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幼儿园的管理案例分析论文题目

幼儿园的管理案例分析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幼儿园的管理案例分析论文题目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案例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教育与教育案例研究》

【摘要】教育案例研究工作在青少年教育已经得到较好的应用,并且在解决各个学龄段的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起到了指导作用,为青少年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但是,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并未得到广大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希望通过阐述教育案例以及案例研究的理解以及其意义来分析教育案例研究及幼儿教育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6]陈莉亚.教育案例研究的解读与撰写[Z].研究与探索.2004

[7]清风.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Z].新课程研究.20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育案例论文

幼儿园案例分析的论文格式

幼儿园的“小帮手”现象的实例与分析在幼儿园里“小帮手”现象很常见,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请班上个别小朋友帮忙做事情,孩子们都很 乐意做老师的“小帮手”。正是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才更值得我们去探讨它,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在这一现象当中,教师是怎样想的,孩子又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下面,我们通过案例进行进行解析,以便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一、案例描述案例一休息时间,老师对一名幼儿说:“清清,你到前面来,看谁坐的好,不说话,就让他玩玩具。”被点到名的小女孩立刻离开座位,走到全班幼儿的面前,看了一下大家,说:“壮壮,自己去选一个玩具。”然后,她又继续巡视,一一走到每名幼儿的前面,停下来看看,在继续走,双手叉在腰间,一副小老师的样子。看了一会儿,她说:“比比去。”接着,她有分别拍了两名小朋友的肩和头,然后用手指了指教室一角放玩具的地方,示意他们可以去玩了。清清走了一圈后,开始点剩下的幼儿的名字让他们去玩。再整个过程中,其他幼儿都表现的很听话,很配合。案例二吃午点时间,三名幼儿再打闹,老师让三个人中的一人坐到前面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吃午点。坐在前面请小朋友吃午心的这名幼儿点了好多其他幼儿的名字。点名的过程中,他还向刚刚和他打闹的两名幼儿挤眉弄眼,刚刚和他打闹一名幼儿小声说:“我就知道他不会请我的。”到了最后,被老师点名的这名幼儿才叫那两名幼儿去吃午点。二、案例解析这两个案例都是在幼儿园观察到的,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教师选取“小帮手”的标准及动机一般说来,教师选取的“小帮手”是两类孩子:一类是在老师看来表现好的、乖巧听话的、能力强的幼儿,另一类是调皮捣蛋的幼儿,以前一类为主。案例一中的“小帮手”就属于表现好、能力强的孩子,案例二中的“小帮手”属于后一类调皮的孩子。老师选取前一类孩子做“小帮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个人对他们的喜爱,并且认为他们表现突出,因此有资格去管理班级其他幼儿。老师信任他们,认为他们可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所以会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让他们代替自己去行使一些职责,从中也锻炼了这些幼儿的能力。老师让后一类孩子做“小帮手”的主要原因是希望他们不要再调皮捣蛋,用这种方式制止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可能比一味的批评要明智一点。(二)“小帮手”的行为表现案例一中那个小女孩在做“小帮手”前后的言语行为判若两人。在做“小帮手”之前,她的言行就像个孩子,和其他幼儿没什么两样,符合她的身份和年龄特点。但是,在她被老师要求到前面来请其他小朋友玩游戏之后,即这个孩子成为“小帮手”之后,她的一言一行俨然就变成了一副小大人、小老师的模样,让人感觉到有一种以老师代言人的姿态自居的味道。或许与其说是老师的代言人,不如说是“权威”的代言人。她的言行中多了一份成人的成熟,多了一份居高临下的姿态,也多了一份拥有权威的权力感和优越感。从她的动作看,突然间多了叉腰、拍拍其他幼儿的肩部或头部等成人会对孩子做的动作;从她的神情看,刚才还是一脸稚气,此时却多了一种严肃和优越感;再看语气,比之前多了一份命令指派的口气。在她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她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她的这种行为表现不由得让我们猜想:这会不会是她班上老师平时对待幼儿的言行的翻版?案例二中的那个男孩被要求来请其他幼儿吃点心是老师让他不要再打闹的一种手段。但是客观上他做了“小帮手”,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力,履行了一定的职责。他做了“小帮手”之后,不再打闹了,而是坐在前面选表现好的幼儿去吃点心。但是不管之前和他打闹的同伴表现得再好(这里特指老师要求的不讲话、坐端正),他都没有请他们,而是请完其他小朋友,再来点他们的名。(三)对“小帮手”现象的反思案例一中的小女孩成为“小帮手”之后,她的角色也上发生了转变,她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做“小帮手”就意味着老师赋予了她一定的权力,这个权力是其他幼儿所不能拥有的。这个时候,她和班级里其他幼儿的关系再也不是刚开始时的平等的同伴关系了。此时的她占有优势,比其他孩子更高一等,她与其他孩子变成了一种上下级的支配一服从的不平等的关系,是一般幼儿与老师代言人的关系。“小帮手”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 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管理者”或者“教师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教师往往是把自己的制度性权力下放给了充当“小帮手”的幼儿。在“小帮手”待命老师赋予的权力,帮老师做事、支配其他幼儿的过程中,他们会渐渐体验到其中的滋味,了解手中拥有的权力所带来的无上地位,这或许会意外地滋长这部分幼儿的权力欲。对于幼儿尤其是大班的幼儿,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一种莫名的“自我力量感”在支撑着他们,有强烈的想支配别人、统治别人的愿望。从案例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帮手”的管理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复制老师的管理行为。老师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都被孩子惟妙惟肖地加以模仿,并准确无识别码地加以迁移。这就给我们的老师们提了个醒,要求老师要将尊重、爱护每一名幼儿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为幼儿作个好榜样。不适当的措施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在无意间给孩子造就了一个“独裁者”的榜样。相信请“小帮手”带来的某些不良后果也是和老师请“小帮手”的初衷相背离的,老师的初衷绝对不是为了助长他们的“独裁者性格”。案例二中的那个小男孩虽然只是在客观上做了“小帮手”,但是他也同样被赋予了权力,并且他行使了这个特权,甚至有点“滥用职权”,知道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达到个人的目的,在选表现好的幼儿去吃点心时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因此,我们的老师在选这些孩子做“小帮手”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他们的做法对于别的孩子的影响,也许不能因为让他一个人能安静下来,而牺牲和忽视了其他幼儿的需求、权力和利益。这两个案例反映了当前幼儿园中存在的“小帮手”现象,由它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教师应该如何恰当地赋予幼儿权力?应该如何让幼儿合理、正确地行使权力?在实践中,教师又该如何对幼儿的观念和言行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等等。因此,基于上述案例中的情况,教师更应该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指导,以身作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给幼儿提供同等的机会和权利。要让幼儿清楚地意识到做“小帮手”没有什么特权和特殊待遇,“小帮手”不意味着权威、支配;“小帮手”不意味着权威;“小帮手”是为大家服务的,是要去帮助老师、帮助其他幼儿的,而不是去控制、支配、管理别人的。

幼儿园案例分析写法如下:

一、案例注意事项

1、教育案例展示与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教育教学事例。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事实进行研究的生动事例的再现,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或观点,对事例进行描述。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2、内容最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反映时代的要求。并且通过事例可以给读者带来许多思考,当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时知道该如何应对。描述时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个思想,蕴含一定的理念。

3、案例中要包含有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考。

二、案例介绍

下面就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有关社会领域情境教学活动案例《拥抱春天播种希望——我们一起来种植互动活动》。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教师时时都要保持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把视线保持在和幼儿统一的水平上,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他们自己追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们的真世界。幼儿要在做中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在活动中,通过积极的与幼儿双主体对话与交流,建构幼儿积极参与的主体性。

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把家庭紧密融合在一起,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让幼儿在幼儿园中陌生感与焦虑感得以消除,幼儿也就能够在幼儿园中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持续深入家园合作,这一教育方式也被更多人所认可,而且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是家园合作在运用过程中,同时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幼儿个性发展以及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引导上都会产生弊端,因此就需要对这些问题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本文也就针对相关问题也提出了措施与方法,一切能够促进家园合作得到深入的发展。关键词:家园合作 学前教育 现状 对策目 录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研究内容及方法1.3 相关概念界定1.3.1家园合作1.3.2学前教育2 家园合作开展现状及问题分析2.1 家园合作开展基本情况2.1.1家园合作开展情况概述2.1.2家园合作开展基本情况调查结果2.2 家园合作开展存在的问题2.2.1双方态度积极但效果不明显2.2.2多种合作形式使用存在表面化2.2.3家园合作的内容片面化3 优化幼儿园家园合作工作的对策3.1 树立科学的家园合作观念3.2 落实多样化家园合作形式3.3 提高家园合作针对性结 论参考文献致 谢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幼儿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通过这一谚语,可以看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学前教育有着奠定基础的作用。学前教育不仅影响到幼儿当前的发展,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根基性的影响,因此在人一生的教育发展中就要注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过程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意义较大,幼儿教师个人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综合素质。此外幼儿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幼儿教育过程也就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与支持,在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中共同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幼儿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漫长的经历,这也就需要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家长能够在合作中进行耐心的引导与等待,为孩子共同塑造最理想的成长环境。1.2 研究内容及方法家长对幼儿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幼儿走进幼儿园后,幼儿教师对幼儿又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家园合作就有开展的必要性。在家园合作中,能够让幼儿教师了解到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也能够让幼儿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现状,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进行弥补与完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所涌现出的问题,就能够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使家园合作能够落实到幼儿的成长之中。1.3 相关概念界定1.3.1家园合作家园合作,顾名思义便是家庭幼儿园的合作,家园合作能够把二者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是家庭与幼儿园在相互了解与配合之上,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让幼儿有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家园合作过程是家庭与幼儿园二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家园合作过程中并不是某一方面单一的付出,而是在二者的相互配合中实现的教育过程。在家园合作中,不仅能够把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特点得到全面的了解,还可以对幼儿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加以督促,无论是对幼儿教师还是对家长都能够起到科学的引导。尤其是幼儿教师根据家长恰当的意见作出合适的改进,尽力为孩子们打造最适合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环境。1.3.2学前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个瞬间,在人的学习生活中,学前教育是起始阶段,其之前教育包含的范围场所并不单一的指幼儿园,孩子,托儿所,不过当前人们常说的学前教育更多的是幼儿园教育。学前教育也就是幼儿在上小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影响不仅仅来自于幼儿园,还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社会。2 家园合作开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本研究将以洛阳市4所幼儿园为例,借助调查问卷对其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以此为突破口,结合文件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家园合作的实际情况。问卷分别以教师和家长两方作为对象进行调查。2.1 家园合作开展基本情况2.1.1家园合作开展情况概述(1)为了对家园合作,在当前的研究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本文,查阅了相关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许多幼儿园都有开展家园合作的内容,而且在幼儿园的每一个班级都有成立家长委员会,每一个学期都会不定期的举行家长会,通过这些活动主要是让家长能够参与到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在各种活动中让家长能够对幼儿的现状以及问题做到全面的了解,让家长能够与幼儿教师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幼儿教育在家园合作的开展上取得不错的成效。不过在研究生也发现我国幼儿园在家园合作模式的发展中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实操性还有待加强。也正是因为如此,也就存在当前有的幼儿园的家园合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性的作用。(2)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当前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会呈现多形式多样化特点,例如使用频率最高的家长会、亲子活动、运动会、趣味活动等都是家园合作的开设方式。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家长对幼儿园有较高的评价。而且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家长也能够了解到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特点。(3)家园合作的内容日渐丰富。当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主要给家长们培训科学的育儿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样的家园合作的活动方式,同时也会定时给家长们汇报孩子们的各方面的成长情况,鼓励家长多参加幼儿园相关亲子活动。2.1.2家园合作开展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本研究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设计两类问卷,包括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教师问卷共发110份,其中有效问卷回收了98份,存在的有效的回收率是89.1%;家长问卷共发300份,其中有效问卷回收了272份,存在的有效的回收率是90.7%,具体情况见下表:表1教师任教班级情况班级 大班 中班 小班人数 32 36 30所占比例 32.7% 36.7% 30.6%对洛阳市幼儿园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2 教师年龄基本情况年龄段 公办园 民办园17-22岁 2% 38%23-33岁 33% 55%34-40岁 35% 7%40-50岁 10%50岁以上 2%表3教师学历及专业情况公办园 民办园初中 0% 12%高中及同等 13% 53%专科 40% 33%本科及以上 47% 3%学前教育 89% 56%非学前教育 11% 44%由上表可知,我国许多民办幼儿园90%以上的幼儿教师年龄都等于或者小于33岁,而公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在年龄上相对较为均匀。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相对于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偏高。在公办幼儿园,幼儿教师是本科与专科学历的教师居多,而民办幼儿园教师学历还有中专与高中,这还是最中坚的教师队伍。公办幼儿园中的教师队伍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的比例很高,教师队伍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都普遍较高,而相比之下,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不高,有一多半幼儿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这有直接导致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化水平不够。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民办幼儿园需要对教师队伍在素质与水平上快速提升,加强民办公办幼儿园的沟通与互动使公办幼儿园能够带动民办幼儿园共同成长。但是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大背景在不断变化,教师们也应该在自己的良好基础上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自身教育素养。表4 家长职业及学历情况类别 人数 比例职业情况 公务员、事业单位公职人员 54 22.04%教师、培训师 30 12.24%医护人员 13 5.31%专业技术人员 68 27.76%民办私营企业职员、个体户 20 8.16%会计金融行业就业者 29 11.84%军人 5 2.04%自由职业者 26 10.61%退休人员 4 22.04%学历情况 初中及以下 21 1.45%高中及同等 58 7.61%大专 85 21.01%本科 93 30.80%研究生 15 33.70%表示对幼儿家长职业以及幼儿家长的学历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幼儿家长的职业范围比较广泛,从事业单位教师、医护人员到军人、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等都有渗透。而民办幼儿园家长的职业更多的是,个体经营者,私企老板或者自由职业。家长在职业上资源较为广泛,这也是可贵的家长资源,在家园合作的有效性上能够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家园合作提供。提供充足的教育素养和职业条件。表1-6反映了所调查的幼儿园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情况,可以看到学历大专及以上的家长人数为193人,占全部人数的70.9%,本科学历的家长占到30.8%,大专学历的家长占到21.01%,研究生学历的家长占到33.70%。当前幼儿家长的学历水平偏高,对家园合作的有效开展也能起到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幼儿园中对幼儿的教育与家长在家中的育儿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的成长是需要家长与幼儿教师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中得以实现,为了能够使家园合作有效性得到增强,幼儿教师就需要在个人的综合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育素养等方面有所提升。幼儿家长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在幼儿教育上不断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积极配合幼儿教育。2.2 家园合作开展存在的问题2.2.1双方态度积极但效果不明显表5 教师及家长双方对家园合作的态度态度 人数 比例教师 很重要 77 78.6%重要 19 19.4%一般重要 2 2.0%不重要 0 0%家长 愿意合作 228 83.8%不愿意合作 10 3.7%看情况合作 34 12.5%调查发现,在家园合作开展工作这一事情上,无论是幼儿园的老师还是幼儿家长其态度大致相同,参与意愿较强。部分家长的态度较摇摆或不统一,选择了“看情况”和“不愿意”,本研究对这一部分家长进行了进一步访谈,发现这部分家长参与家园合作态度摇摆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比较忙,不能按时并且有效的参加家园合作活动。在研究调查中发现,年龄相对年轻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孩子家长提到,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方面都很重要。同时,他们认为,自身平时工作太忙,教育子女的经验不足,孩子不愿意听从自身的教导,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更为主要,这些家长不愿意担负自身所应该担负的责任。而且,调查中大多数年龄较大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认为家长没有教育责任,幼儿园应该主动承担教育责任,这些家长主要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其秉持的观念就是“幼儿园收费就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对自己教育责任的清晰认识,因此在家园合作过程中与家长沟通的目标不明确,方式方法不科学,甚至沟通过程中单一的批评幼儿,让幼儿家长特别难堪。根据分析可以看出幼儿的教育责任,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有着不同的态度,这也是家园合作工作开展过程中阻碍力量之一。2.2.2多种合作形式使用存在表面化研究调查发现,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家长的联系方式主要为短信、网络通讯、老师家访、家长会、电话访问等方式,其中网络通讯方式运用最为普遍。幼儿园教师更愿意运用网络通讯和家长会方式与孩子家长进行沟通,而孩子家长更愿意运用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幼儿园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公办幼儿园的家园合作活动中设有校园开放日和家长委员会等活动方式,相比之下民办幼儿园并没有开设这些活动。在目前的家园合作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主要以幼儿园及园内教师为主,会在活动中对家长提要求,传达相关信息,有些民办幼儿园还会对家长提出购买相关教材的要求,这导致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在家园合作工作中的地位失衡。表6 家长与教师主动交流的频率人数 频率常常交流 51 18.8不经常交流 131 48.2看情况偶尔交流 84 30.9基本不交流 5 6尽管家园合作工作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园沟通,但仍然存在家长参与积极性过低等问题,家长在家园合作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大多扮演“看客”角色。相较于国外的幼儿教育方式,我国的家园合作只是低层次的合作,同时,无论是我国的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在家园合作方面,其持久性和计划性都较弱,不利于正常的教学工作。2.2.3家园合作的内容片面化研究调查发现,在家园合作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负责小中班级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更多关注孩子们的饮食和睡眠状况以及与孩子的感情培养,负责大班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但是,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幼儿园老师并不注重孩子的创新意识,也没有向孩子教授优秀传统文化。另外一个问题则在于合作内容不具备针对性,就家长一方而言,有的家长注重孩子的健康与饮食和睡眠,有的家长重视孩子相关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感情培养。家长们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关注点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沟通方式。3 优化幼儿园家园合作工作的对策3.1 树立科学的家园合作观念要顺利开展家园合作工作,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就应该树立合作意识,形成相互合作达到共赢的观念。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在进行家园合作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幼儿园教师不应自视高于幼儿家长,不重视幼儿家长在其中的重要的作用,只是对幼儿家长提出指示和要求而忽视家长自身的需要;同时,作为幼儿家长,家长们应该树立合作的意识,加强自身合作观念,不应该仅仅将教育孩子看成是幼儿园及其教师的责任,忽视自身应该承担的重要作用,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家长应该主动且积极的参加幼儿园举办的相关亲子活动,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发现孩子在幼儿园与在家庭中行为举止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纠正。3.2 落实多样化家园合作形式 首先,幼儿园方面应该搭建好并不断完善幼儿园与幼儿家长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校园开放日和家长开放日,创建家园天地,鼓励家长对孩子要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让家长能够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对自身孩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定期举办针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相关讲座和座谈会,设立家长家庭教育咨询处,以便为家长更好的进行家庭教育提供引导和指导。此外,应该注重利用好电话访问、家庭访问甚至家长接送孩子的这段时间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进行引导教育。其次幼儿园在进行家园合作项目开设过程中,各种活动的开设都需要有规划,有目的能够在明确的计划中把家长与教师有效合作在一起。幼儿园在合同目的的引导下,调动其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幼儿园还要虚心的接受家长们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3.3 提高家园合作针对性当前幼儿园不仅应该开展一些亲子等教育活动来加强家长和教师、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还需要引导家长密切关注自身幼儿的各方面发展。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比较侧重理论,而家庭对幼儿的教育通常是在日程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在当前开展的家园合作工作过程中,幼儿教育者应该在重视幼儿的身心整体健康方面、睡眠和饮食方面、学习能力方面以及感情体验方面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形成,逻辑思维的提高以及我国传统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幼儿园应该积极开展各项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开设国学课程,定期开展国学文化知识活动,将我国五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融入进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得孩子树立美德意识,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不断提高文化以及品德素养。此外,幼儿园还应该在对孩子进行国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参加,促进家长对国学知识进行深入认识。进而间接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结 论目前,我国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在各个幼儿园都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家园合作的运用与推广,能够积极调动企业家长参与到幼儿成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幼儿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情况,幼儿教师也能够全面了解幼儿的成长环境。正因为如此,家园合作也被幼儿园所重视。幼儿的成长受到幼儿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影响,二者有责任更有义务进行教育的合力,共同发挥积极力量促进幼儿成长。虽然当前幼儿园在家园合作过程中还呈现出许多问题,不过随着幼儿教育在家园合作中的持续深入,这些问题终究会被完善。家园合作对幼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会愈加明显。

幼儿园教师体育案例分析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幼儿园指导性文件的要求。体育教育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健康,它属于全面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体育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幼儿园教育属于教育的启蒙时期,在国民经济日益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幼儿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体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为此,本文论述了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教育;重要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58-01

一、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幼儿园指导性文件的要求。体育教育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健康,它属于全面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管理条例》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的综合发展。鉴于此,幼儿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幼儿园教育的有关规定明确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是启蒙性和全面性的,能够将其划分成艺术、科学、社会、语言和健康等几项内容,健康是首要的,而体育在推动人的健康上是德育、智育和美育所不能及的,这充分地表明了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活动是孩子体育教育的启蒙时期。处于婴儿期的小孩由于受到直接作用的事物而出现行为上的改变,会移开事物,小孩的心理活动也能够改变或者是停止。在学前的幼儿阶段,因为幼儿受到不断教育与成长的影响,语言系统与皮质抑制发展,所以能够自觉性地发展自身的行为,并且可以让自身的行为与比较远的目的相服从,这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形成。幼儿的这种个性在其终身当中都留有一定的痕迹,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要求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对幼儿实施启蒙教育和增强幼儿的体育观念,并且能够奠定幼儿的终身体育。除此之外,在幼儿阶段,要求幼儿参加体育活动能够推动幼儿生理的健康发展,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有效地防止疾病与不良体形的出现,这有效地确保了幼儿将来各个成长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为幼儿的终身体育打下了一定的生理基础。

3.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属于人先天具备和后天形成的一种品质的综合和稳定的特性。而提高和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3类6种,也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3类,6种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劳技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以及政治素质教育。在新的世纪,教育部指明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当立足于幼儿时期,通过合理和科学的方法激发和启迪孩子的智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制。而要求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和保育的有效统一,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体育教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1.增强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观念。目前形势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对体育教育的观念还较为狭隘,总是关注体质论。他们没有意识到体育教育涵盖了运动训练学生、体育心理学、人体科学等诸多学科,它牵涉到人的生理、社会性、心理、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为此,这就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只有在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指导下,才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具备与时俱进的体育运动发展意识。可以结合下面的两个方面对幼儿实施体育教育:一方面,有效地统一幼儿的运动发展能力以及教育与运动环境,从整体上思考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并非单纯性的户外体育活动,而是需要结合幼儿的心理、智力、情感等各个方面实施体育教育,从而有效地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幼儿园设备与场地器材的健全。倘若幼儿园实施体育教育的硬件条件达到了一定的要求,那么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就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良好的硬件条件有利于幼儿体育教育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可是,当前形势下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还面临着分配不科学和不合理的情况。为此,要想健全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需要创设一种有益和良好的环境。第一,市级以上的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高度地重视幼儿教育,确保足够的幼儿教育投入,实现不同地方的发展要求,进而使得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减少。第二,教育不但是国家的职责,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都需要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确保幼儿能够获得更加完善和标准化的体育教育。

3.科学组织体育教育中幼儿的运动负荷。教师应当以人体生理机能获得的通常性规律“上升”,再到“稳定”最后到“下降”来组织体育活动。事实表明,通常幼儿的生理机能在一开始的时候有着比较快的上升趋势,然后在某个时间段内实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然而这个时期的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幼儿承担急剧改变的负荷能力比较低,最后的时候又慢慢地降低。其中,上升、稳定、降低这几个时期是互相联系的和密不可分的。对于幼儿来讲,因为幼儿的体育基础、身体健康状况、年龄特点以及气候条件、教学安排、体育项目的特点等的不一样,他们上升时期坡度和时间以及最高时期的持续时间和高度的不一样,再者,幼儿担负急剧改变负担量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结语:综上所述,幼儿体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来讲,需要结合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实施体育教育,从而使得幼儿体会到一种愉悦感。

参考文献:

[1]周岩.幼儿园体育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2009,12(4):71-73.

[2]温婷.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改革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刘美奋,孙秀荣,张茂林,等.山东省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83-85.

[4]王岩.中原城市群区幼儿园幼儿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体育教育探讨论文

您好,体育专业也有很多侧重点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一点的方面写,如球类、体操类等,也可以写自己对体育专业的一些看法和观点等等。

为您提供部分体育论文选题:

1、体育课结构的研究

2、体操教材、教法的研究

3、大、中学生体质的研究4、体育课和运动训练中损伤的调研

5、大、中学校课外活动的改革

6、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探讨

7、做一名“合格体育教师”的成材之路

8、体育器材的研制

9、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0、各单项运动训练的研究

体育人文社会、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人体科学、竞技

幼儿教育对儿童生活的背离与回归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历史演变研究不同教育背景母亲的言语运用对儿童语用的影响兰州市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进行全面语言教育的研究幼儿文学修辞艺术及其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抓住儿童绘画特点发掘儿童绘画潜质教育视野下的儿童文化研究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基于教师发展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上海以社区为基础的0—3岁儿童服务机构的运行走向研究城市回族社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个案研究对幼儿园配班教师合作现状的思考甘肃省农村学前机构过程性教育质量研究上海市幼儿园体育特色的调查与研究我国社会转型中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化问题的研究幼儿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研究对广州市幼儿教师三个基本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的论文题目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好的个性比如谦让、团结、爱护公物、讲礼貌能增进孩子的 人际交往 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反面来说,过分淘气、爱哭闹、不讲礼貌、自私等个性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不益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个性就是心理范畴当中的人格,心理作为一种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应,其正常与否决定着人对环境反应之后的行为的正确与否。 在先天因素和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下,再加上幼儿是人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开头期,幼儿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学前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经过了长期与小朋友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之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能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积极、无心理障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幼儿在情绪和性格方面出现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幼儿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哭,有时候可能是没有明显原因地哭,这会让老师在解决问题时候很尴尬,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从关心孩子的角度来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大合群,从短期来说,这会影响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方面与其他同伴的合作积极性,长远来说,并不益于孩子以后人际交往的开展和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比较情绪化,情绪的变化捉摸不定,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别人的劝阻或说服对他们行为的控制很少会起作用,老师如何能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性也是一门难科。还有的孩子比较具有攻击性,因为年幼无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所以根本不会懂得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是很严重的,除了对同伴会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有影响,因为如果同伴都不与他来往,那么孤僻会更有可能加重这种攻击型个性的发展。 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共同说明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我国曾因为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现在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社会 文化 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所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势在必行。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难事,因为孩子本身是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在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之外,其他还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蹲下来”,用和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用爱的眼光来欣赏他们。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于夭折”。适当的营养,在心理方面显然是指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揣摩和 总结 ,举一反三,总结一些普遍适用的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 方法 ,这是将想法和理论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 1.兴趣引导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来发掘他们的 爱好 。爱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被集中起来,性格也会在对爱好的追求中变得完善。 2.鼓励法。这是与兴趣相辅相成的一个方法。在幼儿兴趣之处进行承认和鼓励,自身的行为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满足;同时,幼儿爱好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肯定和夸赞。 3.反问法。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要合理运用。幼儿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形成时期,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反问,同时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力,促进思维的多向发展。 4.宽严结合的方法。这点至关重要,因为过分管理或者过分关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位置,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调节幼儿的不同行为,耐心地讲解劝说,矫正不良的行为,鼓励正确的行为。等等方法没有逐一列举,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指导实践。前提是老师自身必须有一颗健全美好的心灵,将自己的工作使命感牢记在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握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当做花朵,用真情来浇灌,孩子们一定都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2:《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 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 故事 ,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 家庭教育 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之家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 口号 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 儿童 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著,甘肃文化出版社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 百科 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6、时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儿园管理案例(二) 7、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 8、《纲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3:《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摘要:近年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由于独生子女的急剧增多,不少家长片面地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阐述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中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幼儿创设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机会,培养幼儿独立进取的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 目前,一些幼儿缺乏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主观动手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人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理念的缺失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侧重于对幼儿园硬件环境的建设,一味追求豪华来提升幼儿园的吸引力,忽略了幼儿健康发展真正需要的软环境建设。 1.2教育手段缺乏专业性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由非专业人士兼任。知识、 经验 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1.3重智商轻情商 目前,在幼儿园讲小学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幼儿的智力发展的培养,忽略了对幼儿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了迎合众多家长的喜好,幼儿园都开办了一些美术、乐器等特色班,最后导致:孩子们的热情却在没有假期、没有充分休息的幼儿时代被消耗殆尽。家长和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使孩子们过早地进入不必要的“竞争”状态,导致其丧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2.1更新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幼儿园除了要加大硬件环境建设外,还要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同时要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另外,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和创作环境。教师应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富有勇气和热情。因此,幼儿教育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激发其成功欲望,又让幼儿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接受审美教育。 2.2构建多元化教学手段 2.2.1社会性的培养,逐渐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必须从幼儿的社会性抓起。一是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二是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三是开展移情训练:移情亦称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及他人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德育忽视了幼儿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幼儿德育工作应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高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四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庭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纠正不良行为。幼儿教师即要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不管幼儿智力发育程度如何,都要平等对待,任何斥责、惩罚、讽刺都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2.2注重个体差异: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实施个别教育。一是开展个别辅导,每一个儿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二是开展儿童的心理治疗。生活中往往存在幼儿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实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2.2.3游戏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发挥增效作用。幼儿教师要十分注意在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过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预都会使幼儿的安全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受到阻碍。游戏是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和合群情感的发展,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儿童提高合作的能力。 2.2.4开展 自我评价 :幼儿期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倾向,有助于增强自我接受的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幼儿点滴的进步,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 2.3幼儿智力和培育幼儿的品质教育相结合:幼儿时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倘使培养得不好,就会背离人的和谐发展的轨道。幼儿教育强调寻求幼儿的品行的培养和意志的树立,通常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易被挫折和困难压倒,因此,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让每一个幼儿形成以自信、欢乐、奋发为基调的心理素质。在孩子经历挫折的同时,教师、父母应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颜巧英.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06,(6):57-58. [5]潘海燕,杨再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5.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幼儿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二是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三是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四是不良习惯问题,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眉、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五是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2.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5.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四郎志玛(1967.7-),女,藏族,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

案例分析论文幼儿

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也很快转变观念,觉得是应该配合老师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范文如下,快随我一起来了解下。

可欣小朋友是一位非常可爱聪明的小朋友,平时很乐于帮助别人,爸爸妈妈都是高知识分子,对可欣的教育非常的重视,要求也很高。但是大人的愿望在孩子身上没有很好的实现。从小可欣妈妈由于工作很忙都是阿姨带的,阿姨对孩子很细心,但是在自理方面,阿姨却帮的很多,比如吃饭,为了让可欣能吃好,阿姨都是根据她爸爸提供的菜谱来烹制的,然后吃饭一直由阿姨喂,但是等到上幼儿园了,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也很快转变观念,觉得是应该配合老师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特别是吃饭,让阿姨放下手来让孩子自己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的吃饭问题却时时没很好的解决,在家每次都是在爸爸妈妈的催促下吃完的,大人一走开就不吃,有时干脆就坐着不动,大人爱批评就批评,催促的太多就没反应了。因此我觉得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如何让她主动、快乐的吃饭,将是我们需要反思和做出解决对策的。

描述一:

下午接送时间,可欣阿姨一踏到教室看到我就问:“老师,可欣今天在幼儿园饭、菜吃光了吗?”因为可欣爸爸是医生,非常注重孩子的健康,也就很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情况。每天家长回家都会问阿姨,因此阿姨每天过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问我们可欣今天吃饭的情况。

“哦,今天可欣吃的有点慢,饭、菜还剩一点没吃光”。我如实的回答孩子的吃饭问题。

“嗨,这孩子就这样,在家都是我喂的,我喂她才吃一下,不喂就一口也不吃”。阿姨无奈的回答。 “最好还是鼓励让孩子自己吃,这样她在幼儿园才会主动吃”。我用诚恳的口气跟阿姨说。 “那好吧,今天回家试试看”。阿姨点点头然后把可欣接回家了。

描述二:

第二天,可欣阿姨过来接孩子的时候,我主动的跟阿姨询问:“阿姨,可欣昨天在家吃饭怎么样?”我关心的询问。

“昨天我让可欣自己吃,刚开始不吃,后来他爸爸过来了,爸爸生气了才吃”。

“是不是他们家吃饭太早了,可欣肚子不饿?”

“不知道,一回家我们怕孩子肚子饿,给她吃了一点点心,晚上吃饭胃口不是很好,吃饭的时候是家里最苦恼的时候。”阿姨回答说。

“那你今天试试看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先给她吃点水果,不要吃那种难消化的点心”我建议的说。

描述三:

可欣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基本很少到幼儿园接孩子,因此我们跟家长直接的交流很少,于是我觉得有必要跟可欣家长更深入的来探讨孩子的吃饭问题,让孩子爱上吃饭。利用空余时间,我打了一通可欣妈妈的电话。通过了解我发现家长很重视孩子吃饭的量,为了让孩子营养均衡,他们要求孩子把家长提供的食物都要吃光。

“现在孩子吃饭真头疼”,可欣妈妈有点无奈的说。

“现在最主要让孩子能够喜欢吃饭,自己主动的吃饭,刚开始我们要求不要太高,量先少一点,不够再添,营造良好的就餐气氛,我们一起多配合,孩子的吃饭应该不成问题”。我鼓励的说。 案例分析:

孩子不吃饭在当下成了许多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不少家长为此忧心忡忡,为了孩子吃饭真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各种方法。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发育正常,身体健康,家长所认为的“不好好吃饭”可能就需要打个问号。我认为现在孩子吃饭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有些家长观念没转变,不少家长特别是老人喜欢把孩子养的胖胖的这样才觉得健康, 孩子长的瘦,就是不好好吃饭造成的。一般情况下,每个孩子的饭量都有差别,有的孩子天生吃的比较多,有的孩子则天生吃得比较少。只要身体健康就可以,一味的追求孩子胖一点,反而对孩子的健康不利。当然,如果孩子吃的特别少,长的特别瘦,那就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医生,在确诊孩子没有肠胃问题的基础上,再去看父母养育方面的问题。

二、家长的不停关注造成的。瑞可斯医师认为:当我们知道幼儿不吃饭的心理原因是无理要求父母"不停关注",那么,当父母避开幼儿这种不当的要求,主动忽略幼儿吃饭时闹别扭的行为,幼儿就能改变不肯吃饭的坏习惯。可欣在家吃饭是三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吃的,不停的催促孩子,建议孩子吃这个、吃那个,反而引起孩子的反感。

三、孩子吃饭没规律、随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父母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让孩子尝到饥饿感,常常是孩子想吃就吃,因此一放学,不到就餐时间就给孩子吃一些点心和零食,到了就餐的时间孩子就会觉得不饿,食欲不好,然后不好好吃饭。

四、就餐气氛过于严肃,影响了孩子的食欲。每个孩子内心都追求自由,如果父母吃饭前或用餐时批评孩子或者孩子吃饱以后,总以为孩子没有吃饱而强迫他继续吃,结果长期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厌食。 反思:

一、就餐时转变方式家长变“管”为“不管”。

吃与不吃,饿或不饿,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吃多吃少孩子自己会控制。要是孩子已经饱了,家长强硬让孩子吃完规定的食物,就会促动孩子的不良情绪。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对这一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家长也不少——这句话把事情解释的很清楚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家长长期的催促还会导致孩子的厌食,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的破坏了。 因此,当孩子饱了以后,孩子有权利拒绝。案例中我们发现可欣的家长对孩子的吃饭太关注了,干涉过多,对于有独立意识且比较叛逆的孩子就会很容易发生抵触,吃什么要是吃得不高兴,下次吃就会讨厌„„.导致对吃饭有消极心理。

二、营造良好就餐气氛,增强孩子的食欲。

孩子喜欢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吃饭,因此在饭桌上家长应尽量营造良好的就餐气氛,少一些责骂和不满,可以讨论孩子喜欢的话题,慢慢的孩子就会觉得吃饭时间是一家人快乐的时间,他们就会喜欢坐在餐桌上和大人一起吃饭。

三、合理调整孩子的饮食时间和饮食结构

检查孩子是否饮食次数偏多,正餐和点心之间时间间隔过短或零食、甜食过多等等,然后根据孩子的特点调整饮食时间和饮食结构。如果孩子吃零食太多,可以减少甚至取消零食,让孩子的胃有排空的时间。此外,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色香味俱全、又富于变化的饮食,刺激孩子的食欲,通过这些就可以改善孩子的就餐行为。案例中,可欣的家长担心孩子肚子饿,没到餐点时间就给孩子吃东西,正餐和点心之间时间间隔过短,孩子正餐时间就不好好吃饭。于是我建议如果孩子正餐吃的不好,家长可以根据情况减少点心的量,或者可以不用吃。

四、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

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因此对于上幼儿园的家长来说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喂孩子吃饭。经常喂饭会影响孩子食欲,而且影响儿童手部技能和肢体技能的发育。如果之前已经喂惯了,那么家长的方式要立即改变,告诉孩子长大了要自己吃饭,如果刚开始孩子不习惯不肯吃,就饿几顿,肯定饿不着,只有从根源抓起,才会真正让孩子自己主动的吃饭。

五、不要让饭桌成为谈判桌。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吃饭,多吃一点,总喜欢用一些物质的条件和孩子谈判,比如要是你好好吃饭,妈妈就给你买玩具或出去玩,孩子很聪明,下次他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不断的和家长谈条件,用无理的要求和吃饭交换,吃饭成了谈判的对象或者任务,造成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在案例中,家长喜欢用孩子好好吃饭来换取孩子喜爱的玩具的方式,来促进孩子能更好的吃饭。可能刚开始能让孩子吃的快一点,但是这种方法会让孩子变得功利,把吃饭变成了任务。

六、用语言暗示,帮助孩子养成不挑食、偏食的好习惯。

有些孩子不爱吃菜或某种东西,家长千万不要说出来,更不能当面教训孩子,也不要急于找替代品。

就装作不知道,该让他吃什么,就把什么东西拿出来,家长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津津有味的吃着这样东西,然后用非常“诱惑”的口气跟孩子说,引起孩子的食欲:“今天的菜好吃极了!” 有些食物你可以引导,比如胡萝卜,你可以先吃一口,认真的品一下然后说出自已的感受,接着让宝宝也试一口。一起品尝食物的美味比硬喂宝宝吃效果要好得多。

七、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宝宝非常渴望自已长大,这种渴望的表现之一就是学大人的样子,大人经常做什么他也会去尝试。所以想让宝宝有一个饮食的好习惯,那么大人首先也得有一个正确的饮食习惯。

吃是人的一种天性,“让孩子吃饭就是香”其实并不难,经过两个星期的调整。可欣小朋友在家能够独立吃了,吃饭不在成为她们家头疼的问题,从可欣父母轻松的笑容中我知道他们已经找对了方法。

我精心推荐

《幼儿园游戏案例记录》

摘 要:学龄前阶段是幼儿合作、分享等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大量的学前教育成果表明: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观察幼儿行为背后潜在心理的一种手段,本案例分析通过记录一次角色游戏中的常态现象,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行为方式,尝试找出此现象发生的主因并采取措施。

关键词:角色游戏;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54-02

案例背景:

新娘是美丽的,对于许多女孩来说,那是一生中最美的一天。而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婚礼的举办,其中温馨与感人的画面,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平时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有随父母参加婚礼的经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自己的经历有着独特的理解与视角,而角色游戏正是反映幼儿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它让孩子在游戏中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案例记录:

孩子们选择好自己的角色后开始了游戏,娇娇如箭一般地挂上了顾客的游戏牌,冲到了理发店里,她大叫着“怎么还没有理发师上班呀?我要弄一个新娘头”,“来啦来啦,我是理发师,我来为你服务”这时,俊杰拿起了水管,让娇娇低下头。娇娇说“我不用洗头,你帮我做一个新娘头”。俊杰大声回应“好的”后,开始在娇娇的头上不停地摆弄,夹子反复拿下又夹起,几个来回后,娇娇站起来照了照镜子说:“真难看,我要弄新娘头,头发松松的卷在一起,可漂亮了”,“我不会弄,要不我们戴个假发试试看吧?”俊杰试探性的问着。于是娇娇又坐了下来,俊杰将娇娇头上的大蝴蝶结拿了下来,带上爆炸式假发,又将蝴蝶结夹在了假发上,弄好后,他咧着嘴问道“这次你满意吗?”娇娇看了一眼镜子后,两人突然一起大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娇娇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这是俊杰给我弄的新娘头,我觉得好搞笑呀!”“是的,我觉得你还可以试试更多的发型”,我回答道。她的笑声吸引了更多的孩子看向她,大家都笑了起来。然然看见后,立刻走出了他的柜台,飞一般地坐在理发店的椅子上,大叫“俊杰,帮我也弄个发型”其他孩子看见后,纷纷挤到理发店,一时理发店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案例分析:

指南中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案例中的娇娇是我班的“小公主”,较爱美,能干,而俊杰的个性则相对温和,班级的氛围一直较轻松愉快。由此背景,我有以下分析:

1、有意识地选择角色、安排情节

不难发现,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思考,他们的思维开始具体形象,有意性已经发展,随着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增长,活动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也随之增强,他们的活动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在本案例中,娇娇是对游戏有规划的,她已经能够将自己生活中漂亮新娘头的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中,并且在游戏前简单地安排好情节,在游戏情节按她的想法发展时,一直满足他要求的理发师生成了戴假发后夹发夹这一创造性的游戏内容,从而两人一起收获快乐。

2、尝试解决问题,共同协商

中班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思维,讨论、协商自己的角色以及任务,游戏时能够认真地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本次案例中,第一次娇娇并不满意俊杰给她做的发型,因为这与原来的她没有什么不同,在两个人你来我往的交谈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次,面对并不是真正新娘头的“爆炸头”,她并没有不满,相反,这种形象的反差,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她觉得快乐与满足,并且这种快乐她愿意与人分享,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3、社会性发展差异大、对角色理解肤浅

案例中的娇娇说话蛮横与直接,控制欲较强。而俊杰的个性温和,在同伴提出想法并用质问与命令的语气和他交流时,他还是非常礼貌地、不遗余力地满足对方的要求。由此可见,幼儿之间的社会性发展是有着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与人沟通时轻而易举地就能发现。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不一样的家庭背景、教育方式和生活环境。同时,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还较为肤浅,本案例中就出现了小问题:由于对奇怪发型的喜爱,然然脱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虽是游戏,但他暂时还不能理解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何等重要。

4、面对新鲜事物易兴奋、材料玩法单一

理发店中的假发已经放置了一段时间,对于假发孩子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正是因为这样,爆炸头与蝴蝶结的滑稽模样才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兴奋不已。可见,孩子们面对新鲜事物时,会暂时性地忘记了游戏规则。“爱热闹”也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这常常是幼儿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发现,在平时的游戏中,材料的投放是一方面,单一的材料如何玩出多样性的游戏,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方法措施:

孩子的行为往往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玩得自主、快乐,却不一定玩得有价值,更多时候,游戏的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与帮助。本案例有以下解决措施:

1、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2、善于挖掘各种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将游戏材料合理地投放,并积极地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生成新玩法。

3、游戏中应该有意识的介入与指导,在发现幼儿的行为偏离正常游戏情境时,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引导。

4、正视幼儿之间的各种差异,让幼幼之间互相学习,比如在娇娇以命令式的语气说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她:“我觉得俊杰说话特别有礼貌,他从来不大声喊叫,说话喜欢用请、谢谢,这样的孩子人人喜欢。”

5、向幼儿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理解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坚守工作岗位的好品质。

参考文献:

[1] 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研究.《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08, Z1期:30-34.

[2] 陈国宁.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 刘 源.不同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教师指导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 索引序列
  • 幼儿园的管理案例分析论文题目
  • 幼儿园案例分析的论文格式
  • 幼儿园教师体育案例分析论文题目
  • 幼儿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的论文题目
  • 案例分析论文幼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