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电子琴论文相关参考文献

电子琴论文相关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电子琴论文相关参考文献

双排键电子琴的真正称谓是电子管风琴,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这件乐器从人们了解、认识到使用所走过的时间历程要远远短于其他乐器。近20年来,双排键电子琴在我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各大音乐院校窜红,它在中国的成长、壮大没有任何一件乐器能够企及。在今天数码盛行的时代,它的演奏效果吸引、打动了无数人,广大音乐爱好者迫切希望了解它、学习它,特别是能有一套实用并具指导价值的教材。为此《乐器》杂志及我论坛特别邀请了我国电子琴专业教育的创始人,并为双排键电子琴推广、普及做出贡献,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沈晓明教授为大家讲解双排键电子琴知识。希望借此为渴望学习或正在学习双排键电子琴的读者“授业解惑”指明前进的方向。今后沈晓明教授将陆续为我论坛提供他的文章及论文。 一、双排键电子琴的发展简史 双排键电子琴发明于20世纪的30年代,在1934年,由美国人劳伦斯·哈孟德最终把它制成了乐器并申请了专利。第一架由电子原件组成的双排键电子琴大约有10吨重,体积有一个房间那么大。虽然笨拙,但它毕竟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乐器的历史舞台。至今,以劳伦斯·哈孟德命名的琴仍在使用。双排键电子琴的英文名字为Electronic organ,译作电子管风琴。由于称谓习惯的不同,所以它有好几个名字,亚洲人习惯叫它双排键电子琴;欧洲则叫它为电子管风琴,在德国还有人把它称为数码管风琴。 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一部美国电影——《出水芙蓉》,填补了我国对双排键电子琴的认识空白。影片中美丽的女教师双手演奏两层键盘的同时,脚在下面演奏另一层键盘,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人们对这个手脚并用的乐器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1950年,日本的松下公司在买下了双排键电子琴的制作专利后,成功地制造出了一台双排键电子琴。9年后,日本雅马哈公司成功地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晶体管双排键电子琴,取名Electone。日本电子巨头公司以及欧美等一些国家对双排键电子琴的青睐,致使双排键电子琴专业教育体系迅速形成。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有几百所大学把包括双排键电子琴在内的电子乐器教学列入正式课程。 二、双排键电子琴在我国的发展简介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值改革开放时期。各种电子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人们从内地一些音像社的磁带中、一些电影中,听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旋律音色。当时的电子琴以其美妙的音色、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兼容性,很快被大家接受、喜爱,并成为了当时音乐艺术活动中一件时尚的乐器,学习和掌握电子琴演奏技艺也变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我国的电子琴专业教育在这个背景下开始起步了。 王立平先生是我国第一个将双排键电子琴音乐伴奏运用在音乐作品中的人,如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潜海姑娘》与《太阳岛上》这两首歌曲,其中神话般的音乐伴奏音色都是出自双排键电子琴。那个时期,每一个人都对新生活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包括对一种新的音乐模式、发声手段的向往,双排键电子琴正迎合了当时人的需要,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双排键电子琴的音色真的是给了人们一种梦幻般的、心驰神往的感觉,一些音乐爱好者很快便接受、喜爱上了这件乐器。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与日本的雅马哈音乐振兴会共同创办了“雅马哈高级立式电子琴师资培训班”,这为我国双排键电子琴走向专业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8年,就职于沈阳音乐学院的沈晓明被公派到日本作阳大学系统学习双排键电子琴,并于1990年9月,在沈阳音乐学院率先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大学本科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专业,迈出了中国电子琴专业教育的第一步。作为新生专业,沈阳音乐学院全体双排键电子琴专业的老师、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效果是显著的,这些我们可以从现在各大院校的骨干双排键教师几乎都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上找到答案,如第一届毕业生尚方(现为沈阳音乐学院电子琴系讲师),第二届毕业生朱磊(现为上海音乐学院电子琴专业副教授),第三届毕业生谢及(现为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电子琴专业讲师);另外还有现工作于武汉音乐学院的朱波老师、四川音乐学院的王茜老师、西安音乐学院的张伟松老师等等。沈阳音乐学院开设的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专业在全国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响,它在中国迅速落地生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双排键电子琴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9所重点音乐院校中,现如今已有8所院校开设了本科的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专业。为了使人们更快了解、认识这件乐器,推动双排键电子琴在我国的发展,从1991年开始至今,沈晓明教授已带领他的学生举办了上百场大、中、小型的音乐会和全国巡回演出。如到四川、武汉等地的巡回演出,不仅向各兄弟音乐院校展示了这件乐器的演奏方法,更使得各院校师生认识到了这件乐器是有一整套非常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的。通过座谈会和音乐讲座,音乐院校对这件乐器有了更彻底的了解与认识。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所以很多院校开始陆续引进师资,开设起了这个专业。 双排键电子琴比赛的举办对双排键电子琴整体演奏水平的提高功不可没。从1996年筹建全国第一届双排键电子琴比赛至今,前三届都是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后来陆续在各个音乐学院(如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举办。大赛的评委由各个音乐学院的院长组成,并且参赛的选手也是经由各院校选拔出的最优秀、突出的。评委的阵容之大、比赛的规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大赛脱颖而出的选手经挑选后再参加亚洲比赛,这种层层选拔选手参赛的方式,使我国的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水平进步飞快。从1996年以来,亚洲比赛的第一名几乎都由中国选手获得,我国的双排键电子琴演奏水平已经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中国的双排键电子琴与单排键电子琴教育好似一个金字塔,站在塔尖上的是正在学习双排键电子琴的学生和教师,而真正架构起这座金字塔的是中国千百万学习过或是正在学习单排键电子琴的学生和几十万名教师,他们的存在使这座金字塔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双排键电子琴的迅速发展给了千百万学习单排键电子琴的学生和教师一种触动。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单排键电子琴拥有量最大的、普及率最高的国家,这是中国音乐教育、普及教育的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透过这种现象,我们看到了双排键电子琴的未来。 双排键电子琴的迅速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相融的,它在我国的发展是有潜力的。我国音乐教育界对于双排键电子琴的认同和对未来新的教育模式、演奏形式发展的渴望和向往,给双排键电子琴在中国迅速成长、壮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双排键电子琴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件乐器的优越性。从事音乐教育的人们期待着新的教育模式出现,并对电子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抱有很大的期望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力的提高、人们生活的富裕、各个院校教学情况的改善,将给双排键电子琴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也更坚信双排键电子琴将为从事双排键电子琴这项工作的人们、音乐院校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1章 绪论(电子琴概述及技术状况,本设计要求)第2章 总体方案与特征(电子琴系统组成,各部分模块,系统总体组成框图)第3章 硬件设计(单片机AT89C51,矩阵式键盘显示及识别,LED数码管,硬件设计)第4章 软件设计(使用的仪器仪表,整体程序流程图,I/O并行口驱动LED显示,音乐播放设计,放歌子程序流程图)第5章 系统的调试与测试结果分析(Proteus,Keil,进行的调试)总结参考文献附录1:完整源程序附录2:电子琴仿真图

电子电路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七、参考文献 [1] 张国雄.测控电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6-128. [2] 孟立凡,蓝金辉.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30-136. [3] 熊诗波,黄长艺.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54-173. [5] 吴成东,孙秋野,盛科. LabVIEW虚拟仪器程序设计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的原理大部分都是一样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装置类型和型号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子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节省系统的成本投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在实际工作中,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引起重视,对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清晰把握,从而为保证电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做出贡献。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控制技术;仿真技术;智能技术;安全监控技术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电力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电力系统中,传统的应用模式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而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子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节省系统的成本投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本文将对电力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要求进行分析,探讨电子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情况,研究电子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希望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帮助。

1电力系统对控制技术的要求

1.1信息化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对于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于电力系统来说,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电力系统控制方面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力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控制平台。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依托信息化的发展,在机器的自动化运行方面实现了非常重大的突破。可见良好的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水平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保证系统的运行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安全性要求

电力行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是促进我国各个行业良好发展的基础保障。而伴随目前社会各行业对于电力应用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如何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为了满足电力系统对于安全性的要求,电力系统要能够具有较好的维护功能以及非常简便的操作性,同时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系统自身要能够对故障做出迅速的诊断。而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对于安全性的要求,简化系统的操作难度,对系统产生的故障能够进行及时的诊断和处理,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2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2.1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的技术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来说,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1电气自动化中的仿真技术。电气自动化仿真技术对于电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仿真技术能够为电力系统管理大量的数据信息,并根据数据信息提供逼真数据模拟操作环境,同时仿真技术还能够通过多项控制技术来实现同时、同步操作。对电力系统中出现的故障,仿真技术能够通过有效的模拟来对故障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目前,在新的电力系统中,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设备测试方面,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测试效果。

2.1.2电气自动化中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具有较复杂关系的非线性系统进行控制时,智能系统具有非常好的控制效果。电力系统通过智能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控制灵活度,同时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传递,从而有效提高了系统发现故障的速度,并能够及时地制定出解决方案。另外,智能技术还可以有效完善系统的漏洞,可见在电力系统中智能技术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2.1.3电气自动化中的安全监控技术。安全监控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安全监控技术能够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测,保证系统的良性运行。目前,安全监控技术主要通过对电磁暂态故障信息的实时收集,来达到对电力系统进行监测的目的。安全监控技术的应用主要以GPS技术和SCADA技术为依托,达到动态监控的目的。其中信息通信系统、中央数据处理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同步系统是安全监控技术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力系统中监测工作由稳态向着动态的转变,也标志着安全监控技术进入了动态监测的新纪元。动态安全监控技术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4电气自动化中的柔性交流电系统技术。柔性电流技术也是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关键一环。具体来说,柔性电流技术指的是在电力供应系统中,通过对电力供应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的技术处理,采用具有较强独立性能的电子设备,从而实现对电力供应系统的参数进行有效调节的目的。柔性电流技术的应用对于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柔性交流技术的核心设备是ASVC装置。ASVC装置的技术结构比较简单,属于静止无功发生器。但由于ASVC装置通过和柔性交流电系统技术的有效结合,因此具有非常优良的应用效果。当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ASVC装置能够进行快速的调整,从而在短时间内保证电压的稳定。另外,ASVC装置具有良好的电压调节范围和快速的反应速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出现延迟的情况。同时在噪音和惯性方面,ASVC装置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5电气自动化中的多项集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促进系统的统一管理。而实现统一管理功能的就是电气自动化中的多项集成技术。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通常采用的是分开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对于工作效率不能够保证,同时还增加了系统的运行成本。而多项集成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电力系统中管理、安全保护几个环节进行统一,从而实现集中管理的目的。通过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对电力系统的设计工作、施工工作、测试工作以及维护工作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保证了系统各个环节良性运行的同时,还有效地降低了系统运行产生的经济和人力成本。根据统计发现,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电力系统,相比传统系统来说,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间接提高的经济效益能够达到30%左右。

2.2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的领域

2.2.1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是电气自动化应用的重要领域。在变电站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具体来说,在变电站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通过程序化的设备来实现。技术人员将变电站中的传统的电磁设备转变成程序化设备,从而有效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并可以实现对变电站工作过程的全方位监控,在提高变电站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变电站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2电网的自动化控制。电网的运行质量对于供电的稳定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通过科学的手段保证电网工作的可靠性一直是电力企业重点研究的问题。在电网工程领域中,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电网运行的自动化程度,从而为电网运行的稳定性提供保证。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强大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对电网工程中的变电站、工作站、服务器等进行科学的调度工作,并通过控制部门和变电站的设备终端对电网的运行信息进行准确的采集,根据这些信息系统可以对电网的运行状态做出科学的判断。

3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对于电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电气自动化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具有以下三点发展趋势:

3.1保护和控制一体化趋势保护和控制一体化趋势是电气自动化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目前,我国的电气化控制系统主要通过相对独立的方式对监控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工作。而将保护和控制工作进行统一结合,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重复配置的情况,增加技术的合理性,从而达到降低工作量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电力系统的测量、保护和控制等的数据信息都是从电力现场得到的,这些信息相对来说不够精确。而通过CPU总控单元进行控制,能够免除遥控输出和执行的步骤,从而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见电力系统保护和控制的一体化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

3.2国际化趋势国际化趋势是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主要的发展趋势。目前,国际通用的是IEC61850标准,该标准能够使不同型号和规格的IED设备实现信息之间的有效交流,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而我国也已经有效展开了适用国际标准的电气自动化研究工作,并将其作为未来电气自动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3.3信息化趋势信息化趋势也是电气自动化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在数据传输方面的速度要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电力系统发展趋势中,以信息化技术作为发展基础,通过和工业生产的有效结合,能够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现场总线技术。

4结语

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引起重视,对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清晰把握,从而为保证电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爱民.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7).

[2]刘猛.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解析[J].通讯世界,2014,(21).

[3]罗小明.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0).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在激增中。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电力的使用需求,国家逐步投入建设自动化的配电网工程。这是一项需要周密规划,并投入巨大资金,应用复杂的技术要求,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程。文章对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工程;自动化建议策略;电力需求;供电效率;电力质量

配电网实施自动化应用对于科学分配电力、合理应用科技成果促进电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自动化工程,不仅可以有力提高电网的供电效率、电力质量,还可以合理缓解电网压力,释放电网潜能,减少故障频率,并提高电网的服务能力。自动化工程可以帮助电网自我检查,缩短故障检修、处理时间,进一步提高电网安全性与稳定性。这对于极度依赖电力的现代化社会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改造工程。

1研究背景

配电网自动化工程的定义一般可以理解为,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依托各类自动化设备,通过计算机系统,保护电网,控制发电,检测问题,计量电力使用状况,并据此为供电事业单位提供各类信息,简化管理难度,提高供电效率与电力质量。通过自动化的配电,有助于了解用户的各类需求,并调整电网的供电量与价格,达到经济性、科学性、安全性并重的发展目标。当然这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工程,对于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设备改造都是一个巨大的调整,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服务型电网。这一工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段开关将本来是统一运行的线路改造为不同的几个供电区域。这样一来,即使某一供电部位出现问题,也可以迅速锁定区域关掉开关,将故障区域隔离出正常供电的电网中,使得正常运行的其他区域可以恢复供电,从而避免了因为某一个小的故障而使得一条线上的电路全部断掉,造成更大的影响范围与损失,极大地减少了影响区域,并使得供电的可靠性增强。

2基本要求

2.1线路的形式应该采用环网型,而且为了保证供电稳定性,可以使用双电源甚至多电源供电系统。

2.2干线的模式多使用分段式。分段式的好处是一旦某段线路出现故障,可以通过切断这段故障电路而保证其他线路仍然正常供电。一般对于分段式干线供电的建设原则是:合理利用投资,在充分考虑收益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采用均等原则,或线长相等,或负荷相等,或用户量相等,以三千米干线为例,一般分为三段。

2.3抛弃传统断路器自动化工程多采用负荷开关,既可以节约成本,减少投资规模,又可以在故障发生时,有效隔离故障区域,使之不影响非故障区域。

3设计要点

3.1软件要具备可维护性

在配电网满足了硬件条件,比如可靠的电源,有完善的监测、控制设备,有齐备的线路设施后,自动化工程的一大重要内容就是是否配套了专业化的软件设备。只有软件硬件配套,才能保障配网自动、安全、稳定地运行。通常提到软件系统,多考虑其可维护性。一款合适的软件必须是可以被不断完善、更新的。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性,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波动变化中,所以配电网的负荷也在变化中,如果配电网的自动化软件不能有效维护波动变化的电网,所谓的自动化就变得不切实际了,所以软件的可维护性成为了配电网自动化工程的最基本前提。其技术软件只有可以维护,才能有效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及正常运行,延长自动化工程的整体使用寿命。只有保证了电网的稳定性,才能使得供电企业在竞争愈发激烈的供电市场站稳脚跟,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3.2提高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

配电网的自动化改造,有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增强电网的稳定性,提高电网的容错率。所以,建设自动化的电网工程,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就是当系统运行发生故障或者不可控意外时,系统是否能自我处理,保障整个系统的供电能力与供电质量。所以说,对于建设自动化配电网工程,是需要想办法提高其系统稳定性以及运行的可靠性。

3.3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移植性

提高电网自动化效率,一般是指是否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可移植性,顾名思义是指将此系统整体移植到另一个软硬件环境时,系统可以稳定、高效地运行。可移植性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使得电力企业可以在固定成本投入下,满足不同供电环境的使用需求,并与其他相关单位有效兼容。

4技术实现时的注意事项

4.1加强配网的建设和改造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是首要任务,即使是改造电网为自动化工作,也是为了这一目标。所以说,实现自动化作业,必须要完善配电网络结构,并积极应用先进的前沿科技,还要改造老旧设备,提高智能化。在对配电网建设中,要强调计量装置的重要性,合理安置,全面整顿。

4.2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硬件支持系统

现阶段电力企业对配网自动化工程的建设中,一般会在以下两方面开始:第一是市场预测。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对于供电网络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不同电力使用量进行记录、分析、比较、预测。通过对接下来的电力使用情况进行预测,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可信的数据;第二是修复系统建设。当常态化的供电情况发生异常现象时,自动化系统必须要有及时自检的能力以及在确定故障后的警报能力,更进一步有初步的解决措施。一系列的修复系统可以最大化地降低事故发生率以及事故危害程度,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4.3提高配电网的自我诊断能力

技术、新设备,满足系统的自我检查、自我检测、自我管理的功能性需求,从而保障系统的稳定性运行。

5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实用化模式

5.1集中智能模式

集中智能模式是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的第一大模式,主要指整个系统的智能是依靠主站的。线路上的实时情况是通过线路上的分段开关上传的,通过主站的智能诊断对线路的故障进行定位,进而通过对每一段的电网结构隔断故障,寻求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适用性强,并且对于一些多故障情况进行处理比较容易,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智能模式。

5.2分布智能模式

分布智能模式是指线路上的开关有自己的智能判断能力,在不需要上传实时状态,请求主站反馈的情况下,自我检测故障并判定哪一部分需要被隔离修复,主要是分段开关发挥作用。具体又分为电流计数型与电压时间型。这种智能模式的好处是在通信条件不完善的地区,网架结构简单的系统,可用性较强。

6未来技术发展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是现阶段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在研究者的展望中浮出水面。发展趋势如下:其一是电能质量在大功率设备的应用下有效提高;其二是配电网系统保护能力更强,综合运用GIS平台管理电网自动化成为可行方案;其三是分布式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的可行性。这是基于其高灵敏度与大承载力而言的。

7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电网系统的自动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而对于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切实促进供电的稳定性,并且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在我国电力企业谋求发展与创新的情形下,对于此类工程的探索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有助于解决电网中的运行故障,提高配电的科学性。因此,对于电力技术的研究以及自动化工程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裴文.浅探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及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2]苏俊斌.城市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分析[J].广东科技,2011,(18).

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及其范例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那么,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及其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照我国国家标准 GB7714 -200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参考文献按被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于文末,书写格式如下:

杂志: [序号]作者. ( 不超过 3 位者全部列出,之间以逗号分隔,3 位以上者,写出前 3 位作者,后加“等”或“et al”,英文作

者姓在前,名缩写于后) . 文题[J]. 期刊名( 外文期刊按 Index Medicus 缩写) ,年,卷( 期) : 起页 - 止页.

例 1: [1]王林,杨建荣,于志平,等. 新时期牙科诊所的构建初探[J]. 口腔医学,2003,23( 1) : 63 -64.

专着: [序号]作者. 书名[M]. 版次( 第 1 版可省略) . 出版地: 出版单位,年份: 起页 - 止页.

例 2: [2]武忠弼. 病理学[M]. 3 版. 北京的: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7 -22.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46(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 4 ]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的: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的: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IEEE Press, 1997.81-86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 2 ] Chriss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

[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2]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日本, 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3]Yamaguchi K, Hayashi A. 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的:1996

9.电子文献

[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的: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电子琴参考文献学术期刊格式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专著、论文集、报告。

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扩展资料:

书写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

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在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期刊论文则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引用来源之一。在引用期刊论文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来书写参考文献,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所引用的文献。本文将介绍期刊参考文献的格式。期刊参考文献的基本格式分为两种:作者-年份制和数字制。作者-年份制是指文献的作者和发表年份作为引用信息的主要标识,数字制则是通过数字标识符来引用文献。在这两种格式中,作者-年份制更为常见,下文将以此为例进行讲解。

在作者-年份制中,一个完整的期刊参考文献包含以下几个信息:作者,文献题目,期刊名称,发表年份,卷号,期号,起始页码和结束页码。一篇完整的期刊参考文献的格式如下:

作者. (年份). 文献题目. 期刊名称,卷号(期号), 起始页码-结束页码.

其中,作者可以是单一或多个作者,如果是多个作者,则用逗号隔开。文献题目应尽量简洁明了,期刊名称应与期刊网站或出版物上所列相同。卷号和期号可以在期刊封面或网站上查找到,起始页码和结束页码则应写明具体的页码范围。

下面是一些实例:

陈庆华, 马学全. (2020). 基于三元组的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56(13), 167-173.

刘文彪, 吴绍龙, 李建中等. (2019).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流量控制. 电子学报,47(10), 2421-2427.

梁静, 黄洁. (2018). 基于深度学习的飞机故障检测算法研究. 电子设计工程,26(3), 140-144.

以上是三篇期刊参考文献的格式例子,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如何根据文献信息来书写参考文献。

总之,期刊参考文献的格式应该尽量简明扼要、准确无误,以方便读者快速查找所引用的文献。同时,在引用参考文献时也应遵循相应的学术规范和要求。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

1、专著、论文集、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扩展资料:

依据ISO 690-2国际标准增加电子文献的著录规则。为了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电子文献的著录需求,不仅参照ISO 690-2,在“4 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部分为电子文献的著录增加了“4.6 电子文献”。

而且为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分别在“4 . 1专著”、“4.2专著中的析出文献”、“4.3连续出版物”、“4.4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单片机电子琴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杨十元.模拟系统故障诊断与可靠性设计,清华人学出版社,2004 [2]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教出版社,2006[3]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北京航空航大大学出版社,2005[4]李刚.ADuC812系列单片机原理和应用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山版社,2005[5]胡诞康.在线测试技术的发展与展望,计量与测试技术,2001[6]星河科技开发公司,印刷电路板在线测试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电子标准化与测量,2003[7]季华.PCB测试技术的综合利用,电子产品世界,2007-12[8]鲜坛.组装测试技术应用前景分析,世界电子元器件,2008-1[9]张金敏.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智能电阻电容在线测试仪,甘肃科技,2006 [10]庄绍雄王济浩张迎春.智能阻容在线测试技术,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1]陈国顺陈春沙王格芳等.通用电路板在线测试仪设计与开发,仪器仪表学报,2001[12]Nancy Hplland.Automated Instruments Smooth Rapid Test System Development.Test & Measurement World,AUGUST 2001[13]卢育强.如何设定ICT的上下限,电子生产设备,2003 142-143[14]赵悦 沈青松 终玉军.路板的测试技术,辽宁工学院学报,2008-1[15]程亚黎 曾周末.电路故障自动测试与诊断系统,中国仪器仪表,2007

音色(Tone)PIANO 钢琴 ELECPIANO 电子钢琴 HARPSICHORD 古钢琴 CELESTA 钢琴片 ORGAN 风琴 ELEC ORGAN 电子风琴 PIPE ORGAN 管风琴 JAZZ ORGAN 爵士风琴 ACCORDION 手风琴 SYNTHORGAN 合成风琴 ORCHESTRA 管弦乐 STRING 弦乐 VIOLIN 小提琴 CELLO 大提琴 PICCOLO 短笛 FLUTE 长笛 JAZZFLUTE 爵士长笛 CLARINET 单簧管 OBOE 双簧管 BASSOON 大管 SAXPHONE 萨克管 BRASS 铜管乐 TRUMPET 小号 HORN 圆号 TROMBONE 长号 TUBA 大号 WAH BRASS 哇声铜管乐 GUITAR 吉他 BASS 倍大提琴 BAGPIPE 风笛 BASS GUITAR 低音吉他 MANDOLIN 曼陀林 BANJO 班卓 VIRES 振琴 VIBRAPHONE 电颤振铁琴 HARP 竖琴 FANTASY 幻想音 WAH 哇音 FUNNY 滑稽音 COSMIC TONE 宇宙音 ELECSYNTHE 电子合成音乐 FUNNYSYNTH 合成滑稽音 ELECGUITAR 电吉他 JAZZ GUITAR 爵士吉他 XYLOPHONE 木琴 GLOCKENSPIEL钟琴 HARMONICA 口琴 MUSIC 百音盒 SYMPHONIC 交响乐 CHORUS 合唱队 VOICES 人声 RHYTHNIC 律动性音乐拨钮 DIAPASON 管风琴音栓 VIBES 颤动的声音 RERCUSSION 打击乐 SYNTHETIC 合成打击乐 PERCUSSION §2,节奏同步.音色添加效果(EFFECT)以下这些功能主要是用来修饰音色 VIBRATO 颤音 SUSTAIN 持续音 CRESCENDO VIBRATO 渐强 REVERBERATION 混响§3节奏(RHYTHM)WALTZ 华尔兹 RHUMBA 伦巴 SAMBA 桑巴 MAMBO 曼波舞 CHA-CHA 恰恰 SWING 摇摆舞 DISCO 迪斯科 LATIN SWING 拉丁摇摆 POLKA 波尔卡 MARCH POLKA 波尔卡进行曲 BOLONASE 波罗涅兹 BEGUINE 贝圭英 HABANERA 哈巴涅拉 MARCH 进行曲 MARCH SPEED 快速进行 BOSSA NOVA 博萨诺瓦 SHUFFLE 曳步舞 SLOW ROCK 慢摇滚 JAZZ ROCK 爵士摇滚 LATIN ROCK 拉丁摇滚 JAZZ MARCH 爵士进行曲 JAZZ WALTZ 爵士华尔兹 POPS 波普 BIG BAND 爵士大乐团 REGGAE 雷盖 BALLAD 叙事曲 COUNTRY 乡土音乐 16BEAT 十六步舞 TANGO 探戈 ROCK 摇滚乐 §4.节奏的辅助功能指自动节奏的开始与停止,节奏填充等功能. START 开始 STOP 停止 SYNCHRO 节奏同步 FILL IN 节奏填充 §5.和弦(CHORD)SINGLE FINGER 单指和弦 FINGDERED CHORD 多指和弦 §6电子琴各种功能及中英文对照§1

找个语音芯片就行了

电子信息期末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电子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电子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参考文献篇一:

[1] 樊浩. 储存环中高次谐波腔的有关计算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2] 王亮. 薄层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3] 田秀芳. 介质加速粒子的相关理论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4] 程诚. MHz频率电子束束流动力学及其尾场效应研究[D]. 清华大学 2010

[5] 常广才. BSRF同步辐射生物大分子光束线设计和性能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6] 汪建. 射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及模式转变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7] 牛田野. 特殊等离子体环境物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8] 王季刚. 基于条纹相机的束流测量系统研制及其相关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9] 方佳. 电子注入器中基于条带检测器的多束流参数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10] 严晗. 全数字化束流位置测量系统工程样机的设计与制作[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11] 徐卫. 储存环纵向反馈腔设计与基于横向反馈系统的束流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12] J. C. Foster,J. M. Holt,L. J. Lanzerotti. Mid-latitude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Spacelab-2 plasma depletion experiment at Millstone Hill[J]. Annales Geophysicae . 2000 (1)

[13] 赵宇宁. 加入高次谐波腔的储存环内束流不稳定性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14] 唐雷雷. HLS Ⅱ束流横向截面测量系统的研制及相关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15] 黄勇,时家明,袁忠才.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centration Depletion by Rocket Exhaust[J].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04)

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1] 王若鹏. 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2] 冯宇波. 电离层等离子体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3] 何昉. 地基大功率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对空间信息链路影响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4] 汪枫. 高频电波人工调制低纬电离层所激发的`ELF波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5] J. Birn,A. V. Artemyev,D. N. Baker,M. Echim,M. Hoshino,L. M. Zelenyi. Particle Acceleration in the Magnetotail and Aurora[J]. Space Science Reviews . 2012 (1)

[6] 邓忠新. 电离层TEC暴及其预报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7] 刘宇. 实验室研究化学物质主动释放形成的电离层空洞边界层的非线性演化[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8] 马新欣.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D].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4

[9] 宋君. 返回式电离层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0] 呼延奇. 日冕大尺度结构演化及快速磁场重联的数值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8

[11] 李世友. 伴随磁场重联的静电孤立波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12] 黄灿. 无碰撞磁场重联中的电子动力学[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13] 李正. 电离层暴及“行星际扰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观测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4] 赵莹. GNSS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及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5] 刘振兴等,着.太空物理学[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16] 涂传诒等编着.日地空间物理学[M]. 科学出版社, 1988

[17] 徐晓军. 行星际磁场重联观测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参考文献篇三:

[1] 肖效光. 30MeV Linac数值模拟与能量回收初步研究[D].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 2003

[2] 田秀芳,吴丛凤. PASER在混合气体激活介质中的理论计算(英文)[J]. 量子电子学报. 2014(01)

[3] Miron Voin,Wayne D. Kimura,Levi Sch?chter. 2D theory of wakefield amplification by active medium[J]. Nuclear Inst.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 . 2013

[4] PASER: particle acceler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J]. Physics Letters A . 1995 (5)

[5] 何笑东. X波段介质-金属膜片混合加载加速器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6] 耿会平. 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设计及相关物理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7] 白正贺.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电子储存环磁聚焦结构设计与优化[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8] 何笑东. X波段介质-金属膜片混合加载加速器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9] Wladyslaw Zakowicz,Andrzej A. Skorupski,Eryk Infeld. Electromagnetic Oscillations in a Spherical Conducting Cavity with Dielectric Layers. Application to Linear Accelerators[J]. 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 2013 (01)

[10] 查皓. CLIC Choke-mode加速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D]. 清华大学 2013

[11] 栗武斌. HLS II储存环数字逐束团反馈系统的研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12] 王晓辉. 合肥光源高亮度注入器束流测量系统的研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13] 王季刚. 基于条纹相机的束流测量系统研制及其相关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14] 李和廷. 高增益短波长自由电子激光相关物理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15] 樊浩. 储存环中高次谐波腔的有关计算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16] 吴爱林. 同步辐射和自由电子激光中特殊波荡器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17] 白正贺.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电子储存环磁聚焦结构设计与优化[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18] 何志刚. 光阴极微波电子枪调试及驱动激光整形技术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白永昌 尹加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决策分析研究.中华素质教育.2005(6).-46-47.邓寿鹏.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2003(1).-32-34.韩永进 李晔.信息技术与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发展趋势和模式建构.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8(2).-48-51.欧晓晨.世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电子外贸.2002(5).-4-5.任军 刘军 刘永泰.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8).-142-144.吴洁平.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科学新闻.2008(17).-48-48.杨继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科技广场.2007(2).-243-244.曾路 苗新明 张兴亚 周光海.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新疆农垦科技.2004(2).-42-44.张莉.浅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36-37.张全伙 张剑达.未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若干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电脑应用技术.2001(52).-1-5,20.张全伙.未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若干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4).-13-16.钟华 王丽贤(译) 汪凌勇(校).2020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展望.科技导报(北京).2008,26(11).-96-97.

  • 索引序列
  • 电子琴论文相关参考文献
  • 电子电路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 电子琴参考文献学术期刊格式
  • 单片机电子琴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 电子信息期末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