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土建预算毕业论文清单套价范文

土建预算毕业论文清单套价范文

发布时间:

土建预算毕业论文清单套价范文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建筑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土木工程本科的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

摘要: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一个全面的建筑体系设计工作,需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加入灵活的创新思维,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完成整个设计过程。土木工程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根据平时工作中的设计、建设经验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我国目前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在设计策略和设计安全性考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使土木工程设计在合理性和安全性上更好的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概述

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结构方案阶段、结构测算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在结构方案阶段中,主要是根据要施工的地区的地质勘测报告设计相应的工程公安,包括抗震防裂程度、工程高度、工程结构形式等等。当工程设计方案相对确认下来狗,就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下一步的布置和测算工作。在结构测算过程中,主要是对工程负载的情况进行计算。包括外部负载和内部负载的计算。负载的计算主要根据负载的要求确定相应工程配件的使用,根据组合值系数和标准值系数的测定来确定施工参数,构造施工措施要求。对于内力的测算,来完成构件截面参数的确定。内力的测算要根据构件截面、负载值确定。这包括弯矩、剪力、扭矩等等。

最后,根据构建的计算、要根据之前确定的内力计算的要求,保证测算构件是否达到了相关要求。这时也可针对需求对构件截面参数加以调整。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就是根据前两步的结构方案设计阶段、结构测算阶段,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在此过程中要将设计者的要求和设计意图通过图纸表达出来,施工图是施工的依据,施工图中要包括建设项目各部分工程的详图以及零件使用、、结构部件明细表、验收标准方法等。民用的工程施工图应具备设计图纸、包括图纸目录必要的设备、材料表、工程预算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

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角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安全角度的问题,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专业角度来说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设计过程、梁、板的跨度计算、摩擦角区域的处理、抗震缝距离的设计、基础板厚度的确定都需要进行测算考量。

对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设计,首先要假设出挑板可以将边跨底板钢筋进行调整,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从土木工程建设角度来说,如果取消挑板,能够方便柔性防水的处理,在建设多层建筑时,结构设计中可兼顾到下层建筑。梁、板的跨度计算中,梁、板的跨度计算计算跨度,又叫计算长度,应当根据计算时要求、构件的组成形式、支承端约束刚度、支承反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摩擦角区域的处理,内摩擦角,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

基层开挖时,会应用到摩擦角区域处理的问题,如果魔草叫区域中边基地的土会受到影响较小,不会反弹。但中心部位,基土反弹情况较为明显,回弹部分需要人工进行清除。抗震缝距离的设计中,主要通过增加抗震缝的距离来对地震时产生的结构碰撞的风险降低。基础板厚度的确定要根据房间设计的不同大小来选定相应的基础板厚度。如果基础板的厚度都按照大房间的标准进行设计、势必会造成浪费。如果都按照小房间的标准进行设计则会造成安全问题。所以实际的应用中,通常是在大房间中垫聚苯,小房间设定基础板的厚度。

从安全角度来说,目前土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1)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水平比较低,与国际同类作业相比,由于没有设定规范的视屏问题,会造成工程施工的进行难度的加大,最终导致了施工质量较低;(2)工程设计规范的整体牢固性差;(3)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安全性差、正确使用与维护意识相对较差。

3加强土木工程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从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从设计的安全性上,应从管理首要保证设计的安全性,尽量选择资质等级较高、管理先进、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这样就可以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设计设备也会较好、设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强、设计经验丰富,设计出的建筑安全性较高。再设计时也要加强理论学习,使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设计理论和设计标准能够很好的掌握。对于设计过程中,涉及到工程造价、工程量的统计、计算、所以在此类工程量计算过程中,要严谨、认真,对于每一笔数据都要认真核对。设计图纸要详细,以便施工者能够根据设计图纸准确掌握设计意图,从而进行施工,这样能够降低因图纸问题造成的施工不明确的现象,避免了事故的产生。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过程监管,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要保持联系,对于设计图纸中不明确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设计核对,以便发现错误。设计人员对于施工人员提出的建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土木工程行业标准角度来说,要根据全面性因素来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估。因为土木工程的方案是工程实施的基础,对设计方案的评估要满足安全性、经济型合理性。等等。可通过对设计方案屏蔽、论证的方法,提高设计的水平。设计过程中,不一味的追求标准图,虽然采用标准图能够减轻工作量,加快设计进度,但为了保证设计的安全性,设计人员应该认真的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对于可能存在压缩费用的过程进行仔细的成本核算,在保证基础、满足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高效性、创新性。

4总结

本文首先对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要阐述,根据工程设计的几个阶段展示了土木工程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要求。之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设计中还存在的问题,从具体设计过程和安全性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土木工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和相应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宇.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05.

[2]张林.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J].高新技术,2006.

[3]侯力更主编.砌体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张吉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沈蒲生.楼盖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下页带来更多的土木工程本科的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浅谈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学 学 系 班 学 生: 校: * * 学 院 别:经济与工商管理系 级: 号: 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 1 **学院 2008 届毕业论文 第1章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绪论 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解决 办法,使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有一定提高,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 建设项目中能更加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 益。 2. 研究意义 (1)促进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的解决; 针对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有助于部分问题的解决办法。 (2)缓和我国建设资金的巨大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率低,每年能提供的建设资金极为有限,每年固定资 产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或者按人均计算都是较低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建设资金 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能源、交通、原材料,通讯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资金严重不足,这已成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项目的 投资控制,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求得最大的投资效益。研究造价管理就是要 想办法把投资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 (3)规范建筑工程造价市场; 建筑工程造价的确定是有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凭空想象或大概估算。但是在现 阶段建筑市场中经常有贪利的建筑企业夸大多要, 或是建设单位资金不足却要大兴土 木, 出现非正常压低工程造价的情况, 造成了建筑市场的混乱, 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因此,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有利于规范建筑工程造价市场。 (4)减少社会财富流失和浪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向市场经济转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其中由国家或 集体出资兴建的项目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如何控制国有资产的恰当利用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完全按市场情况来确定工程造价,可能会出现建设单位盲目定 价, 施工企业漫天要价, 中介单位无章可循的情况, 这势必导致整个建筑市场的混乱, 造成国有资产的投资和浪费,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长,工程 复杂,更易造成造价管理上的混乱,造成国有资产不必要的浪费和流失。另外,由于 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改造,一些企业为了发展也在进行各种改建和扩建,控制这些国有 工程的造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合理控制工程造价能为企业节约大量资金。 2 **学院 2008 届毕业论文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工程造价管理以合理确定,有效控制,提高效益这个基本内容为中心,每部分内 容所包含的知识非常之多,由于受本人自身因素以及外界条件的一些限制,本课题并 不注重于怎样对成本造价进行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等微观问题的研究 ,而主要侧重 于从宏观上探讨工程造价管理的体制、制度以及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行 深入分析, 力求找到部分问题的解决办法。 另外, 本文还提到全面造价管理这个概念, 它包括全过程、全要素、全风险、全团队造价管理四个方面。全面造价管理是一种相 对较新的管理理念,任何新生理论都需要用实践来证实,本文只简单提到全面造价管 理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至于深层次的问题,就留待建筑界的学术高手去探讨和 证实。 1.3 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管理概论 1.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是指建设某项工程项目所花费的全部费用。 我们所指的造价管理即是对 建设项目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以及建设结算阶 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把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保证项目管理目 标的实现,以求能在建设项目中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由文献[1,1-40]可知”。 2.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是指遵循工程造价的运动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 及法律等管理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技术与经济,经营 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力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全部业务 行为和组织活动。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合理确定,提高效益,有效控制。随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WTO规则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形成 巨大的冲击,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经济全球化 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即: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改革现行的 工程不实之处管理方式,实行量价分离,逐步建立起由工程定额作为指导的通过市场 竞争形成工程造价的机制。 政府的管理职能应从原来的微观管理方式转变为宏观调控 为主,实现国家对消耗量标准的宏观管理,制定统一的工程项目划分,工程量计算规 则,为逐步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创造条件“由文献[1,1-40]可知”。 1.4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历史 1950-1957 年,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概预算定额制度建立时期。1949 年新中国 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全国面临着大规模的恢复重建工作,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用 好有限的基本建设资金,引进了前苏联一套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先后颁布了一系列 规定和办法,建立健全了概预算工作制度,确立了概预算在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地位, 3 **学院 2008 届毕业论文 同时对概预算的编制原则、内容、方法和审批、修正办法、程序等做了规定,确立了 对概预算编制依据实行集中管理为主的分级管理原则。 1957-1966 年,是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被削弱的阶段。在中央放权的背景下,概 预算与定额管理权限也全部下放, 造成现在全国工程量计量规则和定额项目在各地区 不统一的现象。各级基建管理机构的概预算部门被精简,设计单位概预算人员减少, 只算政治账,不讲经济账,概预算控制投资作用被削弱,投资大撒手之风逐渐滋长。 尽管在短时期内也有过重整定额管理迹象,但总的趋势并未改变。 1966-1976 年,是概预算定额管理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的阶段。造成设计无概算, 施工无预算,竣工无决算,投资大敞口。 1976-90 年代初,是造价管理工作整顿和发展的时期。全国颁布一系列推动概预 算管理和定额管理发展的文件,并颁布几十次预算定额、概算定额、估算指标,全过 程工程造价管理概念逐渐为广大造价管理人员接受, 对推动建筑业改革起到了促进作 用。 2. 现状 90 年代初至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 筑工程的管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打开国门走出去,引进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人们 开始重新认识有关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概预算定额管理模式,普遍 存在的问题是建筑工程造价难以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 算超预算,突破计划投资的项目比比皆是。由于工程投资的确定缺乏科学合理性,导 致工程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以 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开始建立健全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工程 造价管理体系与模式,使工程造价的管理趋于科学合理。但是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体 制一直沿用前苏联模式,是适应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不适应市场经 济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目 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至于这些问题具体是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措施, 将在正文部分进行阐述。 3. 发展趋势 加入 WTO,我国经济进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轨道,这可以说是我国的第二次 对外开放。其发展趋势有 2 个方面,一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二是工程造价管 理的信息化“由文献[2,51-53]可知” 。 (1)国际化趋势 随着加入 WTO 中国经济日益深刻融入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越来越 多,许多项目要通过国际招标、咨询或 BOT 方式运作。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在 4 **学院 2008 届毕业论文 海外投资和经营的项目也在增加。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外国 企业必定利用其在资本、技术、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挤占我国国内市场, 尤其是工程总承包市场。 工程造价管理国际化趋势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国际间的学术交 流日益频繁。 (2)信息化趋势 伴随着 Internet 走进千家万户,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 识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在工程管理中形成的协同办公模式,推动了工程造价管理 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 点,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其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成为信息战。目 前西方发达国家己经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网上招投标,开 始实现了工程造价管理网络化、 虚拟化。 另外, 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也开始被大量使用, 同时还有专门从事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开发研究工作的软件公司。 种种迹象表明工程造 价管理将更多的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 理。 1.5 本章小结本章概括性的介绍了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有以下几点: 促进我国建设工程造 价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的解决;缓和我国建设资金的巨大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 盾;规范建筑工程造价市场;减少社会财富流失和浪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宏观上 探讨工程造价管理的体制、制度以及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行深入分析, 力求找到部分问题的解决办法。另外,本章还提到全面造价管理这个概念,它包括全 过程、全要素、全风险、全团队造价管理四个方面。文章第三节介绍了工程造价管理 的基础理论,第四节则是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过程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和总结, 并指出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必将向着国际化和信息化趋势发展。 5 **学院 2008 届毕业论文 第 2 章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现存的问题 2.1 中外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比较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主要有英国、美国、日本模式。研究与国际 惯例接轨问题,主要是研究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和解决途径[3][4]。 1. 工程造价的政府管理 在国外,按项目投资来源的不同。一般可划分为政府投资项目和私人投资项目。 政府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主要采用间接手段, 对政府项目和私人项目实施不同力度和 深度的管理,重点控制政府投资项目。对于私人投资项目,国外一般都采取政府不干 预工程造价管理的方式。政府对私人投资项目主要是进行政策引导和信息指导,由市 场经济规律调节,体现了政府对工程造价的宏观管理和间接调控。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建立始于1950年, 我国政府引进了前苏联的概预算定额 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概预算定额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随着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计划经济的内在弊端逐步暴露出 来。传统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实际上是工程造价实行政府行 政指令的直接管理,这种政府行使的工程造价管理职能强调定额作为政府的法定行 为,强调政府主管部门对工程定额含量、工程取费及其费率的指令性,使得建筑产品 的价格严重脱离了价值,遏制了竞争,抑制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 工程造价的社会咨询 美国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有政府创办的机构,也有民办机构以及大型企业创办 的机构。其中尤以民办咨询机构为多,他们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正在充当着政 府、业主和承包商的代理人和顾问,承担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等方 面的服务.美国的咨询公司十分注意历史资料的积累和分析整理,建立起一套造价资 料积累制度,同时注意服务效果的反馈,形成了信息反馈、分析、判断、预测一整套 的科学管理体系。 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先后由投资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多头负责,工作互不 衔接,投资失控状况相当严重。目前,大多数造价咨询机构服务内容单一,有的侧重 于项目可行性研究, 进行工程估算; 有的侧重于扩充设计评估, 进行工程概预算审核; 有的侧重于协助业主进行施工招投标;有的侧重于竣工结算的审查。一个项目前后有 几家咨询机构介入,彼此不连贯,不利于工程造价咨询向纵深方向发展。 3. 工程造价的计价模式 国外对工程适价的管理是以市场为中心的动态的控制。 对造价计划执行中所出现 的问题及时分析研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这种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造价管理的做 法,体现了造价控制的动态性,并且重视造价管理所具有的随环境、工程进展以及价 格等变化而调整造价的控制标准和控制方法的动态特征。 日本在借鉴英国工料测量师 6 **学院 2008 届毕业论文 协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社会咨询业,并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使估价业务作为一个专 业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提高,逐步使估价的业务规模化、系统化。咨询企业是靠自己 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为客户提供无形服务的。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定额计价法。 它强调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供求关 系和分配制度,在几十年来的国家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逐步的探索 和完善已自成一体。这种方法确定工程造价主要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确定造价定额、规 定费用构成和颁布价格及费率标准来完成的。 工程设计部门在编制工程造价方面的主 动性、创造性不高,责任感不强他们只注重套定额指标,不考虑市场动态。 4.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 在美国,建筑造价指数一般由一些咨询机构和新闻媒介来编制,在多种建筑造价 信息来源中,《工程新闻纪录》(Engineering News Record简称ENR)中的造价指标是 比较重要的一种。美国工程造价信息反馈系统也较为完善,国内的各工程公司十分注 意收集工程造价管理各个阶段中的工程造价资料, 并把向有关部门提供造价信息资料 视为一种应尽的义务,他们不仅注意收集造价资料,也派出调查人员进行实地考察, 使其所获得的资料较为翔实,从而保证了造价管理的科学性。 我国的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还不够健全, 全国范围内的造价信息网络系统尚未建 立。 2.2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现存的问题通过上一节内容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 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2.1 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前全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说 “我国 2010 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5]” 。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的法律法规体制都存在着很多缺陷,建筑业亦是如此,尽管 我国已经制定了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法律 法规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加入 WTO 后,我国的法律仍然存在与 WTO 组织有关法律不符 的地方。因此,加强行业立法,与国际惯例接轨已成为当务之急。 2.2.2 工程造价政府管理不完善工程造价政府管理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工程造价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 协调配合乏力以及管理主体不明确等。 从基本建设程序和我国的管理体制讲,建设项目全过程分为投资决策阶段、设计 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建设工程造价需分阶段分别进行计价,要 分别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结)算等,其主管部门分别为计 委、规委、建委等,政府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各立章法,客观上存在相互间必要的 联系和有效的协调配合不够,常出现文件规定不一致,前后脱节,甚至相互矛盾,间 接导致工程造价“三超”(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投资估算)严重等问题。 7 **学院 2008 届毕业论文 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畅、不协调、改革不同步、不配套,传统观念和因循守 旧思想的束缚,没有形成对工程造价的统一协调管理。另外,就管理主体而言,主要 体现在国家(或各级政府部门)在管理整个工程造价活动中身份不明确,一方面是宏 观政策的制定者,作为市场管理主体的角色出现;另一方面在政府投资项目(公共工 程)中是具体的投资者,作为建设市场的一方直接参与具体建设项目的管理。这种双 重角色无疑导致了各级政府或主管部门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中职责含混不清或重复 交叉。 2.2.3 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意识薄弱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大多是阶段性的管理模式, 业内人士普遍缺乏建设项目 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特别是项目前期造价管理薄弱。造价业内人士历来把建 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注重承包造价、建设实施过程中的 造价变更和结算, 往往忽视了立项阶段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 再者,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建设单位在立项阶段,往 往从主观意愿出发,对工程立项缺乏科学的论证,估算不足,造成缺口。设计单位在 设计阶段虽作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 约束, 导致设计保守、 投资偏高。 监理单位受项目业主的委托对项目实施监督与管理, 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介入投资决策分析,监理人员只是偏 重于对施工过程质量、进度负责,对造价方面考虑得很少,尤其在涉及到项目变更、 现场签证时,不能将质量、进度、经济三方面有效地统筹起来考虑。从而直接导致长 期以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三超”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困扰着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效 益管理。 2.2.4 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现行的工程计价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套”,即套定额。简而言之,工 程造价从业人员根据工程图纸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套定额单价,求得直接费,再根据 直接费套用有关定额取费费率,求得工程造价。这种计价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发挥 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需要,暴露出越 来越多的弊病: (1)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筑业属于一般竞争性行业,但建筑市场最重要的 要素——价格却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即政府定价色彩过浓。政府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和干预反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权力的越位。 (2)不利于微观主体的充分竞争。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却不是企业产品定 价的主体,工程造价按企业资质等级或工程类别取费,按社会平均劳动水平定价的这 套做法,阻止了企业参与完全的市场竞争,压抑了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从而制约了 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飞速发展和壮大。 8 **学院 2008 届毕业论文 2.2.5 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落后随着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工程造价机制正逐步完 善,工程造价管理也朝着适应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工程 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 以计算工程造价为核心的工程造价系列软 件日趋完善,为工程造价管理及相关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网站不断增多。因此,工 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 目前对工程造价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播缺乏统一规则,统一编码和系统分类,信 息系统开发与资源拥有之间处于相互封闭,各自为战状态。其结果是无法达到信息资 源共享的优势。更多的管理者满足于目前的纸上信息,忽略信息深加工。 2. 工程造价信息采集处理方法落后 采集技术落后,信息分类标准不统一,数据格式和存取方式不一致,使得对信息 资源的远程传递加工处理变得非常困难,信息资源的内在质量很难提高,信息维护更 新速度慢,不能满足信息市场的需要,落后于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 信息网建设有待完善 现有工程造价网多为定额站或咨询公司所建,网站内容主要为定额发布,几个信 息,相关文件转发,招投标信息发布,企业或公司介绍等;网站只是将已有的造价信 息在网站上显示出来,缺乏对这些信息的整理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本章通过对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比较, 总结出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现存的一 些问题如下: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工程造价政府管理不完善; 工程建设项目造价 全过程综合管理意识薄弱;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工程造价信息 化管理落后等。 9 **学院 2008 届毕业论文 第 3 章 工程造价管理 3.1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机制 1.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建立 工程造价管理体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建立。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引进了前 苏联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设立了概预算管理部门,并通过颁布一系列文件,建立 了概预算工作制度,同时对概预算的编制原则、内容、方法和审批、修正办法、程序 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直至十年动乱期间, 概预算定额管理工作遭到严重破 坏。概预算和定额管理机构被撤消,大量基础资料被销毁。 从 1977 年起,国家恢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经过 20 多年的不断深化改革,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各有关部门、 各地区对建立健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 度,改进建设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做了大量工作。 2.工程定额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投资体制的集权管理模式,政府既是宏观调空的主体,又是 微观的项目建设者,因此以统一的定额作为国家造价管理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十分有 效,所以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主要体现为工程定额管理制度。这种定额管理制度 起源于前苏联模式—与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相适应的基本建设概预算制度, 强调的是 计划价格和消耗标准的统一,所以形成了以定额为基础的工程造价计价方法,即由国 家、行业或地区规定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工程实体消耗标准,施工措施性消耗标 准,劳动力、材料、机械的单价,依据这些标准编制工程造价。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 计价依据是建设部标准定额司[99]1 号文件《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价格管理暂行 规定》 ,从规定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工程计价方法仍以国家、行业或地区统一的 定额为基础。 3.工程造价管理机构 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为多部门、多层次的管理机构体系。国家工程造价归口 领导机构是国家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制定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法 规、制度并贯彻实施,组织制定和监督指导全国统一经济定额和部管行业经济定额, 负责全国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资质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准管理。 各工业部一般在基建计划司或建设协调司中设立处级标准定额处(专业定额站) ,其 主要职能是制定、修编各类工程建设定额,负责本系统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国务院 机构改革后,该机构的职能正在弱化。省、直辖市、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设的 工程造价管理站为地方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除了对计价依据—定额、取费标准、计 价制度等有直接管理权外,不少机构还有价格管理权。各级计划、财政管理部门也设 立了工程造价管理机构, 主要负责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结算审核、 工程款支付审核, 10 **学院 2008 届毕业论文 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定额的发布和编审权, 其他还有审计部门、 物价部门、 工商部门、 监察部门、检查部门也从不同角度参与了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 4.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造价工程师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逐渐从政府机构中分离,成 立了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为社会提供造价咨询。如设计院的工程 经济处、建设银行的工程造价咨询处,以及依建设部 75 号令《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 理办法》成立的造价咨询机构等。由造价工程师为主体组建的工程造价事务所或发达 国家的中介机构将是未来工程造价咨询的主要力量。我国 1996 年开始了造价工程师 培训工作,1997 年开始了全国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考试,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造价 管理的各种岗位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2 工程计价模式 1. 工程计价概念 工程计价就是估算工程造价。由于工程造价具有单件计价,多次计价、动态价、 组合计价和市场定价等特点,工程计价的内容、方法及表现形式也就有很多不同。业 主或其委托的咨询单位编制的工程估算、设计单位编制的概算、咨询单位编制标底、 承包商及分包商提出的报价,都是工程计价的不同表现形式。 2. 工程计价模式 (1) 建设工程定额计价模式 建设工程定额计价是我国长期以来在工程价格形成中采用的计价模式, 是国家通 过颁布统一的估价指标、概算指标、概算定额、预算定额和相应的费用定额,对产品 价格进行有计划管理的一种方式。在计价中以定额为依据,按定额规定的分部分项子 目,逐项计算工程量,套用定额单价(或单位估价表)确定直接费用,然后按规定取 费标准确定构成工程价格的其他费用和利税,获得建筑安装工程价格。建设工程概预 算书就是根据不同设计阶段设计图纸和国家规定的定额、 指标及各项费用取费标准等 资料,预先计算和确定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全部投资额的技术经济文件。由建设 工程概预算书所确定的每一个建设项目、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建设费用,实质上就 是相应工程的计划价格。 (2)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是建设工程招投标中,按照国家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 范, 招标人或委托具有资

工程计量与计价作为建筑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专业的主要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计量与计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通过介绍工程计量和计价的特点、意义及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与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不同,并对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工程量计算清单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计量和计价是工程造价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工程量计量和计价可以体现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促进企业在施工中加强管理、鼓励创新、从技术中要效率、从管理中要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减少承包风险,增强竞争力。

1 工程量清单计价特点

1.1 统一计价规则。工程量是建筑工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编制施工图预算的重要因素,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同时工程量也是施工企业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组织安排材料和物资供应的重要数据,以及基本建设 财务管理 和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价 方法 、统一的工程量计量规则、统一的工程量,设置清单项目规则,从而达到规范计价行为的目的。

1.2 有效控制消耗量。通过由政府发布统一的社会平均消耗量指导标准,为企业提供一个社会平均尺度,避免企业盲目或随意大幅度减少或扩大消耗量,从而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1.3 彻底放开价格。将工程消耗量定额中的工、料、机价格和利润、管理费全面放开,由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确定价格。投标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专长、材料采购 渠道 和管理水平等,制定企业自己的报价定额,自主报价。企业尚无报价定额的,可参考使用造价管理部门颁布的《建设工程消耗量定额》。

1.4 市场有序竞争形成价格。通过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引入充分竞争形成价格的机制,制定衡量投标报价合理性的基础标准,在投标过程中,有效引入竞争机制,淡化标底的作用,在保证质量、工期的前提下,按国家《招标投标法》有关条理规定,最终以“不低于成本”的合理低价者中标。针对上述特点不难 总结 出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依据主要包括: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定的计价规则;政府统一发布的消耗量定额;企业自主报价时参照的企业定额;由市场盼供求关系影响的工、料、机市场价格及企业自行确定的利润、管理费标准。

2 工程量计量和计价的一些常用方法

2.1计算工程量的方法。工程量是工程造价管理活动的主要基础数据之一,工程量计算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量基础数据的准确与否。常见的工程量计算方法主要是按计价依据顺序计算工程量法、按施工图纸顺序计算工程量法、以基本数据统筹计算工程量法、以工程施工顺序计算工程量法、用软件自动算量计算工程量法,从目前来看,单一采用这种方法计算一个单位项目工程量是相当困难的,只有综合利用多种计算方法,才能避免重复劳动,提高计量速度和效率。

2.2综合单价的方法。综合单价的确定是计价活动的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具有相当技术含量的工作。在市场报价体系尚未建立成形的情况下,组价方式通常使用按照计价依据以及相关文件规定的组价和自行组价两种方法,按照计价依据以及相关文件规定的组价优点是操作简便、快速,适用比较广泛,但对计价定额有一定的依赖性,在定额缺项时,临时组价往往依据不足。自行组价优点是充分结合具体工程,针对性强;报价能体现出个性,不完全依赖计价定额;适应多种竞争环境,操作灵活。缺点是在实际应用有相当的局限性,其消耗量确定必须有牢靠的基础资料作保证,价格来源需要进行分析处理等等。

2.3定额计价。定额计价是建立在以政府定价为主导的计划经济管理基础上的价格管理模式,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对工程价格的直接管理和调控。定额计价就是价格=定额+费用+文件规定,并作为法定性的依据强制执行,不论是工程招标编制标底还是投标报价均以此为唯一的依据,承发包双方共享一本定额和费用标准确定标底价和投标报价,一旦定额价与市场价脱节就影响计价的准确性。

2.4 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承包人依据发包人按统一项目(计价项目)设置,统一计量规则和计量单位按规定格式提供的项目实物工程量清单,结合工程实际、市场实际和企业实际,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后,提出的包括成本、利润和税金在内的综合单价,由此形成工程价格。这种计价方式和计价过程体现了企业对工程价格的自主性,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价格由市场形成的原则。

3快速提高计量与计价效率的技巧

5.1利用各种基数计算工程量。在工程量计算中,应充分利用“三线一面”(外墙外边线、外墙中心线、内墙净长线)、建筑面积、室内净面积、首层建筑面积、内墙面净长线等经常利用的基数,在计算各分部分项工程量以前先计算出来,供在后面计算时直接利用,以节约时间,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5.2合理安排计算顺序。计算工程量时,有些项目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计算顺序安排不当,就会使有些数据重复计算,增大计算工程量、降低计算速度。安排工程量计算顺序的原则是尽量少翻阅图纸、资料,以求快速、方便。对于一般工程,分部工程量计算顺序应为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装饰,先内部后外部。在计算建筑和装饰部分时也要对计算顺序进行合理安排。?

5.3利用预制混凝土构件表、门窗表计算。预制混凝土构件表主要用于统计和计算预制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工程量以及钢筋、模板用量。计算时应按结构施工图顺序每图单独列表,以防漏算。门窗表应在计算主体工程前先行完成,根据设计图特点,列表统计各种门窗的数量、单个面积、总面积、型号、材质、作法,以供列项用,并分别列出各层以及不同墙厚位置的数量与面积,供计算内外墙砌筑工程量和抹灰工程量。

5.4利用预算手册和各种标准图集计算。各地都编有预算手册,利用预算手册可使一些烦琐、零星的计算变成查表计算,从而简化计算过程,以节约时间。对于采用标准图集的人孔板、洗涤池、小便池、晒衣架等,这些部分经常碰到,每个部分需计算的项目很多,计算时又很烦琐,因此,我们平时可以把相应的单位工程量计算出来,写在图集上,需要用时直接使用。

5.5熟知计算法则。计算规则对各建筑物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构件的算计方法、计量单位、计算范围、包含内容、扣减关系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在熟悉计算规则的同时,也要熟悉定额子目和定额说明。熟悉计算规则就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当计算到某个分项工程或构件时就要及时反应出来该去如何计算它,并且在多种计算规则的情况,各种计算规则不能混淆,记住它们之间的差异,知晓各计算规则中的一些特殊算法,真正做好以上这几点,碰到各类算量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 王永福.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重要性和必要性[J].陕西建筑.2010.(02).

[2] 刘建京.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投标报价的策略[J].科技资讯.2010,(24).

摘要:文章从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建设的背景出发,提出了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原则,总结了资源库建设的过程及建设资源库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 课程资源库 自主学习 教学

指导

1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建设的背景

所谓资源库就是按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性教学支持系统。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装修的工程越来越多,装饰造价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岗位与行业。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在很多学校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因此我们从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素材库建设出发,拟从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分析着手,建立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课程资源库,使学生能在浏览该资源库的过程中,接触较多的实际工程,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提供服务。

2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开发的原则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的开发以校企共建共享、边建边用为原则,以学习为主、突出服务为指导方针,遵循满足需求、系统设计,多元合作、虚实结合、提高质量,校企联管,持续更新为思路,以达到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通用性和标准化,使该课程资源库成为多元学习者的学习乐园、教师的教学帮手、专业人员的知识宝库。

2.1 系统设计、整体解决。把提高装饰工程造价技术专业人才的计量与计价核心能力作为既定目标,对教学实施、资源建设进行系统设计,构建兼顾职前 教育 与职后教育、技能培养与技术更新的整体解决方案。

2.2 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采取校校合作、校企结合模式,与行业企业一起共同建立起顺畅的资源收集渠道,做到建设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贴近工程实际,使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紧密结合。

2.3 共性为主、兼顾个性。在资源库的建设中,针对专业的技术应用及岗位要求,建设普适性的教学资源,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重资源的多层次和多元化,不断丰富发展,坚持共性为主、兼顾个性的原则。

3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开发的过程

3.1 围绕职业岗位需求。

做好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的前期准备。本课程在前期项目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按项目化 教学方法 为思路,考虑装饰造价的岗位需要,将课程内容设置为装饰工程计价基础、应用计价表法编制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应用工程量清单法编制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为开发好课程,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前期准备。一是积极参加造价管理部门的培训班,了解最新的规范与标准,掌握本门课程应达到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二是多与企业的一线工程人员交朋友,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实践知识,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积累专业素材。三是主动与企业人员接触,共同分析实际工程所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

3.2 围绕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进行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教学开展的物化基础。教学资源必须与教学过程相适应,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3.2.1 物化的教具可以促进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和专业能力习得。

教学的每个环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以便师生可以各取所需。物化的教具是指物、图表和幻灯等的统称。本课程的物化教学指与实际市场生产相适应的、需要知识支撑的、能够促进学生视野开阔的实体――各类装饰材料。为此我们建造了装饰材料展示室、装饰构造实训室。在专业教室里,学生通过参观装饰材料,认识它的规格、尺寸、材性及适用场所,从而激发他们去了解其价格与品牌。通过各种材料的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并且明白如何区别它们,从而建立市场询价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目标。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到装饰材料市场调研,激发学生了解市场的动力及今后从事装饰造价和设计的兴趣。

3.2.2 集成化的教材便于学生对综合知识和信息的采集。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工作过程性课程。要求其使用的教材是整合了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有利于技术知识构建的、对实践活动有指导意义的一系列教学需要的材料,包括书籍、讲义、图片、多媒体课件、讲授提纲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强调实用性技术的同时,也注重知识对认知和实践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中感到,要满足装饰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涉及其他课程的知识。因此在教材中还考虑了装饰构造和装饰施工工艺方面的内容。我们编写的教材已被出版社3次再版,证明我们的探索是通过了实践检验的。

4 搭建不同平台,增强资源的适用性

4.1 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根据专业调研,把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对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系统分析专业 毕业 生的就业质量、水准等现状,紧紧围绕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职业迁徙、技术迁徙、职业成长)等三个特征要素,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架构专业课程体系,并从中高职衔接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规划“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规格要求,研制覆盖不同地区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专业知识等教学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①学习指南:包括 学习 经验 、目的、内容、要求、方法与技巧等;②课程资源: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网络课程、就业指导;③技能训练:包括基本技能操作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单项技能实习、综合技能实习。

4.2 社会开放学习的平台。

①学习指导:包括建筑构造、建筑识图、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工程案例等;②专业 百科 :包括水电安装、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等不同知识系统模快;③网络课程: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④职业培训:包括造价员、质检员等岗位培训;⑤继续教育:开设各类专题讲座、技术 报告 、规范解读、新技术交流等。

4.3 教师教学资源平台。

①专业标准: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具有典型代表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等,还包括专业的课程标准,展示该专业开设较好学校的课程标准,并提供PDF、CAJ、FLASH等格式文件下载参考,且追踪更新;②课程教案:提供不同地区多个学校该门课程优秀教案,可以PDF、CAJ、FLASH等格式文件下载参考,且追踪更新;③课件资料:包括教学课件、说课课件和微课课件等;④教材资源:提供优质教材名录,自主开发的数字化教材;⑤图片资料:包括设备图片、工具图片、材料图片等。

4.4 专业信息服务中心。

①专业介绍:包括专业的开设与发展,专业教学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系统,以及目前在教育体制、教材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等;②专业院校:介绍不同地区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主要内容包括招生对象与学制、学历层次、培养目标、主要课程、教学团队、校内实训场所、校企合作、专业特色、专业技术证书、院校名录等;③企业在线:主要收集和联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突出企业资质等级、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行为态度、形象与标识、典型示范工程等,不断更新和链接更多的企业名录,年更新率10%;④行业精英:建立百名行业精英库,分别介绍专家简历、擅长领域、主要业绩、获奖情况等,并逐年累积更新;⑤规范标准:提供本课程相关的规范标准,如《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规范》(GB50500-201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854-2013)等,并根据变化及时更新。

5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①加强针对性。课程资源库中基本应以专业教学素材为主,防止内容庞杂凌乱以及缺乏兼容性和系统性,不能看重数量而轻视质量。②加强规范性。做到资源分类规范,种属界定清晰,有利于教师、学生使用,有利于规划、管理。防止内容重叠,相互包含。③加强技术性。少用占据大量空间却只能包含少量教学内容的格式,以避免现行网络传输速度的不足和资源容量大但实际资源少的问题。④加强操作性。要使用开放的数据库,以供多用户访问。同时也要防止为了质量而舍弃数量的问题,资源库建设若没有一定的数据量,是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较好应用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伯季,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赵志拜.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韩挂风.现代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来范文之家看看,有一个你可以参考的,你看看

土建预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

来范文之家看看,有一个你可以参考的,你看看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建筑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土木工程本科的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

摘要: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一个全面的建筑体系设计工作,需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加入灵活的创新思维,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完成整个设计过程。土木工程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根据平时工作中的设计、建设经验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我国目前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在设计策略和设计安全性考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使土木工程设计在合理性和安全性上更好的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概述

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结构方案阶段、结构测算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在结构方案阶段中,主要是根据要施工的地区的地质勘测报告设计相应的工程公安,包括抗震防裂程度、工程高度、工程结构形式等等。当工程设计方案相对确认下来狗,就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下一步的布置和测算工作。在结构测算过程中,主要是对工程负载的情况进行计算。包括外部负载和内部负载的计算。负载的计算主要根据负载的要求确定相应工程配件的使用,根据组合值系数和标准值系数的测定来确定施工参数,构造施工措施要求。对于内力的测算,来完成构件截面参数的确定。内力的测算要根据构件截面、负载值确定。这包括弯矩、剪力、扭矩等等。

最后,根据构建的计算、要根据之前确定的内力计算的要求,保证测算构件是否达到了相关要求。这时也可针对需求对构件截面参数加以调整。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就是根据前两步的结构方案设计阶段、结构测算阶段,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在此过程中要将设计者的要求和设计意图通过图纸表达出来,施工图是施工的依据,施工图中要包括建设项目各部分工程的详图以及零件使用、、结构部件明细表、验收标准方法等。民用的工程施工图应具备设计图纸、包括图纸目录必要的设备、材料表、工程预算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

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角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安全角度的问题,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专业角度来说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设计过程、梁、板的跨度计算、摩擦角区域的处理、抗震缝距离的设计、基础板厚度的确定都需要进行测算考量。

对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设计,首先要假设出挑板可以将边跨底板钢筋进行调整,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从土木工程建设角度来说,如果取消挑板,能够方便柔性防水的处理,在建设多层建筑时,结构设计中可兼顾到下层建筑。梁、板的跨度计算中,梁、板的跨度计算计算跨度,又叫计算长度,应当根据计算时要求、构件的组成形式、支承端约束刚度、支承反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摩擦角区域的处理,内摩擦角,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

基层开挖时,会应用到摩擦角区域处理的问题,如果魔草叫区域中边基地的土会受到影响较小,不会反弹。但中心部位,基土反弹情况较为明显,回弹部分需要人工进行清除。抗震缝距离的设计中,主要通过增加抗震缝的距离来对地震时产生的结构碰撞的风险降低。基础板厚度的确定要根据房间设计的不同大小来选定相应的基础板厚度。如果基础板的厚度都按照大房间的标准进行设计、势必会造成浪费。如果都按照小房间的标准进行设计则会造成安全问题。所以实际的应用中,通常是在大房间中垫聚苯,小房间设定基础板的厚度。

从安全角度来说,目前土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1)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水平比较低,与国际同类作业相比,由于没有设定规范的视屏问题,会造成工程施工的进行难度的加大,最终导致了施工质量较低;(2)工程设计规范的整体牢固性差;(3)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安全性差、正确使用与维护意识相对较差。

3加强土木工程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从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从设计的安全性上,应从管理首要保证设计的安全性,尽量选择资质等级较高、管理先进、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这样就可以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设计设备也会较好、设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强、设计经验丰富,设计出的建筑安全性较高。再设计时也要加强理论学习,使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设计理论和设计标准能够很好的掌握。对于设计过程中,涉及到工程造价、工程量的统计、计算、所以在此类工程量计算过程中,要严谨、认真,对于每一笔数据都要认真核对。设计图纸要详细,以便施工者能够根据设计图纸准确掌握设计意图,从而进行施工,这样能够降低因图纸问题造成的施工不明确的现象,避免了事故的产生。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过程监管,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要保持联系,对于设计图纸中不明确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设计核对,以便发现错误。设计人员对于施工人员提出的建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土木工程行业标准角度来说,要根据全面性因素来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估。因为土木工程的方案是工程实施的基础,对设计方案的评估要满足安全性、经济型合理性。等等。可通过对设计方案屏蔽、论证的方法,提高设计的水平。设计过程中,不一味的追求标准图,虽然采用标准图能够减轻工作量,加快设计进度,但为了保证设计的安全性,设计人员应该认真的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对于可能存在压缩费用的过程进行仔细的成本核算,在保证基础、满足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高效性、创新性。

4总结

本文首先对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要阐述,根据工程设计的几个阶段展示了土木工程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要求。之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设计中还存在的问题,从具体设计过程和安全性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土木工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和相应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宇.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05.

[2]张林.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J].高新技术,2006.

[3]侯力更主编.砌体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张吉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沈蒲生.楼盖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下页带来更多的土木工程本科的毕业论文范文

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1.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物和桥梁等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上要比国外同类规范低得多。 1.1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最大的二个因素是:1)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2) 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活荷载与恒载(如结构自重)的分项系数分别为1.4和1.2,而美国则分别为1.7和1.4,英国1.6和 1.4 ;这样根据我国规范设计办公楼时,所依据的楼层设计荷载(荷载标准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值大约只有英美的52%(考虑人员和设施等活载)和85%(对结构自重等恒载。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设计多根据发达国家的规范,就如我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结构设计方法参照美国规范一样。至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至今仍分别以英国和参考美国规范为依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建筑物的活荷载标准值上,与国外的差别并没有象办公楼、公寓、宿舍中这样大。不同材料、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安全设置水准上与国际间的差距并不相同,比如钢结构的差距可能相对小些。 公路桥梁结构的情况也与房屋建筑结构类似,除车载标准外,荷载分项安全系数(我国规范对车载取1.4,比国际著名的美国AASHTO规范的1.75约低25%)与材料强度分项安全系数均规定较低。 尽管我国设计规范所设定的安全贮备较低,但是某些工程的材料用量反而有高于国外同类工程的,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墨守陈规,在结构方案、材料选用、分析计算、结构构造上缺乏创新。 1.2 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对付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或因人为差错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2001年石家庄发生故意破坏的恶性爆炸事件,一栋住宅楼因土炸药爆炸造成的墙体局部破坏,竟导致整栋楼的连续倒塌,也是房屋设计牢固性不足的表现。 1.3 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我国规范规定的与耐久性有关的一些要求,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都显著低于国外规范。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后果之一;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使用寿命。 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不同见解 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有关。但是,能够对土建结构取用较低的安全水准并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而且业已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这是国内土建科技人员经过巨大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安全储备较低,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相对不足。如果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提高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国内发生的大量工程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和不善以及严重的人为错误所致。现在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主要是基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是由于我们现在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今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有些土建结构如商品房屋则更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商品属性的需要。国内近几年来已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设置水准组织过几次讨论,在如何调整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次科技论坛上同样反映了这些不同的见解: 1)认为我国现行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是足够的,并已为长期实践所证明,而国外就没有这种经验。我国取得的这一成功经验决不能轻易丢掉,在安全度上不能跟着英美的高标准走;安全度高了是浪费,除个别需调整外,总体上不必变动。 2)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设置水准尽管不高,但在全面遵守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即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三正常”条件下,据此建成的上百亿平米的建筑物绝大多数至今仍在安全使用,表明这些规范规定的水准仍然适用;但是理想的“三正常”很难做到,同时为了缩小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以及鉴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耐久性的需要,在物质供应条件业已改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应适当提高。这种提高只能适度,因为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 3)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应该大体与国际水准接近,需要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曾经发生过的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规范的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三正常”的提法所掩盖。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3、结构设计规范的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对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持肯定意见的专家认为这是重大的科技进步,可靠度方法对安全度的概率定义要比定值的安全系数更清晰、更科学、更合理,当然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本身尚有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结构设计规范所面向的是类型多样的复杂群体,在安全度上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与不确知性非常复杂,并不是“从统计数学观点出发的概率定义”所能科学描述或处理;规范可靠度方法在我国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并没有给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带来明显实效,反而造成了安全概念上的某些混乱;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结构的安全度用可靠指标和虚假的失效概率表达后变得更加不可揣摩和模糊不清,不如安全系数那样从安全储备出发的度量方法更为直观和便于处理具体工程的安全问题;现行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方法很不成熟,存在不少根本缺陷;他们认为半概率的多安全系数方法更适用于规范,也不排斥可靠度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在综合判断安全系数的合理取值时予以考虑。 二、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1、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据199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一份材料估计,他们需要有1.3万亿美元来处理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工程存在的问题,仅修理与更换公路桥梁的混凝土桥面板一项就需800亿美无,而现在联邦政府每年为此的拨款只有50~60亿美元。另有资料指出,美国因除冰盐引起钢筋锈蚀需限载通行的公路桥梁已占这一环境下桥梁的1/4。发达国家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路桥梁为对付除冰盐侵蚀及冻融损害,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50年代的2.5cm逐渐增加到4cm、6cm直到80年代后的7cm,而混凝土强度的最低等级也从50年代的C25增到后来的C40,桥面板混凝土从不要求外加引气剂、不设防水层到必须引气以及需要设置高级防水胶膜并引入环氧涂膜钢筋。而我国遭受盐冻侵蚀地区的公路桥梁在耐久性设计方面至今仍无明确要求,对混凝土保护层和强度的要求仅为2.5cm与C25,与上面提到的加拿大50年代水准一致。我国建设部于8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海港码头一般使用十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顺筋开裂和剥落,需要大修。京津地区的城市立交桥由于冬天洒除冰盐及冰冻作用,使用十几年后就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限载、大修或拆除。盐冻也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东北地区一条高等级公路只经过一个冬天就大面积剥蚀。我国铁路隧道用低强度的C15混凝土作衬砌材料,密实度和抗渗性差,不耐地下水与机车废气侵蚀,开裂与渗漏严重;对几个路局所辖的隧道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漏水的占50.4%,其中1/3渗漏严重,并导致钢轨等配件锈蚀以及电力牵引地段漏电,影响正常运行,而1999年颁布的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仍未能对隧道的耐久性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如适当提高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和在混凝土中掺入化学纤维等。 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甚至大型工程如2000年投入运行的珠海莲花跨海大桥,其主体结构在浪溅区仍采用不耐海水干湿交替侵蚀的C30混凝土与3~4cm厚的保护层厚度。 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还可延续20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年的高潮,这个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有: 1) 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种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 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尤其是政府行政领导对工程进度的不适当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国内媒体上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建成一座大桥、或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以及抢工献礼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3) 环境的不断恶化,如废气、酸雨,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 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尽快编制桥梁、隧道、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耐久性设计的技术条例,修订补充现行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在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使用寿命的要求和论证。当前在建的众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沿着重蹈覆辙的道路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在耐久性上没有可资遵循的新依据。更为严重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有些条文,本身就对耐久性有害。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国外有的规范甚至规定在桥梁等混凝土结构中必须加入粉煤灰等掺合料,而我国的铁路混凝土桥隧施工规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此外,工程技术界还存在长期形成的一些过时的看法,对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造成阻力。例如,顾虑会影响混凝土强度而不愿使用引气剂,而引气本应作为改善混凝土耐久性和工作性的常规手段;又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来保证混凝土强度,而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应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在修订规范的耐久性要求上,交通部于2001年颁布的港工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已为其它土建工程行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参照国内外已有的资料和经验,尽快编写出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文件以应急需,另一方面则要安排系统的研究项目,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国际上结构工程学科最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当落后。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离不开原材料和环境等特定条件,需要考虑本国的特点,是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研究成果的。 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100年,有的如英国为120年。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150年。 2.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最近四川宜宾的南门大桥发生桥面坍落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之间的吊杆在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有定期的检测要求,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事故操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从国家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看,需要有工程整个使用期限即全寿命费用支出的论证。只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一次投资支出,很少考虑工程建成后需要正常维护与修理的长期费用,不但可能损害工程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功能,而且经济上算总账会很不合算。在发达国家,由于新建工程少,用于维修的费用往往更为主要,英国1978年的土建维修费上升到1965年的3.7倍,1980年的维修费占当年土建费用总支出的2/3。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大兴土木,可是过去建成的大量工程已经或过早老化。国内40%公路桥梁的桥龄已大于25年,加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交通量猛增,超载严重,以往的设计标准又低,路、桥的维修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养护维修费用得不到保证,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要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在土建工程的投资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已建工程维修的费用。 为加速路桥等公共工程建设,国家现在鼓励投资公司出资并给以一定期限如30年的经营收入作为补偿。如果对重要土建工程有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就能保证这些工程在一定期限后归还国家管理和经营时的良好功能,对于设计工作寿命为100年的桥梁,至少还可正常使用70年,而不至于30年到期后国家接收的已是一个破旧的工程。 三、技术规范的作用与管理 这次科技论坛对于土建结构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管理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视技术规范为法,将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同于法律条文来对待。技术规范或规程,与各种技术条例、技术要求、工法、指南等技术文件一样都是技术标准,本身不具有法律作用,只当工程各方(业主、设计、施工企业)认同作为设计与施工的依据并在契约的基础上,才能作为法律仲裁的依据。将技术问题法制化并强制执行,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创造性的发挥,反而容易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当然,政府部门从国家和公众的整体利益出发,需要在安全、环保等重大原则上对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但法规一般并不需要提供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方法,后者是技术标准的任务。政府也可以原则认可或批准某些重要的技术规范或其中某些内容使用。 企图不断加强技术规范的强制性来解决屡禁不止的工程事故,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有关主管部门将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部分条文抽出来,明确列为强制性条文,同时规定各个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须通过有关部门或其授权委任的其他企事业设计单位的审查,而审查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对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其任务已类似于执法;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似可商榷。我国土建工程事故频繁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不善,特别是管理环节上的腐败;其次是施工操作人员素质低,又难以短期解决;过分强调规范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建立与规范配套的完整标准体系,比如缺乏指南、工法等更为详尽具体的技术文件,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设计与施工的各个具体环节,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设计角度看,出现事故主要不是由于没有按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而是方案性的错误或忽略主要的设计条件;也有一些工程则因过去的设计标准过低,耐久性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应有的例行检测而导致失效。其实,要做到设计规范强制条文的要求最为容易,为此请专业人士审查似无必要。重要的工程设计应规定请专业单位全面审核,其要点也应在结构方案、构造方法与计算分析的原则上。从结构设计的国家规范中抽出的强制性条文不免支离破碎,个别条文的规定也不一定适合某些地区和某些工程的具体特点,反而造成麻烦。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力量悬殊,环境条件各异,客观上要求规范能给设计人员更多灵活性,少一些强制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去解决问题。总之,在规范标准上,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的过分强求统一、较少考虑个性和缺乏实事求是灵活性的倾向。要提倡和鼓励各省市编制地方性规范,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有不同的设置水准。比如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应该高些,在抗震防灾要求上,更应区别对待。 全国性的规范订得愈详细,其适用性可能变得愈差,造成的混乱也可能愈多;特别象岩土工程那样的规范更是如此。 发达国家有关土建结构工程的规范及与之配套的各类技术标准多由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编制及管理,规范的翻新周期短,不象我们要长达10年以上。我国的学会与协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并且至今还依附于某一政府部门,基本上只起到政府职能部门非官方代言人的作用,距离独立和富有活力的健全机构还差的很远,如何发挥这些机构在技术标准编写和管理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建议随着改革的深入,整顿合并有关的学会、协会,加强其职能,并逐渐成为技术标准编制管理的主体。 四、准备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考虑的建议 为了改善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次论坛中提出了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考虑,: 1、桥梁、隧道、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已是当前亟待采取措施应对的重大问题。否则,一些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将得不到有效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会蒙受巨大损失,并将给生产和公众生活带来长期困扰。 建议国家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主管土建工程设计标准的部门,能对工程的耐久性要求作重点审查,明确土建工程的设计应有最低使用寿命的要求,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应有正常使用寿命和耐久性设计的独立章节与论证;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重点支持; 建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在近期内编订有关法规标准给以立项资助; 建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在其咨询研究项目中,联络国内有关专家,促进土建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导性技术条例的编制。 2、土建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应有定期的检测和正常的维护修理加以保证。对于重要土建工程,我国尚无必须进行安全检测的法规。在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上有重新建、轻维修的倾向,不利于工程寿命和投资效益。 建议对桥、隧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实施强制性的定期安全检测。为此,需要制定法规,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检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从业人员的注册制度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与监管体制。凡属已建工程的安全诊断也可一并归入这一行业。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桥、隧、道路等土建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上,根据需要,加大工程维修费的比例。 3、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发挥学会、协会在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淡化技术规范条文的强制性质;鼓励编制地方性规范(标准)和企业标准,适应不同地区在环境地质和经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并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4、合理设置土建结构设计的安全水准,必须考虑工程失效的风险后果、社会的财富与资源供给、乃至公众的意向等多种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土建结构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建议主管部门组织论证。桥梁等交通土建结构的风险后果较大,且由于车流、车载、车速的快速发展,在设计荷载标准值和承载力安全度的设置水准上似乎应比一般的建筑结构有更高的安全贮备。在建筑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上,建议进一步收集不同意见,包括商品房消费者的意向。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在建筑物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上是否需要区别对待也值得探讨。 5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采用可靠度设计方法的经验及问题值得总结。可靠度方法用于不同类型结构的先决条件和难度不一,不必强求一律。建议有关部门在推广可靠度方法于各类设计规范时,广泛征集各种看法,实事求是,稳慎对待,不宜急于求成。

土建预算毕业论文

来范文之家看看,有一个你可以参考的,你看看

你好的! ①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 ②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③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④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⑤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 ①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②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 ③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 ④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 ⑤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 ⑥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 ⑦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WARNING】========================================================= [Ⅰ] 如果确认找人代笔,交押金的要慎重考虑! [Ⅱ] 淘宝交易的话,一定看好他的打款时间,有的设定为【3天】,到期之后人家自然收到钱! [Ⅲ] 希望用我的回答能让童鞋们多个心眼!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建筑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土木工程本科的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

摘要: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一个全面的建筑体系设计工作,需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加入灵活的创新思维,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完成整个设计过程。土木工程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根据平时工作中的设计、建设经验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我国目前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在设计策略和设计安全性考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使土木工程设计在合理性和安全性上更好的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

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概述

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结构方案阶段、结构测算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在结构方案阶段中,主要是根据要施工的地区的地质勘测报告设计相应的工程公安,包括抗震防裂程度、工程高度、工程结构形式等等。当工程设计方案相对确认下来狗,就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下一步的布置和测算工作。在结构测算过程中,主要是对工程负载的情况进行计算。包括外部负载和内部负载的计算。负载的计算主要根据负载的要求确定相应工程配件的使用,根据组合值系数和标准值系数的测定来确定施工参数,构造施工措施要求。对于内力的测算,来完成构件截面参数的确定。内力的测算要根据构件截面、负载值确定。这包括弯矩、剪力、扭矩等等。

最后,根据构建的计算、要根据之前确定的内力计算的要求,保证测算构件是否达到了相关要求。这时也可针对需求对构件截面参数加以调整。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就是根据前两步的结构方案设计阶段、结构测算阶段,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在此过程中要将设计者的要求和设计意图通过图纸表达出来,施工图是施工的依据,施工图中要包括建设项目各部分工程的详图以及零件使用、、结构部件明细表、验收标准方法等。民用的工程施工图应具备设计图纸、包括图纸目录必要的设备、材料表、工程预算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

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角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安全角度的问题,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专业角度来说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设计过程、梁、板的跨度计算、摩擦角区域的处理、抗震缝距离的设计、基础板厚度的确定都需要进行测算考量。

对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设计,首先要假设出挑板可以将边跨底板钢筋进行调整,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从土木工程建设角度来说,如果取消挑板,能够方便柔性防水的处理,在建设多层建筑时,结构设计中可兼顾到下层建筑。梁、板的跨度计算中,梁、板的跨度计算计算跨度,又叫计算长度,应当根据计算时要求、构件的组成形式、支承端约束刚度、支承反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摩擦角区域的处理,内摩擦角,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

基层开挖时,会应用到摩擦角区域处理的问题,如果魔草叫区域中边基地的土会受到影响较小,不会反弹。但中心部位,基土反弹情况较为明显,回弹部分需要人工进行清除。抗震缝距离的设计中,主要通过增加抗震缝的距离来对地震时产生的结构碰撞的风险降低。基础板厚度的确定要根据房间设计的不同大小来选定相应的基础板厚度。如果基础板的厚度都按照大房间的标准进行设计、势必会造成浪费。如果都按照小房间的标准进行设计则会造成安全问题。所以实际的应用中,通常是在大房间中垫聚苯,小房间设定基础板的厚度。

从安全角度来说,目前土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1)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水平比较低,与国际同类作业相比,由于没有设定规范的视屏问题,会造成工程施工的进行难度的加大,最终导致了施工质量较低;(2)工程设计规范的整体牢固性差;(3)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安全性差、正确使用与维护意识相对较差。

3加强土木工程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从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从设计的安全性上,应从管理首要保证设计的安全性,尽量选择资质等级较高、管理先进、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这样就可以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设计设备也会较好、设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强、设计经验丰富,设计出的建筑安全性较高。再设计时也要加强理论学习,使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设计理论和设计标准能够很好的掌握。对于设计过程中,涉及到工程造价、工程量的统计、计算、所以在此类工程量计算过程中,要严谨、认真,对于每一笔数据都要认真核对。设计图纸要详细,以便施工者能够根据设计图纸准确掌握设计意图,从而进行施工,这样能够降低因图纸问题造成的施工不明确的现象,避免了事故的产生。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过程监管,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要保持联系,对于设计图纸中不明确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设计核对,以便发现错误。设计人员对于施工人员提出的建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土木工程行业标准角度来说,要根据全面性因素来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估。因为土木工程的方案是工程实施的基础,对设计方案的评估要满足安全性、经济型合理性。等等。可通过对设计方案屏蔽、论证的方法,提高设计的水平。设计过程中,不一味的追求标准图,虽然采用标准图能够减轻工作量,加快设计进度,但为了保证设计的安全性,设计人员应该认真的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对于可能存在压缩费用的过程进行仔细的成本核算,在保证基础、满足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高效性、创新性。

4总结

本文首先对土木工程设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要阐述,根据工程设计的几个阶段展示了土木工程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要求。之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设计中还存在的问题,从具体设计过程和安全性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土木工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和相应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宇.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05.

[2]张林.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J].高新技术,2006.

[3]侯力更主编.砌体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张吉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沈蒲生.楼盖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下页带来更多的土木工程本科的毕业论文范文

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1.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物和桥梁等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上要比国外同类规范低得多。 1.1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最大的二个因素是:1)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2) 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活荷载与恒载(如结构自重)的分项系数分别为1.4和1.2,而美国则分别为1.7和1.4,英国1.6和 1.4 ;这样根据我国规范设计办公楼时,所依据的楼层设计荷载(荷载标准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值大约只有英美的52%(考虑人员和设施等活载)和85%(对结构自重等恒载。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设计多根据发达国家的规范,就如我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结构设计方法参照美国规范一样。至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至今仍分别以英国和参考美国规范为依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建筑物的活荷载标准值上,与国外的差别并没有象办公楼、公寓、宿舍中这样大。不同材料、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安全设置水准上与国际间的差距并不相同,比如钢结构的差距可能相对小些。 公路桥梁结构的情况也与房屋建筑结构类似,除车载标准外,荷载分项安全系数(我国规范对车载取1.4,比国际著名的美国AASHTO规范的1.75约低25%)与材料强度分项安全系数均规定较低。 尽管我国设计规范所设定的安全贮备较低,但是某些工程的材料用量反而有高于国外同类工程的,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墨守陈规,在结构方案、材料选用、分析计算、结构构造上缺乏创新。 1.2 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对付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或因人为差错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2001年石家庄发生故意破坏的恶性爆炸事件,一栋住宅楼因土炸药爆炸造成的墙体局部破坏,竟导致整栋楼的连续倒塌,也是房屋设计牢固性不足的表现。 1.3 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我国规范规定的与耐久性有关的一些要求,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都显著低于国外规范。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后果之一;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使用寿命。 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不同见解 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有关。但是,能够对土建结构取用较低的安全水准并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而且业已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这是国内土建科技人员经过巨大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安全储备较低,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相对不足。如果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提高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国内发生的大量工程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和不善以及严重的人为错误所致。现在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主要是基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是由于我们现在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今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有些土建结构如商品房屋则更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商品属性的需要。国内近几年来已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设置水准组织过几次讨论,在如何调整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次科技论坛上同样反映了这些不同的见解: 1)认为我国现行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是足够的,并已为长期实践所证明,而国外就没有这种经验。我国取得的这一成功经验决不能轻易丢掉,在安全度上不能跟着英美的高标准走;安全度高了是浪费,除个别需调整外,总体上不必变动。 2)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设置水准尽管不高,但在全面遵守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即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三正常”条件下,据此建成的上百亿平米的建筑物绝大多数至今仍在安全使用,表明这些规范规定的水准仍然适用;但是理想的“三正常”很难做到,同时为了缩小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以及鉴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耐久性的需要,在物质供应条件业已改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应适当提高。这种提高只能适度,因为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 3)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应该大体与国际水准接近,需要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曾经发生过的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规范的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三正常”的提法所掩盖。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3、结构设计规范的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对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持肯定意见的专家认为这是重大的科技进步,可靠度方法对安全度的概率定义要比定值的安全系数更清晰、更科学、更合理,当然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本身尚有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结构设计规范所面向的是类型多样的复杂群体,在安全度上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与不确知性非常复杂,并不是“从统计数学观点出发的概率定义”所能科学描述或处理;规范可靠度方法在我国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并没有给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带来明显实效,反而造成了安全概念上的某些混乱;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结构的安全度用可靠指标和虚假的失效概率表达后变得更加不可揣摩和模糊不清,不如安全系数那样从安全储备出发的度量方法更为直观和便于处理具体工程的安全问题;现行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方法很不成熟,存在不少根本缺陷;他们认为半概率的多安全系数方法更适用于规范,也不排斥可靠度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在综合判断安全系数的合理取值时予以考虑。 二、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1、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据199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一份材料估计,他们需要有1.3万亿美元来处理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工程存在的问题,仅修理与更换公路桥梁的混凝土桥面板一项就需800亿美无,而现在联邦政府每年为此的拨款只有50~60亿美元。另有资料指出,美国因除冰盐引起钢筋锈蚀需限载通行的公路桥梁已占这一环境下桥梁的1/4。发达国家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路桥梁为对付除冰盐侵蚀及冻融损害,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50年代的2.5cm逐渐增加到4cm、6cm直到80年代后的7cm,而混凝土强度的最低等级也从50年代的C25增到后来的C40,桥面板混凝土从不要求外加引气剂、不设防水层到必须引气以及需要设置高级防水胶膜并引入环氧涂膜钢筋。而我国遭受盐冻侵蚀地区的公路桥梁在耐久性设计方面至今仍无明确要求,对混凝土保护层和强度的要求仅为2.5cm与C25,与上面提到的加拿大50年代水准一致。我国建设部于8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海港码头一般使用十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顺筋开裂和剥落,需要大修。京津地区的城市立交桥由于冬天洒除冰盐及冰冻作用,使用十几年后就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限载、大修或拆除。盐冻也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东北地区一条高等级公路只经过一个冬天就大面积剥蚀。我国铁路隧道用低强度的C15混凝土作衬砌材料,密实度和抗渗性差,不耐地下水与机车废气侵蚀,开裂与渗漏严重;对几个路局所辖的隧道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漏水的占50.4%,其中1/3渗漏严重,并导致钢轨等配件锈蚀以及电力牵引地段漏电,影响正常运行,而1999年颁布的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仍未能对隧道的耐久性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如适当提高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和在混凝土中掺入化学纤维等。 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甚至大型工程如2000年投入运行的珠海莲花跨海大桥,其主体结构在浪溅区仍采用不耐海水干湿交替侵蚀的C30混凝土与3~4cm厚的保护层厚度。 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还可延续20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年的高潮,这个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有: 1) 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种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 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尤其是政府行政领导对工程进度的不适当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国内媒体上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建成一座大桥、或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以及抢工献礼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3) 环境的不断恶化,如废气、酸雨,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 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尽快编制桥梁、隧道、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耐久性设计的技术条例,修订补充现行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在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使用寿命的要求和论证。当前在建的众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沿着重蹈覆辙的道路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在耐久性上没有可资遵循的新依据。更为严重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有些条文,本身就对耐久性有害。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国外有的规范甚至规定在桥梁等混凝土结构中必须加入粉煤灰等掺合料,而我国的铁路混凝土桥隧施工规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此外,工程技术界还存在长期形成的一些过时的看法,对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造成阻力。例如,顾虑会影响混凝土强度而不愿使用引气剂,而引气本应作为改善混凝土耐久性和工作性的常规手段;又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来保证混凝土强度,而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应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在修订规范的耐久性要求上,交通部于2001年颁布的港工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已为其它土建工程行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参照国内外已有的资料和经验,尽快编写出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文件以应急需,另一方面则要安排系统的研究项目,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国际上结构工程学科最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当落后。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离不开原材料和环境等特定条件,需要考虑本国的特点,是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研究成果的。 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100年,有的如英国为120年。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150年。 2.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最近四川宜宾的南门大桥发生桥面坍落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之间的吊杆在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有定期的检测要求,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事故操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从国家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看,需要有工程整个使用期限即全寿命费用支出的论证。只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一次投资支出,很少考虑工程建成后需要正常维护与修理的长期费用,不但可能损害工程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功能,而且经济上算总账会很不合算。在发达国家,由于新建工程少,用于维修的费用往往更为主要,英国1978年的土建维修费上升到1965年的3.7倍,1980年的维修费占当年土建费用总支出的2/3。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大兴土木,可是过去建成的大量工程已经或过早老化。国内40%公路桥梁的桥龄已大于25年,加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交通量猛增,超载严重,以往的设计标准又低,路、桥的维修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养护维修费用得不到保证,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要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在土建工程的投资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已建工程维修的费用。 为加速路桥等公共工程建设,国家现在鼓励投资公司出资并给以一定期限如30年的经营收入作为补偿。如果对重要土建工程有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就能保证这些工程在一定期限后归还国家管理和经营时的良好功能,对于设计工作寿命为100年的桥梁,至少还可正常使用70年,而不至于30年到期后国家接收的已是一个破旧的工程。 三、技术规范的作用与管理 这次科技论坛对于土建结构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管理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视技术规范为法,将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同于法律条文来对待。技术规范或规程,与各种技术条例、技术要求、工法、指南等技术文件一样都是技术标准,本身不具有法律作用,只当工程各方(业主、设计、施工企业)认同作为设计与施工的依据并在契约的基础上,才能作为法律仲裁的依据。将技术问题法制化并强制执行,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创造性的发挥,反而容易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当然,政府部门从国家和公众的整体利益出发,需要在安全、环保等重大原则上对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但法规一般并不需要提供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方法,后者是技术标准的任务。政府也可以原则认可或批准某些重要的技术规范或其中某些内容使用。 企图不断加强技术规范的强制性来解决屡禁不止的工程事故,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有关主管部门将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部分条文抽出来,明确列为强制性条文,同时规定各个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须通过有关部门或其授权委任的其他企事业设计单位的审查,而审查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对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其任务已类似于执法;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似可商榷。我国土建工程事故频繁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不善,特别是管理环节上的腐败;其次是施工操作人员素质低,又难以短期解决;过分强调规范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建立与规范配套的完整标准体系,比如缺乏指南、工法等更为详尽具体的技术文件,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设计与施工的各个具体环节,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设计角度看,出现事故主要不是由于没有按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而是方案性的错误或忽略主要的设计条件;也有一些工程则因过去的设计标准过低,耐久性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应有的例行检测而导致失效。其实,要做到设计规范强制条文的要求最为容易,为此请专业人士审查似无必要。重要的工程设计应规定请专业单位全面审核,其要点也应在结构方案、构造方法与计算分析的原则上。从结构设计的国家规范中抽出的强制性条文不免支离破碎,个别条文的规定也不一定适合某些地区和某些工程的具体特点,反而造成麻烦。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力量悬殊,环境条件各异,客观上要求规范能给设计人员更多灵活性,少一些强制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去解决问题。总之,在规范标准上,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的过分强求统一、较少考虑个性和缺乏实事求是灵活性的倾向。要提倡和鼓励各省市编制地方性规范,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有不同的设置水准。比如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应该高些,在抗震防灾要求上,更应区别对待。 全国性的规范订得愈详细,其适用性可能变得愈差,造成的混乱也可能愈多;特别象岩土工程那样的规范更是如此。 发达国家有关土建结构工程的规范及与之配套的各类技术标准多由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编制及管理,规范的翻新周期短,不象我们要长达10年以上。我国的学会与协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并且至今还依附于某一政府部门,基本上只起到政府职能部门非官方代言人的作用,距离独立和富有活力的健全机构还差的很远,如何发挥这些机构在技术标准编写和管理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建议随着改革的深入,整顿合并有关的学会、协会,加强其职能,并逐渐成为技术标准编制管理的主体。 四、准备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考虑的建议 为了改善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次论坛中提出了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考虑,: 1、桥梁、隧道、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已是当前亟待采取措施应对的重大问题。否则,一些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将得不到有效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会蒙受巨大损失,并将给生产和公众生活带来长期困扰。 建议国家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主管土建工程设计标准的部门,能对工程的耐久性要求作重点审查,明确土建工程的设计应有最低使用寿命的要求,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应有正常使用寿命和耐久性设计的独立章节与论证;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重点支持; 建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在近期内编订有关法规标准给以立项资助; 建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在其咨询研究项目中,联络国内有关专家,促进土建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导性技术条例的编制。 2、土建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应有定期的检测和正常的维护修理加以保证。对于重要土建工程,我国尚无必须进行安全检测的法规。在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上有重新建、轻维修的倾向,不利于工程寿命和投资效益。 建议对桥、隧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实施强制性的定期安全检测。为此,需要制定法规,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检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从业人员的注册制度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与监管体制。凡属已建工程的安全诊断也可一并归入这一行业。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桥、隧、道路等土建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上,根据需要,加大工程维修费的比例。 3、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发挥学会、协会在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淡化技术规范条文的强制性质;鼓励编制地方性规范(标准)和企业标准,适应不同地区在环境地质和经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并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4、合理设置土建结构设计的安全水准,必须考虑工程失效的风险后果、社会的财富与资源供给、乃至公众的意向等多种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土建结构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建议主管部门组织论证。桥梁等交通土建结构的风险后果较大,且由于车流、车载、车速的快速发展,在设计荷载标准值和承载力安全度的设置水准上似乎应比一般的建筑结构有更高的安全贮备。在建筑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上,建议进一步收集不同意见,包括商品房消费者的意向。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在建筑物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上是否需要区别对待也值得探讨。 5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采用可靠度设计方法的经验及问题值得总结。可靠度方法用于不同类型结构的先决条件和难度不一,不必强求一律。建议有关部门在推广可靠度方法于各类设计规范时,广泛征集各种看法,实事求是,稳慎对待,不宜急于求成。

建筑毕业论文土建预算员

GOOLE搜索引擎里面有

我的 毕业论文在591论文网 找那里的老师做的 论文质量不错 网站里面还有很多范文

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1.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物和桥梁等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上要比国外同类规范低得多。 1.1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最大的二个因素是:1)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2) 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活荷载与恒载(如结构自重)的分项系数分别为1.4和1.2,而美国则分别为1.7和1.4,英国1.6和 1.4 ;这样根据我国规范设计办公楼时,所依据的楼层设计荷载(荷载标准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值大约只有英美的52%(考虑人员和设施等活载)和85%(对结构自重等恒载。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设计多根据发达国家的规范,就如我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结构设计方法参照美国规范一样。至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至今仍分别以英国和参考美国规范为依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建筑物的活荷载标准值上,与国外的差别并没有象办公楼、公寓、宿舍中这样大。不同材料、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安全设置水准上与国际间的差距并不相同,比如钢结构的差距可能相对小些。 公路桥梁结构的情况也与房屋建筑结构类似,除车载标准外,荷载分项安全系数(我国规范对车载取1.4,比国际著名的美国AASHTO规范的1.75约低25%)与材料强度分项安全系数均规定较低。 尽管我国设计规范所设定的安全贮备较低,但是某些工程的材料用量反而有高于国外同类工程的,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墨守陈规,在结构方案、材料选用、分析计算、结构构造上缺乏创新。 1.2 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对付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或因人为差错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2001年石家庄发生故意破坏的恶性爆炸事件,一栋住宅楼因土炸药爆炸造成的墙体局部破坏,竟导致整栋楼的连续倒塌,也是房屋设计牢固性不足的表现。 1.3 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我国规范规定的与耐久性有关的一些要求,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都显著低于国外规范。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后果之一;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使用寿命。 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不同见解 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有关。但是,能够对土建结构取用较低的安全水准并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而且业已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这是国内土建科技人员经过巨大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安全储备较低,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相对不足。如果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提高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国内发生的大量工程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和不善以及严重的人为错误所致。现在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主要是基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是由于我们现在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今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有些土建结构如商品房屋则更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商品属性的需要。国内近几年来已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设置水准组织过几次讨论,在如何调整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次科技论坛上同样反映了这些不同的见解: 1)认为我国现行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是足够的,并已为长期实践所证明,而国外就没有这种经验。我国取得的这一成功经验决不能轻易丢掉,在安全度上不能跟着英美的高标准走;安全度高了是浪费,除个别需调整外,总体上不必变动。 2)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设置水准尽管不高,但在全面遵守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即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三正常”条件下,据此建成的上百亿平米的建筑物绝大多数至今仍在安全使用,表明这些规范规定的水准仍然适用;但是理想的“三正常”很难做到,同时为了缩小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以及鉴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耐久性的需要,在物质供应条件业已改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应适当提高。这种提高只能适度,因为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 3)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应该大体与国际水准接近,需要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曾经发生过的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规范的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三正常”的提法所掩盖。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3、结构设计规范的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对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持肯定意见的专家认为这是重大的科技进步,可靠度方法对安全度的概率定义要比定值的安全系数更清晰、更科学、更合理,当然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本身尚有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结构设计规范所面向的是类型多样的复杂群体,在安全度上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与不确知性非常复杂,并不是“从统计数学观点出发的概率定义”所能科学描述或处理;规范可靠度方法在我国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并没有给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带来明显实效,反而造成了安全概念上的某些混乱;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结构的安全度用可靠指标和虚假的失效概率表达后变得更加不可揣摩和模糊不清,不如安全系数那样从安全储备出发的度量方法更为直观和便于处理具体工程的安全问题;现行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方法很不成熟,存在不少根本缺陷;他们认为半概率的多安全系数方法更适用于规范,也不排斥可靠度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在综合判断安全系数的合理取值时予以考虑。 二、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1、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据199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一份材料估计,他们需要有1.3万亿美元来处理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工程存在的问题,仅修理与更换公路桥梁的混凝土桥面板一项就需800亿美无,而现在联邦政府每年为此的拨款只有50~60亿美元。另有资料指出,美国因除冰盐引起钢筋锈蚀需限载通行的公路桥梁已占这一环境下桥梁的1/4。发达国家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路桥梁为对付除冰盐侵蚀及冻融损害,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50年代的2.5cm逐渐增加到4cm、6cm直到80年代后的7cm,而混凝土强度的最低等级也从50年代的C25增到后来的C40,桥面板混凝土从不要求外加引气剂、不设防水层到必须引气以及需要设置高级防水胶膜并引入环氧涂膜钢筋。而我国遭受盐冻侵蚀地区的公路桥梁在耐久性设计方面至今仍无明确要求,对混凝土保护层和强度的要求仅为2.5cm与C25,与上面提到的加拿大50年代水准一致。我国建设部于8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海港码头一般使用十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顺筋开裂和剥落,需要大修。京津地区的城市立交桥由于冬天洒除冰盐及冰冻作用,使用十几年后就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限载、大修或拆除。盐冻也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东北地区一条高等级公路只经过一个冬天就大面积剥蚀。我国铁路隧道用低强度的C15混凝土作衬砌材料,密实度和抗渗性差,不耐地下水与机车废气侵蚀,开裂与渗漏严重;对几个路局所辖的隧道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漏水的占50.4%,其中1/3渗漏严重,并导致钢轨等配件锈蚀以及电力牵引地段漏电,影响正常运行,而1999年颁布的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仍未能对隧道的耐久性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如适当提高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和在混凝土中掺入化学纤维等。 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甚至大型工程如2000年投入运行的珠海莲花跨海大桥,其主体结构在浪溅区仍采用不耐海水干湿交替侵蚀的C30混凝土与3~4cm厚的保护层厚度。 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还可延续20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年的高潮,这个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有: 1) 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种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 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尤其是政府行政领导对工程进度的不适当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国内媒体上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建成一座大桥、或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以及抢工献礼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3) 环境的不断恶化,如废气、酸雨,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 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尽快编制桥梁、隧道、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耐久性设计的技术条例,修订补充现行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在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使用寿命的要求和论证。当前在建的众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沿着重蹈覆辙的道路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在耐久性上没有可资遵循的新依据。更为严重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有些条文,本身就对耐久性有害。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国外有的规范甚至规定在桥梁等混凝土结构中必须加入粉煤灰等掺合料,而我国的铁路混凝土桥隧施工规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此外,工程技术界还存在长期形成的一些过时的看法,对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造成阻力。例如,顾虑会影响混凝土强度而不愿使用引气剂,而引气本应作为改善混凝土耐久性和工作性的常规手段;又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来保证混凝土强度,而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应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在修订规范的耐久性要求上,交通部于2001年颁布的港工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已为其它土建工程行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参照国内外已有的资料和经验,尽快编写出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文件以应急需,另一方面则要安排系统的研究项目,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国际上结构工程学科最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当落后。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离不开原材料和环境等特定条件,需要考虑本国的特点,是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研究成果的。 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100年,有的如英国为120年。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150年。 2.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最近四川宜宾的南门大桥发生桥面坍落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之间的吊杆在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有定期的检测要求,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事故操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从国家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看,需要有工程整个使用期限即全寿命费用支出的论证。只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一次投资支出,很少考虑工程建成后需要正常维护与修理的长期费用,不但可能损害工程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功能,而且经济上算总账会很不合算。在发达国家,由于新建工程少,用于维修的费用往往更为主要,英国1978年的土建维修费上升到1965年的3.7倍,1980年的维修费占当年土建费用总支出的2/3。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大兴土木,可是过去建成的大量工程已经或过早老化。国内40%公路桥梁的桥龄已大于25年,加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交通量猛增,超载严重,以往的设计标准又低,路、桥的维修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养护维修费用得不到保证,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要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在土建工程的投资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已建工程维修的费用。 为加速路桥等公共工程建设,国家现在鼓励投资公司出资并给以一定期限如30年的经营收入作为补偿。如果对重要土建工程有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就能保证这些工程在一定期限后归还国家管理和经营时的良好功能,对于设计工作寿命为100年的桥梁,至少还可正常使用70年,而不至于30年到期后国家接收的已是一个破旧的工程。 三、技术规范的作用与管理 这次科技论坛对于土建结构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管理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视技术规范为法,将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同于法律条文来对待。技术规范或规程,与各种技术条例、技术要求、工法、指南等技术文件一样都是技术标准,本身不具有法律作用,只当工程各方(业主、设计、施工企业)认同作为设计与施工的依据并在契约的基础上,才能作为法律仲裁的依据。将技术问题法制化并强制执行,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创造性的发挥,反而容易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当然,政府部门从国家和公众的整体利益出发,需要在安全、环保等重大原则上对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但法规一般并不需要提供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方法,后者是技术标准的任务。政府也可以原则认可或批准某些重要的技术规范或其中某些内容使用。 企图不断加强技术规范的强制性来解决屡禁不止的工程事故,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有关主管部门将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部分条文抽出来,明确列为强制性条文,同时规定各个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须通过有关部门或其授权委任的其他企事业设计单位的审查,而审查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对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其任务已类似于执法;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似可商榷。我国土建工程事故频繁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不善,特别是管理环节上的腐败;其次是施工操作人员素质低,又难以短期解决;过分强调规范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建立与规范配套的完整标准体系,比如缺乏指南、工法等更为详尽具体的技术文件,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设计与施工的各个具体环节,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设计角度看,出现事故主要不是由于没有按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而是方案性的错误或忽略主要的设计条件;也有一些工程则因过去的设计标准过低,耐久性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应有的例行检测而导致失效。其实,要做到设计规范强制条文的要求最为容易,为此请专业人士审查似无必要。重要的工程设计应规定请专业单位全面审核,其要点也应在结构方案、构造方法与计算分析的原则上。从结构设计的国家规范中抽出的强制性条文不免支离破碎,个别条文的规定也不一定适合某些地区和某些工程的具体特点,反而造成麻烦。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力量悬殊,环境条件各异,客观上要求规范能给设计人员更多灵活性,少一些强制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去解决问题。总之,在规范标准上,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的过分强求统一、较少考虑个性和缺乏实事求是灵活性的倾向。要提倡和鼓励各省市编制地方性规范,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有不同的设置水准。比如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应该高些,在抗震防灾要求上,更应区别对待。 全国性的规范订得愈详细,其适用性可能变得愈差,造成的混乱也可能愈多;特别象岩土工程那样的规范更是如此。 发达国家有关土建结构工程的规范及与之配套的各类技术标准多由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编制及管理,规范的翻新周期短,不象我们要长达10年以上。我国的学会与协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并且至今还依附于某一政府部门,基本上只起到政府职能部门非官方代言人的作用,距离独立和富有活力的健全机构还差的很远,如何发挥这些机构在技术标准编写和管理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建议随着改革的深入,整顿合并有关的学会、协会,加强其职能,并逐渐成为技术标准编制管理的主体。 四、准备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考虑的建议 为了改善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次论坛中提出了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考虑,: 1、桥梁、隧道、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已是当前亟待采取措施应对的重大问题。否则,一些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将得不到有效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会蒙受巨大损失,并将给生产和公众生活带来长期困扰。 建议国家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主管土建工程设计标准的部门,能对工程的耐久性要求作重点审查,明确土建工程的设计应有最低使用寿命的要求,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应有正常使用寿命和耐久性设计的独立章节与论证;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重点支持; 建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在近期内编订有关法规标准给以立项资助; 建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在其咨询研究项目中,联络国内有关专家,促进土建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导性技术条例的编制。 2、土建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应有定期的检测和正常的维护修理加以保证。对于重要土建工程,我国尚无必须进行安全检测的法规。在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上有重新建、轻维修的倾向,不利于工程寿命和投资效益。 建议对桥、隧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实施强制性的定期安全检测。为此,需要制定法规,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检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从业人员的注册制度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与监管体制。凡属已建工程的安全诊断也可一并归入这一行业。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桥、隧、道路等土建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上,根据需要,加大工程维修费的比例。 3、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发挥学会、协会在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淡化技术规范条文的强制性质;鼓励编制地方性规范(标准)和企业标准,适应不同地区在环境地质和经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并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4、合理设置土建结构设计的安全水准,必须考虑工程失效的风险后果、社会的财富与资源供给、乃至公众的意向等多种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土建结构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建议主管部门组织论证。桥梁等交通土建结构的风险后果较大,且由于车流、车载、车速的快速发展,在设计荷载标准值和承载力安全度的设置水准上似乎应比一般的建筑结构有更高的安全贮备。在建筑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上,建议进一步收集不同意见,包括商品房消费者的意向。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在建筑物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上是否需要区别对待也值得探讨。 5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采用可靠度设计方法的经验及问题值得总结。可靠度方法用于不同类型结构的先决条件和难度不一,不必强求一律。建议有关部门在推广可靠度方法于各类设计规范时,广泛征集各种看法,实事求是,稳慎对待,不宜急于求成。

写工t程项目管理,可以4在网上b搜索到参考 pk回bcミ馥┷xduⅣㄛo@r■cミ馥┷

土木预算毕业论文

在这问不到的,找一些专业的论文网站吧。 而且论文最好还是自己做,马上就要进入工作岗位了,多掌握点知识没坏处的,哪怕你自己只做了3000字那也是自己的。

qq: 97191303 她能帮助你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土木工程的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土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技术的运用

摘要:混凝土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建筑领域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同时也是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技术保障。实践中可以看到,混凝土是确保土木工程项目整体施工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混凝土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质量和应用安全可靠性。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混凝土技术及其在土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用到的几种混凝土技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建设混凝土技术

1土木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

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对混凝土质量有标准和要求,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中用到的混凝土,其强度一般在C20至C40之间,该范围内的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用料(混凝土)选择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建筑构造要求、性能等,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配筋作业;比如,针对土木工程项目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比例方法,对钢筋数量适当增加,而且钢筋可承受混凝土浇筑时中的温度应力,可以有效对混凝土裂缝等病害进行控制。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混凝土浇筑前,应当对混凝土温度、产生的温度应力等进行全面预算,并且合理确定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指标、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

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温度变化管控措施,并且对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混凝土裂缝病害问题进行预防,以此来确保土木工程项目整体施工质量。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是一项比较难操作的的工程,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的成分是水、砂石,并且还有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在混凝土施工过程在,通常因上述组成材料的比例控制不好,而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比如,因混凝土灌水量不足,而形成收缩性裂缝,该种情况容易发生在混凝土施工时地基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因内部拉应力比混凝土抗拉强度大,所以可能会产生内部裂缝病害。之所以会出现拉应力超标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水分、温度等参数不合理。

比如,温度性病害,主要是因为热胀冷缩,混凝土膨胀、收缩过程中,形成挤压应力、拉伸应力,进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产生裂缝。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当把握好混凝土浇筑技术,具体分析如下:第一,全面分层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常用分层技术进行浇筑,首层浇筑后、初凝前,对第二层进行浇筑,然后以此类推,逐层进行浇筑施工操作,直到最终完成施工任务。同时,利用该技术手段,可以有效确保施工质量,而且建筑结构平面一定要避免过大,施工时从短边依次向长边进行施工操作。第二,分段分层技术。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分层技术手段进行浇筑,其强度一般都非常的大,若现场施工机械难以有效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则建议采用分段分层技术进行浇筑施工作业。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从底层开始,完成一段距离后,再对第二层进行浇筑,如此往复至浇筑完毕为止。第三,斜面分层技术。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该技术适用于结构相对较长,超过厚度本身大约3倍的工况,将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到顶,混凝土可形成自然斜面坡1∶3,振捣时应当确保从浇筑层最底端开始施工,然后逐层上移。

2土木施工中的混凝土振捣技术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振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过程中,自由降落的有效高度应当控制在2米范围之内。实践中,若浇筑高度在3米以上,则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比如利用溜管、入串桶等。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当本着分段分层、不间断的原则进行施工作业,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钢筋材料的疏密程度等,合理确定浇筑层的有效高度。通常情况下,浇筑层有效高度为振捣器作用范围的1.25倍时,最大高度也不能超过50厘米。实际振捣施工过程中,若所选用的是插入式振捣器设备,则应当保持快插、慢播。其中,插点的排列一定要均匀,而且依点移动,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顺序进行施工作业,不可出现遗漏,确保振实均匀性。在振捣过程中,对移动间距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移动间距不能超过振捣半径的1.5倍,一般在30至40厘米之间。在上层振捣过程中,建议插入下层大约5厘米位置,以此来有效避免两层间产生接缝问题。在布设表面振动器移动间距时,每一次移动间距均需确保底板完全覆盖已振捣的区域边缘,在结构衔接位置的混凝土可达到标准密实度要求。

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箍筋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各个梁柱节点位置的箍筋施工非常重要,箍筋施工时,钢筋分布比较密集,操作人员需高空作业,尤其是纵横交错处,箍筋绑扎操作难度比较大。在此过程中,若采用的是整体沉梁施工方式,则节点位置的下部箍筋绑扎难度非常的大,甚至会导致梁柱节点位置无法准确放置柱箍筋,产生安全隐患。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建议采用两个开口箍筋拼台方式,即在节点位置采用开口箍筋施工技术手段,通过规范箍筋封闭、箍筋末端弯钩构造,可确保箍筋对混凝土核心的有效约束作用。

然而,分层下箍施工方法的实际应用难度非常的大,建议拆除节点处的模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节点箍筋间距、绑扎安全可靠性。梁板模板施工安装完毕后,方可对梁板钢筋进行安装,进而对整体沉梁进行施工作业。从施工效果来看,该种施工方法,钢筋堆放、运输以及绑扎,整体施工非常的安全,交叉工序也比较多。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避免支模与绑钢筋不发生冲突,施工效率高。在此过程中,针对节点箍筋少放、难以确保箍筋间距等问题,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行处理。首先,下料施工时,每个节点位置均应当适当增加纵向短筋;其次,柱节点位置箍筋焊接过程中,在纵向短筋上构建骨架;同时,还要将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且将其布设在楼板模板面之上,用穿粱钢筋对其进行牢固绑扎。

4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养护技术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国内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实际操作过程中多采用的是泵送混凝土施工模式。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可有效缩短施工工期,改善混凝土性能。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做好原材料购置、配比以及振捣等环节的质量管控,以免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养护过程中,主要的养护技术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墙板混凝土完成浇筑振捣以后,需带模养护7天以上。拆模以后,挂上两层麻袋将其严密的覆盖好,继续对其进行保温。在此过程中,需洒水养护到两周的时间;第二,顶板混凝土浇捣施工完成、终凝以后,6小时内不能浇水,以免出现起灰、起皮等问题;8至12小时内,用薄膜可将其严密覆盖,而且面层加盖两层麻袋进行保温和养护,确保7天内混凝土足够的湿润。3~4天以后,确认混凝土核心温度高峰期过去,再正常洒水养护至14d(满足UEA防水混凝土养护要求)。

5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非常的广泛,而且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实践中应当加强重视和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马士良,王涛,等.混凝土温升抑制抗裂技术在镇江西津湾地下停车场工程中的应用[J].混凝土,2015(8):143-145.

[2]张永存,李青宁.薄壁混凝土渡槽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应力分析[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5(10).

[3]胡伟华,彭刚,黄仕超,等.基于声发射技术的混凝土动态损伤特性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02):123-127.

>>>下页带来更多的土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 索引序列
  • 土建预算毕业论文清单套价范文
  • 土建预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
  • 土建预算毕业论文
  • 建筑毕业论文土建预算员
  • 土木预算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