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人文主义的论文范文

人文主义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人文主义的论文范文

我国新闻传播缺失人文关怀摘要: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现实表明我国当代传媒对受众的确有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但客观地讲,传媒对受众现有的人文关怀与受众所需的人文关怀相比是相当微薄的,尽管它已经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大众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当代传播中对人文关怀的表达可以说既不充分又不深刻。主要原因在于传媒自我定位存在一个悖论,在理论上自知是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但在实践上却徘徊于颐指气使的钦差大臣和亦步亦趋、满脸堆笑的服务生之间,实际上这个悖论产生的根源是传媒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由此造成新闻理念的偏颇和肤浅。然而只有当传媒以真正的人文关怀即科学而理性的人文关怀为复归和基点时,才会正确地自我定位,才会具有最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也才能最成功地完成引导和监督的责任。我国传媒在注入人文关怀、“突现人”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在市场利益的趋势下,在传播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极尽渲染之能事,强烈刺激人的感官,这种“不得不为了金钱而进行的精神活动,会使人感受到对完整的人的本质的否定。”这种传播是将受众仅仅看作自然的人、本能的人,对大众缺乏情感的疏导和理性的提升,显然这是对人的简单理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是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原则的。从这个角度讲,当代传播对作为受众的“人”缺乏深刻的哲学把握。马克思曾就人的概念论述过:“‘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那种社会形式中的人,……那么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人的一定性质,即它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因为在这里,生产,即他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已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性质。”简言之,人的本质规定性包括自然性和社会性,有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更重要的在于其社会性,作为社会活生生的人,必然会有理性和情感的矛盾,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的矛盾,个人与其他社会人及与周围环境的矛盾,他们是种种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当代传媒要全面的看待人,要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实现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理性和非理性的全面尊重,真实客观地把外部世界呈现给受众,倡导回归人类真善美,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社会观念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互助。当前媒体在对人的关怀中做得更多的是同情人、关爱人,但往往在这种所谓善意的关怀中随意侵犯他人隐私,忽视新闻人物和受众心理,对受众造成实质上的伤害。这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与真正的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的表达,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不仅仅是眼泪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这些美德,而这正是人文关怀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这样一些道德价值的存在正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之必要。有一种叫作“新闻本位”的新闻观。执行这种观念的人,把事实、传播者、接受者、传播通道、新闻信息等看成新闻传播中的各个环节,而以新闻信息为本体。于是,新闻传播者在选择新闻的时候只是以事件是否具有所谓的“新闻价值”,即是否具有非常性和猎奇性、能否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否引起轰动效应作为标准,甚至一味地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最终导致媒体品味的下降,也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诚然,新闻追求新奇,渴望引起轰动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在这种新闻理念的指导下,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往往被忽略了,人们的眼睛只盯着事态的发展而无视扮演主体角色的人的感受。阅读(收看、收听)新闻的人们也只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旁观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信奉一条原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夸张的说法无外乎是想强调新闻事件的新奇性。据说真有国外媒体曾报道过人咬狗的事件,且不说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单从事件本身来看,这则报道对当事人来说有何意义呢,难道从中他(她)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而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吗?相反,也许当事人从此会被别人当成疯子来对待!另外,这对广大的受众来说又有何意义呢?!难道他们因为获得了奇闻怪谈而感到真正的欢乐?或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或真谛?多半的可能性是长此以往受众的欣赏趣味会下降许多。我国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 人文关怀的泛化和简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文化界、思想界开展人文精神大讨论以来,“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这些术语纷纷涌现,从社会精英阶层“下凡”到人间,几乎妇孺皆知。新世纪伊始,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后,“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泛滥开来,形成了“言必称关怀”的奇怪局面。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被严重地泛化了。例如,对有些属于权力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也大加颂扬,便是人文关怀泛化的一种表现。据《北京晨报》2005年1月6日报道,日前,河南省许昌市国税局原局长姜国仕被法院以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2年,姜国仕当庭对检察院表示感谢,因为在查案中,许昌市检察院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司法诚信。那么检察院是怎么做到“人文关怀”的呢?报道说,“在查案中,考虑到姜国仕年纪较大,有关节炎和高血压,检察院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较好的号房;天气凉了,检察官及时给姜国仕送去被褥、衣服。在搜查姜国仕家时,检察官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一位叫“气横西北谁人剑”的网民疑惑不解,在论坛上问道:“难道这不是检察院应该做的吗?如果不讲‘人文关怀’,在工作中就应当让一个上年纪的嫌疑人(不管他是贪污还是伤人)住‘较坏的’号房?就应该让他在天凉时无衣无被吗?就不去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如果把这样的工作也叫做‘人文关怀’的话,那么公安局不打骂嫌疑人、监狱不虐待犯人、乡干部征税不抓人,不也可以叫作‘人文关怀’吗?自从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后,‘人文关怀’就迅速成为一个流行词。以前,每听到这个词,总让人感到一些温暖,可是现在随着它的被滥用,我们只感到乏味。”(新华网2005年1月6日)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没有关怀的生存环境了,现在有人“大发慈悲”施舍了一点“关怀”,我们反而受宠若惊,感叹社会确实进步了。若仅仅是普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倒也情有可缘,而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媒体却也在歌颂这些“宝贵的人文关怀精神”,难免让人觉得悲哀。(二) 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这样一来,很大一部分消费不起,或者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的弱势群体便被媒体遗忘了。这种情况首先表现在媒体留给社会弱势版面和频道太少,报道力度偏小。比如,对进城农民工的报道就很少,我们只能看到零星的、琐碎的报道,而且大部分报道范围也只停留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对农民工整体生存情况没有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报道的层面很浅。对下岗职工和新失业群体也是如此。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很多(应该说是大部分)记者报道政府关怀困难群众的时候往往是跟在各级领导人送温暖的队伍后面,报道的重点不是弱势群体的困难,而是领导的关怀,处处突出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的形象,弱势群体的困难只是突出这一形象的辅助物。这种摆拍的矫揉造作的镜头、照片我们看见的还少吗?这是真正的关怀吗?我们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见,我们媒体还没有真正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放在重要的地位,这很显然是违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神圣职责的。另外,近年来媒体对社会黑暗面的报道很青睐,纷纷采取暗访、卧底的方式对社会底层的黑暗面大加揭露,执法队伍到哪儿我们的新闻记者就跟到哪儿。关于黑心棉、黑香肠、地下性工作者的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对乞丐、流浪人员有损城市形象也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而没有深入探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难道仅仅是因为弱势群体贪财、无耻、没教养吗?最后,新闻报道的内容本身往往也漠视弱势群体。南京一家电视台的社会新闻栏目《服务到家》曾报道过一位农村老大爷身患怪病,需要不停地走,否则一停下来就会呼吸加重,甚至晕倒,连打吊针吃饭都要在行走中由家人帮忙才能完成。多方求医也无法治愈。节目报道这则新闻的时候不是从为这位老人想方设法治病的角度展开,而是以猎奇的眼光、调侃的语气报道新闻,新闻中所使用的背景音乐竟然是一首摇滚歌曲,并且将病人边行走边吃饭的镜头用快放式播放,似乎是记者编导们觉得那种样子很滑稽好笑。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再请看另外一家地方电视台的一则名为《市区开展清除整治算命、测字人员行动》的新闻:警车开到一栋大楼前停下,执法人员下车,走到楼前的一个算命摊,拉起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头吓得瘫坐在地上,苦苦哀求,而执法人员“义无反顾”地架起老头拖向十几米外的警车。其他执法者当场没收算命、测字工具,并焚毁。而这个身体瘦弱的老头嘴里一直在哀求:“我改,我改,放过我。”从这则电视新闻来看,很明显,电视台是站在执法人员一边的,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这当然有道理。但是,我们的记者有没有想过,老者那么大的年龄为什么不在家安享天伦之乐,却做出这等有伤风化的事情;老者的工具被焚烧后,他该如何生活下去;除这个老者外,其他从事迷信活动的人的情况又怎样;为什么现在文明社会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愚昧迷信活动。问题太多了,可有几家媒体认真思考过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没有就此深入采访调查下去,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人太普通了,没有新闻“价值”。而这样的想法本身不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吗?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往往过多地强调个人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而无视个体生存发展的合法权利。(三) 对隐私报道不慎重通常情况下,隐私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1我国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涉及公众人物和未成年的隐私。前者,比如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曾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破口大骂某娱乐媒体,原因是这家媒体公开刊登他家详细地址,以致他家屡遭陌生人上门骚扰,干扰了其正常生活。冯氏声称要诉诸法律手段加以解决。这是媒体侵犯“名人”隐私的典型事例。更严重的,有些媒体对去世的公众人物也不放过,对他们的死以及生前的情况捕风捉影、妄加猜测,不顾死者家属的痛苦,对其生前的私密信息恶意挖掘、大肆炒作。对歌星高枫之死的报道就是典型一例。这不仅是对死者及其亲人的不尊重,从根本上说也反映了社会对人的不尊重。另外,媒体对未成年的隐私保护也做得不够。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正确的做法是未经当事人同意,新闻不得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出生地、家庭住址以及一切可能推算出其真实身份的信息。还要注意不得暗含受指控的人与少年儿童本人关系的内容。例如,2003年1月20号,某报以《14岁少女身染五种性病》为题,报道一名尚未满14岁的女孩外出打工误入淫窟而身染五种性病的事件。报道中虽然使用化名,对图片也做了相应处理,但不经意间流露了一些相关信息,如事件发生地点、时间等,同样能让某些“有心人”比较容易地推断出当事人的真实身份。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我们的媒体一定更要慎之又慎,不能对他们造成再次伤害。2其实尊重公民的隐私权是新闻媒体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当,那就更不要奢谈什么人文关怀了。(四) 灾难报道缺乏人性化关怀当前我国媒体对突发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隐情不报,认为灾难性事件容易给受众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报道会造成社会恐慌,等事件过去以后再报或者干脆不报。二是报道不及时、不充分,对一些重大事件迟报、缓报、简报,难以满足受众对事态发展的关切。媒体往往把灾情简单地表现为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经济损失这些没有生命力的数字,这说明缺乏对生命的真正敬畏。三是过于注重从政府立场说话,灾难发生后不是把镜头对准正在忍受苦难的群众,而是大力渲染党和政府怎样关心受灾群众,社会各方怎样慷慨解囊,高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赞歌,把灾难的起因、发展、损失、灾情严重程度、灾民的情况却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四是采访报道方式不当,不顾受灾群众的感受,缺少对人的精神和感情的关怀。例如,“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情景被拍摄下来,被很多媒体所采用。照片显示,当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时候,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虽然记录的是实情,但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遇难者亲人看到欢呼的场面后会怎么想。还有的记者采访遇难人家属的时候,伸过话筒就问:谈谈您失去亲人的心情好吗?灾难新闻报道出现人文关怀缺失与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现实利益的驱策,也有传统传播理念对人文关怀的漠视,还有缺乏理性约束,有的是技术上的失误,但归根到底还是传播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比如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和人文精神无关,但是知情权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的人的基本权力之一,因为信息是最重要资源,如果受众不能及时充分地获知应该获知的、与自身、他人、社会有关的重要信息,实在是媒体的重大失职。不夸张地说,满足受众知情权是新闻媒体首要的、最大的人文关怀。做不到这一点,其他再多的关怀都是多余。(五) 对女性的不尊重关于女性的新闻报道问题更多也更突出。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女性的报道数量很少,说明对女性的关怀不够重视。《人民日报》2000年3月要闻版涉及女性的报道仅占4.5%,而涉及女性问题的就更少。其次,对女性的形象定位有歧视。据2002年12月28日金羊网报道:华坤女性调查中心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被调查女性认为“对女性的宣传报道娱乐性、生活性居多,而事业性少”,“女性处于弱者地位的题材多,强者形象少”,“有关妇女的新闻报道很难摆在国内重大媒体的显要位置”,而且“女性作为配角的题材多,作为主角的题材少”。第三,宣扬落后的贞操观。贞操观是男权社会所产生的帮助男性从肉体到灵魂上占有女性的精神枷锁。如今,这种落后的封建的贞操观仍然有市场。1997年,四川姑娘唐胜利因为不愿做三陪小姐而跳楼受伤致残。媒体抓住这个事件争相报道。但是有些文章不是强调她维护人权与尊严的可贵精神,而是她“宁死不做三陪女的刚烈行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说什么她“用献血维护自己的清白”。这些错误的思想导向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一时间,各地不断出现类似“唐胜利”的事件,很多妙龄少女落下残疾。媒体的责任太大了。第四,存在污辱女性的报道。其中最典型的言论莫过于什么“女祸论”。这原本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把朝廷腐败、民风败坏的责任推卸到女性头上的反动历史观。然而这种愚昧可笑的观念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着实可悲。比如,很多媒体把政府官员腐败的原因归结到官员家属身上,报道为党组织一把手的妻子办学习班以培养“廉内助”的新闻。《大河报》还用了一个言词粗俗的标题:好女人是所学校,好干部老婆熏陶。甚至有的女性刊物都说:“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如何、廉政形象好不好,与其配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如果枕头风常吹,领导干部势必先替个人或小家庭打算,假公济私,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多么荒唐的言论!3新闻媒体一般主要以事件本身是否具有传统的新闻价值来选择所要报道的新闻,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人反而被放到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地位。很显然,这违背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也不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总之,新闻不能只见事不见人。注释:1张宝新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972张菊样 :《传媒应重视人文关怀——对当前某些新闻报道的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3马守敏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新闻记者》2000年 第6期

20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刚从思想禁锢的时代挣脱出来,对西方文化和文学充满了渴望、好奇,也不管是西方现代的还是古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大胆、真诚的爱情,以及他们对封建婚姻的坚决反抗和以死相拼,曾激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青年学子的心。今天重读,依然为罗、朱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特别是他们身上那种永不熄灭的人文主义精神,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和憾动。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描写爱情生活的多如牛毛,譬如《牡丹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讲,各有千秋,《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不见得高出多少,但这部作品中所充溢着的那种人文主义精神却是许多作品所匮乏或没有的,这就显示了这部作品的思想高度。 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应当努力去实践和追求的,因此它是永恒的。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等于精神文明的相应提升;相反,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正在大面积地侵蚀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罗密欧和朱丽叶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执著追求,更显示了他们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价值,这正是剧本激动人心的地方。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他的作品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作了最有力的舆论准备。他的创作从思想和艺术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了写了大约十部喜剧,一部悲剧。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实,而是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同时,批叛门阀观念、封建道德和封建压迫的种种表现,也揭示资本主义所暴露的一些丑恶。这一类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观喜》等。1595年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惟一一部悲剧,但在思想内涵上则和这一时期的喜剧完全一致。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悲惨地死去了,但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纯洁而美丽,他们的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压迫和偏见,显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蓬勃生命和最终胜利。 人文主义精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的“灵魂”,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文艺复 兴”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重新得到发掘和重视,因而得名。最初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在14、15世纪,由于城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帜,提出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极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等人在地理方面的新发现,伽利略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发明创造等,粉碎了陈旧的宗教观念,促进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新认识。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建立了民族的统一语言。这一时期,欧洲的文学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如但丁的诗歌、薄伽丘的小说、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蒙田的散文、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人文主义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莎士比亚是如火如荼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位巨匠,他高昂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戏剧创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强烈地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和理想观。这个剧本之所以有那么长久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中灌注着饱满的人文主义精神。 《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抒情的人物语言,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出生在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他们在偶然的相会中一见倾心,却根本不可能结合。他们求助于劳伦斯神父,神父同情和理解他们,秘密给他们举行了婚礼。但封建家长凯普莱特却要把女儿朱丽叶许配给少年贵族帕里斯,并强令马上成婚。朱丽叶再一次求助于劳伦斯,神父赠以安眠药让她假死过去,以躲过这场劫难。罗密欧则因在格斗中杀死了凯普莱特夫人的内侄提伯尔特而受到了放逐曼多亚的惩罚。罗密欧得到妻子的“死讯”,悲痛万分,抱了以死殉情的决心连夜返回维洛那,在朱丽叶的身边服毒自杀。从昏迷中醒来的朱丽叶见丈夫已死,也饮毒、自刎死去。罗、朱的悲惨结局使双方的家长看到了世仇的惨重代价,在亲王的主持下言归于好。从这个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位封建家长,代表了陈腐没落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他们心胸狭窄、武断专横,无视青年人的自由和爱情,酿成了家族之间的仇恨和冲突,给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动乱,又自食其果失掉了自己的儿女。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代表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同封建思想和传统作着勇敢、机智的斗争,尽管斗争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但换来的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和弘扬,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的是莎士比亚那澎湃的激情、高昂的斗志和崇高的理想。 当然,在这部剧作中,人文精神体现得最集中、最强烈的还是两位年轻的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人物,是作家寄托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形象。 罗密欧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却没有继承封建传统和思想,而是顺应时代发展,背叛了封建家庭,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真诚、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颗博爱之心;他追求一种自主、自由、美好的爱情生活,哪怕是“错爱”了仇人的女儿,也毫不退缩;他没有门户之见,爱上了朱丽叶,就把凯普莱特的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怨;他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和爱人,他甘愿被放逐他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仇人所杀,他的爱情面临“风险”的时候,他拔刀相助杀了仇人,却使自己的爱情遭遇了一场“灾难”,显示了他的高尚品格。正是在家族矛盾、爱情磨难和朋友情谊等一系列故事发展中,他那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和风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朱丽叶只是一个14岁的贵族小姐,但她勇敢、坚强、智慧,她冲破大家族的重重束缚,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并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情人;她深知罗密欧被放逐“回归”无望,却绝不愿与少年贵族帕里斯再结姻缘;她几次用智谋过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服下安眠药,都是为了实现她的美好爱情;她把爱情看得和生命同等重要,罗密欧一死,她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恋情,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种纯洁、高尚、悲壮的爱情,使无数世俗的爱情显得黯然失色。 欧洲14—16世纪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天看来,它自然有许多时代局限性。但它以人为“主体”,要求尊重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思想核心,并没有过时。在时下“人文精神”大面积失落的背景下,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依然有我们需要汲取的精神营养

初三优秀800字 议论文 范文 篇一:谈傲气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被自己的傲气所蒙蔽导致失败。因此,傲气在生活中是不可取的。

傲气是对自己的过度肯定。诸葛亮自恃才华横溢,将军中大小事务揽于己身,让有才能的人没有机会施展。这与蜀汉的灭亡未尝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袁绍率领七十万大军讨伐曹操,自认为万无一失。却因他生性多疑,优柔寡断。不听底下贤才、用人不当导致这次官渡之战的失利。最终溃不成军。西楚霸王项羽认为自己的军队兵强马壮,刘邦没有机会与他争锋。错失了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放任他发展。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这些枭雄无不才华过人,却都因对自己的过度肯定导致失败。

傲气是对形势的错误分析。过去国民党组织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用当时还较弱的红军正面迎敌,最终失利,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南宋时期,金入侵宋朝。当时的皇帝昏庸无能,想要和蒙古国一起灭掉金朝。金哀宗向宋理宗提议联手抗蒙,向理宗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宋理宗并没有理会,反而认为灭掉金朝自己就会安全。在灭掉金朝之后,蒙古国反而南下攻打宋朝。最终,汉人千百年来的基业毁于一旦。他们又何尝不是因自己的傲气蒙蔽了双眼而错误的分析形势。

傲气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在井底之蛙这个 故事 中,青蛙认为自己的水井是最好的。当海龟说出大海时,自己因从未见过大海而不屑一顾。反而无知的认为大海远没有水井大,此等愚昧无知,让人心生感慨。古时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那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当途经一个叫做夜郎国的小国时却遭到了嘲笑。因为他们认为汉朝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一个个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物又怎不是因为自己的傲气才变得愚昧无知。

古往今来,这些心怀傲气的人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味自傲的后果。少一分自傲,才能认清自己。少一分自傲,才能看清形势。少一分自傲,才能真正摆脱愚昧。

初三优秀 800字 议论文范文篇二: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 文化 的真谛。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却激跃出前所未有的夺目火光。儒、道、法……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争辩中借鉴,它们是乱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造就了诸子百家的璀璨辉煌。

人们时常感到生不逢时,期望回到或飞越到某个时空的过去或未来,但不曾想,每个时代自由它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机缘巧合,从而衍生了不可复制描摹的独特,春秋战国如此,中国近代亦如此。

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与高远目光,造就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的无比震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话文小说如《阿Q正传》等新式文学作品,让人震耳发聩,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涣散的斗争意志,我们亦会赞扬这个时代,钦佩这些爱国者,或者向往这血与泪交融而出的文化结晶。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上演着它们唯一的独有的历史,各有千秋。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宁静浩瀚的大海,孕育着古希腊的绚烂文明。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话,闪耀的哲学之光……无不让人心往神驰,愿可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谐中,但也有人愿活在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

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为反封建求民主,从古希腊文学典籍中汲取精华。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愿回到古希腊那民主的年代,却更愿活在当下,肩负我的责任,将人文主义延展于今。”的确,各个时期的文明成就各有千秋,我们只能选择喜欢或倾向于哪个,却不能脱离我们的时代,但文化责任感却让人甘愿在这时代开辟人类精神新天地。

古往今来,是时代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或是人与文化创造了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我们因自己的喜好向往生于某一时期,却因活在当下而一味埋怨,这终使这一时代的光芒黯淡。与其一味地活在幻想中,不如尽自己所能让自己的时代大放异彩。

周国平曾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每个人孤独的路便组成了人类这一时代的精神家园。”每个人的向往不同,一如历史学家汤因比钟情一世纪的新疆,居里夫人外甥女涵娜独爱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却愿生在未来世纪……人们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若将向往化为创造时代文化辉煌的动力,这个时代亦有一番美丽的天地。

初三优秀 800字 议论文范文篇三:法制 教育 片 观后感

很久很久以前,听到一个关于少年犯的故事,非常悲惨。曾以为那只是故事,离我很远很远。今天,在校领导的组织安排下,我们全校师生观看了法制教育片,才知道,故事里的事,离我们很近很近……

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不是一个漂渺的概念。它如此真实,无处不在,触手可及!财产纠纷,故意伤害,过失杀人,侵权,遭遇假货维权……

法制教育片里的少年,也曾是祖国的花朵,也将是祖国未来的栋梁。然而,有些花儿枯了,有些栋梁朽了。为什么,为什么?说来让人扼腕长叹!那些拥有大好前程的少年,有的只是一语不合,便抄起刀子,举起拳头,狠狠地挥向朋友,同窗。其实,他们之间,并没有不共戴天之仇。仅仅因为话不投机,便闯下大祸,失去自己大好前程,真不值啊!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前一段时间闹得网上网下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事件。药家鑫要是懂一点 法律知识 ,以他的智商,是很容易在赔钱和偿命之间作出选择的。可惜,他枉为大学生,居然一点法律都不懂,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做的,就是把握好今生今世,不去浪费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没有理由伤害它!如果我们做了错事,失去了自由,甚至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那么,我们的父母,将是天底下最最伤心的人!我从网络上看到,药家鑫的妈妈已经患上了抑郁症,生不如死,多么可怜的母亲啊!

每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一旦铸成大错,悔恨,自责,毫无用处。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买。很多时候,犯罪只是一时冲动,如同法制教育片里的那些孩子。所以,当我们遇到矛盾,火冒三丈的时候,一定要抑制住自己的冲动。切记,冲动是魔鬼!

同学们,让我们自尊自爱,慎重交友,并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懂法,依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我祝愿,蓝天之下,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

我祝愿,阴暗肮脏的监狱里,永远都不会有青少年那稚嫩的身影!

初三优秀 800字 议论文范文篇四:是读书?还是工作?

我是一个初中 毕业 的学生,初中时不好好努力读书,现在毕业了。我将面临着读书还是工作的命运。

现在我被一个学校录取,是一所技校如果这样的情况肯定是读书好。但是我的成绩不好,家庭也不是很富有。现在想起了读书是不是晚了?我想也是晚了。工作可以给我带来一定的收入,减轻家庭的负担,但是不是长远的想法,现在满街都是大学生。尽管自己可也找到工作但是工作是不稳定的,如今也没有后悔药吃,离开学的日子一步步逼近了,是读书还是工作还在纠结中,人的出生不能选择家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也是有两面性的读不好是什么也不是,读好了就是光宗耀祖。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文化。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就是这样,适者生存,这是讲给所有人听的,只有适应了这社会才能活下去。

我不希望所有的家长都为孩子考虑,因为孩子也会为你考虑。我也是一个孩子我也没有资格说家长。因为家长是一心为孩子好的,哪有不疼孩子的家长。只是作为一个学生我只想说读书就让他自己选把。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才有可能学有所成。

再 说说 没有钱给孩子供学的家长,不要以为孩子读技校是没文化的一心想在孩子读大学将来有出息,其实孩子成绩在好,读自己不喜欢的有什么用?

我现在也在工作中,从工作中学习,可是我有读书的机会,这机会错过了就不会有第二次。也为自己的家庭想了想,自己的家庭不是很有钱,要是我的成绩好的话父母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读书,可惜我不是。我想读书但是我担心自己读不好到时家里就更穷了,不如早点工作。我以为工作很轻松,但是我想错了,工作兵不轻松。亲人可以为了利益而出卖,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我也是客观来讲)。

我的一个亲戚说了我读书没用,我也只能接受,考虑自己的情况但是我想学习。我亲戚也是从客观来讲。我的母亲也这么认为,但是他看我这么想学也是让我选择,我感谢我的母亲,父亲也是有功劳的。可是就是我亲戚说的成绩那么差读了有什么用?读了书不是还要工作不如早点工作。

我很多次都想反驳他的话可是我却反驳不了,因为这是事实。假如我考的很好的话我的亲戚也不会这样说。当然这是一部分的亲戚。另一部分亲戚则说当下这点知识是不够的,两边都有理,我是该读书还是工作。希望你们能站在我的角度想。

人道主义的论文范文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摘 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基础;人本主义

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个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仅凭这个概念,人们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学的根基,又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

一、“以人为本”提法的来源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并创立了自己的人本学。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根植于这一哲学思潮的“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人本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概括。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在世界观上,坚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先验的人性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本位。历史地看,这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以皇权为本”“以神权为本”“以物为本” 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费尔巴哈的这个“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唯心史观,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回答“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而后者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谁为主体”的问题。因此,它最终无法区分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所以说他的“以人为本”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以人为本的不同之处

人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已经转变为反思科学和技术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应由以往所强调的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内在的研究;由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对普遍性即人类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扬转为对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

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让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和研究人的时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很长的历史,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直接引用西方人本主义,而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詹姆士说:“善的本质就是真正满足要求。”杜威认为:“善,离开经验的满足,只是一个空名词。”而对中国来讲,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则要求“内外兼修”达到无所欲求的圣人境界,认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排斥功利主义,推崇道德至上。第二,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西方现代社会以高科技文明为特征的工业一体化与个人自由的生活相矛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根据,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一直都有着很深厚的自由的情感,个人自由对于他们来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只是为个人服务的机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个人在社会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每个人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意。同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理论上不再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就像叔本华所认为的:由于人的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即某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它驱动着人们去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人生是悲惨的,因为即使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围拢过来,而同空虚和无聊作斗争并不减于同困乏作斗争,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被抛来抛去。基尔凯戈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谈到,人的个体存在是一个精神个体,它只与它自身发生关系;它们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不可能直接引入并采用现代西方的人本思潮,而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融贯古今,洋为中用,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本主义。

三、“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演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共产党宣言》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所希望达到的社会状态,激励着无数有无产阶级理想的人为此前赴后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一直都是马克思重视的对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一个理想社会是他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彻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彻底的人道主义”,“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些都是马克思在研究的初期对人的描述,虽然在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但是至少表明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懂得要把研究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最终,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所追求的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提出了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的,也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理论。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在必然王国里人得不到自由,被物所控制,而只有在自由王国里,人们才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能力的发展才能成为目的本身,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在自由王国,人才能够自己给自己做主,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这些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华,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人作为自己的目的,提出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主义相符合的,也是有其马克思主义根源的。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界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三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论。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都要涉及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总之,“以人为本”理论融合了众多的因素,采纳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正确的部分,吸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在我国现实的土壤上把二者准确地结合到一起,根据我国的具体现状来诠释“人”,为更好地发展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席忻.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崔龙水,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赵吉惠.中国儒学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

论《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当中,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可以名副其实地被称为最具代表性、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的小说家。

他的作品在对英国社会抱着乐观态度的前提下,对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他抨击物质主义,揭露资本家对工人和劳动者进行的残酷剥削,批判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和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他被誉为“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英国的巴尔扎克”。作为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双城记》发表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

《双城记》写的是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两地的故事。

法国大革命前,一个在巴黎开业的、名叫曼纳特的外科医生,因为向政府揭发埃弗瑞蒙德兄弟将农村的一对兄妹无端迫害致死的罪行,被持有贵族特权的埃弗瑞蒙德兄弟陷害。

曼纳特医生平白无故地被投入巴士底狱,在那里整整被囚禁了18年。

后来,埃弗瑞蒙德侯爵失去了恩宠,曼纳特医生才获释出狱。曼纳特医生在狱中时曾设法记录了自己受迫害的过程,并立誓要向埃弗瑞蒙德家族和他们的后代报仇。

曼纳特医生出狱后,和女儿露西在伦敦居住。露西邂逅一位法国青年查尔斯·达尔内。她不知道查尔斯·达尔内就是把马奈特医生送进监狱的埃弗蒙德侯爵的侄子。

曼纳特医生为了女儿的幸福,撇开对埃弗瑞蒙德家族的个人恩怨,同意露西与达尔内结婚。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替达尔内在法国管理事务的盖白勒被革命法庭逮捕。

达尔内为了营救盖白勒出狱,不顾个人安危,冒险来到法国。

当年被害的的兄妹的姐妹德伐日太太认出了达尔内是埃弗瑞蒙德侯爵的后裔,决心要把他送上断头台。

曼纳特医生和露西闻讯后,立即赶到巴黎组织营救,但是在法庭审判的关键时刻,德伐日先生和太太出示了曼纳特医生隐匿在巴士底狱的控诉书。

于是达尔内被判死刑。临刑前夜,热恋着露西的卡尔登由于和达尔内面貌酷似,换出达尔内。当驿车载着达尔内夫妇和曼纳特医生远离巴黎时,卡尔登英勇地走上了断头台,为他心爱的女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出发,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愤怒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在他的笔下。

乡村是一个萧条的地方,而贫困的原因不是土地的贫瘠,更不是农民的懒惰,而是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封建贵族们用各种苛捐杂税榨取农民的血汗。

作者愤慨地说:“倘使有一村不被鲸吞的精光,那到是怪事。”不仅农村如此,城市的居民也过着同样悲惨的生活。

而当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那些贵族老爷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作者通过对比,说明了人民饥饿贫困的原因正是贵族的压榨,而这又必然激起人民的仇恨和反抗。狄更斯不仅描写了贵族地主在经济上对劳动人民的压迫,而且揭露了贵族对人民欺凌的种种罪行。

他曾对一个美国奴隶主说过:“残忍和专权的凌辱是人性的两大病症。”在这部小说里,他似乎有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埃弗瑞蒙德侯爵是一个极端荒淫之徒。

为了抢到德伐日太太美丽的姐姐,他不惜将她的丈夫折磨致死,而后又将她的弟弟刺死,最后这位年轻的少妇不堪凌辱而死。

曼纳特医生目睹了这家人家破人亡的过程,愤然写信向朝廷大臣控诉,但被埃弗瑞蒙德发现。于是医生被关进了巴士底狱整整十八年,出来时已是一具白发苍苍、形容枯槁的活尸,一架只会埋头做鞋的机器,完全失去了理智和感情。

这说明封建专制所施之于人的远非皮肉筋骨之苦。

狄更斯从心理和精神层次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性的残害。由此可见狄更斯关心人民疾苦、痛恨剥削压迫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当中,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可以名副其实地被称为最具代表性、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在对英国社会抱着乐观态度的前提下,对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他抨击物质主义,揭露资本家对工人和劳动者进行的残酷剥削,批判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和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被誉为“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英国的巴尔扎克”。作为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双城记》发表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写的是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两地的故事。法国大革命前,一个在巴黎开业的、名叫曼纳特的外科医生,因为向政府揭发埃弗瑞蒙德兄弟将农村的一对兄妹无端迫害致死的罪行,被持有贵族特权的埃弗瑞蒙德兄弟陷害。曼纳特医生平白无故地被投入巴士底狱,在那里整整被囚禁了18年。后来,埃弗瑞蒙德侯爵失去了恩宠,曼纳特医生才获释出狱。曼纳特医生在狱中时曾设法记录了自己受迫害的过程,并立誓要向埃弗瑞蒙德家族和他们的后代报仇。曼纳特医生出狱后,和女儿露西在伦敦居住。露西邂逅一位法国青年查尔斯·达尔内。她不知道查尔斯·达尔内就是把马奈特医生送进监狱的埃弗蒙德侯爵的侄子。曼纳特医生为了女儿的幸福,撇开对埃弗瑞蒙德家族的个人恩怨,同意露西与达尔内结婚。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替达尔内在法国管理事务的盖白勒被革命法庭逮捕。达尔内为了营救盖白勒出狱,不顾个人安危,冒险来到法国。当年被害的的兄妹的姐妹德伐日太太认出了达尔内是埃弗瑞蒙德侯爵的后裔,决心要把他送上断头台。曼纳特医生和露西闻讯后,立即赶到巴黎组织营救,但是在法庭审判的关键时刻,德伐日先生和太太出示了曼纳特医生隐匿在巴士底狱的控诉书;于是达尔内被判死刑。临刑前夜,热恋着露西的卡尔登由于和达尔内面貌酷似,换出达尔内。当驿车载着达尔内夫妇和曼纳特医生远离巴黎时,卡尔登英勇地走上了断头台,为他心爱的女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出发,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愤怒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在他的笔下,乡村是一个萧条的地方,而贫困的原因不是土地的贫瘠,更不是农民的懒惰,而是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封建贵族们用各种苛捐杂税榨取农民的血汗。作者愤慨地说:“倘使有一村不被鲸吞的精光,那到是怪事。”不仅农村如此,城市的居民也过着同样悲惨的生活。而当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那些贵族老爷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作者通过对比,说明了人民饥饿贫困的原因正是贵族的压榨,而这又必然激起人民的仇恨和反抗。狄更斯不仅描写了贵族地主在经济上对劳动人民的压迫,而且揭露了贵族对人民欺凌的种种罪行。他曾对一个美国奴隶主说过:“残忍和专权的凌辱是人性的两大病症。”在这部小说里,他似乎有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埃弗瑞蒙德侯爵是一个极端荒淫之徒。为了抢到德伐日太太美丽的姐姐,他不惜将她的丈夫折磨致死,而后又将她的弟弟刺死,最后这位年轻的少妇不堪凌辱而死。曼纳特医生目睹了这家人家破人亡的过程,愤然写信向朝廷大臣控诉,但被埃弗瑞蒙德发现。于是医生被关进了巴士底狱整整十八年,出来时已是一具白发苍苍、形容枯槁的活尸,一架只会埋头做鞋的机器,完全失去了理智和感情。这说明封建专制所施之于人的远非皮肉筋骨之苦。狄更斯从心理和精神层次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性的残害。由此可见狄更斯关心人民疾苦、痛恨剥削压迫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狄更斯还对法国大革命做了详尽的描述。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看到了社会的矛盾,也非常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压迫、过上幸福生活,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统治者的一些改革。同时,他也认识到法国人民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是正义的,所以对于革命,狄更斯的态度是矛盾的。1848年2月,当他得知法国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并推翻了七月王朝时,写下了“法兰西的光荣万岁!共和国万岁!人民万岁!打倒王权!打倒波旁分子!打倒基佐!处死叛徒!让我们的血为自由、正义和人民的事业而流。”然而当革命风暴进一步发展时,他却保持沉默了,因为他在日益扩大的革命斗争面前有些惊惶失措。同样,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也是这样,从《双城记》中的一系列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态度的转变。他所描写的1789年法国人民攻打巴士底狱的斗争场面是可歌可泣的。他热情歌颂了一举摧毁顽固封建堡垒的伟大人民。随着革命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1792年,群众革命运动进入高潮,暴怒的人民群众进一步向贵族阶级讨还血债,后来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皇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愈来愈猛烈的革命风暴吓坏了狄更斯,他对革命群众大规模镇压反革命的态度改变了。他把法国群众看作是“可怕的魔法所招引的”,把革命者描写成杀人成性的刽子手、吃人鬼,他们狂奔在一面红旗下,变为野人了。作者这样描述法国的情况:“首都成立了一个革命法庭,四五万个革命委员会分布于全国;嫌疑法摧毁了生命或自由的一切保障,把任何善良的好人交给任何恶劣的坏人,监狱胡乱吞吃了并未犯罪而申诉无门的人们”,“它使雄辩者沉默,使顽强者倒下,铲除美好和善良”。作者还描写了一大群杀气腾腾的凶汉拿着带血的刀斧在一大块磨石上磨刀霍霍的情况,以及别的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革命人民的形象被歪曲和丑化,被描写成毫无理性的疯狂的杀人恶魔,这充分表明了狄更斯反对暴力革命的立场。他认为暴力革命只会使国家蒙受损失,破坏家庭和个人幸福。他极力渲染法国大革命的恐怖,借以警告英国统治阶级,企图用阶级调和来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小说人物的刻画上,狄更斯进一步发展了他在前期作品中所要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要人们“勿以暴抗恶”,要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对待敌对的阶级。凡是“以暴抗暴”这种违反人道主义精神的人必然要自食其果,捡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法国的贫民起来用暴力推翻了他们的封建贵族,但是暴力使他们失去理性,变成了疯狂的野兽。他们摧毁了巴士底狱,却建立了新的监狱。在拉逢斯监狱中关押着更多的囚犯。德伐日太太是复仇女神的化身。革命爆发时,她右手拿着斧子,腰间挂着手枪和短刀,率领妇女们攻占巴士底狱。在恐怖统治时期,她根据编织的图案,疯狂地向贵族阶级复仇。她嗜血成性,要把埃弗瑞蒙德家族斩草除根,甚至连曼纳特医生和露西母女也不放过。最后,恶贯满盈的她终于在和露西的女仆厮打时死于自己走火的手枪。和这种疯狂的复仇行为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体现在曼纳特医生、露西、达尔内和卡尔登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狄更斯的笔下,这种仁爱精神不仅能使敌对的阶级、敌对的人们互相谅解,而且可以改变人们被扭曲了的心灵,使人们在精神上复活、永生。小说的第一部标题是“复活”,写的是曼纳特医生被关在巴士底狱十八年,丧失了理智,是他的女儿用爱的力量使曼纳特医生回复了常态。后来,曼纳特医生在露西结婚前夕,知道未来的女婿就是他曾经立誓报仇的埃弗瑞蒙德家族的后裔,但是为了露西的幸福,他不计个人旧仇,同意了这门婚事。这种仁爱的精神发挥了无穷的力量,使他在法国经受住精神上的重大打击,千方百计地营救达尔内出狱。同样,达尔内也体现了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夕,他同情佃农的不幸遭遇,主动放弃了贵族财产和称号。他为了让管家出狱,自己被关进了禁闭死囚的监狱。当然,最能体现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要数英国律师卡尔登了。卡尔登生活颓废、酗酒成性。他自称是一个失望的人。他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世上任何人也不关心他,但他热恋着露西。为了露西的幸福,他代替达尔内走上了断头台。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灵魂却得到了升华,像耶稣基督替世人受难似的获得了永生。由于所在历史时代的限制,狄更斯看不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方式,在作品中宣扬的只能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他在同情被压迫劳动人民的同时,又反对人民进行暴力革命主张阶级调和,天真地想象用“爱”去战胜“恨”。可以说,《双城记》虽然解决不了社会矛盾,却为当时的英国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不仅局限于理论道德的范畴,还是他用来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武器。卡尔登在临刑前的思想正是狄更斯想法的真实再现,他看到新的剥削者在旧的剥削者毁灭的基础上再兴,而他们也很快就会在惩罚工具的手下消逝;经过反复地斗争、成功与失败,伟大的人民终将在深渊中升起,获得真正的自由。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反对一种剥削制度取代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思想。总之,《双城记》把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对资产阶级道德准则的一次有力的冲击。

人本主义论文范文素材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 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实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驭民”、“治民”之术,其价值取向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权、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追求,在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同时,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揭示了其唯心主义的本质,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和政府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员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要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增加.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要清醒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方面是不同的,部分群众因为各种原因生活还有一些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奋斗.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不懈追求,不断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同时又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能提出超出现实可能的要求.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老老实实艰苦创业,踏踏实实艰苦奋斗.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把以人为本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体现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中,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在推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摘 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基础;人本主义

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个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仅凭这个概念,人们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学的根基,又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

一、“以人为本”提法的来源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并创立了自己的人本学。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根植于这一哲学思潮的“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人本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概括。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在世界观上,坚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先验的人性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本位。历史地看,这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以皇权为本”“以神权为本”“以物为本” 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费尔巴哈的这个“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唯心史观,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回答“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而后者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谁为主体”的问题。因此,它最终无法区分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所以说他的“以人为本”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以人为本的不同之处

人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已经转变为反思科学和技术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应由以往所强调的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内在的研究;由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对普遍性即人类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扬转为对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

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让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和研究人的时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很长的历史,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直接引用西方人本主义,而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詹姆士说:“善的本质就是真正满足要求。”杜威认为:“善,离开经验的满足,只是一个空名词。”而对中国来讲,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则要求“内外兼修”达到无所欲求的圣人境界,认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排斥功利主义,推崇道德至上。第二,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西方现代社会以高科技文明为特征的工业一体化与个人自由的生活相矛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根据,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一直都有着很深厚的自由的情感,个人自由对于他们来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只是为个人服务的机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个人在社会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每个人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意。同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理论上不再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就像叔本华所认为的:由于人的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即某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它驱动着人们去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人生是悲惨的,因为即使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围拢过来,而同空虚和无聊作斗争并不减于同困乏作斗争,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被抛来抛去。基尔凯戈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谈到,人的个体存在是一个精神个体,它只与它自身发生关系;它们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不可能直接引入并采用现代西方的人本思潮,而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融贯古今,洋为中用,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本主义。

三、“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演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共产党宣言》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所希望达到的社会状态,激励着无数有无产阶级理想的人为此前赴后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一直都是马克思重视的对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一个理想社会是他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彻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彻底的人道主义”,“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些都是马克思在研究的初期对人的描述,虽然在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但是至少表明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懂得要把研究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最终,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所追求的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提出了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的,也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理论。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在必然王国里人得不到自由,被物所控制,而只有在自由王国里,人们才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能力的发展才能成为目的本身,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在自由王国,人才能够自己给自己做主,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这些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华,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人作为自己的目的,提出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主义相符合的,也是有其马克思主义根源的。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界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三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论。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都要涉及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总之,“以人为本”理论融合了众多的因素,采纳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正确的部分,吸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在我国现实的土壤上把二者准确地结合到一起,根据我国的具体现状来诠释“人”,为更好地发展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席忻.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崔龙水,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赵吉惠.中国儒学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那么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葛红兵对则说: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 (“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 ,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_(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葛红兵谈的对人的 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终极关怀。因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之极,所以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为这一基本的内涵,获得了具有哲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医者人道主义论文范文

医生就要有仁爱之心,要聪明,要廉洁淳朴忠良,否则就有损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质。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德医风 教育 心得感悟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医德医风教育心得感悟范文1

医德规范是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它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工作中能时刻对照自己的一举一动,谨言慎行.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首先,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过程中,"为人民服务"是关健.其核心就是要尊重、关心患者,营造出文明、和谐的就医环境,形成平等,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就像曾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孟超医生,他数十年如一日,在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第一线上努力奋斗,无私奉献,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在说到自己从医五十年的感悟时说道:"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敬业精神至关重要.敬业精神就是要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以病人为中心,全心为病人解除痛苦.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淡泊名利,关爱病人,甘于奉献."在医疗战线上,这样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有很多很多,正是他们组成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成为每个医务工作人员的楷模和榜样.

其次,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是由许许多多"零件"所构建成的一个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整体.不论哪个"零件"出了毛病,都有可能让病人付出宝贵的生命作为代价.我们医务人员每一个人就是那一个个的"零件".每个医务人员,不论你是医生、护士、医技人员或是护工,都是医院这个整体的重要一部分.正是我们每个同事的共同配合,团结协作,这个集体才能够正常的运转,才能很好地履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承诺.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民,作为现代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也有了极大的进展.新知识、新观点、新仪器等等层出不穷,都在对我们的工作发出挑战和新的要求.而单凭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是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的了.就就要求我们接受继续教育,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工作是很辛苦的.身上时刻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还常常受到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责难和不理解不配合.但是,当与死神的拔河终于获得胜利;当瘫痪在床的病人能站稳他的脚步;当痛苦的表情被放松的微笑所代替,作为医务工作者,那一份满足和喜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那是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体会到平凡中的快乐.路遇时一句不经意的问候,相逢时一个真诚的微笑都在无形间拉近我们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我们带给他们战胜病魔的勇气和能力,他们让我们在凡俗的生中得到自信和升华.

还记得,一百多年前提着马灯的南丁格尔留下的那段誓言:予谨以至诚/于会从及上帝面前宣/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专业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用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及家务之秘密/谒诚协助医师诊治/勿谋病者之福利/谨誓.的确,不论时代怎么变化,医学如何进步,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仍将是医务人员终身奉行的最高准则,也是我们要时刻铭记于心的行为的标杆!

医德医风教育心得感悟范文2

8月5日我们聆听了_x心理教育研究所首席心理咨询师和培训师_老师关于医德医风的培训。刘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从社会、医院、患者、家属等多角度、多层面阐述了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医患关系问题,以及他对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和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告诫广大医护人员要以“做事先做人,律人先律己, 爱岗敬业 ,视病人如亲人”的医德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激励大家要讲修养,守纪律,常反省,勤学习,多沟通,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通过学习使我受益非浅,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理想完善的人格。

医德是医之根本,在传统 思维方式 中,医生的职责是看“病”,医生只需关注患者生的什么病、用什么药、如何治疗,至于治疗态度是否生硬、治疗动作是否粗暴、是否有不尊重病人或是漠视伤者伤痛之嫌,是其次于“病”的问题。如病人在医生面前必恭必敬,医生语气粗暴地命令患者“站着、躺下去、衣服掀起来”等现象早就见怪不怪。在临床医疗中,医者淡漠人性的表现还有诸如只注重躯体症状,忽视患者心理需求;注重生物学手段的治疗,放弃诸如心理治疗等其他手段;拒绝对患者作必要的沟通等。这暴露出医界人文精神非常缺乏!

医术固然重要,然而古往今来,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大医如果缺乏医德的支持是难以成就的。也就是说医术到达一定程度,唯有医德才能使其继续得以提升。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医学道德理念,都把救死扶伤视为医生的修身之术。翻开中华民族的医学史,“医本仁术”的理念世代相传。从古至今,医学对所有从医者都有着严格的医德要求,“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也”。医学需要医德,有如人需要空气和鱼需要水一样。

医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优劣。首先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必备条件,医务人员要实现自己的神圣责任,必须深知自己对患者、对社会担负的责任;必须在工作中对病人亲切、同情、耐心、和蔼,不论职务高低、贫富、美丑、男女老幼一律同等对待。其次,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动力。医生在工作中如主动与病人接触,服务及时,亲切温暖都会增加病人的信心和力量,使病人减少顾虑,减轻烦恼,这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会起到医疗技术和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由此可见,医生的医德是与医疗技术,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的,是医之根本。

第二、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和谐

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 心,即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 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 须 尊重患者,平等相待。医患沟通是什么?让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医患关系,医患关系就是医生与患者 的合作关系,共同面对的是疾病这一敌人。医患沟通就是缓和这一关系的良药,试想一下,如果医患之间不能良好沟通,就无以发现善于伪装的疾病真相。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无从建立信任。没有信任,一切矛盾由此而产生,病也就无从可治。医患沟通需要多看,多问,多关心,态度和蔼,语气温柔。在医疗服务中,“看一看”确实是重要的,因为当医师注视着病人时,你的眼神就会向病人传递着你的同情、温馨和关爱。医师对病人的同情和关爱,根本不用喋喋不休的唠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爱意就被传递,沟通得以完成。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很轻易的就了解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有无既往史、用药否及用何种药物,检测前患者状态、检验目的等。从而确信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是否吻合,用以了解检测结果的可信度。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有责任感、具有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沟通。善待病人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来考虑,那你就会赢得病人的爱戴。 在疾病面前,生命无贵贱之分,更没有身份的区别,神圣而崇高的白衣天使,永远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善待。从善待病人中给予医务人员自身心灵的回报。对待病人,不管他是谁,熟悉与不熟悉,是官是民,都要秉持同样的礼节和敬意,就像你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一样。善意地帮助病人,正确处理医患双方关系,从而分享病人治愈康复后的快乐,在事业中求得发展,在工作寻找到乐趣,慷慨付出,不求回报,必然会得到病人的爱戴。 如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谐医患关系关键是我们医务人员“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对病人服务到位,不出差错,加强沟通,态度和蔼。只要我们医方做好了,患者就会成为我们的“兄弟”。 加强医患沟通是要让患者“看”得见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听”得到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与患者交流,更加学会尊重病人的权利。在给予他们良好服务的同时,让患者看到、听到、感受到医务人员对他们的帮助与关爱,使患方与社会亦更加尊重、理解、信任我们医务人员。我们医务人员在付出爱心的过程中,也将获得体现自身价值与和谐愉快的心情与快乐。

第三、做人要懂得感恩

佛法里说人有四种恩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努力才有的结果。所以要感谢所有的人。时常怀着感恩之心,时常想着别人的恩德,人才不会那么自私,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怨言,人才会活得开心,社会才会和谐,感恩医院,我们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丰富了生存的内涵,工作给予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工作还为我们提供了展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医院给了我们稳定生活的保证,给我们提供了工作机会。工作意味着责任,感恩让我们担负起责任。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感恩患者,患者是医生成长的基石和成才的源泉,患者以生命相托是对医生莫大的信任,作为医生,“对患者要有感恩的心”。 感恩患者是很多医护人员以前从未想到的。因为“患者可以没有医院,医院不能没有患者”,患者是医院存在的惟一理由!患者成就了我们的事业,使我们成为医疗专家。回望一下,任何伟大的医生其身后都有无数个经历过失败治疗的患者。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为患者去着想,去体验他们内心的需求与困苦,把他们当作朋友,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命的未来。感恩患者就是要求我们为每一个诊治的患者提供最佳的人性化的医疗方案,用最小的花费叫患者获得最好的回报,用最好的治疗办法,使患者获得最好的疗效,用最好的服务使患者得到最大的心理安慰。医院的工作离不开医护之间的配合,离不开同事们的协调补位。我们从事的工作是辛苦,没有假日,没有轻闲,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病人是什么样的病情,也不知道会面临何种风险。我们多年来积累的团结协作、互相补位、人人负责的团队精神可以弥补我们 经验 的不足,可以减轻我们面对不可知风险的担忧。感恩同事,全体的力量帮助我们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感恩同事,可以让我们共同的事业更加辉煌。“感恩心做人,责任心做事”。怀感恩的心我们常有慈悲,怀感恩的心我们常有善举,怀感恩的心我们常有内省,怀感恩的心我们会更早地“知天命”,我们能更理解人生。

第四、要找准人生目标

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比如我上学期间学习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参加工作以后,就想如何把业务提高上来,根本没有多想。在工作的二十几年里,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晋了主任医师,却忽然没有了工作目标,认为一切万事大吉,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用想了,可以安安稳稳的过好以后的日子。但当看到别人的生活质量都比自己高时,心里又感觉不平衡,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觉得很茫然。现在通过学习才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自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不用羡慕别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获得多少财富,过多么奢侈的生活,而自己要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医德医风教育心得感悟范文3

进入20_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契机,深入开展了医院管理年和创建诚信医院活动。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创建文明单位

今年初,我院将面临省级文明单位复审和验收,为保持这一殊荣,我们按照省级文明单位的标准和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了创建工作。并与医院管理年活动有机结合在精神文明建设、医德医风、医护质量、优质服务以及医院科学化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偿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4月份,门诊和住院人次同比保持了18%的增长率。医护质量亦有明显改善,医疗纠纷大幅减少,病人满意度在问卷调查中亦呈上升趋势。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即定目标,并被市卫生局评为诚信医院和市卫生先进单位。

二、强化科学化管理,坚持从严治院

为把20_年工作做好,我们在年初即制订和出台了《20_年工作要点》,要点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以及保障 措施 。并把各项指标量化、细化。医务科和护理部出台了如何提高和改善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的工作规划,出台并实施了院长行政查房制度。每周一次的院长行政查房从科室管理、医护质量、后勤保障、劳动纪律、环境卫生、医德医风、收费标准、病历书写等方面全面检查,听取意见,现场答疑,即时解决。实施以来,效果显著,弥补了许多管理漏洞,促进了医护质量和科室行政管理的提高。为使医药纠风工作落到实处,我们进行了双十双排序的先期筹备和试点工作,在合理用药和降低医药费用上起到了积极促进的效果。

三、浓厚学术氛围,提高全员整体素质

20__年是我院的学习学术年,为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我们重新修订了岗前培训和再职教育方案和计划,医务科、护理部、院办室根据各类业务技术人员的不同状况,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制定了教学大钢和培训教材,做到了周有计划、月有考核,而且考核、考评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我们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首诊负责制、院前急救流程、急危症会诊制度以及病历讨论、病案分析、病历规范性书写等 规章制度 ,并加大了检查监督力度,做到了有章可循,有制可守,奖惩到位,职责分明。

四、五月份工作安排

根据工作要点,今年五月份,我们将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河北省医院管理年评价细则》逐条逐项规范和落实。

2、努力做好省文明办对我院省级文明单位的评审和验收工作,力争一次达标,保持荣誉。

3、加大双十双排序工作的全面推广和落实,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4、加大内部管理,增收节支,重点治理“跑、冒、滴、漏”现象,严格收费标准和程序,降低医疗成本。

5、继续加强行风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严格规范医疗行为。

6、进一步落实医疗和财产安全责任制和追究制,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做好“5.12” 护士节 知识竞赛和文艺汇演的策划和开展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大力倡导先进医院 文化 。

医德医风教育心得感悟范文4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_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_强调,要突出实践特色,抓好整改落实,切实解决好基层教育、卫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进教改、医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医德医风、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要把解决问题中形成的好办法好经验以制度的方式巩固下来,形成推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医务工作者肩负着保障13亿国人健康的重任,医德医风是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职业操守,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

一、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理想完善的人格。

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倡导者要“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乃成苍生大医,故医者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医德医风。

医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优劣。首先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必备条件,医务人员要实现自己的神圣责任,必须深知自己对患者、对社会担负的责任;必须在工作中对病人亲切、同情、耐心、和蔼,不论职务高低、贫富、美丑、男女老幼一律同等对待。其次,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动力。医生在工作中如主动与病人接触,服务及时,亲切温暖都会增加病人的信心和力量,使病人减少顾虑,减轻烦恼,这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会起到医疗技术和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由此可见,医生的医德是与医疗技术,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的,是医之根本。

作为医务工作者,不但要使自己在业务技术上适应社会需要,而且要使自己医德适应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优良的医德医风,而高尚的医德医风是不会自然形成,特别对于年轻的医务工作者,思想道德处于一种不稳定期,更需要正确的医德导向。医德导向要突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这个核心。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应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正确看待物质利益,正确认识医务工作者和病人的关系,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医疗安全为核心,优质服务为轴心,和谐医患关系,充分展现新时期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的“健康卫士”形象。

二、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和谐。

医患沟通是顺利完成诊疗计划、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是加强医患沟通可以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及院方的信任,增加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密切配合,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使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良好的医患关系从沟通开始,因此提高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有良好的沟通态度:态度是心灵的表白,服务态度好坏体现了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医患的人格是平等的。保持良好的沟通态度是获得最好沟通结果的基础。真诚、平和、关切的态度是与患者沟通成败效果的关键。其次,要有好的交流技巧:医患交流中,医务人员首先要善于倾听,这是获取患者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不要无故打断患者的叙述。再次,医务人员应充分运用谈话艺术,讲究方式与技巧,一定要善解人意,尊重和关爱个体生命,尊重患者的隐私,用个性化的方式进行谈话沟通。少运用医学术语,运用生动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疾病治疗中相关问题,以提高交流的质量,达到沟通的目的。

在疾病面前,生命无贵贱之分,更没有身份的区别,医务工作者永远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善待。从善待病人中给予医务人员自身心灵的回报。对待病人,不管他是谁,熟悉与不熟悉,是官是民,都要秉持同样的礼节和敬意,就像你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一样。真诚是医患沟通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心诚则灵,只有抱着真诚的态度,才能使病人放心,才能使病人愿意推心置腹的沟通。同时医务人员要多进行换位思考,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使沟通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医疗安全是效益、是荣誉,更是健康与生命。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是紧密相关的,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基本要求,同时医疗质量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没有优良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就是不可能有保障,所以要保障医疗安全,必须从提高医疗质量入手。医务人员应该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避免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充分发挥救死扶伤、增进人民健康的职责。医务人员应做到三点来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第一,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意识。各医疗单位应采取多种形式和 方法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和医疗 安全教育 ,使每一名医务人员都树立“人命关天、责任重大”的意识,强化“病人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从而使每一名医务人员都能依法依规、认真负责、安全有效地干好各自岗位、各自环节的工作,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到与之相关的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人,切实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而且要具备夯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所以,医务人员应该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才能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医疗安全保障。第三,要有责任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每一位从医者内心所坚持的底线,关爱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医务工作者要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要“以患者为中心”,想患者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总之,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在平时工作中要做到恪尽职守,踏实工作,严格的医德医风要求自己。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为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医德医风教育心得感悟范文5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医务人员,不但要有过硬的医术,更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医风,唯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使人民满意。治病救人、挽救生命,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并且坚持天天学习专业知识和新的医疗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行医救人的所必须的和应该具备的能力。但光靠知识和技术不够的,它需要良好的服务规范为指引思想,使患者在痛苦中得到一丝安慰。

当然,在我们医疗行业中有少部分医务人员违反规定,收受红包,请吃请喝,服务态度恶劣,在患者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在我们基层医院,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基层主要是以保健和预防为主,所以要以认真、踏实、细心、耐心态度向每位患者讲解有关知识。医德和医风再次显现得尤为重要,没有好的态度、好的质量、好的医德,我们是生存不下去的。

在很多情况下,在面对“胡搅蛮缠”的病人时,要讲求方式方法,语言技巧,主要还是态度问题。只要有良好心里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医疗技术水平,我们可以摆平任何困难。目前就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和学习,怎样面对工作中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向其他老同志学习,尤其是业务方面。

现在的社会人才济济,竞争激烈,需要更好的完善自我学习意识,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上。目前患者要求也很高,既要环境好又要技术水平高,还要服务好,所以要贯穿实施医德医风中的三好,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满足患者要求,提高服务水平。

所以,“铸医德、提医术、正医风”是当前医务人员长期不懈努力做好的事,这也是行业之风气,也是我们必须和必然的思想道德之风气。

医德医风教育心得感悟范文5篇相关 文章 :

★ 医院医德医风心得体会精品范文5篇

★ 2020医德医风个人心得体会5篇精选

★ 关于医生医德医风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 医德医风心得体会

★ 2020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心得体会5篇

★ 医院医德医风心得体会优质例文5篇

★ 医德医风个人心得体会

★ 医德医风学习心得体会汇总

★ 2020医德医风个人心得体会5篇

★ 医德医风心得体会范文

医德、医风的好坏是社会风气好坏的反映,也是全民族整体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那么你知道对医德的感想怎么写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医学生对医德的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医学生对医德的感想1

千百年来无论是希波拉底宣言还是孙思邈《大医精诚》都强调了医德医风对医疗工作者的重要性,而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报告 ,这在党的历还是第一次,医德医风已经关系到政治大局。这次医德医风集中 教育 活动,让我深刻的知道作为医务工作者不光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高尚的医德医风就需要时时处处以病人为中心。

一、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要深刻认识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大力弘扬和继承抗震救灾精神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加强医疗卫生队伍的医德医风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在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会上殷切叮嘱:“要积极推动医德医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广大医务卫生工作者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表明了医德医风建设已经不只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而是上升到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足见医德医风的重要性。

回顾本院近年的发展,除了有高素质的领导层,还得有一支技术优良、职业道德高尚的职工队伍。正是上下一心坚持不懈的“以病人为中心”,这种良好的医德形成医院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良好的医院风貌。只要医院职工继续从崇高的道德信念出发,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以病人为中心,医院就能在优胜劣汰竞争中取得生存发展。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保证工作中大量事实证明具有良好医德的医务人员,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虚心求教,对病人采用的每项治疗 措施 深思熟虑,治疗效果好,漏诊、误诊少,医疗纠纷少,甚至没有。反之,医德不良的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敷衍塞责,即使技术水平较高,也常常出现责任性差错和事故,给病人增加痛苦,甚至造成伤残、死亡。

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医务卫生人员谱写了白衣天使团结奋斗、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壮丽诗篇,使白衣天使的称号再次响彻了中国大地。这种精神正是他们良好的医德医风,高尚的职业操守的写照,我们应该把这种抗震救灾的精神融入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来,继往开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无愧于“白衣天使”美誉。

二、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要重视思想教育

良好的医德医风要牢牢的扎根在每个医务人员中,就必须重视思想教育。要通过职工大会,院周会、科室、班组会议学习,宣传灌输卫生改革的精神,树立无论改革如何深化,形势怎样变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的道德观念不能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不能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诚信第一的位置不能变。同时要开展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和医院 文化 建设。要利用橱窗、 标语 、院内刊物、院周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 事迹 ,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教育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开展经常性的寓教于乐的文艺、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操作等竞赛,既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又弘扬了正气,增强了职工之间的沟通和凝集力,增强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

三、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从小事细节做起

从古至今,医生都把“大医精诚”奉为圭臬,然则,现阶段我业务水平虽不能达到“精”,但是应该要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要有爱心、关心、耐心,从容易忽略的小事做起,把服务做的更细致更实在,坚持服务无小事。改善服务态度,改善服务用语,尽量避免因言语不当引起的误会,让病人在本院有回到家的感觉,让病人进医院时的愁容满面,到回家时的眉开笑意。一句不经意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可以温暖患者的心房,给他们以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病人之所需”,敬业爱岗,取信于患者,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私奉献,用温馨的微笑恪守那个神圣的誓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缔造人间爱的真谛,而我们的工作,也在平凡中得到了升华!

四、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要遵守卫生医疗行业的“八不准”。

如果医生忽略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修养,不能严格约束自己,收红包、吃回扣,搞开单提成;乱收费、滥检查,过分使用价格昂贵的药品、耗材;医务人员把医疗服务作为牟利的手段,责任心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漠视患者利益,甚至频发医疗责任事故。这样的话何谈救死扶伤,何来医德医风何来得到病人的信任。所以要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就必须遵守卫生医疗行业的“八不准”,以此为准绳,时时“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抵制不正之风。

总之,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对人民满腔热情、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从自身做起,从现在抓起,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用自己的行动来兑现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病人之所需”的诺言,维护杜皮人民医院良好的医疗服务形象。

医学生对医德的感想2

医德医风作为一种职业道德,不仅关系着病人的疾病与痛苦,也是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古人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指的就是医生,就要有仁爱之心,要聪明,要廉洁淳朴忠良。

广大医务人员站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一直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负面的效应,比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计较个人利益使得一些医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在履行自己岗位的职责上有所偏离,对病人诊疗不认真,缺乏责任心,服务意识不强,行医不廉,收受红包,为了完成创收任务,开大处方,用昂贵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医生的形象,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使医患关系日趋严峻,随着医改的深入,医德医风建设面临更多的问题,南京 儿童 医院的徐宝宝事件,仙桃市医院左右不分手术开错部位的事件,以及发生在本院的拆线事件,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正之风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虽然这是少部分人的事情,但是加上媒体的渲染、医闹的参与,使医患之间互相不信任,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形象,对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最终影响的还是老百姓自己的身体健康。所谓未行医而先学德,这都需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活动,推广 法律知识 和教育,保护患者也保护医务工作者自己。

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和医疗器械,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把二者融为一体,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医疗卫生系统才能的到健康的发展。我们应该明白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高生产力,创收益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作风建设问题,而且还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国务院、卫生部多次召开会议,学习白求恩、赵学芳等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模范事迹,此次医德医风学习活动中,市卫生局还组织我们参观了白求恩同志的纪念馆,馆内展示了白求恩同志当年的生活的照片和工作的医疗用具、发明等等,使我们更直观全面的了解了白衣天使的职责和义务。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重要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思想,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同时坚持反腐倡廉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为了缓和医患矛盾,灯和政府应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形成医德医风宣传监督氛围,表扬先进,批评不良行为,在导向上起着重要、积极的作用。医院领导人要及时发掘医务人员中的好人好事,在媒体上进行报道。对于媒体的批评,只要事实存在,就要持欢迎的态度,积极配合整改,以保证医院的生存发展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医生作为高需求学历职业之一,智慧是必要的,但是德行也是比不可少的,医德与医风与人道主义密不可分,孟子曰“仁者爱人”,只有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才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的仁者。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做好医德医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名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进医务工作者,应当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医德医风的规范和准则,不断加强专业技术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履行白衣天使的职责,以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熟练的医疗技术救死扶伤,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无私奉献。

医学生对医德的感想3

x年即将过去, 总结 过去是为了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除了顺利平稳完成本职技术工作以外,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提升自身道德水准,以关怀服务为荣,主要从医患关系、医护关系、护际关系三个方面入手,踏踏实实步步为营。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我们医疗行业的终极目标,正是因为有了这盏明灯我们的努力才持之以恒,正是有了这份承诺社会对卫生行业肃然起敬。虽然医患关系愈来愈紧张,可是在临床工作中我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以人为本,病人首先是作为人存在的,礼貌礼貌、优质服务是最基本的要求,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像对待朋友一样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赢得病人的好感和信任,同时遵纪守法,廉洁行医,婉拒红包、礼物。

医生和护士本来就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唇齿相依,构建和谐的医护关系式整个医疗活动安全有效进行的基础。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我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一切由临床出发,一切为了病人,做到医生护士同心协力。优质的服务不仅仅是态度,更需要过硬专业素质作为坚强的后盾。过去的一年里我坚持本科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在临床工作中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经过多种 渠道 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从而了解到本专业新动态开阔了视野,专业技术水平有了必须提高。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本着医生的天职,救死扶伤,为病人负责的态度,将一件件困难的事情解决,没有引起一件医药纠纷。在即将迎来的2019年,我会继续发扬我在过去的一年中的精神,做好我自我的工作,急病人之所急,为病人负责,让病人满意,承担起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应负的职责。

医学生对医德的感想4

一个政治家的责任在于洞察国际风云,力挽狂澜、兴国安邦、百业俱兴;一个科学家的责任在于发明创造,科技成果的不断问世,推动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掌握先进的医疗技能,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使人民健康幸福。因此说:我们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神圣,选择了高尚。

当在与死神短兵相接的搏杀中,看到患者那信任的眼神,对生命的渴望,耳边听到的是患者家属那卑微的祈求,你是否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南丁格尔提着一盏小马灯,点燃了生命之光,我们便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天使"。而要做一个真正的天使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医疗行业是一个崇高的行业,因为它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大职责。

医院求发展,就要善于发现问题。患者满意度是病人在医院就诊过程中,对医院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状况客观的总体评价。过去,我们往往由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到病房、门诊测评满意度,满意度虽高,但因往往病人有后顾之忧,不能真实反映医院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注意从容易忽略的小事做起,把服务做得更细更实。我们坚持“服务质量无小事”的原则,每次进行患者满意度测评和“两访四会”后,都要把结果和意见向有关领导和科室反馈,并帮助、督促逐一落实整改。x科原来每次考核时,满意度都很高。

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素质进行量化评估考核,是调动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积极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素质进行量化评估考核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把反映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素质的基本因素采取数量化的表达方式,并建立对应和比照关系,提出相对的衡量标准,进行量化测评。这种评估方式,可以使医德医风管理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由原则要求转化为数据化要求;由软指标转化为硬指标,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测评的最终结果与医务人员的奖励、评先、晋职、晋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挂钩,强化了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调动了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这是我们测评的意义和期望得到的效果。

以“载体教育”形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群众喜闻乐见,行之有效。几年来,我院党委十分注重医德医风建设,引导全院职工紧紧围绕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深入扎实地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信念的教育活动。

尽管医院现在存在着种.种医患纠纷,但我们要正确看待它们,医生不是神,不能把每个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是保有一颗济世之心,必将能得到病人的理解与爱戴。

做一个好医生很辛苦,身上不仅时刻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还会经常受到病人和病人家属的责难和不理解。但是,每当危重病人被成功救治,从患者家属脸上的笑容,我体会到一种满足。从病人进医院时的愁容满面,到回家时的眉开笑意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了平凡中的伟大!一句不经意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可以温暖患者的心房,给他们以战胜疾病的信心,而我们的工作,也在平凡中得到了升华!

从古至今,医生都把“大医精诚”奉为圭臬,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丰富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和民族文化。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个职业更深层的含义,让我们知道作为医务工作者不光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从古代济世救人的扁鹊、华佗、张仲景到现代抗击"非典"的勇敢战士钟南山、梁世奎;从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黎秀芳、章金媛到为"非典"而献身的叶欣、李小红。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甚至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医者的职责和使命。

今天,我们要弘扬老一辈的医德医风,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需人民之所需,敬业爱岗,取信于民,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私奉献,用温馨的微笑恪守那个神圣的誓言,缔造人间爱的真谛。

医学生对医德的感想5

根据医院党委通知精神,为贯彻“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要求,通过认真学习医德医风教育学习的相关材料,使我充分认识到医院是卫生系统的主要窗口,而各门诊科室又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医德、医风的好坏是社会风气好坏的反映,也是全民族整体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因为医务人员的行为关系到人的健康与生命,所以,医德、医风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经常关注和很高的要求,常常形成一时的 热点 。由医德、医风恶劣造成的事故尽管不多,但是影响大,格外遭人痛恨和谴责。因此,医德、医风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点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院建设和发展由依赖型向经营服务型转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医德存在多面性的特点:

1、受利益驱动,医德出现失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传统医德发生了变化,受利益驱动,部分医务人员的是非观、利弊观、尊卑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来,医院的服务宗旨是减少疾病、救死扶伤,不能单纯以营利为目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是以自主经营的医疗卫生服务为主体,既求社会效益,又要讲求经济效益,二者处理不当,就导致了有些单位和医务人员见利忘义,医德失衡现象的发生。具体为乱检查、乱收费、乱用药、收红包、从事第二职业搞“创收”等,由此扰乱医疗秩序,败坏了医德医风。

2、价值背向,导致医德失去规范。国家对医院实行差额补贴的同时又使医院物资市场化,价格的涨跌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受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医务人员在遇到通过正当途径而利益得不到实现时,就可能寻求非道德补偿。更有甚者认为,为病人看病、做检查、做手术、受病人吃请、收病人红包和礼品;向病人推荐和销售保健药品是等价交换,合情合理。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所引发的市场价格和价值的距离,导致了医德失去规范。

3、效益碰撞导致医德失调。在国家补偿不足的情况下,为谋求发展,医院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经济效益,由此在重视医疗服务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医疗服务效益。但是,医疗服务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直接衡量。面对患者,医院有择优治病救人和救死扶伤的道义,同时又有维持医院劳动力再生产的责任,在具体实施中难免使二者产生碰撞,导致医德失调。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不仅体现在以法律为手段的制度约束性上,还体现在以信誉为基础的道德约束性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既担负着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任务,又要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参与市场竞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管理体制,是医院在激烈的医疗竞争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医院该如何以“诚信”教育入手,抓好医德医风建设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做 文章 。

1、以“诚”人为本,做好医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一是抓好理想信念的教育。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医德医风建设的核心。要教育职工正确对待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困难、利益调整及一些问题,坚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决心,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对职工进行“三观”教育。即对职工进行新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通过教育使职工正确看待物质利益,正确对待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关系,把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之中;教育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治好病人,减轻病人痛苦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三是对职工进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教育。教育职工树立起病人是医院的“客户和朋友”,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医患和谐关系,教育职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以“信”为本,切实履行对服务对象的承诺。一是要把医德医风建设同各项制度结合起来。要制定和完善医德医风规范,使医德医风同职工的利益紧密挂钩,严格考核落实,建立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其医德医风水准,让病人满意。二是要继续坚持落实好医疗服务和医药收费价格公开制度和住院病人“一日清单制”,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把“医不二价”、“童叟无欺”作为行医道德的根本要求。只有心态摆正了,才会对病人坚守诚信,才能兑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诺言。

医学生对医德的感想5篇2020相关文章:

★ 2020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心得体会5篇

★ 2020年医学生个人总结5篇

★ 2020医务工作者心得体会范文5篇

★ 2020年医德医风的心得体会集锦

★ 2020医学生网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 2020通过这次疫情对医护人员的感想范文5篇

★ 2020医学生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 2020医护人员参加疫情的感想

★ 2020医护人员抗击疫情心得体会

★ 精选2020医务人员抗击疫情感想

关于人道主义的余香论文范文

我国新闻传播缺失人文关怀摘要: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现实表明我国当代传媒对受众的确有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但客观地讲,传媒对受众现有的人文关怀与受众所需的人文关怀相比是相当微薄的,尽管它已经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大众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当代传播中对人文关怀的表达可以说既不充分又不深刻。主要原因在于传媒自我定位存在一个悖论,在理论上自知是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但在实践上却徘徊于颐指气使的钦差大臣和亦步亦趋、满脸堆笑的服务生之间,实际上这个悖论产生的根源是传媒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由此造成新闻理念的偏颇和肤浅。然而只有当传媒以真正的人文关怀即科学而理性的人文关怀为复归和基点时,才会正确地自我定位,才会具有最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也才能最成功地完成引导和监督的责任。我国传媒在注入人文关怀、“突现人”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在市场利益的趋势下,在传播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极尽渲染之能事,强烈刺激人的感官,这种“不得不为了金钱而进行的精神活动,会使人感受到对完整的人的本质的否定。”这种传播是将受众仅仅看作自然的人、本能的人,对大众缺乏情感的疏导和理性的提升,显然这是对人的简单理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是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原则的。从这个角度讲,当代传播对作为受众的“人”缺乏深刻的哲学把握。马克思曾就人的概念论述过:“‘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那种社会形式中的人,……那么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人的一定性质,即它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因为在这里,生产,即他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已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性质。”简言之,人的本质规定性包括自然性和社会性,有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更重要的在于其社会性,作为社会活生生的人,必然会有理性和情感的矛盾,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的矛盾,个人与其他社会人及与周围环境的矛盾,他们是种种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当代传媒要全面的看待人,要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实现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理性和非理性的全面尊重,真实客观地把外部世界呈现给受众,倡导回归人类真善美,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社会观念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互助。当前媒体在对人的关怀中做得更多的是同情人、关爱人,但往往在这种所谓善意的关怀中随意侵犯他人隐私,忽视新闻人物和受众心理,对受众造成实质上的伤害。这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与真正的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的表达,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不仅仅是眼泪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这些美德,而这正是人文关怀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这样一些道德价值的存在正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之必要。有一种叫作“新闻本位”的新闻观。执行这种观念的人,把事实、传播者、接受者、传播通道、新闻信息等看成新闻传播中的各个环节,而以新闻信息为本体。于是,新闻传播者在选择新闻的时候只是以事件是否具有所谓的“新闻价值”,即是否具有非常性和猎奇性、能否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否引起轰动效应作为标准,甚至一味地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最终导致媒体品味的下降,也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诚然,新闻追求新奇,渴望引起轰动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在这种新闻理念的指导下,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往往被忽略了,人们的眼睛只盯着事态的发展而无视扮演主体角色的人的感受。阅读(收看、收听)新闻的人们也只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旁观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信奉一条原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夸张的说法无外乎是想强调新闻事件的新奇性。据说真有国外媒体曾报道过人咬狗的事件,且不说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单从事件本身来看,这则报道对当事人来说有何意义呢,难道从中他(她)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而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吗?相反,也许当事人从此会被别人当成疯子来对待!另外,这对广大的受众来说又有何意义呢?!难道他们因为获得了奇闻怪谈而感到真正的欢乐?或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或真谛?多半的可能性是长此以往受众的欣赏趣味会下降许多。我国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 人文关怀的泛化和简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文化界、思想界开展人文精神大讨论以来,“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这些术语纷纷涌现,从社会精英阶层“下凡”到人间,几乎妇孺皆知。新世纪伊始,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后,“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泛滥开来,形成了“言必称关怀”的奇怪局面。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被严重地泛化了。例如,对有些属于权力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也大加颂扬,便是人文关怀泛化的一种表现。据《北京晨报》2005年1月6日报道,日前,河南省许昌市国税局原局长姜国仕被法院以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2年,姜国仕当庭对检察院表示感谢,因为在查案中,许昌市检察院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司法诚信。那么检察院是怎么做到“人文关怀”的呢?报道说,“在查案中,考虑到姜国仕年纪较大,有关节炎和高血压,检察院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较好的号房;天气凉了,检察官及时给姜国仕送去被褥、衣服。在搜查姜国仕家时,检察官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一位叫“气横西北谁人剑”的网民疑惑不解,在论坛上问道:“难道这不是检察院应该做的吗?如果不讲‘人文关怀’,在工作中就应当让一个上年纪的嫌疑人(不管他是贪污还是伤人)住‘较坏的’号房?就应该让他在天凉时无衣无被吗?就不去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如果把这样的工作也叫做‘人文关怀’的话,那么公安局不打骂嫌疑人、监狱不虐待犯人、乡干部征税不抓人,不也可以叫作‘人文关怀’吗?自从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后,‘人文关怀’就迅速成为一个流行词。以前,每听到这个词,总让人感到一些温暖,可是现在随着它的被滥用,我们只感到乏味。”(新华网2005年1月6日)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没有关怀的生存环境了,现在有人“大发慈悲”施舍了一点“关怀”,我们反而受宠若惊,感叹社会确实进步了。若仅仅是普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倒也情有可缘,而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媒体却也在歌颂这些“宝贵的人文关怀精神”,难免让人觉得悲哀。(二) 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这样一来,很大一部分消费不起,或者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的弱势群体便被媒体遗忘了。这种情况首先表现在媒体留给社会弱势版面和频道太少,报道力度偏小。比如,对进城农民工的报道就很少,我们只能看到零星的、琐碎的报道,而且大部分报道范围也只停留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对农民工整体生存情况没有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报道的层面很浅。对下岗职工和新失业群体也是如此。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很多(应该说是大部分)记者报道政府关怀困难群众的时候往往是跟在各级领导人送温暖的队伍后面,报道的重点不是弱势群体的困难,而是领导的关怀,处处突出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的形象,弱势群体的困难只是突出这一形象的辅助物。这种摆拍的矫揉造作的镜头、照片我们看见的还少吗?这是真正的关怀吗?我们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见,我们媒体还没有真正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放在重要的地位,这很显然是违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神圣职责的。另外,近年来媒体对社会黑暗面的报道很青睐,纷纷采取暗访、卧底的方式对社会底层的黑暗面大加揭露,执法队伍到哪儿我们的新闻记者就跟到哪儿。关于黑心棉、黑香肠、地下性工作者的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对乞丐、流浪人员有损城市形象也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而没有深入探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难道仅仅是因为弱势群体贪财、无耻、没教养吗?最后,新闻报道的内容本身往往也漠视弱势群体。南京一家电视台的社会新闻栏目《服务到家》曾报道过一位农村老大爷身患怪病,需要不停地走,否则一停下来就会呼吸加重,甚至晕倒,连打吊针吃饭都要在行走中由家人帮忙才能完成。多方求医也无法治愈。节目报道这则新闻的时候不是从为这位老人想方设法治病的角度展开,而是以猎奇的眼光、调侃的语气报道新闻,新闻中所使用的背景音乐竟然是一首摇滚歌曲,并且将病人边行走边吃饭的镜头用快放式播放,似乎是记者编导们觉得那种样子很滑稽好笑。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再请看另外一家地方电视台的一则名为《市区开展清除整治算命、测字人员行动》的新闻:警车开到一栋大楼前停下,执法人员下车,走到楼前的一个算命摊,拉起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头吓得瘫坐在地上,苦苦哀求,而执法人员“义无反顾”地架起老头拖向十几米外的警车。其他执法者当场没收算命、测字工具,并焚毁。而这个身体瘦弱的老头嘴里一直在哀求:“我改,我改,放过我。”从这则电视新闻来看,很明显,电视台是站在执法人员一边的,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这当然有道理。但是,我们的记者有没有想过,老者那么大的年龄为什么不在家安享天伦之乐,却做出这等有伤风化的事情;老者的工具被焚烧后,他该如何生活下去;除这个老者外,其他从事迷信活动的人的情况又怎样;为什么现在文明社会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愚昧迷信活动。问题太多了,可有几家媒体认真思考过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没有就此深入采访调查下去,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人太普通了,没有新闻“价值”。而这样的想法本身不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吗?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往往过多地强调个人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而无视个体生存发展的合法权利。(三) 对隐私报道不慎重通常情况下,隐私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1我国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涉及公众人物和未成年的隐私。前者,比如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曾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破口大骂某娱乐媒体,原因是这家媒体公开刊登他家详细地址,以致他家屡遭陌生人上门骚扰,干扰了其正常生活。冯氏声称要诉诸法律手段加以解决。这是媒体侵犯“名人”隐私的典型事例。更严重的,有些媒体对去世的公众人物也不放过,对他们的死以及生前的情况捕风捉影、妄加猜测,不顾死者家属的痛苦,对其生前的私密信息恶意挖掘、大肆炒作。对歌星高枫之死的报道就是典型一例。这不仅是对死者及其亲人的不尊重,从根本上说也反映了社会对人的不尊重。另外,媒体对未成年的隐私保护也做得不够。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正确的做法是未经当事人同意,新闻不得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出生地、家庭住址以及一切可能推算出其真实身份的信息。还要注意不得暗含受指控的人与少年儿童本人关系的内容。例如,2003年1月20号,某报以《14岁少女身染五种性病》为题,报道一名尚未满14岁的女孩外出打工误入淫窟而身染五种性病的事件。报道中虽然使用化名,对图片也做了相应处理,但不经意间流露了一些相关信息,如事件发生地点、时间等,同样能让某些“有心人”比较容易地推断出当事人的真实身份。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我们的媒体一定更要慎之又慎,不能对他们造成再次伤害。2其实尊重公民的隐私权是新闻媒体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当,那就更不要奢谈什么人文关怀了。(四) 灾难报道缺乏人性化关怀当前我国媒体对突发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隐情不报,认为灾难性事件容易给受众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报道会造成社会恐慌,等事件过去以后再报或者干脆不报。二是报道不及时、不充分,对一些重大事件迟报、缓报、简报,难以满足受众对事态发展的关切。媒体往往把灾情简单地表现为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经济损失这些没有生命力的数字,这说明缺乏对生命的真正敬畏。三是过于注重从政府立场说话,灾难发生后不是把镜头对准正在忍受苦难的群众,而是大力渲染党和政府怎样关心受灾群众,社会各方怎样慷慨解囊,高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赞歌,把灾难的起因、发展、损失、灾情严重程度、灾民的情况却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四是采访报道方式不当,不顾受灾群众的感受,缺少对人的精神和感情的关怀。例如,“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情景被拍摄下来,被很多媒体所采用。照片显示,当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时候,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虽然记录的是实情,但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遇难者亲人看到欢呼的场面后会怎么想。还有的记者采访遇难人家属的时候,伸过话筒就问:谈谈您失去亲人的心情好吗?灾难新闻报道出现人文关怀缺失与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现实利益的驱策,也有传统传播理念对人文关怀的漠视,还有缺乏理性约束,有的是技术上的失误,但归根到底还是传播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比如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和人文精神无关,但是知情权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的人的基本权力之一,因为信息是最重要资源,如果受众不能及时充分地获知应该获知的、与自身、他人、社会有关的重要信息,实在是媒体的重大失职。不夸张地说,满足受众知情权是新闻媒体首要的、最大的人文关怀。做不到这一点,其他再多的关怀都是多余。(五) 对女性的不尊重关于女性的新闻报道问题更多也更突出。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女性的报道数量很少,说明对女性的关怀不够重视。《人民日报》2000年3月要闻版涉及女性的报道仅占4.5%,而涉及女性问题的就更少。其次,对女性的形象定位有歧视。据2002年12月28日金羊网报道:华坤女性调查中心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被调查女性认为“对女性的宣传报道娱乐性、生活性居多,而事业性少”,“女性处于弱者地位的题材多,强者形象少”,“有关妇女的新闻报道很难摆在国内重大媒体的显要位置”,而且“女性作为配角的题材多,作为主角的题材少”。第三,宣扬落后的贞操观。贞操观是男权社会所产生的帮助男性从肉体到灵魂上占有女性的精神枷锁。如今,这种落后的封建的贞操观仍然有市场。1997年,四川姑娘唐胜利因为不愿做三陪小姐而跳楼受伤致残。媒体抓住这个事件争相报道。但是有些文章不是强调她维护人权与尊严的可贵精神,而是她“宁死不做三陪女的刚烈行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说什么她“用献血维护自己的清白”。这些错误的思想导向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一时间,各地不断出现类似“唐胜利”的事件,很多妙龄少女落下残疾。媒体的责任太大了。第四,存在污辱女性的报道。其中最典型的言论莫过于什么“女祸论”。这原本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把朝廷腐败、民风败坏的责任推卸到女性头上的反动历史观。然而这种愚昧可笑的观念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着实可悲。比如,很多媒体把政府官员腐败的原因归结到官员家属身上,报道为党组织一把手的妻子办学习班以培养“廉内助”的新闻。《大河报》还用了一个言词粗俗的标题:好女人是所学校,好干部老婆熏陶。甚至有的女性刊物都说:“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如何、廉政形象好不好,与其配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如果枕头风常吹,领导干部势必先替个人或小家庭打算,假公济私,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多么荒唐的言论!3新闻媒体一般主要以事件本身是否具有传统的新闻价值来选择所要报道的新闻,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人反而被放到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地位。很显然,这违背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也不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总之,新闻不能只见事不见人。注释:1张宝新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972张菊样 :《传媒应重视人文关怀——对当前某些新闻报道的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3马守敏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新闻记者》2000年 第6期

论《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当中,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可以名副其实地被称为最具代表性、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的小说家。

他的作品在对英国社会抱着乐观态度的前提下,对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他抨击物质主义,揭露资本家对工人和劳动者进行的残酷剥削,批判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和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他被誉为“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英国的巴尔扎克”。作为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双城记》发表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

《双城记》写的是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两地的故事。

法国大革命前,一个在巴黎开业的、名叫曼纳特的外科医生,因为向政府揭发埃弗瑞蒙德兄弟将农村的一对兄妹无端迫害致死的罪行,被持有贵族特权的埃弗瑞蒙德兄弟陷害。

曼纳特医生平白无故地被投入巴士底狱,在那里整整被囚禁了18年。

后来,埃弗瑞蒙德侯爵失去了恩宠,曼纳特医生才获释出狱。曼纳特医生在狱中时曾设法记录了自己受迫害的过程,并立誓要向埃弗瑞蒙德家族和他们的后代报仇。

曼纳特医生出狱后,和女儿露西在伦敦居住。露西邂逅一位法国青年查尔斯·达尔内。她不知道查尔斯·达尔内就是把马奈特医生送进监狱的埃弗蒙德侯爵的侄子。

曼纳特医生为了女儿的幸福,撇开对埃弗瑞蒙德家族的个人恩怨,同意露西与达尔内结婚。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替达尔内在法国管理事务的盖白勒被革命法庭逮捕。

达尔内为了营救盖白勒出狱,不顾个人安危,冒险来到法国。

当年被害的的兄妹的姐妹德伐日太太认出了达尔内是埃弗瑞蒙德侯爵的后裔,决心要把他送上断头台。

曼纳特医生和露西闻讯后,立即赶到巴黎组织营救,但是在法庭审判的关键时刻,德伐日先生和太太出示了曼纳特医生隐匿在巴士底狱的控诉书。

于是达尔内被判死刑。临刑前夜,热恋着露西的卡尔登由于和达尔内面貌酷似,换出达尔内。当驿车载着达尔内夫妇和曼纳特医生远离巴黎时,卡尔登英勇地走上了断头台,为他心爱的女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出发,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愤怒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在他的笔下。

乡村是一个萧条的地方,而贫困的原因不是土地的贫瘠,更不是农民的懒惰,而是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封建贵族们用各种苛捐杂税榨取农民的血汗。

作者愤慨地说:“倘使有一村不被鲸吞的精光,那到是怪事。”不仅农村如此,城市的居民也过着同样悲惨的生活。

而当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那些贵族老爷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作者通过对比,说明了人民饥饿贫困的原因正是贵族的压榨,而这又必然激起人民的仇恨和反抗。狄更斯不仅描写了贵族地主在经济上对劳动人民的压迫,而且揭露了贵族对人民欺凌的种种罪行。

他曾对一个美国奴隶主说过:“残忍和专权的凌辱是人性的两大病症。”在这部小说里,他似乎有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埃弗瑞蒙德侯爵是一个极端荒淫之徒。

为了抢到德伐日太太美丽的姐姐,他不惜将她的丈夫折磨致死,而后又将她的弟弟刺死,最后这位年轻的少妇不堪凌辱而死。

曼纳特医生目睹了这家人家破人亡的过程,愤然写信向朝廷大臣控诉,但被埃弗瑞蒙德发现。于是医生被关进了巴士底狱整整十八年,出来时已是一具白发苍苍、形容枯槁的活尸,一架只会埋头做鞋的机器,完全失去了理智和感情。

这说明封建专制所施之于人的远非皮肉筋骨之苦。

狄更斯从心理和精神层次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性的残害。由此可见狄更斯关心人民疾苦、痛恨剥削压迫的人道主义思想。

  • 索引序列
  • 人文主义的论文范文
  • 人道主义的论文范文
  • 人本主义论文范文素材
  • 医者人道主义论文范文
  • 关于人道主义的余香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