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与乾明寺塔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乾明寺塔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乾明寺塔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国现存塔2000多座。塔的种类非常多,中达咨询为建筑人士带来关于“安阳乾明寺塔”的详细介绍。乾明寺塔位于老城内西冠带巷、原乾明寺内,建设于元至元六年(1270)。因它全系白色条石筑成,故名“小白塔”。也被称为玉塔。乾明寺塔高约十二米,塔制为覆钵式。塔座由八角须弥座两层相叠而成,上为宝瓶,此例颇为瘦高。宝瓶之上又置八角塔脖子,上更置仰覆莲座。顶部更立三层八角“刹”,略如小塔,以代十三天。塔全部石造。此式塔型至元代始见于中国。此塔准确年代虽无可考,但其形制与元代多数塔略异,殆为元代最古之瓶式塔也。乾明寺塔之外形小巧玲珑,宛如一个宝瓶。它矗立于八角形基座上,塔基分为两层,每面宽二米,均以石浮雕装饰。四面共有十六幅浮雕图像,内容有“二龙戏珠”、“观音送子”、“繁荣争艳”等。每个转角刻有金刚力士像双目环睁,双手用力向上奋托之势,维纱维肖。塔身用长方形条石交错缀压筑成,腹径最宽处却在塔身之上半部,直径五米。塔刹有四层出檐,由下往上逐渐收敛,最顶是盘状形式,显得更加秀丽挺拔,充分体现了匠师的建筑技巧。此塔别致之处在于,其身中部造有一龛,龛内置一尊佛像。佛盘腿坐于莲花座上,头戴折扇帽子,神态安然自得。乾明寺塔在「十三天」以下为石心砖表砌成,外面涂上白灰,因此光洁如玉,所以又被称为「玉塔」。铜制的塔顶饰以金色,故外观有金白对比,给人崇高神圣的感觉。喇嘛塔又称瓶形塔,据称是因为塔的形状看起来像「军持瓶,军持为梵语,指随身携带贮水以备净手的净瓶。设计以及督造此塔的是阿尼哥。他在元中统元年(1260)十七岁时随着尼泊尔匠师团到西藏参加建庙工作。后来到北京受皇帝重视,死后皇帝赠他谥号。阿尼哥除建筑设计外还擅长绘画、雕塑及其它的手工艺。元代表性的古迹居庸关云台也是他的创作。1963年,安阳乾明寺塔作为河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在鄢陵县城西北角耸立着一座古塔,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鄢陵乾明寺塔。乾明寺塔始建于隋仁寿四年,即公元604年,北宋重建,明代重修。今为十三层砖结构塔,高约38米。每层檐下都有斗拱装饰,瓦檐挑角,角挂铁铃。塔的第二层雕有直棂假窗3个,第三层嵌有砖雕佛像8尊。塔身各层有佛室1个,佛龛14个,拱形洞门10个,巧妙结合,错落有致。塔内有台阶可供攀登,塔顶为铜质塔刹。     塔下原有寺院一座。史书上说:“鄢陵古邑,跨岗为城,西北隅据岗为寺,地当乾位,寺因此为名”。 “乾”代表方位,“明”代表光明。按照《易经》中的说法,“乾”为天、为阳,同时代表方位西北。乾明寺因此而得名。明嘉靖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549年,在禅衲续暹的主持下,鄢陵乾明寺塔修成竣工。重修后的乾明寺塔除了将原塔顶铁刹改换为风磨铜刹之外,基本保留了原塔的样式和风格,看上去更加气势恢宏。塔下“创建围廊若干楹,内涂诸夭佛像,外饬金碧丹垩,栋宇辉煌,铃铎振响,僧徒焚诵,乐奏闻于遐迩。且松柏葱郁,鹊巢鹤鸣者声杂音乐,固鄢胜概也……”。 经历了400多年漫长岁月,乾明寺塔饱经风雨的侵蚀,恣意泛滥的洪水,空间绝后的地震,遍地轰鸣的炮火,从它身边一次又一次滚过。 乾明寺塔塔顶铜刹 乾明寺塔塔身 乾明寺塔风铃乾明寺塔塔身花纹 乾明寺塔上部 乾明寺塔塔身佛像 佛像 佛像三尊佛像乾明寺塔重修碑记  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寺院最终破败无存,古塔亦多次毁损和重修。如今的鄢陵乾明寺塔,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政府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和保护,重修在进行中。作于郑州

与寂静老祖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论沈从文的宗教情怀 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是指深入探究人类命运问题,渴望减轻人类苦难,并且恳切希望将来会实现人类美好前景的一种终极关怀态度。沈从文正是这样一位具有深沉宗教情怀的文学家。在他的文学世界中饱含着博爱的基督教精神,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和追求心性自由的佛教精神。 一、沈从文的基督教情怀 基督教虽然在16世纪末就传入了中国,但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在留学欧美的作家身上表现更为普遍。而自诩为“乡下人“的沈从文既没留过学,甚至没受过正规的现代教育,基督教文化却对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沈从文接触基督教是从读《圣经》开始的。1922年夏,二十岁的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虽满怀文学救国的崇高理想,却连基本的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不熟悉,更何谈文学创作!当时身边唯一的师傅是一部《史记》,随后不久从燕京大学朋友处偶然得到一本破旧的《圣经》,他立即喜欢上了《圣经》“那接近口语的译文”和“部分充满抒情诗的篇章”,并从“反复阅读中”,“得到极多有益启发,学会了叙事抒情的基本知识”。可以说,沈从文作品自然、流畅、平白的风格,与《圣 经》有一定的传承渊源关系。而《圣经》所蕴涵的仁爱、善良、怜悯也成为他精神的寄托与支柱之一,他从中找到了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的精神安慰,支撑他战胜一切困难与挫折。后来,沈从文认识了著名的教会学校燕京大学的一帮学生,如董秋斯、张采真、司徒乔、韦丛芜等。沈从文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也间接地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这使他对教会生活、基督教知识有一定了解。1925年7月至1926年间,沈从文在其亲戚———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办的北京香山慈幼院里做事。慈幼院是一个慈善和救助机构,具体由中国基督教非圣职人员经办,沈从文在做事中也与不少基督教信仰者有往来,耳濡目染,受到一定影响。他因此写了一系列有基督教影响的作品,如《蒙恩的孩子》、《第二个狒狒》、《用A字记下来的事》等。 基督教“最根本的精神永远是爱———一种完全无私的精神,一种尊重他人并为他人寻求最高的善的行为”沈从文接受的主要就是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他在1933年回答有人提出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写作”时说:“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沈从文爱美丽,也爱永恒;爱世界,也爱人类。这种爱完全是一种宗教行为,闪烁着关爱人类未来的宗教情怀。 沈从文之所以接受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仇恨和冷酷的世界里。在湘西,沈从文难以忘记的是军队中那些血淋淋的杀人场面,无数无辜百姓被军队长官以“土匪”的名义杀掉;在北京,沈从文体验最深刻的是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冷漠。从湘西到北京,生活空间的位移并未改变现实的严酷。人们之间缺少温情,找不到爱繁衍的土壤。既然现实中已经不存在爱,那么,爱又在何方呢?沈从文想到了《圣经》———一本充满爱意的圣书。他非常欣赏耶稣的“博爱”精神,并从中找到了永恒的精神慰籍。 在以后的生活中,这种爱逐渐内化为作家的一种心理内趋力,形成沈从文特有的“爱人类”“爱有生”“爱善”“爱美”的“爱的哲学”,伴随着沈从文漫长的一生。 二、沈从文的道家情怀 作为一种文化哲学体系,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个性的一派。崇尚自然,强调以自然为本体的天人合一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当效法自然并且顺应生命的自然,这样才能保持人的纯正本性,保持人性的健全和恒久。强调“天道自然无为”,推重自然人性观是庄子和老子哲学的共通之处。道家的人生观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存在质量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京派作家身上或多或少都闪现出道家文化的影子,尤以沈从文为代表。 湘西古朴原始、神秘奇丽、浪漫洒脱的苗族文化氛围喂养滋润了沈从文的心灵和感情。这种地域性文化呈现出某些和道家文化相同的价值取向,如对自然的顺应,对与自然相契的人性的凸现等。沈从文拥有浓烈厚重的乡土情结,在他笔下的湘西世界里,人们终日与古朴、宁静、和谐、美妙如画而又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为伴,拥有原始、野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他们的人性、人情、道德与孕养他们的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完全是自然孕育造化的精灵。他们性情所至,率力而为,不受任何陈规陋俗羁绊,也不为任何世俗礼法约束。四狗和阿姐在山雨洗净了的大自然中“撒野”(《雨后》),儿子特意筑路以方便母亲去庙里与和尚相会(《沅陵的人》)。湘西民间的道德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这种道德是纯审美的,它体现了人们的习惯、乐趣和愿望,反映了生命的需求和生命的趋向,完全符合人的生理自然和心理自然,彰示出生命的自由,生存的洒脱。 对人性的歌颂是庄子哲学的要义所在,沈从文的生命观、价值观明显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其对健康的人性有着天然的倾心,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中明确了自己的立场:“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4]在他笔下,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童养媳等等,都具有一种生命本性的美。他还在《水云》一文中宣称:“我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5]他笔下的画面与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很相似,庄子思想中宣扬清淡无为、反对约束、恢复本性等特点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均有体现。沈从文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风日里长养着”的自然之子,这里的女子心地善良、温柔却刚强,体现着自然人性中和静柔美的一面;这里的男子诚实勇敢、,带有自然原始发力量与生命的冲动。这就是沈从文所认可的自然的人性和生命的本真状态,自然健康的人、人性是沈从文写作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 三、沈从文的佛教情怀 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形成了中国本土特点的禅宗。从文化学的角度看,禅宗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自由境界的文化理想。沈从文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心性论”为他思考“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使他掌握了人类自身的独特思维方式-———反视内心,从而体现出他对人类生命本质 认识的深刻性。沈从文最早接触到佛教,是他还在陈渠珍部下当兵的时候,当时他正处在精神上极度苦闷和困惑之中,内心有股难言的苦恼和寂寞需要向人倾诉,并希望有人能对他精神上紊乱的思绪进行疏导和启发。这时候,他饱读诗书的姨父聂仁德适时地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为沈从文带来了儒家理学、佛学、西方近代哲学等以前他闻所未闻的人类文化精华。他在《从文自传》写道:“(聂仁德)为人知识极博,而且非常有趣味,我便常常过河去听他谈‘宋元哲学’,谈‘大乘’,谈‘因明’,谈‘进化论’谈一切我所不知道却愿意知道的问题。”这种谈话显然也使他十分快乐,因此每次所谈的时间总很长很久。但这么一来,“我的幻想更宽,寂寞也就更大了。”这里提到的谈话内容,根据沈从文后来思想的发展轨迹来看,其中佛学对他的影响最大,后来他读了大量的有关佛教经典。他在一本抗战时期出版的盗印本《月下小景》上的题字中写道:“(在武汉大学教书时)教书时间既不多,因此有四分之一时读书,有机会把碛砂藏内诸故事经卷大致看过一次或二次。”他很多作品如小说集《月下小景》中的小说、散文《七色魇》等都是直接以佛经故事为题材。 追求心灵自由是沈从文对佛教精神最深的感悟。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要摆脱个体生命的束缚,达到永恒的自在状态,必须扩张个体的心灵,追求心灵的无限自由。沈从文所感悟到的心灵自由是有“神性”的生命,也只有这样的生命才可以与日月同辉。他在追求心灵自由时主要凭借文学创作的方式,因为“凡知道用各种感觉文字去捕捉住此美丽神奇光影的,此光影在生命即终生不灭。”也就是说,文学创作是 心灵自由遨游的一种方式,而且感悟心灵自由时必须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同外物完全隔绝,“心有所悟,若有所契,无渣滓,少凝滞,”从而进入心灵自由的境界。正因为沈从文执着于生命的“神性”,才使他在现实的“人”的生活中感到精神上有无穷的困惑,不时发出“人生可悯”的慨叹! 综观沈从文的“神性”思想的全部内涵,其最核心部分就是要摆脱日益使人性异化的虚伪、堕落的社会生活,葆有一颗真心,恢复人之为人的神性生命。佛教心性论的明心见性思想为他提供了直指内心的思维方式,而大乘佛教的入世精 神又使他不逃避现实社会,呈现出一种天真、勇敢的进取精神。佛教对他毕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晚年还说过:“七四年六月过苏州重买《法苑珠林》一部,作为纪念。四十年人事变迁极大,童心未失,和所读诸佛经有相当关系。”童心未失,生命的“神性”常在,这是沈从文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他的作品永恒的艺术魅力所在。参考文献:1、(英)詹姆士.里德.基督教的人生观[M].上海:三联书店, 1989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9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3、郭国昌.论沈从文的宗教精神.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5月4、袁启君,论沈从文的宗教情怀,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这里一般都是收费的,怕你白等的,注意查收信息

与晨拜国清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国清寺位于江苏南通如东县城掘港的西南,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今天就请随着记者的摄像机镜头来感受这座千年古刹的风姿。是庙就少不了烧香拜佛的,国清寺也不例外。每天,寺内总是有不少人或为先辈做佛法事,或祈求佛祖保佑。国清寺的历史与如东掘港的成陆几乎相等。唐朝初年,一道捍海围堤把掘港与海滩分开,国清寺便带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期盼应运而建。掘港国清寺是在唐朝宗宪年代建起来的,来建的和尚名叫行满,是天台山国清寺的第十年祖师,所以掘港的国清寺和天台山的国清寺是一个名字,原来的结构方式也是一个模式.行满法师在建筑佛寺时,曾有寺若成,国即清之说,然而,这座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千年的古刹,并没有象行满法师所期望的清净太平。

这是因为日本在古代的时候曾经派遣高僧前往国清寺交流学习,后来这名僧人回到日本国内以后就创立了日本的天台宗,之后的其他日本寺庙都是以天台宗为主,而国清寺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因此日本的佛教就将我国的国清寺尊作了“祖庭”。

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个信仰最广泛的宗教之一,在全球拥有几亿人的信众,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我国的信众。因此可以看出,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它在我国的发展还是比较的不错,并且自身在经过和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相结合之后更容易被国人接受。

但在现今社会,佛教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以往香火鼎盛的状况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很多寺庙为了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慢慢的开放寺庙参观。因此现在有很多人就会选择在闲暇的时候去寺庙参观,寺庙中清净淡雅的气氛也是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而位于浙江台州的国清寺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千年古刹之一,自身却非常的低调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这个寺庙,但实际上国清寺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国清寺始建于隋朝年间,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寺庙中的僧人们一直都遵循着本心,不去参与外界的俗事。而现在国清寺在经过合理的开发之后,也是成为了我国比较著名的一个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

千年古刹国清寺是著名佛教天台宗发源地,天台宗又在日本,韩国开枝散叶, 所以有许多日本人跟来国清寺参拜。

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多将佛描绘成为头顶金光、轻举飞升的神仙。例如“明帝感梦”的记载即是如此:“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为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帝于是遗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明帝梦见金人,形象高大,头顶有日月一样的光芒。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在人们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明帝以此询问群臣,就有人将明帝梦中的形象与佛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道教和儒教在很多方面也学习了佛教的一些思想。而在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之时,道教也逐步形成,双方同时面临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传播的问题,造成了佛、道互争高下的局面;魏晋以后,佛教的发展逐渐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程度,于是导致了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上与儒、道的争辩。西晋道士王浮与僧人帛法祖争辩屡败,遂编造《老子化胡经》以贬损佛教。它称佛教是老子西行为教化凶顽的胡人而设,这也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到东晋时佛教方面侧出现了《清净法行经》予以回应,它提出“三圣东行”说,即老子、孔子和颜回分别是佛的三个弟子摩诃迦叶、儒童菩萨、光净菩萨所化现,以证明佛教高于道教。在其后更是进一步将道教中的伏羲、女娲也看作是宝应声菩萨和宝吉祥菩萨。《清净法行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与道教之争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更是激烈。尽管它们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但作为在同一地区发展的宗教,必将趋于融合。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提出了三点:一是区别了“在家”、“出家”修行所应遵循的不同规范;二是指出了佛教的特点在于“不存身以息患,不顺化以求宗”;三是认为佛儒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根据在于“内外之道可合而明”。佛教与名教、如来佛与儒家圣人唐尧、孔子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相互影响,最后的目的和归宿是一致的。随后,三教逐渐开始融合,在道、儒的书籍上经常出现佛教的专有名词,并且接受佛教上的众神。在西汉时期,儒家的董仲舒对儒家文化进行改造,就是吸收了一部份的佛教思想进行改造,从而将儒教改造成为中国第一大教,成为中国的正统;在宋朝时期,名儒朱熹再次吸收包括佛教在内的思想将儒教进行改造,确保了儒教的统治地位。就这样,佛教和道教、儒教再也不是绝对独立的宗教,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慧远直接将儒家的“忠”、“孝”引为佛教信徒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故悦释迦之风者,则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论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在家信佛者,首先应当伺奉双亲,礼敬国君;想要出家修行者,必须等待君亲的同意,遵行他们的意愿而后行。这也表明了佛教顺从儒家的统治地位。在伦理方面,佛教加强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若干特点,包括仁慈及重视人命在内,并且使这些特有的德性更进一步,而力主重视一切有生命之物。所有中国的教派和学派,诚然都是劝导我们应该仁慈及爱好和平。但每一学派都有一种显著的人性上的缺点。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孟子是被认为唯一感到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的人,但是孟子也并不弃绝肉食,这样他只能提出一个“君子远庖厨”的主张来杜绝杀生,有点像“掩耳盗铃”的作法。然而,自从佛教传入了中国,中国的伦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杀生这一方面,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万物皆生命,认为杀生不仅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更是神所不允许的事。在佛教的经文上留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佛陀遇见老鹰猎食,因不忍老鹰吃掉兔子而从自己身上割肉喂鹰,以致身死,而终不悔。要这样的一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是宁可牺牲自我,也不愿看到其它生命的流失,由此可见,佛的教义是怜惜生命的。在建筑雕刻方面,佛教的影响特别显著。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出现了完全源自印度的宝塔,并且随处可见。在佛教未传入之前,我们是从来都没有这东西的,它是由印度的圆顶宝塔略加修改而成。这一种建筑形式,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山川景色的自然之美。如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和南京市栖霞;三大石窟艺术:云冈、敦煌、龙门三处规模最大的石窟。另外,在雕刻方面,中国古代只有石刻,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是没有立体的雕刻的,而佛教在这一方面却带来了立方体的雕刻。这一种立方体的雕刻首先出现在宗庙之中,随后出现在人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如桥上的浮雕,生活饰品的雕刻等等。在语言文学方面,中国文字没有字母,而是属于象形性,在某一些方面造成非常的不便。当佛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他们设法以他们自己的文字来解决我们的困难,从而发明了一种应用字母的方法。虽然它是很粗率而并未产生十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他们藉所谓起首字母和末尾字母所作的语音分析,其后成为中国的语言文学的一部份,它并为我们作进一步的实验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另外,佛教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用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事不登三宝殿“、“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庙小菩萨大”、“临时抱佛脚”、“不见真佛不烧香”等等。在生活方面,宽大的僧衣、精美的素食和各种各样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佛教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捉到其中的影子。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中国的信仰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上更添一分色彩。参考文献:1、林中泽主编《宗教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2、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专著] / 石峻著·第一卷.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63、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专著] / 方立天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4

只留清气满乾坤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唐村老人文言文翻译:

儋耳进士黎子云说:“城北十五里左右有个地方叫唐村,村中有个老人叫允从,七十多岁。

问子云:“宰相为何要用青苗法来为难我们,这样做对官府有利吗?”

子云回答道:“官府担心民间贫富不均,富人逐利而更加富有,贫者双倍偿还而更加贫困,以至于卖田卖子女都无法偿还,所以用青苗法来平衡”

允从笑道:“贫富不均,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连上天都不能平衡,你们难道能做到吗?贫富不均,就如同个瓷器的壁有厚薄一样,你们想要把厚的打磨的像薄的一样,厚的还完好,薄的地方却已经洞穿了啊!”

元符三年,子云路过告诉我这段话,村野之人能谈论国家政策,就是说的允从这样的人啊!

唐村老人文言文原文:

儋耳进士黎子云言:城北十五里许有唐村,庄民之老曰允从者,年七十余,问子云言:「宰相何苦以青苗钱困我?于官有益乎?」

子云言:「官患民贫富不均,富者逐什一益富,贫者取倍称,至鬻田质口不能偿,故为是法以均之。」

允从笑曰:「贫富之不齐,自古已然,虽天公不能齐也,子欲齐之乎?民之有贫富,由器用之有厚薄也。子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动,而薄者先穴矣!」

元符三年,子云过予言此。负薪能谈王道,正谓允从辈耶?

此文出自宋·苏轼所写的《东坡志林》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此书宋时或称《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即著录《东坡手泽》三卷,并注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也。”

《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轼随手所记,本非著作,亦无书名。其后人裒而录之,命曰《手泽》;而刊轼集者不欲以父书目之,故题曰《志林》耳。”然黄庭坚《豫章集》卷二九《跋东坡叙英皇事帖》

云:“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手泽袋盖二十余,皆平生作字,语意类小人不欲闻者,辄付诸郎入袋中,死而后可出示人者。”

则《手泽》之名为作者生前自定。又苏轼元符三年内移过廉州,有《与郑靖老书》云:“《志林》竟未成,但草得《书传》十三卷。”是作者亦曾预有《志林》之名。

此书传本颇多,卷数亦不一,有一卷、五卷、十二卷本。

较通行之一卷本有宋左圭《百川学海》本(《百川》本),明成化《东坡七集》本;五卷本有明万历赵开美刊本(赵本),清嘉庆张海鹏重刊赵本(张本),次年复辑入《学津讨原》本(《学津》本),涵芬楼据赵本校印本;十二卷本则有明万历商濬《稗海》本(商本)。

一卷本仅载史论而无杂说;十二卷本皆杂说而无史论,虽收罗甚丰,然讹误亦不少;五卷本兼有杂说史论,去取较为精审,一般认为它是宋人所裒录,故《四库提要》以之著录。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 “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 (翻译: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 县长讲完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 (翻译:现在请乡长讲话!) 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 (翻译: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 “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

" (翻译: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 桃源话很奇特,尾音很高,比如“局",便发音成了“猪"。

先到县委宣传部,联系到人事局采访。宣传部的人打电话替我预约,用免提。

宣传部:“喂,你是人是猪吗?(人事局)" 对方:“不是,你搞错了。我不是人是猪(人事局),我娘是猪(粮食局)。

" 我拼命忍住笑,肚子都疼了。 第二天参加一个县 *** 的汇报会。

会前点名。 主持人:“哪些单位到了?" 于是参会者一个个地自报家门: “我是公阉猪(公安局)。

" “我叫肉猪(教育局)。" “我有点猪(邮电局)。

" “我是典型猪(电信局)。"。

我眼中的杜甫 前些日子,我有幸领略了四川的峨嵋山与九寨沟,那灵山异水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流连往返。

而位于灵山异水中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更令我“蜀不思归”,折服进而膜拜。猛然间灵光一闪,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写写这位“诗圣”,明知自己很傻,研究杜甫的学者不计其数,他们挖掘的够深刻,够翔实了,可我特想以自己的视角来谈谈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

我有幸领略了四川的峨嵋山与九寨沟——这个句子显然是病句,语文教师犯这样的语病,而且是以病句开头,很不应该 留连往返应为流连忘返,连着用大开眼界、流连忘返两个成语也不大妙,有作者家天才儿童之风范 圣地此词用的不妥,杜甫草堂没啥子大不了的,是因为你崇拜杜甫,那地儿才成为你心中的圣地,不能把你自身的感受用来定义草堂。此句应为“而在灵山异水之中,有一块我心中的圣地——杜甫草堂” 蜀不思归——这个词是从乐不思蜀化过来的,但是搞的不好,应为“在蜀不思归” 折服进而膜拜——这句话又很不应该,因为前面讲的是杜甫草堂,草堂里面有什么东西让你折服,让你膜拜呢?让你折服膜拜的显然是杜甫,不是草堂,因此这整个句子也可以看成是病句 灵光一闪这个词也不好,跟下文的冲动没有啥联系,修饰词“猛然间”感觉上是小学生用的 明知道自己很傻——这个傻是啥意思?如果说因为有很多研究杜甫的作品珠玉在前让作者感觉写写老杜有点惭愧,那应该说“明知自己水平有限” 翔实这个词也值得推敲,翔实一般是用在具体的客观史实、材料上,不大好用来形容杜甫的研究文献 我特想以自己的视角来谈谈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很拖泥带水,要不说我最崇拜的偶像,要不说我心中的偶像。

自己的视角云云,更不知从何谈起,因为下面的文字基本上都是老生常谈 杜甫让我最欣赏的是他骨子里渗透着类似李白的洒脱与真挚的个性。他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诗人。

杜甫的诗歌里很坦白,很自豪拥有这样的家庭。“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何等的豪情万丈,何等的真挚博大!世人皆知李白洒脱豪迈,孰不知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骨子里渗透着类似李白的洒脱与真挚的个性——这句话叫人看着很不舒服,意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骨子里渗透着个性”,不大通吧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应为出身 杜甫的诗歌里很坦白,很自豪拥有这样的家庭——这句也有毛病,语法不通,不知道主语谓语都是些啥,应为“杜甫在诗歌里很坦白的表达了对拥有这样的家庭的自豪” 何等的豪情万丈,何等的真挚博大!——看不出来。

古代的穷人家孩子少有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大才子出身自名门世家,在诗作中谈及自己家学渊源,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这样就要夸人豪情万丈真挚博大,这种赞美似乎太廉价了,还要加上两个“何等”,再来个惊叹号,实在是有迎风洒狗血的味道 世人皆知李白洒脱豪迈,孰不知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呢——这个应该是拍脑袋工程,凭老杜几句扯自己家学渊源的诗,就评价人家比李白还要洒脱豪迈,这样太无厘头了 尝鸡佰课脂酒拌旬饱莫杜甫饱读史书,自许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参加洛阳进士科考试,却不料“此意竟萧条”。名落孙山的他却能够坦然处之,将成败得失视为过眼烟云。

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深深的震撼了我,使我面对许多风风雨雨,都能一笑了之,宠辱不惊。 自许——应为自诩 名落孙山的他却能够坦然处之,将成败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何以得知? 古代的读书人一向比较功利,大多是带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渴望学而优则仕,考试落榜以后写首诗感叹一番自嘲两句,是极普通的事,基本上也没有说自己落第而后悲愤欲绝的,不知道作者是怎样联想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上面去的,居然还被深深震撼了,真是了不起 使我面对许多风风雨雨,都能一笑了之,宠辱不惊——写文章明明是夸老杜的,写着写着就要转到自己身上,忍不住夸上自己两句,这个毛病以后要改掉 让我最感动的是他与李白的真挚友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他在洛阳遇到“赐金放逐”的李白。

两人一见如故,同游名胜古迹,同写万丈诗篇,同醉同睡同奔放!有诗为证:“醉眼秋共被,携手日月行”。两人亲如兄弟。

不分彼此。 同写万丈诗篇——诗篇有用万丈形容的吗? 同醉同睡同奔放——同醉同睡很好理解,同奔放是啥意思?一起K歌泡妞? 杜甫对李白极为推崇,对他有很高的评价。

为他写下一系列肝胆相照的诗篇,“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但杜甫又不是一味迎合,也曾苦口婆心得对李白的好道任侠,使酒尚气作了善意的规劝。“君子坦荡荡”的心胸一览无余。

一位真正的诤友就耸立在世人面前,他演绎了这段经典的友情故事,无人能够逾越,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古代文人有很多歌颂友情的诗,不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真如诗里面写的那么好,那就很难说了。

李杜相交之时李白盛名及天下,是文坛当红偶像,杜甫。

离愁别绪 歌物言志 春 秋 思 民俗 《送元二使安西》 张 籍 春游 春游 王维 洛阳城里见秋风, 细雨微风惹鸟醉, 细柳轻扬游人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欲作家书意万重。

清明古诗 飞花笑草带衣香。 飞烟薄袅馨竹香。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 绿烟波里游人少, 绿枝红缀不显少, 行人临发又开封。 《清明》 远指红桃近叹杨。

远眺堤岸隔青杨。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早春 早春 《芙蓉楼送辛渐》 墨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雪戏寒梅还未竟, 雪残咏梅意未竟, 王昌龄 王冕 春风早带燕声来。

春寒难挡燕归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我家洗砚池边树, 《途中寒食》 柳迎朝雾花含笑, 柳舞晨曦霞伴笑,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朵朵花开淡墨痕。

(唐)宋之问 且趁烟波醉楼台。 且留余音绕天台 不要人夸好颜色,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只留清气满乾坤。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夏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赠王伦》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初夏睡起 (杨万里)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寒食》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0 .李迪牡丹图 (唐)韩翃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李白 花后无语荒草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三衢道中 (曾几)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焉知天外无惊雷? 《闾门即事》 (唐)张继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囊括涯内群魔乱,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刘禹锡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难忍鼠辈称强贼。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明》 初夏游张园 (戴敏)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踏莎行》 冲天一怒寒星落,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十万义士遥相随。 《苏堤清明即事》 山亭夏日 (高骈)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宋)吴惟信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长驱直入九万里,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枪林弹雨夺金魁。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秋 画兰 明·董其昌 8 .暗香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暮江吟 绿叶青葱傍石栽, 不恋世间佳丽地,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白居易 孤根不与众花开。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酒阑展卷山窗下, 独上寒山称骄子。 一道残阳铺水中, 习习香从纸上来。

《郊行即事》 狂飙过尽绝胜处, (宋)程颢 半江瑟瑟半江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竹里馆 唐·王维 凌寒飘香九千里。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可怜九月初三夜,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独坐幽篁里,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霞光照彻万仞山,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山 行 明月来相照。

(明)高启 杜牧 节烈垂尽千秋史。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远上寒山石径斜,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白云生处有人家。 生来爱斗三冬雪,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报春报得万民喜。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长安秋望 终南阴岭秀, 9 .疏影 (明)王磐 杜牧 积雪浮云端。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楼倚霜树外, 林表明霁色, 世间何处寻奇葩?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镜天无一毫。

城中增暮寒。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南山与秋色, 一剪寒梅凌天涯。 气势两相高。

仙客对此欲归俗, 杜牧《秋夕〕 菊花 唐·元稹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红烛秋光冷画屏, 农夫叹绝忘桑麻。 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丛绕舍似陶家, 独在异乡为异客, 天阶夜色凉如水, 遍绕篱边日渐斜。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不是花中偏爱菊, 每逢佳节倍思亲。 此花开尽更无花。

流芳千载任风雪, 冬 遥知兄弟登高处, 独呈丹心报中华。 绝句----杜甫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个黄鹂鸣翠柳, 画兰 清·郑板桥 谁道三冬无春色,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兰草已成行, 冰山高处万里霞。

门泊东吴万里船。 山中意味长。

元 日[王安石〕 坚贞还自抱, 江雪----柳宗元 何事斗群芳。 爆竹声中一岁除,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春风送暖入屠苏。 孤舟蓑笠翁, 山园小梅 宋·林逋 独钓寒江雪。

千门万户曈曈日,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梅花----王安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总把新桃换旧符。 墙角数枝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凌寒独自开。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山水风光 逢。

有一天他们在逛街的时候遇到了上帝!他们对上帝说,他们都死得很惨,希望让他们上天堂!上帝很无奈地说,现在天堂的住户太多,已经爆满。

但现在还有一个名额!你们说吧,看谁死得最惨,就让谁上天堂! 于是,第一个鬼开始说了……我生前是一个清洁工。工作很辛苦的!从早忙到晚!有一天,我正在一栋大厦外面擦玻璃!是那种吊在外面的高空危险工作!在第30多楼!突然,我脚一滑,失足掉下去了!我想,完了!要死了!但求生本能让我在无意识地乱抓!很幸运地,我抓住了一个阳台的栏杆,在13楼。

我想,有救了!于是想等缓过劲后爬上去! 哪知,突然有人把我的手一揎,我又掉下去了!我想,这下我真的完了!但是,我命不该决,底下有一个帐篷接住了我,我庆幸前世肯定积了德!想等缓过劲就下去。谁知,上面掉下来一个冰箱,把我砸死了! 第二个鬼说……我生前是一个文员。

什么都还好,我有一个老婆,很漂亮。身材很棒!但就是有点水性扬花。

我有轻微的心脏病。有一天上班忘了带药,我回家去拿。

一进门,看见老婆头发散乱、衣衫不整。肯定有奸夫。

于是我满屋找,厨房也找,厕所也找,都没找到。到了阳台,我发现有两只手扒在栏杆上,我想:奸夫!于是把他的手一揎。

心想,13楼!看摔不死你! 结果等我一看,居然没死!被帐篷接住了!我着急,于是满屋找,进了厨房,发现冰箱够大,于是把冰箱扔下去。终于把他砸死了!我当时太高兴了!大笑不止。

谁知笑得心肌埂塞,笑死了! 第三个鬼说……我生前是个小混混,但我没做过什么坏事!有一天我到一个女性朋友家里晃!刚刚办完事,她老公突然回了!我得找地方藏起来。于是厨房也找,厕所也找,最后发现他们家冰箱挺大的,于是我就躲进冰箱里去了!我就不明白,她老公怎么知道我在冰箱里,他居然把冰箱从13楼给扔下去了! 我就这样连人带冰箱摔死了! 【猪1和猪2在门口,猪3在屋顶.猪1的名字叫“谁” , 猪2的名字叫“哪儿” , 猪3的名字叫“什么”。】

于是精彩的对话就有了。 (狼):你是谁? (猪1):对 (狼):什么? (猪)1:“什么”在屋顶。

(狼):我是问你的名字叫什么? (猪1):我叫“谁”,“什么”在屋顶上! (狼又问猪2):你是谁? (猪2):我不是“谁”,他是“谁”。【指着猪1】 (狼):你认识他? (猪2):嗯! (狼):他是谁? (猪2):是的。

(狼):什么? (猪2):“什么”在屋顶! (狼):哪儿? (猪2):“哪儿”是我。 (狼):谁? (猪2):他是“谁”。

【又指着猪1】 (狼):我怎么知道。 (猪2):你找“谁”? (狼):什么? (猪2):他在屋顶? (狼):哪儿? (猪2):是我。

(狼):谁? (猪2):我不是“谁”,他是“谁”。 (狼):天哪! (猪猪1·2):“天哪”是我们的爸爸。

(狼):什么是你们的爸爸? (猪2):不是! 狼受不了了,仰天长叹:为什么? (猪猪1·2·3):你认识我们爷爷? (狼):什么? (猪1):不是,我们的爷爷是“为什么”。 (狼):为什么? (猪1):是! (狼):是什么? (猪1):不“为什么”。

(狼):谁? (猪1):我是“谁”。 (狼):你是谁? (猪1):对,我是“谁”。

(狼):什么? (猪猪1·2):“什么”在屋顶上。~~~~ 狼高声呼喊,天哪! 我疯啦! 于是自己跳进了锅里,哭泣的说:3位猪大哥。

你们吃了我吧,我对人生毫无眷恋! 我教老师 头一天去上学的儿子放学回来。妈妈问:“孩子,今天老师都教 你些什么?” 儿子说:“他什么也没有教给我,反倒问我‘一加二是几?’我就 教他说:‘是三’。”

三只乌龟 三只乌龟来到一家饭馆,要了三份蛋糕。东西刚端上桌,他们发现都没带钱。

大乌龟说:我最大,当然不用回去取钱。 中乌龟说:派小乌龟去最合适。

小乌龟说:我可以回去取钱,但是我走之后,你们谁也不准动我的蛋糕!大乌龟和中乌龟满口答应,小乌龟走了。 因为腹中空空,大中乌龟很快将自己的那份蛋糕吃完了。

可是,小乌龟迟迟不见踪影。第三天,大中龟实在饿极了,不约而同地说:咱们还是把小龟的那份吃了罢。

正当他们要动手吃时,隔壁传来小乌龟的声音:“如果你们敢动我的蛋糕,我就不回去取钱了!” 情话 请你相信我的话,这决不会是谎言,我对你是真心的,只是你还不了解,一个深爱你的人,明白爱你有多难,但痴心一生不变! (请看每行第二个字吧) 救公主 一天魔王抓走了公主,公主拼命的呼救。 魔王:你尽管大声叫破喉咙吧,没有人会来救你的. 公主:破喉咙.破喉咙. 没有人:公主,我来救你了。

魔王:说曹操曹操到。 曹操:魔王,你叫我啊? 魔王:哇!见到鬼了! 鬼:哎!还是被发现了。

还是:胡说,谁发现我了? 谁:我是来看热闹的。 热闹:我有什么好看的? 我:什么?你敢说我不好看? 你:关我屁事,干嘛提到我? 干嘛:谁说的? 谁:我没说话。

我:你耳朵聋了吗? 你:耳朵聋了能听见公主呼救吗? 公主:不关我的事啊,谁叫魔王抓我? 谁:我没有啊?他自己抓的。 魔王:。

据说魔王重此得了精神分裂症 一天, 老师走进课堂,学生们一齐起立喊:“老师早上好!” 老师愤愤地说:。

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由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唐子西说:“诗刚写成的时候,没有发现可以指责的地方,姑且放在那里.第二天拿来读,就发现错误百出,于是反复修改.隔几天再拿来读,又发现瑕疵,因此再加以改正.这样几次下来,才可以给人看.”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知道其中的难处而刻苦做文章的.我《续诗品》中说到“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认识到了不完善,就又深入了一层境界;也有的文章像是天生的极品,一挥而成)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齐已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乃下拜.某作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始之,相与而笑.诗,改动一个字,区别之大,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齐已《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只开.”郑谷说:“把 几 字改为 一 字,才是早梅.”齐已于是拜谢他.有个人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给皎然看,皎然说:“波 字用的不好.”这个人气愤离去,皎然暗中在手心书写一个 “中” 字等待(那个人回来).不一会儿,那个人跑来说:“已经把 波 字改为 中 字了.”皎然把手心的字给他看,于是二人相对大笑.。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抄。——《尚书·仲虺之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zhidao——普列汉诺夫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刘开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

一女子下夜班,一男子尾随图谋不轨,女子害怕,路过坟地,灵机一动,对坟墓说:爸爸,我回来了,开门啊。

男子大惧,哇哇大叫奔逃。女子心安,正要离开,忽然从坟墓中传来阴深深的声音:闺女,你又忘了带鈅匙啊。

女子惊骇,也哇哇奔逃。这时从坟墓里钻出个盗墓的说到:靠,耽误我工作,吓死你们! 盗墓的话音刚落,发现旁边有个老头正拿著凿子刻墓碑,好奇,问之,老头愤怒地说,NND,他们把我的名字刻错了……盗墓的大惧,哇哇叫著奔逃。

老头冷笑一声:“靠,敢和我抢生意,还嫩点儿……”正说着,一不小心凿子掉在地上,老头正要拾,一弯腰,发现凿子握在草丛里的一只手里,老头正在吃惊,突然一个声音说:“你找死呀!乱改我家的门牌号!!”。老头屁滚尿流,滚下山坡!这时一拾荒者从草丛爬出,“他娘的,搞一块铁也得费这么多神”。

英文[编辑本段]symbol of the lasting friendship,the tree durable plants of winter pine,bamboo and meihua解释: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出处: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事例:花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更堪红白山茶。(元·白朴《朝中措》)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松、竹、梅。天寒地冻,花木凋零。只有松竹梅这三位“朋友”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其实松和竹是四季常青的,只有梅到了冬天才分外精神。三位朋友以松为首。因为它从南到北分布最广,大片的松林可以形成“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震撼人心的听觉效果。孤松又可以在山巅上凌空独立,形成“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视觉奇观。竹子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也有一些。北京有个《紫竹院》公园,里面就有竹子。北大校园里也有不少。我家的“小园”里,我也种了几棵,长得不错,一年四季窗前总是绿影婆娑,也可算“占尽风情向小园”了。竹子是重要的物质材料:盖房子、做家具都有它的用武之地。竹笋还是席上的美味佳肴。也可以经常进入“寻常百姓家”。竹子可以做成笙萧琴笛,发出丝竹之乐的“清音”。因此竹比松树更得文人青睐。但是竹子有个缺点,就是平时不开花,没有娇艳之美。梅花虽然没有遍布全国,甚至许多北方人没有亲眼见过。但由于历代文人的“炒作”,已经深入人心。为什么梅花如今会“位压群芳”呢?这是由于民族历史形成的集体潜意识所决定的。许多国画家在画梅花时,突出地表现在积雪的乾枯曲折的老树之上,绽出了朵朵鲜花。解释(1)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放,因称“岁寒三友”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元· 白朴《朝中措》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明·无名氏《渔樵闲话》四折宋代林景熙《霁山集》四《五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篁为岁寒友,”(2) 岁寒:喻浊世。三友:山水、松竹、琴酒。三者为浊世之中的清高之物所谓“岁寒三友”,即将松树、翠竹、梅花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欹斜层叠,不啻马远、刘松年笔意。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松树的品格是国人最为崇拜的。 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这是何等的可爱、可贵!岁寒三友 (题画诗)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墨梅图题诗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竹图题诗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苍松怪石图题诗李方膺苍松怪石图题诗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编辑本段] 传统寓意图案。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即其居梁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孤本元明杂剧》缺名《渔樵闲话》四:“那松柏翠竹,皆比岁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清高宗御制诗三集也曰:“南宋马远有岁寒三友图。所绘松竹梅。……三友图在内府。乾隆帝有题诗。”据此,足见宋代已把松、竹、梅作为岁寒三友了。这一图案花纹,明清以来的瓷器、衣料、家俱、建筑等应用较多。 宋人苏东坡曾做题画诗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其后文人常用此三物自喻。后又将石换成松,“松逾霜雪而高洁”,松竹梅就成了固定的组合以喻高风亮节。 相关词:松竹梅兰,桃李杏菊相关[古诗]松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晋太康·左思)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唐·白居易)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唐·寒山子)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唐·皇甫曾) 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唐·许浑) 松间石上定僧寒,夜半犹溪水声急。(唐·陆龟蒙) 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宋·夏竦) 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宋·苏轼) 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宋·洪适) 应有山神长守护。松风时为扫埃尘。(宋·史太章) 微吟海月生岩桂,长笑无风起涧松。(宋·何孙) 竹 好竹连山觉笋香 (宋·苏轼)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宋·欧阳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李白)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唐·李嘉佑)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元·萨都拉)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孟浩然)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爆竹声中一岁除 (宋·王安石)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唐·杜甫)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宋·苏东坡)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宋·周邦彦)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唐·李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苏轼) 梅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禅师)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某尼悟道诗)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李白)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五代·李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宋) 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宋·陆游) 溪回谷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 (宋·杨万里) 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元·翁森)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宋·卢梅坡) 有一种邪恶的说法:岁寒三友,火锅,白菜,热被窝…=.=

与向明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边疆小夜曲,作者向明,星星,闪耀在蓝天里,蓝天,映照在江水里,星星,蓝天,江水,才到家,全都在花香里。婴儿,睡在母亲怀里,母亲,睡在祖国怀里,婴儿,母亲,祖国,全都睡在战士心里。

边疆小夜曲——向明星星,闪耀在蓝天里;蓝天,映照在江水里;星星,蓝天,江水,全都浸透在花香里。婴儿,睡在母亲怀里;母亲,睡在祖国怀里;婴儿,母亲,祖国,全都睡在战士心里。卿卫平,笔名向明,生于湖南邵阳,系中国青年作家创作室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新邵白云诗社社员,《作家时代》签约作家。在《长沙晚报》《潇湘晨报》《散文诗》《音乐生活》《江南音乐》等发表作品,出版有诗集《最美的守候》等,并有作品收入《芙蓉花开》等各种选本,迄今出版作品30余万字。曾获全国“十佳校园作家”提名奖。诗歌作品获山东“青年文学艺术奖”,歌曲作品获全国唱响校园“最受欢迎原创作品奖”,其事迹被湖南在线、中国教育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并被媒体誉为“诗词湘军少将”。

边疆小夜曲——向明星星,闪耀在蓝天里;蓝天,映照在江水里;星星,蓝天,江水,全都浸透在花香里。婴儿,睡在母亲怀里;母亲,睡在祖国怀里;婴儿,母亲,祖国,全都睡在战士心里。

作者:正二位都承旨

在朝鲜王朝的 历史 长河中,倘若算上燕山君和光海君时代,朝鲜宫廷先后诞生过40位王妃,其中有不少人在史册里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女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 社会 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仅活出了人生的精彩,而且俘获了男人们的心,成为旧 社会 最早的女权主义者。可是,在这40位王妃里却有一个人历来引发着后人的争议,即便是韩国史学界也对她褒贬不一。为什么呢?一方面,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过人的城府,顺利将政敌踢出权力中心,进而执掌朝鲜王朝大权长达20年,被誉为“小仁粹”;另一方面,她过度崇信佛教,强行干涉君王政务,又不顾封建礼法的束缚,帮助一位贱女赎身,致使朝纲混乱、党伐激烈、民心动荡。这个女人就是中宗李怿的第三任王妃、明宗李峘的亲生母亲、位列“朝鲜三大妖女”之一的郑兰贞的最坚强靠山——文定王后尹氏。

随着2001年SBS电视剧《女人天下》和2003年MBC电视剧《大长今》的热映,文定王后尹氏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愈发引起世人的关注,受欢迎程度扶摇直上。那么,到底她是如何从一介民女实现母仪天下的梦想?她与郑兰贞之间究竟发生了多少故事?为何至今仍有不少专家学者给她扣上“强权悍妇”的帽子?本期,承旨将深度剖析文定王后尹氏的前世今生,结合权威史料《朝鲜王朝实录》及《燃藜室记述》,带领大家一起去认识这位拨弄王朝风云的强势女主,引领大妃垂帘的传奇女性。

根据李肯翊在《燃藜室记述·中宗朝故事本末》里的记载,文定王后尹氏生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十月二十二日,祖籍京畿道坡平县,父亲是敦宁府事兼坡山府院君尹之任,母亲是司谏院大司谏李德崇的女儿,她是家中的长女。尹氏的出生并没能给家庭带来多少快乐,反而增加了些许苦恼。因为此时的尹之任不是什么高官权贵,相反只不过是一介小官,常年担任着典舰司提调之类的基层官职。官职低微,就意味着俸禄的收入不会太高,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必然大打折扣。虽然尹之任这一脉出自著名的坡平尹氏,是当时朝鲜 社会 上数一数二的世家大族,可是家族繁衍、人丁兴旺的结果,注定有人混得好、有人混得差,尹之任很不幸成为了家族里混得差的典型代表。由于人言位卑,尹之任一直忍受着家族里其他人的欺负,以致于族内不和睦的消息还传到了朝鲜君臣的耳朵里,成为众人私底下必谈的八卦猛料。

或许是成长环境的负面影响,尹氏从小就养成了性格坚毅、城府极深的个性品质,敢于正面驳斥一切不合理的行为。据说在母亲李氏的葬礼上,尹氏的哥哥们不顾家庭的悲伤,在一旁嬉皮打闹。尹氏看到后悲愤异常,直接当着众人的面呵斥道: “兄有何乐事而敢为戏笑?” 意思是你到底遇到了什么开心的事情?一句话就让对方收敛了笑容,足以证明尹氏的成熟和顽强。父亲失意、母亲早逝、家道中落,这些困境成为了尹氏早年的辛酸回忆。也许是上苍有意考验这个可怜的小姑娘,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尹氏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顺利成长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无可否认,如果剧情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尹氏很有可能会选择嫁给某位达官贵人,从此过上生儿育女、平淡无奇的普通人生活。只是,命运没有让她如愿以偿,反而给她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九月一日傍晚,伴随着无数怒吼声,忍无可忍的吏曹判书柳顺汀聚集了成希颜、朴元宗、张珽、朴永文、辛允武、洪景舟等人,指挥义军悍然发动政变,成功推翻暴君燕山君李㦕的昏庸统治,进而拥立成宗大王李娎的嫡次子、晋城大君李怿即位,是为朝鲜中宗,史称【中宗反正】。

燕山君的倒台,是朝鲜王朝前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君权衰落的开始。中宗李怿性格懦弱,缺乏足够的魄力和胆识压制朝野,从登基那一刻起便一直遭受功勋集团的压迫。由于中宗的原配、端敬王后慎氏出自奸臣之家,因此让成希颜、朴元宗等人倍感芒刺在背,反正政变发生后仅仅一周时间,他们就纠集群臣向中宗呈递奏疏,强烈要求废黜中宫慎氏,并且将其赶出景福宫。功勋集团的嚣张气焰让中宗十分不满,但他又不敢公开得罪对方,最后只好接受群臣的谏言,用轿子载着慎氏从景福宫建春门出,将她寄宿于河城尉郑显祖的家中,夫妻二人从此天各一方。

慎氏被赶走后,中宫之位空悬,选择谁来续任王妃成为朝野上下争论的焦点。为了达到控制朝政的目标,功勋集团的成员纷纷举荐本族女子入宫,企图在中宗身旁安插眼线,进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迫于形势的压力,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八月四日,中宗李怿再次选择妥协,册封尹汝弼(朴元宗的妹夫)之女为朝鲜王妃,是为【章敬王后】,这是坡平尹氏宗族第3位荣登朝鲜王妃之位的女子(第1位是世祖的原配贞熹王后,第2位是成宗的继妃贞显王后),而这位章敬王后则是日后文定王后的堂姐。

章敬王后尹氏入宫8年,在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二月二十五日产下中宗的嫡长子李峼,随后因妇产科疾病红颜早逝,年仅25岁。章敬王后的死,又一次把朝鲜王朝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并且彻底点燃了朝野党争的导火索。士林派的大臣认为,既然章敬王后已经薨逝,那么王廷应该迎接废妃慎氏回宫复位,这样做合情合理。但是勋旧派的大臣却激烈反对,他们把慎氏的回宫视作士林派对自己反攻倒算的开端,所以坚决不同意慎氏回来。这一来二去,双方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闹得整个王廷鸡飞狗跳。心力交瘁的中宗无力解决两派间的矛盾,只能冷眼旁观事态的发展。

王廷动荡的传闻,不可避免地传入后宫,让中宗李怿的母亲慈顺大妃(贞显王后)忧心忡忡,因为她不想再看见“下克上”的忤逆举止发生。到底该由谁来继任王妃呢?慈顺大妃考虑了很久,这是一个相当头疼的问题。倘若继续选择功勋集团的人入主中宫,儿子未来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如果不选择功勋集团的人入主中宫,着眼于其他两班贵族家的妙龄女子,又容易引发他们对王室的恨意,没有谁敢保证朴元宗一帮人不会再来一次政变。抉择来抉择去,最后慈顺大妃相中了同族出身的尹之任的女儿。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她?慈顺大妃的决定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尹之任的女儿隶属坡平同族,不会引发功勋集团过大的猜疑和争议,毕竟已故章敬王后也是坡平出身,功勋集团的人里也有不少出自坡平;其二,目前尹之任的家庭背景很寒酸、很朴素,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官小人微,对王权的威胁较小,几乎称得上是人畜无害,很难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他的女儿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了。因此,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七月十九日,中宗李怿身穿冕服,带着御驾人马亲自来到太平馆门前(准王妃在入宫前,都会被送到指定的场所接受中宫教育,这是朝鲜王朝礼制的规定),迎接新王妃尹氏入宫,是为文定王后,尹氏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篇章。

入主中宫,标志着尹氏正式踏入权力争夺的漩涡之中,而她也很快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美好。一个人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不断的 探索 和试错。文定王后的登位,瞬间让她成为了朝野上下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世子派的成员,诸如尹任、尹殷辅、金安老等人,非常担心尹氏会诞下嫡子,从而威胁到世子李峼的地位。这时的文定王后如同行走在刀刃上,只要一步踏错将会万劫不复,废妃慎氏的下场并没有过去太久,众人都准备看她的笑话。然而,早年培养出来的个性在此时此刻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文定王后接下来的举止,将彻底颠覆朝野群臣对她的轻蔑态度。

通过对《中宗恭僖大王实录》的考订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定王后是一位具备长远眼光的女性,这从她入宫那一刻起便知分晓。虽然文定王后是以16岁芳龄嫁入王室,但她的心智完全跟年轻的外貌不匹配,入宫后就迅速看出了自己的劣势。首先,她在宫廷中没有任何靠山,亲生父亲尹之任即便被授予敦宁府都正之职,但这个职位仅相当于名誉性质的官爵,任何人只要有女儿做了王妃,国舅都会担任该职位,故而算不上什么核心身份,更别提给自己女儿提供帮助了。况且尹之任在此后经常遭到言官们的批判,一度被扣上“强奸犯”的罪名,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其次,文定王后名义上是中宫之主,可实际上掌管后宫权柄的是婆婆慈顺大妃。要知道当初拍板决定中宫人选的决策者就是慈顺大妃本人,既然她能够把尹氏扶上正位,那自然有能力把她踢下来,所以慈顺大妃是绝对不能得罪的,文定王后并不想重蹈燕山君母亲废妃尹氏的覆辙;再者,文定王后坐上王妃的位置,就已经让不少人眼红了,尤其像敬嫔朴氏、淑仪洪氏、熙嫔洪氏这些早就生下王子的后宫嫔妃,她们都盼着文定王后出丑,自己好替补上位。可以说,文定王后开局抓的是一手烂牌,无论是父亲还是亲族,没有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自力更生。因此,文定王后开始了漫长且惊心动魄的夺权斗争。

文定王后踏出的第一步,便是韬光养晦,紧紧握住王世子 李峼 这把伞。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宗李怿与文定王后两人之间的感情很一般,并非影视剧里所描绘的那样爱得深沉。究其原因,这属于政治婚姻的副作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影响下的婚姻,能有多少是具有真挚感情呢?所以中宗迎娶文定王后,说难听点就是完成政治任务,给自己儿子找个后妈。文定王后也深知其中缘由,因此她坐上王妃之位后,就承担起照顾年幼世子的重任,而《中宗实录》里也清晰地记载了两人的真切感情: “仁庙为元子时,孜孜抚育,过于所生。” 值得一提的是,文定王后与世子间的感情,也促使世子派的成员对她放下戒心,为她以后肃清政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照顾世子的同时,文定王后也不忘尽到媳妇的孝道,对婆婆慈顺大妃是体贴有加、贤惠能干,给慈顺大妃带去了很好的印象,老人家常常笑口常开,称赞文定王后是不可多得的好女子,即使自己驾鹤西去也很放心,逐渐把后宫权力移交给她,文定王后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博得王世子 李峼 及慈顺大妃的好感后,文定王后随即踏出了第二步,暗中培植势力,构建新权力集团。 饱读诗书的文定王后很清楚搞政治斗争是不允许单打独斗的,必须拥有一整套后勤团队作为支撑。恰逢此时,文定王后的亲弟弟尹元衡文科及第,被授予春秋官记事官之职,开始迈入朝鲜官僚队伍。于是,最能干且最富有野心的尹元衡在文定王后的秘密提携和授意下,纠集了哥哥尹元弼、尹元老、尹元亮等人,组建起文定王后最初的领导班子,为她提供强有力朝野支撑。可能有读者会感到疑惑,难道尹元衡不是文定王后的亲哥哥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尹元衡并非文定王后的哥哥,这是国内某平台及某作者的误传,其证据来源于两处:第一,大护军郑礥曾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八月十七日向明宗大王李峘上疏言事,期间提及对尹元衡的处分,明宗以 “然文定王后之弟,予岂忍窜谪乎?” 来否决郑礥的提议,这是最有力的证据,侄子不可能认错舅舅的身份;第二,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四月十四日尹之任病逝后,朝鲜史官在《中宗实录》里记录下了 “之任有五子,其季子元衡,时为注书,为人温恭俭约” 这样一段话。很明显,尹元衡是家中最小的儿子,根据“伯仲叔季”的辈分排序,“季”是古人对小儿子的称谓,故而可以判断尹元衡的出生时间一定不会在文定王后之前,所以各位要记清楚咯!

当宫廷内外都培植起自己的势力后,文定王后踏出了第三步,即置身党争事外,挑拨功勋集团(勋旧派)及世子派成员的内部矛盾,尽享渔翁之利。 文定王后入宫后,一直对功勋集团和世子派心存芥蒂,因为她很清楚对方拥有开天辟地的庞大力量,也是自己在夺权道路上不得不除掉的政治宿敌,而后面发生的【己卯士祸】则进一步让文定王后体会到功勋集团的可怕之处。【己卯士祸】是朝鲜王朝时代发生的“四大士祸”之一(戊午士祸+甲子士祸+己卯士祸+乙巳士祸),同时亦是朝鲜王廷党争激烈的标志性事件。 【己卯士祸】发生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一段话,士林派领袖赵光祖希望通过改革朝政的方式弹压功勋集团,结果因为一片写着“走肖为王”的树叶翻车,士林派遭到毁灭性打击,赵光祖本人也身死异处。 在此次事件中,功勋集团狠毒、精准的手段给文定王后留下了深刻印象。南衮能够准确抓住中宗害怕有人夺权的心病,将写有反词的树叶从位于景福宫后山的自家院里顺流飘出,提前预料到宫中会有人捡到,这说明功勋集团对王宫内务了如指掌,实在是令人不得不防。虽然【己卯士祸】给朝野带来的剧烈震荡,也波及到一些己方势力的官员,但文定王后始终没有趟这浑水,反而继续置身事外,冷静寻找敌人的弱点。同时,透过此次血腥事件,也让文定王后发现了功勋集团和世子派的成员并非铁板一块,士林派下台后,彼此间的利益纠纷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这正是推波助澜的好时机。

很快,文定王后等待的机会到来了。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三月初一,由于有人在东宫大殿的屋檐悬挂一只只被切去四肢和鼻子的灼烧老鼠,瞬间在宫廷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摆明是在诅咒世子。中宗李怿也异常震怒,专门下令调查此案。【灼鼠之变】是朝鲜王朝 历史 上著名的悬案,其中牵扯的人物和事件皆语焉不详,导致后人难以辨别事情的真相。但是在文定王后看来,这正是挑拨政敌内部矛盾的良机。她透过都承旨柳溥的内人得知敬嫔朴氏组织了此次巫蛊事件(官方说法),因此支持世子派及中宗将矛头指向敬嫔朴氏和福城君李嵋。结果,敬嫔朴氏被废为庶人,福城君李嵋被剥夺爵号,母子俩双双遭到流放,有关人员尽皆遭到处罚。经过此次【灼鼠之变】,功勋集团在宫廷的势力受到极大打击,文定王后借助世子派之手铲除了功勋集团的威胁,随后她就调转枪头准备对付最后的敌人世子派。

嘉靖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文定王后在景福宫内诞下庆原大君李峘,这是她与中宗唯一的儿子。嫡子降生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汉阳城,让尹任和金安老等人坐立不安。世子派之所以一直没有对文定王后动手,并且愿意在【灼鼠之变】中全力打击功勋集团,其中原因除了文定王后肩负着照顾世子的责任外,无嫡子降生是最关键的因素。自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到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文定王后先后生下了3位公主,即懿惠公主、孝顺公主和敬显公主,唯独生儿子的消息从未有过,这就让世子派的人很放心,因为他们明白只要中宗双脚一伸,王世子李峼便是即位之君,未来的康庄大道等着他们去享受。可是现在,文定王后居然生下了嫡子,麻烦就大了,更何况以尹元老、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逐渐后来居上,开始与世子派针锋相对。眼看着到手的鸭子即将飞走,以尹任和金安老为首的世子派开始酝酿阴谋诡计,企图将小尹派及文定母子一起从景福宫里抹去。

世子派的政治活动,自然逃不过文定王后的眼线,她透过弟弟的妾室郑兰贞了解到尹任等人的行踪很不寻常,貌似在密谋些什么。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文定王后遂将瓦解世子派的突破口对准了核心人物金安老。中国有句古话:“一山不容二虎”,意思是一座山上容不下两只老虎,用来形容强者间无法和平共处。毫无疑问,尹任在世子派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为他即是已故章敬王后的亲哥哥又是如今王世子李峼的亲舅舅,地位不容置疑。但是,金安老却没有尹任这层血缘关系,他是凭借投机取巧的手段赢得中宗的赏识,故而选择加盟世子派。根据《中宗实录》和《燃藜室记述》的记载,金安老是一个野心极强的男人,而且他很喜欢打着“保护东宫”的旗帜四处宣扬,搞得天下就他一个人在守护世子,这就令尹任十分反感。后来在【灼鼠之变】中,金安老直接甩开尹任的存在,自己扳倒了政敌花川君沈贞,进一步让尹任对他提升了戒备,双方的关系也跌入冰点。

祸起萧墙,这是历朝历代最有效的政治斗争方式。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十二月六日,金安老以谋反罪遭到逮捕和审判,并且很快被中宗下旨赐死。对于金安老的突然倒台,文定王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此前金安老与尹任之间摩擦升级,致使金安老被义禁府抓住后,尹任选择明哲保身,与文定王后达成统一战线,坐看曾经的盟友被政敌除掉。虽然大权独揽的感觉很香甜,但尹任却忘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即将步上盟友的后尘。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位39年的中宗李怿薨逝,享年57岁,王世子李峼即位,是为仁宗大王,成为朝鲜王朝第12代国君,遵奉文定王后为王大妃,尊号为慈懿。仁宗的即位,吹响了文定王后向世子派发起总攻的集结号。

仁宗即位后,尹任成为他掌控王廷唯一的政治依靠,所以很快就晋升他为刑曹判书,负责协理朝政。侄子当王上,做舅舅的自然很风光,尹任着实爽了一把。然而,还没等尹任的VIP服务到期,即位一年不到的仁宗就薨逝了,年仅30岁。仁宗的突然离去,历来引发后人热议,不少人认为是文定王后毒死了他,证据源自《仁宗钦孝大王实录》。当年的六月十八日,仁宗来到景思殿参加文定王后举办的茶会,期间吃了不少点心,文定王后还高兴地赏赐给随驾的人员许多物品。可是在3天后的夜晚,仁宗突然发病且面色萎黄,急命药房抓药熬制。凡事都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为何仁宗早不得病晚不得病,偏偏在茶会结束后才得病呢?而且对比此前的文献记载,仁宗的体质一直很不错,很少出现重症,像这种突发性疾病更是无从记载。无论如何,国不可一日无君,应该速推候选之人。遵照仁宗生前的遗诏,同父异母的弟弟庆原大君李峘接替王位,是为明宗大王,文定王后升格为大王大妃,并以“国君年幼”为由垂帘听政,开启了往后长达20年的大妃统治。

仁宗薨逝,标志着大尹派失去了争权夺势的最大砝码,此时已经成为光杆司令的尹任再也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了。果不其然,明宗即位后不久,文定王后突然驾临景福宫差备门并且下懿旨诏见尹任,以 “外间有予不善于东宫之语” 为由将其怒斥一顿。随后,被扣上密谋造反的尹任很快就遭到了逮捕。终于,这位权倾一时的男人在文定王后和尹元衡的一连串毒辣打击下被赐死,大尹派势力轰然倒台。至此,曾经威胁文定王后的宫廷势力全部被肃清,小尹派完全控制了局面,再无强手可以与之抗衡了,整个朝鲜王朝已然是文定王后及坡平尹氏的天下。文定王后用了整整28年的时间,以一介弱女子的身份周旋于各方势力间,白手起家、隐忍悲痛,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了笑到最后的最大赢家,实在是令人无比佩服!

大尹派倒台后,文定王后迎来了辉煌的后半生。这段时期,也是朝鲜史官对她颇具微词的时期。一方面,小尹派把持朝政,即便明宗亲政后,文定王后依旧干预儿子的决断,导致朝纲紊乱;另一方面,文定王后的心性随着斗争胜利愈发轻浮,不仅信任妖女郑兰贞,无视她在民间为非作歹、大兴土木,而且崇信妖僧普雨,在全国掀起大规模佛教运动,极大耗费了国库的钱财。

只是,正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登鼎天下的文定王后没有在乎外界的评论,她开始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自己的战友们。尹元衡自然不用说,不仅被提拔为正一品领议政,而且获赐【瑞原府院君】,权势急速膨胀。另外,尹元衡的妾室郑兰贞在整个政治斗争中做出了突出成绩,为文定王后和尹元衡提供了不少计谋。于是,文定王后颁布懿旨,宣布郑兰贞摆脱贱民身份,同意尹元衡休掉原配金氏的决定,认可郑兰贞续任正室,并且赐予她一品贞敬夫人的爵号。郑兰贞与文定王后之间的关系,是后世百家津津乐道的故事,韩国SBS电视剧《女人天下》更是将她塑造成一个玩弄权势于股掌之间的女人。不过,影视剧终究参杂着艺术加工,现实里的郑兰贞并没有上天入地的本事,但她敢于挑战封建礼法、敏锐捕捉一丝机会、成功摆脱低贱的身份,这在整个朝鲜王朝 历史 上属于特例,可以称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人物了。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四月六日巳时,拨弄王朝风云的强势女主文定王后尹氏在昌德宫昭德堂薨逝,享年64岁,葬于京畿道泰陵,一代传奇女性落下帷幕。文定王后的一生,可以说是一本宫廷女性的生存指南,也可以称之为“女性厚黑学大作”。在残酷无情的宫廷斗争中,文定王后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准确定位自己的优劣势,选择忍耐和等待崛起的机会,化不可能为可能,她的成功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朝鲜王朝实录·中宗恭僖大王实录》

2.《燃藜室记述·大小尹争权》

3.《朝鲜王朝实录·仁宗钦孝大王实录》

4.《朝鲜王朝实录·明宗恭宪大王实录》

P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提前告知。尊重版权,感激不尽。

  • 索引序列
  • 与乾明寺塔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寂静老祖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晨拜国清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只留清气满乾坤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向明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