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文化 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 教育 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 方法 。
关键词:旅游文化;特征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为“OBOR”)是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OBOR战略开始付诸行动。OBOR分为陆路与海路。陆路从西安向西,横穿西亚抵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海路从长三角、珠三角沿东南亚向西,经非洲过黑海最后抵达欧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纪下的OBOR一端为日益崛起的中华经济圈,另一端连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共同体———欧州联盟,中间是经济潜力巨大的西亚、东南亚和非洲。在OBOR战略构想下,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对话,必将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OBOR战略下的旅游文化特征,对促进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OBOR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因此,OBOR战略沿线必将呈现出人类古代文明繁荣的鲜活再现、为欣赏旖旎风光的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线路游、沿线OBOR友好城市互办旅游推广活动游、体育活动交流观光、参与、体验游和“新海上丝绸之路游轮游”等5大特征,相应的文化也呈现出这五大特征。
1.1人类古文明的鲜活再现
丝绸之路是跨越文明、贯穿古今的古代经济发展之路,对丝绸之路的重游是对人类古文明的探索与考察,具有旅游和文化挖掘发现的双重意义。2014年,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三国联合递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类古文明推向新的历史舞台。透过OBOR,不仅可以探索考察中国自秦、汉至清的灿烂文明与文化,而且还可以探索考察西亚、中亚、欧洲诸国的文明发展史,对比中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差异。
1.1.1博大丰富的汉前文明
OBOR的陆路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历史变迁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缩影。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出的旅游圈,能充分体现中华古文明。西安早在汉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将人们带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兵马俑则展现出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国力。对OBOR起点城市的考察,人们可以领略汉前中华文字的形成变化、陶器制作工艺、古建筑的特征、古代天文体系、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及丝绸文化等等。
1.1.2影响深远的汉文化
汉代是中华历史上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从汉代建立到灭亡的四百多年间,汉代王朝与古罗马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大帝国,汉王朝雄踞东方,开拓了OBOR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汉代,西南丝绸之路也在这个时期开辟,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到缅甸、印度,将汉朝先进的文化技术传播到东南亚。因此,汉代是OBOR战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游OBOR的内涵与文化功能在于探索和考证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筑文化,有著名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证,可见汉代的建筑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有史学瑰宝的《史记》和《汉书》;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还保留着这种比较原始的造纸术,对人们了解汉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的《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以及地震仪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入了解和考察探索汉代文化,对OBOR旅游品质的提升、内涵建设、转型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3辉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以强大国力为依托,以蓬勃发展的世俗文化为主体,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样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大量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外文化的输入输出,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其中丝绸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平台作用。辉煌的隋唐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畅通和频繁。考察OBOR线路,不少历史遗迹和名胜景点都是对唐朝文化的重新认知。就科技而言,隋唐发明了火药,将印刷术发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刚经》,建造了辉煌的长安城和赵州桥。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历史时期诗人辈出,影响深远,如初唐的陈子昂、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等。OBOR线路考察诗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对认识和发扬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升了OBOR区域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位于OBOR线路上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绘画、书法、乐舞于一体,有很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辉煌的隋唐文化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而隋唐文明遗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布在OBOR,因此对OBOR旅游线路的开发,是中国旅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领域。
1.1.4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品质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宋朝时期,文学、科学、理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苏轼,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散文 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对中华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还有无数的著名画家,最能代表中 国画 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 山水画 的博大意境,如今被制作成3D技术重现的《 清明 上河图》等。此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陶瓷窑为代表的手工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南北宋时期文化的OBOR综合规划,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升途径。
1.1.5文学艺术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国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代。元朝进行了大一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发展,各民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特别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对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乃至世界和平共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重回元朝时代的OBOR线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明继承元代文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出平民化与世俗化。在文学方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萌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OBOR的南线,明朝文化深远的影响着东南亚和南亚。随着丝绸文化的不断影响,中国的庭院建筑随之传入西方。
1.1.6历史巨变中的清代文化
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文明几千年,而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自大,直接导致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未能影响中国,从而使中国沦为后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防止明朝复辟,清关闭了南方的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驻扎重兵,严重影响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与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国内安定,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戏剧和绘画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后期逐步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反封建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和特征。1.1.7神秘的中西亚文化中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枢纽和中间连接点,承担着连接亚洲中华经济圈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的作用。中西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资源。中西亚还是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有辉煌灿烂的古巴比伦,是伊斯兰教、__和犹太教的发源地。研究考察OBOR线路,不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国中国,还能接触神秘的中西亚文化,最后抵达体验欧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条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1.2OBOR精品线路文化兴起
OBOR大战略下,国内旅游将此作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各地纷纷以OBOR为依托,出台《XXX旅游总体规划纲要》,形成精品线路游,并以精品线路为平台,提升精品线路文化。精品线路将极大的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颁布,建设精品线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华的旅游资源带,汇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古罗马均被OBOR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类古文明的历史及进程。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推动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北方线路上,甘肃出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计划至2020年建成20个游客容量为300万人次的大景区,形成华夏寻根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精品品牌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OBOR战略体系,着眼于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区位优势,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开放的最前沿,把丝绸之路做成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旅游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庆、陕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把OBOR线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拓旅游文化发展新境界。
1.3OBOR沿线城市文化交流频繁
OBOR战略体系下,国内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OBOR线路带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宽广深入。OBOR战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线路体系:
1.3.1西北方向的新亚欧陆桥城市文化交流
从西安经兰州,通过乌鲁木齐 出国 境线,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乌鲁木齐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成为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涵盖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于促进城市、区域的共同繁荣。
1.3.2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为核心区,通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连接了日本、韩国等许多大中城市,对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1.3.3西南方向的中国-南亚-西亚城市文化交流
从成都、重庆经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促进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3.4东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从东三省向东连接绥芬河、海参崴出海口,向西连接俄罗斯赤塔,通过老亚欧大陆桥抵达欧洲。目前,东北方向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随着OBOR线路高铁的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带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将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1.4体育活动文化交流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就曾经以“小球撬动了大球”,通过兵乓球的比赛展开了对美国的外交。如今的国际化体育赛事如NBA、F1、奥运会、洲际运动会、 足球 等,都是国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OBOR战略体系下,体育活动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对实现区域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5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于秦代,繁荣于隋唐,鼎盛于明代,以广州为起点,连接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了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从而拉开了建设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现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一体化、区域繁荣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并与亚投行遥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战略举措。
2OBOR旅游文化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OBOR战略体系下,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亚投行的建设运行,OBOR旅游承载着传播古代文明,发扬人类文明,建设现代文明的重任。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体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游呈现出旅游文化互补、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等新内涵与发展趋势。
2.1国内国际旅游文化互补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华。目前,旅游文化已经趋于大众化,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进入瓶颈阶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文化的单一和旅游文化的互补性不强。实际上,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2]。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兴趣产品、服务的开发、再生产及营销;(二)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特征、体验模式及行为。就这两点而言,只有旅游文化互补,旅游文化才能发展。OBOR线路涉及众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因此,出现极强的旅游文化互补,能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2.2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对外文化输出趋势明显,而对内文化输入、吸收、演变的趋势缓慢,这就呈现出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国内很多景区接待的游客多为境内游客,境外游客较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出境游方面,出境游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增速[3],远远高于入境游,不仅产生了国际旅游的不平衡发展,也导致了国际旅游文化失衡现象。OBOR战略下,境内境外旅游有机结合,成为系统旅游下的两个有机部分,这两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统一在OBOR下,因此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成为OBOR旅游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将出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2.3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
OBOR是贯穿古今文明的线路,将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术、教育、哲学、科技、学制等,都有着历史意义,与现代文明一起,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2.4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OBOR战略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沿线沿路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用文化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带来新的旅游消费观念,人们在日益国际化的旅游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在旅游活动中帮助他人、自觉排队、低碳出行等行为,影响和推动交际文化的发展。为适应OBOR战略体系的发展,教育、外交、建筑、交通等也融合了国际文化内容,这些新的内涵特征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创造条件。
3启示
对OBOR旅游文化特征及新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3.1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OBOR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战略合作,相应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强国家间、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依托亚洲,促进亚非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同OBOR建设相关的合作协议,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OBOR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随着OBOR建设中的互通互联,泛亚洲高铁网的建设,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将进步一步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主题。
3.2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缩写为AIIB,总部设在北京,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OBOR支撑的经济战略平台,能为“丝绸之路”基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加快中华文明文化的输出。截止2015年4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员国已达57个,大多数是OBOR战略体系下国家,这不仅为OBOR产业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还有利于OBOR战略体系下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经济战略平台,为旅游提供一体化支付等提供经济便利,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一体化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3.3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行动
2015年,国家旅游局从全局出发,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3轮讨论后,形成定稿,包括实施重点行动等内容。OBOR核心城市和区域早在OBOR战略提出后,已经做出OBOR的发展布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旅游营销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有利于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旅游升级,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3.4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旅游者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很好的处理旅游行业的专业综合知识,包括接机、酒店入住、报关、旅游景点导游等素质,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冷静面对各种问题,灵活机智的解决风俗文化问题,友好周到有耐心的处理导游过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诉求。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徐菊凤旅游学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陈传康,王新军旅游学刊1996-01-18
摘要: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现代旅游经济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的旅游业要想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就要创设一条现代旅游经济的道路,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促进旅游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刘赵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01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张海燕;王忠云;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20186 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旅游专业毕业论文
2.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本科毕业论文旅游管理
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5. 2016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6.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念,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粹。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地剖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与大学生德育的缺失原因,并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那些经过实践及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文化,至今5000多年的历史。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气魄之所在,不仅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程中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丰富内涵及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仁爱原则,注重“礼”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仁爱”思想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孔子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正是由于孔子的提倡,才使得“仁”位于“五常”之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仁爱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观念。如果说“仁”是内隐的,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那么“礼”则是外显的,是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能够侧面映射出了一个人的仁德。孔子言“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孟子云:“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这些思想均与现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相一致,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自省孝亲、感恩社会,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主张正确的“义利”观,强调恰当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义者,宜也,在传统文化中,指道德、精神的原则,而利指个人的私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为上,提倡“见利思义”精神。以义为上的理念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内涵:首先,求利务必要以受义为前提,先义后利。其次,求利的同时还需遵循义的标准。。恰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生利”、“舍生取义”,才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义后利、以义为上的优秀品质,才使得“义”成为众所周知的基本道德准则。
3.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信者,诚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代表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是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桥梁与纽带。《论语》云:“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民无信不立”,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4.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树立尊重、崇尚、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天人合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同小可的地位,它蕴涵着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思想。从哲学的视角看,“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人”皆有德,宇宙不仅是一个物质领域,更是一个生命领域、精神领域和道德的领域。天,即大自然;人,即人类。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它指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和谐统一的关系,指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归本于自然,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不断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天人相融、天人共乐的理想境界。这种理念在当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生态危机成为全球隐患的当下,何等意义,不言而喻。
二、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缺失原因
当前,尽管各高校已经加强了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是我国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令人满意,譬如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兴趣不浓、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足、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传统道德观念淡薄等。
分析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充分,学习动机不足。在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下,他们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往往只是敷衍了事。而且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还有待提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好奇心重,易受到外界新奇环境的干扰。尤其是在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冲击的影响下,他们易受到各种消极文化思潮的影响,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不停地受到西方文化的的强势入侵,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急剧下降。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再次是由于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影响。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高校往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片面地强调成绩与分数,轻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此外,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现了浓厚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倾向,重视工科等实用学科,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传统文化教育则受到了一定的忽视。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1.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设置课程计划。俗话说,理念要先行。要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让学生、家长、学校及全社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变智育至上、唯实用主义的倾向,重视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今,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大多隶属于通识课程,以选修课程方式来进行,由于许多大学的教学管理机构及大学生本身对于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的认识不足。相关课程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出现了教学流于形式、随意性大、效果无法评估等问题。因此,高校还需合理设置课程计划,建立一套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教学体系与良好的教育教学手段。
2.创设优雅的校园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氛围。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途径,还需通过各种方法与形式来帮助大学生亲近、了解传统文化,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众所周知,校园环境是承载文化精神的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离不开高雅的校园环境,因此,高校要以创建优雅的人文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良好氛围着手,以创建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元素尽可能地带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一个有着浓郁中国文化风情与韵味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优雅校园,时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滋养,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培养健康的人格。
3.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寓教于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力求专精结合、循序渐进,注重寓教于乐、引导启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多为文言典籍,可能会使初学者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古人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寓教于乐,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尽可能的展示出来,努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教学变得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5-119.
[2]李佑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窥[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82-84.
[3]张载.《张子全书》(卷六),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页2.
摘要: 本论文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为中心展开研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把握时代内涵,通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空间。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驳杂的新媒介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向,集体认同感削弱,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养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困境。关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的关系,近年来国内研究大多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及育人载体等进行论述,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手段,成为辅助性的教学工具。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性符号在承担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功用,在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养教育新模式,对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九零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在建构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伦理体系、提升个体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教育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则是当代肩负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时代的要求为依据,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将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等融合,实现并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具有时代内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寻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创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广义上讲,文化与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精神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机制具有互通性,“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传统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传统文化中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与大学生文明素养中的国家责任意识相映射;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与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相联结;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与大学生文明的交往观相关照。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可以说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意义。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明素养教育内涵互为映射,也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反思,九零后主体生长于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倾向,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历史虚无主义,使得九零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生态呈现出断裂现象,探讨传统文化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寻求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径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开拓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关照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现实环境与精神特质,开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态中,不拘泥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的单一平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明素养教育的多渠道发展。
1.整合经典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文明素养教育时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新思想的产生带来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状态,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负载新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任。而“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潜在的美育功用。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以及“恭、宽、信、敏、惠”五德与当代的文明体系构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时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亟待开辟的新途径。
2.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相融合,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新语境。九零后大学生在新媒介传播影响下,对于价值观导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受到了图片化、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与解构,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承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用,开辟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多元空间,即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目标模糊、自我管理意识单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成为完善新时期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形势下探讨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深度发展,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的融合与发展,对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新语境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现代性式微、九零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复杂性等现象,明确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价值影响及作用等,探讨传统文化现代性过程中对青少年道德进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联系,对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3.李大伟.基于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德育天地,2012,(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勤劳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不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困境,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对策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不断讲解和学生课后自学来不断获取的,但是从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毕竟还是十分有限的。从大学语文的教材可以看出,大多数课文是古代文学名篇,但数量少,有的还是阅读课文,教师一般不会进行详细的讲述,学生掌握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其在编排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很多篇目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等名篇在中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大学教材中还会继续出现。很多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学名篇篇名的认知之上,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考核之时,很多大学生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对待,其缺乏程度令人堪忧。
2、教育定位的不科学性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关注的是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导致很多大学生除了将主要的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还要抽出时间去考各种证件,比如四六级外语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种实际情况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想去看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也没有时间,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不仅是淡忘传统文化知识,甚至会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在当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鸿沟,将传统与现代分割开来。
二、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多管齐下抓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适合大学阶段使用的大学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其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多读书。教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引路人,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大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读,并通过网络、电话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开展交流,让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加深了解。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考查,要从实际出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并能为以后的生活提供理性的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考核之时,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文化连接,让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能在当代发出光彩,重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
一所好大学看的是其文化的底蕴,这一文化底蕴,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之间形成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还没有定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去形成自身的“三观”,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教育了无数大学生不断去积极进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髓,其形成的过程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是不同的时代已经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所包含的文化范畴方面,其内容则因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不存在一个大的鸿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关键点就在于古为今用,不断去发展创新,在传统文化之中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手段的不科学性与教育定位的不明确等不足,面对现实之中存在的困境,应采取多管齐下抓传统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等措施,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当作学校的重要事情来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让全体大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方面的意识,肩负起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宝梅.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2] 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宝。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规范日常教育,重视契机教育,引领大学生深入领会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学说
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攻坚期,这是一个破旧出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一句话,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随着现代化的铺开,各种外来价值体系的冲击及本土道德价值体系依托的本体即儒家文化的弱化,造成部分人价值观扭曲、精神失落,甚至道德败坏。青年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重要课题。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宝,是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沉淀在历史中的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积淀有效地调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着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协调天、地、人之间关系的一副良剂。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学说的精华思想中包含不少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内圣外王、以仁为内在要求,以礼为外在规范的思想体系。虽然儒家学说集糟粕与精华于一身,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内心道德层面的自身约束,强调由己达人的社会实现模式。这种道德层面的约束,内修“仁”,外靠“礼”,通过“仁”、“礼”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给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现实要求。根据抽样调查显示,93%的学生是热爱祖国,奋发向上,进德修业,拼搏进取的。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他们勇于拼搏,重视能力的提升和品德的锤炼;他们积极活泼、思想开放、富于创新意识。然而,随着全球化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转型、社会格局的急剧变革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影响,出现责任感不强、自我意识突出、自我约束能力弱、意志品质薄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一定要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用的养分,重新构造适应新时代的价值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规范日常教育,引领学生从读书交流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坚忍的意志品质为重点,制定《实施方案》、《管理规定》和《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日常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积极开展励志读书活动,要求每人在大学期间阅读30至40本课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每月至少上交一篇读后感,参加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当前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讨论,要求每人参加一次讨论活动。通过健全管理机制,推进阅读活动常规化、机制化,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阅读交流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怡情养志、励志成长。
2.重视契机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修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励志成语、名言警句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美好希望,传递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可以定期开展“国学经典知识大赛”、“励志成语大赛”等教育实践活动,引领青年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怡情养志,励志成长,进而深入领会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鲍鹏山.论语新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曾程,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研究[J].人文论坛,2014.
资本结构是以债务、优先股和普通股为代表的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比例,主要是指企业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本结构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议资本结构
【摘要】资本结构是财务管理的重点,也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对资本结构的分析是企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MM理论 代理理论 啄食顺序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
一、资本结构理论概述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的不同来源所各占得比重,而企业的长期资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债务资本、所有者权益,因此企业的资本结构问题的讨论又是企业债务资本所占比重的分析。资本是企业所有生产运作的源头,存在与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资本结构分析对企业的融资决策、项目投资、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常见资本结构的理论有MM理论、代理理论、啄食顺序理论。
(一)MM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的Modigliani和 Miller教授提出,因此简称为MM理论,初次提出时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 比率由零增加100 %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这是最初的MM理论,在后期修正MM理论时考虑了所得税的影响,由于负债的利息是免税支出,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公司只要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的不断增加,而不断降低其资本成本,负债越多,杠杆作用越明显,公司价值越大。当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时,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此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不论是初期的MM理论还是修改后的MM理论都是关于资本结构的两个极端,都存在缺陷既没有考虑个人所得税有没有考虑代理成本,且它的前提条件是完善的资本市场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然而现实中不存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且还有许多阻碍资本流动的因素,尤其是所得税对各个公司而言都是存在的,因此MM理论不适用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二)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的前提是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归属权不同,且所有者与管理者追求的利益目标有所偏离。代理关系有三种:股东与债务人的代理关系、股东与管理者的代理关系、管理者与债务人的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不同,双方的契约不同,信息不对称,因此会产生代理成本。为了降低代理成本,企业对股权和债权结构的选择安排问题进行了研究,强调了企业产权结构的关键是剩余权益与所有权相统一。
但是代理理论的缺陷在于它认为委托代理的层次和链级越多代理成本越多,所以降低地代理成本的方法在于减少代理层次和链级。但实际情况下,委托代理的层次与链级越来越多,类似于线上产品的代理分级越来越多,因此代理成本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与现实相符。其次,代理成本的产生基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偏离,但在现实中企业的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基本一致,因此代理成本非常低。且仅存的不一致随着激励体制的完善会逐渐消失,因此强调两者利益的偏离是不恰当的。
(三)啄食顺序理论
啄食顺序理论的产生源于MM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权衡理论。若MM理论严格成立,则啄食顺序理论不成立,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MM理论的假设太过严苛,因此很多情况下是不成立,于是产生了啄食顺序理论。这一理论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分为:
(1)在主要考虑债务融资给企业所带来的税收屏蔽效应以及财务、破产风险和相应的成本的条件下,得出了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具有相关关系;至少在理论上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可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论。
(2)在综合考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破产风险(不考虑破产成本)对企业的影响的条件下,得到了企业的价值仍然是同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的。
(3)在主要考虑企业内外关系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相应的代理成本的条件下,得到了企业价值同资本结构相关,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的结论。
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面对不同的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针对具体的不同情况要用不同的理论加以分析。而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具体因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通常有销售增长率、融资偏好、行业特征、股权结构、资产结构等方面。销售增长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越多,企业的负债融资水平越低,负债水平就越高。对于资产结构来说,一般性资产比特殊资产更容易抵押、质押获取贷款,提高资产负债率。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通常包括行业环境、资本市场环境、企业信誉等。资本市场运行稳定完善,则利率水平低,融资渠道多,融资方式多元则可改良企业的资本成本。
三、资本结构的定量分析
运用相应理论分析企业资本结构若仅仅从如上文的定性方面进行观察讨论,难免会因信息不对称以及主观因素而影响分析结果,与真实的结果有所偏离无法真正对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起导向作用,因此仍需从定量角度进行分析。定量分析的方法包括:
(一)资本成本比较法
资本成本比较法,是指在不考虑各种融资方式在数量与比例上的约束以及财务风险的差异时,通过计算各种基于市场价值的长期融资组合方案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并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的融资方案,确定为相对最优的资本结构。
(二)企业价值比较法
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资金结构下公司的市场总价这来确定最佳资金结构的方法。
(三)无差别平衡点法
当存在负债融资和发行股票筹资两种备选方案时,当预计的息税前利润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息税前利润时,负债筹资方式较好,反之,普通股筹资方式较好。
尽管各个方法有其优点,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我们所要求的最佳目标结构不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数值比例,而应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企业的资本结构应在这个适度的范围内波动,并不是维持最佳的资本结构,而是根据实际的资本结构与最佳资本结构的差别,通过调整企业负债率而不断调整资本结构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学琴.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月第1.
[2]MBA核心课程编译组.融资决策[A].财务总监[C].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试论资本结构及其优化
摘要:该论文主要论述了资本结构的概念及如何优化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的概念从二个方面来论述:一是资本结构的定义;二是资本结构的类型。优化资本结构也是从二个方面来论述:一是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方法;二是对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措施。
关键词:保守型资本结构;中庸型资本结构;风险型资本结构
一、什么是资本结构?
(一)资本结构的概念
资本结构也称融资结构,它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时,由不同的渠道取得的资金之间的有机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不仅包括负债与权益的构成比例关系,而且包括全部负债中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构成与比例以及权益资本内部的构成与比例。资本结构涉及到企业筹资,经营,利益分配等各个方面,是影响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检验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
(二)资本结构的类型
不同的资本结构,其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是各不同的。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获取某类资本所要村出的代价。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筹措资本对资金的供应者承担的义务和可能发生的风险。最佳的资本结构是资金成本最低而财务风险最小的融资结构。事实上,这种资本结构是不存在的,低资金成本往往伴随着高财务风险,而低财务风险又与高资金成本相联系。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财务风险与资金成本之间衡量,选择最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资本结构。在实践中存在三种资本结构类型:保守型资本结构,中庸型资本结构,风险型资本结构。
保守型资本结构,是指在资本结构中主要采取主权资本融资,且在负债融资结构中以长期负债为主。在这种资本结构之下,企业减轻了短期偿债的压力,财务风险较低,但是由于主权资本融资与长期负债融资的成本较高,又会加大企业的资金成本。由此可见,这是一种低财务风险,高资金成本的资本结构。一般适用于偏好低财务风险的经营者,刚刚新建的企业,或是规模较小的企业。
中庸型资本结构,是指主权资本融资与负债融资的比重主要根据资金使用用途来确定,即主权资本融资与长期负债融资用于购买企业厂房,机器设备等长期资产,而流动负债融资主要用于购买材料,燃料,办公用品等流动资产。同时,还应使主权资本与负债资本融资的比重保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上。由此可见,这是一种中等财务风险和中等资金成本的资本结构。大多数企业界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调节主权资本与负债资本融资的比重,采用中庸型资本结构。
风险型资本结构,是指在资本结构中主要采用负债融资,流动负债也被长期资产大量占用。在这种资本结构之下,企业主权资本很少,资金成本很低,但是有大量负债融资,企业得面对严峻贷款压力,高财务风险,以及随时都有破产的可能。由此可见,这是一种高财务风险峰,低资金成本的资本结构。在实践中,高风险行业必然带来高额的利润,所以只有特殊的企业,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采用风险型资本结构。
二、如何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一)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方法
企业在筹措资金时,随着周围经济环境的变化,资本结构也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结构调整过程。资本结构的调整方法有两种:存量调整和流量调整。
存量调整是在企业现有资产规模下,对现存自有资本和负债进行结构上的相互转化,存量调整主要运用于企业负债比例过高。
流量调整是通过追加或缩小企业现有的资本数量,以实现原有资本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方法一,追加企业现有资本数量。若企业资产负债比率过低,且企业效益良好时,为充公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可以追加贷款。优化资本结构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适宜比例。企业可以通过比较投资利润率与资金成本率的高低来决定贷款的多与少。一般来说,当投资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率时,贷入的资金越多,企业的经营者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投资者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当投资利润率低于资金成本率时,此时,企业管理者要尽可能减少借入资本,充分利用自有资本,企业的所有者才不至于流失更多本该所于自己的利润。方法二,缩小企业现有资本数量。若企业资产负债比率过高,财务形象欠佳,可以通过提前偿还债务,提高企业信用等级等方法。
(二)对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措施
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上存在着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负债筹资是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在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利息在企业支付所得税之前支付;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要求的报酬也相对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负债筹资的资金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方式,但是不能用单项资金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企业总资金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必须考虑到财务风险的加大对资金成本的影响。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不同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资本优化措施。
对于规模小,或新建的企业,首先,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以本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标准,控制好本企业的负债融资。其次,由于企业新建或规模较小,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可尽量采用主权资本融资;同时在负债融资中又以长期负债为主。这样做,虽然会增加资金成本,但可减轻企业短期偿债压力,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就众多的一般企业而言,虽然资产负债率较高,但是企业经营基本上是不盈不亏,或略有节余,或略有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其资本结构应以存量调整为主。充公利用债转股这一政策,对企业银行不良贷款进行债务重组。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投资主体,实行债权转股权,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份分红。从而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对经济效益好,规模大,且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由于其抗风险能力较强,要降低资产负债率,可采用流量调整的方法。增加企业现有资产数量,追加权益性资本或增加贷款,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原有资本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资本结构是企业 财务管理 和资本运营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研究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资本结构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资本结构方面论文篇1 论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 【摘要】对于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负债比率越高,公司绩效越好;也有的研究结果却恰恰相反——这被称为资本结构之谜。为了破解这一谜题,本文提出了公司规模可能影响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猜想,并分别对在A股主板和中小版上市的公司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不同规模的公司其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确实不同,这也就证实了我们提出的猜想。 【关键词】资本结构;公司绩效;企业规模 一、引言 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本结构包括资本的属性结构和资本的期限结构。资本的属性结构是指企业不同属性的资本(即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而资本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的资本(如长期债务资本与短期债务资本)的比例。由于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税收规模、治理结构等,进而就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如何通过融资方式的选择来实现其经营绩效的最优化,即如何确定最优资本结构,就成为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治理实务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对于这个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即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起源于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教授提出的MM理论: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下,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然而,这些假设条件过于苛刻,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因而其结论也就难以成立,但它开启了学界研究企业最优资本结构问题的闸门。此后,大量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然而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这就是所谓的“资本结构之谜”。 二、理论回顾与文献评述 1.理论回顾。(1)MM理论。MM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也就是说,公司债务比率在从零增加到100%的过程中,企业价值及资本成本不会发生变动,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2)修正的MM理论。修正的MM理论是对最初的MM理论的修正和改进,考虑了企业所得税的影响,认为由于债务资本的利息支出是免税的,债务资本的使用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进而提高公司价值。即公司绩效与负债比率正相关,100%的负债率是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3)米勒理论。MM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莫顿·米勒教授在1976年提出了所谓的米勒理论,认为修正的MM理论高估了负债的税盾效应,因为个人所得税的存在部分地抵消了个人从投资中所得到的利息收入。但是个人从投资中所得到的利息不会被全部抵消,因此修正的MM理论依然是成立的,但最有负债率低于100%。(4)权衡理论。权衡理论认为,MM理论忽略了两个重要因素——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而事实上只要使用债务资本,它们就可能会出现。在考虑进这两个影响因素后,负债虽然可以给企业带来节税效应,使企业价值增大,但是随着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提高,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也会增加。只有使得负债的节税收益与财务拮据成本以及代理成本之差达到最大的资本结构才是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5)优序融资理论。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当公司面临融资需求时,最优的融资顺序是首先选择内源融资,然后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考虑进行权益融资。而且经营业绩越好的公司面临融资需求时,越倾向于内部融资,即企业的优先融资顺序为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因此,业绩优良的公司往往拥有较低的资产负债率。 2.文献评述。显然,上述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结论却并不相同。因此,许多研究者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来考察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1)国外方面,Titman和Wessels (1988)对美国制造业中469家上市公司1972~1982年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绩效与负债比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Jordan、lowe和Taylor(1988)以275家英国中小型私营企业为样本,对其1989年到1993的财务数据进行了研究,得出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比率正相关的结论;Frank和Goya(2003)使用了美国的非金融类企业从1950年到2000年的近20万个观测变量的庞大数据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公司绩效与资本结构正相关。(2)国内方面,余景选和郑少锋(2010)以沪深交易所2000年之前上市的农业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呈现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王娟和杨凤林(1998)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选取了涉及41个行业的461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们在1997年12月31日的筹资结构状况,发现盈利能力与负债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刘东辉和黄晨(2004)运用回归分析的 方法 对295家A股上市公司的市场价 值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可见,实证研究也出现了相反的结论。这是否表明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一确定的?是不是存在其他的因素影响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一个猜想: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可能是不确定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的规模。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型上市公司和中小型上市公司分别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来探讨公司规模对于其资本结构与公司经营之间的关系是否有影响。另外,本文还将负债比率区分为流动负债比率和长期债务比率,研究两者各自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三、样本选取和模型设计 1.样本选取。基于比较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了两个样本。样本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1)行业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只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到两家;(2)剔除在研究期间发生过大 规模的追加投资或者股东撤资的企业;(3)剔除金融类上市公 司,因为金融类公司资产与负债的划分方式与其他行业的公司有着明显的区别;(4)剔除在研究期间被ST或PT的企业。按照上述原则,最后从在深证中小板块上市的企业中选取了代表性较强的100家作为样本一,从入选沪深300指数的三百家蓝筹股中选取了代表性较强的97家企业作为样本二。两个样本的时间跨度分别为2005~2010年和2000~2010年。 2.变量和模型。(1)解释变量。本文不仅要考察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还要考察流动负债和长期债务各自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所以,模型的解释变量为流动负债比率(CLAR)和长期债务比率(LLAR)。(2)被解释变量。显然,被解释变量是公司的经营绩效,而用于反映公司绩效的变量,使用较多的是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以及市盈率等,本文采用的是净资产收益率(ROE)。(3)控制变量。为了增强模型的可靠性,将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作为成长性指标(ROG)加入模型,因为公司的成长性与公司的经营绩效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一家公司的预期成长能力会直接影响公司当期生产销售状况以及未来的经营情况。另外,为了保证数据之间的可比性和使用的方便性,本文将CLAR、LLAR、ROE以及ROG这五个变量的数值同时乘以一百,以去除百分号。所以,模型的是形式为:ROE=β0+β1CLAR+β2LL AR+β3ROG+u,其中u为误差项。 3.数据来源。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Wind金融数据资讯终端、CSMAR数据库下载系统。 四、实证分析 利用Eviews6.0软件包对两个样本的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统计表: 从回归结果统计表中可以看,两个样本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都在90%以上的置信水平下是显著的,Ad.R2和F检验的结果也显示模型是可靠的。所以,两个样本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样本一:ROE=130.68+4.73CLAR+11.04LLAR10.08ROG。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公司经营绩效与其流动负债比率和长期债务比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对于大型企业呈现的却是负的相关关系。这就证实了我们先前提出的猜测,即资本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可能并没有确定的,它还收其他因素的影响。 五、原因分析 结合相应的公司财务理论,本文认为,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是基于以下原因:虽然债务资本的节税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债务资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个方面。比如:(1)资产负债率的提高必然伴随着权益资本比重的下降,因而经营风险也就同步上升,进而融资成本由于理性债权人对风险贴水的要求上升而上升,使得债务资本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2)持有公司大量权益资本的股东,往往也是公司的管理层成员,他们最有激励做出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决策。而资产负债率的提高意味着权益资本比重的下降,从而公司管理层成员做出最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决策的激励也就会随之下降,而管理层做出的最优决策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时间、精力等)往往也会越高。所以,管理人员做出的对自己最优的决策会随着资产负债率的提高而越来越偏离对公司最优的决策。而债务比率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究竟是正的还是负的,取决于其节税效应与其他各种效应的综合结果。而其他效应的大小及规模对于不同规模的公司来说是不同的,这就使得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变得不确定。 六、小结 本文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个对于资本结构之谜的新思考,并通过这一思路对资本结构之谜做出了相应的解释。但是本文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未能找到一个用于反映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被解释变量来进行建模分析,而只是通过比较了不同规模的公司二者之间的关系的不同,来得出公司规模影响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结论。但是公司规模是怎样影响二者之间关系的以及公司规模是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对其有影响?这些问题本文都未能作出回答,这也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宪.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 [2]刘东辉,黄晨.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04(2) [3]路正飞.企业适度负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6(2) [4]马林梅,王志宏.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商贸行业的 经验 验证[J].技术经济.2007(10) [5]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99 [6]唐国正,刘力.公司资本结构理论——回顾与展望[J].管理世界.2006(5) [7]王娟,杨凤林.上市公司筹资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6) [8]王汉文.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基于浙江民营企业的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8(12) [9]易宪容,黄少军.现代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0]邹妮.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的关系[J].企业导报.2010(10) [11]余景选,郑少锋.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J].财政金融.2010(5) [12]Titman,Wessels.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Journal of Finance.1988(4) [13]Jodan J.,Lowe J.,Taylor P.Strategy and Financial Policy in UK Small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8(25) [14]Frank M.Z.,V.K.Goyal.“Testing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of Capi -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 资本结构方面论文篇2 试论资本结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摘要】本文选用财务报表中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替代审计质量,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并用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检验了资本结构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有显著的统计关系。 【关键词】资本结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审计质量 引言 近年来由于出现了大量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案例,因此审计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 热点 问题。资本结构作为企业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是企业相关利益者权利和义务的集中体现。影响并决定着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并决定企业的治理效率。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时候,其进行盈余管理和操控的动机明显增强。而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报表能否甄别出相应的利润操纵? 目前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的资料较少,本文试图结合具体数据给以量化的验证和分析。从而进一步研究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为提高审计质量提出建议,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降低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一、文献回顾 朱小平、余谦(2003)从公司管理层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不佳,需粉饰报表以操纵利润的角度,提出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会影响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其检验结果显示: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上市公司年限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准意见的概率负相关,资产规模、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比率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准意见概率正相关。 张为国、王霞(2004)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指出负债状况会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直接影响,美国安然公司的财务丑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司资产负债率过高引起的。理论上认为,公司杠杆越高,其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从而被资本市场低估的可能性也越大;公司管理层为消除负债率过高给股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在信息披露上进行操纵,如通过设立大量的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空壳子公司来规避“报表”财务风险,或者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来加大公司盈余,从而显示高资产负债率的正效应。已有研究表明,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经理层出于职位安全考虑会更多地进行盈余管理,从而降低信息披露质量。 王玉蓉、黄巧欢(2008)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资产负债率、上年审计意见类型与“非标准”意见的出具概率呈现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客户出现财务危机时注册会计师更加谨慎,尤其是上市公司出现亏损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此时,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较大。 二、研究设计 (一)假设的提出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并不是所有的具体指标都适合评价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方军雄等人通过研究公司出现首次净亏损时审计师的表现,得出结论之一是:在我国当前的审计市场当中不同规模的审计师在审计意见出具上并没有存在显著差异,国外成熟市场以审计师规模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标准可能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状况。1996年Subramanyam比较研究了国际原“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和“非六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定价。其研究表明,审计质量和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信息价值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上市公司往往对可控应计利润进行操纵,存在比较普遍的盈余管理和管理舞弊行为,这会降低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造成财务 报告 的信息失真。审计师要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来揭示存在的盈余管理和管理舞弊行为,以降低审计的风险,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加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因此,本文拟采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标准。 基本财务数据和指标作为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指示灯,不仅反映了公司基本的资本结构,同时也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直接材料。本文将提出2个假设以检验这些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的高低影响到公司财务风险的高低,为了验证资产负债率是否能影响审计质量,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粉饰”合并报表、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则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就会越高,审计质量随之降低。 由于债权人具有监督和确保管理者不操纵盈余和报告误导性会计数值的作用。随着债务融资水平的提高,利益相关者(贷款人)的归属利益也随之增加,导致更高审计质量需求的增加。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债务融资水平越高,公司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越低,审计质量则会提高。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从2006年度所有沪深上市公司中选取样本,剔除金融 保险 行业和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从而最终得到1331个研究样本。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的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中国股票市场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研究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数据库等。 (三)变量定义与计算方式 1.因变量 本文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计算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NDAt/At-1=a1/At-1+a2(△REVt-△RECt)/At-1+a3PPEt/At-1 其中,NDAt为第t年的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At-1为第t-1年的总资产,△REVt为第t年的营业收入与第t-1年的营业收入之差,△RECt为t期与t-1期的应收款项差额,PPEt为第t年期末固定资产价值,a1、a2、a3为系数,由以下模型在估计期回归得出: TAt/At-1=a1/At-1+a2△REVt/At-1+a3PPEt/At-1+e 其中,TAt为总体应计利润,t为事件期年份,e为残值。 再用利润总额减去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即可得到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而计算出ABS(DAt/At-1)来衡量审计质量。 2.解释变量 根据前文提出的两个假设,我们设置如下两个解释变量(见表1)。 3.控制变量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本文主要研究与资本结构相关的因素,根据相关研究经验及我国特有的资本结构背景,我们主要选择可能影响审计质量的三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见表2)。 (四)研究模型 为了验证资本结构与审计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我们设计了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ABS(DAt/At-1)=a0+a1LEV+a2LL+a3SIZE+a4CASH+a5QR+a6LQR 此模型所要揭示的目标是,在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中,究竟哪些因素与审计质量之间有更显著的相关性。 本文使用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 12.0。 三、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利用表3对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得到如下初步结论:(1)ABS(DAt/At-1)的最大值达4.959,即是上年度总资产的4.959倍,体现了上市公司可以进行的盈余管理空间之大;同时,约24%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的均值还说明了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较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2)上市公司之间的资产负债率相差悬殊,如最高的资产负债率高达为970%,而最低的仅为2.1%,样本中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的均值在60%左右,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3)长期负债比率之均值在9.62%左右,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水平偏高,上市公司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可能性随之提高,进而也增加了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构成了公司经营的潜在威胁。(4)样本中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的平均值在18.5%左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净现金流量不充足,公司需要通过短期债务来保证正常的运营。(5)流动比率的平均值在1.41左右,速冻比率则在1.30左右。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的流动比率为2比较适当,而速动比率一般不能低于l,否则短期偿债能力会不足。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明显偏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二)回归分析结果 对该方程进行回归后,得到F统计量为10.857,并在0.01水平上显著,即在显著性水平0.01下,ABS(DAt/At-1)对LEV、LL、SIZE、CASH、QR、LQR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从表4的多元回归统计结果可知,资产负债率与ABS(DAt/At-1)之间相关性显著,这说明资产负债率的高低会影响到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上市公司,其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较高,从而审计质量降低。长期负债比率与ABS(DAt/At-1)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说明长期负债比率高的上市公司,其审计质量未必低于长期负债比率低的上市公司。 资产规模与ABS(DAt/At-1)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资产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大,可操控应计利润越高,从而审计质量会降低。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审计质量衡量方法的分析,选择使用调整后的截面Jones模型所估计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财务报告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通过研究与资本结构相关的六个变量,分析资本结构与审计质量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和调查统计数据得出资本结构与审计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关系的结论。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因篇幅与时间所限没有充分考虑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以外的审计质量衡量方法对财务报告审计质量研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方军雄,洪剑峭,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启示[J].审计研究,2004,(6):35. [2]王玉蓉,黄巧欢.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2-64. [3]来明敏,吴春燕.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月刊,2005,(5):35-36. [4]易琮.审计意见类型能反映审计质量吗?[J].中国审计,2002,(4):75. [5]张为国,王霞.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动因分析[J].会计研究,2004,4. [6]Heidi Vander Bauwhede,Marleen Willekens,Ann Gaeremynck.Audit firm size,public ownership,and firms’discretionary accruals managemen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3,(38):1-22. [7]Kam-Wah Lai.Does audit quality matter more for firms with high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J].Account Public Policy,2009,(28):33-50. [8]Kam-Wah Lai,Ferdinand A.Gul.Was audit quality of Laventhol and Horwath poor?[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8,(27):217-237. 猜你喜欢: 1. 资本结构毕业论文 2. 资本结构论文 3. 有关资本结构优化论文 4. 论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论文 5. 有关资本结构优化论文
新的企业文化。更加确立了万科的服务理念:
1.建筑为了生命
2.建筑延拓生命
3.建筑充满生命
4.建筑有爱
5.生活有爱
6.服务有爱
2007年,万科集团更换LOGO标识,确立的新的企业文化。标识语“建筑无限生活”更改为“让建筑赞美生命”。新标识由四个"V"组成。
其寓意如下:
1、四个“V”旋转围合而成中国传统民宅中常见的窗花纹样,体现了万科专注于中国住宅产业的业务战略。
2、四个“V”朝向不同角度,寓意万科理解生而不同的人期盼无限可能的生活空间,积极响应客户的各种需要,创造性的为人们提供各种差异化的理想居住空间。
3、四个“V”形状规整有序,象征万科推进更加工业化的全新建筑模式,从而提高住宅质量水准,减少环境污染和材料浪费。
4、四个“V”相互呼应循环往复,代表万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
5、四个“V” 鲜艳活泼,寓意万科员工生趣盎然、健康丰盛、充满自信的性格特征。
间过程和产出的池塘,投入就是从外面流人的活水,中间过程就是池塘中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产出就是新形成的涌入其他系统的水流。组织有人员、思想、目标和技术等新鲜投入,中间过程和产出包括规则、角色关系、相互作用的方法、态度、价值观和信仰。当一个新的组织成员第一次接触到一种新文化时,他马上能感知的是这种文化和他熟悉的旧文化诸方面的差异。然而,在旧文化中习以为常的人们很难对所处的文化加以变革,如何将家长专制式的文化、官僚主义的文化改变为协作参与型的文化是企业文化变革的重要课题。加利福尼亚圣弗朗西斯科北部的硅谷因信息技术业的活跃而闻名遐迩。
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这个企业的内在精神,是灵魂,对于企业形象和员工的培养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万科的企业文化:规范、透明、专注。
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范例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企业文化毕业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长治久安的保障,是企业延年益寿的良方。很多企业都在搞企业文化建设,但是有很多人包括企业领导都没有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只有充分理解了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的目,才能真正找到建设企业文化的正确道路,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企业文化,然而,企业文化不一定是治疗企业疾病的灵丹妙药而一定是企业延年益寿的良方。
关键词: 企业文化;文化;价值观
1 绪论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企业文化”就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并逐渐升温,我国企业开始从计划走向市场走向竞争。1984年海尔公司的张瑞敏在企业亏损147万元的情况下,首先提出文化先行、企业理念先行,为中国企业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心针。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关注“企业文化”这个名词,至今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然而,在我国企业逐渐探索的这30多年中,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案例还并不多。
早在1994年,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学院的潘教授就在大学的课堂里讲过这样的话他说:“同学们,我差不多是中国最早研究企业文化的教授时至今日我很是为中国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感到悲哀,很多企业都只是停留在企业文化的皮毛,他们认为喊喊口号,统一着装,统一企业形象就是在做企业文化了……,”。潘教授演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弊病。事实上18年过去了现在还是有很多学者在为中国的企业文化而叹息。下面对企业文化进行一下探讨和分析。
2 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普遍接受的共同的价值观,必须是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接受的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才可以形成企业文化。很多书籍和学者也介绍和提及价值观问题,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共同两个字。就是因为少了共同两个字造成了很多人对企业文化的误解。很多人把企业领导的价值观当成了企业的文化核心。很多企业提出了这样那样的价值观其实都不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不是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就很难形成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把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观混淆了就会误导企业,被误导的企业怎么可能做好企业文化呢?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这个人的行为甚至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企业也一样,如果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共同认可接受的价值观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好的共同的价值观可以支撑一个企业不断的发展。
3 建立企业文化的目的
企业文化建设往往被公司归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列,这就充分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目的性。企业之所以建设企业文化目的是在思想上控制企业员工,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实际上也就是统一思想。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用来规范员工行为的,而企业文化是用来规范员工的思想的。很多学者为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哪个更重要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制度更重要提倡什么制度文化,有的人认为企业文化更重要。事实上制度也好文化也罢都是为了约束员工的行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目的都是想让员工老老实实的为企业效力。企业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文化和制度一致,实际工作也是这样,一般情况下企业用制度来维护企业文化,再用文化来让员工从心里接受制度的规定。制度是让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做事,违反制度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制度带有强制性,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定的纪律。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是让你自觉的遵守纪律,让你自觉地做有利于企业的事情不做危害企业的事情。制度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就像国家的法律和民族文化道德规范一样,违反法律的行为往往也是受道德谴责的行为。一些很不道德的事情也很有可能是违法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法律维护了道德,道德有的时候也可以维护法律。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也有类似的地方也是相互维护的。
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统一思想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企业文化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是人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和社会道德属于同一种范畴的。我们提出治理社会,首先提出要依法治国,人们要遵守法律,但是完善的法律也是有失效的时候。法律失效了靠什么约束?靠社会道德,所以既要依法治国,同时也要以德治国。管理企业也是一样,首先依靠企业制度,但制度再完善也会有失效的时候,企业制度失效了靠什么约束?靠企业文化约束。
4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一旦形成价值观又是很难改变的。因此,要想形成一个企业多数员工接受的共同的价值观也是需要时间的,形不成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就没办法建设好。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建立企业文化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现在的企业都说自己有企业文化,严格的说都算不上企业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现象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这个积累的过程往往是漫长的。
5 企业文化不是治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延年益寿的良方
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他的功效也是长远的,一旦形成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的延续作用极大。但是,企业文化不是用来应急的,也没办法拿他救急。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已经面临危险或者连年亏损的时候,不可能通过立刻建立一个企业文化来解除危机和扭亏为盈。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的文化需要不断的完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作用也逐步的加大。当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之后就形成了真正意义的文化,这种文化会成为企业利益的强大的维护力量。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能够持续几千年,在民国初期还有很多人想要复辟帝制。原因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原理就是来源于社会文化对人的思想的影响。人们试图通过建立企业文化来使企业基业长青,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6 现在大多数企业的所谓企业文化都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目前很多企业都认为自己有企业文化,实际上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有人认为企业文化之所以停留在表面可能是企业领导们误读了企业文化。特别是很多学者和专家他们认为多数企业的领导都没有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其实也不尽然,很多企业的领导们也知道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是虚的,不是实际的`。他们明知道是虚的还是要不断的提自己的企业文化。其实很多企业是做给外人看的。他们的初衷就是做做表面文章,他们的心理就是别人都有企业文化我也要有。很多企业都有着冠冕堂皇的“经营理念”这些理念不单单停留在表面文章,其实他们企业自身也有很多员工不了解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比如说你拉过来某个企业的基层普通员工问问他们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估计多数人回答不出来。现在各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严格的说应该是正在建设中的企业文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企业文化初级阶段。
7 如何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员工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但是我们也不必要望而却步,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有捷径的。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在现有的文化里面,现有的民族文化和现实中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可以被企业加以利用改变为自己的企业文化。例如:小的企业或者是只有少数几个员工的个体经营者,他们完全可以借鉴家文化来管理自己的企业。这种家文化在我国古代商铺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很多店铺里的伙计都是非常忠心的,有的伙计世代效忠于一个东家,有的伙计在东家破产的时候还是跟随在东家身边,甚至于东家没有能力给他开工钱了他还是帮着东家做事。这就是家文化和感恩思想的巨大力量。
大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从集体荣誉感入手,可以向员工灌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在来建设企业文化就容易多了。这也是一种文化,他也可以约束员工的行为。人们往往害怕被扣上损害了集体利益和损害了集体荣誉的帽子。如果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和自己的利益、荣誉结合在一起了,他就更不会轻易去诋毁自己的企业了。大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8 总结
建立持续稳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美好愿望,能够实现这个愿望的企业不多,建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但是我们还是要去建设企业文化。不管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应该积极的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仔细研究一下百年老店和持续经营几十年上百年的企业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有的百年老店的文化是以家规、祖训的形式延续下来的,有的是以行规、店柜的形式存在。
企业文化提高员工认同感可以从以下几点下手:企业文化给予员工的荣誉感每个人都有被夸奖、被赞赏的欲望。被肯定也同样是企业员工所追求的。每个员工都想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一些成绩,这样就会被周围的同事和管理者肯定。在不断出色完成工作的同时,随着被别人的肯定,自己也会产生荣誉感。在对荣誉感的欲望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增强员工的荣誉感,渴望被企业肯定,无形中也就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组织的认可感。企业文化实现员工的成就感企业运行与发展的情况也关系着企业中每个员工自身的利益和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让员工对企业的成就感到自豪,进一步使员工产生积极的进取心。这种进取心促使着员工听从企业组织的安排,认真完成工作,帮助企业取得更大的成就,进而对企业成就的自豪感变得更加强烈,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在这种工作环境与氛围中,企业很注重与员工之间的良好交流。员工在这种环境与氛围中产生了对企业的归属感,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在以后的交流中慢慢地得到了其他员工的认可。员工在对企业的归属感中很快就会正确地找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且对企业这个组织产生认同感,进而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认同感。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为员工提供支持他们发展的平台。员工利用这个平台提升自己的能力、挖掘自身的潜力。企业借助员工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发展。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使命感每一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目标和使命,在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完成自己的使命。优秀的企业文化将企业的追求与员工自身的事业追求结合在一起,使员工认为企业的发展就是自身的发展,企业的目标就是自身的目标。企业文化将企业的使命融合到每个员工的工作目标中,企业在工作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每个员工的工作加起来就会完成企业的使命。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企业想要顺利地运行和发展,就必须依靠每个员工都付出努力。要想每一个员工都付出努力,就必须增强员工对工作、对企业的责任感。而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员工对责任感的重视度和理解水平。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让员工认识到,企业是每个员工共同拥有的组织,需要每一个员工对企业负责。在对企业的负责中,对企业的认可感也就慢慢地增强。企业文化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4.1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凝聚力具有很大影响员工是企业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可推动员工之间的相互帮助,在员工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员工在良性竞争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培养优秀的素质,团结协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4.2企业文化的感情和空间对员工的价值发挥具有很大影响员工在选择企业工作时,不仅把企业提供的物质条件作为考虑因素,而且还把自己能不能在企业中产生“家”的感觉———对企业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优秀的企业感情文化会给员工带来“家”的感觉,员工认为自己是企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认为推动企业发展就是自己的发展。感情文化的效果比那些冰冷的规章制度更好。员工在企业工作目的不单是为了物质条件,还为实现自己的价值。
旅游 文化 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 教育 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 方法 。
关键词:旅游文化;特征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为“OBOR”)是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OBOR战略开始付诸行动。OBOR分为陆路与海路。陆路从西安向西,横穿西亚抵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海路从长三角、珠三角沿东南亚向西,经非洲过黑海最后抵达欧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纪下的OBOR一端为日益崛起的中华经济圈,另一端连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共同体———欧州联盟,中间是经济潜力巨大的西亚、东南亚和非洲。在OBOR战略构想下,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对话,必将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OBOR战略下的旅游文化特征,对促进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OBOR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因此,OBOR战略沿线必将呈现出人类古代文明繁荣的鲜活再现、为欣赏旖旎风光的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线路游、沿线OBOR友好城市互办旅游推广活动游、体育活动交流观光、参与、体验游和“新海上丝绸之路游轮游”等5大特征,相应的文化也呈现出这五大特征。
1.1人类古文明的鲜活再现
丝绸之路是跨越文明、贯穿古今的古代经济发展之路,对丝绸之路的重游是对人类古文明的探索与考察,具有旅游和文化挖掘发现的双重意义。2014年,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三国联合递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类古文明推向新的历史舞台。透过OBOR,不仅可以探索考察中国自秦、汉至清的灿烂文明与文化,而且还可以探索考察西亚、中亚、欧洲诸国的文明发展史,对比中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差异。
1.1.1博大丰富的汉前文明
OBOR的陆路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历史变迁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缩影。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出的旅游圈,能充分体现中华古文明。西安早在汉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将人们带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兵马俑则展现出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国力。对OBOR起点城市的考察,人们可以领略汉前中华文字的形成变化、陶器制作工艺、古建筑的特征、古代天文体系、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及丝绸文化等等。
1.1.2影响深远的汉文化
汉代是中华历史上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从汉代建立到灭亡的四百多年间,汉代王朝与古罗马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大帝国,汉王朝雄踞东方,开拓了OBOR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汉代,西南丝绸之路也在这个时期开辟,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到缅甸、印度,将汉朝先进的文化技术传播到东南亚。因此,汉代是OBOR战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游OBOR的内涵与文化功能在于探索和考证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筑文化,有著名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证,可见汉代的建筑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有史学瑰宝的《史记》和《汉书》;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还保留着这种比较原始的造纸术,对人们了解汉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的《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以及地震仪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入了解和考察探索汉代文化,对OBOR旅游品质的提升、内涵建设、转型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3辉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以强大国力为依托,以蓬勃发展的世俗文化为主体,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样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大量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外文化的输入输出,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其中丝绸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平台作用。辉煌的隋唐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畅通和频繁。考察OBOR线路,不少历史遗迹和名胜景点都是对唐朝文化的重新认知。就科技而言,隋唐发明了火药,将印刷术发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刚经》,建造了辉煌的长安城和赵州桥。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历史时期诗人辈出,影响深远,如初唐的陈子昂、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等。OBOR线路考察诗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对认识和发扬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升了OBOR区域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位于OBOR线路上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绘画、书法、乐舞于一体,有很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辉煌的隋唐文化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而隋唐文明遗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布在OBOR,因此对OBOR旅游线路的开发,是中国旅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领域。
1.1.4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品质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宋朝时期,文学、科学、理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苏轼,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散文 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对中华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还有无数的著名画家,最能代表中 国画 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 山水画 的博大意境,如今被制作成3D技术重现的《 清明 上河图》等。此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陶瓷窑为代表的手工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南北宋时期文化的OBOR综合规划,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升途径。
1.1.5文学艺术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国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代。元朝进行了大一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发展,各民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特别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对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乃至世界和平共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重回元朝时代的OBOR线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明继承元代文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出平民化与世俗化。在文学方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萌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OBOR的南线,明朝文化深远的影响着东南亚和南亚。随着丝绸文化的不断影响,中国的庭院建筑随之传入西方。
1.1.6历史巨变中的清代文化
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文明几千年,而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自大,直接导致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未能影响中国,从而使中国沦为后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防止明朝复辟,清关闭了南方的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驻扎重兵,严重影响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与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国内安定,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戏剧和绘画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后期逐步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反封建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和特征。1.1.7神秘的中西亚文化中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枢纽和中间连接点,承担着连接亚洲中华经济圈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的作用。中西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资源。中西亚还是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有辉煌灿烂的古巴比伦,是伊斯兰教、__和犹太教的发源地。研究考察OBOR线路,不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国中国,还能接触神秘的中西亚文化,最后抵达体验欧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条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1.2OBOR精品线路文化兴起
OBOR大战略下,国内旅游将此作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各地纷纷以OBOR为依托,出台《XXX旅游总体规划纲要》,形成精品线路游,并以精品线路为平台,提升精品线路文化。精品线路将极大的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颁布,建设精品线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华的旅游资源带,汇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古罗马均被OBOR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类古文明的历史及进程。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推动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北方线路上,甘肃出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计划至2020年建成20个游客容量为300万人次的大景区,形成华夏寻根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精品品牌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OBOR战略体系,着眼于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区位优势,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开放的最前沿,把丝绸之路做成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旅游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庆、陕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把OBOR线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拓旅游文化发展新境界。
1.3OBOR沿线城市文化交流频繁
OBOR战略体系下,国内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OBOR线路带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宽广深入。OBOR战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线路体系:
1.3.1西北方向的新亚欧陆桥城市文化交流
从西安经兰州,通过乌鲁木齐 出国 境线,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乌鲁木齐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成为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涵盖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于促进城市、区域的共同繁荣。
1.3.2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为核心区,通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连接了日本、韩国等许多大中城市,对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1.3.3西南方向的中国-南亚-西亚城市文化交流
从成都、重庆经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促进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3.4东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从东三省向东连接绥芬河、海参崴出海口,向西连接俄罗斯赤塔,通过老亚欧大陆桥抵达欧洲。目前,东北方向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随着OBOR线路高铁的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带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将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1.4体育活动文化交流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就曾经以“小球撬动了大球”,通过兵乓球的比赛展开了对美国的外交。如今的国际化体育赛事如NBA、F1、奥运会、洲际运动会、 足球 等,都是国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OBOR战略体系下,体育活动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对实现区域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5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于秦代,繁荣于隋唐,鼎盛于明代,以广州为起点,连接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了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从而拉开了建设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现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一体化、区域繁荣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并与亚投行遥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战略举措。
2OBOR旅游文化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OBOR战略体系下,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亚投行的建设运行,OBOR旅游承载着传播古代文明,发扬人类文明,建设现代文明的重任。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体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游呈现出旅游文化互补、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等新内涵与发展趋势。
2.1国内国际旅游文化互补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华。目前,旅游文化已经趋于大众化,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进入瓶颈阶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文化的单一和旅游文化的互补性不强。实际上,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2]。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兴趣产品、服务的开发、再生产及营销;(二)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特征、体验模式及行为。就这两点而言,只有旅游文化互补,旅游文化才能发展。OBOR线路涉及众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因此,出现极强的旅游文化互补,能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2.2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对外文化输出趋势明显,而对内文化输入、吸收、演变的趋势缓慢,这就呈现出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国内很多景区接待的游客多为境内游客,境外游客较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出境游方面,出境游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增速[3],远远高于入境游,不仅产生了国际旅游的不平衡发展,也导致了国际旅游文化失衡现象。OBOR战略下,境内境外旅游有机结合,成为系统旅游下的两个有机部分,这两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统一在OBOR下,因此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成为OBOR旅游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将出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2.3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
OBOR是贯穿古今文明的线路,将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术、教育、哲学、科技、学制等,都有着历史意义,与现代文明一起,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2.4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OBOR战略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沿线沿路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用文化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带来新的旅游消费观念,人们在日益国际化的旅游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在旅游活动中帮助他人、自觉排队、低碳出行等行为,影响和推动交际文化的发展。为适应OBOR战略体系的发展,教育、外交、建筑、交通等也融合了国际文化内容,这些新的内涵特征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创造条件。
3启示
对OBOR旅游文化特征及新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3.1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OBOR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战略合作,相应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强国家间、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依托亚洲,促进亚非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同OBOR建设相关的合作协议,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OBOR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随着OBOR建设中的互通互联,泛亚洲高铁网的建设,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将进步一步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主题。
3.2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缩写为AIIB,总部设在北京,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OBOR支撑的经济战略平台,能为“丝绸之路”基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加快中华文明文化的输出。截止2015年4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员国已达57个,大多数是OBOR战略体系下国家,这不仅为OBOR产业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还有利于OBOR战略体系下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经济战略平台,为旅游提供一体化支付等提供经济便利,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一体化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3.3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行动
2015年,国家旅游局从全局出发,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3轮讨论后,形成定稿,包括实施重点行动等内容。OBOR核心城市和区域早在OBOR战略提出后,已经做出OBOR的发展布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旅游营销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有利于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旅游升级,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3.4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旅游者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很好的处理旅游行业的专业综合知识,包括接机、酒店入住、报关、旅游景点导游等素质,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冷静面对各种问题,灵活机智的解决风俗文化问题,友好周到有耐心的处理导游过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诉求。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徐菊凤旅游学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陈传康,王新军旅游学刊1996-01-18
摘要: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现代旅游经济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的旅游业要想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就要创设一条现代旅游经济的道路,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促进旅游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刘赵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01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张海燕;王忠云;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20186 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旅游专业毕业论文
2.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本科毕业论文旅游管理
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5. 2016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6.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念,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粹。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地剖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与大学生德育的缺失原因,并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那些经过实践及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文化,至今5000多年的历史。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气魄之所在,不仅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程中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丰富内涵及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仁爱原则,注重“礼”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仁爱”思想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孔子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正是由于孔子的提倡,才使得“仁”位于“五常”之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仁爱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观念。如果说“仁”是内隐的,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那么“礼”则是外显的,是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能够侧面映射出了一个人的仁德。孔子言“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孟子云:“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这些思想均与现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相一致,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自省孝亲、感恩社会,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主张正确的“义利”观,强调恰当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义者,宜也,在传统文化中,指道德、精神的原则,而利指个人的私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为上,提倡“见利思义”精神。以义为上的理念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内涵:首先,求利务必要以受义为前提,先义后利。其次,求利的同时还需遵循义的标准。。恰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生利”、“舍生取义”,才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义后利、以义为上的优秀品质,才使得“义”成为众所周知的基本道德准则。
3.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信者,诚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代表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是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桥梁与纽带。《论语》云:“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民无信不立”,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4.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树立尊重、崇尚、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天人合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同小可的地位,它蕴涵着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思想。从哲学的视角看,“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人”皆有德,宇宙不仅是一个物质领域,更是一个生命领域、精神领域和道德的领域。天,即大自然;人,即人类。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它指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和谐统一的关系,指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归本于自然,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不断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天人相融、天人共乐的理想境界。这种理念在当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生态危机成为全球隐患的当下,何等意义,不言而喻。
二、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缺失原因
当前,尽管各高校已经加强了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是我国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令人满意,譬如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兴趣不浓、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足、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传统道德观念淡薄等。
分析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充分,学习动机不足。在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下,他们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往往只是敷衍了事。而且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还有待提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好奇心重,易受到外界新奇环境的干扰。尤其是在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冲击的影响下,他们易受到各种消极文化思潮的影响,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不停地受到西方文化的的强势入侵,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急剧下降。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再次是由于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影响。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高校往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片面地强调成绩与分数,轻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此外,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现了浓厚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倾向,重视工科等实用学科,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传统文化教育则受到了一定的忽视。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1.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设置课程计划。俗话说,理念要先行。要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让学生、家长、学校及全社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变智育至上、唯实用主义的倾向,重视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今,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大多隶属于通识课程,以选修课程方式来进行,由于许多大学的教学管理机构及大学生本身对于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的认识不足。相关课程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出现了教学流于形式、随意性大、效果无法评估等问题。因此,高校还需合理设置课程计划,建立一套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教学体系与良好的教育教学手段。
2.创设优雅的校园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氛围。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途径,还需通过各种方法与形式来帮助大学生亲近、了解传统文化,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众所周知,校园环境是承载文化精神的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离不开高雅的校园环境,因此,高校要以创建优雅的人文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良好氛围着手,以创建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元素尽可能地带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一个有着浓郁中国文化风情与韵味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优雅校园,时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滋养,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培养健康的人格。
3.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寓教于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力求专精结合、循序渐进,注重寓教于乐、引导启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多为文言典籍,可能会使初学者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古人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寓教于乐,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尽可能的展示出来,努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教学变得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5-119.
[2]李佑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窥[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82-84.
[3]张载.《张子全书》(卷六),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页2.
摘要: 本论文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为中心展开研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把握时代内涵,通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空间。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驳杂的新媒介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向,集体认同感削弱,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养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困境。关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的关系,近年来国内研究大多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及育人载体等进行论述,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手段,成为辅助性的教学工具。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性符号在承担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功用,在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养教育新模式,对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九零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在建构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伦理体系、提升个体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教育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则是当代肩负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时代的要求为依据,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将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等融合,实现并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具有时代内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寻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创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广义上讲,文化与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精神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机制具有互通性,“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传统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传统文化中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与大学生文明素养中的国家责任意识相映射;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与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相联结;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与大学生文明的交往观相关照。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可以说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意义。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明素养教育内涵互为映射,也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反思,九零后主体生长于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倾向,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历史虚无主义,使得九零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生态呈现出断裂现象,探讨传统文化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寻求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径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开拓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关照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现实环境与精神特质,开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态中,不拘泥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的单一平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明素养教育的多渠道发展。
1.整合经典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文明素养教育时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新思想的产生带来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状态,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负载新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任。而“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潜在的美育功用。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以及“恭、宽、信、敏、惠”五德与当代的文明体系构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时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亟待开辟的新途径。
2.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相融合,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新语境。九零后大学生在新媒介传播影响下,对于价值观导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受到了图片化、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与解构,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承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用,开辟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多元空间,即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目标模糊、自我管理意识单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成为完善新时期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形势下探讨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深度发展,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的融合与发展,对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新语境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现代性式微、九零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复杂性等现象,明确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价值影响及作用等,探讨传统文化现代性过程中对青少年道德进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联系,对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3.李大伟.基于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德育天地,2012,(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勤劳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不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困境,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对策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不断讲解和学生课后自学来不断获取的,但是从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毕竟还是十分有限的。从大学语文的教材可以看出,大多数课文是古代文学名篇,但数量少,有的还是阅读课文,教师一般不会进行详细的讲述,学生掌握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其在编排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很多篇目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等名篇在中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大学教材中还会继续出现。很多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学名篇篇名的认知之上,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考核之时,很多大学生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对待,其缺乏程度令人堪忧。
2、教育定位的不科学性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关注的是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导致很多大学生除了将主要的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还要抽出时间去考各种证件,比如四六级外语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种实际情况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想去看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也没有时间,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不仅是淡忘传统文化知识,甚至会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在当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鸿沟,将传统与现代分割开来。
二、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多管齐下抓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适合大学阶段使用的大学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其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多读书。教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引路人,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大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读,并通过网络、电话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开展交流,让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加深了解。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考查,要从实际出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并能为以后的生活提供理性的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考核之时,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文化连接,让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能在当代发出光彩,重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
一所好大学看的是其文化的底蕴,这一文化底蕴,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之间形成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还没有定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去形成自身的“三观”,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教育了无数大学生不断去积极进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髓,其形成的过程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是不同的时代已经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所包含的文化范畴方面,其内容则因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不存在一个大的鸿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关键点就在于古为今用,不断去发展创新,在传统文化之中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手段的不科学性与教育定位的不明确等不足,面对现实之中存在的困境,应采取多管齐下抓传统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等措施,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当作学校的重要事情来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让全体大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方面的意识,肩负起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宝梅.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2] 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宝。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规范日常教育,重视契机教育,引领大学生深入领会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学说
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攻坚期,这是一个破旧出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一句话,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随着现代化的铺开,各种外来价值体系的冲击及本土道德价值体系依托的本体即儒家文化的弱化,造成部分人价值观扭曲、精神失落,甚至道德败坏。青年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重要课题。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宝,是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沉淀在历史中的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积淀有效地调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着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协调天、地、人之间关系的一副良剂。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学说的精华思想中包含不少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内圣外王、以仁为内在要求,以礼为外在规范的思想体系。虽然儒家学说集糟粕与精华于一身,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内心道德层面的自身约束,强调由己达人的社会实现模式。这种道德层面的约束,内修“仁”,外靠“礼”,通过“仁”、“礼”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给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现实要求。根据抽样调查显示,93%的学生是热爱祖国,奋发向上,进德修业,拼搏进取的。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他们勇于拼搏,重视能力的提升和品德的锤炼;他们积极活泼、思想开放、富于创新意识。然而,随着全球化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转型、社会格局的急剧变革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影响,出现责任感不强、自我意识突出、自我约束能力弱、意志品质薄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一定要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用的养分,重新构造适应新时代的价值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规范日常教育,引领学生从读书交流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坚忍的意志品质为重点,制定《实施方案》、《管理规定》和《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日常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积极开展励志读书活动,要求每人在大学期间阅读30至40本课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每月至少上交一篇读后感,参加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当前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讨论,要求每人参加一次讨论活动。通过健全管理机制,推进阅读活动常规化、机制化,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阅读交流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怡情养志、励志成长。
2.重视契机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修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励志成语、名言警句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美好希望,传递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可以定期开展“国学经典知识大赛”、“励志成语大赛”等教育实践活动,引领青年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怡情养志,励志成长,进而深入领会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鲍鹏山.论语新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曾程,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研究[J].人文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