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长江大学学报编辑部社会科学版

长江大学学报编辑部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

长江大学学报编辑部社会科学版

该学报分为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都是普通本科学报,知网收录,双月刊。

《长江大学学报》属于省级期刊,不是中文核心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湖北省教育厅主管,长江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优秀学报。《长江大学学报》为月刊,当前前已被10余家著名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其中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

你好,不要在乎学校和专业的级别,而要在你自己,我当时就是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现在参加工作就明白了不是在乎那些,而是要在乎你自己啊。

刊名: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主办:长江大学周期:月刊出版地:湖北省荆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3-1409CN:42-1741/N历史沿革:现用刊名: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曾用刊名: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75《长江大学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湖北省教育厅主管,长江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优秀学报。《长江大学学报》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3-1395,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740/C 。 文学研究(1)唐宋之际文人心态与角色之衍变 陈毓文(6)冯衍仕历三考 林佳颖(9)生态诗学视角下中国“诗性智慧”与西方“诗意栖居”之比较 宋坚(12)高雅与通俗:冰心、张爱玲作品比较 梁春海(14)论《呼兰河传》启蒙与民间的双重立场 陈杨萍(16)从鲁贵形象看曹禺创作的反庸俗倾向 李娟 马臣(18)当代女性文学形象“被看”的重围与突击 吴素芳(21)梦幻与现实:《困》的艺术技巧 胡红艳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23)日本民间故事的两个特点 陈晓雪(25)“画中人”型故事探析 臧卢璐法律研究(27)浅议专利权滥用 孙健(30)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实际联系原则 林敏(32)论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 于维琴经济管理研究(34)石油装备制造型企业项目化管理探索 赵岗(37)新债务重组准则实施问题与建议 王波(39)基层车间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探索 徐玲(41)供应链视角下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防范 张敏(43)基于微博的旅游品牌推广策略研究 王浩(46)建筑企业海外经营战略管理探析 周俊(48)《第一财经周刊》打造新型商业读本策略分析 冯露(50)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投入分析——以中部六省为例 郭国峰 罗娟(52)我国中小医药企业分销渠道问题研究及对策 金龙布(54)论中医智慧与企业管理 冯华亚(56)第三维治理机构与社会发展 卢敏(58)河南省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张合林 何春(60)福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庄贝妮 陆晓倩(63)地方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思路——以安徽霍邱柳编为例 王子琳(65)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王鹏(67)农民工职业病防治政策实际效能浅议 汤慧玲(69)80后知识型员工离职现象探析 王闪闪(71)新时期提高油田企业女职工科技素质的思考 马静语言研究(73)语言学视角下小品幽默话语策略分析 邓美云(75)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实践创新模式维度 苏燕(77)深化时期的对外汉语教育政策与课程设置研究 杨秀华(81)汉语、西班牙语词汇的文化差异 王琦(84)刍议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廖彦婷(86)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解读的主体自洽原则 孙淑娟(88)构建语篇连贯——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 王丽萍(91)商务英语促动性体裁分类与商务语篇建构 刘丹(93)模因论视角下语言输入假说的理据性 杨国萍(95)英语词汇理据的多元探析 师锐敏 宋静(97)英语听力理解阻碍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刘艳艳(99)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写作语体特征个案研究 李静 常院玲(101)形成性评价在英语写作课程中的应用 贺玉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您查询的是:范围: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 包含: 井冈山大学学报对不起,未找到任何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来自其先进性。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面向民族文化的活力和新思想的创造力。

不能被动地受各种价值观的支配,应该成为新价值观的提出和引领者。要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的价值观,要用中国的价值观激发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面向国际交往和思想交流的道德制高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不仅是经济上的奇迹,而且也是基于政治和价值观先进性的理论上的成功。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超越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

在实践中中国已经孕育并践行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只是还没有很好地清晰向世界表达出来而已。必须对自己走的道路、创建的制度、发展的理论有充分的自信。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面向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未来发展方向。

必须面向人类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赋予价值观更加先进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汇聚中国力量的价值源泉,成为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最内在的根源。

扩展资料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积极融入社会生活。

1、坚持以坚定自信提升自觉。

2、坚持以立体宣传教育引导。

3、坚持以创建理念推动实践

4、坚持以榜样力量成风化人。

5、坚持以良法善策规范约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先进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要论 让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

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 现阶段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了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冶的精神要旨,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共同富裕” 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拓展资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于它自身内在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不同层次阐明主体的价值诉求,凝聚了现阶段全社会的价值共识;继

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的精神要旨;将"富强"与"和谐、平等、公正"结合

在一起,彰显了"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资料来源:井冈山大学学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大学工商银行教学奖,2008年;北京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所谓无词的言语》),2006年;上海市第七届上海文学奖(论文《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与现代性问题》),1998年;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香巴拉的中国》),2004年;五个一工程最佳电视剧奖、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我亲爱的祖国》)2002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我亲爱的祖国》),2002年。 1.《天下》,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2.《我们的时代: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与黄平教授、姚洋教授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4.《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主编、第一撰稿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5.《从红玫瑰到红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6.《锁链上的花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7.《新文学的本体与形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8.《我亲爱的祖国》,作家出版社,2000年;9.《星火》,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摩登者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1.《五百年来谁著史》,九州出版社;12、《人间正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陆港澳三地著名学者合著);13、《伟大也要有人懂》(副标题:少年读马克思),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 1,Speech without words,Positions,Volume 13,Winter 2005,该文被SCI 收录(2008)2,Assessing China’s Reform,Economy and Political Weekly,June,2006,该文被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编入亚洲研究教材(Asia Study Syllabus)。3,Opening Art and Politics:Discursive Practice in Mao Zedong Thought,China Study Group,NY,Dec,2000 21集电视剧《我亲爱的祖国》,与姜立煌莫言刘毅然王炳根 共同编剧,1999年32集电视剧《星火》,与刘毅然张文钟毛建福 共同编剧,2007年34集电视剧《毛岸英》,与张丽王军钊 刘毅然 共同编剧,2010年 2009年(1-6月)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之谜――晋商兴衰的历史考察,《文化纵横》2期2,曼哈顿的秘密,《天涯》,2期,(《文摘报》、《天天新报》、《世界博览》转载)3, 从世界到中国:重新检视五四的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5日4,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科学与教育,《绿叶》,5期5, 崇高,令我们荡气回肠――纪念《讲话》发表76周年,《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23日6, 大地法挑战海洋资本主义,《绿叶》,6期,7, 重新思考19世纪,《书城》,7期8, 达尔文主义与近代中国,《第一财经日报》,2月13日2008年1, 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上),《文艺理论与批评》,1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2, 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下),《文艺理论与批评》,2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3, 关于90年代中国文学的反思,《粤海风》4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4, 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历史态度,《粤海风》,1期5, 从基层重建中国当代文化时空观,《绿叶》,7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6, 文化领导权之争与中国革命的遗产,《绿叶》2期,并收入《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三联书店,2008年7, 李泽厚、刘再复、甘阳对我们时代的影响――80年代的继承与反思,《绿叶》5期,(人民大学包括复印资料转载)8, 别了,美国式发展道路,《绿叶》11期9, 鸦片、白银和战争――“天朝”经济体系的瓦解,《世界博览》8期10, 西部为体,东南为用,《世界博览》,4期11, 漫长的18世纪:历史的耦合,《天涯》5期12, 明代的陆地与海洋贸易,《世界博览》18期13, 明代与世界白银货币体系,《世界博览》20期14,上海租界地的公共权力,《世界博览》16期15, 债务经济瓦解美国?《世界博览》22期16, 90年代反思录(上),《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4卷,5期17, 90年代反思录(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4卷,6期2007年1,《星火》编剧中的几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3期2,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小说选刊》7期3,“春风到处说柳青”――再读《创业史》,《天涯》3期,《三农中国》4,新世界史观、金融霸权与大国兴衰,《粤海风》,5期6,“他们的命运交织,就是中国现代史”――谈《星火》的编剧及中国现代史问题,《人民日报》,2月2日7,中日思想交流的新时代――对话熟悉的陌生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4月16日8,我们在什么时候失去了梁生宝――重读《创业史》,《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月8日9,从地中海到南海:金融权力与大国兴衰,《第一财经日报》5月1日2006年1,日本“近代的超克”及其变奏,《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0月16日2, 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假设”与“求证”――1954年《红楼梦》大讨论再回首,《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1月27日3,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读书》4期4, 1980年代的文化脉象(上),黄平、姚洋、韩毓海,《天涯》3期5, 1980年代的文化脉象(下),黄平、姚洋、韩毓海,《天涯》4期2005年1,狂飙为我从天落——为小说《那儿》而作,《书城》1-2期2,中国历史的动力结构 ,《书城》5期3,重新开眼看日本,《书城》8期6, 多元时代的文化自主(黄平姚洋 韩毓海),《书城》12期7, 经济学与文学及其他,《天涯》2期2004年1,新的现实与可能性-城市与农村:当前创作与批评的历史参照,《文学评论》4期2,自远方,《书城》4期3,香巴拉的中国,《书城》6期8,卢舍那《书城》, 10期9, 所谓无词的言语,《现代中国》,湖北教育出版社,10月10, 何为帝国,帝国何为?《文艺理论与批评》6期11, 大雨落幽燕,《作家》,7期2003年1,上海的租界,《书城》 1期2,京华烟云,《书城》2期3,鸟致院 ,《书城》3期4生命的政治——资本主义与疾病,《书城》4期5,这美丽的香格里拉 ,《书城》4期6,“共和”的秘密,《书城》6期7,城市的月亮 ,《书城》9期8,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幽灵?――从市民道德与政治生活解读近期电视剧》,《书城》10期9,文化研究的公共空间:历史与实践的可能性,《上海文学》6期10,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上),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411,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中),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512, 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下),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62002年1,“我没意见”,《书城》1期2,由汨罗江到大泽乡,《书城》4期3,NEW BEIJING 小剧场,《书城》6期4,北京的“后院”,《书城》7期5, “发展靠政策”,《 书城》8期6, 一篇读罢头飞雪 ,《书城》10期2001年1,夜阑卧听风吹雨,《读书》1期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中关村,《天涯》1期3,世界体系中的法国大革命,《天涯》,1999年1, 全球化,还是资本主义?《二十一世纪》(香港),4期2, 我们是否要接受一个同质化的世界?《二十一世纪》(香港),8期3, 吁请一种有活力的文学思想,《上海文学》,2期4, 强劲的思想激活现实,《亚洲周刊》11期5, “资本”等于“自由化”吗?《科学时报》1月3日1998年1, 市场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批评的困境,《天涯》1期2, 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背后,《天涯》5期3,中国当代文学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位置,《战略与管理》5期4, 我的大学逻辑,《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4月30日5, 相约98,告别98:就当前中国思想论争答朱学勤先生,《中国图书商报》,1998年12月31日6, 一九一五,复辟时期的文化界,《读书》5期7, 有话好好说,《读书》8期8,“历史进步时代”反思的可能性,《读书》1期1997年1,从文学史到思想史,《当代作家评论》2期1996年1,平原忽兮路超远――陈平原的学术史研究管见,《当代作家评论》3期2, “理论还有什么用?”──我看“当代理论”,《当代作家评论》2期3,中国现代性修辞方式的建立及其批判,《战略与管理》2期4,谢冕的“现代”,《文艺争鸣》4期5, “大悲”:“民间社会叙事”的失败与张爱玲小说的意识形态性,《人文杂志》3期6,春花秋月何时了――鸳鸯蝴蝶派与文化生产的近代兴起,《作家》1期1995年1, 清华问学录――关于中国新文化研究的范式问题,郑敏、韩毓海,《上海文学》9期2, 几度风雨海上花――新感觉派的兴衰与中国的现代性,《上海文学》5期1994年1,“和平年代”――走向一种“新历史主义”?《当代作家评论》5期3,钱钟书的天才,《当代作家评论》4期4, “现代性”与“现代化”,《学术月刊》6期5,王朔与当代文学的转型――90年代“市民社会”话语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季刊》7期1993年1,“历史”·“意识形态”与被冷落了的传统――读《蒲桥集》琐记,《当代作家评论》1期2,杰姆逊的文化企图――评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和“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上海文学》3期1992年1,大地梦回——《呼喊与细雨》的超验救赎意义,《当代作家评论》4期2,“悲剧的诞生”与“谎言的衰朽”——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及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问题,《当代作家评论》2期1991年1,新文学的宏观视角——论中国新文学的三次语言革命,《当代作家评论》2期2,人活天地间——《泥日》随感录,《当代作家评论》5期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长江师范学院位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其前身是1931年兴建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77年建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涪陵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和涪陵 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准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在地方文化的浸润孕育下,长江师范学院承袭“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形成了“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校现有李渡、江东和建涪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9.44万平方米(1,642亩),建筑面积达50.7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49万元。建有校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系共管实验教学中心6个及各类专业实验室3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97个。有1000座的语言实验教学中心,11间现代化微格训练室。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有藏书157.09万册、CNKI数据库1,564.5万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检索数据库25.88万条。校园网光缆22.5公里,信息点12,153个。建有篮球馆、体操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体育设施完备。 学校现有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9个二级教学单位,设有3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学、理学为主,多学科相互融合、各具特点,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重庆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扶持学科8个。现有市级精品课程7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4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41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75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43人,副高职称的19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69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146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9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4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38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带头人15人、学术带头人50人、中青年学术骨干30人。另有兼职教授26人,外籍教师5人。 学校现有科研机构14个,其中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报》两种全国公开发行报刊和《三峡教育论坛》、《乌江论丛》、《巴渝教育探索》等重庆市内部连续出版刊物。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特色明显。2004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117项。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7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689篇/件,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784篇/件,被SCI、EI、ISTP收录3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篇。获省部级以上奖55项、区级政府奖29项。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827人,其中,本科生10,702人。1977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4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称,学校因此被誉为“培养‘三区’教育子弟兵的摇篮”。近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珠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100多项、市级奖300多项;先后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集体奖40多项,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个人300多人次。 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常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2004年开始招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斐济等国的留学生,是重庆市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三年来,学校先后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活水女子大学、美国查尔斯顿大学以及泰国38所皇家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交流和合作,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20人次。 学校是“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先后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校园网络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集体”、“重庆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戴伟 校 长:彭寿清副 校长:傅之平副 校长:彭规荣副 校长:傅显捷党委副书记 :王官成纪委 书 记 :卢吉庆 [编辑本段]【校 训】学高身正 敬业自强学高身正。“学高”,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后学的师表。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师者惟有“学高”方可“传道、授业、解惑”。“身正”,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在思想、行动、待人方面要光明正大,成为社会的楷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师者惟有“身正”方可立己树人。“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其之所以为“师”的根本所系。“学高身正”充分揭示了德与才的内在统一,它不仅是教师从教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也应成为大众的楷模;而且也是学子从学与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学子在学校里既要学业有成,更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学高身正”作为我校校训,是学校师范性质的精神阐述,也是实践“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认同。既具备渊博的学识,做知识传授者;又具备高尚的师德,做道德引导者。敬业自强。“敬业”,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指严肃认真地干好本职工作,对学业﹑职业﹑志业均应敬而重之,且要立志全力追求自身能达到的事业顶点。“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人应自强不息,保持顽强的进取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一种“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的无畏精神。“敬业自强”作为我校校训,要求广大师生时刻体现出对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自觉认同,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在气节、操守、品德等方面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不懈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丧失信心,力求精益求精。 [编辑本段]【办学理念】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育人为本。从教育的意趣上讲,育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教育的机器;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它要求学校把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质量为先。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优秀人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永远的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反映人的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质量为先,就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基、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本,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重学崇术。“学”是为了“求知”,即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法则及其抽象理论。这是一种“为学问而学问”或“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其旨趣是“求真”;“术”是为了“求用”,即为人类、为政治、为现实服务。这是一种“为实用而学问”的态度,其目的是“求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以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根本,“两者并进始可”。“重学崇术”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术并举:既注重学理的探索与习得,又崇尚学识的实际运用;既重视学术的生成与完善,又推崇学术的实践与转化。所谓“学随术变,术因学存”。“重学崇术”还倡导教师共同营造钩深致远、精进学业的学术环境和教学环境,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尚知笃行。尚知,崇尚知识,尊重知识,进德修业,使学有所得。笃行,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见之于行动。只有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才干、增强能力。子曰:“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又云:“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笃行是有无所学,或学而有无所得的最后检验和落实。“尚知笃行”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意即广大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问学、身体力行,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知行合一。 [编辑本段]【优秀校友】宋剑华 1955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我校中文系78级学生,现任暨南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剑华1988获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2000年获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起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海南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教授,海南省跨世纪人才;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导师,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带头人之一,“芙蓉学者”候选人;2004年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顾问兼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王瑶学术基金奖”专家评选委员会成员。谭大辉 1963年4月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我校中文系82级学生,校采石文学社首届理事会理事,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书记、南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正厅级)杨宏伟 1964年6月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我校中文系81级学生,经济师,历任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涪陵区政府秘书长、重庆市涪陵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现任重庆市黔江区区长(正厅级)冉冉 原名冉艳丽,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我校中文系82级学生,校采石文学社首任社长。1999年西南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结业。先后在长江师院图书馆、涪陵文联《乌江》文学杂志、重庆《红岩》文学杂志工作。现为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红岩》文学杂志副总编辑,副编审。重庆市政协第二届委员。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集《暗处的梨花》、《从秋天到冬天》、《空隙之地》先后获1997年台湾薛林怀乡诗奖、2002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04年首届艾青诗歌奖。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不错。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515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468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487人,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全校固定资产总值为80500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20815万元,图书馆藏书30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83万册)。建立了覆盖全校的万兆校园宽带网和佳木斯大学网站。学校编辑出版的《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佳木斯大学自然科学学报》、《黑龙江医药科学》三个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采取了"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双专业制"、"导师制"等措施。确立了加强教学科研工作的"八大体系建设",即:专业培养体系、学科建设体系、师资提高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支持保障体系、学生指导体系、校园文化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构建起我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框架。学校注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毕业生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积极实行开放式办学,将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贯穿于学校的办学宗旨中,与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印度、巴基斯坦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进行科研学术交流。现有511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教育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研中心(所)6个,校级研究所(室)69个。 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耐磨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生物医学材料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儿童神经康复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生物药制剂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其他省级科研机构(6个):耐磨材料工程技术黑龙江省高校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黑龙江省小儿神经疾病研究所、黑龙江省药学研究所、口腔医学研究所、医学遗传学研究所、低温研究室校级科研机构列表 伦理研究所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所教育与心理研究所学科交叉与创新研究中心应用数学研究所光电子材料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史传文学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应用语言研究所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体育科学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研究所应用铸造研究所工程技术研究所农机研究所电加工与机电控制技术研究所液压技术研究所机电工程技术研究所安全监测与智能控制研究所中药分子药理研究所内分泌研究所预防医学研究所药物检测和毒理研究所寄生虫病研究所神经内分泌调节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资源与生药鉴定研究所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经济植物研究所应用昆虫研究所成人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呼吸疾病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软件工程研究所科技情报咨询研究所图书资讯与档案研究所除雪设备与技术研究所实验动物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室外国文学研究室日本语语言文化研究室俄语语言文化研究室英语语言文化研究室信号处理与应用研究室人工智能与控制理论研究室血管淋巴研究室病理研究室免疫研究室微生态研究室电生理研究室社会医学研究室分子诊断研究室心血管疾病研究室骨显微外科研究室计划生育研究室消化道疾病研究室比较教育研究室学前教育研究室司法鉴定研究室 ●科研项目2010~2013年,学校获得各级各类项目117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2项,包括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863计划项目(合作)5项、国家基金23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合作)2项;省部级课题71项,包括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4项、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1项、省自然基金55项、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6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0项。厅局级项目261项;市级项目334项;横向合作项目26项,同时逐年增加学校的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经费总量显著增长。 获奖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喜树碱衍生物高效提取工艺”(史权、2005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汇总表(部分) 序号作者成果名称评奖时间获奖等级所属单位1邢容赫哲族猛恶情感蕴涵初探2011一等奖音乐学院2马秋平中国当代画家典藏.马秋平2012一等奖美术学院3张思凯浅谈现代纤维艺术2012一等奖美术学院4邢铁红赫哲族民间音乐“嫁令阔”在歌曲创作中的应用2010二等奖音乐学院5王锐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研究2010二等奖美术学院6刘向阳如何把握二胡作品的演奏风格2011二等奖音乐学院7张玉春赫哲族和侗族民歌传承现状2011二等奖音乐学院8付蕾关于钢琴踏板技巧的规范作用2011二等奖音乐学院9李莉声乐学生的舞台实践与表演2011二等奖音乐学院10苏云龙解构传统的当代院体花鸟画2011二等奖美术学院11宋丽荣谈姚舜熙工笔花鸟画构图上体现的平面构成因素2011二等奖美术学院12徐冬先明清以来中西文化撞击下的艺术交融研究2011二等奖社科部13王晓丹唐寅人物画论略2011二等奖美术学院14楚金波希腊神话研究2011二等奖人文学院15杨弘关于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儿的研究报告2011二等奖理学院16高春燕先秦战争文体叙事初探2011二等奖人文学院17高立丽汪立三钢琴音乐作品研究2012二等奖音乐学院18任建华东北秧歌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012二等奖体育学院19刘军小品文本中喜剧性构成方式2012二等奖人文学院20赵起构成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2012二等奖美术学院21邹佳呈伊壁鸠鲁正义观解读2012二等奖科技处22韩再峰欲望的挣扎道德的坚守2013二等奖人文学院23郝伟智中国风格钢琴音乐2013二等奖音乐学院24李春霞论红楼梦中疾病描写的作用2013二等奖人文学院25潘翠云民间文学艺术版权保护法理探析2013二等奖科技处●学术论文2010~2013年,学校共发表学术论文5877篇,被SCI、EI、SSCI、ISTP、CSSCI等收录428篇,出版各类专著474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8项。共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合计253项,其中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8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厅局级成果奖励32项、市政府成果奖励217项。 学术期刊 《黑龙江医药科学》(CN23-1421/R)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佳木斯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杂志前身为《佳木斯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72年,经原国家科委批准,自1998年6月更名。《黑龙江医药科学》现以反映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中的最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为主要办刊宗旨。交流学术理论,传递科技信息,促进医药事业的发展,本刊设有调查与实验研究、技术与方法、临床研究、病例报告、医学护理、综述讨论等栏目。曾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即执行优秀期刊;被中国知识基础工程(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列为统计源期刊,先后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系统(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中心、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科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现被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分册、中国药学杂志文摘、中国医学文摘等国内重要的二次检索刊物收录,并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主要栏目有哲学政法、经济管理、语言文学、历史文化、教育理论研究、学科教学研究、信息传播等。特色栏目“三江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曾获得“全国优秀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栏目”奖。获“首届全国优秀社会科学学报”奖,并在第二届(2003年)、第三届(2006年)、第四届(2010年)连续获得此项殊荣。主编薄刚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学报优秀主编”。2008年,主编薄刚被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授予“全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CN23-1434/T)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佳木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反映佳木斯大学的科研成果及学术动态,同时刊登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优秀学术成果。优势栏目涵盖材料科学、药学、化学、农机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计算机、生命科学等领域。为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刊源,《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刊源;同时是全国报刊索引刊源、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刊源、《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2000年被评为全省优秀科技期刊,在首届全国《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5年在黑龙江省第8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馆藏资源 截止2012年末,图书馆藏书373万册(其中,纸质文献236万册,电子文献137万册),网络数据库13个,全文电子期刊2.4万余种。

好。根据百度百科资料,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类期刊,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扩展版来源期刊,所以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佳木斯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

佳木斯大学(11444) 一、简介 佳木斯大学是黑龙江省省属高校中规模较大、学科齐全、综合实力较强,融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8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4.2万平方米,学校校园环境舒适、优美。设有九个学区和一个高科技园区,下设20个学院和2个直属系。此外,卫生部康复人才培训中心和黑龙江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及佳木斯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也座落在校内。2003年挂牌成立佳木斯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唯一经营司法鉴定事宜的社会服务部门。学校现有49个系部、80个本专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教育、法学、历史、管理等九大学科门类,其中有国家级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10个校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重点学科28个;省级重点课程13门、50门校级重点课程;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有2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4837人(校本部2838人,三个附属医院1635人,附属工厂364人),其中教授286人,副教授824人。建校以来,已培养和输送了37万多名毕业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0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11140人,来自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全校固定资产总值为52392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12万元,图书馆藏书118.4万册。建立了覆盖全校的校园宽带网和佳木斯大学网站,学生可在寝室上网学习,查阅资料。学校编辑出版的《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佳木斯大学自然科学学报》、《黑龙江医药科学》三个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设有32个研究所(室)。近年来每年出版学术著作100多部,发表论文1200多篇,并承担了“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一项。共获130多项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和150多项优秀成果奖。此外,学校还设有附属中小学、三个附属医院和三个附属工厂。 学校招生数量和招生范围逐年扩大,2004年将招生5800人(其中本科4570人),将在北京、上海、河南、湖南、广西、辽宁等30个省(市)招生。 佳木斯大学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采取了“弹性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双专业制”、“导师制”等措施,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九九八年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军训试点院校和培养高水平动动员、艺术特长生基点校,200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基点校。2004年全黑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我校举行。据2003年9月,中国高等教育网站统计,我校在全国非重点院校中,学生质量情况排名11位。正是由于我校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好,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需求,所以多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都比较高,特别是面对1999年扩大招生后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和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我校本科学生一次就业率仍达73%(在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工作的还未统计在内,占16.2%),排在黑龙江省高校的前列。 学校设有综合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单项奖学金、恒安集团奖学金、日中友好协会奖学金、神内良一奖学金、上海佳吉物流公司奖学金。为帮助困难学生,学校设立助学金、勤工俭学专项基金和特困生专项补助基金,并积极实施特困生、贫困生贷款,解决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学校还与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英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4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进行科研学术交流,现有日本、俄罗斯、加拿大、菲律宾等国专家在校任教,现有长短期在校学习的日本、俄罗斯、韩国留学生近百名。学校党委1999年—2003年连续三届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2002年学校跨入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行列。如今佳木斯大学已经基本完成了一所教学型大学的建设,下步要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力争用10—20年的时间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高教发展态势,全校师生员工正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佳木斯大学建成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专业设置 (1)本科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生物技术、园林、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英语、日语、英语(师范类)、俄语(师范类)、俄语、旅游管理、美术学、绘画、音乐学、音乐表演、体育教育、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包装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通信工程、药学、制药工程、化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土木工程、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工艺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 (2)专科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物流与仓储管理、医药营销、动物医学、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物业管理、电子商务、建筑装饰工程、电子政务、金融与保险、机动车检测与维修、电子信息技术、医学整形与美容、口腔修复技术、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英语教育(师范类)、美术教育(师范类)、计算机科学教育(师范类)、法律、安全保卫。 三、2003年各省录取分数线 省份 理科 文科 省份 理科 文科 黑龙江 418 450 北京市 398 424 天津市 393 433 河北省 469 496 山西省 440 473 内蒙古 399 464 辽宁省 文理综合455 吉林省 380 380 上海市 338 338 江苏省 文理综合453 浙江省 459 500 安徽省 431 463 福建省 431 465 江西省 463 480 山东省 465 507 河南省 文理综合533 湖北省 468 489 湖南省 458 530 广东省 文理综合553 广西 文理综合573 重庆市 391 482 四川省 430 463 贵州省 354 470 云南省 文理综合357 甘肃省 412 474 青海省 276 355 宁夏 361 412 四、联系办法 地 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学府街148号 佳木斯大学网址:; 招生办网址:http://www.jmsuxgb.org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8618158 邮政编码:154007

江科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江苏科技大学有4个校区,分别是东、南、西、新校区。校区地址分别为,东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

南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南徐大道中段,西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四摆渡,新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长香路。

江苏科技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的普通高等学校。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和张家港校区以及上海办事处,占地2482亩。占地2350余亩的镇江市丹徒新区十里长山新校区正在全面建设之中。

学校学术期刊主要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外船舶科技》、《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江苏科技大学不错,是双非一本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B类建设高校。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拥有镇江长山、梦溪2个校区和张家港校区以及上海办事处,占地3979亩;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2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700余人,本、硕、博学历留学生600余人;有教职工2200余人。

江苏科技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有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3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5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蚕业服务,形成了船舶、国防、蚕业三大特色,形成了本、硕、博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大学。 源自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经历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时期,1970年迁至镇江,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1999年学校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蚕业服务,形成了船舶、国防、蚕业三大特色,形成了本、硕、博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行业特色型的大学。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现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南校区含独立学院——苏州理工学院镇江校区)和张家港(含苏州理工学院)校区,占地2500余亩。现有北京研究院,上海研究院,浙江研究院,泰州船舶研究院以及驻上海办事处,固定资产总值10亿元以上,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938亿元, 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近13000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8万册,电子图书53万多种。学校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并建立了多校区联网的图书管理系统。 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140名,有教授141名,副教授307名,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8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省优秀学科带头人3名,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人选等达112人次。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9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8名,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4个。2000年以来,获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名,江苏省劳动模范1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1名。 学校现设有15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含方向),学校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博士二级学科授权点6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2个,硕士二级学科授权点48个,10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物流工程专业硕士、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特色建设专业;拥有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畜牧学)、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9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先后获多项省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蚕业服务,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法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源自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经历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时期,1970年迁至镇江,先后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镇江船舶学院、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苏科技大学。期间,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 并入,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与学校合并,目前,学校正在为建设特色鲜明、在船舶工业及相关行业内知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多科性大学而努力。 学校现设有14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0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特色建设专业;拥有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1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省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9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先后获多项省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学校办学条件优良,现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南校区为独立学院-南徐学院)和张家港校区,占地2500余亩。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070余名,有教授138名,副教授378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研究生2400余人(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通本科生2200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300余名国防生在读。学校现有纸质图书165万多册,电子图书53万多种。学校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近三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47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20项;获得科研经费2.8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7000余篇。学校不断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常石造船株式会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20多项,年奖助学总金额近1600万元。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1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在近八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江科大人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展望未来,江苏科技大学将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水平提升,力争早日建成一所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多科性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邮编:212003TEL: Email:

  • 索引序列
  • 长江大学学报编辑部社会科学版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 江科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