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园林建筑论文

园林建筑论文

发布时间:

园林建筑论文

鸟瞰中西方园林 一、西方园林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欧洲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欧洲园林大多是方方正正,重视几何图案,不太重视园林的自然性,即没有下功夫去模拟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修花坛、造喷水池,搞露天雕塑,都体现了人工性,具有理性主义色彩。如1712年英国作家丁?艾迪生撰文指出 :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树木应该枝叶繁茂地生长,不应该剪成几何形。这段话虽有些偏颇,但指出了西方园林太注重人工雕凿这个特点。 二、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 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给篇范文鸟瞰中西方园林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三、东西方园林艺术的相互影响应当看到,东西方园林艺术是互补的,各有所长而难有借鉴。如西班牙庭园深受伊斯兰园林风格的影响,其布局大多是:以建筑围成方形庭园,建筑物有拱廊,庭中有水池,庭园内外有树林。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开始接受中国造园思想。《大百科全书?英国自然风景园》介绍:在《论伊壁鸠鲁式的园林》中提到:完全不规则的中国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1757年、1772年,英国园林师W?钱伯斯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东方造园泛论》等著作,他把在中国亲眼见到的园林介绍给英国,主张在英国园林中引入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 中国园林对法国园林也有影响。据说,法国巴黎有20多处仿效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1670 年,在凡尔赛建造的蓝白瓷宫,就仿效了南京的琉璃塔。18世纪,法国人从传教士寄自中国的报告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造园艺术。1774年,在凡尔赛园林建成了小特里阿农花园,该园掇山叠石,修建亭阁,追求天然野趣,被称为中国式园林。 西方在园林学理论方面自有其系统性和深度,在严密规划方面更有其特色。特别是近代以来大力推广公共园林,这比东方要突出。 中国园林,在明清时代已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代,在都城郊外修建了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它是中西园林艺术的融合。园中的山水布置与庭院设计都是中国式的,而大量的雕塑、楼阁却是西方式的。圆明园虽被八国联军毁了,但从残柱断梁却可以看到西方的纹饰图案,如远瀛观、海晏堂、方外观等都是西式建筑。 晚清,随着租界的出现,西方文化加强了对中国的渗透,长江流域出现了一些模仿西式风格的园林。如上海的凡尔登公园、法国公园的沉床园都具有法国勒诺特尔风格。无锡锡山南坡的水阶梯具有意大利台地园风格。 从晚清到民国年间,私人园林也在西化。如无锡的梅园、蠡园,都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园林。一些官僚、买办、商人、文士受西方思想影响最快,他们的宅园几乎无不西化。 总之,中西方的园林相互影响,有同有异。西方园林追求物质形式的美、人工的美、几何布局的美、一览无余的美。中国园林追求意韵的美、自然与人和谐的美、浪漫主义的美、抑扬迭宕的美。如果把西方园林比作油画,那么可把中国园林比作山水画,中国园林比西方园林更加自然化。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园林建筑工程论文,可以分五个步骤来撰写:步骤一: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建筑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专业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选题时可多参考优秀题目,最好贴近专业的实际需要.步骤二: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立意就是确定建筑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建筑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建筑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步骤三: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建筑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 建筑论文提纲.建筑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建筑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步骤四: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建筑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建筑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建筑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1)即事论理.建筑论文毕竟属于议建筑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2)突出主题.写建筑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建筑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3)分清层次.建筑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建筑论文的基本要求.(4)见解独特.高质量建筑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步骤五: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筑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检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规范等等.

建筑园林艺术论文

【浅谈现代园林雕塑的泛空间意识】 园林是一项古老的艺术,在东、西方历史上,雕塑与园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一直作为园林中的装饰物而存在。在我国,园林格式设计早在距今5500—6000年的黄帝时代就有了,据郭洪《西京杂记》载:“晋灵公家,甚瑰壮,四角皆以石为攫犬捧烛,石人男女四十余,皆立侍。”这27个字内涵丰富,说明晋灵公墓园的石雕群很壮观。在西方历史上,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勒�6�1诺特式园林中都是如此:自足空间和隔绝空间意识成为雕塑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和价值。 雕塑空间是雕塑形体运动变化下所形成的空间,包括雕塑自身、心理和环境空间。雕塑空间通过自身的造型语言特色,使其感染力远远超出了雕塑自然空间体积。雕塑的空间扩张透过环境,进入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艺术情感,同时也致使雕塑空间具有融入性——它可以随时融入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空间里。 一、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园林本身就是一门自然的艺术,自然美是园林美的核心所在。园林雕塑的材质丰富多样,木材、石材、玻璃、铸铜、钢材、陶等均为常见的雕塑用材。亨利�6�1摩尔和阿尔普都力图使雕塑在旷野、森林和山川中找到栖身之地,因为自然的力量可以加强作品本身的力量,使其更具完整性。高尔德沃兹的《极岩裂线》,它展示的是从岩石中有规则的留出一条长长的“裂痕”,就如同地裂再现,真实程度令人叫绝。这正是黑格尔所说的:“雕像毕竟还是和它的环境有重要的关系……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园治》所反复强调“景到随机”“因境而成”“得是随形”等原则,也正是考虑园林雕塑立意的过程中,要结合其功能与自然环境这两个基本因素。 二、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色彩与光影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除物质需要,也存在强烈的心理需要,其中包括对美的追求。 色彩与光影是创造气氛所必需的。色彩的应用往往受到社会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及心理活动的影响。在环境中,雕塑采用的色彩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绿色的草坪上放置色彩鲜艳的雕塑,会给人带来醒目、清晰的感觉,如放置色彩暗淡的雕塑会给人带来厚重、质朴的感觉。色彩运用要注意暖色具有扩张感和动感,冷色具有收缩感和静感。光是物体的生命。园林雕塑位于室外,受自然光线的影响较大,每年、每季、每时的光线都不同。作为光源的太阳、月亮或灯光等,照射在雕塑上会使雕塑在形象与体积上发生变化。因此,不同的放置位置,雕塑的处理也会有所不同。在园林雕塑中要结合周围环境的采光度、光源方向等因素,创造出丰富的时相、季相变化。以夜景为主的雕塑则更多考虑灯光的效果。日本有件雕塑《交叉的空间构造》,作品由95个直径14.2米的水晶球构成。作者把一个“水晶细胞”裂变为95个,构成了结构复杂多变的城堡,进入城堡内部就像进入水晶宫,透过玻璃的光线变得五光十色。这是一件很受儿童喜欢的作品,它在审美功能中融入了实用功能。 三、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与人类的亲和力 园林作为满足人们休息、游赏、活动的余遐空间,它是现在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人们提供“赏心悦目”的场所,其空间和景观本身应具有一定的休闲性、娱乐性。 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中,富有回味的雕塑,它既是欣赏客体,同时又是交流对象。所以园林雕塑在选题时,应注重轻松愉快的主题。雕塑小品通常与所在环境的空间和景素结合,以夸张的小动物或拟人化的小品作为小尺度空间中的主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平时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东西的尺度增大,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营造出诙谐有趣的环境氛围。同时还将一些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置于景观之中。这些人物景观雕塑所反映的大多是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人,动作也极为自然,这种手法拉近了环境与游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景观的亲切感。如,有一组景观雕塑设计成一组横行的螃蟹从海边爬上岸,这里的雕塑既是作品也是歇息座凳,景致有趣且富于想象。可参与化也是增添雕塑情趣的重要手段,设置在地上的象棋雕塑,使人们不禁想一试身手,平添了一份亲切感、交流感。 结语 空间和人性,是现代艺术家追问的永恒主题。现代园林雕塑创造的空间不是徒具功能外壳或只具精美装饰的空间界面,雕塑空间设计的生命在于,物质围合而构成的空间内容应具有人性化因素。现代园林雕塑在题材上和形式上可以说是各具特色——抽象的、写实的,但无论明确表达了什么,只有雕塑本身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它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满足人们情感的各种需求,才能使人们觉得有种亲切感、交流感,这才达到了园林雕塑的真正的艺术效果。

园林的设计与空间结合论文简述: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丽的环境是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的目标。最早的造园造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灵的场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场地和居民为改善。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丽的环境是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的目标。最早的造园造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灵的场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场地和居民为改善环境而进行的绿化栽植等。初期的园林主要是植物与建筑物的相结合,园林造型比较简单,建筑物是主体,园林仅充当建筑物的附属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逐渐摆脱建筑的束缚,园林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庭园、庄园、别墅等单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范围,而是扩大到城市环境、风景区、保护区、大地景观等区域,涉及人类的各种生存空间。然而总体来说,建造园林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等途径,创造出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的美丽环境。某些非凡的艺术,如插花、盆景等,因其创作素材和经营手法的相同,都可归于园林艺术的范围。当今的园林形式丰富多彩,园林技术日趋提高,几千年的实践证实,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园林应该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特征、历史、地理等密切相关的,它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技术发展和审美价值的取向。 园林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地形、水、植物和建筑这四者艺术的综合。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便相应成为造园的四项重要内容。这四项工作都需要通过物质材料和工程技术去实现,所以它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地形、水、植物和建筑这四个要素经过人们有意识地构配而组合成有机的整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就此意义而言,园林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园林艺术不同于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园林具有实用价值,它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园林艺术正是以这种实用技术为基础的,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弥足珍贵组成部分。园林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创造空间是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每个空间都有其特定的外形、大小、构成材料、色彩、质感等构成要素,它们综合地表达了空间的质量和空间的功能作用。设计中既要考虑空间本身的这些质量和特征,又要注重整体环境中诸空间之间的关系。 一、空间及其构成要素 空间的本质在于其可用性,即空间的功能作用。一片空地,无参照尺度,就不成为空间,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间实物进行结合便形成了空间,容纳是空间的基本属性。“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间的起点、基础;墙因地而立,或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是为了遮挡而设。与建筑室内空间相比,外部空间中顶的作用要小些,墙和地的作用要大些,因为墙是垂直的,并且经常是视线轻易到达的地方。空间的存在及其特性来自形成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组成因素,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有组成因素的某些特征。顶与墙的空透程度,存在与否决定的构成,地、顶、墙诸要素各自的线、形、色彩、质感、气味和声响等特征综合地决定了空间的质量。因此,首先要撇开地、顶、墙诸要素的自身特征,只从它们构成空间的方面去考虑 ,然后再考虑诸要素的特征。并使这些特征能准确地表达所希望形成的空间的特点。 二、空间的形式 园林空间有容积空间、立体空间以及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空间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的特征较突出。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容纳特性虽然是空间的根本标识,但是,设计空间时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草坪中的一片铺装,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种空间的空间感不强,只有地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再如一块石碑坐落在有几级台阶的台基上,因其庄重耸立而在环境中产生了向心力。由此可见,分离和向心都形成了某种意义和程度上的空间。实体围合而成的物质空间可以创造,人们亲身经历时产生的感受空间也不难得到不同的感受。 三、空间的封闭性 空间的围合质量与封闭性有关,主要反映在垂直要素的高度、密实度和连续性等方面。高度分为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和视距的比值,通常用视角或高宽比D/H表示。绝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当墙低于人的视线时空间较开阔,高于视线时空间较封闭。空间的封闭程度由这两面三种高度综合决定。影响空间封闭性的另一因素是墙的连续性和密实程度。同样的高度,墙越空透,围合的效果就越差,内外渗透就越强。不同位置的墙所形成的空间封闭感也不同,其中位于转角的墙的围合能力较强。 四、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应从单个空间本身和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考虑。单个空间的处理应注重空间的大小和尺度、封闭性、构成方式、构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质感等)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内容。多个空间的处理则应以空间的对比,渗透、层次、序列等关系为主。空间的大小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大尺度的空间气势壮观,感染力强,常使人肃然起敬,多见于宏伟的自然景观和纪念性空间。小尺度的空间较亲切宜人,适合于大多数活动的开展。为了获得丰富的园林空间,应注重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变化。主要可通过对空间分隔与联系关系的处理来达到目的。被分隔的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但一经连通之后,随着相互间的渗透,似乎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所以便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呈现出了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的对比是丰富空间之间的关系,形成空间变化的重要手段。当将两个存在着显著差异的空间布置在一起进,由于外形、大小、明暗、动静、虚实等特征的对比,而使这些特征更加突出。空间序列是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问题。当将一系列的空间组织在一起时,应考虑空间的整体序列关系,安排游览路线,将不同的空间连接起来,通过空间的对比、渗透、引导、创造富有性格的空间序列。在组织空间、安排序列时应注重起承转合,使空间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创造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而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把设计做好。许多人认为只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即可。其实不然,对于设计而言,把握好设计的方法、规律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在真正面对一个设计题目时,在收集了相关信息资料后,遵循一定的设计方法才能把设计工作推向深入。园林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想设计好园林,还必须对园林有一深入透彻的了解。 园林设计是个由浅入深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主要是由下列环节构成。园林设计者在接到任务后,应该首先充分了解设计委托方的具体要求,然后善于进行基地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对整个基地及环境状况进行综合概括分析,提出合理的方案构思和设想,最终完成设计。它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具体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大部分。这三部分在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着明确的职责划分。其中方案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第一阶段,它对整个园林设计过程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该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确立设计的思想、进行功能分区,结合基地条件、空间及视觉构图确定各种使用区的平面位置,包括交通的布置、广场和停车场的安排、建筑及入口的确定等内容。 具体设计阶段就是全面地对整个方案各方面进行具体的设计,包括确定准确的外形、尺寸、色彩和材料,完成各局部具体的平立剖面图、详图、园景的透视图、表现整体设计的鸟瞰图等。 施工图阶段是将设计与施工连接起来的环节,根据所设计的方案,结合各工种的要求分别制出具体、准确地指导施工的各种图纸,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项设计内容的尺寸、位置、外形、材料、种类、数量、色彩以及构造和结构,完成施工平面图、地形设计图、种植平面图、园林建筑施工图等。 园林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园林设计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它作为一个全新的内容完全不同于制图技巧的练习。园林方案设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特性,即创作性、综合性、双重性、过程性和社会性。 1.创作性 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活动,它需要创作主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园林设计者面对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时,必须能够灵活地解决具体矛盾与问题,发挥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设计出内涵丰富、形式新奇的园林作品。对初学者而言,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应该是其专业学习练习的目标。 2.综合性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建筑工程、生物、社会、文化、环境、行为、心理等众多学科。作为一名园林设计者,必须熟悉、把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另外,园林绿地本身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道路、湖水、广场、居住区绿地、公园、风景区等等。因此,把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3.双重性 作为一门设计课程,它的思维活动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具有思维方式双重性的特点。园林设计过程可概括为分析研究——构思设计——分析选择——再构思设计……如此循环发展的过程。在每一个“分析”阶段,设计者主要运用的是逻辑思维,而在“构思阶段”,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因此,平时的学习练习必须兼顾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方面。 4.过程性 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全面地分析调研,深入大担地思考想象,不厌其烦地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优化选择方案。设计的过程与一个不断推敲、修改、发展、完善的过程 5.社会性 园林绿地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要求园林工作者的创作活动必须综合平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个性特色三者的关系。只有找到一个可行的结合点,才能创作出尊重环境、关怀人性的优秀作品。 方案设计的方法 功能和形式对设计者来讲,是始终要关注的两个方面。方案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先功能后形式”和“先形式后功能”两大类。它们最大的判别主要体现为方案构思的切入点与侧重点的不同。 “先功能”是以平面设计为起点,重点研究功能需求,再注重空间形象组织。从功能平面入手,这种方法更易于把握,有利于尽快确立方案,对初学者较适合。但是很轻易使空间形象设计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林形象的创造性发挥。 “先形式“则是从园林的地形、环境入手,进行方案的设计构思,重点研究空间组织与造型,然后再进行功能的填充。这种方法更易于自由发挥个人的想象与创造力,设计出富有新意的空间形象。但是后期的功能调整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一般不宜采用。 上述两种方法,并非截然对立的,对于设计者而言,需要两种方式同时交替进行,在满足平面功能的同时,也注重空间形式的表达。 形态构成中的心理和审美 形态构成的审美法则是人们的审美意识的一种反映,而形态构成自身的构造规律是客观的。与审美意识相比,构形的规律要稳定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握构形的方法、规律是基本,审美意识的提高则依靠于自身的修养。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趋于完备。 形态的视知觉 1.单纯化原理 形的要素变化(如长短、方位、角度的变化,基本单元的开头变化等)越小、数量越少,就越轻易被人熟悉把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简单的几何形比较偏爱。对于复杂的形体,人们也倾向于将它们分解成简单的形和构造去理解。构造简单的形轻易识别,而尽可能地以简单的形和构造去熟悉对象的方法,就称为单纯化原理。 2.群化法则 群化法则反映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各个部分之间由于在外形、大小、颜色、方向等方面存在着相似或对比,部分之间联系起来形成整体。 3.图底关系 人们在观察某一范围时,把部分要素突出作为图形,而把其余部分作为背景的视知觉方式。“图”指的就是我们看到的“形”,“底”就是“图”的背景。 4.图形层次 在立体构成中,从观察的角度看,形与形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实在的前后关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层次。在平面构成中,人们也倾向以这样的关系去熟悉平面图形中的各个形。根据不同的平面图形关系,可确定其中各个形的前后层次关系。 形态的心理感受 1.量感 就是对形态在体量上的心理把握。 2.力感和动感 由于实际生活中对力、运动的体验,使我们在看到某些类似的形态时会产生力感和动感。 3.空间和场感 场感是人的心理感受到的形对四周的影响范围。空间感必须以体形作为媒介才能产生,完全的虚空并非我们构成意义上的空间。 4.质感和肌理 质感是人们对形的质地的心理感受。通过对形的表面纹理的处理,可以产生不同的肌理,创造极为多样的视觉感受。同样材质的形,也会由于不同的肌理处理产生极其悬殊的视觉效果。5.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人们对形的错误判定,幻觉是由形引起的人的一种想象。二者有细微的差别。 6.方向感 有运动感、力感的形体能体现出方向感,但反之却不尽然,有方向感的形体不一定体现出运动感和力感。方向感和形体的轮廓有直接的联系:当各个方向上的比例接近时,形体的方向感较弱,反之则较强。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环境的日益重视,园林已成为社会的热门专业,为多种学科的综合体,不仅要求设计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有较宽的知识拓展能力。今后本人应更加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努力完善园林设计创作。

给篇范文鸟瞰中西方园林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三、东西方园林艺术的相互影响应当看到,东西方园林艺术是互补的,各有所长而难有借鉴。如西班牙庭园深受伊斯兰园林风格的影响,其布局大多是:以建筑围成方形庭园,建筑物有拱廊,庭中有水池,庭园内外有树林。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开始接受中国造园思想。《大百科全书?英国自然风景园》介绍:在《论伊壁鸠鲁式的园林》中提到:完全不规则的中国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1757年、1772年,英国园林师W?钱伯斯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东方造园泛论》等著作,他把在中国亲眼见到的园林介绍给英国,主张在英国园林中引入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 中国园林对法国园林也有影响。据说,法国巴黎有20多处仿效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1670 年,在凡尔赛建造的蓝白瓷宫,就仿效了南京的琉璃塔。18世纪,法国人从传教士寄自中国的报告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造园艺术。1774年,在凡尔赛园林建成了小特里阿农花园,该园掇山叠石,修建亭阁,追求天然野趣,被称为中国式园林。 西方在园林学理论方面自有其系统性和深度,在严密规划方面更有其特色。特别是近代以来大力推广公共园林,这比东方要突出。 中国园林,在明清时代已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代,在都城郊外修建了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它是中西园林艺术的融合。园中的山水布置与庭院设计都是中国式的,而大量的雕塑、楼阁却是西方式的。圆明园虽被八国联军毁了,但从残柱断梁却可以看到西方的纹饰图案,如远瀛观、海晏堂、方外观等都是西式建筑。 晚清,随着租界的出现,西方文化加强了对中国的渗透,长江流域出现了一些模仿西式风格的园林。如上海的凡尔登公园、法国公园的沉床园都具有法国勒诺特尔风格。无锡锡山南坡的水阶梯具有意大利台地园风格。 从晚清到民国年间,私人园林也在西化。如无锡的梅园、蠡园,都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园林。一些官僚、买办、商人、文士受西方思想影响最快,他们的宅园几乎无不西化。 总之,中西方的园林相互影响,有同有异。西方园林追求物质形式的美、人工的美、几何布局的美、一览无余的美。中国园林追求意韵的美、自然与人和谐的美、浪漫主义的美、抑扬迭宕的美。如果把西方园林比作油画,那么可把中国园林比作山水画,中国园林比西方园林更加自然化。

鸟瞰中西方园林 一、西方园林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欧洲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欧洲园林大多是方方正正,重视几何图案,不太重视园林的自然性,即没有下功夫去模拟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修花坛、造喷水池,搞露天雕塑,都体现了人工性,具有理性主义色彩。如1712年英国作家丁?艾迪生撰文指出 :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树木应该枝叶繁茂地生长,不应该剪成几何形。这段话虽有些偏颇,但指出了西方园林太注重人工雕凿这个特点。 二、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 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古建筑与园林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最后,到万方等地进行检测,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一改以往教科书晦涩难懂的写作方式,用更人性化的思维语言及直观详尽的图画,深入浅出且详实、严谨的剖析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完成学习。书中还加入了以往古代建筑史中较少涉及的民居建筑,因为上溯至建筑的根源,所有的建筑都是从各式各样的民居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是学习古代建筑历史、了解古代建筑知识的钥匙,它可以为广大古代建筑的爱好者和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施工操作人员提供极大的方便。在这本书编写过程中就遵循了一条“维护传统、保留传统工艺和手法”的原则,在词条的选择上尽可能体现这一点,在词条的解释中尽可能保留匠人的习惯用语,这些可以说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本辞典共收词目3600余条,范围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学科内的各种专业,如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瓦作、搭材作、油饰彩画作、雕銮作以及堪舆等工种的常用词目,词目表按照词目的笔画顺序编排,对笔画目录作了笔画检索,对音序索引中不常见的字[ling4]作了疑难字音序表,正文内附600余幅插图;卷首编有90幅彩色图版,内容主要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照片和作法的实例及图样。

【图书简介】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并配有300余幅精美图片。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楼庆西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建筑与大众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都离不开建筑。人们始终生活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里,自然会对建筑有自己的喜恶和看法。对于古建筑也是这样,通过实地的参观游览,或是在家中读书、看电视、上网,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与绘画、雕塑等艺术相比,人们对建筑更加容易认识与理解。

【目录】

第一讲

从“墙倒屋不塌”说起

第二讲 北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第三讲 从四合院到紫禁城

第四讲 从兵马俑到清陵

第五讲

祭祀

第六讲 祖宙与祠堂

第七讲 佛教建筑与佛山

第八讲 佛塔

第九讲 伊斯兰教与清真寺

第十讲 皇家园林

第十一讲

私家园林

第十二讲 院落住宅

第十三讲 乡土建筑

第十四讲 牌楼、华表、影壁及其他

第十五讲 建筑装饰

第十六讲

龙的世界与狮子王国

第十七讲 神异的色彩

第十八讲 古建筑与风水

第十九讲 国微上的天安门

第二十讲

梁思成与中国建筑

【作者简介】

楼庆西:

1930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宫殿建筑》、《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建筑装修与装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的门文化》、《建筑摄影》(高等学校教材)、《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等。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作者自述】

1999年9月,北京三联书店的董秀玉总编辑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约我写一本《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作为“二十讲”系列的一种。近些年,我虽为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写过有关宫殿建筑及问文化方面的书,然而还从未写过全面介绍与论述中国古建筑的专著,因此,这促使我对这本书的写作有了一些思考。

建筑与大众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都离不开建筑。人们始终生活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里,自然会对建筑有自己的喜恶和看法。对于古建筑也是这样,通过实地的参观游览,或是在家中读书、看电视、上网,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知识。从这个意义来讲,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比,人们对建筑应更加容易认识与理解。然而,建筑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个既有艺术形象,又同时具有不同物质功能的构筑物。建筑的形象不能任凭建筑师随意创造,而必须受物质功能要求和结构、材料、施工等技术条件的制约。以中国古代建筑而论,无论是宫殿、寺庙、陵墓还是园林、住宅,它们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包括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施工方法等)诸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人们看到的宫殿、寺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屋顶,有那种特殊的斗栱构件,所以会有梁、枋上鲜艳的彩画装饰,都是与中国古建筑长期采用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论述古

建筑时,不但要说清楚它们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还必须介绍它们的结构、构造等形态。

我在学校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有两种讲法。其一是按朝代的历史顺序讲授。这样讲的好处是可以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脉络。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都发展缓慢,从而使建筑在基本制度与形态上都缺乏质的变化。加之中国占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远不如砖、石建筑那样能够长时期保留,因而早期建筑留下的实物很少,所以又产生了不强调历史进程而按不同建筑类型的讲法,即按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园林、住宅等类型分别讲授。本书采用了后一种体律,先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然后从城巾、宫殿到建筑小品、建筑装饰,同时又加了与古建筑有关的文物建筑保护、中国建筑历史科学的奠基人梁思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分为二十讲,一个专题一讲,采取散点式的叙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独立成章,便于读者选读其中任何一个部分。

建筑科学既专业又很大众化,对于各类建筑,从内容到形式自古以来都是任人评说的。我写的这二十讲内容,只是提供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认识,以供广大读者评说。

楼庆西

二○○○年九月于清华园

建筑参考文献

文献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建筑参考文献,希望大家喜欢!

(一)建筑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 教材.房屋建筑学

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二)结构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国家行业标准.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 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7]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8]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03G102).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9] 龚思礼主编.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编.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 陈绍蕃. 钢结构(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 陈绍蕃、顾强编著. 钢结构(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 丰定国、王社良主编. 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5]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三)地基基础设计部分

[1]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 220-2002)

[4] 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边坡支护课程设计指导书》(韩晓雷编) [8] 华南理工大学等编著. 地基及基础(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 陈仲颐、叶书麟编著. 基础工程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 史佩栋、高大钊主编.高层建筑基础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 沈杰.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 [美]H.F.温特科恩、方晓阳主编.钱鸿缙、叶书麟等译校.基础工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

[1]王永志.电力建设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杨帆.基于模糊评价的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戴牡巧.基于RFID技术的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5]高向阳,秦淑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周蓉.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7]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

[8]任敏.基于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田翰之.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创新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彭蔚锋.建筑工程坍塌事故危险源分析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1]乔元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12]李玉红.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13]梅牡丹.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施工事故的预测研究[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11

[14]乔团.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5]张霞.港口施工危险源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16]侯茜,秦洁璇,李翠平.安全生产预警综合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6:92-97

[17]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106-110

[1]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冯钧森.古建筑测绘技术与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9

[6]李杰,周兴华,唐秋华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J]海岸工程,2011,30(3):28-33

[7]王莫.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6):143-156

[8]白成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谢武强,宋杨,王峰,罗峰.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物立面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3,(1):12-14

[10]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邓烨,欧阳恬之.古建筑测绘方法研究[J]建筑史论文集,2003,3.(20)

[12]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3]曹勇.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比较[J]广东建材,2011,5:10-12

[14]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5(3):274-277

[15]王潇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其在建筑物测绘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6]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7]张远智,胡广洋,刘煜彤,王庆洲.基于工程应用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J]公路运输文摘,2001(9):38-40

[1]毕沅(清):《续资治通鉴》卷52

[2]孙科.广州市政忆述.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8

[3]胡宗宪(明):《海防图论》,《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1987:290

[4]陈梦雷(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5]任果、常德:《番禺县志》(清,乾隆)

[6]屈大均(清):《广东新语》,《恭岩札记》

[7]张九龄(唐):《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130

[8]张廷玉(清):《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递运所》

[9]梁廷桁(清):《越秀书院志》,(转引自《南汉书》,《夷氛纪闻》)

[10]粱廷楠(清):《粤海关志》,第5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

[11]王在晋(明):《海防幕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4

[12]陈寿(晋):《三国志·吴志·陆胤传》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13]黄培芳(清):《羊城西关纪功录》,《番禹册金录》,《嘉庆七年会试齿录》

[14]陈薇著.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6]傅熹年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黄成铭,杨忠智.铁路运输建设项目应开展后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4):30-33

[2]张飞涟,周继祖.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J]综合运输,2010(12):25-28

[3]黄恺.积极开展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J]城市开发.2011(10):76

[4]汪红霞,商业地产项目引入后评价的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9(6):93-95

[5]曲琳莉.正确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299

[6]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观论与文践,2011(3):18-21

[7]倪枫杰,黄金枝.工秤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9,31(11):103-106

[8]许晓峰,肖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9]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五英,于守法,张汉亚主.建设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王超.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2]牛志平,朱,何孝贵.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0,19(3):25-27

[13]刘月明.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判据分析[J]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3):36-38

[14]刘荣刚.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炯,贾仁甫,郭永利.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当代经济,2008(10),151

[16]黄昀,黄文杰.项目财务后评价的一点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l.8(12):68-71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5

[2]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牛维麟主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姜奇平.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批判.互联网周刊.2006.4.3

[6]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Scott A. New industrial space, London: Pion,1988

[8]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厉无畏编.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张京城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12]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

[13]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法)埃德加·莫兰.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2]李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01.

[3]王侠.发展可再生能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9.

[4]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1-162.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63-64.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0.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黄谷兰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7,22-37,62-63.

[8]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9](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8.

[10]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07):28.

[11]裴丹.绿色基础设施建构方法研究评述[J]城市规划,2012,36(5):84.

[12]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11):3.

[13]曾繁仁.当然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15-22.

[14]俞孔坚的.低碳美学下的新桃园憧憬[J]园林,2011(03):44-48.

[15]秦书生.复合生态系统自组织特征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2):45.

[1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1]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2]王勇,李广斌. 中国城市群规划管理体制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阿瑟·塞西尔·庇古. 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4]谭显明.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5]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6.

[6]闫龙飞. 准公共品非政府性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7]向春玲: 中央党校“城镇化与城市运营”课题组,2012.

[8]张艳玲.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9]朱铁臻. 城市发展学[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10]陈岩松. 城市经营[D]同济大学,2007.

[11]张超. 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2]兰潇. 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体系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4]赵燕菁.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J]城市规划,2002,26(11):7-15.

[15]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关于园林建筑的论文

鸟瞰中西方园林 一、西方园林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欧洲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欧洲园林大多是方方正正,重视几何图案,不太重视园林的自然性,即没有下功夫去模拟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修花坛、造喷水池,搞露天雕塑,都体现了人工性,具有理性主义色彩。如1712年英国作家丁?艾迪生撰文指出 :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树木应该枝叶繁茂地生长,不应该剪成几何形。这段话虽有些偏颇,但指出了西方园林太注重人工雕凿这个特点。 二、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 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自己独特的空间特点、建筑形态,是我国建筑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园林建筑

【摘要】中国园林往往被视为抽象艺术,一个很神秘,很多人无法理解。而中国园林建筑宛若一串精致的钥匙,凡是有中国园林的疑难,几乎都能从中得到问题的答案。中国园林建筑讲究规则,灵活多变;既风格悬殊,又彼此融通,既历史悠久,又时模时新,由此可观,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新文化与包括性。下面,就中国园林浅谈园林建筑的型别,特色没学思想以及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建筑;园林;装饰

1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型别.

***一***厅堂

厅堂是私家园林里的主体建筑。万是用来处理事务的,堂原指阳的敞亮大房子,因为二者的功能往往重叠,所以后来“厅”“堂”合称。园林的布局规划,首先就要确定厅堂的位置,一旦厅堂位置定了,也就确定了园林的主要观点。厅堂作为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会客、聚会、宴会都在其中举行。因此厅堂的位置往往是居中的,所对应的也是最主要的,空间最大的景区,反映“以和为贵”的思想。厅堂建筑有丰富的形式,如果室内通过天花板处理的前后两卷空间,经常叫鸳鸯厅,这在有方园林中式常见的形式,而且敞开的就叫四面厅。

***二***轩

从字面意义看“轩”原指车上的蓬盖。江南将建筑前面的天井叫“轩”,而作为建筑总称,多指三面平敞的建筑,如院中无厅堂也可以“轩”代“堂”。从其开敞性可知,轩这类建筑多位于景观开阔处,开敞处总是有景可观处。一般而言,轩体量可大可小,但大不会超过厅堂,小也不至于如,“室”“斋”之类

***三***榭

榭一般是在水的边缘或花畔搭建平台,多借四周景色构成。平面常为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设窗扇,以供人们游赏、眺望,水榭则要三面顺水。私家园林中,榭的体积不会很大,其大小须同水体的面积相协调,而皇家园林中不乏辽阔的水面,其体量有不可限定了。

***四***亭

亭是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体积精巧,造型独特,在园林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建设。亭的字面意思是让人停下来休息的地方,其实最简单的建筑,在园林中非常多见,几乎可以说有园必有亭。平面形状有圆有方、六角八角,斜方相套,三角形的等等。装置桶扇的亭子叫“暖亭”;置碑则称为“碑亭”;有井则称为“井亭。井亭的顶部中间一定是楼天的,聚天人岁会之意。中国园林中井亭时有出现,是很多文化特点的一种形式。

***五***楼阁

两层以上的屋叠加在一起的建筑形式为“楼”;“阁”则指底层架空的建筑阁楼的设定可消弱边界的感觉而显得更有弹性。楼和阁体量要处理适当,避免空间尺度的不和谐而破坏景观。园林中,阁楼不会出现在居中的位置,因此就形成了生动的构图,也降低了所处环境空间尺度的要求。

***六***舫

舫是仿照船型的建筑,建于水中或池中,只供人宴饮、游玩。舫与船的造型结构相仿,分为头、中、尾三部分。舫头有眺台,可以观赏风景,中间供休息和宴客之用,尾部则有楼梯。

***七***室

“室”是相对封闭的私密房间,多作书房、卧室,是建筑的一部分,室对外部空间的影响不大,但追求内部装修的特色。室往往出现在空间序列的深处,重叠的院落介意保护室的私密性,小尺度院落目静室配合是最为相宜的

***八***廊

在园林里廊是指引游浅的重要元素多数园林都是通过廊子来联络主要建筑物或经典。如果廊中间加道墙就形成了复廊,复廊的墙上常开漏窗以沟通两面景观。有的廊子装桶扇,可以避风保温,叫“腋廊”也有上下两层的廊子叫“复道”这种廊总是同楼阁配合出现在尺度交大的园林中,私家园林并不多见。

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一***造园艺术自然天成,且空间分隔层次感强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师法自然,山水与建筑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自然规律,既园林建筑分隔空间力成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源于自然。

***二***园林建筑既有组合性又有独立性。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玄妙住处就在于他既自成一景,又能随性的融入于其他景色之中,或与其他建筑相辅相成,精巧多变。于中国字画的组合又使园林建筑有课一股独具一格的韵味,隐约之中透漏出一种优雅,从容的氛围。

***三***建筑与树木花卉自成“城市山林”

中国大部分园林被称为城市山林,即因身处城市之中,甚至是闹市之中,古人追求“隐”小隐于山,中隐于市,大隐于朝,由于这种追求,古人力求将园林建筑与树木花卉组合打造成心中的“桃花源”使得建筑与植物的组合愈加成熟。

3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

***一***空间层次的美感

中国园林尤其重视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并以此作为衡量园林优劣的重要标尺。所谓小中见大,要求园林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因而有移步异景的说法。园林应使人引发想象,空山在想象中得以延展,利用建筑创造空间,如借景、分景、隔景等,而借景又有邻借、远借、仰借、附借等。建筑在布置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布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灵动韵味之美

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充满生气的动植物形象用到建筑上去,使形成了雕刻,而中国古代雕刻喜欢用龙、虎、鸟、蛇等动物形象,唐代以后逐渐兴起植物花纹。无论是雕刻还是绘画,均呈现出一种飞舞的优态,团中也常用云彩、雷纹以及加了两个翅膀的动物形象等等,而正是这种动之美,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点。灵动韵味,不仅是建筑的室内装饰,甚至整个建筑形象,也突出了一个动态,独特的中国园林“屋檐”祈祷著这个角色。

4 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发展的思考

中国园林的发展始源于先秦时期的苑园与灵台,从园林的起源看,最初并不是为了游玩赏乐,而是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秦汉时期,皇家园林为私家园林起到了一个示范意义,秦皇汉武都追求长生,所以当时的皇家宫苑之中出现了大量的服务于这一目的的建筑物与场所,到汉末,社会动荡不安,随着社会中央集权的瓦解,皇家园林开始凋敝,于此同时,私家园林开始兴起。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园林也没有改变走向没落的趋势,知道近几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日益快速,社会急需对有文化内涵的东西进行重新认识与重视,于是,园林又开始进入人们的实现。园林的价值也逐渐回升,一些知名园林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下页带来更多的

给篇范文鸟瞰中西方园林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三、东西方园林艺术的相互影响应当看到,东西方园林艺术是互补的,各有所长而难有借鉴。如西班牙庭园深受伊斯兰园林风格的影响,其布局大多是:以建筑围成方形庭园,建筑物有拱廊,庭中有水池,庭园内外有树林。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开始接受中国造园思想。《大百科全书?英国自然风景园》介绍:在《论伊壁鸠鲁式的园林》中提到:完全不规则的中国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1757年、1772年,英国园林师W?钱伯斯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东方造园泛论》等著作,他把在中国亲眼见到的园林介绍给英国,主张在英国园林中引入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 中国园林对法国园林也有影响。据说,法国巴黎有20多处仿效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1670 年,在凡尔赛建造的蓝白瓷宫,就仿效了南京的琉璃塔。18世纪,法国人从传教士寄自中国的报告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造园艺术。1774年,在凡尔赛园林建成了小特里阿农花园,该园掇山叠石,修建亭阁,追求天然野趣,被称为中国式园林。 西方在园林学理论方面自有其系统性和深度,在严密规划方面更有其特色。特别是近代以来大力推广公共园林,这比东方要突出。 中国园林,在明清时代已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代,在都城郊外修建了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它是中西园林艺术的融合。园中的山水布置与庭院设计都是中国式的,而大量的雕塑、楼阁却是西方式的。圆明园虽被八国联军毁了,但从残柱断梁却可以看到西方的纹饰图案,如远瀛观、海晏堂、方外观等都是西式建筑。 晚清,随着租界的出现,西方文化加强了对中国的渗透,长江流域出现了一些模仿西式风格的园林。如上海的凡尔登公园、法国公园的沉床园都具有法国勒诺特尔风格。无锡锡山南坡的水阶梯具有意大利台地园风格。 从晚清到民国年间,私人园林也在西化。如无锡的梅园、蠡园,都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园林。一些官僚、买办、商人、文士受西方思想影响最快,他们的宅园几乎无不西化。 总之,中西方的园林相互影响,有同有异。西方园林追求物质形式的美、人工的美、几何布局的美、一览无余的美。中国园林追求意韵的美、自然与人和谐的美、浪漫主义的美、抑扬迭宕的美。如果把西方园林比作油画,那么可把中国园林比作山水画,中国园林比西方园林更加自然化。

红楼梦园林建筑研究论文

《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有贾府和大观园,又以大观园为主,可以说大观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同时,大观园也是曹雪芹构建《红楼梦》一书的空间基础和出发点。大观园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描述的典范,小说主要通过贾政等人游览大观园来表现它的整体特征,共有八个景点,即大门、曲径通幽、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蘅芜院、大观楼、怡红院。纵观《红楼梦》中对建筑的描写,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曹雪芹如一个画师一般,将他生活的时代的建筑以文笔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当代人的眼前,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品味古代的建筑时,会发现再也找不到当时那种精致典雅的人居环境了。

核心提示若想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应该看《红楼梦》;若想认识真正的中国人,也应该看《红楼梦》;若想了解中国人的智慧与艺术创造能力,更应该看《红楼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而又有点神秘的大观园,了解一下我国最伟大的章回小说《红楼梦》。二百多年来,社会上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四大古典章回小说”的说法,为《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与《西游记》。将《红楼梦》摆在最前面,中国人没有意见,外国人也没有异议。这说明大家一致认为《红楼梦》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没有哪一部能够望其项背。清朝末年,读书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将《红楼梦》与我国的“ 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并列起来,可见这部小说在他老人家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高啊!一百多年来,中国学术界有三门显学:一是因敦煌卷子的发现而产生了“敦煌学”,二是因甲骨文的发现而产生了“甲骨学”,三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叫“红学”。这三门学问是世界性的,不是我们一个国家的学者在研究,而是有几十个国家的学者在研究。《红楼梦》的研究在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学术界都有类似于我国“《红楼梦》学会”的民间学术组织,不定期地召开规模不等的学术研讨会,我国已经出版了好几本海外学者的《红楼梦》研究论文集和个人专著,说明《红楼梦》在外国人的心中,地位也是极高的。古今中外的人如此喜欢《红楼梦》,我们不妨追问一下,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喜欢?《红楼梦》的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红楼梦》最吸引人的魅力在于:它全景式地描摹了中国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心得体会《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中题了这样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位伟大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就担心我们读不懂他的作品,不能和他作心灵上的沟通。事实也确实如此,自《红楼梦》问世以后,关于作品的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不断,我曾经归纳过,有36种之多。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是大家的解读方法出了问题。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追索作者创作的指导思想呢?为什么认定《红楼梦》只有一种思想呢?文艺理论告诉我们:当作家高度地尊重生活,完全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进行描述时,那么生活本身是怎样的丰富多彩,作品也会怎样丰富多彩,即使作者的创作指导思想是十分明确而单一的,也不会减少作品思想内容的丰富性,这就是所谓的“作品的形象大于思想”。鲁迅眼中的《红楼梦》 鲁迅先生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作过深刻而通俗的阐述,他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在这里讥讽和批评了经学家、道学家、流言家们不顾小说内容的事实,胡乱地猜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他告知人们,《红楼梦》的思想决不是单一的,会“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每个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人生道路、审美趣味等,从一个或几个角度来提出自己对《红楼梦》思想的看法,只要你依据着小说本身,而不是撇开小说去臆想,言之又成理,都应该是小说《红楼梦》的思想。王国维眼中的《红楼梦》 当一个人所生活的家庭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故,从荣华富贵破落到衣食无着的窘境,再看《红楼梦》,就会对《好了歌》产生强烈的共鸣,《好了歌》就是《红楼梦》的主要思想: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姣妻忘不了;夫妻日日说恩情,夫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王国维先生关于《红楼梦》思想的认识大概就是这样来的。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揭示了人的痛苦来自于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红楼梦》不但真正剖析了人生痛苦的真相,还教人以解脱之道。在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解读中,隐含了他对人生苦难的体验、对国运衰亡的忧患以及对人民麻木乐天的慨叹。胡适眼中的《红楼梦》 善于考证的一些学者在找到了能对应小说中所描写的贾府的人和事之后,便提出了“自传说”,代表人物是建立了“新红学”的胡适与俞平伯等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摆列了许多能够经得起推敲的资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红楼梦》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小说。作者曹雪芹的家庭在南京的织造府,类似于小说所描写的贾府。曹雪芹即是小说开端时那个深自忏悔的“我”,也就是书中甄、贾(真假)两个宝玉的底本。胡适认为,《红楼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它只是老老实实地描写了一个贵族家庭“坐吃山空”从而“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那班猜谜的所谓“红学大家”,不晓得《红楼梦》的真正价值正在于这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偏要用尽心思去替《红楼梦》加上一层极不自然的解释。毛泽东眼中的《红楼梦》 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读者对《红楼梦》思想的认识又不同了,我们可以将这一派的观点命名为马克思主义红学观,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老人家曾经这样说过:“怎样才能认识封建社会呢?还是要看《红楼梦》啊!那里写贪官污吏,写了皇帝王爷,写了大小地主和平民奴隶。大地主是从小地主里冒出来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了这本书就懂得了什么是地主阶级,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推翻它。”又说:“把《红楼梦》当作故事来读,是浅层次的,而将其当作历史来读,是深层次的。”毛泽东主席之所以号召全国人民读《红楼梦》,就是因为他把这部小说当成了一部能让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历史教科书。……上述关于《红楼梦》的思想,仅是见仁见智观点中的一小部分。这些观点都以小说的内容为依据,而不是捕风捉影的瞎说,因此,都站得住脚,都属于小说的思想。可以这样说,《红楼梦》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一部历史文献,是一本博物志,是关于某一时期的风俗记录。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是中国十八世纪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你可以由此了解到彼时的各个阶层的服饰、饮食、礼仪等日常生活,了解到绘画、演戏、吟咏诗歌等艺术活动,了解到园林建筑、庄稼种植、工艺制作的过程。《红楼梦》生动而逼真地表现出了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的性格与中国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高明的情节构建手法小说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来表现生活的,故事又是由人的行动来构成的,而人的行动则由人的动机与人的性格决定的。因此,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写人。若能刻画出生活中人的真正心理、真正性格,就是一部好小说。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名列《红楼梦》之后?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描写人的水平远不如前者高明。《三国演义》、《水浒传》所写的人物大都与生活中的真人有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品性比起生活中的人要简单得多,即如《三国演义》,仁者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了极顶;义者则能在两军的生死决战中放走敌酋;智者更是无与伦比,料事如神,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勇者在长坂坡一声断喝,竟能使敌兵倒退数里,并吓死敌将。这样的描写无疑加入了作家许多想象的成分。《西游记》属于神魔小说,其人物自然与生活中的真人距离更远。《红楼梦》不是这样,书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真人,其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所思所想,无一不是生活化的。不仅如此,这些真人属于真正的中国人,只有中国人才会那样想、那样做,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说说林黛玉。自从母亲(贾敏)去世以后,黛玉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姊妹扶持”,于是投奔外祖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心理上的自卑造成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言行极为小心谨慎。比如邢夫人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这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处处留心;再如在王夫人房中,她不接受王夫人让她东坐,因料定那是贾政之位,是绝不应该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在贾母房中吃饭时,为座位事黛玉更是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做了解释,她才肯入座。这又不是一般寄人篱下的女孩子能做得到的,只有在中国上层社会家庭中经过长期礼教的大家闺秀才能有这样的行为。自卑的心理与体弱多病的生理,造成了她极度敏感的性格,常常在一些别人看来平常的事情中受到很深的伤害……庚辰本眉批道:“此书如此等文章多多不能枚举,机括神思自从天分而有。其毛锥写人口气传神摄魄处,怎不令人拍案称奇叫绝。”再说贾宝玉。贾宝玉一出世,家庭就给他安排好了一条通往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道路,这也是所有中国封建贵族给其子孙安排的所谓“正道”,但由于他从小被贾母骄纵,一直“在内帏厮混”,很少与外界交往,因此没有像贾珍、贾琏那样沾染那么多恶习,正规的封建教育也接受得不多,还保持着一颗比较纯洁的童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内部勾心斗角和腐朽糜烂的生活,深感厌恶,觉得这种人生道路毫无意义。于是,对于作为仕途敲门砖的“四书五经 ”没有兴趣,倒爱阅读《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张扬人性的书籍。 他鄙夷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之人,自然被家长们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深感绝望的父亲贾政气愤得竟要把他打死。他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是没有幸福可言,心中常充满着悒郁与悲凉。他的这份痛苦只有在和女孩子的交往中、在她们清纯的笑声中才能得到缓解。他由衷地感叹道:“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然而,在细密地观察了一些事情后,他发现,女孩儿也并非人人都是一样的可亲可爱。几乎所有的人都能为了眼前或未来的功名利禄做出害人的勾当。他彻底地绝望了,觉得这红尘世界就是一个肮脏的粪坑。于是,决然地出家,去寻找那能让心灵不受污染的净土。小说真实而生动地摹画了像黛玉、宝玉这样生活于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贵族青年,那么,下层的中国人在小说中又是什么样的呢?曹雪芹对市井小民的刻画一样入木三分。第二十四回写贾芸为了谋求一份差事,想给凤姐送些礼,便到舅舅卜世仁那里想赊几两冰片麝香,却吃了吝啬舅舅的一个闭门羹,只好起身告辞。卜世仁便虚让了一下:“你吃了饭去吧——”谁知他娘子却把此话当了真,反应强烈:“你又糊涂了!说着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这会子还装胖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卜世仁道:“再买半斤来添上就是了。”他娘子便叫女儿:“银姐,往对门王奶奶家去问:有钱借几十个,明儿就送了来的。”明明是对穷外甥下逐客令,却在埋怨丈夫中表现出“心疼外甥”;明明是不让外甥在家里吃饭,却虚情假意地要借钱买面。她把逐客令表达得如此婉转而又极富暗示性,其口吻放在贾府上层人身上自然不合适,就是放在见惯了世面、吃饭不成问题的丫鬟奴仆身上也不合适,只适合城市底层中哪些不富裕的市民。……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对曹雪芹产生万分的崇敬之情,不能不为中华民族有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而感到骄傲,不能不为我们古代小说的艺术水平达到这样的高度而自豪。那么,曹雪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什么样的家庭和什么样的时代培养了这么一位旷世奇才?大起大落的坎坷人生使曹雪芹的社会阅历极其丰富,观察历史与人生的眼光宽广而深远《红楼梦》讲述的虽然是以一个家族的生活为中心的故事,但是它所涉及的内容是极其宽广的,作者站在他所在时代的顶峰,审察社会的运行规律,体味各色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红楼梦》给予我们的决不仅仅是故事带来的美感,而是让我们对人类的发展历史、对社会与家庭的盛衰变化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深度的思考。尽管书中没有多少内容涉及

《红楼梦》研究论文“开篇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涉及面广,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意义深刻,其在民间的流传之广、影响力之大也是其它古典小说难以比拟的。从思想内容看,《红楼梦》是非常成功的。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对封建社会中种种矛盾的揭示,反应出那个时代社会的罪恶及其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的命运。作品以栩栩如生的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及其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表现了被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尖锐斗争,揭露了腐朽害人的封建制度必将衰亡的事实,如贾府的最终衰落;赞颂了勇于反抗的新生力量,如晴雯、鸳鸯的的斗争,宝玉终不愿做克绍箕裘的孝子,终离家出走;揭发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如司棋、晴雯的牺牲,四儿、芳官被赶出贾府,宝黛的爱情悲剧,十二女统归薄命司;褒扬了自由、平等的新生思想,如宝玉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简直是对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男尊女卑”的颠覆,宝黛爱情早以不是停留在《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之类的陈词滥调之上,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认同——对四书五经的排斥等。表明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残害以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说明曹公的创作早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要算是对人物之间性格矛盾的细致刻画,曹公将这些冲突巧妙的连接起来,情节感人,扣人心弦,从而彻底的暴露出封建礼教制造的种种恶果,有力的鞭挞了旧社会的罪恶,将一个又一个悲剧赤裸裸地揭穿出来,进而完成《红楼梦》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对于环境的描写更是为《红楼梦》这一伟大不朽作品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贾宝玉心中,女儿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可敬、最纯洁的人。无论在那个方面都远在男人之上,所以是“人上之人”,这一点尽人皆知不必废话。同时,宝玉更进一步的认为女儿是不能出嫁的,否则便变了质。由纯洁无暇的自由身、被压迫者转变为压迫者,固然可恨,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可悲,大观园自然而然的成为保护女儿们的庇护所,希望女儿们永远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以免染上男子龌龊的气味(电视剧中女主角常说的“天底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由此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男人自然是不能进入的(除宝玉和稚嫩的贾兰外,其他男性最多也只进入怡红院,而高鹗的伪作中,贾琏、王大夫竟大摇大摆迈进潇湘馆,荒唐!),园中的逍遥日子近乎完美,继而为查抄大观园的悲剧发生起到了对比和铺垫的作用,让人感伤极深,不禁潸然泪下。而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后,宝黛爱情的成熟则标志着僵持局面的基本形成:家长方面坚持薛宝钗,而贾宝玉不愿放弃林黛玉,贾府的决策者——贾母也陷入了犹豫当中。随后的人情世故的变化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各种矛盾爆发,贾家渐渐以无法维持,贾宝玉走什么路子转而成为挽救贾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只有稳重大体、家境富裕的薛宝钗才能扶持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所谓的正路就顺理成章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如平等待人的宝玉、成熟端庄的宝钗、多愁善感的黛玉、满腹心机的凤姐、逆来顺受的迎春、憨厚可爱的史湘云、情傲孤高的妙玉、善良朴实的刘姥姥等等,每个人物的性格、每桩人事和人情,都描绘的十分细腻、十分真实。宝玉是一个敢于反抗的典型。宝玉的性格是及其难得的,受周围出身低下的丫鬟们影响,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公子哥儿,却讨厌士大夫。统治者与被压迫者,本是对立的阶级,而贾宝玉却站在被压迫者一边,几乎有些恋母情结的他,很少有主子架子,以伺候丫鬟为乐。摆在封建地主阶级少爷贾宝玉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去研究四书五经做官,否则便同丫鬟、“戏子”门在一起,走下坡路,他选择了其二,十分尊重和体贴女性。另一特点便是不遵守封建制度的一般规矩,不愿与官宦往来,只要将怡红院门一关,那便是一个世外桃源。对于反对四书五经与科举这样原则性的问题,即使是宝钗、湘云劝他注意仕途经济他也立刻回斥,虽然他的恋爱婚姻问题依然等待家长为他做主,但毕竟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一个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里看地面”,作者也给予一定的肯定。林黛玉则是另一个精神反叛的典型。她幼时丧母、弃父进京,从不像薛宝钗那样以扼杀自己的个性为代价来讨好众人做一个所谓的封建淑女,也不像贾探春那样抛弃亲情以保证封建主子的威仪,更不像王熙凤那样灭绝人性来满足自己的权利欲。她至纯至善、崇尚真情却要独自面对这个充满虚伪、邪恶、贪婪、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的社会;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而命运却没有给予她丝毫同情;她坦读《西厢记》,酒后任意挥洒自己的才华。面对这样的环境,她怎能不多愁善感?不是小气、心胸狭窄,只是为唯一的知己---宝玉献出了全部,怎能不患得患失?只是百年后,孰知葬花悲?而与以上两者不同的是,薛宝钗则是封建礼教思想下的一个正面悲剧。她十分推崇那些封建思想,把其当作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的最高理想,完全沉浸在为自己编织的网中她遵守作为一个封建淑女所有规则,刻意求工的要求自己成为典范,甚至到了不惜一切的地步,不做一件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事。她把自己全部的爱藏于心中,一切去等待家长的抉择乃至支持黛玉和宝玉的结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遵守封建礼教的少女,最终却并没有的属于自己的爱情,反倒给予她的是一个悲惨的宿命。进一步的证实封建礼教的虚伪性。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一个迷恋金钱和权力、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其实她是一个对平等和幸福的追求者,面对无耻的贾瑞,她选择了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她有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贾琏在自己生日时出去偷情这件事上所做的是错误的。封建男权蹂躏了无数女子,要求女性遵守所谓的三纲五常,把原本的夫妻的转化成妻妾矛盾,逼得凤姐去迫害尤二姐等原本无辜的人,但在那个时期,这不是可悲、可怜反倒是可恶、可恨、该千刀万剐的。男权的衰落并没有给这位女强人带来空间与理解,贾府衰亡的一切责任竟都归咎于她,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凄凉。《红楼梦》无论是在题材、体裁、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都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曹公以优秀的文笔,将种种背景、各色人物、各种事件巧妙地贯穿起来,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紧凑而完整几乎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愧为一部既可读、又耐读的经典名著。

  • 索引序列
  • 园林建筑论文
  • 建筑园林艺术论文
  • 古建筑与园林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园林建筑的论文
  • 红楼梦园林建筑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