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小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论文怎么写

小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

小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论文怎么写

【摘 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提问方式。有效性的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大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探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问要有鲜明的目的性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存在一些弊端: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没有精心准备提问。一连串的一问一答,信手拈来,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启而不发”的提问为的只是新课程说的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实际上是浪费了学生不少宝贵时间,不能激起学生思维。 我们知道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不能随意发挥,要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不一定什么问题都要问。要明确提出问题,对旧知、新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服务,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知识。如:教比例的意义时,教师首先提出什么是比?让学生复习比的相关知识。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紧接下提问:什么是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又如教学圆柱的的体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每个问题都要具有针对性,要有价值性,教师向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一种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体积?接着结合教具演示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确可将求圆柱的体积转化为求长方体的体积。这样的提问题不仅把学生带入新知的情境中,而且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 二、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巧妙选择提问的角度 学生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积极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对未知的欲望时,学生就可以产生创造思维,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 教学《倒数的认识》,学生掌握了倒数的求法后,教师出示以下题目让学生求倒数“1、87、0、3/4”,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做题目,而是先让学生认真看清题目,然后老师提问:同学们,在老师出的这些数当中,你最喜欢求哪些数的倒数,又最不喜欢求哪些呢?为什么?学生听老师的提问,学习兴趣激发了,纷纷各抒已见。老师顺利地进行了0的倒数和1的倒数的教学……这堂课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课件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好提问的梯度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即我们当前的教育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班学生四五十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通过课堂教学使他们都“学会”“会学”,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会思考。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不能使多数学生漠不关心,因为他们以为“事不关己”,所以就会“高高挂起”。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后进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教《圆的面积》时问:“你能说出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以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圆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S=πr2呢?”以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如:“你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以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四、教师的提问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经常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提问课堂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积极寻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创设拓展空间,让学生标新立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这一切都需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第3期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版 [3]《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魏龙宇著 陕西教育出版社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一要技巧 二要简单易懂就可以了啊

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是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往往离不开提问的环节,那么有效提问在一堂课中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首先,教师要确定好提问的目的。 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浅问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明确提问要得到怎样的结果,是激发学生思考,是有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便于理解下一个教学内容,还是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那类“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的问题往往没有意义,更谈不上时效性。所以,教师在提问前要确定好提问的目的,便于课堂有效进行。其次,教师要讲究一定的提问策略。提问策略包括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提问与解疑的方式方法和技巧艺术。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是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关键。首先,教师应该通过文本中的隐含意义或者使用间接语言、采用疑问句等方式将文本变成易于学生探讨的问题,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目的。其次,教师应根据学情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做好预设;再次,教师提问时还要注重提问方法,讲究提问艺术,相准提问时机,把握提问节奏。当然,教师的提问也不应一成不变。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问题,使课堂有效的进行。同时教师要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提问。教师若在课堂上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提出问题,然后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了锻炼,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这类问题的提问更有效,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接受效果会更好。最后,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提问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关键问题,围绕这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展开,所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紧紧围绕课程重难点设计,把握文章的穴位,以一个中心问题贯穿全文,实现全文的整体生成。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一些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认为很有效,现将其归纳如下:1. 问题的设计紧扣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巧妙设计出探索性问题,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一篇课文的许多细微之处常常隐藏着疑难的问题,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教师要领悟文本,并能设计出恰当的探索性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揣测作者的想法,深入感悟文本,达到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让学生把握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我设置了如下问题:“菲利普夫妇是怎样对待亲弟弟于勒的?概括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经过。他们变来变去的态度中不变的是什么?”学生在回答这几个问题时,一下子就明白了课文要揭示的主题。又如在讲《孔乙己》一课时,要让学生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教师可把握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的文字,文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教学时教师可问:“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作用是什么?”如果学生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也就能把握住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这个小问题就成了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钥匙。同样,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关键巧妙的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指明思维方向,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抓住胡屠户“打”和“骂”范进这两个“眼”上提问:胡屠户打了范进几次,骂了些什么?前后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便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再如,讲《孔乙己》课文时,针对课文几处出现的“笑”设疑提问,发掘课文深意:孔乙己一出场,伴随他的是什么字?哪些地方表现他可笑?人们笑孔乙己,反映了什么?造成这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把学生带入积极学习的情景之中,给学生提出了思维的方向,使学生对新知识更加深刻,并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使整个教学和谐自然,浑然一体。2. 问题阶梯式,环环相扣的设置,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很“麻烦”的问题,当遇到较大、较难一下子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将这类问题进行合理拆分,围绕一个大的主题进行层层“锁链式”的提问。例如,《故乡》中,“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句话的含义。若教师直接让学生谈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可能无从下手,出现思维空白期,不利于教学展开。但教师将其拆分成如下问题,可能就会好很多,如:(1)“可悲的厚障壁”指得是什么?(2)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若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再谈及含义则就水道渠成了。再比如《故乡》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我”的心情,可提出以下问题:文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勾勒出这种景象?这些词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这种提问就是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最终的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在教学中,通过互相关联的提问,再加上正确引导,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思维方法予以引导,提高学生探究、剖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将问题化难为易。3. 抓住契机,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学习每篇课文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有意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记得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只是沉浸在对优美文段的赏析中了。为此,我就文中的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提问:“似乎”、“确凿”矛盾吗?学生一下被“激活”了,老师质疑课文?我们也讨论一下。通过互相讨论思考,最终明确是不矛盾的。还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可见,抓住契机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4. 将一些具有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以深化学生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上完课或某个问题解决以后,教师不能把眼光停留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而应进一步使其课堂走向课外,由课本走向生活。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一个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巩固学生对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堂提问切中要害,学生就会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如在《我的老师》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曾经最喜爱的老师,是否也像作者一样,数次站在一边默默地深情注视过老师,曾经也模仿过老师写字,也无在漫长的暑假里,是否也在梦里见到老师……这样,抓住课题这个兴趣点提问,以故事理解故事,以情感去体验情感,以这种以己推人的方法,回眸自己,理解别人,认识生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课文并及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口。当然,课堂的提问模式还有很多,比如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疑优势;拓展学生思维,提出延展性思维的问题等.正如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思考的本领就是在思考的训练中形成的。有效的提问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极为重要的一环,不可漠然处之。课堂提问就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课堂提问,巧妙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问得巧妙,问得有水准,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有效教学中,由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认真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应该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论文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增强师生间沟通和互动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广大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提问策略,使它的功能和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有效性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有重要作用.但运用不当,也会造成不良的效果,出现了许多问题:视频时长:24:34达照法师回答学生提问播放:8176次 评论:9431人1.提问过于简单.这会导致虽然让学生思考但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这样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问表达不明确.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它来交流思想感情,课堂中教师提问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却常常使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和讽刺等不恰当的语言,这些语言不仅不能科学准确地传递信息,使学生产生误解,茫然不知所云,而且还有失师德,无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3.问题空泛、难度大.有些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没有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 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呢?4.提问急于求成.有些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甚至有些提问没有创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这篇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1.提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切忌问题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默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 ,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提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切忌问题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默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 ,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重视学生质疑,发展学生能力现代的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还是学生探求知识的有力手段.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都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良好的班级氛围往往和教学教学效率有很大关系,而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更加愉快,更勇于提问不同见解,形成良好的提问观.例如,在教学《走,我们去植树》时,我开门见山地出示课文题目,直接提问:“看完这篇课文的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各抒己见.根据课文题目让学生提问,接着教师可以完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这种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提出问题、获取新知的成就感.4.教师要给出学生适时的评价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适时的评价.课堂提问的评价对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激励学生能更好开展思考.学生回答之后,如果教师立刻给予正确评判,这样就会诱发其他学生产生思维趋同的情况,也就自然失去了个性化的思索.在听到学生给出错误的答案之后,教师如果给出错误答案,就会让学生立刻产生一种挫败感.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后,教师不仅要广开言路,还要注意保护好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要多采用鼓励性评价,即便出现了批评也不要打击学生别的自尊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师还需要允许学生能有不同的见解,不能轻易就给出正确或者错误的结论,需要将学生出现的暂时性的错误,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在进行《一面》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分析描写外貌的句子,然后再问:鲁迅先生为何那么瘦之后,学生在思考一段时间后,学生回答,是因为鲁迅先生将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忘我工作.这时,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这名同学善于将课外学到的知识巧妙运用到课文的分析中,这种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借鉴.这样,学生在回答之后,从教师那里及时掌握到了一些反馈性信息,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审视自我,有效改进语文学习方法,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提升语文学习效能.参考文献:[1]蔡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及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04).[2]何淑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09).[3]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等.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J].教育评论,1995(2).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教学都在教师“讲说为主”的教学方式下进行的,教师只管说,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严重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使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动机等正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课程改革中一直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所以,我们要通过更加科学的方法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实践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思想彻底贯彻,针对学生制定和实施课程改革措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相互探讨、积极思考,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制定科学、系统、全面的教学目标,合理分配课堂的教学时间,准确把握课堂节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讲解精要的课堂内容,根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学习目标。

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的好坏划分学生等级,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由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主动地搜集课外的资料,并进行阅读与思考。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教师也要尽可能多地列举例子,补充其他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既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有着终生的意义,他们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相当重要。所以,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的学情是教学起点,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就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因此,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学生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1.目标明确。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要考虑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既要全面发展,也有所侧重。

2.层次分明。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每个班中的学生都是存在着差异的,他们的世界观、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不能一刀切,既要能使好学生更上一层楼,也要使后进生觉得足够充实。

3.落实有力。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三、实施合作学习

合作这一能力现在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它是一种现代人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同样,在学习中,我们学生也应该具备这一能力。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基于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现阶段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把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体地位会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学习,使学生互相检查、帮助、促进。同时还要投入小组活动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检测课堂学习情况

要了解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通过一些检测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下是对检测方法的介绍。

1.课堂提问检测法。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测试,提问的内容以所学的课堂知识为主,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掌握能力。在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抽查提问,这种方法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2.归纳总结检测法。教师让学生概括、归纳和总结知识框架结构,并划分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检测结果中概括总结较全面的学生,说明课堂学习效率较高。

3.试卷检测法。教师出试卷,根据学生的完成效果,判断其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可知,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通过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分析学生对哪部分知识掌握得好,哪部分仍需巩固加强,讲解普遍学生难以解决的重点问题,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掌握课堂内容,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综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进取,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高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它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对立面;“高效”很难用一把标尺来衡量。高效的课堂是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高效”课堂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语文教学就应该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正确的教学内容、有力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母语情感的熏陶,语文人生的展开。

怎么样实现高效呢?我们把一节课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

第一阶段课前,即备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是用心来备的。课堂教学的低效大部分原因是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精心,不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去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不能深挖教材和超越教材造成的。

第二个阶段课中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将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到位。

1.“质疑”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小学阶段质疑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敢问——善问——拓问。

一年级学生要学会“敢问”,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克服不良心里障碍,把自己学习中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大胆提出。

二三年级学生要“善问”,即激发学生提出理解上的疑问或对学习材料进行设问。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内容上的理解性问题;另一类是思维方向的引导性问题。

四五六年级学生要学会“拓问”即学完学习材料之后提出拓展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

2.“自读自悟”的培养

“自读自悟”是实现高层次思维的重要能力。“读”是学生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悟”教师要指导学生悟。学生可以用小练笔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借助朗读,课本剧,说唱,摘录,小组讨论,问题争辩等方式来达到感悟的目的。

第三个时段是课后巩固

优化练习巩固,训练到位。练习要有“方”,设计的练习要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要有利于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练习还要有“味”作业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真正回归生活的练习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亲切感同时也有成就感。

练习要有“层”,设计的作业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层次,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有生吃得饱。

练习还要有“时”。教师应抢在遗忘之前布置练习。对每个知识点循环练习的间隔也应该是由短而长。

小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论文摘要

学这个的好整撒一要技巧二要简单易懂就可以了啊

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论文

摘要: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快速而长足的进步。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注意和观察到,由于当下小学生思想状态、心理习惯以及其它方面因素的变化,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正不断呈现出新问题。身为教师如何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予以有效解决,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管理;质量监管;教学质量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孕育了各式各样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而这其中有关教育的理论方法也是不胜枚举。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教育理念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经过漫长的实践、修改和应用,最终生成并广为流传的。同样的道理运用在当今小学教学管理的当中,就意味着所谓教学管理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应用方法、不断实践改进的过程。

1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

首先,虽然当前国家对小学教育工作加强了管理与投入,但是,部分管理者本身存在教学能力和思想理论方面的缺陷,并不能促使其完美地驾驭这些投入和管理理论。当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充分落实更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时,就会造成对于教育管理的制约,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与进行。其次,部分管理者对于教学管理缺乏实质性的认识,片面地将其与管理制度完全等同,以至于出现教学管理过于“形式化”的弊端。这种“形式化”的现象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课堂效果形式化”,即追求课堂过程中学生行为规范、课堂纪律、精神状态的规范化、形式化,以应付校级领导或其它方面的检查,而走出课堂,学生的状态马上就会松懈下来,并没有把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和行为落实到日常一切概念和活动之中。第三,部分学校现阶段所推行的教学管理方式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有着本质性出入。虽然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相当多的学校还是把学生的'升学前途作为第一位来考量,无数的家长比起孩子喜欢做什么、愿意做什么,更在意其考得怎么样,能不能升学,有没有前途。在这样一种心理驱使下,很多教学管理策略终归还是为应试教育所服务的,这就导致其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大方向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2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探讨

2.1强化小学管理意识:意识虽非事物诞生的本源,但却对事物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能动作用,是促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在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若想真正意义上解决其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就要强化小学管理意识。具体来说,就是要学校领导及其他管理层骨干,充分领跑和把握先进的教学思想,引入科学的教学理念,让积极、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用于小学教学的环节当中。同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宏观教学观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以思想意识为主要架构、基于共同文化向导和办学理念的教学氛围,以此来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加强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事实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并不仅指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的课前计划与预估。从学校的层级角度来讲,其主要包括学校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以及教师教学计划。首先,就学校工作计划而言,它是基于国家教育方针、教学政策,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培养目标和以往教学情况,而制定的本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教学计划。其具体内容是由校长把关、学校诸多教师参与、并邀请家长代表一同制定的,能够充分反映出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教育发展状态。其次,教研组工作计划是在学校已经制定出具体工作计划的基础之上,结合年级或者具体学科的教学情况,由教研组长带领广大教师来制定的,其目的在于将课堂改革推进落实到具体层面,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再次,教师的教学计划,其一般是分析某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让其内容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学习层次相一致。教师应在每一学期开始时,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本学期结束时,就实际教学展开情况进行适当的反思和总结,以便调整教学思路,为来年计划做好铺垫和打下基础。

2.3完善质量监管体制:质量监管指的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其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亦是把握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基础。而要想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完善质量监管体制,就必须构建起立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教学组织上明确责任和目标,成立由校长、教务处、教研组、学科骨干以及家长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通过作业及试卷抽调、课堂旁听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教学质量以及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学校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化的教学和网络设备,构建起由家长和校方双向组成的信息联络反馈网,通过定期的反馈互动、校内参观日以及家长会等活动,来广泛收集家长或学生对于学校教学方面的意见,并将其整理反馈给教师,以便今后教学任务的更好展开。

3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理念的偏差,当前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学管理认知不清、执行力低下、背离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大主题等一系列问题。而对于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想充分认知和解决这些问题,一要强化小学管理意识,充分发挥积极、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于促进事物发展的能动作用;二要加强教学计划管理,分别从学校、教研以及教师的角度充分结合学校发展以及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做好及时的总结和分析;三要完善质量监管体系,让广大家长充分参与到教学管理流程当中,协助教学管理。只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才能让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面对时代进步的滚滚浪潮,彰显出不断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生命力,进而推动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万恩.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00.

[2]田志刚.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17):9.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摘 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提问方式。有效性的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大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探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问要有鲜明的目的性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存在一些弊端: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没有精心准备提问。一连串的一问一答,信手拈来,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启而不发”的提问为的只是新课程说的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实际上是浪费了学生不少宝贵时间,不能激起学生思维。 我们知道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不能随意发挥,要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不一定什么问题都要问。要明确提出问题,对旧知、新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服务,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知识。如:教比例的意义时,教师首先提出什么是比?让学生复习比的相关知识。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紧接下提问:什么是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又如教学圆柱的的体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每个问题都要具有针对性,要有价值性,教师向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一种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体积?接着结合教具演示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确可将求圆柱的体积转化为求长方体的体积。这样的提问题不仅把学生带入新知的情境中,而且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 二、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巧妙选择提问的角度 学生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积极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对未知的欲望时,学生就可以产生创造思维,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 教学《倒数的认识》,学生掌握了倒数的求法后,教师出示以下题目让学生求倒数“1、87、0、3/4”,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做题目,而是先让学生认真看清题目,然后老师提问:同学们,在老师出的这些数当中,你最喜欢求哪些数的倒数,又最不喜欢求哪些呢?为什么?学生听老师的提问,学习兴趣激发了,纷纷各抒已见。老师顺利地进行了0的倒数和1的倒数的教学……这堂课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课件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好提问的梯度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即我们当前的教育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班学生四五十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通过课堂教学使他们都“学会”“会学”,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会思考。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不能使多数学生漠不关心,因为他们以为“事不关己”,所以就会“高高挂起”。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后进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教《圆的面积》时问:“你能说出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以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圆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S=πr2呢?”以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如:“你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以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四、教师的提问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经常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提问课堂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积极寻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创设拓展空间,让学生标新立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这一切都需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第3期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版 [3]《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魏龙宇著 陕西教育出版社

教学论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导语: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突破一些重难点问题,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还缺乏一种科学高效的提问模式。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

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宏观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小学数学教育理论,另外也为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其现实意义在于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帮助教师走出课堂提问误区,提高教学效率,使小学数学教师真正掌握提问策略,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等各种能力的开发。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问题的有效性需提高

调查显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有效率为百分之五十六,也就表明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四的有效性需要提高。

(2)问题的水平需提高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大部分是记忆类或计算类的问题,缺乏创新思维类的提问,制约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例如国内的教育专家马云鹏曾记录了一位教师在一节课堂上的所有提问,这位教师一节课共提了八十二个问题,其中记忆性的问题有五十五个,理解性的问题有二十二个,真正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只有五个。

(3)提问的方法技能需提高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科学组织,问题分配不合理,对学生的回答缺少认真的反馈信息等。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

(1)教师的准备策略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准备提问时,要参考学生的知识及心理水平,设置适合学生的问题,问题要面向全班学生,难易程度适中,要准备一些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准备问题要能体现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并包含一定数量的探究开放型问题。例如教师提问:“用你自己的话来叙述乘法分配律”,就比直接提问“乘法分配律的定义是什么?”更具有开放性。

(2)教师的发问策略

教师要有目的的设置问题,不要随意发问,同时要注意发问的语气,把握发问的时机,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在问题发出后的表现确定提问对象。教师还要控制发问数量,尽量采用多种提问方式,举一反三,避免经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类似的问题。例如教师提出问题:下面是小明对这道题目的解答过程,请你分析一下小明的解答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错在哪里,应该如何改?这样的发问策略就充分显示出问题的分析层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学生不能简单用对或不对来回答,也不能死记硬背答案。

(3)教师的导答策略

课堂上的提问和提问后的导答,是课堂提问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例如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无动于衷,参与互动的学生基本没有或者寥寥无几。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善于导答,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就会排除一些心理障碍,大胆回答问题。

(4)教师的指答策略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后,往往点名让学生回答,点名也要讲究策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堂上的表现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点名提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对于按照座位顺序来叫学生回答问题争议较大。

(5)教师的侯答策略

教师的侯答时间有两种,一种是在教师提出问题时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一种是第一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让其他同学肯定或否定该学生的答案或者补充答案的时间。很多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如果不能马上做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者让其他学生来回答,不能充分给学生时间去思考问题。

有的教师还会迅速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这种高频率的提问方式对课题气氛充满了压迫感,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成反比。研究表明,教师侯答时间超过三秒,对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学生会经过思考给出更加详细和准确的答案,那些被认为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回答问题中来,同时侯答时间的改变使教师减少了提问数量而提高了提问质量。

(6)教师的理答策略

首先教师要明晰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正确,不能含糊不清,以免造成对学生的误导。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反馈,对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平等对待,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即使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正确,也要给学生鼓励,不可用讥讽甚至侮辱性的言语对待学习差的学生,这对学生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目前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往往停留在重复或更正的层次,缺乏追问以及问题的延伸。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仅有一些简单的很好、对、错等评价,在语言和表情上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少。当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时,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程度或失望程度有很大差异。

四、总结

课堂提问不只是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的简单行为,而是与学生、教师、课堂气氛等紧密相连的一种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对教师来说,可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课堂活力,增强与学生的交流等;对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认知度,增加自信心等。但现在大多数的研究有的只是理论研究,缺少实践经验,有的只是实践总结,缺少理论基础,所以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应该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使教育教学研究更加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是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往往离不开提问的环节,那么有效提问在一堂课中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首先,教师要确定好提问的目的。 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浅问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明确提问要得到怎样的结果,是激发学生思考,是有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便于理解下一个教学内容,还是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那类“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的问题往往没有意义,更谈不上时效性。所以,教师在提问前要确定好提问的目的,便于课堂有效进行。其次,教师要讲究一定的提问策略。提问策略包括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提问与解疑的方式方法和技巧艺术。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是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关键。首先,教师应该通过文本中的隐含意义或者使用间接语言、采用疑问句等方式将文本变成易于学生探讨的问题,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目的。其次,教师应根据学情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做好预设;再次,教师提问时还要注重提问方法,讲究提问艺术,相准提问时机,把握提问节奏。当然,教师的提问也不应一成不变。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问题,使课堂有效的进行。同时教师要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提问。教师若在课堂上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提出问题,然后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了锻炼,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这类问题的提问更有效,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接受效果会更好。最后,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提问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关键问题,围绕这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展开,所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紧紧围绕课程重难点设计,把握文章的穴位,以一个中心问题贯穿全文,实现全文的整体生成。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一些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认为很有效,现将其归纳如下:1. 问题的设计紧扣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巧妙设计出探索性问题,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一篇课文的许多细微之处常常隐藏着疑难的问题,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教师要领悟文本,并能设计出恰当的探索性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揣测作者的想法,深入感悟文本,达到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让学生把握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我设置了如下问题:“菲利普夫妇是怎样对待亲弟弟于勒的?概括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经过。他们变来变去的态度中不变的是什么?”学生在回答这几个问题时,一下子就明白了课文要揭示的主题。又如在讲《孔乙己》一课时,要让学生把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教师可把握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的文字,文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教学时教师可问:“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作用是什么?”如果学生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也就能把握住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这个小问题就成了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钥匙。同样,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关键巧妙的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指明思维方向,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抓住胡屠户“打”和“骂”范进这两个“眼”上提问:胡屠户打了范进几次,骂了些什么?前后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便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再如,讲《孔乙己》课文时,针对课文几处出现的“笑”设疑提问,发掘课文深意:孔乙己一出场,伴随他的是什么字?哪些地方表现他可笑?人们笑孔乙己,反映了什么?造成这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把学生带入积极学习的情景之中,给学生提出了思维的方向,使学生对新知识更加深刻,并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使整个教学和谐自然,浑然一体。2. 问题阶梯式,环环相扣的设置,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很“麻烦”的问题,当遇到较大、较难一下子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将这类问题进行合理拆分,围绕一个大的主题进行层层“锁链式”的提问。例如,《故乡》中,“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句话的含义。若教师直接让学生谈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可能无从下手,出现思维空白期,不利于教学展开。但教师将其拆分成如下问题,可能就会好很多,如:(1)“可悲的厚障壁”指得是什么?(2)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若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再谈及含义则就水道渠成了。再比如《故乡》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我”的心情,可提出以下问题:文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勾勒出这种景象?这些词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这种提问就是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最终的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在教学中,通过互相关联的提问,再加上正确引导,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思维方法予以引导,提高学生探究、剖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将问题化难为易。3. 抓住契机,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学习每篇课文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有意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记得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只是沉浸在对优美文段的赏析中了。为此,我就文中的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提问:“似乎”、“确凿”矛盾吗?学生一下被“激活”了,老师质疑课文?我们也讨论一下。通过互相讨论思考,最终明确是不矛盾的。还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可见,抓住契机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4. 将一些具有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以深化学生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上完课或某个问题解决以后,教师不能把眼光停留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而应进一步使其课堂走向课外,由课本走向生活。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一个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巩固学生对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堂提问切中要害,学生就会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如在《我的老师》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曾经最喜爱的老师,是否也像作者一样,数次站在一边默默地深情注视过老师,曾经也模仿过老师写字,也无在漫长的暑假里,是否也在梦里见到老师……这样,抓住课题这个兴趣点提问,以故事理解故事,以情感去体验情感,以这种以己推人的方法,回眸自己,理解别人,认识生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课文并及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口。当然,课堂的提问模式还有很多,比如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疑优势;拓展学生思维,提出延展性思维的问题等.正如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思考的本领就是在思考的训练中形成的。有效的提问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极为重要的一环,不可漠然处之。课堂提问就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课堂提问,巧妙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问得巧妙,问得有水准,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有效教学中,由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认真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应该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提问按照其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教师提问、叫答以及应答。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呈现问题,叫答即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学生回答,应答是对学生回答的情况作出评价。一、提出问题:问题准备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考虑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数量以及问题的表达陈述方式。1.问题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难易适当,“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那么如何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呢?这要看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提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那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难易适中的。有位地理教师在教学《多变的天气》(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一节时,在讲到“明天的天气怎么样”之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想一下,每天晚上19点35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是什么节目呢?”接着是播放天气预报的音乐,重复提出这个问题。学生马上大声回答:“天气预报。”教师接着说:“大家真聪明,这么快就回答出来了。”全体同学都哄笑起来。对于这样的问题,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因此,能调动学生思考的问题就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否则就无法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如果提问的目的不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而是激发课堂氛围或增强个别学困生的自信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容易一些。例如,一位数学教师走进一个平时课堂氛围很沉闷的班级,开始上课的时候,他在黑板上板书了几道上节课学习过的简单的数学题目,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喊出这几道题目的答案,在喊的过程中,整个课堂氛围就调动起来了。如果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应该有较高的难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而激“疑”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疑”。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2.问题的数量在提问时。教师还要考虑一次性提出几个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提出问题要学生及时回答,那么提出的问题就应少一些,以一到两个为宜;如果提出问题后,再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讨论,那么呈现的问题数量则可以多一点,以三到四个为宜。因为需要及时回答的问题,学生思考的时间少,而且学生记录教师问题也要花一定的精力,所以问题不能多;而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讨论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如果只解决一个问题,教学效果就不明显。3.问题的陈述教师提出问题时,还应考虑组织问题的表达方式。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构成问题,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迷惑的心理。教师在呈现问题时,问题本身应该是清晰易懂、简明扼要的。二、叫答:提问实施在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思考什么时候叫学生回答、叫谁回答以及叫学生怎样回答。1.叫学生回答的时机在教师呈现问题后叫学生回答之间要间隔多长时间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间隔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思考好,即使一些学生有所获,语言也不会组织得太连贯,效果就不会太理想;如果间隔的时间太长,学生都思考好了,教师还不问,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就开始转移,无关的课堂行为就可能发生。叫学生回答时间的把握一般要从学生的表情和动作来判断。有经验的教师都比较擅长“读”学生。例如,如果教师呈现问题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都开始看教师,那么就表示他们思考好了;如果教师在看学生的时候,学生的目光回避教师,一般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好,还应该给一段时间供他们思考或者做必要的启发和提示。2.叫谁回答教师在提问时,叫谁回答,是一个关系到教学针对性以及教学公平的问题。教学公平不仅是一个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还有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分配的公平。教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很多学生没有被教师提问意味着教师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利用。教师在叫学生回答问题前,应该在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群体知识、能力分布状况之间做出权衡;对比较难的问题,倾向于让那些比较拔尖的学生回答;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则应该向成绩一般和不够理想的学生群体倾斜。3.叫学生回答的方式在叫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经常使用的方式是一个一个叫答或随机叫答。其实,有很多类型的问题是可以一次叫一组学生回答的,这样可以大面积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教师随机叫答有时候看似随机,但是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无意识的偏见。比如,教师可能认为某个学生能回答好就叫他回答,那么这种叫答就失去了检查的功能。而且,随机叫学生回答还容易造成学生群体的高度紧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如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群体叫答,比如,教师要检查学生课文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可以叫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论文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很多小学 教育 论文的题目偏离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的实践性不强,研究对象过于宽泛。那小学教育的论文要怎么选题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一) 1.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2.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 3. 海峡两岸小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 4.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 5. 关于小学校园 安全教育 问题的若干思考 6.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较 7. 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浅析 8. 厦门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9.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 10.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 1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12.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13.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4.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15.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 16. 初探新课改下的 家庭教育 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 17. 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 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二) 1. 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误区及其原因探讨 2. 晏阳初的平民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3.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 教学 方法 之比较与思考 4.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5.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方案的分析与思考 6.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7.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的用人艺术研究 8. 中小学科学教育人 文化 的思考 9. 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 10. 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11. 创建个性化语文教育 12. 新课程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3.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浅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15.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16. 课堂的问题与处理 17. 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三) 1.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2.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 3.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 传统文化 教育 4. 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问题探讨 5. 行走在“大语文”教育之路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再思考 6. 论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7. 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与 反思 8. 让 儿童 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品质训练 9.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0.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 2. 小学教师职称论文题目 3. 浅谈小学教育的论文 4. 有关小学教育方向毕业论文 5.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题目大全 6. 关于小学数学教育毕业论文题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用语清晰,表达准确

首先,提问用语要贴近学生的语言.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可以视为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积极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少用脱离学生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字眼.其次,提问语言要明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教师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如果问题太长可设计课件或用文字呈现.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可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

二、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

提问的课堂时机:

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

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

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随意问会产生两种不良的情况,一是问得过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枪枪卡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问得过浅,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惩罚问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误.

三、提问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问,一般我们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以下形式: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例如:教完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比较它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教师设问:为什么分数基本性质不也说成“分子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而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必须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扩充、完善.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就是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四、提问要适合学生认知实际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根据小学生学习的情况,发挥教学机智,既要在备课中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对一些不能满足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需求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数学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以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认真的思考,才能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把新旧知识串通起来,更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作为铺垫,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五、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六、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 索引序列
  • 小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论文怎么写
  •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论文
  • 小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论文摘要
  • 教学论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