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普通本科音乐学(理论)、音乐学(艺术管理)方向考试科目《中外音乐基础知识》考试大纲音 乐 家中 国 孔子※、墨翟、屈原※、荀况、李延年※、京房、桓谭、蔡邕、阮籍、嵇康、李隆基、沈括、姜夔※、郭沔、关汉卿※、王实甫※、朱载堉※、汤显祖※、汤应曾、吴畹卿、梅兰芳※、裘盛戎、骆玉笙、徐丽仙、沈心工、李叔同※、肖友梅※、王光祈、赵元任※、华彦钧※、刘天华※、管平湖、贺绿汀※、黄自※、冼星海※、聂耳※、马可※、施光南※、瞿希贤※、李焕之※、丁善德※、张寒晖、金湘、黎英海、陈其钢、何占豪、张晓峰、吴祖强、杜鸣心、王慧然、秦咏诚、郑秋风、王立平、傅庚辰、瞿小松、汪立山、朱践耳、李焕之、辛沪光 外 国 维瓦尔第、亨德尔、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韦伯※、威尔第※、罗西尼※、舒伯特※、柏辽兹※、格林卡※、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斯美塔那、约翰·施特劳斯※、福斯特※、勃拉姆斯※、包罗丁、圣·桑※、比捷※、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格里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普契尼※、德彪西※、迪卡斯、西贝柳斯※、卡鲁索、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莱斯勒、拉威尔※、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柯达伊※、普罗科菲耶夫※、奥涅格、奥尔夫※、罗伯逊、格什温※、杜那耶夫斯基、格罗菲、哈恰图良、卡拉扬※、布里顿、帕瓦罗蒂※、多明戈※、科普兰、格里埃尔、拉维香卡、列库奥纳 音 乐 作 品 欣 赏 与 介 绍 中 国 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陆上》 、《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赞歌》、《酒歌》(藏族民歌)、《玛依拉》、《跳月歌》、《诗经五首》,《天作》、《唐诗三首》、抒情诗《水调歌头》、《黄水谣》、《怒吼吧!黄河》)※、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满怀深情忘北京》、《我爱你,中国》、《枉凝眉》、《老忠叔敲钟报警》、《胡笳吟》、《嘎达梅林》 《平川号子》※、《赶牲灵》、《赶马调》、《茉莉花》※、《天乌乌》、《小白菜》※、《沂蒙山小调》※、《四海》、《我的金色阿勒泰》、《五月蝉虫唱得好》 《祖国颂》※、《长城谣》※、歌剧《白毛女》※、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事片《红日》插曲、《大闹天宫》、《重整河山待后生》、《枉凝眉》、《沁园春 雪》※、《红色娘子军连歌》、《铁蹄下的歌女》、《渔阳鼙鼓动起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歌》、《长征组歌》、《思念》、《天堂》、《黄孩子》、《让世界充满爱》、《教我如何不想他》※、《嘉陵江上》※《同一首歌》※、《四海》※、《上去高山望平川》※ 戏曲与曲艺《老爹爹清晨气前去自首》※、《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满工对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丑末寅初》京韵大鼓※、《新木兰辞》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评弹、《联络员身负着千斤重担》、《十八相送》※、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谁说女子不如男》、《宝玉哭灵》、《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绣红旗》、《紫藤花》、舞剧《丝路花雨》、《反弹琵琶》)、舞剧《红色娘子军》、《快乐的女战士》、《斗笠舞及军民集体舞》)、《山在虚无飘渺间》、《白毛女》※、《黄河大合唱》※、舞剧《红色娘子军》※ 器乐《江河水》※、《流水》※、《十面埋伏》※、《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十二木卡姆》选曲※、 《喜洋洋》(民族管弦乐)、《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梁山伯与祝英台》、《瑶族舞曲》、《彝族舞曲》、《荫中鸟》、《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曲)、《空山鸟语》、《顶嘴》、《涛声》、《观花山壁画有感》《蜜蜂过江》、《嘎达梅林》※、《百年沧桑》、《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队)、《良宵》※、《二泉映月》※、《丰收锣鼓》、《梁山伯与祝英台》※、《长征组曲》※、《Mong Dong》(动画片)、《春节序曲》※ 外 国 作 曲 家 创 作 《吉普赛之歌》、《葬礼进行曲》、《马赛曲》※、《国际歌》※、《第四十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樱花》、《马车从天上下来》、《伏尔加船夫曲》、《菩提树》、《欢乐颂》※、《少先队员植树歌》、《饮酒歌》※、《斗牛士之歌》※、《月亮颂》※、《波罗维茨人之歌》、《晴朗的一天》※、歌剧《卡门》序曲※、《在山魔的宫中》、《苏尔维格之歌》※、舞剧《天鹅湖》※、舞剧《胡桃夹子》、《俄罗斯舞曲》、《祭献之舞》、《马刀舞》、《波莱罗舞曲》、《红梅花儿开》、《雪绒花》※、组曲《图画展览会》、《天鹅》、《野蜂飞舞》、《十一月·雪橇》、《林肯肖像》、《舍赫拉查得》、《1812序曲》※、《C大调前奏曲》、《c小调练习曲》、《如歌的行板》、《声乐协奏曲》、《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音乐》 《蓝色多瑙河》※、《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水上音乐组曲》第一曲、第二曲、《D大调第104交响曲》第一乐章、《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命运》第一乐章※、《英雄凯旋歌》、《渴望春天》、《摇篮曲》、(《婚礼进行曲》※、《沃尔塔瓦》——选自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在中亚西亚草原上》※、《1812序曲》※、《芬兰颂》※、《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培尔金特》选曲“晨景”“三神殿”※、《邀舞》※、《拉科齐进行曲》※、《降B大调玛祖卡舞曲》※、《梦幻曲》※、《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饮酒歌》、《晴朗的一天》、《水中倒影》※、《波莱罗》※、《太平洋231》、《大峡谷组曲》——“日出”、“暴风雨”、《蓝色狂想曲》片段※、《<空虚>布鲁斯和<枫叶>拉格泰姆》片段、《哆来咪》※、《童年的回忆》、《秋叶》、《西波捏》※、《新大陆交响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世界音乐《早晨的拉格》、《樱花》、《佳美兰音乐》※、《加纳民间音乐》※、《古诺人的尤勒舞》、《西波涅》、《飞驰的鹰》 音 乐 知 识 与 常 识 中国京剧、越剧、豫剧、评剧、中国新歌剧、电影电视音乐、琴歌、清唱剧、汉族民歌※、汉族民间器乐※、编钟、少数民族音乐、戏曲音乐、京剧音乐※、黄梅戏、曲艺音乐、京韵大鼓、苏州弹词、群众歌曲、艺术歌曲※、舞剧、中国近现代音乐、同声合唱与混声合唱、组曲、序曲、组歌 西 方 歌剧、舞剧、弦乐四重奏、巴罗克时期音乐※、托卡塔、赋格、古典主义音乐※、交响曲、奏明曲式、浪漫主义音乐※、玛祖卡、歌剧序曲、咏叹调、宣叙调、狂想曲、回旋曲式、交响诗※、交响音画、民族乐派、20世纪音乐※、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与十二音音乐、通俗音乐、爵士音乐、音乐剧※ 世 界 印度音乐、乐器西塔尔、日本音乐、佳美兰音乐、印度尼西亚音乐、乐器马林巴、非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 社 会 音乐艺术、音乐的基础要素与表现手段、怎样欣赏音乐、怎样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音乐与其它艺术、音乐的社会功能、实用音乐与背景音乐 中 国 作 品 《长城谣》、《太阳出来喜洋洋》※、《小放牛》、《三十里铺》※、《放马山歌》※、《小河淌水》※、《扬州慢》、《霓裳中序》、《雨打芭蕉》、《森吉德玛》、《牧歌》、《阿拉木汗》※、《阿玛勒火》、《远方的客人请你流下来》※、《渔歌》、《设坛台祭东风相助周郎》、《听他一番心酸话》、《按龙泉,血泪洒征袍》、《长征》、《码头工人歌》、《问》※、《在太行山上》※、《延安颂》、《思乡曲》、《北京喜讯到边塞》※、《洪湖水,浪打浪》——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绣红旗》、舞剧《小刀会》序曲※、《水草舞和婚礼舞》、《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长城随想曲》、《黄河》※、《涉江采芙蓉》、《长城长》、《爱的奉献》 外 国 作 品 西方作品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鳟鱼》※、《军队进行曲》※、《威廉退尔》序曲※、《梦幻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选曲——“小步舞曲”“法郎多尔舞曲”※、《哈利路亚》、《管弦乐组曲》、《小夜曲》、《土耳其进行曲》※、《献给爱丽丝》、《天方夜谈》交响组曲第一乐章、《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图画展览会》选曲“漫步”“牛车”“小鸡的舞蹈”“基辅大门”、《斯拉夫舞曲》第一二号、《挪威舞曲》第二号、《大海》第一首、《献祭之舞》※、《一个华沙幸存者》 世界音乐 《星星索》、《阿里郎》、《摇篮曲》、《加纳民间音乐》、《美丽的小天使》、《卡利普索民谣》、《老人河》、《伏尔加船夫曲》、《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思 考 题 1、 学会并背唱歌剧《白毛女》中《北风吹》和《十里风雪》唱段。 2、熟读本课节录的《礼记·乐记》一书《乐本篇》的文字。结合本课听赏的内容和你听过的音乐,讨论声音形态与情感表现的一般对应关系。 3、熟悉并背唱本课摘引的《喜洋洋》两段旋律。 4、谈谈你听《江河水》引起的联想。※ 5、结合课内欣赏的曲目,简述旋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6、根据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分别探讨《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这五首歌曲与它们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联系。 7、从对《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这几首歌曲的感受,描述它们体现的时代风格。 8、分别将《赞歌》和《跳月歌》所使用的音从低至高(多次重用的音只计一次)排列起来,观察这两个音列各有什么特点。 9、背唱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主、副部主题。 10、以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谈谈你对莫扎特“含着眼泪的欢笑”以及纯洁、明净的音乐风格的理解。 11、为什么说“通过斗争,取得胜利”是贝多芬主要音乐作品的基调。试以他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谈谈你的感受。 12、在多次听赏的基础上,跟着录音小声哼唱《春晓》,细心揣摩词曲结合所表达的诗意。 13、有表情地朗读本课节选的《黄河大合唱》三个乐章的朗诵词。 14、按课本提供的乐谱和声部划分,练习《过雪山草地》片段(合唱1-20小节)。 15、复颂《菩提树》的歌词,并小声哼唱曲调,结合乐谱体会:(1)三次用E大调演唱的旋律,相互间有什么联系。(2)两次用e小调演唱的段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16、背唱《欢乐颂》音乐主题、 17、跟随录音学唱京剧《红灯记》铁梅唱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后半段(从“铁梅啊!年龄十七不算小”至结束),逐句琢磨唱腔与语言声调之间的联系。 18、下面列举的戏剧表演名家分别是哪一剧种具有代表性的演员:马连良、尚小云、常香玉、小白玉霜、荀慧生、袁雪芬、盖叫天。 19、以课外小组活动形式,学唱歌剧《江姐》选段《绣红旗》。 20、观看中国歌剧的录像。 21、组织观看有关外国歌剧的录像片。 22、在听赏《卡门》序曲时,除从整体上进行音乐感受外,有意识地在音乐展开中跟踪各个音乐主题,然后相互交换对这些主题的印象。 23、从音色感受和形象领会的角度,将《在山魔的宫中》与《苏尔维格之歌》进行比较。 24、观看舞剧《丝路花雨》或《红色娘子军》录像。 25、背唱舞剧《天鹅湖》二幕场景以及《西班牙舞曲》、《那不勒斯舞曲》的音乐主题。 26、为什么说《春之祭》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代表作?结合《祭献之舞》的听赏,从音响及节奏特点等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27、有表情地背唱本课引摘的《瑶族舞曲》主要音乐主题。 28、背唱《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中第一、二、五段圆舞曲的主要旋律。 29、在听赏《波莱罗舞曲》时,分辨出小军鼓、长笛、单簧管、大管、双簧管、小号、萨克管等乐器的音色。 30、运用联想,描述你听赏《Mong Dong》的感受。 31、本课听赏的有关鸟的三首乐曲,《荫中鸟》、《百鸟朝凤》、《空山鸟语》分别是由笛子、唢呐、二胡演奏的,你能从音色及演奏技巧等方面,区分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吗? 32、在《顶嘴》中,两支竹笛的组合进行了拟人化处理,你对此有什么感受? 33、温习历史课中“鉴真东渡”的史实,将此与钢琴独奏《涛声》所表达的意境结合起来,谈谈你听赏音乐时的感受。 34、从乐曲的标题看,《观花山壁画有感》和《蜜蜂过江》的创作动机,都与“写景状物”有关。就此,试将文学、绘画、音乐三者的“写景状物”进行比较。 35、以《图画展览会》中《两个犹太人》的音乐为依据,自己编排一个独幕音乐表演剧:人物:一个穷人(瘦)、一个富人(胖) 自拟情节提示:富人炫耀自己的财产和权势。穷人诉说自己的不幸与悲哀。穷人向富人借贷,二人就利息问题发生争执。富人盛怒之下赶走穷人。 要求:一切动作都在这段音乐中完成。人物的形象、性格及自拟的剧情(可设计台词,也可用哑剧表演)应与音乐的结构段落与转换相一致。 36、小游戏-“对号入座”:将下列乐曲标题与它们的作者用线条连接起来: 蜜蜂过江 汪立三 野蜂飞舞 穆索尔斯基 天鹅 柴可夫斯基 图画展览会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十一月·雪橇 圣·桑 涛声 朱践耳 37、蔡文姬、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课本里对他们均有所记载。通过温习所学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胡笳吟》和《长恨歌》的理解。 38、温习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夺帝位的史实。将《十面埋伏》各段小标题的提示与听赏音乐的实际感受结合起来,谈谈你对十面埋伏这首乐曲的理解。 39、为什么说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以同名民歌为基本材料创作的?试将内蒙民歌《嘎达梅林》与课文引录的交响诗的两个重要音乐主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音调上的联系。 40、为了表现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交响诗《百年沧桑》有选择的部分引用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音调作为创作的基础,你能辨认这些音调的来源并理解它们在作品中的用意吗? 41、下面这些音乐主题你能背唱出来吗?①《嘎达梅林》交响诗的“草原主题”、“斗争主题”和为悼念英雄儿引用的内蒙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②《百年沧桑》交响诗中表达胜利、欢庆的“南海渔歌主题”。③《舍赫拉查得》中“苏丹主题”和“舍赫拉查得”的开始部分。④《1812序曲》中的“骑兵主题”、“抒情主题”和“欢快主题”。 42、背唱《春江花月夜》和《二泉映月》的主要旋律。 43、为什么说在“听赏无标题音乐或标意性音乐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在每部作品中去寻找‘音乐形象’的具体对应物,而应该从体味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和所蕴涵的情感入手,去领略包容于其中的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结合你听赏《二泉映月》的感受,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4、通过对巴赫《C大调前奏曲》的欣赏,可在教师引导下,初步领会“音乐的自律美”的基本含意。 45、了解作曲家的思想、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欣赏和理解音乐。结合听赏肖邦《c小调练习曲》的体会,加深对这方面问题的认识。 46、背唱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第一主题。为什么说这是一首内涵深刻的作品? 47、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在展示人声演唱技巧的同时,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以第二乐章为例说说你的感受。 48、《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音乐》第四乐章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试用A、B、C、D为不同音乐主题或段落的代号,画出它的结构图式。 49. 结合欣赏各族民歌,体验、熟悉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歌,增强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50、聆听新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选段,指出这段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它是用哪些乐器演奏的?※ 51、列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乐器。※ 52、根据你聆听过的汉族民歌,对比着谈一谈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征,讨论产生不同风格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53、学会并背唱《春江花月夜》及《梅花三弄》的主题音调。谈谈聆听汉族民间器乐曲后的感受。 54、对照编钟和乐舞的照片,谈谈曾侯乙编钟的概况和意义。※ 55、倾听歌曲《祖国颂》。试分析:哪些声部的节奏宽松、舒展,旋律起伏跌宕?哪些声部节奏密集、紧凑、旋律线平直、同音连续重复?它们在音乐情绪上各有什么效果?综合在一起又有什么艺术效果?※ 56、聆听节乐曲《江河水》,比较各段音乐的旋律、奏和情绪的变化。用语言或绘画来描绘你在聆听音乐时所想像的画面。※ 57、结合歌曲《祖国颂》和乐曲《江河水》谈谈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58、倾听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打虎锣鼓”,体验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谈谈节奏在表达这段音乐情绪时的作用。※ 59、倾听、学习歌曲《长城谣》,并分析其曲调的进行方向,划分歌曲的乐段。 60、聆听《二泉映月》,根据音乐内容即兴作一首短诗或图画。※ 61、《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主题在全曲中共出现了几次?在乐曲呈示部和再现部出现爱情主题时,其音乐表现上有何异同?※ 62、你怎样理解“京剧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这一论断。试谈谈你对振兴京剧、振兴戏曲、振兴民族艺术的重大而深远意义的认识。 63、你喜欢听戏曲和曲艺音乐吗?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戏曲和曲艺音乐的态度? 64、说一说京剧的唱腔、伴奏和行当的特点。※ 65、列举你知道的我国主要戏曲的剧种和曲艺的曲种。※ 聆听《黄河大合唱》,思考、讨论其社会价值及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66、聆听歌剧《白毛女》选曲,《北风吹》和《十里风雪》,体验音乐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67、聆听《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试将该乐曲的结构用简图表示出来。 68、结合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曲、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以及影视歌曲,思考、讨论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 69、结合欣赏《同一首歌》、《春节序曲》、《长征组歌》、《长征交响曲》、《摇篮曲》、《婚礼进行曲》等音乐作品,谈谈你对音乐社会功能的理解。 70、联系社会和校园音乐生活的实际,谈谈音乐对我们青年学生成长的意义。结合音乐学习,写一篇短文:《音乐和我》。※ 71、试比较《歌唱祖国》、《摇篮曲》和《婚礼进行曲》在速度、力度和情绪方面有什么不同?这些区别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 什么关系?※ 72、讨论一下音乐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作用?例如:①宴会、商场等公共场合演奏或播放的音乐。②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的音乐。③升国旗、阅兵式时的音乐。④宗教音乐。※ 73、背景音乐有什么特点?试为下列场合选择一组背景音乐曲目:①中式快餐厅②老年人的休息室※ 74、唱一唱勃拉姆斯《摇篮曲》的合唱片段。并分析它的曲调和节奏以及和声的特点。 75、练习、演唱亨德尔的《英雄凯旋歌》和莫扎特的《渴望春天》,体会巴罗克时期和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的异同。 76、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熟悉并记住该曲的主导动机、主部主题、连接部主题和副部主题。想一想:这部交响曲为什么称为“命运交响曲”?它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77、学唱《鳟鱼》,讨论“如何处理歌曲”的表情问题。※ 78、结合所欣赏的乐曲,谈谈浪漫派音乐的主要特点。※ 79、结合民族乐派音乐的特点,写一篇《1812序曲》的听后感。※ 80、欣赏《培尔·金特组曲》选段“晨景”“三神殿”时,注意这两段音乐的情绪、风格的对比。讨论一下:这种对比主要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 81、倾听、分析《蓝色多瑙河》的序奏,回答:①它的节拍特点是什么?典型节奏型是什么?②它的曲调进行方向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③它的主旋律是同类乐器演奏的单纯音色?还是混合音色?※ 82、结合你对交响音乐的欣赏或你熟悉的其它音乐作品,谈谈你对“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理解。※ 83、联系社会音乐生活实际,谈谈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培养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树立正确审美观念的意义 84、结合欣赏德彪西的《水中倒影》,谈谈印象派音乐作品的特点。※ 85、谈谈你对轻音乐的理解。列举你所熟悉的,或者喜欢的轻音乐的类型和曲名。 86、谈谈你对通俗歌曲的理解。联系当前社会和学校音乐生活,试论你对通俗歌曲的认识和态度。※ 87、列举你最喜欢的通俗歌曲,并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88、倾听西塔尔的音色,比较西塔尔和小提琴的音色有什么不同?谈谈听了这两种乐器的二重奏后有什么感想? 89、判断日本民谣《樱花》这首歌曲中最稳定的核心音是哪个音?将《樱花》所使用的音按音高顺序排列,感受其中常见的音阶。※ 90、谈谈对印度尼西亚佳美兰音乐的印象。 91、试谈自己怎样理解拉丁美洲民族音乐是三种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体会拉丁美洲音乐在旋律、节奏、风格方面的特点。 92、粗略概括外国民歌的特点,与中国民歌作比较,谈一谈外国民歌与中国民歌有何异同? 注:共546个知识点,其中打※号的知识点表示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有197个知识点,占总数的34%。
表现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论歌曲的处理和表现大家知道,一幅画、一篇文章或一件工艺品,一经作者创作出来,便可供人们阅读或欣赏,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风格,从而受到感染和启发。而歌唱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一首歌虽由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而成,但毕竟只停留在纸上,人们不能直接从纸上来听到它、欣赏它,就好象一幢十分漂亮的房子,修好后却没有人去住,不知道这幢房子的价值在哪,因此就必须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歌的曲调、内容介绍给听众。演唱者在尊重歌曲作者的原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歌曲的分析理解,对歌曲进行研究和处理后,再将歌曲演唱出来的过程,称为“二度创作”,而我们也知道,只要不是哑巴,要歌唱一首歌并不很难,难就难在如何唱好它,那需要我们的歌唱者必须在唱的每一首歌上下一番工夫了。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歌曲的处理与表现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一、 熟悉和了解作品唱好一首歌,首先要了解作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在你不熟悉、不了解它的情况下唱一首歌,如果只知道拿起来看也不看张嘴就唱,那么要想准确地将它 的内容风格表达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我记得我在学唱《鞭打我吧》这首歌时,因为只顾赶时间还课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认为唱会旋律就行了,什么歌曲的情感、吐字、气口等等都没做好,结果唱出来的效果就象“杀了我吧”一样,所以在拿到一首歌时,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要熟读歌词,因为我生长的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密的内陆山城,所以地方方言特多,我刚开始学唱歌是时候吐字很不准确,特别是平舌(z、c、s)和翘舌(zh、ch、sh)的差别十分明显,像把《黄水谣》中的水(shui)唱成(sui),山(shan)唱成(san),闹了许多笑话。歌词发音不准确,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妨碍,势必影响听众对你所演唱的歌曲的理解,你的演唱对听众的感染力定会逊色不少,所以一定要把歌词读熟读准,以免影响歌曲的表现。唱熟曲调、唱准音高、节拍并注意乐感,熟悉歌谱和正确地把握音准节奏,是对作品从音乐上分析研究的基础。有些歌曲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拍子,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唱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有的歌曲因为内容表现的需要,节拍就比较复杂;有的由3/4、2/4、6/4等各种节拍组织在一起;有的由6/8、7/8、9/8、3/8等节拍组成。如歌曲《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这首歌曲比较复杂,难以掌握,它就需要我们反反复复地唱熟、唱准。另外,有许多的歌曲中还有转调和一些临时升降音,如果不下一番工夫是很难唱准音高的,并且会之间影响歌曲的完美表现。在演唱歌曲时,还要注意安排好气口,在我们演唱的歌曲中,大多数旋律乐句与歌词的句子基本一致,像歌曲《玛依拉》基本上就是结束一个乐句,就换一口气,这样很便于演唱者的演唱,而一些复杂的歌曲,特别是一些外国歌剧中的选曲,有时旋律与句子的气口会产生一些不一致的现象,经常会碰到句子的换气气口在旋律的一个节拍中间,使演唱起来有些困难,就会产生破句或来不及的现象。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众所周知他的气息是非常棒的,但是假设他在演唱某首歌曲器时,不注意气口问题,随便换气,试问听众还能欣赏他优美动听完美无缺的歌声吗?二、 掌握好歌曲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标志。我们在掌握歌曲的节奏时,既要做到准确稳定。更需富有动感,充满活力。比如二拍子的节奏是强、弱强弱;三拍子是节奏是强、弱、弱;四拍子则是强、弱、次强、弱,这些看似简单的节拍特点,在歌曲演唱的实践中却未必容易做到,甚至常常被演唱者所忽视,致使歌曲的演唱缺少基本的律动感。所谓准确稳定即唱快的曲子内心一定要有稳定的节拍感,要做到快而不乱,有些人在唱快节奏的歌曲时,乱得一团糟,听者根本不知在唱什么,就象《好汉歌》里的“风风火火闯九州”一样,只感觉到一阵火暴就结束了,而唱慢的曲子则应要强调流动感,要做到慢而不滞,否则沉重呆板,就会失去丰富的表现力。节奏的强弱处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演唱歌曲时,如不注意请弱的处理,那么歌曲会唱得平淡无味,节奏中强调的强弱感则失去意义,就象三拍子,它是一种典型的圆舞曲风格,形式十分受到人们的喜爱。约翰·施特劳斯的名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圆舞曲的风格特点,那欢腾的河流、美丽的森林、歌词的小鸟……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许多人又不免回想起优美典雅的宫廷舞蹈,如果演奏者根本不处理节奏中的强弱关系,那就不知这首舞曲会使人产生什么样的想象了。还有节奏中的弱起小节也很值得重视,象0××|0× ××|等等这些节奏如果在演唱中不注意,那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歌曲的表现色彩。三、 注意歌曲的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曲作者对调式、调性的运用直接影响歌曲的基本情绪,我们要正确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对这方面就应引起注意。一般来说,大调式的歌曲,常表现雄壮明朗或喜悦自信的情绪,如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晚会圆舞曲》等,而小调的歌曲常表现柔和忧伤或暗淡、哀痛的情绪,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这一规律的特殊情况。总之,调式调性可作为分析作品的主要参考内容之一。歌曲还具有各种不同的曲式,最常见的为单段体,也称一步曲式。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具有完整乐思的锻炼,每一乐句小节数相等的称为方整性结构,如《花非花》;再有,如二部曲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全曲结构方整,富有歌唱性,每段由两个四小节的乐句组成,通过八度大跳,使情感有明显的起伏,经过重复,然后级进下行,平稳地结束全曲。歌唱者要是熟悉调式曲式,那么在歌曲表现与处理中是大有帮助的。四、 抓住歌曲的时代特征、思想与风格艺术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那么每一首歌曲也比如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面藐和社会风尚等等,演唱者应该透过歌词的内在含义,去挖掘围绕着以上各种主题思想的本质,如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还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丑恶现象的讽刺等等,比如《我悲伤啊,我痛苦》(格林卡曲)这首歌,歌中表达了女主人公安东尼的悲伤、痛苦、对社会黑暗的血泪控诉。如果歌唱者在拿到一首新歌的时候,不去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那么歌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时就不会很好的表现这首歌,又如歌曲《满江红》是古曲与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对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的回忆,对国耻未雪的感叹和要“收复山河”的壮志。除了以上所述的时代性、思想性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民族风格,每个民族由于他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生活习惯,经过千百年的酝酿,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背景。如我们侗族的侗族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而驰名中外的苗族飞歌,却又是高亢悠扬的山歌。这些民歌,大都是以歌唱人民生活、爱情、风俗等为主题,它们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所以演唱者一定要把握好各民族地方色彩,以免唱出来的歌让人不知出自何处。五、 演唱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好的演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嗓音,更紧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有一次我观看了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赛况,心中颇有感触。现在的某些音乐制作家只顾利润和突出自己个性,在选择培养歌星时,根本不考虑他(她)的文化修养和音乐方面的素质如何,经过一番精心的包装后,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宣扬,于是中国一夜之间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天王”、“歌后”以及一些低级庸俗的歌曲也涌入了社会市场,当他们看到那些面对比赛中如此简单的文学常识、基本乐理、视唱谱例而无可奈何的歌手们,心中究竟有何感受?如果这些参赛歌手都是一些有层次、素质比较高的人,那么那种满脸愧色、尴尬万分的场面也许就不会出现在国人的面前了。可悲呀!再来看看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洛宾,他不仅是一名著名的曲作家,同时也是一名词作家,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如果王老没有很好的文学艺术修养,他也不会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好歌。十九世纪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威尔第,他的许多歌剧《茶花女》、《弄臣》等都是在文学巨著的影响下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演唱者在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上,把文学中那份精美、那份使人喷饭出激情的火焰的思想运用在歌曲的表现中去,那么艺术将会更高雅、更辉煌,听众将会更进一步的理解它、认识它、接受它、喜爱它。六、 歌词的表现在于情真意切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笛南·爱斯坦曾经说过:“感情是歌词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歌词增强艺术性达到以情感人、声情并茂呢?记得在上声乐课时,老师都要求学生“唱出感情,以情带声并理解歌词的真正意义,理解歌曲的感情基础。”这些话虽然十分平淡,但都反映了歌唱者只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才能正确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切。假如一个演唱者对歌曲不做分析、研究,根本不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感情,将歌曲演唱得平平淡淡,那么演唱者自己都不能为歌曲感动,听众又怎能被他感动呢?歌剧中那些留在人们心中的鲜明动人的音乐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如卡门、费加罗、玛仁卡等,都是艺术家用心去体会、用情感来表演所塑造的形象。当然在歌曲、情感表现中也不要太过分,有些人想唱好的心情过于迫切,结果适得其反;而有些人则是表现的意图不明确,往往不考虑如何真实地表现作品本身,一味只想表现自己,这样演唱就会曲解原作的创作意图,从而经不起艺术严肃性与科学性的考验;再则是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有误,在演唱悲愤哀怒的歌曲时,演唱者的脸部表现或语气声音却是高兴的,而真是兴奋的歌曲却又麻木不仁,漠然置之;还有就是在动真情演唱时,还得学会有控制地适度地表现,如果正唱到悲伤时,失去了分寸感以致失声痛哭,泣不成声,这也是不行的。总之,一首歌曲的演唱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演唱者本身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你越能把复杂的现象或问题分析透彻,那么,你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也越深入,解决与表现它的手段也就越有效。
黄河大合唱 论文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就这样,张光年躺在担架上,由全队同志和二纵队的军医护送着,从永和关再渡黄河,行程700华里,来到了圣地延安。 在延安,经医生确诊,张光年左肘关节粉碎性骨折。中央组织部根据延安和平医院的意见,决定留张光年先在延安治疗一段时间。这期间,张光年躺在和平医院的窑洞里,回想着几个月来在晋西北,在吕梁游击区为抗日军民进行宣传演出活动的情景,回忆起两次渡过黄河时听到的那惊心动魄的船夫号子,看见的那黄河两岸“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一幕幕,于是便在心中酝酿着写一首歌颂黄河、赞美中华的长诗。 早在1938年10月,冼星海就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带着夫人先期来到了延安,并被安排在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当他听说张光年也来到了延安后,便立刻从延安城里赶到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看望挚友。由于两人曾在上海、武汉有过多次合作,这次延安相见,冼星海当然不会放过再次合作的机会,于是便向张光年提出请他写一部合唱歌词的建议。冼星海的提议,为张光年汹涌着的激情找到了喷射口,使张光年长期以来酝酿着歌颂黄河母亲,保卫黄河母亲,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主题变得清晰起来。很快,张光年就进入了创作状态。由于臂伤难以动笔,张光年便躺在炕上口述,请演剧三队的一位负责照顾他生活的战友记录。第一天,他们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天完成了《黄河颂》;第三天完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及《黄水谣》;第四天完成《河边对口曲》及《黄河怨》;第五天完成《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仅仅5天时间,张光年就以大合唱通常要具备的八种格式组合,完成了四百多行的《黄河大合唱》全部歌词。 冼星海谱曲 1939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迎着大西北呼啸的寒风,张光年带着他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从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赶到延安城里,走进中央交际处温暖而宽大的窑洞里,出席演剧三队为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举行的除夕文艺晚会。这时的“光未然”早已因《五月的鲜花》等抗战歌曲的广泛传播而享誉延安。那天晚上,冼星海坐在窑洞靠门边的位置上,张光年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诗人面前有一张桌子,上面那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词稿。张光年首先大略说明了歌词的创作意图和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结构:它由体裁形式互不相同的8部分组成,依次为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说白”,是歌曲的引子,并在前后两首歌曲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大家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结构的歌曲,都不禁为之动容,冼星海的脸上也露出惊喜兴奋之情。 张光年的朗诵是新体诗的朗诵,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大家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时,全窑洞一片安静。顷刻,掌声响彻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动情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1939年3月间,大生产运动告一段落,冼星海正好有了较充裕的时间,于是在他的小窑洞里,开始日以继夜地为《黄河》谱曲。他的工作毅力是惊人的,一开始创作就不愿停下,忽而斜躺在小床上抱头沉吟,忽而又直起身来奋笔直书。从3月26日到3月31日,仅仅用了6天时间,冼星海就以惊人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全部曲子的创作。 唱响“大合唱” 4月1日,演剧队正式投入紧张的排练。合唱队一共只有30来个人,分成了四个声部,平均每天练一首,仅10天的功夫,就完成了全部排练任务。 1939年4月13日,由邬析零指挥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试演之后,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黄河大合唱》正式演出,这也是抗演三队向延安各界的告别演出。演出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举行,观众在千人以上。在延安的党政军各界领导人都应邀参加了晚会。那天,担任朗诵的仍是张光年,冼星海亲自指挥。合唱队全是抗演三队的成员,乐队共有十几个人,全部是鲁艺师生。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抗演三队的演员们把军棉祆里的棉花掏出去,只穿着冼得发白的军棉衣外套,使服装看上去不再显得臃肿。大家又戴上在西安时买的翻毛皮军帽,这样的演出服在当时的延安俏得令人羡慕。张光年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他拄着拐杖的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大声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与抗争。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晚冼星海在他的日记里写到:“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动人的歌曲,当我们演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远不忘记今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的。” 同年7月8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欢迎他从重庆归来的晚会上,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此后,《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的歌声,不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而且也逐渐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唱开来: 1940年,音乐家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美国。1945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成立庆祝大会上,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曲目。 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用俄文演出《黄河大合唱》,中国指挥家李德伦指挥,歌唱家郭淑珍演唱《黄河怨》,严良方任艺术指导。 1964年,日本神户一个劳动者业余团体用日文演唱《黄河大合唱》,连“自从鬼子来”的歌词也忠于原作,甚至在说明书上注明:“鬼子”即日本军国主义。 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由华人乐团再次演出《黄河大合唱》,许多华侨听众哭成了泪人,外国听众则惊叹中国的《黄河大合唱》胜过了天主教的弥撒。 此外新加坡、菲律宾等国也先后演出过《黄河大合唱》…… 2002年1月28日,一代诗人张光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半年后的一个清晨,在位于青海省黄河上游的一座钢索桥上,张光年的骨灰被洒到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中。创作出不朽长篇组诗《黄河大合唱》的诗人,终于回到了黄河母亲的怀抱。
钢琴调律考钢琴演奏,试唱练耳是最难的,和作曲系的考题一样。音乐学可考,在网上找点范文看一下格式,主要是考你对音乐的理解。 (贴来的,有新的再说。)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 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黄河大合唱》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其中共有混声合唱、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女声二部合唱、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女高音独唱加入女声三部伴唱、轮唱7中演唱形式。每种演唱形式是为了配合该乐章的内容特点。混声合唱为第一和第八部分,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的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以及最后的高潮、升华、“战斗的警号”都用这种表现形式最有力量。男高音为第二部分:为了突显黄河的热情豪迈,其他的形势略显厚重,单人男性音质最灵活有活力。配乐诗朗诵为第三部分:诗朗诵在比乐谱体现的好时这样使用,可惜通常只是因为没有好的曲谱,还不如直接朗诵进而只好采用朗诵。这一段甚至有的正式演出中剪除。女声二部为第四部分:这一段为过去平静的生活回忆,曲调非常优美动人,女声较合适,二部的体现更为立体。男生二重唱为第五部分:为了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最佳的方式为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男声对唱更加简练,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女高音为第六部分: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只有女高音合适。轮唱为第七部分: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起伏与群情激奋的艺术效果,实际情况是有好的乐谱,但是没有太好的体现形式时,往往用轮唱这种万金油方法,比诗朗诵要好一些。综上,一个大型的乐曲,分为各个篇章,要以其最合适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果让混声合唱去唱《黄河怨》就变成第三人称叙述了,让男声对唱唱首尾就变成嬉闹不庄重了。每种形式灵活运用于各种词曲乐章,实在没有好的方法就用轮唱,还没有好的乐谱就直接念,即诗朗诵。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大合唱 论文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就这样,张光年躺在担架上,由全队同志和二纵队的军医护送着,从永和关再渡黄河,行程700华里,来到了圣地延安。 在延安,经医生确诊,张光年左肘关节粉碎性骨折。中央组织部根据延安和平医院的意见,决定留张光年先在延安治疗一段时间。这期间,张光年躺在和平医院的窑洞里,回想着几个月来在晋西北,在吕梁游击区为抗日军民进行宣传演出活动的情景,回忆起两次渡过黄河时听到的那惊心动魄的船夫号子,看见的那黄河两岸“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一幕幕,于是便在心中酝酿着写一首歌颂黄河、赞美中华的长诗。 早在1938年10月,冼星海就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带着夫人先期来到了延安,并被安排在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当他听说张光年也来到了延安后,便立刻从延安城里赶到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看望挚友。由于两人曾在上海、武汉有过多次合作,这次延安相见,冼星海当然不会放过再次合作的机会,于是便向张光年提出请他写一部合唱歌词的建议。冼星海的提议,为张光年汹涌着的激情找到了喷射口,使张光年长期以来酝酿着歌颂黄河母亲,保卫黄河母亲,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主题变得清晰起来。很快,张光年就进入了创作状态。由于臂伤难以动笔,张光年便躺在炕上口述,请演剧三队的一位负责照顾他生活的战友记录。第一天,他们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天完成了《黄河颂》;第三天完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及《黄水谣》;第四天完成《河边对口曲》及《黄河怨》;第五天完成《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仅仅5天时间,张光年就以大合唱通常要具备的八种格式组合,完成了四百多行的《黄河大合唱》全部歌词。 冼星海谱曲 1939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迎着大西北呼啸的寒风,张光年带着他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从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赶到延安城里,走进中央交际处温暖而宽大的窑洞里,出席演剧三队为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举行的除夕文艺晚会。这时的“光未然”早已因《五月的鲜花》等抗战歌曲的广泛传播而享誉延安。那天晚上,冼星海坐在窑洞靠门边的位置上,张光年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诗人面前有一张桌子,上面那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词稿。张光年首先大略说明了歌词的创作意图和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结构:它由体裁形式互不相同的8部分组成,依次为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说白”,是歌曲的引子,并在前后两首歌曲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大家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结构的歌曲,都不禁为之动容,冼星海的脸上也露出惊喜兴奋之情。 张光年的朗诵是新体诗的朗诵,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大家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时,全窑洞一片安静。顷刻,掌声响彻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动情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1939年3月间,大生产运动告一段落,冼星海正好有了较充裕的时间,于是在他的小窑洞里,开始日以继夜地为《黄河》谱曲。他的工作毅力是惊人的,一开始创作就不愿停下,忽而斜躺在小床上抱头沉吟,忽而又直起身来奋笔直书。从3月26日到3月31日,仅仅用了6天时间,冼星海就以惊人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全部曲子的创作。 唱响“大合唱” 4月1日,演剧队正式投入紧张的排练。合唱队一共只有30来个人,分成了四个声部,平均每天练一首,仅10天的功夫,就完成了全部排练任务。 1939年4月13日,由邬析零指挥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试演之后,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黄河大合唱》正式演出,这也是抗演三队向延安各界的告别演出。演出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举行,观众在千人以上。在延安的党政军各界领导人都应邀参加了晚会。那天,担任朗诵的仍是张光年,冼星海亲自指挥。合唱队全是抗演三队的成员,乐队共有十几个人,全部是鲁艺师生。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抗演三队的演员们把军棉祆里的棉花掏出去,只穿着冼得发白的军棉衣外套,使服装看上去不再显得臃肿。大家又戴上在西安时买的翻毛皮军帽,这样的演出服在当时的延安俏得令人羡慕。张光年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他拄着拐杖的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大声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与抗争。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晚冼星海在他的日记里写到:“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动人的歌曲,当我们演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远不忘记今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的。” 同年7月8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欢迎他从重庆归来的晚会上,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此后,《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的歌声,不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而且也逐渐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唱开来: 1940年,音乐家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美国。1945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成立庆祝大会上,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曲目。 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用俄文演出《黄河大合唱》,中国指挥家李德伦指挥,歌唱家郭淑珍演唱《黄河怨》,严良方任艺术指导。 1964年,日本神户一个劳动者业余团体用日文演唱《黄河大合唱》,连“自从鬼子来”的歌词也忠于原作,甚至在说明书上注明:“鬼子”即日本军国主义。 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由华人乐团再次演出《黄河大合唱》,许多华侨听众哭成了泪人,外国听众则惊叹中国的《黄河大合唱》胜过了天主教的弥撒。 此外新加坡、菲律宾等国也先后演出过《黄河大合唱》…… 2002年1月28日,一代诗人张光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半年后的一个清晨,在位于青海省黄河上游的一座钢索桥上,张光年的骨灰被洒到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中。创作出不朽长篇组诗《黄河大合唱》的诗人,终于回到了黄河母亲的怀抱。
从创作背景,内容,表现手法,和影响力这几个方面来写。下面的内容你可以参考下,《黄河大合唱》诞生记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7.《保卫黄河》(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从《黄河大合唱》到“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这部声乐作品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1968年10月的一天,殷承宗从中央乐团到中央音乐学院来看大字报。殷承宗有了钢琴伴唱《红灯记》之经验,便想在「钢琴革命」的步伐上再迈出新的一步。这时中央音乐学院二楼西墙上,正有陈莲女士的大字报贴出。(陈莲于1964的上书毛泽东,获毛支持,批复「信是写得好的。」之后,曾由江青接见。) 陈莲在此大字报中第一次披露江青曾对她说:「《黄河大合唱》很有气势,可以写成钢琴协奏曲。」从那次以后,殷承宗便向江青写信,拟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写为钢琴协奏曲,江青阅信后批复:「很好。《黄河大合唱》可以留曲不留词。」光未然的歌词,当年启发了冼星海的创作冲动与灵感,今天也同样自然而然地启迪和萌发《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组成员的想象力和乐思。 《黄河》创作组的成员,从1969年2月成立之后,始终在不断地变化。杜鸣心离去之后,殷承宗从中央音乐学院借调了作曲家盛礼洪先生来主持乐队配器工作。本文作者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专职从事钢琴教材创作,以往和殷在探索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方面,志向较合,这次他费了不少力气,把他借调到中央乐团做搭档。 许裴星则是刚刚分配到中央乐团工作的年轻钢琴伴奏演员,曾是殷的学生,殷留他在组内,请他协助一些事务性工作,亦部分地参加创作组的讨论。后来几个月中,青年钢琴家石叔诚也部分地加入到创作组的活动中,因为他是担任《黄河》钢琴协奏曲的B组独奏演员,了解《黄河》创作意图,可以更好理解和演奏该作品。他们二位凭年轻人的聪慧敏感,也发表了一些好的意见。不过他们并不担任任何实际创作工作。殷承宗在受命组建《黄河》创作组的过程中,又请来另一位女士刘庄。到了1969年初夏,《黄河》协奏曲完成了第一稿。试奏时,请来了李德伦、严良昆(《黄河大合唱》的权威指挥家)、杜鸣心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各声部长共十余人。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储望华担任第二钢琴(即乐队部分)协奏。从1969年8月到12月,在完成了酝酿方案、体验生活、群众集体讨论以及对第一稿修正的认同之后,进入了整体运作的第二阶段,即创作执笔阶段。《黄河》钢琴协奏曲,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四人负责执笔,日夜奋战。 《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追溯到它之前的初衷,落笔,定稿。创作室内抽屉、纸篓中数百上千张被废弃的旧稿谱纸……有集体智能的凝聚,更有创作者们的汲取、筛选及提炼的功夫。 这部作品的问世是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1970年元旦,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首演——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审查钢琴协奏曲“黄河”,乐曲刚完,周恩来总理激动地喊道:“冼星海复活了!”中央决定“黄河”先试演几个月,以征求工农兵群众意见。 1970年5月1日,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公演。节目安排是先演钢琴伴唱“红灯记”。由于长期劳累忙于创作和演出,殷承宗在弹“红灯记”时扭伤了腰动弹不了,但他咬着牙坚持到底,弹完后被立即送往附近医院。医生为他紧急处理,打针加绷带,再赶回文化宫演出“黄河”。剧场备了一张靠背椅,以防他万一倒下去。在这种状况下完成了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次公演。 1971年,殷承宗随中央芭蕾舞剧团出访欧洲六国,演出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每场演出前都加演钢琴协奏曲“黄河”。这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一次在国外演出。 1973年9月,指挥大师尤金·奥曼第带了美国费城管弦乐团来华指挥演出“黄河”,由殷承宗独奏;这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一次由国外乐团演出。之后,有更多的国外乐团演出钢琴协奏曲“黄河”,包括正当盛年的指挥大师阿巴多与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来华访问演出。“黄河”钢琴协奏曲解析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引子一开始,小号与小提琴便以磅礴的气势奏出号子似的动机,木管乐快速的半音阶上行和下行,刻画了船工们同惊涛骇浪殊死搏斗的情景,这时乐队出现了“划哟,冲上前!”的音乐语言。由钢琴急骤的琶音掀起巨浪,引出了坚定有力的船工号子,表现了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顽强拼搏,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推出了钢琴的华彩乐段,描绘黄河激流汹涌澎湃,船工们冲过了激流险滩。这时,出现了一段悠扬抒情的旋律,仿佛艰难险阻的斗争中见到了胜利的曙光,音乐更加充满自信。最后,在钢琴有力的刮奏中,音乐再现了激烈的主题音调,全曲回到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紧张情景之中。 第二乐章《黄河颂》 深邃的大提琴奏出缓慢庄严的旋律,引出独奏钢琴的反复呈述,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追溯:在黄河两岸住着善良勤劳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在这块富饶土地辛勤地劳动、生活、斗争。钢琴铿锵有力的和弦奏出了乐曲雄伟的结束部分,铜管奏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动机,象征着觉醒的中华民族已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三乐章《黄河愤》 清脆的竹笛声吹出了陕北高原质朴宽阔的引子旋律,独奏钢琴模仿古筝,轻快的奏出民族风格的主题。在乐队明亮宽广的发展后,钢琴深沉压抑的和弦与铜管乐的阻塞音表现了敌寇对祖国河山的践踏,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遭受深重苦难。在苦难音调的进行,音乐中同时酝酿着反抗斗争的音乐情绪,随着音乐情绪的不断高涨,独奏钢琴激动地奏出象征民族悲愤的雄伟音调。最后乐队以辉煌的气势再现民族风格的主题音调,这是黄河滚滚的怒涛,这是中华民族满腔的悲愤。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引子是铜管乐奏出的号召似的战斗性旋律主题。音调中揉进的《东方红》动机象征毛主席党中央发出的战斗号召。 钢琴的华彩乐句后,出现了《保卫黄河》的旋律主题。这是一段斗志昂扬的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随着乐曲主题的不断发展,音乐展开了一幅幅抗战的壮烈画面。战马驰骋,硝烟弥漫,抗日军民英勇杀敌。音乐情绪此起彼伏,当《东方红》主题出现时整个乐曲达到最高潮。这是在讴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在乐曲结束前,乐曲巧妙的把《保卫黄河》、《东方红》和《国际歌》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联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
钢琴调律考钢琴演奏,试唱练耳是最难的,和作曲系的考题一样。音乐学可考,在网上找点范文看一下格式,主要是考你对音乐的理解。 (贴来的,有新的再说。)
这种东西都是花钱买的 明码标价哦 一篇多少钱
黄河大合唱 论文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原光化县城)路家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老河口城区一家钱庄的普通职员。张光年小时被送进老河口国民小学读书,在钱庄的少东家冯汉涛的影响下,学会了写旧体诗。1924年,11岁的张光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老河口商科职业学校。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共产党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肖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中共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排练间休时,战地工作团一个叫李雷的团员把张光年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向冼星海及排练现场的演员们介绍说:这位就是《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青年诗人光未然!顷刻,排练现场沸腾了起来。大家把张光年团团围起,礼堂里响起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局面形成后,1938年初,在中共的努力下,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周恩来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陈诚任部长)。政治部下设3个厅,其中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4月初,三厅正式在武汉成立,成员主要为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张光年和冼星海也应邀来到三厅,张光年(当时化名张文光)被安排在三厅六处一科(戏剧科)担任少校科员,冼星海在六处三科负责音乐工作。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周恩来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1938年9月9日,张光年带领演剧第三队的3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乘火车前往西安,活动几天后于9月下旬去离延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让演剧队的同志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延安来电不仅让张光年能去延安治伤,而且全队都能一起去延安,这是从武汉出发那天大家就向往着的啊! 就这样,张光年躺在担架上,由全队同志和二纵队的军医护送着,从永和关再渡黄河,行程700华里,来到了圣地延安。 在延安,经医生确诊,张光年左肘关节粉碎性骨折。中央组织部根据延安和平医院的意见,决定留张光年先在延安治疗一段时间。这期间,张光年躺在和平医院的窑洞里,回想着几个月来在晋西北,在吕梁游击区为抗日军民进行宣传演出活动的情景,回忆起两次渡过黄河时听到的那惊心动魄的船夫号子,看见的那黄河两岸“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一幕幕,于是便在心中酝酿着写一首歌颂黄河、赞美中华的长诗。 早在1938年10月,冼星海就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带着夫人先期来到了延安,并被安排在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当他听说张光年也来到了延安后,便立刻从延安城里赶到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看望挚友。由于两人曾在上海、武汉有过多次合作,这次延安相见,冼星海当然不会放过再次合作的机会,于是便向张光年提出请他写一部合唱歌词的建议。冼星海的提议,为张光年汹涌着的激情找到了喷射口,使张光年长期以来酝酿着歌颂黄河母亲,保卫黄河母亲,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主题变得清晰起来。很快,张光年就进入了创作状态。由于臂伤难以动笔,张光年便躺在炕上口述,请演剧三队的一位负责照顾他生活的战友记录。第一天,他们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天完成了《黄河颂》;第三天完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及《黄水谣》;第四天完成《河边对口曲》及《黄河怨》;第五天完成《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仅仅5天时间,张光年就以大合唱通常要具备的八种格式组合,完成了四百多行的《黄河大合唱》全部歌词。 冼星海谱曲 1939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迎着大西北呼啸的寒风,张光年带着他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从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赶到延安城里,走进中央交际处温暖而宽大的窑洞里,出席演剧三队为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举行的除夕文艺晚会。这时的“光未然”早已因《五月的鲜花》等抗战歌曲的广泛传播而享誉延安。那天晚上,冼星海坐在窑洞靠门边的位置上,张光年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诗人面前有一张桌子,上面那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词稿。张光年首先大略说明了歌词的创作意图和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结构:它由体裁形式互不相同的8部分组成,依次为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说白”,是歌曲的引子,并在前后两首歌曲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大家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结构的歌曲,都不禁为之动容,冼星海的脸上也露出惊喜兴奋之情。 张光年的朗诵是新体诗的朗诵,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大家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时,全窑洞一片安静。顷刻,掌声响彻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动情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1939年3月间,大生产运动告一段落,冼星海正好有了较充裕的时间,于是在他的小窑洞里,开始日以继夜地为《黄河》谱曲。他的工作毅力是惊人的,一开始创作就不愿停下,忽而斜躺在小床上抱头沉吟,忽而又直起身来奋笔直书。从3月26日到3月31日,仅仅用了6天时间,冼星海就以惊人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全部曲子的创作。 唱响“大合唱” 4月1日,演剧队正式投入紧张的排练。合唱队一共只有30来个人,分成了四个声部,平均每天练一首,仅10天的功夫,就完成了全部排练任务。 1939年4月13日,由邬析零指挥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试演之后,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黄河大合唱》正式演出,这也是抗演三队向延安各界的告别演出。演出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举行,观众在千人以上。在延安的党政军各界领导人都应邀参加了晚会。那天,担任朗诵的仍是张光年,冼星海亲自指挥。合唱队全是抗演三队的成员,乐队共有十几个人,全部是鲁艺师生。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抗演三队的演员们把军棉祆里的棉花掏出去,只穿着冼得发白的军棉衣外套,使服装看上去不再显得臃肿。大家又戴上在西安时买的翻毛皮军帽,这样的演出服在当时的延安俏得令人羡慕。张光年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他拄着拐杖的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大声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与抗争。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晚冼星海在他的日记里写到:“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动人的歌曲,当我们演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远不忘记今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的。” 同年7月8日,周恩来在延安各界欢迎他从重庆归来的晚会上,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此后,《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的歌声,不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而且也逐渐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唱开来: 1940年,音乐家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美国。1945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成立庆祝大会上,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曲目。 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用俄文演出《黄河大合唱》,中国指挥家李德伦指挥,歌唱家郭淑珍演唱《黄河怨》,严良方任艺术指导。 1964年,日本神户一个劳动者业余团体用日文演唱《黄河大合唱》,连“自从鬼子来”的歌词也忠于原作,甚至在说明书上注明:“鬼子”即日本军国主义。 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由华人乐团再次演出《黄河大合唱》,许多华侨听众哭成了泪人,外国听众则惊叹中国的《黄河大合唱》胜过了天主教的弥撒。 此外新加坡、菲律宾等国也先后演出过《黄河大合唱》…… 2002年1月28日,一代诗人张光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半年后的一个清晨,在位于青海省黄河上游的一座钢索桥上,张光年的骨灰被洒到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中。创作出不朽长篇组诗《黄河大合唱》的诗人,终于回到了黄河母亲的怀抱。
可以从一个作文网找
我公民间音乐的特点 1.乡土性 所谓乡土性,也叫地方性或地区性。中国地区广阔,面积靠近于整个欧洲(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欧洲面积为1016万平方公里)。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气侯上,有四序明显的温带,终年常绿的****带,最南部尚有热带;在经济生产体例上,有工、农、林、牧、渔平分歧种 类。因此,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协同性之下,各地域的地理天气、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古代、方言语音等等,都有分歧的特色。人们的生存体例、习性风俗、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分别。并且,这种特色和分别的水平、与交通发达的状况、对外调换的频率成反比:交通越发达,对外调换越多,地区性特性每每 越隐约;反之,交通越阻塞,与外界的往来越少,地区性特性每每越明晰。因此,那些处在穷乡僻壤、交通麻烦的山村里的民间音乐,其地区性特性的突出,每每足以使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无法接纳、无法明白。而这一点,正是在过于关闭的处境下所发生的音乐难以向外宣扬的因为地址。 2.即兴性 我公民间音乐的基础宣扬体例是口授心授。老歌手、老艺人或师傅在传艺时依靠演唱演奏,新歌手、年青艺人或徒弟在学艺时依靠听觉和印象,基础上不 采取书面曲谱的传承体例。这一方面使我国的民间音乐至今没有美满的记谱要领,另一方面,又使总共优异的歌手、艺人偶然机在连续下来的民间音乐中发挥本领,对民间音乐实行加工改编。民间音乐的成就是千百年来人民团体聪明的结晶。口耳相传的传承体例,造成了民间音乐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为团体加工提供了条件; 而继续的团体加工,又使世代散布的民间音乐日臻完好。如斯成长下来,民间音乐在演唱、演奏中的即兴发挥,就成了验证歌手、艺人工诣的准绳。在各民族、各地域村庄的对歌运动中,得胜者是那些善于将学来的曲调和唱词作临场发挥的歌手。在江南丝竹的合奏中,稳固的乐谱只是基础框架,每遍演奏各不相似,要靠乐手们 在永久实践中所练就的即兴发挥才能来实行现场加工。为了协作理解,乐手们总结出诸如你繁我简、你动我静、你断我连、你高我低等一套合营要领。昔时老戏迷或票友(业余戏曲演员)进戏园子,时常不是去“看”戏,而是去“听”戏。他们在台下闭着眼睛也能听得兴致勃勃,摇头晃脑。戏台上搬演的故事他们很熟识,唱段的词、曲他们也实在能背诵。他们是来听名角儿的即兴转变的。当演员在某一处没有根据老例演唱,而是做了现场发挥,而且这发挥更有利于体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和 故事宜节的起色时,他们就会喝采。 3.散布变异性 民间音乐口授心授式的宣扬体例,以及乡土性、即兴性的特点,导致了它在散布经过中的变异性。这变异大概有以下几类: ① 地区性变异 一支民间曲调在异地散布时,会因唱词方音的转变而导致旋律的转变。也会因各地人民性格特性的分歧而产生曲调心理上的转变。前文所例举的江南与河北两地的《孟姜女》(例1),现实了包括了这两方面的转变。再请看统一首《绣腰包》在山西中部和陕西北部的流变: 这两首《绣腰包》从歌词到曲调基础一概,只是是几处细小的差异,却体现出了二者心理上的分歧:山西的《绣腰包》明朗、俊俏,带有高兴之情;陕北 的《绣腰包》淳朴、抑塞,表露出凄惨之感。再加上山西《绣腰包》的演唱者运用的是通亮甜蜜的音色,陕北《绣腰包》的演唱者运用的是沙哑、涩滞的音色,更凸现了二者的比拟。在唱到陕北《绣腰包》的第2、4、6、8末节时,沙哑的音色与下行旋律的连合,造成了如泣如诉的成就。 ② 心情渲染性变异 一些对照简略的、平铺直叙式的、在心情表达上属于中性的曲调(如例6),在散布经过中经加工改编后,具有了明晰而精致的心情偏向(例7)。前者曲调质朴、平直,后者曲调火爆、热情,把一个密斯去看戏前的振奋感表达得维妙维肖: ③ 体现成效拓宽性变异 民间音乐有一曲多用的古代。体现某种题材内容的曲调,换上其他内容的唱词,并在曲调上加以修改以合适新的内容,这是民间音乐惯用的创作体例。比 如民歌中有些曲调原是叙述民间传说中的愁苦内容的(如例1《孟姜女》),自后用作体现恋爱(《送情郎》)或演义小说中的英豪人物(《三国叹十声》);统一 首时调小曲,《叠断桥》既可体现女子相思与哀怨的缱绻(《穿心调》),又可体现新娘上花轿时的高兴(《花轿到门前》),或歌颂四序生产劳动的繁忙(《四序歌》);等等。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些曲牌或音调,中速时安稳流利,慢速时徐缓抒怀,快速时天真热情或紧急猛烈。固然,这些曲调除了作速率上的转变外,旋 律的繁简也有所增删,曲调的线条也要作相应改动。 ④ 文体间相互交织、渗入的变异 有些民间小调接收了曲艺音乐的体现手腕,增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的体现成效;有些曲艺音乐接收了戏曲音乐的体现手腕,扩大了体现戏剧性争辩和 紧急猛烈心理的才能;有些民间器乐,从曲方针情节到乐曲的机关,都受到戏曲的剧烈影响;有些器乐或声乐,在演奏、演唱时相互接收润腔体例,拓宽了体现手腕和体现范畴。如斯等等。 总之,民间音乐在散布经过中的变异,是其成长、丰裕的办法,这特点使民间音乐生息不断,布满活力。 4.人民性 从《诗经》的《国风》开始,民间音乐就体现出了与统治阶层分歧的、平凡老公民的喜怒哀乐,如对劳动的颂扬,对为富不仁者的怨恨和讥笑,对官府黑 暗统治的担心宁反抗,对困苦人厄运遭遇的怜悯,对单纯恋爱的赞美,以及对美丽生存的向往,等等。由于民间音乐的内容时常与封建统治的要求分歧拍,史册上不少天子曾下令不准。比方元代武宗至大年间禁唱《货郎》,明太祖禁过歌舞,清代康熙、同治、道光禁唱秧歌、莲花落,等等。在天子的禁令眼前,老公民并不示 弱。一首陕北民歌颂道:“天上大星管小星,地上抚台管军门,只有知府管知县,哪个管得唱歌人。”(何其芳编《陕北民歌选》)另一首福建民歌颂道:“新官上 办事头多,不管赋税管山歌,若使山歌禁得了,文武秀才会断科。”此中体现出的对官府、对文人的的轻视,以及对劳感人民本领的自信和高慢,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以及统治者继续的禁令和改革,民间音乐中的反抗性和其他主动因素在分歧地域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分别。平常来说,这种主动因素村庄大于城镇,边远地域大于腹地,很少在多数市演出的文体、品种大于时常在多数市演出的文体、品种。 5.多成效性 专业音乐的成效是他娱的,在舞台上为听众演出。民间音乐则具有多成效性。它可以是自娱的,在愁苦之至或高兴之极时,唱上一曲以宣泄剧烈的情感; 它也大概是他娱的,在众人眼前炫耀自己控制音乐的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赏和恋慕;它可以作为传送青年男女间情感的前言,也可以用于红白喜讯的仪式;它可以是团体劳动时的组织、指挥者,也可以是教授生产、生存知识的办法;它可以在不识字的劳感人民中间充任纪录年华变迁的史书,又可以作为宣扬民族英豪光泽业绩的 教本;它可以是儿童的游戏,也但是尊长或首领对大家煽惑、招呼;等等。民间音乐的多成效性,使之与人民生存的各个侧面息息关系,密弗成分,成为民间的百科全书。 民歌的代价 一、民歌具有人文切磋代价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文体之一,它直接反应一个民族的史册、社会、劳动、风土情面、恋爱婚姻、平常生存;是人民生存的热心同伙,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的武器,调换心情、宣扬知识、娱乐游玩的用具。也是理解一个民族的史册、社会、俗例习惯的名贵资料,具有人文切磋代价。 二、民歌是民族音乐根基 在我国音乐文化成长的史册上,古代音乐的五大类是相互影响、相互丰裕的。此中民歌最早形成,在其他古代音乐文体的形成和成长上,民歌起着主动作用,很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根基上发 展起来的。如各地的“花灯”歌舞、“花灯戏”、“花鼓戏”;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局部品种;“河北吹歌”等乐种以及很多民族器乐曲牌,如《打扮台》、《剪剪花》等均由民间歌曲成长移植或改编而来。民歌对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也有主动影响。 三、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 史册上,民歌曾教导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本日还是作曲家弗成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异音乐家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曾从民歌中吸收了营养;聂耳的《塞外村女》、《船埠工人歌》、《大路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舵手曲》、《河滨对口曲》、《黄水谣》等。中国的具有民族品格的歌剧更和民歌有不解之缘:白毛女的主题取材自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山西民歌《捡麦根》;《洪湖赤卫队》采取了湖北省洪湖地域的民歌《襄河谣》等。影戏音乐作曲家雷振邦的《冰山上的来客》胜利地运用了塔吉克族民族的民间曲调《古丽别塔》。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关键还是自己的感觉……好鞋靠走,好马靠溜还是自己写来的实在……千回路转,柳暗花明不妨在思考之前多放松放松……抽只520你说你不好好写让大家情何以堪……以后怎么收作业啊!!真是的
音乐学论文答辩问题
音乐论文答辩基本都是一些设计原理方面和你如何构思的提问,不同学校的提问方式不同,我认为先掌握论文答辩的技巧比较重要。
音乐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学位论文答辩检验学生的同时,似乎还是答辩委员自我表现、显摆的时候,除非你足够的优秀,能像维特根斯坦那样,就连答辩委员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位大师都不敢提问,因为三位大师都没看懂维兄的博士论文。否则,你就老老实实听他们围绕你演一场,但到你说、你该说时候一定要说,不该说时或不会说时你就笑着嗯啊几句!这就是该有的态度!当然,博士硕士要想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艺术。下面是一篇较全的论文答辩攻略,献给为答辩焦灼不安的你!
一、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
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二、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
首先,学员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如前所述,有的高等学校规定:在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可以准备一定时间后再当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即使像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那样,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员准备时间,要求当场作答。但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的,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三、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学员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断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
四、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与之展开辩论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如果你所写的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你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
五、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可能有过专门研究,再高明的也不可能蒙他。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学员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六、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在弄清了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要犹犹豫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等。
七、要讲文明礼貌
论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的过程。答辩人应把它看成是向答辩老师和专家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应该尊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有礼貌,尤其是在主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答辩老师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更应该注意如此。答辩结束,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有礼貌地退场。
此外,毕业论文答辩之后,作者应该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的评判,进一步分析、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要搞清楚通过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自己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还存在哪些不足,作为今后研究其他课题时的借鉴。另一方面,要认真思索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加深研究,精心修改自己的论文,求得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战果。使自己在知识上、能力上有所提高。
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毕业论文(作业)答辩是审查毕业论文(作业)的一种补充形式。一般来讲,专科毕业论文不参加答辩,其论文成绩就是毕业设计的成绩;本科以上(含本科)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
所以其毕业设计的成绩,是由文章成绩和答辩成绩组成。最后由评审小组、评审委员会鉴别评定。
论文答辩小组一般由三至五名、有关专家组成,对文章中不清楚、不详细、不完备、不恰当之处,在答辩会上提出来。
一般说,、专家所提出的问题,仅涉及该文的学术范围或文章所阐述问题之内,而不是对整个学科的全面知识的考试和考查。
毕业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审查文章是否符合体裁格式,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答辩,让、专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这是学生可以获得锻炼和提高的难得机会,应把它看作,治学的“起点”。
一)答辩的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从下列问题(第4~10题)中,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汇报准备,(第1~3题必选)。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
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
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
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
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
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
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
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
10.本文的优缺点。
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
二)答辩会程序
1.学生作说明性汇报。(5~10分钟)
2.毕业答辩小组提问。
3.学生答辩。(一定要正面回答或辩解,一般允许准备10至20分钟)。
4.评定成绩。(答辩会后答辩小组商定,交系、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小组审定。)
三)学生答辩注意事项
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
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
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
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
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
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
7.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
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
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
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
5)辩才技巧。讲普通话,用词准确,讲究逻辑,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助以手势说明问题;力求深刻生动;对答如流,说服力、感染力强,给和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1.准备工作要充分,PPT一定要简洁明了.
2.首先要讲清课题的研究背景,说明你的研究的目的、价值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3.对于文献综述,言简意赅,挑重点地讲就可以了.说明研究思路和方法和研究的结果。
4.报告时精神状态要好,对自己的研究要有信心。
5.回答问题反应要敏捷,要理解提问老师的要点,针对性要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记不要不懂装懂。
6.对于答辩老师提出的建议要虚心接受,即使老师的建议不好,也要回答地比较婉转。
7.整过过程中面部表情很重要,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我还有点体会再发表一下。我在看别人的论文及答辩幻灯时,发现一个小细节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幻灯中出现的英文和数字,正规场合下应该用Times New Roma,看起来比较舒服些。很多人只注意中文字体的统一,却忽视了英文字体,整个论文或幻灯片里的英文用什么字体的都有,乱七八糟,看起来非常怪异。最常见的就是中文、英文都用宋体,而不知道把英文改成新罗马字体,呵呵。还有一些特殊字符的插入等,也很不正规。可能你认为这些小处不影响全局,但据我所知有些教授还是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我硕士时的老板就对此很专业,他一眼能看出你论文里的哪个字母不符合要求。嘿嘿,当时搞得我直冒汗!
所以劝大家特别是在答辩幻灯里,一定要注意这些英文字体的编辑!
另外如果是女士答辩,个人认为一定要把外表收拾好,就算不能光彩照人,也至少要爽心悦目呀。如果对化妆和服饰搭配没有经验,不妨在事前请教高人,实在不行去形象设计店化个合适的淡妆,做个发型吧,一生也许就这一次,花几十元钱还是值得的!反正我看到有些师姐们穿得象家庭主妇似的、清汤挂面的来答辩,我就在想评委们会不会也在想:她连自己都收拾不好了,课题还能做得好吗?
每年的学生论文答辩之前,总有学生对于答辩的内容和技巧一无所知,惴惴不安地询问怎么去准备答辩。这和平时不去参加高年级的答辩、不去积极主动地认真准备论文答辩是直接相关的。
让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的目的绝对不是故意刁难学生,以显示老师水平多高。论文答辩的目的只有一个,检查学生对所写论文题目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会少于三个,但所提出的问题全部是论文所涉及的学术范围之内的问题,一般不会、也不能提出与论文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这是答辩老师拟题的大范围。
在这个大范围内,主答辩老师一般是从检验真伪、探测能力和弥补不足这三个方面提出问题。
1)检验真伪题,就是围绕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拟题提问。
2)探测水平题,这是指与毕业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探测学生水平高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以及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如何等方面来提出问题的题目,主要是论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基本原理等方面的问题。
3)弥补不足题,这是指围绕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对论文中论述不清楚、不详细、不周全、不确切以及相互矛盾之处拟题提问,请作者在答辩中补充阐述或提出解释。
针对论文答辩的目的和内容,学生在论文答辩前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观点、关键问题、解决思路和创新点等要了然于胸。尽量用言简意赅的语言陈述出以上问题,这是你陈述论文时的必备技巧。这里也是答辩老师检验真伪最容易悦目呀。如果对化妆和服饰搭配没有经验,不妨在事前请教高人,实在不行去形象设计店化个合适的淡妆,做个发型吧,一生也许就这一次,花几十元钱还是值得的!反正我看到有些师姐们穿得象家庭主妇似的、清汤挂面的来答辩,我就在想评委们会不会也在想:她连自己都收拾不好了,课题还能做得好吗?
每年的学生论文答辩之前,总有学生对于答辩的内容和技巧一无所知,惴惴不安地询问怎么去准备答辩。这和平时不去参加高年级的答辩、不去积极主动地认真准备论文答辩是直接相关的。
让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的目的绝对不是故意刁难学生,以显示老师水平多高。论文答辩的目的只有一个,检查学生对所写论文题目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会少于三个,但所提出的问题全部是论文所涉及的学术范围之内的问题,一般不会、也不能提出与论文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这是答辩老师拟题的大范围。
在这个大范围内,主答辩老师一般是从检验真伪、探测能力和弥补不足这三个方面提出问题。
1)检验真伪题,就是围绕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拟题提问。
2)探测水平题,这是指与毕业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探测学生水平高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以及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如何等方面来提出问题的题目,主要是论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基本原理等方面的问题。
3)弥补不足题,这是指围绕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对论文中论述不清楚、不详细、不周全、不确切以及相互矛盾之处拟题提问,请作者在答辩中补充阐述或提出解释。
针对论文答辩的目的和内容,学生在论文答辩前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观点、关键问题、解决思路和创新点等要了然于胸。尽量用言简意赅的语言陈述出以上问题,这是你陈述论文时的必备技巧。这里也是答辩老师检验真伪最容易最重要一点:一定要突出论文的创新点,有的时候不是没有创新而是表述的不够突出。仔细考虑自己的课题的新意,不要怕,敢讲~~ 特别是博士,没有创新点基本就是失败的!
答辩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把老师们可能会提的问题列出来,答辩过程中,语言的逻辑性很重要,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切记: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千万别瞎说,不仅会贻笑大方,还会使自己下不了台。
我觉得答辩时还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答辩时一定要反应敏捷,不知道的问题甚至可以向提问题的老师请教,但是最好不要出现冷场的局面,那样的话你的老板最尴尬。
2,对于自己提出的”新“的东西一定特别留意,因为很多老师总喜欢问你”新“在什么地方。我们一个师姐前几天答辩时就因为说发现了一个”新“基因而被问的很惨!
3,答辩时一定要谦虚,即使工作做的非常出色!因为论文上的很多成果都是暂时性的、没有获得认可的、没有定论的东西!
毕业论文答辩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几年来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实践和观察,我认为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提高成绩是有益的.。
一、熟悉内容
作为将要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论文有横向的把握。这两方面是为回答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准备。否则,就会出现尴尬局面
二、图表穿插
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秘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答辩过程事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答辩成绩。
三、语流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在众多的都是和同学面前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答辩委员会听不清楚,影响了答辩成绩。故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的轰向听众。
四、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开工,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接触,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你的思路走。
五、体态语辅助
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答辩,使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答辩过程中始终如一地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态语。
六、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时间要求,因此,毕业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时间的掌握。对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的。
七、紧扣主题
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果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化,对你的论文加以首肯。
你的论文加以首肯。
八、人称使用
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必然涉及人称使用问题,我建议尽量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即使论文中的材料是引用他人的,用“我们引用”了哪儿哪儿的数据或材料,特别是毕业论文大多是你自己作的,所以要更多使用而且是果断地、大胆地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如果是这样,会使答辩委员会成员有这样的印象:东西是你的,工作做了不少。
幻灯片制作
1.最好用示意图说明自己的研究背景,文字不要太多;
2.研究的技术路线最好也用示意图表示;
3.研究的materials and methods可以非常简要的说明,因为论文中已经非常详细了,教授们都是高手,不要为一个很常规的实验解释很多,除非有你独到之处;
4.实验的结果是重点,要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清楚;
5.讨论中突出你的研究结果的意义,不要引用太多别人的相关文献;
6.幻灯作好了一定要好好检查,千万不要犯把文字打错啊之类的低级错误,这样很不好的。
7. 忌讳大量文字与数字堆砌:幻灯最好采用标题式,讲解时按照标题发挥。将表格转换
为统计图(如直方图)更为直观。每页幻灯文字不宜多于10行,正文字号不宜小于5号。
8. 忌讳铺天盖地不留余地:幻灯片应适当留出边缘,忌讳每页幻灯片内容都塞得满满地,看了头也大了。
9. 忌讳过于单调与过分花哨:一个人穿上一身的朴素衣服显得单调,浑身上下都穿上花衣服也未必好看。幻灯的生动体现在背景与文字的颜色搭配、图片与动画的适当应用等诸多方面,关键是两个字--“和谐”!
10. 忌讳讨论漫无边际:由于课题是自己知识的强项,一个特别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讨论时毫无收敛,漫无边际,结果非但有“说教”之嫌疑(要知道自己是学生,不是老师作报告!),而且往往是内容复杂化,过多暴露疑点难点,给提问部分留下隐患!一个聪明的学生应该“就事论事”,仅围绕自己的结果进行简单讨论,尽量简单讨论,这样提问的问题往往更为简单,回答更为顺畅。一句话,把你说知道的留下来回答问题吧!
11、除了要注意深底浅字的格式,我觉得还可以在一些阐述性的文字段落中,将你要重点突出的关键词keywords用醒目的红色或者菊黄色(有别于普通文字)表示出来,这样非常醒目,让人一下抓住重点。但是建议最好用这种加色,慎用下划线等其他方式突出,这样版面更整洁。
12、图文的适当结合,这个大家虽然都说过了,但我还是想强调一下。因为答辩一般都不止一个人,而是数位研究生一起进行,评委难免会感到倦怠,如果能出现制作漂亮又明了的图,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好效果。
13、致谢的问题:最后肯定要安排致谢的页面,这次我们医院有位女博士答辩,就用了一首散文诗,情真意切,泪流满面,导师和评委都深受感动。的确,导师为研究生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在答辩这种关键时刻,对导师表示正式而真诚的感谢,体现了对导师的尊重,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建议大家一定要全文念出对导师致谢的段落,其他的致谢段落可以简要提一下。关于致谢页面的制作,我的建议是:鉴于正文一般都用深色偏冷的底色,应该在致谢页面用偏暖的底色,比如橘红色。这样一下把严谨的论述转换为富有人情味的调子,符合心理学的常理。
成功答辩的几个要素
1 精心的准备主要指作一个精美的幻灯片。相信大家答辩时都会用到POWERPOINT,制作一个巨花的幻灯会为你的论文增色不少,尤其对那些论文实质内容比较苍白的论文来说,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PP,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论文本身的不足。
2 演讲时间上的准确的把握毕设答辩各组时间不同但基本上每人讲10-15分钟,提问5分钟。演讲时时间概念很重要,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否则会被老师强行制止。正式演讲前最好自己预讲一下,自己心里有个数。讲的时候,尽量讲一些重要的、结论性的东西,中间的一些不重要的最好忽略。
3 灵活的应变个人讲演完闭后接着就是提问。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沉着冷静,相信自己是自己课题方面的大牛(实际上也是这样,一般你做的课题别的老师并不十分清楚,你在做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对待老师的提问一般多是有惊无险,只要沉着应战一般均可轻松拿下!如果万一遇上一个棘手问题不能回答,有一个方法可使你涉险过关,那就是以50Hz的频率向你的导师发ogle,直到他为你出头为止,此着十分有效屡试不爽
总之,答辩就是凭印象给分,你的表现越好,所得得分也就越高,所以尽量给老师留个好印象是十分重要的。
音乐学论文答辩问题
5.讨论中突出你的研究结果的意义,不要引用太多别人的相关文献;
6.幻灯作好了一定要好好检查,千万不要犯把文字打错啊之类的低级错误,这样很不好的。
7. 忌讳大量文字与数字堆砌:幻灯最好采用标题式,讲解时按照标题发挥。将表格转换
为统计图(如直方图)更为直观。每页幻灯文字不宜多于10行,正文字号不宜小于5号。
8. 忌讳铺天盖地不留余地:幻灯片应适当留出边缘,忌讳每页幻灯片内容都塞得满满地,看了头也大了。
9. 忌讳过于单调与过分花哨:一个人穿上一身的朴素衣服显得单调,浑身上下都穿上花衣服也未必好看。幻灯的生动体现在背景与文字的颜色搭配、图片与动画的适当应用等诸多方面,关键是两个字--“和谐”!
10. 忌讳讨论漫无边际:由于课题是自己知识的强项,一个特别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讨论时毫无收敛,漫无边际,结果非但有“说教”之嫌疑(要知道自己是学生,不是老师作报告!),而且往往是内容复杂化,过多暴露疑点难点,给提问部分留下隐患!一个聪明的学生应该“就事论事”,仅围绕自己的结果进行简单讨论,尽量简单讨论,这样提问的问题往往更为简单,回答更为顺畅。一句话,把你说知道的留下来回答问题吧!
11、除了要注意深底浅字的格式,我觉得还可以在一些阐述性的文字段落中,将你要重点突出的关键词keywords用醒目的红色或者菊黄色(有别于普通文字)表示出来,这样非常醒目,让人一下抓住重点。但是建议最好用这种加色,慎用下划线等其他方式突出,这样版面更整洁。
12、图文的适当结合,这个大家虽然都说过了,但我还是想强调一下。因为答辩一般都不止一个人,而是数位研究生一起进行,评委难免会感到倦怠,如果能出现制作漂亮又明了的图,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好效果。
13、致谢的问题:最后肯定要安排致谢的页面,这次我们医院有位女博士答辩,就用了一首散文诗,情真意切,泪流满面,导师和评委都深受感动。的确,导师为研究生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在答辩这种关键时刻,对导师表示正式而真诚的感谢,体现了对导师的尊重,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建议大家一定要全文念出对导师致谢的段落,其他的致谢段落可以简要提一下。关于致谢页面的制作,我的建议是:鉴于正文一般都用深色偏冷的底色,应该在致谢页面用偏暖的底色,比如橘红色。这样一下把严谨的论述转换为富有人情味的调子,符合心理学的常理。
成功答辩的几个要素
1 精心的准备主要指作一个精美的幻灯片。相信大家答辩时都会用到POWERPOINT,制作一个巨花的幻灯会为你的论文增色不少,尤其对那些论文实质内容比较苍白的论文来说,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PP,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论文本身的不足。
2 演讲时间上的准确的把握毕设答辩各组时间不同但基本上每人讲10-15分钟,提问5分钟。演讲时时间概念很重要,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否则会被老师强行制止。正式演讲前最好自己预讲一下,自己心里有个数。讲的时候,尽量讲一些重要的、结论性的东西,中间的一些不重要的最好忽略。
3 灵活的应变个人讲演完闭后接着就是提问。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沉着冷静,相信自己是自己课题方面的大牛(实际上也是这样,一般你做的课题别的老师并不十分清楚,你在做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对待老师的提问一般多是有惊无险,只要沉着应战一般均可轻松拿下!如果万一遇上一个棘手问题不能回答,有一个方法可使你涉险过关,那就是以50Hz的频率向你的导师发ogle,直到他为你出头为止,此着十分有效屡试不爽
总之,答辩就是凭印象给分,你的表现越好,所得得分也就越高,所以尽量给老师留个好印象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