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小学汉语论文题目

小学汉语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小学汉语论文题目

小学教育类的论文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方向,我们 可以把相关主题分为几个类别,例如:

一、关于教育内容的论文题目

1、外语应该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吗?

2、应该教学生打字而不是写字吗?

3、教师是否应该对民族英雄的负面性格、行为或习惯保持沉默?

二、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论文题目

1、家庭教育应该由国家控制吗?

2、是否应该定期测试教师的水平?

3、学校应该为学生的不良行为负责吗?

三、关于学校法律和政策的论文题目

1、是否应该对网络欺凌进行监管?

2、教师或保安人员应该带武器吗?

3、学校应该禁止公开祈祷或讨论宗教吗?

汉语言文学论文的题目有哪些呢?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 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 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1. 论 艺术真实

2.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 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 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零度和偏离,显性和潜性八大概念,和一条最高原则——得体性原则;学派同仁把这概括成为“三一语言学派”的学术思想体系。任何一种学派不是凭空想产生的,是沿着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道路逐步发展形成的。继承,是汲取前人先进的学术思想和优秀成果;发展,是推陈出新,对前人研究的成果加以改造,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创新,是提出新理论、新方法,解决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面临的新问题。继承是基础,发展是动力,创新是目的,对于一个新兴学派来说,三者缺一环不可。以王希杰为代表的“三一语言学派”就是沿着这个方向稳步前进的。王希杰师从我国语言学宗师,南派开创人方光焘教授。学人们认为,王希杰的语言学理论是继承、接受经过方光焘改造后的德•索绪尔语言学思想发展起来的。这话总的说来不错,但具体说到他从索绪尔那里接受了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理论,从方光焘那里接受了言语没有阶级性的观点,这就太简单化甚至是误解。我们知道,人称索绪尔语言学说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是因为他的语言观和方法论与传统语言学截然相左,为理论语言学的建立和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但是,索绪尔语言学说又存在诸多矛盾以致被人误解,引起后学者不同毁誉。方光焘毕生致力于索绪尔语言学说研究,对索绪尔的语言观和方法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批判、改造和发展,推动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促进汉语研究科学化和现代化起了重大作用。(2)对于王希杰“三一语言学思想,我已写了一篇《王希杰对索绪尔学说的发展》(3)拙文,现再作一些简要概括和补充,从而可以看清从索绪尔到方光焘再到王希杰的学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道路。

小学教育学年论文题目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学年论文题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2、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3、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4、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6、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7、作文教学研究

8、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9、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10、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11、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12、小学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13、小学学科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14、小学学科课程软资源开发研究

15、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

16、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7、小学课堂的时间管理策略

18、小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

19、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研究

20、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1、试论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合理因素及其缺陷

22、试比较儒墨两家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问题的异同

23、孔子关于师德的论述及现实意义

24、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探析

25、歌曲与童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6、游戏教学,适应天性

27、浅谈“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28、激励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

29、现代教育条件下的小学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

30、独身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3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影响

32、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33、小学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

34、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35、班主任素质与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相关研究

36、学生厌学、辍学、出走、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

37、小学生理想、学习目的、兴趣、自主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的调查与教育研究

38、小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

39、"品行弱势学生"的教育策略

40、网络不良文化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41、小学阅读教学策略浅论

42、洛克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改革之异同

43、洛克教育思想浅析

44、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浅论

45、小学写作教学策略浅论

46、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浅论

47、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策略浅论

48、小学语文教学的训与练

49、Solo理论与实践

50、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51、拼音教学与创新思维启蒙

52、识字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53、词语教学与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

54、句子教学与“阅读链接”

55、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56、教学设计与以学定教

57、阅读教学中的“悟”与“解”

58、如何使语文教学走向自主学习

5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机制

60、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61、课程资源问题探究

62、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是与非

63、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

64、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数学素养对实习效果的影响调查

65、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基本教学技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66、小学“三角形三边间关系”的教学研究

67、刍议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68、小学估算教学研究

69、帮助学困生获取数学学习积极的情感体验

70、数学教学应体现自然的过程

71、高度决定视野——论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72、角度改变观念——也谈数学教学的效率

73、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74、小学数学程序性知识教学初探

75、小学数学陈述性知识教学初探

76、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初探

77、低年级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7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79、当代小学名师专业成长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80、重庆地区重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81、重庆市重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82、重庆地区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83、顶岗实习对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的利弊分析

84、小学教师专业化对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冲突与思考

85、重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86、重庆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87、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分析

88、论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89、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课的现状及分析

90、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研究

9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92、小学数学“自主探索”教学误区与对策

93、在“数学广角”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94、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化思想的培养

95、从多角度挖掘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思考

96、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97、重庆市小学科学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98、重庆市小学科技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

99、重庆市小学生科技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

100、重庆市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

101、长寿花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

102、论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植

10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

104、论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及其建构

105、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106、理想与现实之间

107、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构成及培养模式研究

10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研究

109、西部地区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的研制

110、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估量化标准研究

111、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学习行为特征研究

112、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13、小学综合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114、重庆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的研究

115、重庆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素质研究

116、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师素质

117、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118、渝东南地区小学教师普通话现状的对策研究

119、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120、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研究

121、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122、重庆市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123、重庆市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124、小学阶段师生冲突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125、儿童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126、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误区

127、用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128、小学低段与高段教育的区别

129、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

130、小学各学科教育的共性及个性特点

131、关于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手段和方法研究

132、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

133、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134、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

135、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36、中小学信息技术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137、网上小学教学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138、小学课程教学网站在线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39、面向少儿的教育网站设计

140、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式科学学习能力

141、农村小学科学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42、农村教育资源优势与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143、开放型小学科学课堂的建构

144、论科学课的“趣”

145、论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

146、论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情境教学

147、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48、小学科学教学中“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探讨

149、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150、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评价的探究

151、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152、关于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研究

153、教师素质对小学生道德行为养成影响研究

154、网络信息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或现代教育技术在德育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155、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及措施研究

156、小学生品德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157、小学阶段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58、小学师德师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59、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60、小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161、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162、小学德育教育环境的研究(或小学德育评价模式研究)

163、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164、健康和谐的课堂管理的探究

165、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问题追因与发展思考

166、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研究

167、从中国传统饮食谈小学生膳食状况

168、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看小学素质教育

169、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谈农村寄宿教育

170、小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171、从传统文化的危机谈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172、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突出活动特性

173、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怎样进行方案设计

17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17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比较研究

17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怎样的教师?

177、小学品德课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探析

178、小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研究

179、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课教学范式转型的思考

180、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

181、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

182、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

18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184、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

185、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研究

186、某类特定范围语言的研究

187、某地社会用字(用语)规范情况调查报告

188、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歌词比较研究

189、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现象分析

190、《三国演义》人物论——论述女性系列

191、《水浒传》女性形象论

192、小议教育评价语

193、口语与口语教学

194、顶岗实习对我国当前职前教师教育的影响

195、重庆市重点小学校本课程调查研究

196、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197、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研究

198、重庆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199、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20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

汉语语言学小论文题目

关于论文的选题我最常做的就是看这类的论文书(现代语言学),之后总结分析别人的题目,结合自己的论文来构思

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那语言学的论文题目要怎么选呢?下面我将为你推荐语言学论文选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论修辞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2、论修辞本质的现代意义

3、论修辞学的性质

4、论现代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5、修辞学的研究任务

6、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范围

7、论汉语修辞的民族特点

8、论修辞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9、论修辞学与语法学的关系

10、修辞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1、修辞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2、论修辞学与美学的关系

13、论修辞学与哲学的关系

14、论修辞与传播的关系

15、修辞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16、修辞学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17、修辞学与广告学的关系

18、论修辞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19、论修辞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20、修辞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科学

21、修辞学研究的多维方法

22、论现代修辞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方法

23、论社会心理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24、社会修辞学研究概述

25、论修辞研究的心理学方法

26、结构修辞学及其研究

27、语言修辞学及其研究

28、言语修辞学及其研究

29、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30、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趋势

31、当代修辞学的发展方向

32、20世纪中国修辞学概述

33、21世纪中国修辞学发展展望

34、现代修辞学的体系建构

35、中西古典修辞学研究比较

36、中西修辞学研究方法比较

37、论修辞中的辩证法

38、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39、话语建构与语境的关系

40、修辞关涉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其修辞价值

41、语境与话语理解

42、语境与修辞效果评价

43、语境学研究及其发展

44、语境学与现代传播学

45、语境的构成

46、认知修辞学及其发展

47、比喻的传播价值

48、修辞与真理

49、论修辞交际中的伦理法则

50、修辞研究中的伦理学方法

1、论修辞手段的定义及其构成

2、修辞方法及其构成

3、汉语修辞方法的民族性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4、同义修辞手段

5、同义修辞手段研究概述

6、模糊修辞及其研究

7、寻常词语的艺术化

8、论辞格的本质

9、辞格及其定义

10、辞格的分类标准

11、汉语修辞格研究概说

12、汉语修辞格研究的进展

13、新闻标题中的比喻及其功能

14、比喻的结构

15、汉语比喻的民族特点

16、汉语喻体中的民族审美心理

17、花类喻体的文化含义

18、动物喻体的文化含义

19、比喻的民族心理基础

20、比喻与认知模式

21、夸张的民族特点

22、汉语借代的民族特点

23、反复的修辞功能

24、双关的语义结构

25、比拟的修辞功能及其语体分布

26、现代汉语公众称谓的变迁与社会心理

27、道德观念与汉语词语的伦理分化

28、汉语新修辞格探析

29、移就及其语义结构

30、句式的整散调配与话语风格

31、话语句式的长短转换方法

32、句式的雅俗分化及其调配

33、话语句式语气变化的修辞价值

34、话语句式的杂糅及其修辞价值

35、话语建构中的句式调配

36、话语句式调配的原则

37、话语句式调配的方法

38、词语选择的方法

39、词语的附加修辞功能及其类别

40、词语的态度标示功能及其修辞价值

41、词语的语体标示功能

42、词语理性意义的轻重与运用

43、话语组织的原则

44、句际衔接的方法

45、话语句际组合的原则

语言学论文有很多,这里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语言学论文题目:1. On English Euphemism谈谈英语委婉语2. Metaphor in English Euphemism 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应用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boo and Euphemism and Their Respective Uses浅谈禁忌语和委婉语之关系及各自用途4. A Survey of Euphemism in English and Chinese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表达法之研究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tic Terms of Death英汉有关“死亡”的委婉语的对比研究6. A Contrast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对比研究7. The Phenomena of Ambiguity in English英语中的模糊语现象8. Noun-verb Conversion in Contemporary English现代英语中名词转化为动词的现象9. Onomatopoei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ursery Rhymes英汉语儿歌中的拟声词10. Syntactic Function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s前置短语的句法功能11. Various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Inversion is Used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运用倒装的多种情形及其与汉语的比较12. The Analysis of “Up” and “Down” in English and Chinese分析Up和Down在英语和汉语中的用法13.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junctions 英汉连词对比14. Difference between Attributiv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How to Translate English Attributive Clauses英汉定语比较与定语从句翻译15. A Tentative Study of Post-posed Adjectives后置形容词初探

关于语言学 论文最主要的研究方式为:现在语言学的发展,传统语言文学新政策影响等等,有关语言学类的论文选题有很多中形式,更多的可以来,58期刊网看看。

汉语言文学小学论文题目

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论文的质量具有影响力。下面我将为你推荐汉语言文学学术论文题目参考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语音和语义的静态概括性和动态具体性问题

2. 汉语普通话音位归纳的宽严和汉语拼音方案问题

3. 汉语方言的描写和特殊现象

4. 句子分析的方法及系统性

5. 广告语言艺术

6. 日常交际语言艺术

7. 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的问题

8. 复句关系的逻辑系统性

9. 辞书编排,检索和选题设计问题

10. 中文英文短语简缩比较

11. 语素字和音素字的优点和缺点

12. 现代汉语词的双音化和书面上的保守性及其对策

13. 同音词和同音语素及同音词的分化

14. 现代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规则

15. 语言文字中的计量统计问题

16. 新词语的产生和使用

1. 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中的运用

2. 语言中的普遍结构规律探索

3. 修辞格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

4. 汉语和英语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

5. 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

6. 试论汉语动词的小类

7. "五四"以来的汉语中的外来成分

8. 从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规律谈推广普通话

9. 语言融合的内部规律

10. 语义学中的哲学问题

11. 心理语言学与儿童语言教学

12. 汉外语言(就某一具体课题)的对比研究

13. 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特性

14. 口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分离性

15. 非动作句的主语,宾语(英汉语对比)的特殊性

16. 对外(外国人,少数民族人)汉语教学问题

17. 幼儿语言习得的规律

18. 汉语语法规律(与英语对比)的灵活原则和经济原则

19. 语言文字政策(外语教育,语文规划等)问题

20. 语音特征,语义特征,语形(文字)特征及其区别性特征

21. 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推广普通话,社会用字规范)

22. 字根(末级部件),词,词素(构成语素)研究

23. 语言运用中的常规突破及其语境制约

1.论熟语词

2.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

3.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

4.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

5.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

6.论全句的修饰语

7.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

8.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

9.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

10.词的兼类和活用

11.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

12.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

13.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

14.非主谓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

15.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

16.构词语素和成词语素的比较

17.复句与单句的区别

18.句子是怎样长起来的

19.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

20.成分的省略和结构的残缺

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与中国社会特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自然”书写与局限2、丁玲小说的女性书写与性别政治3、论台湾图像诗的艺术特点4、论金子美铃童诗的抒情性特征5、论圣野童诗的诗教bai涵6、论童诗的精炼美--以林良童诗为例7、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试论《小王子》中的“儿童本位观”8、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删改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9、论林焕彰童诗的情趣美10、《论童诗的逻辑趣味》11、学科教学论题目:12、于漪写作思想初探13、文本细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14、中国古代史方向题目:

汉语语法类小论文题目

不晓得你刷来干嘛,无聊!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一)、语言学方面:1、“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音词5、说同义词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10、汉语的借词二)、现代汉语方面:1、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2、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3、ΧΧ作家(或 ΧΧ作品)语言研究4、网络汉语研究5、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6、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7、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8、词典适意研究9、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10、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三)、汉语的优点和缺点:1、汉字和汉文化2、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3、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4、部件研究5、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6、如何整理异体字7、如何整理异性词8、规范汉字的研究9、汉字的前途10、“修辞与语境”浅谈11、“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12、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13、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14、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15、谈词语的“巧妙配合”16、谈“成语的活用”17、谈“叠用句”18、谈“四音节语音段落”19、谈“比喻”四)、古代汉语方面:1、对汉字性质的认识2、学习音韵学的心得综述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4、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它关系)的看法5、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6、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7、古代汉语“之”(三)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8、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9、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五)、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2、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3、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4、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5、论穆旦的诗6、论钱钟书《围城》7、论贾平凹的散文8、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9、论余华的小说10、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11、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12、舒婷诗作简析13、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14、评王安忆的《长恨歌》15、评铁凝的《玫瑰门》16、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17、论王朔的《动物凶猛》1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19、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20、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21、《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22、《我与地坛》文本细读23、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24、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25、我读海子的诗26、重读寻根小说27、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祺笔下的昆明”、28、“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六)、中国古代文学方面:1、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2、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3、论《诗经》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5、论《诗经》中的战争诗6、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7、论《诗经》的讽刺艺术8、孔子与《诗经》9、《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10、《诗经》与楚辞(词)比较论11、楚文化与楚辞12、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13、论屈原的人格美14、论《离骚》的艺术构思15、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16、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17、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1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19、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20、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21、李白山水诗研究22、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23、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24、刘禹锡咏史怀古诗25、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中对比研究)26、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27、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28、《琵琶行》29、关汉卿的杂剧创作30、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31、《西厢记》32、《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33、汪道昆之短剧34、徐渭(谓)的《四声猿》35、汤显祖36、孟称舜37、沈自徵(徽)之剧作38、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3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40、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41、论《水浒》的人物(任务)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42、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43、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44、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5、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魁)形象的艺术特色46、论王熙凤形象47、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48、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七)、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1、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2、《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3、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4、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5、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6、《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7、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8、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9、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10、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八)、中国古代文论方面: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4、“发愤(奋)著书”说综论5、“文学自觉”说新探6、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7、《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8、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9、李渔戏曲理论研究10、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九)、西方文论方面:1、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3、论(译)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4、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5、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述6、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7、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8、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9、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10、论黑格尔的自然美和艺术美11、论泰纳的文艺思想12、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13、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14、从叔本华到尼采15、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16、精神分析学和艺术学17、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18、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十)、比较文学方面:1、李白咏(泳)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2、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3、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4、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5、钱钟书论“通感”6、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7、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十一)、美学方面:1、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2、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3、美感特征简析4、论审美想象5、论悲剧与崇高6、论艺术的美学意义7、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注意)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8、论审美鉴赏的创造型9、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10、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现代汉语语法小论文题目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那语言学的论文题目要怎么选呢?下面我将为你推荐语言学论文选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论修辞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2、论修辞本质的现代意义

3、论修辞学的性质

4、论现代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5、修辞学的研究任务

6、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范围

7、论汉语修辞的民族特点

8、论修辞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9、论修辞学与语法学的关系

10、修辞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1、修辞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2、论修辞学与美学的关系

13、论修辞学与哲学的关系

14、论修辞与传播的关系

15、修辞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16、修辞学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17、修辞学与广告学的关系

18、论修辞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19、论修辞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20、修辞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科学

21、修辞学研究的多维方法

22、论现代修辞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方法

23、论社会心理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24、社会修辞学研究概述

25、论修辞研究的心理学方法

26、结构修辞学及其研究

27、语言修辞学及其研究

28、言语修辞学及其研究

29、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30、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趋势

31、当代修辞学的发展方向

32、20世纪中国修辞学概述

33、21世纪中国修辞学发展展望

34、现代修辞学的体系建构

35、中西古典修辞学研究比较

36、中西修辞学研究方法比较

37、论修辞中的辩证法

38、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39、话语建构与语境的关系

40、修辞关涉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其修辞价值

41、语境与话语理解

42、语境与修辞效果评价

43、语境学研究及其发展

44、语境学与现代传播学

45、语境的构成

46、认知修辞学及其发展

47、比喻的传播价值

48、修辞与真理

49、论修辞交际中的伦理法则

50、修辞研究中的伦理学方法

1、论修辞手段的定义及其构成

2、修辞方法及其构成

3、汉语修辞方法的民族性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4、同义修辞手段

5、同义修辞手段研究概述

6、模糊修辞及其研究

7、寻常词语的艺术化

8、论辞格的本质

9、辞格及其定义

10、辞格的分类标准

11、汉语修辞格研究概说

12、汉语修辞格研究的进展

13、新闻标题中的比喻及其功能

14、比喻的结构

15、汉语比喻的民族特点

16、汉语喻体中的民族审美心理

17、花类喻体的文化含义

18、动物喻体的文化含义

19、比喻的民族心理基础

20、比喻与认知模式

21、夸张的民族特点

22、汉语借代的民族特点

23、反复的修辞功能

24、双关的语义结构

25、比拟的修辞功能及其语体分布

26、现代汉语公众称谓的变迁与社会心理

27、道德观念与汉语词语的伦理分化

28、汉语新修辞格探析

29、移就及其语义结构

30、句式的整散调配与话语风格

31、话语句式的长短转换方法

32、句式的雅俗分化及其调配

33、话语句式语气变化的修辞价值

34、话语句式的杂糅及其修辞价值

35、话语建构中的句式调配

36、话语句式调配的原则

37、话语句式调配的方法

38、词语选择的方法

39、词语的附加修辞功能及其类别

40、词语的态度标示功能及其修辞价值

41、词语的语体标示功能

42、词语理性意义的轻重与运用

43、话语组织的原则

44、句际衔接的方法

45、话语句际组合的原则

  • 索引序列
  • 小学汉语论文题目
  • 汉语语言学小论文题目
  • 汉语言文学小学论文题目
  • 汉语语法类小论文题目
  • 现代汉语语法小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