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红楼梦的翻译研究论文

红楼梦的翻译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红楼梦的翻译研究论文

2012年02月13日 10时12分,《英语网:英语论文:浅论《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意义翻译与文化取向[1]》由liuxue86.com英语我整理. ,也是考虑到《石头记》这个名字本身的故事性,强调了作者无才补天的自怜,但却失去了“红楼”,失去了“梦”,削弱了由题目引起的社会意义的联想,给内容涵盖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另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关于女主人公林黛玉的译文处理。林黛玉的住处是潇湘馆。对于这个住所的名称,作者可是煞费苦心。潇湘馆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不但有泪痕斑斑的潇竹,预示着林黛玉的秉性和坎坷的爱情悲剧结局,而且从中可以看到舜帝之二妃哀悼舜帝苍梧之死的优美中国神话的影子。可这一名称所引发的联想和感情触动,极大地提高和加强了林黛玉的形象。就像肖像画的背景一样,潇湘馆成了林黛玉这个形象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名称,霍克斯把“潇湘馆”译成了Naiad’s House. Naiad是希腊神话中的水泉女神,住在河流、湖泊和泉水中,被描写成美丽、快活和仁慈的人物。和其他仙女一样,她们虽然不能长生不老,但寿命极长。既然对潇湘馆做了这样的处理,就只好把林黛玉的绰号。 “潇湘妃子”译成River Queens霍克斯把他认为英文读者无法理解的东西,用西方文化取而代之,于是终日忧伤洒泪的潇湘妃子在这里就成了快活仁慈的水底女神。霍克斯也以牺牲原语文化为代价赢得了英文读者的青睐。 五、音译或归化翻译加页脚注释 这种处理方法在杨译本中较为常见,其目的是兼顾“名从主人”原则和便于读者理解。全书共加页脚注释70多条。 例6.“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气 杨译: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 ,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 1.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2.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霍译: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lll Xi Shi. “比干”“西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普通汉语读者心目中一个是智慧的象征,一个是美女的象征。杨译本为了让英语读者领会其深层的文化意韵,先采用意译的手法,说明黛玉聪明无比,且病弱娇美胜过西施。然后以加脚注的方式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英语读者充分了解传说中“比干”和“西施”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文化信息的移植。这种变通的手法使译文既表现原文又达意。而霍译采用直译的手法但并没有加注补义,这样,原语文化信息难免遗失,读者也会如坠云雾,更谈不上达意。 总之,翻译,如果还是翻译,必须咬住原文“意义”不放,必须忠实于原文,过于归化的译文语言,不仅产生对原文语义的截流,有时甚至还会扭曲原文含义司显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由于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共性与客观事物的某些类似属性和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个性、自然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的相异性,同一理性要领意义在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可产生不约而同、或相去甚远的心理联想和心理现实,而一些概念意义不同的词语或与外在现实相异的事物或行为也可在不同文化的民族心理生成相同或相似的心理现实。在语际转换和跨文化交际中,只有恰当、有效地将这种隐藏在不同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性部分传递出来,才能使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从文化交融的角度来看,“既然翻译的任务是要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艺术信息,形象转换就仅可作下策,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一味地执着于传统的心理、语言习惯,必然会导致堵塞文化交通的通道,损失原文信息,这是有悖于翻译在文化交融中的使命的”。译者应当尽可能地保留原语文化的特色,让译文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为译者的介入而引起的文化损失。

《红楼梦》研究论文“开篇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涉及面广,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意义深刻,其在民间的流传之广、影响力之大也是其它古典小说难以比拟的。从思想内容看,《红楼梦》是非常成功的。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对封建社会中种种矛盾的揭示,反应出那个时代社会的罪恶及其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的命运。作品以栩栩如生的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及其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表现了被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尖锐斗争,揭露了腐朽害人的封建制度必将衰亡的事实,如贾府的最终衰落;赞颂了勇于反抗的新生力量,如晴雯、鸳鸯的的斗争,宝玉终不愿做克绍箕裘的孝子,终离家出走;揭发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如司棋、晴雯的牺牲,四儿、芳官被赶出贾府,宝黛的爱情悲剧,十二女统归薄命司;褒扬了自由、平等的新生思想,如宝玉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简直是对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男尊女卑”的颠覆,宝黛爱情早以不是停留在《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之类的陈词滥调之上,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认同——对四书五经的排斥等。表明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残害以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说明曹公的创作早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要算是对人物之间性格矛盾的细致刻画,曹公将这些冲突巧妙的连接起来,情节感人,扣人心弦,从而彻底的暴露出封建礼教制造的种种恶果,有力的鞭挞了旧社会的罪恶,将一个又一个悲剧赤裸裸地揭穿出来,进而完成《红楼梦》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对于环境的描写更是为《红楼梦》这一伟大不朽作品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贾宝玉心中,女儿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可敬、最纯洁的人。无论在那个方面都远在男人之上,所以是“人上之人”,这一点尽人皆知不必废话。同时,宝玉更进一步的认为女儿是不能出嫁的,否则便变了质。由纯洁无暇的自由身、被压迫者转变为压迫者,固然可恨,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可悲,大观园自然而然的成为保护女儿们的庇护所,希望女儿们永远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以免染上男子龌龊的气味(电视剧中女主角常说的“天底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由此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男人自然是不能进入的(除宝玉和稚嫩的贾兰外,其他男性最多也只进入怡红院,而高鹗的伪作中,贾琏、王大夫竟大摇大摆迈进潇湘馆,荒唐!),园中的逍遥日子近乎完美,继而为查抄大观园的悲剧发生起到了对比和铺垫的作用,让人感伤极深,不禁潸然泪下。而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后,宝黛爱情的成熟则标志着僵持局面的基本形成:家长方面坚持薛宝钗,而贾宝玉不愿放弃林黛玉,贾府的决策者——贾母也陷入了犹豫当中。随后的人情世故的变化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各种矛盾爆发,贾家渐渐以无法维持,贾宝玉走什么路子转而成为挽救贾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只有稳重大体、家境富裕的薛宝钗才能扶持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所谓的正路就顺理成章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如平等待人的宝玉、成熟端庄的宝钗、多愁善感的黛玉、满腹心机的凤姐、逆来顺受的迎春、憨厚可爱的史湘云、情傲孤高的妙玉、善良朴实的刘姥姥等等,每个人物的性格、每桩人事和人情,都描绘的十分细腻、十分真实。宝玉是一个敢于反抗的典型。宝玉的性格是及其难得的,受周围出身低下的丫鬟们影响,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公子哥儿,却讨厌士大夫。统治者与被压迫者,本是对立的阶级,而贾宝玉却站在被压迫者一边,几乎有些恋母情结的他,很少有主子架子,以伺候丫鬟为乐。摆在封建地主阶级少爷贾宝玉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去研究四书五经做官,否则便同丫鬟、“戏子”门在一起,走下坡路,他选择了其二,十分尊重和体贴女性。另一特点便是不遵守封建制度的一般规矩,不愿与官宦往来,只要将怡红院门一关,那便是一个世外桃源。对于反对四书五经与科举这样原则性的问题,即使是宝钗、湘云劝他注意仕途经济他也立刻回斥,虽然他的恋爱婚姻问题依然等待家长为他做主,但毕竟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一个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里看地面”,作者也给予一定的肯定。林黛玉则是另一个精神反叛的典型。她幼时丧母、弃父进京,从不像薛宝钗那样以扼杀自己的个性为代价来讨好众人做一个所谓的封建淑女,也不像贾探春那样抛弃亲情以保证封建主子的威仪,更不像王熙凤那样灭绝人性来满足自己的权利欲。她至纯至善、崇尚真情却要独自面对这个充满虚伪、邪恶、贪婪、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的社会;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而命运却没有给予她丝毫同情;她坦读《西厢记》,酒后任意挥洒自己的才华。面对这样的环境,她怎能不多愁善感?不是小气、心胸狭窄,只是为唯一的知己---宝玉献出了全部,怎能不患得患失?只是百年后,孰知葬花悲?而与以上两者不同的是,薛宝钗则是封建礼教思想下的一个正面悲剧。她十分推崇那些封建思想,把其当作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的最高理想,完全沉浸在为自己编织的网中她遵守作为一个封建淑女所有规则,刻意求工的要求自己成为典范,甚至到了不惜一切的地步,不做一件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事。她把自己全部的爱藏于心中,一切去等待家长的抉择乃至支持黛玉和宝玉的结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遵守封建礼教的少女,最终却并没有的属于自己的爱情,反倒给予她的是一个悲惨的宿命。进一步的证实封建礼教的虚伪性。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一个迷恋金钱和权力、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其实她是一个对平等和幸福的追求者,面对无耻的贾瑞,她选择了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她有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贾琏在自己生日时出去偷情这件事上所做的是错误的。封建男权蹂躏了无数女子,要求女性遵守所谓的三纲五常,把原本的夫妻的转化成妻妾矛盾,逼得凤姐去迫害尤二姐等原本无辜的人,但在那个时期,这不是可悲、可怜反倒是可恶、可恨、该千刀万剐的。男权的衰落并没有给这位女强人带来空间与理解,贾府衰亡的一切责任竟都归咎于她,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凄凉。《红楼梦》无论是在题材、体裁、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都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曹公以优秀的文笔,将种种背景、各色人物、各种事件巧妙地贯穿起来,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紧凑而完整几乎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愧为一部既可读、又耐读的经典名著。

钱谷融先生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诗,都应该有诗的意味。他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是诗,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鲁迅的《朝花夕拾》都是诗,研究文学不可忘记文学作品的本质是诗。他的这番话对于翻译的研究者和文学作品的译者有很深的启示:《红楼梦》里“诗的意味”是什么,它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或隐含在内,翻译《红楼梦》时如何才能体验和再现它的“诗的意味”。这些涉及到文艺美学也涉及到翻译美学,是《红楼梦》的翻译和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红楼梦》的翻译研究虽属个案研究,但在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学和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可以汲取丰富的灵感和资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梳理总结,可以使我们的翻译研究建立在语言、文学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坚实的基础之上,在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文艺美学和翻译诗学等方面有所发现,为翻译学的建设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你个办法: 英文/《石头的故事》/大卫·霍克思/197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全书80回,3卷,依程乙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 英文/《红楼梦》/杨宪益(中)、戴乃迭(英)/1978-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卷,前80回据有正本译,后40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有戴敦邦插图 这两个最权威!!! ◆《红楼梦》外文译本 ○文别/书名/译者/时间地点/说明 一、摘译本 日文/《红楼梦序词》/森槐南/1892年4月,刊于《城南评论》/ 摘译第1回楔子,有注释 日文/《红楼梦的一节风月宝鉴辞》/ 岛崎藤村/ 1892年,刊于《女学生杂志》,第321号/ 摘译第12回末尾 日文/《红楼梦摘译》/大高岩/刊《新声》杂志1957年12月至1958年3月/摘译4段 日文/《尤三姐》/野崎俊平、志村良志/刊《文科纪要》第10期,时间不详/摘译65、66回,并注释 泰文/《红楼梦》/不详/约1809-1825年之间 泰文/《红楼梦》/素·古拉玛娄妻子/约1945-1955年之间/在泰国杂志上发表过。 俄文/《红楼梦》/科瓦尼科(德明)/1843年刊于《祖国纪事》第26期/第1回楔子。 德文/《红楼梦》/W·Y·J(丁文渊)/1928年,刊于《中国学》杂志第4期/摘译第21、22回部分情节编成 德文/《红楼梦小说之一回》/弗朗茨·库恩/译原书第18回“元妃省亲”一段,为库恩译本中第15章/刊于1932年《中国学》第7卷,富兰克福大城版。 英文/《中国诗歌》/戴维斯/1830年,刊于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第3回宝玉初见黛玉场面及《西江月词》 英文/《红楼之梦》/罗伯特·汤姆/1842年,刊于浙江宁波版《中国话》上/摘译几段供学习华语用 英文/《红楼之梦》/波拉/1868-1869年,刊于《中国杂志》上海版、香港版/摘译前8回 英文/《一个古老的故事》/伊·赫德生/刊于1928年《中国杂志》第8期,上海版/译第4回。译者《引言》中介绍宝黛钗的恋爱故事 英文/《红楼梦;孤鸿零雁记选》/袁家哗、石明译并注/1933年上海北新书局版,中英对照/为《英译中国文学选辑》第二辑 法文/《梦在红楼》/徐颂年(又译作徐仲年)/1933年德拉格拉夫图书公司巴黎版/摘译第17、27、28、31、32回 法文/《红楼梦》/鲍文蔚(中)/1943年,刊于《法文研究》第4期北京版/译第57回,中法文对照。 意大利文/《红楼梦》/马丁·培耐狄克特/1959年《中国》杂志第5期/摘译第1回楔子 二、节译本 日文/《新译红楼梦》(上卷)/岸春风楼/1916年,东京文教社出版/选译前39回 日文/《新译红楼梦》/太宰卫门/1924年,东京三星书社版 日文/《新译红楼梦》/陈德胜/1953年,神户中华文化研究所版/译前60回。 日文/《新编红楼梦》/石原岩彻/1958年,东京春阳堂版/附图 日文/《红楼梦》/富士正晴、武部利男/1968年8月,东京河出书房新一版/“为世界文学全集”第3卷 日文/《红楼梦》/增田涉、松枝茂夫、常石茂/1970年,东京平凡社版/为“奇书丛书”本 日文/《红楼梦》/立间祥介/1971年1月,东京集英社版,7月又有东京平凡社版 日文/《红楼梦》/君岛久子/不详/为儿童版 朝鲜文/《红楼梦》/金龙济/汉城正音出版社1955、1956年出版,1962年再版/再版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选集”第11、12卷出版,共2册 朝鲜文/《红楼梦》/金相一/汉城徽文出版社1974年出版/1册,任意分段标题,无回目/为“最新辑世界文学”第13卷,共72章 朝鲜文/《新译红楼梦》/吴荣锡/汉城知星出版社1980年版,回目改单句/共5册/为“中国古典文学系列”之一种 朝鲜文/《曹雪芹红楼梦》/金河中/汉城金星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共73章,1册/ 附有译者“解说”、“年表” 泰文/《红楼梦》/哇拉它·台吉高/曼谷建设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共40回/据王际真英文译本译,有洛·拉维旺序 德文/《红楼梦》/弗朗茨·库恩/1932年岛社莱比锡版,又出1948、1951、1956、1974年修订版/意译主要故事,约占全书一半 匈牙利文/《红楼梦》/拉萨尔·乔治/1959年由布达佩斯欧罗巴出版社出版,后有1962年、1964年版/据库恩本转译 罗马尼亚文/《红楼梦》/伊利亚娜·霍杰卡、维利斯库合译/1975年由米纳瓦出版社出版,共39回,3卷本/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译 阿尔巴尼亚文/《红楼梦》/不详 英文/《中国小说红楼之梦》/裘里/1892年在香港《中国邮报》版,第1册;1893年由澳门商务排印局出第2册,共56回/从第1回译至第56回,有译者序/英文第一个节译本 英文/《红楼梦》/王良志(中)/1927年于纽约出版,共95章,约60万字 英文/《红楼梦》/王际真(中)/1929年于纽约加登城的布尔戴·多兰公司和伦敦劳特莱基出版公司同时出版/全书39章/此本多次重印,在英语读者中甚有影响 英文/《红楼之梦》/王际真(中)/1958年由吐温公司出版纽约版,增订节译本,改为60章/有马克·万多伦序言 英文/《红楼之梦》/[美]弗洛伦斯·麦克休、伊萨贝尔·麦克休姊妹合译/1957年潘蒂昂公司出纽约版,1958年又出 伦敦版,1975年在美重印/据库恩本转译,有库恩序言,34幅绣像 法文/《梦在红楼》/葵尼/1957年居不勒斯公司出巴黎版/据库恩本转译又有删节,有序 意大利文/《红楼梦》/波维罗、黎却奥合译/1958年由爱诺地公司出多林诺版/据库恩本转译,有原序及马丁·培耐狄克特序 希腊文/《红楼梦》/不详据报道为1963年出版/日文《红楼梦展》第18页记录 荷兰文/《梦在红楼》/沃斯德曼/1946年克罗斯曼书店出版/据库恩本转译 三、全译文 日文/《国译红楼梦》/幸田露伴、平冈龙城合译/1920-1922年,东京国民文库刊行会版,80回,3卷/据有正本译,为“国译汉文大成”本,日汉对照,附图12幅 日文/《红楼梦》/松枝茂夫/1940-1951年出“岩波文库本”14册,岩波书店版;1955年出“世界名著全集”本,东京平凡社出版;1963年再版;1967年东京讲谈社出版/全书120回,前80回据有正本,后四十回据程乙本,有译者注,贾氏世系图 日文/《红楼梦》/松枝茂夫/1978年,新译本,由岩波书店出版,12册/全书120回,12册,每册10回 日文/《私版红楼梦》/饭塜郎/1948年连载于大阪《国际新闻》,后出单行本/据120回本编译 日文/《红楼梦》/伊藤漱平/1958-1960年,东京平凡社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全集”出三卷本;1969、1970年又出新译本,1974年重印/全书120回据俞平伯《八十回校本》及附后四十回译出/附谱、图、表等 日文/《私版红楼梦》/饭塜郎/约于1980-1981年由集英出版社出版,作为“世界文学全集”之一/全书120回以人民文学本为底本 朝鲜文/《红楼梦》/李钟泰等人译/约于1884年前后译出/全书120回,120册,每回一册,现存117册,中缺24、57、71回/汉朝对照,原载于汉城昌德宫乐善斋,后藏于藏书阁 朝鲜文/《红楼梦》/李周洪/1969年由汉城乙酉文化社出版,为“中国古典文学选”之一/全书120回,五册,回目为三字单句,卷首有《解说》 朝鲜文/《新译红楼梦》/禹玄民/1982年由汉城瑞文堂出版,为“瑞文文库”本,共6册/全书120回,回目为原文 朝鲜文/《红楼梦》/李钟泰等译/1988年4月由亚细亚文化社影印/以乐善斋本为底本,所缺三回由台湾新陆书局1957年版补配,卷首有李家源序 朝鲜文/《红楼梦新译》/冽上古典研究会译/1988年6月由汉城平民社开始出版/全书120回,8册,附有李家源《乐善斋本》序文 越南文/《红楼梦》/武培煌、陈允泽(前80回)、阮育文、阮文煊(后40回)/1962-1963年,由河内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6册,以人民文学本为底本,卷首有裴杞序 缅甸文/《红楼梦》/吴·妙丹丁/1988年,由新力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9册,以杨宪益译英文本为底本 俄文/《红楼梦》/帕纳休克、孟列夫(诗词部分)/1958年,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2册,书末附贾氏世系“谱树”,书前有费德林的“导言” 捷克文/《红楼梦》/奥·克拉尔/1986-1988年由奥德昂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册,卷首有译者“前言” 英文/《石头的故事》/大卫·霍克思/197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全书80回,3卷,依程乙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 英文/《红楼梦》/杨宪益(中)、戴乃迭(英)/1978-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卷,前80回据有正本译,后40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有戴敦邦插图 法文/《红楼梦》/李治华、雅克琳娜·阿雷札艺恩合译/1981年由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铎尔孟校阅,有译者、艾颠泊尔序/全书120回,2册,前80回据脂评本,后40回据程乙本译,有注、插图 西班牙文/《红楼梦》/何塞·安东尼奥、赵振江(中)修订、改译/1988年,由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据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校注本译 [注]以上摘译本种文字,17种版本;节译本12种文字,26种版本;全译本9种文字,19种版本。共17种文字,62种版本。

红楼梦翻译的论文题目

传达一些给别人。译者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成就也有高低,但所有译者都感到一种很大的冲动;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同行的意识就不容许我对不同译本说长道短了。"比较是可厌的"这个说法对于好的批评来说,可能并不一定是良方,不过我认为,对于各位翻译者而言,却有几分道理。也并非每个人都为这部小说的魅力所感染。我记得在1949年初,赵树理在老北大民主广场上召开的露天会议上曾说:"对于像贾宝玉之类的纨绔子弟的滑稽表演,对于唐明皇和他的小老婆的爱情生活,我们再也没有兴趣了。"(说这番话的时候,还没有认为《红楼梦》显示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伟大的红学家俞平伯则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而受到迫害。)不过,为《红楼梦》的魅力而倾倒者,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国都能找得到。伟大的汉学家瑞士裔法国人包罗·德米艾维尔有一次对我说,他记得在河内读书时,一次躺在床上读《红楼梦》,被小说所吸引,竟然没有感觉到他养的小猴子在蚊帐顶上朝下撒尿,直撒在他的身上。德米艾维尔自学了俄语,为的是能阅读原文本的《战争与和平》,然而他认为小说《红楼梦》更伟大--毫无疑问,较之普鲁斯特史诗般描述的"巴黎社会的颓废势利小人的世界"更加伟大。我译毕《红楼梦》已经多年,恐怕难以就翻译这本书的经验发表任何有益的意见了--只能说我记忆中的翻译《红楼梦》的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非常愉快的一段时光。我的工作进度很慢,但我庆幸能够从容不迫地工作,我在翻译过程中所享有的自由有人可能以为是不负责任,而我却因此而深受鼓舞。我的译本中免不了有错误,有的还很严重,到时候很可能这个译本会被替代,以至于被遗忘,而我确信,译本可能具有的优点则要部分地归于写作时所赋予它的精神--这一点我既无力分析,也难以解释。我最喜欢的英文译本--17世纪苏格兰托玛斯·厄克特爵士翻译的拉伯雷的《巨人传》--我确信,是受到同样的愉悦和自由的激励而译成的。我并不指望攀比前人的成就--而我毕竟也没有像厄克特那样拘泥于原文。不妨再想一想还有两位伟大的翻译家莫不如此:一位是《亚瑟王之死》的译者托玛斯·马洛里爵士,还有一位就是我们当代的杨宪益先生。恐怕这封信有点儿信马由缰了。2002年9月17日写于牛津 译家闵屠德先生帕来信(译文)亲爱的刘教授:在南开大学召开《红楼梦》这部杰出小说的翻译研讨会前夕,您及时告知我,我深表谢意。我对于南开记忆犹新。1980年至1982年我在天津期间,曾几度参观南开校园。至于《红楼梦》,则属于那种能改变读者人生的名著之一。我从不因当初读起这部小说而后悔。我能够成为戴维·霍克斯的学徒,并帮助他完成这部译作,是我此生的一大幸事。后四十回译本若有什么小小的功绩的话,完全仰仗我当学徒期间霍克斯为我树立的光辉典范。一想到你们将要举行的研讨会,没有哪一位翻译者不心有余悸的!任何翻译都必然存在错误和缺点。学生、学者、批评家当然有义务把它们指出来。不过我可以肯定一点:无论是霍克斯还是我本人在着手这件工作时,并非把它作为学术活动,而是出于对原作本身的热爱之情。这便是使我们工作下去的动力。关于误译,翻译过另一部名著(迪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的一位意大利翻译家曾有言在先,请允许我引录他的一句话:"望善待我的错误,愉快地度日吧!但愿你们能从阅读这部小说的原作和译作中获得乐趣和快乐!但愿你们能从阅读中获得"无害的乐趣,而对于那些仍然需要醒悟的人,也有某种警示作用。 请接受我良好的祝愿!约翰·闵福德 2002年10月4日特邀报告冯其庸 《红楼梦》硇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在全国《红楼梦》翻译研讨会上的报告求。作者简介:《红楼梦》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复杂的,要说冯其庸,翻译,我想也会更困难。我不懂翻译,但是,就算是著名红学家,我们把《红楼梦》的原文要弄明白都不容易,那么中国《红楼梦》要把它翻译成外文,这个困难就更大了。我现在只学会名誉会能把我长期以来研究《红楼梦》的一些想法、一些长,《红楼梦》学理解给大家报告一下,看看有没有用处。也许有讲刊主编得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多指教。在我要来讲《红楼梦》之前,我的两本书都同时出版了。一本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的《论红楼梦思想》,还有一本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的《红楼梦概论》,这是我和李广柏同志一起合作的,概论部分是李广柏同志起的草,我做的修改。其余部分,关于曹雪芹的祖籍、家世等,再有两篇《红楼梦》的文章都是我写的。我刚好这次都带来了。这两本书是刚刚出来的样书,讲完之后呢,我就赠送给大会,作为我的一点心意。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我讲的后面有很多引文,都在这个书里头。我只能讲一个大概,具体的资料书里面都有,而且都注明了出处。每一段引文从哪里引来的,都有交代,所以大家可以再查原书。《红楼梦》研究确实有很大的困难。这种困难从我刚开始研究到现在体会不一样。刚开始研究时知道有困难,但没想到困难有多大,直到最近这几年才觉悟出来难处确实太大。为什么有这个难处呢?就是因为曹雪芹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时代,不敢把话直率地都讲出来,拐弯抹角地来讲,话的表面的意思和话的实际意思刚好相反。有的意思虽不是相反,但是要引导你自己去想这个问题。在当时他是不得不如此,因为文字狱那么严重,就他亲身经历的就有很多次,而且其中有的就是因为写书,所以他不能不避开这一点。那么,这就造成我们今天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条门径,会永远进不去。所以在我国《红楼梦》的研究中瞎猜想的不少,现在瞎猜想的也不少,而且还觉得那样才对,其实完全不是那样的。比如说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和他的情妇谋杀而死的,这纯粹是无稽之谈。所以我觉得对《红楼梦》确实有必要认真做一次学术性、考证性、研究性的工作,把它一字一句的内涵都有证有据地弄确切。做学问最讲究证据。没有证据,创作可以,比如你写小说,不要你把证据拿出来。但是你写研究文章,没有证据,就很难了。今天主要讲怎样进入《红楼梦》,应该知道哪些问题。我想先简要地讲一下《红楼梦》所处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外部世界和这个时代的内部世界是怎么个状况。从五十年代开始,我国一直有一个很大的争论,就是《红楼梦》一书反映的民主思想属于什么性质。有一些朋友认为是封建的民主思想,这个民主思想不违反封建的一切,都是封建社会许可下的思想。另外一种见解认为这不是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属于反映资本主义萌芽这种经济现象的一种民主思想,是新的民主思想,也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一种民主思想。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准确的解决。当年何其芳同志主张第一种看法,认为是封建的民主思想。何其芳是我们的前辈,和我的交情也很好,我也不能马上看出来他这个意见准不准确,但我在感觉上已经不太赞成他的思想了。到七十年代我写过两篇文章,就明确地提出来《红楼梦》不是封建的民主思想,《红楼梦》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资本主义范畴的民主思想。这是1975年以后写的两篇文章。到了1983年我写了《千古文章末尽才》,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认识更加有一定把握了。文章写得也比较长,有三万多字,论证也比较多。这以后,红学界都比较赞成我的主张。在这本书里,我又增加了不少资料,论证了《红楼梦》这本书的思想不仅仅是新的一种民主思想,而且它跟当时学术界的思想斗争、哲学斗争是密切相关的,是跟当时哲学界许多人物一系列的反正统思潮、言论、思想一致的。这是我这几年来新做的工作。我为什么这样讲呢?我论证的理由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让我们看一看《红楼梦》的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红楼梦》的时代就是曹雪芹的时代。曹雪芹的生卒年一直有争论,究竟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但是大概的时间是可以确定的,按照我个人的意见,应该是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1715年,十八世纪初。康熙五十四年这个判断不是有证据的,任何结论都必须有证据,才能让人相信,这个没有证据,所以我要说清楚。但是没有证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是从曹雪芹死的年代往上推出来的。这样也是一种证据,一种方法,可是比直接的证据还是隔了一层。曹雪芹的死的年份也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是死于乾隆二十七年除夕,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乾隆二十七年的这个说法有证据,因为甲戌本脂砚斋有个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就是说壬午年的除夕,曹雪芹哭干了自己的眼泪,去世了。另外一个抄本也有一个同样的批,这两个都是乾隆年间的抄本。两个句子完全一样,可见没有抄错。再有1992年在通县张家湾发现一块石头,上面有"曹公讳霈墓",埋的地方叫曹家大坟。那么看起来大家长期要找寻的曹家的祖坟可能就在这个地方,因为曹家大坟这个地方老早传下来都称这个名字。而曹家在通县张家湾有它的祖业,这都是有确凿的证据的。曹频写给康熙的奏折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曹寅死了以后,曹频继任。康熙非常关心他们,就说,你究竟还剩多少产业(因为曹寅去世以后,他家业慢慢地萧条了),把你的情况告诉我,让我知道一酪? 下。曹频当时年纪还很小(当然也不是小孩了,至少也有十八九岁了),就写了个报告,报告里讲到张家湾有典地六百亩、当铺一所等。他在张家湾有六百亩地,那么估计他的祖坟就在这附近。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是"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比较可信一点。癸未那个说法呢是因为到癸未年,曹雪芹的朋友在清明节以前,写过几首诗,邀请曹雪芹清明节到他家去喝酒,那是癸未年的春天,所以是癸未年人家邀请他去喝酒,那他壬午年就没有去世。但是这个问题就有分析,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曹雪芹住在西郊的一个荒僻的山村里,他在除夕去世了,到了第二年的三月,他的朋友写封信叫他来喝酒,那完全可能是他去世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城里来,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何况自癸未年叫他喝酒的那首诗以后,再也没有人写诗给曹雪芹了,这一点也是个没有证据的证据了。没有人再跟他联系了,那可能就是后来知道他已经不在了。至于癸未年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朋友寄给曹雪芹的第二首诗了。而反过来,证明壬午除夕的记载己经有了两个。另外还有一个,墓碑上面曹雪芹的名字,曹落旁边,有壬午这两个字。那么就有三个证据,我认为是比较可信。所以从乾隆二十七年往上推,怎么个推法呢?刚好曹雪芹有个朋友叫作张宜泉的写了一首悼念他去世的诗,里面有:年未五旬而卒。在那个诗题下面有一句话,叫"年纪没有到五十岁就去世了"。但另外一个朋友也写过一首悼念的诗,诗的句子是"四十年华付杳冥",按照这个句子,有人说他只活了四十岁。四十岁和年未五旬差距很大,十年。但是大家分析的结果是张宜泉的"年未五旬"不是诗,是白话,所以他用不着凑,那么就是没有五旬也靠近五十岁。而大家觉得"四十年华付杳冥"那个句子是诗句,它必须要按平仄,要按整数,那么没到五十岁嘛,就来个四十年华。最近有个朋友有一个新的想法,他说雍正十三年,加上乾隆二十七年,刚好是四十年。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壬午除夕的说法,根据比较充实一点。上推年未五旬,就算他四十八岁吧,那么刚好是康熙五十四年,也可能是康熙五十五年,这只是 一个大概的意思。不管怎么说,康熙五十四年到乾隆二十七年这个大概的时间是没有问题的。《红楼梦》的时代应该就是曹雪芹的时代,这个时代也就是十八世纪初。在西方,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是轰轰烈烈了。1760年是瓦特发明蒸气机的年份,英国采取瓦特发明的蒸气机,进入大工业的生产时代。1760年是中国的乾隆二十五年,当时曹雪芹46岁,我们现在都重视的曹雪芹的那个叫庚辰本的抄本,就是乾隆二十五年的本子,最早的本子是乾隆十九年的,叫甲戌本。也就是说,到曹雪芹写完《红楼梦》的时候,正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轰轰烈烈的时代,还有十四、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等等这些西方一系列的思想文化的革命。那么,西方已经进入到工业时代了,中国还是在封建王朝的时代,这两者如此隔绝和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呢?我想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从明代后期,传教士来中国的不少。中国当时虽然是封建社会,是个封建专制的黑暗王国,但是跟西方还是有沟通的,其中最多的就是传教士。最有名的一个传教士叫利玛窦,就是明朝万历初年来到中国的,万历三十年到的北京。其中有一点值得讲一讲,就是他在北京编了一本世界地图,当时北京叫《坤舆万国图》。在北京印世界地图了,中国当然也包括在这个世界的范围内。如果在北京印世界地图而不把中国包括在内,那是不可思议的事。这证明中国已经列入到全世界的范围,也证明西方不断有传教士到中国来,而且把西方的科技知识、医学知识、生理知识不断地传到中国来。比如中国人原来的习惯,认为思考问题是心,所以常说凭良心。其实,心不管思维。那么是什么时候知道心不管思维,是由脑子来管思维呢?是康熙年间传教士带来的。这在我们清代学者的著作里面有明确的记载。这说明西方和中国,虽然一个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了,一个还是黑暗的封建王国,但是两者还是有沟通的。其中主要的沟通人就是传教士,他们带来的科学知识在中国还是起了相当的作用。传教士来中国并不是到明代就终止了,康熙到乾隆年间,传教士还不断地来。举一个例子,康熙年间,中国国力还是很强的。一次罗马教皇命令一个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回去,康熙皇帝热情挽留,给罗马教皇去信,说你们的某某人在我们这里住得很好,我们友好相处,希望他不要回去,还继续留在中国。罗马教皇不同意,又来信说一定要他回去。康熙就马上给他一个回信,说,"行,你一定要他回去,我马上把他的脑袋给你送回去。罗马教皇就吓得不敢再说话,也不要他回去了。这件事情一方面显示了康熙确实还是非常能干的。他和俄国人打仗也是一样,他的主旨就是,为了边疆问题,军队先打,一定要打得他们打不了了,没有办法了,再开谈判。这样,我们打了大胜仗,然后坐下来谈。所以康熙时候,国力还是很强盛的。那个时候,康熙身边也有很多传教士,把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不断地传过来。所以,不要把清代早期的社会看成是一个黑暗的、完全封闭的国,跟外国没有任何联系,其实已经有比较多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内部也会有许多现代人觉得不可理解的思潮起来。回过来要讲讲中国的内部世界,也就是曹雪芹时代中国的内部世界。到了曹雪芹的时代,清兵入关以后已经一百多年了。经过长期的政治调整,已经从明代末年的大乱,"扬卅十日","嘉定三屠"这种屠杀政策经过调整以后恢复过来。到了康熙末年,乾隆初期、中期,国力已经相当强盛。这方面的主要证明一个是人口成倍的增加。康熙五十年颁布命令:征收人丁税,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字为固定标准,以后增加的人口永不加赋。这道政策实际上是鼓励大家多生育,所以人口就猛增。到了乾隆时候,人口已经增到两亿多了。再一个是耕地的增加。到了康熙末年、乾隆中期,耕地面积成倍地增加,这证明了税收的增加,也证明了当时国库的充盈。为什么康熙到乾隆,有这么大力量不断地南巡,打那么多大仗?当时国家没有力量,不可能有这种举动。所以,到了乾隆时期,国家的经济财政繁荣起来了,发展起来了,人口孳生了,商业繁荣了,大城市增加了。当时南京、杭州、北京、天津、武汉、广州,还有很多城市,都是著名的全国性的商业大城市。而且从明代后期,已经有对外的口岸。清代初年,海关关闭了一段时间,到了台湾收复以后,海禁就开了。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就曾做过广东巡抚,管过海关。《红楼梦》里面涉及到西洋国,这就是一个原因。所以由于这个原因,清代到了康熙乾隆时期,经济恢复了。因此,从明代后期所发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这种经济形态,也不断往前发展。到了康熙时候,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时代,南京的纺织业的发展很快。曾经有一个文件,是请求曹寅向朝廷申请开放纺织业方面的限制,也就是不要限制织布机的数量,曹寅答应了,奏明了朝廷,于是就开放了限制。南京的纺织业开放以后,织布机的数量成倍成倍地增加,这都有历史记载,我也都引用在我的书里了。这也进一步地证明了工商业的飞跃发展。当时有一部分贫困的农民出卖劳动力,在南京有指定的几个劳力市场,劳力每天早上到那里去等,谁要劳力,也就到那里去雇工。这里面有的是短工,有的就长期雇下去了,这都有记载。这一点也说明尽管中国比西方晚了很多时间,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也已经在蓬勃发展了。资本主义已经从萌芽开始发展了,这是必须注意的时代动向。可是,整个社会还是封建统治,尤其是思想统治。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提倡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统治是非常严厉的。举一个例子,雍正七年,有位大臣叫谢济世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大学注》,一本是《中庸疏》。当时康熙有一段话说,从朱熹以来五百年,他所讲的话,没有一个字可以改动的。那就是康熙的钦定。所以凡是读四书五经这种书,都必须要以朱熹的注释为准。谢济世知道不知道康熙的话呢,还是什么原因,他偏偏要注释大学中庸,而且明确声明:我的注释完全不用朱熹的一套,我有我自己的看法。这一下就违反了钦定,就是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谢济世于是被杀头。文字狱从康熙二年庄廷罐的文字狱以后,层出不穷,举不胜举。上面举的例子是雍正七年,那时曹家已是抄家以后了(雍正六年抄的家)。当时曹雪芹大概十五六岁,他对此当然是记忆犹新(他那时还没有写《红楼梦》,是乾隆十九年写成的《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所以大约是乾隆十年,或乾隆九年开始写书,那时距雍正还有一段时间),这是前车之鉴。到了乾隆二十年,又有一个文字狱,一个叫胡中藻的人写了一句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被人告发了。在"清"字前面加个"浊",不就是把大清说成是污浊的吗?那时对于少数民族,汉人常说他们污浊,不干净,当时就是这么骂少数民族。在今天来说,这当然不符合我们的政策,都是兄弟民族,是一样的。可是那时的民族隔阂很大,这样,当有人告发在"清"字前面加个"浊"字明明是对满洲民族的诬蔑,因此就论斩。那个时候的文字狱,不是我们现在所想的惩罚一下那么简单,而是全家满门抄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个是严厉的程朱理学的统治,一个是不断的文字狱的发生,曹雪芹在这个时候要写《红楼梦》,这些都是他的障碍,都是他必须要思考的

提供一些翻译方向的论文题目,供参考。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英文品牌汉译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论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形成原因从《红楼梦》中了解封建社会人的等级制度贾宝玉人格分析高颚续《红楼梦》部分与蓸雪芹部分文学艺术性的差距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与对其她女性的爱有差别吗?欣赏《红楼梦》中曹公的人物刻画艺术

红楼梦研究的论文

红楼梦学术论文篇二 《红楼梦》词曲浅析 摘要:词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红楼梦》一书很好地运用了词曲这一形式。本文对柳絮词进行了分析和鉴赏。中华戏曲文化博大精深,《红楼梦》整体的思想本质受到传统的戏曲等文化的影响.对此书所出现的戏曲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联系书中的情节。词曲的不朽带来了红楼的不朽。 关键词:红楼梦 词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7-0031-02 词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形式,也是韵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红楼梦一书很好地运用了词曲这一形式,从而精彩地展现了一部拥有多种文化内涵的宏伟巨著。 一.红楼梦中词的分析 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几首词出现在第七十回中,单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些词艺术价值并不算高,却是理解这部书的重要线索。下面是对这几首词的分析。 1.1 如梦令(史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1.1.1 词牌来源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中的“如梦”得名。 1.1.2 鉴赏 词中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而且情绪上是那样地无可奈何。湘云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她和她的的整个家族正如这柳絮般此时正处于最美好的时光。惹得鹃啼燕妒。这样美好的时光不会停留太久,随着一阵东风的吹过,一切都会灰飞烟灭。所以她不得不乞求:“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1.2 南柯子(贾探春上阕,贾宝玉下阕)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1.2.1 词牌来源 《南柯子》,唐教坊曲名。此词有单调双调。单调者,始自温庭筠词“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张泌词,本此添字,因词有“高卷水晶帘额”句,又名《水晶帘》。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 1.2.2 鉴赏 探春后来远嫁不归的意思已尽于前半阕四句之中,所谓白白挂缕垂丝,用以告知亲人不必徒然对她牵挂,即《分骨肉》中说的“告爹娘,休把儿悬念……”作者安排探春写了半首,正因为该说的已经说完。宝玉的后半阕似乎在安慰她:“不要叹息它的落去,它还是会回来的。然而再见时却又要隔上一年的时间。”这又在暗示探春的远嫁,虽然要离去,但不必过分的悲伤 ,还有再见的时候,只不过要隔上不知多少时间了。 1.3 唐多令(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1.3.1 词牌来源 一作《糖多令》;周密因刘过词有“二十年重过南楼”句,名《南楼令》;张翥词,有“花下钿箜篌”句,又名《箜篌曲》。 1.3.2 鉴赏 在黛玉这首缠绵凄恻的词中,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感叹:“叹今生谁舍谁收。”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 1.4 西江月(薛宝琴)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1.4.1 词牌来源 词牌名的由来:“西江月”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吴王西施的故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1.4.2鉴赏 如果把薛宝琴这首小令与她以前所作的《赋得红梅花》诗、她口述的《真真国女儿诗》对照起来看,就不难相信朱楼梦残、“离人恨重”正是她未来的命运。就连异乡思亲,月夜伤感,在词中也可以找到暗示。此外,从宝琴的个人萧索前景中也反映出当时的一些大家族已到了风飘残絮、落红遍地的没落境地了。“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这是宝琴的惆怅,同时也是作者的叹息。 1.5 临江仙(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5.1 词牌来源 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鸳鸯梦》、《玉连环》等。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至今影响最大的《临江仙》,就是杨慎写的《三国演义》的主题词。 1.5.2 鉴赏 宝钗与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案,这是作者借以刻画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她对于人的聚散分离没有太多的感觉,因此显得很随意“任他随聚随分。”她秀外慧中:作诗唯一能和黛玉争高下的只有她,她冰肌雪肤,面若银盘,目如水杏,在贾府中博得一片欢欣。正因为如此,她对一切都充满了自信“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众女儿中她是唯一一个没有透露出伤感之情的人,一切就在她掌握之中,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忧伤的。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她的梦想在她的不可一世中终于被毁灭了。 二.关于戏曲 中华戏曲文化博大精深,《红楼梦》整体的思想本质受到传统的戏曲文化的影响很深. 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曹雪芹直接运用了大量的戏曲剧目和戏词,来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预示人物的命运等.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的发挥,将戏曲自然地融到小说里,完成了全书的悲剧故事结局。这些戏剧大都融合在全书的情节当中,是我们理解书中内容的一个重要线索。 以下是在宴会中所出现的主要戏目: 2.1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于是凤姐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说,现在唱的这《双官诰》完了,再唱这两出。” 《双官诰》写婢女碧莲完节教子,使之一举成名的故事。碧莲因尽节抚幼,终获父子之双官诰。此剧影响较大,也称《三娘教子》。这是红楼梦中正式出现的第一场戏。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贾府的荣华是怎样来的,是否也跟戏曲中一样贾府的某个祖先在艰辛之中一举成名,之后给后代们带来了无尽的繁华。这出戏无疑暗示了读者贾府走向荣华的历程。 《还魂》写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而生,出自《牡丹亭》。由死到生这一过程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宝玉这块顽石本是无用之才,在神仙道士的点化下在红尘之中游览了一趟,完成了它的使命。这一过程的情节占据了红楼内容的大部分。 《弹词》弹词,也叫“南词”。是清代民间很流行的兼有说唱的曲艺形式,此词所说的弹词是写唐朝李龟年流落江南,弹唱天宝遗事,唱昔日的繁华,今日的衰落,此出出自《长生殿》。在红楼一梦结束之时也应有个像李龟年这样的人来凭吊贾府昔日的繁华,这个人会不会就是宝玉,想必已猜到几分。 2.2十八回 元春归省庆元宵 元妃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 “豪宴”是戏曲《一捧雪》的一出。处于《一捧雪》第五回,戏中出现了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莫怀古讲自己收留的一个裱糊匠汤勤举荐给了权臣严世蕃,并第二次交代了汤勤的出身。而《红楼梦》第一回介绍了贾雨村的来历。这两段文字都极为相像。脂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而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应是贾雨村这个看似不大重要的人物在暗中使奸。 《乞巧》,乃清初洪�所撰传奇(戏曲)《长生殿》中一折,讲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脂砚斋指出“《长生殿》中伏元妃死。”乞巧一出说的是,贵妃娘娘遭到冷落之后在七月七日这一天上天台祈愿,因为七月七日是天上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在这里刘心武认为是元贵妃在皇帝进行“春�”(春季狩猎)时被缢死在樯木林中。 《仙缘》是《邯郸梦》中的一出。讲述天门少了一个扫花的人,吕洞宾无奈之下来到凡间寻找替身,找了半天,相中卢生。卢生贪恋红尘,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无法可想,情急之下,只有送他一个枕头,在梦里泄露天机。然后有了美梦的故事,卢生终于大悟,决定跟吕洞宾来到天庭,出任扫花一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邯郸梦也是一梦,红楼梦也是一梦,卢生和宝玉都是梦中之人,不免又给人以联想。宝玉最终的结局也应和卢生一样看破红尘,拂袖而去。 《离魂》是《牡丹亭》里一出,写的是杜丽娘生病魂离,沉沦于对柳梦梅刻骨铭心的思念。黛玉之死也一定是由于对宝玉的执著追求而不得,最后魂归西天。 贵妃归省本是件欢庆的事情,可所点戏目并非喜庆之剧,却是些含义深远,另人沉思甚至哀愁的曲目,这一点曹雪芹作到了不出一言而含义深远。 2.3 十九回 宁国府新年演戏 演的是《丁郎寻父》、《黄伯英大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太公斩将封神》。书中描写到“: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内中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喧叫之声,远闻巷外,满街上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独宝玉的感受是:“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这四出戏均为弋阳腔剧目,并且都是清初的宫廷戏。是以金鼓为主,音调高亢,具有通俗、粗犷、热闹的特点,但不免大锣大鼓,感到嘈杂,而且有的戏文荒诞之弊,无足文人观赏,但比较适应低俗口味。宁府所上演的剧目,说明了贾珍一族的欣赏趣味。这与荣国府里所上演的戏形成鲜明对比。 2.4二十二回 宝钗生日 宝钗点了一折《西游记》。凤姐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刘二当衣》是产生于乾隆年间的一出弋阳腔。内容是写穷汉刘二清早就上当铺扣门,但当铺大门尚未开启,他就站在门外,一边等待,一边唱着好几段弋阳腔来消磨时光。由这两出戏可看出宝钗知戏懂戏,更能揣测人的心思。至上酒席时,宝钗又点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当宝玉和宝钗谈戏到“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时,黛玉的“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大家都笑啦,继续看戏。通过这些人物的看戏评戏,反映出来黛玉的醋意,是轻松有趣的一个场景。宝钗对宝玉念一段《寄生草》,黛玉讥讽宝玉《妆疯》。《寄生草》出自明末清初剧作家邱园的《虎囊弹》之《山门》一出。通过此戏表现了宝姑娘的渊博和与二玉间的微妙关系。戏中的一曲《寄生草》暗示了宝玉后来的结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2.5 四十四回 宝玉祭奠金钏 第四十三、四回王熙凤过生日,“尤氏操办得十分热闹”,演的却是悲剧《荆钗记・男祭》,贾母薛姨妈等都看的心酸落泪,也有叹的,也有骂的。《荆钗记》,无名氏作。内容写的是王十朋与钱玉莲夫妇婚姻遭遇变故的故事。其中《男祭》演的是王十朋在江边祭奠亡妻之场景……雪芹先生为凤姐过生日的喜庆之时安排这样一出戏,似乎有点儿“别有用心”。在江边祭奠这一场景让我们联想到金川的投井自杀,宝玉这一去应该是去祭奠金钏了。 以上是对红楼梦前八十回戏曲的总结。明毛晋编有一套传奇剧本集《六十种曲》,囊括了元明优秀戏曲60部,红楼梦中几乎大部分都提到了。有些戏剧大还融合在全书的情节当中,成为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小说中上演到这么多剧目,可见作者对戏曲的研究颇深。 词曲这一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一经曹雪芹的奇特构思和巧妙运用,使得全书倍添光彩,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正因为词曲这一形式有着不朽的艺术价值,才使得红楼梦一书的价值传承至今。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岳麓书院出版社 [2] 姚民治,略论红楼梦中的戏曲文化内涵,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3,29(4),31-33 [3] 《红楼梦大辞典》 [4] 《钦定词谱》 看了“红楼梦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论文 2. 关于管理学的学术论文 3. 中文学术论文范文 4. 关于机械电子工程学术论文 5.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2篇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 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 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 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 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1.1 索隐派

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1.1.2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 政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1.1.3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1.1.4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1.1.5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1.2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政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 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1.3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1.3.1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1.3.2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政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 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政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 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图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着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着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图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启功.《启功给你讲红楼》.北京:中华书局,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红楼梦学术论文

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

关于红楼梦翻译的论文答辩问题

传达一些给别人。译者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成就也有高低,但所有译者都感到一种很大的冲动;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同行的意识就不容许我对不同译本说长道短了。"比较是可厌的"这个说法对于好的批评来说,可能并不一定是良方,不过我认为,对于各位翻译者而言,却有几分道理。也并非每个人都为这部小说的魅力所感染。我记得在1949年初,赵树理在老北大民主广场上召开的露天会议上曾说:"对于像贾宝玉之类的纨绔子弟的滑稽表演,对于唐明皇和他的小老婆的爱情生活,我们再也没有兴趣了。"(说这番话的时候,还没有认为《红楼梦》显示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伟大的红学家俞平伯则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而受到迫害。)不过,为《红楼梦》的魅力而倾倒者,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国都能找得到。伟大的汉学家瑞士裔法国人包罗·德米艾维尔有一次对我说,他记得在河内读书时,一次躺在床上读《红楼梦》,被小说所吸引,竟然没有感觉到他养的小猴子在蚊帐顶上朝下撒尿,直撒在他的身上。德米艾维尔自学了俄语,为的是能阅读原文本的《战争与和平》,然而他认为小说《红楼梦》更伟大--毫无疑问,较之普鲁斯特史诗般描述的"巴黎社会的颓废势利小人的世界"更加伟大。我译毕《红楼梦》已经多年,恐怕难以就翻译这本书的经验发表任何有益的意见了--只能说我记忆中的翻译《红楼梦》的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非常愉快的一段时光。我的工作进度很慢,但我庆幸能够从容不迫地工作,我在翻译过程中所享有的自由有人可能以为是不负责任,而我却因此而深受鼓舞。我的译本中免不了有错误,有的还很严重,到时候很可能这个译本会被替代,以至于被遗忘,而我确信,译本可能具有的优点则要部分地归于写作时所赋予它的精神--这一点我既无力分析,也难以解释。我最喜欢的英文译本--17世纪苏格兰托玛斯·厄克特爵士翻译的拉伯雷的《巨人传》--我确信,是受到同样的愉悦和自由的激励而译成的。我并不指望攀比前人的成就--而我毕竟也没有像厄克特那样拘泥于原文。不妨再想一想还有两位伟大的翻译家莫不如此:一位是《亚瑟王之死》的译者托玛斯·马洛里爵士,还有一位就是我们当代的杨宪益先生。恐怕这封信有点儿信马由缰了。2002年9月17日写于牛津 译家闵屠德先生帕来信(译文)亲爱的刘教授:在南开大学召开《红楼梦》这部杰出小说的翻译研讨会前夕,您及时告知我,我深表谢意。我对于南开记忆犹新。1980年至1982年我在天津期间,曾几度参观南开校园。至于《红楼梦》,则属于那种能改变读者人生的名著之一。我从不因当初读起这部小说而后悔。我能够成为戴维·霍克斯的学徒,并帮助他完成这部译作,是我此生的一大幸事。后四十回译本若有什么小小的功绩的话,完全仰仗我当学徒期间霍克斯为我树立的光辉典范。一想到你们将要举行的研讨会,没有哪一位翻译者不心有余悸的!任何翻译都必然存在错误和缺点。学生、学者、批评家当然有义务把它们指出来。不过我可以肯定一点:无论是霍克斯还是我本人在着手这件工作时,并非把它作为学术活动,而是出于对原作本身的热爱之情。这便是使我们工作下去的动力。关于误译,翻译过另一部名著(迪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的一位意大利翻译家曾有言在先,请允许我引录他的一句话:"望善待我的错误,愉快地度日吧!但愿你们能从阅读这部小说的原作和译作中获得乐趣和快乐!但愿你们能从阅读中获得"无害的乐趣,而对于那些仍然需要醒悟的人,也有某种警示作用。 请接受我良好的祝愿!约翰·闵福德 2002年10月4日特邀报告冯其庸 《红楼梦》硇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在全国《红楼梦》翻译研讨会上的报告求。作者简介:《红楼梦》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复杂的,要说冯其庸,翻译,我想也会更困难。我不懂翻译,但是,就算是著名红学家,我们把《红楼梦》的原文要弄明白都不容易,那么中国《红楼梦》要把它翻译成外文,这个困难就更大了。我现在只学会名誉会能把我长期以来研究《红楼梦》的一些想法、一些长,《红楼梦》学理解给大家报告一下,看看有没有用处。也许有讲刊主编得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多指教。在我要来讲《红楼梦》之前,我的两本书都同时出版了。一本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的《论红楼梦思想》,还有一本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的《红楼梦概论》,这是我和李广柏同志一起合作的,概论部分是李广柏同志起的草,我做的修改。其余部分,关于曹雪芹的祖籍、家世等,再有两篇《红楼梦》的文章都是我写的。我刚好这次都带来了。这两本书是刚刚出来的样书,讲完之后呢,我就赠送给大会,作为我的一点心意。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我讲的后面有很多引文,都在这个书里头。我只能讲一个大概,具体的资料书里面都有,而且都注明了出处。每一段引文从哪里引来的,都有交代,所以大家可以再查原书。《红楼梦》研究确实有很大的困难。这种困难从我刚开始研究到现在体会不一样。刚开始研究时知道有困难,但没想到困难有多大,直到最近这几年才觉悟出来难处确实太大。为什么有这个难处呢?就是因为曹雪芹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时代,不敢把话直率地都讲出来,拐弯抹角地来讲,话的表面的意思和话的实际意思刚好相反。有的意思虽不是相反,但是要引导你自己去想这个问题。在当时他是不得不如此,因为文字狱那么严重,就他亲身经历的就有很多次,而且其中有的就是因为写书,所以他不能不避开这一点。那么,这就造成我们今天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条门径,会永远进不去。所以在我国《红楼梦》的研究中瞎猜想的不少,现在瞎猜想的也不少,而且还觉得那样才对,其实完全不是那样的。比如说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和他的情妇谋杀而死的,这纯粹是无稽之谈。所以我觉得对《红楼梦》确实有必要认真做一次学术性、考证性、研究性的工作,把它一字一句的内涵都有证有据地弄确切。做学问最讲究证据。没有证据,创作可以,比如你写小说,不要你把证据拿出来。但是你写研究文章,没有证据,就很难了。今天主要讲怎样进入《红楼梦》,应该知道哪些问题。我想先简要地讲一下《红楼梦》所处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外部世界和这个时代的内部世界是怎么个状况。从五十年代开始,我国一直有一个很大的争论,就是《红楼梦》一书反映的民主思想属于什么性质。有一些朋友认为是封建的民主思想,这个民主思想不违反封建的一切,都是封建社会许可下的思想。另外一种见解认为这不是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属于反映资本主义萌芽这种经济现象的一种民主思想,是新的民主思想,也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一种民主思想。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准确的解决。当年何其芳同志主张第一种看法,认为是封建的民主思想。何其芳是我们的前辈,和我的交情也很好,我也不能马上看出来他这个意见准不准确,但我在感觉上已经不太赞成他的思想了。到七十年代我写过两篇文章,就明确地提出来《红楼梦》不是封建的民主思想,《红楼梦》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资本主义范畴的民主思想。这是1975年以后写的两篇文章。到了1983年我写了《千古文章末尽才》,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认识更加有一定把握了。文章写得也比较长,有三万多字,论证也比较多。这以后,红学界都比较赞成我的主张。在这本书里,我又增加了不少资料,论证了《红楼梦》这本书的思想不仅仅是新的一种民主思想,而且它跟当时学术界的思想斗争、哲学斗争是密切相关的,是跟当时哲学界许多人物一系列的反正统思潮、言论、思想一致的。这是我这几年来新做的工作。我为什么这样讲呢?我论证的理由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让我们看一看《红楼梦》的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红楼梦》的时代就是曹雪芹的时代。曹雪芹的生卒年一直有争论,究竟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但是大概的时间是可以确定的,按照我个人的意见,应该是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1715年,十八世纪初。康熙五十四年这个判断不是有证据的,任何结论都必须有证据,才能让人相信,这个没有证据,所以我要说清楚。但是没有证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是从曹雪芹死的年代往上推出来的。这样也是一种证据,一种方法,可是比直接的证据还是隔了一层。曹雪芹的死的年份也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是死于乾隆二十七年除夕,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乾隆二十七年的这个说法有证据,因为甲戌本脂砚斋有个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就是说壬午年的除夕,曹雪芹哭干了自己的眼泪,去世了。另外一个抄本也有一个同样的批,这两个都是乾隆年间的抄本。两个句子完全一样,可见没有抄错。再有1992年在通县张家湾发现一块石头,上面有"曹公讳霈墓",埋的地方叫曹家大坟。那么看起来大家长期要找寻的曹家的祖坟可能就在这个地方,因为曹家大坟这个地方老早传下来都称这个名字。而曹家在通县张家湾有它的祖业,这都是有确凿的证据的。曹频写给康熙的奏折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曹寅死了以后,曹频继任。康熙非常关心他们,就说,你究竟还剩多少产业(因为曹寅去世以后,他家业慢慢地萧条了),把你的情况告诉我,让我知道一酪? 下。曹频当时年纪还很小(当然也不是小孩了,至少也有十八九岁了),就写了个报告,报告里讲到张家湾有典地六百亩、当铺一所等。他在张家湾有六百亩地,那么估计他的祖坟就在这附近。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是"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比较可信一点。癸未那个说法呢是因为到癸未年,曹雪芹的朋友在清明节以前,写过几首诗,邀请曹雪芹清明节到他家去喝酒,那是癸未年的春天,所以是癸未年人家邀请他去喝酒,那他壬午年就没有去世。但是这个问题就有分析,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曹雪芹住在西郊的一个荒僻的山村里,他在除夕去世了,到了第二年的三月,他的朋友写封信叫他来喝酒,那完全可能是他去世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城里来,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何况自癸未年叫他喝酒的那首诗以后,再也没有人写诗给曹雪芹了,这一点也是个没有证据的证据了。没有人再跟他联系了,那可能就是后来知道他已经不在了。至于癸未年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朋友寄给曹雪芹的第二首诗了。而反过来,证明壬午除夕的记载己经有了两个。另外还有一个,墓碑上面曹雪芹的名字,曹落旁边,有壬午这两个字。那么就有三个证据,我认为是比较可信。所以从乾隆二十七年往上推,怎么个推法呢?刚好曹雪芹有个朋友叫作张宜泉的写了一首悼念他去世的诗,里面有:年未五旬而卒。在那个诗题下面有一句话,叫"年纪没有到五十岁就去世了"。但另外一个朋友也写过一首悼念的诗,诗的句子是"四十年华付杳冥",按照这个句子,有人说他只活了四十岁。四十岁和年未五旬差距很大,十年。但是大家分析的结果是张宜泉的"年未五旬"不是诗,是白话,所以他用不着凑,那么就是没有五旬也靠近五十岁。而大家觉得"四十年华付杳冥"那个句子是诗句,它必须要按平仄,要按整数,那么没到五十岁嘛,就来个四十年华。最近有个朋友有一个新的想法,他说雍正十三年,加上乾隆二十七年,刚好是四十年。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壬午除夕的说法,根据比较充实一点。上推年未五旬,就算他四十八岁吧,那么刚好是康熙五十四年,也可能是康熙五十五年,这只是 一个大概的意思。不管怎么说,康熙五十四年到乾隆二十七年这个大概的时间是没有问题的。《红楼梦》的时代应该就是曹雪芹的时代,这个时代也就是十八世纪初。在西方,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是轰轰烈烈了。1760年是瓦特发明蒸气机的年份,英国采取瓦特发明的蒸气机,进入大工业的生产时代。1760年是中国的乾隆二十五年,当时曹雪芹46岁,我们现在都重视的曹雪芹的那个叫庚辰本的抄本,就是乾隆二十五年的本子,最早的本子是乾隆十九年的,叫甲戌本。也就是说,到曹雪芹写完《红楼梦》的时候,正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轰轰烈烈的时代,还有十四、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等等这些西方一系列的思想文化的革命。那么,西方已经进入到工业时代了,中国还是在封建王朝的时代,这两者如此隔绝和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呢?我想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从明代后期,传教士来中国的不少。中国当时虽然是封建社会,是个封建专制的黑暗王国,但是跟西方还是有沟通的,其中最多的就是传教士。最有名的一个传教士叫利玛窦,就是明朝万历初年来到中国的,万历三十年到的北京。其中有一点值得讲一讲,就是他在北京编了一本世界地图,当时北京叫《坤舆万国图》。在北京印世界地图了,中国当然也包括在这个世界的范围内。如果在北京印世界地图而不把中国包括在内,那是不可思议的事。这证明中国已经列入到全世界的范围,也证明西方不断有传教士到中国来,而且把西方的科技知识、医学知识、生理知识不断地传到中国来。比如中国人原来的习惯,认为思考问题是心,所以常说凭良心。其实,心不管思维。那么是什么时候知道心不管思维,是由脑子来管思维呢?是康熙年间传教士带来的。这在我们清代学者的著作里面有明确的记载。这说明西方和中国,虽然一个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了,一个还是黑暗的封建王国,但是两者还是有沟通的。其中主要的沟通人就是传教士,他们带来的科学知识在中国还是起了相当的作用。传教士来中国并不是到明代就终止了,康熙到乾隆年间,传教士还不断地来。举一个例子,康熙年间,中国国力还是很强的。一次罗马教皇命令一个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回去,康熙皇帝热情挽留,给罗马教皇去信,说你们的某某人在我们这里住得很好,我们友好相处,希望他不要回去,还继续留在中国。罗马教皇不同意,又来信说一定要他回去。康熙就马上给他一个回信,说,"行,你一定要他回去,我马上把他的脑袋给你送回去。罗马教皇就吓得不敢再说话,也不要他回去了。这件事情一方面显示了康熙确实还是非常能干的。他和俄国人打仗也是一样,他的主旨就是,为了边疆问题,军队先打,一定要打得他们打不了了,没有办法了,再开谈判。这样,我们打了大胜仗,然后坐下来谈。所以康熙时候,国力还是很强盛的。那个时候,康熙身边也有很多传教士,把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不断地传过来。所以,不要把清代早期的社会看成是一个黑暗的、完全封闭的国,跟外国没有任何联系,其实已经有比较多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内部也会有许多现代人觉得不可理解的思潮起来。回过来要讲讲中国的内部世界,也就是曹雪芹时代中国的内部世界。到了曹雪芹的时代,清兵入关以后已经一百多年了。经过长期的政治调整,已经从明代末年的大乱,"扬卅十日","嘉定三屠"这种屠杀政策经过调整以后恢复过来。到了康熙末年,乾隆初期、中期,国力已经相当强盛。这方面的主要证明一个是人口成倍的增加。康熙五十年颁布命令:征收人丁税,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字为固定标准,以后增加的人口永不加赋。这道政策实际上是鼓励大家多生育,所以人口就猛增。到了乾隆时候,人口已经增到两亿多了。再一个是耕地的增加。到了康熙末年、乾隆中期,耕地面积成倍地增加,这证明了税收的增加,也证明了当时国库的充盈。为什么康熙到乾隆,有这么大力量不断地南巡,打那么多大仗?当时国家没有力量,不可能有这种举动。所以,到了乾隆时期,国家的经济财政繁荣起来了,发展起来了,人口孳生了,商业繁荣了,大城市增加了。当时南京、杭州、北京、天津、武汉、广州,还有很多城市,都是著名的全国性的商业大城市。而且从明代后期,已经有对外的口岸。清代初年,海关关闭了一段时间,到了台湾收复以后,海禁就开了。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就曾做过广东巡抚,管过海关。《红楼梦》里面涉及到西洋国,这就是一个原因。所以由于这个原因,清代到了康熙乾隆时期,经济恢复了。因此,从明代后期所发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这种经济形态,也不断往前发展。到了康熙时候,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时代,南京的纺织业的发展很快。曾经有一个文件,是请求曹寅向朝廷申请开放纺织业方面的限制,也就是不要限制织布机的数量,曹寅答应了,奏明了朝廷,于是就开放了限制。南京的纺织业开放以后,织布机的数量成倍成倍地增加,这都有历史记载,我也都引用在我的书里了。这也进一步地证明了工商业的飞跃发展。当时有一部分贫困的农民出卖劳动力,在南京有指定的几个劳力市场,劳力每天早上到那里去等,谁要劳力,也就到那里去雇工。这里面有的是短工,有的就长期雇下去了,这都有记载。这一点也说明尽管中国比西方晚了很多时间,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也已经在蓬勃发展了。资本主义已经从萌芽开始发展了,这是必须注意的时代动向。可是,整个社会还是封建统治,尤其是思想统治。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提倡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统治是非常严厉的。举一个例子,雍正七年,有位大臣叫谢济世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大学注》,一本是《中庸疏》。当时康熙有一段话说,从朱熹以来五百年,他所讲的话,没有一个字可以改动的。那就是康熙的钦定。所以凡是读四书五经这种书,都必须要以朱熹的注释为准。谢济世知道不知道康熙的话呢,还是什么原因,他偏偏要注释大学中庸,而且明确声明:我的注释完全不用朱熹的一套,我有我自己的看法。这一下就违反了钦定,就是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谢济世于是被杀头。文字狱从康熙二年庄廷罐的文字狱以后,层出不穷,举不胜举。上面举的例子是雍正七年,那时曹家已是抄家以后了(雍正六年抄的家)。当时曹雪芹大概十五六岁,他对此当然是记忆犹新(他那时还没有写《红楼梦》,是乾隆十九年写成的《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所以大约是乾隆十年,或乾隆九年开始写书,那时距雍正还有一段时间),这是前车之鉴。到了乾隆二十年,又有一个文字狱,一个叫胡中藻的人写了一句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被人告发了。在"清"字前面加个"浊",不就是把大清说成是污浊的吗?那时对于少数民族,汉人常说他们污浊,不干净,当时就是这么骂少数民族。在今天来说,这当然不符合我们的政策,都是兄弟民族,是一样的。可是那时的民族隔阂很大,这样,当有人告发在"清"字前面加个"浊"字明明是对满洲民族的诬蔑,因此就论斩。那个时候的文字狱,不是我们现在所想的惩罚一下那么简单,而是全家满门抄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个是严厉的程朱理学的统治,一个是不断的文字狱的发生,曹雪芹在这个时候要写《红楼梦》,这些都是他的障碍,都是他必须要思考的

研究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 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 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 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 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1.1 索隐派

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1.1.2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 政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1.1.3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1.1.4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1.1.5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1.2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政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 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1.3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1.3.1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1.3.2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政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 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政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 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图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着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着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图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启功.《启功给你讲红楼》.北京:中华书局,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红楼梦学术论文

  • 索引序列
  • 红楼梦的翻译研究论文
  • 红楼梦翻译的论文题目
  • 红楼梦研究的论文
  • 关于红楼梦翻译的论文答辩问题
  • 研究红楼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