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学位论文体系结构

学位论文体系结构

发布时间:

学位论文体系结构

据学术堂了解,一篇学位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一、论文题目题目应反映毕业论文内容的逻辑组合,能概括整篇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用词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界定恰如其分,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标题、副标题的方法解决,可通过副标题对正标题进行补充、延伸或限定,标题应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二、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三、中文摘要毕业论文第2页为中文摘要,为1000字左右, 摘要的作用是读者不必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论文的必要信息.摘要应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性、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获得的基本结论或研究成果.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论文摘要的末尾另起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关键词;多个关键词之间应用分号";"分隔.四、Abstract(英文摘要)毕业论文第三项为英文摘要,应语句通顺,语法正确,能正确概括文章的内容,800个单词左右.最下方一行为关键词(Key words),可选取3~8个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五、目录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阅读论文的指南,目录中必须标明页码,页号从正文开始连续编排直至全文结束.目录中的页码应与正文中的页码一致.六、正文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要求论点明确,论据翔实、可靠,论证充分、有力.正文应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合乎逻辑.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章、节、分标题、小标题等).正文结构一般由引言(导论)、文献综述(文献回顾)、社会实践阐述、理论分析论证(设定分析前提与建立基本模型)、实证分析检验、结论等部分组成.正文段落的划分,应视论文性质与内容而定,正文层次序号全文应一致.论文的结论部分,应反映论文中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并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到的学术见解,是学位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结论部分的写作要求准确、精练,结论的内容一般应包括: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论文字数应一般不少于3万字.论文写作力求文字凝练,语言流畅,专业术语准确,避免语言晦涩、用词生僻、文理不通.七、注释学位论文的作者应当树立良好的学风和遵守学术规范,引用的文献、资料及其他人的观点必须注明出处,引用论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可以采用注释方式处理.注释一律采用脚注方式,脚注采用当页单独排序的方式.每篇学位论文的注释,不得少于30个.

学位论文标准格式及原则要求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学位论文标准格式及原则要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位论文标准格式及原则要求

一、什么是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用以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提出作为考核和评审的文章。学位论文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

1、学士论文:

学士论文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难点,选择题目还应避免过小、过旧和过长。

2、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3、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导的指导下,能够自己选择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掌握相当渊博的本学科有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当熟练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本学科能够提供创造性的见解,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位论文的总体原则要求是什么?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 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 因此,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三、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是什么?

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

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 《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四、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在不了解和了解不详的领域中寻找课题。

3、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4、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5、征询导师和专家的意见。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位论文标准格式及原则要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拓展资料:

学位论文体系结构

撰写学位论文的体系结构一般比较固定,它包含一些主体项目,而且,每一个主体项目具有一定的功能,写作时有一定的语言特点和具体要求。下边谈一下行文的要点,以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1、标题(Title):论文的第一个主体就是标题,其基本功能是:

1)概括全文:标题应能准确地概括全文内容,一般要求提纲挈领,点明主题,做到文题相符;

2)吸引读者:读者往往“以题取文”,论文题目应有吸引力,这样才能吸引人去读正文,一般情况下,看标题的读者远远高于读正文的读者。

3)便于检索:标题是检索论文的重要索引,好的论文标题有利于流通和传播。

标题的语言特点有:首先,标题一般只是文章的“标签”、“称呼”,不反映具体内容,一般不必用完整的句子;另外,多用名词、词组。(英文更是如此)

学位论文的写作指导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学位论文写作指导

主题

学位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学位学位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

题目

学位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例如:“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梅乐、卡彭特、沃尔夫的新闻观”就比“三个美国作家的新闻观研究”更专业更准确。

摘要

学位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通过阅读论文摘要,读者应该能够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论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因此摘要的写法应力求精确简明。论文摘要切忌写成全文的提纲,尤其要避免“第1章……;第2章……;……”这样的或类似的陈述方式。

引言

一篇学位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

1.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

3.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

4.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

5. “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各章之间要存在有机联系,符合逻辑顺序。

结论

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学位论文写作注意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学位论文查询系统

国内

学位论文查询

系统

1.CNKI中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39万余篇)

2.CNKI中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5.8万余篇)

3.万方数据公司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59万余篇)(以上三个库中可以直接看到论文全文)

4.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的《中文学位论文》(论文总量85.7万篇,只能检索到题录和文摘信息,可以直接购买全文。)

5.万方数据公司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文摘版) (论文总量84万多篇,只能检索到题录和文摘信息。)

注,以上论文篇数为截止到2007年3月26日的数量

国外

学位论文查询系统

1.欧美博、硕士论文数据库(PQDD) (论文量230多万篇,能看到题录和文摘信息,1997年以来论文可以看到前24页)

2.PQDD全文数据库(该库为PQDD数据库中部分记录的全文 )

学位论文写好方法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的代表作,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全过程的概括与总结,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它集中反映了一名研究生的基础 理论 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系统性,反映了学生在本门学科中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了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 问题 的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由此来衡量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是否已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在评阅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中都有规范性标准,同时形成了一段规范性语言,即:硕士论文—在本门学科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工作有所创新。

博士论文:在本门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做出了创新性成果。

这既是对不同学位研究生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对学位论文的总要求。当然,学位论文的全部工作也要根据这一要求进行。实际上凡是作过学位论文的学生都有体会,在选题那一刻开始就已进入了论文的撰写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整个攻读学位的过程就是撰写论文的过程。

二,论文选题

要做出好的学位论文,好的选题是至关重要的。论文选题工作也是指导教师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

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应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有可实现性。一般来说"科研"是作好论文的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在我们当今的"科研"有实用价值而没有论文价值的很多,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做一篇好论文。一篇好的论文选题要具备"三性",其具体含义如下:

先进性:论文选题应是本学科的热点,学位论文的起点永远应在最高点。

前瞻性:有一定的预测性质,通俗地说,就是针对这个研究课题有希望取得成果的几个方向是什麼,也就是对科研的结果有个基本预测。

创造性:研究 方法 ,提出概念,实验结果较前人有所进步和改进或有重大突破。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一个好的选题,论文工作就已完成了一半。

金融学结构体系研究论文

分析当前金融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问题论文

一、引言

专业硕士又被称为应用型硕士,是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种硕士类型。随着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发展,对于专业硕士的定位认识在发生改变。作为人才培养形式,专业硕士具有和学术型硕士同样的培养水平。从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对于专业硕士的定位来看,将其定位为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强调其应用性。自2009年以来,专业硕士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5年专业硕士的招生量基本上与学术型硕士的招生量持平。两种研究生均衡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格局目前已经在中国形成。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类型,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金融专硕)建设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自2010年1月教育部设立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以来,招生单位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3月份,获得金融专硕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超过了100所。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具有卓越的实践能力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在培养金融专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是每一个培养单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金融专硕与金融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的差异分析

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分析,主要可以从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金融专硕的培养方式应当与学术型金融专业研究生(简称金融学硕)具有明显差别,否则其学位的设置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作为人才培养形式,金融专硕具有和金融学硕同样的培养水平,只不过类型不同,培养的侧重有所差异。一般而言,金融专硕更加强调的是其培养方式的“实践性”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金融学硕更强调的是其培养方式的“理论性”,突出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就金融专硕而言,相对于金融学硕,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培养目标体现出了更强的应用性

从教育部颁布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来看,对于金融专硕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应用性。在培养目标中一方面要求金融专硕具有较强的金融理论知识,熟悉融资交易的技术方法、金融产品的设计与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要求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与政治素质,并将这种知识与技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金融问题。金融专硕是一种应用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不难看出,和其他学科的专业学位硕士一样,金融专硕更加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这种学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明显高于金融本科,也区别于金融学硕。为了强调与生产实际的对接,目前金融专硕的培养年限相对金融学硕而言较短,全日制金融专硕培养年限一般为2-2.5年,而全日制金融学硕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4年。

(二)双导师制度得到普遍应用

与金融学硕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金融专硕的培养更加强调双导师制度。目前,金融学硕培养过程中主要是由校内在编导师进行指导与培养,但教育部对于金融专硕的培养,2009年发文明确指出要建立专业学位的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校外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参与金融专硕的实习与实践,项目研究与论文的多个环节之中。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在金融一线部门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高级人才应当与校内导师共为导师,共同承担金融专硕的培养工作。

(三)案例设置与实践在课程设置中地位更加突出

从以上的培养目标差异可以看出,相对于金融学硕,金融专硕的课程设置上对于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更为注重。作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载体,案例教学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的内涵,对于课堂气氛的调节大有裨益。通过案例教学,使得金融专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具体金融实例相结合,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任课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教学满足感也会得到加强,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金融专硕以后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于金融实践部门,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可以使得金融专硕在尚未完全走出校门,就可以学以致用,将专业金融知识实践化。相对应的是金融学硕更加强调对经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实践要求相对较低。

(四)形式的多样化在金融专硕培养中体现明显

从学位论文对比来看,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要求,金融专硕论文应当体现多样化的形式,要求金融专硕在论文中要更加紧密地结合金融实践,可以采用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主要是要体现金融专硕运用金融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具体金融问题的能力。答辩形式也可以采取多元方式,要求答辩组成员必须要有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家^。与之相对应的,金融学硕的学位论文更突出理论性与思想性,强调方法的合理性,答辩评委来源主要是高校与科研院所。

由此可以看出,金融专硕的培养更加强调是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注重的是解决金融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对于金融专硕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

三、当前金融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结构不均衡,课程体系欠合理

总体来看,各个学校金融专硕的课程设置由于学校的差别而存在差别,但这种课程设计都要遵循国家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金融专硕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五部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必修环节(如读书报告、专业外语、开题报告等)、选修课、实践环节等。一般整个金融专硕的培养方案35-40学分,从课程结构来看,理论课程一般占28-35学分,实践课程只占5-8学分。从课程结构来看,实践课程明显偏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金融专硕的培养目标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目前这种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定位不相匹配。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金融专硕进行的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偏重于应用创新研究。

金融专硕课程体系的这种实践与理论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实践领域对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的实现,进而直接影响到金融专硕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理论课程应当最终是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工具,根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规定的培养目标,金融专硕的课程涵盖金融基本理论、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风险管理、投资与财务分析等多个层面。由于金融产品定价和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是近年来才兴起的金融分支,因而,相应的师资队伍相对缺乏。有些高校甚至错误地认为,如果在专业学位硕士中设置这些课程,不但教学内容相对较难,而且对很多将来在金融一线工作的学生而言会显得枯燥无味,这造成了理论课程的金融实践指导性下降。

(二)教材建设滞后,配套师资支持不够

合理有效的金融专硕教材对于金融专硕的培养质量的提升非常重要。这种教材的建设应当根据金融实践与课程内容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订。由于国内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实践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在金融专硕的教材建设中,普遍反映出教材的更新速度与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所脱节,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政策变化较快的证券投资、金融工程领域最新教材尤其欠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来看,普遍缺乏实践型老师。相当—部分教师,学习与教学的过程都完全在学校进行,对于整个金融业务的流程缺乏实践方面的认识,对新的金融创新工具与衍生产品不敏感,缺乏必要的金融实务操作能力。0同时,高校中金融专硕的任课老师往往也承担金融学硕的教学任务,两种不同类型的金融人才由同一教师承担,造成了任课教师面临实践环节知识的更新。此外,由于经费、人员编制、人员素质等问题,使得吸收金融实务操作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其结果就是教材更新速速变慢。二是由于金融专硕是从2011年才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相关教材正在建设中,这需要一定的周期。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金融专硕使用的教材偏重于理论、新的金融案例不够多,与金融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三)实践教学基地支撑力度不够

作为高级金融应用人才,实践教学对于金融专硕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是其重要的培养环节,也是区分于金融学硕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各个高校虽然在加强金融专硕的实践环节上进行了大量工作,但从目前实际实施过程中,实习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仍然是远远不能满足金融专硕教学实践的需求。没有实践环节的加强,金融专硕在进入金融就业市场中竞争力就难以得到体现。现阶段,如何建立聘请校外导师的有效机制,如何实现产学研的订单式培养,按照金融市场的需求设置课程,如何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是摆在金融专硕实践教学的现实问题。

(四)课程监管与评估机制尚不健全

对于金融专硕而言,对于课程的有效评价与监管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多数高校在金融专硕的课程评估体系方面是有所不足的。如在保障服务方面,许多高校还是将金融专硕培养的定位低于金融学硕,将金融专硕与金融学硕的培养方式相混淆,甚至有的高校将金融专硕作为学校创收的一个项目。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对于金融专硕培养如何更好地符合社会的需求,如何更好地设计符合金融专硕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等都缺乏有效的监管与评价机制H。这种情况的出现将大大影响到金融专硕的培养质量。

四、基于能力框架下的金融专硕课程体系构建

(一)能力与能力框架

能力是为能够完成某项活动必要条件的各种特征综合。金融专硕的能力可以从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的综合框架分析。专业能力是金融专硕具备的能以学习成果表现的潜在能力,如金融专业知识、金融专业技能、金融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等,是胜任能力培养的基础。胜任能力是金融专硕通过行动展示出来的在金融工作环境中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完成工作任务4。关于能力框架,相关学者的观点有所差异,如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而多因素理论则认为智力结构是由多因素构成的,这些单个因素形成自由组合,进而形成不同的能力。借鉴相关理论,结合当前社会对金融专硕的能力需求,本文采用多因素-能力要素模式,构建一个由知识、技能、职业价值组成的三维系统的金融专硕的能力框架。

(二)基于能力框架的金融专硕课程体系的改进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基于目前的金融专硕教学的不足,要立足实践,合理分析学生的需求,强调多种方法的应用。

这种方法是由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题讲座等多方法所构成的系统。这些将大大提升金融专硕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加强案例分析。

为了达到与金融学硕不同的培养目标,在金融专硕的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突出金融理论在金融实践的应用,收集典型金融案例与相关视频资料进行案例储备。同时,将案例教学应用到金融专硕中,可以按照案例-分析-引导-解决的模式与课堂讲授内容相互交映。这种方式的案例教学与传统的金融学硕的案例分析有明显不同,既可以使得学生增加了对金融现实问题的敏感度,也强化了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把握,而且对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增加对金融实际问题的思考都大有帮助。

(2)增加课题讨论。

金融专硕的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针对性。针对金融专硕不同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进度,任课教师在授课前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要求金融专硕在课前形成有关的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分解和分配,进行相关的资料和文献查询与收集,指出理论研究和金融实务操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增加专题讨论的次数,通过相关的讨论,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进行内在理论的讲授。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金融专硕作为学习主体的特点。这种形式的课题讨论,既有助于激发金融专硕的学习兴趣与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够锻炼金融专硕对于文献和资料收集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3)多举办专题讲座。

通过举办高水平的金融专题讲座,对于金融专硕的宏观金融思维的培养,金融知识面的扩大,获取最前沿的金融信息与方法都是很有帮助的。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邀请金融领域的专家时,可以考虑多在从事金融实务中的专家中进行选择。

(4)强化金融模拟训练。

由于各个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金融业务都进行实习。此时,通过与金融实际部门相关的模拟训练就变得重要起来。这种模拟训练将金融理论知识学习、思维的提高,金融技能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激发金融专硕的学习兴趣,促进金融实践技能的提高。如讲授证券投资相关课程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在线的模拟期货交易操作、股票实验系统等,这样就能够使得金融专硕在加深对于证券期货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为成为应用型金融人才打下基础。

2.加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金融专硕培养的“无缝对接”。

首先,可以考虑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加强产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金融专硕要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请进来”主要是可以考虑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多请就职于金融领域的高级管理人员,从而改进金融专硕在实践过程的不足;“走出去”指的是金融专硕进入金融机构观摩与实习,进行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包括将相关一直从事理论研究的高校金融学老师送到金融机构进行岗位锻炼,在帮助企业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金融经验水平。

其次,高校可以与地方企业联合进行金融专硕的培养,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高校可以将自己的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资源与金融企业的软硬件和场所相结合,共同培养高级金融专硕人才。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提高金融专硕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双蠃局面。

3.积极推行双导师制。

与金融学硕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金融专硕的培养更加强调双导师制度。校外的专业导师长期从事金融方面的业务,实践经验丰富,而实践能力是金融专硕所需要的。高校应当从金融实践领域中吸收部分高水平的从业者担任金融专硕的课程讲授与学习指导,聘任为现场导师,构建双导师型的师资结构。

校外导师更多的是进行金融实践与论文选题的指导,同时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金融课程也可以交由校外导师讲授。双导师制可以将校内和校外导师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金融专硕在双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校内的系统学习与校外的金融实践,认真吸收不同类型导师的知识和经验,真正做到将所学到的金融理论知识进行提升,使得自身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推行双导师制,是多方共蠃的重要举措。在实行双导师的时候,可以考虑形成专业培养导师组,由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和业内专家学者组成。培养方案制定、招生面试、案例教学、论文指导等各个环节重大事项,由导师组集体确定。同时,由于具有自身的学科综合优势以及与金融单位进行长期合作的基础,高校同时可以将金融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与金融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金融专硕的培养质量。

4.进一步完善金融专硕的教育督导机制。

金融专硕的培养目标要求不仅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更要求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为此,对于高校金融专硕的考核评估机制应当体现出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方面的要求。对于金融基础知识的考核上,课堂学习仍然是基本的学习模式,相应的考核主要对金融专硕在金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金融学科前沿的了解度上。而从应用性的角度考核,更多地立足于提高金融专硕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主要通过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来考评。金融专硕的学位论文的考核应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意味着其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金融专硕的学位论文可以是毕业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形式。

五、结论

(一)金融专硕培养更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能力框架下的金融专硕的课程体系有利于金融专硕的实践能力培养。然而要使得课程体系发挥最大效应,双导师制度的实施、教学方法和课程的改革、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考核机制的完善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金融专硕的能力要求是动态变化的

这就意味着能力框架下的金融专硕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短期内可以相对稳定,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变化是必须的。因此,基于能力框架下的金融专硕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不断地革新,以适应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议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在改进货币资源的配置、服务农业和农村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确保金融的核心作用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与更加高效的运行,切实防范与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监管制度显得极为迫切。因为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设计依然具有相当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以及行政干预色彩,因为也就导致了金融抑制。目前的改革也仅仅是在机制上进行了一些局部上的调整,但是并没有对制度体系以及核心内容实施全面而深入的变革,导致形式上的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实施正确而合理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组织的风险,而且还能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更是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快速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1)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不够齐全,显得系统性不够强。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主要包括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其中都对金融监管进行了规定。但是以上立法中往往具有大量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却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条款,同时,监管的内容过于简单,大大落后于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且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之而得到持续发展,对于一部分新型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尚缺少一定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民间融资没有采用法制化的方式加以引导,对于高利贷仅仅按照传统社会上的公德意识来加以制约,而且就如今的金融监管法制总体结构来观察,规章的比例太大,实施就缺少足够的权威性。同时,在构成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之中的各项规范性法规之中部门规章所占比例太大一旦实施起来就缺少权威性。 (2)法律规范所具有的操作性不够强。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中,对于市场准入、市场督查、市场退出等均有所覆盖,但是更多的则是原则性规定,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因而可操作性不大。 (二)缺乏公平竞争的农村金融监管工作理念 制度不但要富有效率地合理安排权利资源,而且还应当更加公平地安排权利资源,从而实现各类金融市场主体权利实施平等性保护。缺少公平正义目标的金融市场并非是现代金融市场,而脱离开正义理念的金融监管法制并非是现代法制所倡导的制度性安排。如今的农村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体现出对于民间资本以及非公行的漠视与不公。笔者觉得,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均为社会资本中不一样的形式,而是应当分别享有相同的国民待遇。农村民间借贷监管机制应当积极促进而且体现出民间借贷监管机制之形成与发展,而不是为保护少数市场主体所具有的特殊利益。 (三)忽略甚至漠视农村地区群众的金融权利 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我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把金融问题看作是经济发展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是看作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对于民生保障这类问题的考虑不够周到,甚至会为了金融之稳定而选择牺牲公民自由融资之权利。尽管我国政府己有充分认识并且采用小额贷款的方式,允许设置村镇银行与借贷公司等形势尽可能多地增加农村资金之供给,但是这些基本上均为具体手段层面上之改革,整个农村金融监管机制在基本的理念上尚未产生根本性转变。因为农村金融市场在监管法律体系上具有局限性所以也就产生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在总量上的不足,当前,我国金融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显着的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诸多农村资本外流,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农村金融在供给上的能力,同时也造成了弱势农村群众在金融资源上获得之不足,尤其是对农村小微企业以及农户的金融供给上有所不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取得新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尚未真正形成能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客户和不同需求层次,能够提供显着差异性金融服务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以至于造成了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种类相待单调,难以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对于金融服务具有多样化与多层次之需求,进而造成农民群众无法分享到金融改革之成果。 2进一步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策略 (一)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现代金融属于法治金融,而政府的权力对于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主要是运用金融监管法制调整与规范加以实现的。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监管机构实施依法监管的重要前提,集中了监管绩效和金融监管立法之健全完善与否、质量优劣等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实现更为健康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应当积极顺应农村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而有效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应当积极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性金融监管法建这一基础,积极顺应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之中的趋势性要求,从而健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l)要及时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的主体性法制体系,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实施细则,从而强化可操作性,并且对有关法律制度加以清理,尤其是对不适应条款加以废除或者进行修订。 (2)要依据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监管情况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之趋势,形成合理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而弥补我国在农村金融监管立法领域之中的空白。 (3)要积极顺应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趋势,以保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以及促进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基础,制定出能够兼顾实效性、操作性与相应前瞻性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进而实现对农村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维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着力凸显公平保护的法律工作理念 金融监管是依据经济发展之所需而诞生的,其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业安全并非是金融监管之重要目标,也不是金融业目前存在与发展之最终目标。从这一视角来看,农村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应以全面满足农村金融业的繁荣发展为目标,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为稳定的发展,提升社会福利。因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相对来说较为特殊,而农村金融并不完全属于商业金融之范畴,农村现代金融机制应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更加公平地获得发展良机与结果为其主要目的。 (三)保障公民金融权利的实现 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人权中的重要内容,切实维护与保障我国公民的存在权与发展权,这是所有法律一定要加以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金融之本质在于为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提供资金领域的融通,切实保障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主体和利益变得愈来愈多元化,大量公民进入到市场中开始从事生产经营类活动,因为资金也就成为人们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融资实质上己成为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融资权成为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显着不均衡与不合理的条件,各中小企业以及农户得到融资显得相当困难,农户与农村工商业者在资金的需求上从未得到满足,而民间借贷也就具备了更加突出的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之功能。就这一意义而言,监管制度能够严格地限制甚至几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之存在,全面惩罚私自放贷人员。所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之本质是为各位公民的融资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而不是简单地排斥或者压制资金上的流动。 (四)强化监管制度施行金融创新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对于金融创新作用主要表现为: (1)金融监管机制之制定应当具备前瞻性。金融监管方面的政策措施应当适应于我国金融业今后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为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今后金融市场的创新问题与金融机构资产变化问题等。同时,要通过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预警体系,强化对金融体系所施行的社会性监测,从而确保农村金融体系得到稳健地运行。 (2)大力鼓励农村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所造成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应当尽可能地发挥出其所具有积极性,也就是鼓励实施金融创新,与此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抑制其不利的一面,也就是要控制消极的金融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运用金融监管让金融创新成为促进金融改革的生力军。 (3)改进农村金融监管的模式。因为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弊端所作出的反应通常比较慢,而金融行业协会的反应则相当灵敏,所以,对于金融创新所实行的监管需要更加多地依赖于实施内部监管,从而适时地调整金融监管,进而适应金融创新取得新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作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受到城乡二元金融结构造成的影响,我国农村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如今正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形势。如今,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承担着维护我国整体金融形势稳定的重要任务,而且还将履行切实解决我国农村金融资源赓乏这一重大挑战,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监管法制建设工作,切实保障我国农村金融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及对策 互联网金融服务相比传统金融服务模式而言,有低成木、便捷、省时等优点,第三方支付作为以实际电子商务交易为依托,利用网络支付的金融服务形式,在我国获得了较人成功,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额度、规模在逐年递增,而且服务的层次也在不断得以拓展,如企业的市场资金管理均已成为第三方支付涉及的服务领域。木文将剖析第三方支付的运作模式,基于反洗钱风险的防控目标来探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善的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防控体系,促进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健康发展。 一、第三方支付相关理论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定义 第三方支付依附于交易商业行为的交易而存在,开展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独立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两方之间信任度较低的商业机构或者个人之间的交易服务,在实际运营上,购方付款后相关款项首先“寄存”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供货方发货,而后在购方收到货物且无任何纠纷异议的情况下以通知方式将货款支付到供货方账户。第三方支付多依附于电子商务活动,以合作银行信用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信用问题。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服务发展现状 在我国,第三方支付包括包含网上支付、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银行卡和票据跨行清算及几种代收代付服务方式,另外,第三方支付还存在于一些产品销量较人、信誉较好的企业,主要以预付卡业务的形式存在,通过系统终端处理第三方支付服务交易。在盈利模式上,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利润源主要来白手续费和客户备付金,第三方支付平台将手续费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制定分利标准。而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为提高市场份额,甚至处在亏损经营状态,而我国又进一步限制第三方支付企业动用客户备付金开展其他商业活动,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三方支付企业积极探索扩展利润源的经营模式,但就当下而言,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处在价格竞争、服务质量、增值服务费等方面的竞争,第三方支付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还未形成明确且稳定的新利润源。 二、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洗钱风险分析 (一)网络支付的隐秘性造成的监管难度 诚然,互联网的兴起为支付服务带来了巨人的便利,且使交易双方的信任度得以上升,但是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资金转移与直接汇款的支付方式相比,在交易的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未建立完善的客户身份审核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进行匿名交易是较为容易的,这就很容易越过银行系统的身份审核监管体系,难以追溯交易资金的来源,给洗钱行为敞开了缝隙,在洗钱案件的查证过程中,一些虚拟物品的交易很难实现准确求证,交易过程较为隐秘,一些犯罪分子可以将赌博、贩毒等非法资金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实现“洗自”。 (二)交易记录的不完整导致查证困难 在第三方支付交易运作的过程中,出于客户信息安全的考虑,一般通过网络密钥对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进行保护。但是在对洗钱案例的监控和查证过程中,多采用跟踪交易记录的方式来进行,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用户资料及交易记录保护机制增加了案件查证难度。其次,通过网络交易,交易平台难以完全掌控交易的地点、时间等信息,使得交易记录信息有限,增加了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开展反洗钱案件查处的难度。 (三)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市场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但是基于反洗钱为目的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针对性立法的缺失,使得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出现的洗钱犯罪行为在法律责任追究上难度较人,法律法规的滞后是第三方支付市场反洗钱监控与查处难度人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反洗钱的专门性法律,但是此法与我国刑法中均未涵盖第三方支付洗钱犯罪的相关监管内容。 三、建议 (一)基于反洗钱为目的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监管 首先是源头管理,抬高第三方支付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金融监管机构要在牌照发放环节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审查,包括对信息系统建设、客户信息审核软硬件等方面的审查要严格开展,严格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审查,从而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减小反洗钱案例查处的难度。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白身对客户身份信息、资信状况、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审核和信息收集能力,从而有效配合相关机构对反洗钱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各交易主体也应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做好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各方要合作建立一个有反洗钱监管机构参与审阅的信息系统,保障反洗钱监管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从而在案件发生时能够收集完善的证据。第三方支付企业应不断完善反洗钱检测系统,加强技术能力,提高平台对交易信息的完整性。 (二)加强反洗钱技术队伍建设 不仅要在反洗钱监管部门建立一支具有专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还需要第三方企业能够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对反洗钱犯罪行为的敏感性,并拥有健全的支付业务知识和反洗钱技术知识,能够有能力及甲-发觉可疑交易信息,形成对洗钱行为的有效监督管理。 (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备付金监管力度 第三方支付行为主要依托银行进行资金转移来完成支付行为,商业银行是备付金的实际管理者,故此,商业银行应该完善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管理制度,对备付金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白身的信息优势,对备付金账户各种交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将违规操作反馈至金融监管机构,形成对交易风险的及时预警。 猜你喜欢: 1.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2.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3. 金融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金融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钢结构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 钢结构建筑本身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施工快等优点,与其他建筑工程相比,更具有在“高、大、轻”三个方面发展的独特优势。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钢铁产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1997年以后,我国的钢产量突破1亿吨,尽管我国是世界的钢铁产量的大国,但在钢铁应用上只占产量的3%左右。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场馆设施、首都钢铁公司的搬迁、同时十五期间我国将钢结构住宅作为重点推广的项目。为此,国家外经贸委会同冶金部制定了在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钢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建筑工程采用钢结构形式,争取在2010年建筑钢结构的用量达到总钢产量的6%,使一个发展建筑钢结构行业和市场的势头正在我国出现。

关键词:钢结构;钢结构特点;发展趋势

钢结构工程同其他结构工程相比,具有材料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生产程度高、密闭性能好、安全更可靠的特点,决定了过去在一些高度或跨度较大的结构,荷载或吊车起重量很大的结构、有较大振动的结构、高温车间的结构、密封要求很高的结构、要求能活动或经常装拆的结构、桥梁结构中应用比较广。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钢结构工程正从跨度大、多层或高层、耐热性等要求高的工业建筑足见向民用建筑发展。

1从我国钢材生产上看,越来越给钢结构建筑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老钢厂的不断更新,新钢厂不断崛起,越来越多的钢铁基地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成品钢材的品种越来越齐全,热轧H型钢、彩色钢板、冷弯型钢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为钢结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其他钢结构中型钢、及涂镀层钢板都有明显增长,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耐火、耐候钢、超薄热轧H型钢等一批新型钢已开始在工程中应用,为钢结构发展创造了条件。

2从设计、施工、钢结构工业化生产看,越来越多的标志性钢结构建筑,已经足够证明我国的钢结构建筑无论从设计到施工,还是从设计到钢结构构件的工业化生产加工,专业钢结构设计人员的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专业研究所、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施工监理单位都在日臻成熟,专业性、技术性、规模化更加完善。

随着钢结构建筑的遍地开花,我国各地分别建起了钢结构的标志性建筑,如:世界第三高度421米的上海金茂大厦,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高度279米的深圳赛格大厦,跨度1490米的润扬长江大桥,跨度550米的上海卢浦大桥,345米高的跨长江输电铁塔,以及首都国际机场,鸟巢国家体育中心,首钢钢结构厂房建筑群等等许多采用钢结构建筑体系的重要工程,标志着建筑钢结构正向高层重型和空间大跨度钢结构发展。

3从钢结构应用范围看,我国的钢结构建筑正从高层重型和空间大跨度工业和公共建筑钢结构向住在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增多,我国钢结构发展十分迅速,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建筑,已被建设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其实,我国钢结构住宅起步很晚,只是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低层和多层钢结构住宅,才使我们有了学习与借鉴的机会。1986年意大利钢铁公司和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合作介绍一种低层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Bsis,并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院内建造一栋二层钢结构住宅样板房;1988年日本积水株式会社赠送上海同济大学二栋钢结构住宅(二层),建在同济新村中;90年代个别国外公司为推广其产品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多层钢结构办公、住宅楼。大规模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施工安装钢结构住宅还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这说明了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势头良好。

4钢结构作为绿色环保产品,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相比较,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适合于活荷载占总荷载比例较小的结构,更适合与大跨度空间结构、高耸构筑物并适合在软土地基上建造。也符合环境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国策,其综合经济效益越来越为各方投资者所认同,客观上将促使设计者和开发商们选择钢结构。也正是钢结构建筑的这些优点和实用性,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并把钢结构住宅作为我国十五期间的重点推广项目。

5钢结构的发展趋势表明,我国发展钢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这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及趋势,主要来源于:

(1)我国自1996年开始钢产量超过一亿吨,居世界首位。1998年投产的轧制H型钢系列给钢结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高效的焊接工艺和新的焊接、切割设备的应用以及焊接材料的开发应用,都为发展钢结构工程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3)1997年11月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建筑技术政策》中,明确提出发展建筑钢材、建筑钢结构和建筑钢结构施工工艺的具体要求,使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合理用钢”政策转变为“鼓励用钢”政策。将为促进钢结构的推广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4)钢结构行业将出现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专业设计院、研究所,年产量超过20万吨的大型钢结构制造厂,有几十家技术一流、设备先进的施工安装企业,上千家中小企业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较规范的竞争市场。

6发展钢结构住宅是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钢结构住宅体系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标准化制作,与之相配套的墙体材料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它属绿色环保性建筑,可再生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的研究成果必将大大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前途。

随着钢结构建筑的发展,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也必将不断的成熟,大量的适合钢结构住宅的新材料也将不断的涌现,同时,钢结构行业建筑规范、建筑标准也将随之逐渐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钢结构住宅必然会给住宅产业和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

“钢结构是环保住宅,钢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概念”——21世纪钢结构将占领广阔的建筑市场。在我国目前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钢结构体系必将成为住宅结构体系的主流。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交流的进一步扩大,要建造更多的高层建筑、桥梁和大型公共场所、新型的智能化小区等建筑物的需求十分旺盛。这将为钢结构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钢结构产业兴旺发展的新局面就在眼前。

现在我国钢结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有关规范和标准已出台,国内钢产量充足,为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应及时把握其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借鉴并吸纳国外成熟技术,注意各专业间的相互配合,促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相信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

大跨度门式刚架结构厂房的设计要点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跨度门式刚架结构厂房的设计要点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厂房工程建造技术也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在建造厂房时使用大跨度门式刚架,因为这一施工结构的造价成本较低,并且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同时安装技术非常简便,因此得到很多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甚至在许多的高层建筑、仓库、展览厅当中也十分常见。基于此,论文主要对大跨度门式刚架轻钢厂房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讨,从构造、应用等方面研究其设计要点,针对一些刚架轻钢厂房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

门式刚架;厂房设计;应用;建议;

1、引言

相对于传统的厂房建筑,大跨度门式刚架厂房由于工作量较小,能够为企业节省很多的成本,并且综合效益要更高,拆卸也非常方便,适合于各种企业的施工建设,工期较短。如果企业想快速建造厂房,大跨度门式刚架轻钢厂房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近年来,很多的企业都开始着手于大跨度门式刚架轻钢厂房的设计工作,但在现阶段的工程建设中仍然会存在一些质量问题,论文仔细阐述门式刚架设计技术要点等内容,希望能给各行企业带来一点思考与启发。

2、大跨度门式刚架结构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近年来,工业的生产水平逐年提高,制造加工的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整体工业化进程进入新时代。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及运用价值都得到了跨越式的进步,大跨度门式刚架轻钢厂房是彩钢板制作成型材的结构,由于重量较轻,抗震效果好,符合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要求,受到了很多建筑师的青睐,特别是这种建筑结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安全性能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开始加大对大跨度门式刚架轻钢厂房的应用,使用成熟的钢结构技术,将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与其相结合,致使大跨度门式刚架轻钢厂房的发展前景更为明朗。目前适用于大跨度门式刚架轻钢厂房的规程为《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在规程中详细规定了刚架的跨度不能超过36m,整体房屋高度在4~9m,房屋整体的刚度结构设备应进一步加强。

3、大跨度门式刚架厂房设计要点

3.1、节省成本,合理布置结构

在正常情况下,大跨度门式刚架厂房一般会根据实际建筑的使用情况和工艺要求来确定,通常会采用9~35m,跨度在20~30m,有着最高的性价比。刚架的用钢量一般要根据其间距的大小而定,但吊车梁用钢量会随刚架间距的增大而增加,对照以往的施工经验,可以发现用无桥式吊车5~8m并与跨度相匹配,大跨度往往采用大柱距,在3~5m最为适合,如果使用10t以上的吊车或较大的悬挂荷载时柱距在6m左右。

平均的门式刚架高度在4~9m,而且桥式吊车不超过12m,屋面的坡路在1/8~21/1,屋面排水满足生产要求,尽量取坡度的最小值,可以有效减少风荷载,节省建筑材料,如果风荷载不是很大,房屋高度不高时可以适当地减少刚架的用钢量,在刚架中间柱可采用两端均为铰接的方式。

如果厂房的建筑设计跨度不是很大,可以采用单脊双坡的形式,在其他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在房脊两侧各需一根檩条,多一根房脊就需要多一根檩条,同时也要增加室内排水沟的用料,避免出现刮风下雨的情况,导致厂房积水积雪,增加厂房的荷载,如果负载过大会渗漏到厂房当中,给企业造成影响,如果厂房的跨度大,可以通过位移控制设计,采用双坡增加刚架的用钢量。因此,从节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讲,可以采用多脊多坡的方式。

3.2、构件截面设计

要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根据大跨度门式刚架的结构设计,节省用钢材料,一般会采用变截面的梁柱,通过改变截面的高度,必要时改变腹板厚度的方式。当有桥式吊车时柱采用等截面构件,屋面荷载较轻,钢梁跨度大,工字形截面在受弯构件中以受剪为主。门式刚架则考虑,充分利用板件屈曲后的强度,当截面不满足要求时,需要优先加厚翼缘版,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设计中也可以简化门式刚架的柱脚结构,减轻基础要求,进一步压缩建筑造价,如果有桥式吊车,并且侧向刚度有严格要求时,柱脚则应该设计为钢接。

3.3、支撑结构的布置与构造

大跨度门式框架的支撑体系,包括刚性系杆、柱间支撑和横向支撑。整个知识体系可以保障刚架的整体稳定性,并且可以把纵向水平荷载传递到基础。在设置柱间支撑时,可同时设置房盖的横向支撑,形成几何不变体系,在刚架转折处设置刚性系杆。如果厂房的柱较高,而且没有吊车可根据支撑的夹角设置双层柱间支撑,保持支撑与水面夹角在30°~60°,以吊车做纵向系杆设置,上下两层柱间支撑,不设置下层支撑,以减少吊车梁的温度应力。一旦上述高度采用十字形柱间支撑的角度少于30°时,上柱支撑可采用人字形或W形支撑。柱间支撑在无吊车厂房内,可采用张紧装置的十字交叉圆钢支撑,有5t以上吊车时,柱间支撑应采用型钢支撑,设置屋盖纵向支撑提高吊车梁的侧向刚度。

3.4、隅撑的设置

在建造时,要考虑到刚架横梁有可能受压,必须在受压两侧布置轴承作为横梁的侧向支撑。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往往会以隅撑作为钢梁平面外的支点来减小钢梁的压力,提高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适当减少支撑长度,增加内力。在施工中通过设置隅撑,确保安装精密度一般每隔1根檩条设置1道隅撑,中间的间隔为2~4m,进行隅撑设计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如果钢梁截面较大时,应按固定规程精确算出隅撑的强度。

第二,与隅撑相接的檩条厚度不易太薄,如果低于2mm将无法起到对钢梁的支撑效果,所以,也需要提前算出檩条局部的承压能力。

第三,关于设置隅撑的钢柱外计算长度是否可以按间距来测量,目前尚存在争议,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建议取隅撑间距的1.1倍[1]。

3.5、大跨度门式刚架端板连接设计

为了提高施工的便利性,所常使用的刚架跨度为15~36m,采用运输加工分段进行的方式到现场进行拼接安装,在安装过程当中涉及端板结构连接特点设计的内容,其中端板连接是整个节点连接设计中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广泛应用在大跨度轻型门式刚架中,与翼缘拼接和常用的腹板拼接方式相比,端板连接更能够降低材料的成本,而且能增加整体构造的稳固性,现场拼接的方式也较为方便。端板拼接有3种形式,分别为竖放、斜放和横放。端板连接也考验其承受的弯矩和剪力,按最大应力设计,采用高强度螺栓,端板连接螺栓应呈对称布置,不宜少于2排。端板的厚度也不能小于1cm,采用全熔透对接焊缝的技术,将翼缘与端板之间进行焊缝,确保焊接的质量。

3.6、屋面活荷载取值

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大跨度门式刚架设计结构,主要是根据相关的设计规范内容进行制作,经过调查发现钢结构设计规范当中对活荷载的规定为0.5kN/m2,但是如果构件的荷载面积更大,可乘折减系数0.6。大跨度门式刚架符合这种条件,取活荷载数为0.3kN/m2。

国内外对此数据有了较大的差异,国外的该房屋设计中需要考虑到0.15~0.5kN/m2的`附加荷载,但在我国的设计内容当中并没有此类的描述。所以有些厂房框架的柱梁太细,克扣负载,如果遇到大风等恶劣天气有可能会超出负载额度,很容易使厂房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在建造大跨度门式刚架时一定要注重房屋的活荷载取值,不能一味地克扣荷载,保障厂房的稳定性。

3.7、需计算好合理的跨度

跨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厂房结构的稳定性,由于不同生产流程的工艺在使用的时候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有些企业甚至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使用要求来合理配置厂房形式与大小。这种情况下需要提前计算哪一种跨度能够帮助企业节省成本,尽可能地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根据房屋的高度确定合理的跨度,首先需要计算梁高和荷载。确定2项数值后,适当加大跨度刚架的用钢量,但整体的造价会较低,能进一步节省空间,所以带来的综合效果非常好,通过计算,发现如果房檐过高跨度过大,采用中间设置摇摆柱的方式,钢量较单跨刚架能节省20%左右,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该选用较为经济的跨度[2]。

3.8、刚架间距的确定

房价的间距与房屋荷载跨度等因素相关,选用较大的间距会发现檩条的用钢量不经济。为符合规范要求,刚架柱的间距在6~9m最为适合。

3.9、柱脚的抗风措施

在实际的工程当中,偶尔会听说在大风时会把刚架柱子连根拔起,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荷载计算错误,而是在支撑柱间时忘记考虑支撑传给柱脚的力。尤其是房屋的纵向尺度较小,只涉及少量的柱间来抵抗风荷载,支撑会给柱脚带来很大的拉力,如果柱脚没有可靠的固定措施,很有可能会连根拔起,因此在容易刮大风的地区,要额外注意柱脚的抗风措施,如在柱脚设置描栓端部设描版等[3]。

3.10、防火设计方面

众所周知,大跨度门式刚架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对火灾的防护性能较差,尤其是厂房的温度变化较大时,内部的屈曲强度和弹性模量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突发火灾,温度的急速上升会使厂房的钢结构失去自身的承受能力,从而导致厂房的坍塌,为了能够提高钢结构在高温下的稳定性,有必要对钢结构采取保护措施。需要对火灾的危险类别进行划分,全体的设计人员确定门式刚架,轻钢厂房的防火等级,同时根据我国的规范和防护要求,确保钢构件的质量,在最大限度上避免高温给钢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可以采用在钢结构表面涂防火材料的措施,提高钢结构厂房的防火性能。除此之外,钢结构的设计更要从大局出发,多角度地考虑好设计工作,如按国家规范要求,设置疏散电梯安全出口,以便突遇火灾时,厂房内的工作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紧急撤离,避免企业的经济损失,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3.11、防水设计方面

大跨度门式刚架厂房所需要的材料是金属彩钢板,虽然很美观但是防水问题也一直存在,做好防水设计是建筑大跨度门式刚架厂房的必要工作。由于金属彩钢板自身的热系数较大,当接触到的外界环境发生较大的温度变化时,会产生一定的温差变化,温度变化会收缩彩钢板,从而使接口处产生位移误差,因此极容易出现漏水问题,在彩钢板的接口处是漏水问题的高发区域。钢结构体系中,钢结构本身容易受到温度变化,风荷载等外力的作用容易产生形变,支点连接处也容易产生漏水隐患。特殊部位由于材料的衔接不同,受到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力不同步,需要及时修补漏水隐患。对于金属彩钢板的防水设计,要采用以导为主、以堵为辅的方式,重视整个设计的施工过程,将防水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在设计阶段要考虑到大跨度门式刚架厂房的坡度、坡长、构件等诸多因素,科学地采用彩钢板的规格。设计合理的截面和充足的落水点,出具详细的防水构造措施,从理论上减少漏水的可能性。施工过程当中,施工人员也应该对设计进行改良,并且在施工中监督施工环节,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地整改,做好验收工作,记录房屋淋水试验,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即使在验收之后也应该定期进行检修,确定没有任何的漏水隐患后才可投入使用[4]。

3.12、计算刚架的侧移内力

现阶段,计算内力的过程中可用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在门式变截面刚架结构的内力计算过程中通常运用弹性分析法,虽然通过其他的计算方法也可以得到所需的参数,但是计算的基础精准度没有弹性分析法的精准度要高。另外,塑性分析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仅仅用在刚架拥有全部等截面的钢柱内力计算过程中。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通常是运用单元杆系有限元的方式,计算所需要的参数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在地震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作用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确定。同时,根据不同的荷载情况确定内力结果。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要确定不同荷载的具体组合情况,组合不同所造成的内力结果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在计算过程中,尽量找出截面受控的内力组合,将截面的位置控制在筑底连接柱顶以及跨梁的截面上。最后,侧移内力的影响因素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必须要确定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哪些是次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在计算的过程中通常是运用弹性分析法来确定,所以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仅需要获取标准荷载的数值,虽然其他的一些数据也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分项荷载的系数,但是由于该系数的复杂程度比较高,所以在计算过程中,一般不考虑它的影响。刚架侧移内力的计算分析结果对于刚架结构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在后期的搭建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测移的具体数值来选择相应的建设位置,因此,必须要重视该过程。

4、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我国的钢结构企业发展较晚,在实际设计当中对很多的施工细节可能要经过多次的运算才能确定,再加上很多的工作人员施工经验不丰富,导致施工效果不理想,整体的结构稳定性不高,所以需要设计人员进一步学习钢结构的知识,改变设计观念,对现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确保提高工程的设计质量,推动我国门式刚架新型钢结构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汇溪大跨度[J式刚架斜梁塑性承载力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7.

[2]张博.大跨度门式刚架结构设计与分析[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4.

[3]董超超大跨度[J式刚架抗风优化设计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

[4]潘哲霖大跨度轻钢厂房结构设计[J].浙江建筑,2011,28(03):19-21.

金融结构体系研究论文

1.建立中国区域金融体系的研究 2.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与我国金融应对策略研究 4.我国人民币汇率取向的对策与建议 5.论创建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 6.论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及洗钱制度研究 8.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9.人民币汇率与全球货币体系 10.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作用的影响 11.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12.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态势解析及改进意见 13.货币政策高透明度比较分析 14.对我国间接货币调控政策的市场缺陷分析 15.直接发行央行票据对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启示 16.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及管理策略 17.浅析热钱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8.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如何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19.论稳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20.城区存款业务发展的难点及对策 21.重建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体系的探讨 22.利率市场化条件论证与方法探讨 2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讨 24.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分析 25.国际货币体系有关问题探讨 26.国家的汇率干预有关问题探讨 27.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 28.国际金融危机及相关问题研究 29.国际信贷问题探讨 30.外汇交易有关问题探讨 31.国际金融市场有关问题探讨 32.国际收支有关问题探讨 33.我国的国际收支现状及发展趋势 34.期权理论及其在外汇交易中的运用 35.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36.国际储备题探讨 37.国际融资问题探讨 二、商业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发展理论 38.金融创新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39.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对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41.对银行导入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思考 42.我国商业银行福费廷业务的现状与思考 43.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44.对发展我国消费信贷的思考 45.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46.如何提升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 47.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讨 48.中国银行业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49.探索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 50.抵押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简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利益目标短期化 52.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54.银保合作发展刍议 55.商业银行应加强产品定价管理 56.信贷业务重组与流程再造 57.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价值取向 58.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60.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的对策与思路 61.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创新 62.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6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64.关于信贷风险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66.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评级 67.关于新商业银行法的问题 68.从世界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 69.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与途径 70.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71.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问题探索 72.商业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探讨 73.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74.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途径探讨 75.商业银行分业、混业经营利弊条件问题研究 76.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77.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问题 78.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 79.商业银行客户经理问题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81.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 82.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机制 8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探讨 84.中西方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比较分析 85.我国发展民营银行可行性问题探讨 86.民营银行在我国发展空间探讨 87.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 88.国有银行上市对其绩效影响的分析 89.我国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业绩比较:制度因素的探讨 90.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投资基金的困难所在与对策 91.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估问题探讨 92.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 93.商业银行岗位绩效考核的实证研究 94.现代银企关系问题研究 95.员工素质与商业银行现代化 三、金融监管与风险管理 96.论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化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的文献资料已经给你发过去了,请查收sohu那个,上边那些事代写,请忽略。。。

可以帮你写。

1.建立中国区域金融体系的研究 2.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与我国金融应对策略研究 4.我国人民币汇率取向的对策与建议 5.论创建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 6.论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及洗钱制度研究 8.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9.人民币汇率与全球货币体系 10.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作用的影响 11.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12.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态势解析及改进意见 13.货币政策高透明度比较分析 14.对我国间接货币调控政策的市场缺陷分析 15.直接发行央行票据对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启示 16.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及管理策略 17.浅析热钱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8.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如何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19.论稳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20.城区存款业务发展的难点及对策 21.重建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体系的探讨 22.利率市场化条件论证与方法探讨 2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讨 24.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分析 25.国际货币体系有关问题探讨 26.国家的汇率干预有关问题探讨 27.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 28.国际金融危机及相关问题研究 29.国际信贷问题探讨 30.外汇交易有关问题探讨 31.国际金融市场有关问题探讨 32.国际收支有关问题探讨 33.我国的国际收支现状及发展趋势 34.期权理论及其在外汇交易中的运用 35.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36.国际储备题探讨 37.国际融资问题探讨 二、商业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发展理论 38.金融创新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39.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对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41.对银行导入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思考 42.我国商业银行福费廷业务的现状与思考 43.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44.对发展我国消费信贷的思考 45.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46.如何提升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 47.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讨 48.中国银行业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49.探索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 50.抵押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简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利益目标短期化 52.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54.银保合作发展刍议 55.商业银行应加强产品定价管理 56.信贷业务重组与流程再造 57.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价值取向 58.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60.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的对策与思路 61.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创新 62.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6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64.关于信贷风险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66.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评级 67.关于新商业银行法的问题 68.从世界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 69.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与途径 70.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71.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问题探索 72.商业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探讨 73.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74.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途径探讨 75.商业银行分业、混业经营利弊条件问题研究 76.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77.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问题 78.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 79.商业银行客户经理问题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81.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 82.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机制 8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探讨 84.中西方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比较分析 85.我国发展民营银行可行性问题探讨 86.民营银行在我国发展空间探讨 87.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 88.国有银行上市对其绩效影响的分析 89.我国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业绩比较:制度因素的探讨 90.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投资基金的困难所在与对策 91.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估问题探讨 92.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 93.商业银行岗位绩效考核的实证研究 94.现代银企关系问题研究 95.员工素质与商业银行现代化 三、金融监管与风险管理 96.论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体育科学学位论文的基本结构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关键词定义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论文装订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1、题名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作者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示例:王军1,张红2,刘力1。

3、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4、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5、正文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 不超过五级。

6、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7、致谢

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题名(Title,Topic)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 words)引言(Intorduction)正文(Main body)

  • 索引序列
  • 学位论文体系结构
  • 金融学结构体系研究论文
  • 钢结构体系研究论文
  • 金融结构体系研究论文
  • 体育科学学位论文的基本结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