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汉代文献对秦始皇的评价论文

汉代文献对秦始皇的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

汉代文献对秦始皇的评价论文

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灭六国而完成中国的统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这里简要概括一下: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此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 二、统一文字、货币。在此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来往的文书经常相互之间不能看懂,对国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这套文字作为中国唯一规范的文化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使用;各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有圆形的、刀形的、铲形的,还有贝壳、龟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两千多年后的清朝。 三、统一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比如说,你想买一尺布,到其他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这边的一斤米,到那边的称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种单位了;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丈。这些名称现在还在使用;量具容积的单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单位叫铢、两、斤、石,这些单位也是到现在还在使用。铢是由于铜钱的重量是以铢计的,如半两重的铜钱叫5铢钱,后来把“1铢”叫做“1钱”了。现在还是10钱=1两。 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六、开拓边疆。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秦始皇散论在历史上,也许没有其他人像秦始皇更具争论性:千古一帝的称号,看似堂皇实是贬义,万世暴君的骂名,却是信史凿凿,铁案如山!于是历朝历代,匹夫匹妇,指指点点,口诛笔伐。然而有几个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俯瞰古今,洞若观火?时光翻过二千年多年,人类从愚昧走进文明,历史的轮廓大致定型和廊清,成王败寇的观点,依是贯彻始终,对历史的透视力一样是深度散光。 想想秦始皇为什么被骂,无非是残暴成性,横征暴敛,什么焚书坑儒,什么好大喜功等等,但是,一个懂得历史的人,谁不知道在我国百多名帝皇之中,有几多是仁义的?可以说,仁义往往是例外,残暴才是普遍现象。且不说夏?商纣,鲁迅就说过明朝的皇帝们是“无赖儿郎”,而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太平盛世在漫长的上下二千年可谓屈指可数。至于筑陵墓建宫殿,哪一朝哪一王没有?哪一朝一代不是靠剥削人民,有数不清,名目凡多的苛绢杂税?苛政猛于虎,大唐的柳宗原何尝不深深感叹过?天下乌鸦一般黑,算来计去差别不过是百步和五十步而已,既然这些罪名放在大部分皇王身上都适合,这些事在每个王朝都会发生,为什么独独是秦始皇受万世骂名,被千夫所指? 曾有学者指出,凡是短命的朝代,其皇王一般没有好的,因为写史的是他们的敌人,成王败寇自古皆然,取而代之者需要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是顺天应人,自然要美化自身,丑化对手。在我国历史上,除了一个项羽,再没有失败的英雄-----有学者指过,这是因为司马迁受了宫刑,对刘汉心有怨气,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成了朋友,因为这个原故,才将项羽写得气盖天地,虽败犹荣。再看在历史上出名的淫君隋帝,”淫母乱伦“之事,几乎到了让见者洗眼,听者洗耳的地步,其实唐高宗和武眉,唐玄宗和杨玉环,一个纳父之妾,一个夺子之妻,不是一样乱伦?但为什么后者远远没前者突出?到了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更成了一个感人的悲情爱情故事,说不完的缠绵恻悱,让大家都似乎忘记这个故事的背后,是夺子之妻的丑陋。隋唐的乱伦或真有程度上的差距,但更主要还是隋朝才短短几十年,写隋史是唐人,而大唐近三百年,官家早有定说于是慢慢成了公识。 尽信书不如没有书,哪怕是史书。我相信,秦始皇的残暴是事实,但也有刘汉的夸大成份。阿房宫,真是有“三百里”?就算古时的里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也是三十里呀,放在今日三十里是一座中城市了,可是,阿房宫只是一座宫殿,并不是一座城,真不敢想象三十里的一座宫殿是怎个样子,而且还在古代。真是烧了三个月?不知这场火是怎个烧法,三个月内能不下雨?断断续续烧三个月,可能实际不过需要十天半月罢了。当然文学上的夸张是许可的,太当真三百里,三个月的说法,是不智的。最为后人所指是,也是最失后人心的是“焚书坑儒“的事,汉武后独尊儒术,儒家在我国占据了差不多二千年的正统地位,代代皆为儒生,秦始皇此举可为后世天下儒人过不去,自然是成了众矢之的。但事实上,“焚书坑儒”的动机,是因为秦始皇,被徐福求长生不老药的把戏愚弄,一气之下才找几个代罪,多数不是“儒”,是其他黄老杂家居多。埋了四百多人,烧了多小本书却不得而知,总之对文化的推残和破坏,远不如独尊儒术的彻底,既没因此而中断了文化的发展,也没因此而改变了发展的方向。对社会的影响,较后代的“党禁之乱“,”文字狱“,甚至文化大革命,不论牵连之广,苦难之深,更是远远不如。“焚书坑儒”,被骂的不是埋了多少人,烧了多少书,是秦始皇得罪了所有的儒生,做成不好的影响。 退一万步说,就算秦始皇确实是残暴成性,但请你搁心自问,如果是你,你肯定自己会好得多?“糖衣炮弹”,“权力的腐蚀”,若没有坚定的信念,过人毅力,有几多人可以抵御?能面不改容指责秦始皇残暴者,大致有两种人,一种在词正词严的指责中,借此剔除自己的人,证明自己的正义感和道德感,比如历朝历代的帝皇和官方,树立一个万世暴君,好显得他们自己不算太坏。另一种是在权力车轮重压下的受害者,他们的高度纯洁往往只是不过是因为他们在权力的对立面,没有可能尝过权力的滋味,而他们作为被压迫者,对压迫者有着本能和刻骨铭心的仇恨,于是容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种种原因,秦始皇成了暴君,留下万世骂名。秦始皇不是不能骂,却是不必骂到万劫不复的程度,再想深一层,真正能骂秦始皇者,应是秦朝人,而我们这些后人再骂,似乎是有失公允,因为秦朝人是受害者,我们却是受益人。我没说错,你也听错!评论一个人,不能光看一面,要综合分析,马克思说这是辩证法。李世民杀兄夺位,虽说情非得已,终不是怎么光彩的事,但依然不失为一代明君,为者何来? 不掩 也!反过来说,这样一代明君,也做出有悖于常理,不合儒道的事,可见是人无完人,重要者,是知人论事,要综观全部,不能一叶障目,见树不见森林。 秦始皇固然有残暴一面,有令人发指的事迹,然而这种残暴非他独有,更不是空前绝后,不管你对秦始皇是怎样深恶痛绝,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暴君确实是雄才伟略,气派不凡,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如灭六国,一统天下,纵观历史,这位皇帝,留给后人的,留给历史的,论意义,断价值,是功绩远远大于过失,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长城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成了强盛的象征,多少国人为之自豪。还有兵马俑,被称为“第八奇迹”, 举世震惊。长城和兵马俑,让国人洋洋得意,扬眉吐气,发出多少大国强国古国的黄梁旧梦,膨胀着自得自喜自尊自满的阿Q新精神;假若,长城和兵马俑,是“罪证”的身份存在,哪么我们的惊叹和赞赏是自欺欺人------试问,德国会不会以集中营的“成就”向世人展示和夸耀其国的伟力和武功?如果,这些遗迹作为人民文化历史的瑰宝被肯定,那么我们这边赞叹着,欣赏着,那边却对着他的缔造者骂娘,到底是我们虚伪,还是怎么?这个逻辑有点奇。至小是该骂要骂,但该肯定的要肯定。或者你会说,建筑长城做兵马俑的不是秦始皇,其功不在秦王,要是这样,那么,世上有几个公认的英雄是真的英雄?毛朱若没有身后的红军,两个光棍司令可以闹革命?刘邓面前没有十万大军,两条汉子,可以过大江?孙中山如果光是一张嘴,靠这“大炮”可以轰掉满清皇朝?当然不行,但我们为什么说毛朱刘邓等是开国元勋,其功至伟?我们为什么还承认孙中山先生的国父身份? 这是涉及个人作用,和群众作用的问题,可以说两者一样重要,没有众群作用,只有个人作用,无疑是纸上谈兵,只有群众作用,没有杰出的个人作思想上的指导,往往也流于胡闹,走不了多远。在两者皆有的情况下,往往个人作用大于群众作用,所以,毛朱杀敌不及一个普通战士,却可以指导军队,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带领人们一步步走向胜利。历史没有假设,我们不知没有毛朱,会不会有李张出现,但总须是要有这么几个人来领导。既然历史选择了他们,这是不变的事实,他们的作用我们也只能肯定。所以,虽然秦始皇不是一砖一瓦,一泥一石去修筑长城,塑陶俑,但你能否认秦始皇起的作用?没有秦始皇,这一切只是可能,有了秦始皇,这一切才变成事现。我们既能为兵马俑长城欢呼自豪,又可以视之为秦始皇的残暴的罪证,那我们对秦始皇的认识上,也要来个一分为二,视为罪证,我们可以为秦人叫冤,批评秦始皇的残暴,当视为文化遣产,我们是不是应以一个现代人,站在拥有,分享,利用这些伟大奇迹上,对其缔造者给予公平的评价?我们看秦始皇,是应有一个理志的分析,功是功,过是过,不能相抵,也不能抹杀。 如果,光是给后人留一二样像样的遗迹,这样秦始皇的作用也太小了。纵观秦始皇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这几样遗迹不过是皮毛,是最轻微的,甚至是带着反面意义的-----作为残暴的见证,秦始皇真正的功勋,是中国的缔造者。假若我们为我们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豪,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奠定中国基本格局,让这块庞大的大地上,虽有过短暂的分裂,但始终是完整,不像欧洲那样,分裂成一个个小国?这个功劳,豪无疑问是秦始皇。就算没有长城兵马俑,作为一个现代人,仍然在批评秦始皇之余,也应心怀一点敬意。 在秦之前,有夏商周,为什么我们会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而不说夏商周?难道仅仅是秦的版图比夏商周多得大,而夏商周因为小而让人忽略?当然不是,因为夏商周虽然是一统的国家,却不是严格意思上的统一国家,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分封建国的制度上,大国之内有小国,小国之内有更小的国,中央不能直接管理那些分封之国,封国自为一体,自主性非常大。可见,夏商周的统一,只是表面的统一,是版图上的一统,真实的统一,还需要政治上的统一,更需要文化上的统一。秦之前,政治上的不统一是显而易见,中央是不能直接管理地方(封国),文化上更是不统一,远的不如,战国七雄,各有文字,各有量度,音不同,文不同,量不通,秦人赵人鲁人燕人清清楚楚,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中国,其意义不光是在政治上消灭了对手,还在于改封建制为郡县制的政治改革上,更是在文化上的统一文字,量度等。今天,虽然我们有五十多个民族,虽然每个民族的方言不同,但是汉字却几乎是所有民族的共同文字。这一点,很重量,小到一个民族,大到一个国家,其维护的基础,除了地域性,血源性,最深层是文化的一体。同共的文化,是最大的凝聚力,是最大的向心力。正因为文化上的一体,许多本来分裂的国家,最后实现统一,如东西德,而因为文化上的差异,有些最终是独立,如以前的苏联。欧州分成这么多的小国,始终不能统一,很重要一条是文字不同,法文,英文,西班牙文,几乎是有几个国家就有几种文字,虽然面对面,但文字不同,语言不通,能真正融合吗?可以说文化不统一,很难真正的统一。记得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说普鲁士人要占有地区改学德文,激发了很大的民族自尊心,也带来很大的屈辱感,真是反证文化上的不同,文字不同,其区别可止十万八千里。 汉朝在政治上,几乎是照搬秦制,只是去其残暴,与民安养生息罢了,假若当初没有秦王统一文字,改封国为郡县,仍然是分封,仍然是书不同文,量不同度,那么,很可能以后的中国还是以前的夏商周一样,最终会像欧州一样分裂分几个,或十几个国家,而没有现在这个地大物博,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中国的基本格局,是秦始皇奠定,真正意见上的中国是秦始皇揭开序幕,中国真正的统一,是从秦始皇开始,真因为有了秦始皇的真正统一,大一统的观念才一代代一直深入民心,不管其中有多过小分裂,曾如何的南北对峙,但依然是以大统一为主导,假若秦朝能长久一些,很可肯我们的民族不叫汉族而叫秦族,不叫汉人,而叫秦人了;假若没有秦始皇,我们能想象会像样?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只知道,因为秦始皇在文化上的统一,从此一个庞大的民族,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了牢不可破的基石。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因为管仲不能死节,反而投敌,不是很符合儒家的准标,但孔子却对管仲的功勋是肯定的,假若孔子活动秦朝代,会不会也说:“微赢政,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其实不是一个古板的人,是一个很有胸襟的人,他评价管仲就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评价,尽管秦始皇残暴,但其贡献也是巨大大的,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对于哪么一笔抹杀秦始皇的贡献,功绩的人,无限地扩大他的过失,难道这是正途?我深感悲哀,秦皇于中国,是有大功,就算不值得称赞,也不必这般辱骂。秦始皇可说是被严重拗曲的第一人,说他残暴,秦始皇不是空前,也不会绝后,但其功勋,却没几个可以望其背。自来成大事者,必是铁腕人物,为什么只见人说他残暴,不见有人肯定他的贡献?轼问有何罪?独名太高!历史是正公的,然而,史书却是人写的。

古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有很多。随着朝代的不同评价的方式都不一样。汉代对秦始皇主要是消极的评价,代表人物贾谊,作品《过秦论》。以后历代都是褒贬不一,楼主可以去听听《王立群讲史记之秦始皇》的44集,里面有比较全面的对秦始皇的评价。我个人对他的评价: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很大的贡献。

评价秦始皇论文参考文献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

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

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

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

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

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

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

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

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

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

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

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

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

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

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

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

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

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

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

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

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

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

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

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

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

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

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

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

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

“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

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

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论秦始皇 这位秦始皇,历史上的霸主,有功也有过,我们到底应如何评价他呢? 秦始皇这个人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吧?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它结束了多年的战乱,建立了君主专制集权的封建国家。他修筑了长城、阿房宫、郦山墓、兵马俑等等。这信都是很明显的。今天,我就要研究一下这个敢称自己的功劳大于三皇五帝的君王。 1:秦始皇的身世 对于秦始皇的身世,文学界颇有争议,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秦始皇是子楚的儿子;一是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对此,正史上的记载亦并不明确,《史记》中对此地记载也是破绽重重,在《秦始皇本纪》里只有一小段话: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而在《吕不韦列传》中的记载是: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同不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以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在《吕不韦列传》的记载中,有一出破绽,就是“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这句,因为女子有身孕后一两个月才会被发现,而大期则是十一、二个月,试想,发现就已一、两个月,再加上大期,就是十四个月,这绝对是违背常规的。所以,秦始皇的身世是个未解之谜。 2:秦始皇的作为 秦始皇的作为虽不多,但也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比如说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等、他修筑的长城是历史上的奇迹,虽说当时的初衷是防止外界侵略。他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是国内交流更加方便。但是一部分作为的背后,也有暴政的存在 3:秦始皇的暴政 秦始皇的作为的确有一些,也很突出,但在作为的背后,也有很多的暴政,但从修长城来说,他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长城脚下埋下了许多的冤魂,还有阿房宫、郦山墓…… 4:秦始皇的奢侈 秦始皇为人,非常的奢侈。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他用磁铁来造宫门,还有他修筑的郦山墓,有水银作江河,由宝石作日月…… 晚年,秦始皇为了长寿,派人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又耗费了许多的物力、财力。 这位秦始皇,历史上的霸主,有功也有过,我们到底应如何评价他呢?

秦始皇没有想做什么丰功伟绩,做的事只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统治,统一货币,统一计量,统一文字,这些都是统治所必需的,一个国家的文字计量货币自然要统一,不管谁做皇帝都是会这么干,这要算“功绩”,有点勉强,最多不过是历史责任。而长城是为了自己的领土不被异族人侵略,郡县制很科学但是不过是比王侯制更加的中央集权而已。相比之下令人钦佩的倒是灭六国的雄心壮志。 说到底,秦始皇这些维护统治的做法只不过在后代人眼里成了丰功伟绩而已。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朝代,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丰功伟绩的想法,下面两篇文章,正反都有。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 第二,三十三年,征发曾经犯过逃亡罪的人、入赘其他家庭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夺取“陆梁地”,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安置强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将办案子不公的狱吏发配去筑长城,或迁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筑朝宫,又征发受宫刑处罚的罪犯和刑徒七十余万人修建阿房宫或骊山的陵墓。这四项中的第二项,实际是此前出动五十万大军征南越的继续,因为一直没有取胜,才又补充了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后,除了战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乡的,而且征南越的行动到三十四年已经基本结束。第三项的数量显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还是强制性移民。可见常年的征发是造阿房宫、骊山陵墓与筑长城这三项,前两项征发了七十万,后一项没有具体数字,但蒙恬出兵三十万,即以此作为经常保持的一个数额,三项合计共一百万。

楼主 论文这东西 你自己得写 给你些资料 自己整合吧

1、秦始皇的生父:公元前259年,嬴政生于赵国。

从秦国国君的世系看,他的父亲是当时为质于赵国的秦公子楚(即异人,后立为庄襄王)。

《史记??吕不韦列传》却记载了一个嬴政实为吕不韦之子的传奇式故事,说吕不韦先与一个能歌善物的赵姬同居,知赵姬有身孕后,让赵姬去勾引子楚。

不久子楚爱上赵姬,吕不韦便把赵姬献给子楚。

赵姬生下嬴政后,子楚就立赵姬为夫人。

子楚回国继承了王位,死后把王位传给子政。

……说秦始皇是私生子,并不影响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形象。

如孔子和耶稣都是私生子。

2、秦始皇的长相:《史记??秦始皇本记》有一段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据此,有人指出,秦始皇的相貌是无法恭维的,因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这四项都是生理上的残缺。

所谓“挚鸟膺”,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鸡胸,这是软骨病的一种症状。

“蜂准”应该就是马鞍鼻,鼻梁凹陷。

“豺声”则表明秦始皇有气管炎。

软骨病患者,骨的发育不正常,因而胸廓、鼻梁的形状都发生变异,胸、鼻的畸形,又造成气管炎的经常发作。

至于“长目”,即“马目”,是眼球突出的病状。

由于上述种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秦始皇不仅丝毫谈不上相貌堂堂,而且多病缠身,难怪他脾气那么暴躁。

3、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临潼骊山县骊山脚下。

自1974年被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考古学者、历史学者以及广大旅游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

兵马俑坑建造规模宏大,埋藏的文物丰富、精湛,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秦兵马俑坑布局严整,结构奇特,布成军阵的陶人或着铠甲,或披战袍,手持矛、戈、戟等兵器,姿态神情各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兵种、性格、可谓 如生。

由于兵马俑坑建造坑近于秦始皇陵,因此自发掘以来,国内外学者一般都认为,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

也就是说,这支装备齐全、威武雄壮的兵马俑队伍,是守护黄泉之下的秦始皇。

……这些陶俑的数量如此巨大,仅被发掘出土的就近万个,且它们真实而规范,又带有不同的个性。

兵马俑在流传至今的任何史书中都毫无记载,可以说是连蛛丝马迹都没有,实在很令史家惭愧。

4、秦始皇陵在今陕西省临潼县成城东五公里外,南靠骊山,北临渭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帝王陵墓。

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帝王即位常称“南面称孤”,这“南面”也就是面朝南的的意思。

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生前派谴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又多次亲自出巡,对东海仙境十分向往。

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信,回归无期,使始皇帝亲临仙境的愿望如同泡影,这不能不成为秦始皇晚年的一大遗憾。

即使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天国。

于是秦始皇建造了这坐西向东的陵墓。

5、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功绩,是历史上的帝王不可比拟的。

他认为品德超过三皇,功盖五帝的,自称皇帝。

皇帝自称“朕”,下令称“诏”。

崇尚黑色。

6、秦始皇迷信:他有一次因风水受阻而不能渡湘水,归罪湘君女神作崇,于是遣发3000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树木以资报复,可见得他在和超自然的力量作对,而不是震惑于超自然的力量。

7、秦始皇实施一系列的统一措施:

①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大权独揽,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为“三公”。

“三公”由皇帝任免,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在地方建立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每一个郡有守(等于省长)、尉(等于边防区司令)和监(等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设县,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所谓“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中国的文字在战国时代已有分歧的趋势,自此以篆为标准。

度量衡的单位也标准化,车轴的长度也随着划一。

全国有声望的家室12万户,一律迁居于国都附近,以防止地方力量再起。

除了秦军所用的兵器外,其他一律没收销毁,铸成12尊庞大的铜人,放置在皇宫之前。

③统一法律。

据《史纪》《汉书》的记载,秦法仅死刑就分为戮、腰斩、车裂、坑(活埋)、 凿颠(凿破头脑)、抽胁、枭首,并推行连坐法和族诛,实施严重的刑法,以镇压人民。

④“焚书”、“坑儒”,除了医药种树之书,其余尽行烧毁,焚书后引起儒生的不满,前212年,秦始皇又进行“坑儒”,活埋儒生460人。

……秦始皇收养了许多占星学家和炼丹的术土,当中有两人有秦始皇聘任寻求长生药物,他们没有觅到药物,反而散布流言,指斥秦始皇性情燥急,不符合长寿的条件。

皇帝大怒之下令卫士在都城里挨户搜索。

上述两个人未寻获,可是被捕者460人,他们或是与这两人有交往,或是在卖弄相似的方式。

最后这400多人全被活埋。

⑤为了抵抗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于前215年收复河套地区,设置44县。

因怕匈奴在再次入侵,秦始皇征发农民,把战国时秦、燕、赵三国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近万里防御线,史称“万里长城。”

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① 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③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 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压制了人民的思想

⑤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⑥ 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

总体评价: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

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遥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

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覆灭的恶果。

历史论文范文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总的来说他统一六国功不可没,但后期实行的暴政使得秦朝变成了一个短命王朝,所以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从历史的发展看,他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从他统一六国的过成看,他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而统一后统一度量衡,首推儒家学派,罢黜百家,统一了人们的思想等政策又体现出他的政治才能的杰出。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为推崇儒家而焚书坑儒严重损害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虽出发点正确但方式却过于偏激与残暴。他大兴土木修建娲皇宫劳民伤财,增加赋税,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系列暴政又体现出他后期的骄傲自满,使秦朝变成短命王朝。秦始皇又功亦有过,我们应辩证的评价他。

你写秦始皇。

首先开头,你要写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这是由王国转向帝国的重要里程碑~~~~~”

然后介绍这个人的生平,不要说那些无用的,就挑几个对他有深刻影响的大事件,他什么时候出生啊,在他国作人质啊什么的简略的带过,比如写“秦始皇嬴政出生于~~~”然后着重介绍他的大事件,比如他几岁亲政,然后除掉吕不韦和嫪毐的叛乱等等。

最后从正面和反面评价他,先说正面“纵观秦始皇辉煌壮阔的一生,他取得了许多后人景仰的功绩。

第一、一统六国,使得分裂的中国终于统一。

第二~~~~”

写完正面之后说反面,“虽然秦始皇不愧为千古一帝,但是,他也作出了一些很残暴的举动,第一、焚书坑儒,使得我国的文化受到了巨大损失。

第二~~~”

在写最后的评论时时重点,所以一定要有逻辑,如果你要写别人,基本上都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和方法.

相信你可以做的很好!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统一封建王朝。

他一生是有功也有过的。

秦始皇在位时期为统一中国

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有不少的过失。

有人说:“他功大于过,值万人尊敬。

”也有人说他过大于功,他在位时期,很残暴,说他是秦暴

政,这就让我们来说说他们的功过吧!

秦始皇年仅十三岁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使命,责任使他变得更早熟,更坚强,也变得更沉默了。

他的处理果断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所以,果断令他创下了不少的功劳。

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及为了统一和巩固统一而在军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贡献。

他的贡献分几件,详细来讲,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他在统一六国中,首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当机立断,作出了推进统一的重大决策。

从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谋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统一中国。

这是他的功劳之一。

他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国的政体模式。

他首先创置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

其次,他创置了郡县制度,取消原来的封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郡设郡守,郡以下辖县,县有县令,郡守县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随时调动。

中央 *** 内设三公九卿,废除世袭特权。

中央及地方级官员实行流动,其任免升迁一切大权都操纵在皇帝手中。

赢政建立的这种政体模式,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体模式虽然期间有小的变化,但基本上没有脱离赢政设计的这一窠臼。

从而说明秦始皇的功劳是非常大的,直至现在,也有不小的影响。

这是他的功劳之二。

第三件功劳是,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文字,以秦的圆形货币“秦半两”为统一货币,以秦的度量衡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

从而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还有他大兴土木工程,修建了长城、阿房宫。

为中国留下了震惊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兵马俑”。

这些都说明了秦始皇的功劳是巨大的。

但是一个人有功就会有过,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作为一个专制主义的统治者,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残暴措施,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起着摧残的作用,并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例。

他焚书坑儒,刑法苟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

总的来说,秦始皇一生五十年,但这五十年却使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

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并确定了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为这个文明古国屹立于古代东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足以说明秦始皇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

历史论文:我心中的秦始皇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是《过秦论》对秦始皇的描述。

有许多影视作品,都将秦始皇视为一个凶残暴虐的反面角色。

就连相对客观的《史记》,在《陈涉世家》中也透露出对秦始皇剥削百姓,大兴土木的厌恶。

然而,无论再怎样描述他的残暴,也无法否认他是一个极有能力的君主。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争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至少在我心中,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一提到秦始皇,许多人会想到“焚书坑儒”这个词,后世的学人恨不得将他掘尸鞭之。

然而这几乎成为铁的事实,真的是秦始皇所为吗?且待我一一分析。

首先是焚书。

焚书,即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私藏的《诗》《书》等。

这里需注意,并不是将全部的书烧毁,无论秦始皇出于什么理由,他还是让《诗》,《书》得以保存至今。

用朱熹的话说,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

这比在那场十年浩劫中损失的书籍着实要少太多了。

我们都知道,秦朝时代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各家争相齐放,而秦朝采用的是韩非子的法家之说。

焚书是为了统一天下思想,如此,一个国家才能真正统一。

这种法治思想在我们当今社会仍在延续。

作为一个有才能的统治者,统一思想是绝对必须的。

汉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目的与秦皇完全相同,只不过一个是“硬暴力”,一个是“软暴力”。

而得到的评价却太不相同,实在想为他鸣不平啊。

至于“坑儒”,观点就更五花八门了,首先我想说,我们对任何一种思想学术都不能用绝对的好坏来说明。

几千年来,人们已经不自已地将儒学看作是“好”的学派,正统的思想。

这使人们对“坑儒”格外反感。

《史记》中原文中写的是“坑术士”,后人多解释为,秦时的儒士与术士多混为一谈,这里的“术士”便是儒士。

而事实上各史上记载各不相同,甚至有完全没提到坑儒的,如此解释未免太过武断。

另有观点认为,此术士是“江湖术士”的术士,可能是指观看天相,占卜算卦的阴阳术士。

总之无论怎么看,《史记》中记载的史实缺少细节,且很多因袭《说苑·反质》的传闻,并不完全可信。

因此,“焚书坑儒”这个记载,并不完全可信。

且天下的统一为历史大势所趋,即使“焚书坑儒”真实存在,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所以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标签都贴在秦始皇身上。

“大兴土木”这一词用在秦始皇身上确是恰当。

比如长城,阿房宫,咸阳宫等。

有诗歌曰:“秦皇宫,燕王台,高楼坍乱余尘埃;千万载,君见何人得重来?”说到长城,难免会提到千里送寒衣的孟姜女。

奴役百姓,凶残暴虐……人们若将长城与秦皇放在一起,定会想到这词。

而将长城与劳动人民联系起来,则定会是“智慧的结晶”之类。

然而古往今来的君主,几乎没有不兴土木的。

埃及的金字塔,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几乎大多是为了满足君主的一己私欲,而秦长城,至少是为了保卫疆土,防止外敌进攻,而且它也成为了中国强大意志的象征。

只是秦皇身边没有能进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臣子,定也没有料到人民的力量能强大到几乎推翻了他一手建立的秦朝。

再说阿房宫,甚至至今都没有任何实物能证明它真实存在过,目前无从考证。

至于功,这根本不必一一细说了。

修灵渠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

或许,秦始皇不是个开明的皇帝,不是个爱民如子的皇帝。

然而谁也不能否定他的功绩和才能,他“世代最有作为的皇帝”的称号决不是子虚乌有。

“千古一帝”,世间绝无二人。

这,就是我心中的秦始皇。

祝你学习进步,望采纳!如有疑问,请追问。

祝你学习

进步

历史小论文题目是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没有想做什么丰功伟绩,做的事只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统治,统一货币,统一计量,统一文字,这些都是统治所必需的,一个国家的文字计量货币自然要统一,不管谁做皇帝都是会这么干,这要算“功绩”,有点勉强,最多不过是历史责任。而长城是为了自己的领土不被异族人侵略,郡县制很科学但是不过是比王侯制更加的中央集权而已。相比之下令人钦佩的倒是灭六国的雄心壮志。 说到底,秦始皇这些维护统治的做法只不过在后代人眼里成了丰功伟绩而已。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朝代,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丰功伟绩的想法,下面两篇文章,正反都有。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 第二,三十三年,征发曾经犯过逃亡罪的人、入赘其他家庭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夺取“陆梁地”,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安置强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将办案子不公的狱吏发配去筑长城,或迁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筑朝宫,又征发受宫刑处罚的罪犯和刑徒七十余万人修建阿房宫或骊山的陵墓。这四项中的第二项,实际是此前出动五十万大军征南越的继续,因为一直没有取胜,才又补充了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后,除了战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乡的,而且征南越的行动到三十四年已经基本结束。第三项的数量显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还是强制性移民。可见常年的征发是造阿房宫、骊山陵墓与筑长城这三项,前两项征发了七十万,后一项没有具体数字,但蒙恬出兵三十万,即以此作为经常保持的一个数额,三项合计共一百万。

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灭六国而完成中国的统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这里简要概括一下: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此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 二、统一文字、货币。在此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来往的文书经常相互之间不能看懂,对国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这套文字作为中国唯一规范的文化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使用;各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有圆形的、刀形的、铲形的,还有贝壳、龟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两千多年后的清朝。 三、统一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比如说,你想买一尺布,到其他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这边的一斤米,到那边的称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种单位了;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丈。这些名称现在还在使用;量具容积的单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单位叫铢、两、斤、石,这些单位也是到现在还在使用。铢是由于铜钱的重量是以铢计的,如半两重的铜钱叫5铢钱,后来把“1铢”叫做“1钱”了。现在还是10钱=1两。 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六、开拓边疆。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

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

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

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

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

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

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

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

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

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

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

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

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

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

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

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

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

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

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

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

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

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

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

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

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

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

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

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

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

“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

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

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研究秦始皇的论文

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灭六国而完成中国的统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这里简要概括一下: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此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 二、统一文字、货币。在此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来往的文书经常相互之间不能看懂,对国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这套文字作为中国唯一规范的文化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使用;各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有圆形的、刀形的、铲形的,还有贝壳、龟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两千多年后的清朝。 三、统一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比如说,你想买一尺布,到其他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这边的一斤米,到那边的称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种单位了;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丈。这些名称现在还在使用;量具容积的单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单位叫铢、两、斤、石,这些单位也是到现在还在使用。铢是由于铜钱的重量是以铢计的,如半两重的铜钱叫5铢钱,后来把“1铢”叫做“1钱”了。现在还是10钱=1两。 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六、开拓边疆。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

历史论文:我心中的秦始皇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是《过秦论》对秦始皇的描述。

有许多影视作品,都将秦始皇视为一个凶残暴虐的反面角色。

就连相对客观的《史记》,在《陈涉世家》中也透露出对秦始皇剥削百姓,大兴土木的厌恶。

然而,无论再怎样描述他的残暴,也无法否认他是一个极有能力的君主。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争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至少在我心中,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一提到秦始皇,许多人会想到“焚书坑儒”这个词,后世的学人恨不得将他掘尸鞭之。

然而这几乎成为铁的事实,真的是秦始皇所为吗?且待我一一分析。

首先是焚书。

焚书,即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私藏的《诗》《书》等。

这里需注意,并不是将全部的书烧毁,无论秦始皇出于什么理由,他还是让《诗》,《书》得以保存至今。

用朱熹的话说,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

这比在那场十年浩劫中损失的书籍着实要少太多了。

我们都知道,秦朝时代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各家争相齐放,而秦朝采用的是韩非子的法家之说。

焚书是为了统一天下思想,如此,一个国家才能真正统一。

这种法治思想在我们当今社会仍在延续。

作为一个有才能的统治者,统一思想是绝对必须的。

汉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目的与秦皇完全相同,只不过一个是“硬暴力”,一个是“软暴力”。

而得到的评价却太不相同,实在想为他鸣不平啊。

至于“坑儒”,观点就更五花八门了,首先我想说,我们对任何一种思想学术都不能用绝对的好坏来说明。

几千年来,人们已经不自已地将儒学看作是“好”的学派,正统的思想。

这使人们对“坑儒”格外反感。

《史记》中原文中写的是“坑术士”,后人多解释为,秦时的儒士与术士多混为一谈,这里的“术士”便是儒士。

而事实上各史上记载各不相同,甚至有完全没提到坑儒的,如此解释未免太过武断。

另有观点认为,此术士是“江湖术士”的术士,可能是指观看天相,占卜算卦的阴阳术士。

总之无论怎么看,《史记》中记载的史实缺少细节,且很多因袭《说苑·反质》的传闻,并不完全可信。

因此,“焚书坑儒”这个记载,并不完全可信。

且天下的统一为历史大势所趋,即使“焚书坑儒”真实存在,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所以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标签都贴在秦始皇身上。

“大兴土木”这一词用在秦始皇身上确是恰当。

比如长城,阿房宫,咸阳宫等。

有诗歌曰:“秦皇宫,燕王台,高楼坍乱余尘埃;千万载,君见何人得重来?”说到长城,难免会提到千里送寒衣的孟姜女。

奴役百姓,凶残暴虐……人们若将长城与秦皇放在一起,定会想到这词。

而将长城与劳动人民联系起来,则定会是“智慧的结晶”之类。

然而古往今来的君主,几乎没有不兴土木的。

埃及的金字塔,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几乎大多是为了满足君主的一己私欲,而秦长城,至少是为了保卫疆土,防止外敌进攻,而且它也成为了中国强大意志的象征。

只是秦皇身边没有能进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臣子,定也没有料到人民的力量能强大到几乎推翻了他一手建立的秦朝。

再说阿房宫,甚至至今都没有任何实物能证明它真实存在过,目前无从考证。

至于功,这根本不必一一细说了。

修灵渠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

或许,秦始皇不是个开明的皇帝,不是个爱民如子的皇帝。

然而谁也不能否定他的功绩和才能,他“世代最有作为的皇帝”的称号决不是子虚乌有。

“千古一帝”,世间绝无二人。

这,就是我心中的秦始皇。

祝你学习进步,望采纳!如有疑问,请追问。

祝你学习

进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灭六国,秦始皇人生中的第一件重大功绩,也是我们最熟知的故事。以灭韩为始,以灭齐为终,秦始皇结束诸侯间的互相攻伐,总共用了十年。时间说长实在不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比起绵延了数百年的乱世,这实在是弹指一挥间;说短却也不短——从29岁到38岁,占用了他一生五分之一的时光,而且正是一个男人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那黄金十年。我们或许可以说,秦始皇把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统一天下而斗争。十年统一战争,有正面战场的金戈铁马,也有间战邦交的波诡云谲,甚至还有和平统一的和风细雨。它凝结了一切吸引人眼球的戏剧化要素,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件,必然的、偶然的,合乎逻辑的、充满巧合的:这里有韩非之死的《广陵散》般的凄凉,有李牧遇害的《林冲夜奔》般的压抑,有荆轲暗杀的《将军令》般的惊险,有水淹大梁的《江河水》般的刺激,有六十万对六十万大会战的《十面埋伏》般的激情澎湃,也有兵临城下对手却直接缴械投降的《平沙落雁》般的波澜不惊……所以,我更愿将其视为一首壮阔雄浑又不乏柔肠百转的宏大交响曲:灭韩的牛刀小试是它的序曲,主旋律从灭赵开始渐入佳境,随着灭燕灭魏而一步步走向高潮,灭楚的巅峰对决则无疑是最响亮的绝唱,而五国灭亡后齐国的不战而降,恰如余韵绕梁的尾声。至此,大幕才徐徐落下,演奏到此结束。按我们惯常的思维,秦始皇人生的辉煌,在这里其实已经到达巅峰了,历史上能像他那样结束分裂割据、最终统一天下的皇帝,本就屈指可数。刘邦不过击败了注定要失败的项羽,便可意气风发地唱起“大风起兮云飞扬”;曹操只是大体统一了北方,便不无自豪地宣称“设若天下无有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就连赵匡胤,仅仅是灭掉了几个微不足道的小国,连北方故土都没收回来,就自比为太阳,吹嘘“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更何况秦始皇结束的是数百年的分裂呢?然而,他没有像那几位后辈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振聋发聩的声音,他留下的,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一直传承至今的国家。秦始皇,他不是诗人,他是个政治家,所以他不必去唱那些高调——他既不需要,想必也不屑。臧克家曾在诗中写道:“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本来按这种说法,曾在各地留下多块石刻的秦始皇,似乎也应属于那“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的一类人,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纵然往事越千年,他的影响力却依然在当今的华夏大地无处不在,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灵魂依旧附着在那些沿用了上千年的有形的无形的资产之上:长城、灵渠、直道;郡县制、方块字、度量衡……与它们相比,灭六国、一天下的功绩,反而显得不那么突出了。所以对秦始皇来说,灭六国,既不是他人生的终点,也不是他人生的顶点,反而是另一个起点,一个继续去开创辉煌的起点。

我认为秦始皇是个非常伟大的君王。原因如下: 原因1: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打破了春秋战国的长期混乱的局面。并且统一了汉字和发音,度,量,衡。 原因2:秦始皇让别人尊称他为皇帝,这让后代君王也称为皇帝。 原因3: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同制,改币制,让大秦帝国便于管理。就连现在的省市也是郡县制的延伸。 原因4:秦始皇让蒙恬带兵北伐匈奴,这对后来有汉朝奠定了基础,否则楚汉之争时匈奴会骚扰,趁机而入,甚至统一中原。 原因5:秦始皇下令修建了长城,这使世界多了一个奇迹,对中国增加了经济,威望。这也对后来有汉朝奠定了基础,不然楚汉之争时匈奴会骚扰,趁机而入。还对后来的朝代多了一条防御线。 原因6:下令修建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这让我们了解秦朝历史更进一步。还对中国增加了经济,威望。 因为上述六条原因,所以我认为秦始皇是个非常伟大的君王。

  • 索引序列
  • 汉代文献对秦始皇的评价论文
  • 评价秦始皇论文参考文献
  • 历史论文范文评价秦始皇
  • 历史小论文题目是评价秦始皇
  • 研究秦始皇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