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秦三十六郡研究论文

秦三十六郡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秦三十六郡研究论文

人物轶事:秦始皇简介秦始皇简介秦始皇,名叫赢政,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两千年来,对他的评价是很有争议的,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儿时历难少年成帝王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亲子楚(又名异人)做人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因为他在秦国的地位并不很高。子楚就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子楚在赵国很不得意,但吕不韦却改变了他的命运。吕不韦当时已经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很会投机,见到了子楚便觉得他像个贵重的商品一样奇货可居,将来可以借他赚取功名利禄(这就是现在“奇货可居”这个成语的来历)。吕不韦很熟悉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她却没有儿子,便打定注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主意已定,吕不韦便付诸行动了。他拿出了金作为本钱,其中的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金则用来购买奇珍异宝,然后带着去了秦国。他很精明,没有直接去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而是采取了更稳妥更有效的迂回策略:去找华阳夫人的姐姐。吕不韦施展口才,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国君和贤惠的华阳夫人,还经常对他说“夫人就是子楚的上天”,有时到了深夜还思念得流泪。说到最后,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被他的话打动了,便请她将礼物转交给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接受了吕不韦替子楚交给她的礼物,又听说了子楚对她和安国君的态度,便对子楚有了好感。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挑选一个好的作为自己的儿子,并立为储君,那么以后即使在秦昭王死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楚便是最合适的人选。吕不韦商人式的精明算计,正好是华阳夫人日夜耿耿于怀的心事,姐姐来了一提此事,正中下怀。于是,华阳夫人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他立子楚为继承人。事情办成了,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从此,吕不韦便长住在了邯郸,和子楚一起广交天下宾客,等待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为了更好地笼络子楚,吕不韦还给子楚送去一个擅长歌舞的美女,因为是在赵国的都城,所以历史上称她为赵姬。后来,赵姬给子楚生下一子,这就是秦始皇。开始他姓赵,因为出生在赵国。因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后来就改为政。等到回到了秦国,才改成了国姓嬴。秦始皇刚出生,秦国和赵国便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第二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逃出了邯郸城。秦始皇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六年后,公元前年,秦昭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太子就是子楚。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和母亲得以回到秦国。安国君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庄襄王。刚即位,便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还封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时间也不长,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年,刚岁的赢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励精图治十年灭六国赢政做了秦王之后,吕不韦的权势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称号,他食封大邑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财富巨万。同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又召集很多的门客,让他们搜集史料,最后辑成了《吕氏春秋》。赵太后在先前被吕不韦送给子楚之前和吕不韦很要好,现在虽然地位尊贵,但子楚已经死去,守寡时间一长,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时,秦始皇已经长大,吕不韦也害怕她和太后私通的事被发觉,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赵太后找了个替身,这就是嫪毐,让他冒充宦官进宫,在净身时赵太后买通了执行的人,让这个假宦官进去供赵太后享乐。这样,在秦始皇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年,秦始皇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示威:吕不韦公开拿出了《吕氏春秋》,嫪毐则依仗赵太后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衅面前不动声色,而是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而嫪毐却等不及了,他想乘机叛乱,杀掉秦始皇,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后处以车裂酷刑,诛灭三族。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经过群臣的劝说,秦始皇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吕不韦的相国,赶出咸阳,让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阳。两年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吕不韦和其他国家串通作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吕不韦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后难免一死,干脆服毒自杀了。对自己政权的威胁都清除了,秦始皇便开始对东方的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他继承了祖辈的基业,而且发扬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文臣如谋士李斯和尉缭,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武将则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贲。秦始皇继续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最先灭掉的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至此,秦灭六国,十年统一了中国

雕镌天花乱坠的世界 辛德勇 2011-3-23所谓“天凤三年鄣郡都尉”砖铭文与秦“故鄣郡”的名称以及莽汉之际的年号问题(上) 辛德勇 2011-3-7题天一阁旧藏明刻本《天台集》 辛德勇 2011-1-13补谈所谓“匆匆不暇草书” 辛德勇 2010-12-8金匮石室与残砖断瓦 辛德勇 2010-11-17唤起废墟遗址中酣睡的文化性灵 荣新江 2010-11-15关于契丹小字《耶律糺里墓志铭》的若干问题 刘浦江 2010-10-12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誓碑 刘浦江 2010-10-12说阜昌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 辛德勇 2010-8-24掩映之间——宋代尚书内省管窥 Deng Xiaonan 2010-5-21出土材料与唐宋女性研究 Deng Xiaonan 2010-5-21The Soviet Impact on Gender Equality in China in the 1950s' Zang Jian 2010-5-7Further Remarks Sogdia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Rong Xinjiang 2010-5-7Newly discovered Chinese-Khotanese Bilingual Tallies Rong Xinjiang 2010-5-7On the Dating of the Khotanese Documents from the Area of Khotan Zhang Guangda and Rong Xinjiang 2010-5-7The Name of the So-callde Tumshuqese Langguage Rong Xinjiang 2010-5-7草原地带の突厥石人から见た东西文化交流 Wang Xiaofu 2010-5-7近世以後における中国都市形态史研究 Li Xiaocong 2010-5-7The end of the Five Virtues theory:Changes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 since the Song Dynasty Liu Pujiang 2010-5-7契丹名、字研究——文化人类学の视点からみた父子连名制 Liu Pujiang 2010-5-7近年における北京吴简研讨班の主要成果につぃて Luo Xin 2010-5-7中国古地図の再会——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図の整理と考察 Li Xiaocong 2010-5-7拝火教と突厥の盛衰 Wang Xiaofu 2010-5-7日本の人文学杂感――中国史研究を中心として Deng Xiaonan 2010-5-7多面的な政治业绩と调查宋代の情报处理システム Deng Xiaonan 2010-5-7考古资料と唐宋女性史研究――唐代西北と宋代华北を事例として Deng Xiaonan 2010-5-14TheAncestors' Family Instructions:Authority and Sovereignty in Song China Deng Xiaonan 2010-5-7白江口の战いに関する历史的地名の考证 Wang Xiaofu 2010-5-7靺鞨、女真逓兴述论——渤海国を中心として Wang Xiaofu 2010-5-7Chinese maps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Li Xiaocong 2010-5-7Women Returning Home-A Topic of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Zang Jian 2010-5-7Autorite imperiale et gouvernement dans la Chine medievale Deng Xiaonan 2010-5-10Women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 Song China Zang Jian 2010-5-7Women in Turfan during the Sixth to Eighth Centuries: A Look at their Activities outside the Home Deng Xiaonan 2010-5-10论细柳仓与澄邑仓 辛德勇 2010-3-25越王勾践徙都琅邪事析义 辛德勇 2010-3-22隋大兴城坊考稿 辛德勇 2010-1-22述钱塘汪氏自存本振绮堂重刻《湖船录》 辛德勇 2010-1-21一时故实,百年蓍龟 辛德勇关于《水经注图》 辛德勇契丹开国年代问题——立足于史源学的考察 刘浦江穷尽·旁通·预流:辽金史研究的困厄与出路 刘浦江《汉书》赵佗“处粤四十九年”说订讹 辛德勇题嘉庆初刻两卷本黄钺《壹斋集》 辛德勇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形态与结构演进之研究 李孝聪论《两京新记》在中国古代城市文献编述史上的意义 辛德勇创新与因循:从“祖宗之法”看宋代政治基调 邓小南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 邓小南“真吏”新解 罗新吉木萨尔二工河古突厥文刻铭的调查与思考 罗新由草原突厥石人看东西文化交流 王小甫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 王小甫王化与山险——中古早期南方诸蛮历史命运之概观 罗新题孙人和旧藏初印本《禹贡本义》 辛德勇记百万塔陀罗尼清末传入中国的一条史料 辛德勇从《西教纪略》到《教务纪略》 辛德勇太原的异名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 辛德勇汉“元朔五年弩”鐖郭铭文述疑 辛德勇重谈中国古代以年号纪年的启用时间 辛德勇“访闻”与“体量”:宋廷考察地方的路径举例 邓小南《契丹地理之图》考略 刘浦江西汉宗室绝国考 陈苏镇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唐龙朔年间哥逻禄部落破散问题 荣新江吐鲁番新出送使文书与阚氏高昌王国的郡县城镇 荣新江吐鲁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研究 荣新江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概说 荣新江浅议宋人子嗣观念变化及对妇女生活的影响 臧健张芝“匆匆不暇草书”本义辨说 辛德勇谭其骧先生写给我的一封信 辛德勇隋唐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说“借书一痴,还书一痴” 辛德勇跋绍良先生所藏元王氏《直说素书》 辛德勇《绍良书话》序言 辛德勇谈传言所说晚近存世金刻本《旧五代史》乃绝无其事 辛德勇论阙特勤之阙 罗新中韩关系视野下的《三国史记》撰作 王小甫19世纪后半期以来清朝学者编绘历史地图的主要成就 辛德勇导向的确立——兼谈宋初“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 邓小南苏联对中国性别平等的影响 臧健两汉之际的谶纬与《公羊》学 陈苏镇记我买过的几部影印本古籍 辛德勇跋绍良先生旧藏无著盦辑校《草窗词》 辛德勇读《隋代墓志铭汇考》 辛德勇漫谈丛书零本的收藏 辛德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黄永年先生与古文献研究 辛德勇《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序言 辛德勇再谈“东丹国”国号问题 刘浦江默室求深,备其宣导 辛德勇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 辛德勇《王重民向达先生所摄敦煌西域文献照片合集》序 荣新江池田温《敦煌文书的世界》序 荣新江北魏太武帝的鲜卑本名 罗新汉初侯国隶属关系考 陈苏镇“祖宗故事”与宋代的《宝训》、《圣政》 邓小南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 王小甫金中都“永安”考 刘浦江清代城镇街头的公众文字信息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 辛德勇唐人模勒元白诗非雕版印刷说 辛德勇释《南史·宋本纪》之“禾绢闭眼诺” 辛德勇显曲江风度 见武溪风采 辛德勇上古史地研究二题 辛德勇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张希清宗经、复古与尊君、实用——《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 阎步克“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 刘浦江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 陈苏镇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邓小南柔然官制续考 罗新拜火教与突厥兴衰——以古代突厥斗战神研究为中心 王小甫收养:一个不可忽略的人口与社会问题——宋元民间收养习俗异同初探 臧健阚氏高昌王国与柔然、西域的关系 荣新江孔道与平台:杀虎口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李孝聪肃慎辛氏箧存稀见明人别集题录 辛德勇 2007.6.28中国对瑞典国最早的全面记述——述清末写本《瑞典国记略》之历史由来 辛德勇 2007.6.21《冥报记》报应故事中的隋唐西京影像 辛德勇 2007.5.8准望释义——兼谈裴秀制图诸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谓沈括制图六体问题 辛德勇 2007.4.12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谭其骧 2007.4.12花冤大头钱买书读 辛德勇 2007.4.12《澶渊之盟新论》前言 张希清 2007.4.5《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前言 张希清 2007.4.5黄永年先生教我读书买书 辛德勇 2007.3.20《周礼》地域职官训释——附论上古时期王官之学中的地理学体系 辛德勇 2007.3.20在老师身边读书的日子里 辛德勇 2006.3.4两汉州制新考 辛德勇 2006.3.4落伍的一年 辛德勇西汉关中龙首渠所灌溉之“卤地”抑或“恶地”与合理对待传世文献问题 辛德勇咸丰九修《毘陵徐氏宗谱》与中国古代的铜活字印本问题 辛德勇以五原郡的始设时间为例述吕祖谦之历史考辨 辛德勇一份有关《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学术史料——史念海《述<中国疆域沿革史>书》汉长安城的兴建与变迁 辛德勇我与绍良先生的书缘 辛德勇《中国考试通史》(宋辽金元卷)后记 张希清《中国考试通史》(宋辽金元卷)序言 张希清中国考试通史第二卷(宋辽金元)目录 张希清《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三卷(宋)简明目录 张希清“无情如造化 至公如权衡”——宋代科举封弥誊录制度述论 张希清“清、慎、勤”——为官第一箴言 张希清历史上的包公 张希清斯波义信先生北京大学座谈记录西汉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研究》序言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下) 辛德勇河山集提要 辛德勇《靖逆记》原本判别 辛德勇《两京新记辑校》前言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上) 辛德勇在书市的最后一个秋日里 辛德勇钱泳《记事珠》稿本经眼识略 辛德勇五德终始说之终结 刘浦江关于金朝开国史的真实性质疑 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 刘浦江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史部之演化轨迹述略 辛德勇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的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的战略地位 辛德勇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 辛德勇《三辅黄图校释》后述 辛德勇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 阎步克汉武帝徙民会稽史事证释 辛德勇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并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走向以及长城之起源诸问题 辛德勇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 阎步克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度述论 阎步克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 罗新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阎步克北朝墓志丛札(一) 罗新北魏直勤考 阎步克墨山国之路 罗新从可汗号到皇帝尊号 罗新北大与敦煌学 荣新江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荣新江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中古时期粟特人的迁徙与入居 荣新江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的关系 王小甫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 邓小南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 邓小南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 邓小南走向再造:试谈十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 邓小南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 刘浦江辽朝“横帐”考 刘浦江辽朝国号考释 刘浦江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事 刘浦江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 刘浦江金代捺钵研究 刘浦江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 辛德勇记南明刻本《西曹秋思》——并发黄道周弹劾杨嗣昌事件之覆 辛德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汉族。故氏赵(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岁时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7年,秦王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 秦朝定都咸阳。 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一生中有功也有过,后人将其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秦始皇嬴政年表: 公元前221庚辰 二十六年 -220 辛巳 二十七年 -219 壬午 二十八年 -218 癸未 二十九年 -217 甲申 三十年 -216 乙酉 三十一年 -215 丙戌 三十二年 -214 丁亥 三十三年 -213 戊子 三十四年 -212 己丑 三十五年 -211 庚寅 三十六年 -210 辛卯 三十七年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 秦夺九鼎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一直受许多国家所保护,由九州上贡的铁所制。夏、商、周是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就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51年, 周赧王59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不识时务的西周公也卷入这次活动。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西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鼎,但习惯上仍称九鼎)。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总方针 秦王政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去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灭韩国 秦王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赵国。因为,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强,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但是,赵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秦军屡次进攻赵国均被赵国击退。在用主力进攻赵国的同时,秦对韩采取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所以进展顺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灭赵国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据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公元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至此,秦统一了北方。 灭魏国 公元前231年,魏景闵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进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的当口,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3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灭楚国 南方大国楚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负刍成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就在楚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时机地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就要开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后又派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他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时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灭燕国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国君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同一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灭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齐。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楚5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而且,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母亲健在时,他依赖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还死皮赖脸地要母亲写下可以辅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刚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秦国迅速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这批人从秦国回来后,就积极地制造亲秦的舆论。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秦齐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攻破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投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帝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编辑本段]【中央集权】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将作少府—负责宫殿建造。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他们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县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县令、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1.摊派徭役;2.征收田赋;3.查证本乡被告案情;4.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将作少府—负责宫殿建造。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他们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县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县令、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1.摊派徭役;2.征收田赋;3.查证本乡被告案情;4.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编辑本段]【全面统一】 书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度同制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万下币,统一为圆形方空,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尺(合今230厘米)为步,240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 车同轨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行同伦 “行同伦”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这方面,秦王朝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谓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淫泆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编辑本段]【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和秦的暴政黑暗。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

功大于过 千古一帝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历经10年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等诸侯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他还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并统一了全国的法规刑律。他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城防工事,修筑驰道,还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一系列大刀阔斧、前无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铁腕行动,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嬴政在执政时,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又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此外,他还兴师动众,五次远途出巡,逢山刻石,以示不朽之功,又下令焚书坑儒。这些作为大幅度摧残并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严重社会危机。秦始皇去世才1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王朝仅存在15个春秋,就土崩瓦角、灰飞烟灭。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秦始皇的主要功绩 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主要表现在他统一六国上面。战国末年,从诸侯割据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缪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平定缪毐的叛乱,免除吕不韦的相职,令其徙处蜀郡;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延续到清朝末期。(1)他为炫耀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德,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威,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2)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4)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对,不容许错乱和篡改。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堕毁旧东方各国的城郭,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3:他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这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势。 (1)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2)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废止战国时代的各国货币,统一全国币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为秦朝的专制主义统治制造神学根据。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4)始皇三十四年,又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4: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疆域统一、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阴山以北;(2)为防其进一步侵扰,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3)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4)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仅迁至咸阳者即达十二万户。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十二个金人,陈列在宫殿之前。 始皇生平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说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出生后,姓赵。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时年13岁。相国吕不韦掌握实权。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加冕亲政。这年,宦官嫪毒发动宫廷政变,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围剿长信侯嫪毒,并悬赏说:“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史记•秦始皇本纪》)。将把叛乱者一网打尽。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吕不韦的相国职务,把朝政大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又听从李斯之议,继续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诱与武力打击相结合的方略,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乘赵攻燕之机,遣军由南北两路攻赵,夺占赵国大片地区。十三年,桓齮攻赵国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十四年,在攻平阳,取宜安,破赵军,杀赵将。桓齮定平阳、武城。十七年,派内史腾灭韩,俘韩王安。将韩国设为三川郡。 十八年,用计离间赵国君臣,除去曾两次大败秦军的赵国良将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二十一年(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二十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被秦王发现,将荆轲体解。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出兵攻秦军,秦军在易水之西破燕军。二十一年,王贲攻蓟(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军,夺取蓟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太子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但鉴于燕、赵的残余势力已不足为患,为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暂停进攻。 二十二年,秦王遣王贲攻魏,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同年,秦将李信和蒙武在楚地被楚将项燕打败,遭到重创。二十三年,秦王亲自登名将王翦之门谢过,请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楚国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同年,在灭楚、魏之后,秦王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秦王政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自称皇帝,追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始皇称帝后,频繁用兵,开疆拓地。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调发数十万人,三攻岭南,占领百越之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又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北击匈奴,收复被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迫匈奴退往阴山以北。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他把昔日秦、赵、燕所筑的长城加以修缮,连接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又南征百越,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傍)阴山至辽东”。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加强手中的权力,秦始皇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体,否定了丞相王绾提出的恢复分封制的主张,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县置县令,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务。这一政治体制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开创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为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 为巩固中央统治,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并将六国贵族和豪富12万户迁到咸阳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同时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两条驰道:一条东通海边;一条南入吴楚,以便一旦发生叛乱,迅速调动军队镇压。秦始皇还多次到各地巡游,以“威服海内”。 在经济上,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发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加强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在思想领域,秦始皇为了打击儒生淳于越等反对郡县制的言论,稳定民心,维护皇帝的权威,他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卜筮、种植(指农业)之书、秦国史书和博士官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外,其它书籍一律烧毁。次年,又因为方士侯生、卢生违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结果活埋400多名儒生,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陵墓。仅阿房宫和骊山墓两项工程,就动用了70余万人力,给劳动人民带来繁赋重役和饥寒交迫,激起人民起来反抗,为秦朝的迅速灭亡种下祸根。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患病,七月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东北)。死后不入,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 点评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诗为李白的《古风》)

军事三十六计论文范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三十六计》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苏联的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人可无师自通,但不可无书自通。”于是,我在这个寒假里阅读了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针对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的总结,向人们介绍了战争中的谋略,以及在各种处境下克敌制胜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成功战例。书中主要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记。不过聪明的同学听名称就会发现,前三套计谋是在自己处于优势时所用,后三套是在自己处于劣势时所用。其中每个故事都让我明白——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史上多少个真实的例子证明了使用蛮力的下场:少年将军李信,勇猛有余,但智谋不足,在城外中了楚军的埋伏,导致秦军损兵折将,几乎全军覆没……

尽管现在没有战争,但这些计谋在做生意中、在生活中都用得上,并且还时刻提醒我们要提高警惕,以免遭他人的“毒手”,中他人的奸计。

《三十六计》作者及其身卒年月不详,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勇永远敌不过智。

此书主要讲了由三十六个计谋构成的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及败战计。

从第一计瞒天过海到最后一计走为上,计计精彩。可谓是攻守兼备,战无不胜。我来给大家介绍几个众所周知的计谋。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原典: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比如张仪诓楚助强秦。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他人之手去害人。原典: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比如刘秀借刀杀李铁。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比如隋文帝智灭南陈。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原典: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在古代,三十六计只要能灵活运用一定能一统天下。

三十六计的清单是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三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计计制胜。先祖们用三十六计打了许多胜仗,也用它躲避了不必要的损失。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我最早听到的关于《三十六计》的印象。《三十六计》是先人在前人兵法谋略的基础上总结、凝练而成三十六个计,这是军事兵法的高度总结。你会发现任何战争中都有他们的存在,不管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当然,这其中包括商战。我们现代人将《三十六计》更多的用在了商业上。

这三十六个计策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金蝉脱壳、借刀杀人、打草惊蛇、瞒天过海、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等等,这些也都是家喻户晓的成语。可以说每条计我们都能讲出一个例子来。如“苦肉计”,我很快就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打黄盖上演的“苦肉计”过了智慧的曹操;如“暗渡陈仓”的刘邦为了掩人耳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过了项羽,夺取了汉中宝地;再如“借刀杀人”“美人计”,王充利用“美人计”,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而现在,三十六计都用在了商海中,特别是那种竞争很激烈的行业。如餐饮业,零售业经常打出“买一送一”的噱头,来吸引买家,其实这就是简单的将两件商品的钱相加,这就与先提价再打折是一样的,这都是偷换概念,也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谈判桌上是无硝烟的战场,双方你来我往,也是三十六计可以施展的好地方,“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趁火打劫”等等计策都常被用在谈判中。

《三十六计》是一部深奥而必不可少的学问,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当然,我们在生活中可不能乱用这些东西,我们应该本着诚心待人的初心去面对我们身边的人。放下伪善的面具,张开双臂去拥抱美好生活。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三十六计》的书,它集合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是一部兵法与智谋的奇书。它共分六套计谋,每套分六个计策,共有三十六计。本书以精彩的智谋故事为主题,形象生动地讲解了军事方面的知识。使我了解了相关的军事常识和历史故事。

它介绍了许多计谋,比如: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声东击西、打草惊蛇……我最为喜欢的计谋有四个:暗度陈仓、空城计、釜底抽薪、欲擒故纵,其中,暗度陈仓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不令人察觉的行动背后,用来迷惑敌人,从而达到乘虚而入、出奇制胜的效果;所谓的釜底抽薪是指不直接与敌人交战,而是通过破坏敌人的有利条件,或者,瓦解敌军的士气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欲擒故纵是指无须步步紧逼,可以故意放松攻势,等到对方放松警惕、斗志散漫时再一举进攻,取得胜利;空城计在这里我就不再介绍了,因为,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其中诸葛亮曾经用过此计,并且成功的战胜了司马懿。

书中的经典故事,使我受益匪浅。让我们从书中走进经典,让经典伴随我们快乐成长!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三十六计》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兵书。

《三十六计》是根据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一部智谋全书。全书分为六套计谋: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及败战计。每套计谋又分为六计,所以就叫三十六计,如有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瞒天过海、围魏救赵、暗度陈仓、顺手牵羊等等。

《三十六计》里的各种计谋让我看起来津津有味,使我想起这几天发生的一些事情。前天我和妹妹在家里和爸爸妈妈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做了很多假象,自己则藏在别的地方,用“声东击西”方法迷惑了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找了我们很久也没有找到。我们非常得意。

还有一次,我带晶码机去学校,结果午觉都没睡着,妈妈怕影响我的学习,要没收我的晶码机。第二天我就用“偷梁换柱”的方法,又带了一个孔明锁去学校,导致中午又没睡觉,回到家里我主动承认了错误,得到了妈妈的原谅。妈妈要我以后做事不要想到能“瞒天过海”,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三十六计》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计谋生活中也能遇到,但我觉得要灵活运用在正当的事情上,这样才能使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丰富多彩。

妈妈给我买的是《三十六计》连环画,因为里面的古代故事太长了,太难懂了,所以没读完,但我把目录全读完了,我喜欢“打草惊蛇”“空城计”“上屋抽屉”“反客为主”“隔岸观火”“声东击西”“偷梁换柱”“无中生有”“调虎离山”“树上开花”的计策,还有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我在动画片上也碰到过三十六计的计策。

最会使用“笑里藏刀”“趁火打劫”的是灰太狼,比如灰太狼用大炮攻打羊村,在着火的时候,趁机抓羊就是“趁火打劫”。

喜羊羊经常使用的是“金蝉脱壳”,有一次,灰太狼来羊村抓羊,看到喜羊羊的铃铛,使劲儿一拽,竟然是只戴着喜羊羊铃铛的大狗熊。

《开心宝贝之开心超人大作战》动画片里也经常有三十六计,有一个坏人用的“抛砖引玉”的计策,他想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绑架了幼儿园的小孩子,逼好人拿出东西。但是他失败了,因为开心超人和他的伙伴们把他打败了。他的计策没有得逞。

我感觉三十六计很有趣,读起来很好听,还很有用,我们要多用三十六计做好

前几天,我看完了一本中国经典书籍——《三十六计》,从中体会到了中华古代智慧的精妙。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遗产之一。我读的这本《三十六计》是拓展阅读本,里面不仅有古代三十六条计谋的原文,还有译文,而且每一计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富有谋略的英雄人物,比如:南朝宋国著名将领檀道济、才智过人的班超、设计救国的大夫黎弥等,他们都是把计法灵活用到战场上的人。三十六计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指桑骂槐计。这一计就可以用在事业生活中,经过对别人的处罚,警告他们,以显示出自己的威严,威慑不服从自己的人,从而对一个团队实现有效的管理。

计谋无非说就是用来使自己脱离困境的一种谋略,也可以说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一种方法而已。《三十六计》这本书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

我在前一段时间读了《三十六计》这本书。三十六计是从《孙子兵法》中提炼出来的三十六条人人都知道的计策,但往往是这些计策,却总能置人于死地。

就拿其中的一条——空城计来说吧。诸葛亮在一出祁山伐魏时,错用了马谡,街亭丢失,致使全局崩溃,这位学富五车的汉相诸葛亮无奈退守西城。单凭当时西城内的兵马根本不可能抵挡即将到来的魏国追兵。情急之下,诸葛亮智摆空城计,命令各处城门大开,自己端坐城门之上抚琴,等待着魏军的到来。

等到司马懿率领魏军追到西城的时候,看到大开的城门,还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城头悠闲地抚琴,反而不敢前进了,害怕中了埋伏而主动撤退了。这可应了一句话: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说:空虚的地方要让它更加空虚,可疑的地方让它更加可疑。就从这一仗看,诸葛亮在智谋方面无疑要高过司马懿。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知道为将帅者应多动脑子思考,不能一味冲杀,动静结合才是兵法之要也。

三十六计不仅适用于战争,而且其它地方也能适用。我们平常做事情要有计划,知己知彼。危急时刻不慌张,理智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放暑假了!

暑假里,我可以不那么忙碌了,更兴奋的是:我有足够的时间一口气把一本本课外书读完了!嘻嘻,还可以适当玩会儿电脑、看会儿电视了!不过,要说我的最爱,那当然是看书!

这不,一放假,妈妈就给我买了好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十六计》。这是一本集合了中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兵法和智谋的奇书,被誉为东方思想宝库的“明珠”,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古代兵法双绝”。书中的计名有来源于诗人名句的“擒贼擒王”、“李代桃僵”;有源于历史典故的“欲擒故纵”、“围魏救赵”;有源于日常用语的“指桑骂槐”、“无中生有”……

我常常静坐在书桌旁边,拿起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我会觉得我自己就在诸葛亮身边,静静地看他端坐在城楼之上,悠闲自得的抚琴,而城下的魏军将领司马懿正在疑心不已:“是撤退?还是?”当我看到“树上开花”时,我常模仿张飞的样子:“我是燕人张飞!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这时,常把妈妈引来,她总笑着说:“吓死我了!你这个熊孩子,模仿的挺像张飞!”其实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也会大喝一声:“我是超人王子胥!谁敢与我一战?”这样也怪,困难就被克服了。

还有书中的“抛砖引玉”、“金蝉脱壳”、“打草惊蛇”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但是,我们平时学习可千万别“瞒天过海”“浑水摸鱼”哦!遇到“偷梁换柱”“无中生有”“顺手牵羊”的事情可别“隔岸观火”啊!哈哈,看看我在这里“反客为主”“抛砖引玉”了!

同学们,看到这里,你一定也喜欢上这本书了吧!那就赶快买上一本,尽情的读吧!

今年,我看了一本新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十六计》。

这本书收录了各类型的战例,介绍了再不通的环境下克敌制胜的谋略。按记名排列,原书共分刘涛,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钱三套是处于优势时使用的计谋,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使用的计谋。计谋都有自己的意思,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调虎离山之计,这个计谋的意思是:等待自然条件有利的时机去围困敌人,用计谋来诱惑敌人,直接击打是有困难的,就想方设法把敌人调动出来,等敌人攻打我方时再根他们交战。

在孙策智取庐江中主要用的就是这个计谋。这个故事讲诉的是孙坚的长子孙策继承了东吴。公元199年他想占领易守难攻的庐江。可那很险要,庐江势力强大,赢的机会很小。孙策派人给庐江首领刘勋送去了厚礼,打动了庐江首领的心,刘勋向别的地方出兵,孙策见刘勋向别处出兵,主力也出去了,他们这时向对手的大营出发,战胜了对手。庐江被轻松拿下。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人要有智慧,不能被花言巧语锁迷惑。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对策,这样才能取胜。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计谋,读完了这本书后我要学着运用它,做个有聪明大脑的孩子。有空你们也要读这本书喔!它会让你变的更聪明。

写好作文的“三十六计”

有的同学要问:“作文到底应该怎么写呢?”其实,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叫“文无定法”,也就是说:写作文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写出的文章也不能千篇一律,只要你认为需要写,你要你认为合情合理,写就是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写作文还是有一些规律可言的。下面是为同学们总结的《写好的作文的“三十六计”》,里面谈到了一些好的规律和方法,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写好作文的“三十六计”

怕字当头万事难,写好作文趣为先。巧妇难为无米炊,写作素材靠积累。

肯做生活有心人,有事可写不费神。少儿生活乐趣多,留心观察细琢磨。

抓住平时小镜头,再写文章不用愁。平时读书破万卷,写时下笔如有神。

我用我手写我心,真情实感打动人。习作素材多益善,用前还需细挑选。

画龙尚需笔点睛,写文更需中心明。刀刃舍得用好钢,笔墨花在重点上。

写人写物抓特点,突出个性不一般。事件要素细交代,说清来龙和去脉。

首尾前后要照应,避免矛盾和漏洞。注意衔接和过渡,三言两语不可无。

书写规范讲格式,标点符号莫忽视。名篇佳作是宝库,多读多仿打基础。

对待范文态度端,切莫抄袭和照搬。自古佳作贵于新,千篇一律谁问津?

文章不厌千番改,精品多自改中来。师生之间交流多,集思广益有收获。

广播报刊和杂志,展现风采显价值。勤于动笔是真谛,落笔生花定有时。

写好作文的“三十六计”有的同学要问:“作文到底应该怎么写呢?”其实,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叫“文无定法”,也就是说:写作文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写出的文章也不能千篇一律,只要你认为需要写,你要你认为合情合理,写就是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写作文还是有一些规律可言的。下面是为同学们总结的《写好的作文的“三十六计”》,里面谈到了一些好的规律和方法,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写好作文的“三十六计” 怕字当头万事难,写好作文趣为先。巧妇难为无米炊,写作素材靠积累。

肯做生活有心人,有事可写不费神。少儿生活乐趣多,留心观察细琢磨。

抓住平时小镜头,再写文章不用愁。平时读书破万卷,写时下笔如有神。

我用我手写我心,真情实感打动人。习作素材多益善,用前还需细挑选。

画龙尚需笔点睛,写文更需中心明。刀刃舍得用好钢,笔墨花在重点上。

写人写物抓特点,突出个性不一般。事件要素细交代,说清来龙和去脉。

首尾前后要照应,避免矛盾和漏洞。注意衔接和过渡,三言两语不可无。

书写规范讲格式,标点符号莫忽视。名篇佳作是宝库,多读多仿打基础。

对待范文态度端,切莫抄袭和照搬。自古佳作贵于新,千篇一律谁问津? 文章不厌千番改,精品多自改中来。

师生之间交流多,集思广益有收获。 广播报刊和杂志,展现风采显价值。

勤于动笔是真谛,落笔生花定有时。

三十六计走为上

——《孙子兵法》

孙武说:三十六计走为上。

孙武说:走为上是我的最后一计。

孙武说:如果我的三十六计无效,则此题无解。

孙武很聪明,当无计可施,当穷途末路,他给自己留了退路——走。

我们要不要和孙武一样——打不过就跑?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绕路要走曲线,曲线则会偏离目标。“走为上”是一种聪明的逃避,你固然躲开了,但难题依然在原地。

假如在21世纪还抱着战国时代的计策来应付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我想三十六计确实远远不够。而你的选择也许只有“走为上”了。你的困难如果前三十五计解决不了,那么不妨跳过三十六计,想一想还有没有第三十七计?

居里夫妇历经12年的实验,从几十吨矿物中提取了镭,只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方法有效,他们用的是第三十七计“坚持到底”;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他能做的,只是更加疯狂地创作,他用的是第三十八计“扼住命运”;十五岁的子尤经过无数次穿刺手术的锥心痛苦,仍然写出自己十八年人生感受——《谁的青春有我狂》,他用的是第三十九计“创造奇迹”。

孙武发明了三十六计,但并不表明你就不可以去继续创造第三十七、第三十八计……也许只有你逃到无处可逃的时候,你才意识到三十六计你只用了一计,生活给了我们这么多选择,逃避肯定不是最好的那一个

《三十六计》是本兵书,作为一本兵书而言,肯定得告诉人们怎样进攻和防守。

也就是前面说的相生相克。相生,即为进攻。

相克,即为防守。总的来说,都是进攻。

因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所以防守也是进攻。

只是这时候,已展开了对攻。而当进攻一个目标时,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把目标引到一个陷井里。

按程序来说,陷井总得先挖,然后再引。所以,金蝉脱壳应该排在第一计。

金蝉脱壳,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金蝉把壳脱下留在厚地,让别人误以为它还在这里,其实肉身早跑了。所以说它有一种分身的法术。

这其实就是个幌子,是装的。按逻辑来说,幌子的下边就是个陷井,幌子和陷井是连在一起的。

陷井里才隐藏着狩猎者的目的。这目的首先当然是把定点进攻的目标诱过来。

因为单凭一个陷井是没有杀伤力的,它捕捉不到你所想要捕捉的对象,也就是目标。所以它生出了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类以诱之,即是诱,肯定得用饵,就是用饵诱它,因为前边已经有个陷井了。

如目标上当,肯定得蒙,掉到陷井里不蒙才怪。都知道钓鱼需用饵,而能把人诱到一个陷井里的饵是什么呢? 人,都有七情六欲。

就名利这个圈,就不知有多少人跳不出去。所以,得了解人性。

人性,是最复杂的。想了解人性,跟个人的见识是分不开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姜是老的辣。

抛砖引玉,字面上的意思,用俗语来说,就是用虾米 钓鲤鱼的意思。这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获。

付出了,也不一定有收获。 借刀杀人。

借他人的手去除掉对手,引诱别人去杀人。利用间接的方法去伤害别人,自己却不露面。

利用自己以外的人或事达到目的。借的刀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物。

刀本是物,陷井也是物。布个陷阱诱他过来,可说是借这陷井杀他。

所以抛砖引玉生出了借刀杀人。 而《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不是借物,就是借人。

但终究是人在操纵物,不是物在操纵人。刀自己是不会去杀人的。

所以,只有了解人性,才会借刀杀人。换句话说,也只有了解人性,才会用《三十六计》。

没听说有人在张飞面前摆过空城计。借刀杀人是个无形的陷井。

借这陷井,把猎物给困住了,不宜急着下去捕它。要知道兔子急了都咬人。

要是困的是一只白额大虫,那就更不能去了。反正已经困住了,看好就行,先饿它几天,挫挫它的锐气再说。

所以借刀杀人,生出了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另外也可以这样理解借别人之手把对手给击倒了,自己只出出主意,是不是以逸待劳呢。前人也说过,借刀杀人能达到以逸待劳的效果。

以逸待劳,引申到生活中来,就是说:凡事都做好充分准备。也就是未雨绸缪的意思。

诸葛亮有未出祁山,先寻败路之说。为的是攻守兼备。

也不是因为他的对手是司马懿,祁山又是天险,易守难攻。有道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给自己留条退路,也就是多了一条活路。 凡事都有个绝对。

昔日韩信有背水一战。项羽有破釜沉舟。

他们不但不留退路,反而自断退路。有的事,也是被逼出来的。

打仗,讲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对于交战双方来说,如果不借东风的话,是相等的。

地利就是占领险地,易守难攻。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的重要。

狭路相逢,是勇者胜。把自己的退路给断了,也等于是告诉将士们,这一仗,不成功,便成仁。

求生,是人的本能,它能激起人体最大的潜能。所以将士们个个都神勇异常,以一挡十。

同时,这也达到了绝对优势的人和。所以,他们是以少胜多。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挺厉害。二战期间,轰炸珍珠港,那种不要命的打法,实属罕见。

虽说把大事化小了看,会更加明了。把活人当作人来看,会增加自己更大的信心。

但也不能把地球当作一个地球仪来衡量,一步就可跨过去,要不广岛和长崎上空怎会掉下两男孩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进攻而备。

当进攻一个人时,如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对方击倒,首先得快。先下手能快。

但手快不如刀快,刀快不如枪快。得狠。

刚狠不能击中要害也不行,得准。不能要他有喘息的余地。

快、狠、准。这是最起码的常识,也是最实用的。

前提当然是己方和彼方势力相当。 而两军相接时,最有效击倒对方的是什么呢? 唐朝诗人杜甫在《前出赛》中写到“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捉拿他的首领,迫使敌军丧失指挥而自行溃散,那将会很快赢得这场战争。不难看出以逸待劳生出了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如指挥官被擒,势必影响军心。

军心一动摇,势必影响人和。人不和,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这也就是狩猎者最终的目的。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谋略,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今天,三十六计已经远远超过军事的范围。——题记 有人说,三十六计要会运用,不会运用,就会被整死。

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古代的精明将士用它战胜敌人,现代的xx中学xx班学生用它整老师,老师用它整学生。

请听我介绍几种常见的: 借刀杀人—某某同学和xx同学有矛盾,某某同学故意恶整xx同学,就屁颠屁颠地跑去告诉身体肥壮,头脑简单的yy同学:“xx同学说你有老年肥胖症,还说他鄙视你。”结果,成功让yy同学恶揍了xx同学一顿,事后,某某同学再次采用“打死不承认”的方法完美地结束了“借刀杀人”。

(真阴!) 调虎离山—某班正在进行考试,某某同学(上面某某同学的二代)抓耳挠腮,苦思冥想,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他跑去告诉老师:“老师,刚才下课时校长说让你去他办公室一趟,有文件给你。”头脑同样简单的老师也屁颠屁颠地去了校长室。

某某同学获得了“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抄机会。大炒特抄后,老师黑着脸回来,该同学成功获得“一天三见”的训骂机会。

(真损!) 苦肉计—试卷发下来后,小a同学的试卷上写着两个鲜红的大字,一个“5”,一个“9”,合起来59(不是95)。小a同学不由得悲从心来,思考着该怎样蒙混过关,突然,他拿出尺子,使出吃奶的劲往胳膊上抽,时间不多,也就20分钟吧。

三十六计的故事里有许多计谋,如瞒天过海、美人计、空城计等等。

其中,空城计使我感受最深,里面讲的是公子元率领兵车六百辆攻打郑国,郑国本来就小,哪抵得住啊!最后,上卿叔詹说:“可以固守待援”正果国君听了叔詹的话,命令士兵全部隐藏起来,不让一兵一卒,令店铺照常开张,百姓和平常一样,不准露出慌乱的神情,公子元见此情景,以为里面有埋伏不敢攻,郑国一拖在拖,结果等到了齐国和鲁国来帮忙,公子元看见齐、鲁两国来攻打,就逃走了。 在这故事里,我觉得我很欣赏叔詹的才华,郑国国君的勇气和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出来假装不慌乱的神情。

36计之第一计瞒天过海

36计,计计都乃妙招,这36计其实也可以应用到生活中,不信?看着吧!

话说瞒天过海来获得成功的计谋,而我,虽然能瞒天过海,却未能成功,反而,每次迎来的都是失败。

NO.1:测验考差

以前,因为我成绩不大好,所以考试总是考差。有一次语文测验,我考了88分,其实每次我都是自信满满,看到这分数,如当头棒喝。在家里,老爸非常严格,每次成绩一定要上90才行,这次考了88,实在不知道怎么回去面对老爸那张阴沉的脸。88,难到我真的要88?老师说一定要签字的,怎么才好?算了,我不签!给老爸看说不定要挨顿打,然后这一周每天都要挨骂,不给我好脸色看,好吧,就这样!回到家,吃完饭后,也是我心虚,偷偷摸摸,轻轻悄悄地去拿书包,这不是一副“贼”像还是什么?老爸立即对我产生了怀疑,以他多年的经验判断:“咳!儿子!把你书包拿过来!”我的心一阵汹涌澎湃,天啊,难道老爸知晓了?没办法,我只好乖乖就范。当老爸搜出那张试卷时,我感觉我全身都在微微颤抖。不知道那天的太阳是不是从南边升起,北边落下的,老爸竟然说:“考了就考了,不要报喜不报忧!”这次竟然就这样放我走了,不知道是不是老爸今天有什么高兴事情,反正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NO.2:带书去学校

因为我是个完完全全的书迷,(但也不能称为书呆子)但是总喜欢看,上课看(当然,老班的课我不敢),下课看,睡觉前看,无聊时看,车上看……时时都看,所以我经常拿书去学校,以前在创造我的小说HP的时候,要和学校那帮HP迷讨论,就决定把那6本全带齐,等装满后才发现:1、太沉了,2、装满后书包显得很大。因为我带的书很少,所以看起来很轻很扁,这一装满又重又膨胀。在要马上和老爸去学校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一本书没有带,马上去拿,当回来时,发现老爸正抱着我的六本HP,能瞒天过海也瞒不过老爸啊!于是我想起一句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改之:瞒老爸难,难于上青天。

36计,计计都能运用在生活中,如果你看后还不信,那就自己试试吧

《三十六计》是中国的十大名著之一,这本书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三十六计》是我喜欢的书之一,因为谋略内容的书是我喜欢书种的排名第二。这本书的内容有解说,有原来内容,还有类似的故事内容,里面用词恰当,还给计名分了类。

《三十六计》又称《秘本兵法》,它是从前人的战斗经验,并对阴阳变化之理得出的计谋编合起来的书本,向人们介绍了在各种环境下克故或避故制胜的谋略。我深信《三十六计》这样一本经过历史大浪冲刷仍得以保存和留传、具有真知灼见的谋略之书,对青少年儿童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吸取过人智慧的滋养,做到古为今用,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适应正变得越来越激烈的当代社会。

作文考场最有趣,如同快乐的游戏。要想拿到最高分,教你三十加六计。

拿到考卷不要急,写上姓名再看题。忘写姓名得零分,水平再高没意义。

作文第一要审题,先看要求后动笔。驴唇马嘴对不齐,低分肯定是你的。

“磨刀不误砍柴功”,老话考场要重提。拿出一两分钟来,脑子清明再破题。

如果题目挺难缠,请你深深吸口气。要想“虽然我不通,别人更加不如意”。

不管命题自拟题,都得确实大主题。思想观点要正确,然后求深求新奇。

写作如同盖房子,选择题料是根基。新颖事例吸引人,陈辞老调快抛弃。

文章结构很重要,标题首尾要全齐。麻雀虽小五脏全,首尾哪怕一句呢。

题目如同人之眼,烔烔有神万人迷。命题自然不费心,自拟可得费心机:

也可概括全文意,也可明显来点题,也可数字或符号,也可修辞显新意。

都说作文开头难,一团乱丝从头理。切莫罗嗦占篇幅,直奔正文也得忌。

引用名言有味道,设问开头挺有力,或者开头写环境,对偶顶针加排比。

刚刚开笔写作文,手生容易出漏纰。草稿纸上写两句,然后抄写到卷里。

正文千万要分段,一段到底惹人气。还有逗号别滥用,句号叹号在哪里?

终于写到了结尾,自然收尾不足取。凤头豹尾是古训,要学花谢香依依。

象征手法可参考,照应开头也使的,莫若妙改诗词曲、意料之外情理里。

考场如同做游戏,多种准备争第一。现在我来教给你,需要注意的事宜:

考前准备两支笔,颜色深浅差不离。要带手表来计时,胶带垫板莫忘记。

考试写字要工整,笔尖还得快快移。速度整齐两不误,有赖考前的练习。

作文基础两不误,时间分配要合理。如为小题误作文,不吃西瓜吃瓜皮。

万一题目不熟悉,你可莫发牛脾气,托腮深思要不得,要听时钟响嘀嘀。

时间不会来等你,边写边想别停息。也许灵感突然到,居然蒙混过关易。

如果当中思路断,莫要发慌莫停笔。好则蒙出高分来,最差也能字凑齐。

老师阅卷几十秒,宁错别空碰运气。心灵福至写完了,分高分低皆欢喜。

卷中文字别太白,多用名言和成语,好辞用在头和尾,胭脂捈脸真美丽。

难字不会别犯急,换个词语表本意。别写拼音别空着,这是试题非练习。

包装美好的自己,心灵纯洁兼正义。抬高别人贬自己,印象分差流鼻涕。

文中莫 *** 名姓、真实学校真班级,省得让人疑作弊,瓜田李下避嫌疑。

留点时间来检查,先查有没有跑题。如果跑了赶紧扭,硬行拽回把分提。

可别忘了三点题,开头结尾和主体。如果忘了明点题,老师眼睛大大的。

至于病号错别字,轻轻涂改别留迹。老师大多是女士,一见脏乱就生气。

如果可改可不改,为了卷面算了吧。内容加分卷面扣,如此相抵不值的。

胸有成竹再交卷,交卷咱不当第一。哪怕压铃三五秒,出水再看两腿泥。

考场不同与以往,不重文采重成绩。有才自然成绩高,才低也能分不低。

过了这关向前看,前途如山路崎岖。投机取巧是笑谈,真才实学行万里!

真正的作文,自然不能像考试作文这样写,不然就把自己耽误啦!呵呵,快期末考试了,同学们,先走走捷径吧。

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 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三省六部制研究论文

jia'ru'wo'shi'qin'shi假如我是秦始皇

1、假如我是秦始皇前文《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发表后,传到某网站去,只一天点击逾十万(据说最热闹的一个小时点击达四万),创了什么纪录云云。可见炎黄子孙关心始皇的——关心自己的传统,关心中国文字统一的根源——实在多。好现象。然而,同学说,数百个回应,大部分骂我。有些是人身攻击,不算,但客观不同意打开始皇陵墓的,有百多个。十多万中只有百多个表达不同意,本微不足道,但既然大家认为是重要话题,我应该再说说。 反对打开始皇陵墓的声浪有两种:其一是我们不应该干扰先人之墓;其二是科技还不到位,不能防止氧气侵蚀。 不应该干扰先人墓地之见没有支持。兵马俑是始皇之墓的一小角,已经打开了,说不干扰已经干扰了,而发现兵马俑那位仁兄成了英雄。据我的理解,兵马俑不继续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变化不多,虽然知道还有数之不尽的兵马,开发下去没有新意。不难想象,始皇地下有知,翻一翻身,骂了出来:「你们这些后生小子懂什么?老夫力拔山兮气盖世,何止兵马咁简单?蠢到死,不打开陵墓怎会知道老夫厉害!」 真的不该干扰先人之墓吗?这些年神州大兴土木,推土车过处,无数墓地被翻得草木凄悲,而盗墓早就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行业,以致一件如假包换的唐三彩,懂得鉴辨的在地摊找到,市价低于一件儿童玩具! 较有道理的反对开墓,是氧气侵蚀文物。某程度无可避免:可以做到墓中没有氧气,但这样,参观就头痛了。为了讯息费用的调查,我研究古物二十多年,知道主要是彩陶的颜色,曝光或遇氧后会变,但适当保护,可以持久。荷兰三百多年前的大画师伦勃朗,遗留下来的素描作品,国宝无疑也。今天在该国的博物馆展出,灯光非常暗,仅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盗墓盗墓,北京当局知道被盗之墓无数,一般不是那么重要,半管半不管。比较重要的当然管,但今天认为此墓重要,到了明天,更重要的出现,于是昨天的保护免不了松弛起来。始皇之墓是另一回事。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此墓独一无二也。我深信开发此墓北京会做得好,保护内里的文物也会做到一流。 不少读者提出墓内有水银为河,记载无疑这样说。但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今天那些水银应该不存在了。除了黄金,当年没有其它发明可以盛载水银二千多年。如果水银今天还在,我们更要看个究竟了。至于什么毒气云云,鸡毛小事,容易处理。 秦始皇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加三十九年心血,建自己的陵墓,无疑是相信死后再有来生。一千三百年后智力超凡的苏东坡,多多少少还相信会有来生。这样的文化不是中国独有,解释了为什么以文物陪葬的行为,我们的过去是那样普及。时代改变了,知识增加了,加上墓地昂贵,今天盛行火化。伟大如邓小平,墓地有资格不小于始皇的,却选火化,让骨灰随风飘散,使我这个仰慕的人无缘到墓前深鞠一躬。 如果我是秦始皇,地下有知,知道没有来生这回事,但自己毕竟建造了那个举世无匹的大陵墓,放了那么多的好东西进去,我会恨不得二千二百年后的好奇之士,把陵墓打开,让我对他们说:「进来看看吧。墓内是你们先人的文物,要感谢我当年发神经才保存下来。」 相关文章:《始皇陵墓的经济分析》

十三五教育研究论文

为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对课题申请作如下限定:

(1)课题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请;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参与两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在研国家级项目的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一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申请。

(2)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不能申请新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证书标注日期在2016年4月25日之前的可以申请,需附证明)。

(3)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其课题组成员也不能作为负责人以内容相同或相近选题申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4)国家重大课题投标者的要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投标者的要求相同。

(5)凡在内容上与在研或已结项的各级各类项目有较大关联的申请课题,须在《申请书》中详细说明所申请项目与已承担项目的联系和区别,否则视为重复申请;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同一成果申请多家基金项目结项。

(6)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须在《申请书》中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申请鉴定结项时提交学位论文(出站报告)原件。

(7)不得以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的研究成果申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8)凡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不得同时标注多家基金项目资助字样。

是真的啊 我们学校组织了一个 我们需要交三次论文呢

不可能是真的,现在网上好多人都在公开叫卖这种课题,都号称是教育部直接规划的课题,而且网上可以查到编号,但是其实你拿到的证书都是子课题,而子课题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课题,也不属于课题负责人,你只是给真正的课题负责人承担部分课题经费而已,这种课题证书在评职称中也是不认可的。

期刊查重百分之三十六点四算高吗

对于业内顶级一流的科学期刊来说,期刊投稿查重率是非常严格的,而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对查重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普通的期刊论文要求都不是很严格的,查重率一般不高于25%,有的略微严格的查重率也是不高于20%,而核心期刊论文重复率要求往往都是非常严格的,一般不超过15%,有些甚至可能还会要求不超过10%,且每个核心期刊都有不同的要求,10%-15%仅仅只是参照的阀值。

论文查重率一般查重率在25%-30%即可。

期刊论文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普通期刊对论文查重率相对较低,一般查重率在25%-30%即可,不能没有超过我们这一技术标准。核心期刊论文查重率相对较严格,论文查重率要求在5%-10%,我们需要关注期刊机构的相关要求。

期刊提交的论文查重率不超过30%。如果超过这个值,很可能会退回,期刊分为普通期刊和核心期刊。普通期刊的查重率相对宽松,一般在25%-30%之间,不能超过这个标准。核心技术期刊对提交毕业论文的要求要严格控制得多,一般可以控制在5%-10%之间。

论文查重后,可以根据网页提示选择合适的系统获取查重报告标明论文各部分的查重率,使我们在查重率上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我们可以根据查重报告降低论文的重复。论文查重的官方说法是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也就是说要以严谨诚实的态度抑制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为社会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学术诚信是大学精神的根本,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如果毕业生的论文都靠复制粘贴拼凑而来,将会致使学术道德缺失以及败坏社会风气。因此,论文查重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查重系统不够完善,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且能对即将踏入中国科研界的硕士研究生们一个警示作用:杜绝抄袭,踏实学问。

一般省级国家级学报期刊一般要求30%以内,普刊的标准并不高,核心学报相比较其他刊物,对重复率的要求更为严格一些,大部分核心学报的查重率要求不高于10-15%,国际学术期刊很多是要求不高于5%,这里的标准可以说最基本的底线要求了,如果要想顺利通过检测,建议作者把重复率压在标准以下,有时候接近标准也是非常危险的,既然重复率标准如此关键,作者就要掌握一定的引用技巧才行,不是不能引用,要科学引用。

是的,不同的期刊要求也会不一样的,就以汉 斯 出 版社的为例,他们要求的是重复率低于15%,但是据我所知,有的是10%,有的是20%

  • 索引序列
  • 秦三十六郡研究论文
  • 军事三十六计论文范文
  • 三省六部制研究论文
  • 十三五教育研究论文
  • 期刊查重百分之三十六点四算高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