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与摆渡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摆渡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摆渡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书评《摆渡人2》2018/01/06      1/100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记得看《摆渡人1》是1年前了,其中的故事情节多已遗忘,看完《摆渡人2》后,其实很困惑,因为我从书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感悟,也许,这只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因为它出众的文采和独具匠心的构思才受到了众多读者的钟爱。与学术论文相比,我本不该如此苛求。我一直认为大多数作品中,作者总是不可避免的展现出自己的影子。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捍卫自己的立场。     然而从作者生平来看,我并没有发现其有多少的独特之处。如果非要总结一下书中的主题的话,我觉得就是爱情和命运吧。     第二部中,摆渡人崔斯坦和本来已经死去的迪伦穿越了荒原与人世的屏障,来到了人世。然而对于他们这种“逆天之举”,他们不知道意味着什么。麻烦接踵而来,首先是迪伦的母亲对于崔斯坦这个不速之客的百般刁难;然后是崔斯坦发现她们根本就没法远距离分开,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距离内,否则,彼此就会有生命危险;最糟糕的是他们发现荒原上的恶魔通过他们穿越留下的漏洞来到了人世,为害人间;而此时,崔斯坦也感受到了一股危险的气息——来自于法力强大的审判者,为了在人世继续存在下去,他和审判者达成了协议,要求他在三天内补上漏洞并清理完来到人世的恶魔。崔斯坦答应了,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一直爱慕着他的苏珊娜也来到了和他一样的世界,并及时挽救了他的生命。但同时也留下了另一个漏洞和带来了更多的恶魔。在他们联手解决剩下的麻烦的过程中,苏珊娜一直未表露心迹。而崔斯坦对于她穿过荒原所带来的麻烦而颇有敌意。最后,审判者再次出现,万念俱灰的苏珊娜决定接受惩罚。带上和他一起穿越过来的杰克回到了荒原,而崔斯坦和迪伦则因为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打动了审判者,得以继续留在人世生活,从此就幸福的。。。。。。     如果说《摆渡人1》写的是对于命运的挑战,如唐诗五言绝句里的“人生足别离”,唯有再见方为人生。而书中的主人公可以为爱而死,甚至死而复生。想必爱情的至上也不过如此吧,而第二部则主要表达了爱情的力量的伟大,其中也写满了爱情的自私,爱情的代价与无奈。     如果“每一个镌刻着爱与善意的灵魂,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摆渡人。”              可我还是禁不住想问可苏珊娜怎么办呢?重返荒原摆渡灵魂的她,又有谁来度她呢?也许人生也好,灵魂也罢。都只是一场盛衰荣辱、酸甜苦辣的体验,就像电影《西游记》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我来过,我战斗过,我不在乎结局。”苏珊娜为了所爱、所念之人,她尝试过了,她努力过了。即便她不可能不在乎这样的一个结局,可那又怎样呢?从她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大鱼海棠》里“湫”的影子。所有的爱与被爱不过是他们一厢情愿的幻想,当他们决定成全自己深爱之人的时候,心中会不会充满无奈与不甘?无论你们选择重返荒原还是化作人间春雨,爱情的世界里,请不要再为难自己。       因为爱情如此自私,而爱的代价又如此沉重。       本部小说的成功之处或许在于她将纯粹热烈而勇敢的爱情和其出其不意的情节架构有效的结合了起来。

摆渡人的深层含义:

1、爱情

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它不但是小说形成的根本,而且使人类美好的感情得以展现。人们都被书中迪伦和崔斯坦之间纯真的强大爱情所震撼,这种爱情强大到可以不畏魂飞魄散也要寻找到对方,这也是《摆渡人》引人瞩目的地方。

小说中迪伦和崔斯坦之间产生的爱情是顺理成章的。当女性处于危险中,对唯一值得自已依靠的人产生感情是很正常的;而男性对一个单纯的且会无条件地关心自己的女孩心动,这也是人之常情。正是爱情这一强大的支撑体,支撑着迪伦克服千难万险,也不畏失败后的魂飞魄散,从“家”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追寻自己的幸福;也正是爱情的力量促使着他们敢于解放禁锢的思想,才能返回人世。

2、家

家这则主题是《摆渡人》所隐喻的一条暗线,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整篇小说围绕女主人公从逃离家到回归“家”,再从逃离“家”到回归家。以家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回家之旅。

因火车事故,迪伦意外而“亡”。每个灵魂离开人世后必须在灵魂摆渡人的带领下穿越过荒原,才能到达“家”。在穿越荒原的那些天,她与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相爱了。穿越荒原途中,勇敢、强悍的崔斯坦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恶魔的进攻,引领着迪伦的灵魂穿越危险的荒原,她到达了灵魂称之为“家”的地方。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摆渡人》是一篇灵魂治愈小说,它那史诗般的动人故事、完全意想不到的情节构思、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多重主题的相与交融,不但使作品别具一格,值得瞩目,而且又不失其内涵和令人深思的空间,通过解析富有浓郁哲理的三重主题,引导读者体会到小说表面上看似乎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其本质上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人类自身进行探索后加上自身的见解,对社会和人性的揭露,也是人类情感复杂性的真实写照。

此外,小说也折射出人性之美,真爱、勇敢、信念无不涤荡着读者的内心,也让人们明白当必须直面生存和死亡、灵魂的毁灭与爱情的永生之艰难选择时,将如何迈出自己的脚步才会让自己的人生不后悔。

做自己作文高二议论文素材6篇

人生路上,人海茫茫,而每个人的路不同,他们有的充满朝气,有的活力四射,有的性格泼辣。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现自己,而你是怎样的人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做自己作文高二议论文素材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清晨,打开窗户,轻嗅,淡淡花香扑鼻而来,灌木中簇拥着丛丛花朵,给人予清晨的美好心情。这是多么和谐而怡人的风景啊!

太阳还没升起,大地只被晨光照耀。冬季的寒冷还没退去,初春就已来到,虽说寒冷,但谁不想早点瞧瞧这期盼了一年的春季的可爱模样。

心情正好,这是有一位老奶奶映入眼帘,怎么又是她?她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房前。她长得瘦小极了,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不少痕迹,扎起的头发被风吹散了少许,孤零零的站着。她穿得很单薄,在风中冷得直哆嗦。见我在窗边看她,连忙露出了笑容。这位老奶奶左手持着大麻袋,右手就在地上拾着垃圾,她的动作很是熟练,不一会儿麻袋就装了五分之一。我十分疑惑:这位老奶奶难道没有家人吗?她没有穿小区保洁工的制服,而且每天还比清洁工来得早,这是为什么?我满脸都写着问号。

正当我困惑之时,来了一位中年男子,他径直地走向老奶奶,一把夺过老奶奶手中的大麻袋,对她吼道:“你怎么又来了!我不是说过我们家里不缺钱,不需要你卖垃圾的这点破钱!”老奶奶沉默不语,继续在地上寻找着垃圾,这位男子见她无动于衷,摔下大麻袋,走了。

没过多久,来了一群小孩,这群中的最大的孩子指着老奶奶嚷道:“你们快看,捡垃圾的又来了,臭臭奶奶又来了。”其它孩子也跟着起哄。老奶奶不理睬,依旧不抬头,这群孩子觉得无趣,便离开了。

我很好奇,便问道:“老奶奶你为什么要捡垃圾啊?刚才那位中年男子应该是你的儿子吧,你为什么不跟他回去呢?”这是老奶奶抬起来头,脸上洋溢着明媚的笑容说:“我以前就是靠捡垃圾的,艰苦拼搏了好久,供子女上学,如今儿子他们有出息了,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辛苦了。现在我呢?我在家里无事可干,闲着难受,就觉得还不如出来捡垃圾为小区做点贡献。”“那你为什么不跟你儿子和那群小孩解释清楚呢?”“让他们说去吧,别人说别人的,我做我的,为什么一定要按他人的想法做呢,做自己最重要。”接着便继续做事了。她的鼻头被冻红,手上也是紫红的冻疮,她的双眸却如秋水般澄清,岁月的风霜也搅不浑秋水。心底有了触动,绷着的那根弦撩拨了一些,便久久不能平静。

是啊,没错!让他们说去吧,做自己最重要。

做自己作文高二议论文素材2

一位哲人曾说:“上帝用模型造人,塑造了你之后,就把模型捣碎了。因此,你是唯一的。”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所以我们不必过多的在意别人的言论和评价,只要走好自己的路,只做好自己就绰绰有余了。

做自己,就要保持心的洁净,别让雨下进真实的灵魂里。

保持心的洁净,容不得一丝一毫世俗的东西。渴望拥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你可看到十个海子的复活么?你渴望简单到不复存在的生活,你渴望“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飘逸与洒脱,你渴望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去过关心粮食和蔬菜的日子。可是现实满足不了你甚至与你格格不入。你那颗纯到不掺任何杂质的心灵,本不应属于这个世界的。于是有一天当阳光温顺的洒在身上,你虔诚的捧着你的《圣经》在铁轨上开始长睡不醒。你那颗为了未来而无奈疲惫的心灵,终于可以好好安歇了。

做自己,就不必随世俗之波逐流,就不必为别人的言语行为左右。

只因红楼一梦,而在冰雪料峭中思索人生的雪芹,你可看到红学不可磨灭的永恒么?如果说苦难是一笔财富,那么你是富有的。兴衰荣辱,磨砺了你坚韧的意志和品格。你抛开当时整个社会的浮华与奢靡,“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你自称“满纸荒。唐言”,却又何尝不是你呕心沥血的切肤之作?世与你相违,于是你“卧雪黄叶村”,于是你在抗风轩里“红楼梦无休”。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多少玉砌雕栏,珠帘旧梦,而你的名字却驻留在了馨香的空气里。没有随世俗之波而逐流,于是有了如今众多致力于红学的学者。做自己,才有了红楼梦;做自己,才有了红楼梦的万古流芳。

当然,做自己决不是放纵自我,一意孤行。在必要的时候,听取别人的忠谏,做出适当的调整,也是完善自我的一条捷径。

只缘做自己的信念,所以梅花经一番寒彻骨的磨砺,在冰雪中独自翩跹起舞。

只缘做自己的坚守,所以我们守住心中一方净土,所以我们能在尘世,做一剂清流。

做自己作文高二议论文素材3

我不怕千万人的阻挡

只怕自己投降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

在我活的地方

我就是神,我做我自己的神,我不漂亮,但我有我自己的梦想;我没有出众的才华,但我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神,就像《英雄本色》中小马和大哥狄龙合作的最后一票,两人等仇家来送钱,小马倚在香案前。

狄龙问:“你信不信有神?”

小马抽了口烟,从嘴缝里溜出一句话,说:“信,我就是神,神也是人,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就是神。”

电影中的小马哥在大多数人眼里透着一种玩世不恭的霸气,他相信神就是他自己,他认为他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快乐与否,都由他掌握。而现在的我们呢?难道就不能也做一回自己的神吗?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在复杂的社会、忙碌的学业或者所谓的感情中迷失了自己,变得盲目,以至于成为别人的“复制品”。想到这里,自己有时也是这样,不禁脸红惭愧。我过不了的只是自己这关,改不掉体内隐性的懒惰和盲从,最终迷失在追寻的道路上。我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明白,却往往在最后回望时才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空白。难道在青春最后的年岁里还是不能有所长进?

还是会保留以前的照片,看看那是我们年轻单纯的摸样;还是会翻翻以前的日记,找寻那些已经错过的美好。我终究还是没有放下那些已经失去或者说暂时错过的东西。现在的一切都没有变,唯一不同的是叛逆的.小性格在渐渐成熟,不会再和爸爸妈妈耍小性子,也不会再和兄弟伙们一起不分男女打打闹闹。而现在,我习惯了独自一个人,走在安静的绿化小道上,穿着白衬衣,戴着耳机,听着那些年我们一起听的歌曲……

如今,在新的一学年,站在新的开端看到很多人不一样的心境,我有了很多感慨,也许我还需要学会的就是放下,只有放下过去的包袱与沉重,才能轻装上阵获得新的辉煌。

那么,接下来的日子我只有一个祈愿,我要做自己的神,不对自己投降。在我活着的时空,足够强大,即使人本身的渺小不能抗衡命运的枷锁,我也要为自己的路做出决断性的选择。我相信内心力量对于行为的绝对控制力,进而坚信,如果我的意念足够强大后定能在青春的最后挑起最美的高潮!

还是那句话,神也可以是人。

学学小马哥,做自己的神……

做自己作文高二议论文素材4

每个人在呱呱落地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设计师。设计什么呢?当然是自己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大块空地,经过一年又一年,这里会堆砌起一座又一座的房屋。是小桥流水田园风光呢,还是高楼大厦现代摩登呢?决定权在你的手里,做自己的设计师,规划出属于你的人生。

首先,在建造房子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打地基。我们初来乍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可能有人会笑道:“真可笑,我生而为人,还不知道怎么做人吗?”但如今社会上,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各种贪污犯罪的官员,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吗?拥有好的品格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坚固的地基,如果没有,就算我们建起了再高的楼房,有朝一日也会轰然倒塌。

其次,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就像《什么是好诗》中说的那样:“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那些美丽的字,也不是把别人诗中漂亮的字搬过来,而是找到适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字。”写诗如此,规划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要知道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清楚,“想要的”与“好的”并不是一个意思。也许,别人觉得当老板发大财的人生很“好”,而你想当一位律师或者老师,这是你“想要的”人生。我们不必把自己的人生强行堆砌成世俗认为的好人生,而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当今青年人,有多少人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从而迷失在一天天的忙碌之中,失去了自己的思维,也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别人的人生不应该被我们翻刻成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做自己内心的设计师。

最后,有了目标和理想的蓝图后,我们就要开始添砖加瓦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没有捷径,唯有努力,唯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相信努力就会有奇迹,当年外国人不相信我们能造出原子弹,我们造出来了;不相信我们能修铁路,我们修出来了,这就是努力奋斗的成果,这就是努力奋斗的奇迹。也许在这一路上,有人会对我们冷眼嘲笑,可是,管他呢!造自己的房子,走自己的人生,让别人去说吧!

当有一天,我们抬起头,看着自己建好的房子,我希望我们可以很骄傲地对别人说:“看!这是我的房子,独一无二!”

“看!这是我的人生,独一无二!”

做自己作文高二议论文素材5

生命如浩瀚海洋,要想到达彼岸,我们只能做自己的摆渡人。正如张爱玲所说:“你笑,全世界同你一起笑;你哭,你便独自哭。”

当我们摔倒,父母心疼,老师宽容而社会只会笑盈盈地看着你,他们问你“出事了吧!”他们都没有伸出援手,这不是无情,只是本应该如此,父母把你带到世界,终究只能护你一时。老师会帮你,但也只能教你不摔跤的方法。社会则放手让你去摔去撞,去犯错直到你懂得自己站起来。

雏鹰幼时便被要求从万丈悬崖上练飞。成,则学会飞翔,学会自立;不成,则粉身碎骨。反观人类,近年来,网络上“妈宝”“啃老族”等热词呛人,描述一群人成年后依旧靠父母养活,这里的成年人是所谓的身体上的成年人,他们并不是失去劳动能力,只是一味地依赖。他们懒,懒得去找工作,懒得去经历社会的锤练,反正摔倒了有父母可以扶,他们天真地以为父母养他们天经地义,但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的意识他们从未拥有过。当今的社会现况,着实令人担忧。

西方国家中,子女在成年后立即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用自己的手养活自己,这是否让那些啃老族感到羞辱?中国是一个有爱的国家,但父母的溺爱却是一大败笔,子女本应独立,但部分家长的束手束脚让孩子失去了展翅遨翔的机会,大学生上大学,母亲跟去洗衣服,这种令人发笑的事却屡见不鲜。

古人男子二十成冠,女子十五及笄,均得自力更生,而飞速发展的时代,难道自立却倒退了?我们的人生是要靠自己掌舵的,父母没有办法陪伴我们一生,我们不能一味地依靠父母而成为大龄儿童,这样的人生终会失败。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大踏步向前。会摔倒吗?会,而且不止一次,但没有什么比认真地去犯错更酷更有意义的事。父母也应让孩子独自去走自己的路,孩子会遇到坎,会摔倒,会流泪甚至流血,但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谁都没办法帮他们走自己的路。

我们想到达成功的彼岸,就得做自己的摆渡人,靠自己远比靠天靠地靠别人来得实在。只有自己能给自己想要的人生。

请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摆渡人!

做自己作文高二议论文素材6

说到“勇敢”这个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当你害怕时,父母总对你说:“勇敢点儿,你长大了要学会独当一面。”所以,对“勇敢”一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啦!

然而,勇敢应是人最重要的品格之一。萨克雷说过:大胆挑战,社会总会进步。如果有时你被它打败,不断地再挑战,它总会屈服的。而我却认为无畏就无惧,故而敢!

告诉你,我也很有胆量哟!那是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夜晚,大约晚上9点左右,上完培训班后的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着妈妈来接我。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还是不见妈妈的影子,心里就像上万只蚂蚁在上面爬,别提有多着急了!我只好去向一个看起来和蔼可亲的阿姨借电话打给妈妈。妈妈在电话里说,她有事来不了,让我自己回去。这个回答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但是没办法,我只好自己回去了。幸好我们家离培训班也不是很远,走一条笔直的路,拐进一个小巷就到了。

当天晚上的天气有点儿冷,我站在培训班教室门口踌躇了半天,终于迈开了腿。一股寒风瞬间吹来,冷得我直发抖,我在心里一直安慰自己:“行,你行的!”我心有余悸,慢慢地挪动着,一路上,我冷得直哆嗦。我狂奔起来,“砰!”的一声巨响,随即就传来我的叫喊:“哎哟!我的头呀!”抬头一看,原来是头撞上大树了。此时的我就像是飞夺泸定桥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我这微薄的身躯如履薄冰,绕开大树继续狂奔,拐进家门的小巷子,“砰!”又是一声巨响,我以为又撞到了大树,突然,一个影子闪了出来,我便脱口而出:“鬼呀,有鬼呀!”后来发现那影子是附近小区里的一只夜猫。忽然想起妈妈说:“世上只有心鬼,没有真正的鬼。”我便不顾一切地往前冲,拐了几个弯,终于到家了。

当走进家门的瞬间,我觉得自己像征服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我第一次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独自回家,也是我做过最勇敢的一件事。

以后,相信我会更勇敢地去尝试。因为弗兰克也说过:如果你是个懦夫,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果你很勇敢,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所以,我愿意做自己最好的朋友,愿你是!

摆渡人主题的论文

摆渡手爸是一个很强壮的大汉。 我和爸相依为命。从我出生那时起,似乎就只有这个男人在我身边。随着他手上的茧一层一层地加厚,我也一天一天地在摇晃的船上长大。我爸是个好心的摆渡手,村里的人都这么说。我也一直这么自豪地认为。因为他摆渡只是为了让每一个村里人都能安然渡河,而从不收取一分钱,所以我和我爸的生活全靠那一亩田地。虽然日子过得拮据,然而我爸却使尽办法让我吃好的、穿暖的。我觉得只要有我爸在,我就是个幸福的孩子。然而有一天,一个陌生的女子突然站在船舱外,我爸叫我唤她“阿姨”。从此以后,这个“阿姨”便在我们狭窄的船舱里住下了。她对每个人都笑嘻嘻的,每次我爸在摆渡,她总会帮他擦汗,递水。可我不喜欢她,她占去了我爸太多的关注,这让我感觉备受冷落。于是,我千方百计扔掉她送给我的东西,不穿她做的衣服,不吃她做的饭菜。但是我这样做,不仅没得到爸的关切的问候,而且他还狠狠地瞪我,要我听她的话。看着“阿姨”满脸的泪水,我不知所措,同时又增添了莫名的愤怒。终于有一天,我半故意半失手地将“阿姨”推进了流水的旋涡里。我爸发疯似地跳进河里,抱上了奄奄一息的“阿姨”。“我到底是不是你的女儿?”随着爸爸抡起的巴掌落下,我声嘶力竭地喊了出来。“你不是我女儿!她才是你妈!”爸爸脸上的青筋暴起,对着我大吼。我转头望着躺在床上的她,呆呆地望着。许久,爸爸说话了:“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在外打工的青年人,因为学历不高,所以连肚子都填不饱。于是万念俱灰,喝了几瓶酒便昏昏沉沉地往这条河里跳。当时天很黑,我以为没人知道,但是你的亲生父亲——就是这艘船原来的主人,他用尽力气将我救上岸,自己却被奔腾的河水卷走了!当时她——就是你妈,抱着一个月的你失去了理智,她将你扔在船舱里,之后就不知去向……经过河水的冲刷,醒来的我只看见船舱里的你。是我的错,是我使你们美好的一家破裂。你的亲生父亲好心救了我,让我知道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为了帮助别人,甚至失去生命也并不可惜!”爸爸泣不成声。他又说,他从此拿起了船桨,日复一日地渡人过河。我终于能理解他为什么每次都会那么奋不顾身地跳下河去救落水的人,甚至只是落水的物品。他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周围的一切啊。“你爸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我将你养大,又四处寻找你妈妈,乞求她的原谅,并用我的真心和时间等待她归来,真真正正地做你的爸爸!”我爸握紧了“阿姨”的手。“我始终记得你爸对我的救命之恩,他让我学会了爱别人,学会了帮助别人!”我爸是个摆渡手。我的爸爸们是伟大的摆渡手。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做自己的摆渡人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顺顺利利的,总会或多或少遇到点挫折。自古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也无不经历了各种艰难和坎坷,然而,做自己的摆渡人,余生能勇于面对,又何乐而不为呢?

正如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文人贤士都很有才气,但却似乎极少被朝廷所重用。好比如说,苏东坡。当他再次被贬到了人口极少的海南地区之时,他没有被困难挫折所打败。他好比是一条鱼,既能在湖里生存,也能在河里生存。可以说,这条鱼从湖中放到了河流一样,依然是活泼的。在他另一次被贬中,他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那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他却还能以乐观的心态,去承天寺寻张怀民,共同欣赏美景。苏东坡被贬后依然能保持乐观向上、积极、活跃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着实让人敬佩。

罗素也曾说:“苦乐参半的平淡乃是幸福的本源。”只有挫折加平淡才过得幸福,不光只是北宋的苏东坡,唐朝的刘禹锡亦是如此。刘禹赐被贬了又贬,一个当官的房子如平民百姓的房子一样,这可让人们大跌眼镜。在被贬的一次途中,他写下了《陋室铭》,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斯是陋空,惟吾德馨!这句话写出了他的品格高尚和高洁隐逸的情怀,可以看出他虽遭遇挫折,但依旧保持乐观的态度。

然而,刘禹锡的好朋友柳宗元同他们一样流放在外,流放后,他整天忧心忡忡,他盼望着他有一天能复官,就这样过完他的后半辈子,或许柳宗元能与他的北宋的苏东坡和唐朝的刘禹锡一样,过上逍遥、洒脱的日子,可是正是他没有与过去自己的挫折为敌,沉迷于过去的自己,从而没有放过自己,他的念想与细节也就决定了老柳他悲剧的人生。

周国平曾说:“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正是苏东坡和刘禹锡乐观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到达了超然物外的最高境界。正如苏轼所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见风雨又怎么见彩虹?时间会给每个人答案,往日已不可再追,余生学会与自己的过去为敌,在波澜岁月中,做自己的摆渡人。

近日,一部名为《摆渡人》的电影正在热播,仅是咀嚼这名字,便觉回味无穷。

人生无疑会遇到许多迷津,是与同样陷入迷津的人一样束手等待摆渡人前来渡你,还是自己扎个木筏,做自己的摆渡人?

我更愿意做自己的摆渡人。因为人一生在很多时候是孤独的,尤其是在坠入谷底、陷入迷茫时,更是只觉“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

被贬至黄州的苏轼就陷入了这么一个境地。从前的自己才高八斗,不可一世,是众人目光的焦点;而今的自己,一朝被诬,身陷图图,亲朋无一字,回顾心茫然。他也曾想要人指引他,也曾寄信给同病相怜的友人以求安慰,可这显然都无用处。几经风雨,他终于平静下来,沉心一处,反思自我,通览儒、道、释三学,并从中寻找全新的价值观,终于“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他扎出了属于自己的木筏,悠然驶出人生迷津,也驶出了心灵的迷津。

正是这样,只有做自己的摆渡人,才能让自己免于陷入焦灼的等待和无尽的苦闷之中,收获坦然的心境。

而今,许多人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成功学类书籍淹没了一个个企图从他人的成功之路上获得前进方向的年轻人。殊不知,别人扎出来的木筏,不是过大,就是过小,不一定适合你。更何况去过沙漠的人都知道,在沙漠中最忌讳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因为被踩过的沙子,往往更加松散难行。

由此看来,做自己的摆渡人不只重要,更是必要的。一个人总要成长,总要承担,踩着别人的脚印是不会成长起来、走向成熟的。然而,要做出这么一个决定也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过人的胆识,不论迷津多深,也不惧落水;需要自信与智慧,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扎出一个能抵挡风浪的坚固的木筏;需要实战的毅力,无论过程多么艰险,也永不放弃。

“生命中所有的路口,绝不是尽头。”《摆渡人》主题曲中如是唱道。走吧,乘着自己的木筏,做自己的摆渡人,无惧迷茫,无惧风浪,渡过每一个迷津,让我们寻求自我,轻嗅彼岸的花香。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生命如浩瀚海洋,要想到达彼岸,我们只能做自己的摆渡人。正如张爱玲所说:“你笑,全世界同你一起笑;你哭,你便独自哭。”

当我们摔倒,父母心疼,老师宽容而社会只会笑盈盈地看着你,他们问你“出事了吧!”他们都没有伸出援手,这不是无情,只是本应该如此,父母把你带到世界,终究只能护你一时。老师会帮你,但也只能教你不摔跤的方法。社会则放手让你去摔去撞,去犯错直到你懂得自己站起来。

雏鹰幼时便被要求从万丈悬崖上练飞。成,则学会飞翔,学会自立;不成,则粉身碎骨。反观人类,近年来,网络上“妈宝”“啃老族”等热词呛人,描述一群人成年后依旧靠父母养活,这里的成年人是所谓的身体上的成年人,他们并不是失去劳动能力,只是一味地依赖。他们懒,懒得去找工作,懒得去经历社会的锤练,反正摔倒了有父母可以扶,他们天真地以为父母养他们天经地义,但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的意识他们从未拥有过。当今的社会现况,着实令人担忧。

西方国家中,子女在成年后立即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用自己的手养活自己,这是否让那些啃老族感到羞辱?中国是一个有爱的国家,但父母的溺爱却是一大败笔,子女本应独立,但部分家长的束手束脚让孩子失去了展翅遨翔的机会,大学生上大学,母亲跟去洗衣服,这种令人发笑的.事却屡见不鲜。

古人男子二十成冠,女子十五及笄,均得自力更生,而飞速发展的时代,难道自立却倒退了?我们的人生是要靠自己掌舵的,父母没有办法陪伴我们一生,我们不能一味地依靠父母而成为大龄儿童,这样的人生终会失败。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大踏步向前。会摔倒吗?会,而且不止一次,但没有什么比认真地去犯错更酷更有意义的事。父母也应让孩子独自去走自己的路,孩子会遇到坎,会摔倒,会流泪甚至流血,但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谁都没办法帮他们走自己的路。

我们想到达成功的彼岸,就得做自己的摆渡人,靠自己远比靠天靠地靠别人来得实在。只有自己能给自己想要的人生。

请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摆渡人!

词典中对命运有着这样的命运是指生命贫富和一切遭遇,也只是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而我认为,命运是一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拿到满分的主观题。无论好与坏,命运只在自己手中。

也许会有人反驳,也许会有人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恐怕不在少数,那么不妨让我们来翻一翻历史这本大书。

古往今来。不乏有那些让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的人。大楚兴陈胜旺,这句话似乎还在耳畔回响。试问,若是盛盛相信命运是由天控制的。那么,她又怎么会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慨?那么,她又怎么会发动起义?为自己的人生拼一次?那么今日的我们又。从何得知他的英雄事迹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从小便熟知。司马迁忍辱负重,呕心沥血,十年得到一本鸿篇巨制。孙膑不怨天尤人,中事建造一番功业。他们的人生难道不是最有力的证明吗?由此观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罢了,何来依据?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思言不谬。每个人的命运中总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困难这些困难便是用来不断锻炼我们的。你能够解决多大的困难,那么你就能收获多大的成功。就像千万丈的大厦,总有一块奠基石。人生的前行也需要一个个垫脚石来支撑着我们走的更远,看的更广,命运中的磨难便是转化成垫脚石,最好的原料。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能否把握住命运。将这些磨难转变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工具。

当然,要成功的掌握住自己的命运。还有一点很重要。学会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古人有言。察势者智,顺势者莹玉势者独步天下。与其抱怨江海不可平。不如驾一叶扁舟。顺流日行千里。岂不快哉?更有志者。改到一曲,让江海最大限度地为自己所用,灌溉出一片沃野。当别人还在怨天由命时,他早已收获颇丰。

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天注定,有的是你愿不愿意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境况?林徽因有言。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刚强。笑对人生风雨把握人生中的每一个机遇,做属于自己命运的摆渡人。

生活就像一片广阔的海洋。要到达彼岸,我们只能做渡船夫。正如张爱玲所说:“你笑,世界和你一起笑;如果你哭了,你会独自哭泣。”

当我们跌倒时,父母会感到悲伤,老师会宽容,社会只会对你微笑。他们问你,“有什么问题吗?”他们没有伸出援手。这不是无情,但应该如此。当父母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时,他们只能保护你一会儿。老师会帮助你,但他只能教你如何不摔跤。社会让你跌倒、颠簸、犯错,直到你知道如何站起来。

小鹰小时候被要求从悬崖上飞下来。如果你成功了,你将学会飞翔和自立。如果你不这样做,你会崩溃的。另一方面,人类,近年来,网络上的“马宝”和“尼特”等热门词汇正在窒息人们,形容一群成年后仍得到父母支持的人。这里的成年人是所谓的生理成人。他们不会失去工作能力,而是仅仅依靠他们。他们懒惰,懒得找工作,懒得经历社会的打击。他们无论如何都会摔倒,并且有父母帮助他们。他们天真地认为父母支持他们是自然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孩子有义务支持他们的父母。当前的社会形势确实令人担忧。

在西方国家,孩子一成年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这是在羞辱那些尼特人吗?中国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国家,但是父母的溺爱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孩子应该是独立的,但是一些父母的束缚使孩子失去了展翅高飞的机会。大学生上大学和母亲洗衣服并不罕见。

古代男性赢得了200%的头衔,女性赢得了15%的头衔,然后自己去上学。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自力更生是否倒退了?我们必须自己掌控生活。父母不能陪伴我们一生。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父母来成为更大的孩子。这样的生活最终会失败。

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大步向前。你会跌倒吗?是的,不止一次,但是没有什么比犯严重的错误更酷更有意义的了。父母也应该让他们的孩子走自己的路。孩子们会遇到障碍,摔倒,流泪,甚至流血。但这是成长的唯一途径。没有人能帮助他们走自己的路。

如果我们想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必须做自己的船夫。依靠自己比依靠天气和其他人要现实得多。只有你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

请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渡船夫!

人生如汪洋大海。想到达彼岸,只能做自己的摆渡人。就像张爱玲说的:你笑,全世界都会和你一起笑;当你哭泣时,你独自哭泣。

当我们倒下的时候,父母心疼,老师宽容,社会只会笑着看你。他们问你是不是出事了。他们没有伸出援手。不是无情。只是应该的。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的父母,终究只能保护你一段时间。老师会帮你,但只能教你怎么不摔跤。社会让你跌倒,让你犯错,直到你知道如何站起来。

年轻的鹰在年轻时被要求练习从悬崖上飞下来。如果成功了,学会飞翔,学会自立;失败了就毁了。另一方面,人类,近几年来,网络上的马宝尼特等热词令人窒息,形容一群人成年后仍然依靠父母养活自己。这里的成年人都是所谓的身体成年人,他们并没有丧失工作能力,只是一味的依赖。他们懒,懒得找工作,懒得体验社会的锤训。反正他们摔倒了,有父母帮忙。他们天真地以为父母赡养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事,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今天的社会形势确实令人担忧。

在西方国家,成年后,孩子们立即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这让那些啃老族觉得丢脸吗?中国是一个有爱的国家,但是父母的溺爱是一个很大的失败,孩子要独立。但是,有些父母的手被绑住了,让孩子失去了展翅飞翔的机会。大学生上大学,妈妈洗衣服,并不少见。

古人男百分之二百冠,女百分之十五冠,都要自力更生,但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自力更生是不是退步了?我们的人生靠自己掌舵,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陪着我们。我们不能只靠父母变成大孩子。这样的生活终将失败。

我们应该走自己的路,大步向前。会不会摔倒?是的,而且不止一次,但没有什么比认真犯错更酷,更有意义。父母也应该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孩子会遇到阻碍,会摔倒,会流泪,甚至会流血,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没有人能帮助他们走自己的路。

如果我们想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摆渡人。靠自己比靠别人现实得多。只有你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

请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摆渡人!

遵从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的方向,争做自己的摆渡人。

——题记

愁容满面的小梧桐把别人的目标强加在自己身上,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可当它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方向后,成功地长成一棵高大的梧桐。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阴暗和迷茫,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振作起来,拿起自信和勇气,伴着坚持和努力,做自己的摆渡人。那么,如何做呢?

遵从自己的内心。有一个词叫“心声”,来自心灵的声音,是美好的,是真实的。在我们迷茫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也许你将看见辽阔的草原或是茫茫的寂静的雪,这时候你的心将会告诉你你真正期盼的是什么。诺贝尔小的时候,总想着可以发明炸药,方便人们的生活。实验时,有一次炸药爆炸,整个实验室炸毁,他自己也受到伤害,但他却没有放弃。他没有在意别人的说三道四,而是遵从内心,继续研究,最终成功发明了炸药。我们要了解心灵的声音,才会找到正确的道路。

寻找自己的方向。总是会听到“失败像是人生路上的指引灯,照耀前进的方向",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方向,并为之努力。马云年轻的时候,失败过很多次。他与朋友一起在餐厅应聘服务员、结果朋友被录用了,他却失败了。有一次,他和四个人一起参加面试,另外四个人都被录用了,但他却被淘汰了。我想,那个时候的他,可能会受到许多的嘲讽和打击,但他却把目光转向了互联网。一点又一点的经验,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他获得了成功。可以说,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看到自己的长处,是成功的重要之处。

做自己的摆渡人。许多人遇事总会犹豫不绝,左右徘徊,为什么不变得更有主见,果断一点呢?小升初那年,我毫不犹豫地向家里人保证道:“我要去县里的中学上学,我一定好好珍惜,好好学习。”现在,我感受到了教育的优越性和竞争的激烈,也用我的实际行动完成了自己成长路上的一次摆渡。

我们要你小梧桐一样,遵从自己的内心,寻我自己的方向,争做自己的摆渡人,给自己一个无悔的青春!

摆渡人论文答辩陈述

会的,因为在自己的这个年龄当父母是很正常的,而且也并不会耽误自己的正常工作。

7月2日,陕西西安一对博士夫妇抱着孩子参加毕业典礼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李女士是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她的丈夫是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这对夫妇在同一天参加了两场毕业典礼,还抱着他们11个月大的孩子。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结婚生子。事实上,老实说,你还是个博士生的时候结婚生子,然后把他们抚养到三岁,这很难吗?你觉得家庭主妇也能读个博士。实际上,没那么容易。

我不知道现在的博士是怎样的,我记得我们曾经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拿那个博士,大家都活得好好的。我们一年半有一次期中考试,当年这个考试把我们同届的博士刷了一打。因为,期中考试是在读博一年半以后。例如,如果基础课程和老师不满意你,他们会刷掉它。在博士论文答辩结束时,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对答辩进行了五次批注,如果陪审团提出疑问,您的博士论文将不会通过。并且,博士论文基本上是二十多万字。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从想出论文题目,收集资料,收集案例,阅读相关专著,其中一些还需要做社会研究,最后成为一篇论文。除了完成前面的学习外,要后面一两年是不够的。

所以,如果你想读这个博士,真的需要放下博士的辛苦工作。这个过程将转化为你的博士能力,你学习和解决任何复杂事物的能力(快速运用知识的逻辑框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给出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这是一个博士的杀手能力)。如果你结了婚,生了孩子,养了孩子,即使你能拿到博士学位,也没有多大意义。学历没那么重要,关键能否换成自己的能力,我还是这么想,坚定地这么想。

当然,读博士会给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或创业中争取更好生活的力量。此外,结婚生子不是我们自己能计划的事情。你是否会遇到对的人并不是你所计划的。能不能正常怀孕,不能好好计划。所以,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计划的人,这很好,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参考意见。当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成长时,父母能安心吗?不是!真正好的父母是孩子生活中安静的“摆渡人”,因为父母必须清楚自己的责任。

摆渡人的深层含义:

1、爱情

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它不但是小说形成的根本,而且使人类美好的感情得以展现。人们都被书中迪伦和崔斯坦之间纯真的强大爱情所震撼,这种爱情强大到可以不畏魂飞魄散也要寻找到对方,这也是《摆渡人》引人瞩目的地方。

小说中迪伦和崔斯坦之间产生的爱情是顺理成章的。当女性处于危险中,对唯一值得自已依靠的人产生感情是很正常的;而男性对一个单纯的且会无条件地关心自己的女孩心动,这也是人之常情。正是爱情这一强大的支撑体,支撑着迪伦克服千难万险,也不畏失败后的魂飞魄散,从“家”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追寻自己的幸福;也正是爱情的力量促使着他们敢于解放禁锢的思想,才能返回人世。

2、家

家这则主题是《摆渡人》所隐喻的一条暗线,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整篇小说围绕女主人公从逃离家到回归“家”,再从逃离“家”到回归家。以家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回家之旅。

因火车事故,迪伦意外而“亡”。每个灵魂离开人世后必须在灵魂摆渡人的带领下穿越过荒原,才能到达“家”。在穿越荒原的那些天,她与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相爱了。穿越荒原途中,勇敢、强悍的崔斯坦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恶魔的进攻,引领着迪伦的灵魂穿越危险的荒原,她到达了灵魂称之为“家”的地方。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摆渡人》是一篇灵魂治愈小说,它那史诗般的动人故事、完全意想不到的情节构思、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多重主题的相与交融,不但使作品别具一格,值得瞩目,而且又不失其内涵和令人深思的空间,通过解析富有浓郁哲理的三重主题,引导读者体会到小说表面上看似乎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其本质上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人类自身进行探索后加上自身的见解,对社会和人性的揭露,也是人类情感复杂性的真实写照。

此外,小说也折射出人性之美,真爱、勇敢、信念无不涤荡着读者的内心,也让人们明白当必须直面生存和死亡、灵魂的毁灭与爱情的永生之艰难选择时,将如何迈出自己的脚步才会让自己的人生不后悔。

我是不会的,因为我想要先完成学业,然后再考虑这件事情,但是这也要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

摆渡人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国乃至国际组织也增强了对知识产权的国际法律保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很重要的就是协调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得到利益状态的合理分配,既能够鼓励创新,又可以通过适当的权利限制使知识产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运用。因此,利益衡量机制便很自然地融入到知识产权的国际法律保护中。本文拟从利益衡量的角度出发,为知识产权国际法律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寻求后 TRIPs时代我国处理知识产权国际法律纠纷的策略和方向。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利益衡量 适用限制原则 合理价值判断原则 1、WTO体制下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商品经济和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自十八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在生产领域中开始广泛采用科学技术成果,从而在资本主义市场中产生了保障知识产品私有的法律问题。资产阶级要求法律确认对知识的私人占有权,使知识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成为自由交换的标的。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与传统财产制度相区别的新的财产方式——知识产权。但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知识产品的生产数量和占有容量,往往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凡是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建立和健全了他们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立法问题,通过法律的形式授予知识产品所有者以专有权,促使知识产品进入交换和流通,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成为各项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国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作用,更有国家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带动并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演进进程,知识资源的推动更是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今的国际经济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的领域在拓宽,保护力度增强,知识产权已成为贸易竞争的焦点。为更好地维护作为世界科技与经济强国的地位,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内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而且极力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由于大国的强力、发展中国家的妥协和稳定、健康、互益的世界经贸、科技发展的需要,《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必须遵守的重要法则之一。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作为WTO的三大支柱。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伊始,就承诺无保留全面执行TRIPS协议的规定,并明确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目标是达到世界水平和世界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中国入世以来,不断加快了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立、改、废的步伐,是国内相关立法能够迅速与WTO规则接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改革浪潮。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执法机制,在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逐步承诺履行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中成熟和完善起来。 可以说,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较为完善,但保护水平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差,以至知识产权纠纷时常发生。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不仅要熟悉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国内保护的基本规范,还要强化自身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学会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去应对市场竞争。然而,究竟应当适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知识产权的保护限度?比如说,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为时代发展主旋律的今天,是应当以鼓励民族产业的发展创新为标准,还是以知识产权的全面权利为标准,或者说,是应当以国内产业的利益为考量,还是应当以知识产权的完全独占利益为考量,这已经成为制约当前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2、利益衡量理论简述 (1)利益衡量的由来 利益衡量论(Balance of Interest)是源于德国自由法学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益法学的一种主要理论,它是由日本学者加藤一郎和星野英一在批判概念法学各种弊病的基础上于6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主张对法律的解释应当更自由、更具弹性,解释时应当考虑实际的利益。在处理两种利益之间的冲突时,强调用实质判断的方法,判断哪一种利益更应受到保护。具体到法官在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进行判决时,不是直接通过法律规定来得出结论,而是首先通过利益衡量得出结论,然后再从法律条文中寻找根据,以便使结论正当化或合理化。 台湾学者杨仁寿先生认为:“法官在阐释法律时,应摆脱逻辑的机械规则之束缚,而探求立法者于制定法律衡量各种利益所为之取舍,设立法者本身对各种利益业已衡量,而加取舍,则法义甚明,只有一种解释之可能性,自须尊重法条之文字。若有许多解释可能性时,法官自须衡量现行环境及各种利益之变化,以探求立法者处于今日立法时,所可能表示之意思,而加取舍。斯即利益衡量。换言之,利益衡量乃在发现立法者对各种问题或利害冲突,表现在法律秩序内,由法律秩序可观察而得之立法者的价值判断。”所谓利益衡量,就是在法律所确认的利益之间发生相互冲突时,由裁判者对冲突的利益确定轻重并加以权衡与取舍的活动。 (2)利益衡量的功用与正当性 简单说来,利益衡量的最大功用就在于对相互冲突的多元利益进行权衡和取舍。利益衡量作为一种法律解释方法,首先就是弥补法律的漏洞。由于法律与现实发展的不协调,不可避免地存在法律漏洞,因此从利益衡量的角度,以利益为基础来对法律漏洞进行补充,对法律未及之事实作出评判是弥补法律漏洞的恰当方式。其次,利益衡量是社会需求的体现。法律确定性和公正性的期望,要求据以衡量的规则应当具有客观性。实际上,如果利益衡量不考虑到“社会需求”,就很难具备正当性的基础。一般认为,社会需求可以包括有公众舆论、社会价值观念、社会效果等等。有活力的法律和法律实践不能与社会相脱节,私法独立的真正本意并非使法院与社会相隔离,而是在独立的环境下使法官得以冷静对待社会价值和社会期望。这些社会需求能够为利益衡量提供必要的客观评判标准,成为利益衡量的基本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利益衡量是一种法律的解释方法而非法的创造。利益衡量是在尊重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在立法者未对利益的位阶或利益的选择规则作出界定时所作的一种价值判断和选择。 利益衡量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作为司法过程的伴生物,利益衡量在个案中实现了利益的平衡或调节,实现了个案的正义,但这种正义不能完全等同于法律的正义。由于利益衡量是一种主观性相对较大的法律解释方法,如何发展出利益衡量的客观性标准,一方面通过司法自由裁量权的运作,通过个案的审理来达到利益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借助于客观外在的标准,体现利益衡量的合理性,从而实现主体思考与客观世界的契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利益衡量体现了立足于个案但又超越个案事实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为社会所接受的一般准则。 (3)利益衡量的基本原则 显然,利益衡量不能随意进行,应有所节制,在适用时应考虑实用的可能性并应与具体的条文相结合。利益衡量的原则,或决定着利益衡量的适用界限,或贯穿利益衡量过程而对其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并对利益衡量的进行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利益衡量的基本原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适用有限原则。一般地,利益衡量作为一种实质性判断,有利于软化法律的刚性。在有些情况下,立法中已经对法律的这种刚性通过“但书”的形式予以缓解,这样的情况不适合运用利益衡量。但有些情况下,法律并未注意到这些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利益衡量的方式予以适当处理。由于在此情况下利益衡量是为软化法律的刚性而存在的,因此这种作用不能过扩大,否则就不仅仅是一种软化作用,而是影响到法律的安定性了。然而如果矫枉过正,则也偏离了利益衡量的初衷,超过了利益衡量软化法律刚性之目的。由此可见,利益衡量的适用应进行一定程度的节制,适用时在法律未及时可以一般原则进行衡量,在反对解释排除时的适用上,要注意其目的仅在于软化法律之刚性,依此并根据具体的条文来进行妥当处理。 其次是合理价值判断原则。法律是作为国家的强制来确保人们对正当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服从而存在的,但人们对行为是否正当的认识同时还受到特定价值伦理观念以及相互间利益关系的制约。法律体现了价值观念,并将大部分纳入法律体系之中,但仍有很多价值原则游离于法律之外,不能直接从法律进行正当性评价。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和适用法律的法官的自身局限性,使法律及其解释并不一定符合价值观念要求。因此,从人们一般性的正义、公平等价值观念出发来对适用过程中的法律进行解释是很多学者都不断进行探索的方法。价值判断是否合理,是利益衡量得以运用的基础和前提,而利益之正当性和法律目的之正当追求就成为利益衡量的判断标准。 3、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利益衡平机制 利益的衡量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基础。在知识产权法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利益平衡始终是知识产权法发展的主旋律。无论是鼓励创新,还是促进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和利用,无论是对权利加以保护还是限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利益衡平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核心理念之一。一般认为,知识产权的利益衡量包括知识产权所有人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平衡,以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实际上,这样的利益衡量主要就是实现利益主体的利益状态的平衡以及禁止权利的滥用。在考虑知识产权私权保护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法是一种追求正义秩序的信念,成为人定法权利赖以存在和有效的根据。平衡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与不协调,无疑是对法律正义的追求。 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得以建立开始,立法者一直在为权衡私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而不断努力。遗憾的是,现代知识产权法的利益衡量机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甚至有利益失衡的倾向。这一点在国际条约或协定中比较突出。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基于自身利益之考量,往往提出最大限度保护发达国家利益的要求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随着知识产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这种利益失衡的状况也突显出来。我国于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近年来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出台,为的就是使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制能够达到世界水平和世界标准。但是由于基本国情的不同,不可能要求发展中国家能够象发达国家要求的那样极尽完善地保护知识产权。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和利益衡量机制联系得更加密不可分。 4、如何在我国跨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中适用利益衡量理论 (1)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利益衡量 知识产权,从法律角度看,是一项民事权利;从经济角度看,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和资源;从市场角度看,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手段。本来,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合法的垄断,是鼓励创新、促进知识生产的重要法律机制,一般是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而存在的。但是,具有独占性质的知识产权往往会使得其拥有者在某一特定市场上形成垄断或支配地位,限制了该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在某些情况下,拥有知识产权的人可能会滥用其依法获得的独占权,通过不正当行使知识产权的方式,来限制和排挤竞争,对反垄断法所保护的自由公平竞争造成了破坏,从而构成对反垄断法的违反。这种滥用知识产权的做法,必然要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产业政策甚至于立国之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相应地,知识产权领域内的反垄断问题也将会越来越突出。 由于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各自选择不同途径追求共同目标,因此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当重要。这就需要确定以何种标准来衡量 “知识产权人的行为是否超出权利自身的界限,从而对市场造成不应当有的限制,而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禁止”我们认为,市场竞争和权利与利益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运用利益衡量既能够解决知识产权权利的滥用问题,也可以维护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达到使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目标均能实现双赢的局面。 知识产权本身作为一种合法的垄断,是近现代社会为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它一般是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而存在的。但是,承认知识产权不等于说可以不对知识产权的行使加以约束。由于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而任何权利都有滥用的可能、知识产权的滥用只是民事权利滥用的一种情形,所以民法上的“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当然可以约束知识产权人的行为。但是,该原则的运用毕竟只是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进行抽象的规制,缺乏具体的制度规范。知识产权滥用导致了技术市场中各个主体(包括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失衡,而这些利益也正是反垄断法所关注的,所以,对知识产权滥用的限制成为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之间的连接点,并且这样的连接点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具体而言,如果知识产权人行使权利的方式超出法定范围,依据利益衡量的判断方法,权利人已使原有的利益关系失衡,那么该行为即构成权利滥用,应受到反垄断法的调整。 总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知识产权法和反垄断法的终极目标,既要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又要考虑到相关主体及社会公众的利益要求,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上的竞争及其相互关系,把握好各种利益要求之间的平衡。这也将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和反垄断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利益衡量 由于TRIPs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并不完善,许多利益失衡之处需要解决,因此,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不断要求修改TRIPs协议,重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 2001 年11月9日至14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在多哈召开,并最终通过了《多哈部长宣言》、《TRIPs协议与公共健康宣言》、《关于与实施有关的问题和关注的决定》,涉及的问题主要有TRIPs协议与公共健康、TRIPs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系、地理标志的保护问题以及非违约之诉的问题。这些议题已经引起世界贸易组织和各个参加国的不同程度的重视,其提出预示着TRIPs协议的利益失衡即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是一种“历史的突破,利益的平衡”。实际上,利益的衡量是一种动态的机制,由于利益导向的不同,利益倾斜能够使一方多受益而使另一方多受损。法律的主要作用就是调整及调和种种相互冲突的利益,无论是个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在进行利益调整之时,应当是尽可能地多满足一些利益,同时使牺牲和摩擦降低到最小限度。 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乃是各国政府与民间的共识,但在保护权利人利益之余,也应当注重社会公益与文化发展之平衡,否则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将产生更为严重的数字落差。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止于法律层面,更与产业发展、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国家文化发展有关。同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不同的保护水平。利益衡量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可以用以维护本国利益,改善在国际经济贸易和交往中的不利地位,而发达国家也可以借此主张自身利益的绝对保护。事实证明,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与适度的权利限制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创新与传播,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因此,对于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所提出的要求,必须以我国国情为立法前提。具体而言,我国专利法既要符合TRIPs协议的要求给予药品以专利权保护,又要建立有效的强制许可制度和明确专利产品使用的例外情况,既要顺应基因技术的发展潮流授予基因专利权,又要严格审查基因发明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注意基因资源的保护,既要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增加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又要规定相应的合理使用制度与法定许可制度。

开始组织实施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建设。现在,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金”系列工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兴建全球互联的电脑信息网络涉及到“路”(网络)、“车”(应用软件)和“货”(数据库、多媒体产品等知识形态的商品)的制造维护和管理。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装备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和运营,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新产品和服务对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信息网络内部运行与服务所衍生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有可能使信息网络出现“道路”尽管四通八达,但“车辆”寥寥无几或者有“车”无“货”的局面,从面阻碍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因此,如何调整完善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使之适应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需要,已引起发达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1995年9月5日,美国信息基础设施专门工作组(IITF)下属的知识产权工作小组( WGIPR)在绿皮书的基础上,提交了一份关于“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白皮书。主要论述了著作权法及其对信息调整公路的应用与影响。参加白皮书起草的除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美国版权局外,还包括美国商务部、国防部、教育部、能源部、财政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等26个国家部门和机构*1。可见其重视程度。 欧洲委员会于1995年 7月19日公布了题为“信息社会的著作权与相关权”的绿皮书*2,主要提出著作权和相关权在信息社会的新产品与服务中的应用问题凶手与著作权有效行使密切相关的某些法律与技术概念,但没有论及信息网络内部运行以及网络服务引起的著作权问题。与美国政府白皮书不同的是,欧委会绿皮书未将工业产权保护列入其讨论讨论范围中。 受法国文化部长委托,以西里内利(Sirinelli )教授为主席的一个委员会于1994年 7月提交了一份题为“工业文化与新技术”的报告(亦称西里内利报告),*3详细阐述了瓦解有多媒体领域的组成及多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了这种趋势对著作权和工业产权的影响。 由于多媒体具有关于信息媒体和传播手段的双重含义,与信息高速公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当美国人以信息高速公路描述正在兴起的信息革命时,日本人则大肆宣扬多媒体革命。1993年,日本通产省所属的知识产权研究所提交了关于“知识产权对多媒体新影响的提案”的临时报告,着重讨论了建立负责多媒体著作权合并与授权的著作权清算中心的可能性以及作品完整性的问题。日本文部省则于1993年11月和1995年2月分别就多媒体和著作权保护提出两分报告。*4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有关机构受各处政府委托,分别提交了“著作权与信息高速公路”*5和“在新的通讯环境下的著作权”的专题报告。*6 俄罗斯于1995年2月22日颁布了《关于信息、信息化和信息安全》联邦法,并起草了《商业秘密法》和《个人隐私法》法案。同时在俄联邦新的刑法典中提出增设电脑犯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建议。*7 德国政府为了构建规范电脑信息网络空间的法律主框架,于1996年12月20日向联邦参议院提交了关于《信息服务的通讯服务法》草案,其中第 7条中拟定对现有的著作权法加以修改,新增设保护数据库的条款。*8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去年底召开的外交会议上,为了协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对各成员国在执行《伯尔尼公约》和《罗马公约》时带来的问题通过了《关于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若干问题的条约》和《保护表演者和唱片制作者权利条约》。《关于数据库的知识产权条约》草案将于今年审议通过。*9欧盟则于1996年 2月颁布了《欧洲座谈会与欧盟理事会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10 近年来,信息高速公路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引起我国有关人士的注意。早在1993年12月召开的海峡两岸著作权问题研讨会上,两岸学者就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和联网技术对现有著作权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在1995年10月召开的全国著作权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人士就数字化技术对著作权的影响进行了专题讨论。去年 5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我国共同在京举办了数字技术版权研讨会。在去年 6月举办的全国著作权法修改问题座谈会了,与会者就数字化作品、多媒体作品保护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二、信息高速公路与著作权保护 在电脑信息网络中,不同作品均可通过数字技术转换成二进制数码进行存储和传输。网上用户能够把这种数字化作品的完美复制件直接或间接地传送到其他用户的电子邮箱服务器上,或者传送到网上所有用户提供信息查询和发布服务的“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简称BBS)上。这样,其他用户便能通过BBS检索这些信息或作品,需要时可以将这些作品复印件无限制地打印在纸上,或复制在硬盘上。此外,网上用户还可借助数字化技术轻而易举地组合加工网上的版权作品。因此,原著作权人的复制权、作品完整权等权利在网上受到有力的挑战。于是有人提出,现行的著作权法及其基本理论还能适应数字化技术快速民展的需要吗?美国对此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保留现有的著作权法,无需修改;反对者提出应对现行著作权法全面改革。 WGIPR认为,现行的著作权法只要作少许修改和必要的说明,即可为相关权利提供足够的保护。*11 据欧盟绿皮书推测,新技术的出现不会影响著作权和相关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12 法国西里内利报告的结论是:数字技术固然拓宽了作品的传播范围,并使新形式的作品问世,但是这种技术变化不会在各个方面对著作权法产生影响。*13 纵观著作权法的历史沿革,著作权法始终处于对科学技术的挑战予以应战的过程中。*14 眼下的问题是,而对数字技术的冲击,现行的著作权法是否还能适用?应该指出,现行著作权法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以印刷术为背景逐步形成的。*15 当印刷技术发明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大多以一定的排列组合直接由文字、图形信号物化在某种单一的载体上,由此主要产生的是文字作品和美术作品。此后录音、影视等作品随着磁带、影带等载体的出现和模拟技术的发明而陆续诞生。其制作过程是通过模拟技术由录放装置等先将文字、声音等信号转换为机器可识别的模拟信号,再由同一装置还原成人们可以直接视听的原作品。它与印刷术为基础的文字作品转换过程相比,其间仅增加了一道机器模拟信号的过程,模拟前后的作品并未发生变化。所以模拟、录音、电影等技术的出现没有动摇以印刷术为主形成的著作权法的理论基础。但在作品的存储、传播和使用上又较之印刷术时代向前迈进了一步,版权作品被他人擅自使用的可能性更大。不过当时的著作权法也仅仅为适应这方面的变化作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对“合理使用”的范围重新加以限定)。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的不同之处,后者是把作品道德转换成一种机器可识别的模拟信号,前者是把作品通过直接转换或模——数转换转换为一种机器(电脑)可读的二进制数码形式。可是作品数字化后如同作品模拟化后一样,也能由同一装置(电脑)把机读的数码原作形式(假如人不主动是加工改变它们在该装置或某一载体中的原存储状态)。作品的数字化过程也是一种中间技术过程,纯属机械性代码变换,没有原作者以外第三人的创造性劳动。由于作品产生于人的创作,*16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实际上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所以这种中间技术过程不会另行出现新的作品。况且在作品数字化转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装置而非人,装置本身不具有创造能力。因此作品的数字化过程不会对原作赋予新的创造性,进而不会产生新的作者,其著作权仍然属原作者所有。*17由此可以认为,信息处理技术从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转变并非质变,现行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 但是,由于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作品存储呈现多媒体化,其传播更加广泛化和便捷化,所以在多媒体作品、电子数据库以及新型的信息网络服务中的著作权保护和权益归属问题上,对现行著作权法提出了调整,充实和修改的要求。 作品的传统存储载体有纸张、磁带、磁盘、录像带等,而且一种载体一般只能存放一种单一的信息媒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可以把文字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音乐作品、动画作品、影视作品等中的文本、数字、图形、静动态图像、声音等各种不同的信息媒体同时存放在一种单一的载体,比如只读光盘(CD—ROM)上,从而产生一种所谓的多媒体作品(multimedia work),*18使人们能借助电脑阅读、欣赏图文并茂、声形交错的作品。然而,这种集多种传统作品为一体的作品形式使传统的作品分界线变得模糊不清。假如对多媒体作品的归类划分不当,势必影响到对其权利的行使和限制。按照美国著作权法第 101条的规定,视听作品是指“由一系列真正意图用投影机、取景器或电子设备之类4的机器设备显示的有关图象。”这说明美国法中的视听作品也含静态图象,或者至少与之相关。根据多媒体作品的特征,美国白皮书建议,多媒体作品从整体上可以看作一种视听或音像作品(audiovisual work)。*19 日本文部省的提案认为,可用“多媒体作品”或“视听作品”的概念取代现行著作权法对于电影作品的定义,或者将现行法中关于电影作品的规定另行修改,把多媒体作品直接划归为电影作品。*20 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第5项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第9项只是对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加以界定,规定这类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物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播放的作品。”依笔者之见,上述规定基本概括了多媒体作品的主要属性。可是把多媒体作品划归为电影、电视、录像作品似有不妥。是否可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将电影、电视、录像和多媒体作品统称为视听作品,对视听作品的概念和范围明确界定并作必要的解释。 “独创性”是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首要条件。但是许多国家对作品“独创性”的评判标准不太一致。在多媒体作品大多数取材于已有版权作品改编、组合而成的情况下,它在何种程度上才浇灌满足“独创性”的要求?从微观上讲,多媒体作品具有某些类型的数据库的特征。一般认为,即使多媒体作品取材已有的版权作品,但只制作者在作品的选择、安排和组合上体现出智力创作,也应对合成的多媒体作品提供著作权保护。不过,由于这种多媒体作品基于已有版权作品产生,其著作权应视为邻接权加以保护。 一部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作品和多个作者,如果事先不取得已有版权作品著作权人的授权,又不注明作者及作品出处,这种行为可能构成侵权。*21 然而,要求通过多媒体作品制作者本人逐一取得每个原作者的授权,决非易事。国内艺人集团在开发一套多媒体软件时在授权问题上遇到的困难便是明显的例证。*22 为了保护原作者的著作专有权,又方便多媒体制作者的使用,日本和美国提出建立著作清算中心和多媒体清算机构的设想。这类机构代表著作权人人事著作权的统一授权业务,向使用者发放作品使用许可证,收取版税后按一定比例发给著作权人。我国目前仅建立起保护音乐作品著作权人权利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以及负责著作权使用报酬收转中心。但是,在我国怎样建立维护各类作品的著作权人权益伯集体管理机构?如何从法律上对这些机构定位?这些机构是否有必要与媒体制作者及用户签订标准的许可合同?作者人身权(比如修改权)问题可籍这种合同解决吗?*23 假如可以,是否能推定为允许对原作品进行诸如配音、译制增加副标题、重组、拼接等修改呢?这些问题是我们修改著作权法时亟待解决的。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的出现,使作品传播更加广泛化和便捷化。有的网上用户甚至毋需说明自己的用户标识和电脑地址,便可以匿名地将信息上网或将网上信息下载到他们的电脑内存储起来。这样至少引出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数字作品上网传输后,何种行为构成复制?按照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看法,*24 下述行为均应视为复制。①将一作品或邻接权的客体存储在任何一个脱机的数字存储器(比如CD—ROM)中;②将一印刷品扫描成一数字文档;③将一作品或邻接权的客体数字化;④将一数字化文档从某用户的电脑内取出上载到BBS或其他信息服务器上;⑤从一BBS或其他信息服务器中下载一数字化文档;⑥将一文档从某个电脑网络用户转送到另一个电脑用户;⑦存储甚至暂存储一种作品或邻接权的客体于一电脑存储器(比如随机存储器RAM)中。 复制权是著作权和相关权的核心,它使得著作权人可以授权任何人或阻止任何人复制受保护的作品。《伯尔尼公约》第9条第1款规定文学艺术品的作者享有授权“以任何方式”或“以任何形式”复制这种作品的专有权,这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它应该涵盖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复制方式,原则上包括上述所有复制方式。但公约第9条第2款却规定:“本同盟成员国法律得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复制上述作品,只要这种复制不与作品的正常使用相冲突也不致无故侵害作者的合法利益。”这是公约中最有争议的条款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解释,所以第9条第2款所称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范围是不确定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著作权法规定给予供复制者个人合理使用的复制权,一般将个人使用视为复制权的例外。但是,著作权法的传统例外在复印技术、录音录像技术出现后受到极大的挑战。在Internet网上个人用户日益剧增的情况下,假如他们擅自将网上的版权作品以不同形式存储或复制下来,是用于商业止的还是个人参考,其界限更难划清。所以发达国家建议对数字环境下数字作品的种种复制行为严加限制。 我国著作权法第52条规定,复制是“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虽然上述国外认定的七种数字化环境下的复制方式未在本条中明确列举,但一般可以认为已隐含在“等方式”的无穷例举中。事实上,数字化环境下的复制方式不止这七种。所以修改著作权法似无必要将作品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方式在第52条中予以明确。至于以上第七种行为是否构成复制,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困为这种行为只是使作品短暂地存储在电脑存储器内,或者短暂到电脑用户根本不可能显示、阅读、聆听该作品的全部或大部,实质上不会对作品著作权人的复制权的有效行使构成任何威胁,若认定为复制,则近于苛刻。 其次,与上述复制行为密切相关的是作品上网后的发行权问题。当论及信息在网络中传输时复制权与发行权之间的关系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7年关于《印刷文字的政府专家委员会会议备忘录》中指出:“文字作品和版刻作品的传统(印刷)复制模式是复制完成以后发行拷贝。而用电脑存储或向公众传输文字作品和版刻作品时,拷贝在复制期间(同时)发行。……用电子方式传输或发行时,发行是复制或发行过程的一部分。基于复制权承认这种隐含的发行权看来是必要的”*25 在信息网络中,人们很容易将一个电脑软件上网后从一台电脑传送到另一台甚至更多的其他电脑内。这种传输一旦完成,原始拷贝通常仍保存在发送方的电脑内,该拷贝的复制件被输送到接受方的一台甚至更多的电脑存储器中。所以美国白皮书认为,*26 网上信息(作品)的数字传播应视为发行行为,应受到发行权的限制。这里与传统发行概念不同的是,传统的作品拷贝发行(比如图书发售和录像带租借)是发行者与其拥有的作品拷贝相分离,而通过网络发送或发行作品拷贝时,发送或发行者的拷贝仍存在电脑内,他所发送或发行的只是该拷贝的新的复制件。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5项的规定,发行是“指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那么,上述作品数字化后的网上传输能否划分为出租行为(假如网上用户付费租用网上传输的作品)?如果分类不当,是否有必要将作品的数字化网上传输在修改著作权法时明确为“发行”行为呢? 再次,与发行权密切相关的是对其加以限制的所谓“首次销售说”(First Sale Doctrine)或“(权利)耗尽论”(Exhaustion Theory)。美国《著作权法》第109条(a)对这一理论作了准确的解释,即“任何合法制作或复制的作品的合法所有人,均有权不经作品著作权人许可而出售归他所有的那份作品或复制品,或作其他处置。”*27 这表明著作权人对其作品的控制仅仅及于将作品复制件出售之前,该复制件一旦销售、出租或者发行后,其发行权即告耗尽,不得再次行使。不过,美国法规定电脑软件的拷贝或录音作品的某一唱片的所有人不得为直接间接赢利的目的而出租、出借该拷贝或唱片,原因在于人们能用比此类原件制作低得多的成本去获得优质的复制件。*28 美国白皮书认为“首次销售说”不适用于作品拷贝通过数字传输发行的场合。*29 该原则性规定仅仅限于著作权人的发行权,决不影响著作权人复制权的行使。“首次销售说”并不允许一作品拷贝通过电脑网络传输。如前所述,困为按照现有的网络技术和电脑技术,作品一旦上网,在作品的传输者保留了该作品原始拷贝的同时,接受者也获得了该原始拷贝的一件复制件或一份新拷贝,而非传输者拥有的那份拷贝。当某一拷贝的所有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向他人传输一拷贝时,这种传输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人复制权的行为。因此该合法拷贝所有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行他那份拷贝,但不得擅自复制,或擅自将它上网传输。 笔者以上认及的数字环境下的复制权和发行权及其“首次销售说”,均涉及到对数字作品“合理使用”原则的掌握和“个人使用”范围的界定。对版权作品“合理使用”是大多数国家著作权法对著作财产权的一种限制。但许多国家对“合理使用”的范围规定不太一致既然我们认定擅自将他人版权作品上网传输是侵权行为,那么,1.作品在两个私人间的网络上传输,2.作品在多个私人与一家企业间的网络上传输,3.作品仅仅在企业内部网上传输,这些传输行为能视为“个人使用”吗?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1项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畴。可是擅自将他人在网上传输的版权作品下载,或者将他人版权作品上载(比如国内某人将他所喜爱的版权作品和国内朋友尚未发表的作品通过Internet网发送给美国的朋友)能够视为“合理使用”吗?法国一家信息咖啡店老板未经作者和出版者同意,将揭露前总统密特朗私人生活的禁书《大秘密》输入Internet后,曾在法国引发了关于侵犯著作权和隐私权争论*30。 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对著作权人的权利在12个方面作了限制性规定。但这些规定难以涵盖数字环境下个人使用的各种情况,而且它们很难在法律中一一列举。作者认为,除对著作权法第22条的规定适当充实、明确化外,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合理使用”时应掌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31: 1.使用的目的和性质。主要考虑这种使用是否以非赢利教育为目的,是否具有商业性质;2.被使用的版权作品的性质。如果某版权作品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畅销书或电影,那么对它们进行复制要受到严格审查;3.被使用的版权作品的使用数量和质量。除对他人作品大量抄袭可能构成侵权外,即使对作品的一小部分进行复制(特别是被复制部分质量很高或对作品的其他部分非常重要)也也会构成侵权。在Janus诉A & M Records一案中,法院判决,如果所复制的整部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即使在整体上两个作品不完全相似),可以视为侵权。*32 这样,假如一个新音乐作品是以他人作品的一小部分(并使之数字化)为基础创作的,而且采用部分对他人作品具有相当价值,则可能构成侵权。 三、信息调整公路与专利权保护 一部分多媒体作品中常常包括查找文本及检索软件。多媒体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中则配有相应的系统管理软件。由于这些软件很容易被他人剽窃和复制,所以如何为电脑软件提供法律保护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对电脑软件给予登记保护。但软件的著作权登记并非软件取得著作权的必要条件,它通常只能作为软件权利纠纷行政处理或者诉讼的前提,*33 可见其保护效力之低下。我国现有的专利法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专利法一样,把单纯的电脑软件排除在其保护范围之外。但是,如果一项发明专利申请的主题因含电脑软件产生技术效果,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对现有技术作出技术上的贡献的(比如将一电脑软件输入一公知电脑来控制该电脑的内部操作,从而实现电脑内部性能的改进),就不能因为仅使用了电脑软件而拒绝授予专利权。*34 电脑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多年来一直为知识产权学理界和实务界所困惑,是采用著作权法保护,抑或专利法或者商业秘密法保护,各方始终各执一词。对于软件相关发明,美国偏向向专利法保护。美国联邦上扩充法院最近连续判决了几个有关电脑数学算法( Mathe-matical algorithm)专利的案件,*35不同意美国专利上诉委员会拒绝授予专利的决定,认为具有数据结构的记忆体可以授予专利,因为数据结构必然构成数据的实体组织(physical organization)。针对法院的判决,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于1995年 6月草拟了《电脑实施发明审查准则》。为防止仿造电脑软件,日本特许厅最近一改原来专利法中关于电脑软件只有和装置等硬件贯例才能授予专利的规定,决定对CD—ROM软件等实行专利权制度。*36 尽管目前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保护软件各有利弊,可是从实务上讲,因为专利具有排他性特征,其保护范围又由权利要求书明确框定,相对著作权保护易于取得侵权证据,故应优考虑对软件实行专利保护。笔者认为,单纯的电脑软件演绎法或数学算法本身作为智力活动规则的一部分,不能成为我国专利法的保护对象,但是对于与硬件有机结合的软件相关发明如何保护,应在中国专利局的审查指南中予以规定,其中特别要明确授权的实质性条件(比如怎样判断这类发明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信息高速公路的诞生,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在专利审查和无效诉讼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影响到专利审查员和法官对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判断。现在往往通过手检或机检查找专利说明书或印刷型出版物中的信息。但是,通过这些方法检索到的大多是由传统出版渠道传播的纸张型原始文献。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和检索方式,增加了判断专利申请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公开信息源。不过,这些新型的电子文献虽然具有检索途径多、速度快的特点,但由于其中的信息经过网络传输发生信息丢失,或者网络用户擅自对网上的电子文献加以篡改、删除、破坏信息的完整性,以至于不能按原样打印出来。因此无法取得有关电子信息首次公开日的实物证据。依照我国专利法第22条第2款和第3款的规定,在判断一项专利申请是否具有新颖性时,主要看申请日以前有没有同样内容的文献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有没有同样的发明创造在国内外公开使用过或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而创造性的高低则是与申请日以前的现有技术相比较加以审定。那么,电子出版物在网上传输是是否视为“公开”?它在什么条件下构成专利法意义上的“出版物公开”?由于电子文献的发行量或公开使用程度目前尚无法衡量,加之在使用范围有限的情况下(比如这类文献在个人网络或者企业内部网内传播和使用),一般不可能作为判断现有技术的信息源。所以这几个问题很难解决。而且某篇文献欲构成一篇有效的现有技术文献,其技术内容必须准确可靠。可是基于上述同样原因,电子文献的内容和准确性变化莫测,文献的准确公开日期亦难确定,很难经受任何形式的同行评议或内容审查。这样会导致对电子出版物中所含信息的评价复杂化,反过来又影响到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判断。*37 然而,从长远的观点看,电子出版物必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判断现有技术的重要文献源,故我们现在应该尽早研究如何拟定某些标准确定电子出版物的首次公开日期和内容以及它们的使用和传播范围。 四、信息高速公路与商标权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 我国对商标实行注册制度,商标一经核准注册,即受到商标法的保护。商标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按照我国商标法第38条第 1项的规定,他人未经商标所有人许可,在核定使用的相同商品或者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核准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即构成侵权。我国商标法第11条又规定:“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按规定的商品分类表填报使用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称。”这说明申请人在提出一份商标注册申请时,必须按照商品分类表准确、清楚地填写该申请注册商标所要使用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称。这样既表明申请人欲在哪一类的哪些商品上限得商标权,明确

摆渡人的深层含义:

1、爱情

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它不但是小说形成的根本,而且使人类美好的感情得以展现。人们都被书中迪伦和崔斯坦之间纯真的强大爱情所震撼,这种爱情强大到可以不畏魂飞魄散也要寻找到对方,这也是《摆渡人》引人瞩目的地方。

小说中迪伦和崔斯坦之间产生的爱情是顺理成章的。当女性处于危险中,对唯一值得自已依靠的人产生感情是很正常的;而男性对一个单纯的且会无条件地关心自己的女孩心动,这也是人之常情。正是爱情这一强大的支撑体,支撑着迪伦克服千难万险,也不畏失败后的魂飞魄散,从“家”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追寻自己的幸福;也正是爱情的力量促使着他们敢于解放禁锢的思想,才能返回人世。

2、家

家这则主题是《摆渡人》所隐喻的一条暗线,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整篇小说围绕女主人公从逃离家到回归“家”,再从逃离“家”到回归家。以家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回家之旅。

因火车事故,迪伦意外而“亡”。每个灵魂离开人世后必须在灵魂摆渡人的带领下穿越过荒原,才能到达“家”。在穿越荒原的那些天,她与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相爱了。穿越荒原途中,勇敢、强悍的崔斯坦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恶魔的进攻,引领着迪伦的灵魂穿越危险的荒原,她到达了灵魂称之为“家”的地方。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摆渡人》是一篇灵魂治愈小说,它那史诗般的动人故事、完全意想不到的情节构思、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多重主题的相与交融,不但使作品别具一格,值得瞩目,而且又不失其内涵和令人深思的空间,通过解析富有浓郁哲理的三重主题,引导读者体会到小说表面上看似乎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其本质上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人类自身进行探索后加上自身的见解,对社会和人性的揭露,也是人类情感复杂性的真实写照。

此外,小说也折射出人性之美,真爱、勇敢、信念无不涤荡着读者的内心,也让人们明白当必须直面生存和死亡、灵魂的毁灭与爱情的永生之艰难选择时,将如何迈出自己的脚步才会让自己的人生不后悔。

与津渡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头绺瘛U庖皇逼诿窀枳艿奶氐闶瞧��绦。�闱槎嘤谛鹗隆D铣�指�4嫦吕吹挠?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812--870)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贴切的比喻将感情形象化,语言接近口语,却运用得珠圆玉润。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1049--1100)和周邦彦(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致,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约1155--1235)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漂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诗突出地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诗表达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实求索的愿望。还有《匆匆》、《自从》、《毁灭》等诗都表现了历经坎坷与幻灭,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坚韧。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 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1901?/FONT>1931)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1902-- )、应修人(1900--1933)、潘漠华(1902--1934)和冯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写自由体诗的冯至(1905--1994)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 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1899--1946)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 几乎在新月派活跃的同时,象征派的诗也出现在中国的诗坛上。象征派的诗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李金发(1900--1976)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他的诗反映了“五四”之后一些知识分子面临茫然的前途时而产生的悲观情绪。李金发被人称为“诗怪”,是因其诗怪诞,可读性较差,但他的诗也有许多成功之处,如诗中大量形象鲜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感觉等皆为许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绩较为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30年代的左翼诗派以高昂的战斗激情领诗坛一派风骚。殷夫(1909--1931)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他的诗热情颂扬无产阶级革命,生动描绘工人运动的战斗场面。因为有实际斗争经验,所以他的诗感情充沛而真挚又不流于空泛,艺术风格朴实、粗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们的诗》等。左翼诗派的重要代表团体是中国诗歌会。他们的艺术主张是诗歌大众化,倡导诗歌面向下层人民,歌唱抗日救亡运动,代表诗人是浦风(1911--1942)。 新月派之后,描写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的现代诗派兴起,戴望舒(1905--1950)是现代诗派的主要诗人。他因1928年发表的《雨巷》一诗而获“雨巷诗人”的美名,曾出版过《我的记忆》、《望舒草》等诗集。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的诗大量采用象征意象,但因贴近主观情绪,诗意虽曲折、朦胧但并不过于晦涩。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鲜而贴切。富于节奏感是他的诗的另一特色。 抗战后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诗人是胡风、艾青、田间、亦门、鲁藜、邹荻帆等。在他们的创作中,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比重,内容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七月派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的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马凡陀是袁水拍(1907--1983)40年代中期发表讽刺诗的笔名。他在这一时期的诗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这是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它多以市民熟悉的民谣、小调写成,轻松、诙谐而又锐利、泼辣,锋利的笔锋扫荡了末日社会的各个角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他们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森林诗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严阵的《老张的手》,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军帽下的眼睛》,公刘的《边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顾工的《喜马拉雅山下》等。此外,诗歌形式有所创新,吸取民歌营养的信天游、接受外来影响的阶梯式、新格律诗等形式相继出现。 50年代未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政治抒情诗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在60年代出现,郭小川、贺敬之是当时两位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长篇叙事诗的丰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以新颖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誉诗坛,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韩起祥的《翻身记》、王致远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钊》、田间的《赶车传》等也都别具特色。 但取得成绩的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不够丰富的缺点。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参考资料:

内容摘要:“问津”一词的象喻之义是探求人生的道路,追求人生的理想。表达作者悲情忧世之道。富有深邃的自然、玄幻、自由之美学意义。关键词:象喻,悲情,自然,玄幻,自由 《桃花源诗并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是陶渊明创作的顶峰。八年级语文教材选编了《桃花源记》一文,教学此文时,教师大都会运用各种方法,引领学生欣赏桃花源的美景、桃花源人的热情、桃花源安乐祥和、平宁怡然、富足的社会形态,比较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感悟作者陶渊明借世外桃源所寄寓的美好情怀。笔者在教学此文时,一般也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引领学生学习,很少探究此文的深意。尤其是对文末“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都是一带而过!,闲暇之余,玩味良久,总觉得“后遂无问津者”意味悠长……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和他诗文对后世的影响,笔者认为“无问津”除了课本注释“没有问路的”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蕴:一、“无问津”的象喻之义 叶嘉莹老师在《北宋名家词选讲》一书中,详尽解读了秦少游的一首词——《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叶老师说:开头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所写的是一种绝望的感情,是说对天下美好事物的那种追求和向往之情完全都落空了。这开头三句,我以为是一种象喻性的写法。“楼台”“津渡”都不是实景,都是一种象喻,而这个比喻,它的这个形象,也不是现实所有的形象,是一种象喻之象,是喻言的形象。“楼台”代表一种崇高的境界,“津渡”代表一种指示出路的所在。因为津渡是码头,它表现为一个出路。可现在在秦少游心中,这些东西都失去了,本来在他的想象之中有一个崇高的楼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这是想象中的一个崇高境界,可是现在这个崇高的境界被大雾遮掩了,看不见了,他又说,我本来想找一个渡口,一个出路,可是在月光之下的迷蒙之中,在这有雾的夜晚,我看不见这个渡口了。 他为什么写出这样的词来?就是因为在他内心之中对那种美好的向往追求落空之后,绝望之后,他要把他那痛苦绝望的心情表现出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落空了,他就是以这种沉痛绝望的心情,创造了这样的形象。 第三句引用了众所周知的“桃源”的典故。就算“望断”,也找不到美丽传说中的桃源了! 《桃花源记》本身就是陶渊明虚构出来的,也有比喻和想象的性质。所以文末“后遂无问津者”,不仅仅指后来就没有问路的人了,也同时喻指后来连追求理想的人都没有了。 陶渊明《饮酒•二十》也有提到“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意思是说许多人终日为名利竞相奔走,不见有人去问津这治世的真道理,去探求真正的道路! 所以“问津”一词的象喻之义是探求人生的道路,追求人生的理想! 二、“无问津”的悲情忧世之道 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说:“若夫直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繁、祸乱不已。“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九首》)陶渊明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梁启超语)可是在那个动荡的社会,陶渊明报国无门立功无望,在数次入仕的过程中,他清醒地意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实现,虽然他也有颇以为豪的家世:他的曾祖父陶侃,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茂,武昌太守,父亲也曾出仕做官。他的外祖父孟嘉更是得到陶渊明的喜爱。他曾专门写过一篇传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从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受外祖父的影响较大。应该说,能为黎明百姓做事,而又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外祖父是陶渊明心中的榜样!所以,即便躬耕田园,穷到彻骨苦到彻骨,陶渊明的志向并没有泯灭!“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请问在世间各处巡游的方士们,你们怎能推测尘世之外的事?我愿意踩着轻风而去,在空中高高地飞翔,去寻找那适合我的桃源神境。而一句“后遂无问津者”也是同样的感叹!是对高尚人士刘子骥的感叹!是对自己的感叹!更是对后世人的感叹!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王国维说这一诗一词都表达了诗人对个体生命的忧虑之心,诗人在感慨一己生命的坎坷之时,也表达了一个时代和一个群体的忧虑,所以“忧生”之中也包含着“忧世”之意。陶渊明的“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表达了陶渊明的关怀世道时运的淑世情怀。 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并序》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哪一篇是“以为欢笑”?诗人把深切的悲哀化在了诗中,他始终忠于自己的志向,“诗人吟诗如杜鹃泣血,当后人的心灵能感受到诗人恬然表面下的大悲大喜、大惊大忧以及深深的遗恨、深深的嗟叹时,诗人的精神生命才得以通过诗的意境在后世延伸。” 梁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评: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渊明之诗,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一切精义在其中。化用王国维的话说,渊明的文字都是至性至情的文字,这种至性至情之中包含着人类共用的性情——悲情。 三、“无问津”构建的美学意义 (一)、自然之美 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说:渊明何以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和文艺呢?一定有整个的人生观在背后,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包括:自然。梁启超认为:“自然”是他理想的天国,凡有丝毫矫揉造作都认作自然之敌,绝对排除。他做人很下苦功夫,目的不外保全他的“自然”。梁启超说,陶渊明一直到临死的时候,还是悠然自得,不慌不忙地留下几篇自祭自挽的妙文。对此,梁启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古来忠臣烈士慷慨就死时几句简单的绝命诗词,虽然常有,若文学家临死时留下很有理趣的作品,陶渊明外好像没有第二位哩? 陶渊明就是这样保持着原本的大自然的率真状态,就是在这样纯粹素朴之中表达至真至切的思想感情,后世追逐他的人很多,但陶渊明是最特殊的一个。所以木心说:陶渊明不在中国文学的塔内,他是中国文学的塔外人。我把这句话看作是“后世无问津者”的最好的诠释!陶渊明的人生之路后世无法复制,“不懂其精致,就难感知其朴素,不懂其朴素,就难感知其精致”(木心)“要自然、朴素的白贲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就是白贲。”(宗白华)刘熙载的《艺概》说: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我觉得这段话用在渊明身上,便是极佳!极绚烂又极平淡!即便是被贬途中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那个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光芒万丈的大才子,也狂热崇拜陶渊明,自叹“我不如陶生”! 斯人已逝去,世上再无陶渊明!…… 二、玄幻自由之美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晋人玄学之美的典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桃花源人热情待客,淳朴的古风,都是近乎真实的记忆与体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处处带着现实世界的影子,但其安宁祥和怡然自乐的状态又是现实世界所没有的。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由忽逢而终杳,“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空明、晶莹的世界深透着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现实的神话、逼真的幻境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需要。“它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引入一种审美的自由境界,化人们永远解不开的生死得失、成败荣辱之心结为一种诗意,从而让人们总能够从任何痛苦、忧虑、恐惧、悲哀的情绪中得以解脱而超然物外、超然世外。” 桃花源社会本是一种人生最简单最单纯的样子,是陶渊明经历了坎坷世事、洞彻世俗百态之后的想要回到的生命自由之真,人格自由之真。“繁华落尽见真淳”,只是这繁华、名利包裹装饰了“本色、初心”,谁堪清贫、寂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人无不在名利这两条船上拥挤着挣扎着,“无问津”三个字把世俗人挡在桃花源之外,而桃花源却又成为人们的向往……向往而不得,是因为他们无法达到精神的净化和灵魂的自由……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后遂无问津者”也许值得你细品!参考文献: 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1—01陶渊明著郭平译著《陶渊明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 2011—11—01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2—01

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浑的汉乐府民歌和“怊怅切情”的古诗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淅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浑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磊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斡、应瑒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这一时期,久已沉寂的四言诗在曹操手里出现中兴景象,五言诗的创作更是繁荣,终于使这一诗体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富于创新精神的建安诗人善于向民歌学习,又缘以雅词,质朴的十诗开始转向文人诗的华美。这种现象在曹植诗中成为明显。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遂对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变化,引起诗风的演变。建安诗人那种迫切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阮籍、嵇康的作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所作诗往往多用比喻象征。特别是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以隐晦曲折的手法,集中抒写其嗟生忧时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人颇有影响。
西晋太康中,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陆机在当时最负盛名。但他的诗内容不甚充实,重在雕章琢句。左思则独树一帜。他的《咏史》八首借歌咏古代史事,抒写自己寒门失意之士的怨愤,情调高亢,笔力矫健,被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太康之后,永嘉之际的著名诗人则有刘琨和郭璞。
晋室南渡后,老庄思想更甚,士大夫崇尚清淡,玄言诗流行一时。其中代表作家是孙绰、许洵。他们以老庄哲学入诗,作品枯燥乏味,绝少生活情趣。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诗人陶渊明。他是中国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对唐宋以来的历代作家有深远影响。陶渊明诗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他以平淡、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写他在农村的真切感受。以前诗人所忽视的田园景物第一次被陶渊明描绘得那样美妙和情味隽永,所以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另一类诗是咏怀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能忘怀和对污浊世俗的不满。他的全部诗篇,雄辨证明他有着“静穆”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陶诗的突出风格是平淡自然,在质朴、简约的形式中,包孕丰厚的情韵,苏轼正确地评陶诗为“质页实绮,癯而实腴”。陶诗在当时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这些美妙的诗因和时人喜好玄言诗的风尚格格不入,所以不被当代人所重视。陶诗极高的美学价值在唐宋以来才被人们发现。
晋宋之际,诗风最重要的变化是山水诗的兴起和玄言诗的告退。在东晋末年的谢琨、殷仲文的诗里,对山东省水的描写已逐渐增多,但他们的成就不大。谢灵运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个用全力精细刻划山水景物的诗人。诗发展展到刘宋时期,更讲空形式。谢灵运的诗追求对偶工整,刻意雕琢。与他同时代的鲍照则继承和发扬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或描写边塞战争,或抒写怀才不遇的内心愤懑,或批判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他擅长七言和杂言而有信的乐府诗,节奏错综多变,感情奔放,笔力雄健,具有独特风格。
齐永明年间,在音韵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著名诗人沈约、谢朓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自学地运用声律来写诗,于是“声律说”大行,形成了所谓“永明体”的新体诗。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新变。新体诗的出现,反映出诗歌从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然而永明作家因过分强调声律、词藻,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成就不高。只有谢朓的山水诗,吸取谢灵运状物精细的长处,又克服了他的情景游离的缺点,表现出情景交融,清新流丽,音律调谐的优点。
梁陈时代做诗的人特别多,但诗风每况愈下。梁简文帝提倡新体,好作艳诗,宫廷诗人庚肩吾、徐攡等人朝夕献艳诗,披之管弦,于是产生了所谓的宫体诗。宫体诗以描写妇色为主,词藻浮华,风格柔弱。自梁至初唐,其影响相沿一百多年。
在宫体诗泛滥之时,有少数诗人的作品还值得一读,如吴均的诗清拔有致为时人所信效。何逊、阴铿的山水诗也有清新之气。
北朝文人多崇尚南朝著名作家,多事模仿,很少创造。由南入北的庚信,却是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他前期出入于梁朝宫廷,多奉和、应制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浮艳。后期被迫做了北朝的官,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多抒写对响应国的深切怀念和屈身事敌的羞愧心情。其代表作《咏怀》诗二十七多方面地反映了他的亡国之恨和身世之痛内容充实,情意真挚,风格苍凉沉郁,兼有南方文学的秀美和北方刚健。庚信的某些五言新体在声律上已暗合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加上他的诗对仗工整,用典繁而精妙,因而对唐人的影响最为直接。
南北朝是乐府民歌发达的时期。南朝民歌包括《吴声歌曲》、《西曲歌》、《神弦曲》三部分。它们产生在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荆州(今湖北江陵)一带。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体制短小,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情调宛转缠绵。
北朝民歌风格则与南朝民歌迥异。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尚、自然环境与南朝大不相同,北朝民歌题材较南朝民歌广泛,诸如战争、沿武、羁旅、人民的贫寒等内容,都有所反映。北朝民歌语言质朴,风格直率豪放。
纵观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总趋向,慷慨任气、刚刍爽朗的建安风骨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偏重于追求诗歌形式的倾向却愈来愈甚。故后人对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所批评。如唐代陈子昂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但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魏晋南北朝诗是从汉代古诗发展至唐代近体诗的中间桥梁。这时期出现的著名诗人,如三曹、阮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庚信等人,也各有其独特成就,对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头绺瘛U庖皇逼诿窀枳艿奶氐闶瞧��绦。�闱槎嘤谛鹗隆D铣�指�4嫦吕吹挠?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812--870)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贴切的比喻将感情形象化,语言接近口语,却运用得珠圆玉润。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1049--1100)和周邦彦(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致,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约1155--1235)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漂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诗突出地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诗表达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实求索的愿望。还有《匆匆》、《自从》、《毁灭》等诗都表现了历经坎坷与幻灭,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坚韧。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 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1901?/FONT>1931)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1902-- )、应修人(1900--1933)、潘漠华(1902--1934)和冯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写自由体诗的冯至(1905--1994)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 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1899--1946)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 几乎在新月派活跃的同时,象征派的诗也出现在中国的诗坛上。象征派的诗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李金发(1900--1976)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他的诗反映了“五四”之后一些知识分子面临茫然的前途时而产生的悲观情绪。李金发被人称为“诗怪”,是因其诗怪诞,可读性较差,但他的诗也有许多成功之处,如诗中大量形象鲜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感觉等皆为许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绩较为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30年代的左翼诗派以高昂的战斗激情领诗坛一派风骚。殷夫(1909--1931)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他的诗热情颂扬无产阶级革命,生动描绘工人运动的战斗场面。因为有实际斗争经验,所以他的诗感情充沛而真挚又不流于空泛,艺术风格朴实、粗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们的诗》等。左翼诗派的重要代表团体是中国诗歌会。他们的艺术主张是诗歌大众化,倡导诗歌面向下层人民,歌唱抗日救亡运动,代表诗人是浦风(1911--1942)。 新月派之后,描写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的现代诗派兴起,戴望舒(1905--1950)是现代诗派的主要诗人。他因1928年发表的《雨巷》一诗而获“雨巷诗人”的美名,曾出版过《我的记忆》、《望舒草》等诗集。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的诗大量采用象征意象,但因贴近主观情绪,诗意虽曲折、朦胧但并不过于晦涩。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鲜而贴切。富于节奏感是他的诗的另一特色。 抗战后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诗人是胡风、艾青、田间、亦门、鲁藜、邹荻帆等。在他们的创作中,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比重,内容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七月派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的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马凡陀是袁水拍(1907--1983)40年代中期发表讽刺诗的笔名。他在这一时期的诗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这是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它多以市民熟悉的民谣、小调写成,轻松、诙谐而又锐利、泼辣,锋利的笔锋扫荡了末日社会的各个角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他们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森林诗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严阵的《老张的手》,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军帽下的眼睛》,公刘的《边城短歌》和《

建议你可以翻看:包罗宏富的《中国诗学大辞典》该书在海外及港台研究:这一部分内容丰富、搜罗全面而编排有序,亦为本书特点之一。中国古典诗歌很早就流传于海外,海外学者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海外”一词内涵极为丰富,它既包括了一千多年前接受了中国古典诗歌,并对其诗歌创作发生很大影响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也涵盖了近一二百年才接触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国及东欧一些国家。港台指台湾、香港、澳门等与内地有差异的地区。因此,这一部分不仅涉及内容多,其中差别也很大。在立目、编排、写作上也很难比照其他部分处理,负责这一部分的编委和作者根据海外研究的实际情况,把所收词目分为:一、中国古典诗歌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如中国古诗在日本、中国古诗在西方、中印诗缘、中国古诗与《怀风藻》、寒山诗与美国垮掉派等;二、中国某一部分古诗的海外研究,如《诗经》研究在国外、杜甫研究在国外、元明清诗研究在国外等;三、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海外研究,如中国古典诗论在东方等;四、海外一些学者运用有特色的文学理论对中国古诗的研究,如西方神学观与《诗经》、新批评研究、帕里一劳德理论及其应用等;五、海外研究著作,如《诗境记》、《汉字作为诗歌的媒介》等;六、重要的海外中国诗学专家,如祗园南海、吉川幸次郎、高本汉、艾德林等;七、香港、台湾的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状况,如台湾的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中国山水诗研究等。另外你可以进这里来看看,很多都是魏晋南北朝方面的研究材料。。。

  • 索引序列
  • 与摆渡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摆渡人主题的论文
  • 摆渡人论文答辩陈述
  • 摆渡人论文开题报告
  • 与津渡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