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华中师范大学的社会学研究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的社会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华中师范大学的社会学研究论文

吴毅、陈颀:《农地制度变革的路径、空间与界限——“赋权”-“限权”下行动互构的视角》,《社会学研究》(A类权威)2015年5期。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目标与可能路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陈颀、吴毅:《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以DH事件为核心案例及其延伸分析》,《社会》(B类权威)2014年1期。《“地根政治”:揭示农地制度新变革的真问题》,《北京日报》2013年8月19日。吴帆、吴毅:《整风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湖北大冶县矿山公社为例》,《开放时代》(B类期刊)2013年2期。吴毅、陈颀:《说话”的可能性——对土改“诉苦”的再反思》,《社会学研究》(A类权威)2012年6期。吴帆、吴毅、杨蓓:《意识形态与发展进路:农业合作化运动再反思》,《天津社会科学》(B类期刊)2012年1期。杨蓓,吴毅:《人民公社:现代乌托邦的追求与受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吴毅、吴帆:《结构化选择: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再思考》、《开放时代》(B类期刊)2011年4期。吴毅、吴帆:《传统的翻转与再翻转——新区土改中农民土地心态的建构与历史逻辑》,《开放时代》(B类期刊)2010年3期。吴帆、吴毅:《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与特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理想抑或常态:农地配置探索的世纪之摆——理解20世纪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史的一个视角》,《社会学研究》(A类权威)2009年第3期。吴毅等:Twenty Years of Rural Political Stud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a Public Academic Movement,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Fall 2008 Vol. 41 No. 01.(SSCI)。吴毅等:The Path and Subject of Rural Governance Studies: A Response to Ying Xing's Critique,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Fall 2008 Vol. 41 No. 01.(SSCI)。《权威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中国改革报》2008年11月17日。《治道的变革——也谈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权建设》,《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9期。《从革命走向革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5期。《“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A类权威)2007年第5期。《迎检的游戏——乡镇调查手记》,《读书》2007年第6期。《何以个案 为何叙述——对经典农村研究方法质疑的质问》,《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吴毅、李德瑞:《二十年农村政治研究的演进与转向——兼论一段公共学术运动的兴起与终结》,《开放时代》(B类期刊)2007年第2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局促的改革空间——一个学者眼中的乡镇机构改革》,《南风窗》2005年5月(上半月刊),该文为《南风窗》对吴毅的专访。吴毅等:《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兼答应星先生的批评》,《开放时代》(B类权威)2005年4期。《最后的征收》,《读书》2005年5期。 《农村政治研究:缘自何方,前路何在》,《开放时代》(B类权威)2005年2期。《“诱民致富”与“政府致负”》,《读书》2005年1期。《对农地征用中政府与农民争利现象的两点思考》,《上海行政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催收与拖欠》,《天涯》2004年5期。《乡村的权力承包》,《天涯》2004年5期。《法的正义抑或情的入理》,《天涯》2004年5期。《不同语境下的乡村关系》,《探索与争鸣》,2004年9期。《农地征用中基层政府的角色》,《读书》2004年7期。《农民“种房”与弱者的反“制”》,《书城》,2004年5期。《税费改革中乡村利益张力下的村级财务困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4期。杨震林、吴毅:《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中州学刊》2004年1期。吴毅、杨震林:《道中“道”:一个村庄公共品供给案例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期。《宗族权威的变异与经纪模式的消解》,《文史哲》2003年4期。《从革命到后革命:一个村庄政治运动的历史轨迹》,《学习与探索》2003年2期。《记述村庄的政治》,《读书》2003年3期。 《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管理世界》(A类权威)2002年11期。《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缺失治理资源的乡村权威与税费征收中的干群博弈》,《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4期。《公共空间》,《浙江学刊》,2002年2期。吴毅、杨震林、王亚柯:《村民自治中“村委会自治”现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学海》2002年1期。徐勇、吴毅、贺雪峰等:《村治研究的共识与策略》,《浙江学刊》2002年1期。《无政治村庄》,《浙江学刊》2002年1期。《“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开放时代》(B类权威)2001年12期。贺雪峰、吴毅、仝志辉:《村庄选举研究:眺望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窗口》,《江海学刊》2001年1期。吴毅、贺雪峰:《村治研究论纲——对村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尝试性揭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3期。《新规则是如何演绎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年冬季卷(国际性的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与评论中文期刊)。吴淼、吴毅:《村民自治:理论资源和运作绩教》,《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4期。《制度与国家: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政治透视》,《天津社会科学》(B类权威)1999年3期。《制度引入与精英主导:民主选举规则在村落场域的演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村民自治的成长:国家进入与社区内生》,《政治学研究》(A类权威)1998年3期。《村治中的政治人——对一个村庄村民公共参与和公共意识的分析》,《战略与管理》1998年1期。《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政治稳定形态及其效应》,《天津社会科学》(B类权威)1997年5期,《新华文摘》1997年12期全文转载。《农村衰败与晚清现代化的受挫》,《天津社会科学》(B类权威)1996年3期。被《新华文摘》1996年5期部分转载。《跨世纪的课题: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1期。《跨世纪的课题:中国农村的协调发展》,《社会科学报》1995年12月14日。《社会政治取向与政治稳定关系的结构分析》,《政治与法律》1995年4期。徐勇、吴毅:《地区发展非均衡性的政治影响分析》,《学习与探索》1994年3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环境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与制约》,《重庆社会科学》1993年3期。《试论我国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制约因素》,《社会主义研究》1992年4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教学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1年5期。《发展我国城市的正确方针》,《城市开发》1991年5期。《论城市发展的历史机会》,《城市科学》1991年3期。《从日本的国策看其对华北的渗透》,《重庆史学》1989年2期。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分析,高鉴国主编《社会福利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7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5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北京大学学报》2009.3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学海》2009.1我国城市社会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略论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载田玉荣主编:《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6血缘利益群的形成:东村家族,载柿崎京一、陆学艺:《东亚村落的基础结构》,(日本)株式会社御茶水书房,2008.1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结构性张力与适应性发展,载杨团、王思斌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3》,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略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结构,《北京大学学报》2007.6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河北学刊》2007.3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取向,《学习与实践》2007.3转型中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文史哲》2007.1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我国社会政策的弱势性及其转变,《学海》2006.6和谐社会建设与农村老年社会政策的发展,《人口研究》,2006.2社会政策实施与社会工作的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6.2体制变迁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1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6村干部权力竞争解释模型之比较,《北京大学学报》,2005.3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的“任务中心模式”-中国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实证研究,李永新、王思斌,载《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过程分析,(湖南)《文史博览》2005.22雷洁琼的社会工作思想与实践,《社会工作》,2004.9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4.6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江苏社会科学》,2004.3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1从管制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7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北京大学学报》,2003.6我国社会工作在转型社会中的社会责任,载王思斌主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中国农村发展的困局,载《世纪大讲堂》第1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9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改善与社会政策的调整,《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4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共事依赖:乡-村干部关系的一种模式,载王汉生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1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4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浙江学刊》,2001.2论民本主义的社区发展观,《社会科学》(上海),2001.1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0.5社会转型中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社会工作教育专刊)1999.12目前中国农村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载《思想的声音-在北大听讲座》,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使命,《中国社会工作》1998.10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中国社会工作》1998.4当前我国社会变迁中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保险》1998.1我国诸社会工作之内涵及其比较分析,《中国社会工作》1998.1社会学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理论与现实,载乔健:《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出版,1998中国农村城市化滞后现象分析,载胡耀苏、陆学艺:《中国经济开放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略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6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制度分析,《社会学研究》1997.5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7.4转型期我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参与,《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97.3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社会工作》1996.51979年以来中国企业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卢晖临、鄢盛明、刘德寰合作),载李楯:《现代企业制度通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4管理区干部和村干部的互动过程与行为(合作,第一作者:王荣武),《社会学研究》1996.3中国人际关系初级化及社会变迀,《管理世界》1996.3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与谢立中、马凤芝、程为敏合作),《中国社会工作》1996年2-3期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结构分析(合作,第一作者:王荣武),《社会学研究》1995.3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5.2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1家族意识在农村工业化中的作用,载《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迀,与孙立平等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4.3社区照顾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社会工作研究》1994.3区街经济与社区发展(与王汉生、程为敏、卢晖临合作),《社会学研究》1993.4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通则与我们的选择,《90年代的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1993.3社会管理初论,《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92.6农村发展的组织依托,《北京大学学报》1992.4略论我国农村亲属社会的变迁,《社会学与社会调查论文集》1991.12英国的社区照顾及其启示,《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1.6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社会学研究》1991.4我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探析,《社会工作研究》1991.2苏联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现状,载何建章《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分层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婚姻观念变化对农村社会亲属化的影响,《农村经济与社会》1990.5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应具有的时代特征,《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0.4信息过滤及其对社会管理的影响,载《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90.1略论当前社会失调的原因及其治理,闻武,《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5东莞的外来劳务大军,载《东莞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相对剥夺”与改革环境的建造,上海《社会科学》1988.3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1987.3改革中的农村家庭关系,《婚姻与家庭》1986.5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交往概念的社会学涵义,《社会学与现代化》1985.1Angelina W.K.Yuen-Tsang and Sibin Wang,2008,Revit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agency in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in Angelina W.K.Yuen-Tsang and Sibin Wang,2008,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中国社会工作期刊》)Volume 1 Number 1 April,Routledge Tayloy and Francis Group,USA .Interest Compensation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 and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xxvlll,No.3,Autumn 2007The Age of Social Policy and Governmental Capacity-building in Social Policy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Winter 200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king Help and Offering Help in the Chinese Society: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in Social Work in China. A Snapshot of Critical Issues and Emerging Ideas. Edited by A.KA TAK TSANG,2004On the Politics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ies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ummer 2002

华中师范大学论文关于社会学研究

凑合,在中国高校中的社会学算是中等吧。不过,那里有博士学位授权点了。你要想看好不好,可以看看他那里的博士生导师都做了些啥科研,出了些啥著作和好论文,把它们和人大清华和北大的比比。

我是华师的大三学生,社会学在华师算比较一般的专业吧,我觉得华师比较好的专业有历史,心理和文学,物理吧,可能漏了一些。学校还是很漂亮的,不过不是特别大,但很整洁有序。其实学习特别是大学的学习还是要靠自己,很多人在大学本科都是全方位的学习而不仅仅是本专业。我觉得华师还是可以提供这样的环境的。

国际社会学协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该委员会以提高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的研究质量、促进该领域科学信息的国际交流为宗旨,它因所关注问题的重要性在国际社会学界以及国际社会科学领域中都具有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该委员会拥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会员约1100人。每次RC28的会议,都吸引了大批社会学家,包括很多著名的社会学家参加会议,他们在会议上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每次会议都在相关研究领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2009年RC28的春季会议主题是“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Social Inequality and Social Change)。这也是该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举办的首次会议。根据现在得到的有关反馈信息,届时将有大批该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学者、包括为中国社会学界所熟悉的许多著名国际学者参加本次会议。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鉴于中国社会及其转型过程的特别意义,RC28将在本次会议上与中国研究机构合作,专门举行一天的中国论坛,讨论中国的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问题。因此,本次会议为中外社会学界的交流提供一个极好的平台。作为该次会议的承办方,我们热切地希望中国学者能够高度关注本次会议,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积极参加本次会议。我们相信通过本次会议,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直接交流与对话,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社会学对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 序号 姓名 成果名称 杂志或出版社 时间 级别 CSSCI1 向德平 困境与出路——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处境研究(合作、第一作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9 著作2 需求与回应——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合作、第一作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9 著作3 挑战与应对——艾滋病防治专题研究报告(合作、第一作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9 著作4 社会工作与扶贫:介入空间与加入途径 学习与研究 2009.3 一般期刊5 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2 一般期刊6 社会建设的理论辨析与路径探索——近年来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综述(合作、第一作者) 学习与实践 2009.2 一般期刊7 江立华 从湖北恩施看生育政策与生育水平关系 人口研究 2008.4 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9.1 权威转载8 奖励与公平:教育加分政策的外部性探讨(合作、第一作者) 人口与经济 2009.5 核心期刊 五级9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一个新议题 社会科学研究 2009.5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10 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的历程回顾(合作、第一作者) 人口与发展 2009.3 核心期刊 五级11 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合作、第一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1 权威出版社12 贫困村灾后重建的几点经验 中国扶贫 2009.12 一般期刊13 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民工的转型 学习与实践 2009.3 一般期刊14 社区工作(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8 教材15 夏玉珍 论现代化发展的社会风险与代价——基于风险社会视角的分析 广东社会科学 2009.1 核心期刊 五级16 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中介机构腐败问题研究(合作、第一作者) 湖北社会科学 2009.11 核心期刊 扩展板17 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团体腐败问题研究(合作、第一作者) 学习与实践 2009.2 一般期刊18 历史特质与社会学的运用(合作、第一作者)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5 核心期刊 扩展板19 慈勤英 硕士毕业生社会支持与求职行为分析——基于武汉市高校硕士毕业生的实证研究(合作、第二作者) 青年探索 2009.4 一般期刊20 徐晓军 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 社会学研究 2009.1 权威期刊 二级21 病情与人情:乡村艾滋病人的双重压力与自杀风险干预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长篇转载) 2009.2 权威转载22 从想象到现实:艾滋病人社会关系张力与断裂的逻辑(合作、第一作者) 浙江社会科学 2009.1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大篇幅转载) 2009.2 转载23 论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乡村灰恶化风险(合作、第一作者) 人文杂志 2009.3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24 论返乡青年农民的灰恶化与集体行动风险(合作、第一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2009.3 核心期刊 五级25 震后贫困村住房重建中的财富分配与流动——以四川省为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9.4 核心期刊 五级26 农村公共服务私人化的困境与出路:湖北A村为例(合作、第二作者) 理论与改革 2009.4 核心期刊 五级27 论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合作、第一作者) 当代青年研究 2009.5 核心期刊 扩展板28 论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合作、第一作者) 理论与改革 2009.2 核心期刊 五级29 城市社区福利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及其改革——武汉市居民问卷调查分析 全球化下新公共管理趋势与挑战国际研讨会 2009.5 国际会议论文30 农民失地过程风险与结果风险的组织化矛盾 理论月刊 2009.4 一般期刊31 祝平燕 湖北省艾滋病防治领域NGO的优劣势分析(合作,第一作者) 华人性学研究 2009.2 一般期刊32 李亚雄 从劳动争议看私营企业的劳动体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6 核心期刊 五级33 杨生勇 “关系孤岛”:农村艾滋孤儿社会化困境及纾解途径——来自鄂豫农村艾滋疫情高发区的社会调查报告(合作、第二作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4 核心期刊 五级34 李雪萍 协商、参与:城市社区民主发展主题 社会主义研究 20009.1 核心期刊 五级35 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论析 社会科学研究 2009.3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36 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的准市场机制供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9.3 核心期刊 五级37 灾后村庄重建:公共产品供给——以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光明村为例 社会主义研究 2009.4 核心期刊 五级38 短板效应:西藏公共产品供给(合作,第一作者) 贵州社会科学 2009.6 核心期刊 五级39 娄章胜 梁漱溟的宗教社会思想 宗教学研究 2009.1 重点核心期刊 三级40 陆汉文 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合作、第二作者) 中国农村经济 2009.9 重点核心期刊 三级41 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研究进展(合作、第二作者) 农业经济问题 2009.7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42 社会风险预警与公共危机防控:基于突变理论第分析(合作、第三作者) 人文杂志 2009.6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43 资源型企业:扶贫开发的生力军 中国扶贫 2009.21 一般期刊44 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环境与机制(合作,第一作者)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1 著作45 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合作,第一作者) 国务院扶贫办 2009.11 咨询报告46 赋权与减贫制度创新(合作,第一作者) 国务院扶贫办 2009.12 咨询报告47 符平 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社会学研究 2009.5 权威期刊 二级48 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合作,第一作者) 浙江社会科学 2009.12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49 转型期的民间宗教信仰与社会风险(合作,第一作者) 学习与实践 2009.5 一般期刊50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80后”新生代农民工与“四个世界”关系的研究(合作,第一作者) 青年研究 2009.4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51 转型期社会信任的影响机制——市场化、个人资本与社会交往因素探讨(合作、第二作者) 浙江社会科学 2008.11 重点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 社会学 2009.1 全文转载52 梅志罡 啃老族:未来中国家庭的“第一杀手” 家教指南 2009.2 一般期刊53 协商式民意调查:本质、过程及其中国实践——以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第一次协商式民意调查为例 长江论坛 2009.1 一般期刊54 The Transition of Urban Survival Culture In Three Decades of China Mainland’s Reform and Opening-up Asian Studies Review 2009.5 published by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Korea55 李海金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参与 中州学刊 2009.756 “阶级成分”:农民政治身份的颠覆与重构 中国农村研究 2009.3 核心期刊 集刊57. 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的行为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合作、第二作者) 中国农村研究 2009.3 核心期刊 集刊58 湖北省随州市均川镇李村调查笔记(参与撰写) 中国农村调查:百村十年观察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9.3 析出论文59 乡镇政府指导村民委员会工作条例(草案)(合作、第二作者)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2009.1 咨询报告60 程玲 互助与增权——艾滋病患者互助小组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11 专著61 怎样进行深度访谈?(参编一章) 怎样搞好社会调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2 著作62 社会建设的理论辨析与路径探索——近年来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综述(合作、第二作者) 学习与实践 2009.2 一般期刊63 高玉玲 社区工作(第二副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8 教材64 罗力群 关于付费出版问题的几点看法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4 重点核心期刊 四级65 高珊 浅议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 活力 2009.12 一般期刊

屁,学问大了!人屁,狗 屁,马 屁,就这仨屁,放松了,放好了,放对了,官运亨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屁经,也是经典! 屁精,更是传奇。 屁!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许放屁”!现实生活中屎屎尿尿是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并非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你摆出一个“洁癖”的样子并不能阻止你放肆地“放屁”。“放屁”是回避不了的自然现象,只要能从“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论证,凭这就比那些装X的伪君子不知强上多少倍! 关于“屁”的“范畴”与“行为现象”的论证? 这是一个自然科学无须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个 社会 学的好问题…… 我国教改已初见成效,才俊、翘楚霍然涌现,对屁之研究竟如此深刻且建立其分支学科愈加可喜可贺,真可谓独门独创,世界绝无仅有,民族甚幸, 社会 有救了,中国崛起有望了,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的这些个硕士必将成为明日之栋梁,国运昌盛之中流砥柱,八宝山的亡灵势必被惊醒,激动得老泪纵横! 一篇低级无聊的小作文,镶嵌几句学术用语,竟然哗众取宠妄称为论文,还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令人莫名惊诧!可怜其父母师长,含辛茹苦,竟培养出个人渣,丢人现眼到如此地步,其心灵被毒蚀到什么程度,想都不敢想,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该得反思了!先别说同学老师怎么看,境外唱衰中国的那帮子人以及国外同类大学学生老师估计除了惊愕之余,会连连夸赞好,真好,好得不得鸟! 这个课题的研究为什么是师范大学?师范大学有这个专业吗?如果有这个专业写论文是可以的,如果没有这个专业,这样的论文有意义吗? 这是什么研究啊?对 社会 有用吗?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为什么不研究教学,已经这些有何用?把这件事发布出来是出于什么目的?很难让人理解! 哈哈 没看到论文,不过能把一个屁研究出论文,可见屁的价值很大。估计作者下功夫了,人屁狗屁猫屁啥的什么屁,都要亲身体验,也不容易 大家都是只看标题 然后内容都不看吗 这个可以研究,也可以写论文,而且有研究的价值。当然,不提倡人人都去研究它。 有人说,“屁大点儿事”不值得研究,其实是不确切的。“屁事”涉及到 健康 学,也确实涉及到 社会 学,当然没那么轰轰烈烈罢了。 前一段时间,中央提出厕所革命,也有人说是“吃饱了撑的”,说这是小题大做。 “吃饱了撑的”就会放屁,放屁就会熏人,熏人就会让人有意见;你撑得常放屁,别人就会避瘟神一样躲你,你的人际关系就出了问题:屁事也能搞大。 “吃饱了撑的”就会排便,找不到厕所会憋得很难受的;找到排便的地方,下不去脚,蹲不下去,也一样憋屈:厕所革命是小题大做吗? 不要一见到问题小、研究的角度偏,就认为人家整事儿,就马上否定,没准儿人家能研究出国际课题呢!吃喝拉撒睡人们天天都要做,看起来都是小事,因为它关系民生,你能回避它吗?民生的一个个小事叠加起来就是大事,小事不小。 有人习惯于登上屋顶俯视着看问题,习惯于指手画脚的否定,不思考、不负责任的话说出来很容易,就像放屁一样容易。表面上研究“屁”很粗俗,很肤浅,而实际上盲目批评人家的研究才是说屁话。套用毛泽东的诗句“回敬”此类人,“勿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研究方向独特,观点新颖,论证严密,居世界领先地位。此人可以算是屁论鼻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建议尽快授与院士称号,免得又被外国人挖了墙角。 此屁当是指人屁,既然是人屁,就必然和人有关系,也就必然带来和反映出 社会 生态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也必然和政治体制与生态,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发达程度,民众生活水平和饮食文化等等问题发生关联。无论是 社会 科学,或自然科学,未必都是高大上的。搞 社会 学研究,找个好的切入点,说不定还真能做出点成绩来呢。我不是硕士,没有人家那个学问,但也不妨胡乱猜之,胡乱想之(付古文节选:《冷眼观》第二四回:「伏维大王,高耸金臀,宏宣宝屁,依稀有丝竹之音,仿佛若兰麝之气。直使九幽十八狱秽气全消,还教三十六重天仁风远系。)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

开本: 大16开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1955年创刊(原名《华中师范学院学报》)。本刊是人文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核心期刊、湖北省一级期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政治与学术上的导向作用、教学与科研上的推动作用、对外交流中的形象作用、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窗口作用日益得到凸显。本刊将本着“求实创新、繁荣学术”的办刊理念,以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为追求,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竭诚地为我国学术进步服务,为学校科研发展服务,为校内外作者服务,为海内外读者服务。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创办的大学学报。现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创刊于1955年,1978年复刊,是我国高校中创办最早的人文社科学报之一。风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基本依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致力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专业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近几年来,所发论文有数十篇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转摘率、引用率等评估指标在全国高校学报和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世界史研究”专栏入选首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2006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工程。宗旨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追求真理、繁荣学术”的办刊理念和“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工作态度,竭诚为学校科研发展服务,为国内外作者、读者服务,为全面推动学术进步贡献力量。荣誉◎ 新闻出版署双效期刊◎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工程◎ “世界史研究”专栏入选首届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中国社科综合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 首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 上海市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最佳学报收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维普文摘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思博网(CEPS数据库) 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栏目设有:中国哲学、语言学、金融/国际贸易、中国哲学/伦理学、考古博物/中国史、宗教/政治法律、哲学等栏目。 刊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0-5579CN:31-1010/C邮发代号:4-38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创刊时间:195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论文集,《新人文论》之一种, 198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 1989年3月。《小说艺术的现在与未来》,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女性》(与陈志红合著),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0年。《作品是怎样产生的》,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艺术家与死》,花城出版社, 1992年。《 100种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台湾新雨出版社,1994年。《夜思录》,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出版。《第三只眼睛看美国》,花城出版社, 1995年。《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大师对话录:钱谷融卷》(与钱谷融先生合著),北京文联出版公司, 2000年出版。《“人学”奥秘与魅力·大学活页文库第 32辑》,殷国明编著,华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跨文化”的必要和可能》,殷国明编著,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出版。《西方狼》,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漫话狼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女性诱惑与大众流行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中国古典文艺心理学新探》, 1989年国家社科项目。《鲁迅研究》,广东 1988年社科项目。《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国家,“九五,”社科重点项目。《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 1994年。《小说的现在与未来》,获广东高教社科成果一等奖。《 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获上海2000年社科重点课题奖。 1998——2002年科研状况简目:共发表论文、学术短文150余篇,其中2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在,“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分册,简目如下:1、独创的贫困,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2、推销自己:你的最佳选择,广东《南风窗》,1996年第12期3、上海评论界:何时失去了灵气?中华读书报,1996年7月31日4、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纪末”情结(主持人),《作品》,1995年第4期5、林耀德与死神的约会,中华读书报。6、《白夜》:贾平凹的新景旧梦,羊城晚报海外版,1996年。7、《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何处?——关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澳门日报,1996年11月13日。8、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与王国维(上),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9、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与王国维(下),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0、大足球,踢不动,合肥晚报,1997年12月12日。11、独创的贫困,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2、龙年话“龙”,解放日报,2000年2月9日。13、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4、寂静出诗人——兼与“愤怒出诗人”观念比较,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5、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一种比较性描述的尝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1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钱谷融主编,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17、在翻译的大洋里探索、追寻和创造美,北京《光明日报》2001年4月5日。18、语言转换与现代中国文学的美学面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19、卡夫卡与尼采,中华读书报,2001年8月22日,第17版。20、造就新的学术传统,广东《学术研究》,1998年第2期。21、西方文化叛逆者在中国的命运——从尼采到弗洛依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22、人学与美学的氤氲化醇——关于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23、论性情——关于中国文学的主体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0期转载24、论文艺批评的魅力——关于文艺问题的问答,钱谷融,殷国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25、话语转换与现代文学,南京《文学评论丛刊》第一卷第2期,1998年11月出版。26、新千年的感觉,载《历史的定格》,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27、《论“文学是人学”发表的前前后后》,载《文坛:2000中国年度文坛纪事》,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28、关于德里达,北京《博览群书》,1999年,第11期。29、心灵花园北京《神州学人》,1998年第4期。30、钱谷融先生谈读书,《中文自学指导》,2001年第4期。31、中西文学交流中的“理论距离”——从朱光潜与克罗齐的关系谈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12期转载32、关于中西文明“结婚论”的产生——探讨梁启超在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的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期33、阅读林贤治,南方日报,1998年6月23日34、瞧啊,作家那一双透彻的眼睛!广东《佛山文艺》,2000年6月(下)。35、“很漫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12月号36、妥协也是一种进取——关于赛珍珠《圣颅》中的拉西尔,山东《济南时报》1999年10月11日37、西方文化叛徒在中国的命运——从尼采到弗洛依德,上海《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一期38、关于海德格尔,澳门日报,1999年8月25日39、文学批评中的“一强三弱”,上海文学报,1999年5月40、在艺术的本体建构中追逐诗意——20世纪语言革新与文学发展关系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41、“飞龙在天”的奥秘,南方日报,2000年2月20日42、人道主义的魅力——重读钱谷融先生的《论“文学是人学”》,广州《东方文化》,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8期转载43、戈壁望月,解放日报,2001年10月15日44、小地方,大文学——澳门文学创作一瞥,光明日报,1999年7月8日45、博尔赫斯的秘密,中华读书报,2000年7月25日46、酒桌上的“礼貌先生”,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3期47、落叶的感觉,山东《济南时报》,2000年3月6日48、“新青年”的涵义,南方日报,1999年7月22日49、贾宝玉痴爱真情——《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十一,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2期50、钟声回荡,上海,解放日报,2001年1月8日51、关于十七年文学中的“假嗓子”现象,河北石家庄《文论报》,1999年8月52、上海的夹竹桃,上海新闻报,1999年3月5日53、真诚不可回避——关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2期54、往来无穷,交流创新,文论报,1999年10月21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55、宜于西而不戾于中——关于克罗齐的中国化56、关于萨特:一种行动着的美学,文论报,1999年57、参与世界文化的创造,河北《文论报》,1998年6月58、关于昆德拉,广东《随笔》,2000年第一期59、论灵气:关于中国的文学本体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10期50、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钱谷融,·殷国明,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61、被金钱出卖的父爱——关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一期62、贾母的悲剧——《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八,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9期63、知识状态的批判,《上海文学》,1999年第12期64、艺术创作是一种有情思维——钱谷融先生谈话录,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一期65、跨文化对话的必要和可能,广东《粤海风》,1999年第5、6期66、追寻“大象无形”的美学理想——于钱钟书的文学理论发现,《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66、“闪光的不全是金子”——关于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巴萨尼奥,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7期67、读“桥”有感——《钱谷融先生谈话录》后记,北京《博览群书》,1999年8月68、晴雯的性情绝唱——《红楼梦》里话做人,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0期69、她为什么一脚踢开凌吉士——关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9期70、冲出孤独的嗥叫——关于鲁迅笔下的魏连殳,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12期71、刘姥姥的“投其所好”——《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四,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5期72、袭人的“低姿态”——《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一,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期73、鸳鸯直面近忧远虑——《红楼梦》里话做人之六,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7期74、林黛玉的独标至情——《红楼梦》里话做人,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11期75、俏平儿的“抽头退步”——《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五,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6期76、薛宝钗的“藏欲”,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2期77、是什么制造了难忍难熬的恐惧感?——关于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3期78、两个“精刮”人的“爱情”——关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6期79、“圆形监狱”中的真正囚徒——关于雨果《悲惨世界》中的沙威,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4期80、人心中的“围城”是如何人建立的?——关于钱钟书的《围城》,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8期81、“野心”有时是人性的陷阱——关于《红与黑》中的于连,上海《交际与口才》,1999年第10期82、“猫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第9期83、优秀人才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1期。84、如何识面又识人,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5期。85、破除别人的戒心,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4期。86、万不得已才说“不”,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3期87、不同文化话幽默,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2期88、如何理解“遥远”的国度,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7期89、交际中的坦诚原则,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9期90、风姐的“伺候好老太太”——《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三,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3期91、车站情结,齐鲁晚报,1998年11月21日92、关于无边的人道主义,广东《粤海风》,1998年第3、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3期转载93、独创的贫困——有感于“垮世纪文学批评”,《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3,期94、薛姨妈的老谋深算————《红楼梦》里话做人之七,上海《交际与口才》,1998年第8期95、新青年的过去与现在,上海《上海文化》,1999年第2、3期。96、“尝试”的魅力,载《当代散文精品1999》,广州出版社,1999年出版。97、敏感的心痕,载《当代散文精品1999》,广州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98、人学与美学的氤氲化醇,载《新千年文谭》,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99、抵抗消解,走出“无所谓”,合肥晚报,1998年4月18日100、关于《论“人学是人学”》(之一)——钱谷融谈话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6期。101、关于《论“人学是人学”》(之二)——钱谷融谈话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6期。102、关于《论“人学是人学”》(之三),——钱谷融谈话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9年第6期。103、关于艺术的具体性,钱谷融,殷国明,中文自学指导,2001年1月,《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一期转载,104、关于网络文学,解放日报,1999年12月105、中国当代文学选读,主编:钱谷融、殷国明,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10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自学考试指南》,编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107、青春的哀怨——关于郁达夫的《逃走》,《郁达夫名作欣赏》,温儒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108、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理论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109、寻找精神家园——关于郁达夫的《在寒风里》,《郁达夫名作欣赏》,温儒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110、与父亲面对面——关于“背影”的联想,《随笔》,2000年第5期文111、不必当面教训人,上海《交际与口才》,2000年第6期。112、读“桥”有感,济南时报,1999年4月12日113、走出“天才梦”,苍凉看人生,上海《中文自修》,2001年第3期114、打开藏着珍珠的小盒子——关于鲁迅的《朝花夕拾》,载《导读——初中生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5、如何理解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载《导读——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6、在比较中拓展欣赏的视野——《围城》导读,载《导读——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7、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关于巴金《家》的艺术启迪,载《导读——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上海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118、钱谷融:读书寄怀秋水,对人如坐春风,载《丽娃河畔逸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119、文学、文化与女性主义,深圳特区报,1996年120、批评的“三气”,《上海文学》,1996年第11期121、戴安娜被追踪的追踪,上海《海上文坛》,1997年第12期( 2001年)122、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建设的艰难和困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123、“猫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第9期。124、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钱谷融,·殷国明,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125、戈壁望月,解放日报,2001年10月15日。126、“很漫画”的感觉,上海《交际与口才》,2001年12月号127、“体用之争”与白话文运动——20世纪中国预言变革与文学发展关系的探讨《河北学刊》,2001年第6期,入选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新时期全国优秀学术成果文献》一书(中科编学字[2001]第09号);入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精选》。128、个性与传统:建立一种博大的美学胸怀——关于全球化声浪中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2002年)129、关于“9·11”事件的文化思考,《粤海风》,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2年第6期转载130、批评家要“靓”,新民晚报,2002年3月17日。131、西方文论与现代文艺美学的发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132、金顶寺的故事,南方日报,2002年2月24日。133、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建设的艰难与困惑,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2期。134、从尼采到德里达:不断破解与不断建构,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35、从张洁说起,新民晚报,2002年4月7日。136、作家的长相,新民晚报,2002年2月24日。137、天马的传说,解放日报,2002年4月21日。138、“随意书写”的感觉,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5月3日。139、20世纪中国文学概况,《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40、长相的奥秘,《新民晚报》,2002年9月8日。141、阅读马旷源,《太原日报》2002年7月29日142、我的高考在冬季,《南方日报》,2002年7月14日。143、热浪袭来话寂静,《解放日报》,2002年7月31日。144、神游冥想的感觉,《解放日报》,2002年8月20日,星期二。145、盼望理论与生命之花的齐开并放,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5日。146、“肉体狂喜”的背后,上海美术出版社《创意》,2002年第3期。147、文化交流、发展和整合未来的世界,《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148、个性与传统——建立一种博大的美学胸怀,《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5期转载。149、“跨文化”:一种电视传播新视野,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2期,获第三届中国电视“南方杯”优秀作品奖。150、金顶寺的故事,《南方日报》2002年2月24日。151、“救文学”从大学开始,新民晚报,2002年10月6日。152、“通”:“西学中注”还是“中学西注”?153、“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的启蒙话题,广东《东方文化》,2002年第5期。154、鸟叫与城市生态学,《解放日报》,2002年6月17日155、一条人格化的河流,上海《读者导报》,2002年11月1日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 要: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日渐凸现,研究对付措施和对策,进而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倡导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运用动机,进而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体系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网络;学风建设;消极影响;对策 学风是一个高校的灵魂,优良的学风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坚强堡垒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在高校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社会大环境、校园文化气氛、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考试制度等。目前, internet在高校的广泛应用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了一块宝贵阵地,逐渐成为影响学风建设的又一大积极因素,如网络中的数据库、教学信息、网上图书馆、空中课堂等资源。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不加选择的使用,已经对大学生的身心、学习、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并日渐凸显。网络犹如一支无行的触脚,伸延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传统社会无法预知的深层负面影 响。��[1]�因此,如何用好网络、管理好网络,特别是如何减少网络对学风建设的负面影响,已经是我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 一、 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消极影响� 我材料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于2007年11月-12月对全院四个年级750名同学进行了一次“认识网络、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型调查活动。调查内容包括,每周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网络游戏占有时间、上网地点、网络主要用途、经常访问的网站、对校园网建设的意见等十几项内容。从中发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上网时间过长、某些同学已经有网瘾、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学习、求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扩展视野,而是,大部分时间用在虚拟的聊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猎取色情等垃圾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正确的“三观”的形成、学习成绩、自治能力等方面构成极大威胁,为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部分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而非学习,严重影响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从这次网络使用情况调查中发现,主要用于学习查阅资料的同学为48.3%,休闲娱乐的有38.5%(如聊天、看电影、看电视连续剧或者球赛、新闻等)、8%的同学经常用于网络游戏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学业”还是“休闲娱乐”进行了调查统计,低年级上网的主要目的为“休闲娱乐”的学生比例最高,都超过了40%。如一些同学终日埋头于网络游戏的拼杀刺激之中,严重患上“网络毒瘾”不能自拔“玩网丧志”,上网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如,我院三位大三同学汪某某、黄某某、吴某某,痴迷网络游戏,经常白天逃课上网、晚间通宵上网,导致其后来长期旷课、逃避考试、成绩严重下滑、不及格课程学分累计达到30分,于2007年9月留级。但,其仍不悔改继续终日网络游戏,最终因不及格学分再次达到18分,并无视学校纪律长期旷课,于2008年3月被学校劝退,学业荒废。� 经过了解还发现,某些男同学长期与网友聊天,每次聊天时间长达几个小时,白天不上课晚上不休息,并经常与多名异性网友约定时间地点见面,作一些有悖道德的事情,如欺女性等。最终,将学业抛到脑后,导致这些学生道德沦丧,荒废学业。� 同时,很多同学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资源丰富的特点,下载网络文章资料,不加任何修改就直接当作作业交给老师。更有甚者,直接在网上购买学士、硕士论文等,严重影响了严谨的科学求是态度、求真务实的学风与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孳生不劳而获的念头,久而久之,造成缺乏进取精神,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丧失。� 2. 上网的人数多,时间长,严重影响了学习精神面貌、上课出勤与课堂纪律。� 可以说,在目前的大学日常学习、生活中,没有一位同学能离开网络。但上网时间过长,太频繁。这次调查显示,每天都上网的学生有68%,每次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的有58%。这样,背后的情况就是部分同学的业余时间就是上网,挤占了大量的自学、读书的时间。从而,导致部分同学被网络中新奇、刺激的内容吸引,造成睡眠不足,上课精神恍惚、倦怠、睡觉。更有甚者,干脆不去上课在宿舍整天上网或睡觉,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 上网的地点多为网吧与宿舍,严重影响了学习风气。� 这次对大学生的上网地点进行调查显示,每次上网都去网吧的有63%,在宿舍的有26%。特别是一到晚上,很多同学结伴而行去网吧,大部分是网络游戏发烧友,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很多本学习、品德不错的学生被拉到网吧,长期的耳濡目染,被网吧那种不受拘束、放任自流的气氛所捕获,学习的注意力被分散,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业余时间,经常发现三五成群学生围坐在宿舍电脑旁,不是网络游戏就是观看暴力、凶杀等影视作品。很多同学说,本来不想网游,不想长时间观看影视剧,但看到别人在上网,玩的很刺激就控制不住自己,不知不觉被感染,学习气氛逐渐淡薄,严重影响了学习风气。� 4. 过度使用电脑对学习精力造成影响的情况较普遍。� 针对过度使用电脑而对学习造成影响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院参与调查的750人中有33.9%坦言,由于过度使用电脑网络从而影响第二天学习精力的经历。由于其它同学或室友过度使用电脑网络而对自己的学习造成影响的比例约为35%,充分说明部分学生自己在过度使用电脑影响个人学习的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人的休息和学习。也就是说,由于部分同学上网时间过长、上网频率过高,长时间进行网游、观看影视作品,已经严重影响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气氛和精神面貌。� 5. 课余时间过渡依赖网络,造成孤僻、不善交流、性格内向等情况严重。� 在对大学生如何安排课余时间的调查中显示,25%的同学将课余时间用于网络娱乐、聊天、网游等。这些同学不仅在周末和晚上,甚至在自习时间,独自躲在网吧或宿舍上网,业余时间全部被上网占有。这些同学经常不与同学与老师交流沟通、对大学课程学习不积极、不参与班级集体活动、不进图书馆等。这样下去会对心理调节和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久而久之,造成这些同学脱离现实,人际交往、沟通都会逐渐淡漠,并会使其友情淡 薄、亲情冷漠、集体观念冷淡、性格内向、孤僻、心理情绪不稳定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 削弱网络对学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网络对学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作为学生管理者必须迅速行动起来,采取得力措施与相应对策来削弱网络对学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 1.未雨绸缪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为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问题,必须从每一届刚入校的大学生开始就安排“合理利用网络”环节的教育,采取有利措施,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为每位学生发放“新生网络使用手册”,向学生介绍、推荐各种网络资源包括工具性资源(例如选课系统、就业网站、常用应用软件等)、专业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各种娱乐资源等,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这样做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上网我干啥?”的问题。� 2.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网络运用的不同特点,采取疏、导、堵的办法。� 其一,疏。我们要及时解决 “我不上网我干啥?”的问题,将学生对网络的过渡依赖疏散到其他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与智取的集体活动中去,为此要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树立自己正确的时间观念,鼓励学生多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丰富低年级学生的业余生活多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参与面扩大,增强低年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真正融入大学生活。这样,就有效的处理好了大学生“不上网我干啥”的问题。其二,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帮助网民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及其发展,使他们认识到网络只不过是人类发明的工具,它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它不能取代人类“万物之灵”的地位。��[2]�因此,学生管理者需要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熟悉各种身边的网络资源、提高网络使用技巧,并指导他们使用网络为学业所用。日常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要经常性的进行网络知识专题培训,特别是一些专业性的网站,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技能,使他们有能力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为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打基础,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其三,堵。有关院校、社会职能部门与科研单位要加强科研攻关,掌握堵截网络中的黑色信息、黄色信息与灰色信息的技术。另外,对那些“沉迷网络”或有网瘾历史的少部分学生,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堵住”他们使用不良网站的途径。如,同班同学、班委成员、班主任以及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其上网状况,在班级内加强考勤,对其进行必要约束。与此同时,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多渠道管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3.强化忧患意识,提高学习意识,弱化网络带来的“玩网丧志”。� 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饱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居安思危的远见卓识,具有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意识。当今,无论社会还是高校,都是激烈竞争的战场,社会上更是以成败论英雄,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阵脚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力。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每一个大学生从现在做起就要有紧迫感、危机感,树立只争朝夕、自强自立的精神,勇于拼搏、敢于吃苦、爱国奉献,在拼搏奋斗中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深入持久的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习意识为依托,使他们明白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以便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回归,使广大大学生胸中怀着振兴中华的宏伟壮志。从而使沉迷网络游戏、长期虚拟聊天、猎取有害信息的的大学生从不良使用网络习惯的阴影中走出,增强自控力,重新走向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道路。� 4.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奖惩机制。� 为削弱网络对学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奖惩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强力措施。以教育引导管理,以管理强化教育,以奖惩促进管理。首先,以奖励机制激励激发优秀者。每学年学生工作管理者依据奖学金评定制度、三好生推荐评定制度,并综合每位学生的德、智、体多方面的测评,评出不同等级的奖学金、优秀三好生获得者。学校通过对优秀大学生、模范先进个人、奖学金获得者的肯定和奖励,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同时,在网络运用方面,树立优秀网络学习典型,适时对网民进行熏陶,使之“见贤思齐”、“改过迁善”主动进行道德培养,主动净化自己的灵魂,进一步激励他们形成优秀的品质。��[3]�其次、针对网络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作为学生管理者必须严格执行考试制度,试读、留级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考勤等制度。特别是对那些由于沉迷网络而经常逃课、旷课、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以及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警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留级、试读、退学等严肃处理,以给全体同学以警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形成约束和制约。� 5.推进教风建设是改善学风建设的有力支柱。� 优良的教风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前提,只有好的教风才能带出好的学风。教师教书育人,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学生就会树立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在校期间就培养起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学风。要坚持以教风带动学风,把加强师德教风建设作为推进学风建设的重要动力,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树立以身立教、从严治教的风尚。��[4]�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师德师风的建设,要求所有教师都负起育人职责,切实落实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促进教师爱岗敬业、以德治教、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教书育人,传道解惑”的教学风尚,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从而推动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以精彩的课堂讲解和丰富的知识打动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关心爱护感动学生、以科学的创新严谨教学态度感召同学的目的。� 6.狠抓考风建设。� 抓考风就是让学生坚信只有踏实的学习,功夫用在平时才是对付考试的唯一良策。首先、教育管理者要让大学生明白考试纪律的严肃性、考试作弊后果的严重性。我校针对考风建设专门制定了《学生考试作弊及违纪的认定标准》以及对各种违纪作弊行为相对应的处罚措施。如《标准》中有一条规定,考试过程中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一经发现以作弊论处,给予留校察看取消学士学位资格的处罚。可以说考试纪律是严肃的,作弊后果是严重的。因此,作为学生管理者和任课老师在日常管理与教学中要经常利用课堂、班会、考试动员会向学生灌输考试纪律,让学生放弃指望考试作弊来通过考试的侥幸心理,从而使学生每学期第一节课就认识到日常学习与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急来报佛脚是不可取的。其次,严肃考纪。在考试期间,一经发现作弊,我们要从快从严、决不手软、公平公正的处理。最后、实行考试与教学分离。采取这一措施就是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工作与教学任务分开,这样可以避免任课教师的透题、漏题、指定考试范围,也可以提高加强任课老师的责任心。同样,也可避免学生向老师套题,杜绝考前学生只准备考题的具体内容,而忽视系统全面复习的等不良现象。可以说通过加强考风建设可以督促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与复习,进而锻炼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激励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54页� [2]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296页� [3]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298页� [4] 李晓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管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我觉得这还不错,南充虽然是个二线城市但发展前景很好的,现在的交通挺方便。 西华师大的校园建设不错,老区在市中心,新区在华凤镇这边,分一期、二期,三期还在建设中。学校的绿化面积挺大,还有两个湖都挺大的,春天的时候校园里开满了花,看去就一个好地方,而且安静。 学校的教学实施挺齐全,图书馆挺大的,里面的书也很齐全,自习室也挺安静,是个学习的好地方,还有一期外的小吃挺多的,味道还不错。 不过南充这个地方的人让人..............好多做生意的老板都很凶的。就现在看,学校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错。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充。六十五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形成了“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办学理念,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创建于1946年,历经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6)、私立川北大学(1949)、公立川北大学(1950.7)、川北大学(1950.9)、四川师范学院(1952)、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6)、南充师范学院(1958)、四川师范学院(1989)等阶段,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学校现有23个二级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31459人;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的54个本科专业(运动训练为教育部批准的单招专业),建设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四川省特色本科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41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师近三届获得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是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工程硕士、管理硕士、高师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重点学科9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部省共建基础实验室4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级研究机构29个。学校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公开出版刊物。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372人,专任教师1615人,其中教授193人,副教授5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全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8人,四川省教学名师5人。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文献学、高等教育学、有机化学、理论物理等特色学科。2008-2010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10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102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764篇,CSSCI、CSCD收录866篇;出版学术专著72部;获国家、省政府奖15项。彭正松教授联合申报的“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川麦42系列品种选育推广”项目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授予胡锦矗教授的濒危动物研究团队“自然保护贡献奖”最高荣誉称号,2010年胡锦矗教授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赵义山教授所著《明清散曲史》2007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二批优秀成果,2009年获四川省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08年孙旭平教授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韩国、玻利维亚、巴西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互派专家讲学、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活动;2010年与纽约州立大学7所分校、韩国水原大学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500余亩,建筑面积93.5万余平方米,建有综合性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现代化服务设施。学校图书馆藏书325万册,建有电子教育科研网、文献检索中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12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3亿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已连续成功举办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有各类学生社团75个。 就是住宿不怎么好,其他的比如学风,校风都不错。就是住宿条件真的不舒服,卫生间没有热水,只有冷水。6人间,现在研究生都是6人在住,汗........ 我就是里面的研究生,在13公寓 呵呵

西华师范大学宿舍内部图片,西华师范大学宿舍条件怎么样环境好不好 西华师范大学宿舍内部图片,西华师范大学宿舍条件怎么样环境好不好12栋至19栋属于老宿舍,宿舍条件相对比较差。 有的公寓是磨石地板,有的公寓是地板砖; 两张大桌子; 一个六个格子的柜子,每个格子中又分了上下层; 有电话线,进来后可以接网线; 八个电源插孔; 两盏日光灯,夏季作息时是在晚上11点30分关灯,冬季作息时是在11点关灯; 一个阳台,有洗漱台,两条晾衣钢丝绳; 独立卫生间,有淋浴,不过是自来水,没有热水,卫生间要经常打扫,不打扫根本没法下脚; 20栋至21是新宿舍,一栋女生一栋混合。条件相对好多了,下面是书桌上面柜子,6个床铺。空间也相对大一点,不过这些都是分的,看你幸运不了!不一定会分到新宿舍的 新区还多可以的。上下铺,六人一间,有两张大桌子。但不少宿舍已经换成上床下桌了。学校条件正在不断改善中。你可以祈祷祈祷,可以住到上床下桌,呵呵。还有专科生住老校区,本科生住新校区我也是外省的,商学院福建的有几个!现在本科都在新区,一期的.寝室条件比 较差,容易遭偷;二期还行,比较干净。很多寝室都有电饭煲,没事的!大学宿舍条件都差不多啦,一般都不会有电扇,更别说空调了!我有去过南京大学的寝室,还没西华师大的大呢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充。六十八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形成了“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办学理念,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学校创建于1946年,历经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6)、私立川北大学(1949)、公立川北大学(1950)、川北大学(1950)、四川师范学院(1952)、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6)、南充师范学院(1958)、四川师范学院(1989)等阶段,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23个二级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32914人;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的66个本科专业(运动训练为教育部批准的单招专业),建设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四川省特色本科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4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精品视频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2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6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5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四川省省级教师教育发展示范中心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学校教师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7项,其中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是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工程硕士、管理硕士、高师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重点学科9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部省共建基础实验室4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级研究机构2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学校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公开出版刊物。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21人,专任教师1650人,其中教授195人,副教授39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8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5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全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四川省教学名师6人。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文献学、高等教育学、有机化学、理论物理等特色学科。2009-2013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23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1583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283篇,CSSCI、CSCD收录1505篇;出版学术专著212部;获国家、省政府科研奖79项。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此项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2009年四川省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2011年获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2010-2012年有2项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中标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年来,学校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玻利维亚、阿根廷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开展了多项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互派专家讲学、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活动。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500余亩,建筑面积100万余平方米,建有综合性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现代化服务设施。学校图书馆藏书325万册,建有电子教育科研网、文献检索中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13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1亿元。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了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有全国、省级、学校优秀学生社团77个,已连续举办25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家、省级文艺比赛中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学校大力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2010年以来,学校学生在参加“挑战杯”等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得各种奖励450余项。学校始终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0万余人,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索引序列
  • 华中师范大学的社会学研究论文
  • 华中师范大学论文关于社会学研究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