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济阳张有菊论文农业灾害研究

济阳张有菊论文农业灾害研究

发布时间:

济阳张有菊论文农业灾害研究

是正规的刊物,省级。知网上可以查到。

近年来,极端性天气频发,对现代农业影响极大,农户损失惨重。为更好地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需要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增强农户抗风险能力。一、对农业灾害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防灾意识薄弱防灾抗灾宣传培训不到位,农民科技意识偏低,防灾抗灾意识薄弱,灾后农民束手无策,缺乏抗灾自救意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由于财政紧张, 经费投入有限,农业科技宣传不到位, 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接受能力不强,侥幸心理较重,加之大量精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弱妇女等对农业防灾减灾知识技术更不容易接受和实施,农民作为独立生产经营者已30余年, 但在生产活动中很少主动防灾避灾,灾后也没有主动自救的意识,而是等政府安排, 靠政府救济,向政府要补助,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灾害屡屡发生。 一些本是轻灾、小灾的变成了重灾、大灾。政府也存在开展避灾农业研究少,应急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农业抗灾救灾工作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一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在运行管理中因技术、经济、体制等条件限制而未得到维修、更新改造、续修配套, 造成重建设、轻维护的现状,导致沟渠壅塞,堤坝闸门受损,机泵、线路老化或被盗,保障农业生产的能力减弱。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仅坝区几个乡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多,但配套不完善,水利化设施化程度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与科学管理,部份片区重复建设锦上添花,偏远山区却无人问津,山区乡镇小水窖只能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及育苗用水,在大田里基本没有浇灌水源,部份农田交通不便,也给抗灾救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仍极其微弱,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三)农业应急保障机制薄弱农业保险刚刚起步,且仅限于烤烟生产农业、早市蔬菜等效益高或企业保障企业,而且还存在农户与保险公司之间意见不一致的相互扯皮现象。灾后救助机制尚未建立,救灾以政府为主导,资金来源也主要是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捐助少,救灾资金投入不足,灾后恢复生产的资金、物资缺口很大。由于财力有限,灾后仅能启动安置和过渡等,关键的救灾物质资金却无法启动或满足。可以解决灾情监测、预警和灾后培训、指导,无法解决救助保障,对于灾害的救助补偿更是微乎其微。(四)预测预报时限不够准确,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由于不能准确预测暴发时间及灾害强度,导致应急防范措施不能及时组织落实。农户不能及时获取灾害天气信息。预警信息不畅是多年来灾后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农户未能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灾措施而造成大的灾害损失。2013年12月我市发生低温冻害天气时,采用了灌水、熏烟和树干涂白的芒果种植户比没有采取任何防冻措施的种植户灾害损失减低了50%。农民需要的是灾前预警信息和灾后减灾措施,而这些信息没有较好的发布给农户。(五)生态环境恶化,灾害发生频率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长,乱砍滥伐,随便排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随意乱扔,农业废弃物遍布田间等都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增加了自然灾害爆发的风险,加大了防灾抗灾的难度。三、对农业灾害的对策建议(一)制定农业灾害预案,建立灾害预防监测机制。建立和加强农业重大灾害的预警机制是抗灾减灾的工作重心。全面制定攀枝花市预防农业灾害预案,健全测、报、防、救信息网络。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御。1、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农业自然灾害无法抗拒,灾害一旦发生,势必造成农业生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做好防范工作是抵御灾害的重点。要结合实际,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可操作性。2、建立完备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要整合现有的技术资源和设备,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重组技术设备和监测手段,加强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增强预测预报的准确度和时效性,拓展预警信息发布途径,有效提高灾害的防御能力和水平确保对自然灾害进行超前预报,提早防范。3、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做好信息发布.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统筹兼顾的要求整合资源,通过通讯、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平台有效传递灾害防范措施,灾害预警信息在灾后快速、准确传递灾害信息,为政府及时实施救助提供依据,为民众正确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提供指导。全市农牧部门实行农作物类灾情周报制,各区县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坚守岗位,保持信息畅通;建立领导带班制度,落实值班人员,确保灾情信息畅通;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条件,认真将灾情动态和抗灾自救典型经验总结分析及时上报市农牧局。(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抵抗灾害能力是提高农业抗灾避灾的关键手段。针对我市现状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水土流失,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 退耕还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规划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建后管护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建有所用, 用有所管。(三)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科学制定农业产业规划,进一步调整完善优势特色产业的区划布局" 进行适地规模种植、养殖,从区域布局上避灾。二是合理安排种植茬口,从生产季节上避灾,按照作物熟期及畜禽品种生产周期长短有机结合的原则,多品种发展,既避免自然灾害对生产的集中影响,又能实现错时上市。通过发展设施栽培,温室育苗和改进栽培技术,畜禽饲养管理技术等,使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和成熟期,牲畜怀孕期,家禽产蛋期避开自然灾害多发期。三是引进推广抗逆性强的作物。 从品种结构上避灾,作物品种的适应性及抗性好坏,对抵御自然灾害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加快筛选耐涝、抗旱、抗寒、抗病虫的优质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四)研究推广农业减灾技术要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保护性耕作,秸秆、杂草覆盖,节水农业,保水剂抗旱等避灾抗旱农业生产技术。低温冻害发生后,要派出技术人员到一线指导群众开展抗灾救灾,落实以下技术措施:一是组织群众熏烟防冻驱霜,尽可能减轻霜冻、降雪对果树的影响;二是指导群众在天气转暖后及时对果树施用施肥,尽快恢复长势;三是指导群众加强早春蔬菜大棚保温,避免低温影响蔬菜生产;四是指导群众利用此次降雨土壤墒情增加的时机,对前几次受冻重剪的芒果树喷施叶面肥、土壤追施高氮复合肥,促发新梢,加快恢复树势;五是在靠降雪区域近和受霜冻影响大的的区域,指导群众剪除正在开的芒果花穗,推迟花期,避开此次低温。(五)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财政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规避农业自然灾害风险需要国家、社会、集体和农户的合力作用。通过农业保险实现农业风险转移的社会化,以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要健全救灾投入机制,尽快建立和逐步完善以政府补贴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自然灾害的合作保险制度,政府和社会共同联办的农业保险集团等多种方式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抗灾物质贮备和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抗灾物资储备制度。建立财政救助体系,建议将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物质贮备和抗灾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的抗灾专项资金。建立储备制度,滚动使用,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六)加大科技培训和宣传力度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农业抗灾避灾的基础,各级政府及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要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基层干部及农民防灾抗灾的意识。要加强对抗灾救灾情况的宣传报道,坚定抗灾救灾的信心。有线电视、网络等平台应开辟农业科普专栏,广泛宣传灾害的产生,预防等科普知识。 合理引导农民改善生态环境,选种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加强田间管理, 发布预测预报信息,提高民众防范意识和防范水平

我投了篇稿子到《安徽农业科学》之后被编辑部自动转投《农业灾害研究》,现在在知网还找不到这本期刊杂志简介:《农业灾害研究》是在较高层面上反映中国农业灾害研究与技术成果的学术性刊物,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安徽吴楚科技文化传播公司提供技术支撑。设有基础学科、植物保护·农药、动物疫病·兽药、农业气象与环境灾害、农业次生灾害等栏目。《农业灾害研究》为A4开本,彩色印制。国内刊号:CN36-1317/S。国际刊号:ISSN1004-7395(原江西农业科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5月批复更名,江西省新闻出版局6月下达批文)1刊物定位:《农业灾害研究》是一种客观、全面、准确反映中国常见农业灾害(尤其是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以及由农业引起的次生灾害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技术进步状况的双语种刊物,也是一个用现代刊物运作理念打造,在较高层面上传播农业灾害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系统知识的互动平台。《农业灾害研究》的学术定位是该刊以登载中国高水平的研究文章为重点,以高调表达技术文章为辅助。换句话说,它是一种高端刊物。《农业灾害研究》的传播定位是该刊可以直接与国际业界交流(通过英文),具备被国际重要数据库(如SCIE、CABI)全文收录的潜质。《农业灾害研究》的服务定位是该刊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员工为核心群,以相关企业、行政和事业单位员工为拓展群,刊物实实在在构成一个汇通相关领域、围绕农业灾害研究的互动平台。《农业灾害研究》的质量定位是该刊所用稿件基本反映中国农业灾害研究状态,在编辑、审读、印制和时效上达到国际水准,明确传递出刊物是精心打磨的产品的信息。2刊物内容与栏目设置作为农业灾害研究综合性期刊,它有明确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农业灾害研究》刊物包括基础科学、植物保护·农药、动物疫病·兽药、农业气象与环境灾害、农业次生灾害等栏目。栏目设置突出引导性,体现“吸引—参与—共生”的现代办刊理念。文章大致分成3种类型:学术研究、述评、知识集成。“学术研究”刊登原创性研究报告,每篇文章有精当的编者按或编后记,有详备的建议性参考文献,有深刻的与其链接的注疏和类比,甚至有围绕该研究通过编辑组织的同行专家的各抒己见;文章浓缩后用英文同时表达,且未来将有开放的网络支撑。“述评”刊登热点研究或重要研究的学术观点介绍及综合评论,通过准确阐述和认真讨论形成综合性的观察和前景展望,使读者快速便捷了解要旨。“知识集成”刊登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介绍,经典、权威、集大成是其特点。这一板块不是刊物的重点,但却是刊物的亮点,是引起广泛关注和引导更多参与的立脚点。《农业灾害研究》实行栏目责任编辑制。《农业灾害研究》实行双盲法审读。《农业灾害研究》实行编辑与作者成文全程沟通,编辑部录用稿件无任何门户之见。3刊物形式《农业灾害研究》分2种版本:①纸质刊物;②网络刊物(预计2012年开始)。纸质刊物部分双语(中英文),采用标准A4开本,涂料纸印刷;分栏排版,线图彩图均随文走,版式灵活且不失规整严谨。纸质刊物不登广告或少登且只放在封3或插页上。网络刊物既是纸质刊物的基础,又是纸质刊物的拓展和延伸,更是编者、作者、读者互动的平台。它除去文字图表外,还包括多媒体内容。网络刊物发展重点放在构建“共生”的运作平台上,实现作者、编者、读者互动。《农业灾害研究》编辑部

农业灾害研究论文投稿

【题名】:宁夏自然灾害及灾情分析灾害学论文(NingXiaZiRanZaiHaiJiZaiQingFenXiZaiHaiXueLunWen)【关键词】:宁夏 自然灾害 灾情分析【keywords】:NingXia ZiRanZaiHai ZaiQingFenXi【作者】:梁旭 史培军 【来源】: 知识词典【期刊名称】:灾害学(ZaiHaiXue)【国际标准刊号】:1000-811X 【国内统一刊号】:61-1097【作者单位】:不详(BuXiang)【分类号】:X43 【页码】:-55-59 【出版年】:1993.3 宁夏自然灾害及灾情分析 - 灾害学 - 梁旭 史培军1990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及灾情分析 - 灾害学 - 陈洪玲 邹明华北地区主要农业灾害及灾情分析 - 自然灾害学报 - 郑景云 徐兆生对建国以来我国自然灾害的灾情分析 - 减灾与发展 - 朱晓华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及减灾对策 - 中国科学院院刊 - 孙广忠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分析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张兰生 史培军自然灾害综合灾情分级模型及应用 - 灾害学 - 于庆东 沈荣芳自然灾害绝对灾情分级模型及应用 -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 于庆东 沈荣芳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及灾情比较模型探讨 - 自然灾害学报 - 杨仕升河南省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建立减灾战略体系构想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王文楷 张继红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组合类型分析及灾害区划 - 东北水利水电 - 孙长平 董蕴辉青海省自然灾害灾情与特征分析 - 高原地震 - 伏洋 李凤霞 郭广 颜亮东中国自然灾害与灾情 - 地理教育 - 无一种考虑地域经济差异的自然灾害灾情分级方法及应用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杨仕升西夏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研究 - 宁夏史志 - 李新贵

做好草稿-------准备发稿-----等待审核-----审核下来-----失败成功------失败则退稿费成功则不退,大概就这样

我也是!被安徽农业科学转投农业灾害研究!不知道这本期刊怎么样。没有找到官方网站。你交审稿费没有?1000元·············

用你们学校的校园网上万方找学位论文,本科、硕士都可以呀。我看了,那里面有的,不过我不是校园网不能下载文献。

灾害研究综述论文

给你发了,楼主。注意查收

【题名】:宁夏自然灾害及灾情分析灾害学论文(NingXiaZiRanZaiHaiJiZaiQingFenXiZaiHaiXueLunWen)【关键词】:宁夏 自然灾害 灾情分析【keywords】:NingXia ZiRanZaiHai ZaiQingFenXi【作者】:梁旭 史培军 【来源】: 知识词典【期刊名称】:灾害学(ZaiHaiXue)【国际标准刊号】:1000-811X 【国内统一刊号】:61-1097【作者单位】:不详(BuXiang)【分类号】:X43 【页码】:-55-59 【出版年】:1993.3 宁夏自然灾害及灾情分析 - 灾害学 - 梁旭 史培军1990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及灾情分析 - 灾害学 - 陈洪玲 邹明华北地区主要农业灾害及灾情分析 - 自然灾害学报 - 郑景云 徐兆生对建国以来我国自然灾害的灾情分析 - 减灾与发展 - 朱晓华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及减灾对策 - 中国科学院院刊 - 孙广忠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分析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张兰生 史培军自然灾害综合灾情分级模型及应用 - 灾害学 - 于庆东 沈荣芳自然灾害绝对灾情分级模型及应用 -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 于庆东 沈荣芳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及灾情比较模型探讨 - 自然灾害学报 - 杨仕升河南省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建立减灾战略体系构想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王文楷 张继红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组合类型分析及灾害区划 - 东北水利水电 - 孙长平 董蕴辉青海省自然灾害灾情与特征分析 - 高原地震 - 伏洋 李凤霞 郭广 颜亮东中国自然灾害与灾情 - 地理教育 - 无一种考虑地域经济差异的自然灾害灾情分级方法及应用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杨仕升西夏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研究 - 宁夏史志 - 李新贵

范文一:甘肃省城市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甘肃省境内泥石流、滑坡发育的基础主要是其特殊的自然条件。陡峭的地形、充足的松散土石和突发性水源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三大条件,另外地震作用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区,境内主要以黄土为主,而黄土由于结构疏松,孔隙大,渗透性强,具强压缩性和自重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特别是极为发育的顺坡向卸荷节理,使边坡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滑坡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积物受暴雨形成的坡面流及洪水的冲刷,源源不断地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 通过计算泥石流、滑坡作用强度和危险度,将城市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危险等级。经过对甘肃省灾害防治历史和治理现状的研究,提出存在问题,得到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展趋势,强调防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根据对城市的分级,危险度高的Ⅰ级和Ⅱ级的城市应采取治理体系为主,预防体系和管理体系为辅的综合控制对策;危险度不高或较低的Ⅲ级和Ⅳ级的城市应采取预防体系与管理体系为主,治理体系为辅的控制对策;对于威胁城市安全的巨型滑坡和规模巨大的泥石流沟则采用躲避对策。 城市泥石流、滑坡防治规划的最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重点治理。对于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滑坡建立不同的治理模...范文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及其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 目前,国内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探究国土和城市规划、地籍测量、农作物估产、森林动态监测、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管理〔4〕和矿产资源勘查〔10〕、潜力评价及开发〔11〕等众多领域。GIS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摘要:(1) 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建立地质灾难空间信息管理系统[12,13,14,管理地质灾难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质灾难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质灾难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难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难的办法,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难进行猜测〔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对香港地区的滑坡灾难进行历史滑坡编录,分析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和静态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滑坡灾难风险进行评价和危险区域划分〔17〕。(2) 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由于各种地质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因素之间相互功能的复杂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利用GIS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猜测指标〔18〕,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19,20,21〕,对探究区进行地质灾难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地质灾难的管理及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依据。(3) 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中,GIS所起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时空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专家系统所起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专家知识和空间目标的事实推理判定灾难的危险度〔22〕。二者的结合将使专家经验得到推广,减少野外和室内手工作业工作量,使区域地质灾难的动态管理成为可能。4 结语(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告和辅助决策。(2)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其中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尤其在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方面进展很快。以上希望对您有帮助!另外这有个地质灾害论文的网址,可参阅: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有关灾害的毕业论文

你要这个论文做什么,需要论文还是自己动手编写。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分布•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极广,除沙漠、戈壁、极端干旱和高原山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上存在着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灾害,全国600多座城市90%都存在防洪问题,西高东低的地理地形有利于洪水的汇集和快速到达下游,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发生在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暴雨洪水和沿海风暴潮灾害。由于东部地区不仅人口密集,而且95%的人口生活在沿江、沿河的平原地带,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经济较为发达,因此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十分巨大。•我国暴雨洪水形成的主要特点是:①暴雨集中,强度极大,从而形成江河洪水峰高量大,全国不同历时的最大点暴雨记录和不同流域面积的最大洪峰流量都与世界各地相应的最大记录十分接近,甚至超过。②高强度、大面积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山地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和时序规律,夏季集中出现的雨带主要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部。③江河洪水年际变化很大,同时又存在重复性和连续性,一个流域重复出现类似的特大洪水和连年发生特大洪水的情况屡见不鲜。④沿海风暴潮灾害主要由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引起,其中少数登陆台风深入内地与从西南部产生的气旋性涡旋北上,往往在局部地区产生特大暴雨。

有关气象灾害研究的小论文题目

5.12防灾减灾专题教育

一楼的别抄了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近几年来,极端气候事件会明显增多。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据专家估计,那时全球60%的居民将生活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近年来的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暴雨洪涝频率增加;北方干旱事件连年发生,90年代以后,不少地区遭遇5- 6年连续干旱;夏季高温热浪天气明显增多。最热的2006年,也是全国气象灾害频发的一年,热带气旋、干旱、沙尘、酸雨等灾害多而严重。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 据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世界上1/4的陆地动植物,即100多万个物种在未来50年内灭绝,对人类会带来灾难性影响。即40%的生物种类将消失,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它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因而将威胁到鱼的生存。有些物种即使不一定灭绝,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有些南方植物将不得不迁往北方,而有些候鸟将不再迁徙。我国科学家发现,在西北地区各山系的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已减少7000多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近百年已下降10多米;沿海地区将遭遇海平面上升和更多的洪水、风暴潮袭击,尤其是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渤海湾等经济区的影响最严重,届时许多小岛将不复存在。调查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巳成为日本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在全球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美国,人们也在反思自己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不愿签署《京都议定书》的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专家们指出,如今气候变化已不只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长远的、巨大的,其中更多的还是负面的

  • 索引序列
  • 济阳张有菊论文农业灾害研究
  • 农业灾害研究论文投稿
  • 灾害研究综述论文
  • 有关灾害的毕业论文
  • 有关气象灾害研究的小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