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研究生论文与他人合作成果转化

研究生论文与他人合作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

研究生论文与他人合作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按转化方式可分为公开发表、提交报告、合作生产、转让和自主研发五类。(一)公开发表对于一般性科学理论,如原理、公式、定律、假说、模型等,通常以公开发表为转化方式,表现为在各种期刊上以论文、专著等形式发表。(二)提交报告精神建设方案和管理方案一般以提交报告为转化方式。此类科技成果以报告的提交与验收作为评价其是否转化的标准。这种转化方式强调的是收益,因此采用成果的机构的规模,以及采用机构使用成果后产生的效益是评价其转化程度效果的标准。(三)合作生产合作生产的表现形式为产学研联合体、校企联合等,是目前主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模式内各主体的内在差异性、相互需要和相互作用,促进了知识、信息、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管理在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等角色之间的流动。因此,是否产生现实的经济、社会效益是评价其转化与否的标准,而产业化程度、成果收益与成果投入的比值等是评价其转化效果的主要标准。(四)转让由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成果完成在在科技成果的开发和经营上存在人力、能力、机制等局限性,使得成果完成者将成果转让给应用者成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该种转化表现为在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的成果交易,即成果完成者将成果的使用权和收益权转让给受让方,交易双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收益。因此,成果供需双方是否实现成果转让的交易成为评价转让与否的标准,而评价其转化程度与效果,则可以采用成果交易次数、成果收益/ 成果投入等指标。(五)自主研发自主研发是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等主体依靠自身研究能力形成某个领域的科研成果,并将所研发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通过其推广应用从而产生实际收益。因此,自主研发的表现形式为成果的研究、开发、产业化或社会化,转化程度的评价强调推广后的实际收益。

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国家实施转化转移。如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承担的煤基合成油科研项目,是国家863计划项目和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该项目所取得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下,由中科院与山西省政府直接组织实施的。基于该项科技成果,山西省建设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条煤基合成油生产线,这对我国燃油能源发展和安全有着战略性的意义。这种由国家直接组织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模式,一般适用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产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原始创新或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适用于有关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成果技术转化转移。 二是科研机构内部转化转移。该模式是指在某项科研成果和技术研发完成并在小试中试中获得成功后,科研机构自行组建企业实体,进行产品开发或产业化生产。例如,1984年,中科院原计算所(现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投资20万元成立了中科院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当时联想由11名科技人员组成,主要对原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行转化。到2005年,联想集团已拥有资产622亿元,累计向国家纳税75.5亿元,成为目前国内IT行业排名居首的高新技术企业。 科研机构内部转化转移模式的优点在于研发和再研发力量比较强,成果和技术创新发明者直接参与企业创办,他们精通成果和技术研究研发情况,能及时进行成果技术转化转移后的改进和升级。劣势在于科研人员缺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这种情况在企业组建初期更为明显,致使企业形成规模化生产的进程比较缓慢。这种科研机构内部转化转移模式适用于国内尚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原始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三是外向型市场转化转移。这是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有偿转让形式。科研机构通过某种渠道或场所向企业有偿转让科研成果和技术,企业获得成果开发和技术使用权。 企业委托形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委托科研机构进行某项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科研机构按照企业要求完成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任务,交付企业验收投入使用。 合作研发形式。科研机构与企业就某个项目或某项技术进行联合研发创新,一般来说,科研机构投入科技力量,企业投入资产资金,双方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联合共建形式。这是一种长期战略性科技合作形式,对科企双方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如联合建立研发中心、研究所、实验室等,双方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科技副职形式。

预期成果是用户在开始课题之前预想的研究成果,比如研究设备的,可能就是一设备,研究工艺的可能就是一新的工艺,配方等。成果表达形式可以是一篇学术论文,一个专利,一台设备,一套工艺流程等,具体在申报课题时有现成的格式。

基础研究类项目最好不要写预期成果转化情况,因为一旦写了,项目验收时很可能就要考核,需要使用您的成果的单位提供使用证明、经济效益等。如果订定要求写,本项目研究内容属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实施期间形成的成果还达不到熟化,需要进一步根据生产实际来完善。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所订立的技术合同,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净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奖励和报酬,给予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应当申请对相关的技术合同进行认定登记,并依照有关规定提取奖金和报酬。

该办法第六条规定,未申请认定登记和未予登记的技术合同,不得享受国家有关政策。该办法第七条规定,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当事人可以持认定登记证明,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果转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推广实况

研究生的任文和别人做的一样,这边没有什么奇怪的事。研究生的论文主要你是自己用心写的,是自己的努力做出来的成果。不管和别人一样也一旦受的尊重。研究生论文。重在质量。

文史类论文研究成果转化

预期成果形式、去向和效益就是说让你填课题最后能产生什么成果。成果一般是发表SCI论文几篇、申报专利几项等

光合作用能量转化研究论文

光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场所: 类囊体的薄膜 过程: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ATP的形成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产物:氧气、【H】、ATP暗反应: 条件:【H】、ATP、酶 场所: 叶绿体基质 过程: 物质变化:二氧化碳的固定,C3的还原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 化学能 产物:(CH2O)、水、ADP、Pi

光反应有光能转化成ATP活跃的化学能,在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有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化成糖(淀粉)内稳定的化学能,在叶绿体基质中。 但这只是在真核生物中,原核生物的光合作用都在细胞质基质中。

1、光能转→活跃的化学能 光反应阶段 场所:类囊体的薄膜 2、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暗反映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对光的需求无论是采用太阳光还是人工光进行植物生产,最终都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完成产物的积累。光合作用是通过植物叶绿素等光合器官,在光能作用下将CO2和水转化为糖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理过程;与光合作用相对应的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通^植物线粒体等呼吸器官,吸收氧气和分解有机物而释放CO2与能量的生理过程,是植物把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用来形成根、茎、叶等形态建成的重要生理活动。呼吸作用包括与光合作用毫无关系的暗呼吸以及与光合作用同时进行的光呼吸2个部分。作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有一个相互平衡的过程,随着生长阶段的不同,其平衡点也不同。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控制作物的光合速度和呼吸速度来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对平衡,达到提高目标产量或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植物的光合作用与CO2的吸收、释放关系密切,光合时吸收CO2,呼吸时排放CO2,这2种生理活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光合器官的叶片内外的CO2交换速度也就等于光合速度减去呼吸速度。通常把该CO2交换速度也叫做净光合速度,其中的呼吸速度则是暗呼吸速度与光呼吸速度的总和。一般而言,C3植物光呼吸速度高,C4植物光呼吸速度低。因此,净光合速度为0时,光合速度等于光呼吸速度。光合速度的单位为kg/cm2・s)或mol/cm2・s)(以CO2计),表示单位叶面积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排放或交换量。光强对作物光合的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与光照的强度及其累积的时间密切相关。光照的强弱一方面影响着光合强度,同时还能改变作物形态,如开花、节间长短、茎的粗细及叶片的大与厚薄等。在某一CO2浓度和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超过光饱和点时,净光合速度不但不会增加,反而还会形成抑制作用,使叶绿素分解而导致作物的生理障碍。不同类型植物的光饱和点的差异较大,光饱和点一般会随着环境中CO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因此,植物生产中给予光饱和点以上的光照强度毫无意义;而另一方面,当光照强度长时间处于光补偿点之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了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多于积累,作物生长缓慢,严重时还会导致植株枯死,因此对植物生长也极为不利。通常情况下,耐荫植物的光补偿点为200~1000 lx,喜阳植物的光补偿点为1000~2000 lx。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分为喜光型、喜中光型、耐弱光型植物。蔬菜多数属于喜光型植物,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比较高,在人工光植物工厂中作物对光照强度的相关要求是选择人工光源的最重要依据,了解不同植物的光照需求对设计人工光源、提高系统的生产性能都是极为必要的。光质对作物光合的影响光质或光谱分布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形态建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地球上的植物都是在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来不断适应太阳辐射,并依据种类不同而具有光选择性吸收特征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为300~2000 nm,而以500 nm处能量最高。太阳辐射中,波长380nm以下的成为紫外线,380~760 nm的叫可见光,760 nm以上的是红外线也称为长波辐射或热辐射。太阳辐射总能量中,可见光或光合有效辐射占45%~50%,紫外线占1%~2%,其余为红外线。波长400~700 nm的部分是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利用的能量区间,称为光合有效辐射;波长700~760 nm的部分称为远红光,它对植物的光形态建成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植物光合过程中,植物吸收最多的是红、橙光(600~680 nm),其次是蓝紫光和紫外线(300~500nm),绿光(500~600 nm)吸收的很少。紫外线波长较短的部分,能抑制作物的生长,杀死病菌孢子、波长较长的部分,可促进种子芽、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和糖的含量;红外线还对植物的萌芽和生长有刺激作用,并产生热效应。不同的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表1),强光条件下蓝色光可促进叶绿素的合成,而红色光则阻碍其合成。虽然红色光是植物光合作用重要的能量源,但如果没有蓝色光配合则会造成植物形态的异常。大量的光谱实验表明,适当的红色光(600~700 nm)/蓝色光(400~500 nm)比(R/B比)才能保证培育出形态健全的植物,红色光过多会引起植物徒长,蓝色光过多会抑制植物生长。适当的红色光(600~700 nm)/远红色光(700~800 nm)比(R/FR比)能够调节植物的形态形成,大的R/FR比能够缩短茎节间距而起到矮化植物的效果,相反小的R/FR比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所有这些特征都是植物工厂选择人工光源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节能光源,如LED、LD以及冷阴极管等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光源需要通过不同光谱的单色光组合构成作物最适直的光质配比,以保障高效生产和节能的需求。光周期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与日长(或光期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称其为植物的光周性。光周性与光照时数密切相关,光照时数是指作物被光照射的时间。不同的作物,完成光周期需要一定的光照时数才能开花结实。长日照作物,如白菜、芜青、芭英菜等,在其生育的某一阶段需要12~14 h以上的光照时数;短日照作物,如洋葱、大豆等,需要12~14h一下的光照时数;中日照作物,如黄瓜、番茄、辣椒等,在较长或较短的光照时数下,都能开花结实。

综述性论文怎样引用他人研究成果

一、文献引用存在的常见问题论文文献引用中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有“零散痕迹”,无“整体呈现”不少论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会引用某某学者的观点,甚至有的论文作者还会将相应的话语标上引号,或在括号中注上所引用话语的作者姓名与发表年份。不难看出,这类作者在论文中向我们展示了文献引用的“痕迹”,似乎也在告诉我们,我写这篇论文引用了他人在相关领域内的学术观点或已有成果,而且也规范地进行了标示。但是,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正文后面怎么也找不到相应的参考文献。这类作者有一定的引文意识,但缺乏完整的引用常识。在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里,但凡正文中显性或隐性的引用,都需要被标示,并且要在论文的末尾将文中所实际引用的文献,以罗列参考书目的形式加以整体呈现。(二)有“参考书目”,无“引用痕迹”与第一种情况对应的是,论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没有任何引文标注,却在论文的末尾列出了相对完整的“参考书目”。换句话说,尽管在正文后列出了一大堆参考书目,读者却未能在正文中看到相应的引用痕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不知道”文献引用规范的情况外,还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1)论文引用过多,如一一进行标注的话,基本上就再也没有自己的内容,于是索性就不进行标注;(2)论文写作中根本没有引用相应的文献,参考书目的罗列纯粹是在形式上给人制造一种“规范”的假象。论文作者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凡有引用都要进行恰当的标注,没有引用的不随意在参考书目中罗列。学术论文的严谨性要求我们做到:但凡是在参考书目中列出的文献,读者必须能在正文中看到相应文献被真实引用的痕迹,并被恰当地加以标注。(三)有“形式罗列”,无“内容考证”如果说前两种情形更多意义上是由于对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不知道”“不清楚”的话,那么有“形式罗列”无“内容考证”则更多的是关乎学术严谨性。一方面,一些教师引用文献时,自己并没有亲自阅读过所引用的原始文献。更有甚者,直接用百度搜索来替代专业严肃的专业阅读。另一方面,不少教师由于缺乏常态的专业阅读,对本学科内的专业期刊了解不够,所以在文献引用时捉襟见肘,经常性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引用的一些文献“身份可疑”,它们往往是非公认的正规学科期刊,甚至是非法期刊,因此缺乏学术的可信度。论文作者应尽量引用那些学科领域认可度高的期刊,这些正规期刊往往具有较严格的编审流程,刊发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如想引用网络文献或对原始文献进行二次引用,应设法找到原始纸质或影印文献,一则考察文献来源的真实性,二则评估原始文献的权威性。(四)有“引用意识”,少“学术素养”上述所提及的各种问题如果是文献引用意识薄弱的表现,那么仅有文献意识也是不够的。一些论文作者尽管具有较好的文献引用意识,知道适当地在正文中标注,并能在论文末尾将正文引用到的文献一一罗列,但由于缺乏有关的学术素养,出现引用失范,如正文中引文格式与论文所附的参考书目格式不规范,不符合该学术期刊的有关规定等。二、规范引用文献的几点建议针对论文写作中文献引用不规范的上述问题,笔者建议:论文作者应由重视意识提升——培育学习态度、加强专业阅读——掌握学科动态、落实系统训练——养成学术规范三个方面,提升自己在文献引用方面的学术素养。(一)意识提升——培育学习态度不少中学教师平时写作意识淡薄,不注重积累与反思,等到论文写作时东拼西凑,引用他人观点少有标注。究其原因,他们对于学术论文缺乏基本的文献引用意识,弄到最后不能很好地区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以致被他人质疑,甚至背负抄袭的嫌疑。针对文献意识不强的论文作者,我们建议,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要认识到论文撰写是一件严谨严肃的事情,在使用他人原话、观点或数据时,应当标明出处,对于出处不太明确的文献,要加以核实与考证。在阅读他人文献时,碰到好的观点或成果要注意做好笔记以备今后引用,同时要以学习的态度观察文献引用的规范性,并注意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仿效。(二)专业阅读——掌握学科动态如果平时缺乏对专业期刊的关注与阅读,论文作者在文献引用时可能会出现引用一些“边缘期刊”,这些期刊往往发文程序简单,论文质量把关不严,甚至只要愿意承担一定的版面费就能刊发。论文撰写前作者需要对所论述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一个较好的了解,为此专业阅读就显得尤其重要。除了教育经典著作外,各学科公认的专业期刊权威性高,时效性强,是论文作者及时了解研究前沿信息的好帮手。以英语学科为例,基础英语界比较知名的专业学术期刊有《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基础外语教育》《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英语教师》等,都是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特别予以关注的。(三)系统训练——养成学术规范要养成严谨的学术规范离不开系统的专业训练。多数中学教师在本科教育阶段接受的学术系统训练仅限于一篇毕业论文的撰写,开始工作后少有相关的专业训练。为此,中学教师需要对基本的引文规范进行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资源可以是专业书籍,也可以是专业期刊。建议认真学习严肃的专业期刊对“论文文献引用规范”的要求,如:

目录方法1:使用不同的引用方式1、如何引用片段。2、如何引用全句。3、如何引用大段。4、如何间接引用。方法2:引用句式1、何时用句号和逗号。2、何时用感叹号和问号。3、如何使用省略号。4、如何使用方括号。5、如何用冒号和分号。6、正确复制引用的内容。方法3:不同格式1、使用MLA格式。2、使用APA格式。3、使用芝加哥(Chicago)格式。方法4:成功引用1、谨慎选择想要引用的文章。2、避免概述。3、用引文强调一个特定的术语。4、引用重要证据。5、理智使用引文。6、把引文书目信息放在文章最后。研究论文需要引证、需要通过他人的作品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如果引用一小段原文,会使文章更有力度。要完成一篇优秀的论文并避免抄袭嫌疑,选择有用的文献和恰当的引用非常重要。方法1:使用不同的引用方式1、如何引用片段。片段引用是从一段文字中直接截取的部分词组。只是由一些单词组成,不会指明原作者是谁,也不会指明出处。这些片段必须是完整句子的一部分,而不能独立成句。用一个完整的句子包含片段的内容。例如:随着Rembrandt的技术的成熟,他开始创作一些“浪漫而有深度”的风景画(Wallace ,96)。用一个短句包含片段的内容:Rembrandt的风景画是“浪漫而有深度”的(Wallace ,96)。2、如何引用全句。顾名思义,全句引用就是引用少于4行的全句内容。尽管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不能作为论文中独立的段落,必须包含其他的语句或词语。一句话中引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在课程之外的时间,Rembrandt开始改变关注一些不同的主题,但是像Wallace说的,“Rembrandt作为雕刻家的天赋是在小心翼翼处理细节时所表现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感觉”(142)。用一个词语引出要引用的完整的句子。例:正如Wallace所说,“Rembrandt作为雕刻家的天赋是在小心翼翼处理细节时所表现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感觉”(142)。3、如何引用大段。大段引用是从原文中引用几个句子,在你的文章中超过4行。鉴于这会占用大量篇幅,所以大段引用应尽量少,最多2个完整的句子。引用大段的时候,需要和你自己的内容之间空出一行,还需要把引文向右缩进一个字符。用冒号开始大段引用。例:依据Wallace的沿用:(空出一行,把引用的全段缩进)大段引用不需要引号。你已经在前面表明作者是谁或者被引用的文章是哪一篇了。但是,在引文的最后仍然需要插入文献出处。如果大段引用是在段落中间,引文结束后不需要另起一段,只要从下一行顶头开始写(不需要缩进)。4、如何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将原句做出轻微的调整后引用。如果引用的要求特别高或者已经引用太多的时候可以用间接引用。注意至少改变一半的内容避免出现抄袭。改变句子里面单词的内容,可以从词典中找同义词代替。只用你完全理解内容的时候才可以改写,否则,放在你的文章里可能是不恰当的。书写的时候,不要看原文,在脑海里记住原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组织语言。方法2:引用句式1、何时用句号和逗号。引文的后面可能得句号或者逗号, 如果引用时没用标明出处(比如你的整片文章的引用都是来自同一本书),逗号和句号需要在引号里面。如果你已经标注了来源,逗号或句号需要在引号的外面。2、何时用感叹号和问号。如果引用原句里面有感叹号或问号,引用的时候要保留在引号的里面。如果是你在提问或者强调引用的重要性,需要放在引号的外面。如果是对引用的话提问,问号放在引号里面。引文有问号,例:Alice说“但是我将会去哪里呢?”(24)对引文提问,例:经过这么多争论,文学学者还会赞成“Alice如梦般的冒险”吗?(39)对引文里面问题的提问,例:在故事结尾,人们不约而同的会问“但是我将会去哪里呢?”(24)。3、如何使用省略号。当你引用大部分但不是全部句子,或者从一句话的中间开始引用,可能需要用到省略号。表示句子的部分不在引用范围之内,用“??”来省略前面或后面不引用的部分。省略号也可以用在句子中间,省去一些没必要引用的句子节省篇幅。例如:正如人们所说,“这本书是??有启发性的,能改变人生的”如果全部引用则应该是:正如人们所说,“这本书在最近读起来不仅是相当愉快,而且是有启发性,能改变人生的。”省略号只能是引用之前或之后单独使用,而不能同时使用。如果仅仅引用句子中间的一部分,那就属于部分或片段引用。4、如何使用方括号。省略号是省去一些话,与之相反,方括号是为了加入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而你认为重要或必要的内容。 你可以在括号里写一些词语,通常是人名或引文的地址,帮读者理解内容。例:就像学者们所述,“Rembrandt给她[Henrickje,他的夫人]画的肖像画既逼真由深情”(Wallace ,49)。5、如何用冒号和分号。如果你需要在引文结束后时候分号或冒号,或者所引用的文章结尾本身有冒号或分号,在引号的外面使用标点符号。6、正确复制引用的内容。如果你是直接引用,必须逐字逐句引用。哪怕有明显的拼写或语法错误。 如果你发现错误的地方,可以在错误的地方后面标[sic](使用括号和斜体)。这个符号表示你意识到是原文的错误,而不是你犯得错误。例:正如Dormer所述,“他的工作现在此[sic]刚开始的时候更有价值”方法3:不同格式1、使用MLA格式。使用MLA格式,引文信息需要包括作者姓名和文章所在的页码。你可以在参考文献中一起写出来,也可以一个在文中提出,另一个在参考文献中标明。例:我们因此可以确定“Rembrandt献身于基督教绘画开始了他知名度的下降”(Wallace,112)。例:有人说,“另一个导致Rembrandt知名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他献身于基督教绘画艺术”(Wallace,112),但不是每个人都同意此说法。例:有人说,“另一个导致Rembrandt知名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他献身于基督教绘画艺术”(112)2、使用APA格式。与MLA格式稍有不同,APA格式要求文章内标明作者的姓和原文发表的年份。这必须一起在括号中出现,或者你可以在文章中写出作者的名字,后面的括号里标明年份。例:正如Billy的性格被描述的那样,我们知道“Billy并不是一个天主教堂,尽管他生活的屋子墙上一直挂着一副十字架”(Vonnegut, 1969)例:Vonnegut明确地陈述一个事实,他说“Billy并不是一个天主教堂,尽管他生活的屋子墙上一直挂着一副十字架”(1969)。例:因为知道“Billy并不是一个天主教堂,尽管他生活的屋子墙上一直挂着一副十字架”(Vonnegut, 1969),我们开始理解他的哲学观点。3、使用芝加哥(Chicago)格式。芝加哥格式要求在文章底部作脚注,而不要求在文中标注。引用的时候,在引号的外面加上脚注数字。在页面底部写出对应的参考文献。方法4:成功引用1、谨慎选择想要引用的文章。学术论文中过多引用会被认为草率的,因为过多依赖别人形成自己的观点。 书写的时候不可急躁,需要从大量的研究结果中筛选最适合的支持你论点的文献。2、避免概述。 如果你决定引用,应该是因为你对其中特殊的语句或信息由特别的见解。引文不应该作为文章的填充物,跟着一大堆你自己的总结或改写的内容。确保你在引用的时候,不是在单纯的用不同的句式把原话说一遍。3、用引文强调一个特定的术语。在学术性论文里,很多特定的措辞或术语是经验性所得。如果你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释或重命名,你可以用引文。尽量使用改写或间接引用来避免你的文章看起来不走心。4、引用重要证据。从论证性或研究性文章中引用非常有用,因为你可以为你的论点提供直接的证据。如果别人有更好的理由支持你的论点,你引用后会使文章更有吸引力。引用后一定要再思考一下是否合适,而不是仅仅把它塞到自己的文章里去。5、理智使用引文。尽管引文很多时候有用,一些引用不当的反而会制造更多困惑。使用之前确保引文和上下文都是衔接的。尽管文章中得引用文献,让读者知道你在用引文论证你描述的什么观点也是很重要的。6、把引文书目信息放在文章最后。文章最后的“参考文献”适用于列出所用文中曾引用的文献的完整信息的。小提示查找文献的时候列出要引用的文献列表,标记出最想要的以便后面引用。相反的观点也要引用才能直接提出质疑,引用出来再指出它的缺陷才更有说服力。否则,他们会认为你曲解他们的意思,用他们的话说话才能直接反击。多注意被多次引用的文献,往往能提示你去原文中找到最想要的部分。写引文的时候要仔细,不用引号很容易忘掉哪一部分是直接引用的,确保最初的使用引用的完全是原文,如果需要以后可以再作修改。警告别成为偷懒的抄袭者。不幸的是,学术抄袭很常见,而且后果很严重。你可能本来根本没打算去抄袭,但是如果你写出别人的东西却没有表达出来你是在引用,可能有意无意地成为抄袭了(毕竟,仅仅依靠文献笔记却不靠自己的研究,这样很懒惰,而且使用他人的成果不标明引用更是显得没有组织能力。)每一处引文都要标明引用,最好写下那些出处,然后列成参考文献,这比改写原文要好。而且要是你改动的并不多,最后修缮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不自觉地改成了原文的样子。所以最好直接引用原文,标明出处,如果你找不到更好的语言,就直接引用。不要让文章大部分都是引用的内容。 如果你已经探讨了论点的正反两方面,最后你要形成自己有说服力的观点。改写、整合和综述,最后用自己的话表述,一方面使你自己清楚你正研究的内容,也会让文章读起来更有趣。 让人读起来也会耳目一新,太多的引用反而让人觉得头疼。一篇文献不要引用太多。做研究的时候很容易偏爱某一本书,特别是不太容易找到某方面的书籍,或者某个作者恰好和你意见一致。尽量限制引用同一作者的内容,特别是如果你的大多论证要依靠该作者的研究。引用一些能够与之相补充或与之相对的文献,并提供自己的分析。

论文写作部分存在参考文献这个项目,就是合理参考别人的论文都可以列在这里。首先是格式,格式正确基本框架就出来了。其次是要参考论文的内容。

一、文献引用存在的常见问题论文文献引用中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有“零散痕迹”,无“整体呈现”不少论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会引用某某学者的观点,甚至有的论文作者还会将相应的话语标上引号,或在括号中注上所引用话语的作者姓名与发表年份。不难看出,这类作者在论文中向我们展示了文献引用的“痕迹”,似乎也在告诉我们,我写这篇论文引用了他人在相关领域内的学术观点或已有成果,而且也规范地进行了标示。但是,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正文后面怎么也找不到相应的参考文献。这类作者有一定的引文意识,但缺乏完整的引用常识。在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里,但凡正文中显性或隐性的引用,都需要被标示,并且要在论文的末尾将文中所实际引用的文献,以罗列参考书目的形式加以整体呈现。(二)有“参考书目”,无“引用痕迹”与第一种情况对应的是,论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没有任何引文标注,却在论文的末尾列出了相对完整的“参考书目”。换句话说,尽管在正文后列出了一大堆参考书目,读者却未能在正文中看到相应的引用痕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不知道”文献引用规范的情况外,还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1)论文引用过多,如一一进行标注的话,基本上就再也没有自己的内容,于是索性就不进行标注;(2)论文写作中根本没有引用相应的文献,参考书目的罗列纯粹是在形式上给人制造一种“规范”的假象。论文作者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凡有引用都要进行恰当的标注,没有引用的不随意在参考书目中罗列。学术论文的严谨性要求我们做到:但凡是在参考书目中列出的文献,读者必须能在正文中看到相应文献被真实引用的痕迹,并被恰当地加以标注。(三)有“形式罗列”,无“内容考证”如果说前两种情形更多意义上是由于对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不知道”“不清楚”的话,那么有“形式罗列”无“内容考证”则更多的是关乎学术严谨性。一方面,一些教师引用文献时,自己并没有亲自阅读过所引用的原始文献。更有甚者,直接用百度搜索来替代专业严肃的专业阅读。另一方面,不少教师由于缺乏常态的专业阅读,对本学科内的专业期刊了解不够,所以在文献引用时捉襟见肘,经常性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引用的一些文献“身份可疑”,它们往往是非公认的正规学科期刊,甚至是非法期刊,因此缺乏学术的可信度。论文作者应尽量引用那些学科领域认可度高的期刊,这些正规期刊往往具有较严格的编审流程,刊发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如想引用网络文献或对原始文献进行二次引用,应设法找到原始纸质或影印文献,一则考察文献来源的真实性,二则评估原始文献的权威性。(四)有“引用意识”,少“学术素养”上述所提及的各种问题如果是文献引用意识薄弱的表现,那么仅有文献意识也是不够的。一些论文作者尽管具有较好的文献引用意识,知道适当地在正文中标注,并能在论文末尾将正文引用到的文献一一罗列,但由于缺乏有关的学术素养,出现引用失范,如正文中引文格式与论文所附的参考书目格式不规范,不符合该学术期刊的有关规定等。二、规范引用文献的几点建议针对论文写作中文献引用不规范的上述问题,笔者建议:论文作者应由重视意识提升——培育学习态度、加强专业阅读——掌握学科动态、落实系统训练——养成学术规范三个方面,提升自己在文献引用方面的学术素养。(一)意识提升——培育学习态度不少中学教师平时写作意识淡薄,不注重积累与反思,等到论文写作时东拼西凑,引用他人观点少有标注。究其原因,他们对于学术论文缺乏基本的文献引用意识,弄到最后不能很好地区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以致被他人质疑,甚至背负抄袭的嫌疑。针对文献意识不强的论文作者,我们建议,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要认识到论文撰写是一件严谨严肃的事情,在使用他人原话、观点或数据时,应当标明出处,对于出处不太明确的文献,要加以核实与考证。在阅读他人文献时,碰到好的观点或成果要注意做好笔记以备今后引用,同时要以学习的态度观察文献引用的规范性,并注意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仿效。(二)专业阅读——掌握学科动态如果平时缺乏对专业期刊的关注与阅读,论文作者在文献引用时可能会出现引用一些“边缘期刊”,这些期刊往往发文程序简单,论文质量把关不严,甚至只要愿意承担一定的版面费就能刊发。论文撰写前作者需要对所论述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一个较好的了解,为此专业阅读就显得尤其重要。除了教育经典著作外,各学科公认的专业期刊权威性高,时效性强,是论文作者及时了解研究前沿信息的好帮手。以英语学科为例,基础英语界比较知名的专业学术期刊有《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基础外语教育》《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英语教师》等,都是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特别予以关注的。(三)系统训练——养成学术规范要养成严谨的学术规范离不开系统的专业训练。多数中学教师在本科教育阶段接受的学术系统训练仅限于一篇毕业论文的撰写,开始工作后少有相关的专业训练。为此,中学教师需要对基本的引文规范进行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资源可以是专业书籍,也可以是专业期刊。建议认真学习严肃的专业期刊对“论文文献引用规范”的要求,如:在论文正文引用他人文献时,一般采用夹注的方式,即在被引用内容的后面提供被引用文献的作者姓名和文献出版年代,有时还要提供具体的页码(在年代之后)。如,“认为……(程晓堂,2014:60)”等。正文中引用某个文献之后,在参考书目里要列出该文献的详细信息。文章中引用的文献必须要与参考书目中的文献一一对应。参考书目可有不同的书写方式,但一般要提供以下信息:作者姓名、文献名称、出版年代、出版地点和出版社。如果是学术期刊的论文,要提供作者姓名、论文题目、期刊名称、年份期号和所在页码。如果是报刊,除了报刊名称、日期、作者姓名、文章题目外,还应该标出所在的版面(如第4版),具体格式可参照相应学科专业期刊的要求。

辛伐他汀的合成研究论文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 现今世界上使用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这类药物降脂作用强、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肯定,耐受性好,虽然与某些药物合用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的严重不良反应,但低剂量使用可减少甚至避免。现对这种药物的新剂型、结构特征、作用靶点、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不良反应、药物经济学及市场发展前景7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药物新剂型;作用靶点;临床评价;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发展前景;药物经济学 他汀类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的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该类药物的问世是降脂药治疗史上的重大进展,其除具调脂作用强、耐受性好等优点外,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对该类药物的结构特征、药动学、药理作用、不良反应4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比较,现综述如下。 1.已上市或正在开发的他汀类药物新剂型 目前,已上市或正处于开发中的他汀类药物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临床上,因西立伐他汀与贝特类降脂药合用可造成横纹肌溶解,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频频发生,故已于2001年撤市。匹伐他汀由日本Nissan Chem株式会社开发,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药物,目前Ⅲ期临床试验已结束,正处于注册前状态。匹伐他汀低剂量(0.1、0.3、lmg/kg)的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疗效即相当于10倍量的阿托伐他汀,0.5mg/(kg·d)即可降低血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分别达7%~20%和10%~39%,对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更为有效。与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对比研究表明,虽然彼此都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TC,但是匹代他汀药效最佳,是潜在的超级他汀[1]。 2.作用靶点 洛伐他汀分离自霉菌培养物,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通过对洛伐他汀的化学结构进行改进而得的半合成品,氟伐他汀则是第一个全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结构中均有羟甲基戊二酸活性结构,只是存在形式不同。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非活性内酯形式药物,必须代谢成其相应的开环羟基酸形式才能抑制HMG—CoA还原酶。普伐他汀以具有活性的开放酸盐结构存在,水溶性大,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的能力比周围组织高400倍~1 200倍,因此,无明显抑制外周组织合成胆固醇的作用而不良反应少。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的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十分接近,在疗效、不良反应、耐受陛等方面仅程度上稍有差异。氟伐他汀结构与以上3种他汀类药物明显不同,是以氟苯取代吲哚环的甲羟戊酸内酯的衍生物,无需代谢转化就具有药理活性[2]。阿托伐他汀与氟伐他汀一样,均含有氟苯环和氮杂环,是全人工合成的第2个他汀类药物,二者与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相比,水溶性增大,脂溶性降低。罗伐他汀为单一对映体,以活性羟酸钙盐形式存在。除普伐他汀外,罗伐他汀比其它他汀类药物有更强的亲水性[3] 。 3. 药代动力学 口服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几乎全被吸收,辛伐他汀吸收比较完全(80%-85%),普伐他汀、洛伐他汀仅少量吸收(34%和31%)。食物除对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吸收有影响外,对其他他汀类药物均无影响。普伐他汀的亲水性强,其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为45%,其余4种血浆蛋白结合率都在95%以上。源于肝细胞的胆固醇是形成血胆固醇的主要原因,而源于非肝细胞的胆固醇是正常细胞所必需的,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肝脏,其肝脏排泌率分别为:阿托伐他汀98%,氟伐他汀95%,辛伐他汀85%,洛伐他汀70%,普伐他汀50%。在肝脏,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及生物转化,氟伐他汀主要通过CYP 2C9代谢,普伐他汀则不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为前体药物,氟伐他汀的代谢产物无抑制HMG-CoA作用的活性,另4种他汀类的代谢产物均具有这种活性[4]。阿托伐他汀的活性代谢物的作用甚至占总抑制作用的70%。功能性生物利用度(活性药物及代谢物总的抑制HMG-CoA还原酶作用的生物利用度)以阿托伐他汀最高30%,氟伐他汀24%,洛伐他汀12%-20%,普伐他汀17%,辛伐他汀5%。对HMG-CoA还原酶有抑制作用的半衰期也以阿托伐他汀最长,达20-30h,洛伐他汀、普伐他汀为3h左右,辛伐他汀小于2h,氟伐他汀最短,仅0.5-2.3h,但氟伐他汀吸收迅速,48min即达血药浓度峰值。因其半衰期短,肾脏排泌率低,可能对使用环孢素治疗的肾移植高脂血患者影响较小,相对较安全[5] 。 4.药理作用 4.1 降脂作用 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其抑制作用,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血浆和组织细胞内胆固醇浓度均降低,促进浓度依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活性提高,加速LDL的分解代谢,并能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使VLDL转化成LDL减少,从而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故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和LDL水平,使TC平均下降30%~40%,LDL—C下降35%~45%。[6] 4.2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一项长达5.5年的针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疗效试验(超过30 800病例)统计表明,作为一级或二级预防冠心满类药物,其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25%~60%,全病因死亡的危险性降低约30%。此外,还有显著降低[7]心绞痛和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危险性,并可大大减少冠脉架桥、移植和血管造影的必要性。这种对心脑血管的独特防治和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减少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粘度;增强移植后的免疫耐受;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对LDL的摄取和聚集;增加游离胆固醇;减少巨噬细胞内的胆固醇酯浓度;抑制组织因子的释放,及活化内皮细胞内的一氧化氮(NO)合酶、增加NO而扩张血管和减少栓[8]塞,表现为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减轻或消除炎症反应及抑制动脉硬化进展等。 4.3 对肾的保护作用 在许多肾病实验模型中,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肾小球损害程度,从而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其一方面减少脂代谢异常(因为许多肾衰患者脂代谢不正常,可引起慢性肾功能损害);另一方面,有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目[10] 前,学者们认为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包括抗细胞增殖、抗炎症、免疫调节、抗骨质疏松。他汀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肾脏细胞,减轻肾小球硬化,延缓肾功能衰竭,尤其对糖尿病[12]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9] 4.4治疗骨质疏松症 他汀类药物可促进骨骼形成,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骨折、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转移性骨病、溶骨病等疾病。目前的研究发现,≥50%的男、女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使骨折发生率减少45%,短期使用后具保护作用,且在不同骨骼位点均可产生疗效。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促进骨的形成,增加骨密度,修复骨的显微结构并使骨骼健壮,降低骨折危险性,因此也适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盯。 4.5 预防老年痴呆症 近年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可降低发生老年痴呆的危险性。为观察其与老年痴呆的相关性,有人将284例>50a的痴呆患者与1 080例年龄相仿的非痴呆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高胆固醇 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患痴呆的可能性较胆固醇不高或不服用胆固醇药的人群低70%”[11] 。 5.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耐受性好,一般不良反应有口干、腹痛、便秘、流感症状、消化不良、转氨酶升高等,发生率≥1%,停药后均可自行消失。[13] 5.1 肌病 肌病包括肌炎和横纹肌溶解,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所致的最典型且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痛、无尿、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等,发生率约为1‰。他汀类药物与肝细胞代谢酶细胞色素Ptso的一种基因亚型(CYP3A4)抑制剂或底物合用,会增加肌病的发生率,可能是因它们抑制了他汀类药物的代谢,使其血药浓度升高。这些药物包括:环孢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奈法唑酮、抗真菌药和蛋白酶抑制剂,贝特类、烟酸亦会增加肌病发生 的危险性。[14] 5.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此不良反应少见。据文献报道,某43a男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给予辛伐他汀lOmg,po,bid,第2次服用后面部、胸部、肢端即出现弥漫性瘀斑,经检查血小板较少,<10×109/L,提示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与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合用时,应及时调整抗凝药剂量。[15] 5.3 精神抑郁 4例44a~66a女性高脂血症患者,每晚服用普伐他汀lOmg,治疗12wk时出现精神抑郁症状。其中1例因伴有高血压而加服依那普利治疗,精神抑郁加重,产生自杀念头,8wk后停用普伐他汀,未用抗抑郁药,用药lOwk后症状改善。 5.4 感觉异常和脱发 22例高脂血症患者服用辛伐他汀出现感觉异常,多发生于面部、头皮、舌头和四肢,临床表现为麻木感、烧灼感、皮肤过敏或疼痛。出现反应的时问各不相同,从用药当天到治疗[8] 不等,并有16例高脂血症患者服用辛伐他汀引起脱发,女性占13例,出现症状时间3d--15min。 6.药物经济学评价 对他汀类药物的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作用进行了成本效果分析后,结果阿托伐他汀的预期寿命最长,净成本也低于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与氟伐他汀相比,每延续1年生命,阿托伐他汀花费成本低且效果好。在试验的基础上,对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进行了[9]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是:以10,20,40mg/d的剂量服用时,阿托伐他汀比其他他汀类药物降LDL更显著,它也是成本效果最优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按每降LDL一个百分点所花成本计算,阿托伐他汀10mg最为经济($17.96),其次是氟伐他汀40mg($19.83),阿托伐他汀20mg($22.85),阿托伐他汀40mg($24.96),其他都在$25.00以上。[16] 7.他汀类药物的研究方向和市场前景 他汀类药物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上世纪最后20 年被医药界誉为“调脂年”, 进入新世纪后又步入了“他汀类药物时代”。 [10]他汀类药属于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HMG-CoA 还原酶, 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加速循环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 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同时, 也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对轻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有一定疗效。20 世纪90 年代进行的他汀试验证实, 他汀类药物通过调整血脂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及总死亡率, 降低发生中风的危险性。他汀类药物已确立了其临床有效调脂药的重要地位。目前国内临床上使用的他汀类药规格一般为20mg、10mg、5mg ,各种他汀类药物剂量为:洛伐他汀20~80mg (常用20mg),辛伐他汀10~80mg(常用20mg),普伐他汀10~40mg(常用20mg),氟伐他汀20~40mg (常用20mg),阿托伐他汀10~40mg(常用10mg)。他[11]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虽与剂量有相关性, 但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即剂量加倍, 疗效并不成倍增加。因此, 不宜为了片面追求提高疗效而过度增大剂量, 应按降脂强度合理选择药物。洛伐他汀问世最早, 是他汀类药的鼻祖。辛伐他汀降脂作用比洛伐他汀强一倍, 较普伐他汀约强100

xīn fá tā tīng

Simvastat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cor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与辛伐他汀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辛伐他汀是降血脂药,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或结晶性粉末。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使血清中TC、LDLC、VLDLC水平下降,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主要损害胃肠道、肝脏、肌肉及过敏反应。

辛伐他汀

Xinfatating

Simvastatin

C25H38O5    418.57

本品为2,2二甲基丁酸(4R,6R)6[2[(1S,2S,6R,8S,8aR)1,2,6,7,8,8a六氢8羟基2,6二甲基1萘基]乙基]四氢4羟基2H吡喃2酮8酯。按干燥品计算,含C25H38O5应为98.0%~102.0%。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或结晶性粉末。

本品在乙腈、乙醇或甲醇中易溶,在水中不溶。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乙腈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mg的溶液,在25℃时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E),比旋度为+285°至+298°。

(1)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2)取本品,加乙腈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 A)测定,在231nm、238nm与247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962图)一致。

取本品适量,加溶剂[乙腈-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4.0)(60:40)]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8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3小时内测定);精密量取适量,用上述溶剂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4μ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取对照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0%;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1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与洛伐他汀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其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的主峰面积(0.5%),其他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8倍(0.4%),其他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2倍(1.0%)。供试品溶液中任何小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05倍的峰可忽略不计。

取本品,在60℃减压干燥3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0.5%(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L)。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1%。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H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测定。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色谱柱规格为4.6mm×33mm,粒度3μm或性能相当);以乙腈-0.1%磷酸溶液(50:50)为流动相A,0.1%磷酸的乙腈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每分钟3.0ml;检测波长为238nm。取辛伐他汀对照品20mg,置50ml量瓶中,加0.2mol/L氢氧化钠溶液-乙腈(1:1)的混合溶液5ml,振摇使溶解,放置5分钟,加稀盐酸中和后,用有关物质项下的溶剂稀释至刻度,得到含开环降解物的辛伐他汀酸溶液;取洛伐他汀对照品与辛伐他汀对照品各约2mg,置同一100ml量瓶中,加入辛伐他汀酸溶液5ml,用溶剂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辛伐他汀酸峰与洛伐他汀峰之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洛伐他汀峰与辛伐他汀峰之间的分离度应大于4.0,理论板数按辛伐他汀峰计算不低于2000。

取本品约40m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溶剂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辛伐他汀对照品,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降血脂药。

密封、充氮、阴凉处保存。

(1)辛伐他汀片  (2)辛伐他汀胶囊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辛伐他汀

Simvastatin

舒降之;塞瓦停;泽之浩;西之达;舒降脂;新伐他汀;辛可;司伐他汀;斯伐他汀;默沙东;Sivastatin

循环系统药物 > 调整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 HMG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片剂:5mg,20mg。

洛伐他汀

抑制HMG辅酶A还原酶,降低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并反馈性地使肝内LDL受体数上调,从而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及LDL胆固醇。 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尤其是已患有冠心病者。

口服吸收较完全(80%),在肝脏内首关效应强,食物的存在不影响其吸收。辛伐他汀为无活性的前体药,口服后主要在肝脏转变成有活性的β羟酸形式,其中95%与血浆白蛋白蛋白相结合,只有5%口服剂量的辛伐他汀活性结构在外周组织中发现。半衰期约15.6h,在人体内代谢途径尚不十分清楚,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系可能起主要作用。代谢产物主要经胆道和肾脏排出,核素14C标记的辛伐他汀约60%由粪便排泄、13%由尿中排泄。

洛伐他汀

饮食疗法及其它非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可应用舒降之降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舒降之同时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因此降低LDL-HDL及TC/HDL的比率。

洛伐他汀

对辛伐他汀过敏者,活动性肝炎或无法解释的持续转氨酶升高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禁用。

如血清总胆固醇水平<3.6mmol/L或LDL胆固醇水平<1.94mmol/L,需减量。肾功能不全患者不需调整剂量。

最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包括便秘、腹痛、消化不良、腹胀和恶心。辛伐他汀引起肝脏受损并不常见,主要表现为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长期接受辛伐他汀治疗者约有3.5%出现转氨酶一过性升高。连续两次或多次实验室检查发现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的病例少见。大约5%接受辛伐他汀治疗的患者可出现肌酸激酶(CK)一过性轻度升高(大于正常参考值的3倍),通常无临床意义。少数服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者可发生肌炎,伴有或不伴有血清CK水平升高,但这种肌炎常为自限性。

常用剂量为每次5~80mg,每晚顿服。

1.同洛伐他汀。

2.辛伐他汀与利托那韦合用可引起横纹肌溶解。

3.可与免疫抑制剂、香豆类抗凝剂及烟酸肌醇酯发生相互作用。

国外进行大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使用辛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天两次口服,每次5~10mg,TC下降27%,LDLch下降34%,TG下降10%,HDL上升9%,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辛伐他汀的效果要优于同类产品普伐他汀。使用辛伐他汀治疗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此病是由于遗传缺陷,他们细胞膜上LDL受体另有正常人一半,经辛伐他汀8周治疗后,也可出现稳定的作用,LDLch降低43%~85%,TG降低21%~38%,不良反应罕见。

辛伐他汀(舒降之)为抑制HMGCoA还原酶,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使血清中TC、LDLC、VLDLC水平下降,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常用量口服每次10~20mg,1~2/d。主要损害胃肠道、肝脏、肌肉及过敏反应。[1]

[1]

不良反应表现如下:

1.消化系统

如腹痛、便秘、腹胀、恶心等。

2.肝脏

如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

3.肌肉

如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肌痛、疲乏、无力及横纹肌溶解等。

4.变态反应

如荨麻疹、关节痛、血管神经性水肿。

5.其他

如头痛、失眠、血小板减少、皮肤感觉异常及脱发等。

辛伐他汀中毒的治疗要点为[1]:

1.立即停药。

2.保肝治疗。

  • 索引序列
  • 研究生论文与他人合作成果转化
  • 文史类论文研究成果转化
  • 光合作用能量转化研究论文
  • 综述性论文怎样引用他人研究成果
  • 辛伐他汀的合成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