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堂吉诃德论文知网

堂吉诃德论文知网

发布时间:

堂吉诃德论文知网

一、、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抢匹马打抱不平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他把穷旅店当作城堡,把妓女当成贵妇,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到处不分青红皂白,对着臆想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结果呢?虽然他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怀着满腔的真诚,但却只能是四处碰壁,受尽嘲弄和伤害,使自己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 最令我们为堂吉诃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爱情梦幻。《堂吉诃德》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但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件是发生在堂吉诃德的身上。他梦幻中的心上人杜尔西内亚,可以说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我们又看到她无时不在堂吉诃德的左右――他成功时梦到她,失意时想到她,寂寞时想到她,热闹时也想到她。他可以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别人对杜尔西内亚美貌的怀疑; 他在冒险途中遇到过无数个美女,但他认为没有人能和他的杜尔西内亚相比。直到最终他被击败,他还在为杜尔西内亚的美丽辩护――为此,他不惜放弃自己的荣誉和生命。堂吉诃德在最后一次返乡途中,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已经被毁掉的名声,而是爱情给他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当然只有他想象中的杜尔西内亚给得了他。堂吉诃德没有爱情,有的只是一个爱情梦幻,至多算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但他为此却受尽了磨难,尝尽了屈辱,这又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可叹! 其次,我们又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而且这种偏执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经是全部了。因偏执而行为变得疯狂,于是大家都把他当疯子,觉得他可笑。但他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对于他来说,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说,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活着是为别人,为自己的弟兄,为了铲除邪恶,为了反抗魔术家和巨人等压迫人类的势力。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愿意一片挚情地为这个理想而尽忠。 再有,我们可以这样说,堂吉诃德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他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他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戳。他跟比斯盖人进行恶战,跟杨维斯人进行搏斗; 他为一个被曾经诱她的人无情抛弃的女人,而和抛弃她的人进行决斗; 他甚至敢单枪匹马面对一头凶猛的狮子而毫无畏惧之心。 总之,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二、、堂吉诃德形象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呢? 我们可从两方面来看: (一)、堂吉诃德的形象彻底完成了作者赋予其的打倒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的使命。 13世纪,骑士小说在欧洲颇为流行。到了16世纪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已经没有它的市场了,可是在西班牙仍然大量兜售,而且泛滥成灾。这种小说结构千篇一律,情节荒诞离奇,都是虚构一个英勇无比的骑士,经历数不清的惊险遭遇,遇上说不清的爱情纠葛,为国王、贵族去拼命,而最后总能大获全胜。宫廷和教会利用这种文学,鼓吹骑士的荣誉与骄傲,鼓励人们发扬骑士精神,维护封建统治,去建立世界霸权,而许多人也沉湎在这种小说中不能自拔。 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体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给西班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因此他憎恨骑士制度和美化这一制度的骑士文学。他要唤醒人们不再吸食这种麻醉人的鸦片,从脱离现实的梦幻中解放出来。塞万提斯曾一再宣告自己的创作动机是要“攻击骑士小说”,“要扫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中的声望和影响”,“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 作者正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一典型形象,通过描写堂吉诃德的荒唐行径,以及他屡屡碰壁、事事失败的遭遇,生动地说明了骑士的长矛、甲胄已经进了历史陈列馆,逆时代车轮而行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作者利用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无情地嘲笑和抨击了腐朽荒唐的骑士制度和流行的骑士小说,指出它对人的毒害,从而给骑士小说以致命的打击。实际上,它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自《堂吉诃德》问世以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便销声匿迹了。 (二)、堂吉诃德身上寄托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体现出了其时代意义。 《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这一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里,它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通过主人公堂吉诃德的行为、或借了他的口传达出来,也就是说,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灌注到主人公堂吉诃德身上了。 1、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首先表现为反对封建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基本上都是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出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是这样。反对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实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反对贵族特权,反对那些倒行逆施、不合时代潮流的行为。塞万提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无情地嘲弄和抨击了这些行径,扫荡了这些毒害人们的思想,加速了骑士小说的消灭。正是堂吉诃德形象的巨大成功,才取得甚至超出作者预想的效果。 2、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为反对专横残暴,追求自由平等。堂吉诃德同情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痛恨专制残暴,向往自由,把维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理想。他诅咒他的时代是“万恶的时代”,“世风日下,邪恶横行”; 他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认为“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他放走苦役犯是因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 他还认为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他尊敬妇女,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 他赞扬巴西琉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机智。这些都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心声。 堂吉诃德对自由、对平等、对爱情、对司法制度,甚至对文学艺术都有新的人文主义见解。在他的荒唐行为中潜藏着高贵合理的因素,使人觉得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也正是读者所喜欢他,同情他的重要原因。 3、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为小说所采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世纪,封建阶级和教会别有用心地漠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他们的作品滥用梦幻、象征等神秘主义手法,歌颂上帝和天堂。由于“人的发现”和“自然的发现”,人文主义作家否定了中世纪不重视活生生的现实而重视虚无的天国的荒谬。他们热爱现实生活,深入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人间生活,揭示了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塞万提斯认为文学应是“人生的镜鉴”,“只是摹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2)《堂吉诃德》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围绕堂吉诃德的三次出游,随着他的行踪所及,以及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真实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暴露了封建制度下各种丑恶与腐朽,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小说出现过店老板、妓女、囚犯、公爵、闺秀、农妇、商贩、仆人、牧师、公差、理发匠和牧童等各式人物。从田野到森林,从农村到城市,从客店到城堡,从陆地到海岛,我们可以饱览西班牙的城乡风光和人民的风俗习惯。作家把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进行对比: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豪华奢侈,贵族子弟倚仗权势,强占民女; 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的农民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从而批判了迫害人的封建制度。《堂吉诃德》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西班牙王国已经百孔千疮,不可救药的政治局面。 堂吉诃德游侠冒险的思想基础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希望出现一个理想的“黄金时代”,但现实社会却是“多灾多难的时世”。所以他立志改变这种丑恶的现实,决心“解救一切苦难,经历一切危险”,于是我们见到了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堂吉诃德。 三、、最后,谈谈关于对堂吉诃德形象的不同认识与理解的问题。 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如此的复杂,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对他可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堂吉诃德》刚出版时,人们只把它看作一个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一个小贩叫卖的通俗读物。它最早受到重视是在17世纪的英国,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强调了堂吉诃德的正面品质,他指出,这个人物虽然可笑,但同时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纪,法国人则把这个西班牙骑士改装成一位有理性、讲道德的法国绅士。到了19世纪,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堂吉诃德又变成一个悲剧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 记得采纳哈

堂吉诃德毕业论文

试论《堂吉诃德》反骑士小说不反骑士精神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试论《堂吉诃德》反骑士小说不反骑士精神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塞万提斯先生在《堂吉诃德》自序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谭坡尔责备塞万提斯“讽刺用力过猛,不仅消灭了西班牙的骑士小说,连西班牙崇尚武侠的精神都消灭了”。(1)但读罢《堂吉诃德》,我发现,作者反的只是骑士小说,而非骑士精神;崇尚武侠的精神不仅没灭,反倒更激荡起后来人心中的骑士精神。

一、从情节看骑士精神的保留

《堂吉诃德》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通过堂吉诃德主仆在西班牙大地游侠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地反映了16、17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生活现实。塞万提斯模仿骑士传奇式的写法,用犀利的语言给骑士文学以致命的重击,从此,西班牙再也没有出现过一部新的骑士小说。

“在书房开始妙趣横生的大清点”,这是在董燕生先生译的《堂吉诃德》版本中烧书情节的小标题。“清点”的运用,把骑士小说和骑士精神彻底划清了界线。《阿马迪斯·德·高拉》、《帕尔梅林·德·奥利瓦》、《著名的骑士提兰特·埃尔·布兰科的故事》……神甫和理发师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本骑士小说,作者借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保留真正的骑士精神——阿马迪斯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封建骑士的理想形象,另外几本书的主人公也是赫赫有名的骑士精神领袖。

在书中堂吉诃德曾言别人不接受他的疯,是因为他疯得还不够彻底。这个疯,指的就是骑士精神,因为执行的不够彻底,所以不被众人接受。拜伦说:“《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他一心要匡正这个社会,大声疾呼“不恢复骑士道的盛世是个大错”,他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善良真诚,锄强扶弱,扶贫济困,处处体现骑士精神,却处处出错以致遭受嘲讽与失败,折射出骑士精神被扭曲的现实和作者对此的愤懑。而堂吉诃德的不曾言败,也是作者对骑士精神的执着。

二、从骑士精神的发展看其对《堂吉诃德》的影响

什么是骑士精神?“骑士阶层的军事功能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开始从频繁的征战中解脱出来;好勇尚武也不再是骑士最主要的特征,进入上流社会的骑士开始具有一种与其身份、地位相适应的文质彬彬的风度。”(2)骑士精神形成,包括忠诚、英勇、慷慨、谦逊、荣誉、爱情以及正义感等,在中世纪欧洲思想文化领域中“支配人们思想和心灵的强大伦理观念,人们将其看作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王冠”(3),威尔杜兰说,骑士精神“在中世纪及现代欧洲的社会、教育、礼节、文学、艺术及字汇中留着不可磨灭的痕迹。尽管其在文学上的夸张而荒诞,及其事实上与其理想相去甚远,骑士精神仍为人类精神的一项伟大成就,系较其他艺术更灿烂的人生艺术”(4)。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历代读者喜爱骑士小说的原因在于“骑士精神已经被升华为一种观念,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成为中世纪骑士贵族阶层所应遵循和具有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5)《堂吉诃德》也不例外。一种精神传统对人的影响是一生的、根深蒂固的,这也是造成塞万提斯在书中透漏着对骑士精神的推崇的原因之一。

当时骑士小说泛滥成灾,宫廷和教会利用这种文学,鼓吹骑士的荣誉与骄傲,维护封建统治,建立世界霸权。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体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他憎恨这种扭曲骑士精神、美化骑士制度的文学,因此写就《堂吉诃德》。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堂吉诃德的存在无疑是理想化的',但是塞万提斯却偏偏安排他历尽一切才死去,仅在临终前“醒悟”过来,可见作者对骑士精神的不舍与对这种精神难以回复的无奈。鲁迅先生指出:“堂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错误的是他的打法。”忠诚、英勇、慷慨、谦逊、荣誉、爱情以及正义感这些高尚的情操是每个时代、尤其是黑暗混乱的时代所需要的。当看到自己终其一生的努力原来不过是个笑话,堂吉诃德的悲哀就成了一个失却了骑士精神的时代的悲哀。也印证了海勒的话“我要让人们先敞怀大笑,然后再回过头来以恐惧的心理回顾他们所笑的一切。”

三、结语

在西班牙,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即使我们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堂吉诃德》。”可见,塞万提斯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一个笑话。堂吉诃德代表的是一种理想主义,这是大家所认同的,而这种理想主义所指向的,恰恰正是骑士精神。

参考文献

(1)谭坡尔,《论古今学术》(On Ancie nt and Modern Learning),斯宾冈(J.E.Spingarn)编,《十七世纪批评论文集》,第三册,页七十一.

(2)陈志坚,《西欧中世纪骑士的起源和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20–25.

(3)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页五十.

(4)沈瑞英,《略论欧洲骑士制度的时代精神》,《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1):120.

(5)刘洊波,《荣誉、理想、慷慨、爱情--昆丁堂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及其表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2005年5月,页二十一.

有了理想执着努力,但却认不清现实 近乎执迷且鲁莽的人

堂吉诃德论文开题报告

一、、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抢匹马打抱不平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他把穷旅店当作城堡,把妓女当成贵妇,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到处不分青红皂白,对着臆想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结果呢?虽然他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怀着满腔的真诚,但却只能是四处碰壁,受尽嘲弄和伤害,使自己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 最令我们为堂吉诃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爱情梦幻。《堂吉诃德》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但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件是发生在堂吉诃德的身上。他梦幻中的心上人杜尔西内亚,可以说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我们又看到她无时不在堂吉诃德的左右――他成功时梦到她,失意时想到她,寂寞时想到她,热闹时也想到她。他可以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别人对杜尔西内亚美貌的怀疑; 他在冒险途中遇到过无数个美女,但他认为没有人能和他的杜尔西内亚相比。直到最终他被击败,他还在为杜尔西内亚的美丽辩护――为此,他不惜放弃自己的荣誉和生命。堂吉诃德在最后一次返乡途中,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已经被毁掉的名声,而是爱情给他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当然只有他想象中的杜尔西内亚给得了他。堂吉诃德没有爱情,有的只是一个爱情梦幻,至多算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但他为此却受尽了磨难,尝尽了屈辱,这又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可叹! 其次,我们又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而且这种偏执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经是全部了。因偏执而行为变得疯狂,于是大家都把他当疯子,觉得他可笑。但他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对于他来说,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说,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活着是为别人,为自己的弟兄,为了铲除邪恶,为了反抗魔术家和巨人等压迫人类的势力。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愿意一片挚情地为这个理想而尽忠。 再有,我们可以这样说,堂吉诃德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他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他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戳。他跟比斯盖人进行恶战,跟杨维斯人进行搏斗; 他为一个被曾经诱她的人无情抛弃的女人,而和抛弃她的人进行决斗; 他甚至敢单枪匹马面对一头凶猛的狮子而毫无畏惧之心。 总之,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二、、堂吉诃德形象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呢? 我们可从两方面来看: (一)、堂吉诃德的形象彻底完成了作者赋予其的打倒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的使命。 13世纪,骑士小说在欧洲颇为流行。到了16世纪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已经没有它的市场了,可是在西班牙仍然大量兜售,而且泛滥成灾。这种小说结构千篇一律,情节荒诞离奇,都是虚构一个英勇无比的骑士,经历数不清的惊险遭遇,遇上说不清的爱情纠葛,为国王、贵族去拼命,而最后总能大获全胜。宫廷和教会利用这种文学,鼓吹骑士的荣誉与骄傲,鼓励人们发扬骑士精神,维护封建统治,去建立世界霸权,而许多人也沉湎在这种小说中不能自拔。 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体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给西班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因此他憎恨骑士制度和美化这一制度的骑士文学。他要唤醒人们不再吸食这种麻醉人的鸦片,从脱离现实的梦幻中解放出来。塞万提斯曾一再宣告自己的创作动机是要“攻击骑士小说”,“要扫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中的声望和影响”,“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 作者正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一典型形象,通过描写堂吉诃德的荒唐行径,以及他屡屡碰壁、事事失败的遭遇,生动地说明了骑士的长矛、甲胄已经进了历史陈列馆,逆时代车轮而行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作者利用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无情地嘲笑和抨击了腐朽荒唐的骑士制度和流行的骑士小说,指出它对人的毒害,从而给骑士小说以致命的打击。实际上,它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自《堂吉诃德》问世以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便销声匿迹了。 (二)、堂吉诃德身上寄托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体现出了其时代意义。 《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这一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里,它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通过主人公堂吉诃德的行为、或借了他的口传达出来,也就是说,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灌注到主人公堂吉诃德身上了。 1、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首先表现为反对封建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基本上都是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出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是这样。反对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实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反对贵族特权,反对那些倒行逆施、不合时代潮流的行为。塞万提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无情地嘲弄和抨击了这些行径,扫荡了这些毒害人们的思想,加速了骑士小说的消灭。正是堂吉诃德形象的巨大成功,才取得甚至超出作者预想的效果。 2、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为反对专横残暴,追求自由平等。堂吉诃德同情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痛恨专制残暴,向往自由,把维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理想。他诅咒他的时代是“万恶的时代”,“世风日下,邪恶横行”; 他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认为“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他放走苦役犯是因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 他还认为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他尊敬妇女,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 他赞扬巴西琉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机智。这些都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心声。 堂吉诃德对自由、对平等、对爱情、对司法制度,甚至对文学艺术都有新的人文主义见解。在他的荒唐行为中潜藏着高贵合理的因素,使人觉得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也正是读者所喜欢他,同情他的重要原因。 3、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为小说所采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世纪,封建阶级和教会别有用心地漠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他们的作品滥用梦幻、象征等神秘主义手法,歌颂上帝和天堂。由于“人的发现”和“自然的发现”,人文主义作家否定了中世纪不重视活生生的现实而重视虚无的天国的荒谬。他们热爱现实生活,深入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人间生活,揭示了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塞万提斯认为文学应是“人生的镜鉴”,“只是摹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2)《堂吉诃德》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围绕堂吉诃德的三次出游,随着他的行踪所及,以及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真实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暴露了封建制度下各种丑恶与腐朽,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小说出现过店老板、妓女、囚犯、公爵、闺秀、农妇、商贩、仆人、牧师、公差、理发匠和牧童等各式人物。从田野到森林,从农村到城市,从客店到城堡,从陆地到海岛,我们可以饱览西班牙的城乡风光和人民的风俗习惯。作家把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进行对比: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豪华奢侈,贵族子弟倚仗权势,强占民女; 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的农民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从而批判了迫害人的封建制度。《堂吉诃德》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西班牙王国已经百孔千疮,不可救药的政治局面。 堂吉诃德游侠冒险的思想基础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希望出现一个理想的“黄金时代”,但现实社会却是“多灾多难的时世”。所以他立志改变这种丑恶的现实,决心“解救一切苦难,经历一切危险”,于是我们见到了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堂吉诃德。 三、、最后,谈谈关于对堂吉诃德形象的不同认识与理解的问题。 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如此的复杂,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对他可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堂吉诃德》刚出版时,人们只把它看作一个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一个小贩叫卖的通俗读物。它最早受到重视是在17世纪的英国,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强调了堂吉诃德的正面品质,他指出,这个人物虽然可笑,但同时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纪,法国人则把这个西班牙骑士改装成一位有理性、讲道德的法国绅士。到了19世纪,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堂吉诃德又变成一个悲剧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 记得采纳哈

论文 摘要: 一直以来对阿Q和堂吉诃德的比较有很多,但是这些比较却未真正揭示出二者的本质深入的心理层面的区别,本文从二人的行为入手,深入其心理层面,并得出两人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自卑与自信的区别的结论:阿Q是自卑的,堂吉诃德是自信的。

论文关键词: 阿Q 堂吉诃德 区别 自卑 自信

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发表以来,对于阿Q与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比较受到了更多理论家的关注。但这些比较多数停留在对精神胜利法及二者的悲喜剧性格上,对二者的分析也多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此二人的道德境界方面进行的。但这些比较与分析对于阿Q与堂吉诃德的不同常人的行为本质却未做出根本的揭示,这两个人物最大的区别在于,阿Q是自卑的,而堂吉诃德是自信的。

一、自卑行为

阿Q在未庄总是闲人嘲弄撩惹的对象,侮辱攻击的目标,他并没有被未庄的其他成员所接受,原因在于他的贫穷和软弱。而对于这一点阿Q自己也是明白的,他清楚地意识到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他是渺小的,是任人欺辱的。这从他被赵太爷打了耳光他也并不敢有任何不何不满的表示可以看得出来。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提到,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是一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出自於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争取优越感。但是有些人却制定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除不谈。阿德勒把自卑作为人所有行为的动因似乎有所偏颇,但这种理论对于我们分析阿Q的行为却是恰当的。

阿德勒举了一个例子,如缺乏勇气的人,因为不觉得自己强壮,所以他们总是逃避困难,透过避免战斗,他们得到一种比本身更强壮与聪明的感觉,这种优越感是他们用来逃避自卑感的方法。阿Q正是如此,他因为贫穷面长期处于被鄙视状态,而他却并不愿意面对自身的真实状况,“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不谈及自己当下的贫穷,也不努力去改变这种贫穷的状态,却以这种自欺的说法来寻求心理的安慰和逃避自卑感。他打不过别人,便说:“儿子打老子!”类似的言语还很多:“我的儿子会阔得多” ,“你还不配” ,“孙子才画得很圆”等等。生活于未庄最底层的阿Q找不到生活的尊严,却通过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体现自己的优越,他被王胡打了之后觉得十分屈辱,却不敢回击王胡,这时“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咳,呸!’……”戏弄了小尼姑之后阿Q便觉得心理得到了补偿:“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以欺负小尼姑的行为来遮掩自己被王胡殴打的屈辱,完全是因为自卑感在作祟。

阿Q后来去闹革命,是想用暴力的手段获得自己不曾有过的生活而摆脱目前的被歧视处境,参加革命党对阿Q来说固然是盲目的,可却正如阿德勒所说“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争取优越感”其深层心理却是深深的自卑感。而且阿Q多数情况都使用了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只是一种自欺的方式,没有人肯定他,他便把自身所有的缺点转论为优点进行表达。所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言行的本质是他的自卑感。

二、自信行为

堂吉诃德论文答辩问题

首先,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抢匹马打抱不平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他把穷旅店当作城堡,把妓女当成贵妇,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到处不分青红皂白,对着臆想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结果呢?虽然他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怀着满腔的真诚,但却只能是四处碰壁,受尽嘲弄和伤害,使自己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最令我们为堂吉诃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爱情梦幻。《堂吉诃德》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但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件是发生在堂吉诃德的身上。他梦幻中的心上人杜尔西内亚,可以说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我们又看到她无时不在堂吉诃德的左右――他成功时梦到她,失意时想到她,寂寞时想到她,热闹时也想到她。他可以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别人对杜尔西内亚美貌的怀疑; 他在冒险途中遇到过无数个美女,但他认为没有人能和他的杜尔西内亚相比。直到最终他被击败,他还在为杜尔西内亚的美丽辩护――为此,他不惜放弃自己的荣誉和生命。堂吉诃德在最后一次返乡途中,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已经被毁掉的名声,而是爱情给他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当然只有他想象中的杜尔西内亚给得了他。堂吉诃德没有爱情,有的只是一个爱情梦幻,至多算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但他为此却受尽了磨难,尝尽了屈辱,这又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可叹!其次,我们又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而且这种偏执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经是全部了。因偏执而行为变得疯狂,于是大家都把他当疯子,觉得他可笑。但他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对于他来说,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说,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活着是为别人,为自己的弟兄,为了铲除邪恶,为了反抗魔术家和巨人等压迫人类的势力。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愿意一片挚情地为这个理想而尽忠。再有,我们可以这样说,堂吉诃德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他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他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戳。他跟比斯盖人进行恶战,跟杨维斯人进行搏斗; 他为一个被曾经诱她的人无情抛弃的女人,而和抛弃她的人进行决斗; 他甚至敢单枪匹马面对一头凶猛的狮子而毫无畏惧之心。总之,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形象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可从两方面来看:(一)、堂吉诃德的形象彻底完成了作者赋予其的打倒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的使命。13世纪,骑士小说在欧洲颇为流行。到了16世纪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已经没有它的市场了,可是在西班牙仍然大量兜售,而且泛滥成灾。这种小说结构千篇一律,情节荒诞离奇,都是虚构一个英勇无比的骑士,经历数不清的惊险遭遇,遇上说不清的爱情纠葛,为国王、贵族去拼命,而最后总能大获全胜。宫廷和教会利用这种文学,鼓吹骑士的荣誉与骄傲,鼓励人们发扬骑士精神,维护封建统治,去建立世界霸权,而许多人也沉湎在这种小说中不能自拔。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体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给西班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因此他憎恨骑士制度和美化这一制度的骑士文学。他要唤醒人们不再吸食这种麻醉人的鸦片,从脱离现实的梦幻中解放出来。塞万提斯曾一再宣告自己的创作动机是要“攻击骑士小说”,“要扫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中的声望和影响”,“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作者正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一典型形象,通过描写堂吉诃德的荒唐行径,以及他屡屡碰壁、事事失败的遭遇,生动地说明了骑士的长矛、甲胄已经进了历史陈列馆,逆时代车轮而行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作者利用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无情地嘲笑和抨击了腐朽荒唐的骑士制度和流行的骑士小说,指出它对人的毒害,从而给骑士小说以致命的打击。实际上,它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自《堂吉诃德》问世以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便销声匿迹了。(二)、堂吉诃德身上寄托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体现出了其时代意义。《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这一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里,它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通过主人公堂吉诃德的行为、或借了他的口传达出来,也就是说,作者把这些人文主义思想灌注到主人公堂吉诃德身上了。1、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首先表现为反对封建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基本上都是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出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是这样。反对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实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反对贵族特权,反对那些倒行逆施、不合时代潮流的行为。塞万提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无情地嘲弄和抨击了这些行径,扫荡了这些毒害人们的思想,加速了骑士小说的消灭。正是堂吉诃德形象的巨大成功,才取得甚至超出作者预想的效果。2、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为反对专横残暴,追求自由平等。堂吉诃德同情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痛恨专制残暴,向往自由,把维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理想。他诅咒他的时代是“万恶的时代”,“世风日下,邪恶横行”; 他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认为“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他放走苦役犯是因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 他还认为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他尊敬妇女,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 他赞扬巴西琉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机智。这些都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心声。堂吉诃德对自由、对平等、对爱情、对司法制度,甚至对文学艺术都有新的人文主义见解。在他的荒唐行为中潜藏着高贵合理的因素,使人觉得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也正是读者所喜欢他,同情他的重要原因。3、作者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为小说所采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世纪,封建阶级和教会别有用心地漠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他们的作品滥用梦幻、象征等神秘主义手法,歌颂上帝和天堂。由于“人的发现”和“自然的发现”,人文主义作家否定了中世纪不重视活生生的现实而重视虚无的天国的荒谬。他们热爱现实生活,深入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人间生活,揭示了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塞万提斯认为文学应是“人生的镜鉴”,“只是摹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2)《堂吉诃德》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围绕堂吉诃德的三次出游,随着他的行踪所及,以及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真实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暴露了封建制度下各种丑恶与腐朽,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小说出现过店老板、妓女、囚犯、公爵、闺秀、农妇、商贩、仆人、牧师、公差、理发匠和牧童等各式人物。从田野到森林,从农村到城市,从客店到城堡,从陆地到海岛,我们可以饱览西班牙的城乡风光和人民的风俗习惯。作家把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进行对比: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豪华奢侈,贵族子弟倚仗权势,强占民女; 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的农民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从而批判了迫害人的封建制度。《堂吉诃德》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西班牙王国已经百孔千疮,不可救药的政治局面。堂吉诃德游侠冒险的思想基础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希望出现一个理想的“黄金时代”,但现实社会却是“多灾多难的时世”。所以他立志改变这种丑恶的现实,决心“解救一切苦难,经历一切危险”,于是我们见到了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堂吉诃德。四、最后,谈谈关于对堂吉诃德形象的不同认识与理解的问题。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如此的复杂,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对他可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堂吉诃德》刚出版时,人们只把它看作一个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一个小贩叫卖的通俗读物。它最早受到重视是在17世纪的英国,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强调了堂吉诃德的正面品质,他指出,这个人物虽然可笑,但同时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纪,法国人则把这个西班牙骑士改装成一位有理性、讲道德的法国绅士。到了19世纪,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堂吉诃德又变成一个悲剧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3) 一些文学大师对《堂吉诃德》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英国的拜伦慨叹堂吉诃德成了笑柄;法国的夏多布里昂看到的是堂吉诃德的伤感;德国的希雷格尔把堂吉诃德精神称为“悲剧性的荒谬”或“悲剧性的傻气”;而海涅对堂吉诃德精神则“伤心落泪”和“震惊倾倒”。(4)这里让我们来看看近一个世纪以来“堂吉诃德”在中国的一些遭遇。20世纪初,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把堂吉诃德带进中国,不久,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有关同仁就指鲁迅为中国的堂吉诃德。于是,引发了关于“中国的堂吉诃德”的争论。堂吉诃德成了左翼作家讨论中国革命之目标与任务的一个切入点。鲁迅曾公开辩诬,并藉西欧、俄罗斯等外国作家的解读,谓哈姆雷特“一生冥想、怀疑,以致什么事也不能做”;堂吉诃德则“毫无烦闷,专凭理想勇往直前去做事”。鲁迅在《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的“后记”中说,“堂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错误是在他的打法。因为糊涂的思想,引出了错误的打法”。

做一颗顽石,倔强而坚实                                 ——读《斯通纳》有感 斯通纳真的就像他的名字那样,确确实实是一块顽石啊。 这种感受在我看完《斯通纳》的最后一行字后劈头盖脸地砸来,甚至都没等到我合上书本。 就像是一颗被猛然抛进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的不是层层扩散最后消匿的涟漪,而是一朵朵水花,“咕咚”一声,似乎要钻进人的心里,渗进人的灵魂。 在那一秒钟我甚至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血管中的血液突然地上涌,听到胸腔内那颗心脏跳动的混重而久久不息的声音,心中似乎有一个人在高声尖叫,看不清脸,分辨不出尖叫的内容,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无奈、痛苦、心酸甚至羞愧。 生如顽石——这是我对斯通纳可以做的最精炼的概括了,也可以算是我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罢。 他真的只是一个平庸的普通人,正如小说开头写的那样——“威廉·斯通纳是1910年金的密苏里大学,那年他十九岁。求学八个春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的时候,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职位,从此就在这所大学教书,直到1956年死去。他的职称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级别。修完后对他有印象的学生寥寥无几。”平淡的叙述简单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普普通通的大学老师,安于现状,一生平庸,甚至充满着心酸与悲哀—— 他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虽然读了大学却并不像“金手指”剧本一般朝着光宗耀祖、显赫成名的方向发展,而只是拿了个学位,做了普通助理教授,再也无大作为;他困于一段激情褪去,早已无望的婚姻,与妻子伊迪丝不断周旋却始终处于被动且无法逃脱;将无处寄托的爱倾注于女儿格蕾斯身上,可女儿却在妻子的管教下离他越来越远;劳曼克斯教授对他的打压使他的职位得不到晋升,直到去世也只是个助理教授;当爱情真正来临,却无法将它抓住,最终留下的不过是无尽的遗憾与怅惘。 这样无味的人生像极了现实生活中你我的故事—— 他不过是地铁口拥挤人群中的那一张张乏善可陈的面孔,是繁华夜景帷幕下行色匆匆的赶路人,是在无数个夜晚为前路感到彷徨不安的千千万万孤独无助者。主人公斯通纳没有“主角光环”,他是像我们一样实实在在的路人 ,可是,他的身上永远闪耀着美好品质的光芒——是的,美好品质——那一股子坚韧与倔强,早已深深地融入他的骨血,任岁月打磨,本质依旧纯粹。 很多人说斯通纳懦弱不敢为,他明明遇见了爱情却一退再退,不敢反抗,不敢去追寻,甚至于可以说是他自己将自己送进了坟墓,并且选择了让其成为真正地永久的坟墓。但其实很难说他怯懦,我自始至终感受的是他的坚韧与倔强——他用现实和自己的行为感染着格蕾斯,让她最终挣脱了伊迪丝的禁锢,成为了自由的人,属于自己的人,“自己想成为的人”;他的好友马斯特思早已看透大学不过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修养所”,于是他选择赴战场并死在了那里,可是斯通纳——“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诃德”——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在文学与战场之前做了自己的选择,而事实也证明了他是对的;在论文答辩中,他坚持着自己对文学的责任与底线,即使与劳曼克斯为敌,也绝不在底线问题上让步一分一毫。 他真的坚持到了最后,也许,最后的成败难以评判,但是我们绝对可以说的是他不是一个失意者,他的人生是完整而有意义的,就像简介中提到的“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他真的是一块刀枪不入、火不能烧的顽石,在社会的罗网中,他以不辩解、不抵抗、“逆来顺受”般的不作为摆出存在的姿态,冷静克制地应对着外界的嘲讽与攻击。他确实像神话里的美杜莎,眼光触及的皆化为石头。 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顽石精神着实难能可贵。 可是我要说,即使被磨去了棱角,顽石还是顽石,只要保持这份纯粹,你仍然是你。 在生活的洪流中做一颗顽石吧,倔强且坚实的那种。

堂吉诃德的事例中,有狂欢化一面,亦有相反一面。 诚如事物都有两面性的,在不同年代时下有不同影响,从不同角度又有多方面问题。 在现代生活中,多数人的观念里,现实尤为重要,而所说现实不是物质化,是与时代步伐同步,不要有某些不切实际的妄想,或类似于堂吉诃德这样的荒诞不经的行为。 可是我们反观问题,我们又可以从中看到某种执著。堂吉诃德身上的那股劲,对热恋事物的不懈追求,这种难得的不屈态度,多少增添现实生活一些色彩,且不谈是否贴身实在罢,单从精神层面而言,这跟任何封建的社会比起来,这都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关于研究堂吉诃德的论文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看屠格涅夫的思维世界付晓媛 郑州大学摘 要:屠格涅夫在《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一文中对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有力地驳斥了传统思想对堂吉诃德滑稽形象的看法,肯定了堂吉诃德坚守信仰、积极奋进的精神内核。从屠格涅夫生平与该文写作的背景出发来看屠格涅夫的哲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屠格涅夫的思想世界,理解屠格涅夫眼中的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关键词:屠格涅夫;《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思想史作者简介:付晓媛(1998-),女,河南商丘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102-03一、《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写作背景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齐名,被并称为俄国19世纪文学三巨头之一。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他写作了许多揭露社会黑暗面的著作,因而也被称为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固非哲学家,但作者作品风格与转变背后往往与其哲学思维和追求的方向和变化密切相关,屠格涅夫亦是如此。从最初对唯心主义的痴迷,到对唯物主义的追捧,屠格涅夫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不同而发生着变化。屠格涅夫于1856年开始构思《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一文,同年,发表《罗亭》,并着手《贵族之家》的写作;1857年,开始论文《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撰写,继续创作《贵族之家》;1859年,《贵族之家》发表,并开始创作《前夜》;1860年,屠格涅夫在彼得堡为文学基金会募捐的第一次公开朗读会上作题为《哈姆雷特与堂吉河德》的讲演,并将该文在《现代人》1860年第1期上发表。这一时期,屠格涅夫已经由前期的浪漫主义完全转变为一个激进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56年他发表小说《罗亭》,塑造了一个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动的小贵族的叛逆者的形象。而在《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这篇文章中,屠格涅夫不仅以势不可挡的笔力一反前人,充分肯定了堂吉诃德之热烈、奋进的精神,并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其思维中的哲学成分。研究《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这篇论文,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这篇论

余杰的《铁屋中的呐喊》有一些相关内容。杨绛的《堂吉诃德序》《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分析》

1547年9月26日,西班牙最伟大的小说家塞万提斯诞生于马德里附近的一个小城镇阿尔加拉·台·艾那瑞斯。 ■最走时运的青年时代 塞万提斯的全名叫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贫穷的游方郎中,但医术却很精湛。这位常年走南闯北的医生阅历非常丰富,深深体验到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因此在给一些有藏书的富人看病时,都要借许多书带回家给儿子看。在少年时代就十分聪慧的塞万提斯读书之快,常让他的父亲大感惊讶,为了能让儿子读到更多的书,他再去给那些有书人家看病时就把儿子带上,他在屋里给人家看病,让儿子在门外看人家的书。 塞万提斯十三四岁时,就以读书最多而闻名于他们那个小城镇。大量的读书使塞万提斯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他慢慢开始学习写作诗歌。不久他写的诗歌就在他们那个小城镇里到处流传,以至于他的父亲独自一人去给人家看病时,人家就会问他:“啊,我们的诗人呢?” 1566年,塞万提斯一家来到马德里定居。没有多长时间,塞万提斯就以自己横溢的文学才华在马德里崭露诗名。当时在马德里享有盛名的人文主义学者胡安·洛贝斯·台·沃约斯读到塞万提斯的诗以后,亲自登门拜访,并把这位年仅19岁的青年招进自己开办的学校里学习。在这所学校里,塞万提斯的知识得到了最大的充实,并在沃约斯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被传诵一时。 突然有一天,走出家门的塞万提斯看到一辆豪华的马车停在门前,生性诙谐的他随口开了一句玩笑:“是请我去参加宫廷的宴会吗?”不料马车夫却恭恭敬敬地说:“不,先生,是尊贵的大主教请你到他那儿去!”原来,西班牙大主教非常欣赏塞万提斯的诗篇。从此以后,塞万提斯经常到大主教那里走动,得到大主教的特别赏识。 1569年冬天,塞万提斯作为西班牙大主教的一名侍从,随从大主教来到意大利罗马。在陪同大主教游历意大利许多文化名城时,塞万提斯写下了很多赞美意大利的诗篇。罗马大主教胡里奥·夸维瓦看到这些诗篇之后,对塞万提斯大加称赞,于是西班牙大主教就把塞万提斯推荐给他当一名侍从。在罗马,塞万提斯因大主教夸维瓦的赏识,而遭到其他侍从的嫉妒和诬陷。不久,在夸维瓦的斡旋下,塞万提斯于1570年加入了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当了一名普通士兵。在当时,这对塞万提斯来说确是一件好事,因为当时西班牙人普遍认为,在意大利参加为王室效忠的军队,是一条通向荣华富贵的道路。 ■时运乖蹇,从战士到囚徒 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正处于鼎盛时期。1571年,著名的雷邦多海战爆发时,西班牙在欧洲仍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1571年5月,威尼斯和罗马结成同盟,开始对向欧洲大举侵犯的伊斯兰教国家展开了历时三年的战争。当时西班牙负责提供东征的一半费用,并帮助威尼斯开辟在东部被土耳其海军封锁的航道。西班牙国王的弟弟堂胡安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统辖着由西班牙和威尼斯组成的联合舰队,于1571年10月7日向驻扎在雷邦多海湾的土耳其舰队发起进攻。 当时塞万提斯就在“侯爵夫人”号战舰上,他正发着高烧。等交战的炮声打响以后,塞万提斯一下子冲出船舱,跑到舰长面前要求参加战斗。舰长和同伴都让他回船舱里休息,但他态度坚决地表示,他宁愿为国王战死也不愿当怕死鬼躲进船舱。舰长只好给了他12名枪手和一条大皮艇,让他随时准备向正靠近他们的敌舰冲过去。终于,塞万提斯和12名枪手冲上了敌舰,在面对面的拼杀中,塞万提斯的胸部和左手都受了伤,但他仍然继续战斗,直到联合舰队取得胜利了,他还浑身是血地挥舞着武器在敌人的舰船奔跑。这场海战使塞万提斯的左手残废了,在联合舰队里,人们把他称为“雷邦多”的独臂英雄。 1575年,28岁的塞万提斯请假回国探亲,堂胡安分别给国王和侯爵德·塞萨写了推荐他的亲笔信。塞万提斯带着两封信,于9月20日乘“太阳号”帆船返回祖国。当他们经过法国的马赛海岸时,突然遭到柏柏尔族人的三只海盗船的袭击。虽然“太阳号”船员们奋力搏斗,但最终船长被杀,船上所有的人都被海盗掳到阿尔及尔。塞万提斯身上的那两封本可以使他前途无量的推荐信,使他受尽了折磨。海盗们认定了他是贵族,向他索要巨额赎金,并且为防止这个“有钱人”逃跑,而给他戴上了脚镣和手铐。因为塞万提斯家无法筹措到巨额赎金,塞万提斯在阿尔及尔被囚禁了5年,直到1580年,他才被教士赎得自由。 然而,获得自由的塞万提斯回到马德里之后,很快就陷入了生活艰辛的困境里。因为5年前的辉煌战功早已被人遗忘,那两封推荐信给他的憧憬也早已化为泡影。他的家庭也因为了赎他而债务累累,他自己也因左手残废而找不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他只好又捡起扔下多年的笔开始写起小说来。 ■塞万提斯就是堂吉诃德 时运乖蹇的塞万提斯一直在贫苦中挣扎,而且还由于种种原因数度入狱,但每次都能很快证明他是清白的。在参考资料《知识就是力量》

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会是荒诞不经的梦想家,一会又成了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有时候他既可笑又可怜,有时候却既伟大又崇高。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崇高性格与滑稽性格的二重组合。在非骑士的时代,堂吉诃德却以一个骑士的身份出现,注定了他性格中的滑稽因素。堂吉诃德虽然想维护正义,保护被压迫者,但他做出来的却是非正义的行为,反而使他所拯救的人受害。但是,堂吉诃德还有丰富的崇高性格因素。他身上存在着一种伟大的信仰一种超越常人的意愿而献身于他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崇高道德原则、正义感和无畏的精神,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

  • 索引序列
  • 堂吉诃德论文知网
  • 堂吉诃德毕业论文
  • 堂吉诃德论文开题报告
  • 堂吉诃德论文答辩问题
  • 关于研究堂吉诃德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