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幼儿一日生活的研究与设计论文

幼儿一日生活的研究与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一日生活设计与研究的论文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组织与实施论文

一、什么是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

幼儿园日常问题:幼儿园日常问题是指幼儿园日常 教育 活动、生活活动和幼儿园日常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包含了研究和实践改进的价值。实际上,它可以涵盖幼儿园一天生活中所有与教师、幼儿发展有关的问题。

项目: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它是需要通过行动、思考解决的实践问题,或具有创新意义的某项工作。在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中,每一个幼儿园的日常问题就是一个项目。

项目式研究:项目式研究是把这一实际问题和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把解决问题、形成具有教育内涵的新的教育、管理方式作为研究目的。行动研究是项目式研究的基本研究方式。项目式研究重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但不需要课题研究的繁琐过程。

项目式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是: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 是指教师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筛选和提炼,成为一个项目,以反思为核心展开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种研究范围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研究。

二、项目式研究的主体与方式

项目式研究的研究主体是教师,研究由教师承担,强调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个人既是研究的责任主体,同时又是研究的利益主体。

教师开展项目式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个人项目研究。它是教师对自己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探索。个人项目研究的全过程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它的直接目的是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②小组项目研究。这种方式是以小型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或以班组为单位,因为共同关心的问题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就大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共同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小组合作型的分析和探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进而为参与研究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三、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经过不断研究、总结和分析,概括了幼儿园项目式研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三个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评价阶段;六个步骤:调查与发现问题、提出与论证项目、组建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行动、项目效果观察、分析解释形成项目报告。

我们通过诊断、例谈、叙事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会结合日常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帮助教师在研究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教师项目式研究的能力,使他们的研究思路及措施更趋清晰,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从而推动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一)项目设计阶段

对日常教育问题进行诊断是开展项目式研究的前提。教育问题诊断能帮助教师科学地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使他们学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对幼儿园日常活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用现场诊断的方式,从观察到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行为来诊断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的问题,从而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省、同伴诊断、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剖,在不断学习、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

在项目设计阶段,要关注以下三点:

1.关注问题的真实性

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工作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有积累的、有浓厚兴趣的、长期关注的,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把项目研究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帮助教师从日常教育生活中寻找问题,针对一些真实存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通过项目审议会的研讨论证,最终将其提炼成项目。

2.关注项目的研究价值

具有研究意义以及富有创意与成效的“项目”,不仅不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还会提高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如“提高幼儿餐后活动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幼儿园展示舞台活动创新”“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运用角色体验解决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研究”“丰富班级生活中的角色体验”等。而有些问题如在同一领域别人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研究结果与做法,或者因为涉及的因素较多、比较复杂,就建议不作为项目进行研究。

3.关注项目的操作方式

当项目形成后,我们根据项目内容决定项目的实施方式。对于多个班级或者多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共性的问题或困惑,则组建大项目组进行合作型的分析与探究,并选定项目组长负责项目实施的计划、项目组活动的组织、项目实施的跟进以及项目总结等工作;对于个别班级或个人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个性问题,则由该班老师或个人自行实施研究,大课题组给予相应的支持。大项目组与个人项目并行或穿插进行的方式,使得项目研究有点有面,灵活自如。

(二)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式研究是以教育实践为研究现场,以反思、提升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教育科研方式。其实施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者在实际情境中,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检验、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

关于项目的具体实施,我们做到了几个注意点:

1.注意项目计划的操作性

项目式研究不同于一般的课题研究,因此在制定项目计划时,首先,我们要求要明晰和简单,有些内容不必太详细。项目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实施目标和价值、项目实施要点、项目完成时间、项目组成员及分工等。其次,项目计划要考虑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特点,项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幼儿又是具体和不断变化的。因此,项目计划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随着实施中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2.注意研究方式的灵活性

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大一班进行的“如何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的班本项目研究,就由班级教师独立进行活动的计划、组织、观察、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大课题组给予研究者充分的自主权,使研究者能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又如,“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这类参与人数较多的项目,则由项目组长负责按时对参与研究的班组或个人在项目研究中的实施情况进行收集与整理。

3.注意项目组活动的有效性

每月一次开展项目组活动,对教师在项目实施中的具体教育实例、个案、活动案例等以“例谈”的方式,采用教师和专家共同进行案例分析,一例一议,以此让教师学会对教育案例进行科学分析。项目组通过活动观摩、现场研讨、分组再实践来剖析反思,互相启迪,通过案例分析,逐步提高教师的案例分析能力。由于案例来自教师日常活动中真实的事情,所以更能引发教师参与案例分析的热情,使他们从就事论事说案例走向用教育理论解释案例。项目组对阶段的研究成效进行小结,并讨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三)项目评价阶段

在此阶段,我们会以教育叙事、现场观摩、资料比对等方式对每个项目进行效果观察、分析与评价,并最终形成项目报告。一般来说,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判断一个项目研究是否有成效:

1.项目研究者的观念是否正确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的研究才可能是有价值的。我们通过案例分析解读,引导教师学会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故事”等。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学会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教育体验,发现自己教育故事的教育价值,改变原有的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思维模式,使教师把目光投向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断发现自己教育行为、教育活动与幼儿行为的关联,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2.项目研究前后有无明显改善

教师通过项目研究前后的现场对比、资料比对、数据变化等,对项目研究的成效做出判定。例如,大班自从进行了“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后,幼儿餐后活动的内容明显丰富,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小班进行了“如何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活动”的项目研究后,家长来园活动从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都比以往更加丰富且有效。

3.项目成果是否具备应用性

教师好的项目研究不仅能够解决教师在幼儿园日常工作中个体或少部分群体的问题,还应该具备推广性,使得其他人或群体能够沿用或借鉴。因此,每个项目组完成研究后,都会进行项目报告研究,与全体老师交流与分享经验。优秀的项目研究成果能够作为其他小组或个人解决同类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如“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日活动的项目研究”成果就被新一届的小班年级组作为开展家长工作的参照。

四、为什么要进行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

(一)可以形成一些高质量的研究项目

课题组先后进行了“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关于互动墙面的设计与教育价值探究”“自然角观察记录方式的研究”“如何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在大班幼儿中进行同伴资源有效利用的案例研究”“如何开展班级图书旅行活动”“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午餐习惯的研究”“运用角色体验改善小班幼儿过度依赖性行为”“如何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日活动”“画信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与实施”“歌唱教学的组织策略研究”“让材料的投放更合理”等12个项目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的对象涵盖幼儿、家长、教师三个层面,研究的内容包括生活、学习、家园互动、教师培训等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对每一个项目的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总结了许多值得推广或借鉴的教育策略、实用经验、管理方法,这些项目较好地提升了幼儿园教育的内涵与质量。

(二)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思维、研究能力、教育观念的提升。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考量教师项目式研究能力的提升:

1.以实践为中心,解决教师的临场问题

项目式研究让教师时刻保持一种觉醒的状态与反思的习惯,对种种新的或老的教学问题、教学困境进行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吃完午餐后总是吵吵闹闹无所事事?为什么班级里能力一般的孩子总是没有存在感?为什么孩子们对阅读图书没有兴趣?这许多的临场问题都召唤着教师去学习、反思、实践、改进。因此,因为参与了项目式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常态就显现出研究的意味。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正是以教师的时机教育情境为研究现场,以研究教师的教育行为为核心,将研究过程与教师的实践融为一体,引领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关注、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其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有所关注、有所反思和突破。

2.以自主为导向,引领教师进入自我成长的研究状态

项目式研究的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自身对实践问题的认识与反思,教师既是研究的实践者,又是研究的策划人和负责人,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的受益者。因此,在项目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其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项目式研究中的一个个小项目,都是基于教师的体验和认识开展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向教师自身行为的改善与自身经验的重构。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小组项目的研究,都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

另一方面,项目式研究切入口小、周期短的特点,以及研究过程与成果表达的灵活多样性,都有利于教师克服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激发教师以探究的热情主动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思考习以为常的教育经验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大课题研究的诸多限制,改变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被动地位,将教师引入到一种自我成长的研究状态。

3.以反思为核心,成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所面临的教学情境常常是独一无二的。前人所留下的教育理论或经验可提供指导,但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在教学场所的具体情况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做出自主的判断和选择,并由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实践性知识”。项目式研究主张教师作为积极的行动研究者,在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即从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研究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实践,促使教师对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活动乃至相关的事物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因而,项目式研究使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渐从外塑性发展范式转变为内源性发展范式。

总之,“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内容基于教育者自己工作的需要,是工作中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内容。在研究中,教师能及时得到专业支持和同伴互助。同时,项目式研究过程虽然不追求严格意义上的科研方法,但是研究过程体现了教育者的实践理性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学会专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项目式研究既是适合教师的研究方式,又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幼儿一日生活的研究与设计论文

毕业论文无论对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成教毕业生都是个挠头的问题,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等等都是让人十分烦恼的事情,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一日生活是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全部经历,是幼儿生命充实与展现的历程,是个体在参与、体验与创造中利用环境自我更新的历程。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是幼儿的一个显着特点,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安排好幼儿一日生活的流程就显得很重要。

【关键词】 :教育既生长,教育既生活;幼儿成长。

【绪论】 :教育既生长,教育既生活。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中展开的,生活是生长的条件,生长是生活的内容,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在幼儿期,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幼儿的学习在其日常的吃、喝、拉、撒、睡、玩、交往、探究等活动之中发生着、进行着。幼儿有强烈探索环境和周围一切的本能,这种生命的冲动促使幼儿从生活中学习并发展自我。幼儿通过在生活中实际地与成人互动,与同伴争执或合作,感知接触真实的物体,真实地体验各种情感,解决实际地问题等,逐步地学会与自己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周围的世界,积累各种有益的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习惯等。幼儿园为幼儿创造的生活越丰富,他们从中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多样、越广阔,幼儿的发展也会越有质量。任何脱离幼儿当前实际生活的所谓正规化课程,任何依靠教科书来教授幼儿知识的教育,都是违背幼儿学习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的,都不适宜幼儿期的学习与发展,也不可能真正促进幼儿的成长。

一、幼儿入园的晨检接待

美好一天的开始这是教育幼儿懂礼貌,尊敬师长,友爱同伴,发展语言大胆表述的一个好时机。我是小班的老师,从宝贝们入园的那一天开始我们都给幼儿做良好的示范:每天早上面带笑容的迎接每一个来幼儿园的小朋友,并蹲下来用好听的声音和他们问好,再提醒幼儿和爸爸妈妈说再见。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和爸爸妈妈再见的幼儿专门提出来表扬给小朋友们树立榜样。在我们的长期坚持下,宝贝们渐渐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愉快入园,有礼貌地和老师小朋友问好,有礼貌的和家长告别。

在幼儿入园前老师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幼儿入园前我们提前做好活动室内外清洁工作及开窗通气。保证空气新鲜,地面干净无纸屑、杂物给幼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宝贝入园的时候园长妈妈在园门口以热情、亲切的态度接待幼儿,班级老师都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在班上迎接每一位宝贝,让宝贝们开心安全进班,给宝贝们创设一个家的感觉。

每天早上对宝贝的例行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做好一摸:有否发烧;二看:喉部、皮肤和精神;三问:饮食、睡眠情况;四查:仔细观察幼儿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五做好幼儿的带药纪录。

待宝贝进班了要提醒幼儿到教室先上厕所,再喝水。然后组织幼儿进行有趣的晨间活动:准备好玩具、区域活动材料供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让幼儿参加各种不同内容的活动,带领幼儿观察,与幼儿交谈。早操前五分钟,指导幼儿收拾整理玩具、材料,做好参加早操活动的准备。提醒幼儿下来之前先上厕所,帮幼儿检查衣服是否穿好,鞋带是否系好,保证幼儿安全地进行晨间锻炼。

美好的一天就拉开了序幕。

二、升国旗

早操从宝贝们入园的那天起,我们就把宝贝的生活和游戏紧密地揉和在了一起,用游戏的形式告诉宝贝们一些规则,这样宝贝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生活遇到了再进行强化,不嫌烦一次次重复,并在班上给找相应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幼儿作为学习的榜样。在长期的引导和坚持下大部分宝贝渐渐地能做到:依次自然地进入活动场地;尊敬国旗,升国旗时立正,注视国旗;听从指挥做操,精神饱满、情绪愉快,注意力集中,姿势正确、动作整齐,努力达到锻炼目的。并在早操结束后能主动将器械放回原处,注意爱护。在升国旗和早操的时候及时给予表现好的幼儿肯定(送给他们一个大拇指),这样既给动作还不太标准的幼儿一个学习的榜样,也让本来就很好的幼儿越来越有信心。

三、教育活动

教育必须面向受教育者的未来,在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必须把幼儿的今天与明天自然地连接起来。幼儿园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现实的快乐和满足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踏上教育为他们铺就的通往未来的大道,而不是牺牲幼儿的今天为明天做准备。在活动前作为老师我们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孩子(根据我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安排活动时间和内容,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教育计划,计划要能体现系统性及纵横联系)、备教材(所选内容应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广泛性和启蒙性,教给幼儿的知识概念准确无误,能与有关学科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注重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与习惯的培养。制定的目标明确、具体、切合教育任务和我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以循序渐进为原则,要有知识传授,又要重视兴趣培养、智能发展和思想品德教育;在统一要求的同时又要注意幼儿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能对所有的幼儿强求一样)、备我们自己(充分理解、分析、熟悉教材,准备好教育活动设计。文字材料能背诵,示范动作要熟练、准确,教育方法:能正确、全面的贯彻教育工作原则,灵活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重点突出,解决难点,有创造性。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指导。能以幼儿为主体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充分运用感官,动脑、动口、动手,启发幼儿入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性指导和随机教育、个别教育。更要保持教态亲切、自然、情感真挚;语言清晰、简练、准确、规范、生动形象。认真斟酌上课的每一个环节,把要教授的内容和幼儿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并提前布置好和上课内容有关的主题环境,引导认真观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一定要保证室内地面清洁无异物,按活动要求摆好座位,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根据具体情况经常交换幼儿座位。)在活动前我们也会组织小游戏,使幼儿逐渐转入安静状态,把他们带到学习的环境中,创造学习的氛围。在活动中老师要根据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反应善于引导和提问,帮幼儿养成动脑、动手和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在活动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幼儿良好的学习秩序、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干扰别人、不和小朋友发生争执、不影响活动秩序等的养成。活动结束后我们都会检查教育活动后的效果,总结这节活动的优点与不足,积累经验和资料,不断地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在美术活动中我们都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和握笔姿势,保护幼儿的视力和嗓子。活动结束后我们会把幼儿的作品保存好,学期末给宝贝们做一本画册。这是宝贝们最珍贵、最美好的纪念,我们已经给宝贝做了三本画册了。

研究《幼儿一日生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总结一、成功立项切实制订课题实施方案2006年9月份我园所申报的课题《幼儿一日生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被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成功立项,同时被我市教体局确立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2006年重点课题,这既标志着我园教育科研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也更激励我们努力工作、奋发图强搞好课题研究,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为了使此课题保质保量的完成,我园特制定了《幼儿一日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是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以园长为组长,副园长主抓,保教主任、年级组长为主要成员,形成了全体保教人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热烈氛围。二是明确课题研究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保教人员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建立高标准、高水平幼儿园为最终目标。三是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的规章制度。四是重审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五是确立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及方法。根据园内实际情况筛选出了最基本,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三种习惯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即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学习习惯,各班又根据本班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一子课题在自己班内实施研究。大、中、小班分别确定了子课题:让小班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言语习惯、培养幼儿谦让与合作的习惯。并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需要,确定采用抽样调查法、观察记录法、个案跟踪法、针对比较法与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六是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实施步骤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调查,观察阶段(时间:2000月);第二阶段:分析并制定目标阶段(时间:2007年1月);第三阶段;实施培养阶段(时间:2007年3月2008年3月);第四阶段:总结阶段(时间:2008年4月)。同时又制定了家长调查表,进行家长调查工作。各班又积极观察幼儿开展前期测量工作,然后的确定目标与研究工作将逐步进行。教师们的积极精神和认真劲头是史无前例的,我们相信经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二、注重过程脚踏实地搞研究平时注重过程管理,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扎扎实实开展好研究。首先制定了家长调查表,进行家长调查工作。本调查随机抽取我园小、中、大班120名幼儿及其家长(其中小班30名、中班45名、大班45名)。采用的调查方法是分层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于2001月21日给各班抽样孩子家长发放了《幼儿身边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对与幼儿经常接触的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职业、职务、爱好,每天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和方式,对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观念、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同时我们又采用个别访谈法了解家长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方面的做法。通过调查与对原始资料的处理,我们基本掌握了抽样孩子的家庭环境,家长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教养态度和教育理念,从而也可看出当今社会家长们对自己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视程度,并为我园开展幼儿一日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材料。然后制定各种观察记录表,在各班展开观察记录工作,收集到了各子课题孩子表现的最原始数据,并对观察记录资料整理、分析,各子课题写出了观察报告。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加强实施过程中资料的收集管理,将阶段计划,游戏活动设计、观察记录、反思随笔、案例分析、照片资料(幼儿作品、幼儿活动)、理论学习资料等分类归放。今年4月份幼儿园对课题开展情况先自查,并积极要求教体局进行中期检查验收。三、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搞科研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应在培训教师上大做文章。首先在选择课题立项上积极培训指导教师如何从日常工作的问题入手选题,问题怎么变成课题,课题如何论证等。同时在大、中、小各班调查幼儿一日生活行为存在问题,总结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四个子课题。11月27日对教师进行了《幼儿一日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培训实施方案,学习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如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12月18日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方法的培训,促使教师掌握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法,学习如何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11月30日、12月5日、12月6日三次分别在三个大班对教师进行观察法的观摩培训,最后收集到大班幼儿谦让与合作情况前测所需要的数据,提高了教师们的科研水平,也胜利完成了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为以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于2007年1月8日进行了研究经验交流培训会。在会上,各子课题组不单单交流了自己的中期研究成果,还深刻的谈到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在这次研究中得到显著提高,对幼儿园开展这项工作有很高的参与兴趣。四、完成工作近期工作方向根据课题计划,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阶段:调查,观察阶段(时间:2001月)在这一阶段,我们通过发放家长问卷表及班内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表现状况进行摸底。第二阶段:分析并制定目标阶段(时间:2007年1月)在这一阶段,各班根据调查,观察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类:A(好),B(较好),C(较差),并制定出了具体的近期和最终培养目标。如:培养幼儿谦让与合作的习惯培养目标:让幼儿去与同伴友好相处,体验分享的快乐;让幼儿懂得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并能为别人服务。再如让小班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养目标:使小班幼儿能够做到不挑食,不洒饭,不玩耍,安静地进餐;使小班幼儿能够独立穿脱衣服,并在午睡时做到按时入睡,不影响他人休息;使小班幼儿能够主动入厕,独立整理衣裤,并能够做到饭前便后主动洗手;使小班幼儿学会轻拿轻放,及时整理玩具。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工作,园课题组教师认真写出了幼儿行为观察报告和幼儿家长调查报告,《幼儿身边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报告》、《中班孩子言语习惯的观察与思考》、《大班幼儿谦让与合作情况的观察报告》和《关于小班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察思考》等研究报告应运而生。《幼儿身边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调查报告》还在中国幼教研究权威CN刊物《幼07儿教学研究》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实践与分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立》分别在06年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浅谈幼儿独立性培养》在06年教育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中获二等奖。教育行为反思随笔《小猪回来了》发表在《xx幼教》07年第一期

幼儿一日活动设计与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无论对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成教毕业生都是个挠头的问题,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等等都是让人十分烦恼的事情,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一日生活是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全部经历,是幼儿生命充实与展现的历程,是个体在参与、体验与创造中利用环境自我更新的历程。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是幼儿的一个显着特点,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安排好幼儿一日生活的流程就显得很重要。

【关键词】 :教育既生长,教育既生活;幼儿成长。

【绪论】 :教育既生长,教育既生活。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中展开的,生活是生长的条件,生长是生活的内容,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在幼儿期,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幼儿的学习在其日常的吃、喝、拉、撒、睡、玩、交往、探究等活动之中发生着、进行着。幼儿有强烈探索环境和周围一切的本能,这种生命的冲动促使幼儿从生活中学习并发展自我。幼儿通过在生活中实际地与成人互动,与同伴争执或合作,感知接触真实的物体,真实地体验各种情感,解决实际地问题等,逐步地学会与自己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周围的世界,积累各种有益的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习惯等。幼儿园为幼儿创造的生活越丰富,他们从中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多样、越广阔,幼儿的发展也会越有质量。任何脱离幼儿当前实际生活的所谓正规化课程,任何依靠教科书来教授幼儿知识的教育,都是违背幼儿学习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的,都不适宜幼儿期的学习与发展,也不可能真正促进幼儿的成长。

一、幼儿入园的晨检接待

美好一天的开始这是教育幼儿懂礼貌,尊敬师长,友爱同伴,发展语言大胆表述的一个好时机。我是小班的老师,从宝贝们入园的那一天开始我们都给幼儿做良好的示范:每天早上面带笑容的迎接每一个来幼儿园的小朋友,并蹲下来用好听的声音和他们问好,再提醒幼儿和爸爸妈妈说再见。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和爸爸妈妈再见的幼儿专门提出来表扬给小朋友们树立榜样。在我们的长期坚持下,宝贝们渐渐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愉快入园,有礼貌地和老师小朋友问好,有礼貌的和家长告别。

在幼儿入园前老师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幼儿入园前我们提前做好活动室内外清洁工作及开窗通气。保证空气新鲜,地面干净无纸屑、杂物给幼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宝贝入园的时候园长妈妈在园门口以热情、亲切的态度接待幼儿,班级老师都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在班上迎接每一位宝贝,让宝贝们开心安全进班,给宝贝们创设一个家的感觉。

每天早上对宝贝的例行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做好一摸:有否发烧;二看:喉部、皮肤和精神;三问:饮食、睡眠情况;四查:仔细观察幼儿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五做好幼儿的带药纪录。

待宝贝进班了要提醒幼儿到教室先上厕所,再喝水。然后组织幼儿进行有趣的晨间活动:准备好玩具、区域活动材料供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让幼儿参加各种不同内容的活动,带领幼儿观察,与幼儿交谈。早操前五分钟,指导幼儿收拾整理玩具、材料,做好参加早操活动的准备。提醒幼儿下来之前先上厕所,帮幼儿检查衣服是否穿好,鞋带是否系好,保证幼儿安全地进行晨间锻炼。

美好的一天就拉开了序幕。

二、升国旗

早操从宝贝们入园的那天起,我们就把宝贝的生活和游戏紧密地揉和在了一起,用游戏的形式告诉宝贝们一些规则,这样宝贝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生活遇到了再进行强化,不嫌烦一次次重复,并在班上给找相应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幼儿作为学习的榜样。在长期的引导和坚持下大部分宝贝渐渐地能做到:依次自然地进入活动场地;尊敬国旗,升国旗时立正,注视国旗;听从指挥做操,精神饱满、情绪愉快,注意力集中,姿势正确、动作整齐,努力达到锻炼目的。并在早操结束后能主动将器械放回原处,注意爱护。在升国旗和早操的时候及时给予表现好的幼儿肯定(送给他们一个大拇指),这样既给动作还不太标准的幼儿一个学习的榜样,也让本来就很好的幼儿越来越有信心。

三、教育活动

教育必须面向受教育者的未来,在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必须把幼儿的今天与明天自然地连接起来。幼儿园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现实的快乐和满足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踏上教育为他们铺就的通往未来的大道,而不是牺牲幼儿的今天为明天做准备。在活动前作为老师我们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孩子(根据我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安排活动时间和内容,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教育计划,计划要能体现系统性及纵横联系)、备教材(所选内容应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广泛性和启蒙性,教给幼儿的知识概念准确无误,能与有关学科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注重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与习惯的培养。制定的目标明确、具体、切合教育任务和我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以循序渐进为原则,要有知识传授,又要重视兴趣培养、智能发展和思想品德教育;在统一要求的同时又要注意幼儿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能对所有的幼儿强求一样)、备我们自己(充分理解、分析、熟悉教材,准备好教育活动设计。文字材料能背诵,示范动作要熟练、准确,教育方法:能正确、全面的贯彻教育工作原则,灵活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重点突出,解决难点,有创造性。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指导。能以幼儿为主体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充分运用感官,动脑、动口、动手,启发幼儿入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性指导和随机教育、个别教育。更要保持教态亲切、自然、情感真挚;语言清晰、简练、准确、规范、生动形象。认真斟酌上课的每一个环节,把要教授的内容和幼儿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并提前布置好和上课内容有关的主题环境,引导认真观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一定要保证室内地面清洁无异物,按活动要求摆好座位,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根据具体情况经常交换幼儿座位。)在活动前我们也会组织小游戏,使幼儿逐渐转入安静状态,把他们带到学习的环境中,创造学习的氛围。在活动中老师要根据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反应善于引导和提问,帮幼儿养成动脑、动手和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在活动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幼儿良好的学习秩序、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干扰别人、不和小朋友发生争执、不影响活动秩序等的养成。活动结束后我们都会检查教育活动后的效果,总结这节活动的优点与不足,积累经验和资料,不断地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在美术活动中我们都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和握笔姿势,保护幼儿的视力和嗓子。活动结束后我们会把幼儿的作品保存好,学期末给宝贝们做一本画册。这是宝贝们最珍贵、最美好的纪念,我们已经给宝贝做了三本画册了。

幼儿一日生活的研究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在日常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基础期,儿童的品德教育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正日益成为人们深入探讨的话题。幼儿的道德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是一个重要内容。幼儿园在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在幼儿时期形成的道德品格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对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又时刻受到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而3—6岁是幼儿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这些更是说明了幼儿园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以下是本人幼儿品德教育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德育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我们要熟悉理解幼儿德育的精神实质,使幼儿德育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不仅如此,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1、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地反复出现,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午餐时,老师除了让幼儿品尝食堂叔叔阿姨为他们烧的美味可口的饭菜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食堂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饭后,老师请幼儿观察保育员老师整理餐具、拖地等;小朋友亲眼看到老师用力一道道、一遍遍地拖、非常辛苦。实际观察不仅使幼儿对幼儿园的工作人员产生敬意,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的道理。

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一日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发挥幼儿园的环境作用,利用环境布置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我们在班级及园内环境布置上非常注意这一点。“我是值日生”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认真做好值日生的日常工作;“家乡的变化”将幼儿自己搜集的拆迁以前的照片与老师新拍的照片布置上墙,让幼儿通过对比感受到家乡的实际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新闻角”“评比栏”都是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表现。

另外,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在自然角通过照顾小花小草,使幼儿体验关心爱护别人的乐趣,从而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弱小者,增强爱心。老师对幼儿的良好道德行为要即时的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在班级公开表扬、发小红旗、五角星等,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道德品格的良好发展。再比如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教育;“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3、通过环境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幼儿生活在优美、和谐的环境中,他们的情绪非常愉快、态度是积极的,乐于接受教育。我们的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的。如何积极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并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育环境进行德育的隐性渗透,让幼儿积极地与环境交互作用,萌发良好的情感,培养造就精神健康,积极进取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首先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环境。

我们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从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人性的差异,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优秀、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及品德教育的需要,布置墙壁。

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老师们利用活动室的边角,建立了““娃娃家”、图书大家看”、“我有一双小巧手”等活动角,幼儿在这里可以自由看图书、听音乐、玩积木,也可以与朋友交谈,幼儿在自由的天地里,有的操作,有的说笑、有的探索,乐趣无穷,他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遵守纪律,当老师组织另外活动时,即使兴味正浓,但也愉快地服从了集体的需要。

教师们设置的自然角,其中有各种花卉,还养了金鱼、ji、鸽子、小白兔等动物,在充分分享自然给他们带来情趣的同时,激发着幼儿自己参与劳作的积极性,他们自己参加浇水、洗涤器皿、喂养小动物等劳动。

其次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就是幼儿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以及与集团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尤其是幼儿园的整体气氛,都属于社会环境的范畴,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常常会听到幼儿为自己的言行辩解道:“这是我们班╳╳老师说的,”“╳╳老师也是这样做的”等,对于他们来说,幼儿周围的人、事、物、境都能对他们发生作用,因此,我们除了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外,还注重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我们的幼教工作人中时时处处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间的好人好事,都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其中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第一,有爱心,充满感情地去爱每个幼儿,尊重班上那些淘气,各种能力显露较迟、胆小懦弱幼儿的要求和心理;第二;师生共同参加活动,以教师的积极性、兴趣性诱发幼儿的愉快情绪,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克服过去“老师前面讲,幼儿呆坐听”的做法,建立有平等师生关系的环境,,幼儿没有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活泼、开朗、积极上进。第三,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一言一行,做幼儿的表率。

教育环境中隐性渗透德育,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都是巨大的,不仅如此,这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能将某些难以用语言对幼儿讲清的观点渗透到教育环境之中。例如“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不是仅靠老师的言传,而是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如“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展览等,让幼儿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教师们真实的、健康的情感感染下,通过活动,使幼儿从中熟悉可爱的家乡,熟悉伟大的祖国,了解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地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4、家庭、学校、社区共建幼儿德育教育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的家长不仅重视教育,而且善于教育;二是部分家长虽然重视教育,却不懂得幼儿教育的方法,压抑了幼儿的发展;三是有些家长既不重视幼儿教育,也不善于教育幼儿。这就要求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要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道德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通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感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树木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开花结果。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

摘要 :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是良好道德品质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应及早的重视孩子的品德起步教育。

关键词 :

品德教育幼儿品德培养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品德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是良好心理品质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也就是说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及早被重视。

一、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要遵循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规律

幼儿年龄小,在进行抽象的道德概念教育时,要与具体形象相结合,要在适应的情景中进行。在情境中进行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或设置某种特定的情境,让幼儿置身其中,并以这种情境作为教育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对孩子的礼貌教育,除了我们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形式外,在每天接送幼儿时,教师主动说“请、谢谢、别客气、您早、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在每天的重复训练中感染幼儿,同时教师要给予幼儿以具体的指导,使之养成礼貌待人的良好品德。在日常现实情境中,教师引导幼儿做一些关心他人的事,帮助朋友穿衣裤、系鞋带、扣纽扣、叠被子等。通过自我服务,如擦桌椅、种植等活动,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爱劳动的好品质。

二、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该以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逐步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如看见有小朋友摔倒了,要把小朋友扶起来;喝水时小朋友们要排好队,不能推,不能挤;玩玩具时不能乱扔玩具,不能用玩具砸别的小朋友;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游戏、学习时要学会和别的小朋友合作等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既要抓住时机随机进行教育,又要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

三、通过训练与练习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

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要着重加强道德行动的训练。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行动举止来表现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幼儿抓起。幼儿要从小养成生活习惯、公共场所守秩序的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劳动的习惯等。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动习惯。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培养幼儿劳动观念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让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在班里活动时爱护桌椅、玩具、图书等,启发幼儿与玩具、图书交朋友,比比看谁做得最棒。在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看见地上有碎纸片和果皮时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内;看到花园里的花该浇水时,主动给花浇水,在劳动中逐渐培养幼儿的义务感、责任感以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能。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下去有了一定的实际经验和必要的劳动技能时,幼儿就会树立起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在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家庭的作用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除了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外,他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品德起步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就训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就能使孩子在以后日常的行为表现中逐渐对道德认识,并能对道德情感进行深化吸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的言行对一个人会产生终生的影响。父母在家庭中要有意培养幼儿劳动习惯,只要没有危险就应放手让幼儿去实践,还要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节,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不过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父母不能因此就对孩子训斥,或者动手,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相反地要多鼓励和进行耐心教育,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一步步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在繁杂的家务劳动中,有孩子的一份贡献,他就感到非常自豪。第一次做某件事感到很新鲜,例如叫孩子到楼下奶箱中取奶,他很快就会拿回来,并且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如果要他每天去做这件事,那么愉快的心情就会逐渐淡漠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需要及时鼓励,坚持不懈,使幼儿的优秀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巩固。

总之,及早重视孩子的品德起步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同情体贴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热心地帮助人,不轻易打扰别人等是培养文明行为和大公无私精神的基础,也是奠定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教师的密切注视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教师应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卫生特点,做好幼儿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有趣活动,给幼儿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捡落叶、拔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一颗螺丝钉、一文钱、一张纸的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等良好品质。

再次,大众传播媒介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幼儿期的儿童社会生活范围较狭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和部分报刊杂志。如果这些传媒内容健康,会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积极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幼儿喜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会去模仿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人物及其言行举止。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幼儿树立某种学习样板,使幼儿出现品行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

大家都知道,幼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为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小班思想品德教育总结。而小班幼儿刚入园,是由家庭教育过渡到幼儿园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因此,我们抓住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谦让合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幼儿进入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帮助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等父母来接。

二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

1.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周围成人的关心爱护。学期初,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我们首先组织他们参观幼儿园,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是幼儿尽快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虽让他们能够独立进餐,但由于家长的过渡爱护,大部分幼儿都不会独立进餐,独立性较差,幼儿园小班工作总结《幼儿园小班思想品德教育总结》。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在语言活动《大公鸡和漏嘴巴》、看图讲述《吃得真干净》常识《认识餐具》,音乐歌曲《好娃娃》。等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独立的进餐、盥洗、睡觉等良好的自理能力。

3.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进行礼貌教育.。礼貌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在语言《有礼貌的好宝宝》故事《两只羊》歌曲《我的好妈妈》《好娃娃》认识《老师》。认识《家庭》,向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三节日中的品德教育

九月十日”教师节”让幼儿绘画<红花>送给老师,让幼儿知道老师的辛苦劳动,教育幼儿热爱老师,尊重老师。十月一日“国庆节”让幼儿了解国庆节的来历,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要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一月一日“元旦”通过家园同乐庆新年联欢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新年的快乐,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活动,感受新年的乐趣。

四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站及家园联欢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

1.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

2.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我们会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幼儿一日生活的探索与研究论文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组织与实施论文

一、什么是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

幼儿园日常问题:幼儿园日常问题是指幼儿园日常 教育 活动、生活活动和幼儿园日常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包含了研究和实践改进的价值。实际上,它可以涵盖幼儿园一天生活中所有与教师、幼儿发展有关的问题。

项目: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它是需要通过行动、思考解决的实践问题,或具有创新意义的某项工作。在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中,每一个幼儿园的日常问题就是一个项目。

项目式研究:项目式研究是把这一实际问题和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把解决问题、形成具有教育内涵的新的教育、管理方式作为研究目的。行动研究是项目式研究的基本研究方式。项目式研究重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但不需要课题研究的繁琐过程。

项目式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是: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 是指教师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筛选和提炼,成为一个项目,以反思为核心展开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种研究范围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研究。

二、项目式研究的主体与方式

项目式研究的研究主体是教师,研究由教师承担,强调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个人既是研究的责任主体,同时又是研究的利益主体。

教师开展项目式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个人项目研究。它是教师对自己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探索。个人项目研究的全过程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它的直接目的是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②小组项目研究。这种方式是以小型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或以班组为单位,因为共同关心的问题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就大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共同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小组合作型的分析和探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进而为参与研究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三、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经过不断研究、总结和分析,概括了幼儿园项目式研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三个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评价阶段;六个步骤:调查与发现问题、提出与论证项目、组建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行动、项目效果观察、分析解释形成项目报告。

我们通过诊断、例谈、叙事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会结合日常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帮助教师在研究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教师项目式研究的能力,使他们的研究思路及措施更趋清晰,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从而推动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一)项目设计阶段

对日常教育问题进行诊断是开展项目式研究的前提。教育问题诊断能帮助教师科学地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使他们学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对幼儿园日常活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用现场诊断的方式,从观察到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行为来诊断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的问题,从而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省、同伴诊断、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剖,在不断学习、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

在项目设计阶段,要关注以下三点:

1.关注问题的真实性

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工作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有积累的、有浓厚兴趣的、长期关注的,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把项目研究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帮助教师从日常教育生活中寻找问题,针对一些真实存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通过项目审议会的研讨论证,最终将其提炼成项目。

2.关注项目的研究价值

具有研究意义以及富有创意与成效的“项目”,不仅不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还会提高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如“提高幼儿餐后活动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幼儿园展示舞台活动创新”“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运用角色体验解决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研究”“丰富班级生活中的角色体验”等。而有些问题如在同一领域别人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研究结果与做法,或者因为涉及的因素较多、比较复杂,就建议不作为项目进行研究。

3.关注项目的操作方式

当项目形成后,我们根据项目内容决定项目的实施方式。对于多个班级或者多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共性的问题或困惑,则组建大项目组进行合作型的分析与探究,并选定项目组长负责项目实施的计划、项目组活动的组织、项目实施的跟进以及项目总结等工作;对于个别班级或个人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个性问题,则由该班老师或个人自行实施研究,大课题组给予相应的支持。大项目组与个人项目并行或穿插进行的方式,使得项目研究有点有面,灵活自如。

(二)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式研究是以教育实践为研究现场,以反思、提升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教育科研方式。其实施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者在实际情境中,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检验、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

关于项目的具体实施,我们做到了几个注意点:

1.注意项目计划的操作性

项目式研究不同于一般的课题研究,因此在制定项目计划时,首先,我们要求要明晰和简单,有些内容不必太详细。项目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实施目标和价值、项目实施要点、项目完成时间、项目组成员及分工等。其次,项目计划要考虑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特点,项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幼儿又是具体和不断变化的。因此,项目计划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随着实施中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2.注意研究方式的灵活性

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大一班进行的“如何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的班本项目研究,就由班级教师独立进行活动的计划、组织、观察、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大课题组给予研究者充分的自主权,使研究者能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又如,“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这类参与人数较多的项目,则由项目组长负责按时对参与研究的班组或个人在项目研究中的实施情况进行收集与整理。

3.注意项目组活动的有效性

每月一次开展项目组活动,对教师在项目实施中的具体教育实例、个案、活动案例等以“例谈”的方式,采用教师和专家共同进行案例分析,一例一议,以此让教师学会对教育案例进行科学分析。项目组通过活动观摩、现场研讨、分组再实践来剖析反思,互相启迪,通过案例分析,逐步提高教师的案例分析能力。由于案例来自教师日常活动中真实的事情,所以更能引发教师参与案例分析的热情,使他们从就事论事说案例走向用教育理论解释案例。项目组对阶段的研究成效进行小结,并讨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三)项目评价阶段

在此阶段,我们会以教育叙事、现场观摩、资料比对等方式对每个项目进行效果观察、分析与评价,并最终形成项目报告。一般来说,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判断一个项目研究是否有成效:

1.项目研究者的观念是否正确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的研究才可能是有价值的。我们通过案例分析解读,引导教师学会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故事”等。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学会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教育体验,发现自己教育故事的教育价值,改变原有的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思维模式,使教师把目光投向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断发现自己教育行为、教育活动与幼儿行为的关联,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2.项目研究前后有无明显改善

教师通过项目研究前后的现场对比、资料比对、数据变化等,对项目研究的成效做出判定。例如,大班自从进行了“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后,幼儿餐后活动的内容明显丰富,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小班进行了“如何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活动”的项目研究后,家长来园活动从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都比以往更加丰富且有效。

3.项目成果是否具备应用性

教师好的项目研究不仅能够解决教师在幼儿园日常工作中个体或少部分群体的问题,还应该具备推广性,使得其他人或群体能够沿用或借鉴。因此,每个项目组完成研究后,都会进行项目报告研究,与全体老师交流与分享经验。优秀的项目研究成果能够作为其他小组或个人解决同类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如“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日活动的项目研究”成果就被新一届的小班年级组作为开展家长工作的参照。

四、为什么要进行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

(一)可以形成一些高质量的研究项目

课题组先后进行了“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关于互动墙面的设计与教育价值探究”“自然角观察记录方式的研究”“如何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在大班幼儿中进行同伴资源有效利用的案例研究”“如何开展班级图书旅行活动”“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午餐习惯的研究”“运用角色体验改善小班幼儿过度依赖性行为”“如何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日活动”“画信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与实施”“歌唱教学的组织策略研究”“让材料的投放更合理”等12个项目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的对象涵盖幼儿、家长、教师三个层面,研究的内容包括生活、学习、家园互动、教师培训等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对每一个项目的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总结了许多值得推广或借鉴的教育策略、实用经验、管理方法,这些项目较好地提升了幼儿园教育的内涵与质量。

(二)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思维、研究能力、教育观念的提升。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考量教师项目式研究能力的提升:

1.以实践为中心,解决教师的临场问题

项目式研究让教师时刻保持一种觉醒的状态与反思的习惯,对种种新的或老的教学问题、教学困境进行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吃完午餐后总是吵吵闹闹无所事事?为什么班级里能力一般的孩子总是没有存在感?为什么孩子们对阅读图书没有兴趣?这许多的临场问题都召唤着教师去学习、反思、实践、改进。因此,因为参与了项目式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常态就显现出研究的意味。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正是以教师的时机教育情境为研究现场,以研究教师的教育行为为核心,将研究过程与教师的实践融为一体,引领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关注、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其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有所关注、有所反思和突破。

2.以自主为导向,引领教师进入自我成长的研究状态

项目式研究的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自身对实践问题的认识与反思,教师既是研究的实践者,又是研究的策划人和负责人,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的受益者。因此,在项目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其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项目式研究中的一个个小项目,都是基于教师的体验和认识开展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向教师自身行为的改善与自身经验的重构。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小组项目的研究,都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

另一方面,项目式研究切入口小、周期短的特点,以及研究过程与成果表达的灵活多样性,都有利于教师克服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激发教师以探究的热情主动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思考习以为常的教育经验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大课题研究的诸多限制,改变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被动地位,将教师引入到一种自我成长的研究状态。

3.以反思为核心,成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所面临的教学情境常常是独一无二的。前人所留下的教育理论或经验可提供指导,但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在教学场所的具体情况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做出自主的判断和选择,并由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实践性知识”。项目式研究主张教师作为积极的行动研究者,在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即从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研究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实践,促使教师对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活动乃至相关的事物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因而,项目式研究使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渐从外塑性发展范式转变为内源性发展范式。

总之,“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内容基于教育者自己工作的需要,是工作中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内容。在研究中,教师能及时得到专业支持和同伴互助。同时,项目式研究过程虽然不追求严格意义上的科研方法,但是研究过程体现了教育者的实践理性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学会专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项目式研究既是适合教师的研究方式,又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

学习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意义论文如下:

一、幼儿一日常规的培养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生活习惯,能够使人受益无穷;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伤身还伤人,而不良习惯的一旦养成,想要改掉的时候,非常困难。由此可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多么重要了,幼儿在幼儿园阶段中,幼儿心理、习惯和品质的形成,和教师、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同时,优良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和良好常规习惯的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对“环境”最好的形容。民间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即是经过大量证明后,古人对于幼儿教育的总结。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人格、品质、习惯和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幼儿缺乏对“好坏”的辨识和认知,无论是优秀因素的刺激,还是劣质因素的刺激,幼儿都会进行模仿,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在日常活动、教育中,应当重视幼儿一日常规的培养。

例如,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日常用餐常规,教导幼儿明白粮食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养成不挑食、不剩菜的习惯,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吸收多重营养,为身体的发育打好基础。

用餐常规,必然包括用餐工具的使用,教导幼儿养成正确使用勺子、碗筷的习惯,清楚吃饭的时候需要使用餐具,而不是用手去抓,同时,告诉幼儿饭菜需要细嚼慢咽、一口一口地吃,避免消化不良和呛住、噎住,在吃饭的时候,不能够用筷子等细长、尖锐的物体打闹、嬉戏,降低幼儿独立饮食的风险。

饭后散步的习惯,俗话说“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引导幼儿在饭后,降低自身的活动量和剧烈运动评率,学会慢走,提升肠胃的消耗功能等。

二、幼儿一日常规的培养有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

“亲其师,信其道”,是最好的一种的师幼关系。在幼儿教育中,通常会发现个别教师的课程,很多幼儿在课上不仅兴趣高涨,而且非常活跃,即便是被老师训斥了,幼儿依然非常喜欢这个老师的课程。

因此,良好的师幼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学习效率,还可以提升幼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需要善于和幼儿进行交流,通过聊天、讲故事等多种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和幼儿建立起深厚的情感,从而促使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同时,良好的师幼关系,还可以增加幼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助于幼儿的思想、天性的解放。

教师在培养幼儿一日常规的时候,可以尝试通过和幼儿一起合作、参与,共同去完成某个事情,在长期的合作中,幼儿会逐渐对教师形成依赖和依靠,提高幼儿学习常规行为的效率和积极性。

三、幼儿一日常规的培养能够帮助幼儿树立纪律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述的是人在做事做人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原则性,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好的达成想要的结果。在幼儿园中,同样也制定了一些班级纪律和规矩,通过这些纪律和规矩,能够提升幼儿的适应能力、独立能力和交流能力,让幼儿可以快速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

而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需要将规矩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在幼儿的潜意识中,形成一定的“规矩意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一日常规的建立,既是幼儿教育的需求,也是幼儿“规矩意识”形成的基础。

因此,幼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通过一日常规活动,引导幼儿主动产生纪律意识、学习意识,为幼儿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四、结语

总之,在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同时也非常简单,但是,需要教师对幼儿坚持不懈的教导,深入探究常规活动内涵,同时,用自己的爱心、内心、细心为幼儿的发展保驾护航。

  • 索引序列
  • 幼儿一日生活设计与研究的论文
  • 幼儿一日生活的研究与设计论文
  • 幼儿一日活动设计与研究论文
  • 幼儿一日生活的研究论文
  • 幼儿一日生活的探索与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