一般的说法是:陆游初娶舅父唐闳之女,婚后夫妻相爱,而陆游的母亲却不喜欢自己的侄女,陆游迫于母命不得不与唐氏离异。离异后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在一次春游中陆游与唐氏及其后夫士程邂逅于绍兴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唐氏得后夫同意,遣人送酒馔致意,陆游感于前事,遂题此词于沈园壁上。以上情节来自宋周密《齐东野语》,查其中却有失实之处。盖唐闳为鸿胪少卿唐翊之子。陆游有舅父六人,但其中并无唐闳游与前妻唐氏自然也不是表兄妹。但据宋代诸家笔记所载,陆游与前妻唐氏在一次春游中于沈园相逢,晤谈之后而作此词这是可以相信的。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是男子口吻,自然是陆游在追叙今昔之异;昔日的欢情,有如强劲的东风把枝头繁花一扫成空。别后数年心境索漠,满怀愁绪未尝稍释,而此恨既已铸成,事实已无可挽回。下阕改拟女子口吻,自然是写唐氏泣诉别后相思之情:眼前风光依稀如旧,而人事已改。为思君消瘦憔悴,终日以泪洗面。任花开花落,已无意兴再临池阁之胜。当年山盟海誓都成空愿,虽欲托书通情,无奈碍于再嫁的处境,也只好犹夷而罢。此词口吻之逼真,情感之挚婉,都不类拟想之作。如果没有生活原型作为依据,只凭虚构是不会写得如此真切感人的。以上谈的是这首词的总体印象,为了印证这一印象,还可以从语言意象入手做进一步的分析。“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三句抚今追昔,所表现的情感是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红酥”言其细腻而红润。李清照《玉楼春》(红梅)词:“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看南枝开遍末?”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其中便寓有爱怜之意。词人为什么只写手如红酥?这是因为手最能表现出女性的仪态。如《古诗十九首》“纤纤濯素手”;苏轼《贺新郎》“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都是借手来显现人物的体态与仪表的例子。但在这首词里,词人不仅借对手的描写来衬托唐氏仪容的婉丽,同时联系下句“黄縢酒”来看,正是暗示唐氏捧酒相劝的殷勤之意。这一情境陡地唤起词人无限的感慨与回忆:当年的沈园和禹迹寺,曾是这一对恩爱夫妻携手游赏之地。曾几何时鸳侣分散,爱妻易嫁已属他人。满城春色依旧,而人事全非。“宫墙柳”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但同时也暗含着可望而难近这一层意思。“东风恶,欢情薄”是借春风吹落繁花来比喻好景不常,欢情难再。“东风恶”的“恶”字多有人理解为恶毒之恶,这是不对的。由于对“恶”字语义的误解,更将此句加以引伸,认为“东风恶”是陆游影射自己的母亲太狠毒,拆散了儿子的美满姻缘。这更是望文生义的无稽之谈。为了纠正对此句的错误理解,在此不得不稍加辨证。盖宋元时语中的“恶”字本为表示事物程度的中性“甚词”,义同太、甚、极、深,并不含有贬义。如康与之《忆秦娥》词:“春寂寞,长安古道东风恶。”意谓春光已去,而长安古道上的春风还在劲吹。周邦彦《瑞鹤仙》词:“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是说西园落花已经飘零满地,东风又何必刮得如此之甚呢!元胡只从《快活三过朝天子》散曲:“柳丝舞困小蛮腰,显得东风恶”。这是形容春风中杨柳不停地迎风飘舞,显得东风甚猛;如果柳丝是小蛮的腰肢,她必定感到十分困倦了。据此可知“东风恶”并非影射陆游的母亲。至于这首词在客观上是否具有反封建的社会意义,这是另一回事,不应和词的本文阐释混为一谈,否则将会曲解作品原意而厚诬古人之嫌了。辨证既明,那么“一怀愁绪”以下三句自然是紧承好景不常,欢情难再这一情感线索而来,是陆游在向前妻唐氏倾诉几年来的愁苦与寂寞。最后结以“错、错、错”三字,却是一字一泪。但此错既已铸成,即便引咎自责也于事无补,只有含恨终身了。 词转下阕,却另起一意。这里是用代言体直拟唐氏口吻,哭诉别后终日相思的苦情:“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这三句词因为是拟唐氏口吻,所以仍从往日同赏春光写起,而丝毫没有复沓之感,反而令人觉得更加凄楚哀怨,如闻泣声,如见泪眼,人物音容,宛然在目。“春如旧”一句与前阕“满城春色”相对应,既写眼前春色,也是追忆往日的欢情,但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人空瘦”,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个“空”字,写出了徒唤奈何的相思之情,虽然自知相思无用,消瘦无益,但情之所钟却不能自己。“泪痕红浥鲛绡透”,正是数年来终日以泪洗面的真实写照。“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四句写出了改嫁后的无限幽怨:任它花开花落,园林清幽,但却无心观赏登临。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认为:“‘闲池阁’此指沈园近迹。”虽也可通,但不如解为赵氏园林为更近词之本意。盖从前阕“满城春色”,后阕“春如旧”所写景色来看,都不是暮春气象。因此说“指沈园近迹”就与前文牴牾不通了。另据陈鹄《耆旧读闻》说:赵士程“家有馆园之胜”,可见这两句指唐氏改嫁后不能忘情于前夫,赵家虽有园林池阁,却因抑郁寡欢而从未登临。下转“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用前秦苏蕙织锦回文诗赠其丈夫故事,直将改嫁后终日所思和盘托出,补足上二句之意。结句“莫、莫、莫”三字为一叠句,低徊幽咽,肝肠欲断,这是绝望无奈的叹息,也是劝慰前夫,自怨命薄的最后决别。据说唐氏在沈园与前夫会晤之后,不久便抑郁而死。

以脱贫为主题的论文题目大全

精准扶贫论文精选三篇

加大投入力度 健全补偿机制

要开创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新局面,必须要认真解决广大农民群众

饮水安全问题、集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问题、农村畜禽水产养殖治污问题、化肥农药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水土流失防治问题、农村秸杆综合利用问题、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问题,等等。而解决好这些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健全补偿机制,则至关重要。

目前,贫困地区农村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从笔者在农村调研来看,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譬如在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处理中,缺少运行资金、难以保障;建污水处理厂,以现在贫困农村的经济状况来看,收取排污费不现实,运行资金还是要靠政府补助为主。此外,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缺少相应的治理设施,也因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实际出发,首先确立起“政府主导、部门主体、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思路。

坚持政府主导,为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资金保障,这无疑是国家应当考虑的。虽然国家在农村饮水、沼气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林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投入,但与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需求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贫困地区政府财力十分有限,难有较大作为,环境治理投入必须主要靠国家。

首先,要落实好中央有关政策,譬如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合理调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

其次,国家应该统筹考虑,譬如在下达的农业项目资金、交通建设资金及其它专项资金中环境治理资金应占一定比例,强制性推进环境治理;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环评经费应留一定比例给当地乡镇政府用于环保项目建设。只有通过国家的环保项目投入、其它项目的环保投入、地方政府投入、群众个人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才能实现农村环保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

在环境治理投入上,实施生态保护补偿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是调动各方积极性、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譬如提高森林覆盖率既可以涵养水源,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促进降雨、净化空气、维护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减轻洪涝灾害,提供可再生能源,还可以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森林还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最大的吸碳器,也是最长久的固态碳形态,具有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贫困地区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每年既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生态贡献,又为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国家应该尽早从财政角度设计生态补偿机制并出台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通过补偿的形式激励长江、黄河上游地区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环保工作,达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宽松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各有关地区、各有关部门有序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总体来看,生态保护补偿的范围仍然偏小、标准偏低,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措施行动的成效。应按照国家有关“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要求,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等原则,到“十三五”末,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确立新思路 运用新方式

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近年来贫困地区相继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并取得一定成效和经验,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稳定趋好。但是,随着 脱贫攻坚 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少农村被生活垃圾包围,畜禽养殖造成污水横流,大量使用塑料农药化肥致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推进贫困地区环境治理,需要确立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方式。

确立新思路。贫困地区村庄特别是自然村落普遍规模较小、面广分散,加上复杂的历史、区域等因素,特别是目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着力补齐扶贫开发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既要补齐贫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短板”,又要补齐贫困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的“短板”。在此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最为迫切的是需要确立新思路,运用新方式。这就是要把脱贫攻坚和环境治理结合起来,转变扶贫开发和环境治理方式,实现脱贫攻坚与环境治理的双赢。

两者相结合。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居民摆脱贫困,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但是,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32个扶贫重点县、片区县,万个贫困村,万个贫困户和5575万个贫困居民。据统计,95%的贫困居民和大多数贫困地区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和重点保护的地区。因此,贫困地区农村普遍面临着消除绝对贫困与环境治理保护的双重严峻挑战。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与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合,四川旺苍等多数扶贫重点县境内都包含禁止开发区域,贫困地区整体上是国家、区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功能定位上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主要任务。

还要看到,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教育资源缺乏、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脱贫难度大,属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硬骨头。只讲消除绝对贫困,不顾环境治理保护,将对国家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只讲环境治理保护,不考虑消除绝对贫困,也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做好环境治理保护扶贫工作,就是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发展和扶贫工作中,推动贫困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治理保护与消除绝对贫困的内在统一。这样,既能达到扶贫减贫、促进公平的目标,又有利于保护治理贫困地区农村自然生态、提升当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运用新方式。一方面,必须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特别要深化精准扶贫,做到对象识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扶贫监管精准等“七个精准”,做到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劳务输出、实施易地搬迁、结合生态保护、着力加强教育、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的“七个脱贫”。这也就是说,既要做到纵向分层“七个精准”,又要做到横向分类“七个脱贫”,织牢“7+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纵横网络。

另方面,必须要清醒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转变环境治理方式。当前从整体上看,贫困地区总体需求正在从“盼温饱”“求生存”向“盼环保”“求生态”转变,生态环境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青山绿水、宜人景色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大的财富、最重要的资本。做好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就是要突破眼前、短期利益局限,统筹好当前与未来、短期与长远、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努力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适度开发、缓解贫困的同时,也为贫困地区留足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本,走出一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优化环境的新路子,建立起统筹推进环境治理和扶贫开发的制度体系。

因而,要大力加强行业扶贫,改善当地人居环境;要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要加强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解决环境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切实推进环境治理。

强化法治力度 提供治理保障

从笔者在贫困地区农村调研情况来看,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发展观念和策略层面上的原因、农村特定原因以及环境法治层面上的原因。在农村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诸多原因中,比较突出的是缺少依法有效监管使环保链条断裂在“最后一公里”。依法治理农村环境问题既是根本手段也是必由之路,应从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几方面着力,改善立法不足、执法偏软,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的状况,使农村环境问题得以标本兼治。

实施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有效治理,有法可依最为重要的一环。虽然在立法方面作出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譬如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但是,面对日趋严重的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立法问题仍然有待加强。部分环保法律仍属空白,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处理难。譬如,在个体养殖污染问题的处理过程中,目前国家对个体养殖、特别是微小型养殖场的管理并未做具体标准要求,法律监管还是空白,面广量大且不属于规模养殖的微小型养殖场普遍存在选址不当、污染严重等问题,导致环境纠纷不断。由于无法落实责任主体,个体养殖污染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总之,法治化是从源头上防止和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应时而为,顺势而变,及时修订完善农村生态环保有关法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要健全执法管理体制,建立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专门环境治理机构,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环保进行统一部署、管理、指挥、协调,各地政府参与辅助本地环境治理机构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制止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要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基本上只有县区一级有环保机构,不像公安、工商等部门,几乎在各乡镇都设有办事机构。乡村没有专职的环境监管工作人员,环保日常监管和服务工作断在基层。农村环境治理主要由县级环保部门下属监察机构负责,人手少、执法手段又极为有限,有的县要不是乡镇数量多要不就是地域宽广,不用说日常监管就是全部走一遍,也得跑上十天半月,所以,基层环境污染问题很难监管。因此,特别应充实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也要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待遇问题,做到赏罚分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环境治理执法人员应由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在行政执法中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要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每个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的执法任务、权限、标准、程序及违法执法、不作为应承担的责任。完善行政处罚报告和备案制度,制定和完善工作程序和廉政规范,强化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管理。还要加大处罚力度,以环境法律的规定标准为尺度,尽量考虑规定标准的上限,使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环境治理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形成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相结合的机制。

与此同时,还应加大法律监督。近年来,在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中,权力机关的监督和行政机关的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督主要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出现,而舆论监督程度还很低,作用也很有限。司法监督主要是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在环境监督领域这块基本上是空白。群众的监督主要表现为以环境评价制度等为内容的公众参与,这要求在加强公众宣传的同时,培养一批环境监督员,并给予必要的保障。贫困地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的执法监督机制应由两个监督层面组成,即一个方面是上级政府把下级政府关于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政绩量化考核的一项依据;二是环保机关形成上下级的垂直监督关系。譬如国家环保总局要从法律和行政上对各级环保机关各部门加大稽查力度。对个别环保机构工作不力或不作为进行严格查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及法律责任。这两种监督制度的实施,既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的发生,又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保证贫困地区农村环保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法治是贫困地区农村环境治理的关键,但决非农村环境治理的全部,还必须注重环保教育与环保法治相结合、环境制度安排与环境法治相呼应等多方面的配合与协同。

我为脱贫攻坚做贡献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进展。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扶贫工作作为党的富民政策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全党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因此,如何搞好扶贫工作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家垭村的剖析,找出贫困地区贫困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南漳县薛坪镇宋家垭村是一个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4元的贫困村,辖7个村民小组,1 2 5户,586人。 过去这里传着一句顺口溜,是对这个地方的一个真实写照:“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粮靠救济,油盐靠鸡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宋家垭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了各家各户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l来了,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里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力十分低下,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据统计,宋家垭村年人均纯收入19 8 9年只有156元,经过市民政局两年的扶持,1990年为187元,1991年达到了214元,仍比全县年人均纯收入493元的水平低。一、成因浅析调查表明,造成贫困地区长期贫困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部的原因。从宋家垭村贫困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1、自然资源贫乏。宋家垭村地处山区,位于南漳县西部,平均海拔800多米,耕地面积678亩,人均耕地只有亩。这里资源贫乏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山上没有砍的。这里虽然山场面积大,但是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没有土层,长不成大树,只有一些灌木生长在石缝之中。二是地下没有挖的。据地质技术人员勘探,这里没有重要的矿藏可挖。三是耕地贫瘠。这里的耕地一部分在山沟里(当地叫冲),大部分分布在半山坡,是用石块垒起来的梯田(当地叫架子田),土层很薄。这种耕地既不保墒,也不保肥,更不保温,粮食产量极低。尽管近年来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良种、化肥,地膜,但年亩产粮食一直在700斤左右徘徊。四是水源十分缺乏。宋家垭村无水源,庄稼需水和人畜饮水全凭老天恩泽。近年来我市民政局拿出2万多元帮助村里建了近百口蓄水池,缓解了人畜饮水的矛盾,但对庄稼旱期灌溉却无能为力。若是风调雨顺年成尚好,若是遇到灾害,粮食就会减产或绝收。前几年曾多次在玉米扬花压米的关键时期出现“卡脖子旱”,致使好端端的庄稼大量减产。2、交通运输不便。产品能不能转化成商品,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交通运输。如果交通运输不发达,产品运不出去,永远实现不了它的商品价值。宋家垭村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存在问题。这里地势高、山多,125户人家分散居住在几十座山坡上和14条沟沟洼洼里,往往是一座山一个洼就是一户人家。通往各家各户的路都是羊肠小道,行走十分不便。1组3户农民住在海拔1200米的高岭寨,那里山高坡陡,道路更难行,全村农民运输全靠肩挑背驮。最远的几户,到村委会交售定购任务粮或买化肥,要用背篓背三、四公里,翻越六、七座山,走两个多小时。冬、春大雪封山后,农民们不能出门,只能呆在家里。由于交通不便利,这里山上生长的柿子、核桃、白果、樱桃、香椿、薪柴等土特产无法运出上市,白白地被烂掉或自己消耗了另一方面,外面的商品信息也很难传播到这里,使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3、商品意识淡薄。贫困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品意识淡薄。他们没有经商或从事商品生产的欲望,总是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鸡弄几个油盐钱,种田求个肚儿圆”这个旧观念的圈子里,不敢大胆突破。如宋家垭村有这么两个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各家各户每年杀猪以后,不是拿一部分到市场上去销售,变成现金,然后用于生产投入,而是分割成若干块,用松烟熏一熏保管起来,留着自家慢慢吃。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平均熏猪肉200多斤,最多的户有400多斤,使资金不能快速周转,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农忙以后,青壮年劳力不是出去找活路,跑生意,搞副业,而是呆在家里享清闲,好端端的劳力和宝贵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4、产业结构单一。 贫困地区农民往往不注意因地制且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种田顾肚子观念很难改变,这是造成其贫困的一条重要内因。据统计,宋家垭村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毛收入)为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万元,占;林、牧、副业收入万元,占。集体有一个由市民政局扶持的粮油加工房和一个小商店,个体加工和商店是个空白。桑蚕生产按说是宋家垭村一个占地少、收益大、见效快的经济项目,但在这里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各家各户只是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栽了少部分桑树。全村今年春、夏、秋三季养蚕才60张,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今年市民政拿出资金4430元,购买了万株桑树苗和320棵速成白果树苗,让村里发展桑园和白果园。开始农民们还不乐意接受,舍不得拿好田,后经工作队员反复宣传,部分农户才算拿出了5分当家田种植桑树和白果树。5、社会化服务程度低。这是造成贫困的一条外部原因。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由过去的集体经营,变为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这就要求有较高程度的社会化服务与之相配套。但目前贫困地区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不能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据调查,目前少数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向农民群众征收过多,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较少。如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向镇兽医站交5元钱家畜家、禽防疫费,但兽医站却不发防疫药,不打防疫针。农户的家畜、家禽生了病,兽医站从不过问或治疗,即使费力把他们请来,还要交医疗费。一组农民刘高峰家养有一头80多公斤重的肥猪和一头老母猪,由于畜医站未发防疫药,未打防疫针,生病后又无人治疗,结果今年上半年得病后杀了一头,下半年另一头只差三天就要下仔的老母猪又病死了。刘高峰今年仅此一项就损失700多元,他的爱人还大哭了一场。另外,农民急需的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也很难买到,出售粮食、蚕茧不能完全领到现钱,存在打白条现象,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6、文化教育落后。文化教育落后是贫困地区的一个通病,也是造成贫困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即人起着掌握生产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重要作用。人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只有依靠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目前贫困地区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富裕的农村。这里农村没有电影、电视看,没有收音机和广播听,书报杂志也很难看到,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村办小学师资和教学条件也差,一、两个民办教师带七、八十个学生,一、四年级合一个班,二、三年级合一个班,两个老师既带语文,又带算术,其它课程只有砍掉。由于教学条件差,学生升学率极低,大部分只能读个小学。据统计,宋家垭全村586人中,高中毕业钩有14人,初中毕业的有45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80人,文盲、半文盲为216人,占总人口的。村干部的文化结构也极不相称,全村6名干部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名,另4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很难想象,象这样文化教育状况的地区,怎能快速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二、对策展望如何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道难题。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联结民政、财政、科技、供销等众多部门,并且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企于短期内即达目标。针对上述分析的原因,我们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实践证明,搞好扶贫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进一步体现党的宗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大事;是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稳定农村局势的实际步骤,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经济任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具体讲,其一,要成立扶贫工作常设机构,配备素质较高的干部,组织协调扶贫工作,研究、交流扶贫工作方法和经验。其二,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采用派驻扶贫工作队和工作组的有效形式;实行对口承包,不脱贫不脱勾,并具体规定一些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其三,要组织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扶贫工作。2、制定扶贫规划,确立扶贫目标。要想使贫困地区改变贫困面貌,首先必须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规划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规划,即通过扶贫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达到的总的目标;二是年度规划,即每年所应实观的目标;三是各项具体规划,如人才培养规划,科技兴农规划等。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各地实践证明,凡是制定了一个好的规划的地方,那里的扶贫效果就明显。反之,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人一套搞法,其结果只会是年年扶年年贫,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贻害无穷。3、扶本、扶智,增强造血功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有两条: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长期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扶贫工作,国家拔出了大批救灾、救济款物,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但一个值行注意的问题是,在扶贫过程中,由于对人才与技术的开发与扶持不够,其结果是:“救济年年搞,年年不温饱,专靠钱和物,穷根断不了。”这说明光靠输血只能维持生命,只有传授技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健康成长。扶贫工作必须抓住“扶本扶智”这个根本。扶本扶智就是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苦干实干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展教育,输入信息,更新观念,改变人的愚昧状况;就是要向广大贫困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一技之长,发展生产,使他们获得脱贫致富的实际能力。4、分清贫困户类别,因人施扶。我们在调查中发观,虽然一个村是贫困村,但穷衬里也不乏富裕户。为什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却有穷有富呢?这就需要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再分析原因,最后因人施扶。目前农村贫困户按其原因来分,大致有如下十种类型:(1)缺劳力型,(2)缺资金型,(3)缺技术型,(4)缺门路型,(5)经营无方型,(6)痴呆傻弱智型,(7) 孤老(小)型,(8)懒惰型,(9)家大口阔型,(10)天灾人祸(包括疾病)型,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扶持办法。如对缺劳力型户,我们就要发动同村同组农民义务帮工,并减免其义务工,帮助他们发展食用菌,桑蚕、家禽等轻体力、技术型、收益大的生产项目。对懒惰型户,一是要扶志,即帮教立志,使其克服好逸恶劳的恶习。二是制度约束,防止其外出乱跑。三是诚心帮助,解决其具体困难。对天灾人祸和患病致贫型户,政府和集体要及时扶持资金和物资,给予救济,使其增强抗灾自救的能力,尽快恢复生产。5、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控制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最终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在贫困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要尽快控制住。不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要采取措施,克服近亲生育、人口素质下降的倾向,避免痴呆傻和弱智等新的贫困因素再生。如果贫困地区不把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抓好,即使我们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但有相当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吃掉,结果仍旧摆脱不了贫困,达不到小康。特别是我们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要把好第一关,坚决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为控制人口做出积极的努力。6、跳出“以粮为纲”的圈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病根。贫困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普遍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艰巨任务。以选择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为目的的调整,是扭转贫困地区经济恶怀循环的一大工程。如宋家垭村人平只有亩地,种粮食充其量只能混个肚儿圆。若充分利用当地荒山坡地,大力发展优质烟叶,茶叶、桑蚕、板栗、核桃,白果、杜仲、枣皮等收益大的经济项目,再辅之以其它工付业项目,尽快脱贫致富是不成问题的。7、发挥上级和基层两个积极性,启动内在活力。区域贫困、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了许多扶贫的优惠政策,上级每年把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投放到贫困地区。这有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即从客观上助长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扶贫工作必须注意把上级政府扶贫的积极性与当地政府、村民委员会和农民脱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把扶贫工作单纯看作是上级政府的事,而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和部门处于应付被动地位的状况。当地政府及其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向农民及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社会化服务,同时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杜绝乱摊派,减少不合理的收费,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写作思路: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正文: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这既是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也是对青年一代的殷殷期望。2020年,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之年,青年干部更要坚定信念,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圆满完成。

坚定信念,夯实脱贫攻坚之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要有必胜的决心,要坚定信仰、鼓足干劲、强化担当,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苦干实干,承担起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

所谓青年心中才有阳光,脚下才更有力量。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青年干部的精神才会富足不“缺钙”,才不会得“软骨病”,从而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时刻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调动一切力量扶真贫、真扶贫,为群众解难事、办成事,夯实基础,才能更好的建筑大厦。

开拓进取,筑好脱贫攻坚之厦。脱贫攻坚作为近年来举国上下最受瞩目的重大民生工程,越往后难度越大,越需要青年干部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青年干部是践行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要在各个岗位上不断历练成才,练就过硬本领,熟悉和掌握精准脱贫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全面发力补齐扶贫短板,把每个措施抓扎实、把每个问题解决彻底,才能突破“中梗阻”,切实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将脱贫攻坚的大厦建筑好。

创新发展,装好脱贫攻坚之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发展的引擎,是脱贫的最佳途径。青年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与贫困群众谈心,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把扶贫政策和村情村貌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才能和优势,带头思考;

把改革创新与扶贫结合起来,把扶贫与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真正的脱贫之路就是引进淡水扶贫,使扶贫工作有成效,使扶贫不返贫、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将脱贫攻坚的成果变的更加美好。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年干部定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每一项脱贫攻坚工作,奋力谱写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华章。

  • 索引序列
  • 以唐诗为主题的论文题目大全
  • 以唐诗为主题的论文题目大全初中
  • 以诗词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 唐诗主题的论文
  • 以脱贫为主题的论文题目大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