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论文研究幼小衔接的条件怎么写

论文研究幼小衔接的条件怎么写

发布时间:

论文研究幼小衔接的条件怎么写

论文摘要: 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幼儿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二是通过衔接工作对幼儿加深了解做出更为正确的评价。本学期,我们大班组成立了"幼小衔接"研究小组,开展研讨会,制定幼小衔接具体计划,做到提前介入,定人定时定班,幼小联手,家校联手,实现幼小衔接顺利过渡。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 我们的具体措施是:一、培养幼儿自学遵守常规,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人们常说,儿童一入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掉进了规则的海洋",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如《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大班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为此,进入大班后,我就向幼儿介绍小学的情况,介绍哥哥姐姐认真学习的事,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迫切心情。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有意注意,我特别制作了丰富的、新颖有趣的教具,活动中彩洗染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孩子们,使幼儿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加学习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自控能力。为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和坐势正确,一开始我就提出要求,正确示范,让孩子有正确的模仿,然后我又通过练习书定自己名字等活动巩固幼儿养成的习惯,平时,认真观察孩子们发现个别幼儿的不良姿势,及时纠正。另外,我与家长一起鼓励幼儿早起、不迟到,积极坚持参加幼儿园晨运活动,在生活处理方面,时时提醒幼儿抓紧课间休息时间解大小便,教他们学习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我知道持之以恒是常规培养的关键,因此,我经常对幼儿的常规进行检查,并通过各种游戏巩固幼儿已有常规,我还激发幼儿乐意担任值日生的热情,让值日的幼儿提醒同伴遵守常规。二、 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参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日常生活中,老师尽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3、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用权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4、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从小中班开始,我就非常重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在语言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听、看、讲述、讲座,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语言、词汇、了解作品,再通过看图说话、情景表演、木偶剧、小话剧等表演出来,使幼儿得了更多锻练语言的机会。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先提问题,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去开展活动,并鼓励幼儿大胆地对沿未理解的内容进行讲座,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语言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言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最佳机会。 5、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升入大班我们坚持开展了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通常,班里有这样的情形,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能看通知,喜欢识字活动,能顺利地阅读报纸,能正确理解题意。识字兴趣、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比不识字的小朋友强,学习的起点高。值得说明的是,我们从来不专门设计活动教识字,幼儿识字活动都安排在分区活动里,孩子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可操作的材料(识字角),按自己的兴趣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加以迁、选择。要知道,在幼儿阶段识字不是任务,而"利用环境、自然习得"则是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同样,我们把这条经验介绍给家长。三、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因此,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入手,使其对任务的责任心为活动的动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教师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了任务要坚持要求,坚持检查,例如:我班的自然角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浇水,时间长了幼儿失去了新鲜感,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照料自然角,对此,我利用我班的"小老师",让他们去提醒值日生完成事情的情况,激励幼儿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学习用品等事情,我们也是很重视,不仅任务交代明确,而且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现在,我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另外,进入大班后,我会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我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任务转达给家长听,如用废旧材料做玩具,听说新闻等,这样的作业既加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培养幼儿乐群、恋群,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幼儿愉快、成功地开展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 ,我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性,良好的品性是成功与同伴交往的基础,我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的孩子常常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常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样、游戏等培养孩子真诚、善良、热情、守信的良好品质。另外,我还经常通过一些活动,如:多次参观小学、 "大带小"活动、"与小学生联谊"等活动,使孩子们在了解哥哥姐姐们的小学生活的基础上,又大胆与各类伙伴交往,如在"大带小"活动中,我们让班上幼儿与小学三年级伙伴交往,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另外,我还常常要求家长们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使孩子们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五、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师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幼儿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在抓好智力开发的同时,应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打好基础,搞好衔接,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幼儿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多长时间要?什么要求?是否需要控制重复率?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 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一个重要转折,我认为在大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幼小衔接做得不好或不正视它,就很难让幼儿顺利地渡过幼小接轨的“困难期”。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在年龄上只差几个月,但在休息时间、学习内容、教育方式、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大的差别,也就是说他们进入了一个转折。所以替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为他们进入小学新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在陶行知《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非常重视的工作,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重点培养。 一、培养幼儿自觉遵守常规,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小学的纪律比幼儿园严格,要初步使孩子了解在学校里要遵守哪些纪律,并要告诉孩子遵守纪律的道理,让孩子懂得应该接受纪律的约束,并能自觉地遵守纪律。还要教育在学校里关心同学、帮助他人、尊敬老师,要主动为大家做好事,讲文明、有礼貌„„我们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与学习常规,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迫切心情。为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爱护学习用品,养成整齐干净的学习习惯。从开始我们就提出要求,正确示范,让孩子有正确的模仿,另外,在生活处理方面,时时提醒幼儿抓紧课间休息时间解大小便,教他们学习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 在幼儿园大班,每周课堂学习节数可以适当增加,使之接近小学一年级的学习时间。当然,幼儿园在安排作息制度时,除了考虑适应小学的学习条件外,更重要地要立足于幼儿本身的特点,以避免儿童学习负担过重。为儿童建立过渡期的作息制度,循序渐进地训练儿童习惯于有规律的生活。比如说,制定他们就寝、起床、就餐和活动等方面的时间表,并督促他们自己按照时间表去做等等。 二、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幼儿全面发展 。 兴趣是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动力源泉,培养孩子们广泛的兴趣可以发展智力,开拓视野,强健身体,陶冶情操,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幼儿虽然对某些事情感兴趣,有一定的爱好,但不持久、不稳定,容易见异思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样,不仅能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三、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中语言理解能力也十分重要,因为小学教师的语言与幼儿园教师的语言有本质的不同,小学教师的语言是逻辑性较强,非生活化的语言,语言的内容是传授知识,这种语言要比幼儿教师的语言难理解得多,如果儿童语言理解能力不强,那么他将很难听得懂教师的讲课内容。语言理解能力的高低和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有直接联系。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将要组织幼儿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听、看、讲述,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语言、词汇、了解作品,再通过看图讲述、情景表演、故事会形式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幼儿获得了更多锻炼语言的机会。由于在小、中班重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进入大班后,我们开始重点发展幼儿的书面语言。一方面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幼儿认读写字的兴趣,以便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孩子入学前,家长应用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交谈,一起到公园去,到大自然里去„„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运用感官多看,多想,多说,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能力,使孩子们的智力在入学前如同运动员的身体在比赛前一样处于“最佳状态”。 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也十分重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做好,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事情,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如该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收拾利索才能去玩。 五、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我一直很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性,良好的品性是成功与同伴交往的基础,我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的孩子常常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样、游戏等培养孩子真诚、善良、热情、守信的良好品质。另外,我要求家长们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使孩子们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六、学会承受挫折。 要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学会忍耐、分享、合作,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必须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比如,将来如小学后,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产生了摩擦,因自理能力的欠缺遭遇尴尬而受到同学嘲笑等等,这些小挫折都是有可能遇到的,怎么办?让孩子知道,谁都会遇到这些事情,爸爸妈妈小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些事情,它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必太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同伴,要让孩子慢慢懂得,与同伴相处要学会分享、合作,不可能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一大堆成人的簇拥下成长起来的,分享、合作的意识普遍较差,这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因此,我们成人要尽早明白这个道理,在平时制造一些机会,培养孩子的忍耐、分享和合作能力。比如:玩玩具的时候要想到别人,吃东西时要想到别人,要学会与其他人一起分享等等。 做好大班幼儿衔接工作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我们与家长们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做好以上各项工作,力求让幼儿顺利地渡过幼小接轨的“困难期”。总之,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各种准备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是每个大班教师和家长必须把它当作孩子成长里程中的一件大事来做,帮助幼儿顺利成为一个轻松快乐的小学生。

论文研究幼小衔接的条件和方法

幼儿教育如何与小学教育衔接具体是专科本科论文,具体需要多少字;什么时间要;排版要求有没有要求,资料有一些可以发给你参考下。

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需要培养幼儿习惯和兴趣,发展语言能力和责任感等。

一、培养幼儿自觉遵守常规,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幼儿全面发展。

三、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四、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五、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六、学会承受挫折。

做好大班幼儿衔接工作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我们与家长们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做好以上各项工作,当作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来做,力求让幼儿顺利地度过幼小接轨的“困难期”。帮助幼儿顺利成为一个轻松快乐的小学生。

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衔接。

2、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配合没有沟通好。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孩子入学后产生厌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问题,多是由于幼小衔接不当所致。在中国,很大一部分是4个老人,加上父母两人带一个孩子,这就导致了一代小皇帝的诞生。

多长时间要?什么要求?是否需要控制重复率?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一、制定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增强衔接意识计划是活动实施的依据,是我们有序行动的指南。基于此,我们在学期初通过研讨制定了符合我园幼儿情况的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并制定了各月活动安排。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努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一步一个台阶,逐渐把活动引向新的高度。幼儿的能力随着活动的逐步深入也逐渐增强。二、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1.加强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1)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地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3)会做值日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2.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1)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3)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并锻炼其意志、品质。3.重视幼儿情商的发展(1)在活动中发现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给幼儿正向的鼓励和肯定。(3)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老师交往,鼓励其合作性行为。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溃.要在常规上有要求(1)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2)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三、建立良好的家园互联网,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1.定期召开家长会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班的实际,各班学期初、学期未召开专题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2.在家园联系栏增设《幼儿衔接家长专栏》各大班在家园联系栏开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开辟“家长须知”、“专栏快讯”、“今日要点”等栏目,加强与家长的信息交流。3.开展家长开放日定期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并组织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4.向家长推荐“幼小衔接”好方法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习用品力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并调整好幼儿生活作息规律。家长应从开学前两周开始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专家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点睡,至少保证10小时的充足睡眠。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他们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家长可在家为幼儿开辟一个独立学习的小空间,选择幼儿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书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方格本、多格算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热爱学习。要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在家中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要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的态度。看图讲述时,要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地、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读短文时,则督促小学低年级幼儿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语言感受的敏锐性。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1.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多媒体教室等,边参观边听教师介绍其作用;还可以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亲眼看到哥哥、姐姐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例如:看小学生作业,看老师怎样给哥哥姐姐们上课,小学生如何摆放书本、文具盒的规则。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小学校园各场所的用途,也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们对学校学习生活的向往。2.邀请小学生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交谈。3.通过图片、电教资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

幼小衔接论文的研究方法怎么写

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有个坡度,我觉得幼儿园与小学应该相互靠拢,相互补充,才能引导孩子走好这个坡度。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在生活制度和环境布置方面互相靠拢;二是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互相靠拢;三是要为幼儿入学作好心理准备。从目前我国幼小衔接中孩子存在着的学习与社会交往这两个方面适应不良的现状来看,要使幼小衔接好,就幼儿园而言,既要培养大班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要注重情感、个性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除了健康、活泼之外,还应加上会思考,即幼儿园要萌发幼儿想象、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这样,幼儿才能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对小学来说,则不能停留在等待、要求幼儿园靠上来的状态中,也要主动向幼儿园学习、靠拢。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好了呢?我认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帖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为此,幼儿园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比如为让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幼儿园与附近小学合作,幼儿参观小学、小学生来幼儿园当大哥哥、大姐姐,幼儿园里的角色游戏、活动区里导入上学的主题,请作小学教师的家长来园讲小学的有趣的生活等等。不过,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一贯地、潜移默化地给幼儿正面的入学教育。在他们的心中小学才会是一个美好的、能学到本领的地方,而不是让他们产生恐惧心理,感到可怕的地方。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研究证明,富于主动性的幼儿思维活跃,做事有信心,能主动与人交往,他们入学后比较快地适应小学新环境,学习成绩也很好。

论文摘要: 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论文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

(参考范文)随着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的悄然实施,我们应该很有必要对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为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实施探索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其社会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初步的、朦胧的,还处在萌芽阶段和成长阶段。然而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言语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作为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也应该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环境创设、专业素养、教学时间、与家长沟通等等方面开展实践尝试。我们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的过渡衔接,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从幼儿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就目前而言,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某些断层现象,主要体现在:(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的正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班级的大集体、大环境。(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玩耍、看电视的时间等。(6)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规范学习、系统学习等等。面对这么多断层现象,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应清晰的认识这些难题,并且对这些断层现象进行提前训练、引导和疏通,使得幼儿能够更早的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所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后天的成长。课程如何衔接从目前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结果来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持有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念。这种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向儿童展示的知识世界与其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不相匹配的,显然也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当然,幼小衔接教育不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而是要双方朝着一定的目标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作。但是幼小衔接课程改革面临一些问题。如,教师对衔接教育的认识还存有偏差、课程观念陈旧、课程目标过于集中而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充分等等。为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小教育的差异性,进而更好地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深人研究幼小教育的连接点及其共性,使幼小教育衔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发现,幼儿园虽然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如以认知为中心的培养。因此,幼儿园教师还需通过积极的理论学习和深人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切实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其次,改变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目前,幼儿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尽管有专门教学与随机教育两种主要形式,但多数以说教式的认知教育为主。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一来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容易使幼儿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二来实际教育效果并不好。因此,应该改革现阶段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实践、移情训练等方式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并且将能力培养目标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体现“教育贯穿一日生活”的思想,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行动中加深认识、提高能力,最终通过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内化和能力的获得。最后,积极谋求幼儿家庭的配合,发挥家园共育的巨大作用。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光靠幼儿园的单方面努力就能培养起来的,还需要幼儿家庭的充分配合。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也只能通过日常生活持续的强化才能得以形成与巩固。所以,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家长认识到社会性适应能力对孩子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共同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

幼儿教育如何与小学教育衔接具体是专科本科论文,具体需要多少字;什么时间要;排版要求有没有要求,资料有一些可以发给你参考下。

论文摘要: 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幼小衔接论文的研究方法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幼儿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二是通过衔接工作对幼儿加深了解做出更为正确的评价。本学期,我们大班组成立了"幼小衔接"研究小组,开展研讨会,制定幼小衔接具体计划,做到提前介入,定人定时定班,幼小联手,家校联手,实现幼小衔接顺利过渡。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 我们的具体措施是:一、培养幼儿自学遵守常规,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人们常说,儿童一入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掉进了规则的海洋",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如《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大班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为此,进入大班后,我就向幼儿介绍小学的情况,介绍哥哥姐姐认真学习的事,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迫切心情。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有意注意,我特别制作了丰富的、新颖有趣的教具,活动中彩洗染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孩子们,使幼儿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加学习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自控能力。为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和坐势正确,一开始我就提出要求,正确示范,让孩子有正确的模仿,然后我又通过练习书定自己名字等活动巩固幼儿养成的习惯,平时,认真观察孩子们发现个别幼儿的不良姿势,及时纠正。另外,我与家长一起鼓励幼儿早起、不迟到,积极坚持参加幼儿园晨运活动,在生活处理方面,时时提醒幼儿抓紧课间休息时间解大小便,教他们学习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我知道持之以恒是常规培养的关键,因此,我经常对幼儿的常规进行检查,并通过各种游戏巩固幼儿已有常规,我还激发幼儿乐意担任值日生的热情,让值日的幼儿提醒同伴遵守常规。二、 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参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日常生活中,老师尽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3、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用权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4、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从小中班开始,我就非常重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在语言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听、看、讲述、讲座,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语言、词汇、了解作品,再通过看图说话、情景表演、木偶剧、小话剧等表演出来,使幼儿得了更多锻练语言的机会。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先提问题,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去开展活动,并鼓励幼儿大胆地对沿未理解的内容进行讲座,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语言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言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最佳机会。 5、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升入大班我们坚持开展了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通常,班里有这样的情形,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能看通知,喜欢识字活动,能顺利地阅读报纸,能正确理解题意。识字兴趣、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比不识字的小朋友强,学习的起点高。值得说明的是,我们从来不专门设计活动教识字,幼儿识字活动都安排在分区活动里,孩子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可操作的材料(识字角),按自己的兴趣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加以迁、选择。要知道,在幼儿阶段识字不是任务,而"利用环境、自然习得"则是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同样,我们把这条经验介绍给家长。三、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因此,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入手,使其对任务的责任心为活动的动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教师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了任务要坚持要求,坚持检查,例如:我班的自然角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浇水,时间长了幼儿失去了新鲜感,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照料自然角,对此,我利用我班的"小老师",让他们去提醒值日生完成事情的情况,激励幼儿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学习用品等事情,我们也是很重视,不仅任务交代明确,而且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现在,我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另外,进入大班后,我会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我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任务转达给家长听,如用废旧材料做玩具,听说新闻等,这样的作业既加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培养幼儿乐群、恋群,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幼儿愉快、成功地开展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 ,我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性,良好的品性是成功与同伴交往的基础,我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的孩子常常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常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样、游戏等培养孩子真诚、善良、热情、守信的良好品质。另外,我还经常通过一些活动,如:多次参观小学、 "大带小"活动、"与小学生联谊"等活动,使孩子们在了解哥哥姐姐们的小学生活的基础上,又大胆与各类伙伴交往,如在"大带小"活动中,我们让班上幼儿与小学三年级伙伴交往,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另外,我还常常要求家长们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使孩子们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五、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师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幼儿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在抓好智力开发的同时,应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打好基础,搞好衔接,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幼儿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方法与策略上知识准备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在知识准备的问题上,其实一部分小学教师并不反对这种行为,有的教师认为“大班幼儿多学一些知识,会为小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有个坡度,幼儿园要与小学应该相互靠拢,相互补充,才能引导孩子走好这个坡度。

其中说三个具体方法:

一是在生活制度和环境布置方面互相靠拢;

二是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互相靠拢;

三是要为幼儿入学作好心理准备。

论文摘要: 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 索引序列
  • 论文研究幼小衔接的条件怎么写
  • 论文研究幼小衔接的条件和方法
  • 幼小衔接论文的研究方法怎么写
  • 论文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
  • 幼小衔接论文的研究方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