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学又称比较神话学,它在跨文化的比较观照之下势必会越出西方传统的界限,将东方各民族古典神话和原始民族的口传神话统统纳入总体考察的视野之中。这样,在中国知识界没有引进神话概念之前,是西方神话学家首先提出中国神话的问题,并做出先驱性的探讨。回顾20世纪初我国神话研究的发轫期,在日本学者的启发下,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1905)借鉴神话学观点,把历史上第一个时代命名为“传疑时代”,怀疑盘古之说“非汉族旧有之说”,还把黄帝以上的包牺、女娲、神农诸帝皆视为神话。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以印度、希腊神话之发达为参照,说明产生了《庄子》、《列子》的南方文化在想像力上远过北方。蔡元培花了很大功夫翻译日本井上圆了所著《妖怪学讲义录》共六册,侧重从心理学方面解说神怪产生的原理。周作人翻译了英国人类学家根据荷马史诗创作的神怪小说《红星佚史》,至40年代又翻译了《希腊神话》、《希腊的神与英雄》等,还写有《童话略论》、《神话与传说》、《神话的辩护》、《习俗与神话》等系列文章,在传播西欧的神话学知识,改变国人对神话的蔑视和偏见方面卓有成效。《红星佚史》的作者之一安度阑(Andrew Lang,1844—1913,后译为安德鲁•兰)为英国著名神话学理论家,著有《习俗与神话》、《神话、仪式和宗教》、《神话学》等论著,成为早期中国神话学译介和奠基时期影响最大的人物。谢六逸编著《神话学ABC》、玄珠(茅盾)著《中国神话研究ABC》、林惠祥著《神话论》,黄石著《神话研究》等均称引或依据安度阑的神话分类法。鲁迅较早提到“神话”显然也是在日本和西欧的神话学东渐以来的大背景之下受到启发,其《破恶声论》(1908)是20世纪率先涉及神话问题的少数文献之一,其中写道: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淑诡可观,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惑也。太古之民,神思如是,为后人者,若何惊异瑰之大;矧欧西艺文,多蒙其泽,思想文术,赖是而庄严美妙者,不知几何。倘欲究西国人文,治此则其首事,盖不知神话,即莫由解其艺文,暗艺文者于内部文明何获焉?[4]鲁迅在此批评了“嘲神话者”的偏见,还说明神话的发达与否因文化而异的现象,提出不了解神话就无法了解西方文学乃至西方文明的见解。至于中国神话为何不若西方之发达的问题,到了1923年著《中国小说史略》时再尝试给予解释。该书第二篇题为“神话与小说”,首言小说出自神话传说,中外皆然。后释“神话”之名及其实云:“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5]这段话既对“神话”这一概念做简单界定,又从而暗示出神话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初民对超于人力以外的现象(今谓超自然现象者)的自造解释。这一观点反映了人类学派通常的神话观点之影响。不过鲁迅似未读过高木敏雄《比较神话学》,他仍以《三五历记》所述盘古开辟说为中国本土神话之例。鲁迅在此还重申了神话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中国古代保存神话传说较多的古籍,鲁迅特别提出《山海经》、《穆天子传》、《逸周书》、《燕丹子》、《楚辞•天问》等,可算做国人对神话典籍的最初回顾。该篇末尾提到中国神话零星散碎的原因,乃引日本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第六章的说法: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能更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鲁迅于此二点之外,又提出一点原因,即国人神鬼不别的现象:“天神地祗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祗。人神淆杂,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原始信仰存则类于传说之言日出不已,而旧有者于是僵死,新出者亦更无光焰也。”作为例证,鲁迅举出《搜神记》、《异苑》、《三教搜神大全》等书中所记生人死后为土地神、紫姑神、门神的说法,实为20世纪后半期民间文学复兴中的鬼话、仙话与神话并列说之远源。而宗教学家谓中国最重祖先崇拜,已死之先祖得与天神同列,亦可与鲁迅所说人鬼神不分的现象相互对观补充。与鲁迅大约同时关注到神话问题,并写出研究中国神话的专文或专著的先驱者还有茅盾、周作人、梁启超、江绍原、林惠祥、顾颉刚等,尤其以茅盾的功绩最为突出。他在1929年发表的《中国神话研究ABC》一书,是国人用汉语写成的探索中国神话的开山之作。茅盾在1980年回忆当时情形说:“二十二三岁时,为要从头研究欧洲文学的发展,故而研究希腊的两大史诗,又因两大史诗实即希腊神话之艺术化,故而又研究希腊神话。——继而又查《大英百科全书》之神话条,知世界各地半开化民族亦有其神话,但与希腊神话、北欧神话比较,则不啻小巫之与大巫。那时候,郑振铎颇思编译希腊神话,于是与他分工,我编译北欧神话。惜郑振铎后来兴趣转移,未能将希腊神话全部编译。我又思,五千年文明古国之中华民族不可能没有神话,《山海经》殆即中国之神话。因而我又研究中国神话。”[6]凡此种种,便是《中国神话研究ABC》、《希腊神话》、《北欧神话ABC》、《神话杂论》等一批著作的起因。从知识结构上看,茅盾之所以在五四以后投入神话研究,成为卓然自立,开一代风气的文学研究革新家,是同他深入钻研西方人类学和神话学的有益积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这类神话研究著述也应看做是文学的人类学批评在中国学坛上最初结下的丰硕果实。没有西洋文法作为参照,汉语语法的探讨恐怕没有自发出现的可能。同样道理,茅盾对希腊、北欧神话的比较研究以及他对未开化民族神话知识的了解,反过来成就了他作为中国首位神话学家的功业,毕竟是融化新知以求重新阐发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创性尝试,预示着20世纪以来人文研究推陈出新的历史变革方向。在神话理论方面,茅盾书中提到的重要问题还有中国神话的地理分布格局,神话是短篇小说之开端,先秦子书如《庄子》、《韩非子》等亦保留着神话片段,少数民族神话的搜集与研究之重要性等等。关于地理分布,他提出中国神话由北、中、南三部分组成的观点,刺激了后来顾颉刚关于东、西两部分组成的新论点。在具体神话的分类和解说方面,本书由于是首创之作,没有多少先例成说可以依循,所以可以说处处闪现着独创见解。如蚩尤为巨人族之一,黄帝战蚩尤乃神与巨人族之事。夸父与夸娥是同神异名,“终北”、“华胥”反映中部人民的宇宙观。大司命是主管生死寿夭的命运之神,少司命是主管爱情的命运神,帝喾为中国神话中之主神,相当于希腊之宙斯。古史和神话中的两个羿的关系:“人性的羿”就是历史化了的“神性的羿”,等等。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足以使中国的神话学超出单纯的译介引进层面,而进入创辟专门领域和独立学科的阶段。相形之下,黄石的《神话研究》、谢六逸的《神话学ABC》、林惠祥的《神话论》三部书,除了后者略涉及中国神话外,基本上仍属译介的性质。除此以外,赵景深译有哈特兰德的《神话与民间故事》(1927)、汪倜然著有《希腊神话》(1927)、方壁著《北欧神话》(1930),亦属译介之列。五四以来的传播新文化的刊物也刊发了大量神话方面的论文和作品,如《妇女杂志》、《小说月报》、《小说世界》、《文学周报》、《民间文艺》、《民俗》、《艺风》、《史学年报》、《开展》、《民间月刊》、《妇女与儿童》、《歌谣周刊》等,其中的一些刊物还办过神话专号。时至30年代,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普及开来,成为西学东渐以来在文学与人文研究方面最有成就的新领域之一。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神话学在沉寂多年后获得复兴,成立了中国神话学会,举行了多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出版了《中国神话》专集和一系列著作和译著。20年来发表的专题论文的数量远远超过以往的70年[7]。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古籍之中所记载的汉族古神话,许多学者还从民间采集到大量口传神话,尤其是在广大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神话作品,从而给中国的神话学建设带来独特的多民族跨文化的比较资料和广阔的发展前景。1995年由台北的汉学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聚集了当今大陆、港台和海外汉学家40余位,分别从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和文学等角度考察中国神话的特性与传承分布,显示了中国神话学日趋多学科化和国际化的走向[8]。以下从两个主要方面评述女性主义、比较宗教学派在当代的中国神话研究中产生的反响及其所代表的较新的学术发展动向。二、女性主义与中国神话研究神话学发展到20世纪中期,迎来了一场空前的大变革,那就是女性主义神话学作为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迅速崛起,引起整个知识界的震动和热烈的学术争论。女性主义神话学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以女性主义观点和考古学新材料为双重契机的女神再发现运动,女性主义神话学对西方文化两大源头的重新认识。女性主义作为一场文化思想运动,它的重大启蒙意义就在于揭示出一个被忽略已久的真相:世界上已知的几乎所有文明都是父权制的。毫无例外的是,所有的父权制文明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存在的贬低和蔑视,对女性的社会权利的压制和遮蔽。这一方面体现为社会现实中两性不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通过语言文字折射为社会意识形态中被改造被扭曲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声音。“男人造语言”这一惊人的学术发现,给予女性主义者充分自觉的“性别政治”的意识,开始从各个方面去揭露批判男性中心社会的种种语言积习和文化表达,试图在男性化意识形态的遮盖背后,重新寻找真实的女性形象。女神的发掘与研究,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所取得的成果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所有年月。各种文明传统的文字文本中的女神形象的研究,规模空前庞大。如1992年由英国伦敦的潘多拉出版社出版的《女性主义的神话指南》一书,由牛津大学的拉灵顿(C.Larrinton)博士主编,分为6个部分,有19位学者撰文分别运用女性主义的观点重新审视近东、欧洲、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的神话传统以及20世纪的女神崇拜与研究情况。拉灵顿在导言中指出,传统的神话学研究充斥着男性中心的观点和厌女症偏见,而本书则尝试完全让世界各地的知名女专家来执笔,重新书写不同时期各个文明中的神话传说遗产,尤其注意女性形象和女性的作用。“对于西方人而言,我们对我们的神话遗产的解释决定着我们思考自己的方式。政治家、心理分析家和艺术家都利用神话来告诉我们:我们是谁,从何处来。于是,纳粹的意识形态就利用了德国神话,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则把希腊神话作为他们解释人类行为的模型,画家、作曲家、雕塑家和作家也都有意或无意地模仿过去的神话模式。”[9]现在,女性用自觉的社会性别视角重新审视古代神话,这种视角的变换会给女性带来把握自己身份的全新契机。只要神话不再是由男性成见所反射的哈哈镜,那么女性就能够从神话中找到自己真实的过去。《女性主义的神话指南》讲到中国神话的部分由华裔学者刘涛涛(Tao Tao Liu)执笔。她从男性的开辟大神盘古讲起,述及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构成的神话帝系谱。强调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男性中心主义对神话性别角色的决定性作用。为什么女性神灵只有作为男神的配偶和亲属才得以存在和流传?“一个女人自身根本没有地位和权利。她必须学会灵巧的手艺以便充实自己,这一情况也反映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一般而言,神话中有头有脸的女性扮演的总是母亲和妻子的角色。”[10]在介绍“神话与民俗中的女性”时,作者共举出女娲、嫦娥、织女、孟姜女、观音和白娘子6位流传最普及的故事。从年代上看,只有前三位属于神话人物。而即使这3位神话女性的故事也显得非常简略。在“神话与民俗中的小人物”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的女性数量增加了,但是她们的面目和在男性社会中的功用却复杂化了: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褒姒、妲己、狐狸精。显而易见,父权制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性别方面必然坚信所谓“女人祸水论”的偏见,这三位后出现的女性角色与女娲、嫦娥、织女相比,已经完全成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图解女色亡国观念的反面教员。类似于《女性主义的神话指南》的出版物在90年代盛极一时,这表明知识女性对神话学这门新学科的兴趣与日俱增。为什么现有的西方神话文本总是把女性放在次等的位置上呢?拉瑞•荷塔多(Larry W.Hurtado)带着这一疑问编出《宗教中的女神与现代争论》[11]一书,期望通过对非西方的宗教传统中女神地位的考察,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该书立论的思路很像韦伯在非西方社会中寻找不能导致资本主义精神的原因。书中共研讨了中国的道教和佛教传统中的女神,古代埃及宗教中的女神伊西丝信仰和印度教中有关女神的“撒克提”(sakti)观念。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的女教授贝缇娜•纳普(Bettina L.Knapp)独自撰写的大著《神话中的女性》。她从世界的神话文学中选出9位女性形象——古埃及的伊西丝,巴比伦的提阿玛特,古罗马的狄多,古希腊的伊菲革妮亚,印度的悉多和中国的女娲等,逐一加以剖析,确认她们在所属社会中的价值、能力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讲述她们如何战斗、领导军队、建立国家、治理大地以及她们如何经历性别的挑战和身份的危机,并且把这些神话女性同当今社会中的女性相互对比,在历史和现实的参照之中探寻女性命运的未来。关于女娲,贝缇娜•纳普综合分析了造人、补天、执(圆)规、蛇身、变形(“一日七十化”)等母题,认为她代表着父权制文明尚未确立时的全能女神信仰,那时的女神不仅是崇拜的中心,而且是宇宙秩序和自然和谐的代表。女娲补天和立地四极的情节,表明她也代表着远古时期人力工程和科学方面(包括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最高成就。作为人类的创造者,宇宙的灾难性错误的纠正者,女娲也就相当于所谓“救世主”(the savior of universe)[12]。至于这位女性救世主如何在后代失去了她的地位和荣耀,贝缇娜•纳普认为是汉代以来父权制的强化,“女娲不再是完美的典范了”,对她的崇拜也就随之解体。按照女性主义学者汤森德的划分,当代女神神话学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和方法,一种是遵循荣格的弟子纽曼的做法,把母神视为原型,其最终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深层心理即所谓“集体无意识”。另一种更为基本的、历史的方法,依据考古学资料,承认在远古时期存在统一的信仰女神的宗教[13]。贝缇娜•纳普重构女娲救世主的信仰的尝试显然是属于后一种方法。相信随着对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的新的透视的展开,这种重构女神宗教的研究在东方世界还会迎来更加可观的成就。历史方法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实证性资料的积累,可喜的是在这方面已有西方学者捷足先登,完成了非常有分量的论著。如1999年在荷兰莱顿创刊的英文刊物《男女:早期中国的男人、女人和性别》(NAN NU:Men,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就以57页的篇幅发表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汉学家大卫•凯利的长文《开端:新石器与商代的女性地位》[14],主要依据考古发掘材料和对甲骨文的记载的分析,论证上古时期女性的地位并未高于男性,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社会性质基本上是父权制的。这就使女神宗教说的现实基础问题受到某种程度的质疑,其争议性也就越发明显了。大卫•凯利还引用格林(M.Green)《克耳特女神》(Celtic Goddesses)一书的观点论证说,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女神雕像的发现并不一定反映着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显赫,因为古希腊的雅典奉雅典娜女神为守护神,可是雅典妇女的地位却极为低下,甚至根本就算不上城邦的公民。晚近发表的较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女神信仰的英文论文是收入《宗教中的女神与现代争论》一书首篇的《中国宗教中的女神》,作者是陈阿蓝(音译Alan k.l.Chan)。文章指出:“中国的传统文献资料并未提供一个女神崇拜的完整图景。重构每一位女神的由来将是十分困难的,考察其在上古时代的崇拜情况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因为,官方记录中的神话叙述总被历史化和道德化地处理,而保存这一记述传统的执笔人毫无例外皆为男性,他们对女神崇拜已没有什么同情。事实上,某些儒家学人还对此心存怨恨。尽管如此,可以确信的是,女神在中国宗教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5]陈阿蓝希望能够依据传世的文献资料勾勒出一幅中国女神崇拜的历史全景。她首先追溯了商代卜辞中所反映的萨满巫教活动,确认(女)巫及其功能对于商王室礼仪活动的重要作用,如求雨、增殖和治疗的仪式。她引用汉学家谢福(E.Schafer)的说法,把这些女巫称为实际上的“二等女神”(lesser goddesses)[15](P10)。在商周交替之际,男性的萨满巫师开始逐渐成为国家宗教活动的主角,关于仪式与神位的知识变得比巫术力量本身更加重要。然而,在周代和以后的日渐增多的文献中,有关女神崇拜的图景逐渐清晰了起来。陈阿蓝根据《楚辞》、《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的线索,主要讨论创世女神女娲、日月女神羲和的故事,描述早期文学作品中女神如何转变为“神女”(山鬼、巫山神女、湘夫人、洛神等)的情况。关于女娲,她认为直到汉代对女娲的崇拜才成熟起来,因为女娲杀黑龙和补天救世的功绩在汉代《淮南子》以前没有记载。女娲与“置婚姻”及创制音乐等母题的关联反映的是古代增殖仪式活动的情况。也是从汉代以下,女娲的形象总伴随着伏羲,表现为造型艺术中的人首蛇身交尾形象。陈阿蓝认为这种配偶神的出现体现着汉帝国时代流行的价值观念即神圣王权。在高度父权制的社会背景之下,世界由一位女神独自创造的说法难以维系下去了。“然而,和伏羲在一起,女娲还能以‘配偶和助手’(consort and helper)的角色保持她在神灵世界的一席之地。”[15](P12)在论述了早期文学中女神转化为神女的情形之后,陈阿蓝还描述了以西王母为主的道教神谱中的女神体系,从而使她对中国女神的历史叙述获得全景效果。尽管在资料的占有和晚近研究成果的把握方面显得不足,述而不作的性质较为明显,陈阿蓝的论文在用女性主义观点重审中国古代女神方面,仍然能够给英语世界的读者带来新鲜的参照和重要的启发。基于这种认识,吉拉道特在书中用主要篇幅去重构道家神话的象征体系。围绕着混沌这个原型主题,《老子》、《庄子》、《淮南子》、《列子》等不断地持续讲述着关于创世、堕落和救世性的回归混沌的道家神话故事。由于这些早期文本的巨大影响力,混沌族的意象象征体系积淀出中国文化的深层象征,反复出现在后代的文本中,并且旁及少数民族神话的创造。《早期道家的神话与意义》第六章题为“卵、葫芦与洪水:朝向混沌主题的类型学”,第7章题为“卵、葫芦与洪水:混沌主题的神话基型(prototype)”,作者在此将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动物祖先如盘瓠(犬)、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及葫芦型方舟母题等,同汉族文本中的混沌象征联系为一个具有转换生成性质的整体,探讨道家核心神话在中华多民族文化中的传播力度[19](P169—208)。这对于我们的比较神话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受吉拉道特影响的美国汉学家罗伯特•艾利森(Robert E.Allison)著有《精神超越的庄子—内篇解析》(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Th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9.)一书。她非常赞同艾利雅得、吉拉道特等人从神话角度重审道家思想的方法,但却不是亦步亦趋地继续研究混沌神话,而是另辟蹊径地关注鱼鸟变形神话。罗伯特•艾利森引用汉学家格雷厄母的观点,认为《庄子•应帝王》篇的混沌君寓言并非道家神话的核心故事。恰恰相反,《庄子•逍遥游》篇首的鲲化鹏神话中才是“核心的神话”[20](P180)。鱼鸟变形神话不只是化蝶故事的某种预演,而且给庄子的整个哲学幻想打开了门径。正是这种哲学幻想后来构成了道教传统的不变的灵魂,那就是“自我转化”和“自我超越”。罗伯特•艾利森虽然也强调神话对于理解道家文本的绝对必要性,但她并不像艾利雅得和吉拉道特那样关注神话与萨满—巫教的渊源关系,她只关心神话作为“隐喻”的艺术如何形成庄子特有的思想传达,启发读者自己挣脱概念思维的精神牢笼,超越到一种“开放的心灵”状态,获得更为自由和优越的认识方式,开启直觉理性的幻想空间。《精神超越的庄子》一书第2章“神话与怪物:隐喻的艺术”和第三章“神话的内容”,分别研讨神话母题在庄子文本中的结构素作用以及庄子文风特有的认识论意义。正像吉拉道特紧紧围绕《庄子》内篇末尾的混沌君神话大做文章一样,罗伯特•艾利森则集中关注位于庄子文本开端的鲲鹏神话,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将神话放在全书的开端呢?”[20](P 27)此问题的解说是:庄子试图以出奇制胜的开篇来暗示读者:书里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不能直接表达的。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命题,而神话以荒唐之言的形式充当着表达不可表达的道的功用。换言之,鲲鹏神话作为开篇,旨在预示读者自己摆脱概念的和分析的思维力量,跟随神话的幻想力量进入精神的超越之旅。日本的宗教学与神话学研究也深受艾利雅得的影响。这主要得益于译介工作的先行。久米博、前田耕作、大室干雄、宫治昭、中村恭子、立川武藏、斋藤正二等翻译了十三册的《艾利雅得全集》(东京:3/4书房,1973—1976)。此外,还有别的单行译本。可以说艾利雅得所有重要著作都已译为日文。这对日本的文科研究和汉学研究所带来的启发作用可想而知。铁井庆纪(1930—1989),御手洗胜(1924—),小南一郎(1942—),横山宏(1938—)等学者很早已应用艾利雅得“圣与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中心象征”(centre of symbolism)和“永恒回归”(eternal return)的时间观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这些成绩又辗转影响到台湾和香港学者。日本驹@①大学文学部教授、宗教人类学家佐佐木宏干的《凭灵与萨满》(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萨满教的人类学》(东京:弘文堂,1984),大东文化学院教师藤野岩友的《巫系文学论》(大学书房,1969年),佐野大和的《咒术世界的考古学——原始信仰与祭祀礼仪》(续群书类丛完成会,1992年),樱井德太郎等的《变身》(弘文堂,1974年),等等,都是直接受艾利雅得的萨满教理论影响的著作。集中在中国神话研究方面的论著则有:御手洗胜的《神仙传说与归墟传说》(见《东方学论集》2号,1954年2月,63—84页)。铁井庆纪的《中国神话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池田末利编,东京:平河出版社,1990)一书,收录的如下论文:《昆仑传说试论》(1975年),《“中”:神话学的试论》(1980年),《道家思想乐园思想》(1980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圣俗对立》(1983年)。此外,京都大学的小南一郎著有《西王母与七夕传说》、《中国神话与故事》(东京:岩波书店,1984)、《楚辞的时间意识——从九歌到离骚》(《东方学报》,京都,58册,1986年3月)等。御手洗胜的弟子王孝廉(1942—),原籍台湾,现任教于日本关西大学国际文化学部,专攻中国神话学。他应用艾利雅得的“原型回归”观念,研究中国神话所呈现的圆形时间结构以及古典小说的结构模式,如《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表现出的“原始”、“历劫”、“回归”的三段循环。总结为一种“原型回归”,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这种回归,可以说是不可抗拒的天命,来自天上的仙女,经过人神的悲恋之后再回到天上去,来自海中的龙女再回到海中;宋江等梁山泊好汉,在人间轰轰烈烈地干了一场以后,必须再回到他们命运的原点;贾宝玉完成他的爱情历劫以后再回到他的青埂峰,石头依然还是石头。”[21]晚近大陆学者研究道家思想的著述也应用了艾利雅得的“原型回归”论。如对老子和庄子思想中的“归”与“返”等中心主题的跨文化解说
你可以分类些最好写成议论文。知识女性,家庭主妇型,事业型,还是两者都不是从广义到狭义。从东方到西方。从性格到人品都可以写
女权主义吧? 对女性主义不熟悉。 启蒙,发展,影响,意义,先了解了解这些呗,然后挑自己喜欢的特征入手。也可以以分析某部电影或者著作入手。 比如一些已经被人写的太多了的《简.爱》,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末路狂花》等等。突然问起还真不知道要从写哪些。需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撒,没准儿过程中灵感就来了,呵呵
女性形象论文提纲
女性形象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女性的人物形象。那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又该如何探究呢?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着名英国女作家、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的先驱。伍尔夫立足于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从女性写作传统、女性写作条件、女性形象、双性同体等方面阐述了女性与写作的关系。她强调经济独立对女性写作的重要性;主张女性建立自己的写作传统;鼓励女性大胆地拿起笔进行创作,摆脱男性作家塑造的不实的女性形象;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前提下提倡双性同体的创作模式。本文试图梳理和分析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念和理论,证明其思想在女性主义发展史中的发展性和超越性。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对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述评。
第二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首先,从小特殊的家庭教育使伍尔夫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父权制和家长制的倾轧让女性主义思想在她体内生根发芽。其次,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对伍尔夫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这里她养成了最敏锐的审美观,产生了对道德教养的怀疑,培养了作家的社会使命。再次,伍尔夫所在时代的女性解放运动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生长土壤。
第三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与写作的思考。伍尔夫认识到父权文化对女性历史的遮蔽,于是致力于重新发现女性写作的传统,她采取实证的研究方法,关注女性的现实生活,描述女性作品的独特性,书写女性文学史,进而建立女性文化。
第四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形象的书写。伍尔夫清醒地看到父权制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他们创造了一系列不实的女性形象。所以她在个人创作实践上不断打破旧有的创作传统,始终将抵制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提倡杀死“家中天使”,描写真实的女性形象,肯定书写女性体验的做法。她的这些做法无疑是对男权社会写作模式的一种有力的颠覆。
第五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两性关系的表达。她对父权社会传统的两性二元对立模式进行了审视和批驳,主张抛弃狭隘的性别主义偏见,呼吁两性间进行和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且进一步提出一种解构性别二元对立的良性策略--“双性同体”.
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创作进行总体评价,在基本肯定中也指出了其缺陷。并且通过对后来女性主义历史进行梳理,说明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性和超越性。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一间自己的房间”,“双性同体”
ABSTRACT
Virginia Woolf , famous British female writer and literary theorist, stream-of-consciousness literature representative, was honored as the forerunner of 20th centuryfeminism. Woolf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real life, expound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wri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women's writing tradition,women's writing condition, women's image, “androgyny”and other aspects.She stressedthe importance of economic independence for women's writing.Advocated women toestablish their own writing tradition. To encourage women to writing. Get rid of thefemale images of the male writers. Under the premise of recognizing gender differences,Woolf advocate androgyn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Woolf's feministideas and theories, prove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thought in thehistory of feminis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aper,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VirginiaWoolf's feministthough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view.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VirginiaWoolf 's feminist thought.
First of all, the special family education bring her some literary skills, patriarchal familylet feminist ideas take rood in her body. Secondly, effects of the Bloomsbury group ofWoolf also can not be ignored. Again,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provided abase for her feminist thought.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VirginiaWoolf 's thinking on women and writing. Woolfrecognizes the shadow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on women's history, she devoted todiscover the tradition of female writing.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female image under Woolf's creation. Woolf clearlysaw the control of the whole social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theycreated a series of false images of women. She constantly break the old tradition ofwriting in the personal creation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killing of the angel in the house.
This is a subversion to the writing of Patriarchal society.
The fifth part describes the expression of VirginiaWoolf o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gender. She refute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gender. She appeal tocommunication between woman and man. And put forward the “androgyny”.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t is a summarized evaluation ofVirginiaWoolf 's feminist thought. 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Feminism, this paperproved the transcendence of Woolf Virginia's feminist thought.
Key words: VirginiaWoolf , feminist thought, “a room of one's own”, “androgyny”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
(二)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感染
(三)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二 对女性与写作的的思考
(一)追寻女性写作传统
(二)探寻女性写作条件
1.物质基础:一间房间的隐喻
2.空间基础:生活空间的狭小
3.文化基础:话语权的缺失
三 对女性形象的书写
(一)杀死“家中天使”
(二)独立自主的女性
四 对两性关系的表达
(一)对传统化两性对立的反思
(二)对理想化双性同体的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女性形象论文提纲
女性形象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女性的人物形象。那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又该如何探究呢?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着名英国女作家、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的先驱。伍尔夫立足于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从女性写作传统、女性写作条件、女性形象、双性同体等方面阐述了女性与写作的关系。她强调经济独立对女性写作的重要性;主张女性建立自己的写作传统;鼓励女性大胆地拿起笔进行创作,摆脱男性作家塑造的不实的女性形象;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前提下提倡双性同体的创作模式。本文试图梳理和分析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念和理论,证明其思想在女性主义发展史中的发展性和超越性。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对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述评。
第二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首先,从小特殊的家庭教育使伍尔夫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父权制和家长制的倾轧让女性主义思想在她体内生根发芽。其次,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对伍尔夫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这里她养成了最敏锐的审美观,产生了对道德教养的怀疑,培养了作家的社会使命。再次,伍尔夫所在时代的女性解放运动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生长土壤。
第三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与写作的思考。伍尔夫认识到父权文化对女性历史的遮蔽,于是致力于重新发现女性写作的传统,她采取实证的研究方法,关注女性的现实生活,描述女性作品的独特性,书写女性文学史,进而建立女性文化。
第四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形象的书写。伍尔夫清醒地看到父权制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他们创造了一系列不实的女性形象。所以她在个人创作实践上不断打破旧有的创作传统,始终将抵制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提倡杀死“家中天使”,描写真实的女性形象,肯定书写女性体验的做法。她的这些做法无疑是对男权社会写作模式的一种有力的颠覆。
第五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两性关系的表达。她对父权社会传统的两性二元对立模式进行了审视和批驳,主张抛弃狭隘的性别主义偏见,呼吁两性间进行和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且进一步提出一种解构性别二元对立的良性策略--“双性同体”.
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创作进行总体评价,在基本肯定中也指出了其缺陷。并且通过对后来女性主义历史进行梳理,说明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性和超越性。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一间自己的房间”,“双性同体”
ABSTRACT
Virginia Woolf , famous British female writer and literary theorist, stream-of-consciousness literature representative, was honored as the forerunner of 20th centuryfeminism. Woolf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real life, expound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wri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women's writing tradition,women's writing condition, women's image, “androgyny”and other aspects.She stressedthe importance of economic independence for women's writing.Advocated women toestablish their own writing tradition. To encourage women to writing. Get rid of thefemale images of the male writers. Under the premise of recognizing gender differences,Woolf advocate androgyn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Woolf's feministideas and theories, prove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thought in thehistory of feminis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aper,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VirginiaWoolf's feministthough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view.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VirginiaWoolf 's feminist thought.
First of all, the special family education bring her some literary skills, patriarchal familylet feminist ideas take rood in her body. Secondly, effects of the Bloomsbury group ofWoolf also can not be ignored. Again,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provided abase for her feminist thought.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VirginiaWoolf 's thinking on women and writing. Woolfrecognizes the shadow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on women's history, she devoted todiscover the tradition of female writing.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female image under Woolf's creation. Woolf clearlysaw the control of the whole social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theycreated a series of false images of women. She constantly break the old tradition ofwriting in the personal creation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killing of the angel in the house.
This is a subversion to the writing of Patriarchal society.
The fifth part describes the expression of VirginiaWoolf o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gender. She refute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gender. She appeal tocommunication between woman and man. And put forward the “androgyny”.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t is a summarized evaluation ofVirginiaWoolf 's feminist thought. 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Feminism, this paperproved the transcendence of Woolf Virginia's feminist thought.
Key words: VirginiaWoolf , feminist thought, “a room of one's own”, “androgyny”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
(二)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感染
(三)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二 对女性与写作的的思考
(一)追寻女性写作传统
(二)探寻女性写作条件
1.物质基础:一间房间的隐喻
2.空间基础:生活空间的狭小
3.文化基础:话语权的缺失
三 对女性形象的书写
(一)杀死“家中天使”
(二)独立自主的女性
四 对两性关系的表达
(一)对传统化两性对立的反思
(二)对理想化双性同体的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诗经》毕业论文提纲
摘要:《诗经》反映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爱情中的女性形象、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被弃妇女的形象等几个方面。《诗经》中的女性在表达感情的变化过程中,是她们对爱情的深刻体验,是文明人所特有的爱情表现,并上升成为古典审美文化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文大纲如下:
一、整体陈述诗经这部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二、陈述《诗经》中描写女性的部分
(一)纯真热情的女性,列举一些代表诗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女性。
(二)怯弱胆小的女性形象,列举一些代表诗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女性。
(三)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列举一些代表诗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女性。
(四)悲惋凄凉的女性形象,列举一些代表诗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女性。
三、后世对《诗经》女性女性形象的评价
(一)外在之美,如《关雎》、《卫风--硕人》中的描写。
(二)内在之美,如贤淑、执著、纯洁等,分别从《邶风--燕燕》、《周南--卷耳》等几首诗歌中评价分析。
四、《诗经》中女性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一)整体陈述《诗经》从古至今对后世的`影响。
(二)《诗经》对后人的教育性意义 。
(三)《诗经》对古今文学的意义及重要贡献。
(四)《诗经》中的情感观对古今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杨天宇:《诗经---朴素的歌声》;国学基础教程——经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褚 斌杰:《诗经全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褚 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聂石樵:《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0
张 晶:《诗学与美学的感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估计你是要做毕业论文吧?其实应该明确一下:你要做什么样的论文,是做研究性的,还是综述性的。 说真的,如果做研究性的论文难度较大,尤其是作为本科生积累太少,时间也不允许,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做综述性的,就会简单点,说实话关于诗经中女性形象研究的有很多。你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管资源(包括数据库),做下基本的检索,当然你应该确定一个范围,如,可以选择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成果(十年、五年都可以),看看有哪些新的动向,然后你进行排比众说,不用去阐发什么高深的观点。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了。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缺少学术价值,其实一味创新是没有自信的表现。综述性的论文就在于文献价值,为以后的人研究作铺垫。 做论文就应该扎扎实实来。学术的前进不会因为某一个而飞跃,而是靠历史的积累!
"植物“,老兄,你这个是不是写错了啊?诗经女性形象分析的话还是很丰富的,有的青春活泼,有的哀伤,有的聪慧,有的泼辣,有的含蓄,有的胸怀宽广,这些你可以参见你们文学史教程,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还可以查阅一些资料引用进文本,诗经的研究现在很多,成熟的观点也很多,名家的点评也很丰富,做这种文章应该不难。如果你这不是课后作业,而是毕业论文的话我还建议你《论事经爱情诗的抒情风格》,这个写起来也相当好写,文本例子可以举出7、8个,结合你的阐述,名家的观点引用,写个八九千字那是轻轻松松的,不过前期准备你的多花点时间,差点资料,分析文本,最后将文本整合排序,呵呵!~好好写,支持你哈
诗经中女性形象太多了..........大哥你这样问,没法回答你
一 艺术史中的女性形象艺术永远钟情于人类两性世界,女性形象是艺术的永恒主题,但就女性的美而言并非从来就是女性崇拜的至高标准。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的艺术里就有代表女性形象的图象和符号,如《威伦道夫维纳斯》,她们的丰乳肥臀与纤细的手臂几瘦削的小腿形成鲜明的对比。头很小且面无表情,并且通常无任何容貌特点。很明显这些造型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腹部、大腿等,夸张女性生理特征,不论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都与人类繁衍的身体部位有关,一种对女性生殖崇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时期女性是被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的,是女神。 希腊罗马对女性的赞美不再是一种对生殖力的宗教般的崇拜,而是对躯体的纯粹形式化的讴歌,其目的也只是想塑造理想中的美貌。到了中世纪,女性美与堕落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终于登上了美的化身的最高宝座,摆脱了原有的与罪恶的联系,而被视为能反映出人的善良和内心美好的可贵品质,外表美成为心灵美的标志。此时大师笔下的形象是作为完美和永恒的人出现的,灵性和肉欲,神的光辉和人的真实统一,即使是鲁本斯笔下的那丰腴的、肉感的女人体,也笼罩着一种神性的精神光辉。然而,印象派开始,女性形象开始处于被凝视、被控制状态,裸体画成了真正的裸体画,是欲望的对象。高更所描绘的塔希提岛土著女看似纯朴的原始美,但实际这个天堂是虚伪的,那不是乐园,而是殖民地,那不是高贵的蛮人,而是妓女。马蒂斯所描绘的那些赤裸或半赤裸的女性横卧或斜坐在沙发上,既妩媚又极具挑逗性。卢梭的《梦》中一位裸妇斜坐躺在一个放置在露天环境下的沙发上,一个开放的空间,使裸妇更具有一种被凝视感,更易勾起人的情欲。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们》是对妓女们向顾客展示自己的描绘,五位少女被任何一位观看者凝视。艺术史中的这一系列的被凝视的女性形象,传达着性的渴望。而蒙克更把女性看成是妖妇、吸血鬼,是唤起性欲的工具。从这一系列画家画中的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女性越来越被当成泄欲工具,一种弱者形象,一种被凝视的对象。二 当代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一)以女性形象美为创意的广告当前我国电视商业广告中频频出现女性形象,广告中常见的女性形象年轻貌美,出众的五官和形体在摄影机特写镜头的刻画下显得迷人、性感,是镁光灯的焦点与男性目光追逐的对象。这些广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情节性的,涉及女性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形象,女性在其中承担某一角色,而整个广告可以被看作一段故事。有在其中承担恋人角色的。有承担的“站在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性”的角色。另外,在广告中对母亲这一角色的表现也颇多,凡涉及到婴幼儿或少年儿童的保健品、营养品以及其他各类用品的广告,一般都由“母亲”来做。“母亲”在广告中无一例外地表现着温柔、慈爱、耐心。 另一类只借助女性的外在形象,展现女性的外在形象美。就最直观的外形而言,“女性形体轮廓的主要特点呈现为许多弧度大小不等的曲线的多样变化与柔和平滑的过渡形成的和谐统一。线条柔和、流畅、圆润、多变,富于弹性和质感,洋溢着和谐的美。”18世纪著名美学家贺拉斯曾指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而女性的形体轮廓恰恰由许多蛇形线构成。西蒙·德·波娃也承认:“女性较男性可爱。”“因为她们吸引人、较温柔、皮肤较好。一般说来,女人较有魅力。在已婚的夫妇中,太太常比先生活泼可亲、言行有趣、引人入胜。”可见,男女两性间的差别是明显存在的事实。这也是女性形象大量运用于广告的原因之一。如洗发液广告一般只利用女性的秀发,化妆品广告利用女性的容颜。还有一些广告画面,女性在其中的作用无异于一瓶花,只是她比花更有吸引力、更有动感和魅力。这些以女性形象美为创意的广告有着如下的特点 :1 以女性的形象美来强化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引起观众注意,有利于增强观众对广告的记忆度。引起注意,是广告成功的前提。在广告创意的方法中,有一项比较流行并且屡试不爽的黄金法则"3B"原则,所谓"3B" ,是美女(Beauty)、婴儿(Baby)、动物(Beast)。很多广告人将其视为指导广告创作的瑰宝,或称之为黄金法则,认为这三者最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赢得受众的喜爱。提出独特的销售主张的广告大师罗瑟·瑞夫斯也说过:多少次站在便道上和朋友谈兴正浓,我却忘了谈话的主题——都是因为当时有漂亮女郎在穿越马路。有广告大师的金科玉律,广告人对“3B”原则趋之若鹜。女性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审美对象,自有其特殊的魅力。女性的魅力最易觉察到的是外部形体美。当人们在广告画面中看到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女性,谁都想多看上几眼。这是受众对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美感。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愉快的情感。女性美的形象运用于广告上,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要和审美心理,成为一种能引起注意的刺激因素,因而能有效地吸引受众的目光,激发有对广告的兴趣。2 以女性的形象美来显示商品(服务)的优良品质,预示将带给受众某种利益和好处。在商品广告中,模特儿的言行是为展示商品的卓越品质、独特功能和优良服务等服务的。“你想跟我一样”,青春偶像范晓萱成为“洁莱雅”的广告代言人,她关戴与产品包装统一的花环,唱着大家熟悉的“健康歌”,其积极乐观、健康开朗的阳光少女形象与洁面产品特征非常吻合,因而洁莱雅产品深受女性消费者喜爱。青春靓丽女性的示范表演,给人们直观形象的利益性展示。人们可以从中直接了解到拥有该商品的利益和好处,增强对商品的喜爱和信任。3 以女性的形象美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激发受众的购买行为。这类模特通常是万众瞩目的明星,是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如成就卓著的影视、体育明星,由于她们的职业专长,往往被公认为某种商品(如化妆品、体育用品等)的使用和消费权威,成为大众特别是广大妇女、青年崇拜和仿效的对象,并在社会上形成种种消费“追星族”。她们在广告中频频亮相,为某个商品作宣传,拉近了消费者和商品的距离,引发了受众对女明星生活方式的追求、模仿心态。女明星真切的表演与语言能使具有从众心理与崇尚名人心理的受众注目,并相信其推荐的商品好,从而激发受众的购买行为。4 以女性的形象美烘托一种梦幻浪漫般的情境,增强广告作品的感染力。这类广告往往利用女性温柔、细腻、浪漫、多情的外形与心理特质,渲染非同一般的美感魅力和美好情境,增强广告作品的感染力,使受众接受信息于愉悦之中。杜邦的报纸平面广告以硕大的画面铺以简练的文字,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宁静的空间里,有一位伴着平和的心情、做着美梦的美女,美丽的卧姿睡态,一定是为了更彻底地享受杜邦舒适柔软的床上用品。著名的爱立信手机广告“邂逅篇”,广告将热烈宏大的场面、高雅浪漫的情境、港星张曼玉典雅华贵的气质和她手中精致小巧的爱立信GF788手机联系在一起, 赋予了爱立信手机优雅浪漫的特质。广告虽然近乎幻想式的浪漫,却充满令人心动的力量。(二)男性话语下的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大量用于广告也有另外一层原因,男性话语仍在社会各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男性作为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对女性有着欣赏的资格和评价的权利。从男性视角出发所展示的女性身体,不是在广告中被切割,被物化,处于被凝视的地位,就是被超越现实地完美再现。1 女性被切割、物化在众多宣传女性用品的广告里,广告不仅将女性自身作为描绘的重点,更倾向于把女性置于男性的审视之下。男性赞许、认可的目光成为女性美的衡量标准。摄像机以男性视角为基准,分离刻画女性身体的各个部分,用部分肢体替代整体。以下面这则广告为例:浪沙丝袜。画面开始,一位穿着超短裙的年轻女郎手拎购物袋,优雅自信地从几位男士身边走过,引起他们回头凝望。在扩大了的男士的瞳仁中反射出女郎婀娜性感的背影。女郎似乎也注意到他人的注视,跨入跑车时对观众露出盈盈笑意。整个广告由男性声音解说:时尚…高雅…动人…不只是吸引——浪沙丝袜。这则广告虽以女性为中心,但浪沙丝袜广告中瞳仁的特写镜头显示了女性的被看地位。广告意在传达这样的信息:女性的魅力,只有通过男性来赋予,仿佛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的窥看欲,男性是旁观者、是鉴赏者、是品论者。男性与女性看与被看的关系中暗含着主动与被动、强势与弱势的关系。背景中的男性配音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一些沐浴露广告中虽未直接出现男性的注视,但暗示了隐形的男性窥看者——摄影师和观众。她们都“意识到了她们对别人的吸引和对别人的依赖。她们含有‘需要被观看’的性质,等待别人赞赏或到来。她们道出观者的缺席,而且把女人定义为不完善。同时,引诱、招呼、挑逗和渴望着不在场的男性。”广告中从男性角度出发,把女性描绘成被观看的对象的手法,否定了女性的行为能力和主观性,她们被迫屈就于男性的目光与需求。 玛丽莲·麦克凯迪(Marian MacCurdy)曾作出类似的评论:“MTV中最普遍的主题就是着装极少的女性被男性所拍摄,她们的身体被摄影机所分割,说明女性可作为物品被注视。”在浪沙丝袜另一则片段版广告中,女主角并未全身出现,只有穿着丝袜的双腿和商品品牌被反复强调。类似图景还多见于其他产品如浴液及化妆品的广告中。女性身体的各部分——眼、唇、面部、手臂、腿部、背部等——从整个身体游离出来,成为不相连的散乱碎片。甚至在一些与女性毫无关联的广告中,女性身体也被肆意物化以作为招徕物吸引潜在的男性消费者。在一则品名为“妖鱼”的男性保健药品的电视广告中,女性形体被塑造成人鱼形象,手持与其造型一致的商品包装,而多幅复制的图像强调了两者的雷同。一些酒类广告牵强地将女性与产品相联系,暗示女性的容貌与形体仅具观赏价值和装饰意义,可与商品一起,通过购买来使用和消费,甚至可作为购买商品之后免费赠送的奖品。女性的客体化否定了女性自我实现的能力,似乎女性的自信,源自于男性的注视。男性品评的目光无形中设立了女性性感的标准。而此标准本身的可靠程度与公正性却没有得到任何质疑。相反,女性为使自身得到男性的承认,更将此人为设置的标准奉为约束自身的公正的准则,凡不符合传统定义上的女性特质的女性被认为是“不自然”或“反常”,从而会遭到别人厌恶的目光。既然女性形象可以作为商品一样展示、交易、消费,而这种形象通常是以性感吸引力来定义,女性,作为男性品评的对象,就要努力使自身更性感以赢得男性——而并非自己——赞许的目光。根据广告所传递的信息,这种性感可以简单地通过购买一件商品来获得。这样,广告把一个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通过商品化而简单化了。2 女性形象:被超现实完美再现 广告将艺术与商业结合,利用高科技对原始图像进行复杂的合理处理,从而创造出一种类似乌托邦的完美图景,其中女性形象也得到了理想化的再现。广告中女性大都年轻靓丽,拥有骄人的身段、娇柔无瑕疵的肌肤和出色的外表。其形象之完美远高于普通标准,是现实中大多数女性所不能达到的。对女性特质夸张性的描述(如力士洗发水新版广告中女模特亮泽的黑发竟反射出洗发水的瓶身轮廓;以及化妆品广告中女性娇嫩皮肤特写处理等)并不是对现实中女性的真实表现,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男性所幻想、所希冀的女性形象:香甜却不具有威胁力;性感却依照男性臆想所塑造;完美但却服务于男性的需求。广告中超现实完美再现的意向通过大量出现的女性抚摸动作得到加强。典型的表现是指尖优雅地轻划过自己的面部、颈部、手臂、腿部等裸露肌肤,有时还会划过商品包装的轮廓和放置物品的平面。此类抚摸是不具有任何功能性色彩的,作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它是女性自恋的体现。女性欣赏自己完美的肢体并乐于将肢体展现与人,吸引着别人(更多意义上,是男人)也来欣赏。这种自恋性的抚摸,配合广告里女性自我陶醉的表情、飘逸的发丝、半遮半掩的肢体以及朦胧的自然背景,构造出一幅完美但却不真实的乌托邦图景,明显地带有虚幻的一面。女性的完美化再现是从男性的视角,男性的渴望出发的,它不仅依照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与思想模式而塑造,而且其所营造的美好的浪漫气息更诱导女性将此模式内在化,自我认同于广告中的女主角,并“快乐地”融合到这一复杂的体系中。自恋意味着自我满足。广告的特写镜头突出表现了女性对外表的自恋情结,将女性的发展局限到一个仅重外在形象的小圈子里。它不仅将女性拉入到一个仅起陪衬作用的边缘化的角色中,而且意在造成一种美好的假象:即使在这样一个被边缘化的小圈子里,也能达到完美的、令人满意的境界。广告抑制了女性通过各种奋斗而不断进取的意识,将她们的抱负、目标引入理想化的自满之中,使她们安于现状。经过慢化处理的画面和轻柔、梦幻的话外音更配合广告“温和地”、不露声色地打击女性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的意念,鼓励女性放弃与男性争夺主流社会核心地位的“企图”。广告误导女性相信身体的外在完美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仅通过使用一些肤浅的化妆手法使外型更具吸引力,女性便可达到改变个性,甚至改变生活方式的目的。这里,女性的主动性并没有被完全否定,而是被有意识地引到了一个不同的轨道:在边缘角色中发挥主动性,在男性已严格划分好的领域中找到满足,达到完美。3 女性形象被肤浅地转变为色的代言人孔子曰:食色,性也。越来越开放的思想也让男人们的好色有了更多的理由和渠道。那么什么是色呢?在中国大人总是称带有性镜头的电影为黄色电影,而在欧美地区则对带有色情成分的东西引申为:blue。所以说所谓的色只不过是人眼睛里,意识里的东西,而这里边就有一个区分了,那就是每个人的眼睛和意识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先确定一下色的统一概念。色是什么呢?仅仅是指美色吗?不是。我认为色是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一种欲望的现实体现目标,是对性的占有欲所产生的由精神化转变的一种物质导向,这种导向因人而异,所表现出来的多少受人的心理素质,教育程度,性格,环境等等因素影响,大多数人因为从小接受教育和其他因素影响而没表现出自己对色的欲望,或者表现的很委婉。比如说在广告中对美女的偏爱和喜好,就是男人对色的一种最基本体现。
中国女性形象研究现状分析作者:***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2期 [摘要]女性主义研究者通过分析媒介的内容,试图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来探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妇女》作为官方女性杂志,是“控制体系”的中国媒体中一个典型。对它的研究能反应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媒体对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以官方女性刊物《中国妇女》为中心,探讨分析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英国著名学者蔼理斯说:“带着雄性动物打扮的意味,什么时候女性才开始打扮呢?是女性失去了地位、需要哀求男人和让男人看自己时。因此,两性中谁去打扮,关键在于两性的社会地位,即谁处在下风。从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物化,人们窥到了充满着陈腐气味的病态的审美文化的狰狞。社会文化把男女分割为互相对立的群体。在社会角色分工方面,是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性别角色观念的对立;在社会评价上是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对立;在审美层面则是与男才女貌、男刚女柔、女为悦己者容等男女两性气质的对立。这一系列的对立,使得女性必须尽心修饰自己,弱化内己的才智,并培养忍耐服从、温柔体贴的女性气质,才能得到男性的欣赏和喜爱。尤其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性美是以男性评判标准为审美标准。从而形成了病态的女性形象审美文化。病态文化的表征: 1、男性中心文化不断渲染女性身体美的标准、意义及价值,单向度强调女性身体的价值,使女性被物化并落入美丽的陷阱。 2、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控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审美活动和女性的价值观中,女性在审美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被强化。 3、女性身体仍然是男性文化的消费对象,在男性的各种“注视”中,女性逐渐他者化、商品化。女性被动的审美地位是通过女性追求美的能动性来体现的,传统女性形象的确定和巩固,不仅与男人对女人的控制有关,也与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有关。可见,建立在社会性别机制下的两性审美观念,不仅在不同性别间设定了截然不同的审美标准,影响女性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贬低了女性对于自己形象的自信,使女性的追求集中于服装、美容和修饰打扮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 不平等的两性审美关系实际上是社会文化所建构:两性中谁去打扮,关键在于两性的社会地位,即谁处在下风。我们希望男女两性共同努力,从病态的审美文化中突围,共同塑造健康美丽的新女性形象:自然之美、健康之美、人性之美以及自由之美。来自半妆女人网
水浒里的女性全是受迫害的108里面只有3个,绰号分别是母大虫、母夜叉、一丈青,前2个不说了,你看哪个男的绰号带侮辱性文字的?不是豹子头就是玉麒麟。一丈青扈三娘,本来挺好个姑娘,结果嫁给个跟武大郎似的个头的,还是自己手下败将。108里面的就这么惨了,外面的就更完蛋了,2个偷汉子的潘就不说了,好人家的姑娘也没剩,不是那啥然后自杀,就是被杀。总之一句话,水浒就是写大老爷们的,女性在这里是小草
1、不注重外在形象却独具魅力中国封建社会认为女性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被认为是男人的依附,因此女性的外在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施耐庵笔下的三位“女汉子”的形象,都显得平庸甚至丑陋。除扈三娘略有些姿色外,母大虫顾大嫂的形象是:“眉粗眼大,胖面肥膘。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个时兴钗镯。”而母夜叉孙二娘的形象更为骇人,书中说她“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坌腰肢,棒锥似粗莽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这样的形象实在和我们所了解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相差甚远,没有了温婉贤淑的气质,反而让人觉得五大三粗。再看配饰,古代女子都很注重仪容,钗环首饰必不可少,但是看看孙二娘的装扮“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这也是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的。但是她们却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独特魅力。她们并不依靠长相而活,做事雷厉风行,果断而爽快,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2、精神独立又重情重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处于社会最底层,她们要学习“三从四德”,要侍奉公婆,体贴丈夫,是典型的“男强女弱”。而施耐庵笔下的三位女性却不同,比如顾二嫂,书中说她有时候发起脾气来,提起井栏就打老公的脑袋,众人赶紧想办法救她老公。孙新对于劫狱的计划有点犹豫,顾大嫂就立刻要跟他分个高下。且顾大嫂生来不会做闺阁女子擅长的针线之事。又比如孙二娘,她没上梁山之前是开店做生意的,面对每天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客人,孙二娘并没有传统女性应有的羞涩,她言语豪爽,穿着大胆。非常善于交际,不符合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还有扈三娘,古代对于女子改嫁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的,这是因为古代有“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的思想。但是扈三娘并没有遵循,在她丈夫祝彪死后,扈三娘嫁给了王英,然后随着上梁山与王英并肩作战。水浒中许多精彩的战斗都有王英扈三娘夫妇的身影。水浒中的三位“女汉子”都与当时的封建礼教格格不入,她们精神独立并不依赖于他人,同时她们又重情重义,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在原著中,顾大嫂听到远亲解珍和解宝被害入狱后便和丈夫商量劫狱救人,而解珍也知道,如果把自己入狱的消息传递给顾大嫂,顾大嫂定会来救他们。重情重义,可见一斑。另外两位,孙二娘刚开始想害武松,后来知道武松的真实身份后就立马告罪,明知武松待罪之身不可久留,却还是款待了三天。而扈三娘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为救丈夫而死,实在是情深义重。
内 容 摘 要 : 《水浒传》塑造的女性人物有好有坏,人们对她们的评价亦有褒有贬,结合《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概括了水浒女性形象的三种类型,并用比较的方法, 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这与当时所处社会现实是相吻合的 ,既不是特意反女性 ,也不存在情与理的矛盾,并从对比中显现《水浒传》作者鄙视女性的封建妇女观。 关 键 词:《水浒传》 女性形象 ;红颜祸水;邪恶;丑陋 一、英雄化的女性形象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创造了一个男人的世界 ,精雕细写了108将的英勇威猛 ,他们是一伙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 绿林豪杰 ,是一伙闯荡江湖、替天行道的男儿好汉 ,其中 只有三位女性 ,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 。其中孙二娘是较早出场的 一个 ,在第十六回中鲁智深就称赞张青“其妻母夜叉孙二娘 , 甚是好义气”。顾大嫂是在第四十八回《解珍解宝双越狱孙 立孙新大劫牢》中出现。顾大嫂为救人 ,为义气 ,敢说敢干 , 完全是女豪杰的气派。 扈三娘的情况要复杂一些 ,她本是梁 山好汉对立阵营的 ,被林冲生擒后归顺了梁山 ,由宋江作 主嫁给了王英。她的主要特点是武艺了得。这一类女性大多男性化 ,相貌丑陋 ,性格暴躁 ,她们没有女性的妩媚与温柔 ,只会舞枪弄棒 ,杀人放火 ,在梁山泊这个男人的世界中 ,她们被彻底同化了 ,她们只是符号化的女性 ,本质上已与男性没有多少区别 ,男性化到比 男性还强的地步 ,成为非男非女的人 ,丧失了女性的自我 意识 ,这是她们的哀。 “母夜叉”孙二娘 ,“眉横杀气 , 眼露凶光。”其中只有一丈青扈三娘例外 ,容貌俊俏 ,武艺 高强 ,但也要在男权社会中受男人支配 ,不配享有好的命 运 ,被宋江当礼物送给了好色、丑陋、无能的王矮虎 ,她只有委曲求全 ,心中埋藏多少难言痛苦 ,也不反抗 ,听从摆布。 这些扭曲了的女性形象 ,反映出作者的男人高高上、妇女亦步亦趋这一观念 ,这是对女性英雄形象的曲解。而施耐庵笔下的女英雄 ,是非常状态 下的女性 ,是扭曲了的人性 ,女英雄就是男人的同化 ,就是烈女 ,这是男权社会中贬斥、仇视的女性观。 二、邪恶的女人 王婆在作者笔下是潘金莲和西门庆两人淫荡故事的导演 ,她是个“异样跷蹊作怪的事都猜得着”的人。 王婆道 :“老身为头是做媒 ,又会做牙婆 ,也会抱 腰 ,会收小的 ,也会说风情 ,也会做马泊六。”这样就自己交 待了素日就是靠坑蒙拐为生。其坑害的手段也十分高明 , 是她的设计和一手操持 ,西门庆与潘金莲成奸并毒杀武大。 这里充分表现出了王婆的为了钱财不择手段甚至连杀人之事 也视为平常。再加上 西门庆有财有貌 ,潘金莲又是白日常守空房 ,何乐而不为。 王婆贪贿说风情 ,用白绫、蓝绸、白绢、好绵成就了一桩 流传千古的淫事 ,“两意相交似蜜脾 ,王婆撮合更稀奇。” 但纸里包不住火 ,武大郎发现了妻子的不轨行为之后 ,王 婆心生恶计 ,唆使西门庆毒害了武大 ,武松素知哥哥的懦 弱与嫂嫂的轻浮 ,于是斗杀西门庆 ,砍了潘金莲的人头。 惟有王婆没有死在梁山好汉的刀下 ,但还是被作者送到官 府处死 ,“王婆”这个词成为后来这类人的代称。 阎婆这一形象在小说中并没有王婆那么坏 ,主要表现了她如何笼络住自己的衣食主顾。阎婆惜《宣和遗事》里,是烟花娼妓。《水浒传》的作者把她改成了原本是卖唱的 ,是她母亲由于感激宋江施 舍棺木 ,自愿许给宋江做了外宅。年仅十八岁 ,“花容袅娜 ,玉质娉婷。”如此花容月貌 ,既是专有的外宅 ,宋江就 有权禁止她再同另外的人相好。不仅如此 ,作者还写道宋江对于阎婆惜私通张文远 ,并不十分介意 ,表现了十分的君子风度 ,宽阔胸襟。宋江杀惜 ,实是出于情急无奈 ,情有可原 ,无伤于他平日忠义宽厚的品格 ;倒是阎婆惜得寸进尺 ,欺人太甚 ,自取其祸 ,死得活该。——作者就是希望我们这样看的。可是阎婆惜虽社会地位很低,但也有要求正常爱情生活的权力。可宋江一没把她平等相看 ,二没给她爱情 ,仅使她保持衣食无缺的生活。《水浒传》里说得明白 ,宋江还没有娘子 ,但是宋江并不把她娶作正妻 ,因 为门不当 ,户不对。作者是根据男尊女卑 三、“祸水”般的女人 一是王进之娘 ,二是雷横之母 ,三是林冲之妻。其中描写比较少的是王进之娘,只写了她提出“走为上着”并与王进一同逃奔 ,路上染病 ,其余未作表现了。雷横 之母在小说中表现略多一些。在第五十回《插翅虎枷打白秀 英美髯公误失小衙内》中写了雷横之母爱子情深 ,敢做敢 骂。这一类母亲形象在小说中是比较多的 ,如公孙胜之母、 李逵之母等等。 林冲之妻是小说中着笔较多的一个女性形象。第六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中林冲娘子一出场 , 就发生了被人欺侮之事 ,因为她容貌出众才被高衙内看中 , 甚至为之迷倒。这从侧面刻画了林冲之妻的容貌气质及其魅力。林冲之妻第一次拒绝 ,随后一次又一次反抗高衙内的威逼利诱 ,最后宁肯选择死 ,也不屈服于淫威之下。这充分表 现了她品性贞一而倔强的性格。因此 ,林冲之妻是小说中一个既有着美丽容颜又有着贞一品德的贤妻形象。 从中也可看出 作者鄙视女性、带有封建阶级烙印的妇女观。祸水”般的女人 这一类女性 ,作者大都把她们描写得如花似玉 ,虚虚实实 ,如被高衙内父子逼死的林冲之妻 ,被强盗抢掠奸污 的刘太公女儿 ,以及武大郎之妻潘金莲等。 综上所述当时社会环境下,作者没有塑造《水浒传》中的英雄化的扈三娘的丑陋,潘金莲的美女罪恶,老妇王婆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北宋末年时期重视男性轻视女性的这一思想。 参考文献: 《水浒传》罗贯中和施耐庵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