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中国亚洲的内陆边疆论文研究

中国亚洲的内陆边疆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中国亚洲的内陆边疆论文研究

等待高人来~~~·

我不是学文的,只是爱好文学!我想这类论文应该有几个重点吧!(1)简单的描述一下历史,主要的是个年代的大事(2)结合当前的情况说一下你的理解(比如可以让文化交流更广,让文化打开地域的限制),当然以祖国统一繁荣为主(3)总结一下现在的繁荣以及将来的设想

商代的王畿、四土与四至 【作者】 宋镇豪; 【文献出处】 南方文物 , RELICS FORM SOUTH, 编辑部邮箱 1994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 郑州商城; 政治疆域; 四土; 商王朝; 甲骨文; 商文化; 安阳殷墟; 偃师商城; 王畿; 【摘要】 商代的王畿、四土与四至宋镇豪商代纪年大致在公元前17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初,自成汤革夏命,在冀、豫、鲁之间建立商王朝,先后历十七世三十一王,直至帝辛灭于周,王覆没。历代商王的经营,其政治疆域概念已牢牢确立,用商人的语言说,即恒以"商"或"商邑",与... 【分类号】 K871 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 【作者】 卢连成;【文献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 编辑部邮箱 1994年 04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中文关键词】 夏家店; 寺洼文化; 先周文化; 中原地区; 商文化; 青铜文化; 商王室; 辛店文化; 下层文化;【摘要】 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卢连成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是通过四个层次来体现的,由里及表,它们依次分为:1.商文化中心区;2.商文化亚区;3.商文化附庸区;4.商文化周边地区青铜文化。这种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犹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分类号】 K928.6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一) 【作者】 寇俊敏;【文献出处】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编辑部邮箱 1996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中文关键词】 史地研究; 中国边疆; 论文索引;【摘要】 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一)一.综论:中国近年“瓯脱”研究综述杨茂盛郭红卫《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2期六朝疆域与行政区研究史料评说胡阿祥《历史地理》1995年第十二辑18世纪中美边疆问题比较研究成崇德《清史研究》1995年第1期从古长...【分类号】 K29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二) 【作者】 寇俊敏;【文献出处】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编辑部邮箱 1996年 02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中文关键词】 中国边疆; 论文索引; 边疆史地研究;【摘要】 1995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索引(二)一.综论:“国土”和“领土”有别田玉《杨子晚报》1995年11月16日中国的跨界民族王炜荐《民族团结》1995年第5期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兼论中国人口对外部世界的影响葛剑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夏季...【分类号】 K29

其实这个很好找的,上百度查一下就有相关的了,修改下就可以了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

本人推荐你看些视频隆重推荐---- 大国崛起 世界遗产在中国 复兴之路《中国记忆》 | 纪录片《中华文明》 | 纪录片《中国史话》这样的记录片你容易看懂

一生独爱《文史知识》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边疆研究领域的唯一一份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编李大龙。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历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 北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世界历史 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文献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党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发行杂志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档案学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肃敦煌 敦煌研究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胡适研究丛刊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与文物 西安·该刊编辑部 陕西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档案 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地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民国档案 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明史研究 合肥·黄山书社 中国明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农业考古 江西 中国农业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月刊 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集刊 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 吉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林 上海·该刊编辑部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苏联历史问题 西安 陕西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博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物 北京·文物出版社 文物编辑委员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西北史地 兰州·该刊编辑部 兰州大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地方志 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档案 北京 国家档案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京·经济研究杂志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资料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自然科学史研究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亚洲研究所论文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 亚细亚洲(字源古希腊语:Ασα;拉丁语:Asia;法文:Asie;英语:Asia),简称亚洲, 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其覆盖地球总面积的8.6%(或者总陆地面积的29.4%)。人口总数约为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 非洲-欧亚大陆的西部则为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以东为亚洲。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土耳其海峡、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里海和黑海。乌拉尔山脉以东及大高加索山脉,里海和黑海以南为亚洲。大陆东至白令海峡的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40′,北纬60°5′),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岛(东经103°30′,南纬11°7′),西至巴巴角(东经26°3′,北纬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东经104°18′,北纬77°43′),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西部与欧洲相连,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 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亚洲东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则濒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西面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面隔亚丁湾、曼德海峡、红海与非洲相邻,东北面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洲名释义: 古代腓尼基语,意为“东方日出之地”,与欧洲“西方日落之地”相反。 种族: 黄种人约占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种人,黑种人很少。 语言: 分属于汉藏语系、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朝鲜语系、日本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闪米特-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 宗教: 亚洲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发源地。 气候: 亚洲大陆地跨寒、温、热三个气候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影响范围广,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亚洲唯一不具备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自然资源: 矿产种类多,储量大,石油、铁、锡等储量居各洲首位;森林总面积约占世界可开发森林总面积的13%;可开发水力资源年可发电量达26000亿千瓦时,占世界可开发水力资源量的27%;沿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的40%.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海拔超过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 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最大的平原,面积260万平方千米。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或咸水湖,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处达1620米,蓄水量2.3万立方千米。 死海——湖面低于海平面400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点。由于湖水含盐量过大,湖水中除细菌外,其他生物不能生存。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半岛,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散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广阔海域,包括岛屿2万多个,面积243万平方千米。 自然环境 亚洲的大陆海岸线绵长而曲折,海岸线长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一洲。海岸类型复杂。 多半岛和岛屿,是半岛面积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岛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加里曼丹岛为世界第三大岛。亚洲地形总的特点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岭汇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洲面积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地势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脉,最高大的是喜马拉雅山脉。在各高大山脉之间有许多面积广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侧还分布着广阔的平原。亚洲有许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 0 0 0 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 8 4 4.43米。亚洲有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 9 2 米),还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亚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东部边缘海外围的岛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区。东部沿海岛屿、中亚和西亚北部地震频繁。亚洲的许多大河发源于中部山地,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内流区主 要分布在亚洲中部和西部。亚洲最长的河流是长江,长6397千米;其次是黄河,长5464千米;湄公河长4500千米。最长的内流河是伏尔加河(世界最长)(3,690公里),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贝加尔湖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其气候基本特征是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气候类型复杂。北部沿 海地区属寒带苔原气候。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东部靠太平洋的中纬度地区属亚洲地形图季风气候,向南过渡到亚热带森林气候。东南亚和南亚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赤道附近多属热带雨林气候。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地区属沙漠和草原气候。西亚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西伯利亚东部的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达摄氏-71度,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 1、南北跨的纬度多,热量条件相差大。 2、东西跨的经度多,降水条件差异大, 3、地形复杂,地形类形多样,海拔高差大。 亚洲的岛屿主要集中在东南海面。约有几万个大小岛屿,总面积为320万平方公里,其中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大岛有6个(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和本州岛)。 亚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汇集最多的大陆,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条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条(长江、黄河、湄公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和黑龙江)。 地理区域 东亚 指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人口13亿多。 地势西高东低,分四个阶梯。中国西南部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东南半部为季风区,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森林气候;西北部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沙漠气候;西南部属山地高原气候。5-10月东部沿海受台风影响。矿物资源以煤、铁、石油、铜、锑、钨、钼、金、菱镁矿、石墨等最丰富。东亚是稻、薯蓣、糜子、荞麦、大豆、苎麻、茶、油桐、漆树、柑橘、桂圆、荔枝、人参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所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量40%以上,茶叶占世界总产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蚕丝等的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东南亚 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面积约448万平方千米。人口45000多万。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区之一。 群岛区和半岛的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半岛北部山地属亚热带森林气候。矿物以锡、石油、天然气、煤、镍、铝土矿、钨、铬、金等为重要。东南亚是柠檬、黄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槟榔、木菠萝、马尼拉麻等热带栽培植物的原产地,盛产稻米、橡胶、香料、柚木、木棉、金鸡纳霜及热带水果。 其中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南亚 指亚洲南部地区。包括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面积约437万平方千米。人口10亿以上。本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山地区,南部印度半岛为德干高原,北部山地与德干高原之间为印度河-恒河平原。北部和中部平原基本上属亚热带森林气候,德干高原及斯里兰卡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印度半岛的西南端、斯里兰卡南部和马尔代夫属热带雨林气候,印度河平原属亚热带草原、沙漠气候。矿物资源以铁、锰、煤最丰富。 南亚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莲藕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所产黄麻、茶叶约占世界总产量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胶、小麦和椰干等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西亚 也叫西南亚,指亚洲西部。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 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面积约7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20000多万。高原广布,北部多山脉。北部山地高原与南部阿拉伯半岛之间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冲积而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气候干燥。南部沙漠面积广大。本区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区和西部山地属地中海式气候,东部和内陆高原属亚热带草原、沙漠气候,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的地位。西亚是胡萝卜、甜瓜、洋葱、菠菜、苜蓿、椰枣等栽培植物和阿拉伯骆驼、阿拉伯马、安哥拉山羊、安哥拉兔等著名畜种的原产地。 中亚 指中亚细亚地区。狭义讲只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的全部和哈萨克斯坦的南部。本区东南部为山地,地震频繁,属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平原和丘陵,沙漠广布,气 候干旱,属温带和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矿物以天然气、石油、煤、铜、铅、锌、汞、硫黄和芒硝较重要。 中亚是豌豆、蚕豆、苹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库尔绵羊的原产地。出产棉花、烟草、稻米、蚕丝、羊毛和葡萄 、苹果等。 北亚 指俄罗斯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区。西部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部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和山地,东部为远东山地。极圈以北属寒带苔原气候,其余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河流结冰期六个月以上。矿物以石油、 煤、铜、金、金刚石较重要。出产麦类、马铃薯、亚麻和木材等。 [编辑本段]亚洲最中心的点 亚洲最中心的点,亚洲大陆地理中心,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乌鲁木齐县永丰乡的包家槽子村境内。地理座标为北纬43°40‘37",东经87°19‘52"。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是指亚洲大陆范围内处于均衡位置的点,它距大陆周边海岸线最远,大陆性最强。经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两年多的测算和实地考察,勘定为北纬43°40′37〃、东经87°19′52〃,实地在天山 北麓冲洪积扇上的永丰乡包家槽子村境内,东北至乌鲁木齐市中心约30公里,有公路可达。 一座高18米,代表性极强的具有典型亚洲区域特色的“亚心”标志塔巍巍耸立在“亚心”点上。 地势 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形成众多较为长的外流河。 总结: 亚洲的地势特点总结为三点 1.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2.平均海拔高,居世界大洲中地二位 3.大陆中间多为高山,四周多平原(中高四低) 亚洲的河流特点为: 由于河流多发源于高山地带,所以亚洲的河流多发源于中部,也导致河流呈放射状发展.

要选择一个好的课题,课题立项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其中文献调研是十分重要的调研形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学科领域前沿课题。课题的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有独到的见解。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R(科学评论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 简称ISR。创刊于1974年,收录世界各国2700余种科技期刊及300余种专著丛刊中有价值的评述论文。高质量的评述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热点、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可以揭示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CSSCI俗称“南大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 1996 年出版了第二版, 2000 年出了 2000 版,2008年又推出了最新的版本。《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俗称“北大版核心期刊”。CSCI(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是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资助的项目,建设目标是建立中文科技期刊的基于web的科技文献文摘、引文、联合目录馆藏的科技知识服务体系,面向广大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中文科技期刊文献资源的有效发现和评价服务。结合对全文数据库的开放链接,建立基于核心科技期刊的知识发现、评价和推介服务体系。ASPT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S)、北京大学图书馆(P),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T)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的英文缩写.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期刊管理数据。如刊物被这些数据库收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期刊的权威性。CJCR(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是按照美国JCR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选择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电子与通信、计算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学科的1000多种中国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十余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CMC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创建的中文医学期刊文献的数据库,是面向医院、院校、科研、图书情报、医药卫生和医药出版等单位的文献摘要数据库。它收录文献量大,专业性强,信息新,查询途径广,更新及时,系统功能比较完备,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是检索最新医学文献的重要工具,几乎收录了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的全部核心期刊、重要刊物以及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期刊,内容涵盖了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及其边缘学科的相关领域。CMCC 是目前我国同类产品中提供信息量最多、传递速度最快的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CASS(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力求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该书评出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重要学科领域中的344种核心期刊,涵盖了目前我国人2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CASS也有人称之为“社科院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 378 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等特点,被誉为“中国的SCI ”。CAJC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是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的评价数据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大型数据库。是《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源统计的分析工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重要依据。该数据库为各期刊管理部门进行期刊管理、评比及期刊的其它定量分析研究提供依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及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专家遴选900多种社科类优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高”“双奖”“双百”“双效”期刊“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近万种期刊为基数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 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国家级期刊“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 ”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为省级期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也被视为省级期刊。增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刊号都是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完全一致的,不能称之为非法或违规出版物。大众期刊的增刊一般用来出版专辑、合集或纪念特刊。学术期刊通常把一些具有相当水准,但又无法在正常周期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安排在增刊上,因此增刊的学术影响力较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为弱。在评定中级以下职称时,省级期刊的增刊大多不被承认。但国家级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增刊往往会被降级使用,相当于省级期刊或普通学术期刊。

CSSCI是国内的。其余的都是国际的。其SCI 、ssci、ahci几个的权重差不多只是领域不同。但是难度相对而言是SSCI 比较高 。EI 的难度就相对比较低了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

[摘要] 亚洲金融危机后, 面对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东亚各国加强合作的愿望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景广阔,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存在两种可能的途径。 [关键词]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10+3 东亚自由贸易区 1964年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建立“太平洋共同体”(Pacific Community)的设想,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迟缓。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亚各经济体认识到了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这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18%以上,2006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608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2001年11月16日,中国在“10+1”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上建议,并与东盟领导人达成共识: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是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从总体上确定了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架构。该《框架协议》是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 2003年10月,东盟系列峰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中国与东盟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双方同意一项大幅度削减关税的计划,以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根据这项减税协定,从2004年1月1日起落实“早期收获”计划,每年举办中——东贸易博览会。自由贸易区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落实,6个东盟国家(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泰国)同意在2010年与中国落实自由贸易协定,其他4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延至2015年落实。同时,中国还正式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国家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这是中国第一次同一个地区组织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随着互利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已于2005年7月启动。中国与东盟将开始按照2004年11月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时间表,逐步调低7000种产品的关税,目标是在2010年以前将关税减到0或至5%。这意味着,一个人口超过17亿 、经济总值达24000亿美元、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渐成型,将有力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其他国家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进展 (1)日本与东亚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2年1月,日本与新加坡签署了名为《日本和新加坡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日本与外国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东亚地区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项协定从2002年4月起生效。同时,日本希望以日新协定为模式,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希望以日本与东盟建立“共同体”关系为基础,实现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即从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扩大到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10+3),并吸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加。2003年10月东盟峰会期间,日本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日本和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议》,决定双方从2005年4月开始谈判,到2012年落实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2)日本——韩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2002年3月,日本与韩国领导人在汉城会晤,同意由高层人士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就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行性展开研究,该自由贸易协定提案将适用于两国1.7亿人口、共5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但由于农民及受保护企业的强烈抗议,此协定的落实将耗费时日。 (3)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年报,新加坡在2004年于约旦签定了自由贸易区协议,同时与科威特、卡塔尔开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并计划与巴林、斯里兰卡进行磋商。而韩国则同新加坡、东盟、智利积极进行磋商。 3.“10+3”合作走向正常化的轨道 “10+3”经济合作机制是指东盟10个成员国与中国、日本、韩国之间的合作。1997年底,当时的东盟9个成员国首脑与中、日、韩领导人进行了首次会晤,东盟希望通过更有效的地区合作,促进东亚的经济增长。此后,每年年末,在东盟非正式首脑会晤期间都举行“10+3”的非正式首脑会议。 1999年11月,“10+3”领导人在马尼拉举行了非正式会晤,并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为了进一步保持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各个成员国应加强彼此间的政策对话和区域合作,建立区域资本流动监控机制,强化资金自我支持的相互援助体系,增强区域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这可以视为东亚经济区域联合的发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0+3”合作框架凸显了“东亚意识”,将有力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使合作走向机制化进程。 二、东亚经济合作的前景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周期增长的进程之中,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2005年、2006年、2007年全球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4.9%、5.1%、4.9%。与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相伴的,还有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和国际投资的明显复苏。2006年全球贸易增长8%。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为出口导向型的东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并与美国一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2006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高达8.7%;日本经济出现良好增长势头,2006年日本实际GDP增长了2.6%,比此前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提升1.7个百分点。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东亚也必然要汇入其中,顺流而进。东亚经济一体化不仅仅是一种构想,而是切实看得见的区域经济合作,而首先就可以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东亚国家建立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性很高,各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建议、措施和外交活动层出不穷。在东亚地区整体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上至少有四种组织形式:“10+3”、“10+1”、“1+1”、“3”,即东盟——中日韩首脑会议、中日韩同东盟的双边合作、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中日韩之间的合作。 从当前的实际情势推断,在上述四种组织形式的共同磋商、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中,东亚地区整体建立自由贸易区存在两种可能的途径: 1.三个“10+1”自然融合为一体,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 所谓三个“10+1”,是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于日韩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削弱日韩对东盟的出口,并加剧日本、韩国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导致日本、韩国的所谓“产业空洞化”。日本、韩国还担心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和营运中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可能导致日本、韩国在世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被“边缘化”。由于这样的担心,日本和韩国政府在中国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后,积极行动,谋求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由于东亚地区主要国家都参加了自由贸易区安排,通过这种方式,以东盟为中心,最终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 2.若干东亚国家间的双边自由贸易区交叉统一,最终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 当前,东亚各国对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颇感兴趣,试图通过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地区整体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指导,影响将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在区内建立或正在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将近10个。这些自由贸易区相互交叉,非常容易达成统一目标,从而形成整个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 这两条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途径同时存在于当前东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进程中。它们不是彼此孤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一种途径对东盟内部加强合作产生了更大的压力,驱使东盟成员国为应付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加强内部合作,也驱动中日韩三国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同样,第二种途径的发展促使该地区成员国为本国经济利益、经济主权和安全而寻求更强大、更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亚地区成员国同区域内外经济体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不仅不会影响成员国建立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努力,还会推动它们积极促成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并会带来更高层次的合作——成立东亚共同体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体化的含义是把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一体化概念在很多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中得以应用.在经济学领域里,一体化首先出现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研究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起,一体化被广泛应用于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研究中,用来形容多个国家独立的经济活动融合为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按照涉及的国家范围来划分,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性的经济一体化.就目前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和理论来看,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区域性的. 经济一体化的定义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丁伯根还把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他认为,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是消极的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是积极的一体化. 关于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1年则提出的.他说:"我们建议把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巴拉萨的定义是从行为或手段的角度来描述经济一体化的,但没有指出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或效果是什么.为此,另外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柯森对巴拉萨所说的一体化是"过程"解释为:"导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间生产要素再配置;对一体化是"状态"解释为"业已一体化的国家间生产要素最佳配置." 波兰经济学家查尔斯托斯基回避"过程"或"状态"之分,指出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劳动分工,即"按国际劳动分工的要求来调整各国的经济结构." 我们综合了众家之说,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内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另一个方面是外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在这两个方面同时实现统一的.参与一体化的国家往往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它经济活动中的人为限制,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济政策,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政策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实质上是成员国经济主权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这种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从而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出来的部分,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管理及行使.因而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都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议而组成的超国家机构,并赋予该超国家机构一定的权力和职能.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更多的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更多的共同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另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此, 学术界将前者称为功能性一体化, 将后者称为制度性一体化.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两种趋势.功能性一体化的发展来自于各国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而制度性一体化会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功能性一体化是制度性一体化的准备,具有一体化的实质性意义;制度性一体化是功能性一体化的阶段性标志,具有一体化的形态性意义. 因此,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既可相互促进,也可相互制约.从世界区域一体化的实践来看,制度性一体化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制度性一体化的进展.

[摘要] 在多边合作受挫,区域化再度兴起的背景下,本文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考察亚洲区域合作,客观分析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中国推进区域合作路径提出构想。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与多哈回合中断再次表明,多边主义只是国家融入全球经济的一种途径,并不能完全协调不同国家的发展利益。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与压力,更多的国家认识到参与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亚洲发展中大国,需客观分析当今区域合作趋势,准确分析自身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亚洲区域合作区域合作已成为各国应对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策略,当前世界经济天下三分,整个亚洲地区存在加快区域合作的压力。1.区域合作现状与发展趋势。区域合作是区域成员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区域合作始于欧共体成立, 20世纪 60年代形成第一次区域合作浪潮。90年代起,全球再次掀起新一轮区域合作浪潮。至2003年6月底,已经通知GATT/WTO并且正在实施的区域贸易协定达267个,其中有130多个是在1995年以后通知GATT/WTO的。绝大多数的WTO成员参加了一个或多个区域贸易协定,对此,GATT/WTO均有条款肯定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合法性及其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当今,区域合作已成为许多国家应对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区域合作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两大重要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合作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就是大国(集团)主动参与、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如美国倡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区,APEC,欧盟的东扩,日本与其他亚太国家建立多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大国通过推进区域合作一方面是谋求区域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另一方面是扩大区域之间谈判的筹码,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利益。事实上,推动有利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区域合作已成为当今大国之间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与策略。2.世界经济天下三分格局初步形成。大国(区域)之间的竞争,使得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天下三分的格局。(1)日益强大的欧盟集团。冷战后,整个世界发展发生了变化,政治矛盾下降,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欧洲大国在经济上抗衡美国、日本的意识明显增强。1992年欧共体宣布成立欧盟,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现在又开始强化政治同盟的建设,并向东欧推进。 2004年5月,10个东欧国家正式加入欧盟,欧盟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板块,直接威胁美国的霸主地位。(2)以美国为中心的拉美集团。面对日益强大的欧盟,美国不得不改变过去‘非我莫属”的霸气,重视区域经济合作。1993年美国牵头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近年来美国又积极将自由贸易区向南美推进。同时,美国对东亚这个新兴的经济增长区域也给予更多的重视,积极推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实施“扇形战略”。(3)有待整合的亚洲集团。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成为新的世界工场,在日本的带动下,20世纪70、80年代,整个东亚呈“雁行态势”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亮点。80年代后期,日本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放慢,而东盟、中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同时近年印度经济呈现强势稳健增长势头。目前亚洲经济整体继续向前发展,各国都积极探索区域合作,但组织程度不高。3.亚洲面临提高区域合作水平的压力。欧盟的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南扩,对整个亚洲及世界其它地区发展已产生严重影响。过去,美国同东亚地区经济上有着明显的垂直分工。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美国给予墨西哥特殊贸易安排,使得中国的纺织品和亚洲四小龙的机械产品被挡在门外,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向。下一步,美国还打算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其影响就更大了。再看欧盟东扩,近年来欧盟加快东扩的步伐,将东欧部分发展中国家纳入欧盟板块,这样欧盟内部又建立一个垂直的分工体系。今后,亚洲国家,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东盟、中国及其它国家将可能面临市场增长缓慢,甚至停止、萎缩的考验。亚洲面临共同的压力,就有进行合作的共同潜在利益,而且也具有现实基础。目前东亚各国家之间的贸易已占东亚贸易份额总量的60%以上,并呈增长态势;东盟与中。日、韩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已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印巴局势总体向缓和方面发展,印度开始实施“东向政策”,积极寻求与东盟合作。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广泛的次区域合作,为亚洲整个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二、中国在亚洲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作为区域性大国,在推进亚洲区域合作方面有着特殊的利益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史上看,中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从地缘角度看,中国幅员辽阔,背倚欧亚大陆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广差的领土和领海;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上看,中国是正在崛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 20%,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第六,是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从政治上看,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从军事上看,中国拥有足够的核自卫力量和相当的陆海空实力;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国。近十年来,日本经济发展停滞,已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尽管当前日本仍是经济大国,但在未来几十年,其相对国力必将衰退。而美国与中国相比,对于亚洲国家缺乏毗邻地理优势及共同的文化基础。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人民币保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对防止东亚国家经济进一步衰退和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并已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综上分析,中国作为区域大国,在世界尤其是亚洲事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推进亚洲合作中的作用表现为:1.中国是亚洲区域合作的客观地理中心。中国幅员辽阔,与周边十余个亚洲国家相连或隔海相望,处于亚洲地理区位的中心。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在东南亚,中国参与湄公河开发,并启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在东北亚,中国积极参与图门江开发,积极探索中、日、韩合作方式和机制,开展东北亚区域合作;在中亚,中国则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与军事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经贸合作,已成为部分成员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幅员大国与特殊地理区位,使得中国在亚洲区域与次区域合作中有着特殊的影响。2.中国为亚洲各国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当前,虽然政治等因素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的影响,但经济合作仍是最基本的动因。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市场,已成为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如东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出口市场与贸易顺差来源。 2003年中国进口总额增长高达 40%,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近十多年来,日本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其产业要进一步升级,必将要借助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2002年中日贸易总额已占日本贸易总额的13%,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北美贸易区的设立及世界IT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使得东盟对美出口受挫,而中国已成为东盟出口增长的重要市场。 2003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780多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目前,东盟已经连续10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同时,周边其它发展中小国对中国市场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3.中国是亚洲区域合作中重要的动力源泉。从日本角度看,推进区域合作特别是与东南亚合作,符合其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但维系日美同盟是日本的首要战略。而美国为维护其在东亚的影响力,极力阻挠东亚地区建立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致使日本在推进合作中举棋不定,进退两难。东盟作为区域组织,虽有通过加强合作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但自身组织程度不高,综合影响力不够大,同时又在寻求大国均势外交。中国作为潜在强国,推进区域合作符合其自身的发展需求,近年来中国对区域合作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并率先与东盟签订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这使日本深感政治、经济方面的危机,也加快了区域合作的步伐,进而促进整个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4.中国经济二无性为区域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国的规模经济逐步体现,并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这些地区产业升级加快,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能力增强。目前世界 500强企业大部分已到中国投资,其中大多数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些地区可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有望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对外投资能力迅速增强,截至2002年底,累计对外投资企业已达6000多家,遍及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2003年的统计,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在360亿美元以上,而且将迎来对外投资的新一轮热潮。目前,至少有十几个国家把中国列为吸引外资的最大目标国,甚至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新加坡也开始在华设立吸引投资促进机构。中国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对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存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周边国家产业转移与合作提供广阔合作空间。5.中国是维护区域稳定与安全的重要力量。稳定与安全是区域发展的前提,但在亚洲仍存在不少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印巴边界问题。中国西部边界问题。对此,中国均采取大国负责的态度与方式,如积极倡导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使得朝核问题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呼吁印巴双方采取克制态度,用和谈的方式解决争端;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成功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边界问题,共同打击了恐怖组织,并积极开展经贸合作,有效地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对有争议的南中国海,中国提倡共同开发,维护地区的政治军事稳定。中国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稳定,帮助东南亚国家迅速摆脱危机,2000年中国签署了《清迈倡议》,加强与周边国家货币互换,对东亚的金融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三、中国推进亚洲区域合作展望亚洲各国虽有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但也存在众多制约因素,如发展水平不一,对外依赖性强,同时还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中国作为区域大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推进区域合作。从实际情况看,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整体推进同时首先突出推进东亚合作。1.积极开展同东盟合作,促进区域水平分L。东盟各国情况不同,心态复杂,一方面欲借助美、日,制衡中国,同中国竞争;另一方面一些国家也主张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利用中国制约美国或日本。对此中国应从大局出发,加快同东盟自由贸易一体化步伐。在推进区域合作上,首先要让东盟国家有政治与军事上的安全感,在经济合作上更要强调“双赢”,当前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虽处于同一水平,但中国与东盟在产业、产品间仍存在很强的互补性,通过相互合作,双方企业可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行水平分工。2.主动与日本合作,推进亚洲“法德和解”。中国和日本是东亚两个最大的经济实体,东亚甚至亚洲合作关键是中日合作。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中、日实现亚洲的“法德和解”,是东亚和亚洲合作的最大。最根本的动力。中国在推进合作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做好宣传舆论导向,认真贯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尊重日本推进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支持日本的产业升级。在当今区域经济合作盛行时期,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亚洲各国是好事,中国应尽可能从贸易、科技等方面与日本合作,支持日本产业升级,带动亚洲整个区域的发展。3.加强次区域合作,促进区域整体合作。在确立首先与东亚经济主体东盟、日本加强经济合作这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中国应进一步加强次区域合作,如东北亚合作。中亚合作。中印合作、海峡两岸合作及华人经济圈建设,以此促进整体区域的合作。4.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作为大国,中国在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民族经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发,积极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产品,不断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共同繁荣。

按老大的写即可,很全面。

中国非洲研究年鉴论文

关于非洲的书籍

关于非洲大家知道多少呢?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如下是励志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非洲的书籍,希望能帮助到你。

《非洲将养活中国吗?》

[美]黛博拉·布罗蒂加姆 著

孙晓萌 沈晓雷 译

本书介绍了作者在非洲进行调研时所见到的几大中国对非农业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严密而又不失生动地抨击了关于中非合作的误解。

《巴西在非洲的合作与投资:以莫桑比克的热带草原发展项目为例》

[巴西]塞尔吉奥·施莱辛格 著

张传红 齐顾波 译

本书对巴西在非洲的合作和投资的动机及实际行动做了分析。

以巴西与莫桑比克以及日本与莫桑比克的合作伙伴关系作为案例,尤其是热带草原发展项目,关注其农业生产系统的实施。

《非洲制造:埃塞俄比亚的产业政策》

[埃塞俄比亚]阿尔卡贝·奥克贝 著

潘良 蔡莺 译

基于对埃塞俄比亚水泥产业、皮革与皮革制品产业、花卉产业的原创性研究,本书对非洲工业化及产业政策决策的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进行了探讨,并指出有效的工业政策需借力更多的政府干预。

《南部非洲地名词典》

[南非]彼得·雷珀(Peter E. Raper) 著

赵晓阳 译

本词典收录南非、莱索托、纳米比亚、莫桑比克、斯威士兰等南部非洲国家常见地名2154条,包括省名、城市名、镇名、山脉名、河流名、水利设施名、矿区名、山口名、半岛名、历史地名等,为旅行者、制图人员、研究人员及每个对南部非洲地名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精确、有趣、有价值的资料。

《中国、非洲和离散非洲人》

[美]沙伦·T. 弗里曼 主编

苏世军 苏京京译

大使、学者、总统、外交部长、政府顾问、企业总裁等高层政商学界人士深情讲述了他们的个人经历以及在中国、非洲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并由此阐发了他们对中非关系的观点

《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真实的故事》

[美]黛博拉·布罗蒂加姆 著

沈晓雷 高明秀 译

对那些曲解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言论进行了有力驳斥,黛博拉教授既赞赏中国为非洲带来的财运和机会,也提到了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中国在非洲:话语与现实》

严海蓉 沙伯力 著

本书通过最近十年在非洲的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批驳了西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论述,阐述了他们自己的调研发现和观点。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文集(2015)》

李安山 主编

毕健康 巨永明 副主编

本书不仅收录了著名专家学者的论文,也收录了若干篇青年学者的'论文,反映了中国非洲史及非洲问题研究领域老、中、青学者的学术风貌和风采。

《中国中央企业走进非洲》

智宇琛 著

本书研究我国中央企业近十年来在非洲的发展情况,总结央企在非洲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以及非洲经济发展现状及中非经贸合作的特点,并对非洲各次区域投资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

《非洲发展报告(No.18·2015~2016)

——中国企业在非洲:成效、问题与对策》

张宏明 主编

李智彪 副主编

本书阐述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经营状况,并就面临的困难、问题或挑战提出应对之策;分析2015年非洲政治、安全形势和热点问题;探讨非洲经济形势和市场走势。

剖析大国对非洲关系特别是中非关系的新动向,介绍国内非洲问题研究的新成果,编制非洲地区大事记和非洲国家主要经济指标。

《西亚非洲经济问题研究文选》

杨光 主编

安春英 姚桂梅 陈沫 副主编

本书上篇主要论及西亚非洲经济发展问题,涉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环境保护、财政金融政策、工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南北合作、投资贸易问题及债务问题等。

下篇主要基于双边研究视角,分析了中国与西亚非洲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投资合作、劳务承包、援助资金合作,以及经济发展经验分享与合作等问题。

《外国直接投资与非洲经济转型》

朴英姬 著

本书的研究立足于新政治经济学视角。

一方面以国际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点,研究非洲外国直接投资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对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探讨非洲国家与跨国公司的利益博弈关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在利用外资中的重要性,以及政府政策如何能够助力经济转型。

《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4/总第4辑)》

李安山 主编

潘华琼 执行主编

本书题材丰富,不仅有针对发达国家对非战略的分析,还有对中国在布基纳法索的民间合作的描述,对中非地区和肯尼亚的考古调研。

此外还涉及非洲统一组织解决边界问题、亚非国家对非政策的比较、国际援助体系、“安哥拉模式”、伦比德民族主义等。

不是。根据该刊简介可知,该刊是b刊,所以不是c刊。《中国非洲学刊》,创刊于2020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非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专注于非洲区域研究的专业学术刊物。

  • 索引序列
  • 中国亚洲的内陆边疆论文研究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
  • 亚洲研究所论文
  •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
  • 中国非洲研究年鉴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