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论文范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哈药盈利能力纵向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通过借助哈药近五年的部分财务指标数据,分析其数据的变化走势、变化原因等等,从而借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可能趋势,或是预测可能存在的危机风险等。以下是哈药2011年至2015年的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四个重要指标数据,以这几个指标作为基础来进行相关分析。
(1)总资产净利率
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得知,哈药的总资产净利率,从2011年至2015年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走势,其中2011年至2013年间,该指标从4.96%降到了0.85%,下降幅度在该阶段略大,说明这三年中哈药运作资产获利的能力越来越低,资产的利用效果不佳,盈利能力减弱,这也可能是受到了2011年哈药收购了哈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原因,引起后期经营期间的短期不稳定。但从2013年之后开始回升,由2013年的0.85%上升到了2015年的4.1%,可以看出哈药在这三年加强了经营管理水平,但是整体趋势还是呈现下降,需要维持和稳定现阶段状况的基础下,再度提高经营效率。
(2)销售净利率
该指标也是先降后升的趋势,2011年至2013年前三年的下降趋势与总资产净利率指标的走势相似,可见哈药的营业收入对净利润的促进作用下降,直到2015年,从五年间的最低点0.85%反弹到了3.88%,说明这年哈药开始扩大了业务,营业收入创造利润的能力正在提高。
(3)销售毛利率
哈药的销售毛利率指标从走势来看,五年间只有2012年的指标最高为31.87%,其余年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指标水平,且数据波动不大。除了2012年,其他指标均处于低水平的原因,可以单从财务报表分析。由合并报表利润表中得知,2011到2013年,其营业成本的增长率为73.05%,营业收入其增长率为34.14%,因此,营业成本大于营业收入,可能导致后面几年该指标未回升到最佳水平。而且2014年,2015年与前面几年相比,营业收入的.下降幅度略大于营业成本的下降幅度,也能反映出哈药近几年的公司战略还没有达到效果。
(4)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同总资产净利率变化趋势一致,也同销售净利率的走势相似。显然。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越高,说明投资活动带来的收益也就越高,2011年由9.08%下降到2013年的2.07%,下降趋势略大,不过与另外两个指标一样在此后开始出现回升的趋势,结合销售毛利率指标来看,哈药需要同时提高营业收入,扩大业务,改善日常管理等。
从哈药的四个财务指标以及每股收益指标来看,哈药在2013年的整体盈利能力情况不佳。从近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每股收益开始逐年上升。就哈药本身发展趋势来看,经营状况逐渐回到良好趋势,发展能力也开始变强,也可以增加投资者的回报率,但是同2011年相比,哈药支付股利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哈药盈利能力横向分析
横向分析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比较分析,上图中把哈药与同行业的进行了盈利能力主要财务指标的比较,哈药2015年的这几个指标在近五年中处于中上等的发展水平。
结合上图表,可以明显的反映出:哈药四个指标均比同行要低,其中有两个公司都出现了最高的指标,分别是九芝堂和云南白药,九芝堂在销售净利率和销售毛利率两个指标中处于最高水平,云南白药则在剩下的总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中取得最高水平。
再进一步对比哈药和九芝堂的各个指标,计算得知,九芝堂的总资产净利率是哈药的3.47倍,其余的三个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哈药的13.93倍、3.18倍、1.5倍。相比于同行业来说,哈药的营业成本对于营业收入比例更大,而且运用营业收入创造利润,或利用资产投资盈利的能力较小,需要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和同行竞争的能力。
如上图,把哈药与同仁堂进行两项指标的对比,近年来,两家公司销售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但原材料价格、租金及国家监管等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从总体上来看,两个公司的销售毛利率都比较平稳,盈利能力稳定,但缺乏增长性。同仁堂的销售毛利率明显高于哈药,说明其日常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较强。同仁堂的销售净利率在毛利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持续上升,说明其在保证销售收入的同时大力控制成本费用,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净利润。与同仁堂稳定且略有上升的趋势不同,哈药的销售净利率在2013年以前持续下滑,从公司公告可以得知,主要是由于收购了哈药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导致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大幅增加。
1、销售毛利率,是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其计算公式为: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它反映了企业产品销售的初始获利能力,是企业净利润的起点,没有足够高的毛利率便不能形成较大的盈利。与同行业比较,如果公司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同业水平,说明公司产品附加值高,产品定价高,或与同行比较公司存在成本上的优势,有竞争力。与历史比较,如果公司的毛利率显著提高,则可能是公司所在行业处于复苏时期,产品价格大幅上升,2003年的钢铁行业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需考虑这种价格的上升是否能持续,公司将来的盈利能力是否有保证。相反,如果公司毛利率显著降低,则可能是公司所在行业竞争激烈,在发生价格战的情况下往往是两败俱伤的结局,这时投资者就要警觉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的彩电业就是这样的例子。
2、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它与净利润成正比关系,与销售收入成反比关系,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额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的升降变动,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3、营业利润率,是营业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100%。它比销售净利率能更好地刻画公司主营业务对盈利的贡献情况,因为净利润是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及营业外支出净额后得到的,而这些收入或损失的持续性较差,排除这些影响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变化及不同公司盈利能力的差别。
4、资产净利率,是净利润除以平均总资产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资产净利率反映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它可分解成净利润率与资产周转率的乘积,这样可以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资产净利率的增加或减少。
5、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除以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总额×100%=(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平均总资产/平均所有者权益)×100%=(净利润/平均总资产)/(1-平均资产负债率)
这是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好,它受资产净利率与平均资产负债率的影响。
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是为了实现 企业战略 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 方法 ,对企业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潜力做出的一种判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从盈利能力的角度出发,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四个方面分析了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现状,同时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盈利能力分析,这样可以使我国钢铁类上市企业对其盈利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为钢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钢铁企业;盈利能力;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钢铁工业作为重要基础产业,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的钢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钢铁生产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有了极大提高。然而,当前我国钢铁生产从总量上看,供求基本平衡,但从钢铁产品结构上来看,矛盾十分突出,传统产品过剩,高附加值产品供不应求。因此,钢铁产品的竞争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从盈利能力的角度出发,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四个方面分析了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现状,使我国钢铁类上市企业对其盈利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为我国钢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至2010年的公司财务报表。
(二)指标选取
鉴于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的现状,本文选择了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
三、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根据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计算出上述四个指标,具体数值见表1。
表1:安阳钢铁盈利能力指标数据
(一)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年中营业净利率的平均值为3.81%,其中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7年的营业净利率比较高; 其它 年份都比较低,尤其是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远远低于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安阳钢铁的营业净利率还是比较低,分布比较分散,最高者与最低者相差甚远,自有资金积累能力不足。总之安阳钢铁以后应该着重改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盈利能力,加速自有资金的积累。
(二)资产盈利能力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年中总资产净利率的平均值为7.17%,其中大部分年份比较高,2002年、2003年、2004年的总资产净利率比较高;少数年份比较低,尤其是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远远低于7.17%。总之安阳钢铁的大部分年份总资产净利率还是比较高的,以后应该注意不要一味的追求资产规模而忽视资产的盈利能力。
(三)资本盈利能力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年中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为5.4%,其中大部分年份比较高,2002年、200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比较高;少数年份比较低,尤其是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远远低于5.4%。总之安阳钢铁的净资产收益率还是不错的,以后多注意资本结构的调整,权衡好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不断提高股东价值。
(四)收益质量分析
一般来说,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大于或者等于1时,说明企业的利润具有现金流量保障。从上表可以看出,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年中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的平均值为23.29,其中大部分年份大于1,2009年的盈余现金保障倍数高;少数年份比较低,尤其是2010年为负值。总之安阳钢铁整体的盈利结构是合理的,但是不太稳定,最高和最低相差甚远。公司应该在提高盈利能力和实现现金均衡收付的同时,注意盈利结构的适当调整,保证企业盈利的稳定性。
四、盈利能力综合分析
我们借助于SPSS16软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阳钢铁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我们将表1中的数据导入到SPSS16软件中,就可以得到Total Variance Explained(总方差解释)、Component Matrix(主成分矩阵)和主成分得分排名表。
我们提取的1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解释程度为79.383%,也就是说,此次分析具有79.383%的可信度。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主成分是这4个指标的综合反映,并且可以得出主成分的表达式,即y=0.989x1+0.99x2+0.99x3-0.487x4。最后我们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主成分表达式,就得到了主成分得分排名表。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安阳钢铁盈利能力最好的年份是2003年,其次是2002年和2004年,其它年份比较差。实际上,安阳钢铁被中联资产评估公司、中联财务顾问有限公司联合国资委等部门组成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估课题组评选为2002年度上市公司业绩百强第9名、2003年度上市公司业绩百强第1名。自从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供需矛盾和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的影响,钢铁行业的利润不断下跌。因此,我们分析的结果与事实基本上相符。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安阳钢铁盈利能力分析,可以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展望;钢铁企业平均技术装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任务十分艰巨;钢铁企业的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以及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钢铁产品生产成本高;钢铁产品质量偏低。上述种种因素造成了我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呈下滑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我国钢铁行业应该不断开拓市场空间,通过联合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行业规范等一系列 措施 和手段,促进钢铁行业平稳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学义,李文美.财务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郭显光.如何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8.
内容摘要:平衡计分卡(BSC)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绩效分析思路,提供了绩效分析的新方法,但BSC方法在理论和现实上还有不完善和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在分析BSC方法隐含问题的同时介绍马歇尔•W•迈耶先生提出的一种基于活动的盈利能力分析方法。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活动 ABC ABPA
平衡计分卡的局陷性
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于1992年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SC)理论。该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企业愿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BSC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包含财务指标、顾客角度、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使组织能够一方面追踪财务结果,一方面密切关注能使企业提高能力并获得未来增长潜力的无形资产,这样企业既具有反映“硬件”的财务指标,又具备能在竞争中取胜的“软件”指标。
现代企业努力构建一套平衡指标体系:它所包含的非财务指标内涵能够补充财务指标所不能反应的企业绩效内容。然而企业竞争环境是如此多变,能时刻找到真正“向前看”的非财务指标吗?确定BSC指标体系的过程(尤其是非财务指标)必然具有先天的主观性, 企业管理 层必须能控制和驾驭这种先天的主观性所引发的不确定性。主观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必然是员工对自己在BSC体系下所得到的绩效信息,薪酬奖励和晋升发展的合理性、公正性产生怀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组合:一方面企业希望BSC体系中的非财务指标能尽可能补充财务指标的缺憾;另一方面BSC指标确定中的主观性又容易引起企业内部考核、奖罚合理性的争议。
从ABC成本核算法到基于活动的盈利能力分析
ABPA的产生
ABPA源于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ABC),ABC是成本核算的最小单位形式:它可以确定交付产品、服务于客户以及维持经营所需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的实际成本。ABPA扩展了ABC,ABPA的焦点是客户,客户被当作是成本和营业收入的交汇点。ABPA的核心问题在于:企业应该怎么去为那些产生超过成本的营业收入的客户提供服务。如银行,有的客户在银行中有基金代理、 保险 委托、支票业务等多项业务。而另一些客户,只是把工资存在银行,并不能带来多大收益。
ABPA的组成要素
ABPA四个核心要素:企业活动、活动关联成本、客户、营业收入。
企业活动是以客户为导向的,这些活动引起活动成本,而客户则提供企业的收益。在客户层面上,而不是在经营单位或企业整体的层面上,活动、成本以及营业收入之间的联系可以得到最充分的理解。客户是企业最大的利润中心。
ABPA指出企业若想获利,要么使用成本领先战略,要么找出那些无利可图的客户,然后或给他们重新定价,或鼓励他们去别处交易。ABPA鼓励企业寻找可以给企业带来长远收益的客户,把他们的利益放置在企业关切的核心位置上。企业要推广和细化对有利可图的客户关系有贡献的交易和产品,摒弃那些对核心业务无助的鸡肋业务。建构一种以面向客户,基于客户活动成本和客户盈利能力的综合系统可以提供给企业以对手难以超越的组织优势。
因此找出对有利可图的客户关系有贡献的交易和产品至关重要。其简化的流程体系为:
第一步是把当前的客户盈利能力——客户净营业收入减去当前的交易和产品的成本——为先前的交易和产品利用的函数。第二步是重新配置交易和产品,以使客户关系的盈利能力最大化。这可以通过特定交易和产品的利用、抑制或重新定价其它的交易和产品来实现。ABPA的精要就在于:使用ABC来估计逐个客户的盈利能力,然后把那些对客户有吸引力,能够给企业带来大量回报的产品和服务与那些引起成本激增的相区别。
如何通过ABPA找到企业营业收入的驱动要素
ABPA模式能够找到可盈利的产品和服务,它要求系统有能力追踪客户与业主的所有交易以及其所产生的成本。简化流程来看:首先把客户交易分解为客户发起的交易(前台交易)和支持交易(后台交易)。然后,找出这些交易的直接活动(操作活动)和间接活动(监督、配置活动)接着按照实际动产和不动产的成本投入来逐一确定成本额。最后将成本分为:对客户交易敏感的短期可变成本(前台员工);对交易有些敏感的长期可变成本(监督);当交易放大时引起固定资产增加所引发的生产能力成本。据此企业要依照成本基数,鼓励和引导那些有利可图的客户进一步的为企业带来收益;分流那些无利可图但占据成本份额较大的客户部分,对他们的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节约资源。
ABPA的优势和缺陷
ABPA与平衡计分卡的优劣比较
从测量标准和单位来看:BSC针对的是企业和经营单位的财务结果和非财务标准;ABPA则分析客户盈利能力和针对细分客户的客户交易盈利能力。绩效驱动因素:财务标准是可测量的,BSC的财务结果驱动因素一般是已知的;ABPA则必须重新分析找出那些企业营业收入的驱动因素。薪酬管理时:BSC基于财务和非财务一揽子综合评价要素;ABPA则基于员工个人和对团队、组织整体创造客户盈利能力和客户交易盈利能力贡献的奖励。学习和成长维度上:BSC通过财务和非财务标准的综合利用,将企业战略和核心竞争力落地,企业方向变得明确;ABPA则对客户盈利能力的驱动随着 经验 的积累而愈加深刻。技术实施方面:BSC中的财务标准显然比非财务标准更有确定性,更易测量。ABPA则必须贴近客户,追踪客户营业收入和交易,这样成本有时也是高昂的。
ABPA所能带来的战略优势
ABPA通过向集中化的客户销售和服务单位提供细化的成本和营业收入数据,使它们可以依靠这些数据进行战略选择,ABPA为分散化的决策开辟了道路。其次ABPA使得前端单位和后端单位有可能追求不同但互补的战略。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想仅依靠低成本或差异化战略吸引客户注意越来越难,现在更多的企业选择走差异化和低成本结合的中间道路。
ABPA的局限性
ABPA本身并不排斥非财务测量标准,但只有当非财务的测量标准对于单个客户可用时,ABPA才是有效的。ABPA需要能够时时关注客户交易的系统,其所带来的成本是一般小企业难以承受的。企业如果没有职业分析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且ABPA本身有其不适应的情景:当通过绩效测量标准来显示承诺和价值观,而不是要度量未来现金流量的先导指标时,ABPA和类似于ABPA的框架也是难以适用的。
ABPA本身并不完美,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马歇尔•W•迈耶先生也承认该体系尚不到足以充分运用的地步,需要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和深入到企业更深层次上。但这种思想的引述,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看待绩效测量的角度。
参考文献:
1.马歇尔•W•迈耶(美).绩效测量 反思 ,超越平衡计分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彭剑锋主编. 人力资源管理 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摘 要: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财务分析既是财务预测的前提,也是过去经营活动和企业盈利能力的 总结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公司财务报表与宏观经济一起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深度比较,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宽度比较,得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的信息,以保证投资战略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在项目财务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因此, 文章 主要从战略和财务角度分析了康芝药业的盈利能力。
关键词:竞争战略;整体战略;盈利能力
一、背景
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儿童药为主业的上市企业,主要从事儿童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制造与经营业务。康芝药业现拥有海南、北京、河北、沈阳四个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和加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康芝”为主品牌推动的儿童药产品集群,2013年,康芝药业完成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上升13.18%,成功入选亚洲品牌五百强企业。现有医药产品100多种,目前,康芝药业在儿童用药领域的研发能力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哈佛分析框架从战略的高度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分析企业内部条件的优势和不足,在科学的预测上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哈佛分析框架是由哈佛三位学者提出的财务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等,分析框架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结合,能够有效把握财务分析方向。
二、战略分析
1.竞争战略分析
一般性的竞争战略主要有两种:一是成本领先战略,二是差异化战略。康芝药业采用的主要是差异化战略,专业从事儿童药研发生产和销售。康芝药业之所以采取差异化战略原因及优势如下:首先,药品能够充分实现差异化。其次,差异化产品,即儿童药品的需求巨大。再次,康芝药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最后,康芝药业有较强的 市场营销 和销售能力。。
总之,康芝药业通过增加儿童用药种类、改善儿童药品的内外包装以及不断向研究开发、品牌形象及商誉等进行投资,以取得并保持其竞争优势。
(1)产品差别竞争
药业的竞争方式与药品的分类有很大关系。专利名药具有市场独占性, 可以通过高价格和扩大市场销售来保证收回投入,获取一定甚至高额利润;康芝药业市场构成是以儿童药为主的市场和 渠道 ,公司主要从事儿童用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涵盖当前儿童用药中销量最大的解热镇痛类、感冒类、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消食定惊类和营养类等六大类的西药和中成药,此外还拥有17个成人药品种。
(2)相对垄断竞争
专利新药是药业竞争的制高点,世界药业市场表现为新药的局部性、暂时性垄断。由于疾病的
复杂性,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即使针对同一疾病的各个药物的作用范围也有差异,这使药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个企业可以垄断某个专利新药市场,但不可能垄断整个药品市场,也不可能垄断某一类药品市场。同时,由于专利新药具有时效性,专利期满后将面临仿制品的竞争。康芝药业目前生产经营5种剂型11个儿童药品种,涵盖了我国当前儿童用药中销量最大的解热镇痛类、感冒类、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消食定惊类和营养类等六大类的西药和中成药。目前很多药物在全国同类产品与儿童解热镇痛类产品中销量第一。可以看出,康芝药业制药的一定领域实现了垄断。
(3)规模优势竞争
药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融合了各个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新药研究开发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并且成功率很低,所以企业需要相当的规模和实力才有能力从事新药开发,才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普药特别是原料药,需要靠规模经营才能获得成本优势。由此可见,药业资本表现为一种集中化趋势。康芝药业主要从事儿童药为主的产品生产,从医药市场的大格局来讲,儿童药份额仅占整体药品市场的25%左右,因此,拓展剩下的75%市场份额,拥有完整的药品市场的产品结构是很有必要的。2011年6月,公司以超募资金约8000万元并连续追加投资天合制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是合理市场结构调整的必要,同时逐渐实现规模竞争。
2.企业整体战略分析
由公司财务年报可见,康芝药业虽然专业从事儿童药研发生产和销售,但其有约四成的收入比例及五分之一的利润比例来自于成人药,此外还涉及食品行业。在药业中属于多元化经营。
康芝药业采用多元化经营原因及优势,一方面,康芝药业有一些资源,例如品牌、专有技术、稀有分销渠道等,其在组织内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康芝药业的专有资源与其经营的业务组合能够较好地匹配。例如,2011年7月,康芝药业使用超募资金1.8亿元收购并后续增资延风制药(100%),延风制药拥有多个儿童用药,同时延风制药还拥有小儿硫酸亚铁糖浆等儿童药品制剂,在儿童补铁及儿童咳嗽的治疗领域对康芝药业现有的儿童系列品种进行补充,弥补其在该剂型上的空白。
三、财务分析
1.衡量整体盈利能力
根据康芝药业发布的2012年报显示,康芝药业2012年比上一年的盈利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公司 报告 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66亿元,同比上升19.2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0万元,同比增加540.23%。
2.盈利能力分解:替代方法
分解净资产收益率时,对经营要素和融资要素的分解如下(数据采取比率形式):2012年度中,经营净利润率为6.17%,净经营资产周转率为19.47%,同时,经营资产收益率=经营净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得出经营资产收益率为1.2%;息差为10.2%,净财务杠杆为4.59%,财务杠杆利得=息差×净财务杠杆,得财务杠杆利得为0.47%;而净资产收益率=经营资产收益率+财务杠杆利得,得出净资产收益率为1.67%。同时得出2011年度数据,经营净利润率为1.15%,净经营资产周转率为16.51%,经营资产收益率为0.19%,息差为9.34%,净财务杠杆为5.69%,财务杠杆利得为0.53%,净资产收益率为0.72%。
从数据分析来看,康芝药业2012年与2011年相比经营资产收益率出现了大幅上升,从而整体上净资产收益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而经营资产收益率上升主要由于销售收入上升。2011年初,儿童退烧药尼美舒利可能导致儿童死亡的说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波澜,不少药店和医院撤架停用。直接导致了其在2011年净利润同比下降9成以上。2011年收购包括河北康芝在内的三家药企被认为是康芝药业弥补“尼美舒利事件”造成影响,挽救主导产品“失势”的重要举措。因此,在2012年度经营资产收益率较2011年度有了大幅上升。
从2011年报可以看出,康芝药业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0674.2万元,同比减少2.45%,而利润总额仅有579.4万元,同比减少96.52%。对于这种营业收入没有大幅下降,利润却直线下降的现象,康芝药业在年报里的解释是“主导销售产品大幅度减少、新产品 广告 费的投入大幅增加、员工薪酬福利增加、研发费用增长等原因”。 康芝药业2012年第一季度延续了这种高营收、低利润的模式。第一季度康芝药业实现营业收入9761.6万元,同比增长52.1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5.7万元,同比下降77.18%。7月6日公告的2012年半年报业绩预告也显示,康芝药业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同比下降75%。
参考文献:
[1]黄妍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李艳艳.基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企业竞争战略探析[D].山西 财经 大学,2012.
[3]杨兆平.基于哈佛框架下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D].吉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1. 创业心得体会报告
2. 十大最新盈利商业点子
3. 马云成功学演讲 马云谈创业
4. 上海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
5. 90后网络创业奋斗经历
6.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企业发展理论分析的论文
(一)从市场结构论到资源基础论的转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企业竞争的基本逻辑发生了显著改变。在此之前市场竞争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企业战略可以在一段时期内维持不变,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竞争产业并给以合适的定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对市场的预测和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快速反映。因此,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再是企业产品与市场结构,而是其行为能力;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异质性能力,这种能力是消费者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企业资源基础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实践重点应该由企业的外部条件转向企业的内部条件,认为关键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源泉。
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出现缘于波特产业结构战略理论的局限和不足。根据波特的产业结构理论,适用于产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比较稳定的阶段。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产业之间的相对关系不断变化。同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要比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大得多。这种差异显然不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企业内部要素决定的。
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的层面上,并产生了众多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知识基础论、企业动态能力等。它们的概念虽不同,但这些理论都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即所谓的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理论界统称为企业能力理论,其中有静态内生论和动态内生论之分。
(二)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重大突破。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是“黑箱”,企业之间没有差异。波特理论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而企业资源基础论突破了这个理论范畴。这一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事项。
新古典经济学和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前提假设之间至少存在以下重要区别。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源和能力(即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当某种资源或能力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会上升,市场上的供应量也会相应增加。企业资源基础论虽然并不否认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供给确实具有完全弹性。但他们认为由于某些资源和能力所具有的路径依赖性、因果模糊性、社会复杂性等特点,使得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供给无弹性(Barney,Firm,1991)。这就意味着拥有那些供给无弹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将会获得超额利润,供给无弹性就成为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Peteraf,1993)。200多年前的里卡多也研究了此类问题。在肥沃土地的供应量有限的条件下,里卡多通过分析农场的赢利能力,研究了供给无弹性的生产要素是如何影响农场利润的。只不过里卡多认为,只有有限的几种生产要素才具备供给无弹性的特征,而企业资源基础论则认为凡是满足了上述特点的资源和能力都具备供给无弹性的特征,即除了土地以外更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供给无弹性的特征。
新古典经济学为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86年,Barney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提高了企业资源基础论的核心内容,形成了著名的“战略要素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价格能够反映所有的信息;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供给无弹性的资源和能力能够吸收所有的利润。企业为了获取经济租金,就必须在不完全的竞争性战略要素市场上获得资源和能力。但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能用来解释所有企业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更有帮助。
进化经济理论和企业资源基础论之间有许多相似的东西。比如,进化经济学中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或能力。如果将能力定义为企业使用资源以产生竞争优势的才能,那么规则和能力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另外,两者都认同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是超额业绩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这两种理论中,从根本上来说,是企业的依赖路径,也即企业的知识拥有状况使一个企业和其他企业在许多方面相互区别开来,使它能够制定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获取租金的战略。而且,企业资源基础论和进化经济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企业绩效论。
与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资源基础论打开了企业的“黑箱”,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独特的资源所组成的,而大多数资源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完成积累,因而企业间才会产生差异;并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
沃纳菲尔特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中提出,资源一般包括品牌名称,企业自身拥有的技术知识,有技能的雇员、贸易合同、高效率的工作程序等。科里斯和蒙哥马利认为(Collis&Montgomery,1997),资源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它可能是在竞争性的交易中广泛存在并且很容易购买到的一般要素投入,也可能是高度差异化的、需要多年积累且很难复制的资源,如品牌。他把资源分为三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资源基础论认为,这些资源必须“是战略性资源”,也只有战略性资源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现实来源。战略资源必须具有4个基本特性: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资源基础论有两个假设:一是某个产业内的某个企业根据所控制的资源是异质的;二是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不能完全流动,而且资源的异质性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巴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有一些资源基础论的代表认为:企业为了进一步获取持续的“异质性资源”,就必须对竞争对手可能存在的模仿行为进“行隔离”“或绝缘”。即形成“隔离机制”,通过设置能够组织或缓解市场竞争并能有效保护稀缺资源的各种形式的时滞、信息不对称和壁垒,以获取静态的竞争优势。
美国学者杰伊·巴尼是资源基础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资源定义为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点和组织程序,把它们划分为财务、实物、人事和组织资源几个种类。巴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资源的价值是由可以得到的开发资源的机会决定的,这些机会有时会变化,使资源从有价值到无价值;关系到竞争的重要资源具有稀缺性,如果竞争者也具备了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与能力,该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竞争性重要资源的另一个标准是难以模仿,巴尼认为,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而基于团队工作、文化和组织程序的资源和能力则难以模仿,这些资源通常是由一段时间内企业自身复杂的历史和难以计数的小决策造成的,它们对特有能力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是资源基础论为基础的而发展起来的.。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从把竞争优势的源泉定义在具体的作为物的资源上,完全脱离了企业中人的因素,造成了资源与资源配置者之间的分离。实际上,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完全取决使用它的人,资源异质性的背后是人的异质性。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变成了资源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
虽然资源学派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的不足,然而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和高额利润的源泉,竞争优势与大多数资源之间不可能都存在因果关系。针对资源基础论的不足,一些学者开始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从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方面来分析竞争优势的源泉,发现隐藏在资源背后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资源变成抽象的核心能力,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掀起了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Prahaladand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有3个主要的特征:一是核心能力具有充分的用户价值,可以创造价值降低成本;二是核心能力具备独特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三是核心能力具备一定的延展性,能为企业通向多个市场提供支持。在取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其核心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企业间的效率差异,这种差异又使不同的企业产生不同的收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核心能力,它来于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各种技能的有机融合。
企业资源基础论的一般逻辑推理也可用于表述与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应当具有:
(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该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或者说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从而给最终用户带来新增价值或提供根本性的好处。企业环境的改变会威胁到核心能力的价值性。
(2)异质性。核心能力不是创造价值的充分条件,价值的创造还以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运用不同种类的其他资源为基础。
(3)不能仿制性。核心能力通过两种独立机制阻止仿效,一种是与资源的特殊性质(如社会复杂性、因果关系模糊等)有关;另一种是通过采取多种战略措施(如专利、品牌、保护性合同条款、商业秘密等)来保护其有价值的资源。核心能力一旦被仿制,与此有关的企业竞争优势就会减少直至消失。
(4)难以替代性。替代品常常会威胁到核心能力,使企业间竞争优势重新定位。
(四)知识基础理论
企业拥有核心能力时而会出现核心刚性(LeonardBarton,1992)。核心刚性指快速的环境变化中,核心能力常常无法随之改变,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非但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竞争发展的桎梏。因此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企业能力与环境的融合进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企业知识基础论。
能力基础理论所指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概括为不断创新的能力。企业各种资源发挥效用程度上的差别、创新能力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能力差别的背后实际上是知识存量的差别,能力是知识存量的显在表现。
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应是难以模仿的,即企业的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它具有3个特性:一是过程性,如果竞争者没有参与这个过程,是很难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存在,更是难以模仿的;二是完整性,企业中明晰的知识是与默会知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竞争对手只能模仿明晰知识,而没有认识到默会知识;三是不明确性,在模仿过程中,竞争对手总希望发现并模仿核心因素,但默会知识往往起关键性的因素使那些想模仿的企业不能确切知道模仿什么,如何模仿。企业知识基础论还认为,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或历史依赖性。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的能力。但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的又是什么?研究表明,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积累的组织或者说知识的集合体,企业间的绩效的差异来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企业能力的差异。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效应的实现是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拥有的知识和管理能力,所以组织的知识以及相应的企业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企业培植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在企业最终产出及市场力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知识又具有难以模仿性,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所以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是竞争优势的根源。由企业知识决定的企业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
(五)动态能力理论
当核心能力被定义为“组织中积累性的学识”时,也就是强调了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企业知识同样如此。然而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动态的,现在拥有的核心能力、知识可能并不适合企业未来竞争的需要。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使企业精心培育的核心能力隔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核心能力的稳定性和企业资源、知识的刚性与环境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致使核心能力、知识理论陷入了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蒂斯、皮萨罗和舒恩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是指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公司内外部的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进行适应性调整、整合、重置,使之能跟上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动态能力理论旨在企业培育其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关注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便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提升、更新,是一种竞争优势“动态内生论”。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根本在于:一是开发企业现有能力;二是开发新的能力。现存的企业独特能力是内隐的,存在于企业的技术和知识优势、日常事务的处理流程、企业惯例中。这种内隐的能力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而开发新的能力要求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纵观资源基础论的各种观点,他们都是以资源为中心来研究企业,充分重视了企业在竞争体系中能动主体的地位。企业资源论、核心能力论、知识基础论和企业动力能力论四个流派是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都认为企业成长和使企业可能拓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密切相关。摘要:有关企业发展的理论流派众多,形成了理论丛林。用企业经营环境发展变化这一线索清晰地梳理这些理论,可以认清企业发展理论演化的规律。从市场结构论到资源基础论,从资源基础论到核心能力论,以及后来的知识基础论和动态能力论,都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而演化发展起来的。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同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下是我整理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参考。
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研究目的
各个企业都将面临着竞争的挑战,如何化解压力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分析企业盈利能力越来越重要,这关系到企业的管理战略与生存发展,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
我国自建立证券交易市场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上市公司的利润大量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尤其是一些亏损公司为了避免特殊处理、或为了避免退市,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获取利润,想方设法粉饰经营结果,盈利质量一直很低。
为了引导和促使企业搞好主业,真正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应当对当前的衡量企业盈利能力标准进行改革或加以完善。首先,衡量公司亏损与否以利润表上“营业利润”项目为准,不再以“利润总额”为准,这样可以引导公司管理当局在企业主营业务上下工夫,切实提高公司业绩,避免企业在非经常性损益上做文章,也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变当前仅以“利润”单一指标衡量的方法,采用多指标衡量的方法,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综合考虑。
1.2研究意义
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分析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都非常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因为企业获利能力的强弱,与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债权人的资金安全、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乃至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等都息息相关。债权人十分关心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从而衡量他们能否收回本息的安全程度,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可以反映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发展趋势,能够衡量债权人投人资金的安全性;因为两权分离、代理问题的存在,通过盈利能力分析,能反映企业的业绩,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促使他们更努力为投资者工作,从而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Hirohiko Arai(2013)中明确指出明确指出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中心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
F.Voulgaris,D.Asteriou,G.Agiomirgianakis(2010)中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她指出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利润越多,企业盈利能力相应越好,反之,企业利润越少,企业盈利能力越差。因此,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非常重视利润数量的多少。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只看重利润的多少,不关心利润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利润信息及盈利能力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导致财务分析主体的决策缺乏准确性。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80年代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盈利能力以及90年代的综合性的盈利能力分析。
黄长艺(2011)提出企业常用盈利能力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每股收益等。这些指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企业的风险特征、理财行为特征及投资价值,为相关利益人提供多种多样的盈利能力信息,从而有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投资和信贷的决策,也为评价企业绩效提供有效基础。
张春林(2013)指出了获利能力能够以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乃至预期它的发展前途,关系重大,为了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企业的目标;也为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企业经营者正视现有力量,挖掘企业潜力提供决策依据,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比较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企业只有具有良好获利能力,才能良性循环,不断发展,实现企业目标。
张辽远(2013)指出由于上市公司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盈利能力除了可通过一般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分析外,还应进行一些特殊指标的分析,特别是一些与企业股票价格市场价值相关的指标分析。如每股收益、普通股权益报酬率、股息发放率、价格与收益比率等指标。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的使用,决定了某一期间的利润并不一定具有可持续性、利润带来的资源并不一定具有确定的可支配性,从而使以上所述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不能反映企业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影响企业盈利能力质量的因素,决定盈利能力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现金净流量及利润的构成情况等。
张衡(2013)指出了上市公司的盈利需要具备多种条件,在某些特种的条件下,在保证盈利能力质量的前提下面,才能具备盈利的基础。
3 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3.1主要内容
(1)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以及对企业盈利能力概念和指标的研究,确保我们对企业盈利的概念及分析方法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来了解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作用和意义。本课题主要是对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通过对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分析,让我们掌握万科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的财务盈利状况。
1.绪论
1.1万科公司概况介绍
1.2盈利能力分析理论
2.万科盈利能力分析
2.1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2.1.1盈利能力相关数据分析
2.1.2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2.2运用杜邦分析法分析万科盈利能力
2.2.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2.2.2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
2.2.3对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的分析
2.2.4对销售净利率的分析
2.2.5对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
3.万科盈利能力评价及对策建议
3.1万科盈利能力评价
3.2对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的理论研究是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万科股份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掌握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为实际应用做理论铺垫。
(2)案例分法。结合实际案例,而实例研究主要目的对于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盈利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企业是否存在问题,并对问题提出相对建议。
4 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选题、定题阶段(2015-10-15—2015-11-15);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形成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2015-11-16—2016-01-10);
第三阶段:撰写初稿(2016-01-10—2016-3-31);
第四阶段:论文修改、定稿(2016-4-01—2016-4-15);
第五阶段:毕业论文预答辩(2016-4-18—2016-4-19);
第六阶段:论文修改、评审(2016-4-20—2016-5-20);
第七阶段:毕业论文正式答辩(2016年6月上旬);
第八阶段:相关资料上交(2016-6-01—2016-6-10)。
5 论文主要文献
[1]Hirohiko Arai, Kazuo Tanie, and Susumu Tachi. Dynamic Control of a Manipulator with Passive Joints in Operational Space. 2013(04):12-19
[2]F.Voulgaris,D.Asteriou,G.Agiomirgianakis. Capital structure, assetutilization, profitability and growth in the Greek manufacturing sector .Applied Economics, 2010,(3) :1379-1388
[3]孙立杰.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综述.时代经贸,2008,12(102):12-13
[4]黄长艺 企业资金管理概述 北京:中国外资企业财务状况. 2011(04):5-8
[5]周宏甫. 会计基础.当代商业出版社. 2012(04):3-4
[6]姜继海,宋锦春,高常识.财会管理学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4):58-89
[7]张春林,曲继方,张美麟.企业管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04):13-16
[8]钱平. 经济管理学概述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04):13-18
[9]张辽远. 经济管理学.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3(04):3-4
[10]刘锦风、袁强.杜邦分析系统在万科上市公司的应用.会计之友,2008
[11]黄长艺,严普强.会计学基础.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04):6-18
[12]张桓,陈作模.企业资金周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4):5-9
[13]王昆,何小柏,汪信远.财务部门资金的支出与保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4):3-4
[14]徐锦康.会计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4):13-14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企业发展理论分析的论文
(一)从市场结构论到资源基础论的转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企业竞争的基本逻辑发生了显著改变。在此之前市场竞争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企业战略可以在一段时期内维持不变,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竞争产业并给以合适的定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对市场的预测和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快速反映。因此,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再是企业产品与市场结构,而是其行为能力;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异质性能力,这种能力是消费者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企业资源基础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实践重点应该由企业的外部条件转向企业的内部条件,认为关键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源泉。
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出现缘于波特产业结构战略理论的局限和不足。根据波特的产业结构理论,适用于产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比较稳定的阶段。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产业之间的相对关系不断变化。同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要比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大得多。这种差异显然不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企业内部要素决定的。
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的层面上,并产生了众多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知识基础论、企业动态能力等。它们的概念虽不同,但这些理论都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即所谓的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理论界统称为企业能力理论,其中有静态内生论和动态内生论之分。
(二)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重大突破。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是“黑箱”,企业之间没有差异。波特理论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而企业资源基础论突破了这个理论范畴。这一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事项。
新古典经济学和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前提假设之间至少存在以下重要区别。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源和能力(即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当某种资源或能力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会上升,市场上的供应量也会相应增加。企业资源基础论虽然并不否认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供给确实具有完全弹性。但他们认为由于某些资源和能力所具有的路径依赖性、因果模糊性、社会复杂性等特点,使得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供给无弹性(Barney,Firm,1991)。这就意味着拥有那些供给无弹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将会获得超额利润,供给无弹性就成为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Peteraf,1993)。200多年前的里卡多也研究了此类问题。在肥沃土地的供应量有限的条件下,里卡多通过分析农场的赢利能力,研究了供给无弹性的生产要素是如何影响农场利润的。只不过里卡多认为,只有有限的几种生产要素才具备供给无弹性的特征,而企业资源基础论则认为凡是满足了上述特点的资源和能力都具备供给无弹性的特征,即除了土地以外更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供给无弹性的特征。
新古典经济学为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86年,Barney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提高了企业资源基础论的核心内容,形成了著名的“战略要素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价格能够反映所有的信息;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供给无弹性的资源和能力能够吸收所有的利润。企业为了获取经济租金,就必须在不完全的竞争性战略要素市场上获得资源和能力。但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能用来解释所有企业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更有帮助。
进化经济理论和企业资源基础论之间有许多相似的东西。比如,进化经济学中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或能力。如果将能力定义为企业使用资源以产生竞争优势的才能,那么规则和能力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另外,两者都认同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是超额业绩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这两种理论中,从根本上来说,是企业的依赖路径,也即企业的知识拥有状况使一个企业和其他企业在许多方面相互区别开来,使它能够制定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获取租金的战略。而且,企业资源基础论和进化经济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企业绩效论。
与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资源基础论打开了企业的“黑箱”,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独特的资源所组成的,而大多数资源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完成积累,因而企业间才会产生差异;并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
沃纳菲尔特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中提出,资源一般包括品牌名称,企业自身拥有的技术知识,有技能的雇员、贸易合同、高效率的工作程序等。科里斯和蒙哥马利认为(Collis&Montgomery,1997),资源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它可能是在竞争性的交易中广泛存在并且很容易购买到的一般要素投入,也可能是高度差异化的、需要多年积累且很难复制的资源,如品牌。他把资源分为三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资源基础论认为,这些资源必须“是战略性资源”,也只有战略性资源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现实来源。战略资源必须具有4个基本特性: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资源基础论有两个假设:一是某个产业内的某个企业根据所控制的资源是异质的;二是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不能完全流动,而且资源的异质性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巴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有一些资源基础论的代表认为:企业为了进一步获取持续的“异质性资源”,就必须对竞争对手可能存在的模仿行为进“行隔离”“或绝缘”。即形成“隔离机制”,通过设置能够组织或缓解市场竞争并能有效保护稀缺资源的各种形式的时滞、信息不对称和壁垒,以获取静态的竞争优势。
美国学者杰伊·巴尼是资源基础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资源定义为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点和组织程序,把它们划分为财务、实物、人事和组织资源几个种类。巴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资源的价值是由可以得到的开发资源的机会决定的,这些机会有时会变化,使资源从有价值到无价值;关系到竞争的重要资源具有稀缺性,如果竞争者也具备了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与能力,该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竞争性重要资源的另一个标准是难以模仿,巴尼认为,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而基于团队工作、文化和组织程序的资源和能力则难以模仿,这些资源通常是由一段时间内企业自身复杂的历史和难以计数的小决策造成的,它们对特有能力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是资源基础论为基础的而发展起来的.。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从把竞争优势的源泉定义在具体的作为物的资源上,完全脱离了企业中人的因素,造成了资源与资源配置者之间的分离。实际上,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完全取决使用它的人,资源异质性的背后是人的异质性。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变成了资源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
虽然资源学派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的不足,然而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和高额利润的源泉,竞争优势与大多数资源之间不可能都存在因果关系。针对资源基础论的不足,一些学者开始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从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方面来分析竞争优势的源泉,发现隐藏在资源背后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资源变成抽象的核心能力,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掀起了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Prahaladand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有3个主要的特征:一是核心能力具有充分的用户价值,可以创造价值降低成本;二是核心能力具备独特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三是核心能力具备一定的延展性,能为企业通向多个市场提供支持。在取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其核心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企业间的效率差异,这种差异又使不同的企业产生不同的收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核心能力,它来于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各种技能的有机融合。
企业资源基础论的一般逻辑推理也可用于表述与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应当具有:
(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该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或者说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从而给最终用户带来新增价值或提供根本性的好处。企业环境的改变会威胁到核心能力的价值性。
(2)异质性。核心能力不是创造价值的充分条件,价值的创造还以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运用不同种类的其他资源为基础。
(3)不能仿制性。核心能力通过两种独立机制阻止仿效,一种是与资源的特殊性质(如社会复杂性、因果关系模糊等)有关;另一种是通过采取多种战略措施(如专利、品牌、保护性合同条款、商业秘密等)来保护其有价值的资源。核心能力一旦被仿制,与此有关的企业竞争优势就会减少直至消失。
(4)难以替代性。替代品常常会威胁到核心能力,使企业间竞争优势重新定位。
(四)知识基础理论
企业拥有核心能力时而会出现核心刚性(LeonardBarton,1992)。核心刚性指快速的环境变化中,核心能力常常无法随之改变,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非但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竞争发展的桎梏。因此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企业能力与环境的融合进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企业知识基础论。
能力基础理论所指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概括为不断创新的能力。企业各种资源发挥效用程度上的差别、创新能力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能力差别的背后实际上是知识存量的差别,能力是知识存量的显在表现。
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应是难以模仿的,即企业的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它具有3个特性:一是过程性,如果竞争者没有参与这个过程,是很难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存在,更是难以模仿的;二是完整性,企业中明晰的知识是与默会知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竞争对手只能模仿明晰知识,而没有认识到默会知识;三是不明确性,在模仿过程中,竞争对手总希望发现并模仿核心因素,但默会知识往往起关键性的因素使那些想模仿的企业不能确切知道模仿什么,如何模仿。企业知识基础论还认为,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或历史依赖性。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的能力。但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的又是什么?研究表明,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积累的组织或者说知识的集合体,企业间的绩效的差异来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企业能力的差异。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效应的实现是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拥有的知识和管理能力,所以组织的知识以及相应的企业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企业培植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在企业最终产出及市场力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知识又具有难以模仿性,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所以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是竞争优势的根源。由企业知识决定的企业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
(五)动态能力理论
当核心能力被定义为“组织中积累性的学识”时,也就是强调了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企业知识同样如此。然而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动态的,现在拥有的核心能力、知识可能并不适合企业未来竞争的需要。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使企业精心培育的核心能力隔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核心能力的稳定性和企业资源、知识的刚性与环境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致使核心能力、知识理论陷入了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蒂斯、皮萨罗和舒恩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是指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公司内外部的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进行适应性调整、整合、重置,使之能跟上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动态能力理论旨在企业培育其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关注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便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提升、更新,是一种竞争优势“动态内生论”。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根本在于:一是开发企业现有能力;二是开发新的能力。现存的企业独特能力是内隐的,存在于企业的技术和知识优势、日常事务的处理流程、企业惯例中。这种内隐的能力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而开发新的能力要求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纵观资源基础论的各种观点,他们都是以资源为中心来研究企业,充分重视了企业在竞争体系中能动主体的地位。企业资源论、核心能力论、知识基础论和企业动力能力论四个流派是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都认为企业成长和使企业可能拓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密切相关。摘要:有关企业发展的理论流派众多,形成了理论丛林。用企业经营环境发展变化这一线索清晰地梳理这些理论,可以认清企业发展理论演化的规律。从市场结构论到资源基础论,从资源基础论到核心能力论,以及后来的知识基础论和动态能力论,都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而演化发展起来的。
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是为了实现 企业战略 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 方法 ,对企业盈利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潜力做出的一种判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从盈利能力的角度出发,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四个方面分析了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现状,同时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盈利能力分析,这样可以使我国钢铁类上市企业对其盈利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为钢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钢铁企业;盈利能力;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钢铁工业作为重要基础产业,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的钢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钢铁生产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有了极大提高。然而,当前我国钢铁生产从总量上看,供求基本平衡,但从钢铁产品结构上来看,矛盾十分突出,传统产品过剩,高附加值产品供不应求。因此,钢铁产品的竞争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从盈利能力的角度出发,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四个方面分析了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现状,使我国钢铁类上市企业对其盈利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为我国钢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至2010年的公司财务报表。
(二)指标选取
鉴于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的现状,本文选择了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
三、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根据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计算出上述四个指标,具体数值见表1。
表1:安阳钢铁盈利能力指标数据
(一)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年中营业净利率的平均值为3.81%,其中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7年的营业净利率比较高; 其它 年份都比较低,尤其是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远远低于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安阳钢铁的营业净利率还是比较低,分布比较分散,最高者与最低者相差甚远,自有资金积累能力不足。总之安阳钢铁以后应该着重改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盈利能力,加速自有资金的积累。
(二)资产盈利能力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年中总资产净利率的平均值为7.17%,其中大部分年份比较高,2002年、2003年、2004年的总资产净利率比较高;少数年份比较低,尤其是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远远低于7.17%。总之安阳钢铁的大部分年份总资产净利率还是比较高的,以后应该注意不要一味的追求资产规模而忽视资产的盈利能力。
(三)资本盈利能力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年中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为5.4%,其中大部分年份比较高,2002年、200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比较高;少数年份比较低,尤其是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远远低于5.4%。总之安阳钢铁的净资产收益率还是不错的,以后多注意资本结构的调整,权衡好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不断提高股东价值。
(四)收益质量分析
一般来说,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大于或者等于1时,说明企业的利润具有现金流量保障。从上表可以看出,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年中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的平均值为23.29,其中大部分年份大于1,2009年的盈余现金保障倍数高;少数年份比较低,尤其是2010年为负值。总之安阳钢铁整体的盈利结构是合理的,但是不太稳定,最高和最低相差甚远。公司应该在提高盈利能力和实现现金均衡收付的同时,注意盈利结构的适当调整,保证企业盈利的稳定性。
四、盈利能力综合分析
我们借助于SPSS16软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阳钢铁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我们将表1中的数据导入到SPSS16软件中,就可以得到Total Variance Explained(总方差解释)、Component Matrix(主成分矩阵)和主成分得分排名表。
我们提取的1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解释程度为79.383%,也就是说,此次分析具有79.383%的可信度。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主成分是这4个指标的综合反映,并且可以得出主成分的表达式,即y=0.989x1+0.99x2+0.99x3-0.487x4。最后我们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主成分表达式,就得到了主成分得分排名表。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安阳钢铁盈利能力最好的年份是2003年,其次是2002年和2004年,其它年份比较差。实际上,安阳钢铁被中联资产评估公司、中联财务顾问有限公司联合国资委等部门组成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估课题组评选为2002年度上市公司业绩百强第9名、2003年度上市公司业绩百强第1名。自从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供需矛盾和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的影响,钢铁行业的利润不断下跌。因此,我们分析的结果与事实基本上相符。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安阳钢铁盈利能力分析,可以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展望;钢铁企业平均技术装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任务十分艰巨;钢铁企业的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以及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钢铁产品生产成本高;钢铁产品质量偏低。上述种种因素造成了我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呈下滑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我国钢铁行业应该不断开拓市场空间,通过联合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行业规范等一系列 措施 和手段,促进钢铁行业平稳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学义,李文美.财务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郭显光.如何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8.
内容摘要:平衡计分卡(BSC)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绩效分析思路,提供了绩效分析的新方法,但BSC方法在理论和现实上还有不完善和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在分析BSC方法隐含问题的同时介绍马歇尔•W•迈耶先生提出的一种基于活动的盈利能力分析方法。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活动 ABC ABPA
平衡计分卡的局陷性
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于1992年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SC)理论。该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企业愿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BSC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包含财务指标、顾客角度、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使组织能够一方面追踪财务结果,一方面密切关注能使企业提高能力并获得未来增长潜力的无形资产,这样企业既具有反映“硬件”的财务指标,又具备能在竞争中取胜的“软件”指标。
现代企业努力构建一套平衡指标体系:它所包含的非财务指标内涵能够补充财务指标所不能反应的企业绩效内容。然而企业竞争环境是如此多变,能时刻找到真正“向前看”的非财务指标吗?确定BSC指标体系的过程(尤其是非财务指标)必然具有先天的主观性, 企业管理 层必须能控制和驾驭这种先天的主观性所引发的不确定性。主观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必然是员工对自己在BSC体系下所得到的绩效信息,薪酬奖励和晋升发展的合理性、公正性产生怀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组合:一方面企业希望BSC体系中的非财务指标能尽可能补充财务指标的缺憾;另一方面BSC指标确定中的主观性又容易引起企业内部考核、奖罚合理性的争议。
从ABC成本核算法到基于活动的盈利能力分析
ABPA的产生
ABPA源于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ABC),ABC是成本核算的最小单位形式:它可以确定交付产品、服务于客户以及维持经营所需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的实际成本。ABPA扩展了ABC,ABPA的焦点是客户,客户被当作是成本和营业收入的交汇点。ABPA的核心问题在于:企业应该怎么去为那些产生超过成本的营业收入的客户提供服务。如银行,有的客户在银行中有基金代理、 保险 委托、支票业务等多项业务。而另一些客户,只是把工资存在银行,并不能带来多大收益。
ABPA的组成要素
ABPA四个核心要素:企业活动、活动关联成本、客户、营业收入。
企业活动是以客户为导向的,这些活动引起活动成本,而客户则提供企业的收益。在客户层面上,而不是在经营单位或企业整体的层面上,活动、成本以及营业收入之间的联系可以得到最充分的理解。客户是企业最大的利润中心。
ABPA指出企业若想获利,要么使用成本领先战略,要么找出那些无利可图的客户,然后或给他们重新定价,或鼓励他们去别处交易。ABPA鼓励企业寻找可以给企业带来长远收益的客户,把他们的利益放置在企业关切的核心位置上。企业要推广和细化对有利可图的客户关系有贡献的交易和产品,摒弃那些对核心业务无助的鸡肋业务。建构一种以面向客户,基于客户活动成本和客户盈利能力的综合系统可以提供给企业以对手难以超越的组织优势。
因此找出对有利可图的客户关系有贡献的交易和产品至关重要。其简化的流程体系为:
第一步是把当前的客户盈利能力——客户净营业收入减去当前的交易和产品的成本——为先前的交易和产品利用的函数。第二步是重新配置交易和产品,以使客户关系的盈利能力最大化。这可以通过特定交易和产品的利用、抑制或重新定价其它的交易和产品来实现。ABPA的精要就在于:使用ABC来估计逐个客户的盈利能力,然后把那些对客户有吸引力,能够给企业带来大量回报的产品和服务与那些引起成本激增的相区别。
如何通过ABPA找到企业营业收入的驱动要素
ABPA模式能够找到可盈利的产品和服务,它要求系统有能力追踪客户与业主的所有交易以及其所产生的成本。简化流程来看:首先把客户交易分解为客户发起的交易(前台交易)和支持交易(后台交易)。然后,找出这些交易的直接活动(操作活动)和间接活动(监督、配置活动)接着按照实际动产和不动产的成本投入来逐一确定成本额。最后将成本分为:对客户交易敏感的短期可变成本(前台员工);对交易有些敏感的长期可变成本(监督);当交易放大时引起固定资产增加所引发的生产能力成本。据此企业要依照成本基数,鼓励和引导那些有利可图的客户进一步的为企业带来收益;分流那些无利可图但占据成本份额较大的客户部分,对他们的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节约资源。
ABPA的优势和缺陷
ABPA与平衡计分卡的优劣比较
从测量标准和单位来看:BSC针对的是企业和经营单位的财务结果和非财务标准;ABPA则分析客户盈利能力和针对细分客户的客户交易盈利能力。绩效驱动因素:财务标准是可测量的,BSC的财务结果驱动因素一般是已知的;ABPA则必须重新分析找出那些企业营业收入的驱动因素。薪酬管理时:BSC基于财务和非财务一揽子综合评价要素;ABPA则基于员工个人和对团队、组织整体创造客户盈利能力和客户交易盈利能力贡献的奖励。学习和成长维度上:BSC通过财务和非财务标准的综合利用,将企业战略和核心竞争力落地,企业方向变得明确;ABPA则对客户盈利能力的驱动随着 经验 的积累而愈加深刻。技术实施方面:BSC中的财务标准显然比非财务标准更有确定性,更易测量。ABPA则必须贴近客户,追踪客户营业收入和交易,这样成本有时也是高昂的。
ABPA所能带来的战略优势
ABPA通过向集中化的客户销售和服务单位提供细化的成本和营业收入数据,使它们可以依靠这些数据进行战略选择,ABPA为分散化的决策开辟了道路。其次ABPA使得前端单位和后端单位有可能追求不同但互补的战略。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想仅依靠低成本或差异化战略吸引客户注意越来越难,现在更多的企业选择走差异化和低成本结合的中间道路。
ABPA的局限性
ABPA本身并不排斥非财务测量标准,但只有当非财务的测量标准对于单个客户可用时,ABPA才是有效的。ABPA需要能够时时关注客户交易的系统,其所带来的成本是一般小企业难以承受的。企业如果没有职业分析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且ABPA本身有其不适应的情景:当通过绩效测量标准来显示承诺和价值观,而不是要度量未来现金流量的先导指标时,ABPA和类似于ABPA的框架也是难以适用的。
ABPA本身并不完美,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马歇尔•W•迈耶先生也承认该体系尚不到足以充分运用的地步,需要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和深入到企业更深层次上。但这种思想的引述,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看待绩效测量的角度。
参考文献:
1.马歇尔•W•迈耶(美).绩效测量 反思 ,超越平衡计分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彭剑锋主编. 人力资源管理 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摘 要: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财务分析既是财务预测的前提,也是过去经营活动和企业盈利能力的 总结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公司财务报表与宏观经济一起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深度比较,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宽度比较,得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的信息,以保证投资战略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在项目财务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因此, 文章 主要从战略和财务角度分析了康芝药业的盈利能力。
关键词:竞争战略;整体战略;盈利能力
一、背景
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儿童药为主业的上市企业,主要从事儿童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制造与经营业务。康芝药业现拥有海南、北京、河北、沈阳四个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和加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康芝”为主品牌推动的儿童药产品集群,2013年,康芝药业完成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上升13.18%,成功入选亚洲品牌五百强企业。现有医药产品100多种,目前,康芝药业在儿童用药领域的研发能力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哈佛分析框架从战略的高度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分析企业内部条件的优势和不足,在科学的预测上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哈佛分析框架是由哈佛三位学者提出的财务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等,分析框架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结合,能够有效把握财务分析方向。
二、战略分析
1.竞争战略分析
一般性的竞争战略主要有两种:一是成本领先战略,二是差异化战略。康芝药业采用的主要是差异化战略,专业从事儿童药研发生产和销售。康芝药业之所以采取差异化战略原因及优势如下:首先,药品能够充分实现差异化。其次,差异化产品,即儿童药品的需求巨大。再次,康芝药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最后,康芝药业有较强的 市场营销 和销售能力。。
总之,康芝药业通过增加儿童用药种类、改善儿童药品的内外包装以及不断向研究开发、品牌形象及商誉等进行投资,以取得并保持其竞争优势。
(1)产品差别竞争
药业的竞争方式与药品的分类有很大关系。专利名药具有市场独占性, 可以通过高价格和扩大市场销售来保证收回投入,获取一定甚至高额利润;康芝药业市场构成是以儿童药为主的市场和 渠道 ,公司主要从事儿童用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涵盖当前儿童用药中销量最大的解热镇痛类、感冒类、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消食定惊类和营养类等六大类的西药和中成药,此外还拥有17个成人药品种。
(2)相对垄断竞争
专利新药是药业竞争的制高点,世界药业市场表现为新药的局部性、暂时性垄断。由于疾病的
复杂性,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即使针对同一疾病的各个药物的作用范围也有差异,这使药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个企业可以垄断某个专利新药市场,但不可能垄断整个药品市场,也不可能垄断某一类药品市场。同时,由于专利新药具有时效性,专利期满后将面临仿制品的竞争。康芝药业目前生产经营5种剂型11个儿童药品种,涵盖了我国当前儿童用药中销量最大的解热镇痛类、感冒类、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消食定惊类和营养类等六大类的西药和中成药。目前很多药物在全国同类产品与儿童解热镇痛类产品中销量第一。可以看出,康芝药业制药的一定领域实现了垄断。
(3)规模优势竞争
药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融合了各个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新药研究开发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并且成功率很低,所以企业需要相当的规模和实力才有能力从事新药开发,才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普药特别是原料药,需要靠规模经营才能获得成本优势。由此可见,药业资本表现为一种集中化趋势。康芝药业主要从事儿童药为主的产品生产,从医药市场的大格局来讲,儿童药份额仅占整体药品市场的25%左右,因此,拓展剩下的75%市场份额,拥有完整的药品市场的产品结构是很有必要的。2011年6月,公司以超募资金约8000万元并连续追加投资天合制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是合理市场结构调整的必要,同时逐渐实现规模竞争。
2.企业整体战略分析
由公司财务年报可见,康芝药业虽然专业从事儿童药研发生产和销售,但其有约四成的收入比例及五分之一的利润比例来自于成人药,此外还涉及食品行业。在药业中属于多元化经营。
康芝药业采用多元化经营原因及优势,一方面,康芝药业有一些资源,例如品牌、专有技术、稀有分销渠道等,其在组织内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康芝药业的专有资源与其经营的业务组合能够较好地匹配。例如,2011年7月,康芝药业使用超募资金1.8亿元收购并后续增资延风制药(100%),延风制药拥有多个儿童用药,同时延风制药还拥有小儿硫酸亚铁糖浆等儿童药品制剂,在儿童补铁及儿童咳嗽的治疗领域对康芝药业现有的儿童系列品种进行补充,弥补其在该剂型上的空白。
三、财务分析
1.衡量整体盈利能力
根据康芝药业发布的2012年报显示,康芝药业2012年比上一年的盈利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公司 报告 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66亿元,同比上升19.2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0万元,同比增加540.23%。
2.盈利能力分解:替代方法
分解净资产收益率时,对经营要素和融资要素的分解如下(数据采取比率形式):2012年度中,经营净利润率为6.17%,净经营资产周转率为19.47%,同时,经营资产收益率=经营净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得出经营资产收益率为1.2%;息差为10.2%,净财务杠杆为4.59%,财务杠杆利得=息差×净财务杠杆,得财务杠杆利得为0.47%;而净资产收益率=经营资产收益率+财务杠杆利得,得出净资产收益率为1.67%。同时得出2011年度数据,经营净利润率为1.15%,净经营资产周转率为16.51%,经营资产收益率为0.19%,息差为9.34%,净财务杠杆为5.69%,财务杠杆利得为0.53%,净资产收益率为0.72%。
从数据分析来看,康芝药业2012年与2011年相比经营资产收益率出现了大幅上升,从而整体上净资产收益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而经营资产收益率上升主要由于销售收入上升。2011年初,儿童退烧药尼美舒利可能导致儿童死亡的说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波澜,不少药店和医院撤架停用。直接导致了其在2011年净利润同比下降9成以上。2011年收购包括河北康芝在内的三家药企被认为是康芝药业弥补“尼美舒利事件”造成影响,挽救主导产品“失势”的重要举措。因此,在2012年度经营资产收益率较2011年度有了大幅上升。
从2011年报可以看出,康芝药业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0674.2万元,同比减少2.45%,而利润总额仅有579.4万元,同比减少96.52%。对于这种营业收入没有大幅下降,利润却直线下降的现象,康芝药业在年报里的解释是“主导销售产品大幅度减少、新产品 广告 费的投入大幅增加、员工薪酬福利增加、研发费用增长等原因”。 康芝药业2012年第一季度延续了这种高营收、低利润的模式。第一季度康芝药业实现营业收入9761.6万元,同比增长52.1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5.7万元,同比下降77.18%。7月6日公告的2012年半年报业绩预告也显示,康芝药业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同比下降75%。
参考文献:
[1]黄妍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李艳艳.基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企业竞争战略探析[D].山西 财经 大学,2012.
[3]杨兆平.基于哈佛框架下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D].吉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1. 创业心得体会报告
2. 十大最新盈利商业点子
3. 马云成功学演讲 马云谈创业
4. 上海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
5. 90后网络创业奋斗经历
6. 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关于盈利能力论文的课程目标可以这样写:财务分析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利用财务数据和指标的多少来判定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过程,它遵循一定的理论方法。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无论是企业的经理人员、债权人,还是股东,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重视对利润率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