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林黛玉悲情研究综述论文范文

林黛玉悲情研究综述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林黛玉悲情研究综述论文范文

张灵 这大观园里,最爱哭的女子,非黛玉莫属了。每当我们一提起《葬花吟》,便能想起那呜咽垂泪的女子。 文中提到,“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她这爱哭的性情,自出生就注定了的。 黛玉本是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下凡到人间还一段泪债。如此可说,黛玉的悲,由天而生,无论她身处何方,无论她是否遇见宝玉,她依旧会终日以泪洗面。 黛玉之悲,源自内心的自卑。来到荣国府,黛玉受尽了贾母的宠爱。一来便是贾母的“心肝肉”,只黛玉病弱,直接命人多配一份药丸送给黛玉;节日里放烟花之时,知黛玉身子弱,直接揽入怀中;与刘姥姥逛大观园时,见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了直接命人换上新的……如此种种的偏爱,黛玉看在心里,下人们也看在心里;但黛玉的内心里,自己仍旧不属于这荣国府。一日与宝钗说“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我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她深知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也深知贾母等人对她的好,但她心中的自卑也不时会从脑海中跳出来,与其理智对抗。她总能想起自己孤身一人之哀,又总能发现宝钗身份之高,金玉良缘一说,更是激发了黛玉内心寄人篱下的自卑和哀伤。 黛玉之悲,源自她内心的聪慧和心性的多疑。自从金石良缘的说法起,她就隐隐感受到了自己和宝玉的结局。本来,自己和宝玉一见钟情,两人惺惺相惜,同吃同住,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这一切,被宝钗的到来给打破了。一来,宝钗与寄人篱下的黛玉是根本没法比较的;二来,宝钗的性情,更得众人喜欢,人人皆道宝钗的落落大方,黛玉的孤高自傲,此时,她的内心里已有些抑郁;三来,金玉良缘之说,更是加重了黛玉的心病。即使宝玉多次指天发誓,黛玉依旧疑心,依旧恐慌,终日惴惴不安。后来无意撞见玉、钗二人在房内嬉笑,郁结于心,是伤心之下,作出《葬花吟》,以哀悼自身,哀悼自己的爱情。 黛玉之悲,不仅是构成《红楼梦》中爱情故事的重要部分,更是她自身性情的体现。

林黛玉是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也花了大量的心血,这个形象是非常丰满的,读完《红楼梦》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已跃然纸上了。那么,从小说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主要是由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态度特征、和意志特征组成的。我们只能从黛玉的言行和态度等方面,对其性格进行分析。 3 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是在后天精神论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3〕。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的环境的合金。即性格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础和社会制约性。 至于环境和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刘金花老师在她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着深刻的分析,她认为: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的起跑线。儿童先天的生理上的差异或特点特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4]。如:对于一个生下来对人十分冷淡的孩子来说,可能不需要母亲对他表示更多、更亲热的行动,这是环境随着孩子的气质在改变;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随着环境做相应改变,如:一个安静的儿童可能不讨喜爱说说笑笑的母亲的欢心,那么他就能在父母的影响下,而变得活泼起来。所以在分析林黛玉性格的成因的时候,也要把握好两点:内在的——生理和外在的——环境。 3.1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正常儿童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其中有个研究材料指出,10岁、11岁个子矮小、协调性较差、体质相对比较羸弱的儿童倾向于害臊、胆怯、消极、忧愁,对照之下,那些同龄中长得高的、强壮的、精力充沛的、协调性好的儿童往往是爱开玩笑的、自我表现的、健谈的、有创造性的[4]。那么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3.2 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母爱在5岁前儿童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形成孤僻、不合群、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爱在儿童心理发展,特别是在性别角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与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交往的样例,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孩子,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存在着不完全[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笔者认为: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 “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破裂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发展会带来不良影响。家庭破裂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死亡。孩子由于父母死亡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悲观和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从年龄上看,婴幼儿期间,丧母对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很大,学龄期,则是丧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较大[4]。而黛玉的家庭可以说是一种破裂家庭,她先后失去父母,这对于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亲子关系对儿童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亲子关系是儿童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6]。这种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7岁的时候当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时候,不幸的是林黛玉失去了这一环节。5岁的学生就能进行自我评价了,5——6岁的儿童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7]。而7岁时母亲的病故,对她打击可见一斑。 3.3 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如在一个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笔者认为: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 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内容提要 20世纪红学界对林黛玉形象的研究异彩纷呈,纵观上个世纪, 林黛玉评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2、文学的典型评论;3、文化与美学探索。这个时期,对黛玉的原型和曹雪芹佚稿中的黛玉之死也作了深入探讨。虽然评论的视角、评论的方法几经变化, 但至今仍无定论, 其原因在于这一典型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模糊性及其永恒魅力。关键词 世纪 红楼梦 林黛玉研究《红楼梦》自诞生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 人们对林黛玉的评论也进行了二百多年, 但林黛玉形象的本质特点至今仍无一致意见。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世纪林黛玉研究的专论就有三百多篇, 还不包括对这一形象有所涉及的著作。本文旨在对这些研究成果择其要者进行综述, 以期对林黛玉评论流变的主脉作一个大致的梳理。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史的一般流程为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文学的典型评论和文化与美学探索三个阶段。20世纪林黛玉评论亦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时间上相应地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 50年代至70年代, 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20世纪前半期的林黛玉研究20世纪的前五十年论者大都将林黛玉放到道德文章天平上衡估, 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论断。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光绪三十年)问世, 这是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发端之作。其中对林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进行了论述:“ 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 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 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 闻黛玉‘ 不是东风压西风, 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 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 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 信誓旦旦, 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 则普遍之道德使然, 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 而金玉以之合, 木石以之离, 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在王国维看来, 林黛玉的性格、出身及当时道德因素注定她的悲剧是无可避免的。民国初年,《红楼梦》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势力颇大的派别—索隐派。其代表人物有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邓狂言等。他们的目的在于寻求小说所“ 隐去” 的“ 本事” 或“ 微义” , 而实质是穿凿附会地去求索《红楼梦》所影射的某些历史人物。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1916年出版)认为《红楼梦》全书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 林黛玉即董鄂妃董小宛。1917年出版的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 林黛玉, 影朱竹垞也, ” “ 绛珠影其氏也, 居潇湘馆,影其竹垞之号也。竹生于秀水, 故绛珠草生于灵河岸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1919年出版)赞成林黛玉即董小宛的说法。他说“ 书中之宝玉, 黛玉,皇帝与后妃也。”( 《释真》二十二回)但他又说林黛玉写的是乾隆的皇后富察氏。“ 曹氏之林黛玉非他, 乾隆之原配嫡后, 由正福晋进位, 后谥孝贤皇后富察氏也。” 《释真》二回紧接着又自相矛盾, 说林黛玉不是别人, 是方苞。“ 林黛玉之以朝臣混之, 混之以方苞。苞也, 灵皋也;绛珠, 仙草也甘露也, 泪也。一而二, 二而一也。” (《释真》二回)林黛玉一下子变成了董小宛、孝贤皇后富察氏、方苞三个人。综观索隐派对林黛玉的研究, 不仅是牵强附会的, 而且本身往往是矛盾的。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于1923年刊行, 他在《作者底态度》一文中, 通过对原作的比勘, 提出了“ 书中钗黛每每并提, 若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 各极其妙莫能相下, 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 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 的著名观点, 即“ 钗黛合一”论。尽管“ 钗黛合一”论早在《红楼梦》产生之际就已产生, 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总批即言“ 钗、玉名虽二个, 人却一身” , 但是, 俞平伯先生却是现代首先明确提出“ 合一” 说的学者。他对林黛玉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个人的范围之内, 也不再限于对人物进行伦理判断。此后, 林黛玉评论开始了文学评价、美学评价的历程。1935年5月24日的《北平晨报》刊发了李辰冬的《林黛玉》一文。李辰冬认为“ 林黛玉的人生观完全同宝玉一样, 只求一个爱。贫富贵贱, 兴衰际遇,也是不闻不问。”他说林黛玉“ 幼而失母, 继而丧父” ,寄居的生活环境“ 养成她的伤感性” , 而薛宝钗的出现所形成的这一特殊环境, 又引起了黛玉的“ 善妒” 。“ 在中国文学史上, 有两位妒的典型人物, 一是潘金莲, 一是林黛玉;然将她二位对照, 就可发现前者为资产社会的, 言谈粗鲁, 后者为绅士阶级的, 辞调文雅。”李辰冬在分析中谈及了林黛玉某些性格特点形成的环境的原因, 是有道理的, 但他把林黛玉的性格形象, 集中概括为一个“ 妒”字, 却是十分片面的1944年第1期、第2期《现代妇女发表了太愚的《林黛玉的恋爱》和《黛玉之死》。他在《林黛玉的恋爱》中说“ 这个少女发现到人与天的抵触了, 而自己是毫无凭借的。可是她的感情不许她退让, 她坚持着要独占宝玉, 也可以说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与那天定的金玉姻缘斗争。因此她随时谛听着, 有谁的脚步声走近了宝玉的身边;随时窥伺着, 宝玉的心在向谁跳动。她的灵魂永远在紧张、惊愕之中。可是这诗人本质的姑娘既不了解环境, 更不懂得战略战术;她惟一的能力就是无意地使用锋利的言词刺戟敌人和伤害中立者, 以使得敌人戒备, 使得自己绝无友军而已。她神经越敏锐, 估计敌情越强, 地位越孤立, 假想的敌人越多于是只有让深重的疑惧、妒恨、忧郁不断地侵蚀自己, 而人生的路径也就非常狭窄了。”他又在《黛玉之死》中指出“ 黛玉为什么死?是因为她的恋爱失败。恋爱为什么失败?因为她的性格不为环境所容许。黛玉和她的情敌宝钗的性格是完全背驰的。宝钗在做人, 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 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 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 黛玉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 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于是那环境容纳了迎合时代的宝钗, 而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黛玉的悲剧就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与时代之矛盾而造成的。”太愚可以说是开始读懂林黛玉形象的第一个学者, 他的精辟的观点为后来的许多评论者所继承。周华的《林黛玉——从一个不健康的个人主义者看中国式的贵族生活》(天津《大公报》1947年12月16日)一文认为“ 林黛玉是一个接受了很多出世哲学的个人主义者, 她善良、‘ 率性’ , 有自然主义的倾向, 渴望平等自由, 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和阶级的局限, 她对封建势力主要采取妥协逃避的对策。她的源于贫乏的贵族生活的精神生活充满着脆弱, 温情主义使她不能反抗任何迫害, 只能到处乞求依靠, 由此可看出她的精神生活是不健康的。”这段时期, 索隐派完全把林黛玉看成了现实生活中某个实在人物, 没有把她作为作家创造的文学形象来对待, 是一种误读。有些论者对这一形象进行了一定的道德评价和判断。太愚则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林黛玉的第一人, 其观点影响深远。文学的典型评论——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林黛玉研究1954年, 国内学术界对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派进行了批判, 标志着《红楼梦》研究过程中的某种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李希凡发表了《红楼梦中两个对立的典型—林黛玉和薛宝钗》(《新观察》1954年第23期)。文章认为“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典型性格, 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力量。林黛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追求着美好生活的理想, 要求个性自由发展与封建势力之间形成矛盾, 最终造成她的悲剧命运。而薛宝钗是一个封建制度的坚决维护者, 封建礼教所要求的‘ 德’与 ‘ 才’兼备。”据此, 李希凡批判了俞平伯的“ 钗黛合一”论, 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否定“ 钗黛合一”说的另一篇重要文章是刘大杰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艺术形象》(《解放日报》1954年12月12日)。文章认为“ 林黛玉这一悲剧典型,是中国古典文学里出现的最优秀的妇女典型。” “ 她有高度的文学天才, 清醒的哲学头脑, 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热情。她鄙视封建文化的庸俗, 她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她不馅上骄下, 不贪图富贵, 她用生命来争取她的理想, 不屈服不投降, 不同流合污, 为了坚持自己完整的人格与幸福的爱情, 她斗争到最后一分钟。” “ 这一典型形象, 是长期封建社会妇女们的才华与苦痛的总结。” 作者认为宝钗在思想性格上,与宝黛二人是对立的, “ 钗黛合一”说难以成立。李希凡、刘大杰的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后几年间出现了舒芜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新中国妇女》1955年第1期), 鞠盛的《从宝玉挨打看林黛玉与薛宝钗》(《文艺学习》1955年第1期), 以及杨柳的《贾宝玉、林黛玉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光明日报》1955年2月13日)和兰心的《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和宝钗》(见1963年《散论红楼梦》一书)等一系列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观点与李希凡、刘大杰等人基本保持了一致, 即把林黛玉定格在“ 封建叛逆者” , 她与薛宝钗是处在两个对立面的。当学术界、读书界对林黛玉的评论基本趋于一致的时候, 何其芳于1956年底完成了《论红楼梦》的长文, 并发表于次年的《文学研究集刊》第5辑。该文第四部分指出“ 至于林黛玉的性格的特点, 如果只用叛逆者来说明, 那就未免也过于笼统了、有些文章说她是‘ 具有浓厚解放思想的人物’ , 说她‘ 几乎兼有崔莺莺、杜丽娘的柔情和祝英台、白素贞的勇敢坚强’ , 这正是一种忽略了这个典型的个性和特点的结果。我们还是看在生活中, 人们是怎样用林黛玉这样一个共名。人们叫那种身体瘦弱、多愁善感、容易流泪的女孩子为林黛玉。这种理解虽然是简单的, 不完全的, 或者说比较表面的, 但也并不是没有根据。这也正是林黛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点在发生作用《红楼梦》也是反复地描写了这个特点的。” “ 自然, 人的性格总是复杂的。作者也曾写到了她的性格的其他方面。写她冰雪一样的聪明。写她孤高自许。写她有时候也心直口 快, 而且善于诙谐。写她对于爱情是那样执著, 那样痴心。写她并不只是‘ 好弄小性儿’ , 对于她所爱的人有时也是很温柔的。然而她的性格上的最强烈的色彩却是悲哀和愁苦、这是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幸的女子的典型。”何其芳指出在她身集中了许多不幸。她首先是一个女子, 这就使得她的叛逆性和反抗性与贾宝玉有很大的区别。“ 林黛玉的叛逆性和反抗性主要是以这样一种痛苦的形式表现出来,尽管不幸已经快要压倒了她, 她却仍然没有屈服, 仍然在企图改变她的命运;尽管她并不能粉碎封建主义对于她的心灵的桎梏, 她却仍然在和它苦斗, 仍然在精神上表现出来了一种傲岸不驯的气概。”何其芳的观点打破林黛玉形象评析简单化的局面。它告诉人们“ 如果只用叛逆者来说明”林黛玉的性格, 很难纲举目张地揭开这一不朽典型的全部内涵。蒋和森的《林黛玉论》(《人民文学》1957年第8期), 既不是对林黛玉作道德上的判断, 也不是简单地给她贴上一个阶级的标签, 而是非常详尽地分析了她生活的典型环境, 指出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由于先天的体弱、母亲的早丧, 使林黛玉的童年生活迷蒙着一层不散的忧郁。” “ 她不安于依人为活的命运, 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 使她敏感、自尊、气量狭小, 率真。” “ 林黛玉的痛苦, 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 更不是由于自尊, 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 并压迫这种自尊的私有社会制度。” “ 阶级的影响, 在这个少女的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优裕的剥削生活所培养出来那许多贵族小姐的清高、娇贵、脆弱、生活情调等等, 也像她的性格上其他许多闪射着光彩的东西一样, 自然地、纠缠在一起地从她的各种表现里流露出来。” “ 她所具有的那种属于‘ 艺术型’所特有的敏感和细致, 主要不是用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诗意, 而是用来感受那一时代的阴冷和潮湿。才禀在这个少女身上, 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灾难, 使她比一般人遭受到更为繁多、更为深细的社会折磨。”她执著地追求着排他的真爱, ‘她为爱情而生, 又为爱情而死。她似乎除了爱情之外, 就不知道世间还有其他任何的哀乐。”但封建传统观念又时时威胁着她渴慕爱情的心, 以致她把封建家族的当权者看成自由婚姻的保护者, 这必然造成她悲剧的结局。“ 即使宝黛如愿以偿地结为终身伴侣, 这仍然还是一个悲剧, 这不可改变的悲剧的根源, 总是由于在世纪的中国土地上, 找不到一块可以容纳林黛玉和贾宝玉生活道路的国土。” “ 林黛玉的悲剧, 是性格的悲剧, 时代的悲剧, 是‘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恩格斯)”。同时, 我们也不应忘记在林黛玉的悲剧之中, 也包含着她所依附的那个封建没落阶级的悲剧, 金闺小姐的林黛玉所更加无力摆脱的悲剧。” 作者认为, 通过这一形象, 曹雪芹对既存制度、道德观念等提出了广泛的怀疑。何其芳和蒋和森的文章是他们运用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得出的结论, 有别于李希凡等人的阶级典型论, 从而使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论日臻完善。综观这段林黛玉研究的历史, 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论者摈弃了现实的人的伦理判断方法, 开始了对形象的文学思考, 把林黛玉与作者的创作思想甚至艺术手段结合起来, 着眼于人物的性格、思想、时代、阶级内涵这一文学形象层面。十年“ 文革”期间, 由于受四人帮“ 阴谋红学” 的影响, 对林黛玉形象的评论产生了一些荒谬的观点,那是一场非学术的喧闹, 此不赘述。文化与美学探索— 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末的林黛玉研究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末, 随着思想的解放, 研究方法发生了变革。对林黛玉形象的评论进入以文化与美学的探索为主流, 兼有哲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和比较研究的阶段, 使20世纪林黛玉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需要指出的是, 从典型论到文化、美学探索经历了一个过渡时期。对林黛玉形象的认识总体上没有出现反复, 但在局部上存在正、反、合过程。林楠《论黛玉的觉醒和宝玉的蛰眠》(《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把过去一向认为的黛玉宝玉这对反封建礼教和叛逆的战友分了开来:“ 叛逆路上林黛玉找到正确的出路。” “ 而贾宝玉只是一个可以觉醒, 但尚未觉醒, 正处在觉醒边缘的形象。”张锦池的《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2期)认为“ 林黛玉的思想性格, 既有尊重自我、敏感、尖刻、孤高、脆弱的一面, 又有尊重别人、笃实、宽厚、谦和、坚强的一面。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内在的。” “ 二者之间又有其内在的联系:从人生哲学上说, 就是黛玉的谁尊重她, 她就尊重谁的处世原则, 这种处世原则包含着近代平等观念的萌芽。从政治思想上说, 就是黛玉的坚持叛逆本阶级给青年一代所指定的人生道路。从婚姻观上说, 就是黛玉的坚持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前提, 而爱情又必须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这三者, 也就形成了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 何永康的《林黛玉性格世界透视》(《红楼梦研究集刊》1985年第12辑)则认为林黛玉的主导性格是叛逆精神, 但还有着“ 敏感多疑、傲岸不驯、贵族情调、诗人气质” 。周蕙的《林黛玉别论》(《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则认为“ 她是一个介于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 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 第三种人’ , 四十二回之前她是贾宝玉的同路人,四十二回之后, 她成为薛宝钗的同归者。”正当研究者在品格、道德、时代、阶级内涵等结构这一层面反反复复而无多大进展的时候, 有不少人试图由文学的思索转向文化和美学的思索, 开始探索这个形象的内在蕴涵和魅力。曾扬华的《论林黛玉的美》(《中山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就是这方面的较早尝试。他认为林黛玉“ 是一个可以与屈原形象实质相媲美的形象, 她是一个内外皆美, 而且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人物, 竹、莲芙蓉、菊象征其美好的品格—出污泥而不染, 心灵朴实而又纯净,豁达而气量恢宏, 心地善良, 不为俗屈。” “ 其思想性格亦具有时代特征, 即要求尊重人, 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裹读。”吴颖的《红楼梦十二人物论之一林黛玉》(《花城》1983年第5期)中的《林黛玉》一文认为“ 林黛玉的家庭生活环境和‘ 半封闭’ 的贾府, 孕育、形成了她追求人性解放觉醒, 追求自由爱情的性格。” “ 林黛玉的性格美, 高尚而纯粹, 清丽而丰实, 含蓄而深沉, 而且是表里澄澈的。”继这两篇文章之后, 出现了大量以文化、美学为视角的研究, 形成林黛玉形象阐释中的主旋律。李希凡的《林黛玉的诗词与性格—红楼梦艺境探微》(《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1期)认为“ 敏感的诗人气质是林黛玉的性格之所以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的重要因素, 诗的境界、诗的氛围培育了她的风神秀骨, 使她在十二钗‘ 群像’ 中, 始终荡漾着清新雅丽的特殊韵味, 博得读者的同情与爱怜。林黛玉艺术形象这一渗透着诗情的个性特征, 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辉煌的独特的创造。” 吕启祥的《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涵和造型特色》(《红楼梦学刊》1987年第3期)指出“ 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 在某种意义上, 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明白昭示这是一部为闺阁传真的作品。如果说, 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 那么, 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如果说, 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 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 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 是诗的化身。” 同时他认为, 林黛玉形象所包含的文化蕴涵既包括承传的方面, 又包括新质的方面。用现代的价值观念来看, 林黛玉形象超越群芳花的精魂之新质在于自主意识或个性意识的觉醒, 那些传统的东西同新的素质结合, 强化了人物性格的真正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徐子余《美及其向崇高的转化和两者的毁灭—论悲剧形象林黛玉的审美价值》(《红楼梦学刊》1987年第2期)认为“ 林黛玉的生活和个性是‘ 诗化’ 的, 而宝钗的生活是‘ 散文化’的。”“ 人生悲剧的经历者林黛玉具有美, 因‘ 真’ 而美, 美在‘ 真’ 的基础上升华为‘ 崇高’等多种美。”邸瑞平的《“ 孤标傲世偕谁隐”——禀赋优秀传统文化而生之林黛玉》(《红楼梦学刊》1988年第1期)认为“ 曹雪芹用优选法, 把封建时代文人蔑视权贵、敢于抗争的精神光明磊落、率真坦荡的性格嫉恶如仇、救弱扶倾的作风聪颖俊逸、高雅调悦的气质等等, 甚至对虚伪造作的唾弃, 对自然纯真的追求这些为人所称道, 难能可贵的品格。集中起来, 把封建文人所擅长的诗词歌赋, 琴棋书画等艺术经验, 都调动起来, 完成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林黛玉。” 王忠《试论林黛玉的精神美》(《怀化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提出林黛玉的吸引人乃在于她的“ 横溢才学美” 、“ 独立人格美” 、“ 坚贞情怀美” .李兰、杜敏的《冷月清窗话黛玉——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情旨、意蕴的思辨》(《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3期)提出“ 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艺术的精灵, 并非生活中的所有, 而是生她, 育她, 摧残她, 埋葬她的那个时代中、人鬼两域里均不曾有的情旨意蕴的升华。” “ 她身上的诗一般的气质、素养、格调、品性将与明月清光永存。” 杜景华的《黛钗性格与道德评估》(《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4期)指出“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具有传统道德, 薛宝钗思想中具有很深的封建道德观念, 而林黛玉身上体现着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林黛玉是一个新的人物形象, 俞平伯先生评价她的‘ 真’ 、‘ 刚’ 、‘ 热’ 、‘ 天真’ 等正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 这和宝钗的‘ 曲’ 、‘ 冷’ 、‘ 世故’形成鲜明对比。她和宝玉一样, 追求一种合乎人生意义的新道德, 而抛弃另一种旧道德。”薛瑞生的《捧心西子玉为魂——林黛玉论》(《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3期)指出林黛玉性格魅力在于其真率:“她只能在真中找到知己, 也只需在真中找到知己。谁也不会爱林黛玉的缺点, 但谁也不会因林黛玉身上的缺点而拉开与她的距离。这也正是真的魅力, 林黛玉的魅力” 。“ 贾宝玉是批判主义的代表者, 林黛玉是感伤主义的代表者, 林黛玉则是用她的女性的深细与诗人的锐敏来感伤的。父母双亡与爱情受阻这两颗苦果所酿成的个人情绪与时代情绪的相互濡染, 才使得黛玉的忧郁感伤显得更加沉重与动人。” 曲沐的《红楼“ 骚” 影——试论林黛玉与屈原之生死人性特征》(《贵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认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以‘ 死亡’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源于屈原之《离骚》,《红楼梦》则达到极致。曹雪芹潜意识中无时没有死。他笔下描写了许多妇女的死亡, 但最“ 惊采绝艳” 的莫过于林黛玉的自戕。曹雪芹借‘ 师楚’ 的写作方法, 将其理解到的‘ 楚人’之生死人性特征投射到他心爱的人物身上, 使之闪现出更多的‘ 楚人’风采。因之, 林黛玉的怨愤心态、生命人格和生死价值观念, 都带有屈原的一些特征。”刘相雨的《情的追求与爱的失落——论黛玉形象的文化情结》(《红楼梦学刊》1988年第2期)认为“ 前世情缘—一悲剧命运与神话预警(绛珠草还泪报恩和娥皇、女英的传说)” 与“ 今世情缘”—“ 情情” 的黛玉以己执著、真诚之心赢得“ 情不情” 的宝玉的挚爱, 使林黛玉之“ 情” 具有了丰厚的文化意蕴。“ 林黛玉之情所具有的时代性——她对情九死不悔的追求表现出一个觉醒了的女性对个体生命和青春的高度重视, 反映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的某种背叛和超越。”鲁小俊的《宝黛爱情悲剧新论》(《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2期)提出“ 二玉之恋是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自由伦理下的爱情。没有了‘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式的冒险刺激, 没有了‘ 生者可以死, 死者可以生’式的惊心动魄, 一切都回归到日常生活。同样是刻骨铭心, 同样是叛逆世俗, 宝黛之恋却体现了自由伦理下爱情的脆弱——对两个个体在爱欲中完全契合的渴望不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圆满实现。与此同时, 中国人以‘ 赤子崇拜’ 为核心的人格取向在宝黛爱情上得到了最为生动也最为残酷的体现, 这不仅仅是一场爱情悲剧, 也是一场关于纯洁, 关于崇爱,关于怜惜, 关于自卑, 关于真诚, 关于永恒的人格悲剧。自由伦理和传统人格关照下的宝黛爱情是一首理想的而非现实的、回归的而非进取的歌。”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研究论文

我有《红楼梦》的论文,“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里的诗词在古典小说中是「名属教坊第一部1.」的。林黛玉的诗词在书中又是当就魁首。不仅是诗会夺魁所仗,更是她生命所系,灵魂所寄。她欢乐时写诗,痛苦时写诗,在绝望离开世界的前夕,还要挣命似地将诗帕,诗本子投入火中,让她的诗先她而离开恶浊,可见她对这些诗词何等重视。 「诗渐凡庸人可想2.」。诗确是一个人心灵无可遮掩的坦露。因此从林黛玉的诗词来省识它的春风面目,该是多么饶有兴味。 人的政治理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日常言行中的。作为「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知己,林黛玉也不会没有鲜明的政治理想的。不满恶浊的社会,反抗对美好青春的摧残,同往自由、幸福,正是黛玉由切肤之痛所产生的政治理想。这点在它的名篇佳构中是连翩飞舞的,「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等等,近于大声疾呼了。还有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卸透露了更多的消息: 骤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是黛玉创作的一个谜语,虽是逢场作戏,但它的政治理想确乎脱口而出了。千里马不需要费工夫以疆锁来约束它,它是自觉前进的,一到用武之地就会勇猛非凡,大显身手,立功成名的,这是正面阐述对人材应有饱态度,当然也是对当时以名缠利锁糟塌人材的不满,这些游戏外衣里的电石火光,确表示黛玉决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人。这也可纠正多年来认为林黛玉好像只是个「恋爱至上」主义者而没有一点政治理想的误解。 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兴嘲弄。这点在它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五美吟)最为突出。五首诗明白如话。咏西施,说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不及东施因丑而自在。咏虞姬,说当叛徒被杀不如守义自剔。咏明妃,说悲剧由于皇帝所托非人。咏绿珠,论绿珠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咏红拂,赞扬私奔是正义壮举。 这些完全是与封建正统思想、社会与论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四、五两首。封建社会一贯是提倡并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篇悦己者容」。黛玉认为绿珠大可不必「效死于君前3.」,这种「落花犹是坠楼人4.」的从一而终是不值得的,这正是对误认玩弄为热爱的愚昧的揭示与惋惜。 红拂原是隋相杨素的「侍妓」,因为看到晋谒杨素的李靖英姿焕发,谈吐不凡,两人情投意合,就和李靖一起出逃了5.。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背主,叛夫,值得几个「死罪」。而黛玉卸热烈地进行了卧颂,称红拂为「女丈夫」,认为那些老将就木的行尸走肉无权「羁縻」她。可见封建正统观点在黛玉心中是处于何等地位。 一思想还可以从她阅读「牡丹亭」,「西厢记」这些封建统治者称为「诲淫」之书而爱不释手看出来,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中竟然随口引用作为酒令,以及用「银样蜡枪头」来回敬,鼓励贾宝玉对自己的挑逗、求爱。可见林黛玉对这些「正人君子」所谓的「邪说」是如何的一拍部合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林黛玉的思想何等开放! 黛玉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葬化词」,这首绝妙好词,是颦卿述怀,又是她自挽词。是它的光辉品质的集中体现。脂砚斋主人曾三阅其讨,「举笔四,不能加批」,可见它的动人力量。诗的核心,是表现黛玉的质本溪来还洁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而格。 这首诗既有理想的彩虹「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又有现实的严酷」,「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力霜剑严相逼,更有至死不渝的抗争」,「质本溪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哀怨凄楚,「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是将美毁灭给人看的严酷社会的真实反映。如果有什么「消极因素」,是不应由黛玉负责的,鲁迅早就批评过,不要「自已跌入书中」,便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何况弱不经风的黛玉并不是「牵表逐马加卷蓬」的李波小妹,它的反抗只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暂足「红消香断」。 另外,黛玉当时写这首诗的心境是极其悲痛的,既是吃了「闭门羹」,触动了寄人篱下之痛,又眼见恋爱的对象在和别人「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位「对象」更是自己一贯视为知己的,竟这样拒她于门外,两男觅新欢,痛何如哉?那有时间冷静地思考,顾全「小姐」的身份,在冷落、妒忌交织的情况下,再加上「落花」的触发,就将胸中的愁苦一古脑儿倾泻出来了。如泣如诉的「葬化词」,字字血,声声泪,是一幅心灵的解剖图,是独抱百洁,至死不渝的宣言书。 林黛玉诗词里所表现的「目下无尘孤高自许」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所表现。门第显赫,风流俊俏的北静王在林黛玉眼中是个「臭男人」;而装傻乞讨的刘姥姥则是个「母煌虫」。可是,林黛玉也有雅量高致、长于自责的时候呢?紫丫头尖锐批评,她笑著接受;自己的力作屈居人下,她一笑置之;夺了魁时,在一片赞美声中刮又说自己「那个也不好,到府伤于纤巧些」并由衷地评议别人的佳句。 这种雅量、自责在诗里也有明显的流露,如咏白海棠,前半写其清丽绝俗的环境与不同尘俗的色香,这是她自己的写照,该是琼楼玉宇的仙品,可是刮「月窟仙人缝稿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也有满腔哀怨。是否是怀才不遇,世无伯乐呢?她并未斥责外人的不赏识,而是说自己:「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正是不求闻达,反求诸己,雅量、自责的勾画。 曹雪芹拿出这首诗时采取了不同一般的手法,先是贾宝玉为首二句「喝起采来,说『从何处想来』!」又写众人看到再下二句「也都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冉看下四句,「都道:『是这首为上』」。可是被思想僵化而又全无诗才的事纫压为第二,并且武断地取消了别人的争辩权,「再有多说者必罚」。对于以请为第一生命的黛玉来说,对它的作品如此不公,她完全应该奋起力争,可是她自始至终只是「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可见她绝非不能容物,受不起委屈。 这方面还有一首在读了别人「污蔑」它的文字后,「又气又笑」写出来的诗: 「无端弄笔是何人?抄袭南华庄于人,不悔自家无见识,刮将丑语试他人。」这首诗在黛玉诗词中可说是「粗劣」的,纯似打油。但这里面不也表现出黛玉对胡扯八道的「人身攻击」能进行诚恳、直率而风趣的批评吗? 贾宝玉对他们的「污蔑」是这样的:焚花散庸,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淑情意,而闺阁之美恋相类矣……钗、玉、花荐……者迷惑陷缠天下者也。这里贾宝玉很明显要使「美恶相类」,和稀泥了。并且还说要「灰黛玉之灵窍」,特别是将黛玉也打入花、霹、薛的行列,「迷惑陷缠天下者」,这不是对黛玉的极大污蔑么?照理一贯爱使「小性儿」的黛玉会暴跳如雷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可是她看了只觉得「又气又笑」,只是指出贾是「无见识」如果认识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的批评是诚恳、直率而不伤感情的,这对一个女子来说实在是不容易做到的。 也许有人说那些由于是来自贾宝玉,是她的「亲爱者」,她才笔下留情的,如果是别人为的,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她封别人的态度吧。「性爱的本性乃是排他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对待「情敌」会使出自己的「绝招」,林黛玉也曾担心史湘云会因金麒麟而和贾宝玉成好事,为此搞过「盯梢」和「窃听」。这说明黛玉也有可以理解的「排他」言行。那么,她对自己最大的情敌—薛宝钗的态度怎样呢? 黛玉明知既有「金玉姻缘」之说,又深知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她也曾奚落过宝钗,当宝钗向她表稍规劝(不要看闲书)、关怀(送燕窝),她并未感激涕零,也未有片纸只字答谢,而当薛向她坦露心灵的空虚、痛苦时,她封写出了:子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扰,况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向薛表示了「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情,可见黛玉并不为强烈的「教育」和丰富的物质所动,而却为别人,那怕是情敌的痛苦献上自己赤诚的心。这正是极富同情心,善良的真情流露。这首诗虽可能是高颚的续笔,但它只是表现了林对薛的痛苦的同情,而不是和薛的所有思想「合流」,绝非分裂了林的性格、形象、恰恰相反,正是和盘托出黛玉的胸无城府、诚挚、忠厚、善良天真,极富同情心的佳篇。 谁能在爱情的镜子前面将自己的灵魂遮掩?黛玉诗词中光芒四射的是那些表达坚贞执看的爱情篇章。最典型的是一唱三双的题帕诗: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酒闲抛琅为谁?尺帕鲛鮹劳惠赠,为君哪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常拭拂,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泪痕渍也无? 这组诗,首述垂泪的原困——为君。次述垂泪的时间之长——镇日,三述垂泪之多——渍满了窗前的手竿竹。将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情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一点也不像妙词通戏语时佯装要「告诉舅母」了。 这三首诗似乎还不如「得成比目何辟死,愿作贺鸯不羡仙」似的明朗,黛玉、宝钗等都探望过了,宝玉因时间苍促,又?于傍人,未能和黛玉「交心」,轨先支走「西洋花点于哈巴」袭人,再特遣心腹晴雯送两条半新的手绢给黛玉,暗示我决不会屈服,我俩将一如既往,照旧相爱。「林黛玉体会出绢子的意思来,不觉神痴心醉,想到:宝玉能领会我这一番苦意,又令我可喜。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可能如意不能,又令我可悲。要不是这个意思,忽然好好的送两块帕子来,竟又令我可笑了。再想到私相传达又觉可俱。他既如此,我却每每烦恼伤心,反觉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帕上写。 可见这是黛玉和宝玉小有灵犀的一次喷发(唯一的在诗里的一次喷发),明确表稍和宝玉心心相印,以心相许。这以心相许可贵的意义在于,此时并不是宝玉金榜题名或腰缠万贯的春风得意之时,而是宝玉因不肖种种而大受睡挞力「失足」受刑之时—封建时代的化身贾政亲自动手要「处死」这「逆子」的艰难时刻。是林黛玉在一个关键时刻向一个封建势力的叛逆儿献上坚贞执著的爱情,这当然更是对宝玉叛逆行为的难以估量的巨大支持,这就更为光彩逼人。其耀眼的光芒就不是「愿作鸳鸯不羡仙」之类单纯的男女之爱所可相比的。当然这种爱情诗,爱情表达是林黛玉式的。既有崔莺莺约叉追求又畏俱的内容,却又无崔的「仰酬厚德难从礼」的直率,而是含蓄的凝聚著自己生命之泉的表达。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无不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和不断的艺术追求赞美不迭。别人在苦思冥想,她「一挥而就」,从落花揭示哲理,以玩具寄寓理想,「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字字句句闪烁著不同凡晌的「询淡疑仙,思幽近鬼」的异彩。贾宝玉固然甘拜下风,爱她的遗赠(「绿蜡」),谢它的捉刀,当她的「拉拉队」,真是压倒须眉!是不是她只是靠她的聪明脑袋,特殊的气质呢?(红楼梦)里略有交待。 从到姥姥到它的书房中参观,惊叹不像小姐的闺房而像公子的书房—全是书,可见她在学习上是很花过一番功夫的。再如她主动的教香菱学诗,一个对诗一窍不通的丫头,能在它的薰陶下很短的时间里变成「诗翁」,这位「诗翁」之师的话教修养就可见端倪。再以对「重帘不倦留香久」和「大漠孤烟直」等的评说,以及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不拘也不要紧的警辟诗论,可知她是学古不泥、博采众长的,这正表现了她不倦地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些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这一回里有突出的表现。 这一次赛诗会,题目是早已拟好,要以不同的角度歌喝菊花。「命题作文」,本非易事,何况菊花,陶潜早写了妙领白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人更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等名句。这种赏菊会,完全应该「我辈此中宜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可见这一摹少男少女偏偏要就菊拟题举行赛诗会,直堪称斗胆。可是,今天看来,黛玉的诗,不仅能在大观园里的赛诗会上夺魁,就是与唐、宋名家相比也毫无逊色。 这三首诗(咏菊)、(间菊)、(菊梦),立意新颖,风格别具,揉合了她的思想感情,将菊花引为同调,视为知己。以秀雅流丽的诗句写出独特的感受,避开了菊花与清高的士大夫吻合的一面,巧妙地强调了与女子相融的一面。意新语俊,生面别开。例如(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如,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应归萤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淡者,解语何妨活片时。 无一字提到「问」,无一字提到「菊」,而字字说的「问」,字字说的「菊」,字字说的「问菊」,更字字说的自己。 「孤标」两句将菊花的生理因素升华为人的社会因素,揭示了不同流合污、不迫名逐利的高尚人士的普遍心理,意义就更深广了,从未经人道过,闪现出新鲜的霞光。这三首诗没有冷避的典故,没有浓艳的词句,自然舒卷,圆润美妙。既无「人比黄花瘦」14的悲叹,更不似曹雪芹友人敦氏的「瓦罐移来云水香,小庭一夜绽新黄」的仅俗。(咏菊)更是个性鲜明,秀句驾人。(菊梦)则别有一种蒙隆美(不是蒙陇诗),与诗相得益彰。 这三首诗,完全可看出黛玉的诗才与追求。它们理所当然的博得了一致的好评,连曾莫名其妙地压过她名次的事约也不得不宣布:今日公评:(咏菊)第一,(同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篇魁了。所以,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道:极是!极公!,「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并未因此躇踌满志,而是认为自己的诗「伤手纤巧」,并细心体会了他人之长,指出别人的佳句是「背面敷粉」,「妙绝」,「意思深远」!这些都表现了黛玉的诗才,以及她对创作的深知其中甘苦和刻意求工。 从林黛玉诗词看来,她是有理想的,并为理想的实现市热烈追求。她也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的结局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冷月葬许魂」。这些在她的诗词,诸如(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篇章中明白如画地写出来了: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秋窗风雨夕)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隆空刀痕。(桃花行)这些已将封建势力对地无穷无尽,除死力休的折磨,以及她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15.的必然悲惨的前途历历画出。 而(唐多令.柳絮)更毫无掩饰,毫无幻想: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知人命薄,空缝卷,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刀嫁与东风春不管,竟你去,忍淹留!柳絮,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具。自以谢道蕴说出「末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咏絮」才就成了才女的代名词,(红楼梦)给黛玉和「终审判词」就是「堪怜咏絮才」而在这次诗会上,宝钗以按捺不住的胜利喜悦。借咏柳絮,作了示威,要借「好风」「上青云」了,得意忘形,溢于言表。 而黛玉呢,借柳絮的飘泊无主,伤悼自己的「红颜薄命,缠绵悲戚」与宝钗适成对照。宣示著近在眉睫的不可挽救的失败。这首词形像地说明了林黛玉并未沈迷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她已透过「温情脉脉的面沙」16.看清了风刀霜剑的环境,正象一个医生得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其内心倍于常人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林黛玉的诗词如果按写出时间排列,是这样的:大观园题咏、书贾宝玉继之后、更香谜、葬化词、题帕诗、咏白海棠、咏菊花、螃蟹咏、代别离、芦雪庭联句、走马打谜、五美吟、桃花行、咏柳絮、中秋夜大观园联句、琴曲。从这些顺序所流露内容来看,穆斯虽给了林黛玉两支彩笔,一支描绘希望,一支描绘失望,这二文笔有时各自挥毫,有时双管齐下;但是,希望这支笔的彩墨太少了。因而其诗词常常总是失望大于希望。 林黛玉开始虽是不敢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但还敢舞文弄墨嘲笑外祖母的心肝,还能毛遂自荐似的给宝玉扔纸团子,富有少女的天真、谐趣,这些都是她心上希望之光的折射。可是随著时间的推移,误会拉开了愁苦的闸门,如泣如诉。如葬化词诉说了她心头的委屈与失望,然而这失望之中还明白宣告质白洁来还洁去——志不可夺的希望。到题帕时,希望明朗化了,失望也加重了,并且两者交织在一起,虽枕上袖边常拂红泪,琅有终身可托之君,不过这时已像一个饱经优患的人,消失了天真兴活泼,增加了矜持相哀戚。 咏柳絮时,则失望远远压倒了希望,已听到黛玉「他生末上此生休」的心谱了。这不断变化的诗词,此是她性格不断变化的展示,「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朱淑贞诗),「势狰狞」的环境不断地「严相逼」,正是它的性情变化,失望取代希望的社会因素。 通过林黛玉诗词的匆匆巡礼,可以看到林黛玉诗词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姑娘「大家都认为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是温柔,从林黛玉的诗中看来,她既有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温柔、缠绵,又有一般女于所难具有的品质。她的「自画像」最浓重的笔墨是才华杰出、品格高尚,而又常常「泪与秋河相似」的「眼泪仙子」。这位眼泪仙子在旧社会曾掀起过「林黛玉热」,引起多少人如痴如狂的赞美、咏叹、向往,「开谈不说(红楼梦),毕竟此公太糊涂」17.,但是,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林黛玉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能不能从她的形像中得到新的敢示呢?还是就请来论事吧! 不可否认林黛玉的诗词里的林黛玉是整个(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艺术形像的缩影,诗词里的林黛玉也是愁苦的、病态的,呈现在心头的理想他只是遥远天边的一抹彩红,甚至还似乎是隐在雾中的朦胧,她的内心「中有双丝网,上有千千结」,充满了矛盾。从不知「乐观」二字,实在缺乏韧性的战厨精神,像彩虹虽然绚丽,但易于消失,像水晶虽然明彻,但易于破碎,像鲜花虽然明媚,但易于凋零。她的生命如此短促确与她的不够豁达的心胸有关。但是,我们且不说它的「阴暗面」是旧社会的浓重投影,就诗词里表现的形像而言,她的灵魂是光明磊落的,在她复杂、矛盾的性格中光明是主导的。 她悲观,但不管怎样痛苦决不放弃理想! 她高傲,但不管怎样才富学丰总不断努力并且长于自责! 她妒忌,但一遇到别人的伤心事,妒忌就化成同情—她敏感的疑,但一遇到「巧宗儿」,宁可啃书本,决不求助「关系学」……这些都不值,我们深长思之吗?至于林黛玉诗词里的词语,常见的是「泪」、「怨」、「塞姻」、「衰草」、「落花」,这些伤感色彩的词,正是表现她特有形象、感情不可缺少的「零件」。用这些「零件」组成的「小夜曲」和「薤露」之歌,真实地表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显示了那一时代大厦将领的腐朽。正是以自己的毁灭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就林黛玉的诗词来说,是尽善尽美、不可或缺的。法国著名艺术家安格尔说过:「新的思想是在那些被认为过时的人物身上产生的」18。林黛玉是一个过时的人物了,但是,她的诗词中体现的光明磊落的灵魂。以自己的血泪现身说法控诉封建社会的不平,所有这一切,对於今天要求建设高度精神文明来说,难到没有新的启迪吗? 注释: 1.白居易(琵琶行)。又,本文未详注出处的皆引自(红楼梦)。 2.自珍(己士梁诗)。3.晋.石崇传。4.杜牧诗。5.唐奇.扎髻客传。 6.乐府诗选.李波小妹歌。7.辛弃疾词。8.恩格斯语。9.卢照翎(长安古意)。 10.丹(艺术)。11.清词选集评.纳美性德词评。12.唐.元积诗。 13.黄鹤楼上的对联。14.李清照(醉花)。15.陶潜(挽歌)。 16.(共产党宣言)语。17.一粟:(红楼梦卷)。18.安格尔纯艺术。 回答者: 冰灵沁月 - 魔法师 四级 2-24 20:37一楼说那么多全是扯淡。。。废话连篇,不着边际。。。黛玉的诗就是雪芹的诗,直接找雪芹诗的评论就成了。 回答者: 殊曼苏 - 江湖新秀 四级 2-25 17:44452 参考资料:45 回答者: 紫藤烟雨1 - 试用期 一级 2-25 18:21真棒 回答者: 红色警戒123456 - 试用期 一级 2-27 15:14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诗词可以算得是一绝了,虽然人们并不说她好,但你可以看的出。在贾元妃省亲时,只限一匾一诗,但是,黛玉不费吹灰之力,随手一掏,贾元妃却说是一绝,但宝玉磨蹭半天,也只写四首一般般的诗来,最后一首还是黛玉替他写的,仍居为上品。在诗社中,她不慌不忙地玩弄东西,直到香尽时,写下一首诗,便扬长而去,这才是个性;秋日里她菊花诗夺魁;等等。从这些里不难看出黛玉是一个有才有貌,有个性的仙人 回答者: 风中的枚瑰 - 秀才 二级 2-27 19:27一点关于《红楼梦》的感想 宝玉初见黛玉,便形容她:“两穹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这个虽然是倾城倾国却又多愁多病且一味孤芳自赏的水一般的殇花女子。固然黛玉的才情不可否认,但她成天自怨自艾及弱不禁风的样子,也着实叫我不痛快。当然,黛玉也有使我叹服不已的“焚稿断情”的清烈。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卓文君式的“闻君有两意,特来相决绝”一些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写黛玉葬花的诗句。或许对于一些人,红颜早逝,反是一种幸运。否则,等到日后一人对影自怜,更悲戚。 至于宝玉,很矛盾了。看他对家中林妹妹的痴情,想不感动很难。每每看到宝玉说:“任凭那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起化烟,化灰……”总是忍不住释卷。在那时,一个男人,不恋功名,不恋富贵,只是心系家中那袅袅婷婷的神仙妹妹,实属不易呀!但同样因为他是否个男人,我又思量出对他的不屑来了。你说贾宝玉好端端一个大男人,却偏偏弄个名号叫“怡红公子”,好住不住又住进怡红院里头,这名字怎么听怎么像是“洇花之地”,于是无端的就把这宝哥哥和“老鸨”联系起来了。之后再读《红豆词》总觉得不是滋味,什么“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花柳花满画楼……”么,整一个同性恋。 暂且打住吧。 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就像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直为我们耳熟能详:两个相恋的人,却不能终成眷属。实际上也不是我对黛玉有偏见的缘故,但终究觉得他们俩的结局完全是天注定了的。“自古多情原多病”,纳兰的这句诗不可能来的毫无根据,而个人以为,用来形容宝玉和黛玉是再恰当不过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这是第一点:多情多愁又多病。第二点,就是缘份的问题了。你想啊,若是说宝玉和黛玉无缘吧,那为什么两人今生偏遇着他(她)一个是通灵宝玉,一个是绛珠仙草,在前世便结下了奇缘。只是在今昔世投胎还俗愿罢了。没缘份不可能了。但若又是有缘,为什么宝玉有“通灵玉”,宝钗有“金锁片”,湘云有“金麒麟”,唯独黛玉什么都没有呢?金玉良缘?一生的泪……注定了多灾多难的“木古情缘”!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两人到底有多少眼泪,哪里经得住这样子春流到夏,秋流到冬呢?于是最多的心事,也终虚化。宝玉和宝钗成婚本是假,黛玉却信了。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弄到最后几个人全是死的死,病的病……何苦?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来有还无”。乱点鸳鸯谱,做什么?作孽吧!反正人都这样,什么时候想到了,高兴了,就全凭自己的意愿横插一脚,完全不顾及结果。然后等事情完了再转回头来哭天抢地,却根本无济于事。悔,也没有用了。 其实,心里更偏向宝钗一些,甚至喜欢凤姐也比黛玉多。宝钗和凤姐都是城府极深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个“有头脑的精明女人”,但显然无法办到的原因吧,所以总有些“向往”。尽管心里也清楚,正是“心机重”、“城府深”,在最后害死了王熙凤,但还是忍不住会想,反正个人觉得“一肚子花花肠子”,也比“林妹妹”、“宝哥哥”最后“悔青了的肠子”来得好。死在别人手里,肯定不如死在自己手上来得明白。 人总有闭上眼的那一天,一旦死了,活着的时候说的,就全变成空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留着还有什么用呢?给我们看呗!然后再让我们来说,宝玉和黛玉如何如何,宝玉和宝钗如何如何……但仍旧无力回天。活的,有可能给说死了,但死的,没有办法给说得活过来。 不过,即使是彼岸花,即便深知无法摘取,遇见了,也还定止不住要往心里装。人生有没完成的梦,下辈子才有奔头么! 人说,世间有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说什么在劫难违呀!不过是舍不得松手的借口罢了。毕竟,这若真是劫,也是“桃花劫”,也要自己心甘情愿赖在里头不出来才行呀! 人世间的女子吧,纵使有了妖那勾人的容颜,也学不来她们的决绝,有的只是痴,属于人的痴缠。 生死相许……生死相许的真相便是:你许了他仙,他却只还你以人的背叛。有的存心,有的无意。……无人可怨,怪只怪人生的不可抗拒。 人生若只如此初见,多好?你是你,我是我,两不相侵。没有开始,亦没有结束。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非常之短暂。 躲不开命运纠缠,倒不如就闲闲看过花开花落。于是,弹指之间,又过千年。 回答者: _残香M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诗词可以算得是一绝了,虽然人们并不说她好,但你可以看的出。在贾元妃省亲时,只限一匾一诗,但是,黛玉不费吹灰之力,随手一掏,贾元妃却说是一绝,但宝玉磨蹭半天,也只写四首一般般的诗来,最后一首还是黛玉替他写的,仍居为上品。在诗社中,她不慌不忙地玩弄东西,直到香尽时,写下一首诗,便扬长而去,这才是个性;秋日里她菊花诗夺魁;等等。从这些里不难看出黛玉是一个有才有貌,有个性的仙人

红楼梦里的诗词在古典小说中是「名属教坊第一部1.」的。林黛玉的诗词在书中又是当就魁首。不仅是诗会夺魁所仗,更是她生命所系,灵魂所寄。她欢乐时写诗,痛苦时写诗,在绝望离开世界的前夕,还要挣命似地将诗帕,诗本子投入火中,让她的诗先她而离开恶浊,可见她对这些诗词何等重视。「诗渐凡庸人可想2.」。诗确是一个人心灵无可遮掩的坦露。因此从林黛玉的诗词来省识它的春风面目,该是多么饶有兴味。人的政治理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日常言行中的。作为「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知己,林黛玉也不会没有鲜明的政治理想的。不满恶浊的社会,反抗对美好青春的摧残,同往自由、幸福,正是黛玉由切肤之痛所产生的政治理想。这点在它的名篇佳构中是连翩飞舞的,「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等等,近于大声疾呼了。还有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卸透露了更多的消息:骤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是黛玉创作的一个谜语,虽是逢场作戏,但它的政治理想确乎脱口而出了。千里马不需要费工夫以疆锁来约束它,它是自觉前进的,一到用武之地就会勇猛非凡,大显身手,立功成名的,这是正面阐述对人材应有饱态度,当然也是对当时以名缠利锁糟塌人材的不满,这些游戏外衣里的电石火光,确表示黛玉决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人。这也可纠正多年来认为林黛玉好像只是个「恋爱至上」主义者而没有一点政治理想的误解。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兴嘲弄。这点在它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五美吟)最为突出。五首诗明白如话。咏西施,说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不及东施因丑而自在。咏虞姬,说当叛徒被杀不如守义自剔。咏明妃,说悲剧由于皇帝所托非人。咏绿珠,论绿珠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咏红拂,赞扬私奔是正义壮举。这些完全是与封建正统思想、社会与论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四、五两首。封建社会一贯是提倡并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篇悦己者容」。黛玉认为绿珠大可不必「效死于君前3.」,这种「落花犹是坠楼人4.」的从一而终是不值得的,这正是对误认玩弄为热爱的愚昧的揭示与惋惜。红拂原是隋相杨素的「侍妓」,因为看到晋谒杨素的李靖英姿焕发,谈吐不凡,两人情投意合,就和李靖一起出逃了5.。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背主,叛夫,值得几个「死罪」。而黛玉卸热烈地进行了卧颂,称红拂为「女丈夫」,认为那些老将就木的行尸走肉无权「羁縻」她。可见封建正统观点在黛玉心中是处于何等地位。一思想还可以从她阅读「牡丹亭」,「西厢记」这些封建统治者称为「诲淫」之书而爱不释手看出来,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中竟然随口引用作为酒令,以及用「银样蜡枪头」来回敬,鼓励贾宝玉对自己的挑逗、求爱。可见林黛玉对这些「正人君子」所谓的「邪说」是如何的一拍部合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林黛玉的思想何等开放!黛玉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葬化词」,这首绝妙好词,是颦卿述怀,又是她自挽词。是它的光辉品质的集中体现。脂砚斋主人曾三阅其讨,「举笔四,不能加批」,可见它的动人力量。诗的核心,是表现黛玉的质本溪来还洁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而格。这首诗既有理想的彩虹「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又有现实的严酷」,「一年二百六十日,风力霜剑严相逼,更有至死不渝的抗争」,「质本溪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哀怨凄楚,「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是将美毁灭给人看的严酷社会的真实反映。如果有什么「消极因素」,是不应由黛玉负责的,鲁迅早就批评过,不要「自已跌入书中」,便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何况弱不经风的黛玉并不是「牵表逐马加卷蓬」的李波小妹,它的反抗只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暂足「红消香断」。另外,黛玉当时写这首诗的心境是极其悲痛的,既是吃了「闭门羹」,触动了寄人篱下之痛,又眼见恋爱的对象在和别人「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位「对象」更是自己一贯视为知己的,竟这样拒她于门外,两男觅新欢,痛何如哉?那有时间冷静地思考,顾全「小姐」的身份,在冷落、妒忌交织的情况下,再加上「落花」的触发,就将胸中的愁苦一古脑儿倾泻出来了。如泣如诉的「葬化词」,字字血,声声泪,是一幅心灵的解剖图,是独抱百洁,至死不渝的宣言书。林黛玉诗词里所表现的「目下无尘孤高自许」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所表现。门第显赫,风流俊俏的北静王在林黛玉眼中是个「臭男人」;而装傻乞讨的刘姥姥则是个「母煌虫」。可是,林黛玉也有雅量高致、长于自责的时候呢?紫丫头尖锐批评,她笑著接受;自己的力作屈居人下,她一笑置之;夺了魁时,在一片赞美声中刮又说自己「那个也不好,到府伤于纤巧些」并由衷地评议别人的佳句。这种雅量、自责在诗里也有明显的流露,如咏白海棠,前半写其清丽绝俗的环境与不同尘俗的色香,这是她自己的写照,该是琼楼玉宇的仙品,可是刮「月窟仙人缝稿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也有满腔哀怨。是否是怀才不遇,世无伯乐呢?她并未斥责外人的不赏识,而是说自己:「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正是不求闻达,反求诸己,雅量、自责的勾画。曹雪芹拿出这首诗时采取了不同一般的手法,先是贾宝玉为首二句「喝起采来,说『从何处想来』!」又写众人看到再下二句「也都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冉看下四句,「都道:『是这首为上』」。可是被思想僵化而又全无诗才的事纫压为第二,并且武断地取消了别人的争辩权,「再有多说者必罚」。对于以请为第一生命的黛玉来说,对它的作品如此不公,她完全应该奋起力争,可是她自始至终只是「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可见她绝非不能容物,受不起委屈。这方面还有一首在读了别人「污蔑」它的文字后,「又气又笑」写出来的诗:「无端弄笔是何人?抄袭南华庄于人,不悔自家无见识,刮将丑语试他人。」这首诗在黛玉诗词中可说是「粗劣」的,纯似打油。但这里面不也表现出黛玉对胡扯八道的「人身攻击」能进行诚恳、直率而风趣的批评吗?贾宝玉对他们的「污蔑」是这样的:焚花散庸,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淑情意,而闺阁之美恋相类矣……钗、玉、花荐……者迷惑陷缠天下者也。这里贾宝玉很明显要使「美恶相类」,和稀泥了。并且还说要「灰黛玉之灵窍」,特别是将黛玉也打入花、霹、薛的行列,「迷惑陷缠天下者」,这不是对黛玉的极大污蔑么?照理一贯爱使「小性儿」的黛玉会暴跳如雷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可是她看了只觉得「又气又笑」,只是指出贾是「无见识」如果认识提高了就不至于此了。这里可以看到黛玉对「污蔑」自己的不实之词的批评是诚恳、直率而不伤感情的,这对一个女子来说实在是不容易做到的。也许有人说那些由于是来自贾宝玉,是她的「亲爱者」,她才笔下留情的,如果是别人为的,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她封别人的态度吧。「性爱的本性乃是排他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对待「情敌」会使出自己的「绝招」,林黛玉也曾担心史湘云会因金麒麟而和贾宝玉成好事,为此搞过「盯梢」和「窃听」。这说明黛玉也有可以理解的「排他」言行。那么,她对自己最大的情敌—薛宝钗的态度怎样呢?黛玉明知既有「金玉姻缘」之说,又深知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她也曾奚落过宝钗,当宝钗向她表稍规劝(不要看闲书)、关怀(送燕窝),她并未感激涕零,也未有片纸只字答谢,而当薛向她坦露心灵的空虚、痛苦时,她封写出了:子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扰,况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向薛表示了「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情,可见黛玉并不为强烈的「教育」和丰富的物质所动,而却为别人,那怕是情敌的痛苦献上自己赤诚的心。这正是极富同情心,善良的真情流露。这首诗虽可能是高颚的续笔,但它只是表现了林对薛的痛苦的同情,而不是和薛的所有思想「合流」,绝非分裂了林的性格、形象、恰恰相反,正是和盘托出黛玉的胸无城府、诚挚、忠厚、善良天真,极富同情心的佳篇。谁能在爱情的镜子前面将自己的灵魂遮掩?黛玉诗词中光芒四射的是那些表达坚贞执看的爱情篇章。最典型的是一唱三双的题帕诗:眼空蓄泪泪空垂,暗酒闲抛琅为谁?尺帕鲛鮹劳惠赠,为君哪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常拭拂,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泪痕渍也无?这组诗,首述垂泪的原困——为君。次述垂泪的时间之长——镇日,三述垂泪之多——渍满了窗前的手竿竹。将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情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一点也不像妙词通戏语时佯装要「告诉舅母」了。这三首诗似乎还不如「得成比目何辟死,愿作贺鸯不羡仙」似的明朗,黛玉、宝钗等都探望过了,宝玉因时间苍促,又?于傍人,未能和黛玉「交心」,轨先支走「西洋花点于哈巴」袭人,再特遣心腹晴雯送两条半新的手绢给黛玉,暗示我决不会屈服,我俩将一如既往,照旧相爱。「林黛玉体会出绢子的意思来,不觉神痴心醉,想到:宝玉能领会我这一番苦意,又令我可喜。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可能如意不能,又令我可悲。要不是这个意思,忽然好好的送两块帕子来,竟又令我可笑了。再想到私相传达又觉可俱。他既如此,我却每每烦恼伤心,反觉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帕上写。可见这是黛玉和宝玉小有灵犀的一次喷发(唯一的在诗里的一次喷发),明确表稍和宝玉心心相印,以心相许。这以心相许可贵的意义在于,此时并不是宝玉金榜题名或腰缠万贯的春风得意之时,而是宝玉因不肖种种而大受睡挞力「失足」受刑之时—封建时代的化身贾政亲自动手要「处死」这「逆子」的艰难时刻。是林黛玉在一个关键时刻向一个封建势力的叛逆儿献上坚贞执著的爱情,这当然更是对宝玉叛逆行为的难以估量的巨大支持,这就更为光彩逼人。其耀眼的光芒就不是「愿作鸳鸯不羡仙」之类单纯的男女之爱所可相比的。当然这种爱情诗,爱情表达是林黛玉式的。既有崔莺莺约叉追求又畏俱的内容,却又无崔的「仰酬厚德难从礼」的直率,而是含蓄的凝聚著自己生命之泉的表达。凡是读过(红楼梦)的,无不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和不断的艺术追求赞美不迭。别人在苦思冥想,她「一挥而就」,从落花揭示哲理,以玩具寄寓理想,「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字字句句闪烁著不同凡晌的「询淡疑仙,思幽近鬼」的异彩。贾宝玉固然甘拜下风,爱她的遗赠(「绿蜡」),谢它的捉刀,当她的「拉拉队」,真是压倒须眉!是不是她只是靠她的聪明脑袋,特殊的气质呢?(红楼梦)里略有交待。从到姥姥到它的书房中参观,惊叹不像小姐的闺房而像公子的书房—全是书,可见她在学习上是很花过一番功夫的。再如她主动的教香菱学诗,一个对诗一窍不通的丫头,能在它的薰陶下很短的时间里变成「诗翁」,这位「诗翁」之师的话教修养就可见端倪。再以对「重帘不倦留香久」和「大漠孤烟直」等的评说,以及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不拘也不要紧的警辟诗论,可知她是学古不泥、博采众长的,这正表现了她不倦地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些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这一回里有突出的表现。这一次赛诗会,题目是早已拟好,要以不同的角度歌喝菊花。「命题作文」,本非易事,何况菊花,陶潜早写了妙领白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人更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等名句。这种赏菊会,完全应该「我辈此中宜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可见这一摹少男少女偏偏要就菊拟题举行赛诗会,直堪称斗胆。可是,今天看来,黛玉的诗,不仅能在大观园里的赛诗会上夺魁,就是与唐、宋名家相比也毫无逊色。这三首诗(咏菊)、(间菊)、(菊梦),立意新颖,风格别具,揉合了她的思想感情,将菊花引为同调,视为知己。以秀雅流丽的诗句写出独特的感受,避开了菊花与清高的士大夫吻合的一面,巧妙地强调了与女子相融的一面。意新语俊,生面别开。例如(问菊):欲讯秋情众莫如,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应归萤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淡者,解语何妨活片时。无一字提到「问」,无一字提到「菊」,而字字说的「问」,字字说的「菊」,字字说的「问菊」,更字字说的自己。「孤标」两句将菊花的生理因素升华为人的社会因素,揭示了不同流合污、不迫名逐利的高尚人士的普遍心理,意义就更深广了,从未经人道过,闪现出新鲜的霞光。这三首诗没有冷避的典故,没有浓艳的词句,自然舒卷,圆润美妙。既无「人比黄花瘦」14的悲叹,更不似曹雪芹友人敦氏的「瓦罐移来云水香,小庭一夜绽新黄」的仅俗。(咏菊)更是个性鲜明,秀句驾人。(菊梦)则别有一种蒙隆美(不是蒙陇诗),与诗相得益彰。这三首诗,完全可看出黛玉的诗才与追求。它们理所当然的博得了一致的好评,连曾莫名其妙地压过她名次的事约也不得不宣布:今日公评:(咏菊)第一,(同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篇魁了。所以,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道:极是!极公!,「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并未因此躇踌满志,而是认为自己的诗「伤手纤巧」,并细心体会了他人之长,指出别人的佳句是「背面敷粉」,「妙绝」,「意思深远」!这些都表现了黛玉的诗才,以及她对创作的深知其中甘苦和刻意求工。从林黛玉诗词看来,她是有理想的,并为理想的实现市热烈追求。她也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的结局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冷月葬许魂」。这些在她的诗词,诸如(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篇章中明白如画地写出来了: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秋窗风雨夕)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隆空刀痕。(桃花行)这些已将封建势力对地无穷无尽,除死力休的折磨,以及她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15.的必然悲惨的前途历历画出。而(唐多令.柳絮)更毫无掩饰,毫无幻想: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知人命薄,空缝卷,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刀嫁与东风春不管,竟你去,忍淹留!柳絮,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具。自以谢道蕴说出「末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咏絮」才就成了才女的代名词,(红楼梦)给黛玉和「终审判词」就是「堪怜咏絮才」而在这次诗会上,宝钗以按捺不住的胜利喜悦。借咏柳絮,作了示威,要借「好风」「上青云」了,得意忘形,溢于言表。而黛玉呢,借柳絮的飘泊无主,伤悼自己的「红颜薄命,缠绵悲戚」与宝钗适成对照。宣示著近在眉睫的不可挽救的失败。这首词形像地说明了林黛玉并未沈迷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她已透过「温情脉脉的面沙」16.看清了风刀霜剑的环境,正象一个医生得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其内心倍于常人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林黛玉的诗词如果按写出时间排列,是这样的:大观园题咏、书贾宝玉继之后、更香谜、葬化词、题帕诗、咏白海棠、咏菊花、螃蟹咏、代别离、芦雪庭联句、走马打谜、五美吟、桃花行、咏柳絮、中秋夜大观园联句、琴曲。从这些顺序所流露内容来看,穆斯虽给了林黛玉两支彩笔,一支描绘希望,一支描绘失望,这二文笔有时各自挥毫,有时双管齐下;但是,希望这支笔的彩墨太少了。因而其诗词常常总是失望大于希望。林黛玉开始虽是不敢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但还敢舞文弄墨嘲笑外祖母的心肝,还能毛遂自荐似的给宝玉扔纸团子,富有少女的天真、谐趣,这些都是她心上希望之光的折射。可是随著时间的推移,误会拉开了愁苦的闸门,如泣如诉。如葬化词诉说了她心头的委屈与失望,然而这失望之中还明白宣告质白洁来还洁去——志不可夺的希望。到题帕时,希望明朗化了,失望也加重了,并且两者交织在一起,虽枕上袖边常拂红泪,琅有终身可托之君,不过这时已像一个饱经优患的人,消失了天真兴活泼,增加了矜持相哀戚。咏柳絮时,则失望远远压倒了希望,已听到黛玉「他生末上此生休」的心谱了。这不断变化的诗词,此是她性格不断变化的展示,「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朱淑贞诗),「势狰狞」的环境不断地「严相逼」,正是它的性情变化,失望取代希望的社会因素。通过林黛玉诗词的匆匆巡礼,可以看到林黛玉诗词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姑娘「大家都认为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是温柔,从林黛玉的诗中看来,她既有女子最重要的性格,温柔、缠绵,又有一般女于所难具有的品质。她的「自画像」最浓重的笔墨是才华杰出、品格高尚,而又常常「泪与秋河相似」的「眼泪仙子」。这位眼泪仙子在旧社会曾掀起过「林黛玉热」,引起多少人如痴如狂的赞美、咏叹、向往,「开谈不说(红楼梦),毕竟此公太糊涂」17.,但是,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林黛玉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能不能从她的形像中得到新的敢示呢?还是就请来论事吧!不可否认林黛玉的诗词里的林黛玉是整个(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艺术形像的缩影,诗词里的林黛玉也是愁苦的、病态的,呈现在心头的理想他只是遥远天边的一抹彩红,甚至还似乎是隐在雾中的朦胧,她的内心「中有双丝网,上有千千结」,充满了矛盾。从不知「乐观」二字,实在缺乏韧性的战厨精神,像彩虹虽然绚丽,但易于消失,像水晶虽然明彻,但易于破碎,像鲜花虽然明媚,但易于凋零。她的生命如此短促确与她的不够豁达的心胸有关。但是,我们且不说它的「阴暗面」是旧社会的浓重投影,就诗词里表现的形像而言,她的灵魂是光明磊落的,在她复杂、矛盾的性格中光明是主导的。她悲观,但不管怎样痛苦决不放弃理想!她高傲,但不管怎样才富学丰总不断努力并且长于自责!她妒忌,但一遇到别人的伤心事,妒忌就化成同情—她敏感的疑,但一遇到「巧宗儿」,宁可啃书本,决不求助「关系学」……这些都不值,我们深长思之吗?至于林黛玉诗词里的词语,常见的是「泪」、「怨」、「塞姻」、「衰草」、「落花」,这些伤感色彩的词,正是表现她特有形象、感情不可缺少的「零件」。用这些「零件」组成的「小夜曲」和「薤露」之歌,真实地表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显示了那一时代大厦将领的腐朽。正是以自己的毁灭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就林黛玉的诗词来说,是尽善尽美、不可或缺的。法国著名艺术家安格尔说过:「新的思想是在那些被认为过时的人物身上产生的」18。林黛玉是一个过时的人物了,但是,她的诗词中体现的光明磊落的灵魂。以自己的血泪现身说法控诉封建社会的不平,所有这一切,对於今天要求建设高度精神文明来说,难到没有新的启迪吗?注释:1.白居易(琵琶行)。又,本文未详注出处的皆引自(红楼梦)。2.自珍(己士梁诗)。3.晋.石崇传。4.杜牧诗。5.唐奇.扎髻客传。6.乐府诗选.李波小妹歌。7.辛弃疾词。8.恩格斯语。9.卢照翎(长安古意)。10.丹(艺术)。11.清词选集评.纳美性德词评。12.唐.元积诗。13.黄鹤楼上的对联。14.李清照(醉花)。15.陶潜(挽歌)。16.(共产党宣言)语。17.一粟:(红楼梦卷)。18.安格尔纯艺术。

关于研究林黛玉的论文提纲

秦可卿可认为情可轻

痴情.妩媚.多愁善感

秦可卿1.先简单介绍,简单说明来历,人物关系,与简单经历,早夭伊始。2.第五回中有判词,摘录,再简单翻译一下,透过原著判词,结合现在,进行新的阐述。摘录一些原著中对秦可卿的描写,然后进行说明,说明中一定要结合秦可卿的生平与事迹,特别要说明一些关于秦可卿与公公暧昧以至于早夭的因果与心理。3.引用一些其他学者对于秦可卿的点评,推荐一个人的评论,周思源的评论很有见地,可以引用一下。当然引用也是为了带出自己的见解,所以之后一定要说出自己的一些见解。附:可以对《石头记》中曹雪芹对秦可卿这个人物描写的前后改动来说事,说说曹雪芹在秦可卿这个人物上的写作心理。 林黛玉:套路是差不多的,林黛玉的论文相对简单得多,因为林黛玉在文中的篇幅是很多的,人物塑造上也更加全面,所以在写论文时,传统的一些论文阐述是比较简单的,评论林黛玉的文章与学者也非常多,所以你可以充分的借鉴。但是只进行传统的阐述与借鉴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你自己的角度见解,这样才是一篇有见地的论文,才会是一篇好的论文。要通过什么角度来说自己的看法呢?我帮你想了想,可以用男人的角度来看林黛玉,论一轮林黛玉为什么会让宝玉喜欢,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喜欢她,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怜惜她,为什么会让男人读后惋惜她。略想了几个方面,可说美貌,可说病态,可说男人的保护弱小心理,等等。。。。。 胆大造次,学识浅显,望你能写出好的论文。 东

在百度上面找找不久行了那

论文提纲林黛玉的研究意义

在百度上面找找不久行了那

林黛玉的原型是林云铭,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痴情.妩媚.多愁善感

弱不禁风,敏感,浅殇式微笑2010回答

林黛玉性格毕业论文

这个社会被保护的人群,独立性差

可以看看原著啊, 多查一查资料,翻翻有关红楼梦的文学评论啊, 这可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叛逆,清高,因寄人篱下而悲哀,刻薄,小心谨慎

林黛玉的性格弱点,最主要的就是太敏感,其实她不是小心眼,她的那点心思,通俗点说,就是吃醋,现代女子吃起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她聪明,敏感,所以,她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大观园里的处境,她知道自己跟宝玉不会有什么结果(这从第七十七回晴雯之死可以看出来,王夫人借晴雯间接表达了对黛玉的不满),但是,她活得真实,她很率真,很自我,她能忠于自己的心,即便没有结果,她也无怨无悔。 所以,我觉得她的性格,其实很好的,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只不过放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中,黛玉的性格,让她不容于世。红楼梦要反着看,(详见“甄世隐”和“风月宝鉴”旁的脂评),明着,作者是在说黛玉心眼小,爱计较,说话有些尖刻,反而显得处处不如宝钗,但我们仔细想想,如果一个恋爱中的女孩子失去了这些,那还有什么情趣呢?再放大一点,作者是在暗贬宝钗,的确,宝钗大气,但是,她的心思比黛玉多,“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一节中,她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把偷听人说话的嫌疑推给了黛玉,这等计较,林妹妹是绝对做不出来的。所以我说,黛玉要更招人喜爱。 敏感,她有,但多疑和冷漠,她都比不上宝钗的。不信,你可以仔细看看书中的相关章节,我才写完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这个的。 当然了,如果真要说的话,敏感、多疑、冷漠,是肯定会影响人的身体的,因为人在这些情绪中,都处于一个不健康的位置,这肯定是不好的。(以上纯属个人见解,我学文学,不学医学)

  • 索引序列
  • 林黛玉悲情研究综述论文范文
  •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研究论文
  • 关于研究林黛玉的论文提纲
  • 论文提纲林黛玉的研究意义
  • 林黛玉性格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