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采纳
其实那个你学好了都行,这两种职业的人,普通水平的太笑清散多,缺就缺在高级人才上!建议你学市场营销,学它了你还可以在校考旅游专业的东西,而且和旅游专碰氏业得到的证书一样!我也是学经济的,应该比你大,我是学正指会计电算化的!
中国的旅游资源无比丰厚,具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1 浅议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创新构想 一、引言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历史相对较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旅游专业在起步较晚的基础上,以“后发优势”的发展理念开始与发达国家旅游管理教育机构进行接轨,借鉴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赛日益频繁、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等等,这些因素对当前以及今后的旅游管理教育都将具有深远指导性的影响。 二、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或从积极的角度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组建旅游系(专业)或从消极的角度为某些学科(专业)寻求出路甚至活路而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强行改建旅游系(专业)。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当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很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存在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过窄,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 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造成学不致用的局面。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2] 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相关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多数旅游人才出现了知识体系简单,而较单一的局面,综合能力较差。 三、国外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现状 1.几个实例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历史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显得较为自由和宽松,基本上能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大学在旅游、游憩、体闲研究方面的专业设置上,种类十分多样化,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比较自由,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和德州大学(U.of Texas)同样是旅游专业,两所学校的课程地各有特色,如表2所示。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酒店餐馆管理学院(School of Hotel & Restaurant Management)久负盛名。该校每年向全球招收(主要为欧洲)酒店管理的研究生。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须有5年以上的酒店工作经验,二是现在必须在大型酒店中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学生不脱产,一年两次往返英伦该校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不是满堂灌的上课,而是重点放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和学员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交流中相互大开眼界,触类旁通,取长补短,极富成效。在教学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不死扣现成的专业教材。二是案例教学。三是毕业论文。 2.国际上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一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二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以下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CBET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旅游发展新趋势与形势分析 1.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可以大体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趋势。专业教育是为明天的旅游管理培养人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必须具有超前性。旅游管理当前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首先,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再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化、多元化。此外,策略和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形势分析 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是改革我国旅游管理及其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和依据,真正影响旅游发展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必将同时带来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全球化”“创新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思路拓展了很好的素材。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学校传授的知识从数量和时效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如今,高等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职业“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的开始,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应偏向于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技能和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尽快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管理学科历史较短,又是依托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加之知识构成日益综合化、多元化,使得其学科特点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明晰其庞大知识群的硬核所在,只有抓住这一本源的东西,以此为基础,营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其科学性,确定其独立的职业地位和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维护和提高其专业竞争力,巩固其专业地位,使核心的课程加以确认,这样,专业的设置就可以围绕它,根据社会变化及时、稳妥地做出调整,毕业生也就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市场,从长远看,专业才会更具后续竞争力。 2.积极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使其从宏观到微观更趋于合理 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地区结构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调配,进一步完善从专业重点大学到地方院校的区域合理布局,针对当前形势,应重点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专业教育;形式结构上,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职业再教育、决策层的培训以及普及型教育等。 3.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接轨 目前,国际旅游的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产生世界旅游的“亚太世纪”,这一总体变化,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与此同时,在国内,旅游业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带动局部区域和城市起飞,影响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产业,“其地位日渐显著”。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与机遇下,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必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旅游人才的规划、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方面。它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知识面广、勇于进取、开拓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很强的服务人员,并且还应有良好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使旅游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达到国际水准,必须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操作技能,适合国际化大生产,政治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旅游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超前,要广泛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旅游业是1978年后开始的,至今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对这点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广泛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道路[4]。 4.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 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要走多渠道培养人才的道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使其逐步提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注重整体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旅游教育与培训除重视正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外,也要重视大量成人教育、职业再教育等业余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应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面对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京高等教育,1999(2). [2] 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 [3] 罗明春,钟永德,袁建琼.论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求索,2004(12). [4] 田里.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1997(2).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2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社区生态旅游也正逐步发展起来,市场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三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希望给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把生态保护与发展旅游以及社区参与有机地统一起来。但是在社区发展生态旅游或多或少会损失社区居民使用当地资源的权利,如果处理不合理则有可能引起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要关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关注社区的和谐发展。探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就是指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它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模式,也是一种更加人文化的生态旅游。是以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自然特色为目的,在重视对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并且要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它所强调的是社区在生态旅游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和居民是开发的主体,也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者。因此,对于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非常重要,它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新的形势下,缺乏人文精神 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缺乏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游客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在未开发社区旅游之前,居民的生活往往是以传统的经济、社区活动为主,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之后,居民由于利益的吸引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但是却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人文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标志,因此人文精神的缺乏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 就目前而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是以政府管理或者旅游企业管理为主,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往往没有多少决策权,可见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同时,这极易引起与社区居民的矛盾,不利于其稳定的发展。因此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让社区居民也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中,是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三)存在诸多运作的弊端 旅游业本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期较长的产业,要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效益综合起来考量[1]。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一些企业或着个人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往往违背了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理念,只关注经济效益,这非常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就时下而言,很多地方宰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相信,这样下去是会影响景区的长期发展的。 三、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多,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认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包括:①自然资源的利用(土地、水、能源);②保护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的多样性;③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固体、液体废弃物和大气排放);④重视当地文化的完整,要避免给当地文化带来负面影响;⑤保护自然、人文遗产;⑥使用当地的技术和产品;⑦处理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⑧社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科学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方法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社区生态旅游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科学以及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比如,把门票以及其他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反馈给当地居民,政府作出努力保障居民的利益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好的经济收益。笔者就曾去过这样的景区,景区内部随处可见居民在社区内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通常价格合理公道,既体现了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当地的特色,这样的景区人们愿意前往。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与企业联手,给居民提供一些贷款来开发旅游项目,当然项目的开发要运用当地的产品和技术。 (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是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的。笔者为了切实保障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景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方式上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听他们对于开发旅游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把他们的要求都综合考虑起来;其次为了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来通知一 些重大事宜或者相关制度等等。最后,对于在景区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居民与游客的矛盾,居民与企业的矛盾,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虚心听取居民合理的诉求,并及时解决。 (三)加强社区居民的旅游知识 一般开发社区生态旅游的地方,都是老人孩子多,青壮年劳动力很多都在外面 工作,而这些居民由于自身 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旅游知识比较匮乏。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定期对居民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使居民对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对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导游服务等技能进行培训,当游客进入到某栋老宅子后,居民能详细为游客讲解房子的历史。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旅游 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对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 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很多地方的 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相关问题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强对社区生态旅游的探索,切实地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为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等于为一些旅游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象征主义作为文学创作方式被提出于十九世纪的欧洲,象征主义文学由此诞生。英美作家以象征主义为理论基础展开创作,促使英美文学进入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高峰期,推动英美文学的发展。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氛围中,现实责任和浪漫激情的对撞,为读者揭示美丑对立的世界现实,充分彰显文学作品的理想碰撞和核心理念,以象征主义理念为指导对文学作品展开深刻的构建和探究,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高效性、艺术性和审美情趣,达到推动文学发展和创新的目的。本文将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参考,对象征主义在英美文学中的应用展开深入分析。关键词:英美文学;象征主义;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2引言:象征主义是英美作家在创作中应用最广泛的写作手法,英美作家在创作中普遍通过隐喻、暗示和象征等手法进行诠释和彰显,从而提升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内涵。研究象征主义在英美文学中应用,对于精准掌握象征主义理论和内容具有关键的推动价值,能够为作家未来的创作奠定基础、提供理论支持。象征主义的存在,是作品实质得以深刻揭示和全面阐述的因素,从而陆续加深作家对生命和生活的领悟,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审美体验和心理感悟,有效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一、象征主义(一)基本内容和特征象征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由于对社会现实的不忿,通过象征的写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寄托个人理想[1],表现个人情感的一种写作形式。象征主义不故作晦涩、不过度明朗、亦不过度夸张,以晦涩和明朗的平衡为特征,给读者一种扑朔迷离、半明半暗、似懂非懂的阅读体验,具有强烈的深刻性和现实性。因而,象征主义理念融入绘画、诗歌、散文等各种艺术流派中,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作品的文化内在,彰显强烈的深刻性和思想性。(二)理论基础象征主义理论体系由前象征主义和后象征主义构成,“象征主义应和论”由前象征主义提出,而后象征主义重点强调作品中蕴含的病态美,重视创作手法的应用,以求凭借暗示和象征的方式建构意象[2],提高作品自身的象征成效。象征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文学创作的成功,在创作中循序形成法国和其他欧洲大陆等象征主义流派,并延伸到艺术、戏剧、文学、美学等多种学科中,从而强化象征主义的具体应用和实践,影响未来的文学创作。一言以蔽之,象征主义具有通感批评、思维性、片段性等特质,从而提高象征主义的理论内涵,为未来的文学创作奠定基础。二、英美象征主义文学英美象征主义文学在象征主义文学流派中极为重要,分析英美象征主义文学对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价值,且象征主义与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都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能够推动文学的发展与传承、指导文学创作,为未来的文学发展提供指导和范例[3],对文学领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透过英美象征主义文学,能够达到深度探究作品本质和文学内涵的目的,察觉象征主义理念的踪迹,凭借象征主体表现手法,可以深度诠释文学发展的实质内涵,强化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容。前象征主义分为马拉美、兰波、魏尔伦时期和波德莱尔时期,主要表现在重新把握文学特征和重新诠释文学实质,以求从侧面深入诠释新的文学特征,高效掌握文学的实质和内涵,具有强烈的朦胧感、隐喻性、神秘感和暗示性,彰显文学张力。后象征主义是英美象征主义文学新的创作高峰[4],20世纪20年代是英美象征主义文学的第二个新高峰,英美象征主义文学在这一时期融入理想文学精神,更加关注文学的哲理性和宗教性,彰显兼收并蓄的文学内涵和特质。总而言之,后期象征主义文学创作中过度重视宗教文化和文学作品的有机融合,从而创建健全的象征主义文化系统,完美融合象征主义文学、宗教文化、历史典故等,以此提高英美象征主义文学的哲学性和艺术性。三、基于《了不起的盖茨比》,探究象征主义在英美文学的呈现(一)象征主义在颜色方面的使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对颜色的使用耐人寻味,富含深意,凭借颜色营造浪漫的气氛,使某种特定的颜色与盖茨比的内心世界、命运和性格之间形成密切关联,用凝练的文字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融入故事情节中。绿色也许是最具生机的颜色,在各种文化中象征着生命,而作者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以盖茨比眺望一束绿光作为开头,也作为结尾,表明盖茨比看见爱情和生活的希望,虽时隐时现,但萦绕心头不可磨灭,如灯塔般照耀盖茨比前行的方向,给他动力[5],而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隐藏在浪漫之后的冷漠和残忍开始突显,作为故事结尾的那束绿光,更像是一抹虚假的幻想,作者在此处为绿光赋予深层次的象征,如盖茨比人生中遍布的荆棘、讽刺,终将以悲剧结尾一般,在现实的阻碍下,唤起美国民族狂热激情的“美国梦”终究因脱离现实而难以实现。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神圣、无暇和纯洁,而梦中情人就该是这样,如白玫瑰,故女主人公黛西出场时身着白裙,犹如身披白纱,黛西若有若无地站在白窗帘后,作者的描述为读者展现生动的画面,营造浪漫的氛围,然而,在黛西与丈夫的争执中,白色不再纯洁,隐喻黛西在婚姻中的无助和苍白,当黛西面对盖茨比的财富生出贪心时,白色又隐喻黛西思想的浅薄和空洞,当黛西舍弃盖茨比时,白色又彰显一股死亡和无情的气息。除却家具和服装以外,作者在作品中经常使用白色调动读者的感情,如白色的西装、白色的豪宅和白色的汽车等。而分析各种颜色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出现频率,黄色在文中的使用较少,象征意义以强化对比为主,改变较小。作者在文中用笔触描述极为奢华的生活现象,为读者营造一种黄金版灿烂的视觉感受,比如黛西所拥有的精致的金色的签字笔,彰显黛西虚荣的人物性格,而乔丹出现时使用“金黄色、纤细”来描绘她的手臂,好似于无形中出现距离感。(二)象征主语在地点方面的使用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众多读者都会对作品开篇的地点名称产生疑问和兴趣,即盖茨比和尼克居于“西卵”,汤姆和黛西居于“东卵”,然而,看似住所设置的不同,但作者对方向的选择并非出于意外,分析美国历史可知,“西”和“东”象征两种各异的社会发展模式。《了不起的盖茨比》创作于美国历史转型时期,传统的维多利亚价值体系和生活模式正徐徐瓦解,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模式正处于迷茫且粗糙的探索时期,美国社会各地区的发展程度存在众多差异,“西部”具有显著的殖民地烙印,繁荣程度和商机与东部相差甚远,“西部”民众的思想观念以“清教徒”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主,对于处于迷茫期的青年、少年而言,“西部”相对落后,但这种传统的未被新观念浸染的生活方式能够为民众提供温暖和安心[6]。而“东部”则与“西部”形成鲜明对比,象征机遇繁多的新大陆,社会风气开放,民众疯狂追求财富,且缺乏传统道德的制约,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盛行。显而易见,作者巧用“东西”方向划分盖茨比和黛西的思想境界和社会阶级,“西卵”的住户象征理想主义,但难以摆脱命运束缚的新兴创业阶层,“东卵”则象征唯利是图、家世显赫的“贵族”阶层,恰巧符合角色命运的安排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东西”之间的海湾则象征两个阶级间难以跨越的天堑,而盖茨比多次隔海眺望,好似希望,但实际是人物悲剧命运的预兆。(三)象征主义在叙事方面的使用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重点通过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彰显象征主义的使用。第一,作品中的叙事者是性格随和且与各个角色存在关联的尼克,而非主人公盖茨比。在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理想客观的人物作为叙事者是文学创作中的常用手段。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巧妙之处在于作者将自身的思想和经历进行分割,分别寄托在盖茨比和尼克两个主人公身上。出身平凡的菲茨杰拉德同样爱上地位悬殊的富家女,导致婚姻由于他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而富含悲剧色彩,是盖茨比形象的灵感源头。而兼顾参与者和旁观者角色的尼克则隐藏极深,人性充满矛盾,且作者生活于纷乱的社会转型期,曾经的迷茫叛逆和洗净铅华的世故难以使用单一的手段阐释明了,故两个角色“各尽其责”,保障故事叙述的清晰度,展现作者的成长和蜕变。读者在阅读中,能够领会作者的用意,悲剧的盖茨比和理性的尼克象征作者的双重人格。分析叙事时间,作品以情节的推进为参考,将片段式的倒叙插入特定的时间点,在倒叙前设置悬念,比如在车祸后,现场的描述过程中促使读者认为盖茨比是肇事者,而以回忆的方式阐明真相彰显盖茨比为爱奉献的崇高品质。叙事时间的错综复杂,使故事极具戏剧性,能够调动读者的阅读欲望,精妙的是,作者将故事设置的丝丝入扣,这一擘肌分理的复合式叙事方式是作品成为经典的关键之处。四、结束语在时代进步和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文学创作方式和题材也得到充分发展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学发展新思潮的产生,从实质上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内涵。象征主体文学的飞速发展,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人类自由情感和自由意志的追求和彰显,为作家实现生命体验、寄托思想情感奠定基础,以此达到作品和心灵的交流。犹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与作者本身的经历密切相关,文学意义和生命实质的密切关联,达到文学服务情感的目的,彰显文学的价值和实质。参考文献:[1]董存纯,王敏(指导).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意象看美国梦的幻灭——以“绿灯”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9:110-110.[2]欧叶叶.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绿灯”的象征意义[J].参花:下,2019:77-78.[3]蔡育红.《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寓意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9:87-89.[4]张阳.《小镇畸人》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比较[J].文学教育(上),2019:76-77.[5]方明.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9, 034(005):47-52.[6]魏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道主义伦理解读[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49+98.
党总支书记、校长:骆朝晖,男,196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2年7月在东至县查桥中学任教;1983年3月至1990年6月在东至县第一中学任化学教师、教导处副主任;1990年7月至2001年7月在东至三中工作(期间1997年被评聘为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先后担任政教处主任、教导处主任、副校长等职务;2001年8月任东至县第二中学副校长;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任东至一中校长;2007年3月任东至二中校长、党总支书记。副校长:何浩峰,男,1964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东至县,安徽省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池州市三届人大代表,东至县第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池州市首届名校长工作室挂牌校长,池州市中小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东至县首届“杰出教师”。1985年被分配到东至二中任教。先后担任英语教研组长、教导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等职。2009年9月,调任昭潭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2015年9月,调回东至二中任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2004年9月—2005年1月,在上海闸北区风华中学挂职校长助理。2008年10-12月,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在上海华东师大举办的第36期校长培训班课程的学习并获结业证书。因表现突出,2002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4年被评为池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东至县“杰出教师”,2007、2009、2011、2013、2015年分别被评为“池州市学科带头人”,2008年获得“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园丁奖”,2009年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同年获池州市首届“文明市民”称号,2011年3月获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称号。2002、2008年两次担任安徽省特级教师业务考核评委,2014年7月担任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候候选人评委,2015年9月担任池州市中学高级教师评委会主任。他主持的省级立项课题《反思性中学英语教师的行动研究》于2015年8月通过了安徽省教育规划办公室的评审并结题。此外,近几年,他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种学术期刊上,题为《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发表于《中小学校长》2014年第1期(P40-41);题为《影响山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研究》发表于《中小学教育(研究版)》2013年第7期(P59-61);题为《“导师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于《中小学校长》2012年第7期(P19-20);题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环节的有效策略运用——以2011年安徽省第十批特级教师考评课为例》发表于《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P159-160);题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While-reading环节案例反思》发表在《中小学教育》2015年第5期(P20-21);题为《反思性中学英语教师的特征研究》发表在《池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P157-158);题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Post-reading环节案例反思》发表在《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12期(P59-60)。副校长:朱志亭,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同年8月分配至东至二中任教,长期担任高中地理教学工作,1996年底任校工会副主席,2001年11月任校政教处主任,2009年9月任东至二中副校长。副校长:周启志,1993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学历为本科,学位为文学学士。2001年1月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研究生,2004年1月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1993.7-2009.8月在东至三中任教高中语文,先后担任过校“冬青”文学社社长、教工团支部书记、教导处副主任。2009年9月调入东至二中,现任东至二中副校长,兼任东至人大常委、县检察院人民监督员。任教17年以来,先后获得以下表彰:2000年10月,被评为池州地区第二届教坛新星;2005年10月,在东至县“名师兴教”工程评比中获“教坛新星”称号;2008年12月被评为东至县先进教研个人;2009年6月获“池州市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副校长:吴秉华,196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自学本科毕业。1988年6毕业于东至县教师进修学校普师班,先后担任利安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2004年12月任花园中学校长,2008年8月调任葛公中学校长,2009年9月调任东至二中副校长兼初中部校长。 他于 2003年9月被中共东至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2004年2月被市教育局评为“教育管理先进个人”。2005年被池州市委、人民政府年表彰为“池州市先进工作者”。2007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
【著作】 1996 东大图书公司[台湾] 胡宏 2000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香港] 湖湘经世名贤传[第一主编] 2003 岳麓书社 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 2004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第三主编] 2008 岳麓书社 胡宏著作两种[点校] 2010 岳麓书社 王立新讲《论语》——圣者凡心 2011 岳麓书社 天地大儒王船山 2011 中华书局 时代人物各风流[第二主编] 2011 中华书局 知识人是三大调[第二主编] 2011 中华书局 传统与现代之间[第二主编] 2011 中华书局 人文主义力量[第二主编] 2012 岳麓书社 理学开车周敦颐 2014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与道偕行:纪念游建西先生[第一主编] 2014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从胡文定到王船山:理学在湖南地区的奠立与开展 【论文】 时间(期号) 刊物 文章 1986(S2)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司马迁的历史通变思想探讨 1997(2) 船山学刊 从胡宏到船山——看湘学经世特点的形成与转型 1997(6) 湘潭大学学报 从《知言疑义》的产生看胡宏对朱熹的影响 1998(6) 湖湘论坛 湖湘学派的经世思想——胡安国父子的“经济”之学 1999(1) 湘潭大学学报 三“天”归一——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凝缩 1999(3)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胡宏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999(6) 湘潭大学学报 船山的发现与误读——兼论民族主义之作为动力(第一作者) 2000(3) 湘潭大学学报 兴衰已逝,遗韵长存——湖湘学派及其历史分期 2000(4) 船山学刊 船山人性论及其思想意义 2001(1) 湖湘论坛 胡宏是“超善恶论”者吗? 2001(1) 湘潭大学学报 “湘学”略论(第一作者) 2002(1)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伦理框架内的法治与德治关系——对儒家德治与法治关系思想的选点式研究 2002(5) 文史哲 闽学与湖湘学 2002(5) 福建论坛 易学与儒学完整关系的新探索——评任俊华《易学与儒学》 2002(5) 湘潭大学学报 孔子的仁、礼观念并及儒家的历史命运 2002(4) 船山学刊 胡安国族系考证 2003(1) 湘潭大学学报 湖湘学派与核心湖湘文化——并及湘潭碧泉、隐山湖湘文化资源 2003(2) 船山学刊 理学家兼诗人——曾几的生平与学术 2003(6) 池州师专学报 南泉普愿禅师的人生智慧及湖湘学派与禅宗的关系 2004(1) 湘潭大学学报 胡安国与程门弟子 2004(3)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胡门的向氏弟子 2004(2)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胡安国隐居衡山时期的弟子们 2004(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湖湘学派与佛教 2004(4)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胡安国隐居碧泉时期的弟子们 2004(5) 湘潭大学学报 胡宏论性的层次和特点 2004(4)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如何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以韦政通所著《中国文化概论》为例 2005(9)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跨越历史的心灵沟通——郭嵩焘对王船山的认识和评价 2006(9) 学术月刊 儒家伦理的当下境遇问题 2011(4) 求是学刊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哲学(第二作者) 2011(8) 学术界 论中国哲学最初的“被”冷遇(第二作者) 2011(4) 池州学院学报 个体主体性自由获得的哲学思考(第二作者) 2011(1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宋明理学与儒家精神——记王立新教授的一次学术漫谈(第一作者) 2013(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想给老游唱首歌 2013(5) 深圳大学学报 船山与朱子对王猛的评价(第一作者) 2013(5)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庄子》论“乐”的伦理学内涵(第二作者) 2014(3)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十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第二作者)
你需要论文名字 还是原始文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衣食住行,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各大高校审时度势,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旨在推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满足旅游业岗位的用人需求。笔者从各大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起点和层次各不相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就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09年,在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目前,中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日趋旺盛,目前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旅游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企业不平等的用人制度造成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毕业 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表的蓝皮书表明:中国旅游业收入逐年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的局面,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以及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服务范围较广的产业,就业门槛较低,能够吸纳大规模的毕业生。同时,我国各地区的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也非常大,就北京、上海来说,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均在55万以上,并且现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有一千多个。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大弥补岗位人才缺口的局面,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不愁将来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潜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业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的偏见等因素致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潜流失”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一毕业就能担任管理层职务,这种眼高手低的择业观念,致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是失落。所以部分学生会选择转专业或者是修读双学位来达到将来不从事旅游管理岗位的目的,尤其是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业工作的占总学生规模的不到35%,许多毕业生都从事了不对口的职业,形成了“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就业局面。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亦有困境
一般按照理论上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情况不容乐观的是,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质量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日趋明显。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高校紧跟社会岗位的需求,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远远超出了旅游企业可提供的岗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又是“弱势专业”,许多考生在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或者是“被调剂”的情况下误学了旅游管理专业,结果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入其他行业,未入行,先转行的局面。由于教学模式的缺陷以及学生的个人态度造成了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管理人才时迟迟招不到人或者是招不到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给企业、学校、学生都带来的困惑,陷入了无尽的恶性循环中,这样旅游管理专业会给后来的学子和家长带来这样的影响:学习旅游管理专业难就业、就业面狭窄、找不到工作等等诸如此类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极为不利的负面评价。
二、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现阶段旅游业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合理、不公平
旅游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功利性较强,企图缩减用人成本,因此,招聘人员时过分强调毕业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 经验 或旅游从业经验,完全忽视了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再造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培养下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个原因将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者拒之门外,是否会显得旅游企业不通情达理?旅游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为广大旅游管理毕业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身能力的平台,经过严格笔试、 面试 和考核后择优录取。另外,旅游业的现实情况:管理人员要从服务人员做起,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基层服务人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而且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高校毕业,可是毕业后还是照旧需要从基层干起,不甘于基层等服务客户的工作,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局限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 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的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等同,忽视了毕业后所要从事的是旅游管理职业,而非是旅游本身;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盲目跟风,在校期间只忙着报考旅游证、二级计算机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证书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日后就业用处不大,忽视了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规划,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愿望不强烈。
2.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从事旅游管理的晋升行规无法坦然接受。在情理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在家里被奉为“天之骄子”,可是如果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就要从基层服务员干起,大部分大学生心气高、碍于面子,不愿意从事较不体面的服务性行业,就业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校期间没有从事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大学毕业后无经验之谈,更不要说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提升为正式的管理部门高层干部。
(三)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与社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只是生硬的培养学生,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不负责任,沿袭落后的教学体制,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 教育 体系,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要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而设置,而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外向型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教学阶段,比如在大一、大二年级,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对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学生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另外,教材内容太陈旧,缺乏系统新和创新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
各个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之前,要明确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有紧紧围绕的中心,不至于盲目追求办学模式的创新,而与教学任务严重脱节。值得部分高校的借鉴的是,在国际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当明确,国内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高校,比如旅游教育领域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在校学习-岗位实习等环节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 其它 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那么,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式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第二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想意识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第三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第四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实现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技能的相辅相成。
(二)建议高考生理性报考,招录有行业内就业意愿与行业潜质的学生
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以及“在服从调剂”情况下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对这门专业感到很失落,甚至通过选修双学位或者是转专业来改变自身的未来职业选择。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校要从招生源头做起:首先要宣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比如说酒店服务人员要具备外向型的性格特征,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等情况,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防止考生错报专业,经过正式学习后才发现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其次,教育部和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报纸、白皮书等形式向广大高考学子具体介绍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学生报考志愿提供参考依据,便于考生作出理性的专业选择。这点,各大高校要借鉴旅游教育领域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一,该学校在招生时不仅注重考生的成绩,而且会进行一定的笔试、面试或者电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态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就业方向,反馈给学生专业评估 报告 ,招录有行业潜质与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学生;第二,努力加强专业建设,增强旅游管CENTURY理专业自身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努力将该专业做大做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管理专业。
(三)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设置
高校专业是否成功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课程的设置,其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的架构。目前旅游业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其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与客户进行顺畅的沟通,以及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说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特征相符合,又要具有专业综合性的原则;其次,课程的开设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型,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另外,学校要注重初级阶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学术性的课程,教学理论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克服以往旅游管理专业在大一、大二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应用类课程,重视对学生初级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他方面,要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合理设置涉及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惯例等方面的课程,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岗位,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个人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学校要不惜投入重金邀请旅游业资深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招聘对口教师,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提升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干意识,为竞争激烈的旅游管理岗位降温。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完善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就业或者创业类的指导性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选修课,要增加实战演练性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 文化 氛围,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企业界人士或者校内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做一些创业经验之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保障安全和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在旅游企业兼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 总结 丰富的工作经验;教育部和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筹备的创业基金,拓宽大学生开设特色旅行社、小型旅店筹集资金的 渠道 ;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不要企图毕业后自身的事业能够一蹴而就,要在兼职实践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要甘愿从基层做起,避免眼高手低,在兼职过程总结出旅游管理的新思路,为自身日后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政府要引导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寒暑假大学生实习岗位,维护大学生实习的劳动合法权益,保障大学生在实现期间的人身安全。
(五)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习的平台
目前来讲,校企合作教学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应用的较广泛,旅游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特性,其不需要进行实验研究,也不需要呕心沥血的撰写学术报告,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实践演习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身体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以致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取得卓有成效的形式有多种,笔者从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出发,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旅游院校办学、校办企业等为代表的以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二是合作形式为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顾问委员会等以以实践教学体系为结合点;三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体系上,表现为编写特色旅游教育教材、开展专题讲座、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等。笔者建议从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一是旅游企业根据工作岗位需要与学校共同确定培养对象,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签订订单的用人单位就职,旅游企业也省去了不少人才招聘环节、节约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双赢;二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习场地,还在教学领域开展合作。企业及时的向高校汇报国内外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三是高校投入资金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实训基地,集学校的主体地位和酒店的载体地位为一身。校办企业实现产教合一,既能实现人才培养效益,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六)借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内蒙古 财经 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利用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业认知、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实操技能的锻炼四个方面逐级深入、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帮助毕业生热爱、了解自己的专业,进而乐于走进旅游行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国内外有必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大一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分析学生自身兴趣、 爱好 、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启发学生对职业做出初步的定位,并且为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制定出短期、长期的 学习计划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我个性、能力有了充分的认知;大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增多,再加上学生对工作岗位环境接触的机会较多,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开设一些认知实习课程,促使学生形成对所要从事岗位的初级认知;大三时在课外要延伸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一些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提供实践演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还要建立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走入企业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了解酒店的工作流程,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师资力量对于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提升非常重要,要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就要建立“行业实践+研究平台+创新团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学校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组织教师亲自去观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 市场营销 等机制,教师在亲身体验之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 教学 方法 ,在课堂上才能有机的将这些事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建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建设,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可操作的平台;学校要重视教师与校外先进旅游管理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学校从旅游企业中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业务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相长,在产研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为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努力奋斗。结语: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素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各大高校和教师要高瞻远瞩,站在社会时代发展的浪尖上,打造出一批旅游管理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
[1]范新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5).
[2]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
>>>下页带来更多的旅游管理的论文
中国的旅游资源无比丰厚,具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1 浅议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创新构想 一、引言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历史相对较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旅游专业在起步较晚的基础上,以“后发优势”的发展理念开始与发达国家旅游管理教育机构进行接轨,借鉴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赛日益频繁、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等等,这些因素对当前以及今后的旅游管理教育都将具有深远指导性的影响。 二、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或从积极的角度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组建旅游系(专业)或从消极的角度为某些学科(专业)寻求出路甚至活路而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强行改建旅游系(专业)。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当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很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存在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过窄,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 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造成学不致用的局面。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2] 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相关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多数旅游人才出现了知识体系简单,而较单一的局面,综合能力较差。 三、国外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现状 1.几个实例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历史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显得较为自由和宽松,基本上能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大学在旅游、游憩、体闲研究方面的专业设置上,种类十分多样化,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比较自由,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和德州大学(U.of Texas)同样是旅游专业,两所学校的课程地各有特色,如表2所示。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酒店餐馆管理学院(School of Hotel & Restaurant Management)久负盛名。该校每年向全球招收(主要为欧洲)酒店管理的研究生。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须有5年以上的酒店工作经验,二是现在必须在大型酒店中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学生不脱产,一年两次往返英伦该校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不是满堂灌的上课,而是重点放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和学员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交流中相互大开眼界,触类旁通,取长补短,极富成效。在教学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不死扣现成的专业教材。二是案例教学。三是毕业论文。 2.国际上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一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二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以下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CBET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旅游发展新趋势与形势分析 1.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可以大体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趋势。专业教育是为明天的旅游管理培养人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必须具有超前性。旅游管理当前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首先,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再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化、多元化。此外,策略和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形势分析 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是改革我国旅游管理及其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和依据,真正影响旅游发展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必将同时带来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全球化”“创新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思路拓展了很好的素材。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学校传授的知识从数量和时效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如今,高等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职业“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的开始,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应偏向于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技能和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尽快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管理学科历史较短,又是依托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加之知识构成日益综合化、多元化,使得其学科特点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明晰其庞大知识群的硬核所在,只有抓住这一本源的东西,以此为基础,营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其科学性,确定其独立的职业地位和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维护和提高其专业竞争力,巩固其专业地位,使核心的课程加以确认,这样,专业的设置就可以围绕它,根据社会变化及时、稳妥地做出调整,毕业生也就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市场,从长远看,专业才会更具后续竞争力。 2.积极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使其从宏观到微观更趋于合理 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地区结构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调配,进一步完善从专业重点大学到地方院校的区域合理布局,针对当前形势,应重点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专业教育;形式结构上,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职业再教育、决策层的培训以及普及型教育等。 3.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接轨 目前,国际旅游的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产生世界旅游的“亚太世纪”,这一总体变化,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与此同时,在国内,旅游业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带动局部区域和城市起飞,影响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产业,“其地位日渐显著”。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与机遇下,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必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旅游人才的规划、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方面。它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知识面广、勇于进取、开拓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很强的服务人员,并且还应有良好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使旅游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达到国际水准,必须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操作技能,适合国际化大生产,政治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旅游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超前,要广泛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旅游业是1978年后开始的,至今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对这点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广泛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道路[4]。 4.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 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要走多渠道培养人才的道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使其逐步提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注重整体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旅游教育与培训除重视正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外,也要重视大量成人教育、职业再教育等业余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应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面对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京高等教育,1999(2). [2] 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 [3] 罗明春,钟永德,袁建琼.论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求索,2004(12). [4] 田里.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1997(2).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2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社区生态旅游也正逐步发展起来,市场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三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希望给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把生态保护与发展旅游以及社区参与有机地统一起来。但是在社区发展生态旅游或多或少会损失社区居民使用当地资源的权利,如果处理不合理则有可能引起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要关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关注社区的和谐发展。探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就是指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它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模式,也是一种更加人文化的生态旅游。是以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自然特色为目的,在重视对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并且要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它所强调的是社区在生态旅游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和居民是开发的主体,也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者。因此,对于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非常重要,它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新的形势下,缺乏人文精神 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缺乏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游客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在未开发社区旅游之前,居民的生活往往是以传统的经济、社区活动为主,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之后,居民由于利益的吸引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但是却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人文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标志,因此人文精神的缺乏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 就目前而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是以政府管理或者旅游企业管理为主,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往往没有多少决策权,可见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同时,这极易引起与社区居民的矛盾,不利于其稳定的发展。因此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让社区居民也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中,是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三)存在诸多运作的弊端 旅游业本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期较长的产业,要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效益综合起来考量[1]。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一些企业或着个人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往往违背了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理念,只关注经济效益,这非常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就时下而言,很多地方宰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相信,这样下去是会影响景区的长期发展的。 三、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多,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认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包括:①自然资源的利用(土地、水、能源);②保护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的多样性;③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固体、液体废弃物和大气排放);④重视当地文化的完整,要避免给当地文化带来负面影响;⑤保护自然、人文遗产;⑥使用当地的技术和产品;⑦处理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⑧社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科学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方法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社区生态旅游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科学以及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比如,把门票以及其他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反馈给当地居民,政府作出努力保障居民的利益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好的经济收益。笔者就曾去过这样的景区,景区内部随处可见居民在社区内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通常价格合理公道,既体现了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当地的特色,这样的景区人们愿意前往。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与企业联手,给居民提供一些贷款来开发旅游项目,当然项目的开发要运用当地的产品和技术。 (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是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的。笔者为了切实保障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景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方式上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听他们对于开发旅游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把他们的要求都综合考虑起来;其次为了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来通知一 些重大事宜或者相关制度等等。最后,对于在景区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居民与游客的矛盾,居民与企业的矛盾,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虚心听取居民合理的诉求,并及时解决。 (三)加强社区居民的旅游知识 一般开发社区生态旅游的地方,都是老人孩子多,青壮年劳动力很多都在外面 工作,而这些居民由于自身 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旅游知识比较匮乏。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定期对居民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使居民对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对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导游服务等技能进行培训,当游客进入到某栋老宅子后,居民能详细为游客讲解房子的历史。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旅游 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对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 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很多地方的 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相关问题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强对社区生态旅游的探索,切实地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为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等于为一些旅游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来源:中国论文网 http://www.paperlw.com/biyelunwen/dianzishangwubiyelunwen/dzswwlxxaqwt_52786.html【内容提要】构筑安全电子商务信息环境是网络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瓶颈”性课题。本文侧重讨论了其中的信息安全技术、数字认证、信息安全协议、信息安全对策等核心问题。【摘 要 题】信息法学【关 键 词】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技术/数字认证/信息安全协议/信息安全对策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电脑网络的建立和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的确,网络的国际化、社会化、开放化、个人化诱发出无限的商机,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使网络成为国际竞争的新战场。然而,由于网络技术本身的缺陷,使得网络社会的脆性大大增加,一旦计算机网络受到攻击不能正常运作时,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危机。所以,构筑安全的电子商务信息环境,就成为了网络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不可逾越的“瓶颈”性问题,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技术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完善,这些技术包括:密码技术、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流控制技术、数据保护技术、软件保护技术、病毒检测及清除技术、内容分类识别和过滤技术、网络隐患扫描技术、系统安全监测报警与审计技术等。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Firewall)是近年来发展的最重要的安全技术,它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网络之间的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被保护网络)。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和链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其进行检查,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简单防火墙技术可以在路由器上实现,而专用防火墙提供更加可靠的网络安全控制方法。防火墙的安全策略有两条。一是“凡是未被准许的就是禁止的”。防火墙先是封闭所有信息流,然后审查要求通过的信息,符合条件的就让通过;二是“凡是未被禁止的就是允许的”,防火墙先是转发所有的信息,然后再逐项剔除有害的内容,被禁止的内容越多,防火墙的作用就越大。网络是动态发展的,安全策略的制定不应建立在静态的基础之上。在制定防火墙安全规则时,应符合“可适应性的安全管理”模型的原则,即:安全=风险分析+执行策略+系统实施+漏洞监测+实时响应。防火墙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类:●包过滤技术(Packct Filtering)。它一般用在网络层,主要根据防火墙系统所收到的每个数据包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CP/UDP源端口号、TCP/UDP目的端口号及数据包中的各种标志位来进行判定,根据系统设定的安全策略来决定是否让数据包通过,其核心就是安全策略,即过滤算法的设计。●代理(Proxy)服务技术。它用来提供应用层服务的控制,起到外部网络向内部网络申请服务时的中间转接作用。内部网络只接受代理提出的服务请求,拒绝外部网络其它节点的直接请求。运行代理服务的主机被称为应用机关。代理服务还可以用于实施较强的数据流监控、过滤、记录等功能。●状态监控(Statc Innspection)技术。它是一种新的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层完成所有必要的防火墙功能——包过滤与网络服务代理。目前最有效的实现方法是采用 Check Point)提出的虚拟机方式(Inspect Virtual Machine)。防火墙技术的优点很多,一是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极大地提高网络安全和减少子网中主机的风险;二是可以提供对系统的访问控制;三是可以阻击攻击者获取攻击网络系统的有用信息;四是防火墙还可以记录与统计通过它的网络通信,提供关于网络使用的统计数据,根据统计数据来判断可能的攻击和探测;五是防火墙提供制定与执行网络安全策略的手段,它可以对企业内部网实现集中的安全管理。防火墙技术的不足有三。一是防火墙不能防止绕过防火墙的攻击;二是防火墙经不起人为因素的攻击。由于防火墙对网络安全实施单点控制,因此可能受到黑客的攻击;三是防火墙不能保证数据的秘密性,不能对数据进行鉴别,也不能保证网络不受病毒的攻击。2.加密技术。数据加密被认为是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形式,它可以从根本上满足信息完整性的要求,是一种主动安全防范策略。数据加密就是按照确定的密码算法将敏感的明文数据变换成难以识别的密文数据。通过使用不同的密钥,可用同一加密算法,将同一明文加密成不同的密文。当需要时可使用密钥将密文数据还原成明文数据,称为解密。密钥加密技术分为对称密钥加密和非对称密钥加密两类。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标准的管理学论文格式供大家参考:一、论文标题文字概括精练,一般要求不超过15-20个汉字;单行题目要居中,双行题目上行要长于下行题目;英文题目要求不超过12个词或100个书写符号;题目不用缩写词或者简化词;尽量不用标点符号.二、摘要论文摘要又称文摘、提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由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组成:目的部分应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说明提出问题的缘由,表明研究的范围及重要性;方法部分应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使用了什么材料和方法,如何分组对照,研究范围以及精确程度,数据是如何取得的以及经过何种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部分要列出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有什么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及局限,叙述要具体、准确,并需给出结果的可信值和统计学显着性检验的确切值;结论部分应简要说明、论证取得的正确观点极其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是否值得推荐或推广等.摘要的内容是对题目的扩充,是全文的高度概括.摘要一般不分段,不列图、表以及化学结构式,也不引用参考文献.摘要的长短,一般为正文字数2-3%.国际标准组织建议不应少于250个词,最多不超过500个词.摘要虽然居于全文前首,但在写作上却是论文完稿后写的.三、关键词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从论文的题名、层次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和词组,并按照一定顺序逐次排列出来的.其标引质量直接影响到二次文献的收录与利用,便于对全文的检索.一般要求一篇论文要有3-5个全文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关键词.四、引言引言(前言、概论、序言、绪论、绪言、导言、导论)引言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是交待研究成果的来龙去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相关的课题,目的是引出作者研究成果的创新论点,使读者对论文要表达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引起读者阅读论文的兴趣.引言一般稍多于摘要的字数.要求该部分的写作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要与摘要雷同,也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不用图表和公式来论述问题,但至少应该有观点的罗列,同时一定要把作者的创新点明确表达出来.引言部分应以阿拉伯数字"0"作为该级层次的前置编号.引言内容:如需编序号,用圆括号序号,段前空两个字的间空.五、正文正文是引言之后、结论之前的部分,也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作者论点的提出、论据的陈述、论证的过程、结果和讨论都要在此得以展现.要求观点要正确、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选材要新颖;论述要有条理,有较好的逻辑性、可读性和规范性;表达要以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多的信息量为原则;量、单位、名词术语的使用要统一、规范.正文是否有创新性,是决定一篇论文采用与否的首要标准,也是刊物决定录用与否的主要依据.虽然许多论文不属于"首次提出"、"首次发现",但作为一篇论文总应该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有新意,或对某种算法有改进,或对某一技术指标有提高.要求论点突出、尊重事实、表达准确,要求结构能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整篇论文系统严密、浑然一体.常见的论文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和分总式等.论文结构层次一般分成若干个自然段,或是用若干个小标题来论述.每层的小标题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一个编码的两个数字之间用圆点(.)分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圆点.每一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最后一级如果还要分层次,可用1);2);①;②形式表示.如:1 (一级标题);1.2(二级标题);1.2.3(三级标题);三级;正文的结构层次不论是采用自然段还是小标题的形式,都要注意各层次之间要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富有逻辑,达到无懈可击;层次与层次之间还应协调一致,各部分的先后次序、篇幅的长短,都应根据逻辑顺序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正文结构层次上的常见问题:(1)标题不简明、不得体;(2)标题用词不确切,含混不清;(3)标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4)层次递进缺阶、段,衔接不上,层次混乱,不符合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5)同一篇文稿中使用多种结构方式.六、结论(结语、结束语)结论是一篇论文的收束部分,是以研究成果为前提,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所得出的最后结论.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论文研究的成果或观点,对其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结论应写得简明扼要,精练完整,逻辑严谨,措施得当,表达准确,有条理性.一般说来,读者选读某篇论文时,先看标题、摘要、前言,再看结论,才能决定阅读与否.因此,结论写作也是很重要的.撰写结论时,不仅对研究的全过程、实验的结果、数据等进一步认真的加以综合分析,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且,对论证的材料,选用的实例,语言表达的概括性,科学性和逻辑性等方方面面,也都要一一进行总判断、总推理、总评价.同时,撰写时,不是对前面论述结果的简单复述,而要与引言相呼应,与正文其他部分相联系.结论中,凡归结为一个认识、肯定一种观点、否定一种意见,都要有事实、有根据,不能想当然,不能含糊其词,不能用"大概"、"可能"、"或许"等词语.如果论文得不出结论,也不要硬写.凡不写结论的论文,可对实验结果进行一番深入讨论.论文结论的字数要求在600-800字左右.七、致谢科学研究通常不是只靠一二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多方面力量支持,协助或指导.特别是大型课题,更需联合作战,参与的人数很多.在论文结论之后或结束时,应对整个研究过程中,曾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谢意.尤其是参加部分研究工作,未有署名的人,要肯定他的贡献,予以致谢.如果提供帮助的人过多,就不必一一提名,除直接参与工作,帮助很大的人员列名致谢,一般人均笼统表示谢意.如果有的单位或个人确实给予帮助和指导,甚至研究方法都从人家那里学到的,也只字未提,未免有剽窃之嫌.在论文末尾向曾经给与该论文各种帮助的人给予真诚的致谢,是对别人研究成果和劳动的一种尊重.八、 附录附录是将不便列入正文的有关资料或图纸编入其中.它包括有实验部分的详细数据、图谱、图表等,有时论文写成,临时又发现新发表的资料,需要补充,可列入附录.附录里所列材料,可按论文表述顺序编排.九、参考文献作者在论文之中,凡是引用他人的报告、论文等文献中的观点,数据、材料、成果等,都应按本论文中引用先后顺序排列,文中标明参考文献的顺序号或引文作者姓名.每篇参考文献按篇名、作者、文献出处排列.列上参考文献的目的,不只是便于读者查阅原始资料,也便于自己进一步研究时参考.应该注意的是,凡列入参考文献,作者都应详细阅读过,不能列入未曾阅读的文献.参考文献着录原则:(1)只着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2)只着录公开发表的文献;(3)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宜太少.参考文献:[1]专着[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示例:A、专着、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例:[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例:[1]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Eng,1997,38(3):358-361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8-10.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电子文献[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 [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 [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例:[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十、注释注释就是对文章内容的解释和说明.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和自己很容易看懂.为了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段代码是做什么用的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一般置于"参考文献"后面.十一、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包括主要要素: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现在工作单位、职务或者职称以及简单履历和工作业绩等.字数一般要求50-100字之间.十二、基金项目一般在作者简介之后,通常用"注"或者"※"号提示,包括要素:基金项目、具体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和项目主持人姓名等等.十三、表格备注用来注解表格相关内容的文字或数字.十四、插图是指插在文字中间用以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片.其作用主要有:用图示的方法展示正文的内容,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作文字部分的补充;能表述复杂的科技问题,减少文字叙述;文图并茂,美化版面.
请参考——《管理学报》投稿须知1 作者及工作单位: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中国作者的姓名按汉语拼音书写;主要作者的工作单位,均应包括一、二级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来稿附第一作者及导师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任选),Emai地址联系电话等。2 摘要:文章必须附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的编写执行GB6447-86规定,篇幅为150~300字;英文摘要在15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具有相同的内容。摘要使用第三人称。内容应包括目的、过程及方法、结果和结论。 3 关键词:按GB-T3860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工具书和词表选取3~8个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4 中图分类号:在中文关键词的下方,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给出本篇文章的“中图分类号:”。同一篇文章,根据内容可给出1~3个分类号;按相关性大小排序,之间用分号分隔。 5 基金项目:凡属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基金项目的论文需在文稿首页说明。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用分号分隔并标注项目批准号。批准号用()括起。 6 符号:本刊采用国际标准体系,简体字及科技术语均以国家正式公布的为准。工程术语采用现行标准,量和单位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不得使用废弃的单位。计量单位不用中文名称,而用法定符号表示。 7 图表:文中表题和图题应简短明确,图位宽以200px或200px×2(双栏)为宜,图上的中外文字用6号或小5号字体;计量单位用正体,物理量符号用斜体;坐标标值线朝里。表格采用国际通用的三线表,表内无斜线、竖线。照片与插图统编阿拉伯数字流水号。 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表置于文末,仅列入作者亲自阅读、明确引用、公开发表或有案可查者。按文内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在文内右上角注明序号。主要责任者在3名以内的,全部列出;超过3名时,在第3名后面加“等.”。格式如下: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专著、论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 文献起止页码. 4)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起草单位.标准代号标准名称Es3.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的地址,发表或更改日期/引用El期(任选).(注①文献类型标志:M一专著,c一论文集,J一期刊,D一学位论文,R一报告,s一标准,P一专利。②电子文献类型标识:BD 一数据库,CP 一计算机程序,EB一电子公告。③载体类型标识:MT 一磁带,DK一磁盘,OL 一联机网络。) 外文文献著录规则同上。外国人名,姓在前,全部大写;名用缩写在后,不加缩写点。 9 其他 1)稿件自收到日期起,编辑部一般在2个月内将处理结果通知作者或作者通过网页(http://www.glxb.ac.cn)查询。如超过半年没有收到录用或退稿通知,作者有权另行处理,但需通知本刊编辑部。 2)请作者自留底稿,不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作者切勿一稿多投,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负责。稿件若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 3)稿件经审理决定采用后,作者需按编辑部要求修改,并尽快返回修改稿。编辑部对来稿文字有删改权。作者收到校样半个月后仍未寄回校样,或不交发表费,即视为作者自动撤稿。文章一经刊登,本刊即付稿酬并按作者署名各赠送样刊l册。 4)凡已被本刊录用的论文,版权归《管理学报》编辑部所有。编辑部有权将期刊内容输入光盘版、电子版和国际国内检索及科技文献数据库。所付稿酬中包含光盘版、电子版和国内外检索及科技文摘数据库等的稿费。如作者不同意收录,请在投稿时提出声明;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 5)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署名作者的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如在编排过程中有所变动,需有正式函件,并有变动前后署名作者的签字。
电话:-304 68701919 68701929 传 真: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3号楼 邮政编码: 100048 电子信箱:
登录中国知网,一般都有邮箱和电话的。
其实那个你学好了都行,这两种职业的人,普通水平的太笑清散多,缺就缺在高级人才上!建议你学市场营销,学它了你还可以在校考旅游专业的东西,而且和旅游专碰氏业得到的证书一样!我也是学经济的,应该比你大,我是学正指会计电算化的!
党总支书记、校长:骆朝晖,男,196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2年7月在东至县查桥中学任教;1983年3月至1990年6月在东至县第一中学任化学教师、教导处副主任;1990年7月至2001年7月在东至三中工作(期间1997年被评聘为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先后担任政教处主任、教导处主任、副校长等职务;2001年8月任东至县第二中学副校长;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任东至一中校长;2007年3月任东至二中校长、党总支书记。副校长:何浩峰,男,1964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东至县,安徽省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池州市三届人大代表,东至县第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池州市首届名校长工作室挂牌校长,池州市中小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东至县首届“杰出教师”。1985年被分配到东至二中任教。先后担任英语教研组长、教导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等职。2009年9月,调任昭潭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2015年9月,调回东至二中任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2004年9月—2005年1月,在上海闸北区风华中学挂职校长助理。2008年10-12月,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在上海华东师大举办的第36期校长培训班课程的学习并获结业证书。因表现突出,2002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4年被评为池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东至县“杰出教师”,2007、2009、2011、2013、2015年分别被评为“池州市学科带头人”,2008年获得“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园丁奖”,2009年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同年获池州市首届“文明市民”称号,2011年3月获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称号。2002、2008年两次担任安徽省特级教师业务考核评委,2014年7月担任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候候选人评委,2015年9月担任池州市中学高级教师评委会主任。他主持的省级立项课题《反思性中学英语教师的行动研究》于2015年8月通过了安徽省教育规划办公室的评审并结题。此外,近几年,他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种学术期刊上,题为《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发表于《中小学校长》2014年第1期(P40-41);题为《影响山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研究》发表于《中小学教育(研究版)》2013年第7期(P59-61);题为《“导师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于《中小学校长》2012年第7期(P19-20);题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环节的有效策略运用——以2011年安徽省第十批特级教师考评课为例》发表于《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P159-160);题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While-reading环节案例反思》发表在《中小学教育》2015年第5期(P20-21);题为《反思性中学英语教师的特征研究》发表在《池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P157-158);题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Post-reading环节案例反思》发表在《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12期(P59-60)。副校长:朱志亭,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同年8月分配至东至二中任教,长期担任高中地理教学工作,1996年底任校工会副主席,2001年11月任校政教处主任,2009年9月任东至二中副校长。副校长:周启志,1993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学历为本科,学位为文学学士。2001年1月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研究生,2004年1月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1993.7-2009.8月在东至三中任教高中语文,先后担任过校“冬青”文学社社长、教工团支部书记、教导处副主任。2009年9月调入东至二中,现任东至二中副校长,兼任东至人大常委、县检察院人民监督员。任教17年以来,先后获得以下表彰:2000年10月,被评为池州地区第二届教坛新星;2005年10月,在东至县“名师兴教”工程评比中获“教坛新星”称号;2008年12月被评为东至县先进教研个人;2009年6月获“池州市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副校长:吴秉华,196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自学本科毕业。1988年6毕业于东至县教师进修学校普师班,先后担任利安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2004年12月任花园中学校长,2008年8月调任葛公中学校长,2009年9月调任东至二中副校长兼初中部校长。 他于 2003年9月被中共东至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2004年2月被市教育局评为“教育管理先进个人”。2005年被池州市委、人民政府年表彰为“池州市先进工作者”。2007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
中国的旅游资源无比丰厚,具有雄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1 浅议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创新构想 一、引言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学科教育历史相对较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旅游专业在起步较晚的基础上,以“后发优势”的发展理念开始与发达国家旅游管理教育机构进行接轨,借鉴其科学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赛日益频繁、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等等,这些因素对当前以及今后的旅游管理教育都将具有深远指导性的影响。 二、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或从积极的角度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组建旅游系(专业)或从消极的角度为某些学科(专业)寻求出路甚至活路而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强行改建旅游系(专业)。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多,但因为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学科的稚嫩性,致使整个高等旅游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只能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暇顾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当前,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些许问题。 很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并且存在着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过窄,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1]在专业建设的投入上,一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性管理人才,不需要多少投入,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起了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 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造成学不致用的局面。理论和实践脱节,这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2] 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与相关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培养的大多数旅游人才出现了知识体系简单,而较单一的局面,综合能力较差。 三、国外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现状 1.几个实例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历史较长,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显得较为自由和宽松,基本上能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大学在旅游、游憩、体闲研究方面的专业设置上,种类十分多样化,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比较自由,如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和德州大学(U.of Texas)同样是旅游专业,两所学校的课程地各有特色,如表2所示。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酒店餐馆管理学院(School of Hotel & Restaurant Management)久负盛名。该校每年向全球招收(主要为欧洲)酒店管理的研究生。核心要求有两条,一是须有5年以上的酒店工作经验,二是现在必须在大型酒店中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学生不脱产,一年两次往返英伦该校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不是满堂灌的上课,而是重点放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和学员间的讨论交流,由于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交流中相互大开眼界,触类旁通,取长补短,极富成效。在教学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不死扣现成的专业教材。二是案例教学。三是毕业论文。 2.国际上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一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二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以下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 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CBET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旅游发展新趋势与形势分析 1.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可以大体上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趋势。专业教育是为明天的旅游管理培养人才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必须具有超前性。旅游管理当前总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首先,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旅游管理的知识体系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再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化、多元化。此外,策略和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2.相关形势分析 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是改革我国旅游管理及其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力和依据,真正影响旅游发展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特别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必将同时带来旅游行业的深刻变革。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全球化”“创新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为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思路拓展了很好的素材。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学校传授的知识从数量和时效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如今,高等教育在西方被称为职业“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的开始,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已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应偏向于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技能和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创新点 1.尽快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管理学科历史较短,又是依托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加之知识构成日益综合化、多元化,使得其学科特点越来越模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明晰其庞大知识群的硬核所在,只有抓住这一本源的东西,以此为基础,营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其科学性,确定其独立的职业地位和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维护和提高其专业竞争力,巩固其专业地位,使核心的课程加以确认,这样,专业的设置就可以围绕它,根据社会变化及时、稳妥地做出调整,毕业生也就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市场,从长远看,专业才会更具后续竞争力。 2.积极调整专业教育结构,使其从宏观到微观更趋于合理 层次结构上,大力发展研究生和职业技术教育;地区结构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调配,进一步完善从专业重点大学到地方院校的区域合理布局,针对当前形势,应重点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专业教育;形式结构上,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职业再教育、决策层的培训以及普及型教育等。 3.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相接轨 目前,国际旅游的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产生世界旅游的“亚太世纪”,这一总体变化,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与此同时,在国内,旅游业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带动局部区域和城市起飞,影响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产业,“其地位日渐显著”。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双重背景与机遇下,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必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人才培养观念。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旅游人才的规划、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方面。它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知识面广、勇于进取、开拓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服务意识很强的服务人员,并且还应有良好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使旅游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学习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旅游业是一个国际性产业,要达到国际水准,必须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巧和操作技能,适合国际化大生产,政治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旅游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超前,要广泛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要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现代旅游业是1978年后开始的,至今只有二十几年历史,对这点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广泛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道路[4]。 4.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接轨 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要走多渠道培养人才的道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才能使其逐步提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注重整体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旅游教育与培训除重视正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外,也要重视大量成人教育、职业再教育等业余教育方式,在这方面应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面对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京高等教育,1999(2). [2] 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 [3] 罗明春,钟永德,袁建琼.论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求索,2004(12). [4] 田里.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1997(2). 旅游管理类硕士毕业论文篇2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社区生态旅游也正逐步发展起来,市场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三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希望给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把生态保护与发展旅游以及社区参与有机地统一起来。但是在社区发展生态旅游或多或少会损失社区居民使用当地资源的权利,如果处理不合理则有可能引起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要关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关注社区的和谐发展。探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就是指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它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模式,也是一种更加人文化的生态旅游。是以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自然特色为目的,在重视对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并且要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它所强调的是社区在生态旅游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和居民是开发的主体,也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者。因此,对于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非常重要,它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新的形势下,缺乏人文精神 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缺乏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游客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在未开发社区旅游之前,居民的生活往往是以传统的经济、社区活动为主,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之后,居民由于利益的吸引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但是却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人文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标志,因此人文精神的缺乏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 就目前而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是以政府管理或者旅游企业管理为主,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往往没有多少决策权,可见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理的力度十分有限。同时,这极易引起与社区居民的矛盾,不利于其稳定的发展。因此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让社区居民也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中,是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三)存在诸多运作的弊端 旅游业本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期较长的产业,要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效益综合起来考量[1]。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一些企业或着个人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往往违背了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理念,只关注经济效益,这非常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就时下而言,很多地方宰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相信,这样下去是会影响景区的长期发展的。 三、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多,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认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要素包括:①自然资源的利用(土地、水、能源);②保护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的多样性;③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固体、液体废弃物和大气排放);④重视当地文化的完整,要避免给当地文化带来负面影响;⑤保护自然、人文遗产;⑥使用当地的技术和产品;⑦处理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⑧社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科学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方法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社区生态旅游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科学以及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比如,把门票以及其他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反馈给当地居民,政府作出努力保障居民的利益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好的经济收益。笔者就曾去过这样的景区,景区内部随处可见居民在社区内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通常价格合理公道,既体现了人文关怀也体现了当地的特色,这样的景区人们愿意前往。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与企业联手,给居民提供一些贷款来开发旅游项目,当然项目的开发要运用当地的产品和技术。 (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是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旅游的管理当中的。笔者为了切实保障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景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方式上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听他们对于开发旅游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把他们的要求都综合考虑起来;其次为了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来通知一 些重大事宜或者相关制度等等。最后,对于在景区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居民与游客的矛盾,居民与企业的矛盾,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虚心听取居民合理的诉求,并及时解决。 (三)加强社区居民的旅游知识 一般开发社区生态旅游的地方,都是老人孩子多,青壮年劳动力很多都在外面 工作,而这些居民由于自身 文化水平有限,对于旅游知识比较匮乏。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定期对居民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使居民对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对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导游服务等技能进行培训,当游客进入到某栋老宅子后,居民能详细为游客讲解房子的历史。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旅游 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对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 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很多地方的 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相关问题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强对社区生态旅游的探索,切实地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为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等于为一些旅游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