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2.1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2.2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2.3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别听他的 他虾扯蛋 看姐的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如何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日前,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国共两党关系史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暨“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市委台办和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台港澳局,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近70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与会专家指出,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论断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凸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也表明了党的对台政策的连续性。这一论断要求统筹兼顾团结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同胞与瓦解“台独”势力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社会精英交流与普通民众交流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向前发展,做到行稳致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1)提出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共两党应该共同把握和用好这一机遇;(2)指出两岸关系发展有其发展趋向和内在规律,国共两党应该共同体认趋向,把握规律;(3)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两岸双方必须积极建立和始终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4)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两岸和平发展是“和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6)深化互得双赢的交流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7)协商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既要海协、海基两会合理规划、推进制度化协商,又要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发挥平台功能;(8)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维护台胞权益,加强交往,融合亲情,实现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和平发展”应当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当前两岸经贸关系 特点及前景展望 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商品结构更趋优化 两岸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两岸贸易往来有着巨大的优势 和潜力。自1979年恢复至今,两岸贸易由暗到明、由小到 大,从1979年的0.77亿美元迅速发展至2007年的1244.8 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1615倍。其间,2002年,大陆超过 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2006年,两岸贸易额首次突 破1000亿美元大关。目前,台湾已成为大陆第七大贸易伙 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而大陆则是台湾 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 2008年1~6月,两岸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贸易额 达680.1亿美元,同比增长23.0%。其中,大陆对台出口 130.8亿美元,增长18.9%;自台进口549.3亿美元,增 长24.0%。当前形势下,两岸贸易的主要特点是: 进出口商品结构日益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成为对台贸易主要商品2008年1~5月,自台进口机电 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额分别达304.8亿美元和254.9亿美 元,占大陆自台进口总额的67.0%和56.1%;而同期对 台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占大陆对台出口总额 的58.2%和35.3%。 台资企业是对台贸易主体,东部沿海是对台贸易的主要 地区2008年1~6月,以台资企业为主体的外资企业对台 进出口额分别为429.9亿和86.8亿美元,占同期大陆对台进 出口总额比重分别达78.2%和66.3%。东部地区对台贸易 总额为656.0亿美元,占两岸贸易总额的96.4%。 加工贸易比重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对台贸易增长突出 2008年1~6月,在大陆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作用下,加工贸 易方式对台进出口额分别达361.7亿和64.5亿美元,占大 陆对台进出口额的65.8%和49.3%,比2007年全年水平下 降了4.5个和4.7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虽 然占整体对台贸易比重较小,但增势突出,2008年1~6月, 中西部地区对台贸易同比增长了34.9%和34.2%,比东部 地区同期水平高12.3和11.6个百分点。 台商投资区域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更趋多元 台商来大陆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过20年 左右的发展,台商投资已经形成制造业稳步发展,服务业逐 渐融合,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主要区域,生产加工层级不断 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格局。2008年1~6月,大陆共 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193个,同比下降31.8%,实际使用台 资10亿美元,同比增长19.9%。截至2008年6月底,大陆 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6339个,实际使用台资467.6亿美元。 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占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的5. 7%,是大陆第四大外资来源地。台商在大陆投资表现为: 台商投资集中东部沿海,西部地区成为新热点从2008 年1~6月的数字看,台商投资仍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 地区,吸收台商投资的前6大地区依次为:江苏、广东、 福建、山东、上海和浙江,合计占大陆吸收台资总额的76.9%。但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地区对台商投资的吸引 力正不断增强。2008年1~6月,西部地区实际吸收台 资在2007年大幅上升249%的基础上,继续同比上升 118%,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投资领域更趋多元,技术层次不断提升在大陆经济发 展水平提高,经济结构优化的背景下,加上产业政策调整的 引导,台商投资技术层次不断提升,投资领域日益多元。2008 年1-6月,台商对大陆投资继续集中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 表的制造业,约占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的80%。台商投资的 前五大行业依次为,电子零组件制造业、计算机、电子产品 及光学制品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制造业、基 本金属制造业。同时,服务业、环保产业正成为台商投资的 新方向,台商投资教育、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也大幅增长, 投资技术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开始增多。 惠台措施相继推台湾同胞受益多 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深入发展,展现大陆的诚意和善 意,解决台湾同胞的实际困难,2007年以来大陆继续出台新 的惠及广大台胞的政策措施。 扩大零关税措施范围,促进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 2007年3月,商务部宣布在2005年对台湾15种水果实施进 口零关税措施的基础上,再次对台湾11种蔬菜和8种水产品 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截至2007年底,大陆进口享受零关 税的34种台湾农产品货值近千万美元,免税金额1100多万 元人民币。这项措施受到广大台农和岛内支持两岸经贸交流 发展人士的热烈欢迎。 务实完善对台小额贸易政策,支持沿海地区对台贸易发 展2007年10月,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部门 决定在浙江、福建、广东的5个试点口岸进一步放宽对台小 额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下放审批权,规范并扩大经营主体, 取消小额贸易船舶吨位、金额限制,放宽经营商品类别等。 2008年5月,商务部表示将会同海关总署在充分评估第一批对台小额贸易开放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管条件,扩 大对台小额贸易开放试点。 照顾台湾经济发展所需,恢复天然砂对台出口出于保 护环境和资源的目的,2006年12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公 告自2007年3月1日起大陆禁止天然砂出口。考虑到台湾地 区天然砂95%以上进口量来自大陆的实际和岛内经济发展 所需,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经过认真研究,并充分听取台湾 砂石业者意见,决定自2008年3月10日起恢复天然砂对台 出口。3月14日,福州轻工进出口有限公司申请并获得由商 务部驻福州特派员办事处签发的第一份对台天然砂出口许可 证,17日凌晨启运输往台北基隆港。 照顾台湾民生需求,推动实施对台玉米出口2007年 以来,全球谷物价格上升较快,迫于岛内养殖业饲料成本不 断提高的压力,台当局于2007年10月临时开放半年进口大 陆玉米。为有效解决岛内养殖业者的实际困难,大陆有关部 门积极努力,在自身粮食供应仍存在一定结构性、区域性矛 盾的情况下,专门划拨一定数量的玉米对台出口,照顾台湾 民生需求。2008年3月初,在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的指导 下,中粮公司与台湾岛内养殖业民间组织签定了销售合同。 3月24日,此次开放以来的第一船2.5万吨玉米从大连港启 运往台湾。 此外,大陆有关部门还出台了一些惠台政策措施,主 要包括:开放台湾航运和道路运输企业在大陆设立独资 船务公司,允许两岸航空业界合资组建航空公司、合资 修建机场;向台湾居民开放会计、卫生、计算机技术与 软件等15类(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宣布两岸合 拍电视剧享受大陆产电视剧同等待遇;允许台湾农民在 大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直接申 办个体工商户;大陆有关仲裁机构拟增聘台湾仲裁员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6月13日,“海协”、“海基” 两会恢复商谈并在京签署《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 湾旅游协议》,宣布正式实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7月4 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760人启程赴台,受到岛 内民众的广泛欢迎。 两岸三通取得新进展 通航方面继两岸持续顺利实施春节包机后,又成功实 现了节日包机、专案包机。2007年5月,福建沿海地区与澎 湖实现了海上货运直航。从2002年到2007年,海上直航货 运量累计突破530万吨,福州港、厦门港对高雄的集装箱班 轮试点直航累计运送集装箱508万标箱。2008年6月13日, “海协”、“海基”两会签署《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7月 4日,两岸正式开通周末包机。 通商方面商务部积极开展贸易促进活动,支持利用会 展平台扩大两岸经贸交流。一是在大陆举办的海峡两岸经济 技术展会规模日渐扩大。2007年,商务部批准的海峡两岸展 会共有7个,涉及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农产品、花卉等多 个行业。二是广交会首设台湾地区进口展区,促进了台湾商 品在大陆销售。在2007年至今举行的三届广交会上,共有 226家台湾企业参展,设立展位293个,居进口展区首位,为 日益密切的两岸经贸往来又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三 是大陆企业入岛办展取得明显进展。2007年,经商务部批准 的大陆企业入岛办展共有6个,以集中整体形象展示了大陆 企业和名优产品。 展望未来,两岸经贸关系有望取得新突破 2008年3月,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主张 发展两岸关系的国民党在岛内大选中赢得胜利,两岸经济交 流合作面临重要的历史性机遇。2008年6月,“海协”、“海 基”两会恢复商谈,更标志着新形势下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 有了良好开端。展望未来,两岸经贸关系有望在以下领域取 得新突破: 两岸经贸关系有望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7月17 日,台湾新当局宣布放宽企业赴大陆投资不超过净值40% 的限制,以及年内进一步开放大陆企业入岛投资等措施。可 以预见的是,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是大势所趋,随着国民党当局对两岸贸易、投资限制的逐步放开,在两岸同胞 的共同推动下,两岸经贸关系有望朝着直接、双向的方向 取得新进展。 两岸直接三通有望逐步实现实现全面、直接三通是两 岸同胞的共同期盼。长期以来,大陆方面一直积极推动两岸 直接三通。2008年7月4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推动下,两 岸实现了周末包机,朝着直航的方向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如 台湾国民党当局顺利实施其提出的海上及空中直航时间表, 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则具备了可能条件。 两岸服务业合作有望取得新进展在国际产业结构调 整加快和服务业全球化的背景下,台湾服务业加快向岛外 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尤其是随着岛内制造业大规模投资大 陆,岛内金融业、物流运输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大陆的 要求日趋迫切。2008年6月26日,台湾新当局宣布开放岛 内金融机构兑换人民币业务,7月17日又宣布年底前松绑 包括开放岛内证券、银行、期货等行业到大陆投资等25项 措施,如台湾新当局如期实施这些措施,两岸服务业合作 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写论文为了总结、交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教学评价的新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深入探讨、研究课程教学评价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提高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功能,海峡两岸的同行通过多方协商于2006年4月22—23日在天津召开了海峡两岸课程教学评价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和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承办。来自全国的与会代表约有二百人参加了研讨。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代表们集中研讨的议题主要有四方面:课程评价的现状与展望;课程评价的基本问题;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课程教学评价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围绕议题,代表们提交了四十多篇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学术原创性的论文。研讨会采取专家代表发言与分组交流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研究与实际操作实践相结合、教师上示范课与代表集中听课和评课相结合等形式,对几个主要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一、我国课程评价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毋庸置疑,课程评价是制约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向前发展,人们对课程评价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对课程评价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对课程评价现状和突出问题的反思和探讨越来越深。但是,在我国课程评价的现状与人们对课程评价的理想和期待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海峡两岸在课程评价的现状和突出问题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课程评价的现状在祖国大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评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话题和研讨的难点问题。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看,与台湾地区相比,大陆对课程评价的理解更为宽泛。在功能方面,人们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有人主张,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评价应发挥诊断课程问题、调控课程设计、监督课程实施以及推进课程建设的作用。在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大陆的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三种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评价反馈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同时,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在实际评价运作方面,人们在课程改革前后已经或正在实施多种形式的课程评价。比如,课程改革开始之前需要进行的需求评价(即课程问题的诊断性调查);对课程标准的事前评价与修订评价;深入开展的教材评价研究;课程改革实验区有关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价(如课堂教学评价);以及各地开展的形式多样的课程评价活动(如校本课程评价);等等。由于各人在价值观、知识观、教育观以及人生经历经验的不同,人们对课程评价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人认为,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系统的信息对一定课程产生的效果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也有人认为,课程评价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对课程价值的调查、分析、协商、判断,逐步达成共识,促进课程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反馈调节系统。又有人认为,课程评价是一种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在我国台湾地区,课程评价习惯上称为课程评鉴。台湾地区教育研究院的同行认为,台湾课程评价研究大致可划分三个时期:1995年以前为第一个时期,主要是台湾地区控制的课程改革与评价;1996—2000年为第二个时期,主要是指教科书开放后的课程改革与评价;2001年以后为第三个时期,主要是指九年一贯课程实施后的课程改革与评价。现在台湾的课程评价范围主要包括课程教材、教学计划和实施成果。课程评价实施的权责分三个层次:1.台湾地区──建立各学习领域学力指标,并督导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成效;2.市县当局──负责办理与督导学校举办各学习领域表现测验;3.学校──负责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并进行学习评价。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实施,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人们把评价结果作为改进课程、编制教学计划、提升学习成效以及进行评价后的检讨的依据。(二)我国课程评价中的主要问题课程评价研究,在我国大陆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历时并不长。可以说,课程评价研究,在我国课程研究领域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课程评价问题已成为这轮课程改革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评价的组织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理论分析来看,课程评价的主体具有多元的特点,课程评价的范畴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整合性,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具体明确中央、地方和学校应有什么样的课程评价职责。有代表指出,课程评价的组织需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的评价体系。但是,从实际评价的运作来看,评价主体流于单一,过于强调或应付自上而下的行政意义上的评价(包括外部专家受行政部门委托进行的评价)。而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却存在缺失的问题。2.课程评价理论与课程评价实践之间的矛盾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众所周知,科学的课程评价理论是来自客观现实的课程改革与评价实践活动,并对课程改革与评价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目前,课程理论工作者在课程评价研究领域业已取得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有些理论对课程改革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说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已经健全成熟了。在我国,课程评价的“实有功能”与“应有功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对课程评价在课程决策、课程研制、课程实施以及课程改革与创新方面的作用认识与研究得还不够。这说明课程评价理论研究对课程改革的实践层面上的问题关注得还不够,对一些诸如课程评价机制的健全问题、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研制问题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者在译介和借鉴国外课程评价理论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比如,脱离本国国情实际的照抄照搬,认为国外的都是先进和创新的等等。课程评价理论不能转化为指导课程改革与评价实践的依据,评价理论与课程改革实践之间“两张皮”或油与水的现象日益凸显。3.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存在不平衡有代表提出,课程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三种偏向:一是,课程评价更多地着眼于课程实施及其效果,而对相关的课程决策和课程设计的评估比较薄弱;二是,更多地考虑课程的工具价值,而对课程的内在价值有所忽略;三是,更多地关注课程评价的监控功能,而对课程评价的反馈功能体现不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现在已逐渐认识并积极解决这种课程评价中的不平衡问题,比如,人们在思想上已逐渐接受关注整体、关注过程、关注发展等新的课程评价理念。4.课程评价的内涵与外延需要明确和规范与会代表对一些课程评价的相关概念的认识还存在不大一致的地方。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课程评价主要还集中在学业评价方面,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学评价是我国比较重视的一项评价活动,但它往往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没有重视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把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来对待,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学生的学业评价或教学评价就代替了课程评价,这样课程评价也就失去了很大部分的改进与决策功能。也有相当部分代表基于课程方案说和教学事件说,认为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之间有联系,但三者不是一回事,应该有所区分,课程评价是一个独特的领域。二、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关于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问题,是本次课程教学评价学术研讨会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说,是课程评价研究中更加具体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无论从代表们向会议提交的相关论文的数量和比例来看,还是从实际研讨中代表们听课、评课的投入来讲,都说明大家对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根据代表的大会发言和提交的论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及其标准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课堂教学评价还存在一定问题有代表认为,由于课堂评价思想多样、课堂评价情景复杂、课堂评价指标难度大等原因,导致人们对课堂评价的把握不一,以至于现实课堂评价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课堂评价的定量化问题、理想化问题、权威化问题、形式化问题以及功利化问题等,有人把这些问题比喻为课堂教学评价的“痼疾”。也有代表从教学价值观的角度分析认为,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价值错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点:以经济学中“投入产出”的观点简单机械地套用到教学活动中;强调量化和可测性,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结果的有效性而忽略过程的有效性。(二)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取向1.理论依据科学的富有创新的高层次的理论,是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的指导和依据。有代表认为,指导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可能有很多,但人们无法回避课堂评价的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衡量课堂的砝码。如果课堂教学评价不以教学原理作为衡量标准,可能会使评价偏离主题和目的,使评价成了为了评价而评价。因此,教学原理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和理论基础。不同的教学理念会产生相异的评价运作方式,其中发展性教学、教育性教学、社会性教学和建构性教学是适应当代教学要求的现代教学原理,可以作为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教学论基础。也有代表主张,把系统科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评价,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等要素组成的系统,将系统科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改善并增强课堂教学系统的功能。2.价值取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际上反映了评价研究人员的价值取向。有代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价值判断,评价的价值取向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向。有效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学合理性的追求,而这种合理性就其内在结构来说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这种合理性,并要处理好过程价值和终极价值、中心价值和非中心价值的关系。也有代表认为,以人为本是课堂评价的指向标。因为课堂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地方,课堂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以师生的共同成长发展为目的。知识(课堂的中介)、美德(课堂的理想)、交往(课堂的本质)和发展(课堂的价值),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评价它们的核心就是要体现人的存在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了克服评价中单一价值取向的弊端,有代表主张,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甄别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之间、一元评价与多元评价之间、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之间、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之间、纸笔评价与表现评价、科学主义取向评价与人文主义取向评价之间的关系,并让它们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三)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顾名思义,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就是教学评价活动的准绳和尺度,主要是解决教学评价“评什么”和“怎样评”的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代表们也都有自己的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教学评价标准由教学活动评价标准、师生发展状态评价标准和师生工作绩效评价标准三方面构成所谓教学活动评价标准,是指内含于教学活动中的标准,主要包括活动的目的性、活动组织的精巧性、活动的参与程度、活动的连续程度、活动的吸引力、活动参与者的自由程度、活动的灵活程度、活动的高雅程度、活动的层次性、活动的合适性以及活动的独创性等等。所谓师生发展状态评价标准,是指师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发展状态,对学生而言,发展状态目标体系一般包括知识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社会性发展、品德发展、独立性发展、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发展以及学习能力发展等;对教师而言,其发展状态主要包括讲授水平、学术水平、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驾驭课程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导学习的能力、反思能力、回应学生的能力、促进知识内化的能力、教学观照生活的能力、培育主体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以及教学创新的能力等。所谓师生工作绩效标准,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的外显的效果,一般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标志。2.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一般包括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所谓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有效教学评价的内容规定;而评定标准是对指标体系的程度规定。有效教学评价标准要关注四个变量:教学主体的复合性,教学内容的发展性,教学过程的和谐性,以及教学环境的支持性。基于这些教学变量的考虑,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主要有五项:其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其二,用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发展是有效教学的依据;其三,学生主动参与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其四,重视学习策略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点;其五,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3.课堂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包括善于讲解、设计环境、调动学生、运用手段和选择目标五个维度。评价研制者在考虑教师的实际和学科专家关于评课标准的建议的基础上,制订更加正式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此基础上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编写评价手册,最终形成具有导向性、适切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四)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运作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运作,主要解决的是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的问题。教学评价的设计,实际上是教学评价标准的具体分解。教学评价的设计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工作:确定评价类型,制订教学目标,规定评价内容,选择评价方法,以及选用评价工具。具体地讲,第一,就评价类型的确定来说,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评价类型。比如,根据评价实施的时间,可将评价分为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第二,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教学评价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应包括具体行为(包含具体行为的目标被称为表现性目标或表现性标准),让评价者根据这些行为判断目标是否实现。第三,在评价的设计中,评价内容是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的,不同类型的教学评价所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第四,评价方法的选择是依据评价内容而定,常用的评价方法是测验、观察、鉴定和调查等。第五,评价工具的选用旨在支持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方法需要相应的评价工具。比如,测验法对应的工具有试卷、答卷纸、答题卡和评分标准;观察法对应的工具有行为检查表、等级评定表和学习日志;鉴定法对应的工具有任务单、材料与工具、量规;调查法对应的工具是问卷和访谈提纲等。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一般包括三个前后相连的环节,即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反馈结果。当然,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或改革的过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需要把握两大重点,一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二是课堂教学评价要突出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为了指导学校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推进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有的实验中学通过认真研究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制订了“三优化”和“六维度”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所谓三优化,即优化教学目标(20分)、优化教学过程(60分)和优化教学手段(20分),所谓六维度,即参与度(包括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三个二级指标)、亲和度(表现在主客体之间和教学环节之间)、自由度(体现在时空上、学习面貌和训练中)、整合度(主要包括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整合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练习度(包括动口、动手和动脑的全方位训练、体现学以致用的意识以及设计练习题)以及延展度(时间、内容、教学预设和生成、学生发展)。有的中学在课堂教学的个案评价分析和统计检验的基础上制订课堂教学评估导向量表,表中设列一、二、三级指标和对应的权重。三、课程教学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和课程是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中小学教师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课程评价的主体之一。可以说,课程教学评价不是单一的评价问题,它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人认为,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教师来说,最直接、最具体的课程教学评价就是课程实施中的评价。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多教师要求改革教师评价机制,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要对学校管理评价制度进行改革。有些教师呼吁:“减少不必要的量化评价指标”,完善工作中的评价机制。这说明的是,学校要建立有利于教师长期发展的评价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有代表提出:同行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有效性深受教师文化的影响。根据实际评价结果,同行评价可分为事不关己的同行评价、基于人际关系的同行评价和真实的同行评价三种类型。但是,只有当教师真正把同行评价当做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时,评价才能发挥出效果。因此,也有代表建议,应该把评价标准作为教师教育的内容。有的学校把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纳入“名师工程”计划,认为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它能激励教师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研究欲望,自觉地把科学的评价(如评课)当做提升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四、对课程教学评价研究的展望课程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也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与会代表对未来的课程教学评价进行了建设性的展望,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主要有:1.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的原创性、本土性和实用性;2.明确各级课程评价主体的职责;3.建立系统的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比如,评价的中介机构等;4.加强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厘清校本课程评价的图像;5.拟订完整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6.建立丰富的系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数据库;7.切实改变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不利现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过度注重结果导向、由上而下的外部评价、评价目的模糊、评价结果未能善加利用;8.通过制度改造(取得制度支撑)、观念改造和方法改造,走出课程教学评价的两难困境。
一、加强两岸经贸合作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 二、加强两岸经贸合作是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两岸经贸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两岸经贸合作中的平台建设:经济区 五、两岸经贸合作中的平台建设:中心城市 六、共同建立和完善加强两岸经贸合作的政策机制 七、在加强两岸经贸合作中台湾大有作为 八、共同抵御和规避两岸经贸合作中的风险
本科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 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资料来源: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提供一些国贸专业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1. 我国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 2.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3. 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理论政策的研究 4.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 5. APEC挑战WTO 6. 外贸企业财务问题 7. 东亚地区双边自由贸易的政治经济学 8.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 9. 东亚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 10.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11. 中国企业应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战略 12. CEPA框架下,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前景 13. 论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 14. 论我国进出口市场的变化 15. 论东北亚经济合作 16.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 17. 全球FTA发展新趋势与中国的FTA战略 18. 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引资对策 19. 论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发展 2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 2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原因,特点与前景分析 22. 东亚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 23. 欧盟东扩论 24. 评欧盟(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 25. 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 26. 美国新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27.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 28. 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29. 欧盟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0. 美国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1. 提升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32. 国际营销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33. 国际营销中的绿色壁垒研究 34. 网络营销的应用问题研究 35. 企业促销战略研究 36.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37. 关于无单放货的有关法律问题 38. 关于倒签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39. 关于预借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40. 提单的运输合同属性问题 41. 关于海运货物灭失及损坏有关问题 42. 国际贸易结算支付方式的选择及运用 43. 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评估 44. 出口信用保险浅析 45. 无船承运人法律地位 46. CIF合同初探 47. 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 48. 我国对外贸易代理制度的变革与我国外贸公司发展前景探讨 49.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50. 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欺诈胁迫与重大误解问题探讨
写论文为了总结、交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教学评价的新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深入探讨、研究课程教学评价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提高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功能,海峡两岸的同行通过多方协商于2006年4月22—23日在天津召开了海峡两岸课程教学评价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和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承办。来自全国的与会代表约有二百人参加了研讨。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代表们集中研讨的议题主要有四方面:课程评价的现状与展望;课程评价的基本问题;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课程教学评价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围绕议题,代表们提交了四十多篇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学术原创性的论文。研讨会采取专家代表发言与分组交流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研究与实际操作实践相结合、教师上示范课与代表集中听课和评课相结合等形式,对几个主要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一、我国课程评价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毋庸置疑,课程评价是制约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向前发展,人们对课程评价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对课程评价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对课程评价现状和突出问题的反思和探讨越来越深。但是,在我国课程评价的现状与人们对课程评价的理想和期待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海峡两岸在课程评价的现状和突出问题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课程评价的现状在祖国大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评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话题和研讨的难点问题。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看,与台湾地区相比,大陆对课程评价的理解更为宽泛。在功能方面,人们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有人主张,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评价应发挥诊断课程问题、调控课程设计、监督课程实施以及推进课程建设的作用。在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大陆的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三种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评价反馈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同时,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在实际评价运作方面,人们在课程改革前后已经或正在实施多种形式的课程评价。比如,课程改革开始之前需要进行的需求评价(即课程问题的诊断性调查);对课程标准的事前评价与修订评价;深入开展的教材评价研究;课程改革实验区有关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价(如课堂教学评价);以及各地开展的形式多样的课程评价活动(如校本课程评价);等等。由于各人在价值观、知识观、教育观以及人生经历经验的不同,人们对课程评价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人认为,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系统的信息对一定课程产生的效果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也有人认为,课程评价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对课程价值的调查、分析、协商、判断,逐步达成共识,促进课程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反馈调节系统。又有人认为,课程评价是一种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在我国台湾地区,课程评价习惯上称为课程评鉴。台湾地区教育研究院的同行认为,台湾课程评价研究大致可划分三个时期:1995年以前为第一个时期,主要是台湾地区控制的课程改革与评价;1996—2000年为第二个时期,主要是指教科书开放后的课程改革与评价;2001年以后为第三个时期,主要是指九年一贯课程实施后的课程改革与评价。现在台湾的课程评价范围主要包括课程教材、教学计划和实施成果。课程评价实施的权责分三个层次:1.台湾地区──建立各学习领域学力指标,并督导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成效;2.市县当局──负责办理与督导学校举办各学习领域表现测验;3.学校──负责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并进行学习评价。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实施,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人们把评价结果作为改进课程、编制教学计划、提升学习成效以及进行评价后的检讨的依据。(二)我国课程评价中的主要问题课程评价研究,在我国大陆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历时并不长。可以说,课程评价研究,在我国课程研究领域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课程评价问题已成为这轮课程改革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评价的组织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理论分析来看,课程评价的主体具有多元的特点,课程评价的范畴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整合性,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具体明确中央、地方和学校应有什么样的课程评价职责。有代表指出,课程评价的组织需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的评价体系。但是,从实际评价的运作来看,评价主体流于单一,过于强调或应付自上而下的行政意义上的评价(包括外部专家受行政部门委托进行的评价)。而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却存在缺失的问题。2.课程评价理论与课程评价实践之间的矛盾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众所周知,科学的课程评价理论是来自客观现实的课程改革与评价实践活动,并对课程改革与评价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目前,课程理论工作者在课程评价研究领域业已取得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有些理论对课程改革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说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已经健全成熟了。在我国,课程评价的“实有功能”与“应有功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对课程评价在课程决策、课程研制、课程实施以及课程改革与创新方面的作用认识与研究得还不够。这说明课程评价理论研究对课程改革的实践层面上的问题关注得还不够,对一些诸如课程评价机制的健全问题、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研制问题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者在译介和借鉴国外课程评价理论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比如,脱离本国国情实际的照抄照搬,认为国外的都是先进和创新的等等。课程评价理论不能转化为指导课程改革与评价实践的依据,评价理论与课程改革实践之间“两张皮”或油与水的现象日益凸显。3.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存在不平衡有代表提出,课程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三种偏向:一是,课程评价更多地着眼于课程实施及其效果,而对相关的课程决策和课程设计的评估比较薄弱;二是,更多地考虑课程的工具价值,而对课程的内在价值有所忽略;三是,更多地关注课程评价的监控功能,而对课程评价的反馈功能体现不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现在已逐渐认识并积极解决这种课程评价中的不平衡问题,比如,人们在思想上已逐渐接受关注整体、关注过程、关注发展等新的课程评价理念。4.课程评价的内涵与外延需要明确和规范与会代表对一些课程评价的相关概念的认识还存在不大一致的地方。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课程评价主要还集中在学业评价方面,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学评价是我国比较重视的一项评价活动,但它往往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没有重视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把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来对待,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学生的学业评价或教学评价就代替了课程评价,这样课程评价也就失去了很大部分的改进与决策功能。也有相当部分代表基于课程方案说和教学事件说,认为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之间有联系,但三者不是一回事,应该有所区分,课程评价是一个独特的领域。二、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关于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问题,是本次课程教学评价学术研讨会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说,是课程评价研究中更加具体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无论从代表们向会议提交的相关论文的数量和比例来看,还是从实际研讨中代表们听课、评课的投入来讲,都说明大家对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根据代表的大会发言和提交的论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及其标准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课堂教学评价还存在一定问题有代表认为,由于课堂评价思想多样、课堂评价情景复杂、课堂评价指标难度大等原因,导致人们对课堂评价的把握不一,以至于现实课堂评价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课堂评价的定量化问题、理想化问题、权威化问题、形式化问题以及功利化问题等,有人把这些问题比喻为课堂教学评价的“痼疾”。也有代表从教学价值观的角度分析认为,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价值错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点:以经济学中“投入产出”的观点简单机械地套用到教学活动中;强调量化和可测性,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结果的有效性而忽略过程的有效性。(二)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取向1.理论依据科学的富有创新的高层次的理论,是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的指导和依据。有代表认为,指导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可能有很多,但人们无法回避课堂评价的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衡量课堂的砝码。如果课堂教学评价不以教学原理作为衡量标准,可能会使评价偏离主题和目的,使评价成了为了评价而评价。因此,教学原理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和理论基础。不同的教学理念会产生相异的评价运作方式,其中发展性教学、教育性教学、社会性教学和建构性教学是适应当代教学要求的现代教学原理,可以作为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教学论基础。也有代表主张,把系统科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评价,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等要素组成的系统,将系统科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改善并增强课堂教学系统的功能。2.价值取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际上反映了评价研究人员的价值取向。有代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价值判断,评价的价值取向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向。有效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学合理性的追求,而这种合理性就其内在结构来说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这种合理性,并要处理好过程价值和终极价值、中心价值和非中心价值的关系。也有代表认为,以人为本是课堂评价的指向标。因为课堂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地方,课堂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以师生的共同成长发展为目的。知识(课堂的中介)、美德(课堂的理想)、交往(课堂的本质)和发展(课堂的价值),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评价它们的核心就是要体现人的存在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了克服评价中单一价值取向的弊端,有代表主张,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甄别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之间、一元评价与多元评价之间、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之间、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之间、纸笔评价与表现评价、科学主义取向评价与人文主义取向评价之间的关系,并让它们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三)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顾名思义,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就是教学评价活动的准绳和尺度,主要是解决教学评价“评什么”和“怎样评”的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代表们也都有自己的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教学评价标准由教学活动评价标准、师生发展状态评价标准和师生工作绩效评价标准三方面构成所谓教学活动评价标准,是指内含于教学活动中的标准,主要包括活动的目的性、活动组织的精巧性、活动的参与程度、活动的连续程度、活动的吸引力、活动参与者的自由程度、活动的灵活程度、活动的高雅程度、活动的层次性、活动的合适性以及活动的独创性等等。所谓师生发展状态评价标准,是指师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发展状态,对学生而言,发展状态目标体系一般包括知识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社会性发展、品德发展、独立性发展、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发展以及学习能力发展等;对教师而言,其发展状态主要包括讲授水平、学术水平、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驾驭课程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导学习的能力、反思能力、回应学生的能力、促进知识内化的能力、教学观照生活的能力、培育主体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以及教学创新的能力等。所谓师生工作绩效标准,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的外显的效果,一般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标志。2.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一般包括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所谓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有效教学评价的内容规定;而评定标准是对指标体系的程度规定。有效教学评价标准要关注四个变量:教学主体的复合性,教学内容的发展性,教学过程的和谐性,以及教学环境的支持性。基于这些教学变量的考虑,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主要有五项:其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其二,用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发展是有效教学的依据;其三,学生主动参与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其四,重视学习策略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点;其五,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3.课堂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包括善于讲解、设计环境、调动学生、运用手段和选择目标五个维度。评价研制者在考虑教师的实际和学科专家关于评课标准的建议的基础上,制订更加正式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此基础上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编写评价手册,最终形成具有导向性、适切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四)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运作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运作,主要解决的是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的问题。教学评价的设计,实际上是教学评价标准的具体分解。教学评价的设计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工作:确定评价类型,制订教学目标,规定评价内容,选择评价方法,以及选用评价工具。具体地讲,第一,就评价类型的确定来说,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评价类型。比如,根据评价实施的时间,可将评价分为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第二,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教学评价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应包括具体行为(包含具体行为的目标被称为表现性目标或表现性标准),让评价者根据这些行为判断目标是否实现。第三,在评价的设计中,评价内容是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的,不同类型的教学评价所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第四,评价方法的选择是依据评价内容而定,常用的评价方法是测验、观察、鉴定和调查等。第五,评价工具的选用旨在支持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方法需要相应的评价工具。比如,测验法对应的工具有试卷、答卷纸、答题卡和评分标准;观察法对应的工具有行为检查表、等级评定表和学习日志;鉴定法对应的工具有任务单、材料与工具、量规;调查法对应的工具是问卷和访谈提纲等。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一般包括三个前后相连的环节,即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反馈结果。当然,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或改革的过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需要把握两大重点,一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二是课堂教学评价要突出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为了指导学校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推进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有的实验中学通过认真研究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制订了“三优化”和“六维度”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所谓三优化,即优化教学目标(20分)、优化教学过程(60分)和优化教学手段(20分),所谓六维度,即参与度(包括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三个二级指标)、亲和度(表现在主客体之间和教学环节之间)、自由度(体现在时空上、学习面貌和训练中)、整合度(主要包括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整合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练习度(包括动口、动手和动脑的全方位训练、体现学以致用的意识以及设计练习题)以及延展度(时间、内容、教学预设和生成、学生发展)。有的中学在课堂教学的个案评价分析和统计检验的基础上制订课堂教学评估导向量表,表中设列一、二、三级指标和对应的权重。三、课程教学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和课程是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中小学教师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课程评价的主体之一。可以说,课程教学评价不是单一的评价问题,它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人认为,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教师来说,最直接、最具体的课程教学评价就是课程实施中的评价。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多教师要求改革教师评价机制,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要对学校管理评价制度进行改革。有些教师呼吁:“减少不必要的量化评价指标”,完善工作中的评价机制。这说明的是,学校要建立有利于教师长期发展的评价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有代表提出:同行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有效性深受教师文化的影响。根据实际评价结果,同行评价可分为事不关己的同行评价、基于人际关系的同行评价和真实的同行评价三种类型。但是,只有当教师真正把同行评价当做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时,评价才能发挥出效果。因此,也有代表建议,应该把评价标准作为教师教育的内容。有的学校把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纳入“名师工程”计划,认为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它能激励教师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研究欲望,自觉地把科学的评价(如评课)当做提升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四、对课程教学评价研究的展望课程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也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与会代表对未来的课程教学评价进行了建设性的展望,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主要有:1.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的原创性、本土性和实用性;2.明确各级课程评价主体的职责;3.建立系统的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比如,评价的中介机构等;4.加强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厘清校本课程评价的图像;5.拟订完整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6.建立丰富的系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数据库;7.切实改变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不利现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过度注重结果导向、由上而下的外部评价、评价目的模糊、评价结果未能善加利用;8.通过制度改造(取得制度支撑)、观念改造和方法改造,走出课程教学评价的两难困境。
题目不需要自己选,而是主办方定好的题目。
例如小学低年级组题目(二选一)
1、我是秋天的风
提示:秋天的风带给人们凉爽惬意,秋天的风更带给人们丰收喜悦……假如你就是秋天的风,想到哪里去?做点什么?请用你手中的笔,以《我是秋天的风》为题写一篇小短文,描绘你心中的秋风,把大家带到属于你的美妙想象中吧!
2、我的特殊朋友
提示:特殊,意思是不同一般。生活中,谁是你的特殊朋友?为什么他(她、它)在你心中有着不一样的位置?请以《我的特殊朋友》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向我们介绍这位朋友,并且说说你们之间特别的感情。
第六届“海峡两岸好文章”青少年征文开始
2021年7月27日,第九届海峡青年节之第六届“海峡两岸好文章”青少年征文活动日前截稿,福州日报已收到来自全市近百所中小学的5000余篇文章,台湾方面稿件400余篇。
征文活动由福州市教育局、福州日报社、罗源县政府联合主办,于6月1日启动。今年征文的主题是“我的美丽乡村计划”,为了让同学们结合所观所感写好本次征文,6月起,主办方推出为期五天的“我的美丽乡村”写作夏令营。
由语文名师带领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前往福州市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采风,领略乡村美景、体验人文风情、欣赏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感悟乡村振兴战略,并在名师的指导下,现场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投稿参加本次征文比赛。
以上内容参考闽南网-第六届“海峡两岸好文章”青少年征文截稿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江苏网-第五届金鹰杯两岸征文大赛复赛题目权威解读!
7月30日下午,为期两天的“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2010”在福州落下帷幕。此间,来自海峡两岸的百名知名法学家、司法实务界人士,围绕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权益保障暨海西法治环境、两岸司法实务新问题和两岸司法合作与法律服务等方面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据悉,大会共收到来自两岸学术界和司法界人士提交的论文199篇。其中,台湾学术界和司法界嘉宾提交的论文17篇,大陆学界嘉宾提交的论文33篇,大陆司法实务界论文149篇。在这些论文中,有关于两岸民事权益保障、投资权益保障、旅游权益保障、海峡西岸涉台立法、涉台审判经验交流的文章,也有关于两岸婚姻家庭、海事海商、农产品贸易、劳动争议和知识产权等制度比较的作品,还有关于两岸互涉犯罪、刑事司法互助、民事司法互助、商事仲裁合作的论文,涵盖了两岸经贸往来的方方面面。论文经专家评选后由组委会选择其中179篇提交会议讨论,并邀请部分作者出席会议。据介绍,本届研讨会共取得五方面的成果:拓宽了人员交流交往中权益保障的思路。此次大会上,代表们把视角对准两岸投资权益和旅游权益的保障上,探讨投资纠纷的困境与出路、隐名投资的防范应对、投资贸易争端的解决等,畅谈改进完善或者化解纠纷的思路,丰富了对这一领域法律问题的见识见解,拓宽了视野,为规范运作和加强协作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有力的依据。明确了处理民事纠纷和商贸纠纷的原则。由于两岸在民商事法律上制度规定有所差别,诉讼途径程序亦有不同,导致在适用法律过程中面临区域法律冲突的问题。会上,台海两地的法律人对于破解这一司法难题,纷纷建言献策,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明确了“平等对待、公正合理、提升效率、司法为民”等适用法律的总体原则,为从实践中解决司法实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定位。坚定了开展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务的决心。此次会上不少代表对于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务工作,进一步反思困境、评议不足,也有代表针对两岸文书送达、调查取证等工作,介绍窗口渠道的开设和实施细则的完善情况。坚定决心、明确方向、找准方位,是本次两岸司法实务界和学术界人士对互助合作工作的共同心声。提升了对台海法治环境良性构建的思索。近年来,大陆一些法院坚持回应型的能动司法思路,不断创新涉台审判工作机制,相继成立涉台审判庭,聘请台商担任调解员等,在大陆乃至台湾引起较为深远的影响。此次研讨会,亦有不少专家学者和实务代表针对法治环境的构筑,介绍经验、畅谈感受,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方向。增强了对涉台审判事务问题研究的信心。本届研讨会期间,还同时召开了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海峡两岸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的年会,在对过去一年工作进行回顾的同时,决定在新的一年里依托福建高院的地缘优势,利用专业委员会汇集众多具有丰富涉台理论研究和审判经验的法官和学者的力量,积极开展涉台理论研究和调研活动,针对涉台审判实务中不断涌现的新类型案件,以及长期困扰涉台审判的疑难、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发挥各自优势,为涉台审判理论研究出谋划策,共同破解难题。
祖国就像一个巨大的港湾。台湾、香港、澳门……就像一艘艘大大小小的船,像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也许因为一湾海峡,我们互不相识;也许因为一湾海峡,我们不曾联系;也许因为一湾海峡,我们不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因为一湾海峡,我们在这里,你在那里……海峡的彼岸,就是台湾。台湾,一个宝岛。不知有多少的文人墨客为它吟诗作赋,浅唱低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在两岸即将开通旅游的时间里,念起来似乎格外的意味深长。不但如此,有关台湾的歌曲也一首首的回荡在我们耳际。此刻,我们一起唱着歌谣,看台湾—— 游台湾“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是台湾的著名旅游风景区,位于台湾省嘉义市,这里群山环绕、绿树参天、清爽宜人,由十八座大山组成,总计面积达1400公顷。“日出、云海、晚霞、森林与高山铁路”,合称阿里山五奇。去阿里山还可以看看这里的云海,天气晴朗,登高远眺,见云浪在空山灵谷间飘逸,时如汪洋一片,时如大地铺絮,时如空谷堆雪。忽来忽去,时隐时现,令人叹为观止。云海茫茫,瞬息万变,时而像连绵起伏的冰峰从山谷中冒出,时而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从天外滚滚而来。阿里山不止是台湾的著名旅游风景区,它的名声远近闻名。关于阿里山的由来,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普遍流传的约是250年前,邹族有一酋长名阿巴里,勇敢善猎由达邦翻山越岭,至今之阿里山打猎,常满载而归,所以经常带族人入山打猎,每次均有丰富的成果,其族人敬仰他,所以将此地名称为“阿里山”。逛台湾台湾的特色小吃也有很多:烧仙草、林家肉圆、绿茶糕、红龟糕等等,其中我们经常吃的海蛎煎也是台湾小吃,它是台南的传统小吃,它既营养又美味。相传在荷兰军队占领台南时,郑成功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台南,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了起来,郑军在缺粮之时急中生智,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海蛎)、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成了现代台南的特色传统小吃。齐发展台湾的花博会也很特别。其中占地近一公顷的“地景花海”,近60万株淡紫色的夏堇、橙红色的小百日草及雪白的千日白草随风摇曳,令人惊艳,就像万物复苏的春季柳绿花红……现在,祖国大陆和台湾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两岸精诚合作、共同发展……赞同21| 评论(4) 相关内容 2012-1-15 海峡同心圆 两岸齐腾飞 6 2010-12-18 以“海峡两岸”作为主题,写作文,给点素材,谢谢 9 2011-3-22 海峡两岸作文 800字 46 2011-11-18 急!!!求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一家亲”故事的800字的作文!!!... 2 2011-2-6 主题;保护生态环境 作文 不少于600字 帮忙 48 更多关于海峡同心圆 两岸齐腾飞的问题>>
同脉同根,海峡两岸情深切前几天的中秋节,我和家人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不知不觉中我忽然想到了远在台湾的同胞们,他们还在一个“小岛”上,与我们的中国“母亲”分离着。在此时此刻,他们也在赏月、吃月饼,他们会想到“母亲”吗?他们会想到回归吗?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多年与母亲失散的“孩子”曾经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占领过。它的骨肉被外来的侵略者啖着,它的脂膏被可恶的强盗唆着,它的地盘被无耻的国家占领着,它要学别的国家的语言,它要受尽屈辱,它不能看着自己国家的国旗在顶楼的上空升起。它要回归,回归到“母亲”怀抱里!记得上个学期,我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名字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是讲台湾的同胞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需要骨髓移植,住在中国杭州市的小钱给远在台湾的同胞做了骨髓移植,那个时候有很大的困难,但还是给台湾的同胞做了骨髓移植,在他生命的倒计时中,他获救了,他现在用的是小钱的骨髓,说明了海峡两岸同胞们是心连心的,不管在哪里,海峡两岸同胞们还是骨肉相连,唇齿相依的!我在想:“如果我要是能为海峡两岸的同胞们做点事情那该有多好?可是我的力量太弱小了,我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而渲染别人,这样才能帮助他人啊!”于是我在网上发起了一个“贴吧宣告”,倡议:人人都要帮助别人,人人都要从我做起,海峡两岸同胞们要心连心!这不,刚一发出去,就有人回应了,他打出来这些文字:八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时十八分至三时十三分,这个平常的深夜,对福建一名女大学生和她的家人来说,却是一份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位十八岁台湾少女的一千一百CC骨髓注入了她的体内,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就是福建莆田高专品学兼优的大学生陈泽瑛,去年十月二十二日突患急性淋巴型白血病,生命垂危。进行骨髓移植成为她唯一的救命稻草。她的病情牵动了海峡两岸许许多多同胞的心。她的家乡,从校园到社会,兴起了一场献爱心热潮,全省捐款三十多万元人民币,仅她的学校师生就捐了十二万元多。在海峡彼岸,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在二十多万例骨髓档案中认真遴选,终于从仅万分之一的骨髓配型机率中查找到了四十二例合适的配型;一位十八岁在校女学生勇敢地承担起了无偿捐献生命之髓的重任。二十二时十分,终于盼来了怀抱着骨髓保温箱的志愿者林丽霞和刘宝元。据刘女士介绍,当天六时三十分抽出骨髓,九点三十分在花莲市举行交接仪式,她们沿途先后转机三次,历时十四小时。“台湾与大陆只有一水之隔,如果能早日实现‘三通’,我们就不要多花钱,多费时间,弄得这么紧张匆忙了。”刘宝元女士感慨而言。主治陈泽瑛的主任医师蔡真说,海峡彼岸的骨髓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移植,任何耽搁都将危及她的生命。她们在旅途中,盛放骨髓的保温箱片刻不敢离身,为防骨髓凝固还定时翻动。昨日凌晨零时二十分,生命之髓送抵医院,陈泽瑛的母亲与两位台湾志愿者紧紧拥抱在一起,眼中噙着泪花。两位志愿者不顾劳累,马上通过电视屏幕向无菌舱中的陈泽瑛转达捐髓者的祝福信。我含着眼泪读了这些字,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不过我能体会到这其中的艰辛。海峡两岸的同胞们,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同脉同根,虽然我们不在一起,但是我们却是心连心的。给分吧
自己写,抄袭可是不好的!!
一、同根同源, 一脉相承。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宗同祖,血脉相连;两岸文化同属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在生活中,两岸的渊源随处可见,只要你留心,你就能在两岸的风俗民情、文学艺术、语言文化……中发现。1.我知道的台湾故事/传说2.听 讲那过去的故事3.美丽的 台湾传说(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各类型的民间故事、传说、典故比比皆是,可以从中选取一两则。)4.我来解释“五缘”(你是怎么理解“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的?)5.共架彩虹桥,两岸一家亲6.妈祖在台湾/海西7.我的 (亲戚、朋友)在台湾8.写给台湾亲人的一封信9.我是客家/高山族/畲族人10.美丽富饶的台湾岛11.走近让我向往的日月潭/阿里山……12.一节介绍台湾 的课(台湾地理、文化、风景等)13.一样的传统/习俗14.家乡特有的习俗15.请台湾朋友来过节16.台湾小朋友,你们那有 吗?17.又是 飘香时(台湾和大陆共有的美食)18.邮票记载的民俗19.我喜欢的福建小吃/台湾小吃……20.过大年(我和台湾亲人/朋友过春节)21.每逢佳节倍思亲22.我家珍藏的“台湾”(邮票、明信片、照片、故事……)23.台湾也有中山路/故宫等24.参观名人故居25.遭遇繁体字26.好听的闽南语/客家话27.仿写余光中《乡愁》,题目自拟28.我学会了一首民谣/山歌(家乡的传统歌谣)29. 启发了我(哪些台湾名人名言启发了你?)30.我读 (台湾作家作品:方素珍的儿童诗、吉米的漫画、三毛的游记……)31.我最敬佩的人(两岸名人中你最敬佩谁?)32.动听的闽南语歌33.两岸都有南音二、两岸交流, 协同发展。近年来,祖国大陆和台湾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两岸精诚合作、共同发展。同时,两岸民众的感情日渐密切,民族认同感不断加强……34.我参加了台湾夏令营/冬令营35.印象台湾36.我和 一起逛台湾37.我是台湾通/海峡通/福建通等38.永驻我心头的风景(台湾风景、见闻等)39.带台湾小朋友游览……40.我看花博会/茶博会41.塑化剂风波42.宝岛米香飘榕城43.台湾的水果/农产品44.“三通”带来了 (两岸“三通”带来的变化)45.我见到的台湾老板46.家乡的台湾工厂47.台湾的科技真“牛”(你接触过的台湾高科技产品)48.“台湾”就在我身边(身边发现的台湾人、台湾食物等)49.穿越海峡的爱50.温暖(两岸之间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51.大爱无疆52.患难见真情53.台湾到底有多“远”54.我的台湾同学55.我的台湾老乡回来了56.去台湾看亲戚57.来电话啦(隔着海峡打电话)58.别样亲情59.寻根60.常回家看看61.我最想采访的台湾名人62.参加 (台湾歌星)的演唱会63.我的台湾偶像64.台湾来的流行语65.一首好听的闽南歌66.我的台湾笔友/网友67.我认为两岸 (经济、文化、教育……)交流最重要68.推荐一本介绍台湾的书69.台湾“风流”看今朝70.《富春山居图》台北合璧感想(2011年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6月2日晚,历经数百年沧桑之变的《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山水合璧,这幅问世六百多年的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传世之作在因火毁损360年,并由两岸分藏六十余年之后终于实现第一次合展,盛况空前。) 三、祈盼统一, 描绘蓝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必将实现。那时,两岸畅通无阻,两岸的民众都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和谐相处,相亲相爱,幸福生活……71.和平统一,两岸团圆72.我为两岸绘蓝图73.梦想成真74.祖国的未来75.两岸一日游(两岸未来的交通、旅游设想)76.两岸新气象(两岸城市建设)77.未来的“海峡桥”(设计一座能快速联通两岸的大桥/海底隧道)78.我为两岸添光彩79.假如我是城市规划师80.未来的家乡81.飞越海峡82.给台湾小朋友/领导人的一封信83.我想对您(台湾同胞等)说84.我是两岸形象大使85.欢迎来两岸参观86.我去台湾上学87.想象中的海峡巴士88.我的海峡梦……
厦门港未来 天成论的 文网建 写文章设提出发展战略目标及发展策略。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2.1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2.2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2.3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