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易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历史上称为《易经》。《易经》一书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是十三经第一本,四全书第一本。《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演绎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心理结构。它是群经之首,是大道之源,是民俗之根,是白家之脉,是万法之宗。在儒家,它是群经之首;在道教,它是三玄之一。它深入到了每个中国人思想的没一寸土地,扎根在那里。它“总万教于一本,约千训于一义。”它是华夏思想与哲学的源头,是文学的鼻祖。 当我走进《易经》的世界后,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里面的东西:警句,哲思,教化„„惊叹于它一整套庞大的系统:河图、卦象,六十四卦的演绎,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与中医中人体器官的联系,与家庭中父母子女的对应,“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它似乎是在称述世界的“道”,它似乎是在演绎宇宙的规律,它似乎就是世间万物的联系。无处不透着神秘,无处不让我为之着迷。同时我惊奇地发现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高到了令我叹为观止的地步。 《易经》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正因为如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易经》中的人生哲学,世界观。 一、《易经》中的人生态度 《易经》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里《易经》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易经》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更为深刻的是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所体现的宇宙变化,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这个排列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显示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描述天象的变化,把斗转星移囊括其中。掌握这些,我们才能知天,但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易经》除提出知天、顺天等处理人天关系的重要原则外,还提出“乐天”的思想。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 从《易经》中,我们可以学到正确的人生态度。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因为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子。 二、《易经》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天人关系虽然是《易经》哲学的主题,但《易经》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易经》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 《易经》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易经》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易经》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易经》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 《易经》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易经》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的思想体现在《易经》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易经》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守正,中孚,尚和--这是《易经》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去实践的人生哲学。。 三、《易经》中的处事原则 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种种不同韵处境,要处理种种不同的事务。要怎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在可能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结果呢?《易经》通过六十四个卦的解析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具体的指导。概括起来,《易经》认为处事的基本态度是果决、审慎、适变。 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世界上的事,顺顺当当的当然有,但也有好一些是并不顺当的,有些事真要去办,还要冒些风险。当然,不去冒险,自然较为平安,但也必然是平庸; 无大成就。世上凡干大事者,无不历经风险,没有风险意识,没有敢闯难关的勇气,没有临事果决的魄力,怎能取得超乎寻常的业绩呢?在战争中两军对垒,战局风云莫测,取胜者,大多是指挥果决、敢出奇兵、敢冒风险的一方。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果决、勇敢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基础,必须以审慎粗辅佐,否则就会走到愿望的反面。《易经》就是这样教人将勇与谋,果决与审慎很好地结合起来。但这些都要在适变的基础下,要适变,也就要我们事物变化的规律。了解这些,我们就不必为自己目前淹蹇的处境而灰心、颓丧:,你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处境,争取光明的前途。同样,你处在极为顺利处境,并正在飞黄腾达的时候,也不要为幸运喜昏头脑,要当心物极必反,要为自己留下余地,留出退步,否则则可能后悔莫及。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知道《易经》不仅认识到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易经》认识到人在规律面前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易经》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让人觉得它本质上就是一本哲学著作,是一把把握人生的金钥匙。
浅谈《易经》与管理 《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易经》是一本哲学书,也是一本能够用来预测的哲学书。易字由日月所组成,又有变化的意思,故易经也可说是一本关于变化的哲学经典。《易经》中有三易原则:变易、不易、简易。这三个原则对管理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应用意义。?变易:运动变化就是变易。变易的法则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也是企业管理的法则。不易:变化不息的宇宙和社会,乃至人的生命运动,在变化中各自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些相对不变的规律性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这就是不易的法则。管理也是如此,要从纷繁的变易中找出不易的规律和原则。简易:由于熟悉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进一步探索出驾驭这些规律的智慧和要领,运用时能得心应手。这就是简易法则。一、变易是管理的应有之义。管理组织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在对组织的管理过程中,要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当管理要素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组织目的四者任何之一发生变化时,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这就是变易原理。变易之“易”为“变化之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管理也不例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总是与特定的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相联系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法,也没有永远最优的管理方法。宽松的管理不一定比严格的好;专业化未必比多元化好;分权未必比集权好;在此企业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企业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在此部门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部门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在此时期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未来的时期也不一定最有效;同一企业同一部门同一时期在此国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彼国同样不一定最有效。任何优秀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总是相应于特定的组织和特定的环境中,当组织和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方法也应相应地做出改变。任何管理都要根据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实行动态管理。管理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事求是,灵活地选用管理方式,论文范文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实现组织的目标,使组织不断向前发展。在通常的组织管理中,组织目的通常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都以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作为管理的目的,但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因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首先,管理客体是动态系统,管理客体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由人、物以及环境等基本因素组成的,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系统,管理客体是决定管理方法的关键。对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的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的人员都应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工业管理与商业管理不同,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同,在同一企业内对管理人员和车间工人不同,对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同。某一方法在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管理的手段也不同。同样,管理者不同,对相同的管理对象,管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方式,不同的管理者去执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组织环境也是影响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组织制定具体的政策、规章、条例来处理日常事务。以固定的结构,明确规定的等级和给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出具体任务的情况下进行业务活动,但是组织的这种机构章程都是仅适应组织所处的环境的,一旦组织环境发生大的变化,这种形式则必然行不通,如市场经济建立之后,许多国有组织由于没有随之变革,纷纷倒闭破产,相应于管理要素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管理行为的手段和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地改变,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找出能够适应管理要素一切变化的固定的管理行为和职能,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更有适应性的动态管理系统。变易原理从整体上说明管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反映出了管理的整体性质。变易原理要求每个管理者,从思想上明确管理对象、环境都在发展、变化,因而管理不能一成不变。每个管理者必须重视收集信息,及时进行调节,保持充分弹性,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客观事物的变化,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二、不易是管理的本质所在。尽管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管理行为,同一组织在不同的时期管理行为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行为,但管理行为仍是可以把握和预测的,这是由管理的本质所决定的。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管理行为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围绕着追求效率的,追求效率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唯一目的,管理的这一不易性反映出了管理的另一个原理――不易原理。不易原理反映了管理的根本属性问题,是对管理本质的认识。任何企业的管理都是为了提高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效益,而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必须增强效率意识。每一项决策,每一项管理措施,都必须考虑它的结果,它所带来的效率。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效率上,并自始至终抓住提高效率这个中心,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提高效率展开的,科学地、高效地安排、调度和处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以期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本世纪,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管理的理论之多之复杂,在科学理论中是少有的,在管理学派中就有如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大小10多门学派,管理方法中有任务管理法、系统管理法、参与管理、例外管理法、走动管理、目标管理等,有关管理的组织理论有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组织行为学等,还有许多是其他管理学家早已得出来的,而管理学家加一个新的名词后又创新出来的。其实,当我们回顾过去的管理理论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管理学派是管理学家在不同环境下的实践,所有的管理理论无一不是为了提高效率,只是方法有所不同。而方法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管理学家当时所处的环境与考虑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就每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管理理论而言,无一不是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率,为当时的企业和社会获取了更多的效益。就组织而言,在影响管理行为的四个要素中,组织环境、管理客体、管理主体都是随着组织的不同而不同,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导致管理行为的变化,但另一个要素组织目的无论在任何组织中都是相同的,即组织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维护组织所有者的利益的,正是组织目的的不变,在任何组织中,管理目的也是不变的,即追求效率是管理的灵魂,它既是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败的最终标准,它还是管理的手段。管理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率,为了把管理工作搞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必须把一切工作转到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三、简易是管理的科学方法。变易原理和不易原理说明,管理行为随着管理要素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但管理行为无论如何变化,但管理行为的本质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条件,要根据管理要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行为和方式,但无论管理行为和方式如何不同、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行为实质都是追求效率,管理者都应当抓住管理的本质即追求效率不变,这就是简易原理的含义。“简易”意指“简单易行”。掌握简易原理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现代社会管理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追求简易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才能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运用自如。这样,领导者就可从事务堆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对重要事项的管理。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力求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着重从整体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追求事物整体的效率,而不要拘泥于具体的管理方法。用一个成语解释比较贴切,那就是“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在管理中,我们不可能事先设计好静态的管理职能、方法和过程,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管理的目的追求效率不放,随时进行调节和反馈控制,最终是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其实,最卓越的管理应是最简单的管理。对一个卓越的管理者来说,他的管理水平体现在了解最基本的管理原理。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认为管理很简单,卓越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基本的管理观点,他们在处理管理工作时都是按这个基本观点来判断,始终专注于这一点。世界第一流的管理专家都是采用简明的方法。美国股王巴菲特在阐述他的投资原则时说:在我看来,投资的决定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简单、传统、容易”。说它简单,你只要记住下面的法则就够了,那就是:第一条法则:不许失败。第二条法则:永远记住第一条。如果你能将这三种理念植根于你的思想框架中,你就不可能不在股票市场上理性地操作。本•格雷厄姆在《精明投资者》一书的最后一章道出了投资中最重要的四个字:“保证安全”。我认为即使一百年之后,这些理念也是投资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地扩大和加深,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矛盾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组织内部、组织与个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出现各种交织、渗透、转化的复杂关系,管理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化,需要设立越来越多的专门机构来进行协调。人们依靠过去的经验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管理,管理的各种职能内容越来越广泛、组织的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化、管理的方法技术日益复杂,这一切,最后又归结为对管理人员要求的复杂化。因此,许多新的管理职能被人们“创新”出来。管理越来越复杂,如何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把握方向,在变化莫测的竞争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呢?很简单,就是掌握正确的管理原理,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
我读《易经》:谈谈乾坤两卦中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乾坤是整部《易经》的核心,是易经大厦的两根顶梁柱,少了哪一根,它都有坍塌的危险。我读过几本关于易经的著作,对它的理解也越来越深,越来越趋于真实。最开始也以为它是一本专注于算命的占卜书,是算命先生的看家宝典。如今,我早已明白事实并非如此,它的预测功能更多的强调人为,即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积极动作,而非听天由命的消极状态。其中没有绝对的“盖棺定论”式的判词,没有对“旦夕祸福”的绝对宣判和保证。其实占卜的本意是根据得到的信息进行选择,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就基本上明白了易经的真相。下面我们逐爻来看一下其中蕴含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乾:初九,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辨析:乾坤两卦的初九都是讲要从实际出发,认清当前的形势,不可妄动。乾主要强调在不成熟的时候不要轻举妄动,要把功夫花在修炼内功上来,属于“厚积薄发”中的厚积阶段。坤卦主要强调在危机面前,要未雨绸缪。见霜而为履冰甚至破冰做准备。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没有十年寒窗的磨练哪来金榜题名的荣耀呢?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辨析:“一鸣惊人”的捷径或许是权威人士的举荐,当初许劭(东汉末年的人才鉴定专家)给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曹操的崭露头角打通了道路。我们可以从更广义的层面上理解这条内容,就是要广结人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一个篱笆的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无论这张网上的节点多少,结实是最重要的,否则必然适得其反。坤卦主要侧重于灌输做人的道理,正直、讲原则、大度(外圆内方),这对于建立人际关系网也是十分主要的原则,正如孔夫子所言:人无信不立。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坤: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辨析:乾卦主要强调努力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读书、做功课,多来几遍道理就出来了。这就是成功者常说的捷径,关键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坤卦主要强调要找准主心骨,不可随大流,即抓住主要矛盾。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就输在这方面,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往往是两者都悄悄地溜走了。乾: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坤: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辨析:乾坤两卦的这一爻都主要讲蓄藏、隐忍的策略,跃要把握时机,渊要找对地方。这对矛盾一直伴随我们的成长过程,无论大小深浅,人生总免不了浮沉。浮的动机往往过于强烈,沉的智慧则常常不足。而要想达到“括囊”(沉默是金)或是“在渊”的境界则总是剪不断,理还乱。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坤: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辨析:乾卦这一爻属于“厚积薄发”中的薄发阶段,高高在上,至尊无比。这里的大人很有味道,我觉得理解为人民大众更为恰当,人民好比摩天大楼的地基,一旦被腐蚀,一切都将再度归于地平线。王朝的更迭最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希望如今的“在天者”不要忽视真正的“大人”,呜呼哀哉!希望而已。坤卦主要讲谦虚的道理,与上一爻蓄藏的道理是相通的,其实整个坤卦贯穿的精神就是顺,就是谦。满招损,谦得益,下属最好不要抢领导的风头,一旦上了“在天者”的黑名单那就得不偿失了。乾: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辨析:物极必反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每每都会坠入它的循环。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坤: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辨析:乾卦主要强调团队的重要性,群龙无首,往往会导致混乱的状态,但在特定的阶段往往又使得秩序井然。坤卦主要强调善始善终的道理,说到底坚持才是硬道理。以上的见解似乎过于笼统,也有点简单。但是只要老老实实做了,有何必被冗繁的动机束缚呢。自己本科时写过一篇这样的论文,可惜当时是手写的,没保存下来。这篇是之后读书的过程中在博客里写的日志,可能不太切合你的要求,不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不外乎寻天道以明人理,由易经始。
给编辑社写信
一期里面有11—12篇的文章,其中有5篇作为阅读练习
21世纪英文报高三难度可能会比较大,因为它的内容涉及到英语的语法、词汇、句型等,都是比较高级的内容,所以它的难度也会比较大。此外,21世纪英文报的文章也会涉及到国际新闻、社会热点等,这些内容也会增加文章的难度。因此,21世纪英文报高三难度可能会比较大。
Maybe,before my speech,a lot of people don't know in the special day although they clearly know Christmas.In my opinions,having thankful heart is unexpected for most people.What the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s how to pursue selfish interests.They have no time or never to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thankful feelings,a very important feeling of our human beings in the sophisticated world.In fact,"thanks" is an ancient and strange topic.It's ancient for nearly everybody had heard it.And the strange is the reason that we had put too less attention in.It's a big pity the thankful feelings couldn't be the heart source just like the fresh air we crave for!No matter who we are,what we do and where we go,in our minds,there's always a heart of thands to rich our spirits and to clarify our feelings.We should thank the peasants for offering the foods to make us living.We should thank the architectural workers for building the houses to avert the terrible natural surroundings.We should thank the policeman for maintaining the order to keep us safe and happy.What's more,we should also thank the education we have gotten from the school,the love and care from our parents and friends.To be thankful is to be love.It's mutual and originates in the deep heart.Also the thankful feelings are not only a gisture of display but also a self-cultivation.I think,to create a harmornious society isn't only a slogan but should do from having the thankful feelings.Everybody ought to do some real facts to reward the people who should be obliged.More thanks and less indifferences will make our world lively and warm.Only by so could we expect to create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have a brilliant future!Let's welcome it and look forward to it!Thank you!
[作者] 碧虚[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摘要] 2006年12月,东莞图书馆和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编辑的《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一书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李东来、刘锦山主编,李东来、刘锦山、冯玲、崔凤雷、李映常、奚惠娟编著,历时两年精雕细刻、反复修改正式出版。新馆建设,不单是馆舍的建造过程,不仅是馆舍的装修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多地在于规划新的发展战略和做好充足的业务准备,是一个业务建设提升的过程——目标定位的规划和推进、馆藏资源的充实和调整、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建立、服务理念的植入和培养、人员素质的加强和提高等等。[关键词] 《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2006年12月,东莞图书馆和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编辑的《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一书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李东来、刘锦山主编,李东来、刘锦山、冯玲、崔凤雷、李映常、奚惠娟编著,历时两年精雕细刻、反复修改正式出版。“进入新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高潮,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尤其引人注目。而图书馆既是承载着独特使用功能的建筑体,又是知识聚集和文明传承的形象体。这样的文化标志,应当是建筑符号和实际效用的完美结合,是城市文化地域特征和图书馆独有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前言)“新馆建设,不单是馆舍的建造——从立项、设计、招标,到施工、验收、使用的过程,不仅是馆舍的装修——从设备采选、家具采购、二次装修到环境布置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馆建设,更多地在于规划新的发展战略和做好充足的业务准备,是一个业务建设提升的过程——目标定位的规划和推进、馆藏资源的充实和调整、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建立、服务理念的植入和培养、人员素质的加强和提高等等。” (《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前言)本书在编著过程中,深入地贯彻了上述思想,结合东莞图书馆新馆建设实践,读者全面介绍了一个城市中心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历程和全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用性是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本书的出版对于我国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将起到切实有效的帮助,从而提高新馆建设的效率,降低新馆建设成本。为求实现此目的,本书共包含了绪论、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实务、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案例——东莞图书馆、部分城市图书馆新馆介绍以及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参考书目索引(附录)等五部分的内容。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新世纪中国城市图书馆建设的兴起、中国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模式的演变与发展、现代城市图书馆建设理念。第一部分——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实务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包括新馆建设各阶段工作概要、新馆建设的布局、新馆设备、新馆装饰装修、新馆业务准备五个部分。新馆建设各阶段工作概要详细介绍了新馆建设工作的筹备、新馆建设的规划与立项、新馆建设任务书、新馆建设设计、新馆工程监理、新馆建设设备采购、新馆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设备供应单位管理、新馆建设的审核验收、新馆建设档案、新馆建设的用后评估等内容。新馆建设的布局详细介绍了新馆建筑层数、层高、采光通风、室内高度、功能区平面布置与分层高度等总体布局的设计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还介绍了读者活动区、读者休闲区、社区服务区、文献储藏区、特殊读者服务区、基础设备区、员工工作区、疏散撤离区、停车区等新馆功能布局的设计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新馆设备详细介绍了给水排水系统、采暖、空调、通风设备、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话、广播、会议设备、消防、保安、防雷设备、集成、综合布线设备、电梯系统、车场系统等选择、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新馆装饰装修则详细介绍了图书馆装饰装修的原则与要求、图书馆采光、馆舍色彩、馆内绿化、地面装修、家具的选购与配置、不同功能区的装饰装修、新馆导示系统有关装饰装修等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事项。新馆业务准备详细介绍了新馆规划办公室的设立和职能、新馆定位与规划、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建立、馆藏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新馆形象识别系统的导入、新馆搬迁、新馆开馆筹备与开馆典礼等内容。第二部分——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案例——东莞图书馆则以东莞图书馆新馆建设为具体实例,向读者全面介绍了一个城市中心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历程和全貌,详实地提供了该馆新馆建设的有关文件和文献资料。具体包括有:立项、选址、设计招投标、初步设计、装饰装修设计、项目施工与总结、新馆定位与发展目标的确立、新馆功能布局规划与实施、新馆家具采购与布局规划、图书馆专用设备采选、新馆运作管理模式的建立、新馆服务模式的建立、馆藏资源建设、新馆环境的美化、新馆视觉识别系统的导入、新馆搬迁、新馆开馆等方面的文字、图纸、照片、数据文献资料等等。第三部——分部分城市图书馆新馆介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了首都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武汉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天津市泰达图书馆、四川省广安市图书馆等单位新馆的概况、楼层布局情况等,使读者可以感性地、概括地领略这些城市图书馆新馆的风貌。附录部分是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参考书目索引,收录了与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相关的图书馆办馆理念、管理模式、技术变革、建筑理念、建筑规范等方面的书目。籍此索引,读者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现代图书馆建设理念、图书馆建筑发展状况及趋势、建筑科学三个方面的知识,进而更好地开展新馆建设工作。该书的对象自然是关心、参与、主持城市图书馆建设的图书馆同仁朋友们,通过该书,我们可以对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实务、新馆建设可能会涉及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特别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帮助或参考,使得我们明了新馆建设如何立项、如何编制任务书、如何编制预算、如何开展招标工作、建筑施工如何进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等等。该书比较全面地将新馆建设涉及到的问题反映出来,但在深度上做了适当的控制,因为我们不是设计家、建筑工程师、财会人员、消防专家等等,但又确实需要了解与上述领域相关的某些知识。
党委书记谷志科 谷志科,男,汉族,1951年10月出生,河北临西县人,1970年7月参加工作,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80年起先后在邢台地委宣传部、研究室、办公室工作,历任副科长、科长、副主任,1990年9月任平乡县人民政府县长,1992年9月任平乡县委书记,1996年10月任邢师高专党委书记,2003年9月任邢台学院党委书记。研究生学历,教授职称。 中共邢台市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第五届、第六届党代会代表。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会员、邢台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国前沿思维研究会理事,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理事。长期以来,注意理论学习,结合工作实践,潜心理论研究,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特别是在党建和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320多篇,其中有23篇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奖,2篇获国际优秀论文奖。《试论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1999年获河北省“建国50周年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一等奖:《论新时期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被评为河北省纪念刘少奇同志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被中国发展西部经济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评为一等奖;《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稳定与农业产业化》2001年5月被21世纪杂志社评为优秀奖。出版著作多部。《中国农业地租理论初探》,1998年4月专利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炳瑛称该书是“第一部专题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土地地租问题的学术专著”,“填补了社会主义地租理论空白”;《农村市场经济论纲》,1998年10月专利文献出版社出版;《面对挑战的中国粮食问题》,1998年6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参编的《知识经济读本》被定为全国公务员培训教材;主编的《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2000年3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1999年被评为邢台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2000年被邢台市委命名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被邢台市直工委命名为为党旗增辉的共产党员,2002年被邢台市委命名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被邢台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拔尖人才,被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党课教员,被2l世纪中国城市发展论坛组织委员会授予“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功勋奖章”,被世界科技精英编委会授予“科技精英”,被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华教育成功人士”称号。他的事迹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
《21世纪英文报》邮发代号:1-193每期订价为5元,全年订价为30元 每月1日出刊 订阅价:7.00元/本 全年84.00元 国内发行代号:82-611 订阅热线:-3311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分行 燕莎支行 银行帐号:144175-06 户名:《21世纪》杂志社 订阅部E-mail: 《21世纪英文报》邮发代号:1-193。《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邮发代号:初一 1-343、初二 1-344、初三 1-345、高一 1-346、高二 1-347、高三 1-348《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小学)邮发代号:1-349《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邮发代号1-332
试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涉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出发,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据此,文章进一步归纳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常见症状及其特点,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因素,以期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症状 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现状 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情况看,虽然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较高;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生活有满足感,对美好的未来有向往;有较健全的意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自我调节。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近年来一系列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主要有三个特点。 1.心理不健康者比例较大。近年以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同研究框架下的、大量的统计数据无一不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一项针对浙江四所高校的统计分析认为,大学生中“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基本掌握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45.13%,而47.51%的大学生只是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所了解。80.38%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基本健康,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一般的学生达到60.24%。”而另一项关于湖北某高校学生的研究发现,统计样本1300余人中“阳性症状检出率为58.46%,中度以上可能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94%,排在前3位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 2.心理不健康者比例不仅较高,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天津市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8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主要是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同时期国家教委对12.6万大学生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发病率高达20.23%。进入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在大学生中又增加了。1992年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八所院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高达31.13%;1994年成都地区高等学校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者占34.4%。此外,由于恋爱、学业、人际关系原因自杀的学生也年年增加。正如前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日趋多元化发展,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式的清静之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面临更大的挑战。 3.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原因也较复杂。宏观地讲,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习、就业、恋爱、社交等几个方面。事实上,这种影响机制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许多。研究表明,“在敌对性、恐怖与偏执上,女性比男性更为突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优于非独生子女”,“非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状况优于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统计,求询者的大学生中以神经症性障碍占大多数,高达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14.5%,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占12.1%。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症状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及调查访谈可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 1.神经症。神经症也叫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有五种。(1)焦虑症。焦虑症是人体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具体来说,个体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而紧张不安,由此产生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成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强烈的焦虑反应,长此下去,极有可能形成焦虑性格。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来自内心,通常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自我焦虑与考试焦虑两个方面: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考试焦虑——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同学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都较为突出,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以及面对暂时的成绩排名落后的现象,部分同学无法适应,无端担心考试失败,进而产生考试焦虑情绪,不能自我调节。(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个体因过度忧愁和伤感引起的情绪体验,它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表现麻木或冷漠。这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反应。当个体对战胜挫折自感无能为力而失去信心和勇气时,对未来充满悲观的期望,就对追求目标失去兴趣,而表现出冷漠、麻木状态。(3)强迫症。强迫症是青年期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病人清楚地认识到,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纠缠不清的观念或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4)恐怖症。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难以理解。患者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实际,但不能自我控制。恐怖症有以下几种表现: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等。(5)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多发心理性疾病,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神经精神活动能力减弱。
形势的含义和分类、形势的基本特征;分析形势的基本原则;判断形势的标准;认识形势的基本方法。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是要知道如何去爱国,爱国不是要我们在发生中日矛盾时举着旗帜到处游行,到处砸人家的丰田汽车;爱国也不是一大帮大学生在新浪网上叫嚣着要爱国,却发现自己的英语四级还没有过;爱国更不是学校早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操场上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来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之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这些时代的接班人来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课程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
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 大学生就业,几乎是每年此时的热门话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或者只有网络那句老话“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才能描述这种情况。而事实上,除了727万这个规模之外,今年的毕业生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连续几年饱和的市场以及往届“剩”下的师兄师姐们。
所以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该机构认定的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下降7.3%。这意味着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与去年相比还会加剧。
上述报告显示,100家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面向大学本科以上应届生的招聘职位主要为技术(产品)研发和销售。这100家企业是该机构从中国30万家活跃雇主中评选出的,这些企业平均拥有雇员18700名。因此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有关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这是由于多数行业在2010至2012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规模较大,加上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诸如IT、机械和汽车等行业的招聘遇冷。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2013年大学实习生的招聘高过2012年17.2%,显示出企业仍有旺盛的人才需求。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新劳动法对企业用工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有的企业贪图“降低成本”,故意使用实习生,成本低廉而且不用支付“三险一金”等,实习到期,再换一批。
据报道,2月中旬结束的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与往年的节节攀升不同,报名人数大幅下降。2014年浙江省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注册报名人数为27.34万人。比去年36.34万人直降9万。招录人数比去年小幅减少。不过今年浙江省首次放开了考生的户籍和生源限制,允许外省籍全日制普通高校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这部分考生有一万多人。
无独有偶,江苏招录公务员报名首日也遇冷,据了解,第一天全省仅18550人报名,725人缴费成功。提交报名人数比去年首日减了约一半,缴费成功人数更是不到去年的四成,出现如此大的落差,近年来还是首次。 那是不是近来公务员频频诉苦令考公务员热降温呢?
2012年底以来中央连下禁令,整顿风气,“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等,这些旨在重塑公务员形象的规定确实带来变化。各地甚至国家部委的公务员“吐槽”工资低、升职难等帖子成为网络热点。这些公务员根据切身经历所写的帖子使众多找工作的大学生对公务员这个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虽然现在说公务员考试降温证据还不是非常充分,至少2014就业市场的这些苗头改变了以往一边倒地热捧公务员的状况。2013年11月,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在北京曾评论中国大学生挤着考公务员的现象,他说,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浪费。 他希望看到聪明的年轻人对妈妈说:妈,我去西部、去南部、去北部开公司去了。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乎千家万户。今年以来,作为推进创业就业工程的重要内容,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颇高的政策措施,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从中受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并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措施,有“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
“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以及“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自治区党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也提出,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
好政策的出台,贵在落实。而我们也要相信政府,能够积极地落实好这些惠广大大学毕业生的好政策。
就业是关系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政府能充分认识到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分析研判,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增加就业的良性互动、促进就业政策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度、创新扶持创业的体制机制,就能做好就业这一民生之本的工作。
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现在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积极实施大学生科研活动训练计划,全国每年都办“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这为我们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能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实用器材的性能与使用技巧,使其科学思维得到系统的训练; 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艰辛与汗水,也有许多成功的喜悦,经过实践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坚定人的信心,激发为科技献身和不断提高技能的热情。
认真做好毕业实践实习 毕业实践环节包括去实习单位搜索资料 调查研究和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等环节,是大学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并且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一次总检验和总体训练。一方面可以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工作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精神得到加强。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组成分,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它具有凝聚作用、引导作用和作用,它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和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 并完善自己。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做活动的组织者,又可以做活动的参与者,这些对提高我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与人的沟通合作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校园内的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许多同学根据自己的爱 好与特长,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积极组建各类学生社团,它对我们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我们在修完专业的全部课程并获得规定学分的同时,还可以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和检验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和专业技能考试(如各种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报关员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英语考试、工程造价员、测量员和料实验员等),考证已经成为提高我们大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新途径。
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一直是一个社会话题,随着近十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大学生群体的急剧增大,大学生中思想道德、知识水平、就业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凸显,社会上对大学生是否真正具备高等人才的优秀素质有了很深的担忧。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上的精英群体,是否禁得起当代社会竞争的惊涛骇浪,是否担得起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任务?
对于现今大学生素质方面的问题,有很多是普遍一直存在的,或者是大家都知道并且看法比较统一的,比如大学生空有理论实际经验不足,重视文化知识培养忽视思想品德修养,诚信,伦理,善恶观念缺失等等。这些都是问题,很严重的问题,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但在这里我想主要谈一谈近几年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
说到大学生就业,可能大多数人都会立马反应出一个字——难!确实难 ,大部分都难,只有很少一部分对得到的工作满意的。而究竟难在哪?我想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知识技能不过关。大学生经历了炼狱般的高考,一到大学大部人分就放松了,吃喝玩乐都是常事,甚至名牌大学也不例外,或者参加太多社团活动,或者谈恋爱,或者男生打游戏,女生逛商场,学习远不如高中时用功。大学课程也是得过且过,勿论精通了,四年本科学到的只是其实并不多。(这也是现在有很多企业招聘宁愿要职业技校的学生也不要本科学生的原因,有很多本科生甚至为此把简历
改成了大专毕业)这样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无论专业知识还是职业技能都是不过关的,用人单位当然不敢要。
第二,是工作经验的不足。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似乎也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尽管现在大学都有实习学分要求,也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但学生很多都是阳奉阴违,做做表面工作就混过去了,没有多大实际改观。我所接触的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曾在实习报告上做过假,虽不是说所有人都如此,但起码可以说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培训机会(有些是人的),但大多数公司没有那么“好心”,也没那个“耐心”,而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生往往成为这中间的淘汰者。
第三,对自身定位不明确。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所以仔细说一说。
定位不明确,比较普遍的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很多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大多有些心高气傲,对未来也是理想地充满信心。他们往往给自己定下了过高的目标,而在应聘过程中又往往不能如愿,“高不成低不就”正是如今重点高校大学毕业生所呈现的突出问题。
另一种是瞎跟风。每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些比较热门的职业,比如80年代搞外贸,90年代下海经商,00年生产钢筋水泥,05、06年炒房炒股搞金融,07、08年投资、报考公务员,09年„„受自然利益驱使,投身热门行业本无可厚非。但很多大学生却是盲目“从热”,没有考虑这个行业,这个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或者受家庭影响,或者
受他人误导,又或者自己不堪利益、虚名的诱惑,总之他们很多人选择了也许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失去了原本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的机会。很多大学生看人家出国了,好,我也出国;看人家考公务员了待遇好,好,我也去考;考研,进外企,也都存在着这种跟风现象。对国家来说,拿出大量财力、物力来培养大学生,而现在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没有得到其应有的、最充分的发挥,没有在国家缺少人才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不说这是国家的一种损失,而且是巨大的人才损失。
根据上述所谈到的问题,如何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的任务就摆到了眼前。解决这一问题,这需要国家,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来作用。
对于国家来说,应首先做好宏观调控,完善各项就业机制,尤其是制定出一些合理的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的政策措施,从大局上做好大学生就业导向工作。
对于各高校来说要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正确定位,发挥个人特长。同时,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并对将来情势加以分析,让学生通过咨询和指导,对就业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有利于自身定位和个人长远发展。
老师您好,我选择的题目是: 我个人认为,生活在当今社会主要技能包括:1、学习和创新的技能。这要求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具有创新精神和革新能力。2、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这要求我们要正确地获取和判断各种信息,了解媒体传达信息的方式、工具等特点。合理使用数码技术、通讯工具和网络。3、生活和职业技能。这要求我们能适应不同的角色和职责,进行有效的工作。 我们之所以要关注21世纪技能,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尤其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来适应这个社会,能立足于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的社会责任十分重大,掌握好一定的技能,才能充分体现我们的职业特点,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还请老师和各位同仁多加指教。
研究现状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对开题报告的层次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也是英语论文“文献综述”的基础。
撰写研究现状之前,需要查阅与论文选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以便了解国内外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比如:目前已经有了哪些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如何实施的;它们的研究方向和深度;取得了什么成果;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等等。
对选题相关文献的认真查阅不但可以让我们避免进行无效重复的研究工作,而且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角。通过较全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就可以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或漏洞,甚至可以启迪新的研究思维和角度,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目的和切入点。
写论文研究现状注意事项
研究现状内容长度一般是在1000字左右。并要附上有权威性和时效性的参考文献目录。在写研究现状时,不能单纯列举,应避免繁琐和不得要领。
另外也应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要先从大处着手,然后逐步归拢,最后集中到本选题的研究问题上。要对所搜集到的研究文献进行的归纳和整合,客观地阐述研究背景,然后对巳有研究的不足进行主观评论。
必须指出国内外文献就相关论题已经提出的观点、解决方法和阶段性成果,阐述这些研究的广度、深度和不足,从而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确定本选题研究的平台,并指出本选题的研究预期将有哪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