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晚清外交困境研究论文

晚清外交困境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晚清外交困境研究论文

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大清都没了多少年了 还在讨论大清 真是的 眼前的事情最重要 那就是挣钱 没有钱 你寸步难行啊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外交带有明显的夷夏观念,不屑于同外国进行平等往来,此时没有正式的外交体制和专门的外交机构、专职官员。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上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外交领域,从清末的总理衙门和南北洋大臣,外务部,再到民国初年的外交部,由一开始被迫允许各国在北京设常驻公使馆,到后来陆续派出驻外公使,并于1877年在新加坡设立了海外第一个领事馆。这一系列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在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中又与国际逐步接轨,一步步走出国门的特点,积极学习西方的外交体制,使得中国近代的外交逐步走向专业化与规范化,促进了外交体制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近代中国外交却又是屈辱的外交,在一次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赔了大量的赔款,体现了当时中国国力虚弱、政治动荡的时代特点。而由于近代中国的外交体制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一开始体现了许多的不足,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存在着许多封建官场的陋习,普遍存在于近代中国早期的外交机构中,体现了清末传统与变革交错,传统逐渐被推翻的时代特点。

晚清铁路研究论文

一、宏观视角的总体史式审视 将近代中国铁路作为一个整体,从某一个侧面来加以研究、审视,这种总体式的史学研究成果不少,其中有论述铁路的作用、影响的,有关于铁路发展方面的,有涉及外债问题的,此乃学界着意的大要所在。铁路的影响:学界在谈及此问题时,强调了三个方面,即城市化、农业、民俗。探讨铁路的城市化作用的文章有两篇:李占才所著《铁路与近代中国城镇变迁》(《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5期)、姜益和徐精鹏合著《铁路对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作用探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两文指出,铁路促进了客货运输,人口流动,市场扩大,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变迁:一些新兴城镇崛起,一些古城镇的功能发生变化,一些不通铁路的古城镇衰落。关于铁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李占才著有两文:《铁路对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铁路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趋向》(《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5期)。两文阐述的主体意思是:铁路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从而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区域化倾向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民俗角度看铁路的影响,这是较为新颖的探索。这方面李占才之文《铁路与近代中国民俗的嬗变》(《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及《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认为:铁路引发了民俗心理的更新,导致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迁,促使相见礼、婚礼、丧礼等礼仪风尚演变,推动了国人娱乐、纪年、剪辫放足等习俗的进化,尽管民俗嬗变中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但总体而论,是朝着进步、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王旭章还著文《走向市场的中国铁路向历史借鉴什么》(《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指出铁路当之无愧是市场经济的主动脉,其表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沿线资源的规模经营,加快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产业的转移,促使统一的全国市场逐步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经济区域化趋势发展。朱从兵著文《铁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4期)相对要冷静一些,该文认为:铁路与沿线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需要的互动关系,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是以工业为中介的,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铁路建成后还需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铁路发展:包括商办铁路、修筑及管理特色、政府政策、不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内容。 商办铁路的研究是学界的弱项,对此问题宓汝成著文(《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民间创业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通过对民间投资铁路史的梳理,得出如下结论:民间资本有投资铁路的意愿,其压抑力量主要来自列强资本,其次才是封建势力;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不是商办资本铁路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二者的因果关系恰恰应该颠倒;商办铁路资本在清政府国有化政策影响下零碎化是历史的倒退。 关于铁路管理问题,芮坤改之文《晚清对官办铁路的管理述论》(《保定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厘清了晚清朝廷逐渐将最初由地方大臣管理的“官办”铁路收归朝廷统一管理的过程。对于我国近代铁路的修筑及管理特色,胡正民、李占才著文(《强人筑路以线设局——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将之归纳为:强人筑路,以线设局,铁路的修筑及管理权掌握在实力派官僚的手中,因而非常混乱和纷繁。 论及清政府的铁路政策,骆向韶著文(《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湘潭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1863—1889年、1889—1900年、1900—1911年。孙自俭之文《晚清铁路政策的官办与商办之争》(《安庆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则主要讨论了官办还是商办的问题。该文指出:经过多年实践,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逐步深化,最终在1911年确立了官办铁路政策,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关于铁路干线国有问题,马陵合著文(《论清末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两个促动因素》,《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该政策出台的原因有二:一是盛宣怀建立官僚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二是立宪派社会舆论宣传的推动。 论述铁路权为外资侵夺的文章有谢撼澜之文《近代列强对中国铁路利权的疯狂掠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探讨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的文章较多,其中归咎于内因的有三篇:祝曙光所著文《近代中日两国铁路发展比较研究》(《贵州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尹铁所著《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延误原因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李文耀、王成林之文《近代中国农民对铁路态度的变化》(《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归咎于外因的有宓汝成所著文《中国产业近代化为什么徘徊不前——以中国铁路的建设和运营(1895—1927年)为中心作一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铁路外债: 丁永刚在《论近代清政府建设中的外债问题》(《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一文中,将清政府借用外债修铁路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甲午战前、甲午到《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到辛亥革命前。借债筑路符合历史趋向,功不可没,不应片面地认定是“卖国主义”行经。张九洲也著有《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一文,类之。孔永松、蔡佳伍之文《晚清铁路外债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将清政府借外债修路划分为四个阶段:1881年唐胥铁路的修成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到1903年颁布《铁路简明章程》,1903年到1911年5月10日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1911年5月10日到10月10日武昌起义;外债的类别有筑路、赎路、路政借款三种;借款抵押有一个从以路为抵向以地方厘金税捐抵押的转变。基于解读近代国人外债观的努力,马陵合著文《经济民族主义的悖论——关于近代中国对铁路外债认识历程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以经济民族主义为概念支撑,道出了外债观中的超经济性质,及其所具有的政治上的功利。否定经济民族主义,有利于理性阐释铁路外债问题。马陵合另著文《略论清季东北铁路外债的超经济特质——以均势外交为中心》(《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晚清铁路外债观初探——以芦汉铁路为中心》(《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类此。 从外债角度重新审视芦汉铁路的收回,马陵合之文《论芦汉铁路的外债问题》(《历史教学》1996年第5期)认为其意义要打折扣。马陵合之另文《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也指出:文明排外是20世纪初中国收回铁路利权的基本口号,它较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国人的赎路情结,文明排外不能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维持国权与引进外资的两难抉择。至于《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一文,马陵合的主体意思是:晚清最后几年,收回利权运动趋于式微。而从经济学理角度就债论债,肯定借款筑路的积极作用,逐渐为人注意。只是它的声音是微弱的,难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部分认同,应是近代中国在维护主权与利用外资之间难以取舍的真实体现。在借款模式方面的研究中,马陵合著文《“浦口条件”:近代中国铁路借款模式的变与不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以1908年中国与英、德签定的、以地方税捐为担保而非以路作抵的《津浦铁路借款合同》为研究对象,集中论述了学界忽视的有关条约的运用情况及其如何被弃用等问题。从政策角度研究外债,王致中之文《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认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时在甲午战败之后。决策背景为筹筑卢汉铁路,铁路发展定为国家“实政图强”要务,但国库“点金乏术”,商资筹招落空,铁路资金来源仅有外债外资一途。政策要点乃“洋债”由国家铁路总公司统筹,路借路还,以路作抵,拒招洋股,“路权仍属于我”。 二、铁路与地方的区域史式探析 铁路与地方的关系研究,属于个案式、区域式的史学研究。京汉铁路作为晚清时期修筑的第一大动脉,此前学界已予以较多注目,对此,田伯伏从直隶采煤业人手,著文《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近代采煤业的起步》(《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分析了京汉铁路修建对直隶煤矿业如井陉、临城、磁州等的影响,指出铁路作用体现在运输速度的提高和运费的降低扩大了煤的销售市场,此外,铁路本身就是煤的固定消费者。我国近代的铁路网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苏生文著文《晚清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的形成》(《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年第1期),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专题研究,该文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路风气已经大开,清政府在北方地区修筑了京奉铁路、京汉铁路、京张铁路和津浦铁路四条主干线和一些支线,构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 西北铁路发展在近代属于落后地区,有关研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赵志龙著文《近代西北铁路规划述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认为,从晚清到民国,西北铁路规划经历了一个内容由简到繁,地位由次要到主要的发展过程,西北铁路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任军利著文《铁路与近代陕西的商品经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主要分析了铁路所导致的陕西经济变化。 正太铁路是山西近代第一条铁路,自如雪之文《正太铁路建筑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7年增刊),阐述了该路建设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并指出其对山西经济的影响如下:运输量很大且逐年递增,收益可观屡有盈余,促进了工厂的建立。 滇越铁路对封闭的云南来说,高势能的影响之大可以相象。顾继国、杨金江合著《滇越铁路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指出:滇越铁路开通后,云南形成了与世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相对独立于国内市场的云南地方市场。王文成也著文《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对外贸易——兼谈云南与东南亚间的通道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经济问题探索》1994年第1期)做了相似的分析。而张轶群之文《滇越铁路的历史记忆——滇越铁路沿线的近代铁路社区建筑初探》(《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4期),则以建筑为视点。 广西铁路的发展,绅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此,陈志波著文《绅商与近代广西经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指出其具体表现有二:首先,从领导力量上看,政府虽然是名义上的领导者,但直接操作各项具体事务的却是绅商;其次,从路款的认集的比例来看,绅商认集的路款占绝大部分。专论龙州铁路的有朱从兵之文《广西龙州铁路筹建始末》(《广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南浔路是近代江西第一条商办铁路,杨会清之文《略论南浔铁路兴衰的历史命运》(《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分析了筑路过程中在筹款、技术、时局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运营中有关会计制度、股东大会制度等内部管理改革,及对汀西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 沪宁铁路乃清末最为重要的铁路之一,对此,高志斌、王国平合著《晚清政府借外债修筑沪宁铁路述论》(《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阐释了借外债的原因、经过及民众抵制情形。除了上引文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文章,其中有粗涉上海铁路发展的(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工具的变迁(1840—1949)》,《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有谈论铁路与晋商兴衰关系的(谢元鲁:《明清北方边境对外贸易与晋商的兴衰》,《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有探讨铁路对移民的助力的(周春英:《浅析近代华北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的社会背景》,《荷泽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有研究铁路促进城市发展的(王杉:《简析近代东北城市的兴起》,《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段光达:《哈尔滨早期城市特点刍议》,《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纪凤辉、张翠华:《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点与作用》,《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有介绍铁路股票的(夏详烈:《清代川汉铁路股票》,《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 三、关键人物与铁路发展 与铁路发展有关的近代人物主要有李鸿章、张之洞、孙中山、詹天佑、刘铭传、盛宣怀、容闳等。在研究李鸿章与近代铁路的文章中,余明侠所著《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地位》(《徐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论述的较为全面。该文认为,李鸿章在修建铁路问题上的认识,从1863—1867年的短短四年间,经历了严词拒绝、朦胧认识、正确了解和坚决实践等四个阶段。李鸿章不顾谤议丛集,独开风气之先,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但必须权自我操,初步规划了铁路干路蓝图,执着不渝兴修铁路,于此可知,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此外,余明侠另著有《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一文,类之。从铁路外债角度研究李鸿章的文章有马陵合之文《论甲午前借债筑路的开启及其困境——兼评李鸿章的铁路外债观》(《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相形亦肯亦否李鸿章的文章也有一些,如周辉湘之文《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业的开创》(《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在肯定了李于凇沪铁路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首倡自建铁路的同时,指出:李鸿章在19世纪80年代中法谈判中及之后的思想开始向出让路权转变,其借债修路思想损害了国家利益。此外,筑路也有发展个人实力的意图。类似的文章有赵东喜之文《论李鸿章与近代中国铁路的兴办》(《河南职业技术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朱从兵之文《李鸿章与中东铁路》(《徐州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试论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玉林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从总体上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吴剑杰之文《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该文认为,真正能从开发利源以振兴经济的高度认识铁路的近代化价值的,张之洞是第一人,铁路成为他一生最后20年的生命主题。此外,陈晓东也著文《张之洞与晚清铁路》(《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对张之洞发展铁路的贡献作了介绍。具体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朱从兵之文《粤汉路权赎回后张之洞的自建主张与实践》(《广西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吴剑杰之文《论张之洞湖广任内的外才引进》(《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将李鸿章与张之洞联系起来予以研究是有益的探索,这方面的文章有周辉湘所著《李鸿章和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论略》(《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研究孙中山与铁路的文章有数篇,之一是朱从兵所著《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述论》(《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该文认为: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美国的铁路建设速度最快,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以美国为主。他对近代世界铁路的发展大势、基本成就、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建设与管理体制或经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认识,其认知水平超出了他以前的中国近代的其他先进人物。之二是冯君之文《论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此外,朱从兵另有文《铁路建设与民生主义——民元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新探》(《学术论坛》2002年第5期)以铁路与民生的关系为视点,来探悉民元孙中山的铁路思想。詹天佑在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如同秋瑾在近代妇女史上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也很值得研究。以往人们多注目于京张铁路的独立筑造,而经盛鸿等则着意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其著文《詹天佑与清末民办川汉铁路》(《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詹天佑与辛亥革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指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中,不仅开创了中国独立造路的奇迹,建成了震惊世界的京张铁路,而且率先支持在20世纪初兴起的民办铁路事业,并亲自主持艰险异常的民办川汉铁路。当清廷在1911年5月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后,他勇敢地支持保路运动,进而支持辛亥革命。这是他对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又—伟大贡献。关于刘铭传在台湾修筑铁路问题,陈九如著文《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指出:刘铭传从御侮图强的目的出发,力主修筑台湾铁路,妥善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台湾铁路的兴筑,便利了台湾的交通,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传播了近代化观念。刘铭传在台湾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吕锡生著文《盛宣怀传略》(《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关于容闳的影响,陈汉才之文《容闳的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华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主要强调了他对铁路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晚清因为修建铁路产生巨大争议的原因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经济三个方面,这一切都是因为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没有和外界有交流所致。

在政治上晚清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很难一步跨越性的接受其他地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在晚清的时候真正掌握政权的是慈禧太后,光绪帝一直被慈禧打压根本没有发言权,即便是他要修建铁路也会受到慈禧的极力反对。光绪帝想要通过变法来改变晚清的现状,但是慈禧却安于现状坚持闭关锁国,因为当时的政治情况比较混乱所以在修建铁路这个问题上他们就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因为当时晚清的经济状况不佳,所以让铁路修建产生了争议。清朝鼎盛时期清政府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强的,但是在清朝后期的时候因为闭关锁国政策加上天灾人祸导致经济一直处于倒退的状态,尤其是在晚清的时候经济状况是异常的的不理想,只是能够勉强保持自给自足的状况,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库还是非常空虚的。如果贸然修建铁路会对清朝政府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压力,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意见达不成统一就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在长期闭关锁国的环境下很多人的文化思想比较保守,是很难跟上时代的节奏接受先进的文化思想的。其实在清末的时候有很多知识分子是非常支持工业的建设的,他们一心想要通过改变来增加清朝的综合国力,只是迫于和其他政权势力思想不统一产生很大的分歧让很多事情都不能够顺利的进行,包括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是因为文化保守派的极力反对所致。

从这三方面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在修建铁路这一件事上产生争议和分歧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多方面写出对李鸿章的看法。

作为清末重臣,中兴元老,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李鸿章。甲午战争后,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成了文明的代表,而你推动的以民生为本的洋务运动反而被国人贬为“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不知道那时你的心情如何。

封建王朝日趋末落,中国早已脱离世界发展的轨道,独自做着离心运动。多少灵魂在无奈中麻木,而你号召先进的知识分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面对动荡不堪的政局,你完全可以逃之夭夭,亦或以死明志,得一精忠爱国的芳名,但你没有,是说你太天真还是太蠢,偏偏要在兵荒马乱的时局中“逞强”。

也许你知道,死亡对于一个落后的民族而言无济于事,拨开民族的阴霾才是重要之事。于是你操练海军,创建北洋舰队,用微弱的力量与外敌抗争,开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上天并不怜悯你,甲午战争成了你的滑铁卢,让你声音狼藉。不久后,朝廷需要你了,任你为“议和全权大使”,赴日商定协议。

难道你不知道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会让你成为百姓的“公敌”吗?你的付出最终换来的是满天唾沫,声声刺耳的“卖国贼”、“亡国奴”将你骂得无处遁形。其实当时的晚清如同一间“破屋”,而你就是那裱糊匠,东补西贴,既不能将破屋推倒重建,也不能将其修好,最后那残局还是需要你来收拾。问问历史,过客匆匆,多少人懂你?

梁启超评价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之遇……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美国总统格兰特称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我不了解你的过去,不敢随意评价你,但我知道议和主意起于慈禧,割地赔款也经朝廷同意……最后你却要承担如此深重的责任。

真的,太多的无奈让你成为众矢之的,太多的伤痕让你体无完肤,拨开历史的迷雾,依旧可见你铮铮的爱国忠魂。是功是过?是对是错?或褒或贬?或悲或喜?这一切早已化作缕缕青烟,可历史的那片星空却因你变得纠结、美丽。

(1)特点: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具体表现为1:受外国控制,外国人投资修筑铁路,控制路权,路政以及铁路沿线的开矿,权税收权等。2:布局不合理,主要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3:铁路工程标准低劣营运设备落后陈旧4:管理效率低下,混乱不堪影响: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改善了中国的交通状况,促进了中国交通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形成了冲击,有利于中国的进步

外汇储备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

中国金融目前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是空前严峻。面对7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及其增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其中是否会隐藏着一些麻烦? 中国人民银行7月1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六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专家称,中国外汇储备充裕是一个“中性”消息,不特别好但也不特别坏,外汇储备关键不在多少而在能否发挥效力。(《中国外汇储备突破7000亿美元年底可能超越日本》2005年07月15日中国新闻网) 有的专家认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面临自身金融改革和防范外在风险的压力都比较大,外汇储备相对比较充裕应该是合适的。但在我看来,这种看法大可商榷。中国金融目前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是空前的严峻。面对这有些可疑的7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及其增幅,我们的金融官员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其中是否会隐藏着一些麻烦? 如何看待迅猛的外汇储备增长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7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及其不正常的增长幅度?果真如有的专家所说的那样,中国外汇储备目前的现状是“中性”吗?依我之见,这7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是一笔疑窦丛生的钱,这是一笔不合时令的钱,这是一笔令人感到不安的金钱! 毫无疑义,7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及其不正常的外汇增幅,其中大藏玄机。 第一,外汇储备涨幅十分可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1%。截至2005年6月末,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同比多增337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国家外汇储备还仅为4706亿美元。2004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首度超过6000亿美元,达到6099亿美元。这个增长速度是历史上的最高增长纪录之一,因为它是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增长的。对此,我赞同国资委研究中心赵晓的分析,在增加的外汇中,大概有40%是难以解释的。这么大的一笔无法解释的外汇,难道不让人提心吊胆。依我的看法,就是到账面的钱,不一定真正是自己的钱。从近年来披露的经济事件来看,目前金融财务手法也在花样翻新,表现在或者统计到自己账面来的钱,可能其中大有文章。甚至移花易木,暗渡陈仓,也不无可能。 第二,中国外汇储备骤然大幅提升,其时机也很微妙。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的外汇储备的增长,究竟是因为这段时间产业创汇增幅带来的呢,还是这段时间外商投资增加带来的,抑或其他国际认同的正当渠道带来的?其实都不是,至少没有数据显示是。然而,从时间段上来说,它恰好与逼人民币升值遥相呼应。这种巧合无法不令人产生一定的联想? 第三,国际经济博弈中也出现了一些十分反常的现象。先是狂逼中国人民币升值的美国,其参议院突然搁置人民币升值议案;其间,还有超重量级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财长斯诺参议院作证,反对硬逼人民币升值。接着,新近召开的八大工业国(G8)会议对人民币升值如若虚无,其公报对人民币汇率只字未提。其时,国内金融界大松一口气,人们似乎看到人民币升值如同幽灵般地飘然而去,这时甚至有人窃窃自喜。当然,也有敏锐观察者提醒人们不可放松警惕,却反被讥为制造噪音。问题能有这么轻松吗?非常的表象的背后,往往有非常的原因,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博弈人民币升值静悄悄地进入了新的境界:大动若静。居安尚需思危,何况我们的金融体系并不安全。 关注金融形势中的不安因素 虽然人民币升值的舆论由来已久,但是它的压力骤然提升正好与我国房地产价格提升不谋而合。这正是国际热钱做局中国的新套路:即近期入房市热钱炒房,伺机再杀入赌人民币升值。据有关报道称,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后,其中大量资金参与了我国房地产的炒作。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比2003年上涨了9.7%。另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资料,2005年一季度,35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平均房屋销售价格上涨9.8%。这一局面,并非完全由国内需求所致,相当程度上乃国际游资所为。有关人士认为,2004年大约有80亿美元的海外热钱投入了上海房地产市场。今年一季度海外热钱占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量的40%。另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统计,境外资金直接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比重,2001年是16.1%,2002年上升到23.5%,2003年超过了25%,2004年1至11月,境外资金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总量超过222亿元。热钱似乎不像有的专家估计的那样,在撤离中国房地产市场。 我们绝对不会反对合理的外汇储备,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中国人艰苦奋斗,殚精竭虑,不就是想提高综合国力吗?外汇储备的多少,是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如果这笔钱中有“猫腻”,它能正常“发挥效力”吗? (作者为河南社科院研究员,教授) 关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适度性的思考 郭华伟 邓祥康 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跨越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099亿美元。从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来看,促进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因素将继续存在,如果不进行政策调整,我国的外汇储备将会进一步增加。 一、 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负面影响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 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潜力。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如果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2、 带来了较大的利差损失。据保守估计,以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差额的2%来看,我国目前609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年损失高达100多亿美元。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风险,这一潜在损失会更大。众所周知,我国外汇储备构成中大约70%是美元资产,据美国一些经济学家估计,美元可能在这一轮的危机中贬值20%至40%,果真如此,我国美元储备将缩水854亿到1708亿美元。 3、 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我国每年要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我国又持有大约6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闲置不用。这样,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外国人花,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 4、 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5、 影响对国际优惠贷款的运用。外汇储备过多会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按照IMF的规定,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该组织的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其他成员国提供帮助。这对我国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二、 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近年来,我国外汇需求主要来自于以下五个方面:维持正常进口用汇需求;偿还债务用汇需求;外商直接投资赢利返还用汇需求;政府干预汇市的用汇需求和其他用汇需求(包括居民出境旅游、求学、就医等)等。如果能满足这五个方面的用汇需求或略有节余,则我们认为外汇储备规模就是适度的。我国进口用汇需求大约为1120-1680亿美元。偿还债务用汇需求大约为230-345亿美元。外商投资赢利返还用汇需求大约为448-672亿美元。目前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我国对资本项目严格管制,并实行经常项目的银行结售汇制,因此,并不需要太多的外汇储备干预市场,不妨以2004年流入我国的短期资本600亿美元为外汇需求的参考数。随着国家对居民出境旅游、探亲、就医、留学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放宽,所需的外汇储备也会进一步增加,估计总额在400-600亿美元。 由此,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区间大致为:2798-3897亿美元。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外汇储备有较大过剩。因此,如何控制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提高储备资产的运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三、 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途径探讨 过多的外汇储备就意味着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期如此,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害无利。我们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应从两方面着手:即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解决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储备资产的运用效率,两者不可偏废。 控制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可以从供给机制上着手。从供给来说,外汇储备增加是国际收支顺差的结果,也是当前结售汇体制所致。但根本原因在于,外界对人民币汇率抱有升值预期,本币和外币利率差距太大,国内外币缺乏安全、稳定、高回报的投资渠道。因此,企业、银行、个人都愿意减持外币资产,增加人民币资产。因此,解决问题的思路还需要从打消汇率升值预期、解决利率差距和增加投资渠道入手。当然,还应研究和调整汇率制度,改变目前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汇率制度。 1、 改变币种结构,保持储备资产多样化。目前,我国外汇资产面临的突出风险是美元“一股独大”,这样,在美元贬值时我们面临较大的资产缩水风险。可考虑适当增加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在我国储备资产中的比重。 2、 提高外汇储备在国内的运用效率。如可考虑动用部分储备资产发行美元债券,允许企业和个人用人民币购买,建立专项基金。同时可考虑发展境内外币债券市场。以减少到国际市场筹集资金,并替代部分外商直接投资。 3、 调整外汇储备的投资策略,增加收益。当前,我国外汇资产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等短期投资上,年收益率仅为3%左右。可适当调整投资期限结构,运用外汇储备进行一些长期的投资计划。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找来的东西,凑合着用。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关键词】外汇储备;巨额储备风险;外汇储备管理【摘要】截止2007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2000亿美元了,如何管理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澄清了对外汇储备的认识,讨论了外汇储备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外汇储备管理的原则,最后从合理外汇储备管理和超额外汇储备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认为当前应增加外汇资产中的黄金储备和物质储备,建立外汇投资公司进行多元化投资,并考虑进行能力储备。一、 对外汇储备的认识目前针对如何管理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许多学者或实务工作者从各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想法,但由于缺乏对外汇储备的正确理解,导致一些建议不可行,或相互矛盾。因此,在讨论外汇储备管理之前有必要正确认识外汇储备的内涵。外汇是央行的一种资产,其对应的负债主要是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的存款,这意味着外汇的增加同时导致了国内人民币的增加,所以外汇是不能直接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因为这相当于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导致通胀。外汇是我国对国外的一种债权(主要指贸易顺差产生的,不是借外债),外汇相当于国外发行的“债券”,国外用这种“债券”换回了我们的产品、服务,当然我们可以用这些“债券”在将来从国外买回产品和服务,但是如果“债券”贬值了,我们买回来的少了,就受损失了,如果“债券”升值了,买回的多了,我们就盈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的国际货币体系,持有外汇意味着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拥有外汇相当于为国外的铸币税作贡献。铸币税实质上是对货币发行并保持货币信用的一种补偿,拥有他国的货币数量越多,对该国铸币税的贡献就越大。目前,美元是最主要的外汇资产,因此美国是从铸币税中获益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对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至关重要。外汇储备是保障一国汇率体制稳定、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清偿支付的必要措施。外汇的增加主要由贸易顺差、借债、直接投资等组成。我国汇率体制实质是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央行对外汇资产统一管理,企业进口、对外投资、归还国外债务、外资企业利润汇出,都需要兑换外汇,因此必须保证一个基本的储备量,否则会产生支付危机。二、 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外汇储备对稳定一国的货币汇率体系,平衡国际贸易收支非常重要,但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巨额的外汇储备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巨额的外汇储备可能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我国外汇的主要资产是美元资产,在美元贬值时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会大大缩水。由于资产金额巨大,进行币种调节的空间也很有限。近两年来,美元对各种主要货币贬值20%左右,由此产生的损失数百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会挤压货币政策的空间。外汇占款的增多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为了降低高外汇储备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须通过回笼现金,或提高利率等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这样却增大了本币升值压力;相反,央行为了降低高外汇储备带来的本币升值压力,须通过降低利率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这样又强化了通货膨胀。因此央行货币政策的内外目标产生冲突。高外汇储备显示出在外汇市场上,就是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容易造成本币升值预期。本币升值往往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本币升值导致本币资产价值高扬,易形成资产泡沫化;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美日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作为主要证据,对人民币值施压;国际投机者将此作为人民币汇率水平不合理的依据,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反过来又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高额的外汇储备需要付出巨额的机会成本。即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另外,我国是急需资金的国家,而把外汇以较低的利率借贷给美国和其他国家使用,没有充分发挥这部分资金的潜力。三、 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原则外汇储备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贸易体系下的产物,为了降低汇率风险,减少来自外界的冲击,促进本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外汇储备管理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保持多元化的货币储备,以分散汇率变动的风险。按照“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外汇币种应该多元化。可以按照下列原则:(1)根据进口商品、劳务或其他支付的需要,确定币种数量、期限结构以及各种货币资产在储备中的比例;(2)选择储备货币资产形式时,既要考虑它的收益率,同时必需考虑它的流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3)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或不定期的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例如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增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毕竟其本质是将本国资金放在海外,持有它是要付出代价和风险的,因此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于维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富余外汇储备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多元化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外汇的运用。对于富余的外汇储备,一些国家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如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储备重要的战略资源等。多元化投资较为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新加坡财政部通过全资控股淡马锡,运用政府注入的资本在全球投资,其股东年平均回报率达到18%。日本由于本国资源缺乏,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了战略物质储备,目前日本是石油储备最为充足的国家之一。四、 对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政策建议外汇储备管理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关于合理规模内的外汇储备管理;二是超过外汇储备需要以上的外汇资产运用。对于前者,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汇率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后者,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外汇资产的增值、保值。相应的,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管理我国的外汇储备。1.合理外汇储备的管理重视储备的安全存放保管。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大多是美元、欧元债券和主要西方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潜在冲突可能波及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这就需要从战略上考虑,从安全出发,如何选择存放保管外汇储备资产。根据国内外形势,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汇储备下限和上限以及外汇储备的区间。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外开放程度、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的储备调整规划。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夏斌教授的建议,我国保持7000亿多元的外汇储备是比较合适的。按照“安全、流动、盈利”的 “三性”原则,从中长期考虑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在外汇储备较快增长的背景下,除国债之外,高信用等级的政府机构债券、公司债券和国际金融组织债券等,也是我国储备资产运用的重要方面。考虑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美国金融市场也仍是世界最发达的市场,美国无疑仍是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的重要市场。在资产结构调整时应该基于对主要国际货币中长期走势的战略研判,资产结构的调整必须是谨慎而渐进的,以防引起国际资产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从而不利于我国的外汇管理。2.超额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可以考虑成立一家专门投资公司作为多余外汇资产的运作主体,来进行商业化、专业化运作。具体说来,成立由政府控股的“国家投资控股公司”是值得考虑的方案。至于“国家投资控股公司”由央行主导还是财政部主导,我们认为应该是后者。央行是货币政策的责任机构,国有金融财产的管理从职能上来说应该归属于财政部。同时也可考虑将部分储备交国际上的私人投资基金代管。事实上,当前不少国家央行都把部分储备交给一家或几家基金代管。这些基金由专家把储备按不同比例进行资产组合,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结构。从多年的情况看,这些基金获取的收益较高。增加外汇储备的多元化。一是考虑增加黄金在外汇资产中的比重,黄金作为天然的货币,具有良好的保值作用,并且可以作为最终的国际结算货币。我国外汇资产中黄金比例较低,只占1.5%,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存储。截至2005年1月,黄金占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是:美国为61.1%,意大利为55.8%,法国为55.1%,德国为51.1%,荷兰为50.5%。此外,中国也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转为资产储备。目前我国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等进口量大幅增长,利用国外资源的成本在惊人的大幅度上升,我国应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变为资产储备,以缓解国际资源价格上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利用外汇储备进行能力储备建设。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能力,而且要有强大的使用和控制资源的能力。能力的提高,才能最终解决资源约束。能力储备的主要手段有:(1)鼓励“走出去”战略,扶持和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化时代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对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鼓励对海外重要经济资源开采权的收购。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壮大,我国对海外经济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不断提高,控制海外资源的开采权,比直接进口资源更加合理。(3)鼓励对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出境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入。我国周边国家蕴涵着丰富的能源储藏,通过跨境输油气管道、铁路与公路的建设,对于保障资源与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具有重要作用。(4)引进和培养海外人才。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应该制定中长期海外人才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将政府官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才、工程技术人员、专业人士(会计、法律、咨询、建筑等)派往海外进行培训。同时可以考虑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直接利用海外土人才。

这个要求非常专业,而且要有国外的操作经历。对各个国家的发展前瞻性。非常难。。

挑战:1、高额的外汇储备成本 2、引发通货膨胀的压力 3、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4、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对策:1.增加进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2.实行意愿结售汇,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3.扩大人民币的浮动幅度,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4.逐步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允许居民对外投资

企业困境研究论文

中小型企业融资风险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就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非国有中小金融机制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迅猛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1000余万家,占我国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一)中小企业内源融资不足内源融资是企业获取发展资金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所用资金中来自企业自身的利润和折旧等其他资金通常占60%。而在我国,据有关部门调查,即使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温州,中小企业资金构成中自有比例也仅为40%,银行贷款和民间借款分别占40%和20%。(二)中小企业融资目前依然是间接融资为主据国家经贸委近期调查,我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分别是:东部占60%;中部约70%到80%;西部则高达90%。可见,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资金依赖程度很高。同时权威部门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渠道除了金融机构外,民间贷款也成为其重要的资金来源,占比为14.59%,而通过直接融资渠道的数额极小,仅占1.8%。(三)国内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差别很大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包括金融租赁,信托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中,民生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比重较高,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除中国农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较高外,其余三家银行贷款份额均较小,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性业务服务比例更低。(四)贷款需求不能得到全部满足在历来的调查中,”资金不足”始终被列为中小企业第一位的问题。有资料显示,9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只得到部分满足。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一)信贷歧视直到今天,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成分(国有制)歧视”。中小企业获得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是非常有限的。创造了30%GDP的国有企业获得了70%的银行贷款,而创造了70%GDP的非国有企业却只获得了30%的银行贷款,这是极不公平的。在当前银行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有支配地位。所有制背景的不同,使得国有银行主管部门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顾虑重重,生怕中小企业赖债而使自己难脱干系。相比较而言,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即使出呆账,也不会承担政治风险。这导致了国有银行的“逆向选择”,即宁愿向效益差的国有企业贷款,也不愿向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贷款。(二)中小企业制度更新滞后,与市场环境转换不同步目前,很多私营中小企业仍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国有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与传统的大型国有企业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一部分乡镇集体企业具有老国企的弊端,一部分演变成家族式企业,而所谓的改制企业有许多还不规范,尤其是有些企业改制的目的就是逃废银行债务,真正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资企业很少。而同时市场结构性过剩,多年的卖方市场的格局转变为买方市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由于制度更新滞后,一部分中小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经营出现困难,外援补充资金的要求大幅度增加,于是对银行贷款需求大增。(三)银行经营管理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不协调随着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平等市场交易主体的地位不断增强,银行防范风险机制不断增强。为降低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改变粗放型的贷款管理方式,普遍上收贷款权限,严格贷款发放程序和条件,重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的考察,并要求提供抵押和担保。但是,一些银行在强化内控制度的同时,缺乏开展信贷营销的技术手段和激励机制,只是简单地采取以抵押担保为主的信贷配给手段,不注重培育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贡献了40%的GDP、60%的出口总额以及75%的就业岗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如今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却极不乐观,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问题,二是融资问题,三是中小企业的管理问题,四是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产业结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良莠不齐,既存在产业结构合理,附加值高的中小企业,如部分优秀的高科技企业;也存在着产业结构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模式雷同、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关系差、创新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同时,整个中小企业及整个民营经济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据最新全国500强统计,超过400家为大型国企,总利润超过1万亿元,只有不到100家为民企,利润仅为1098亿元。大型的基础服务、基础原材料的价格,中小企业没有任何影响力。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付出大,环境苦,收获少。目前,社会各界重视中小企业的困难,等于是关注经济中的弱势群体。当前应妥善分类,针对不同情况的中小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同时下决心调整整个经济结构,促使整个经济均衡发展,以有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健康运行。 融资问题 受各种因素影响,融资困难成为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从微观层面,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实力差距明显;中小企业信用和综合素质建设尚需继续完善;部分中小企业主不愿意放松对企业的控制权,股本融资进展慢;中小企业缺乏对资本市场的了解和与资本市场沟通的能力等。同时,社会上各种投机性获利机会太多,导致流向长期创业与长远创新的资源与动力不够。 从宏观层面,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金融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其次,缺乏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专业中小金融机构,尤其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中小商业银行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但由于他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加上中小企业自身的劣势,实际上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此外,有些中小金融机构本身经营管理水平就不高,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无法与时俱进,提出满足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也应承认,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与司法保障的时效性也减弱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从而削弱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第三,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渠道也不畅通,能够上市的可谓屈指可数。据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基本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仅有1200多家,已经改制和完成辅导期的企业500多家,而且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85%以上。我国《公司法》还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债券其净资产不得少于600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得少于3000万元,这些条件也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空间。 中小企业的管理问题 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贫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匮乏及储备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企业资金实力有限;企业的分配、激励制度不健全;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缺乏人才培训机构和人才战略规划。 其次是市场营销问题。市场营销对于中小企业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销售型的中小企业。很多中小企业或因眼光问题或因生存所迫,过于重视短期利益,缺乏战略规划,导致难以做大;同时由于进入壁垒与市场细分程度较低,低水平上的过度竞争是当前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主要特点。 第三是技术创新问题。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水平还很低,与国内大企业及国外企业相比,在创新投入、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统计,我国中小企业中科技型企业仅占2%。 最后一点是信息化建设问题。随着户联网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兴起,信息化大大缩小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在信息获取能力、规模经济、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差距,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拓宽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此,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和管理水平落后,无论从管理规范化、信息应用基础、应用的全面性要求及一次性信息技术投入能力来看,都非常有限。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发,给众多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从国家的全局上有其必要性和长远意义。同时,也在客观上使一部分企业的用工成本上升。据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调查,广东省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比以前提高了30%。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7年调查显示,93.4%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认为新《劳动合同法》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主席孙忠焕说:“《劳动合同法》短期内会对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如用工成本增加、用工风险加大、用工难度增强等,使这一部分企业生存困难,发展难以为继。”同时,一系列影响出口的因素,如,出口退税政策、土地成本、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美国次贷危机等,都对中小企业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政府没有设立类似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的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中小企业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上述因素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在财政税收、信用担保、信贷支持等方面做了很多颇有成效的工作。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原因分析,下面从产业结构、融资、人才机制、企业管理和社会服务机构五个方面梳理提出建议,希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很多建议其实也是社会各界多次提及的,关键是希望政府层面能抓紧研究,对其中条件成熟的措施能抓紧实施。 产业结构问题 对困难中小企业要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对于部分由于产业结构落后、确已丧失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政府的支持帮助应重在善后及帮助劳动力转移,以利社会和谐。对于产业结构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或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等,政府应在财政、税收、融资等各方面大力支持,促进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就明确规定“本法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融资问题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是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第二是努力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1.抓紧推进设立柜台交易 考察世界证券市场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各国证券市场都走过了从柜台交易市场,到建立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即所谓的场内交易市场,再到重新开辟规范的柜台交易市场作为补充的一条看似矛盾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我国设立柜台交易市场符合证券发展规律。再考虑到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我国建立柜台交易市场,能为数百万计达不到上市条件的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平台,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通过天津设立柜台交易市场,标志着场外交易市场在我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柜台交易市场应从一起步就注意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健康发展。 2.积极利用风险投资基金 风险投资为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很好的融资渠道。首先,从风险资本的特征看,其投资对象主要是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资,同时由于信用低且缺乏可抵押资产的中小型企业和新兴企业,甚至是仅仅处于构思中的企业。其投资目的主要是通过资金和技术援助取得部分股权,促进企业发展。因此,风险资金进入中小企业后,会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效益,吸引社会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再投入,从而可以推动中小企业全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此外,风险资本进入中小企业也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资金来源不足,投资规模偏小;缺乏风险投资专门人才;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尚不健全;风险投资的政策不到位等。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①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包括政府部门对风险资本的收益给予减免税优惠,制订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互相促进的专项规划等;②推动风投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包括政府投资、商业银行的风险性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以筹集社会游资;探索建立多层次风投组合模式,探索部分稳健型低风险风投资金的商业化保险机制,分散部分政策性风投资金的投资风险等;③推动风险投资主体提高效率及扩大规模;④积极培育中小企业融资市场。 3.发行中小企业联合债券 中小企业联合债券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条途径。2007年11月,深圳市20家中小企业就成功发行过10亿元“07深中小债”。中小企业联合发行公司债券,还有利于推动债券市场品种供给的多样化,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此外,可积极利用国际二板市场及香港创业板市场,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上市条件。 第二,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体系应该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化中小金融机构,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中小金融机构能够直接了解本地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具有信息快和交易成本低的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可以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匮乏的问题首先,为了帮助解决企业与求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可以从市场上寻找到合适的优秀人才,建议政府考虑构造一套人才的市场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利用合适的标准对每个人做客观评价。当人才个体的经营业绩差的时候,评价体系就对他有一个较低的评价,他的人力资本就会贬值;反之其人力资本就会得到提升。通过这套评价体系,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用人的成本,市场也可以对人才个体进行约束和激励。 其次,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中小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福利等物质激励制度,完善福利保障制度等。中小企业还可以在产权明晰上下工夫,制定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股权政策,如现金股权激励模式、股份期权激励模式等。美国硅谷的企业就普遍采取经理股票期权制。当然,创造恰当的非物质条件激励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应根据人才自身的素质和经验,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依照企业的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从而满足人才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企业文化对人才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根本看法、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结构和关系等,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住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中小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针对上述各个方面,政府可以大有作为。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的诚信机制建设,加快诚信制度立法,严厉打击各种非诚信行为,加大失信者的成本。同时,努力建立企业和人才个体的诚信档案以及规范的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使个人的信用状况真正成为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建立市场化和先进合适的个性化的用人机制,通过市场实现人才优胜劣汰,推动企业竞争力与人才个体竞争力的双提升,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整个社会的竞争力。 企业管理问题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健康的发展,仅仅靠政策的扶持是难以持久的,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不断改进。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清晰的产权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内部保险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财会、评估、审计等制度。同时要高度重视制度的不断创新,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问题 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缺失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为此,要建立健全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减少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这些中介机构的监管,以防止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 广东省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广东省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广东省政府,包括省中小企业局及各有关部门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政策方面,《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粤发〔2003〕4号),《关于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2004),《关于优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政务环境的若干意见》(2005),《广东省关于推进民营企业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2007)等相继出台,大力推动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2007年9月30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又通过《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广东省第一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从创业扶持、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权益保护六个方面制定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具体的实施层面,每年省委省政府都拿出来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各市也都纷纷出台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最近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产业调整力度,努力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双转移的战略提出来以后,省委省政府准备拿出500个亿配合支持双转移战略的实施,也惠及大量的中小企业。广东省工商联(总商会)为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议,也高度重视维护中小企业的权益,为推进广东中小企业的发展,省工商联(总商会)将继续全力提供服务。 尽管如此,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剧变波及,由于广东经济与出口的高度关联性,广东省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很艰难,主要表现面临融资、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困难。广东的广大中小企业迫切盼望中央各部门针对广东的特点及实际困难,给予帮助和指导。 我们深信,我国经济的中长期趋势向好,中央的改革开放国策是完全正确的,当前的中小企业困难也是暂时的。在企业界的奋发努力下,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和关注下,中小企业一定能度过难关,迎来发展的春天,再现辉煌。

晚清保守思潮研究论文

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黎仁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苏云峰:《从清华学堂至清华大学(1928-1937)》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美]列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郑师渠:《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以及关于李鸿章、张之洞、张謇、康有为、孙中山、郑观应、胡适、鲁迅、辜鸿铭、章太炎、傅斯年、蔡元培、王国维等人的学术传记以上为华中师大许小青副教授列出的书单中的一部分 查看原帖>>

原因:晚清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汇是晚清进步社会思潮蓬勃而发的社会根由。特点:1、现实性与工具性 2、变动性与交叉性 3、超前性与理想性 4、传承性与创新性晚清进步思潮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其主题是救亡与变革.它的直接思想来源是明末清初以后形成的各种思潮,其中包括汉学学术思潮与今文经学思潮,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潮,还有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晚清进步思潮形成的主要特点,是中西古今各种思潮的相互交融与裂变的结果.

  • 索引序列
  • 晚清外交困境研究论文
  • 晚清铁路研究论文
  • 外汇储备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
  • 企业困境研究论文
  • 晚清保守思潮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