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内容来源于一个老领导的分享交流,聆听之后略作整理以表敬意,整理过程当中遗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文中所述不代表任何观点。 倾斜摄影技术优势或者说最吸引用户的,就是利用倾斜摄影技术可以全自动、高效率、高精度、高精细的构建地表全要素三维模型。》题目中“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和应用”有四重含义:一是无人机,二是倾斜摄影,三是三维建模,四是三维模型应用。 》上述四个方面是倾斜摄影技术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需要对每个方面都进行必要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倾斜摄影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推广。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影像质量(影像地面分辨率和影像清晰度),二是照片数量(对同一区域的照片覆盖度)。 》从实际建模效果来看,要想获得完整清晰、可供高精度量测的三维模型,建筑区倾斜影像的分辨率要达到2~3厘米、一般地区要达到5~6厘米,照片的平均覆盖度要达到30度重叠以上。(注:这里可能只是项目当中的一些感悟总结,具体精度视项目需求而定) 》因此,多旋翼无人机是进行建筑区倾斜摄影的首选,一般地区的倾斜摄影则可选择小型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先后调研、参与研制和使用了多款多旋翼无人机。四旋翼无人机因载荷指标不够,可靠性极差,不满足应用需求;六旋翼无人机在高频次飞行作业时,经常出现非人为因素的故障,导致坠机或损坏,可靠性不 够;八旋翼无人机有一定的动力冗余和飞行可靠性,可以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持续性,推荐使用。 》八旋翼无人机的起飞重量应小于7公斤,作业续航时间20分钟,使用远景双镜头摆动式倾斜摄影相机,每架次飞行可获取有效面积0.3平方公里2厘米分辨率的照片约900张。 (注:飞机的选择和使用没有绝对,更多的是根据具体地理环境选择合适的工具而已) 》倾斜摄影飞行对固定翼无人机的基本要求是低空飞行、低速巡航、转弯半径小、操作便利、就近起降等。 》使用油动固定翼无人机进行常规航空摄影,虽然飞行效率和性能都不错,但使用和保养要求高,价格也居高不下。 》近两年市场上推出的电动/混合动力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无论是易用程度、单机价格、技术性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使倾斜摄影技术可以在较大面积的三维建模方面发挥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倾斜摄影飞 行的作业效率。 》考虑到操作便利、维修简便、方便运输、单机价格等综合因素,推荐使用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来进行一般地区的倾斜摄影飞行。 》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有效载荷1~2公斤,续航时间60~90分钟,相对飞行高度300米左右,影像地面分辨率5厘米。(视具体机型而定)》固定式五镜头倾斜摄影相机是目前在无人机倾斜摄影中普遍使用的设备之一,它延续的是原来用在有人驾驶飞机上使用的传统的五相机结构。 》但对为什么一定要同时用五台相机进行倾斜摄影的原理和技术却鲜有研究,只能说“别人都是这么做的,一定有他的道理,我照着干就是了”。 》为了探究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对照片方位和数量的要求,我们分别采用1台和2台相机,对同一区域采用多次飞行、交叉飞行的方法,模拟五镜头相机的方式,分别获取下视、前视、后视、左视、右视的影像,并以不 同组合分别进行了三维建模试验 》用不同数量相机模拟五相机结构进行倾斜摄影试验的主要结论如下: 1)建模效果与相机数量无关,但与照片数量和相邻航线飞行的间隔时间相关; 2)下视相机不是必须的,因为真正射影像是由三维模型的正投影生成。下视相机的作用与其它方位相机的作用相似; 3)倾斜相机的角度在20~30度之间较为合适。45度倾斜角安置的相机的照片边缘的分别率过低; 4)采用双相机、三相位摆动结构的倾斜摄影系统综合性价比最优。 》双镜头摆动式倾斜摄影系统仅用两台相机就达到了固定式五镜头相机的效果,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重量轻、维修使用方便,是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的首选。 》航天远景公司的超轻型双镜头二维摆动式倾斜摄影系统,由2个微单相机和1个二维摆动式云台构成,总重量1.2公斤。 》相机感光传感器的尺寸不应小于APS-C,像素数量大于2400万。 》如使用多旋翼无人机和双镜头摆动式倾斜摄影系统进行建筑区2厘米分辨率的倾斜摄影,航线设计的基本要求是: 1)航摄分区尽量为矩形,航线沿矩形区域长边方向敷设,实际飞行范围应超出任务范围1个航高,分区内地形高差小于1/2航高; 2)航线数量为双数且不少于6条,单航线最大长度按多旋翼无人机有效续航里程的40%计算; 3)相对航高平均按100米设计,当航摄分区内有超过30米的建筑物时,最小相对航高应按100米加上建筑物高度计算; 4)航向重叠度大于75%,旁向重叠度大于40%。(注:视相机参数和具体环境而定) 》如使用双相机和固定翼无人机对普通地区进行5厘米分辨率的倾斜摄影,航线设计的基本要求是: 1)航摄分区尽量为矩形,沿矩形区域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分别敷设航线,呈格网状(按十字交叉飞行),实际飞行范围应超出任务范围1个航高,分区内地形高差小于1/2航高; 2)航线数量应为双数且不少于6条,单航线最大长度按无人机有效续航里程的40%设计,最大长度不超过5500米; 3)相对航高平均按300米设计,最小相对航高应高于摄区内容其他构筑物100米以上; 4)航向重叠度大于75%,旁向重叠度大于40%。(注:视相机参数和具体环境而定) 》每个航摄分区应统一进行航线设计,用在同一航线设计文件中删除多余航线的方法确定每架次的飞行参数文件。 》外出作业至少应配备10组电池,或配置便携式发电机现场充电,以提高作业效率。 》无人机起降场地应尽量靠近摄区,以减少无效飞行距离。 》作业小组123配置:1辆SUV汽车,2架多旋翼无人机,3名成员(地勤、飞手、助理)。》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的建模精度与影像分辨率直接相关,一般为1:3左右。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的平面量测精度和相对高程量测精度基本一致。 》如果影像分辨率为2厘米,则三维模型的建模精度一般为5~10厘米,相应的量测精度也达到10厘米以内,与外业实测点的精度相当,远高于1:500地形图的精度。 》如果影像分辨率为5厘米,则三维模型的建模精度一般为15~20厘米,相应的量测精度也达到20厘米以内,高于1:1000地形图的精度。》无人机和各类小型倾斜摄影系统的涌现,使得倾斜影像数据的获取变得非常便捷。数据获取的瓶颈已经破解,成本也将逐步降低。。 》计算机集群、GPU、倾斜影像三维建模软件技术的进步,使得三维建模的效率将大幅提升。 》仅就目前情况来看,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工作所涉及的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计算机集群、三维建模软件等,已可以满足批量化倾斜影像获取和三维建模处理工作的要求,基本具备了工程化和规模化的条件。 》倾斜摄影技术及其无人机作业方法日渐成形,使得对现实世界的全要素三维重建变得高效可行。 》倾斜摄影目前在测绘领域的主要用途是快速建立精细的地表三维模型,可以替代传统的手工建模和“倾斜影像+激光扫描”的建模方法。 》不宜将倾斜摄影技术与传统摄影测量技术进行简单对比,特别是不要就技术的优劣进行争论,因为两者是从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为不同的用途在做研究,仅仅是在目标三维模型的重建这一成果点上有些重合而已 》倾斜摄影技术与摄影测量技术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 》倾斜摄影技术与摄影测量技术可以看成是在两条路上跑的车队,只是现在恰好在某处立交桥碰上了,但其实两者的目的地是不同的,使用的车辆也是不同的。 》不需要人工观测,就能得到精细的三维模型和测量结果,这才是倾斜摄影技术“最致命”的优点。而这一点正是摄影测量几十年来苦苦追求的目标。 》倾斜摄影所构建的三维模型,可以替代航空摄影测量中的人工观测,实现更高精度、更快速度的自动建模和智能测图。 》伴随着这些变革,必然会对现有的技术、产品、市场、用户、应用、商业模式等带来冲击和变化。 》不要以传统摄影测量方法和标准来衡量倾斜摄影技术和成果,唯一可行的方法应该是用成果进行对比和检测。 》倾斜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不仅仅使得空间信息从二维延伸到三维,更重要的是会给测绘领域带来变革,也必将催生行业应用的变革。 》倾斜摄影所构建的三维模型及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将成为行业应用的基础空间信息支撑。 》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将是今后一种普遍采用的三维建模和测绘方法,是测绘领域里的颠覆式创新模式。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全民测绘,按需测绘,动态测绘”成为可能。 》不宜过分强调和追求无人机平台的可靠性,重要的是要考虑无人机及倾斜摄影系统作为数据采集工具的性价比,应该使用简单、维修便捷、易于携带、价格便宜。 》事实上,只要是无人机,迟早都会掉下来。如果“炸鸡”的代价是一辆奔驰车,无论是单位还是飞手,都不愿意承担这样的损失。 》我们希望符合规模化作业要求的“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的市场价格在10万元以内。希望无人机厂商和倾斜摄影系统厂商能在结构、工艺、零配件、成本等方面有所突破。 》传统摄影测量与倾斜摄影技术是一个二维与三维博弈、最终三维将胜出的博弈过程。目前倾斜摄影还停留在推广阶段,主要是受限于当下的应用点以及行业规范。 》倾斜摄影技术和成果并不完善,还在不断试验和演进中,传统的工作流程和产品交付标准,也不是一年两年能改变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对用户而言,使用倾斜摄影技术,不要指望他能给节省费用,反而可能需要额外的投入。你做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花点学习成本,后面就有基础了;你不做也没关系,总是有人要落伍的,也总是有企业要落 伍的。 》数据、平台、服务是未来地理信息行业的三大主要内容,其趋势是数据生产的集约化和应用服务的集成化。 》数据内容将从二维平面扩展到“地上-地下,室内-室外”一体化的三维空间,并增加时间维度。 》谁掌握三维全要素数据,谁就占据三维行业制高点。 》具有精细化、可量测、真实感、高精度、对象化、更新快、定制化的三维地理信息,将成为行业应用和公众服务的基础支撑。 》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时代,全息三维将是地理信息产业服务于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的有力武器。 》就倾斜摄影技术应用而言,大家都是新手,无知者无畏,高低之差主要在思路、实践和经验。 》在倾斜摄影技术方面,专家比我们多的是背景知识,高手比我们能的是实际经验,而做出成果才是王道。 》倾斜摄影只是一种摄影方法,重要的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足够数量和有足够重叠度的倾斜影像实现了三维重建,因而就形成了倾斜摄影技术或倾斜摄影测量技术。 》就用户而言,关注点应放在已经得到的三维模型上,而不必过多关心其背后的获取设备和技术细节。 》没有国产工程化的倾斜影像三维建模集群处理软件。 》缺少国产的对OSGB等三维数据直接进行批量化生产编辑的软件(国外也没有)。 》缺少对三维数据智能进行批量对象化处理的软件工具。 》海量倾斜影像三维模型的存储、管理、发布、应用等存在不少技术难点。 》多数用户的应用系统还不能很好地接受和使用倾斜摄影所生成的三维模型。 》因此,倾斜摄影三维模型也被贴上了“中看不中用”的标签。
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摄影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上好摄影课不容易,上好大学生的专业摄影课就更不容易。笔者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在艺术 教育 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研,发现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老三篇”:黑板粉笔、照本宣科、缺乏激情。这种讲课从表象看很像写 作文 ,大家都在写,但精彩的篇章不多,多系平铺直叙,;有“标签式”硬贴,“商品式”硬配之嫌。这种讲课说老实话老师是花了苦力,也费了心血的,但大学生们不买账,不喜欢,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提不高,教学成效甚微。笔者认为,要教好大学的专业摄影课,授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要解决这个难题,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字:新、情、活。
一、精心备课,内容求“新”
内容求新,一是指对内容的开掘要深,要扩充新内容,向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摄影课内容变化较快,特别是数码技术、 网络技术 的出现,对传统摄影的冲击较大,要适应这种变化,摄影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不能抱住老教材不放,应该坚持“信息新、数量大、实用性、课题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摄影课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最新的和有用的信息,他们听起来才会觉得过瘾。二是指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要掌握其本质,占据制高点,讲到最前沿。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知道的老师反复讲,我们不太懂的老师省略讲,我们不明白的老师又不讲,老师讲过后我们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当然,有时是老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讲得清楚呢?
二、细心讲解,表达含“情”
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笔者认为只有发挥情感的功能,细心讲解,方可解之。情感在讲课中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动力功能,即老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堂活动。
因此,老师上课的每一段话,都要有感情色彩,都要努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话,大学生们就会在老师情感的动力驱动下,精神愉悦地学习,并转化为利于教学的行动。二是感染功能,即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情感能感应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具有类似的情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情式感染,以激发比、学、赶、超为主的示范式感染等。老师的关爱和信任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三是调节功能,即人的情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这一点反映在师生关系上特别明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积极情感为基础,能够激发师生的热情和智慧,唤起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并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同时要情随境迁,善解人意,努力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氛围。如给学生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一种朋友商量的口吻、一封探讨问题的E-Mail等等,都会取得极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四是迁移功能,即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且好激动、善迁移,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靠情感的体验,经常因喜欢听老师的某门专业课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献身于这个事业。老师一定要以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摄影艺术的执著和热爱,种种无言的、不求功利回报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只有做一个有德有识之士,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用心设问, 方法 要“活”
这是研究“谁来讲”的问题。
一是课堂互动、连环问答。“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摄影课上用音乐做补充,老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互动讲课,指导学生课上思考、观察、讨论、写感受时,运用精选的与摄影作品相协调的、与课堂氛围相一致的音乐来“讲课”,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大学生喜欢这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
二是让实践成为学生的又一老师。每节课都留下一个实践项目,精心设计一个创作主题,请同学课后做一下,下一次课时,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实践经历。鼓励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 学习方法 ,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的。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叫素质。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同学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发表意见。学生做事有没有结果,这也不重要,他做事的过程已经很重要了。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实践在给大学生们“上课”。诚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女生汪洋所言:“与其说摄影课是一门课,还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哲理。”
综上所述,高校摄影课教师在授课时,认真做到三个字:新、情、活,细心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 主次关系 黄金分割 画面空白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二、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示。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五、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
虚实关系在摄影画面中比较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分辨。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却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使画面有变化、不呆板。空白常常可以刻画意境、渲染气氛,在画面中运用得当,会在构图的形式上添加积极的作用。空白还有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在运动和所注视的方向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给人们留下伸张的空间,造成一定的方向性,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所以才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说,足见空白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同绘画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摄影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构图这个环节入手。当然,构图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有句话说得好: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 经验 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 创新思维 和画面造型能力。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 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
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 渠道 。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 文章 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无人机应用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 要】以生产项目为例,以无人机航测的技术流程为主线,介绍了无人机航测技术方面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无人机、航测技术
【Abstract】Produc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e unmanned aerial technology process, introduced the UAV aerial application analysis.
【Key woerds】UAV、aerial survey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V27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无人机航测遥感技术是继卫星遥感、飞机遥感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航空遥感技术,在应急测绘保障、国土资源监测、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一种机动灵活、可以实现快速响应的一种航测技术。但也存在影像重叠度不规则、像幅小、影像倾角大、旋偏角大,影像有明显畸变等问题,这些情况都对现有无人机航测技术提出了挑战。
本文从生产案例出发,以无人机航测技术为主线,对生产过程中无人机航测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1 生产实践
1.1主要技术依据
《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CH/Z3002-2010);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3005-2010);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CH/Z 3003-2010);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外业规范》(CH/Z 3004-2010) ... ...
1.2 数据源及预处理
1.2.1 数据源
本测区选用无人机航空摄影获取的真彩色影像,航摄面积为10平方公里。航摄仪采用Canon EOS 5DMarkⅡ,焦距为:35mm,相幅大小为:5616×3744,像元分辨率为6.41um。影像地面分辨率为0.2米。
1.2.2遥感影像预处理
无人机航空摄影采用的相机为非量测型相机,因此,在进行空中三角测量恢复影像空中姿态时,需要对相机进行像片畸变差改正。(相机畸变改正在四维公司检校完成)
1.3 无人机航测总体作业流程
1.4无人机航空摄影
本次无人机航摄分两个架次进行,由GPS领航数据计算相对飞行高度。飞行质量和影像良好,影像清晰度高、色彩均匀、饱和度良好,能够表达真实的地物信息,可以满足1:2000成图要求。
像片航向重叠度为75%,旁向重叠一般为35%-45%,旋偏角一般控制在12度以下。
1.5 像片控制测量
1.5.1 像控点精度要求
像控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2米,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2米。
1.5.2 像控点布点方案
项目布点方案确定为双模型布点,全部布设为平高点。
1.5.3 像控点测量
在像控测量之前,首先对测区内收集到的已知控制点进行联测,检核控制点情况;为满足后续像控测量,联测已知点的同时加密了2个控制点。联测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方式施测,采用边连式的布网形式。全网共联测已有已知点4个,新设控制点2个,观测时具体技术参数依据规范,像控点采用GPS实时动态定位(RTK)的方法进行测量,满足要求。
1.6 空中三角测量
本项目采用Virtuozo工作站进行空三加密,根据航飞及影像分布情况,将空三区域分为两个加密区域网采用自动与手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空三加密,即采用自动匹配进行像点量测,剔除粗差。人工调整直至连接点符合规范要求,检查点平面中误差为0.3米,高程中误差为0.17米,最终加密成果符合1:2000数据采集要求。
1.7 数据采集
在空三完成后,利用空三成果进行单模型定向时我们发现有模型无法定向的情况,第一架次无法建立的模型有29个,占总模型数的4%。第二架次有67个无法建立的模型占总模型数的9%。主要原因为无人机航摄姿态不稳定导致的飞行倾角、旋偏角过大,航线弯曲、像片比例不一致等现象都是导致单模型定向精度差的原因。考虑到1:2000地形图精度要求,我们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在测图定向超限点的周围进行野外实测用来检核分析数据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1.8 项目精度报告
根据1:2000精度要求对测绘产品检进行了精度的统计,统计了3幅地形图,其中高程精度中误差最大为0.36米,最小为0.27米,从统计的结果看,粗差率比较高,有的达到了5%,平面精度中误差为0.75米。
2 结 论
(1)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地形图的生产存在不确定性,比如,区域网整体加密精度评定良好,但单模型定向精度存在超限情况,在测图过程中表现为测图定向点和立体模型套合差大、接边误差大等,可以通过外业实测进行补充测量、验证。
(2)利用无人机航测进行航空摄影测量时,应采用试验区的作业方法,即在确定布点方案前选取一定面积的试验区进行布点方案试验,分析精度指标后确定作业方案。
(3)目前,无人机航测技术主要应用于载人飞机航测技术的补充方面,如多块小面积、危险场所、远离机场或没有可供其起降场地的区域,在载人机不便或无法完成的情况下,由无人机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范承啸,韩俊,熊志军,赵毅。 无人机遥感技术现状与应用[J] 测绘科学 2009,34(5):214-215;
[2] 崔红霞,李杰,林宗坚,储美华。非量测数码相机的畸变差检测研究[J] 测绘科学2005,30(1):105-107;
[3] 连镇华。无人机航摄相片倾角对立体高程扭曲的影响分析[J] 地理空间信息2010,8(1):20-22;
作者简介:徐锦前(1982-),男,辽宁铁岭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摄影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建库等测绘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无人机应用技术论文
声明:内容来源于一个老领导的分享交流,聆听之后略作整理以表敬意,整理过程当中遗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文中所述不代表任何观点。 倾斜摄影技术优势或者说最吸引用户的,就是利用倾斜摄影技术可以全自动、高效率、高精度、高精细的构建地表全要素三维模型。》题目中“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和应用”有四重含义:一是无人机,二是倾斜摄影,三是三维建模,四是三维模型应用。 》上述四个方面是倾斜摄影技术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需要对每个方面都进行必要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倾斜摄影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推广。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影像质量(影像地面分辨率和影像清晰度),二是照片数量(对同一区域的照片覆盖度)。 》从实际建模效果来看,要想获得完整清晰、可供高精度量测的三维模型,建筑区倾斜影像的分辨率要达到2~3厘米、一般地区要达到5~6厘米,照片的平均覆盖度要达到30度重叠以上。(注:这里可能只是项目当中的一些感悟总结,具体精度视项目需求而定) 》因此,多旋翼无人机是进行建筑区倾斜摄影的首选,一般地区的倾斜摄影则可选择小型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先后调研、参与研制和使用了多款多旋翼无人机。四旋翼无人机因载荷指标不够,可靠性极差,不满足应用需求;六旋翼无人机在高频次飞行作业时,经常出现非人为因素的故障,导致坠机或损坏,可靠性不 够;八旋翼无人机有一定的动力冗余和飞行可靠性,可以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持续性,推荐使用。 》八旋翼无人机的起飞重量应小于7公斤,作业续航时间20分钟,使用远景双镜头摆动式倾斜摄影相机,每架次飞行可获取有效面积0.3平方公里2厘米分辨率的照片约900张。 (注:飞机的选择和使用没有绝对,更多的是根据具体地理环境选择合适的工具而已) 》倾斜摄影飞行对固定翼无人机的基本要求是低空飞行、低速巡航、转弯半径小、操作便利、就近起降等。 》使用油动固定翼无人机进行常规航空摄影,虽然飞行效率和性能都不错,但使用和保养要求高,价格也居高不下。 》近两年市场上推出的电动/混合动力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无论是易用程度、单机价格、技术性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使倾斜摄影技术可以在较大面积的三维建模方面发挥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倾斜摄影飞 行的作业效率。 》考虑到操作便利、维修简便、方便运输、单机价格等综合因素,推荐使用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来进行一般地区的倾斜摄影飞行。 》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有效载荷1~2公斤,续航时间60~90分钟,相对飞行高度300米左右,影像地面分辨率5厘米。(视具体机型而定)》固定式五镜头倾斜摄影相机是目前在无人机倾斜摄影中普遍使用的设备之一,它延续的是原来用在有人驾驶飞机上使用的传统的五相机结构。 》但对为什么一定要同时用五台相机进行倾斜摄影的原理和技术却鲜有研究,只能说“别人都是这么做的,一定有他的道理,我照着干就是了”。 》为了探究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对照片方位和数量的要求,我们分别采用1台和2台相机,对同一区域采用多次飞行、交叉飞行的方法,模拟五镜头相机的方式,分别获取下视、前视、后视、左视、右视的影像,并以不 同组合分别进行了三维建模试验 》用不同数量相机模拟五相机结构进行倾斜摄影试验的主要结论如下: 1)建模效果与相机数量无关,但与照片数量和相邻航线飞行的间隔时间相关; 2)下视相机不是必须的,因为真正射影像是由三维模型的正投影生成。下视相机的作用与其它方位相机的作用相似; 3)倾斜相机的角度在20~30度之间较为合适。45度倾斜角安置的相机的照片边缘的分别率过低; 4)采用双相机、三相位摆动结构的倾斜摄影系统综合性价比最优。 》双镜头摆动式倾斜摄影系统仅用两台相机就达到了固定式五镜头相机的效果,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重量轻、维修使用方便,是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的首选。 》航天远景公司的超轻型双镜头二维摆动式倾斜摄影系统,由2个微单相机和1个二维摆动式云台构成,总重量1.2公斤。 》相机感光传感器的尺寸不应小于APS-C,像素数量大于2400万。 》如使用多旋翼无人机和双镜头摆动式倾斜摄影系统进行建筑区2厘米分辨率的倾斜摄影,航线设计的基本要求是: 1)航摄分区尽量为矩形,航线沿矩形区域长边方向敷设,实际飞行范围应超出任务范围1个航高,分区内地形高差小于1/2航高; 2)航线数量为双数且不少于6条,单航线最大长度按多旋翼无人机有效续航里程的40%计算; 3)相对航高平均按100米设计,当航摄分区内有超过30米的建筑物时,最小相对航高应按100米加上建筑物高度计算; 4)航向重叠度大于75%,旁向重叠度大于40%。(注:视相机参数和具体环境而定) 》如使用双相机和固定翼无人机对普通地区进行5厘米分辨率的倾斜摄影,航线设计的基本要求是: 1)航摄分区尽量为矩形,沿矩形区域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分别敷设航线,呈格网状(按十字交叉飞行),实际飞行范围应超出任务范围1个航高,分区内地形高差小于1/2航高; 2)航线数量应为双数且不少于6条,单航线最大长度按无人机有效续航里程的40%设计,最大长度不超过5500米; 3)相对航高平均按300米设计,最小相对航高应高于摄区内容其他构筑物100米以上; 4)航向重叠度大于75%,旁向重叠度大于40%。(注:视相机参数和具体环境而定) 》每个航摄分区应统一进行航线设计,用在同一航线设计文件中删除多余航线的方法确定每架次的飞行参数文件。 》外出作业至少应配备10组电池,或配置便携式发电机现场充电,以提高作业效率。 》无人机起降场地应尽量靠近摄区,以减少无效飞行距离。 》作业小组123配置:1辆SUV汽车,2架多旋翼无人机,3名成员(地勤、飞手、助理)。》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的建模精度与影像分辨率直接相关,一般为1:3左右。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的平面量测精度和相对高程量测精度基本一致。 》如果影像分辨率为2厘米,则三维模型的建模精度一般为5~10厘米,相应的量测精度也达到10厘米以内,与外业实测点的精度相当,远高于1:500地形图的精度。 》如果影像分辨率为5厘米,则三维模型的建模精度一般为15~20厘米,相应的量测精度也达到20厘米以内,高于1:1000地形图的精度。》无人机和各类小型倾斜摄影系统的涌现,使得倾斜影像数据的获取变得非常便捷。数据获取的瓶颈已经破解,成本也将逐步降低。。 》计算机集群、GPU、倾斜影像三维建模软件技术的进步,使得三维建模的效率将大幅提升。 》仅就目前情况来看,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工作所涉及的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计算机集群、三维建模软件等,已可以满足批量化倾斜影像获取和三维建模处理工作的要求,基本具备了工程化和规模化的条件。 》倾斜摄影技术及其无人机作业方法日渐成形,使得对现实世界的全要素三维重建变得高效可行。 》倾斜摄影目前在测绘领域的主要用途是快速建立精细的地表三维模型,可以替代传统的手工建模和“倾斜影像+激光扫描”的建模方法。 》不宜将倾斜摄影技术与传统摄影测量技术进行简单对比,特别是不要就技术的优劣进行争论,因为两者是从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为不同的用途在做研究,仅仅是在目标三维模型的重建这一成果点上有些重合而已 》倾斜摄影技术与摄影测量技术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 》倾斜摄影技术与摄影测量技术可以看成是在两条路上跑的车队,只是现在恰好在某处立交桥碰上了,但其实两者的目的地是不同的,使用的车辆也是不同的。 》不需要人工观测,就能得到精细的三维模型和测量结果,这才是倾斜摄影技术“最致命”的优点。而这一点正是摄影测量几十年来苦苦追求的目标。 》倾斜摄影所构建的三维模型,可以替代航空摄影测量中的人工观测,实现更高精度、更快速度的自动建模和智能测图。 》伴随着这些变革,必然会对现有的技术、产品、市场、用户、应用、商业模式等带来冲击和变化。 》不要以传统摄影测量方法和标准来衡量倾斜摄影技术和成果,唯一可行的方法应该是用成果进行对比和检测。 》倾斜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不仅仅使得空间信息从二维延伸到三维,更重要的是会给测绘领域带来变革,也必将催生行业应用的变革。 》倾斜摄影所构建的三维模型及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将成为行业应用的基础空间信息支撑。 》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将是今后一种普遍采用的三维建模和测绘方法,是测绘领域里的颠覆式创新模式。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全民测绘,按需测绘,动态测绘”成为可能。 》不宜过分强调和追求无人机平台的可靠性,重要的是要考虑无人机及倾斜摄影系统作为数据采集工具的性价比,应该使用简单、维修便捷、易于携带、价格便宜。 》事实上,只要是无人机,迟早都会掉下来。如果“炸鸡”的代价是一辆奔驰车,无论是单位还是飞手,都不愿意承担这样的损失。 》我们希望符合规模化作业要求的“无人机+倾斜摄影系统”的市场价格在10万元以内。希望无人机厂商和倾斜摄影系统厂商能在结构、工艺、零配件、成本等方面有所突破。 》传统摄影测量与倾斜摄影技术是一个二维与三维博弈、最终三维将胜出的博弈过程。目前倾斜摄影还停留在推广阶段,主要是受限于当下的应用点以及行业规范。 》倾斜摄影技术和成果并不完善,还在不断试验和演进中,传统的工作流程和产品交付标准,也不是一年两年能改变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对用户而言,使用倾斜摄影技术,不要指望他能给节省费用,反而可能需要额外的投入。你做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花点学习成本,后面就有基础了;你不做也没关系,总是有人要落伍的,也总是有企业要落 伍的。 》数据、平台、服务是未来地理信息行业的三大主要内容,其趋势是数据生产的集约化和应用服务的集成化。 》数据内容将从二维平面扩展到“地上-地下,室内-室外”一体化的三维空间,并增加时间维度。 》谁掌握三维全要素数据,谁就占据三维行业制高点。 》具有精细化、可量测、真实感、高精度、对象化、更新快、定制化的三维地理信息,将成为行业应用和公众服务的基础支撑。 》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时代,全息三维将是地理信息产业服务于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的有力武器。 》就倾斜摄影技术应用而言,大家都是新手,无知者无畏,高低之差主要在思路、实践和经验。 》在倾斜摄影技术方面,专家比我们多的是背景知识,高手比我们能的是实际经验,而做出成果才是王道。 》倾斜摄影只是一种摄影方法,重要的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足够数量和有足够重叠度的倾斜影像实现了三维重建,因而就形成了倾斜摄影技术或倾斜摄影测量技术。 》就用户而言,关注点应放在已经得到的三维模型上,而不必过多关心其背后的获取设备和技术细节。 》没有国产工程化的倾斜影像三维建模集群处理软件。 》缺少国产的对OSGB等三维数据直接进行批量化生产编辑的软件(国外也没有)。 》缺少对三维数据智能进行批量对象化处理的软件工具。 》海量倾斜影像三维模型的存储、管理、发布、应用等存在不少技术难点。 》多数用户的应用系统还不能很好地接受和使用倾斜摄影所生成的三维模型。 》因此,倾斜摄影三维模型也被贴上了“中看不中用”的标签。
这个可以指导你,有兴趣深入交流!
“无人机”的开题报告,嗯!可以!
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摄影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上好摄影课不容易,上好大学生的专业摄影课就更不容易。笔者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在艺术 教育 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研,发现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老三篇”:黑板粉笔、照本宣科、缺乏激情。这种讲课从表象看很像写 作文 ,大家都在写,但精彩的篇章不多,多系平铺直叙,;有“标签式”硬贴,“商品式”硬配之嫌。这种讲课说老实话老师是花了苦力,也费了心血的,但大学生们不买账,不喜欢,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提不高,教学成效甚微。笔者认为,要教好大学的专业摄影课,授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要解决这个难题,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字:新、情、活。
一、精心备课,内容求“新”
内容求新,一是指对内容的开掘要深,要扩充新内容,向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摄影课内容变化较快,特别是数码技术、 网络技术 的出现,对传统摄影的冲击较大,要适应这种变化,摄影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不能抱住老教材不放,应该坚持“信息新、数量大、实用性、课题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摄影课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最新的和有用的信息,他们听起来才会觉得过瘾。二是指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要掌握其本质,占据制高点,讲到最前沿。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知道的老师反复讲,我们不太懂的老师省略讲,我们不明白的老师又不讲,老师讲过后我们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当然,有时是老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讲得清楚呢?
二、细心讲解,表达含“情”
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笔者认为只有发挥情感的功能,细心讲解,方可解之。情感在讲课中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动力功能,即老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堂活动。
因此,老师上课的每一段话,都要有感情色彩,都要努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话,大学生们就会在老师情感的动力驱动下,精神愉悦地学习,并转化为利于教学的行动。二是感染功能,即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情感能感应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具有类似的情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情式感染,以激发比、学、赶、超为主的示范式感染等。老师的关爱和信任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三是调节功能,即人的情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这一点反映在师生关系上特别明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积极情感为基础,能够激发师生的热情和智慧,唤起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并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同时要情随境迁,善解人意,努力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氛围。如给学生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一种朋友商量的口吻、一封探讨问题的E-Mail等等,都会取得极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四是迁移功能,即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且好激动、善迁移,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靠情感的体验,经常因喜欢听老师的某门专业课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献身于这个事业。老师一定要以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摄影艺术的执著和热爱,种种无言的、不求功利回报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只有做一个有德有识之士,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用心设问, 方法 要“活”
这是研究“谁来讲”的问题。
一是课堂互动、连环问答。“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摄影课上用音乐做补充,老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互动讲课,指导学生课上思考、观察、讨论、写感受时,运用精选的与摄影作品相协调的、与课堂氛围相一致的音乐来“讲课”,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大学生喜欢这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
二是让实践成为学生的又一老师。每节课都留下一个实践项目,精心设计一个创作主题,请同学课后做一下,下一次课时,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实践经历。鼓励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 学习方法 ,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的。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叫素质。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同学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发表意见。学生做事有没有结果,这也不重要,他做事的过程已经很重要了。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实践在给大学生们“上课”。诚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女生汪洋所言:“与其说摄影课是一门课,还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哲理。”
综上所述,高校摄影课教师在授课时,认真做到三个字:新、情、活,细心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 主次关系 黄金分割 画面空白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二、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示。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五、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
虚实关系在摄影画面中比较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分辨。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却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使画面有变化、不呆板。空白常常可以刻画意境、渲染气氛,在画面中运用得当,会在构图的形式上添加积极的作用。空白还有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在运动和所注视的方向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给人们留下伸张的空间,造成一定的方向性,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所以才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说,足见空白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同绘画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摄影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构图这个环节入手。当然,构图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有句话说得好: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 经验 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 创新思维 和画面造型能力。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 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
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 渠道 。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 文章 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1.1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1.2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1.3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1.4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1.5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2.1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2.2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2.3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一、研究的意义价值及必要性从《课标》中看,《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九条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倾听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倾听,可以使说话者会因为对方聆听的态度而感到心情舒畅,为进一步的沟通打好了基础;倾听,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赖,表露内心的事,可以消除两人之间的误会、隔阂、不信任与敌对,使两人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倾听,可以改善周围环境的气氛,有利于获得身心健康与成功。倾听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的途径。然而从课堂中看,却发现课堂现状不容乐观。往往是教师明明指出这样说是不可以的,可学生发言时却是我行我素,照说不误;有时老师苦口婆心说上个三五遍,问大家是否明白时,大家是异口同声说明白,但当老师叫起其中的某位同学问他明白了什么时,他却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即使回答了,也是胡编乱造,前言不对后语。以上种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是屡见不鲜,纠其原因,都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专注地倾听惹的祸。可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显得是那么的重要。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倾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细心地听取。倾听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倾”和“听”,倾是指倾向性和关注性,它不等同于简单地用耳朵来听,它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的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具体说来,倾听者必须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并具有较强的倾听品评力和组合力。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预设和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结合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去解决相关问题的谋略。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教学策略,即教师运用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引导小学生细心地听取言谈者的表达内容,并使之在头脑中转换成能够理解或接受的现实意义的教学谋略。其研究内容包括:1、有意注意品质的培养 2、教师的语言魅力研究3、倾听能力的专项训练 复述式倾听。重点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话或者同学的发言,然后进行复述。 转述式倾听。重点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话或者同学的发言,然后用第三人称进行转述。 评价式倾听。重点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话或者同学的发言,然后对他们的话语进行评论(尤其是同学的发言)。倾听弦外之音。教师选择一些内涵较为丰富的词句内容,通过不同方式的表述,要求学生理解表达内容的含义,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1、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了解影响学生倾听的因素(学生自身方面的、学习环境方面的、教师教学方面的),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掌握指引学生倾听的教学策略。2、学生方面在老师的训练与指导之下,了解影响自己倾听的各种不良因素并加以克服,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有一定的倾听能力,并通过有效倾听,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 1、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在班级进行实践运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辨别与选择,选择适合班级学生的成果,实现以很少的时间达到促进学生倾听的效果的目的。
3—4岁的幼儿基本可以使用口头语言与他人交流。语言交流包括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理解的前提是倾听。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达到更好的交流。幼儿的语言经验大部分来自听和说,因此在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说习惯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学会倾听不但能正确完整地听取所要的信息,平且会给人留下认真踏实尊重他人的印象。因此,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决非小事。那么作为一名小班的幼儿教师,我们该从何入手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呢?一、多与孩子交谈多给孩子提供倾听与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在谈话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听懂对方说的话,弄清要了解的情况,清楚自己说话的时机。教师要多开展谈话活动和游戏,创造机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个别谈话,并在谈话的过程中,教师要集中全部注意力认真倾听,并通过目光,微笑,握住孩子的手等方式进行沟通,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在耐心地听他说话,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引导孩子。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举办形式多样的表演会、故事会等类似的活动,以引导幼儿认真听同伴讲,鼓励他们大胆踊跃参加表演。或在饭前,离园前播放一些故事、儿或动画片,让幼儿通过听获得知识,信息,培养幼儿倾听的兴趣。二、利用区域活动材料,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在操作区投放多种能发出响声的材料,引导幼儿感知倾听。例如:将豆子,石子,沙子,铁块,曲别针等物品放入若干饮料桶,引导幼儿摇动饮料桶,将两种相同声音的桶配对。在语言区鼓励幼儿将听到的或看到的有趣的画面和事情讲给同伴或老师听。在娃娃家准备布娃娃,床,桌椅,餐具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入角色,与同伴交流,教师应关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对话,引导幼儿之间相互交流。三、利用专门的教学活动倾听能力的培养除了日常生活的重视和引导之外,还应采取一些专门的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例如:通过故事《小猴上课》,帮助幼儿了解倾听的重要性,以及不会倾听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利用幼儿感兴趣说说,做做,玩玩的方式引导幼儿安静地倾听老师讲话,学习按指令行事,会受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引导幼儿安静地倾听老师讲话。四、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学会倾听对幼儿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应重视并加强一日生活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评价同时也应渗透在这个过程中。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予以指导。如:集体活动中,教师可利用玩具、鲜艳的图片等吸引幼儿注意老师讲话的内容;对个别幼儿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可通过点名提醒或重复别人刚说过的话等办法引导幼儿注意听;对于出现幼儿听不懂意思的情况,教师应耐心讲解,放慢速度重复,从幼儿的反馈了解幼儿的倾听程度,而后再继续下面的内容,为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打下基础。五、作好家长工作倾听能力在语言中是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家长也同样存在这种倾向。教师应利用家园栏和宣传资料,指导家长了解倾听能力的概念及幼儿倾听能力发展水平的目标,以便家长更好地关注幼儿在听、说过程中的表现。同时建议家长经常和孩子交谈,听听他们都说了什么。也可以与孩子一起看动画片或儿童电视节目,让孩子把听到的、看到的讲出来。同时家长也可领孩子倾听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鸟叫,树叶的唰唰声,小河的哗哗声,汽车的鸣叫声,并让孩子用语言描述出来。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养成是语言教育的重点,我们教师应坚持一致性,一贯性的原则,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以身作则,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真正把倾听落在实处,让幼儿终身受益。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基础。我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论文篇一 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检测 【摘要】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基础。本文对检测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与检测技术,并提出了做好检测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 质量检测;检测内容;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712.5【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 编号】 1727-5123(2012)03-045-02 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一旦发生工程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因而,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 热点 。 1检测行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规模由小到大,工作类型由单一到综合,检测市场化概念已经形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⑴从只能检验砂石、水泥、砖瓦、钢材发展到市政工程材料、地基基础检测、建筑工程结构可靠性检测、建筑节能检测、室内环境检测等,检测的内容越来越精细,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⑵建筑企业试验室属于第一方试验室,即企业为了保证自身承包的工程质量而设立的试验室,由于其自身性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发展,使其在经济实力、检测能力、规模和技术力量等环节处于劣势,在检测市场所占分额很小。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企业的试验室正在逐步分离出来, 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检测机构;⑶市场的竞争,使检测费用远远低于成本,导致部分试验无法正常进行;⑷检测行业目前的技术门槛过低,造成人员技术素质较低。虽然现在实行的是见证取样,施工现场的见证人员不仅没有相应的资格,甚至有一些人员连最简单的常识都不懂,样品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所得到的数据与实际严重不符。 2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 2.1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检测。 2.1.1地基。通常采用钻孔取芯试验、静载荷试验和触探试验对复合地基进行检测。检测要求有:⑴砂石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测要求。施工后等待一段时间,抽查检测砂石桩的处理效果;可采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原位测试的 方法 检测桩间土的挤密质量;⑵振冲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测要求。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的时间,可采用单桩载荷试验对振冲桩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于场地复杂或是重要的工程,应检测复合地基的处理效果。 2.1.2桩基工程。桩基检测项目主要有:⑴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在同一个条件下,试桩的数量应大于3根;应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基准桩与压重平台支座、试桩之间的中心距应符合相关规定;制作的试桩应符合要求;加载方式选择慢速维持载荷法;测读桩沉降量的时间间隔应掌握好;严格按照要求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⑵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检测之前需对电源、传感器、仪器、设定参数等进行检查,确保无误;锤击设备选用自由落锤时,应保证最大锤击落距小于3mm;如果只需检测桩身的结构完整性,可降低落距,减轻锤重;⑶混凝土灌注桩终孔持力层检验。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孔走向、表面岩状及桩端持力层进行检验;可采用原位载荷试验测得的结果,并结合实践 经验 和桩基设计要求,对桩孔孔底土层的承载力进行复验。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测另外还有地下结构施工监测和建筑物的变形检测等。 2.2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检测。钢筋混凝土质量检测可分成三类。⑴外观检查。对于混凝土外表产生的质量问题,可用此法,如尺寸偏差、蜂窝麻面、表面损伤、缺棱掉角、裂缝、冻害等;⑵预留试块检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误差,如预留试块的取样不当,试块与结构没有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振捣方法与结构的施工方法相差过大,则试块就没有代表性;⑶在结构本体上进行检测。这种检测内容有:混凝土的强度和缺陷、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问题的常用手段,其测试结果可作为判断结构安全问题的重要依据。后者称为破损检验,是在非破损检测尚无法确定其承载能力时使用,或对新结构需要分解其受力性能时使用。常用较成熟的非破损检测方法有:回弹法(表面硬度法)、拔出法(半破损法)、超声波法(声波法)等。回弹法是一种测量混凝土表面硬度的方法,利用回弹仪冲击动能测量回弹锤撞击混凝土表面后的回弹量,确定混凝土表面硬度,用试验方法建立表面硬度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曲线,从而推断混凝土的强度值;拔出法是直接测定混凝土的力学特性的方法,使用拔出仪拉拔埋在混凝土表面层内的锚杆,根据混凝土的拉拔强度,推算混凝土抗压强度;超声波法可以测定混凝土的强度,用超声波发射仪,从一侧发射一列超声脉冲进入混凝土中,在另一侧接收经过混凝土介质传送的超声脉冲波,同时测定其声速、振幅、频率等参数,判断混凝土的质量。 2.3砌体结构工程检测。 2.3.1砌体结构的现场检测方法。砌体结构主要指砖砌体,砌体强度是由砖块和砂浆强度或施工时制做的砌体试块强度来决定的,传统的检测方法是直接从砌体结构上截取试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而砌体结构的特点导致取样存在较大难度,取样时的扰动又会对试样产生较大损伤,从而影响试验结果。因此,砌体结构的现场原位非破损或半破损试验方法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并广泛开展研究和工程实际应用。砌体强度直接测定法包括:抽样检测法、原位检测法、动测综合法、微观结构法等。 2.3.2砌体强度的间接测定法。砌体强度与砂浆和砖块强度有直接关系。由砂浆和砖块强度等级可确定砌体的抗压强度,间接测定法就是使用专门的仪器和专门的测试方法,测量砂浆和砖块的某一项强度指标或与材料强度有关的某一项物理参数,并由此间接测定砌体强度。主要方法有:冲击法、回弹法、推出法,此外尚有筒压法、点荷法等通过测定砂浆的强度来测定砌体强度的方法,都已在工程中得到应用。 3做好检测工作的策略 3.1建立检测信用档案 良好的信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检测机构及检测人员信用档案,包括检测机构和人员的业绩、检测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及不良行为记录等。检测机构和人员的信用档案是对检测机构申请资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检测信用管理,建立诚信获利和失信惩戒机制,发挥信用管理调控市场的作用。通过各种 渠道 ,宣传质量检测信用好的单位,扩大其社会信誉度和知名度。 3.2完善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针对建设项目规模,建立相应等级试验检测机构和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质量负责。试验检测机构业务范围内的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等技术文件应齐全,试验检测应严格按有关标准、规程及规范进行。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责,按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 措施 ,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还要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 3.3培养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勘察设计单位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设计工作的要求很高。因此,提高设计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提高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生产技能。同时,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加技术储备,为设计生产提供资源和技能保障。 3.4坚持质量 教育 ,建立质量原理和质量责任制度。在质量管理工作中,质量意识的提高有两个途径:⑴靠坚持不懈的质量教育;⑵建立和落实质量管理和质量责任制度。因此,质量教育经常化和质量管理制度化是我们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 3.5严格验收工程。完成项目工程能否交付好的产品,关键在于最后验收。⑴工序验收是验收工作的基础。工序验收的过程是:先由操作者自检,再交由班组长检验。要采取必要经济制约手段,完善签字鉴证手续,严格执行每道工序,确保质量;⑵分项分部工程验收是验收工作的主要组织部分。分项分部验收要做到规范和严细:首先,保证验收工程的全面性,验收项目的品种和数量不得缺少。其次,从保证项目到允许偏差项目,验收都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不得降低等级,严禁弄虚作假。最后,建设(监理)单位现场质量监督员应参加验收并签字鉴证;⑶竣工工程验收是工程交工的前提。工程整体验收应注意三个环节:首先,施工单位的自评;其次,建设(监理)单位的预验;最后,工程主管部门的正式验收。验收不但要现场检测,而且还要进行观感评定;不但要听取汇报,而且要严格审查一整套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验收要明确工程遗留的质量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确定保修条款,保证交付用户一个满意的产品。 总之,在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要加强见证取样工作的监督,无论是招标、规划、质量监督工程的各个部门在工程的每个环节都不要放松。做到每一个样品的取样合理,真实可靠。各检测单位还要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服务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现代 企业管理 观念,借鉴和利用一切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办法来帮助检测机构健康发展。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论文篇二 刍议建筑工程质量检测 【摘要】建筑工程的数量也随着社会主义发展而不断增加,而工程检测是现代建筑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工程检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了整个建筑质量的好坏,结合具体的工作经验,本文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遇到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质量检测;建筑工程;问题探讨 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近几年,我国建筑行业的意外事故发生率在不断增加,很多施工场地都出现了伤亡事故。这些都在警示人们,工程建筑施工必须要做好质量检查工作。检测时需要积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科学的实施程序,提高建筑工程的检测效率,尽可能避免过大的经济损失,维护建施工的安全进行。 一、建筑工程检测的主要内容与技术 1、地基基础的检测 (1)桩基工程的检测 桩基是隐蔽工程,支撑着地面上的构筑物,它是建筑物的基础,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这些建筑物的安全。在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桩基检测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a.单桩竖向承载力。在检测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几个重点:在相同环境下,保证试桩的数量在3根以上;需使用油压千斤顶进行加载;对基准桩、压重平台支座、试桩三者的间隔要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设计的试桩需要满足实际工程需要;严格控制测读桩沉降量的时间长短好;根据具体标准来限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b.基桩高应变动力。在现场进行检测工作需要结合相关要求进行:在检测前期需做好相关的检查,如:电源、仪器、设定参数等,保证无误后投入使用;在锤击设备采取自由落锤时,要将最大锤击落距控制在3mm 以内;若需要对桩身的结构整体性进行检测,需要降低落距,减小锤重。c.混凝土灌注桩终孔持力层检验。检验技术要点: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孔走向、表面岩状及桩端持力层进行检验。 (2)建筑物的变形检测 a.倾斜。对建筑物倾斜情况实施检测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主要包括了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等方式。直接测定法有:经纬仪投影法、垂线法、天顶天底仪观测法等;间接测定法有:对建筑物基础的相对沉降实施测定等。b.挠度与裂缝。通过运用检测仪器来做详细的观察;c.沉降。对地基的实际情况做好检查分析,避免因地基严重而影响到建筑质量。 (3)地下结构施工的监测 a.结构内力监测。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内力测试,主要是通过在支护结构构件主筋上布置钢筋应力计,以监控支护结构的应力变化。b.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观测。采用测斜仪可以测量不同深度支护结构及土体的侧向变形程度。 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检测 1.对混凝土内部状况的检测 由于混凝土材料的缺陷才导致的内部状况。这是因为施工大意、技术管理不到位等造成的。通过超声波可以探明缺陷具体存在的位置,并进行及时补救。直角传播法、钻孔对测法、单面平测法和直接穿透法等都是主要的检测方法。 2.对混凝土中钢筋的质量检测 对钢筋锈蚀的检测。如果钢筋发生锈蚀,则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会产生影响。通过采用半电池检测的方法,利用钢筋锈蚀程度与测量电位间建立的关系,对钢筋的锈蚀程度进行判断。对钢筋的位置进行检测。可以利用钢筋位置检测仪,这一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量,其能准确的测出混凝土中钢筋的位置以及保护层的厚度,确保其稳定性。 3.对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主要是针对混凝土的内部结构而进行的非破损强度检测,主要运用回弹法等方法,对当前的建筑行业而言,这是对混凝土强度检测中比较常用的方式[2]。其重点主要在于:①在检测前需要对被检测对象的相关情况进行熟悉;②在构件上,要确定试样及分布其测区;③对回弹值、碳化深度要进行循环测试;④对试验数据要做好处理。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检测 (1)混凝土中钢筋的质量检测 a.钢筋锈蚀的检测。钢筋发生锈蚀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可采用半电池检测法,利用测量电位与钢筋锈蚀程度间建立的关系,判别钢筋的锈蚀程度。b.钢筋的位置检测。钢筋位置检测仪作为一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准确的测定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位置以及保护层厚度,保证其稳定性。 (2)混凝土强度 主要是针对混凝土结构的非破损强度进行,主要运用的方法包括了回弹法,这是当前建筑行而言比较常用的混凝土强度的方式。其重点在于:a.检测前需熟悉被检测对象情况;b.于构件上确定试样并分布测区;c.逐渐测量回弹值、碳化深度;d.对试验数据做好处理。 四、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 建筑材种类繁多,各种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必须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试验检测,其检验的项目也必须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的相关要求。常规检测项目有:主体结构(梁、板、柱) 砼标号及钢筋数量检测,竣工后房屋空气质量状况检测,钢筋抽样检测,混凝土试块检测,瓷砖性能检测,铝合金门窗三性检测等,这些项目都是强制性要求必须检测的项目。 五、建筑门窗 (1)塑料门窗 检测对象包括:a.根据断面图标准,对配合尺寸、断面尺寸的允差检查;b.低温落锤冲击试验;c.检测加热后的尺寸大小变化。 (2)铝合金门窗 包括:a.表面质量。检查门窗的装饰表面是否出现损伤,其表面的致密、配合情况是否良好。b.装配标准。检查运用的材料能否达到要求,其硬度与强度之关系是否合理。c.性能。门启闭力在50N 以下;抗风压性能要尽可能更强。 六、做好检测工作 1、建立检测信用档案 检测信用档案,包括检测机构和人员的业绩、检测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及不良行为记录等。检测信用档案是对检测机构申请资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检测信用管理,就是要建立诚信获利和失信惩戒的管理机制,发挥信用管理在市场调控中的作用。 2、完善技术管理工作制度 要认真执行工程技术标准,它是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法规。要想使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必须健全和完善建设各方主体工程质量技术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工程各方主体的质量技术管理控制机制,督促施工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和内部控制标准。 3、培养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 勘察设计单位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设计工作的要求很高。因此,提高设计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提高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生产技能。同时,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加技术储备,为设计生产提供资源和技能保障。 4、严格验收工程 工程整体验收应注意三个环节:一是施工单位的自评。二是建设(监理)单位的预验。三是工程主管部门的正式验收。验收不但要现场检测,而且还要进行观感评定;不但要听取汇报,而且要严格审查一整套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验收要明确工程遗留的质量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确定保修条款,保证交付用户一个满意的产品。 结束语 对建筑工程实施质量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工程的质量具有决定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工程成本的过度消耗,并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起到了维护的作用。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而由施工单位采取相应的科学措施来进行检测。 参考文献: [1]杨莉萍,谢平.浅议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及要求[J].云南建筑,2008(5) [2]王晓萍.关于混凝土构件荷载检验方法的探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5) [3]周涛.浅谈工民建工程的质量检测[J].城市建设,2009(32) 看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2.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论文范文 3.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毕业论文3篇 4.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5. 浅谈工程技术建设论文
房屋倾斜了,怎么进行准确测量并判断是否为危房房屋变形分为房屋相对不均匀沉降和房屋整体倾斜两种。房屋相对不均匀沉降的现场检测1房屋不均匀沉降的测点布置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对于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 7)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2房屋不均匀沉降的数据处理及依据数据处理1)当房屋上已设有沉降观测点并保存完好,且有原始沉降观测资料时,可利用已有的沉降观测点和原始沉降观测资料进行沉降分析,求得房屋的绝对沉降和个测点的相对沉降,从而求得房屋的不均匀沉降值。2)当房屋上未设沉降观测点,或沉降点已损坏或已有沉降点完好但原始沉降观测资料遗失时,可选取房屋施工处于同一水平面的标志面等作为基准面,在该基准面上布置观测点测量房屋的相对沉降差。主要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2)《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3)《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2004年版)3项目总工总结的常见问题a. 房屋设有沉降缝时,应根据沉降缝来划分结构单元,并按结构单元来分析不均匀沉降。b. 检测报告中需明确测点:外墙勒脚线、女儿墙、檐口、钢柱柱脚等。c. 沉降相对倾斜值的规范限值需要考虑房屋高度,超过24m就不再为4‰。高层建筑,24≤Hg<100对应于2.0~4.0‰。d. 对于房屋底层有带围墙的情况,围墙上布点测量的沉降不能反映主楼的相对不均匀沉降。此时,现场布点需要调整或者围墙的沉降应单独说明,不能放入主楼的数据里一起考量。e. 当局部沉降与房屋整体沉降不一致时,首先应当分析描述房屋整体不均匀沉降的趋势。房屋整体倾斜的现场检测1房屋倾斜的测点布置1)当从建筑外部观测时,测站点的点位应选在与倾斜方向成正交的方向线上距照准目标1.5~2.0倍目标高度的固定位置。当利用建筑内部竖向通道观测时,可将通道底部中心点作为测站点; 2)对于整体倾斜,观测点及底部固定点应沿着对应测站点的建筑主体竖直线,在顶部和底部上下对应布设;对于分层倾斜,应按分层部位上下对应布设; 3)按前方交会法布设的测站点,基线端点的选设应顾及测距或长度丈量的要求。按方向线水平角法布设的测站点,应设置好定向点。2房屋倾斜的数据处理及依据数据处理房屋倾斜测量,宜通过房屋顶部相对于底部或各楼层间上部相对于下部的水平位移,分别计算整体或各层间的倾斜率和倾斜方向。主要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2)《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3)《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2004年版)3项目总工总结的常见问题a. 房屋的倾斜本质上是反映沉降趋势的,因此倾斜规律一般与沉降趋势一致。如果沉降或倾斜数据很小,可能是测量误差导致的时候则不能反映规律的一致性。b. 当房屋沉降较小,而现场仪器测量的倾斜却很大甚至超过危房标准,则现场可以采用吊垂线法试测。如果采用吊锤法测量数据仍然超限,则建议删除倾斜章节内容。c. 对于钢柱厂房外贴墙的倾斜以墙面为测点是不合适的,此时应单独测量抽查的钢柱棱角。.d. 对于围墙的倾斜测量与沉降一样不能反映主楼的倾斜,故应单独说明围墙或重新布点。e. 检测报告中需明确测点:外墙转角、外墙面、混凝土柱面、钢柱棱角等。f. 房屋整体倾斜限值注意事项参考第2.3.1条(3)项c。
房屋安全鉴定的定义:判定建筑物今后使用的可靠程度所实施的一些列活动。现有规范包含以下几种:安全性鉴定、使用性鉴定、耐久性鉴定,这三种分项和层次评级后,可再进行可靠性鉴定评级;另外还有专项房屋安全鉴定,如建筑结构抗震鉴定、灾后鉴定、受损鉴定、危房鉴定...参考文献:《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建设部129号令);《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技术标准》DBJ/T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